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范文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全文(5篇)

期末综合素质评定

第1篇:期末综合素质评定范文

传统综合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包括平时成绩和验收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以出勤率来评定,平时所做设计工作中的思维、能力、方法等并没有考虑进去,因为没有统一的量化依据。验收成绩多以学生所提交的设计资料来评定成绩,这种评价方法往往会造成成绩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有的学生平时滥竽充数,所提交的设计资料系抄袭别人所得,但因设计资料齐备、完整,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常常也能得到较好的分数;而平时塌实、认真地进行设计的学生由于所提交的设计资料在书写等方面不甚理想,他们所得到分数往往与前者相差甚微,有时甚至比前者低,尽管这种现象是少数、是个别现象,但却有失公允。

2、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效

2.1合理安排综合课程设计的开设时间

为了解决学生进行综合课程设计与找工作之间存在时间冲突的问题,需将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把综合课程设计的开设时间从第七学期末提前到第六学期末,同时相应专业课程时间做相应调整和提前,这样可以避开招聘会,部分考研学生也能做到考研与设计可以并重。同时要提高激发学生对综合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明确这门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努力做好综合课程设计,为第七学期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工作需求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综合课程设计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

2.2采用项目驱动法实施课程设计

项目驱动法是目前工科院校课程设计积极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应大力推进[3]。它是用项目开发作为主线,把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去,给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平台,按照工程实践的要求,层层推进,由上至下,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对各模块进行剖析、分解、集成等,直至项目得到完整解决,并按照工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项目验收。在运用项目驱动法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完成项目,首先进行项目分析,资料搜集,综合调研;其次进行方案论证,确定方案,设计出满足项目要求的机械结构及电气软硬件系统;然后对机械及系统样机进行加工制作;之后进行软硬件集成调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系统。最后进行项目验收,包括设计说明书、项目答辩、项目图纸、样机产品、样机功能演示等内容的验收。项目驱动法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关键是设计平台及题目,平台是基础,题目是保障。题目要做到具有工程性、前瞻性和综合性。在进行综合课程设计之前,指导教师应对企业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所需,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纵横向课题,仔细设计工程项目的题目。对综合性不够,没有前瞻性、工程性不强、难度较大难以实施的题目坚决予以剔除。保证设计题目的数量,做到人手一题,杜绝抄袭现象,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方式实施。项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一个项目的完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多名学生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有益于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说明书的编写与答辩幻灯制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现场答辩可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于提高测控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项目验收机制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增度增加压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挖掘。

2.3改革综合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方法

为了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全面、真实的评价,严格按照工程验收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表现、设计说明书、项目图纸、答辩、样机产品外形及功能演示等,并对每项的分值进行量化,其中平时成绩占20%,设计说明书占40%,其余各项为10%,并出台各项成绩评定细则,全部量化考核,各项合成后得到学生最终设计成绩。用改革后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课程设计成绩,较为科学合理,可以较为全面和真实反映每个学生所做工作和相应能力,也能有效抑制学生相互抄袭现象,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设计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综合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第2篇:期末综合素质评定范文

1.1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对关节运动的实验教学中,以现场观摩为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动作过程中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肌肉的工作规律以及人体运动器官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分析关节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为什么关节在运动时各肌的运动要协调?在分析肱二头肌的功能时,让同学们示范正握和反握的效果,为什么正握的难度大于反握?用这些与同学们平时运动中息息相关的例子来讲解,既容易理解,又加深了记忆。凡能在活体上看到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体上寻找、触摸,以感知、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1]。

1.2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解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直观的人体各器官的大体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授课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式。在分析人体运动时,必须明确动作的姿势及其变化过程,才能说明关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幅度,才能探讨骨骼肌工作与运动变化的规律,对关节运动做出正确的评价[2]。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利用其直观、生动、形象的图像展现人体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3解剖实验课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学习观察标本、辨认结构、互相讨论,老师巡回辅导,最后根据对巡回辅导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巩固学习法:利用实验课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同教学内容有关的电教片,加强对解剖学的认识。

1.4充分利用实验室,解决学生对认知的不足

根据学生所需,安排好实验室的利用时间,不同学生做实验的时数不等。技能不强的可以反复操作,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可以重做实验。如在学习骨骼部分时,骨性标志非常多,难以记住,让学生反复观察、触摸,提高了学习效果。

2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2.1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学生进入解剖实验室时要注重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焦虑,因一些学生一开始对实验室环境较难适应,对解剖学实验课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解剖学实验课中要融入人文教育.

2.2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在观看标本或分组观看标本时,学生要通过分工合作做到人人动手,由浅入深,逐步辨认,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和胆大心细的人文素质。

2.3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师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改善实验室环境,加强通风,完善设备,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认识到在标本上学习是解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为进行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考试方法的改革

3.1实验考核

改进考试方法,以提高实验室教学效果:①阶段性结构辨认:运动系统是解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其中骨可视为关节与骨骼肌的基础。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检查本阶段的教学效果,在讲完骨的全部内容后安排一次骨标本的结构辨认。向学生说明结构辨认的要求,在测试前应将标本、模型展出一定时间,供学生复习用。在部分实验内容学习时,让学生和教师互换角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②课后作业考核:在每一系统结束后,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互相讨论。考核题灵活,联系要广,可以表格的形式总结躯干、四肢诸关节的名称、结构和肌群的功能。也可采用学生独立填写实验报告,表达出实验的内容,期末累计每次实验报告的成绩,然后按比例记入总成绩。

3.2成绩评定

学习成绩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水平和专业科学素养的全面评价,因而各项成绩的分配比例和学科成绩的评定方法应具有科学性。考试的导向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乐学”的欲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平时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项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从以下方面进行评定: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课堂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阶段性测验成绩和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各占平时成绩的10%。该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平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尤其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同时还可减少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压力。综上所述,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解剖学的整体教学效果,故对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将为学好解剖学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庆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第3篇:期末综合素质评定范文

关键词:考试改革;Oracle;数据库技术;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Oracle数据库在全球高端数据库领域占有的份额大,在电力、银行等行业应用广泛。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均已开设了“Oracle数据库”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以“能力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目标,然而现有的考核方式导致了学生重成绩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步伐[1]。目前急需转变“重知识、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的闭卷考试方式,采取全面有效的考核方法,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1当前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1)考试形式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为一次性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则由考勤、作业、实验报告等方面决定。(2)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重较大,占60%,一次考试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尤其是部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很强,但理论知识有所欠缺。单凭期末考试的成绩很难准确、如实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3)试卷中理论题比重偏大,实践题题量偏小,且题目规模受考试限制,不宜过大,与现实中实际操作情况有一段距离。造成了学生仅仅为了考试去学,并不是为解决现实情况而钻研,偏离了市场的需求,不利于今后就业。(4)试卷题型缺乏创新题和发散思维题,通常的参考答案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空间。

2考试改革的思路

职业素养是从事相应工作所应具备的个人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员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一般来说,信息类专业的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2]主要有:能力一:交流与沟通能力、演讲与表达能力;能力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能力三:团队协作精神;能力四:持续学习能力;能力五:时间管理能力;能力六:竞争能力、适应能力;能力七:创新能力;能力八:组织能力;能力九:具有规范的代码编写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力十:具有数据安全意识、诚实守信意识与法律意识。强化职业素养的“Oracle数据库”课程考试改革就是从人才培养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出发,改变考试的导向,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能力培养,而不是一考定成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课程学习、课程考试全线贯通。

3考试改革的实施

鉴于当前考试形式存在种种弊端,应当急切加强对《Oracle数据库》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和实验。结合该课程具体特点,本课程考试改革将分成平时表现、阶段测试两个方面实行,强调过程考核,从而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分析能力[3]。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方面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成绩评定方式。

3.1平时表现

该部分主要体现在上课出勤、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及课堂表现四项。平时上课出勤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实验报告反映了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课上回答问题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这四部分由任课老师评判打分。

3.2阶段测试

阶段测试为考核的重点,该部分按照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安排,每月进行一次。分三次完成。测试一:理论知识测试该部分测试内容主要针对Oracle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2至3人一组,完成一个10到20分钟的微课,微课视频内容以某个课程知识点为基础,制作完成PPT,并以画外音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要求如下:(1)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小组成员,指导老师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2)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3)教学内容要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4)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学逻辑严谨,能够较好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关知识点、教学内容等讲解清楚。成绩评定方式采用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两部分组成。学生评分采用小组打分制,每组成员作为一个评分小组,对除本组以外所有的微课进行评定打分,成绩采用百分制。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的平均分即为每组的成绩。测试二:编程能力测试该部分测试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编程能力掌握情况,每位学生从题库中自选抽取测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程序的编制、调试,并且提交老师评定。编程能力测试题库根据题目难度分为一类题目(满分80分)和二类题目(满分100分)。任课老师对提交的所有程序进行验证,打分,成绩采用百分制。测试三:综合能力测试该部分要求学生3人1组,从备选题库中自选题目或自拟题目,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后台的综合设计和代码实现,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并参加答辩。每组需要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查询功能、数据库更新功能、用户角色权限分配,数据库的备份等任务。由任课老师根据文档、代码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定。由任课老师根据小组答辩、程序实现、总结报告和学习态度,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考评。成绩采用等级计分制,将成绩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档。成绩比例分配:①程序代码(50%)②学生的工作态度、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及出勤率(30%)③课程设计报告(20%)④小组表现优秀加分。4结束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通过对《Oracle数据库》考试改革的实施,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每个阶段的测试既检查了课程知识,又强化了职业素养的考察,充分发挥了课程考核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更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晶,郭东恩.大型数据库技术(oracle)课程教学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4):77-80.

[2]刘浩,唐培和,朱亚超.工程型软件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2):98-100.

第4篇:期末综合素质评定范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针灸学;教学评价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高等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是一门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临床学科。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更要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技能。考试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之一,是检验和指导教学工作的杠杆,长期以来,我校及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针灸学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最终考核标准,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指标。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阻碍了针灸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从2013年开始逐渐构建了针灸学形成性评价模式,并予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构建针灸学形成性评价模式的意义

教学评价模式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实施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1],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多年来,针灸学的考核多采取期末闭卷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在期末考试命题过程中,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力求从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但是受到试卷容量、考试时间及考核形式的限制,难以体现针灸学课程的特点,也无法达到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及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目的。另外在期末评卷的过程中,即使老师发现了某些问题,也难以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得考试与教学过程严重脱节,不利于教师随时总结,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为了考出高分,更多的是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复习及记忆,忽略了操作技能的练习;而“一考定论”的方式,也助长了部分平时懈怠的学生,考前突击,考后完事大吉的学习方式,高分低能现象难以避免。可见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不利于针灸学实际能力水平的提高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对的一种评价检测手段,是根据教学目标,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紧密结合,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参与情况,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实践能力的测试;即侧重于对学生平时表现,参加各项活动的评价[2]。目的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全面把握和评价。即要求通过动态的、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纠正,促进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取得学习上的更大进步[3]。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实现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参与者[4]。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提高综合素质,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这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随时反馈性的评价方式非常符合针灸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2针灸学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模式

目前我校中医学专业的针灸学课程由理论课72学时及实训课36学时构成,四年前我们逐渐开始了形成性评价模式的尝试,并将形成性成绩由10%逐渐增加到30%。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即将本课程的课程构成方式、学习方法及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即考核由形成性考试和课程结束后终结性考试两部分构成。实训课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示范性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人体上准确取穴,全面掌握各种针法、灸法、拔罐的操作方法及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针灸临床治疗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性考试内容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测试、18次实训课(36学时)课堂表现及操作考试成绩。其中课堂提问占10%,小测试占10%,实训课小组讨论讲解设计和操作报告占60%,最终实训操作考查占20%。任课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将课堂提问、讨论、小测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督促学生随时复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教研室为了配合形成性考试形式的实施编写了《针灸学技能操作实训手册》,内容包括经络的循行,重点腧穴的定位方法,各种针法、灸法的操作规范以及实际操作考试内容和评定标准等。上课前督促学生认真预习《针灸学技能操作实训手册》,找出问题,以便在实训课上及时解决。实训课为小班授课,每个班级大约15名学生。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我们将实训课分化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示范。每堂课指派一组同学担任主讲,按照头面、躯干、四肢分部位进行经络循行的总结复习,并在同学身上确定重点腧穴的位置,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示范,并在重点腧穴上进行毫针刺法及灸法的操作示教。第二部分是分组训练。要求学生依据操作流程,3人1组进行练习。课堂上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在每次实训课结束前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评分析。课后要求学生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写出实训报告。教师根据同学的课堂表现,实训报告等综合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分数。

3实施对象

我校中医学专业2011—2014届本科及本硕中医临床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共计600余人。12个班次。共计有五名教师参与本项研究。

4形成性考试的成效

重视课前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往由于学时数有限,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提问及小测试等环节。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三五分钟的提问,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这些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督促学生思考,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这个环节也明显改善了学生的出勤率及课堂纪律,纠正了一些同学的懒散作风。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课教学,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通过引导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形式和机会,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实训课前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积极准备讲稿教案,增强了团体合作的意识。教师的适时点拨,也快速提升了学生们总结归纳及表达能力。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练习、相互借鉴,能够随时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与状况。尤其是将点穴及一些重点腧穴的针刺、灸法等操作训练融为一体的实训内容及方式的调整,使得实训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学习的气氛更加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即刻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方法的反思:在实训课堂分组练习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并给出评定结果,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真正实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的目的。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保障了考核的公平性。形成性评测模式使学生从课程开始就会在教师的带动下,将听课、参与课堂互动、复习、实际操作、考试等环节全方位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测评、反馈、改进、提高过程中趋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实施了形成性评测模式以来,针灸学结业的学生都能够做到熟练掌握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重点腧穴的常规针刺方法及灸治方法,有些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的针灸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采取针灸的方法,为家人及周围人解除病痛,时刻感到针灸技能可以成为他们最首要的立业之本,在临床实习期间也得到了带教老师的认可和肯定。通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通过建构形成性评测模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末,实现了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知识目标达成度;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位管理与掌控。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目前在我校针灸学课程中还未做到全方位开展。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将这种考核方式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之一,会对这种考核模式的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今后教师也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互练、互评等灵活形式,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及负担,而且还能够激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及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及时纠正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沟通交流与协作意识的养成,以顺应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波,沈宏亮,徐志飞,等.构建形成性评价模式提升手术学基础教学[J].南方医学教育,2012(1):40,29.

[2]邓卫红,战海艳,刘宾娜,等.医学院校毕业实习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考核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51-53.

[3]马跃,蔡兵,雷斌.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性评价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28-38.

第5篇:期末综合素质评定范文

课程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目前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都会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题目类型主要是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计算题与简答题),方式主要是笔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涉及很少。成绩评定一般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以出勤和提问为主,期末考试仅凭一张试卷。这样的考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期末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全面概括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而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存在片面性。第二,由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导致学生对平时成绩不重视,主要表现为逃课和不认真上课。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做突击,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容易助长学生侥幸和投机的心理,无法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偏离了课程考试本来目的。因此,学校应根据原有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通过项目的完成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的考核,使学生转变对考试的认识,尽量做到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

二、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总体目标,在培养学生较强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先修课程,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机械的传动原理,认识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能识别各个机械的零部件及其作用,并且会分析各种传动机构的特点以及其适用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传动结构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为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改革考试方式,逐步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除了笔试之外,增设了课程口试环节。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及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查评价。考核权重设计为总评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20%,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30%,口试成绩占1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三、具体实施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