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

农药化学专业全文(5篇)

农药化学专业

第1篇:农药化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化学农药;使用

众所周知,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与农业大国[1]。正因如此,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应高度重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化学农药不可缺少,如何对化学农药进行科学的使用,是推广绿色食品的基础。对此,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化学农药危害

若食用了涉及农药残留的果蔬,一般中毒潜伏期在30min内,其中短的可能10min,长的则2h。残留农药还能够在人体内部进行积累,高于一定量之后就会引发部分疾病,诸如不育。另外,通过国家卫生蔬菜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深入研究,果蔬中的残留农药长时间滞留在人体,还会引起慢性中毒,形成癌症、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蓄积在人体中的农药,还会凭借怀胎以及哺乳的方式传给下一代。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与农药存在直接联系的癌症患者,占癌症总数的10%。因此,加强科学用药,保障粮食安全尤为必要。

2化学农药科学安全施用技术

2.1对症施药

当农作物发生病虫害时,应综合分析其生长现状、发病部位特征、环境温湿度等,迅速、精准地诊断出病虫害类型,并基于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选取最合理的农药,在最佳防治期喷洒药剂。如因水分不足、温度控制不当、营养元素缺乏等因素诱发的生理障碍症状,可通过肥水管理、温度调控等方法进行有效预防;针对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农用链霉素等药剂进行有效防治;针对真菌性病害,可采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等保护剂,并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霜灵、菌核净等治疗剂;针对虫害,可选用吡虫啉、蚜虱净、克蜗灵等药剂进行防治[2]。

2.2适量用药

施药时,必须严格遵照农技人员指导或农药标签规定的剂量,对用药量、喷洒浓度及次数进行合理确定。喷洒剂量如果太小,则难以达到病虫害防治成效;若剂量过大,不仅会诱发较强的抗药性,而且还会导致农药残留量过大,危害农产品质量,诱发安全事件。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不得随意提高药剂浓度、药剂用量及施药次数,必须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尽量选用低残留、低毒的农药,并基于病虫害危害程度、药剂残效期明确施药次数,避免不称量、随意增加喷洒次数、随手倒药等不良行为。

2.3适法施药

针对不同种类、剂型的农药,其施用方法也有所不同。针对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剂,采取喷雾方式;针对颗粒剂,可采取撒施或深层施药方法;针对粉剂,可采取撒混合土、喷粉方法;针对烟剂,采取烟熏方法。因病虫害危害部位有所差异,所以施药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土传性病菌、地下害虫、萌动的杂草种子的防治,可采取药剂处理土壤、撒施、沟施等方法;对于农作物地上部位的病虫害,最好采用喷雾、喷粉、烟熏等用药方法;对于种传性病害防治,采取药剂浸种或拌种法。同时,注意施药的技巧。例如,采用器械喷雾方法,应基于病虫害危害部位及特征,均匀喷洒作物的上下部位、茎叶的正反面,注意不得留死角。

2.4交替用药

长时间使用单一农药,容易造成病菌、害虫、杂草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如内吸性杀菌剂、菊酯类杀虫剂,若多年连续使用,防治效果则大打折扣;如果增加用药剂量、浓度与次数,病菌、害虫、杂草抗药性越来越强,防治难度增加。但是,如果采取交替使用有效成分不同或作用机制不同但功效相似的农药,便会强化农药的防治功效,抑制抗药性的出现。例如,交替施用除虫菊酯类与吡虫啉、抗蚜威等农药,可有效防治蚜虫;交替使用瑞毒霉锰锌、克露等农药,可有效防治霜霉病[3]。

2.5混合(复配)用药

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可有效防治多种病虫害,降低防治成本,延缓病菌、害虫及杂草的抗药性产生。如氰戊菊酯与氧化乐果混合使用,可内吸、触杀虫害,对菜青虫、蚜虫的治疗效果显著;甲霜灵与代森锰锌混合使用,可有效预防真菌类病害。

3科学安全施药注意事项

3.1加强个人防护

农药施用时,必须穿戴好配套防护服(口罩、眼镜、手套、靴子、帽子等),必要情况下,应穿戴雨衣雨裤、专业面罩。值得注意的是,避免农药或气态喷雾接触到身体裸露部位。药剂喷洒完后,彻底清洗农药护具,避免药剂残留。在气雾型农药喷洒时,不得迎风或逆风喷洒。

3.2合理控制好农药施用的时间周期间隔

农药施用时间周期间隔,则是相邻两次农药施用之间的时间,因药剂类型的不同,其间隔时间也有所差异,且农作物病害、生长状况是间隔期长短的决定性因素。若病虫害较为严重,农药施用间隔期应适当缩短,进而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即将采收农作物的前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药性强、危害大的农药,尽量选取低残留、低毒的农药。

3.3注重环境保护

施用药剂后,加入清水对剩余药液进行稀释,并将其倒入施药地块,不得将其倒入沟渠、鱼塘、田间,避免污染环境,对动植物造成严重伤害;多次清洗农药空袋、空瓶后,在远离水源地进行焚烧或深埋,对其实施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3.4发展绿色农药

研究开发化学农药中,应对其负面影响进行积极规避,将其控制到最小范围。广泛使用化学农药,不利于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农作物。对市场上的各种粮食产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对超标农副产品贴上标签,实行价格打压;对贴上绿色无公害字样农副产品,在价格上大力宣传。特别是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以盈利为目的,市场为载体的专合组织加大宣传力度,诱导科学用药,提倡绿色农业。

4结语

为了能够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农药使用必不可少。然而,化学农药就好比一把双刃剑,虽可杀死病虫害,但是也会残留在农作物上,不利于人类健康。因此,化学农药使用中应尽量控制农药的不利影响,科学指导农民用药,强化其环保意识,及时更换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并注意清洁保养。如此才可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确保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5参考文献

[1]易军,符慧娟,李星月,等.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12):1913-1923.

[2]安亚杰.有价无市的绿色农药未来定会打破僵局![J].营销界,2019(36):44.

第2篇:农药化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绿色化学;研究 

“绿色化学”是化学界提出来的一种新观念,主要特点就是经济性和环保性,既要做到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又要实现“零排放”,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1]。将绿色化学渗透到有机化学教学中,在拓宽学生视野、知识面的基础上还能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本文从有机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着手,针对具体的渗透方法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当前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于绿色生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绿色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学校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当前开展绿色教育的高校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有机化学教学中也逐渐开始渗透绿色化学教育[2]。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创新型、实用性人才为主,并且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等手段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当前高校存在课时短、任务重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绿色化学很难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学科开进行教学。而有机化学是公共基础课,在高校的开课面比较广,将绿色化学渗透到有机化学课程之中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还能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化学老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时候,若是涉及到了绿色化学内容,可以进行针对性讲解,并且适当加深和更新知识内容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引用实例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还能使化学教学内容活泼、生动、有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绿色化学教育。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方法,既不会造成课时紧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化学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学,首先要从教材着手。前文中也已经提到,在当前高校课时原本就紧张的情况下,单独开设一门绿色化学专业不切实际,化学老师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时候,在涉及到绿色化学教育内容时可以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因此,加强教材的建设应当作为渗透教学的第一步骤。“绿色化学”是化学界提出来的一个新观念,这个领域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绿色化学的内容在化学教材中并未做具体详细的阐述,很多有关于绿色化学的内容都并未在教材中突出来。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第一步就是调整化学教材。遵循绿色化学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更新和选择一些与绿色化学有关并且具有时代性的化学内容,例如洗涤剂无磷化、汽油无铅化等,采用新技术和新试剂开发环境友好工艺[3]。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化学教材中,有一节内容是介绍烃类烷基化反反应,在这类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一般是三氯化铝和氢氟酸,这些催化剂属于液体酸类,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能够腐蚀相关的化学设备,并且还会污染环境,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危害。为了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对新型催化剂进行研究,从超强酸、杂多酸以及分子筛等新型催化材料中对烃类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进行探索,并且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果。其中用生产线性烷基苯催化剂代替传统的氢氟酸催化剂,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目前已经实现工业化。还有一种乙苯液相烃化技术在化学界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这种技术来自于新型分子筛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催化的寿命比较长,而且乙苯质量回收率比较高,据资料显示,已经超过99.6%。类似这样的绿色化学研究,将其整合到化学教材之中,就可以让学生对绿色化学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化学老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时候,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当前绿色化学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并且知道了新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将绿色化学的一些基本原则等以专题化形式纳入到化学教材的后面,丰富教材的内容。在教材的整改和编写中,要实现教材内容由传统化学到绿色化学的转变,但是不能对传统的化学采用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调整思想,将绿色化学中概念、原理和新思维有效凸现出来。

(二)精简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机化学在高校无论是一门公共课还是一门基础课,教材的篇幅和学时都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化学老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时候渗透绿色化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化学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对化学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即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的化学知识都是有用的,能够和专业其他学科实现有效整合。例如,园林专业或者农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农药是有机化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农业与园林和农学都是息息相关,因此老师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这一方面,并在这方面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对农药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农药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降低副作用、提高药效的过程。例如艾氏剂、六六六,这种毒药的毒性可以不断累积,内吸磷,这种毒药有严重的急性毒性,还有二溴路丙烷、杀虫脒等,这类毒药有致癌作用。这些毒药具有多样性,而且在杀虫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危害,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先后禁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十几年,人们对于新型农药的研究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些生物活性很高的农药,在杀毒的时候只是针对靶标,而对于非靶标的生物基本无害无毒,还有一些除草剂和杀菌剂等,也具有特别的作用机制,此外还有一些昆虫生长调节剂,都是新型的农药品种,这些新研发的农药和试剂,既起到了杀菌杀虫的目的,又无害于环境和人体。除此之外,化学防治概念也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重视,以前人们对于有害生物,采取消灭和杀害的态度,而现在更多的采取是控制措施,随着绿色化学的研究发展,化学农药也逐渐成为绿色农药,可以被直接应用在绿色植物和相关的绿色农产品上。除了园林和农学专业,还有很多专业也涉及到有机化学教学,老师在教学有家化学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对绿色化学教育内容选择性渗透。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例如兽医、食品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少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采取少讲或者不讲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又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学,适合采用诱导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当前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主,老师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应该将启发学生思维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绿色化学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原子利用率”这个绿色化学概念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引入两个案例,一个是利用现代催化氧化法制取环氧乙烷,还有一个是利用氯乙醇法制取环氧乙烷,通过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制取环氧乙烷的优势和劣势,指导学生掌握“原子利用率”的基本概念。在讲解类似酯缩合等缩合反应以及狄艾反应等加成反应时,化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原子利用率进行计算,加深学生对“原子利用率”的理解,并学会用这一新型概念去体会有机合成中不同反应的环保意义和经济价值。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书,多媒体教学拥有更多的教学优势,化学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和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相比,这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给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点,有效缓解高校课时紧的问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立体化展现给学生,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快速消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学,不仅具有重要性和可行性,还能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老师可以从化学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多个途径着手,将绿色化学教育一点点渗透到有机化学教学之中,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恒.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亚太教育.2016(29):07-10.

[2]刘鸿杰.独立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5(02):08-12.

第3篇:农药化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桑树病虫害;非化学;农药;防治技术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结合山东省的气候环境、降水以及土壤都非常适合桑树的种植,但是在桑树的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环境发生改变导致桑树出现疾病,影响桑叶的生长,为了防治病虫害,桑农通常会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涂抹等形式来解决病虫害,化学农药虽然能够有效的减少的病虫害的发生,但是用药不当会造成桑树发生药害,为了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使用非化学农药对桑树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桑树产量成为了重要的桑树种植模式。

1化学农药在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易产生药害,尤其长期施用一种药物能使病、虫产生抗药性,同时,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易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降低农田生物多样性;另外,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引起安全方面的问题。在传统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农户通常会使用农药去减少病虫害如,在出现桑黄化型萎缩病时农户就会使用敌敌畏与辛硫磷进行喷洒,但是在喷洒的过程中用量不当就会导致桑叶烧毁,产量下降或者是农药大量残留在桑叶上会对蚕宝宝造成危害。同时,因农药使用不当引起的快速中毒,还有对于江河湖海及地下水资源的污染[1]。

2新型桑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当前的种植桑树模式下,大量使用人工进行害虫捕捉,进行农药喷洒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了,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方法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还能够提高桑叶的产量,为桑户提高经济收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科学种植的思想也显现出来,所以在这种形式我们提出了以生态治理和物理治疗的两种方法。

2.1桑树生态治理模式

这种生态治理模式指的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学的组织层次,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和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整体布局。通过这种生态治理模式实现绿色健康环保的种植,利用天敌减少桑树病虫的数量。如,桑树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虫,华北蝼蛄其主要的特征在于能够危害多种植物和树木的根部,华北蝼蛄对桑树的生长会造成严重的损伤,若虫和成虫会通过对桑树嫩茎和幼苗根的啃咬而导致苗根断开,引发幼苗的死亡,华北蝼蛄的危害主要集中在秋季和春季两个季节,具有喜雨、喜水的特征,因此在灌溉后或者雨后危害会进一步加剧。而华北蝼蛄的天敌是鸟类,因此只要农户在桑树苗圃附近通栽种少量的防风林,就可以吸引华北蝼蛄的天敌,如食虫鸟、红尾伯劳、黑枕黄等,通过这种生态治理模式减少病虫害[2]。

2.2综合治理科学施肥

桑树容易产生真菌病害,也就是“褐斑病”这种病症的出现主要危害的是桑叶,发病周期较长,在桑叶生长的周期之内都可能产生“褐斑病”并且这种病的危害率极高能够感染叶片的50%以上,这种病症一旦出现就会导致桑叶的产量大幅下降,给桑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所以当这种病症出现时,需要使用有机肥料,并且要平衡施肥,不要因为施肥过量或者施肥量较少而出现“褐斑病”,有机肥的组成通常是充分发酵之后的农家肥与氮磷钾肥复合组成的,并且在每年的秋冬季节都要把坏掉的树枝剪掉,降低桑树发病率。

2.3结合虫害情况进行物理防治

桑树金龟子也是桑树常见的一种病虫害,金龟子主要啃食春季桑树新芽、嫩芽,大大影响了桑叶的生长,桑树金龟子的种类很多,为害桑树的主要有黑绒金龟子、褐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成虫啮食桑芽、嫩梢及桑叶,对苗木嫩芽为害尤重。北方黑绒金龟子发生普遍,江苏、浙江一带以褐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为主。黑绒金龟子一年繁殖1代,以成虫越冬,在北方4月上旬出现,为害桑叶有2个高峰期,分别是4月末及5月底至6月初。每天18:00~20:00为害最盛。5月初交配后产卵于土中,直至7月上旬。褐金龟子在江苏、浙江一年繁殖l代,在北方则两年繁殖l代,为害时间每天20:00~2l:00时最盛。铜绿金龟子一年繁殖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在闷热无风的黑夜活动最盛。根据桑树金龟子的生长习性,我们可以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当黄昏成虫交尾取食时,打落捕杀,也可以黑光灯诱杀成虫,同时也可以在冬耕翻土时,随犁楝除幼虫和幼苗根部的蛴螬,通过这种方式方法减少病虫,保护桑叶的生长。

3桑树病虫害的防治要求

很多农户在种植桑树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只治不防的情况,由于桑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且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极具复杂的工作,所以才回到治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但是农药的使用也会对桑叶造成影响,为了使桑叶的产量能够提高,保障桑户的经济效益,所以当地相关农业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完善相关的服务措施,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当地农业部门相关技术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且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给农户提出相关的专业意见,深入桑树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帮助农户解决病虫害问题,并且加强科学引导,定期组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农户加强对桑园的管理,要及时进行施肥、浇水、除草等,使桑园的种植环境适合桑树生长,减少病虫害的产生[3]。

4结束语

结合本文提到的两种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农户在进行桑树种植的过程中就可以大大减少因为化学农药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通过生态防治与物理技术防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绿色健康的种植模式,有利于桑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病虫害进行提前预防,加强对桑园的管理、监测,通过这种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大大减少人为原因而导致的病虫害。

参考文献

[1]贝建设.桑树病虫害非化学农药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13).

[2]李运军,顾海洋,孟令春.对桑树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7期):158-158.

第4篇:农药化学专业范文

1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安全的农产品内不含有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有害成分,同时依靠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污染问题,控制农产品质量。

1.1建立健全生产供给体系

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加强指导,保证农民开展科学种植,避免过量使用化肥或农药,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提高生产能力。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调控体系,并做好预警,保证农民实际利益,关注农产品研发力度,构建完整的生产供给体系,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

1.2积极推行无公害种植计划

新时期,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无公害农产品,当前需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绿色有机认证水平。政府农业部门需在绿色农产品推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保证食品安全。

1.3完善检测技术相关法律和法规

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控制与管理力度。科学应用各种化学药剂、设备仪器,规范生产者行为。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惩处机制,除了重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情况,还应关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情况,对各项违法行为进行明确规定,禁止向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严格控制违规操作,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及个人,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罚。健全农产品检测法规,保证农产品检测工作规范、统一,保证检测效率与质量。

1.4提高检测人员与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关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监管人员的管理效果,会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责任心均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检测人员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在上岗前,对工作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明确市场发展情况,结合农产品市场发展形势,对自身检测技术加以应用,保证检测质量。同时,要发挥监管人员的作用,提高其监督意识,加强审查监督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

2农药残留及检测技术

2.1农药残留预处理技术

为保障农产品检测效率及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应对各项待检样本提前做好预处理,通过提取和净化的方式,保证后续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可将样本置于乙酸、乙醇等溶剂中,依靠其他辅助设备,做好提取工作。净化即进一步去除样本中存在的干扰物质,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萃取技术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技术形式。依靠反复实验与研发,现阶段萃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与其他技术结合应用,能够更为精准且快速地将样本中的目标物质从基质中提取分离,便于进行后续检验工作。

2.2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该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具备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势,可获得较为精准直接的检测结果。气相色谱检测技术主要适用于农药中含易气化且不易分解成分的检测工作中。检测时会应用到氮磷检测、火焰光度检测器等相关设备。应用后,可一次性分离多种农药类型,同时对其做好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检测设备的高效应用,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获得可信的检测结果,并进一步确定农产品是否满足食用标准。

2.3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检测农药残留时,时常会遇到分子量大、极性强的元素,该情况更适合应用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结果较好。液相色谱检测设备有紫外线检测设备、荧光检测设备等。荧光检测灵敏度更高,但部分农产品可能难以出现荧光,所以其具体应用存在局限性,仅能够在部分食品中应用。紫外线检测在灵敏度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应用范围比较广阔。无论应用哪种检测方法,均需要相关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操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2.4快速检测技术

第5篇:农药化学专业范文

1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安全的农产品内不含有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有害成分,同时依靠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止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污染问题,控制农产品质量。

1.1建立健全生产供给体系

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加强指导,保证农民开展科学种植,避免过量使用化肥或农药,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提高生产能力。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调控体系,并做好预警,保证农民实际利益,关注农产品研发力度,构建完整的生产供给体系,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

1.2积极推行无公害种植计划

新时期,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无公害农产品,当前需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绿色有机认证水平。政府农业部门需在绿色农产品推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保证食品安全。

1.3完善检测技术相关法律和法规

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控制与管理力度。科学应用各种化学药剂、设备仪器,规范生产者行为。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惩处机制,除了重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情况,还应关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情况,对各项违法行为进行明确规定,禁止向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严格控制违规操作,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及个人,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罚。健全农产品检测法规,保证农产品检测工作规范、统一,保证检测效率与质量。

1.4提高检测人员与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关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监管人员的管理效果,会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责任心均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检测人员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在上岗前,对工作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明确市场发展情况,结合农产品市场发展形势,对自身检测技术加以应用,保证检测质量。同时,要发挥监管人员的作用,提高其监督意识,加强审查监督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

2农药残留及检测技术

2.1农药残留预处理技术

为保障农产品检测效率及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应对各项待检样本提前做好预处理,通过提取和净化的方式,保证后续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可将样本置于乙酸、乙醇等溶剂中,依靠其他辅助设备,做好提取工作。净化即进一步去除样本中存在的干扰物质,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萃取技术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技术形式。依靠反复实验与研发,现阶段萃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与其他技术结合应用,能够更为精准且快速地将样本中的目标物质从基质中提取分离,便于进行后续检验工作。

2.2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该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具备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势,可获得较为精准直接的检测结果。气相色谱检测技术主要适用于农药中含易气化且不易分解成分的检测工作中。检测时会应用到氮磷检测、火焰光度检测器等相关设备。应用后,可一次性分离多种农药类型,同时对其做好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检测设备的高效应用,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获得可信的检测结果,并进一步确定农产品是否满足食用标准。

2.3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检测农药残留时,时常会遇到分子量大、极性强的元素,该情况更适合应用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结果较好。液相色谱检测设备有紫外线检测设备、荧光检测设备等。荧光检测灵敏度更高,但部分农产品可能难以出现荧光,所以其具体应用存在局限性,仅能够在部分食品中应用。紫外线检测在灵敏度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应用范围比较广阔。无论应用哪种检测方法,均需要相关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操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2.4快速检测技术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