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关于痴情的诗句精选(九篇)

关于痴情的诗句

第1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有幸走进了老陈的家里,这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直向我们扑来。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与诗歌为伍足足相处了30年,他说:“这里就是他从事诗歌创作的天堂,现在都习惯了这种与诗为友的生活,每当他从外面归来,一走进自己的家里,就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在这个并不算宽的空间里,它见证了自己平时创作中的苦与乐,正是在这里使他得到了生活给予的乐趣,也正是在这里让他真正感觉到了与诗歌同在。”

生活中的**质朴率真,自下岗后就一直赋闲在家。虽说生活上比较清贫,但他的诗歌梦一直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这种清贫的生活却给予了他诗歌创作中的力量源泉。

人非圣贤,说起诗歌创作,老陈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更有过坚守中的放弃。在失业后的困境中,在与别人的议论中,他也饱受了人间的冷暖与沧桑。正是妻子与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使他重新收拾起疲惫的心情,依然决然地拿起了手中的纸笔,重新开始诗歌创作。而那些心中的苦闷与抑郁,却一个个都成了老陈诗歌创作中的天然素材。在与家人的平淡生活里,妻子刘丽芝也从他的诗歌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当我们提起**写诗时,坐在一旁的妻子接过话茬,笑着数落起老陈创作时的痴迷。她说老陈有时候为了写好一首诗,连饭都顾不上呷了,有时上街的时候,老陈走着走着就看不到人了,结果她回到家一看,原来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着诗。这时憨厚的老陈也赶紧为自己辩解,并道出了他之所以回家的原因,他说:“上街的时候与她走在一起,突然有了灵感,因为手上没有纸和笔,不能马上记下来,为了不忘记,他只好赶快跑回家,把当时想到的诗句立即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由于当时比较急,所以忘记了与妻子说一声......”

老陈嗜诗如命,时常痴迷于诗歌创作,有时为了诗中的一字半句,甚至会通宵达旦熬到天亮,有时为了能够捕捉到诗中的灵感,时而行为怪异,让人匪夷所思,作为诗人的**,就是因为这样沉迷于写诗,才会被文朋诗友戏称为“诗痴”,事实证明:他作诗痴就痴在对诗歌的永恒追求中,更痴在对诗词创作的完美追求里.。诗友甚至当着老陈的面调侃说,老陈你得了“诗痴”病。大家这么说他只是从内心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与佩服。

为了每首诗都能够充分反映生活,能够达到某种境界,老陈还时常到外面体验生活,邀几个文朋诗友在一起谈天论地,其乐融融。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寻自己创作中的那份诗情画意,则是老陈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信念,当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才有着切身的体会:“做学问需要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地去做,写诗要的是激情与灵感。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和偶然天成就是好诗,我认为凡事刻意造作去写的诗,大多不是好诗,创作时间也是随机的,不分白天与黑夜,不分早晨与傍晚,有时在睡梦中,有时在吃饭时,有时在走路的过程中,例如我的“一句童话”诗作,就是在一天晚上深夜所得,当时创作的冲动,让我那天晚上无法安眠,只好深夜起床,提笔写下了:‘妈妈的妈妈叫故事’’这么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写诗时是没有规律的,要吃得起苦,要善于从苦中找到作诗的乐趣。”

第2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70-1

一、课堂教学实录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地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初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说话。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老师非常佩服你们。你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二、教学反思

第3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与发妻离婚,抛弃了3个幼小的女儿。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同仁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迷不悔。

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真可谓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她对他只有敬重。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又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浓烈。就这样,7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揉碎了他的痴情,嫁给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悔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

“事到无补方知悔。情到忏时恨最深。”“侍女吹笙引凤去,孤灯摇曳剩悲凉。”诗句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尽酸泪倩谁偿。”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与毛彦文复合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封也没得到回音,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吴宓不死心,痴守终身,等待着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彦文漂洋过海定居美国,吴宓得知后。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期间,饱受折磨的吴宓终于在对毛彦文无尽的思念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1世纪。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在台北拜访毛彦文。此时,毛彦文已103岁高龄,老眼昏花。沈教授大声地说:“大陆出版了《吴宓日记》,里面有很多关于您的内容,表达了对您的爱慕之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毛彦文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是吴宓痴情苦恋一生得到的最终回音。

第4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经;怨妇;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其实不多。《孔雀东南飞》首当其冲,当然还有与之并称的《木兰辞》,但那与男女之情没多大关系。其实在《孔雀东南飞》出现之前近千年,“卫风”里的《氓》已具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的雏形了,只是因为《诗经》艰深,年代久远,不为太多人所知。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氓》诗是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来。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氓》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在《诗经》里算是长的。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写法极妙,开篇就于回忆中点出了男子狡狯的本质。接着写他们陷入热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男子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为爱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变,喜怒无常的本质。而是非常诚挚地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示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其实在这里,那句“将子无怒”不单表现了女子温婉顺从的个性,更非常成功地暗示了男子嬉皮笑脸下隐伏的暴戾性格。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望不到男子的车驾,便担心的泪流不止;见到他的车,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他们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一切顺利。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嫁妆,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

《诗经》的好处在于往往言人所不到,发人新见。我们多习惯以鸠毒比如爱情,把痴情不悔说成是含笑饮鸠酒。而《诗经》里则以桑葚比喻爱情。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醉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至于后面那几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几句话,我一直认为是男女纠缠的至理明言,甚至还是我对《氓》印象深刻的关键原因。

诗的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由于她的辛苦操持,使得男子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在外做事。可惜,“贵易友,富易妻”,日子富有了丈夫便饱暖思淫欲,开始喜新厌旧,变得暴戾冷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耻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朱熹说女主人公“淫奔”,是道学家的古板气息,我们可以嗤之以鼻;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受尽兄弟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的《诗经原始》写得也好。他评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可谓一针见血。《氓》能够翘居弃妇诗的榜首,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尤其是对比的手法运用的极为突出。有女子与“氓”个性的对比,“氓”前后言行的对比,女子前后思想感情变化的对比。《氓》不但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还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勾勒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为可贵的是能在展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把握住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女子形象。有人认为它已具有戏剧因素,不为无见。戏剧的主要因素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婚变,自古有之,难得《氓》撷民风,写民事,客观写实。《氓》的悲剧性,今人也不用总结了,再说也不如白居易说得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男人见男人,才窥得到那散落在心肝脾肺肾里点点滴滴的鹤顶红。

参考文献:

[1]冷国检,诗经婚恋研究。

第5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One day rain fell. The drops penetrated1 through the snowy covering down into the earth, and touched the flower-bulb, and talked of the bright world above. Soon the Sunbeam pierced its way through the snow to the root, and within the root there was a stirring.

“Come in,” said the flower.

“I cannot,” said the Sunbeam. “I am not strong enough to unlock the door! When the summer comes I shall be strong!”

“When will it be summer?” asked the Flower, and she repeated this question each time a new sunbeam made its way down to her. But the summer was yet far distant. The snow still lay upon the ground, and there was a coat of ice on the water every night.

“What a long time it takes! what a long time it takes!” said the Flower. “I feel a stirring and striving within me; I must stretch myself, I must unlock the door, I must get out, and must nod a good morning to the summer, and what a happy time that will be!”

And the Flower stirred and stretched itself within the thin rind which the water had softened2 from without, and the snow and the earth had warmed, and the Sunbeam had knocked at; and it shot forth3 under the snow with a greenish-white blossom on a green stalk, with narrow thick leaves, which seemed to want to protect it. The snow was cold, but was pierced by the Sunbeam, therefore it was easy to get through it, and now the Sunbeam came with greater strength than before.

“Welcome, welcome!” sang and sounded every ray, and the Flower lifted itself up over the snow into the brighter world. The Sunbeams caressed4 and kissed it, so that it opened altogether, white as snow, and ornamented5 with green stripes. It bent6 its head in joy and humility7.

“Beautiful Flower!” said the Sunbeams, “how graceful8 and delicate you are! You are the first, you are the only one! You are our love! You are the bell that rings out for summer, beautiful summer, over country and town. All the snow will melt; the cold winds will be driven away; we shall rule; all will become green, and then you will have companions, syringas, laburnums, and roses; but you are the first, so graceful, so delicate!”

That was a great pleasure. It seemed as if the air were singing and sounding, as if rays of light were piercing through the leaves and the stalks of the Flower. There it stood, so delicate and so easily broken, and yet so strong in its young beauty; it stood there in its white dress with the green stripes, and made a summer. But there was a long time yet to the summer-time. Clouds hid the sun, and bleak9 winds were blowing.

“You have come too early,” said Wind and Weather. “We have still the power, and you shall feel it, and give it up to us. You should have stayed quietly at home and not have run out to make a display of yourself. Your time is not come yet!”

It was a cutting cold! The days which now come brought not a single sunbeam. It was weather that might break such a little Flower in two with cold. But the Flower had more strength than she herself knew of. She was strong in joy and in faith in the summer, which would be sure to come, which had been announced by her deep longing10 and confirmed by the warm sunlight; and so she remained standing11 in confidence in the snow in her white garment, bending her head even while the snow-flakes fell thick and heavy, and the icy winds swept over her.

“You’ll break!” they said, “and fade, and fade! What did you want out here? Why did you let yourself be tempted12? The Sunbeam only made game of you. Now you have what you deserve, you summer gauk.”

“Summer gauk!” she repeated in the cold morning hour.

“O summer gauk!” cried some children rejoicingly; “yonder stands one—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The first one, the only one!”

These words did the Flower so much good, they seemed to her like warm sunbeams. In her joy the Flower did not even feel when it was broken off. It lay in a child’s hand, and was kissed by a child’s mouth, and carried into a warm room, and looked on by gentle eyes, and put into water. How strengthening, how invigorating! The Flower thought she had suddenly come upon the summer.

The daughter of the house, a beautiful little girl, was confirmed, and she had a friend who was confirmed, too. He was studying for an examination for an appointment. “He shall be my summer gauk,” she said; and she took the delicate Flower and laid it in a piece of scented13 paper, on which verses were written, beginning with summer gauk and ending with summer gauk. “My friend, be a winter gauk.” She had twitted him with the summer. Yes, all this was in the verses, and the paper was folded up like a letter, and the Flower was folded in the letter, too. It was dark around her, dark as in those days when she lay hidden in the bulb. The Flower went forth on her journey, and lay in the post-bag, and was pressed and crushed, which was not at all pleasant; but that soon came to an end.

The journey was over; the letter was opened, and read by the dear friend. How pleased he was! He kissed the letter, and it was laid, with its enclosure of verses, in a box, in which there were many beautiful verses, but all of them without flowers; she was the first, the only one, as the Sunbeams had called her; and it was a pleasant thing to think of that.

She had time enough, moreover, to think about it; she thought of it while the summer passed away, and the long winter went by, and the summer came again, before she appeared once more. But now the young man was not pleased at all. He took hold of the letter very roughly, and threw the verses away, so that the Flower fell on the ground. Flat and faded she certainly was, but why should she be thrown on the ground? Still, it was better to be here than in the fire, where the verses and the paper were being burnt to ashes. What had happened? What happens so often:—the Flower had made a gauk of him, that was a jest; the girl had made a fool of him, that was no jest, she had, during the summer, chosen another friend.

Next morning the sun shone in upon the little flattened14 Snowdrop, that looked as if it had been painted upon the floor. The servant girl, who was sweeping15 out the room, picked it up, and laid it in one of the books which were upon the table, in the belief that it must have fallen out while the room was being arranged. Again the flower lay among verses—printed verses—and they are better than written ones—at least, more money has been spent upon them.

And after this years went by. The book stood upon the book-shelf, and then it was taken up and somebody read out of it. It was a good book; verses and songs by the old Danish poet, Ambrosius Stub, which are well worth reading. The man who was now reading the book turned over a page.

“Why, there’s a flower!” he said; “a snowdrop, a summer gauk, a poet gauk! That flower must have been put in there with a meaning! Poor Ambrosius Stub! he was a summer fool too, a poet fool; he came too early, before his time, and therefore he had to taste the sharp winds, and wander about as a guest from one noble landed proprietor16 to another, like a flower in a glass of water, a flower in rhymed verses! Summer fool, winter fool, fun and folly—but the first, the only, the fresh young Danish poet of those days. Yes, thou shalt remain as a token in the book, thou little snowdrop: thou hast been put there with a meaning.”

And so the Snowdrop was put back into the book, and felt equally honored and pleased to know that it was a token in the glorious book of songs, and that he who was the first to sing and to write had been also a snowdrop, had been a summer gauk, and had been looked upon in the winter-time as a fool. The Flower understood this, in her way, as we interpret everything in our way.

That is the story of the Snowdrop.#p#

(注:这是照原文Sommergjaekken直译出来的。“夏日痴”是丹麦人对于雪花莲所取的俗名。雪花莲在冬天痴想以为夏天来了,所以在大雪天里开出花来。)

这正是冬天。天气是寒冷的,风是锐利的;但是屋子里却是舒适和温暖的。花儿藏在屋子里:它藏在地里和雪下的球根里。

有一天下起雨来。雨滴渗入积雪,透进地里,接触到花儿的球根,同时告诉它说,上面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不久一丝又细又尖的太阳光穿过积雪,射到花儿的球根上,把它抚摸了一下。

“请进来吧!”花儿说。

“这个我可做不到,”太阳光说。“我还没有足够的气力把门打开。到了夏天我就会有气力了。”

“什么时候才是夏天呢?”花儿问。每次太阳光一射进来,它就重复地问这句话。不过夏天还早得很。地上仍然盖着雪;每天夜里水上都结了冰。

“夏天来得多么慢啊!夏天来得多么慢啊!”花儿说。“我感到身上发痒,我要伸伸腰,动一动,我要开放,我要走出去,对太阳说一声‘早安’!那才痛快呢?”

花儿伸了伸腰,抵着薄薄的外皮挣了几下。外皮已经被水浸得很柔软,被雪和泥土温暖过,被太阳光抚摸过。它从雪底下冒出来,绿梗子上结着淡绿的花苞,还长出又细又厚的叶子——它们好像是要保卫花苞似的。雪是很冷的,但是很容易被冲破。这时太阳光射进来了,它的力量比从前要强大得多。

花儿伸到雪上面来了,见到了光明的世界。“欢迎!欢迎!”每一线阳光都这样唱着。

阳光抚摸并且吻着花儿,叫它开得更丰满。它像雪一样洁白,身上还饰着绿色的条纹。它怀着高兴和谦虚的心情昂起头来。

“美丽的花儿啊!”阳光歌唱着。“你是多么新鲜和纯洁啊!你是第一朵花,你是唯一的花!你是我们的宝贝!你在田野里和城里预告夏天的到来!——美丽的夏天!所有的雪都会融化!冷风将会被驱走!我们将统治着!一切将会变绿!那时你将会有朋友:紫丁香和金链花,最后还有玫瑰花。但是你是第一朵花——那么细嫩,那么可爱!”

这是最大的愉快。空气好像是在唱着歌和奏着乐,阳光好像钻进了它的叶子和梗子。它立在那儿,是那么柔嫩,容易折断,但同时在它青春的愉快中又是那么健壮。它穿着带有绿条纹的短外衣,它称赞着夏天。但是夏天还早得很呢:雪块把太阳遮住了,寒风在花儿上吹。

“你来得太早了一点,”风和天气说。“我们仍然在统治着;你应该能感觉得到,你应该忍受!你最好还是待在家里,不要跑到外面来表现你自己吧。时间还早呀!”

天气冷得厉害!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一直没有一丝阳光。对于这样一朵柔嫩的小花儿说来,这样的天气只会使它冻得裂开。但是它是很健壮的,虽然它自己并不知道。它从快乐中,从对夏天的信心中获得了力量。夏天一定会到来的,它渴望的心情已经预示着这一点,温暖的阳光也肯定了这一点。因此它满怀信心地穿着它的白衣服,站在雪地上。当密集的雪花一层层地压下来的时候,当刺骨的寒风在它身上扫过去的时候,它就低下头来。

“你会裂成碎片!”它们说,“你会枯萎,会变成冰。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你为什么要受诱惑呢?阳光骗了你呀!你这个夏日痴!”

“夏日痴!”有一个声音在寒冷的早晨回答说。

“夏日痴!”有几个跑到花园里来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说。

“这朵花是多么可爱啊,多么美丽啊!它是唯一的头一朵花!”

这几句话使这朵花儿感到真舒服;这几句话简直就像温暖的阳光。在快乐之中,这朵花儿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已经被人摘下来了。它躺在一个孩子的手里,孩子的小嘴吻着,带它到一个温暖的房间里去,用温柔的眼睛观看,并浸在水里——因此它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和生命。这朵花儿以为它已经进入夏天了。

这一家的女儿——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刚刚受过坚信礼。她有一个亲爱的朋友;他也是刚刚受过坚信礼的。“他将是我的夏日痴!”她说。她拿起这朵柔嫩的小花,把它放在一张芬芳的纸上,纸上写着诗——关于这朵花的诗。这首诗是以“夏日痴”开头,也以“夏日痴”结尾的。“我的朋友,就作一个冬天的痴人吧!”她用夏天来跟它开玩笑。是的,它的周围全是诗。它被装进一个信封。这朵花儿躺在里面,四周是漆黑一团,它正如躺在花球根里的时候一样。这朵花儿开始在一个邮袋里旅行,它被挤着,压着。这都是很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任何旅程总是有一个结束的。

旅程完了以后,信就被拆开了,被那位亲爱的朋友读着。他是那么高兴,他吻着这朵花儿;把花儿跟诗一起放在一个抽屉里。抽屉里装着许多可爱的信,但就是缺少一朵花。它正像太阳光所说的,那唯一的、第一朵花。它一想起这事情就感到非常愉快。

它可以有许多时间来想这件事情。它想了一整个夏天。漫长的冬天过去了,现在又是夏天。这时它被取出来了。不过这一次那个年轻人并不是十分快乐的。他一把抓着那张信纸,连诗一道扔到一边,弄得这朵花儿也落到地上了。它已经变得扁平了,枯萎了,但是它不应该因此就被扔到地上呀。不过比起被火烧掉,躺在地上还算是很不坏的。那些诗和信就是被火烧掉的。究竟为了什么事情呢?嗨,就是平时常有的那种事情。这朵花儿曾经愚弄过他——这是一个玩笑。她在六月间爱上了另一位男朋友了。

太阳在早晨照着这朵压迫了的“夏日痴”。这朵花儿看起来好像是被绘在地板上似的。扫地的女佣人把它捡起来,把它夹在桌上的一本书里。她以为它是在她收拾东西的时候落下来的。这样,这朵花儿就又回到诗——印好的诗——中间去了。这些诗比那些手写的要伟大得多——最低限度,它们是花了更多的钱买来的。

许多年过去了。那本书立在书架上。最后它被取下来,翻开,读着。这是一本好书:里面全是丹麦诗人安卜洛休斯·斯杜卜(注:安卜洛休斯·斯杜卜(Ambrosiub,1705—1758)是一个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作品一直被人忽视,直到1850年才引起大家重视。)所写的诗和歌。这个诗人是值得认识的。读这书的人翻着书页。

“哎呀,这里有一朵花!”他说,“一朵‘夏日痴’!它躺在这儿决不是没有什么用意的。可怜的安卜洛休斯·斯杜卜!他也是一朵‘夏日痴’,一个‘痴诗人’!他出现得太早了,所以就碰上了冰雹和刺骨的寒风。他在富恩岛上的一些大人先生们中间只不过像是瓶里的一朵花,诗句中的一朵花。他是一个‘夏日痴’,一个‘冬日痴’,一个笑柄和傻瓜;然而他仍然是唯一的,第一个年轻而有生气的丹麦诗人。是的,小小的‘夏日痴’,你就躺在这书里作为一个书签吧!把你放在这里面是有用意的。”

这朵“夏日痴”于是便又被放到书里去了。它感到很荣幸和愉快。因为它知道,它是一本美丽的诗集里的一个书签,而当初歌唱和写出这些诗的人也是一个“夏日痴”,一个在冬天里被愚弄的人。这朵花儿懂得这一点,正如我们也懂得我们的事情一样。

第6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47-02

【学习目标】

1.会认斟、酌、恕、莽,会写敲、尚、睡、貌,结合课文理解摸、推敲、斟酌、吟哦、妥帖、不知不觉等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初步体会贾岛作诗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并能对关键词、句子进行推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不久,我们学过两首古诗,同学们会背吗?

(指名学生背,由《寻隐者不遇》过渡到本文的主人公贾岛,让学生说说对贾岛的了解。在大屏幕上出示贾岛的简介:贾岛,唐代诗人,人称“苦吟诗人”,和孟郊合称“郊寒岛瘦”。贾岛非常注重语句的推敲,锤炼出许多精品,他的诗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充分表明了他严谨的创作精神)

师:关于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还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敲”字左边是“高”,右边是“ ”“ ”加“又”字。

师:同学们做做“推、敲”的动作。将“推”“敲”二字连成一个词语的时候,就不是表示动作了。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什么是推敲,课文中又是怎么解释“推敲”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词和“推敲”的意思相近,看谁有一双慧眼能够找得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斟酌”“吟哦”的意思)

设计意图:将“推敲”一词拆开,发现这两个表示动作的字连起来竟与他们的本意毫不相干,这就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理解“推敲”一词的基础上,从文中寻找与“推敲”意思相近和结构相似的词:斟酌、吟哦,既有助于学生了解词语的来源,又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

尚 睡 驴 妥 街 闯 貌

簇 斟 酌 恕 莽

(师范写一两个生字)

2.出示词语:

和尚 推敲 斟酌 吟哦 闯进

大街 簇拥 避让 宽恕 思索

(师指导学生认读)

三、理清文章脉络

师:韩愈当时担任京兆尹,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市委书记,是一位高官,而贾岛只是个名不经传的文人。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既是一段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传奇,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以完成表格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对故事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充分的把握和了解,为接下来更好地品味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师:本文作者非常注意词语的推敲和运用,所以我们读来,觉得这个故事是如此的传神和有趣。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品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部分,推敲推敲,哪些字、词让你觉得用得很精妙,并说说理由。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紧扣“即兴、拜访、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沉睡”等词语,指出其运用的妙处。)

师:通过学习、品读、比较,我们发现了以上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这就是推敲,这就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1.出示重点研读句子: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师:这句话中的“摸”可以改成“找”吗?说出理由。(学生说出不能替换的理由)

师:看来,大家都不同意换字,一个“摸”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贾岛访友的决心,对李凝的尊敬等)

设计意图:在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时,抓住精妙的词语,展开讨论、研读、比较,感受词语运用的准确、精妙。“拜访”体现了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也从侧面展示了李凝是一位高洁的隐士。“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沉睡”“摸”表明李凝的隐居地非常偏僻,反映了贾岛拜访的决心。

2.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师:贾岛对什么没有了知觉?(身边的事情;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迎面而来的韩愈的仪仗队等)此时的贾岛的意识中只对什么有感觉?

设计意图:抓住句子中的“不知不觉”展开说话练习,进而感受贾岛的专心致志。此时,在贾岛的心中只有“推”“敲”两字和未曾确定的诗句。

3.屏幕出示:

在郊外,山路崎岖不堪,贾岛

城门前,官兵正在盘查,贾岛

进城后,街上人来人往,贾岛

师:对贾岛的这种创作状态,你能否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如痴如醉、忘乎所以、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设计意图:贾岛在推敲语句时,是有多投入呢?必须把它变成具体的情境才行。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设置了三处场景:“在郊外”“城门前”“进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感受贾岛的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五、小结

第7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香雾空蒙月转廊,侧写海棠,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媚。

第8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她究竟是怎么死亡的?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高鹗对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悲愤而死。这样的安排是否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小说里面,它对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宝玉和黛玉原来都在天界。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原来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修炼成女身,下凡以后成为林黛玉.她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之后的贾宝玉。

黛玉最终会“泪尽而去”

[旁白]报答灌溉之恩究竟意味着什么,报了恩之后,林黛玉的生命是不是也走到尽头了呢?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她都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就是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对贾宝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了,就是说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葬花”与“沉湖”都是林黛玉的行为艺术

[旁白]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是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林黛玉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我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

首先,她有道具。那天,她扛着花锄,花锄上还有花囊,她这手里还拿着花帚;她葬花有路线。在大观园她已事先踏勘好,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什么样地方,比如过了沁芳闸,再怎么怎么样,最后到达一个角落里,一个花冢。她有路线,有终点;而这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这就是林黛玉。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让她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所以,林黛玉她是诗意的生存,林黛玉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至于为什么是沉湖而死,我们下面再讲。

贾母迫害了林黛玉吗

[旁白]尽管高鹗为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那么,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黛玉之死首先应该是在贾母死亡之后。

实际上,只要你仔细阅读《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就不难发现,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宝玉和黛玉婚配,即只要贾母活一天,贾母就要为林黛玉护航一天,所以到了后四十回,贾母不可能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一个调包计,甚至于不顾林黛玉的悲苦生死,她就拉下脸来绝情,这不符合曹雪芹前面的有关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所以,林黛玉她离开人世,首先应该是在贾母去世之后。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促成金玉姻缘最大的障碍就没有了,形势就明朗了。从前八十回的描写和脂砚斋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后四十回的发展脉络――赵姨娘、贾环等痛恨宝玉的利益集团,开始下毒手很可能就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慢性中毒,而赵姨娘又向贾政告发了所谓林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不轨行为。赵姨娘你不能说她完全造谣,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身子说话呢,因此,当她向贾政告这个状的时候,她甚至还心安理得,我亲眼所见嘛!然后,她可以满世界夸张渲染,甚至于造谣诬蔑。所以,林黛玉的处境就非常地糟糕。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林黛玉她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所以,是她回到天上的时候了。人间的黛玉在这个情况下,就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冷月葬花魂”的诗谶

[旁白]刘心武先生认为,林黛玉的死亡将是一种诗意的死亡,那么,这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死亡方式?

根据我的研究判断,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最后的死亡形式,应该是一次比葬花更优美的行为艺术。她所采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就是沉湖。

为什么我说她沉湖?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伏笔。

第七十六回就写到在中秋节,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就很寂寞地在湖畔联诗。联来联去,联到最后,联出两句,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花魂”在《红楼梦》里面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语汇,早在这一回之前多次出现了“花魂”这样的语汇。比如说,第二十六回就有两句,叫做:“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就有“花魂”这个字眼。在林黛玉的葬花词里面,“花魂”出现的次数就很多,比如说:“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而这个情况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所以,这一句联诗,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书里写到,在大观园里面,成立了诗社。第三十七回.就出现了海棠社。组织海棠社以后,大家说当诗翁嘛,就都要有一个别号。最后,林黛玉的别号就是“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7远古传说中的舜,他有两个妃子,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舜外出巡查,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就很悲痛,娥皇、女英的泪水洒到竹子上,就使得这个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7“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本身,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

第9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傍晚或下午,天气也许潮湿,也许沉闷,老妇人形容憔悴,衣服老土。她在怀旧、在寻找、在失望、在期待,但终究一无所得,于是她沉默下来,浊泪盈盈。

可惜的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使得学生缺少了对意境的体悟,因而也就缺少了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受,这种情况在阅读其他诗歌时也同样存在,使诗歌教学显得肤浅而粗糙。

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意境,有几个过程不可不深入进去:

一是理出诗中人、事、景、物。人、事、景、物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有的呈现出来,构成诗歌显性意象;有的隐藏在背后,构成了诗歌隐性意象。应该说,在一首诗里,既有显性意象,又有隐性意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显性意象是“人物、陈子昂、幽州台”等,更多的是藏在文字后的隐性意象,“幽州大地、战火遍地、烽烟四起、夕阳在山、晚风劲吹、诗人心中失望与期待”。在阅读这首诗时,多数学生只会注意显性意象,忽视了隐性意象的发掘与品味,因而很难准确地把握陈子昂那种旷绝今古的伤感与孤独,对诗歌呈现的意境美也缺乏深层的理解。再者如柳永的《雨霖铃》,其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吟咏之中总觉得韵味悠长,为什么?从第一个层面上讲,它包含的人、事、景、物极其丰富:显性的有烟波、沧海、暮霭;隐性的也不少,如人立船头、回首怅望、岸上送别、友人离去、前途迷惘等。恰恰是这隐性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阅读鉴赏时,应该引导学生将它们发掘出来。

二是将显性和隐性意象组合成层次分明、情感丰富的立体画面。意象组合,是一个联想、想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最见阅读者的智慧。同样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假如我们把刚才的显性意象和隐性意象联系起来,就会组成这样一个画面:

残阳如血,暮云四合,诗人面容苍老,长须飘拂(姑且这样想),寒风吹衣,尽显孤独和悲壮。远处狼烟滚滚,而天地空旷,四野沉寂,高台残垣,破败与苍凉。

教学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去剪接、去组合,在画面中体味,而不是一味地诵读。诵读固然有不错的效果,能够感受明白流畅的语言,但鉴赏这首诗却更不能离开对这种层次分明、情感丰富的立体画面的“想见”与“品味”。

这种“想见”与“品味”,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够充分展示学生阅读的个性。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几句写得好,教学时可以大胆设想画面来帮助理解:

房子可能是布满蜘蛛网的破旧瓦房,一扇破窗户,窗前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心情沮丧,目光暗淡,痴痴地盯着眼前的梧桐叶,倾听滴答的雨声:一滴,一滴,还是一滴,滴在心里似千钟撞击。

看,这样设想画面出来了,色彩出来了,诗歌形象出来了,读者的感受也出来了,达到了“入情、入景、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三是感悟诗歌意境不能脱离人物的经历。“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的基本点,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就不能脱离人物的经历。《登幽州台歌》之所以有那样震撼人心的审美力量,与诗中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怀才不遇,倍受排挤;战火连天,忧国忧民;青春易逝,事业无成。这样一想:站在幽州台上的诗人,他的不平、他的无望、他的呐喊、他的渴望都出来了。再如前面提到的柳咏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同样饱含人物的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离去,流落何方,何时相见,男女主人公的哀怒与担忧、难舍与迷茫均饱含其中,因而才有如此震撼的力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