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第1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几何图形 分割与设计 组合图形 阴影 面积

一、引言

当前,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时代,出现了知识增加的无限性和个人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教育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传授一套固定知识的过程,而是传授各种有效的方法,去取得任何特定时刻所需要的知识,即“学会如何学习”,这就需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和拓宽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二、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

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作图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性研究,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是学为之用的教改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数学教改中的一大热点。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数学双基知识,而且要能够把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转化、抽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具有很普遍的实际意义,更是中考和竞赛的热点之一。

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有时是根据面积相等来分割,有时是根据线段间的关系来分割,有时根据其他的某些条件来分割。此类问题学生的答题准确率很高,许多教师认为分割与设计几何图形是浪费时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忽略。

三、求解常见组合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求解常见组合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有时考查方格纸中的图形面积,有时考查扇形与直角三角形的组合图形面积等,阴影部分的面积基本上都是不规则图形,不能直接求解。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求解方法,如“和差法”“割补法”“平移法”“折叠法”等。

在教学中,我发现真正困扰学生的不是求解方法,而是搞不清楚阴影部分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以及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而无法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求解。究其原因,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实效性,考什么讲什么,不考的、了解性的内容就跳过去。常常忽视,甚至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难以想象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这些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培养。

下面我针对忽视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求解常见组合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困惑,给出教学设计,将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和常见组合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求解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

教学中,通过例1、例3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及创作几何图形的能力,在开放性的创作各种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各种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例2让学生求解自己设计的几何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使学生深刻体会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对其求解问题的重要意义。

例1:认真观察图1中的三个图的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回答下列问题:

■ ■ ■ ■

图1 图2

(1)请写出这三个图案都具有的两个共同特征。

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2中设计出你心中最美的图案,使它也具备你所写出的上述特征。

解:(1)特征1:都是轴对称图形;

特征2: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满足条件的图形有很多,答案不唯一。

本题在格点中利用轴对称、中心对称、面积等知识进行图案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计算能力等,一般来说,只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样的题型并不难解决,关键是通过此题让学生经历、感受图案的形成过程,为求解常见组合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埋下伏笔。

例2:如图3所示,方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

■ ■ ■

图3 图4 图5

通过例1的设计练习,学生经历了该图案的设计过程,很容易得到面积为4。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例3:为了美化社区,居委会决定对一块矩形空地种植花草,现征集设计图案。如图4所示,在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的部分种上草坪,不要改变草坪的使用面积,请你在图5中设计出最美的图案。

本题在矩形中由草坪的使用面积不变得到道路的面积不变,通过改变道路的走向设计图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计算能力等,此题不难解决,关键是通过此题让学生经历图案的形成过程,又一次为解决复杂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打下夯实的基础。学生可能的设计图案如图6、图7所示。

■ ■

图6 图7

五、结束语

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教学工作者必须摆脱死教书,教死书的束缚,应该时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张克良.求阴影面积时要把眼光放开些[J].中学教与学,2001(6):23.

[2]高汉民.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方法[J].中学数学研究,2004(2):18-20.

[3]韩敬.合理转化巧求面积[J].初中数学教与学,2009(6):16-17.

第2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有联系可转化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2.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

1.出示校园里的一些图片

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数学知识吗?学生从这些天天见的校园景色中找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学生发现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的平面图形,教师接着学生的话题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2.板书课题: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3.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各平面图引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

二、引导构建,梳理知识点

(一)回忆各零散的知识点

1.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从校园里找到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用课件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长方形。

教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同桌议一议。

指名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各种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知识广,课堂容量大,常常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利用动画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剪拼过程,形象直观地演示了每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以点联面,构建知识体系

1.合作交流,以点联面

教师:我们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这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有联系的,然后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利用学具和手中的彩笔在展板上表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2.提问质疑,建构知识

将各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建构图张贴在黑板上,请几个小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当一个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质疑中一步步地将知识建构图完善。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建构网络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通过小组交流让生生之间充分交流,从而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自始至终,教师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帮助的一位伙伴。

三、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

教师:这6种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有紧密的联系,平面图形的面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是否紧密呢?

你能求出校园里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一)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填表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微机显示答案,全班核对。再出示续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半径或者是直径或是周长。学生出题,学生解答。

(二)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几种平面之间的底和高的相关知识。

(出示题目)推拉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12.5 B.25 C.50

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复习从一个平面图形中取下最大图形的相关知识(出示蓝天白云图)。

教师:我们每天都看见它,有两个小朋友那天就聊了聊这幅图。

出示学生聊天内容:

同学甲:这是一块铝塑板。

同学乙:它是从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铝塑板上切割下来的一个最大的圆。

教师:请你描述这幅装饰图画有多大?

学生可能有以下描述:半径2米、直径4米、面积12.56平方米。

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最大的圆是以较短的边为直径。

教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教师:学校新买了一些花卉和24米篱笆,如果要在校园内用篱笆围一个最大的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边长是整米数)请在草稿纸上自己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做完后让同学们说一说从这道题里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课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要学到不一样的数学。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灵活开放,起到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四、回顾总结,体验成功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参考文献:

第3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在“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单上的任务,主动探究学习,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本节课,笔者以“变教为学”的理念为导向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

任务一:你能直接求出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对求图形的面积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看到任务后很快能够判断不能直接求出图形的面积。此时教师追问:“难道就没有办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了吗?”

生1:我想把它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2:我想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

教师的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把“似新”的内容与已经熟悉的内容进行沟通联系,使之成为“不新”的内容,并与之前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进行对比,发现组合图形面积是不能运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任务二: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量出哪些数据呢?这个组合图形可以转化成哪些简单图形,才能求出面积呢?请你在学习单上量一量,取整厘米数,图纸上测量长度1厘米是实际长度1米。并用虚线来画一画。

因为在第一个任务中,学生已经将新旧知识建立起了联系,在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时学生已经胸有成竹,全班每个学生都在思考……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方法记录下来,发现36个学生就会有36个不同的想法。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释放思维、分享想法”呢?为了实现“变教为学”倡导的“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就设计了第三个任务。

任务三:每位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你们认为最巧妙的方法与全班同学分享。

这样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组内交流活动。这样的生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比较”的思维活动,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其效果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生1:我量出AC与BD的长度都是3米,又量出AB的长度是3米,把它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是1.5米。我把阴影部分左上角的O点作为顶点,逆时针旋转180°就可以把原来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再用下底的长度7米减去平均分后的1.5米,等于5.5米,乘高6米,最后算出面积等于33平方米。

师:这个同学的做法有你欣赏的地方吗?

生2:我很欣赏他用了以前学过的旋转的方法去解这道题。他的这个方法我们组没有一个人能想得到。

生3:那你是怎么想到的呀?

生1:我发现AC与BD长度都是3米,AB这条线段可以平均分,发现分成的小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相等,推断面积也相等,就把平均分后的长方形旋转到上面了。

生4:我在图形里面画了一条分割线,把组合图形平均分成两个梯形。我又量出了AB和BC这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3米,再量出组合图形高和下底的长度。按照梯形的面积公式把两个梯形的面积求了出来,和是33平方米。

师:你量出了几条线段的长度?

生4:6条。

生5:我想对你说一个建议。因为你计算的是两个梯形的面积。所以,我建议你在算第一个梯形面积的地方加一个中括号,便于记录你思考的过程。

生6:我也想给你提个建议。虽然你这个方法很好,我也没有想到,但是,你这个方法好像太麻烦了,得量出6条线段。

师:那你帮他减一减。

生6:比如说,这里有些线段是可以省略的:量出底下的是7米,上面的是4米,就可以求出BC的长度是3米,同样AB的长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求出来,所以其实只要量出4条线段就行了。

师:从大家的分享中,下次你再解决像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时,你会怎么解决呢?

生:我发现这些方法可以分为分割法、填补法,还可以用平移、旋转等方法巧妙地解决。

生:少分割。

生:少用数据。

生:我认为根据图形的特点和已有数据的位置进行转化,有的数据需要分析得到。

生:这些数据最好能够直接找到。

……

汇报展示的过程,生生之间的互动精彩纷呈,不仅交流了转化的方法,还自主发现了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关注图形的特征,还要关注图形的数据进行有效、简便的转化。在这互相分享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意识。

任务四:在小组内说说什么是组合图形?你还想知道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哪些知识?

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由基本图形到组合图形“回顾与反思”的思维活动,提炼自己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这一环节具有反馈学习效果的评价作用,也免去了像一般教师讲授时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环节。

生1:由2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叫组合图形。

生2: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基本图形。

生3:老师,我想知道像“脚印”那样的不规则图形怎么解决?它不能像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基本图形。

……

第4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数学思维、分层练习、平面图形

一、学情分析

“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内容.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此基础上我将班级学生分成了三组,并以饮料名形象命名. 第一层次9人(“尖叫”组),学习拔尖,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以及推导概念清晰,计算熟练,能灵活运用公式,能举一反三. 第二层次13人(“激活”组),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概念清晰,计算熟练. 第三层次6人(“娃哈哈”组),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很难建立联系,计算只停留在简单的公式运用,对图形推导需要巩固沟通.

二、以知识整理为任务复习平面图形并建立联系

引导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有一个全面的回忆,为学生下一步进行整体复习作基础. 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这6个基本图形摆出或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线连起来,并出示学习任务和学习建议. 学习任务:交流整理的思路,提出修改与补充的意见. 学习建议:四人小组交流整理思路(“尖叫”组帮助“娃哈哈”组). 组内推荐一名同学的结构图展示,进行全班交流.

根据情况引出各种推导过程并复习面积公式. 由正方形想到圆,教师便引出割圆术的方法. 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以后,多边形的周长会越来越逼近圆周长,而多边形的面积也会越来越逼近圆面积. 关键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重新回顾这些公式的由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转化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复杂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把没有学过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 通过这一系列的推导和转化,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就理解和掌握得更深刻了,同时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三、以计算为任务复习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了A,B两组题,A组为求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B组为求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A组题中,设计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周长一定,但是面积不一样,也渗透了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而B组题将图形间的互相练习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转变过程,让孩子发现其中的规律,所有刚才的图形面积公式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代替,这就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是把练习进行了一个提高. 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的. 通过 10秒内完成挑战题目(如果已知梯形的上底与高的积是10,下底与高的积是20,梯形的面积是多少?)的设计,让学生得出“不但图形之间有联系,计算方法也有联系”的结论,这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拓展.

四、以应用为任务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深化发展,延伸拓宽部分的练习是属于第二层次的应用. 题目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选取生活化的内容来呈现,使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老师这里有裁判长、设计师、工程师三个职业,让孩子根据能力自由选择喜欢的职业完成相应任务,提供互相之间的交流机会,并建立自信,快的同学可再上来挑战其他职业. 通过设计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体现了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纬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推导方法的提出,目的是发展优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五、教学反思

(一)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

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 让学生课前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然后分层次先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突出了“有无计算公式”的思考方法,紧扣“所有边长的总和”,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 接着再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强调了“各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学生的思维链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 (二)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周长、面积的意义和公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回想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 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活跃思维.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三)练习循序渐进,在实际中应用

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 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能力,促进发展. 本节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从基本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口答题、比较周长与面积的大小到开放题,再到利用所学平面图形设计生活中的图案.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运用,遵循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在动口答、动手算、动脑想中扎实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建构主义;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双主模式

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实践教学课是以静态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图层蒙版技能的运用为教学内容,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用平面设计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形象画册设计项目驱动,以讨论学院形象画册创意与制作技能为案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协作、学生协作,实现对本专业核心技能――图层蒙版运用的掌握。

1 教学内容设计

1.1 教学内容为本专业核心技能

本课内容来自信息工程系多媒体专业、基础部艺术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静态图形图像处理。本次实践课程所讲授的图层蒙版技能是图形图像无损编辑的核心技术,是平面广告设计、数码图像处理、网页设计行业中一个比较难掌握,但又必须掌握的工具。

1.2 以行业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性、实用性

本次课以广告设计行业中实用性极强的企业形象画册设计项目驱动,通过对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与实现,掌握这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现方法,深层次地理解图层蒙版技能在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中所起的无损编辑、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使用图层蒙版工具,同时具备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能力。

1.3 身边题材,创新设计――挑战性

本次实践课以本学院形象画册设计为实践任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应具有对身边事物的洞察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掌握新技能,并配合原有技能,才能完成本次实践任务。本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既要求学生掌握图层蒙版技能,也强调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性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1.4 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协作

本次课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行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在创意分析中,需要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在样品制作中,需要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组长负责小组交流、协调、组员考核工作。通过小组作品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2 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实践技能课教学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体设计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3.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f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实施过程:本次实践课,教师通过大量课前准备(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资源整理等1,精心创设适于本学院学生特点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以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任务驱动,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团队交流、师生会话,深度挖掘任务解决方案,建构知识意义。

实施目的:通过创设情景、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引导下,师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施效果:有利于教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接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教、学、做”一体化突破教学重点

理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实施过程:本次课以图层蒙版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企业形象画册的制作为实践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中,该教学重点以本学院形象画册样本的实现为案例,通过案例制作展开,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过程中,使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跟随练习,教师“一边教、一边做”,学生“一边做、一边学”,教、学、做同步进行。

实施目的:“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实践合成,适用于制作技能的讲解。

实施效果: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喜爱兴趣学习的年龄特征。

3.4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理论依据: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统一,教学与就业无缝联接。

实施过程:教学以提出工作任务――讨论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样品制作――设计样品评价为主线,完全模拟平面广告设计行业工作流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设计团队工作环境。

实施目标:教学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

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运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与真实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全面接触,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熏陶和养成。

3.5 “双主”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理论依据: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指出,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施过程:在本次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技能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过程的进行,在整个教学中,利用教学艺术调动和组织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最重要的设计方案确定、样品实现、设计作品评价环节中,学生完全充当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协作者,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独立实践等学习过程完成设计作品。

实施目标: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实施效果:“双主模式”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师主导,让学生完全成为教学主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如表2所示。

4.2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

5 结语

本次实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实训设备与平面设计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积极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双主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昊悦,高传喜.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24-25.

第6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交流,将“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促疑凝思

1.出示问题:

老师要种植一块草坪,如果按每平方米6元计算,需要多少元?

2.如果想预算出这笔钱,还需要了解这块草坪的哪些情况?

(形状、面积……)

3.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到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对所学的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复习和整理。

【评析:计算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问题,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数学源自生活,以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导入复习课,可以使“旧”知存在“新”鲜感,同时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二、梳理认知,形成结构

1.出示提纲,独立完成。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能完成下面各题吗?。

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 )

B.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7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9平方厘米。 ( )

C.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评析:教师综合本单元内容的知识点,为学生制定复习提纲,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单元学习的内容,通过题单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做准备。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 小组交流:提纲完成情况,有无疑惑,有哪些收获?

(2) 小组交流:梳理本单元知识脉络,用网图表示。

(3) 汇报,展示。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时,都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评析: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 巧用巧板,推导公式

1.组织学生利用七巧板摆一摆,说一说公式的推导过程。

2.你能画出拼摆后的图形吗?试着写出拼摆过程。

完成96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帮助。

【评析: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变化多端的图形,孩子们在玩中学,拼摆的时候可以打破定式,转换思维,展开想像。通过简单的移、拼、凑、摆等方法能够直观地演示出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玩中探究图形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阴影部分是需要绿化的区域,你知道它的面积吗?

2.求以下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呢?

3.下图中共有几个梯形?求它们的面积。下底=8 cm 高=10cm你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呢?

4.开放题

如果老师想种植12平方米的多边形草坪,我可以栽成哪些形状?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案最多?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基础开放,引导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优化的思想,学生在其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总之,练习题的设计,将各部分知识纳入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之中,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灵活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第7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精心;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

“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完,精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农村教师憨厚朴实,往往做事认真有余,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实现有效课堂呢?我认为,精心是关键。精心做事,不仅是一个方法、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如何打造有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主要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课前精心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1.备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如,在执教三下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公交车路线图时,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还不理解“站头”,于是在讲这一知识点时,就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车站站头吗?让有经验的学生来讲解,老师补充,理解之后再回到书面上让学生说说行车路线图都有哪些站头?共有几站,扫清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可能导致的学习困难。

二、课堂精心转变教师角色,做到因学而教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能力培养和目标达成的契合点。换句话说,教师要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准备好“垫子”。

例如,我曾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一味地让学社死记公式。结果,学生只会计算一些简单的知底知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的思维呆板,教学效率低。要说学生具有什么能力:我看也只不过是套用公式的本领,问题稍加变化,学生束手无策,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三角形能画几个?”在这里,教师没有重视“公式推导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被死死地束Y在公式之中,许多学生因不知三角形的底与高,而无从下手,更不知从何想起。

后来,我紧扣“如何利用已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操作,把三角形纸片剪拼一个平行四边或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过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的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解题灵活,即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新知的精神,同时也受到了“怎样正确思维”的熏陶。

在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设计了“剪一剪、算一算”小组合作活动,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求剩下图形的周长,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先让学生量一个长15 cm、宽10 cm的长方形纸片,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2)在这个长方形纸片上剪去一个长5 cm、宽4 cm的小长方形(如图1,单位:cm)接着量一量,算一算剩下图形的周长,发现了什么?议一议,剪出的新边和剪出的边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仍用(10+15)×2来计算周长?为什么?图2中空白部分图形的周长与图1中空白部分图形或者没有剪时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同样剪去一个5 cm,宽4 cm的小长方形(如图3),它的周长与原来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三、课后精心设计练习,做到为“趣”而教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巧妙、有趣,教学中,要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给学生留下趣味,让他们回味无穷。

1.练习设计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风景区参观,旅行社推出两种方案如下:

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60元。

方案二:团体5人以上(包括5人),每人100元。

(1)成人6人,儿童4人;(2)成人4人,儿童6人。请学生算一算哪个方案合算。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选方案一:

(1)6×150+4×60=900+240=1140元

(2)4×150+6×60=600×360=960元

选方案二:

(1)10×100=1000元

(2)10×100=1000元

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知道怎么购票最划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练习设计体现新颖性

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要考虑到形式的新颖,而且要使内容具有新颖性。例如,在学习了周长、面积和体积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炎热的夏季来到了,有一位企业家准备建一座标准化的游泳池,这个游泳池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深是2.5米。

(1)这个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如果环绕游泳池画一条警戒线,警戒线有多长?

(3)如果你是游泳池的主管,你觉得游泳池内的水位高度应该是多少米,你的理由是什么?请计算整个游泳池内的水有多少立方米?这道题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地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信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练习设计要体现挑战性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开放题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度安排,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的题目。

打造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地进行全盘考虑,使每个要素都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整体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教育,2009.

第8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一、以学情为导索,找准问题链切入口

问题链设计的目的应直指学生的学习与学科本质,因此设计前需要明确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即学生的兴趣点与困难所在,寻找合适的切入口来设计问题链,也就是“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才能学得好。1.聚焦冲突点,开门见山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正是由于这种冲突,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内驱力。因此设计问题链时可以抓住这些冲突点,精炼学习过程,直指教学本质。在教学时,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呈现图1并提问:你有办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独立思考并第一次尝试,可能出现疑问:这个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并不相同,怎样计算面积呢?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条件,使学生基于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要计算这一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即分割或添补。2.找准困惑点,情境设疑除了在学生的学习冲突点设计问题,还可以在学习的困惑点、知识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内容的矛盾点和模糊点,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对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结合教学目标与困惑点设置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将学生引入一种主动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并在教师的适时适度导引下,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二、以内容为抓手,精设问题链形式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问题链设计的重要抓手,因此,问题链设计需要依据不同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问题形式,用适切性的问题提法和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实现少教多学。1.适切性的问题提法问题链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根据学情与教学目标,将每节课中最具有思维价值的内容进行整体化建构,寻找适合实际内容的问题提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我们可以在学生第一次尝试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后,再设计以下问题链:1.你能将刚才的方法分分类吗?(分割法、添补法)2.你有什么困惑?(学生要求出示数据,课件呈现数据如图2。)3.学生第二次尝试计算面积:第一种:分割法:5×6+2×2÷2+2×(6-2)÷2=36(平方厘米)第二种:添补法:7×6-6×2÷2=36(平方厘米)还可能出现分割成两个梯形:(5+7)×2÷2+(5+7)×4÷2=36(平方厘米)学生化教为学,化讲为练,展开实践活动,从而学得更充分。当然,问题链的提法还有很多,如封闭式、体验式、观察式、描述式、回忆式、对照式、归纳式、开放式、设计式等,在不同的课型与不同的内容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提法。2.多样化的问题形式除了设计不同的问题提法,设计问题链时还可以从趣味性、聚焦性、整合性、探究性、层次性等几个方面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形式,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实现教学内容和知识的整体化与探究式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分析知识产生的路径,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升自我能力。数学中的问题形式纷繁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类(表1)。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思维提升

第9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该内容以前面所学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特征等知识为基础,与即将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是紧密相连系,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复合图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理解掌握,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转换、平移)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体验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发现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内在关联。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思考、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比较、归纳,得出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句话的要旨,就是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学会自学。新课改倡导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掌握方法。本课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钢铁推拉门,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继续设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

2.用多媒体出示应用题:小兔子和小山羊各开垦一块屏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土地,你来当老师看看谁开垦的面积大?引导学生用重叠、数方格、分别求出各自的面积。设问: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具有适用性?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初步感知。求面积时经常组织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解决“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大小”问题,虽然有时候不能得到精确地结果,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初步试探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同的内在联系。设问: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看是否可以找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之相似的并且已经学习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的方法。

2.动手验证,探寻方法。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移一移,观察并思考在拼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熟悉的图形。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拼法,指名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拼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都是要沿着高线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那可不可以选择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成长方形呢?它们的面积发生改变了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只有沿着高线剪,才会出现直角边,才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选着任意一条高都可以平移成长方形出来,拼出来的图形总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图形转化过程,刺激学生大脑对图形转换的印象,辅助学生深刻的理解。

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对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对应相等,而面积并没有发生改变,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也可以写成S=ah。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综合运用,理解知识。(1)基础练习:出示例1,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然后教师板书。(2)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1、2题。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共同订正。(3)拓展练习:比较平行线间多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一个48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的花园,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