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宅家生活范文

宅家生活精选(九篇)

宅家生活

第1篇:宅家生活范文

其二:天津大学正在设计新校区,计划采用社区化管理模式,以迎合大学生们对“宅”的情有独钟。据说届时每栋宿舍楼的首层都将是一个公共服务区,包括超市、洗衣房、自习室、书吧等,硕士生和博士生公寓内甚至设有简易厨房。看学校这意思,是打算让学生在大学里“宅”上四年。

其三:这几天买了几本时尚杂志,其中不约而同都做了“宅女瘦身”专题。提供的方案五花八门,大抵包括如何选购零食、如何降低食欲、如何边宅边运动,等等。

由此三则见闻可见,无论是商家、社会,还是媒体,都已深受“宅文化”感染。可以说,从早年间国人对网购的战战兢兢,到“双十一”天猫商城实现营业额破百亿;从80后、90后小部分人成为“宅男”“宅女”,到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宅”一族。“宅”,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态度,甚至一个时代的烙印。

宅文化最早由日本传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新的定义。狭义上的“宅”在日本是指御宅族,这些人对动画、漫画、游戏具有超出一般人的知识面和鉴赏能力。但“宅”在日本也颇有贬义,多指对人类接触有障碍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宅生活”流入中国之后则更像是一个中性词汇,它并不拘泥于形式与内容。

“宅文化”变迁之:网购

今年27岁的蜜蜜算是个资深网购达人,网购经历开始于2000年左右,从最早的买书、买碟,到现在几乎所有家用均购买于网络。“其实在2000年以前,我就尝试过网购,当时有几家图书俱乐部都有网上商城,但那个时候有电脑的人很少,而且网速也慢,所以网购并不方便。”的确,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网络普及情况很差,所以网购在当时并没有市场。“2000年以后,慢慢开始有了很多网上商城,其中‘当当网’算是做得比较大的,我经常去那儿买书买碟。网站时常会做一些促销活动,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很多。”淘宝在创立之后很快就开始卖日用品,各家网店也陆续上架家居百货,但由于价格并不低廉,物流并不及时,再加上网购的信用问题,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感觉是2010年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开始从网上购买衣服、化妆品、电器等,搞得我这个网购的‘鼻祖’很落伍。”于是蜜蜜“奋起直追”,开始在网络上购买衣服、饰品。2012年“双十一”期间,蜜蜜在天猫商城花了5000多元,收到的物品都算满意,虽有一笔退货,但和卖家协商之后,退款很快就到账了。对于网购的快速发展,蜜蜜不无感慨:“我一直是个很宅的姑娘,平时不愿意出门,恨不得所有家用都在网上搞定。但以前没这个条件,你总要出门去买个菜,交个水电费吧,可现在大到房子、车子,小到一枚扣子,网购都能实现。只要不上班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宅在家里干所有事儿。”

“宅文化”变迁之:受众

就像网购绝不只属于年轻人一样,享受“宅生活”也绝不是80后、90后的专利。

今年50出头的赵阿姨就很喜欢称自己为“老宅女”,她一辈子都不怎么擅长“外交”,虽然总有人劝她出去走走,但赵阿姨却对自己的“宅生活”坚定不移。做家务、品茶、打理花花草草,再加上网购,这几乎就是赵阿姨生活的全部,她说,她乐在其中。

现在“宅生活”正在迅速向中年人、社会中坚阶层蔓延。一些生意人,40多岁,经济方面有了保障后,就放弃了工作“‘宅’在家里养老”;一些作家长年累月“宅”在家里,一连数年不体验生活;一些大学教师评上教授后“长年累月看不到人影”,不参加学校活动,不辅导学生功课,也没做出什么学问,只是“宅”在家里逍遥……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象代表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不过,当越来越多的人“宅”起来,并成为一种潮流时,着实也令人担忧,因为这其中包含了消极、逃避、隔绝等因素。古人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但更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大家都热衷于“躲进小楼成一统”,如何切身体验社会冷暖、承担社会责任?从这样的意义来说,“宅”究竟是自我的回归,还是自我的迷失?

“宅文化”变迁之:认知

这些年,随着“宅文化”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宅”人们的认知似乎也在发生变化。宅男宅女们从一批特殊人群逐渐变成一个壮大的族群,“宅生活”也逐渐从一种小众的生活,演变成一种被大家认可的潮流。从青年到大学生,再到如今的高中生,宅男宅女的年龄段越来越低。他们宣称“我不是宅女,请叫我居里夫人”“我不是宅男,请叫我牛人毕加索(闭家锁)”,他们不愿和人面对面地交往,更愿在网络上看电影、看书、写博客、甚至玩游戏,买东西用网购,吃饭叫外卖……

这一点从诸多影视作品和图书的出版便可以看出些端倪。越来越多的偶像剧以“宅男”“宅女”为题材,讲述“宅生活”的乐趣,最近更有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正在打造一部与“宅”有关的微电影。而以“宅”为名的书籍,就更多了,什么《两个技术宅男的热血梦》《爱就宅一起》《宅男宅女的私生活》等都算是时下比较热卖的青春文学。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人对“宅生活”的认可,嗅觉灵敏的商家自然不会放过以“宅”发财的大好机会,“宅”出来的衍生品也越来越多。例如,近来网上热卖的“宅人披肩”,专为“宅一族”设计的“宅人拖鞋”以及画有“宅生活”图案的T恤、抱枕也均属于网上商城的热卖宝贝。

“宅文化”不仅推动了很多新鲜物品的诞生,也创造了一些新鲜的职业。最近,武汉某高校的学生就办起了校内“宅急送”,专为那些想吃夜宵又懒得下楼去买,快递到了又懒得下楼去拿的同学跑腿儿。这一职业的诞生令不少大学生欢欣鼓舞,因为他们终于可以一“宅”到底了。

“宅文化”易变

“懒虫文化”

专家指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的青少年来说,“宅文化”很容易被演绎成“懒虫文化”。国外曾有极端例子:一女孩长到18岁,一直“宅”在家中上网不愿意上学,语言能力比小学生还要差,只能求助心理医生。

在我国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宅男宅女”。他们多数没有经济来源,更倾向于待在寝室,严重者缺课逃课,沉溺于网络、游戏、动漫。也有学生毕业后因求职、工作的一时挫折,消极逃避在家,甚至沦为“啃老族”。这一人群往往缺乏生活目标,容易抑郁、消沉,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更谈不上为社会创造财富。

社会学家指出,只有打开“玻璃防护罩”,在真实社会中多多锻炼自己,才能真正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结语:

认识“宅文化”的两面性

“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的产物。在口耳交流的时代,人类过着集体生活,社会化生活是主要形式。印刷术出现后,人类开始利用阅读获取知识,独立化、个性化成为持续发展的方向。电脑和网络普及后,人类生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发生如此大的改变。现在如此多的人乐于接受“宅文化”,说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

第2篇:宅家生活范文

关键字:适应性住宅发展趋势

住宅灵活性与开放性的提起,是在大规模的建设使城市住宅在量的问题解决之后,转向质的提高阶段时出现的。人在住宅中的主体作用被强调出来,住宅应该主动地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生活,居住过程也是对住宅和环境的完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栋住宅交付使用之后,便处于永无完结的变革之中。在不同阶段中的不同的使用者,不断地改变着他们所居住的空间。实际上,住宅上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变化、灵活的开放的空间系统,灵活性、开放性、可参与性是住宅具有的特质,设计和建造是应充分考虑到住宅建设这一特殊属性。1977年《马丘比丘》中也曾指出:“住房不能在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住宅具有灵活性,以便于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一、适应性住宅的历史及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住宅的适应性问题,自上个世纪初以来便成为建筑师们不屑的追求,手工业时代的住宅由居住者自建,增建改造因时因事有居住者自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文明的突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住宅的价值取向,及工业化手段,解决工业文明前提下的居住问题,对住宅的适应性问题的关注,第一代现实主义先驱者们,率先着手适应性住宅的开发和探索,为60年代以来适应性住宅理论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起步

20世纪20年代适应性住宅的探索已受到许多建筑师的关注,尤其是柯布西挨和密斯两位先驱,在适应性住宅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对日后的适应性住宅的发展功不可没。

密斯1927年在斯图加特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上展示的四单元组成的四层公寓,由于采用钢结构承重框架,解放俩住宅的内部空间,钢柱和大面宽给住宅空间极大的灵活性,也给居住者留有改动的余地,通过更动隔墙,使住宅空间适应自己的生活。钢结构住宅的灵活性和可改造性,远优于墙体承重结构,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意义的灵活性的现代公寓住宅,在今天颇有示范意义,同时也是密斯的全空间理论在住宅上的一个典型意义的代表。

多米诺体系是柯布西挨和博伊斯于1951年共同研制的钢筋混凝土板柱体系。标准化的板柱体系,楼板类似密肋梁结构,框架结构代替墙体承重结构,造出一个可以自由分隔的平面体系,即多米诺体系。马赛公寓与“酒架”体系是二战后柯布西挨在住宅方面的代表作,直到现在马赛公寓不论是在设计构思上还是在空间形象上都被认为是当今高层住宅的经典;面对住宅适应问题的思考,也成为日后的适应性住宅的经典。

0世纪60年代之后,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告一段落,先进的西方工业国家此刻相继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以工业社会为背景的现代主义建筑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建筑思潮走向多元,而社会思潮则从追求工业社会的高效率、高技术中反思人文价值和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社会的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向文化倾斜,于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行为和表现个性的意马愿成为风尚。居住生活上,不满足工业化体系中统一化、标准化的居住模式,营造适应自己的居住空间受到普遍的关注。

对于住宅适应性的关注,20世纪中期盛行于欧洲。代表住宅有,1954年瑞典威廉—奥森设计的格腾堡住宅,颇有1927年密斯的魏森霍夫四单元公寓,1964年格雷夫完成的16户公寓,法国阿尔森—亨利兄弟完成的蒙特劳住宅,20世纪50年代日本菊竹清训的“代谢式”住宅。

二、我国适应性住宅的发展

1990年以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工资改革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中国的商品房市场日趋活跃,城镇住宅以每年4.5~5平方米的建设量推进,到2000年基本达到了户均一套住宅的小康居住水平。使用者在住房消费观念上更趋理智,在住房选择上更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

消费者将有条件地追求个性化的消费,他们会适时选择和更换户型,来适应自己家庭结构变更后的需求。

1994年制定的《导则》,明确指出:“住宅设计应采取新结构、新构造和新材料,实现住宅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和可改性。”

新闻媒体的住宅专栏中,也将灵活性、舒适性、协调性作为评定住宅水平的条件之一。

生产和开发商方面对适应性住宅的发展日益关注,考虑到购房者要求和心理,房型设计应作为一个可变量,留有调整和更新的空间。户型设计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开发商和购房者一起协调,只有充分把握购房者的需要,同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才能打造出舒适的人居空间。

我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律一样,住宅供应达到量的满足之后,进入质量提高的阶段时,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即显现出来。

三、适应性住宅发展的意义

1、家庭生命循环周期与住宅适应性

住宅是承载家庭生活的物质空间,人的一生有约1/3的时间在住宅中度过。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椰油生命周期,主要体现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的关联上,未成年的子女依赖于家庭的抚养,子女成年之后独立谋生,组织新的家庭,步入新家庭的生命周期,此时原来的核心家庭出现空巢状态,并逐步步入老年。

一座住宅的寿命为7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1.8岁,相当于一座住宅承载一个人的一生。在人和住宅的生命相同的周期中,住宅应该具有适应家庭动态的生活过程的功能,事实上住宅一经使用便处于不断的被改造中,住宅对于每个家庭不是一个静态的商品。居住者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年龄、家庭生活、生老病死等自身条件的变化,同时也不断地承受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条件等来自社会及周围环境给予的影响。住宅是一个持续发展、开放的建筑体系,建立开放、发展的设计观念,是住宅能够承载变化的居住生活。

2、居住生活的变化

家庭生命循环周期中反映出的居住生活的变化,主要是子女从养育到成人这一阶段中,进入老年之后,家庭面临再一次重组,再一次与子女和住组成主干式家庭,或者参加社会养老,直至家庭解体。在一个家庭中,对家庭生活和人员结构影响最大的成员是孩子和老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孩子:

在幼儿阶段,由于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需要,决定了住宅应该满足他们的条件,比如阳光、通风、安静、足够的活动空间范围。

在儿童阶段,宜单设儿童室,此年龄段的儿童仍处于发育阶段,儿童在室内停留的时间仍多于成年人。儿童室宜保证有较好的朝向和直射阳光,以利身心发育。

儿童向青年转化阶段,此时人格,行为逐渐成熟,生活和学习方面走向自立,成为时代环境中的一员,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在单人房间里面,应体现书房和卧室的两个功能,书房的意义更强一些。

从儿童出生到长大成人,这一时段中对住宅的布局方式、功能分室与各室的面积大小的需求,都处于变化之中,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住宅的空间划分能适应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不同的要求,即可变、可改造调整的。

老人:

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以达13亿人,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已婚子女与父母之间在生活上保持联系,有条件的经营自己的独立的家庭生活,分而不离,各有个的家,生活上嫩相互照顾。

四、适应性住宅的特点

适应性住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间形态的开放性和使用者的开发性上。住宅单元内部可以重新分隔和改造,适应家庭结构和住户经济地位的改变;

2.适应长寿社会,住宅不仅年轻时可以住,老了也可以住

3.适应家庭亲情,使老、中、幼能同时住在同一个住宅地区,既能分区,也可以相互照应

“家”是有个性的,每个家庭,对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同时承载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动的改变住宅,使之适应自己的居住现状,住宅应该是可改造、可生长、可持续发展的,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终极产品。

第3篇:宅家生活范文

像林侠和赵雨这样的人,常常被大家称为“宅男宅女”――指蜗居在家,足不出户,社交活动基本以网络实现,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

“宅”的称呼起源于日本,而在我们的新兴网络语言中,“宅”还带有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意思。“宅男宅女”们常会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戏、影碟等。他们封闭在自己的兴趣中,不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他们在房间里旅行,只要有互联网。他们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孤单,但并不孤独。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宅”?“宅人”这个族群并不算少数,而且人数还在逐渐增加。莱门户网站做了大规模的网络调查,7成网友认为自己很“宅”,22.41%的网友最长一周“宅”在家中,除了吃饭,几乎都对着电脑;更有23.37%的网友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根据心理分析,其中有三类人很容易成为“宅人”。

第一类是处于迷茫期的青少年。比如小小年纪就进入社会,找不到奋斗目标的青年。因为人在迷茫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退缩,就像螃蟹躲回自己寄居的壳。这个时候会感觉自卑、渺小,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所以不愿见人,生活便自闭起来,容易选择“宅式生活”。这些人中也有一部分会成为“啃老族”,他们习惯接受来自父母、亲戚的照顾与安排,总盘算着与其在外面独自拼搏,还不如就“宅”着吧。

第二类是“性格内向者”。他们往往内向、敏感、自卑、胆怯,在现实中害怕与陌生人相处,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呆着。而且与人建立起来的浅层人际,并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不必担心自己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这种轻松的感觉一方面让他们在网上获得了归属感,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面也愈发强化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以互联网上的人际替代了真实的人际,变成“宅人”。

第三类是“压力负荷者”。他们往往会出现短期的“宅”,工作繁忙或者有重大考试压力,都会令人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进去,于是变得足不出户。有压力,所以很忙,因为忙,所以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狭窄,甚至连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不会面对面地说话,而用MSN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便捷,但却让很多人忘记真实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心理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慢慢“宅”了起来。

为什么我们需要“宅”?

虽然“宅”看似封闭,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件坏事。“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它符合我们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心理需要――我们要更大的自我空间,要更多自由,而不是更多服从。我“宅”故我在,“宅”在一个实体的房间里,其实体现了内心世界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规则,掌管自己的时间,这种控制感让我们更有安全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每天过得很满足,很有古人“大隐隐于市”的风范。

其次,“宅”对我们来说往往是情绪调整。当你在闹哄哄的世界中呆久了,总会想躲个清静。通过独处调节情绪,享受一个人“想干嘛就干嘛。的自由时光。和自己相处,也有很大的心理平抚作用,可以让糟糕的心情冷静下来。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地关注自我,看外面的世界久了,也需要向内观望自己。偶尔“宅”两天,睡个大觉,好好地“懒一下”,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也不用考虑别人,把压力彻底关在外面,这是很好的心灵放松法。

另外,“宅”的生活成本很低,不仅仅指物质成本,还有心理成本。只要有了电脑、网络、电视和音箱,就不需要出门了。穿着睡衣打开电脑,上网淘价格最低的必需品;看电影也不用花钱进影院,看在线的就好;通过网络看报纸看杂志,一分钱也不用花;吃饭用电话叫个外卖,还能节省车费和精力……对于80后居多的“宅人”们,财富的积累还来达到一定高度,而消费却如流水般处处显见,想来想去。还是不出门最省钱。旅游逛街太累,唱歌泡吧太吵,恋爱聊天伤神且费钱,通宵派对伤害身体和皮肤……只要和别人相处,多少都会有摩擦,会让心理疲惫,偶尔过过简单生活,回归平实,“宅”也是个比较舒适的状态。

“宅”的心理隐患

虽然“宅”满足了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但它却也让我们失去了不少社交机会,对人际交往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暗暗地埋下了心理隐患。

“宅”引发的自闭会导致抑郁。很多“宅人”将“自闭”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逃避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宅”起来,用物理距离阻挡他人,独自生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孤独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的确,“宅人”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的世界中生活,会出现从虚拟空间无法回归社会现实的心理问题,长期“宅”下去,会有转入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倾向。

“宅”也会使亲密关系难以建立。如果长期缺乏与他人的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不知道如何与人亲近,不知道真实的相处应该是什么感觉,不会判断他人的善意或敌意。人类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恐怕还是需要走出家门才能真实的完成。

另外,“宅”也会造成网络依赖。“宅人”需要网络有时就像鱼儿需要水,这也造成网络依赖的成瘾性症状。一天8~12小时呆在网络上,所有生活的需要都用互联网来满足,一旦断网,就会出现情绪紊乱或身体不适。甚至有人每天不上会儿网,就觉得很不安,手足无措,什么都不能干。这种成瘾性的依赖,会导致情绪低落、无愉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等心理症状。

如何“宅”得更好?

“宅”既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但又存在心理隐患,如何才能让我们“宅”得更好呢?

首先,仔细想想自己的生活目标究竟是什么。“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对任何人而言,这都不是最终的生活目标。我们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宅”一下以调节心情,然后就要走出家门,击迎接外面的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对外界的天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渴求,如果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就不会安于只呆在家里,就可以合理地安排“宅”和“出宅”的时间,让“宅”成为生活中良性的调剂。

其次,与社会保持互动。选择“宅”的生活,应当注意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外界接触,会会朋友,出去买买东西,不要总坐在电脑前依赖网络,无论如何,要与社会保持五动。还可以多做运动,有空出外旅游,再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参加一些小型的俱乐部活动,比如舞蹈、、绘画等,和三五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学习,既可以怡情养性,又能满足“宅”的心理需要,也不至于断绝和他人的交往。

第4篇:宅家生活范文

NO.1关键词

宅男宅女关键词:

A.痴迷某事:一般情况下,宅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打发宅时光,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也可能是做饭、画画、写字、十字绣,甚至整理房间,反正是痴迷于某事物,以至于这件事情可以让宅人感到宅生活的愉快可亲。

B.依赖电脑:基本上所有的宅人都依赖电脑,每天早上起床后,大部分宅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听着音乐上厕所、刷牙洗脸吃早饭,听见QQ的滴滴声或者MSN的说话声,就会走到电脑前敲上几个字,然后接着洗漱或者吃饭。

C.不想上班:宅人们对工作场所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即便是高薪和广阔的工作平台,也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

D.极少出门:宅人的称谓就缘于他们天天窝在家里,极少出门活动。

宅人发言:

1号发言人:居室侠(男,网友,年龄保密)

我是环保型宅男,因为足不出户,所以不必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埋单,也不必对全球气候变暖负责。最擅长的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因为我有互联网。

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GoggleReader,把全世界的报纸、博客都读一遍。想看电影,就上“土豆网”,连买盗版影碟的钱都省下了。而人际交往全仰仗MSN,固定电话都不用装了。

我把客厅想象成欧洲,阳台上的巴西木代表了热带雨林;拧开浴室的水龙头,自己就置身于瀑布底下;冰箱里只有速冻饺子,但举起刀叉可以把饺子想象成带血的上等牛排。

2号发言人:海蓝蓝(女,文员,25岁)

我上班,不过除了上班之外,我十之八九都呆在家里。下班后我会先去超市买菜,再去音像店挑碟,然后直奔家门,断绝和外界一切联系。放长假的时候,我可以7天不出门,睡到自然醒,聊到眼发黑。我从不觉得当宅女无聊,有了电脑和网络,有了电视和音响,还有什么理由出门?

3号发言人:趴趴兔(女,程序设计,26岁)

3年前我刚毕业时,父母四处托关系通门路给我找了份工作,但不到3个月我就不干了。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钞票太少,事情太多,自由太少,约束太多。从此我便窝在了家里,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事情可做,后来在网上开了家专门给人做程序设计的小店,收入还可以。最主要的还是来去自由,工作随意,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

4号发言人:流星下的眼睛(男,作家,35岁)

我就不喜欢出门,旅游逛街太累,唱歌泡吧太吵,吃饭聊天伤神且费钱,通宵派对伤害身体和皮肤。简单生活,回归平实――“家里蹲”是最适合不过的状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万象;身体疲惫的时候,还有瑜伽太极拳可以健身;脑子混沌的时候,陪孩子下几局跳棋五子棋,不仅可以回复童心还可以增进亲情。所以,我觉得做宅人只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至于昼夜颠倒,四体不勤,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5号发言人:coco(女,外贸SOHO,32岁)

我选择“宅”,只是想把压力关在“宅”外。上班的时候,同事们总喜欢相互攀比,小到衣服手袋,大到房子车子老头子小孩子,这些让我觉得不堪其累,心理压力大,夫妻感情也因此一直不太好。后来我生了孩子辞职在家,从此觉得生活变得无比美好,压力少了很多。我现在特别满意自己的宅生活,比起那些忙碌中的朋友,我觉得这样松弛随意的生活比拥有多少钱财都奢侈。

NO.2宅男宅女如何爱

第一种:宅男宅女去相亲

宅男宅女的典型特征就是恋“宅”,就算是相亲,也逃脱不了“宅”的本性。网络让宅男宅女们有了更多恋“宅”的可能,即便是亲朋好友介绍的,也可以在网上见面相亲,这种现代化的恋爱方式,是宅男宅女们的最爱。

在房间里旅行,在视频里相亲

郑雨南女24岁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我这样舒服地在家里工作。毕业的头一年,我也一样整日里在日头下奔波忙碌,公交车上被小偷光顾,回家路上遭遇骗子,这样的都市生活让我觉得不安和焦灼。于是,在跟几个师姐师哥聚会之后,我决定像他们一样“SOHO”(在家办公)。当然,“SOHO”要有资本,开始的时候,我的收入低得只能够维持基本的温饱,可我坚持了下来,凭借手上的一支画笔慢慢发展成了吃喝不愁的快乐宅女。

因为忙,我一直没能找到男朋友,虽然我天天都挂在QQ上,出没于各种群,可是网络上的人能信么?我见过的网友也不下十个,在我看来不是恐龙就是卡西莫多,不靠谱。最后,还是师兄师姐们体恤我,先后给我介绍了七八个男生。开始我还郑重其事地化了妆,出门去见见,吃顿饭什么的,可后来觉得太麻烦,城市这么大,就算是两个人都方便的地点,打车也要半个小时,再加上吃饭、聊天、看电影,一天的功夫就全都搭上了。最后,我向师哥师姐们声明,相亲一概采用视频方式,节省时间精力不说,还可以让我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宅女风范。虽然这种相亲方式有点不近人情,可既然要找,就应该找和我一样喜欢这种宅式风格的人才对。

两个月前一个师哥介绍旧同事Rain给我,说他的QQ签名就是“在房间里旅行”,和我“在视频里相亲”的原则特般配。结果,首次视频,我们就互相喜欢上了对方的“宅”型。当然,见面也少不了,不过我们采取了标准的宅式见面,不是你去我家就是我去你家,吃饭也叫外卖,这样说话也自由,而且可以充分了解对方。

点评:

宅男宅女采用视频相亲的方式不是不可取,不过毕竟因为没有亲自接触,对对方的了解容易片面。有一些宅男宅女在网络里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可见了面却无话可说,木讷羞涩,不善于与真人交往。所以,无论怎样“宅”,视频之后的真实接触还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种:当宅遇到非宅

丘比特比较懒惰,很多时候都睡眼惺忪地射出爱情之箭,所以宅遇到非宅的几率极大,那么到底是把非宅变成宅,还是把宅变成非宅,这就要看双方谁的磁性大了。

大隐隐于宅,有爱就出宅

李静珊女 29岁

静珊MSN上的签名是:大隐隐于宅。她在大学里就开始给公司做动画设计,毕业后没找到心仪的单位,就做了宅女。她有点小姿色,因为没有天天在风雨里奔波忙碌,所以说话做事偏稚嫩,看起来还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实际上她已年近廿九,还是个老姑娘。

静珊不爱和人交往,她的好友曾在半个月里打8次电话约她出门吃饭,她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不是说自己不舒服不想出门,就是说要赶活儿不能赴约,总之,静珊几乎没有任何出门的欲望。一日,她睡到自然醒,听见门铃响,赶紧从床上爬起,脸未洗,发未梳,目光游离,眼神空洞,开门一看,原来是图书公司送快递的漂亮小伙。静珊穿着睡裙,大大的领口稀薄的料子,漂亮小伙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她胸前,还没等静珊反应过来,小伙的脸就红了。静珊赶紧把睡衣往上一拉,然后匆匆签字,交钱,拿书,砰地一声关上门。谁也没想到,爱情故事就这样悄悄地开了头。此后只要静珊在网上买书,来送书的总是这个阳光小伙。小伙叫刘蔚,是暑期到快递公司打工的大学生,小静珊5岁。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静珊的宅女生涯。刘蔚活泼好动,竟然把一起去游泳作为第一次约会的项目,静珊不愿意出门,可朝气蓬勃的刘蔚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她走出家门。当然,静珊也曾邀请刘蔚到家里来,可刘蔚坐不住,即便是到了静珊家,也要拉着她出去玩。为了爱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静珊开始和刘蔚一起出入羽毛球馆、游泳馆和公园,而且还参加了驴友俱乐部,定期出去自助游。恋爱半年之后,静珊彻底不做宅女了,原来四肢不勤深居简出的她,居然走出了家门,神奇地变成了喜欢爬山、跑步、打网球的运动达人,看来爱情的力量就是巨大,为了爱情,宅女也可以变成积极的“进步女青年”。

点评:

宅男宅女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际交往和必要的身体锻炼,一段好的爱情,一定是能够帮助宅男宅女们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的爱,才是对宅男宅女们最健康有益的爱情,所以,宅男宅女们加非宅男女是最佳的爱情搭档。

第三种:宅男宅女爱到底

宅恋很容易因为长相厮守而生出倦怠,那么如何将宅恋进行到底呢?这是宅男宅女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化平凡简单的宅恋为精彩绝伦的爱情生活,这是一门高难度的恋爱技术。

宅爱不易,新鲜难寻

安弈男26岁

爱上小蓝是因为她特别娴淑,按现在流行的话说,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宅女。她从十几岁就开始给报刊杂志投稿,获得过全国征文大赛的金奖,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了自由撰稿人。小蓝是那种极品宅女,不写稿子的时候就喜欢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再有工夫就坐在窗口绣十字绣。

我其实也是个不喜欢出门的人,所以才会喜欢上一样安静的小蓝,可谈了半年后,我就有些受不了了。她做的饭吃够了,她唱的歌听够了,她绣的十字绣多的可以拿出去卖了;想出去走走,可她说出门累人累心,我也不愿意出门,于是两个人大眼瞪小眼,爱情逐渐乏味。后来,我负责一个瑜伽馆的装修,了解到目前情侣之间流行做情侣瑜伽。看着一对对热恋中的爱侣身穿瑜伽情侣服,在轻柔曼妙的瑜伽音乐中,面对面,背贴背,发鬓相抵,配合着呼吸法做着精心设计好的动作,我羡慕极了,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整个世界就只有紧密依偎的两个人。于是,我建议小蓝也试试。现在,我和小蓝跟着练习光盘一起练情侣瑜伽快一年了,我们都爱上了这种运动。抛开尘世纷扰,品味一次愉悦的身心之旅,用眼睛看见爱情,让身体感受浪漫,是我们这一年的瑜伽之旅最幸福的体会。

点评:

宅男宅女们的恋情有点与众不同,没有太多的朋友,也没有太多的风景,只有两个人窝在家里卿卿我我,所以,很容易无话可说,无事可做,要想把“宅爱”进行到底,就要不断地寻找共同的快乐,比如一起看碟、一起做饭、一起下棋、一起打球,总之要一起做些事情,才能够让“宅爱”在同一间屋子里常爱常新,让“宅爱”幸福到底。

NO.3宅男宅女自我测定

A.在家里总是头发凌乱,穿宽松的睡裙或睡衣,有时候也穿运动弹性布料,即使整体看起来不搭配。

B.宅女们宅在家里一般不化妆也不穿胸罩,半年以上不上美容院。宅男们则胡子拉楂,天天不洗脸。

C.要么随便站在厨房吃东西,要么一个人也敢上饭馆点桌菜。

D.有喜欢上虚拟人物的倾向,例如漫画、书籍、网络里的角色。

E.认为在家看漫画、看电视、上网,也比出门有趣。

F.在社交中,如果没有摸清对方的脾气和个性,就不太愿意与他人做深入交流。

G.时常有突发性的痴迷,对象可能是动漫、电玩、书籍、某个影视娱乐明星、网络名人、手工制作、烹调。

H.干什么都会首先想到网络,即使在屋子里遇到小强,也要先上网查一下是踩死好还是活捉好。

I.不太愿意遵守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心血来潮时可以整夜不睡,也可以半夜2点爬起来工作或者上网游戏。

J.口头禅:“麻烦死了”、“随便啦”、“唉,就这么可以啦”。

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

4分以下:普通大众,不具备宅男宅女的素质。

5分到8分:潜力宅人,极具宅人潜质的上班族,只是还没有达到宅的技能标准,或者已经是初步的宅人,不过还较留恋非宅生活。

8分或8分以上:强力宅人,注意运动,注意社交,否则你恐怕要成为“宅”里的鲁宾逊了。

NO.4盘点“宅达人”

宅男篇

1. 最放松宅男――姚明

姚明在业余生活中绝对是个游戏高手,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钻研各种游戏,而且对这类东西也比较精通和痴迷。这位NBA的大个子对《魔兽世界》情有独钟,经常联网跟别人一起玩,在那个世界当中,他可以完全忘记自己现实中的身份。小巨人自称玩游戏能让自己精神放松,流连在游戏世界更是可以忘却现实。CS也是他比较钟爱的游戏,每次国家队集训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联网打游戏。

“宅”基础:

由于太容易被人认出来,所以姚明一般都呆在家里很少出门,尤其结婚之后,家庭生活让他更为眷恋。所以泡在网络上玩游戏就成为小巨人生活的一部分,家务事有叶莉操心,财务状况有“姚之队”运作管理,所以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玩,有时候甚至连胡子都懒得刮,反正天天窝在家里也不用担心面子问题,省心省力,一举两得,颇符合“宅男”的生活作风。

2.最专业宅男――李昌镐

围棋讲究的就是心静,不被外界影响的棋手才能真正达到一定境界,李昌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堪称是体育圈最有可能成为“宅男”的典型,平时没事的时候轻易不出门,所有的消遣活动几乎都是静态的。而且很难想象,这位外表看上去酷劲十足的天才还喜欢玩小蜜蜂游戏,小时候跟弟弟总是互相比拼,经常一打就是一两百盘,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宅”基础:

李昌镐已经年过三十,仍然是孑然一身,哥哥弟弟先后结婚成家,只剩下他自己,有进一步成为“宅男”的倾向了。

3.最任劳任怨宅男――贝克汉姆

万人迷贝克汉姆其实是最勤勉务实的金牛座,平时在家里的时候,总是把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由于老婆总是要出席各种时尚派对,所以三个儿子的照看工作也大部分落在他的肩上。

“宅”基础:

贝克汉姆是好父亲的典型,因为他会亲自下厨为儿子烘烤蛋糕,还会在儿子生病的时候悉心照顾,所以,终因顾家而成为“宅男”的典范。

宅女篇:

1.最动漫宅女――宇多田光

日本天后宇多田光,私下却是“宅女”。她是经典漫画《凡尔赛玫瑰》与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忠实读者。

“宅”基础:

自出道以来,宇多田光就很少参加各种访谈节目或者娱乐节目,加上不满20就和大她十几岁的影像作家纪里谷和明结婚,小小年纪就变成主妇,自然宅气十足,24岁离婚后因为对爱情失望而更加“宅”居起来。

2.最“范儿”宅女――赵薇

《环珠格格》已经过去十年多了,再看今天的赵薇,脸上少有粉黛,体重阴晴不定,不论娱记盯得多紧都敢大大咧咧大方出入,“宅女”范儿自然不是一般明星能比得了的。

“宅”基础:

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本来就是一个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甚至以犯傻为主要出场模式的角色,也许琼瑶阿姨笔下的小燕子本身就是一个宅女。

3.最“知性”宅女――伊万诺维奇

动静皆宜的伊万诺维奇,骨子里其实很“宅”。这个20岁的小丫头平时很喜欢看书,而且看的都是类似《达芬奇密码》这种需要脑力和分析能力的书,无聊的时候一般都拿益智游戏作为消遣,就连玩纸牌游戏都是玩难度系数最高的。她很喜欢睡懒觉,平时没有比赛的时候,会睡到日上三竿,甚至经常错过早饭。

第5篇:宅家生活范文

关键词:住宅设计者功能质量安全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taff housing design manifests “humanist” the adaptation university staffs housing psychology,from peoples life need,the physiological needs and the psychology needs various aspects factor to consider,displays.

Keywords:Housing Designer Function Quality Safe

高校职工住宅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基本构想,让住宅适应人类的需要和人生变化的发展趋势,使高校职工在跨世纪住宅中具有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搞好住宅建设,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纲领指导下,处理好“以人为本”的基本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住宅建设更好地适应高校职工在新世纪的生活需要。

1.高校职工住宅建设的可变性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住宅。设计者在结构设计时一般要考虑50年以上的建设寿命。随着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住宅的建设标准也会随之变化。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全国经济形势发展较快,住宅制度的变化,也由计划体制的分配制转向了商品化的市场形势。住宅面积标准增加很大,套型也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房产商,按人们的生活需求建设了一些非常好的住宅。而老式住宅,由于标准低,结构简单固定,可变性很差,无法改造,无法加大面积。因此说,新世纪高校职工住宅必须具有可变性,要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建设。住宅既然是商品,推向了市场,就要面对广大高校职工的购房挑选。要使高校职工满意,设计者就要广开思路,使住宅建设适应高校职工的居住心理,从人们的生活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各方面因素去考虑、去发挥。

2.平面设计功能的舒适性

2.1高校职工住宅平面功能的舒适效果。高校职工住宅从无厅到有小过道厅,从小厅到最后的大厅过程其核心是客厅(大厅);主要是围绕大厅而设计,体现出了大厅、小卧室,厅面积大,开间宽,位置适中,功能合理,宽敞明亮,住户内视野开阔。当然应该使各功能空间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最能体现当今住宅的功能的类型有三类:一是家庭成员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客厅、餐厅等,都是家庭成员活动空间;其中大厅是主要的核心活动空间,是对外接人待物中心,也是家庭、亲朋好友团聚、娱乐的空间,是对外开放的外向型空间,一般多设置在住宅人户口处便于人员集中或同外界接触;也可以设有过道厅,通过过道厅过渡一下,而后进主中心客厅。二是家庭成员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卧室、学习室等主要供个人休息睡眠、学习及业余生活用;个人活动的卧室具有私密性和内向性空间,属于独立的生产空间。三是卫生间、厕所等,也是私密空间。总之,家庭的独立空间和公共空间,都是互相关联和相对独立的,它们都是围绕客厅这个核心生活的。因此,住宅效果要好,必须提高面积标准,采用大厅中小卧室,以适应当今住宅市场的装潢要求。三类住宅空间按其特性和特定的功能进行布置,使生活有规律可循,相互不致干扰,适应新时期住宅变化的要求,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功能分区。

2.2高校职工住宅平面功能的适应性。高校职工住宅户内功能分区主要分内外区域,划分为公共部分和私密部分,对外部环境而言,室内各功能房间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进户就设有客厅,能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而且清新明亮。如果进户通过小过道厅进入客厅,过道小厅是过渡空间,有更衣、换鞋、存放雨具和整装的用处,可以使客人进门后不致将内部空间看得一清二楚。转贴于

高校职工住宅空间的功能还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合未来住宅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职工住宅还要适应当前福利分房转变为商品房的社会现实,适应社会住房制度的发展趋势,住宅由过去的福利分配转化为商品型,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需要。应考虑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生活模式及不同地区的高校职工家庭生活需要;高校职工住宅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地区设计成不同面积标准、不同平面布置的住宅及不同类型的住宅。同时,应考虑住宅在以后若干年代的功能变化,使住宅设计具有持续性、可变性,如墙体可移、可装拆等,或随意改变卧室大小,使功能分区可随时代、年代不同而改变。象欧洲一些国家,他们的住宅设计就具有可移动性,具有分隔性。总之,社会在变化和发展,住宅也在改变,住宅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

3.高校职工住宅的质量及安全性

高校职工最关心的不是面积标准的大或小,而最关心的是住宅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建设单位或开发商,对住宅小区设计要多费心思,施工质量要有新的突破,广泛征求住户或购买者的意见,力争为更多的用户设计出质量好的住宅,建设出质好价廉的高标准住宅,让高校职工终身受益。

质量固然重要,但安全性更为高校职工所关注。安全性主要反映在结构的安全和防火、防盗等上。所谓的结构安全性,就是说设计上结构应有一定的安全系数,符合国家规定的规范设计标准。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

4.高校职工住宅的经济性

节省建设造价是建设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商决策者可行性研究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商家,节约资源,减少投入,获得更大的利润是开发的关键,否则将没有开发价值。住宅建筑在我国占很大的建筑用地,节约资源也是住宅建设的一大经济性问题,当然住宅本身的设计节约也有很大学问,设计得必须充分发挥设计才能,在保证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基础上,尽量设计得合理,符合大多数高校职工的心理要求。

首先是节约用地,节约用地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建设合理密度的住宅区域,使住宅区域有绿化用地,风景点用地,有道路及停车场用地;使住宅建设成合理层数的楼房,避免用地浪费。

合理设计,节约投资。高校职工住宅设计往往也是节约投资的关键。设计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应本着经济可靠的原则,严格按照理论计算,在保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标高,合理利用建筑材料,多设计大开间的住宅房间,设计一些可变性房间,减少内墙,减少投入。

能源利用,也是经济性的一大标志。合理利用能源可为后期高校职工使用上节省能源,节能也是国家的国策,总之住宅建设的经济性,一定要本着经济可靠、实惠的原则,保护人类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能源,合理规划设计建筑住宅,建造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使住宅建设适应人的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宅家生活范文

关键词:住宅政策;公共住宅;福利权

作者简介:渡边洋三(1921―2006),男,法学博士,日本当代民法学家、宪法学家、法社会学家,日本马克思主义法学代表人物。先后任职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日本帝京大学法学部教授。曾兼任日本学术会会员、日本民主主义科学家协会法律分会理事长。

译者简介:宋海彬,男,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从事法理学、民族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4-0001-07

一、人权论缺失的住宅政策1

对于住宅问题,我曾经做过相当详细具体的研究,对日本住宅法的状况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并提出了建议,都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即便如此,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情况和20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住宅政策在根本思路上没有改变,只是在糊里糊涂地做着一些应对工作。也正因为如此,住宅问题的解决一向没有头绪,而其矛盾却进一步深化了。

这个矛盾的根源何在?从国民方面来看,住宅问题是确保居住权这一生存权的问题,从而国家的住宅政策应该将核心放置在生存权这种国民人权保障上,但实际的政策却正好相反,根本就不讲人权。现代住宅问题上的一切矛盾、住宅政策上的一切困难,归根结底都源自于此。因此,如果不进行思路上的转换,不从人权论缺失的住宅政策向以人权论(生存权论)为基础的住宅政策转换的话,今天的各种问题都还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把国民生存权保障作为国家的最大义务,对于凭借自身力量无法拥有住宅的工人,国家必须予以积极保障,那么住宅政策的基调自然就在于充实公共住宅。但国家一贯依赖民间住宅,怠于扩充公共住宅,对住宅问题不进行大的公共投资。虽说转换这种倾向而把重点放在公共住宅上,只不过是人权上的要求而已,但最近基于财政节俭或行政改革的理由,却反而出现了进一步缩减公共住宅投资的苗头。此外,公共住宅是以低房租为原则的,这本来无需多言,但现在公共住宅已然形成了高房租体系,公共住宅本身反倒成了国民生存权的一种威胁。近期的公团房租诉讼,就是这一矛盾的反映。

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住宅匮乏,市民只能拼命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各种民间住宅上寻求依赖,而国家对他们的援助除了金融公库和其他一些财政措施之外,基本上等同于无。大体上说,如果不放弃富足生活用来换取贷款负担的话,是没办法确保住宅的。能够在背后偷笑的,就只有不动产或公寓商家、金融机构以及人寿保险公司等等这些机构的人了。国民的生存仅仅是遵循私人企业的资本法则来加以保障的,这种现状真是够讽刺的(实际上,由于近来的经济不景气,住宅购买力已日益缩减,不动产以及公寓商家也在拼命多卖一些)。

用于住宅资金的财政储备制度,不过是出于对国家放弃住宅保障责任的补偿,而采取的奖励“自力”住宅建造的小聪明罢了。依靠企业来弥补国家住宅政策上的贫乏无力,这也是日本特色。大体上,那些富可敌国的大企业都拥有低租金的单位住房(包括公务员住房)。这是企业内部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员工管理政策(统治)的一部分。享受这种恩惠的大企业员工,除了工资、津贴相对稳定之外,住宅也有了保障。中小企业、零细企业的工人则不但工资、津贴不稳定,还必须在低工资当中节省出高额的住宅费用。这样就势必拉开了工人内部的社会阶层差别(单位住宅居住原本就不是权利,一旦被解雇,就不仅仅是离职,住宅也一同失去了,这对于大企业的工人来说就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国的房租体系就是极不均衡的。例如,以平均最多两居室或三居室来看,如果是企业住宅(公务员住宅)的,除去电费、水费、燃气费等,每月租金在1万日元以下;公营住宅在3万日元以内,公团住宅在5万―7万日元左右,而民间住宅则要超过10万日元了(当然,地域差别也是需要注意的。此外,那些适用《地租、房租管制令》的住宅情况则又不相同)。占据劳动者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零细企业工人,恰恰处在这一价格序列末端最不利的位置。

这种住宅(房租)上的显著差别,只能归因于住宅政策的贫乏无力。而且这种情况也是导致求职者向大企业集中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显示了不管初任起薪能拿多少,账面工资都根本无法触及实质收入上的差异。此外,这种差别的存在也是造成日本国民难以形成住宅上的统一要求的原因。住宅上的困窘程度因工人阶层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从劳工运动上看,左右日本劳工运动的,不论“日本工会总评议会”还是“全日本劳动总同盟”,其成员都是大企业劳工,他们对于连工会都没有的中小企业、零细企业工人在住宅问题上的严峻状况是无从理解的。大企业工人相互之间,同样又因为企业内部福利的分别而形成分割。这样一来,各企业工会彼此独立的整体状况,导致住宅问题上的统一要求本该是工会运动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却难以形成。

再比如在英国等国家,房租问题是选举时候的重要政治争点,但在我国却基本上不构成朝野党派选举上争论的问题。这是因为,房租体系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国民要求,也不存在推动这种要求实现的统一组织,因此对于房租问题的全民意志,各政党都难以拿出方案。就致力于住宅要求的组织而言,在大正时期曾经有过“租住者联合会”,与工会一道在租房纠纷中争夺利益,是一个斗争性的组织,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了。进入现代以来,在集体住宅的场合存在各种集体用地的组织,对于公营住宅、单位住宅而言,各类居住者也有自己的组织。他们都开展活动,但任何一个都不是全国性的组织。就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团住宅那里,由于作为房主的公团是覆盖全国的,也就是日本最大的房东,而全国各地的居住者就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公团住宅可以说是唯一具备条件来组建全国租房组织的住宅形式。

可以说住宅法上也是这样。在房主与房客的关系上,由于房租是建筑利用的价格,从而也就是以交换关系为中心的问题。在私人租借关系根本上被经济性的市场法则及其变动所规定的同时,具体内容则由当事人契约(亦即合意)来决定。但在公共住宅那里,限于它是社会福利政策的一环,因此通过国家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法则加以阻断,而从国民生存权保障的观点出发引入了非交换关系。至于如何具体把握这种交换关系与非交换关系的组合,则和一般福利或社会保险的场合一样,只能由以国民生存权保障为前提的立法政策来决定。

例如在公共住宅当中,以更低收入群体为对象的公营住宅,与公团住宅相比,非交换关系所占比率就相对更大,而在公团住宅那里,交换关系所占比率则相对更大一些。若就民间住宅、公团住宅、公营住宅三者比较而言,民间住宅由于贯彻的是资本的利润法则,房租由本钱加资本利润构成;公营住宅由于有国家资金的投入,房租就必须要低于成本价(立法政策上尚且还有一类与二类的区分);住宅公团则居于二者中间,奉行不高于也不低于原价的原价主义,这正是现行法律的原则。但从社会保障的观点来看,这种原价主义本身已经面临失败的现状了。

如果从生活保障的角度来考虑住宅保障的话,房租的标准在于生活而非原价(毫无疑问,原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标准)。在考虑作为社会保障政策的房租政策(舍此而外的房租政策并不存在)的时候,毋庸多言,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实行不造成生活压迫的低房租。为此,房租应当占到收入的几成,就应当交由国民合意来加以确定。试举一例而言,如果确定为低收入者的百分之十、中等收入者的百分之十五,那么月收入10万元的劳动者,房租就是1万元,月收入30万元的劳动者,房租就是4.5万元。而同时保障“健康且富于文化的”住宅,乃是国家的宪法义务。如果大致能够如此确定下来的话,为了倾全国之力来对此加以实现,国家就必须拓展相应的住宅政策。其内容在于,要通过国家介入来填平在上述确定下来的生活标准与被市场法则所规定的经济标准(作为原则的原价)之间的鸿沟。也即是说,不是要牺牲生活法则来贯彻经济法则,相反,这里的原则在于:为保障国民生活免受经济变动的影响,国家介入是不为经济法则变动所左右的。

这就是公权力之手在形成房租体系上面的作用。人为制造出低房租市场,将其从经济市场当中阻隔出来,进而通过国家活动来填平二者之间的鸿沟,把这些作为义务课予国家,乃是宪法第25条的要求。相反,如果要逐一承受经济市场变动带来的震荡,那么“国民生活安定”或者“社会福利的增进”云云,就是完全没有指望的。这种例子随处可见。例如,为保障农民的生活,国家不把米价交由市场法则来决定,而是运用公权力之手加以政策性地决定。这种情况与房租相反,旨在维持高米价。有关当前的食品管制政策是否应当继续维持的问题当然可以批评,但无论如何,如果为了农民的生活保障可以施行这样的国家介入政策和投入巨额的国家投资的话,那么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国家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进行更大规模的介入和投资了(与食品管制相比,还是小得多了)。

现在的住宅政策上欠缺社会保障的内容,确定房租的基准是原价而非生活。即以经济性的市场法则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其加以或多或少的修正。经济法则是第一位的,生活法则是第二位的。其结果,不是那种保障国民生活免受经济法则变动的做法,恰恰相反,是让生活追随并受制于经济法则的变动。就算在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保障性质、要求脱离市场的公营住宅那里,都可以看到抬高房租的右翼动向,至于在公团住宅那里则完全可以说那样的动向是更为显著的。因此也就出现了这样的看法――与经济市场的变动相呼应,一旦房租出现不应有的便宜,房租上涨就是当然的事情。

这样的看法,是让社会政策从属于经济政策。建设省的领导者不认为社会保障是第一位的,由他们主持的住宅用地审议会做出这样的答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至于所谓参照民间住宅的“比照性房租”概念的出现,我想也是出自于这样的思路吧。由于不能斩断这样的思路,那么对于建设省和公团而言,我想他们一直感到痛苦的并不是如何阻断经济市场的变动与影响,而是如何才能去配合这样的变动与影响吧。

四、入居者的权利与租金

与此相对,依据日本《住宅公团法》第1条所述宗旨,居住者提出“安定生活”、“增进福利”的社会保障观点,要求以生活法则为基础阻断经济法则,都并非无理之事。公团住宅房租诉讼的本质并非仅仅是一场有关房租高低的争论,而是一场与“从经济政策还是从社会政策上来把握住宅政策的本质”、“经济法则和生活法则哪个是第一位的”这样一些根本争论相关的审判。如果从生活法则出发考虑房租,则诸如公团经营状况、利息负担增加,以及伴随建设费增加的房租上涨、房租价格的均衡校正等,总而言之无非是基于市场变动的房租上涨,都应当划归不予考虑之列。

第7篇:宅家生活范文

同一种渴望,逃离宅生活

王东是一个典型的IT男,200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历硕士。在创办拒宅网之前,他的职业是某公司的设计师和项目部经理,这在高新科技园区直接象征着高端的技术、可观的收入和无尽的远景。

他是一个典型的宅男,平时在公司里上班本来就很忙,忙完工作后回到家中,基本就是一个人的世界,逢双休日更是足不出户,没有人陪伴,也没有交际。一年前,与他谈了两年恋爱的女友前往北京发展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2011年3月的一天,王东和女友非常遗憾地和平分手。之后,王东宅在家里一个多月,先前非常熟悉和期待的手机呼叫铃声不再响起,偶然听到手机里的女声也变成了10086,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居然感觉都不会开口说话了,每天过着不像人类的生活。

这些年,正值宅文化盛行,王东很快发现工作圈里同事的经历和生活状态与自己十分类似,同时也意识到一个人总宅在家里,脱离群体,没有社会交际,身体和心理渐渐地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宅男王东开始琢磨着如何逃离宅生活,改变这种刻板地依赖电脑和网络的虚拟状态,以及不工作就喜欢宅在家中悠闲散漫的现实状况。

与此同时,在设身处地思考了良久之后,王东想创办一个网络交际平台——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凝聚和促使更多宅男宅女从网络世界走向现实生活,帮助宅男宅女们拓展交际圈。

同一种美好,找伴儿出去玩

有了这个创想和决定之后,王东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他首先上网搜索和了解关于宅男宅女的资源现状,不看不知道,一看让他大吃一惊,从一些同类的交际平台和网站上庞大的流量就能看出,宅男宅女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相当广泛和普遍。

随后有一次,王东在公司和几位要好的同事闲聊时,把自己欲创办网站的想法说了出来,引起同事的强烈共鸣,原来同事们也早就想逃离宅生活了。于是,王东和他们进行了反复分析,首先将创办“拒宅网”的名称定下来,其意义简单又明了,拒宅就是拒绝宅在家里的意思。

不久,其中有三个同事随王东一起辞职创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拒宅网的设计和创建之中。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拒宅网终于完成上线试运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注册人数就达到1万多人,可谓旗开得胜,实现了开门红。

如今,作为拒宅网创办人的王东说起辞职创业的初衷,经常用“一时冲动”来描述,因为当时他把准备买婚房的钱全部拿了出来,用作网站启动资金。“反正女朋友没有了,婚也结不成了,我一激动,慷慨解囊,不如把拒宅网做好,多多造福全国的宅男宅女们。”

2012年2月22日,是颇有意味的一天。拒宅网选择这个很“二”的日子上线,足见王东和同事们难以言说的心态、轻松美好的愿景以及积极迫切的心情。但仅仅开始的3个多月,每月的注册用户都超过了1万人,网上网下的发起活动热情高涨。

按照王东和同事们的设计方案,拒宅网设置了两大板块,一块是找伴儿,一块是出去玩,两大板块恰都“点”中了宅男宅女们的“要穴”。打开拒宅网首页,找伴儿的呼唤不绝于耳,出去玩的好主意五花八门。

拒宅网上线半年,用户流量日渐火爆。王东在前期网站宣传和产品营销后,“找伴儿出去玩”的拒宅理念在宅男宅女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共鸣,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宅男宅女互助和关爱、拒宅自救和心理解读等方面,被媒体喻为是宅男宅女的“拒宅器”和阳光清新的社区。

有一位80后IT男从参加工作后,就住在公司宿舍,每逢周末,几个室友除了玩电脑游戏还是玩电脑游戏,一直玩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蒙头大睡至第二天中午起床,这样的生活状态,还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他也经常在想,如果能自然而然地遇到一个心仪的女孩,该有多好?拒宅网如同一把钥匙终于找到了钥匙孔,为此类宅男打开了一扇门。

因创办拒宅网,王东成了热门的创业人物。现今,不只上海,全国各个城市的拒宅用户,每星期都有自发组织的拒宅活动和聚会。在这里,拒宅已成为另一种生活和态度,形成了“拒宅一族”,他们被形容为拥有阳光和空气的身心状态。

同一种行动,让生活充满阳光清新

拒宅网上线以来,成就了不少恋爱男女。仅2012年5月,在一次由拒宅网策划组织的微博求婚线上线下活动中,就有5对宅男宅女同时被撮合成为恋人。王东透露,这只是公开的保守数字,实际配对成功的有情人更多。其中有一个拒宅用户还自行策划了一场浪漫的微博求婚,他在QQ群里留言告诉大家:“我想在第1000条微博里向她表白,希望得到你们的围观。”掀起了一次围观浪潮。

作为创办人的王东始终保持一定的清醒和认知,他同时强调:“拒宅和同类其他婚恋交友网站有所不同,我们强调的是爱情的化学作用。”纵观同类型的婚恋网站,他们只是向用户提供冷冰冰的个人资料,把婚姻完全当成了物理作用,成了推销剩男剩女们的交易网。

拒宅网的用户男女,大都厌倦了诸多婚恋网站单刀直入式和物欲横流式的交际模式,宅男宅女们想要成功婚恋,必然要拒宅,这也是拒宅网引起他们共鸣的一个方面。拒宅网的模式,不是直接以结婚为目的组织相亲活动,而是让男女在聚会或旅游过程中聊上了,把从前那种邂逅的浪漫找了回来。拒宅网更加致力于打造一个阳光清新的网上社区,力争成为宅男宅女们尽情享受走出户外挑战极限乐趣的平台。

2013年9月20日网站统计,在“找伴儿”板块的拒宅热词里,“吃”有30666人想去,“爬山”有5528人想去,“K歌”超过8000人想去;在“出去玩”板块的拒宅好主意里,最为热门的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喝杯暖暖的奶茶,说说彼此的故事”,有9043人愿意参加,“同行聚餐,在饭桌上吐槽各种不爽”竟有6151人想去,还有“装作学生,去大学蹭一场公开课”、“找个会钢琴的人教我练一首简单的曲子”、“不喜欢一个人吃晚饭的人,一起约个晚餐边吃边聊”、“请假一起去香港迪斯尼吧,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沿着马路边走边聊,没有目的地,只要感觉对就好”、“寻找这座城市中最适合静坐发呆的角落,一起坐坐就好”、“一起骑自行车逛逛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等等,不一而足,都超过3000人想去。

第8篇:宅家生活范文

喜欢独处、足不出户、听一整天音乐、热衷游戏、依赖网络,这种生活习惯实际上是与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及有着一群特殊的人群密切相关的,对于这样一批常年或者说终日习惯于在家中“沉寂”、习惯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轻人,网络将其定义为“宅人族”。

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SOHO族,到现在已经逐渐被接受的“宅人族”,社会分工的不同带来的是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不仅仅是整日在家中上网聊天、听歌、玩游戏,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家中利用电脑进行创意设计、文稿撰写、策划方案等工作,甚至有媒体分析认为,宅居生活预示的是一些群体未来5到10年的生活方式、文化品位和消费形态,虽然他们的需求与普通消费者有明显区别,但其数量及消费能力已经成为能够影响社会的消费群。

可以想象,伴随着“宅居时代”的愈演愈烈,针对这个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和服务将是一个利基,当企业真正把握好这个利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许企业就将获得另一片“蓝海”。

宅人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宅人族”这个称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

最初,日本将一些热衷动漫、游戏、软件等文化的人士称为“御宅族”,而“御宅男”的最初含义是“ACG的过度狂热者”,就是特别沉迷于美少女类的成人动漫或者游戏的男子,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对某特定事物的爱好极端偏执且不与人接触而窝在家里的人”,而“宅女”则是相对于宅男的女性版本,形容一群不愿为吸引男人眼球而展示、打扮自己,不愿为了高职位而奔波工作、走放松路线的女人。所以,简单地从性别方面划分,宅人族可被分为“宅男”和“宅女”两类。

后来,台湾也开始“宅男”这个词,并将一些在家里常不出门、穿着不修边幅、爱玩网络游戏等人群归类为“宅男”,事实上,这与日本最初的“御宅族”是有些差别的。

伴随着网络及口头的传播,“宅人族”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由于中文的“宅”字意义基本等同于“家”,后来,大多数人认同了“宅人族”是爱待在家中、习惯于独处、不喜欢与外界接触的一类人群,而“懒散+自由+执着”,似乎也都是赋予在宅人身上的形容词。

宅人族从何而来?

首先必须看到的是网络的发展。可以说,现在的网络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依托于网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千里之外刚刚发生的新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取想要的资料,同时,也让更多的一部分年轻人体验和交流他们认为的时尚、品位、价值和追求,当然,更不可忽视的,是依赖于网络便捷的灵活的交流方式,使很多年轻人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与人交流,而厌倦真实社会的交流方式。

另一个原因是宅人族的成长环境。对于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的大多数宅人族来说,独生子女的背景使得他们一方面受到长辈更多的关爱甚至溺爱,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相对孤独,社会接触十分缺乏,更少有机会独自与人面对面交流,而网络自然而然成为其对外交流的主要模式。

独特的心理需求则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小在一个关爱多于历练、称赞多余批评、个性多余平庸的背景中成长,许多宅人族的心理追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长期的网络生活使得他们的特长无法在实体世界体现,他们更注重于追求舒心自在、工作休闲两不误,以及充满创意的品质生活,喜欢享受“一个人的寂寞与美好”,而同时,当他们执着于某一项内容时,就强烈地希望自己成为该领域的达人,并获得同龄乃至更多人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不断在虚拟世界里追求更高的成就,成为很多宅人族的生活目标。

不可否认,日本“御宅现象”更应该是一种商业经济集体炒作后产生的社会群体表现,在它背后牵系着太多厂商眼中的经济利益,而非真正的社会文化体现,但到了中国,这种御宅现象已经有所改变,“御宅”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因此,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或许很难理解宅人族这种独特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我们只能说,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思考方式下,有不同的举动是完全正常的,况且,事实证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宅人族开始在“宅居”过程中寻找到“掘金”之路,而这种生活方式同样能给社会带来价值,给自身带来更好的生活。

宅生活

由宅族发起建立的社区评论网,日均浏览人次可接近300万;通过在网络上的沟通交流,由宅人发起的团购活动可涉及到中南美的咖啡豆和非洲的辣椒;当某个产品受到一些宅人偶像的推荐时,这个产品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获得惊人的销量……事实上,宅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新时代市场背景下极具竞争力的“利基市场”。

正如曾一度备受关注的SOHO族一样,宅人族与普通人士的最大分野是,工作、生活、玩乐,甚至与人交流都不再切割,办公室与居家合而为一,网络和电话则成为他们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连用餐买衣服这类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通过网络邮购或电话定货搞定,这种生活方式与大多数人的不同,注定了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理解信息角度与多数人的差异。

在生活方式方面,个性和时尚是宅人族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有自己独特风格、思维方式,以及具备新奇性、可以相互追随仿效的,是对个性和时尚的统一要求,这与近几年出现的“非主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然,与备受指责的“非主流”不同,宅人族的时尚和个性涉及面不仅局限于着装打扮,而是在其为人处事、与人交流、思考方式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接受信息方面,生活轨迹型媒体是宅人族最常见的媒体。如果按照媒体接触率排序,网络、电视应该首当其冲,这其中,网络还可细化为论坛、社区、聊天室、游戏、博客等多种平台,而电视则主要以娱乐节目、肥皂剧、综艺报道等为主,在宅人族看来,主流的官方媒体反倒是被抵触和反感的对象,因此,进行全面的品牌传播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而在心理需求方面,渴望被关注几乎是所有宅人族的心愿。不要以为不喜欢社交的宅人族就不喜欢热闹与喧嚣,事实上,宅人族的安静只是体现在网络之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宅人族会肆无忌惮地发表感言、提出看法,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以此达到被关注、乃至被推崇的目的,这与一些热衷通过网络游戏达到更高级别以吸引其他人关注、通过不断更新个人网页以获得更多人浏览和点击率一样,其目的都是冀望以此获得在虚拟世界里的被认可、被注目。

可以说,宅人族只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群中一个普通群体,只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会和自己圈子里有共同爱好的人无说不谈,但在“非宅族”面前则常常表现得很低调,感觉是不善言谈,过着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用不着别人评价的生活,并懂得如何寻找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伙伴。

总之,宅人族可能是最安静的一个群体,也可能是最热闹的一个群体,可能是最时尚的一个群体,也可能是最落后的一个群体,不同的环境、个性、思维和处事方式,是造就这种生活“矛盾”的主要因素。

宅营销

按照菲利普科特勤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中,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事实上,根据宅人族的特性,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块市场称之为“利基市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外,企业在确定利基市场后,往往是用更加专业化的经营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并以此为手段在强大的市场夹缝中寻求自己的出路,而在人口庞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围绕宅人族进行利基市场的有效开发和挖掘,或许就将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购买生活用品的习惯是去大商场、超市或者专卖店,到这些地方购物的好处是基本能满足自己需求,一些生活用品基本可以在这些地方购买,而对于足不出户的宅人族来说,选择一个类似“一站式”的购物网站,不仅更方便,同时也更安全。所以,对于宅人族而言,便捷才是硬道理,不仅仅是网上交易、货物配送的便捷,在一个网站能够满足多项产品购买需求,同样是决定其是否在该网站购物的重要因素。

除了便捷,产品的质量同样是宅人族看重的因素,对于宅人族而言,网络的便捷和方便的在线交流是货比三家的基础,某个品牌产品质量如果不那么好,很快就会通过网络瞬间传递,反之,质量好、信誉好的商家,也会被宅人族们免费宣传,对于宅人族而言,动动鼠标、打打键盘,某款产品的好坏便一目了然了。

伴随着国内网络事件营销的发展,一种通过“病毒式”事件进行网络产品推广销售的手法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最初在2005年,一个“教你如何吃垮必胜客”的帖子一度在网络疯传,从表面看,发帖人似乎对于必胜客产品高昂的价格表示不满,故而向大家提供了如何只用一个盘子就可多盛食物的“秘诀”,最终的结果是,冲着这种前无古人图文并茂的“盛装食物法则”,必胜客客流量飚升,而消费者也觉得自己“赚到了便宜”,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商家。

除了必胜客,不得不说,王老吉也是网络营销的高手,在其为“5.12”地震捐助1亿元后,一个正话反说的“封杀王老吉”的倡议帖同样得到了网民的响应,“要喝就喝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成为网络流行语,直接煽动了网民的购买热情,使王老吉多个终端出现断货现象。

第9篇:宅家生活范文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日常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不断被满足,而对于最主要的居住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总体设计和具体设计两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住宅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总体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小高层住宅不设置住宅电梯

住宅设计规范国家标准规定:“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宅入口层的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 米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一些城市建的住宅,大多是七、八层的,几乎没有电梯,不符合国家监管要求。因此,对于既有的七、八层住宅的改善,应通过增加电梯来实行。新的住房应该严格控制层高和层数。

2.小面积却选择跃层设计

复式公寓,一般用在两层单一家庭住宅,设置有室内楼梯作为垂直通道。而一般家庭在同一层楼的房间内,可以满足所有功能要求的布局。很多错层的房子在中间层的多层,高层住宅,主要是追求内部空间的变化,这些也是没有必要的。此外,在配有室内楼梯的跃层住户是不利于儿童和老人上下的,并会占用一定使用面积。许多小区住户设计了宽度不足、坡度过陡的室内楼梯,有很大安全隐患。为此建议:做跃层式住宅的多层住宅,住宅楼宇的丰富造型应在顶部,并可解决顶层的排水问题。不应使用在一个面积70- 80 平方米的住宅。对已有的复式住宅,应改造住宅的室内楼梯。

3.住宅的选址不当

住宅建设位置应该方便生活、环境安全、优美和舒适。为了好销售,很多开发商把住宅建设地点瞄准了市中心繁华热闹地区、商业街。这些地区的交通,文化,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方便,但城市交通拥堵,噪音,绿化面积不足,缺乏户外休闲活动空间,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外,住房和住宅密度的成本过大,住宅价格高。中心城市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压力巨大。因此,这部分是规划部门处理住宅控制的中心地区。

4.住宅间距小于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根据住宅间距作了相应的规定

在一些城市中,明确规定住宅间距。一些开发商为降低住房成本,不能满足住宅日照间距,较低层1- 3 层房屋基本上没有阳光。一些住宅的日照遮挡严重,整个单元的垂直用户得不到阳光。房间要得到必要的阳光生活,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地区。因此,缺乏日照标准的住宅,应赔偿,赔偿不仅在经济方面,政府部门应实施改造计划作为指导。执行新的住宅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国家标准,使新建住宅日照质量的间距得到加强。

5.住宅房屋进深设计太大

在一些城市,很多住宅大进深达15 米以上。大进深是可以增加容积率,增加开发商的利益,并可以增加住宅建筑面积,增加使用面积,也有利于节约能源,但他们必须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前提。大进深住宅的室内会很暗,房间的形状是长而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没有直接照明的大厅,使用面积应不超过10 平方米。”这一点是为了有效地保证日照,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因此,对于已有黑厅的住宅实现改造,改造方案一是将对着黑厅的门加高。二是将次要房间与黑厅之间设置玻璃隔墙,以扩大照明和间接照明,以加强空气流通;新的住房,应执行新的规范,如不可必免,也要设计出无黑厅的设计方案。

6.住宅的通风不畅

一些地方住宅户内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在严寒地区,因为室内通风配置的不好,对保持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废除砖管。传统的砖烟道,通风管道小和气味严重现象明显,建议使用单向阀,变压式垂直通风管道。北方住宅客厅,主卧室的通风设施,按照住房的空气分布,室内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配置通风设施和空间。

7.住宅节能环保方面做得不好

当前住宅建筑节能情况不好,并未很好的执行国家标准,住宅的节能和环保做的很不好,黑龙江省至少超过一半的住宅没有进行节能处理,已经节能处理的项目的节能效果达到50%的都不多。因此,要提出节能目标达到50%以上的住宅节能系统和相关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应制定计划,在现有的住宅建筑进行节能处理,外墙外保温处理,并积极推行新的供暖方式。围绕实施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大量应用在住宅的节能环保中。对新的住宅积极开展节能工作,分户计量分户供暖。

二、具体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1.客厅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人们对住房客厅的使用功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虽然客厅成为娱乐、接待客人、家庭团聚等活动的中心,但也不能一味追求大客厅,应根据总体统筹设计避免造成大厅过大卧室空间过小。客厅的空间是不封闭的,这是一个家庭的公共活动中心,是一个交通空间。居住大厅有冲突,矛盾在于,交通空间和使用空间的相互干扰及对空间的利用,缓解这一矛盾是客厅设计的关键。客厅的周围有正门,卧室、厨房、浴室等所有房间的开口,活跃的地区、过道与客厅的设计之间的矛盾要平衡好。

2.在住宅设计中要有良好的卫生间设计

卫生间、浴室的隐私最苛刻,因此浴室的位置不应该在门口、客厅门或直对大厅门口,因为这样将不仅使用户感到不便,还会将厕所的气味带到大厅。厨房和卫生间相邻的设计是最佳的,以便集中布置管线,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由于隐私要求,卫生间窗户的设计是不同于客厅和卧室或其他房间的设计。浴室的活动是私人行为,高度一般的做法,目前设计中心在窗台外墙的方向,宽度1200~1500mm,1500mm 高,窗台高为900mm,卫生间的面积有限,如果大便器或浴缸靠近窗口,就会造成外露面积太大。因此,卫生间窗户设计宜改为:窗台在1500mm以上,宽600~900mm,使原来的扁宽形改为狭长形。

3.厨房的设计以实用为出发点

实用是厨房设计的前提,厨房已从一个单一的做饭为主,发展到目前融做饭、清洗和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所以厨房应是独立的,而不是与客厅连接,以减少烟雾影响商会。例如,调查发现,使用现有的厨房面积太小,凌乱的安排,下水道,煤气管道,没有统一的管道井,维修也很困难。对于油烟机,没有排污管道,严重污染环境,电源插座,水龙头等的设置数量过少,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冰箱、微波炉等厨房电气产品日渐增多,若将厨 房使用面积增加,使用功能就会大大提高。

4.注重楼梯间的设计

设计者大多不太注重楼梯间设计,只考虑疏散和防火要求,很少考虑楼梯间进深长度,造成楼梯过陡等问题。应该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考虑,楼梯梯段的坡度最好控制在30°左右,楼梯踏步的宽度不宜小于260mm,楼梯平台部位的净高不应小于2000mm,楼梯梯段部位的净高不应小于2200mm,这样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上楼也不感疲劳。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