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九篇)

整式的加减教案

第1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第3课整式(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之间的从属关系。

2、使学生能够把多项式按某字母作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按某字母作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难点:把一个多项式按某字母作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突破:弄清各项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单项式,的系数分别是,次数分别是。

2、在多项式x^2-x^3+2x-5中,次项的系数是-1,二次项的系数是,-5是它的项。

3、一个关于y的四次三项式不含有三次项与二次项,最高次项系数为,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2的3次幂的相反数,则这个多项式为。

二、新授

1、引入

在多项式y^3-y-2^3中的各项是根据y的指数什么特点排列的?

能不能把这个多项式按字母y指数从小到大重新排列?(能)这就是多项式的排列问题,多项式的排列是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变更项的位置,而没有改变多项式的值,排列是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的。

2、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某个字母降幂排列。

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

如多项式x^3-4x^2+5x-6是按字母x的降幂排列,-6+5x-4x^2+x^3

是按照字母x的升幂排列。

3、例题

把多项式3x^2y-4xy+x^3-5y^3重新排列

(1)按y的降幂排列;

(2)按y的升幂排列。

分析:①这个多项式的各项分别是什么?(符号)②每一项中含y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

(略,注意例后的思考题)

*强调符号,两个字母的项按其中一个字母排列。x3是y的0次项。

4、什么是整式?

三、练习

P146:1,2。

四、小结

单项式、多项式统称为整式。降、升幂排列。

五、作业

第2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案例回顾】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教学后,回顾本节课的备课、上课情况,笔者对数学知识的孕伏有了更深的体会。教材例题安排由两个同学购物情境中列出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加减的算式,之后着重引导学生探索竖式计算。比较是“把小数点对齐”还是“把小数末尾对齐”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主要是结合同学买文具情境中元、角、分的换算来说明这两种算法得出的结果哪一个正确,在辨清后再重新审视正确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过程,明确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案例分析】

我们再来看一看与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所提供的教案,直接由同学购物的情境中列出算式,先让学生试算,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比较,各自说明思考过程,结合元、角、分换算辨明对错,再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小结。这样的安排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之后的学习,而第三单元是“小数的认识”,教材没有安排任何的小数加减法,这样的教案显然是拔高了教材要求。再搜索其他教师的相关教案,发现有教师是将买文具情景扩展,学生从中可以列出整数的加法如475+34和小数的加法4.75+3.4,让学生试做、对比、总结整数和小数竖式各自的算法,这时的对比是两种对比的总称,一种对比是小数加减法竖式不同算法的对比,第二种是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竖式的算法对比。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算法的不同――整数加减法竖式的形式是“末尾对齐”,小数加减法竖式是“小数点对齐”;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竖式的相同――两者都是相同数位对齐,只不过根据各自数的特点而所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己。对于一节课来说容量较大,会占用本课重点探索小数计算方法的经历过程,无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清晰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笔者认为将整数、小数的完整比较、概括放在下一节课教学较为适宜。

纵观教案的设计,笔者总觉得忽视了教材所提供的前一单元“小数的认识”中练习题的资源,而让学生猛一下地接触到小数的加减法这个认知矛盾的重点,先让学生尝试算,再由元角分换算来证明谁的答案正确,再回头来讲授正确的算法,这个过程让部分理解力较弱的同学感觉困难,捋不清教学的逻辑顺序。于是实际教学中不少老教师不让学生试做就直接讲解小数的加减法了,这又不符合教材教学的要求,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对算理的不能理解,造成机械记忆、模仿练习。

有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呢?如何在传统与实际教学之间找到让学生有“软着陆”的平台与过程呢?

一、利用孕伏知识,加深渗透理解

打开教材,我们会看到在教材中其实已经有了小数加减法的孕伏。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第三单元“认识小数”的练习中的直线轴来提前感悟小数的加减法。翻开数学书第三单元,在练习中共出现了四次直线轴,分别是才学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的第33页练习五的第9题,要求标出各小数的位置,引导学生从数的顺序角度来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还有针对小数性质的练习,第35页“练一练”第1题,用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表示同一个直线上的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再就是小数的大小比较第38页练习六的第7题,在直线上用点表示小数,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比较每组小数的大小,另一方面体会一个数在直线上的点的位置愈靠右,这个数就愈大,反之则愈小。最后一次是在“整理与练习”第44页中的第2题,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每一个被平均分成几份,填合适的小数,并按顺序读一读。

二、深挖孕伏知识,加深意义建构

在这四次练习中,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可以有目的、有层次地充分利用,实现小数加减法的理解认知。在第一次33页的习题,就应该不仅从数的顺序沟通小数和整数的联系,还可说说小数与整数之间相差多少。例如,标出0.5后,让学生明确0.5在0和1之间,0.5与1相差0.5,借助直线轴学生还是很容易得出的。在3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可以先出示只分到十分位的直线轴(如图)

进行小数性质的改写,再上下地比较巩固小数的性质,当然我们还可以左右地比较大小,再出示细分到百分位的小格再进行百分位的改写与比较。这时的比较可以提高难度,如0.1与0.13之间的比较,0.13比0.1多0.03。这时的比较与上面第一次的一位小数与整数的比较有了难度。在38页的第7题,可以重点渗透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依旧是结合直线轴的直观图,再让学生比较哪个小数大,紧接着追问一句“大多少”,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来计算,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得出正确结果的。经过了三次直线轴的直观帮助,学生已经对一些小数的比较甚至是计算有了感悟,在44页“整理与练习”中,第2题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填写对应的两位小数,一些简单的相同数位的小数的加减,一些不同位数的小数加减都可以让学生试一试口答的。

这时,再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可以由学生已经接触四次的直线轴来引入教学,让学生看直线轴列出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如2.6+0.3,4.5-4.2,3.15+0.04,学生根据直线轴能清楚地报出答案,再请学生尝试用竖式来计算,学生感到没问题,因为是小数位数相同,学生没感觉困难,对小数的加减法充满了自信。这时加大难度,如果是2.61+0.3呢?这一下突出了矛盾,学生会思考起来,究竟是小数点对齐还是末尾对齐?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直线轴的直观经验和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比的经验,还是能看出是十分位相对齐相加,对于感觉理解困难的少数同学,这时可提供情境利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辨清,做到合理解释,水到渠成。

第3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一、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学习过程。

2.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法分两段教学的不同要求。

3.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提高教材比较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教师先不集中,每人自己安排时间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再阅读本方案中的参考答案,时间约3小时;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时间约1.5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一个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许多教材都把它分成两段来编排,通常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在五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再认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明确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请你先阅读下面人教版教材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再回答问题。

(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出示例1。

紧接着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两个例题,例2与例3。

然后就是练习题。

(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给出一个情境并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内容是列出算式并计算,计算后研究分数加法的含义。教材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同分母分数减法的例题(例2),然后是练习题,在练习题后出现第四部分内容:观察例1和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问题:

(1)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以下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在相应的括号内写1)?哪些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再认识”(在相应的括号内写2)?

①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

②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的共同点;( )

③重视用直观图形说明算理,但不抽象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

④重视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但不出现分数单位的概念;( )

⑤让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

⑥让学生明确整数1与分数的转化,如1可以看作5个;( )

⑦要求学生脱离直观图运用抽象的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

⑧计算的结果一般是最简分数,如果出现非最简分数,不要求学生约分。( )

(2)根据上面人教版教材的内容,你觉得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在你认为正确的括号里打“√”,否则打“×”。

人教版教材在分数加减法两个阶段内容的编写中,

①都重视了现实情境的创设;( )

②都用图示或文字完整地呈现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 )

③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用圆形或长方形直观图说明算理;( )

④都是一个加法的例题,两个减法的例题;( )

⑤都是在学习加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加法计算法则,学习减法时出示用语言表达的减法计算法则;( )

⑥都用算式表示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的中间过程;( )

⑦在情境中都同时呈现了生活语言(如“我吃了3块饼”)和数学语言(如“爸爸吃了张饼”)作为问题的条件。( )

2.在三年级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中,各套教材都是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以下是四套教材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第一个例题,请你先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北师大教材与人教社教材的内容。

问题:

(1)两套教材都用了吃西瓜的情境,你觉得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吗?

(2)两套教材都把一个西瓜(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了8份,而不是平均分成9份或其他的份数,想一想,平均分成8份有什么好处?

(3)人教版教材在呈现题目的条件时,用了“我吃了2块”这样的语言,而北师大版教材用的语言是“我吃了这个西瓜的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怎样的语言?在数学中,需要怎样的语言表达?在这里,如何从生活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

(4)北师大版教材用图示与语言明确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完全明确,你认为在教学中,是否需要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条件与问句?为什么?

(5)两套教材都用圆形的直观图说明算理,但在算式的表达中,北师大版教材用了“”这一步作为中间过程,而人教版教材没有呈现。人教版教材用了“2个加1个是3个,就是”这样的语言来说明算理,而北师大版教材没有用分数单位来说明理由。你觉得两套教材这样编写各有什么好处?如果你去教学,会怎样处理算理?

浙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分别如下。

浙教版教材先呈现了一个果树基地的情境图,果树基地中有枣园、梨园和苹果园,并在平面示意图中说明了枣园、梨园和苹果园各占整个果树基地的、和,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提出问题,接着教材呈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让学生涂色并呈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

(1)两套教材都创设了情境,但苏教版教材并不是像浙教版教材(包括像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那样给出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你觉得浙教版教材的这个情境有什么优点?

(2)浙教版教材在用图示与文字说明算理时,都强调了,你觉得这样强调有什么好处?

(3)苏教版教材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怎样的?

3.从上面四套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到,北师大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用图形直观演示算理时,各用了三个圆形(两个圆形分别对应于两个加数,一个圆形对应于和),如人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用了下面的图示:

而浙教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只用一个长方形,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加数。如浙教版教材在说明+=的算理时,用了下面的图示:

根据上面的内容,请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当用圆形(或长方形)说明算理时,每一个圆形(或长方形)是否都表示单位1(或表示一个整体)?

(2)在上面的分数加法中,当出现两个加数分别对应两个圆形时,是表示两个不同的单位1(或两个不同的整体),还是表示同一个单位1(或同一个整体)?

(3)当两个加数分别是与时,如果出现两个圆形,那么对应的两个圆形都平均分成了8份,阴影部分分别是2份与1份,在加起来的过程中,是只把两个阴影部分的份数加起来,总份数保持不变?还是不但要把两个阴影部分加起来,而且还要把两个平均分的总份数也要加起来?为什么?

(4)有些学生在第一次做同分母分数加法独立思考+=?时,得到的计算结果是,这些学生是怎样得到这个计算结果的?如果要用图示来说明+=的算理,是用一个图形(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其他图形)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好,还是用两个图形表示好?为什么?

4.在三年级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以有不同的引入方式。以下是两个不同的引入过程,请你简要地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引入方式?为什么?

引入方式一:

今天是大头儿子过生日,先出示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两人坐在桌子旁的图,再出示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教师说明大头儿子吃了2份(在蛋糕图中着上颜色),小头爸爸吃了3份(在蛋糕图中着上另一种颜色),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大头儿子(或小头爸爸)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③大头儿子吃了后,蛋糕还剩多少?

④大头儿子比小头爸爸少吃了几分之几?

⑤他们俩人吃后,蛋糕还剩多少?

教师选择问题②和④,让学生分别列出算式,并开始研究计算方法。

引入方式二: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并问学生,怎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 ?(师板书:),生回答: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2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教师要求学生折一折,并用红色表示出。教师进一步问,怎样得到呢?(师板书:),并要求学生用蓝色表示出。教师让学生想一想,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呢?回答后,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分数和,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它们的分母相同,它们所对应的整体都是平均分成了8份),进而引出同分母分数的概念,并要求学生想两个同分母分数,同桌相互说一说:①是哪两个分数;②这两个分数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学生说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要求出我们两次涂色的部分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怎么列式?学生回答后,独立研究计算方法。

5. 浙教版教材三下年级中,在学生初步解决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后,要求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学生填了方框中的数以后,

(1)如果让学生去比较“树枝上”的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以及这些算式与“2+3=5”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怎么说?

(2)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好处(教育价值)?

(3)请你像上题这样编写一个类似的减法题目。

6.想一想,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后,让学生去解决类似于下面的两个问题,有什么教育价值?

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

1.(1)①1,2;②2;③1;④1;⑤2;⑥1;⑦2;⑧1;(2)①√;②×,只有在五下年级时完整呈现。建议在三上年级教学中也完整呈现条件与问句;③×,五下年级分数减法中没有用直观图说明算理;④×,五下年级加减法的例题各只有一个;⑤×,三上年级时,没有出现用语言表达的计算法则,五下年级时同时出现两个法则,教学中可以先分开出现,再合在一起;⑥×,三上年级没有算式表示的中间过程,五下年级有;⑦×,三上年级没有,五下年级有。

2. 北师大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①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我国南北方都生产西瓜。②分成2的倍数份时,学生如果用纸折一折,比较方便。③平时在生活中常用吃了几块西瓜,而在数学中要表达成几分之几块,可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可以结合图示,让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④需要明确条件与问句,也就是明确整个数学问题的结构,否则就可能不知道到底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⑤北师大版教材写出中间过程,以后归纳出加法的法则。人教版教材用分数单位说明算理,突出了分数加法的意义。在教学中,可以两者相结合。

浙教版与苏教版教材比较:①主要优点是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分数加法的含义。②主要好处是突出了分数单位,有利于沟通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让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其实就是“分数单位的整数加法”。③学生得到的计算结果可能是,也可能是。得到后者的思维过程可能是受整数加法的影响,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而得到。

3.①每一个圆都表示一个整体,一个单位1。②表示同一个整体,同一个单位1。③只把阴影部分加起来,而分的总份数保持不变。这是由分数加法的定义规定的。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样规定的合理性。④用一个图形不同部分的着色来表示相加的过程比较好,而不是用两个图形。从某种意义上说,用一个图形是直观地出示了“一个分母”来表示“两个同样的分母”。如果出示两个图形看上去就给出了“两个分母”,这样为学生把两个分母相加提供了直观的基础。而出现一个图形表示一个分母,则出现两个分母相加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4. 引入方式一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入方式二的特点:教学起点低,有利于学生参与;重视知识的铺垫,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注重同分母分数概念的发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5.①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一个算式的分母都相同;四个算式中的第一、第二个加数的分子与结果的分子分别都是2、3与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四个算式都是2个几分之一,加上3个几分之一,等于5个几分之一;四个题目在计算的过程中,都与2+3=5有关,它们都是在计算“2个东西加上3个东西等于5个东西”。②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体验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关系。③相类似的减法问题如下题:

第4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数加减法;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这种思维的飞跃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师要利用小数加减法等具体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通过感性认知逐步掌握数学本质和规律,而后又将自己获得的推理分析等运用于数学实践中,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小数加减法为例子,要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看似平淡,实则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学生熟悉的“文具店”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快要开学了,一个学生想要给自己购买一些文具用品,他来到文具店,看见铅笔1.34元一支,圆珠笔3.56元一支,钢笔9.78元一支,如果他想要买两种文具,请问他一共有几种选择?”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仿佛进入了文具店中自由选择,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他们很快就投入其中,根据不同的条件列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式子。如买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列出“1.34+3.56”的式子;买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列出了“1.34+9.78”的式子;买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钢笔,列出了“3.56+9.78”的式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式子都是小数的加减法,你知道该怎么计算吗?大家可以先进行一下估算,得出每一个式子的大致答案。”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学过的估算方法,参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购买经历来进行估算。一般在文具店结算的钱数比较整齐,因此虽然这些价钱是凑不成整数的小数,但是学生也能估算个大概。在学生尝试估算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列竖式来尝试计算,并将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进行对照。有了估算的前提,也会对竖式计算的准确性进行一个校对。在情境与理论中,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小数的算法。

情境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这一方天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熟悉的场景来设定情境,这能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促使学生启迪智慧。

二、追寻算理,深化思维

(一)明确数位,竖式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要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尝试通过观察现象等方法来提出猜想,并尝试进行推理论证。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追寻算理,促使他们深化思维能力。

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列竖式的方式来计算,如“4.76+3.1”,这道题,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发生了问题,有的将上下两个数字的小数点对齐,小数点两侧的数字以小数点为基准对齐;而有的学生则没有考虑小数点的位置,从数字的尾部开始逐一对齐;还有的学生虽然考虑到了小数点的位置,但是第二个数字的“1”却和第一个数字的“6”保持对齐。这样造成学生的计算答案完全不一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尝试结合之前估算的结果,说说为什么同一道题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这其中究竟谁对谁错。在追寻算理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对比了几个竖式,并尝试用答案减去其中的一个数,通过验算验证答案是否正确。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问题感到困惑,无法答出教师的问题时,教师不应该直接纠正答案,而应该提出一些补充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在自主独立思考中纠正错误,自行追寻算理,这样也能够起到深化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分清整分,分部计算

一般意义的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的。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时,往往参照多位数的加法,先忽略小数点进行相加,最后再把小数点加上。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进位的思想,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开计算。

整数部分相加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问题,小数部分相加其实也是应用整数相加的原理,因此也不是问题。综合来说,分部计算的方法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进位问题,但是这个注意点是很容易控制的。例如“1.59+3.72”这道题,简单观察一下,是比较普通的一道小数计算题。那么我们运用分部计算的方法进行求解。首先计算小数部分,59+72=121,那么需要向整数进一位,最后小数部分的结果为21。再计算整数部分,1+3=4,再加上进过来的“1”,结果是5。所以整道题的最终结果为5.21。再如“1.59+3.8”,这时候需要将3.8进行补足位数,变成3.80,然后再进行运算,59+80=139,进一位后留下39,最后结果为5.39。当然了,如果出现“1.59+3.1”这样不足以进位的算式,就更简单了,直接将两部分相加,得出4.69的结果。通过这种算法,小数计算就演变成了两步整数计算,难度变成了整数计算的难度。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计算速度相对慢一些,但是准确度要高一些,适用于考试时进行验算。这也是算法原理的一种,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小数加减运算将会从多个方面得到提升。

整数与分数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因此进位思想也是可以应用到小数上的。整体思想要求小数运算忽略掉小数点,而分割思想则把小数的运算进行了拆分,继而再进行整合,由整到分,再由分归整。

三、反思认知,升华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简单地堆积知识,而是将所有知识和经验在相互重组的过程中构建起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反思认知的过程中得到升华,从而积累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反思认知来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在加法中满十进一,在减法中如何借位。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如“3.5+7.8”,“9.1-3.7”之类的数学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思考要如何才能够做好这些题目。为了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教师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大家可以思索一下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看看整数加减法中是不是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番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开始思索在完成“11-7”、“15+9”等数学题的过程中,是如何进位、借位的,从而推理得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整理如何对应小数点位置,如何进位、借位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关于小数加减法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小数加减法。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既能够在反思中回顾知识,又能提高对运算的重视程度,可谓一举两得。

第5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关键词: 动态生成资源 课堂预设 课堂错误 课堂亮点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也就是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师生在交往互动中也时时生成课程资源。如果说教师、学生本身这些资源是静态的话,那么课堂互动中的资源则是动态生成的,它稍纵即逝,弥足珍贵。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动态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是来自学习者自身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来挖掘、利用、调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又一新的挑战,教师如何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巧用课堂预设,充分挖掘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实践,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生成性教学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针对学生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当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案例一: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执教老师从“整数的加减法”复习导入,再引入“小数的加减法”。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学生结合整数的加减法轻松地笔算出小数的加减法算式。此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练习了几题,再让学生小结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铺垫,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生成整数中的“数位对齐”在小数中就是“小数点对齐”,更方便笔算小数的加减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心预设一些典型题型,抓住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不仅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还用智慧将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二、活用课堂错误,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关注这种动态资源,从科学角度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剖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避免灌输,让学生自悟的目的。

案例二:在教学“口诀求商”时,学生很容易将被除数和除数相乘得出商。如6÷2,学生想都不想就得出6÷2=3,其实在教学例题的时候是从解决问题“10个小朋友打乒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导入的,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得出它的结果,推理出可以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算,商是5。可当碰到被除数和除数是两个比较小的数时,学生就会用错乘法口诀。

此案例中,在小结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时,可让学生比较除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联系,他们发现乘法口诀中的积,其实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错误率。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比较了除法和乘法口诀间的联系,不仅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产生,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达到了在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善用课堂亮点,充分调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有些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完全可以开发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课堂上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案例三:“认识厘米”一课,教学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正确率很高,学生基本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可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尺子断了,怎么办呢?”教师说:“哦!”略微停顿接着说:“小朋友们,他的尺子断了,上面只显示了12~20厘米,还能画一条长四厘米的线段吗?”这个学生说:“可以,他可以从12厘米开始,画到16厘米结束,也是长4厘米的线段。”还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也可以从13厘米画到17厘米,也是4厘米。”不时有学生举手,说出不同的答案。

本节课中教师表扬了学生的这个亮点,短短一节课,学生在高昂、兴奋的情绪中度过。由于善用了教学生或资源,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善于利用和给予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以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巧用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我们的学生才能充分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享受获得知识的甜蜜,品味心灵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1-5.

[2]曾莉华.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05.10.

第6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根据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动员会部署安排,确定要以突出问题整治带动面上问题整改、作风形象改观,集中整治“六大顽瘴痼疾”:

1.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2.违规经商办企业;3.违规参股借贷;4.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从事经营活动;5.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6.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7.离职检察人员违规担任律师或法律顾问充当司法掮客。

二、“六大顽瘴痼疾”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学习教育提高检察干警查纠问题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通过全面排查、深挖细查,共发现属于“六大顽瘴痼疾”范畴的问题11个。其中,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问题1个,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问题4个,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问题6个。

(一)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问题

个别人员认识不清,对于不属于填报的情况进行填报;个别人员填报内容不完整,没有详细记录被记录填报对象基本情况及简要情况等主要内容,不能全面反映过问情况;记录报告主体不全面,没有做到全覆盖。

(二)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问题

1.检察机关对监狱报送减刑、假释案件相关资料不全面、不及时问题,没有通过正式方式及时纠正,审查不认真不细致。

2.检察机关对监狱提供的减刑、假释积分考核、奖励审批表等减假依据停留在事后书面审查,忽视同步对罪犯考核得分客观性、真实性的实质考察、审查;对罪犯的询问没有做到全覆盖。

3.针对监狱重视劳动改造轻视思想改造、对罪犯认罪悔罪教育改造力度不足问题,检察监督不实不细。

4.对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特别是事前监督、同步监督不到位;对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案件,检察机关审核不扎实不全面。

(三)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发面存在的问题

1.司法不规范导致数据错误、报表失真。检察机关监督立案后长期无结果的案件中,因部分案件案卡填录不完整,文书上传不及时,导致公安机关已立案或已撤案的案件在检察统计报表中仍显示未立案或未撤案,公安机关已答复的案件在检察统计报表中仍显示未答复。

2.司法不严格造成监督不力。对部分立案监督案件停留在公安机关是否答复上,未进一步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情形进行合法性审查;对公安机关接到检察机关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超过法定期限答复的情况未履行监督职责。

3.卷宗装订不规范。个别刑事案件卷宗中缺少检察机关送达回证、公安机关答复文书,个别案件卷宗封面填写不完整甚至填写信息错误。

4.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管理不规范,专人管理制度落实不细。

5.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取证工作存在短板,导致成案率较低、办案效率不高、办案效果不佳。

6.司法体制改革完成后,被指定管辖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基层检察院对职务犯罪案件流转程序掌握不够,案卡填录不规范,影响数据统计和分析研判。

三、“六大顽瘴痼疾”整改成效

对发现的上述11个问题,我们认真落实“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要求,建立台账,责任到人,措施到岗,具备条件的立查立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限期整改,一项一项抓落实;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举一反三,标本兼治,跟踪问效,整改不到位不销号,长效机制不建立不过关。截止10月18日,已整改到位5个,完成制度机制建设5项。

(一)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顽瘴痼疾整治情况

1.加强教育引导。组织学习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和典型案例通报,在办公楼显示屏滚动播放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相关内容,在微信公众号、检察局域网转发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宣传作品,制作开通防止过问案件手机彩铃,印制《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应知应会50问》口袋书,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强化守规自觉。

2.督促个人填报。采取个人填报、组织补报、受理举报等多种形式,制作专用保密信封打消干警填报顾虑,最大限度地摸排有关违规问题。建立线上线下逐案记录报告制度,督促办案人员同步填写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记录报告事项。

3.加大督察力度。实行月通报制度,每月对全体检察人员填报情况汇总分析,查找问题和不足,印发通报,督促整改。对15个零报告部门,采取分管院领导参加部门会议、与部门负责人提醒谈话等方式,帮助查找原因,督促做好记录。有2个部门的干警补报了符合要求的《报告表》。

4.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常态化推进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及重大事项记录报告制度工作细则》,规范填报事项、填报程序及办案人员线上线下填报要求,细化学习教育、责任分工、督导检查、结果运用、追究问责等日常管理。

(二)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参股借贷,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从事经营活动顽瘴痼疾整治情况

1.全面采集信息。完善各类检察人员及其亲属信息采集工作,要求在编干警、借调人员、书记员及聘用人员按要求认真填报个人、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及其配偶的身份信息,共采集个人信息1073条。

2.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邮箱,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多渠道排查违规经商办企业情况。班子成员带队广泛走访,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全面收集检察人员及其亲属经商办企业等方面的问题。

3.认真细致甄别。协调三门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查检察人员及其亲属经商办企业情况,组成专班对收到的261条反馈信息认真甄别,经调查,2名聘用制书记员、3名聘用人员有经商办企业情形,虽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但也应从严管理,经谈话提醒后,2名聘用制书记员主动注销了名下企业,3名聘用人员书面承诺依法依规经营。

4.推行动态监督。出台《检察人员及其配偶、检察人员子女及其配偶经商信息查询通报制度》,加强动态信息监管。组织检察人员及其亲属按人员类别分别向市院签订承诺书,就不违规经商办企业、不违规参股借贷、不违规从事经营活动作出承诺。承诺书留存政治部备查。

5.探索协作机制。为从源头上预防违规经商办企业等问题发生,实时掌握检察人员及其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参股、从事经营活动信息,目前正与 有关部门联合建立经商办企业信息查询协作机制,定期查询检察人员及其亲属经商办企业信息,规范检察机关人员日常管理,杜绝违规问题发生,确保检察队伍的纯洁性。

(三)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检察官退休离职后违规担任律师或法律顾问充当司法掮客顽瘴痼疾整治工作情况

1.开展重点案件监督。对今年以来三门峡监狱办理的16名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和12名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回头看”。对正在提请减刑、假释的102名罪犯的相关材料全面审查,建议并督促法院对10名重点罪犯开庭审理。对审判人员在提请前、开庭中与罪犯本人、管教干警、同监舍罪犯的谈话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对5名罪犯建议从严掌握减刑幅度,对2名拟假释罪犯依法提出不予假释的书面意见。

2.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协调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对监狱报请减刑、假释报请程序和报请期限的日常监督;与三门峡监狱会签《关于加强罪犯计分考核监督工作的规定》,强化对罪犯减刑、假释的同步监督,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不力问题。

3.强化检察监督手段。针对保外就医罪犯病情鉴定程序不严格、责任主体不明确现状,督促4个基层社区矫正中心对6名因病保外就医人员及时组织重新司法鉴定;针对暂外服刑人员“回头看”中发现的社区矫正机构1名暂外人员再犯罪情形,发函督促基层检察院监督纠正;针对监狱对罪犯教育改造重视程度不够问题,向监狱发出加强监管干警培训力度、重视对罪犯思想教育改造的检察建议。

4.规范离职人员管理。组织自查。在2017年11月1日以来离职的12名检察人员中未发现违规担任律师或法律顾问充当司法掮客情况。关口前移。出台规定,在办理检察人员离职手续时,同步签订不担任律师或法律顾问承诺书;与市司法局会签《关于检察人员亲属从事律师职业信息通报的九条措施》,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管控。

(四)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顽瘴痼疾整治工作情况

1.明晰查纠方向。重点排查“一部门(司法人员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两环节(审查逮捕环节和审查起诉环节)”。全面排查本院受理的30起案件线索,同时阅卷评查基层院已办结的21起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应立未立、立不及时以及调查不透或结论定不准等问题;逐案自查2019年以来办理的刑事案件,逐案评查2017年以来办理的不捕不诉、刑事申诉等案件,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应捕未捕、应诉未诉、漏罪漏犯等问题。

2.强化规范管理。研究制定《三门峡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受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管理规定》,修订完善《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线索备案管理规定(试行)》,统一制作《三门峡市检察机关执检部门查办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统计表》《三门峡市检察机关受理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台账》,规范案件线索管理,严格调查备案制度,加强对案件线索处理的统一把关。

第7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关键词:即兴教学;案例教学;即兴能力;热点案例;现场案例

作者:黄劲松,周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

0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它是工商管理学科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2]。不过,在以往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相关性较低。现有案例发生的国家情境、行业情境、产品情境大多与学生的工作情境不匹配,很多案例也不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案例的适时性较差,学生收获略显不足。其次,学生的参与意愿低。案例教学有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大量阅读、讨论并制作演示文稿,但教学实践显示出很大比例的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案例阅读和讨论。最后,教学效率较低。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大型案例,这类案例需要消耗大量的阅读和教学时间,但一个案例的知识点往往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知识覆盖不足,教学效率不高。为了在案例教学中提升相关性、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教学效率,可以考虑使用学生自己的案例,使用正

在发生的热点案例,这些案例并不成熟且需要临场即兴教学,因此是一种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即兴案例教学(improvisationalcaseteaching)。本文的目的是针对这类即兴案例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即兴案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从而丰富工商管理教育的案例方法并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

即兴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被大量应用于音乐、历史、民族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之中[3-4],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即兴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5-6]和舞蹈[7-8]的教学。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即兴教学尚没有被重视,但它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教学模式,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即兴案例教学可以提升学员的学习效率。这类案例教学不要求学员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的阅读,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通过案例获得知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即兴案例能够较好地满足实时性和动态性。即兴案例教学能够较好地把握时事热点,从而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最后,即兴案例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与案例的相关性。由于很多即兴案例可来源于学员的企业,所聚焦的管理问题与企业实践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与企业实践高度结合,有利于解决学员的实际经营问题,从而提升案例教学效果。

1文献评述

1.1即兴的概念

即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mprovisus,它的基本内涵是无预见、无计划、无准备[9]。即兴是在资源(时间、知识、数据等)缺乏、动态环境和高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的行为[10],它是根据未曾预料到的想法对已有事物的改造过程[11],它利用可获得的素材、认知、情感和社会资源,实时自发地整合知识、过程和结构,并且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2]。即兴是一种临场发挥的行为,一项活动其设计与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则即兴的程度就越高[12]。

即兴的操作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管理等方面的行动和研究之中,它最初起源于爵士和戏剧等表演领域,讨论的是通过“演奏”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即席地表现乐手的情感和个性特征,形成乐手之间的默契配合[13]。随后,即兴的理论和思想逐渐被管理领域的学者所借用,成为研究创新、组织绩效的重要理论[14]。即兴也大量出现在教学研究中,它被认为有助于弥补脚本教学的弊端,有助于体现教学中的即时性与敏感性、自发性与灵活性、趣味性与创造性等特点[9]。

1.2即兴的实施框架

根据即兴相关的研究[10,15],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中,即兴能力对即兴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14],而即兴能力由自发性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三个方面构成[11]。另外,即兴绩效也与一些调节因素有关,在本文的框架中,重点关注两个调节因素,即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8]。

首先关注的是即兴绩效。即兴绩效指即兴操作所导致的行为结果,它是即兴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10]。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即兴绩效,包括新产品开发结果[15]、团队绩效[16]、创新绩效[15]、组织记忆[17]等,本文中的即兴绩效指即兴案例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然后关注的是即兴绩效的驱动因素。从以往的研究看,即兴绩效主要受到即兴能力的影响。即兴能力包括自发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等三个方面[18](图1)。自发性能力是指在即兴行动中需要做出立即反应的能力。在即兴的情况下,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预料之中的,很多活动必须是在线(online)和实时(real-time)的,即兴的操作者必须在有很大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做出响应,这种操作往往不是先计划后行动的。在即兴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也可能是出乎教师的预料的,需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自发性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第二个构成即兴能力的因素是创造性能力[14]。创造性能力指在即兴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原有的方案失效之后,执行者能够采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能力要求即兴执行者能够在复杂、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提出有用和有效的方案。在即兴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原有教学方案失效的情况,此时需要教师能够提出新颖而且有用的方案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第三个构成即兴能力的因素是资源利用能力。在即兴的过程中,执行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信息系统)、智力资源(如企业家现身说法、学生参与提出观点)、情感资源(如参与者的热情)、社交资源(如参与者的社会关系)等,这些资源将直接影响即兴能力的构建。一般而言,足够的物质资源将可以使执行者更好地完成即兴的任务。在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资源并在教学现场有效地利用资源是即兴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即兴能力对即兴绩效的影响还受到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这两个维度带来的调节影响[14]。即兴方法的这两个维度组成了四种不同的即兴模式[10],如图2所示。第一种是计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即兴的程度是最低的,它的特征是时间压力低且环境不确定性低。计划模式并不是即兴的一种主要类型,因此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第二种即兴模式是发现性即兴模式。发现性即兴模式的特点是时间压力低,但环境不确定性较高。在这种即兴模式下,执行者即使有时间也不可能事先做出很多计划和行动,因为执行者很难搞清楚所有的信息,对于事态的多种可能性无法在之前做出判断。他们只能够边做边总结经验。发现性即兴模式要求的自发性能力很低,但是要求的创造性能力很高,需要执行者有很丰富的知识。发现性即兴模式要求执行者有很好的知识储备,能够临场给出正确和有效的方案,这要求执行者主要通过创造性能力来完成即兴的操作。

第三种即兴模式是修饰性即兴模式。修饰性即兴模式发生在环境不确定性低,且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的即兴行为中。在这类即兴活动中,如果没有做出快速的响应,就会带来严重的结果。一般认为,修饰性即兴的自发性能力要求很高,即需要做出快速反应,但创造性能力要求很低,即不需要给出新颖的、创新的结果。一般认为在即兴之前进行的准备工作对修饰性即兴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种是全面性即兴模式。在全面性即兴模式下执行者会在环境不确定性高且时间压力高的情况下做出反应,这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即兴。全面性即兴一般发生在环境高度动态变化或者紧急且危机的状态下。此时执行者无法用惯例来进行相关的操作,也没有时间进行充分准备,这就需要即兴的执行者不但有很高的创造性能力,而且具备快速响应的自发性能力。

2即兴案例教学的框架设计

2.1即兴案例教学的基本要点分析

按照以往关于即兴的相关研究结果[18-19],本研究认为在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遵循图1所示的即兴框架。首先,要获得很好的即兴案例教学效果,需要有很好的即兴能力,以往的研究中对此也有相关的研究讨论。例如,吴育蔚[6]和崔宝榆[5]均讨论了视唱练耳中即兴能力所产生的作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即兴能力包括自发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即兴案例教学中的自发性能力指教师能够在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结果迅速地做出反应,从而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感知质量。即兴案例教学中的创造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即兴案例的高不确定状态下提出新颖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即兴案例教学中的资源利用能力是指教师在解决即兴案例教学问题时能够利用已有的案例资源和资料、学生资源、社交资源等有效提升即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即兴绩效。

在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和教学过程所产生的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案例教学过程的时间压力将导致即兴案例教学效果的差异。环境不确定性是指即兴教学过程的环境存在着大量的涉及行业、企业、学员情况等的不确定因素,教师在教学之前很难控制和把握这些因素,这时即兴案例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当进行现场的即兴案例教学时,教师发现很多学员是案例企业所属行业的专家,而自己又不是非常熟悉该行业,此时教师必须面向行业专家讨论自己不熟悉行业的案例。即兴案例教学的时间压力是指案例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多种问题需要不中断教学来解决,这时,教师也无法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方式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间压力将会影响即兴案例的教学效果。时间压力与教师的自发性能力是不同的概念,时间压力来源于教学过程不间断并需要短期给出解决方案的压力,自发性能力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短时间处理信息并给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时间压力和教师的自发性能力可能交互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自发性能力较低的教师而言,时间压力大将可能导致即兴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相反,对于自发性能力较高的教师而言,时间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提升自发性能力来降低时间压力的影响。

从图1所构建的框架模型中可以看到,如果要提高即兴案例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做以下方面的工作:①提升教师的即兴能力。即兴能力是由教师的自发性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方面构成的。自发性能力是指教师在即兴案例教学中的反应能力,这种反应能力与教师在本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着很强的关系。创造性能力指教师在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新颖的案例分析过程,或者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资源利用能力不但包括课堂之外的资源利用能力,例如掌握其他类似的案例、掌握相关的理论,也包括课堂内的资源利用能力,例如对学生解决方案的借鉴。只有综合提升教师的自发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才能够很好地提升即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即兴案例教学的效果。②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带来的影响。为了达到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的影响,可以进行两种操作:一是提升教师针对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的应对能力,即教师需要提高其自发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二是在即兴案例教学中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并缓解时间压力。如果教师能够在即兴教学中采用减少不确定性并缓解时间压力的操作,就可能有效提升即兴案例教学的绩效。

由上可知,要提升即兴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①提升教师的自发性能力;②提升教师的创造性能力;③提升教师的资源利用能力;④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⑤减少时间压力。这5个操作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即兴能力的提升,以及不确定性的减少和时间压力的缓解。

2.2即兴案例教学的操作框架

根据前面的分析,要有效提高即兴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解决上述操作问题。由此可以构建两个方面的操作策略,分别是能力培养策略和风险控制策略。即兴案例教学的操作框架如图3所示。

即兴案例教学的效果提升包括两大类策略:①能力培养策略。能力培养策略指通过提升教师的自发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来提升即兴能力。②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策略主要是通过资源整合、范围控制、预案设计、过程管理等操作来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并缓解时间压力。资源整合即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类人力、信息、知识和案例等资源;范围控制策略即在选择即兴案例时进行案例范围和知识范围的控制;预案设计即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预案的设计,模拟即兴教学可能的情景,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和缓解时间压力。过程管理即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减少不确定性和缓解时间压力。

在能力培养策略方面,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发性能力,即有效改善教学临场的反应能力;其次,教师需要提升创造性能力,即提升案例解决方案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第三,教师需要提升资源利用能力,即提升教学前、中、后的资源利用能力。上述三种能力的建设并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工作,它与教师的经验积累、知识积累、临场能力培养等有很大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只有构建了完整的管理工具体系和思维框架体系,积累足够多的实践案例,并了解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和难点,才能够在临场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在风险控制策略方面可以考虑4种不同的子策略:①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对于减少不确定性和缓解时间压力均有较大的影响。教师所拥有的资源在教学前、中、后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有效整合相关的资源。在教学前,教师的资源包括类似的案例、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相关的企业资源等;在教学中,教师的资源集中在参与案例讨论的学员;在教学后,教师的资源是已有知识资源和学员讨论的结果。在每个阶段,教师都需要很好地整合各类的资源,从而有效提升即兴能力、减少不确定性和缓解时间压力。②预案设计。预案设计发生在即兴教学之前,教师需要预判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预案设计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事前的系统化设计,通过系统化设计有效减少反应时间,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教学影响。例如,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教学时,教师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关键点列示出来,并采取自问自答等方式进行准备,从而有效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性和缓解时间压力。③范围控制。所谓范围控制,是指教师将案例或所教授的知识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从而控制案例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缓解时间压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品牌建设时,可以明确告知学员当前讨论的是企业的品牌管理,案例讨论和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围绕品牌管理方向进行。当教师事前预设了案例的范围和知识点之后,学员不按照这个方向进行案例讨论的可能性会下降,这将有效地减少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缓解时间压力。④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员的资源,包括学员的经验、智力和时间资源,结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如果教学过程管理得当,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学员的资源降低即兴案例教学的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

3即兴案例教学的实施

3.1即兴案例教学的类型及其特征

如果将时间压力和环境不确定性作为两个维度,就可以按照Crossan等[10]所提出的即兴模式将即兴案例教学划分为三种类型(图2),第一种是发现性即兴案例教学,第二种是修饰性即兴案例教学,第三种是全面性即兴案例教学。在表1中,描述了这三类即兴案例教学的特征。

在发现性即兴案例教学模式下,案例教学的不确定性很高,但是教师的时间压力不大。热点动态类的案例具有发现性即兴案例的特征。所谓热点动态案例,是指媒体报道的热点案例,它的特征是案例的详细情况有多种角度的解读,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较多的媒体资料阅读,它对教师现场反应的时间压力不大。但是,这类案例的视角往往不是唯一的,而且学员掌握的信息与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没有什么差别,教师要用这类案例作为即兴案例教学就必须提出更有创造性和新颖性的观点,这样才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类案例具有低时间压力、高不确定性的特点。

在修饰性即兴案例教学模式下,案例教学的不确定性很低,但教师的时间压力很大。学员自主类型的案例就属于修饰性即兴案例。所谓学员自主案例是指教师通过在班级中招募愿意展示本公司案例的学员,在给定的时间内向教师提供资料,学员准备展示资料,最后在课堂讨论的案例。由于前期采用了招募的方式,同时让学员提供相关资料,因此案例的不确定性相对较低。但是,这类案例往往在展示过程中需要在熟知企业的学员面前快速回答各类提问并给予解决方案,这对教师有很大的时间压力。

在全面性即兴案例教学模式下,案例教学的不确定性很高,同时教师的时间压力很大。教师在教学现场临时选择的学员案例是现场即兴案例,就属于全面性即兴案例。对于这类案例,教师并没有进行事前的准备,也不是非常了解案例的内容,完全凭借已有的创造性能力、自发性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等即兴能力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讲解,这类全面性即兴案例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

3.2即兴案例教学的实施要点

热点动态案例、学员自主案例和现场即兴案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资源能力准备阶段是相似的。但三种即兴案例的教学过程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们处理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方式不同[16]。按照图3所提出的即兴案例教学的操作框架,本文对三种类型的即兴案例教学的实施要点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3.2.1热点动态案例

热点动态案例往往是借用短期内出现的轰动性事件,例如乐视欠款事件、马云的新零售、红黄蓝虐童事件等。这类案例用于课堂中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17]。热点动态案例在新闻媒体和网络公众号中往往已经存在大量深入的解读,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能够获得大量的公开资料,但是,这类案例如果仅将公开的信息展现在课堂中,往往并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出新视角和新解读才能够获得学员的认可,从而提升教学效果[20-21]。为此,本文设计了热点动态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22-23](表2)。

第一,资源整合策略。教师需要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资源、案例资源和可以获得的信息,并提升自身的即兴能力,从而形成可以即兴解决热点问题的基础资源和能力。第二,范围控制策略。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选择热点动态案例,避免那些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的热点事件,这样做可以有效降低在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对教学过程中的自发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依赖。第三,预案设计。由于热点事件已经存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对这些资料的综合解读有利于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过,正是由于已经存在大量的报道和分析,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有新的观点和视角。因此,预案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在消化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新观点的教学方案。第四,过程管理。一般而言,学员对热点案例都有所了解,很容易形成讨论的氛围。在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员资源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时间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学员的评论和观点,从而完善和补充教学总结。

热点动态案例的信息资源一般而言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主要难点在于这类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很多学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很难在教学中被改变。如果教师的观点和视角与学员的观点之间存在冲突,就可能在教学中出现问题。为此,在热点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充分了解学员的不同观点,并通过某个框架和理论视角对案例进行解释,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3.2.2学员自主案例

学员自主案例是教师通过提前招募的方式获得的学员案例。一般而言,教师会给予学员一段时间的准备期,让学员采集资料,完成PPT制作。这类案例与学员的企业直接关联,参与学习的其他学员一般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学员自主案例涉及的行业和企业并不一定是教师熟知的,而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案例企业的操作进行总结,因而这类即兴案例教学有着非常高的时间压力。

学员自主案例与热点动态案例相比,缺少了教学的预案设计(表2),这是由于学员企业往往在课堂上讲授之前都是由学员自主采集资料和完成准备的,教师一般不会干预和介入整个案例资料的采集过程。由于预案设计的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压力将会较大程度地上升。不过,学员自主案例与热点动态案例相比多出来了“学员解答”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案例企业的学员将会就讨论过程中的方案和问题进行一定的解答,描述当前企业正在实施的操作。这一环节将使教师获得新的信息,有利于最后总结的展开,从而降低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

第一,在学员自主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资源能力准备环节的重要程度高于热点动态案例。教师要具有结构性的、比较系统的和全面的知识框架体系。如果教师要讨论的是商业模式问题,那么教师需要对当前已经存在的各类商业模式框架有非常完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后的教学总结时完整清晰地描述出学员企业商业模式存在的要点、利弊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第二,在学员案例的选择阶段,教师需要界定清楚案例所聚焦的问题和范围,只选择那些有良好知识储备的案例问题,这样做就能够降低即兴教学的不确定性,减少时间压力带来的问题。第三,在过程管理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众多学员的聪明才智,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展示不同学员的解决方案,同时,利用“学员解答”环节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的操作和信息。第四,在“教学总结”环节,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一些较为系统的框架体系来解答学员的问题,并融入学员的一些好观点,将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一般而言,学员在讨论时大多形成的是对知识点的认识,很难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教师能够表现出高于学员水平的方面是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员熟悉而教师不熟悉的案例中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2.3现场即兴案例

在现场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现场随机选取学员,由学员进行企业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则针对性地组织案例教学活动。在现场即兴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对企业的情况和具体问题均不了解,无法提前进行案例准备,这就使教学过程有着非常高的不确定性,而且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这使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但是,由于现场即兴案例是现场随机提出的学员企业案例,往往会大幅度提升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总结时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将会大幅度提升教师在学员中的威信,对后续的教学实施有很好的帮助。

与热点动态案例和学员自主案例相比,现场即兴案例省略了范围控制和预案选择两个环节(表2),这就导致资源能力准备之后就进入了现场教学阶段,因此,现场即兴案例对教师的资源和能力准备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资源和很高即兴能力的教师才可以尝试此类教学。在资源和能力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正在讲授的知识点非常了解,特别是需要掌握理论和知识点背后的实际操作体系。另一方面,教师的创造性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自发性能力等即兴能力的提升是现场即兴案例教学效果的保证,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包括实践经验、案例积累和知识等的积累。表3对不同类型即兴案例教学进行了比较。

在过程管理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来降低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这几乎是现场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唯一一段能够给予教师思考的时间,因此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①通过对学员的提问增强对案例企业的了解,并基于教师自己的知识框架构建可能的解决方案;②通过学员个体的观点展示来获取其他企业的操作经验和技巧;③通过小组讨论和板书的方式获得学员们的主要观点,并增加教师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总结阶段,教师可以总结案例的关键问题和学员的讨论结果,但最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完善和系统的框架下提出一套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与学员自主案例的教学过程是类似的。当教师能够在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下给予一个解决方案,一般都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并使学员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有所收获。总体看,现场即兴案例教学有着非常大的挑战,为了降低这类案例教学可能的风险,也建议采用多位教师组团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从而有效降低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

4结论与建议

本文提出了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即兴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相比,即兴案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传统案例的教学过程为“教师准备学生阅读与准备学生分析与演示案例讨论教师点评”,但即兴案例的教学过程全部或部分省去了教师和学生的准备环节,典型的教学过程为“案例事件展示案例讨论教师点评”,这就带来了很大的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从优劣势角度看,即兴案例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的实时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案例与学生之间的相关联程度,但是,即兴案例教学也有其弊端,体现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案例教学过程风险较大,讲授的知识体系完整性一般较差。即兴案例教学更加适合针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原因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提供案例素材。

即兴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控制和管理即兴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此,需要先关注有哪些影响因素会影响即兴案例教学的绩效。从以往的研究看,影响即兴教学的直接因素是即兴能力(图1)。而即兴能力由自发性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构成。总体而言,一个高质量的即兴案例教学需要基于教师的上述三种能力来完成,即教师需要能够在现场快速响应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地利用各类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经验资源、案例资源、合作者资源和现场学员资源等。即兴案例教学的另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压力,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来降低教学的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

从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两个维度来分析,可以得到三类需要重点掌握的即兴案例(图2),分别是热点动态案例、学员自主案例、现场即兴案例。对于这三类即兴案例的教学,基本思路仍然是提升即兴能力,降低环境不确定性,降低教学的时间压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本文提出通过资源整合、范围控制、预案设计、过程管理和教学总结等阶段来降低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

为了提升即兴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提出以下5个方面的建议:

(1)积累和建立教师的知识框架体系。在营销、人力资源、战略等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知识体系往往并不具有唯一的标准,这时教师需要积累和建立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操作即兴案例教学。

(2)积累和建立热点问题的解决工具体系。当前企业管理问题的变化是相当快速的,教师需要基于不变的思维体系和变化的实践体系构建多种教学工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即兴案例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3)关注即兴案例教学中能力的提升。即兴案例教学需要有资源利用能力、创造性能力和自发性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通过案例分析训练来提高相关的能力。

第8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新课改对于教学的高效性十分重视,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教学当中的无效时间,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培养人才的目的。导学案的应用能让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得到更加有效的协调,从而发挥出课堂教学功能,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将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学案应用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导学案的意义

导学案的使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教育方面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性的教学,同时也要围绕着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开展。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做事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导学案的应用能在教学当中实现高效性的教学培养。教学当中的预习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课后也要积极主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答案的整理。如果学生能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他们产生了疑惑的时候就能更好地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1]。同时,通过导学案也能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适当的缓解,提升学习的高效性。此外,在导学案当中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课堂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导学案的应用当中既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保证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发挥,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从而更好地在课堂当中为教学做出贡献。

二、导学案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导学案的实施是要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教学方法也较为落后,但如果能不断地尝试改革,并在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那么就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效果。在导学案的准备过程中,为了能减少教师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可以采取学校统一编写导学案或者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编写导学案的方式来实施导学案教学。这当中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的引导方式来促使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下能彻底地改变传统教育当中的灌输式模式,真正地让学生进行主动的问题探究,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2]。而在教师正式实施教学之前,需要对课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然后根据导学案的设计来进行进一步修正和调整,促使导学案更加适合学生,从而促使教学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明确导入目标

在导学案教学的实施当中,问题导学是第一步。这个环节当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巧妙的导入语来引导学生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带领到一个思维最佳的状态。例如在学习“遗传病和优生优育”的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维多利亚女王与她的表哥结婚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能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兴趣。导入环节的设计主要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在学习当中渴望知识。

(三)采取合作学习方式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是比较强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环境下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探索和分析。在合作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组员的合理分配,例如六人小组或者四人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主要是因为成员多会导致一些学生在讨论中偷懒,从而难以产生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每个小组之间的能力应当是持平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公平,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也能提升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保持整体上的稳定性。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馈

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经常会产生一些遗留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提炼,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要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表现稍差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激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总之初中生物教学要想实现高效性,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导学案作为教学中的导航仪,能充分地发挥出引导的作用。对此教师还需要加以重视,积极地利用好导学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导学案的调整,促使教学能实现真正的高效性,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金娥.乡镇初中生物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34(4).

第9篇:整式的加减教案范文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DD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

数一数………………………………………………约1课时

2、

比一比………………………………………………约2课时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

分类…………………………………………………约2课时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

认识钟表……………………………………………约2课时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