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斑羚飞渡教案精选(九篇)

斑羚飞渡教案

第1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片段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向同桌讲述文中故事。

同学们推选一人讲述文中故事。

2.前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对有“心得”的地方圈点批注。

读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个人“心得”。

部分同学把自己最有“心得”的地方交流汇报。

(师引导、强调:斑羚是智慧者:飞渡、完美的衔接;斑羚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种族生存意识:面对死亡时把生留给同伙,把死留给自己。)

片段二:精彩语段赏析

1.同学们推荐最精彩的一段,师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大部分同学推荐第9段)

2.同学们大声朗读第9段,同时标画出描写性的词句并体会其妙处;然后汇报所标画词语和句子好在哪里。

(师引导学生揣摩对“老斑羚”和“半大斑羚”动作描写的语句。)

3.重点欣赏“飞渡”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半大斑羚和老斑羚一前一后向山涧对面跳去,……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羚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对于令人叹为观止的这一幕,学生先试读,后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由读,最后师生齐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斑羚那种超越人类之上的东西:高超的智慧,神奇而完美的跳跃;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那份令人肃然起敬的从容与自信。)

片段三:拓展延伸

1.动物生存技能多种多样,在自然界中精彩纷呈。有时,为了同类的生存,他们的壮举让人惊心动魄;有时,为了同类的生存,他们的技能让人惊叹不已。请大家再默读第9段,试一试,由第9段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

2.请同学们插上联想的翅膀,讲述一下你的所见所闻。

(第一位同学讲了老鼠偷鸡蛋的故事:老鼠躺在地上,用四只爪子抱住鸡蛋,另外一只老鼠用牙咬住抱鸡蛋老鼠的尾巴,把它努力地向洞的方向拉……学生听后眼睛发亮,群情激奋。

第二位同学讲了骆驼的故事:老骆驼为了让干渴了许久的小骆驼能喝到深水坑中的水,自己跳下水坑被淹死,水平面终于上来了,小骆驼们渴上了甘甜的水……此时,班里静悄悄的。

第三位学生讲了蚂蚁的故事:一群小蚂蚁被火围困在了一个小山顶上,为了生存,蚁王让蚂蚁抱成团,年幼的蚂蚁在团的里面,老蚂蚁及蚁王在团的外面,他们在火海中一齐滚下了山,外层蚂蚁被烧得叭叭作响,许多被烧死,只有极少数的活了下来!……讲完了故事,许多同学都哭了!)

片段四:激情练笔

1.不止是斑羚,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灵都是可爱的,和你我一样,他们都具有生命和智慧。可是,现在我们的这些“邻居”中有一部分遭到了人类的毒手,正在一步步走向灭绝。关于这一方面,请大家畅所欲言。

(有的同学谈了大熊猫,谈到了藏羚羊……)

2.我们要保护那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智慧的“朋友们”。请拿起手中的笔,给盗猎者们写一封谴责信!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满怀激情地进行写作。)

3.学生代表宣读谴责信。

片段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谴责书向全世界!

2.文中斑羚身处险境,你能不能想其他办法帮其脱险?可联系所了解的生物知识,也可从网上查阅一下有关信息、方法。

[教学反思]

1.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舒展联想的翅膀,受到熏陶-感染

教师注重了以“读”为主线,通过速读、细读、品读 “三步曲”,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带着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自觉联想,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老斑羚等为了种族的生存,身处绝境,从容赴死,飞渡山涧的壮举,延伸到了骆驼自赴死地而让小骆驼喝水获生的故事,部分蚂蚁勇于奔火而挽救幼小蚂蚁的故事。这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写”

“写”应该是在“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联想,联想到了其他生灵的遭遇,如藏羚羊在残遭灭绝等。这使学生对盗猎者产生了憎恨,憎恨之情堵在心中,欲一吐为快。这样,写一封谴责信并向外就水到渠成。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2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性;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最具灵性,至纯至美的科目,它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一场具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它讲求的是自由和个性。

然而在过去,我们给语文教学套上了枷锁,封上了框架,使其不自由、不灵活。庆幸的是,在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时而生。就语文课改来说,它给了我们“大语文观”,给了我们现代意识,给了我们创新精神。

纵观课改,我们开始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大语文观”,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能够赶上课改、实践课改,我是幸运的。我在努力紧跟课改潮流,贯彻课改精神,紧扣课程标准,体现语文特色,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下面将结合七年级下册新篇目《斑羚飞渡》的教学谈几点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开放机制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为应试而教,不能只限于讲解课文。不能脱离生活,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讲求开放机制,注意备课四大环节:

第一、精心导入,情景设置。这是一堂好课的先决,它有着奠定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像《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表现了斑羚在危难中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课文内容会让我们联系到泰坦尼克号沉落时人类的壮举,人类的伟大精神,二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导入此课时,我将《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置,营造悲壮气氛,学生的学习情趣被激发起来,引发了他们对生命、对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的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有学生竟然说“人是伟大的,只有人才会将生的希望让给老幼病残孕,而非像动物一样,适者生存,把生的希望留给强者。”多么深刻啊!

第二、学会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季羡林先生认为,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是以综合为主,因此汉语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理解起来,也就是说,语文的综合性依然存在,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因此在教授语文时,重视整体把握,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重视多诵读,让学生细细体会作品的美。像在导入《斑羚飞渡》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本文讲了一个怎样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迪?”目的整体感知课文,真切表露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学会复述课文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学生们悟到了团队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并为之感动不已。

第三、研读赏析,品味重点。我体会整体感知应指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这与零碎的分析是针锋相对的,当然,强调语感,强调整体感知,不是说一点不分析,这个分析应把握一个“度”一部分与整体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的综合。像在教授《斑羚飞渡》时,在整体感知后,请同学们谈“最令你感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老斑羚因幻觉而跳崖的举动,镰刀头羊自觉走向死亡之组的从容,以及它的果断智慧,都是学生们的采摘点,教师适时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赏析了第一对成功飞渡斑羚的有关描写。特别注意了动词描写;另外对于课文中对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的描写,请同学们“将叫声转化为有意义的语言,表达镰刀头羊的真实情感”……这些问题的设置,既概括出镰刀头羊的形象,品味作者的描写意图,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转贴于

第四、延伸拓展,加深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有一种“大语文”观。另外,语文内容本身所蕴藏的精神意识也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职业者,它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破情操、文化要义、人文思想有机的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使语文教学丰厚起来,鲜活起来。像在《斑羚飞渡》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是怎样看待文章中表现出的舍已为人以及团队精神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2、你有过面对困难的情景吗?你是怎样解决的?”考试的失败、愿望的落空、朋友的冷落……竟是多数学生的困难与挫折,然而有一学生却说“没有困难是我最大的困难,因为我没有磨难,就没有锻炼。”我想,这一问题的设置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唤起学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展示生命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立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课改要求,推动课改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成果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涌现了像残梦龙、魏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专家;一次是在90年代后期,主要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它的影响将更深远。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课改要求,推动课改发展:

(一)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我们应树立尊重学生的学习利益和成长利益的观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互惠、互利关系。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怎样互动?“导”“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人生、社会、自然相互联系。在互动的基础上自然达到互惠、互利。[1]

像在《斑羚飞渡》授课中,我让学生就作品内容和写作方面提出最有价值问题,回答问题的对象既面向学生,又面向教师,师生互问互答,教学相长。有学生当堂问老师,“伤心崖真的有吗?是不是作者另有目的?”我在解答她的这一问题时,借机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选材的真实性问题,进而启发学生考虑选材与中心的关系问题。

师生的平等对话,使整个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这将更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机制。

(二)力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不是教师给的,是学生自己探求的;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中学生要学会与别人合作,这不仅是课改所倡导的,也是其他事业所需要的,这种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世界潮流。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一定要把握“度”,不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不排斥对前人的经验、基本技能的接受与继承上学会探究、创新。

像在《斑羚飞渡》学习中,“本文讲了一个怎样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迪?”“最令你感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文章中表现出的舍己为人以及团队精神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我做了一个小结: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他的话告诉我们生命的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人生有意义。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有着重要引导作用。

另外,学生自己在提问题环节上,能够积极响应,会慧眼看出“彩虹在文中的作用”,思考“最后一段的精妙收笔”……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群精灵儿会给你一份惊喜。

三、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专门强调它,其目的正是让学生不仅会读书,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学会终身学习,有合作性,有动手能力。“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虽然它有一些偏颇,但反映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给学生留出自己学习的巨大空间,不再单纯的为学语文而学语文。

在《斑羚飞渡》的学习中,我注重了复述课文的学法指导:“要求:简洁、明了、抓重点。方法:一点一线,‘点’即关键词;‘线’即线索”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由发言,主动探究,既有实践性又有综合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产生的教学结果会是事半功倍的。我坚信:经过思维释疑解难,必定有所进取。

静下心来思考,我觉得,一堂课只是一次实践。然而一次实践后的收获便是一份积淀。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第3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一)《乌鸦与狐狸》

师: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

生:(几乎每个学生都按老师的暗示)乌鸦,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的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

生1:(女孩)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众同学一阵哄笑)

师:“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

(二)《斑羚飞渡》

品读完斑羚飞渡那一庄严而神圣的场面后。

师:斑羚飞渡的场面是惨烈悲壮的,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生:(畅所欲言)镰刀头羊领导老年斑羚们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延续传承了生命。斑羚精神,与天地同在,与彩虹争辉。斑羚们跳跃的弧线是老斑羚们用生命划成的桥,与彩虹一样,虽转瞬即逝,却散发着异彩。

生1:这是一场悲剧,是人类的悲剧。

师:嗯,能细说说吗?

生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猎人的追杀造成的悲剧。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师:是啊,要是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就好了,我们多么希望这样的悲剧能够避免。

生2:年轻羚羊忘恩负义,以老羚羊的死亡换取自己的新生。

师:嗯,有一定道理。老羚羊甘为人梯,从容赴死,我们为他的牺牲而深深惋惜,但我们能这么评价年轻羚羊吗?

(学生潜能被激活,师生一起探究)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无论怎样精心预设,总免不了出现意外。就像上述两个片段。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课堂上师生互动,思想碰撞,谁也料想不到,课堂上的他们会迸发出哪些奇异的思维火花,产生哪些幼稚可笑的怪想法、怪做法。如果老师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此置之不理或极力掩饰,那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因势利导处理得当,善于捕捉那些有教育价值的事件(包括学生的提问、反应、表现等),并注意引导,充分利用好课堂对话中的这些生成的问题,即动态教育资源,则不但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还会使教学活动蕴涵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片段(一)中的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啊!可那老师却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没有捕捉住师生多话中出现的“意外”火花,反而讥笑斥责小女孩,扼杀了一个美好的心灵,遏制了学生的潜能。片段(二)中,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文本的人文内涵相悖时,老师没有批评该学生,而是运用教学机智,顺应情势,巧妙地作出了相应变动,将其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师生一起探究,让学生知道:面对生存环境的险恶,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动物经常会作出这种牺牲,而幸存者则背负着更多人的期望和使命,它们必须顽强地生活得更好。人类也是如此,比如奥运会上的万米长跑,为了保存优秀运动员的实力,国家队常常会牺牲一个助跑者的荣誉,因此,生活中的成功者固然可敬,但那些幕后英雄更值得赞颂。正是老师对这一问题生成过程的把握,并予以引导,学生的潜能不但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自尊得到保护,学生由此也懂得了奉献,懂得了珍爱生命。人格得到了提升。

第4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一、信息技术是教师备课的“法宝”

备课时教学的基础,而搜集资料是备课的必经之路。为了使课堂更容易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借助信息技术,上网查找了大量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再从这些资料中精心筛选,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一来我我可以从中汲取大量的知识养料,二来也可为我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二、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

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撬起地球。”“杠杆”可以省力,更可以产生令人欣喜的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信息技术就有这样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一)信息技术帮教师激趣、讲课“事半功倍”

1.组织课堂,收心入境

上课前的两分钟学生容易浮躁,静不下心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教室的同时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歌曲、动画、视频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巧妙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进入学习状态,省去老师声嘶力竭地大喊“安静”,同时也导入了新课,可谓“一石三鸟”。

如在讲《不朽的失眠》时,我就以播放《枫桥夜泊》古诗新唱的歌声将学生引入了课堂。还有诸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都有古诗新唱的歌曲。还有的课文和电视剧有关,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曲来导入,《开学的日子》可以用《四世同堂》主题曲来导入等等。也可播放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歌曲导入,如讲《在那颗星子下》可以播放《童年》导入,《土地的誓言》可以播放《在东北松花江上》等等。

2.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教师的教学实际已经成功了一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因素。”“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课件相当于电子教案,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又可以将一些难于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东西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省去老师唾沫横飞的抽象讲述,使老师成为主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利用蚂蚁火中逃生的感人故事导入,一边播放生动形象的动画,一边饱含深情地叙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蚂蚁“牺牲自我,保全种群”的精神所深深震撼,而这也正是《斑羚飞渡》一课所要体现的主题,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又如:在讲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讲课文开头的问题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来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自然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而这篇文章的题目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再入:讲授《越巫》一课是文言文,且年代久远,学生对巫术知之甚少,所以如果简单的讲授必然会使学生一头雾水,毫无兴趣。利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驱鬼片段导入,在播放录像之前提问“录像中是什么场面?看到这个场面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容西想到跳大神,想到骗人,从而导入新课,理解主题。

在教学中,有些场面或情境往往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想象,为了将课文中的信息准确、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我们就应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例如:学生在学习《斑羚飞渡》的过程中,理解斑羚飞渡的场面是一个难点,如果要求学生先想象斑羚飞渡的情景,然后播放斑羚飞渡的动画,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斑羚飞渡的情景,突破了这一理解上的难点。

在讲授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要求学生复述课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会出现重要情节复述不全面、记忆不准确的问题,进而产生对复述课文的恐惧。而借助信息技术,展示情境图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还能激发学生对复述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将课文情境做成flas,依次展示给学生,然后指名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课文,使学生对复述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往往有抵触情绪,因为一是语言难懂,二是情境陌生。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展示课文情境图片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还能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从而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越巫》一课时,在学生自读翻译、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出示课文情境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情境,对课文人物、手法、主题的理解和挖掘消除了畏难情绪,跃跃欲试。学生提出“什么是坛场”的疑问,如果通过展示课文情境图片,就能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如教授说明文时,如果能恰当运用情景录像,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思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要讲述的科学知识,再读课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可以先播放土地沙漠疯狂侵占耕地的录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沙漠的危害及其危害方式,引起他们对土地沙化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与渴求,再读课文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使课文教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利用情景配乐朗诵录像、配乐朗诵录音或配乐演唱的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甚至帮助学生背诵。如《荔枝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岳阳楼记》《满江红》《世说新语二则》《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篇目教学时,运用朗诵录像、配乐朗诵录音或配乐演唱的视频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或背诵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降低了学习和背诵的难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帮教师板书,帮学生看书“事半功倍”

利用课件可以省去教师写板书的劳动,实际是省去了写板书的时间,从而扩大了课堂容量。

第5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一、钻研教材,课前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所以,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开始进行教学设计时,这种反思就已经开始了。课前反思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可以预见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

二、创设诱人的情境,课中教学反思

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呢?首先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真诚的交流,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创造性发展。只有宽容,只有爱,才能有教育,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张扬。其次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赞赏学生。这样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再次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最后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堂课变得更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愉悦地接受所要掌握的内容。如在教授《斑羚飞渡》这课时,在学生找出“第一对斑羚成功试跳”是最精彩的段落后,就对此段进行精彩研读。在研读过程中,我出示Flash制作的动画,让学生充分体验斑羚飞渡的壮美,并对精彩的语句进行深情朗读,适当地运用了多媒体,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印象也更加深刻,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很快就探讨出了本文的主旨,即“斑羚群体的自我牺牲精神、团队精神”。但媒体课件的运用应注意恰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由于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控教学的进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反思。

三、自我完善,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伯莱克曾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对自己的每一堂课做深层次的思考,在反思中学习,才能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不断成长。

其次是导入语设计不够精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改为听听flash《月牙泉》歌曲,老师引导:“歌声传递心声,说说歌者在歌声里传递出怎样的心声?”当学生回答出“担心变化”时,再引导 “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带来精彩,有些变化会让人很心痛。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和变化有关吗?”相信这样的导入更能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因为精彩的导入语是每一堂课的提神之笔,我们也应该给予重视。

第6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一、重情感,启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科目的学习效果,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微笑的面容、生动有趣的讲述来感染学生,用真诚的语言鼓励学生,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二、巧设疑,诱发兴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互动激发的行为,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中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准确恰当的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而是抛给了学生两个问题:“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是怎样飞渡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在文中找答案。学生听到这两个问题后马上被吸引住,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阅读课文。经过五分钟的思考,同学们各抒已见,认识到这次飞渡之惨剧竟祸由人起,从而使学生悟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不是一种结果而是成才的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把握提问技巧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是必要的,只有不断的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勤阅读,激发兴趣

在加强课内阅读的同时,语文老师更应该走出文本,加大课外阅读量。因此阅读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比如哪些片段需要精读,哪些片段只需要浏览,怎样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记叙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怎样速读等等。还应根据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或做读书笔记,或写心得体会,或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有阶段性地进行汇报交流、展评,并及时的进行引导、鼓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了语文素养。这样学生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

四、变作业,煽动兴趣

布置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于简单机械地重复抄写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泰戈尔曾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规定好的河道里”。所以语文作业要有所创新。在教学《绿色蝈蝈》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蝈蝈的资料,在了解蝈蝈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后让学生以“蝈蝈”为谜底进行谜语创作;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结局;在教学《木兰诗》后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布置仿写、调查访问、编写对话、表演等作业,不断变换作业方式,争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信心,煽动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在语感、表达、语言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多活动,发展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利用这个特点,我组织让学生在课外办语文小报、开演讲赛,进行诗歌朗诵、歇后语抢答、成语接龙、书法展评、作文竞赛、语文常识竞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找到了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7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少教多学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22-02

新课程改革提出,新形势下的教学要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提升能力。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践行“少教多学”理念。“少教多学”指的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并不是说教师不教,而是指启发性教、针对性教、创造性教、发展性教。“多学”也并不是要学生多读多背,而是积极学、深度学、独立学。“少教多学”理念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自主和高效。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课前预习,自主先学

“少教多学”提倡独立学、积极学与深度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若缺乏独立学习意识和积极学习习惯,那么就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基于自主先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过程中,针对文本展开课前学习,包括对文本重难点的归纳、基础知识的梳理、写作背景与作者的了解、写作技巧与方法的提炼、中心思想的归纳、相关文本的迁移阅读等。预习中最关键的是记录心得、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为课堂的合作探究与科学少教奠定基础。

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教师分发了预习单,供给学生自主先学。预习单包括:通读全文,了解文本中的故事;学会写生字词;在感人的句子下面划线;为文章分段,归纳每段的大意;老斑羚纵身一跃,想表达什么?在种族灭绝之际,它们做了什么决定?给你什么启示?叙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你遗留的问题有哪些?等等。基于预习单,学生自主先学,在阅读与思考中,对斑羚肃然起敬,还翻阅了其它一些关于动物的文章,并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和疑难问题。课前预习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深度学习

基于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阅读感悟,还发现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展开合作交流,分享阅读收获,进行问题探究。“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做中学,才能深化对知识的感悟,不断发展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时集思广益,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深度学习。

如《敬畏自然》阅读教学前,课程开始后的15分钟时间,教师将这部分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合作解决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包括:这篇议论性散文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需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议论文的三要素与基本结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章的论点?(人要敬畏自然)学生之间再分享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例子及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合作交流、查阅资料与互动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还提出以下问题: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文章中反问句的作用?

三、科学少教,点拨思维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探究学习解决了部分问题,也发展了学习能力。接下来,教师要针对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展开针对性教、启发性教。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思维与方法的点拨,还能引导学生找到方法,鼓励创新思维。在情感上鼓励,在知识上引导与点拨,即为科学少教的过程。教师的少教要讲究方法,可以借助案例分析法、已学知识类比法、生活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解开阅读困惑。

如针对《敬畏自然》阅读学习时学生合作探究后还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展开针对性教。“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人与自然“比拼”的过程及结果,包括砍伐树木、开山造田、过量捕杀野生动物、不合理开采矿产、围湖造田等。结果是人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在“征服自然”时,也被自然所征服。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敬畏与爱护自然。教师再开展小组间竞赛,让学生说明论证方法并举例,结合例子分别说明其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与完善。教师通过方法点拨帮助学生不断发展学习能力。

四、总结反思,查漏补缺

阅读学习接近尾声,学生也收获了一些知识与方法,但是学生收获的只是初步的印象、零散的知识与方法,还未能形成体系。教师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总结反思,整理收获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清晰的思路,并进行查缺补漏,逐步完善学生知识网络。总结反思环节可以以思维导图形式展开,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细分文本每部分内容,并标注重难点,逐步细化,形成知识网络。总结反思的过程即为逐步收获的过程,还有利于拓展延伸,链接旧知识,迁移出新知识。

《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展开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基于故事提纲设计思维导图,包括身陷绝境、准备飞渡、试跳成功、走向彩虹,以镰刀头羊为例,勾画出飞渡示意图,并将其中人观看这一幕的心情以分支形式描述出来,斑羚的表现与人的心情一一对应,最后得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结论。《敬畏自然》一课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为脉络,建立思维导图,并重点建构分析问题部分的图例,将论证案例标注出来,最后得出“人应该敬畏和爱护自然”的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学生掌握写作思路与方法。

五、拓展运用,强化能力

在学生独立学、深度学、积极学及教师科学少教后,文本阅读大致上完成了。但是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运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站在语文的视角看世界、看生活,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实践运用,如此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真正地让学习为生活服务。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互动访谈、课题研究等方式,围绕某个问题展开综合性研究学习。基于已学知识和已有能力,试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斑羚飞渡》《敬畏自然》阅读学习后,学生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大多数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人应如何与动物、自然相处呢?”在和谐生态理念下,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型课题研究,研究形式不限定,学生在查阅资料、访谈学者、实地考察、拍摄图片、对比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中,了解了自然环境变化及动植物的生存情况。学生再结合写作倡议书、组办交流会、分享设计的视频、分发环保宣传稿等形式,以自己的能力沓议大家爱护动物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常常发现执教者不是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而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漫谈,游离于文本之外,偏离了教学重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缺乏准确的了解和分析。譬如,在我校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一教师教学《鱼我所欲也》,疏通文意后,执教者将这样一个问题之球“踢”给了学生:如果让你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选择,你将会选择什么?请说出选择的原因。好多学生异口同声:“熊掌!”一学生陈述原因:因为熊掌属山珍海味,谁不想品尝一下它的美味?学生的答案在老师预设之中。老师正欲趁机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想到一男生站起来说道:“我选鱼!因为熊是珍稀动物,咱们要保护它们。”这一与众不同的观点引起了一些同学的赞同。此观点没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也让其感到似对非对——是呀,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应该增强,对动物存有的一颗爱心应该呵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应该鼓励……基于这些想法,执教者不由自主地改变了预设教学路径,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于是趁势让大家就该同学的选择发表看法,结果绝大多数同学赞同该生的回答有其合理性。反思此教学案例,执教者已经觉察到初中生的求异思维正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教学中具有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意识,于是抛出了“假如让你在鱼与熊掌间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活动。但这位老师没有意识到初中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摆脱不了幼稚和谬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矫正。其实,课文中的“鱼”“熊掌”,不是实指现实生活中的鱼和熊掌,只是用来比喻珍贵的或值得珍视的东西。而那位学生由于对这个比喻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入,把熊掌仅仅理解成“山珍海味”这类具体东西,所以从环保的角度提出“择鱼弃熊”的观点,这是思维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而这位执教者对学生思维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没有做好相应的预设,面对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不但不能进行适时引导,反而步入认同行列,其结果是不但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误区。

二、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对于求异和创新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思维的独立性、逆向性、发散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也在不断优化,但他们的这些思维仍然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要关注到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而后两者的训练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状态,但往往忽视了对其他思维形式的了解和分析。比如,一教师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在质疑环节学生提出: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是不是就是课文里的孔乙己啊?”学生有说是,有说不是,教师的回答也很简单:“这个问题没必要讨论,名字嘛,就是一个符号,正如同学们的名字一样,有些在家里父母还叫你们小狗、小猫呢。”显然,这位教师轻描淡写的回答,扼杀了学生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发现。这也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没有根据学生思维流向适时改变教学预设的结果;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课堂教学就会大大增色。相反,在《斑羚飞渡》的教学活动中,一教师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是如何飞渡的?斑羚飞渡的壮烈场景将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该教师匠心独运,设计了这三个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遵循了第四学段学生的思维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到深层。此案例表明,教师正确把握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问恰当,设计合理,巧妙地帮助学生消化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培养思维能力,既要关注学生共性的思维特点,也要关注个性思维差异

第9篇: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关键词:网络;小学语文;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健康、高效地进行网络阅读,获取有用信息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课前阅读,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

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有限,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有大量他们感兴趣的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做敲门砖自己去解惑。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眉头紧锁到豁然开朗,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这才是真正完整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如,苏教版第八册《鸟语》一课,公冶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会懂鸟语的?学生在网上读过滕州民间故事《神奇的珍珠》后,教师不必再在课堂上介绍公冶长其人了,因为学生比你了解得还多呢!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必须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而网络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

二、课中阅读,帮助学生“吞”和“吐”

小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亲眼所见:恐龙化石、海底世界谁见过?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秦始皇兵马俑、庐山云雾、烟台的海、黄山奇松、三亚落日、五月的槐乡谁能一一游览?水上飞机、航天飞船、卫星更是很少会有机会见到。天南海北,从古到今,语文书中包含的内容那么多!怎么办?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阅读帮助他们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移植到他们的心中,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内心多彩的形象世界。

如,苏教版第六册《恐龙》一课,文章着重介绍了雷龙、剑龙、梁龙等几种恐龙,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若仅凭课文中的文字和插图,学生对于早已灭绝的恐龙的了解只能是肤浅的。为此,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上网搜索进入恐龙网站,读文本介绍,看动画展示,听恐龙叫声,甚至让学生在线收看《恐龙世纪》《侏罗纪公园》等电影中的恐龙,一切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再来朗读课文,雷龙的庞然形象,霸王龙的凶猛可怕、梁龙的抬头伸颈……都被学生诠释得惟妙惟肖。在学生充分掌握了课文内容后,又引导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介绍恐龙的文章,并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片段写写你在网上看到的其他恐龙,要写出恐龙的特点。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三、课后阅读,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苏教版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节选或精心删改原作而成,这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限及教材体系编排限制,但这样一来,原作的汁味多少有些流失。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适当地让学生读一读原作,以点带面,常有意外的收获。学生在词句品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段落结构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但原作何处找?每一次都让学生购买或引发给学生都不现实,便利的途径恐怕只有网络了。

如,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一文中有两个小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学生被文中蚂蚁抱团逃生和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桥的壮举深深感动,想对故事有更深的了解,于是我带领学生上网阅读《蝼蚁之歌》和《斑羚飞渡》。学生通过阅读原作《蝼蚁之歌》,对蚂蚁这个小小的生灵有了更多的理解,能从蚂蚁身上读懂“团结的力量”;通过阅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对故事前因后果的了解更深入,好多学生尽小声地抽泣起来,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已达到阅读文字的最高境界――感动。乘胜追击,我又向学生推荐“中国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又带领他们在网上阅读了《残狼灰满》《最后一头战象》《第七条猎狗》等,学生收获不少,感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