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新教师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教师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教师学习计划

第1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教师积极心理学主动学生积极心理学是1997年在美国心理学界新兴起的一个新概念,是由心理学家Selienan提出的,随着关注这一领域心理学家的不断增多,一场针对于积极心理学的运动便由此展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要研究人潜在的善端、美德及具有建设性的力量。老师可以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积极心理学三个层面的意义

1.主观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对不同时段的积极主观的体验,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不仅仅靠消除消极的东西,主要还是要靠社会和个人对积极事物的积累;它还强调要用积极的方式去解释社会及个人所出现的问题,并得到积极的意义。

2.个体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中的积极特质和方面,尤其是积极的美德和力量特质,而积极的任何特征还包括:乐观与希望、爱与召唤能力、勇气与爱、快乐与充盈、人际交往技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与创造性、宽容心与毅力、智慧与天才、职业道德与适应、利他与责任等。

3.集体意义

从机体层面上讲,积极心理学主要对积极的组织系统进行研究,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建立有利于培养人积极品质和积极量的相关组织,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业及身心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和老师都是发展和成长中的个体,而不仅仅是人们平时以为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所以老师应该首先具有积极的心理,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而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今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增强与学生的叫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学生的人格深深地受到了其影响,在此背景下,学生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需要老师或父母的帮助,但碍于情面却不愿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内心,渴望老师能够与之进行沟通。老师此时可以通过私下谈心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想法,或者可以利用QQ、博客、微博、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交流,通过积极的心理学知识去影响学生,破除心理困惑,引导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增强信心,促进形成积极的人格,从而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心态。

第二,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加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通过言谈举止影响学生。学生在听到或看到积极的语言或行为,会在内心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多样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迎合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或教学内容,制造一些插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现实发生的及学生感情去的话题结合课堂的学习进修师生对话,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新发现与学生分享,强化新发现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总之在积极的心理学视角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寓教于乐,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体验到了积极的情绪和快乐。比如,在学习如何写简历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电子简历设计大赛,在此情况下,学生积极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简写电子简历设计,并通过分组评议,推选出最佳作品。老师还可以设计情景教学,积极鼓励最佳的建立设计者在课堂进行自我介绍和推荐,然后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此,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通过整个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小结

从小学、中学、再到高校的教学中,无一不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会影响到其学业的进步,还会对其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非常关键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符。

参考文献:

[1]蔡培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2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关于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基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探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并指出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数字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之中,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注重完善信息化教学的配套设施。要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就需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建立专业的多媒体教室,并及时更新。要鼓励教师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室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积极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互联网营造出更利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与交流的网络平台。其次,积极构建科学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仍是传统教材,与信息化教学不太适应。基于此种情况,中职学校必须积极构建科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让计算机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要让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通过有效的课程体系构建,不断提升中职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再次,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配套设施和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之后,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Word”软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对Word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与Word相关的知识内容,并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若学生有疑问,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其尽快解决学习难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将微课视频上传到某一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这样的做法,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计算机知识学习,有效地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动态生成,对于这种动态生成,计算机教师也应积极予以应对。例如,有学生问道:“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呢?”对于这样的提问,教师应积极解答,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信息化教?W模式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中职计算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还应科学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注重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但具体应用成效如何却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教学成效,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寻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信息化教学理论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并将有益的信息化教学理念积极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其次,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有的放矢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中职计算机教师不仅要对中职生的信息化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中职生的信息化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有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理想,但能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仍应予以高度评价,对其实施赏识性评价,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积极参与信息化学习。而对于学习结果较好、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也应及时予以批评,帮助其尽快改正自身的不足。

第3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验,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1]。但是,就目前来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实践机会少。一般院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太高的要求,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的这一年来进行。而学生由于即将面临毕业,需要对许多问题进行处理,所以也就相应的减少了社会实践的时间,或者是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毕业社会实践成为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原有的价值。(二)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较小。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企业来进行实践,导致学生只能去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企业去完成实践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出来,所以也就很难体现出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即便是一些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这些企业也只是将学生当作了免费的劳动力,认为培养学生耗时耗力,所以把一些无足轻重的任务教给学生去完成。学生没有实际上手操作的机会,只能够在一旁进行观摩学习。不经过亲身体验也就丧失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学生的专业技能依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严重影响了学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三)社会实践缺乏现代性。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成为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如何搜集到高质量的信息成为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2]。如今,会计领域已经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有所提高。然而我们各大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还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手工记账能力,而忽视了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实践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对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且缺乏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毕业以后,到具体的工作单位中去对于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显得无能为力,还要重新花费时间去自己学习,费时又费力。

二、基于就业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措施

(一)更新会计信息化教学观念。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更新,提升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3]。只有教育理念更新了,相应的才会产生行为的变化。一是要将信息化实践教学方法融入到会计教学中来。除了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要增添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技术、会计软件操作技术的等课程。二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要时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意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教学任务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任务的主导者。在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时,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把具体的动手操作步骤留给学生去自主完成,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二)创新会计教学考评体系。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所以对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评为主。这种考评方法即片面又缺乏科学合理性。用这种方法考评也是导致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对当前的以成绩考评为主的考评方式进行革新,将学生在会计实际操作中的信息化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实践课程的实际表现融入到当前的考评方式中来,促进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的构建。(三)积极构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除了平时的课后会计信息化专业实践之外,学校还要积极的推动校企合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感知和学习,将实践的价值实现最大化[4]。由于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估计到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面对这一情况,学校要积极的充当好中间协调人的角色,构建双方互动交流平台,将学生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同时实现最大化。(四)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化的信息实践技能,而且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更扎实、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结语

通过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探讨,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学校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信息会计人才。

作者:张黎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2,10:36-37.

[2]贾榕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109-111.

第4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当前形势 信息化技术 中职 《基础会计》 优化策略

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脑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式皆是以教师为主体,往往在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成为欣赏教师表演的"观众",课堂气氛沉闷不已。而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则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低效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了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利曾说过:"学习中最好的良性刺激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客观角度而言,积极性是学习中最大的内驱力,有了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借助相关的情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往往能令抽象乏味的《基础会计》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让教学内容充满感染力,并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广大财会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进而让学生体验置身于某企业会计情境的感受,从实践角度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一章"概论"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会计"这一概念不加修饰地进行讲述,对于刚从初中毕业且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很不恰当的,他们一定会认为这种类似于"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过于乏味,会计知识过于抽象、复杂,从而对《基础会计》的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对于这一章节的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一间虚拟化的网络财务室,并在财务室的办公桌上放置一些用于处理会计事务的票据、单据、报表、凭证、账簿等基本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屏幕直观地展现,让学生从动态的实物展示中对会计中的基本概念形成感性认识,再按照"会计事项"、"单据"、"记账凭单"、"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会计理论"的顺序深化学生对会计概念的认识,从学生耳闻目见的生活常识开始,将他们感性的会计经验提升到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学习知识,能令其充分感受到《基础会计》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其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的合成性,便捷性打造特色化的《基础会计》教学

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学媒介极为单调,只有教材与黑板。譬如在开展会计实务训练时,事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小黑板就得事先准备,而且还得准备好几块(板书的内容过多,一块黑板根本无法容纳必要的教学内容)。加之准备好的小黑板最多只能用两到三次,多次以后因为字迹模糊又要再次书写,浪费时间、精力。因此在传统的会计实务训练教学中,填写"会计凭证"的训练就不能过多,否则小黑板根本无法容纳。但如果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大量的会计实务训练内容,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容纳空间不够而舍弃相关教学内容,操作过程也十分便捷,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切换到其它训练场景,节约了大量时间,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在多媒体这个自由灵活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根据中职生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的需要,结合《基础会计》学科的特点,本人独特的教学风格,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制作具有合成性、便捷性的课件,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切换教学内容,从而发挥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最大效能。例如对于"原始凭证的填制"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内容、填制、审核三个方面,教学的重点就是将每种原始凭证的基本格式以及各种凭证的填写讲授清楚,利用教材加黑板的讲授方式往往给学生抽象、乏味之感。对于这一内容,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灵活便捷地演示与讲解,在两课时以内就能完成全部教学过程,且学生面对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屏幕会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大为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构筑高效课堂

从客观角度而言,《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过于复杂,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则能将图表、文字、动态的画面、声音融为一体,让难以理解的会计知识变得声形兼备。通过多媒体屏幕能看到相关的文本材料,倾听到富有感染的讲解,观察到动态化的演示,从而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官效应,帮助其从更深的角度理解相关知识。对于基础会计这一课程而言,会计方面的原始凭证种类繁多,记账凭单的内容也尤为丰富、账页的格式多种多样、账簿账单填制的过程也尤为繁琐,对于这些过程是不可能在黑板上完全演示出来,凭借语言去进行讲解又极为枯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倘若运用多媒体对上述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屏幕将账单、账页的具体格式展现出来,并结合这些格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则会对多媒体屏幕中显示的"实物"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数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44-02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相关标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过程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信息化大赛为依托,要进一步优化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模式,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职学校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黑板加粉笔,最多也是只能采用少量的模型辅助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数学教育教学模式,大力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以下运用:

一、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生动和丰富的音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声色皆存”的教学背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其自觉学习数学、领会数学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我插入一段背景音乐,然后播放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里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那种落日的壮观景象展现给同学们欣赏,通过落日与沙漠的位置关系来引出今天的新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如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中职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的基础比较差,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此时,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抽象思维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学习的难点,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展示图形变化,充分让图形“开口说话”,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勇于进取、善于独立探索的能力。

二、信息化数学设计

1.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1.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1.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1.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1.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2.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开发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模式,那么这种新模式我们怎么样去开发呢?我觉得要打破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教学资源与平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这些方面组成。在信息化的情境下教学设计可以重新从这些方面进行整合:

2.1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1.学习目标描述,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3.问题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2.2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2.3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1.学习环境的选择,网络学习环境包括:WEB教室、校园网络、城域网络、因特网等。2.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四点要求:具备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交互功能;进行直观友好的界面设计;提供活泼生动的教学策略。

2.4学习情境的创设:1.学习情境的类型,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2.学习情境的设计,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2.5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随机进入式学习:指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各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2.协作学习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竞争: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完成。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反两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通过辩论学习者可对问题进一步理解。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问题解决:根据确定的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等。角色扮演:指由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角色可以互换。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新的体会,还会增加成就感和责任感。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是指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网络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可按时间关系或空间关系进行设计。时间关系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空间关系则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等。

第6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交互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单向式教学。单向式教学是指教师只顾教、不管学生怎么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方式。单向式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一味地认为,教师的知识先验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只能依赖于外在知识结构的有系统地整体移植。教学方式可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2.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教与学相互交流、沟通、互动、联系、影响。交互性教学具有民主性、多样性、激励性、开放性、反馈性、生成性及技术性等特征。

3.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即指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现实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教学活动已被各种信息所包围,而且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快捷性和平等性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平行关系。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就是借助信息化的特点和优势,为交互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撑、教学资源和创新理念。

4.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设计就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对交互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变革,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优化交互式教学实践模式。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有着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二、设计理念构建

1.师生平等。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气氛,师生之间无法在信息与情感上进行沟通,无法在交流中形成协调的共同探讨机制,更无法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思索、探求和创新。构建“交互式”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指导,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发展需求的人平等地对待他们,宽容他们的错误,用爱心矫正他们的不良倾向与行力,从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平等交流的和谐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和艺术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1)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并让他们勇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及时肯定其合理部分。(2)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其主体意识。(3)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曲折诱导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长期地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良好的状态下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探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亲其师、信其道、听其教的基础上形成畅通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为“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

2.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知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探索创新。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文体、图形、声音、动画和有关技术模拟特定教学中的人物、情节及场景等环境,使学生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操练,增强学生的体验认知。此外,利用flas中的超级链接,进行交互式学习,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教学进度。如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视觉型学习群体的信息偏爱,通过交互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外向型学习群体的学习兴趣,利用机辅手段发挥触觉型或操作型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优势。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变苦、厌学为乐学、喜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使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从而给予及时的辅导。

4.学生本位。“生本位”教学,是在与“师本位”、“知识本位”教学的对比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指以学生的存在、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教学,突出教学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为核心。生本位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尊重”是其“生来的权利”,要求把学生当成“人”,正在发展中的“人”,要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人”。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通过平等对话和讨论,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本位教学法的具体模式是:教师提出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自学整理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介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概括与总结①。其与交互式教学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三、设计要素分析

1.学生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交互式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分析,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知识理解程度,还要对学生的交往性格、偏好、方式及可能的信息交流手段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结合课程的特殊要求,综合分析评价交互模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形成有针对性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并实施有效的交互行为监控。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制定。信息化环境下交互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设置更加偏向个性化设计,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基础(最近发展区),分别设定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引导、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3.教学资源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元。根据交互式的关系,教学资源可划分为可交互的资源和不可交互的资源。可交互的教学资源往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参与到教学资源创设的一种情境之中,可模拟现实处境,进行自主探索、尝试,行为信息会自动化反馈至本人,本人对反馈信息再行评价判断,做出应对行为,继而完成学习任务。不可交互的教学资源往往是静态的物态的教学资源,它常常被交互式教学设计者用来作为教学资源的基础或补充,支撑交互教学的资源设计。

4.教学模式实施。交互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也即“人一机”对话。交互是计算机赖以工作的基础,没有交互,计算机便无法完成哪怕是最基本的工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因而在各种形态的教学活动中都存在交互,交互式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不断的交往互动,通过有效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如图2所示。交互其实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交互式教学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对话在这种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这种对话应具有以下特征(Palincsar,1986):(1)教师应帮助学生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复;(2)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3)对话应有主题,有方向;(4)让学生和老师都明白教学目标;(5)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所做的评价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在交互式教学的开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更多地、更具体地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而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便逐渐更多地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开始还很困难)。随着学生的水平的提高,教师逐渐提高要求,直到他们独立地运用这些策略,这体现了教学控制由教师向学生的动态转移。

图2 交互式教学行为模式

5.教学评价。与交互式教学目标制定的灵活多元性相对应,交互式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手段也相应灵活多元。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据此奖惩教师或学生,而是作为交互式教学整体框架内的重要一环,给参与交互教学的师生以正确的信息反馈和引导,作为下一阶段交互产生的基础前提,如图3所示。针对学生和某一教学单元的评价往往是一种个性化评价,注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教学情境的相对独立,针对具体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图3 交互式教学内在联系一体化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其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计划或精心安排。信息化环境的存在让教学设计变得复杂烦琐,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设计更是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挑战。因为教学设计的目的不再是借助技术如何方便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其根本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促进交互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系统。

注释:

①许映建.关于生本位教学的方法论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7-158.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5-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6-187.

第7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1

教学计划是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总体规划,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在电子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可以顺利实践,才能提高电子信息的教学水平,实现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重要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一、电子信息的教学计划的制定

(一)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背景

某学校在进行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实现。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电子信息教学内容的学习,认为和平常的生活不相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集中精神听讲,课堂效率比较低,不能完全掌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内容,教学效果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针对这种情况,电子信息教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开始根据我国的电子信息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电子信息学习情况,制定电子信息教学计划。

(二)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制定的作用

教学计划是学校为了实现对人才进行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的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是学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等的一项基本依据。并且,教学计划的制定,总体的反映出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情况。在电子信息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改革,打破电子信息教学中自成体系的教学惯例,提出了实电子信息教学和其它学科之间进行有机衔接的方法,突出了电子信息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教学理论,反映出了电子信息学科中的最新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电子信息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制定

某学校根据电子信息教学的要求,为了改善目前的电子信息教学情况,提高电子信息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首先,该学校制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然后,实现了对教学计划的建立。例如,学校制定了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的设置,实现了相关电子信息课程的整合优化,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

二、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实践

根据学校制定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顺利实践。例如,教师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电子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一)创新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可以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因为实践教学主要是强调以实践为主,可以实现电子信息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保证电子信息教学的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完成了电子信息的教学计划,发挥了电子信息教学的作用。学校的电子信息教学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改善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及时的进行开会研讨,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加强实践能力培训

电子信息的理论教学一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实践主要是在实验室或者车间进行。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能真正实现电子信息教学的作用。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计划中,制定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某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把课堂搬到了车间。学生在车间中学习,接受了理论知识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电子信息学习水平,实现了电子信息教学计划。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在制定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进教学计划。因为,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了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才能自主的进行电子信息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电子信息学习水平。例如,某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开展电子科技活动,举行电子信息技术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掌握的电子信息技术,自己动手创作参赛作品。这种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对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项涉及到很多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制定有效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实现电子信息的教学效果,提高了电子信息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 信息化教学 个案研究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手段,向学生渗透信息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是时代的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对于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小学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在带给我们欣喜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焦急和担忧,希望焦急和担忧能够给予我们更大的动力来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目前,信息化教学主要有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形式。本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研究法和问卷调查研究法分别了解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现状。通过对各班级的电教设备使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日常观察,了解日常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频率和效果。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阻碍网络教学的因素以及教师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笔者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参与研究,力图得出准确的结论。

一、多媒体教学现状

多媒体教学适用于班级授课,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是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应用。

1、通过对教师的进一步访谈得知,英语和音乐学科多媒体教学的次数较多主要是因为有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与教材联系紧密,使用方便。可以看出,教学资源是否丰富,能否满足需求是影响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2、多媒体教学较适用于班级教学,统计表明,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课件除了教材配套软件外,主要利用Powerpoint制作,方便地呈现一些文字内容、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教学信息,一部分教师习惯到网上下载课件修改后加以运用。通过统计还发现,低年级的多媒体教学中视频展台的利用率较高,原因是书写是低年级的重要教学内容,视频展台能够快捷方便地呈现书面材料。

3、通过日常观察以及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因素除了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外,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硬件条件。硬件设备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和基础,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将严重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实施。

第二,课堂类型。根据是否有他人听课,可以把课堂分为公开课和非公开课两种。通过统计发现,专用多媒体教室中的课堂几乎都是公开课。也可以说,在公开课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原因是教师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课堂增加“亮点”。而日常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比率降低很多。

第三,教师观念。在统计分析中发现,相同的学科,不同的执教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数量差别较大。原因是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手段较感兴趣,在实践中敢于尝试,并尝到甜头。而有些教师较保守,懒于进行新的尝试。

主要结论

从小学的情况来看,信息化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教师没有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通过统计分析与问卷调查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多媒体教学方兴未艾

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持积极态度,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改善教学效果。实践中,部分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虽然日常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比例仍然较低,但是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已经从单纯的表面“作秀”逐步走向日常教学。尽管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离普及还相差很远,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毕竟已经迈开了前进的步伐,相信不久的将来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2、网络教学举步维艰

虽然部分小学课程不适合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但是,小学日常教学中网络教学几乎为零的比例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目前,绝大部分教师对网络教学比较陌生,只是听说过,没有亲身实践过,不知道如何开展,对其缺乏全面的认识。幸好大部分教师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教学,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让我们拭目以待网络教学的逐步推广。

3、资源匮乏仍是信息化教学的绊脚石

配几点建议

信息化教学没有真正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其中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这里,主要依据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加强硬软件建设

教育信息设施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加强硬件、软件建设是推广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证。硬件设备应该及时维护和更新,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由于教师日常工作较忙碌,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开发教学资源。所以,由课件公司开发的课件是教师日常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

2、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理念是个体行动的指南,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国家和地方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同时,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从目前现状看,此类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部分教师能够独立运用信息手段辅助教学。但是,还有部分教师仍缺乏把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的意识和理念。特别对于网络教学,广大教师对其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日常教学中,远远没有发挥网络的优势。因此,需要加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给教师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指导。为了使培训更加有效,应该根据教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案例培训方法,使教师掌握条件性知识,更加有效地进行实践。

第9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以此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丰富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如电子白板、PPT的应用及数字化实验的开展等,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化学实验环境,这对全面增加学生化学知识储备尤为重要[1]。此外,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可对重点及难点进行有效解决,能够对一些危险实验进行安全模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化学实验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绿色化学实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演示,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由于一些化学实验反应过程剧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不但不会对教学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可避免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对相关视频进行搜索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可清楚地对实验的每个步骤进行观察,能较容易地理解一些实验现象。此外,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利用较多的时间确保准备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严格把握实验的有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而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只需要将化学实验过程通过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来,省去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并且还可以通过回放学生不懂的环节,深化学生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2]。比如,教师在开展“粉尘爆炸”实验教师时,由于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取出丁烷打火机压电器,去除导体绝缘皮,分别连接压电器导线等一系列步骤,耗时较长,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对实验中的每个步骤进行观察,以此达到提升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合理应用电子白板资源包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电子白板人机交互功能比较强大,可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将听觉、视觉及存储等进行有效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与复制、资源包等功能进行结合使用,形成一种交互教学模式[3]。此外,将电子白板资源包应用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通过模拟动画及图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提升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4]。比如,在讲解“制取氧气”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通过电子白板学科资源,在白板中对相关仪器进行有效的组装,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仪器的组装,可大大提高学生对试验过程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从资源库中调出需要使用的不同功能漏斗,让学生进行对比,以此对试验进行有效的设计。

(三)开展数字化化学实验教学

数字化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应用一些先进技术,如数据分析、实时测量及数据采集等,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将新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数字化实验教学在对实验过程进行呈现时,主要是从微观、宏观及曲线四重表征完成,具有速度快、参数丰富及精准度高等优势,对初中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数字化实验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在讲解“分解反应”时,一些反应会产生沉淀、气体,一些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这就需要对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进行有效判断,教师可通过酸碱指示剂对其实施进行判断,但是在反应过程中,一些溶液呈中性,采用传统实验检验方法无法对其进行判定[5],这就需要采用数字化实验,对溶液pH值及温度进行有效的测量,并且对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进行精确的测定,通过数字化技术直观呈现实验信息,学生可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以此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为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过程反应相对较快,甚至反应过程在瞬间发生,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很难对反应过程进行清晰的观察,导致学生无法对实验过程完全掌握,不能全面理解化学实验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暂停、放慢等,对于学生无法理解的环节,还可以通过慢放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实验过程,如反应状态及变化等情况,以此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实验知识。

(五)教育云平台辅助实验教学

教育云平台辅助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云计算为基础,并且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构建高质量的云平台实验教学,同时汇聚第三方优质资源的应用,如教学及管理等,以此提供一站式服务。教师登录账号进行备课、资源上传及数据分析等;学生登录账号对教学资源进行浏览、在线测试及建立档案袋。比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录制各种化学反应视频,如“制碳还原氧化铜”“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及“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等,然后教师将视频传到教学平台上,学生登录平台,下载相关视频,自行观看学习。教师还可使用云平台“直播”功能,以此放大教师演示实验,从而提高视频清晰度,确保学生能够看得清楚、仔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