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斑羚飞渡原文范文

斑羚飞渡原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斑羚飞渡原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斑羚飞渡原文范文

一、处理好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的关系

先教后学是传统的课堂模式,深受上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影响。先学后教是有效课堂模式,兴起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再练”,目前也得到了教育行政和专家的认可。杜郎口中学在学习洋思中学的教法后,将“先学后教再练”改成“先学后展再练”。杜郎口的做法被追捧于一时。笔者在那所学校认真学习了两天,从学生起床到学生就寝。学生就寝后,我们还要讨论到晚上12:00点。当时我就提出了两点疑惑。一是白天课堂上老师基本不讲,晚上自习时间为什么老师在讲。二是升入高中的学生据学校跟踪反映优等生不多,学生学得深入还是学得肤浅,我以为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处理欠妥。

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安仁县实施新课改以来还是得到很好的推行。《孙权劝学》共119个字,文章不长,学生先学做得好,认识了生字、生词,熟读并能背诵出来。正因为有了先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讲文章思路、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时就有足够的时间,一课时语文味非常浓。

二、处理好求知欲与展示欲的关系

任何一节课,学生都有求知和展示的欲望,怎样处理?我们看《孙权劝学》中老师是怎样处理的?有一个男学生问:“老师,从鲁肃的语言里,看出鲁肃是一个懂礼教的人,是吗?”这就是求知欲!你怎样应对?老师说:“不错不错,值得表扬。”竟然没有下文。我很想听到:“同学啊,你好聪明,你从哪个词句里看出来了,请把原文读一次,展示给大家听,让你思维的火花绽放,让你智慧的火苗燃烧!”如果这样说,既能激发学生的展示欲,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学生传承古代语言文化以及鉴赏语言美的能力。语文味就出来啦!

三、处理好个性阅读与依赖阅读的关系

听、说、读、写、语、逻、修、文是语文的8N功能。其中阅读教学比较难,阅读的方法又有很多,如教读、裸读、引读、自读。今天以教读为例,谈谈怎样通过教读而读出个性?

我们看《孙权劝学》。教师的PPT做得相当漂亮。课文、翻译一应俱全。老师问:“张生 ,请你翻译一下全文。”学生站起来后眼睛看到课桌上的《古文翻译》读下去,学生不看PPT。教师呢?滚动鼠标,不看学生,二者脱节。教师依赖的是PPT,学生依赖的是教参。哪有个性阅读可言!

怎样教读呢?当教师教翻译方法的时候,务必讲清单音词变双音词的方法,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以及补充省略的一些方法。

当教师教成词的时候,要结合中国的古代语言文化。譬如,老师问“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学生答:“成语。”这样回答对吗?我很想听到老师的解释:“吴下阿蒙”现在看是个成语。但在宋代,他就是一句土话,比喻一个落后的闭塞的地方走出来的一个知识浅薄的人。宋代的杨万里追随他同乡好友周必大到过安仁,写了一首《舟过安仁》,里面一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就是当时的土话。我们安仁县龙市乡一些老人现在还有讲“怪生”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而这正是为了落实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当教师教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时候,要讲清楚材料的取舍及详写略写。《孙权劝学》的思路很简单,“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一目了然。其中“劝学”与“赞学”详写,“就学”略写,只有5个字:“蒙乃始就学。”孙权是领导者,所以他的劝学方法运用的是对比法。大都督鲁肃是个饱学之士,他称赞吕蒙的口吻就有点揶揄了。

当教师教学生解读人物形象个性的时候,千万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参,一定要读出自己的个性。《斑羚飞渡》一课中的展示环节,有三个学生模仿镰刀头羊的三声咩叫:“悲哀的咩了数声”,“咩咩的发出吼叫”,“悲怆的轻咩了一声”。学生展示咩声后,另一位学生提出疑问:“模仿不像,为什么三声咩叫不同呢?”我很想听到老师讲:“这三种叫声的神态是不一样的,它所揭示的意蕴也不一样。之所以悲哀的咩,那是镰刀头羊面对戛洛山伤心崖绝境的无能为力。之所以发出吼叫,是因为镰刀头羊作为领导者要做出肩负起种群延续的坚定不移的决定。之所以悲怆的轻咩,是因为镰刀头羊面对牺牲时的视死如归的心态。”

第2篇:斑羚飞渡原文范文

一、明确美育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除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要结合教材着力加强对于审美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借助课本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带领学生体会文字之美,进而从文字描述中体会现实之美,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学元素,提高生活品质。二是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获得感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于美的欣赏水平,完善和发展自身道德观念,塑造优秀人格。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做到欣赏美,更能够主动地、自发地创造美,并且将美的体验带出课堂,走近生活的方方面面。四是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通过美的体验吸引学生兴趣,利用多种手段相结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二、挖掘教材美学元素

1. 发现美的语言

能够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必然文笔流畅优美,音韵和谐,富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进行文章教学时,首先要做的是朗读,在朗读中发现语言之美。修辞方法的运用、反复斟酌的用词和音律和谐的节奏,这些都可以让语

言富有魅力。如的《沁园春・雪》一诗中,开篇的首句便将雪后山河壮阔的美景描写得气势不凡。“千里”“万里”两词,把空间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极写范围之深广。“冰封”“雪飘”两词则在动静之间相互映衬,勾画严冬气象。整首诗朗读起来豪情激荡,具有指点江山的豪迈气魄,这便是语言的力量。语言之美是文章最基本的保证,也是文字魅力的直观体现,初中语文的美学教育应当先从此处抓起。

2.体会美的意境

美的意境的塑造,是文学写作中的重点,同时也是美学教育的重点。中国文字简练通达,寥寥数字,便可以塑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这一点在诗词散文中尤为明显。如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丝毫不加修饰,然而大量数字词语的使用,让读者顿生天地苍茫,人生寂寥之感,同时一幅颇具水墨特色的中国画也出现在脑海之中。意境有苍茫深远,也有清新自然;有慷慨激昂,也有低吟浅唱,不同的意境会带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这是语文教学中所独有的,值得教育工作者细思和深究。

3. 塑造美的形象

美的形象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无论词藻华丽还是质朴,笔锋犀利还是温和,都是为了塑造一个美的形象,例如老舍笔下的冬天的济南,沈石溪笔下飞渡的斑羚。这里的美不只是表面上的美,更多的是拟人化的内涵。作者往往将自己的好恶和情感倾注于文章,善恶美丑很容易辨别。初中的语文教学要借助这些美的形象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美的形象的塑造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周敦颐创作的《爱莲说》,塑造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形象,借物喻人,在描绘莲花高洁形象的同时,也赞美了像莲花一样的君子。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将闻一多崇高的品格和高度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美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和内在统一,是美育中应该特别注意的要点。

三、多种形式进行美学教育

进行美学教育要跳出形式主义,通过多种方式的配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感知美的氛围,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正如文字本身就具有美感,横平竖直的方块字首先就值得研究。可以通过小游戏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发现汉字中的美。因此进行美学教育,我们要扩大教学范围,充分利用教材,但是绝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教材。除了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对联、骈文、曲、赋等其他形式的文学。要注重视觉、听觉和知觉的配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排练情景剧的形式,还原文中内容,在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同时给与学生更直接的认知,将美从文字变为现实,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第3篇:斑羚飞渡原文范文

一、兴趣激发的低幼化倾向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观点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主张意旨相同。多媒体课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把抽象、理性的书本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给学生运用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知识,弥补其直接经验的不足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停留在画面的浅层感知上,少有或没有对阅读材料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尤其是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界面的美观而把界面设计得色彩斑斓,或为了追求轻松的画面和音乐,游戏动画性质偏多,学生的兴奋中心易于完全转移到画面上去,而分散对课文本身语言文字的注意,对新知识的学习则常常停留在表面,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春季教学朱自清的《春》,抬眼便能看到窗外的初春美景,留心便能观察得到春草嫩嫩的、绿绿的情态,体验到细而亮的春雨润物的真实感受,此时教师却要放一段内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片,舍近求远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在是做法幼稚,易使教学内容流于肤浅。

其实,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能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仅仅是提供一种简单的刺激,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就会缺乏有力的影响,不能够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有些学习内容能用挂图、图片、课文插图或语言直观展现的,完全可以不必采用制作成本较高的多媒体课件,而直接使用传统教学手段。

二、形象展示的单纯化倾向

目前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大都为了展示与教材有关的形象画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形象的展示呈现单纯化倾向。我曾观摩过《斑羚飞渡》教学,教师整堂课在显示器上呈现的形象就是一只不会动的羚羊。观图写话训练课件,制作时只注重单一画面的展示,而忽略表达思路的拓展,画面旁少有或没有能够提供表达思路的关键词语。这种课件尽管采用了相对生动新颖的刺激物,并且根据学生的接受心理,采用了富于变化、动感的画面,有效避免了厌倦与疲劳的产生,但由于界面过于花哨,媒体组合过于繁琐,重点字词句段或概念、原理等内容未能处理为热区或热键,或者没能够运用动画等技术将重点内容与其他信息相区别,致使学生常常只记住了画面有趣的形象,而不能引发对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的注意与深层次思考。

有时教师为了增加视觉表现力和概括力,使用了线条及其由线条组成的箭头、框图、流程图、直方图、扇面、圆形等,这本来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但用得过多或杂糅,就会冲淡或破坏视觉的表现力。比如讲授《驿路梨花》,为了解决“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的问题,先打出一个用不同线条图形组合成的小茅屋投影片,再往茅屋内填写“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等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相应教学任务了。但如果在茅屋的四周添加上朵朵梨花,以和“梨花丛中的小茅屋”情境相符,就会画蛇添足。

重视形象展示本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忽视了语感方面的训练,就会使语文课变味儿。因为教师以演示的方法传授知识的机会相对增加,对书面语言的阅读、写作训练就会相对减少;学生在模象直观中的具体感知和形象思维相对增加,而在语言直观中抽象感知、逻辑思维的机会也会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削减了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涵泳机会,难以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使学生的理性思维,特别是高层次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说,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势必造成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退化。

为避免这一弊端,当学生利用多媒体模象材料间接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生动直观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感知结果进行抽象概括,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在运用演绎的推理方式从已有的概念、定理出发去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或者运用归纳的推理方式从现象、过程中总结规律、把握本质的过程,都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因此,播放画面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抽象概括,以避免为展示形象而展示的单纯化倾向。

三、板书内容的电子化倾向

因多种复杂原因,目前多媒体软件所展示的内容多为知识性的、文字演示为主的,是课本文字、插图、传统板书的电子化延伸。而且文字表述的内容太过详细,本应以“看”为主的视觉内容,变成了教师“朗读文稿”式的东西。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为追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新、奇、特,结果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徒有新奇之效,而少有经济实效之利。例如让学生看课文某自然段就可以弄懂的问题,非要观摩投影片上打出的课文原文;适合用黑板随机板书、逐字逐词呈现的文字内容,非点击鼠标用大屏幕批量投映出来;使用廉价的挂图、插图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非得换成高成本的多媒体。多媒体手段实际上成为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电子化翻版。

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能够用一体化的声、图、像部分地代替书本上的文字符号,产生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上述做法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图解,功能类似于投影片,只是增加了电子翻页的功能,仍是属于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刺激――反应”类型的东西,交互性差,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只把计算机作为呈现信息的工具,而忽略了计算机人机对话的本质功能。这是违背多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的。

使用多媒体进行板书的设计与展示,应该选择那些粉笔加黑板不方便书写的内容或形式,因字数太多随机板书易浪费时间的内容。如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背景资料、引用的诗文、名句等,需要做比较的典型句子、语段,以及其他能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练就能力的材料。

四、呈现时机的简单化倾向

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的时机,能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兼顾教材的文路程序和学生的学习思路程序,恰当选择媒体呈现的时机,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彼此间有规律地交替,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教师大都喜欢在新课学习起始处使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