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荷塘夜色朱自清精选(九篇)

荷塘夜色朱自清

第1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荷塘月色》读后感

带着忧愁独自徘徊在幽寂的小路,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

——题记

似曾在梦中见到过:幽寂的深夜,池塘的碧波荡漾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犹如一面明镜,映出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荷叶上滚动着露珠,荷叶下游玩着小蝌蚪。好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世人的梦境。

荷的最大美处是洁。贯通古今,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美名,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风采。荷花一直以它的纯洁优雅、清雅脱俗而独步人间,引众人仰慕。因而有“六月花神”之美称。而《荷塘月色》描写的并非如此。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这无疑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并非只有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了,感情自然也就变了。

淡淡的月光,喜悦中透出丝丝悲凉。在朱自清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他是多么希望追求高雅、自由的生活呢?可是,社会的落后,使当时的生活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四一二革命正在接踵而来。这次反革命残杀了多少百姓,又有多少人面对“叛变”“被杀”两个选项而不知所措。面对国家政局的混乱,他愤怒、忧虑、无奈,而又多么的向往自由与高雅的生活!朱自清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虽然他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但是他的心是一颗炽热的爱祖国的之心!又有多少人能像朱自清、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呢?

面对昨天的耻辱,我们新一代的娇娇宠儿该怎样做呢?会不会过上让朱自清先生追求的生活呢?我们的国家又会不会更加繁荣富强呢?一切重任都肩负在我们身上,一切希望都要靠我们!躲在温室里的雏鹰,出来展翅飞翔吧!

那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那清雅纯洁的荷花。那幽寂的深夜,那皎洁的月光……

带着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我睡着了,在梦中,我又梦到了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

第2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漫天迷人的星光//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等你宛在水中央……

张超和朱自清一样高明,他在歌曲《荷塘月色》中也用了常人不易觉察到的通感手法。“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就是这句,一般人不明白,弹出的“小荷曲”,怎么就有“淡淡的香”呢?一听一闻,怎么就黏在一起呢?其实,作者运用了两种感觉,把听觉用嗅觉来比喻,一下子增强了美妙的感觉。是在弹“小荷曲”时,仿佛闻到了荷花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

“通感”的修辞手法只是比喻中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全诗运用了更多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诗的美感。

诗的开头一个“剪”字,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形象性。“时光缓缓流淌”则是比喻。

“萤火虫”怎么就能“点亮”夜的星光呢?好像是人为故意的,因此是拟人手法,一下子把“萤火虫”写生动了,写活了,写得栩栩如生了!“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既是反问,亦是拟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荷塘景色,有月色,有琴音,有荷香,有萤火虫,怎能不让作者进入梦境,进入到那个曾经给他带来快乐和忧伤的荷塘呢?

第3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我踱步到小荷塘旁,

荷叶正低头酣睡。

我站在这儿,饶有闲情地看月光洒落在荷塘,荷塘上的风阵阵清凉,沁人心脾。这荷叶在月光陪衬显了些惨白无力。

不经意,先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概我所看到的荷塘与他在清华园里看到的荷塘大为不同。朱自清在夏夜里看到的是明月,翠绿的荷叶,粉嫩的荷花,以至于发出风流季节的赞叹。

我所看到的,荷塘不足三百方米,因为它在小村口旁,初秋将至深深处,荷花早已结成莲蓬,莲子早已被人采收,只剩下单调深沉而灰绿的荷叶。她们也略带有那么一点疲倦之态,零零散散分布在荷塘。《红楼梦》中,贾宝玉抱怨荷叶密集一片,想命人将之拔去,于是,林黛玉便说出,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细品这句,若真的能有雨便可听雨了,听雨打在残荷上萧瑟之声。不过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但是不管那是残荷还是枯荷,必是最凄凉的。

我所看的,荷叶并不密聚着,沿边也没有任何干枯,一直极为寂寞纹丝不动地呆在水塘里。

我见过最动人的情景,五月之初,荷花正要开放,裹着含苞,半露粉红的面庞,荷叶可谓青翠欲滴。那晚,夜里下起了小雨,吹着习习凉风,还可见到月隐隐约约躲在薄云之后。那是一幅烟雨晚荷图,那荷花,就像一位孤傲的仙女在雨雾中,挥着如纱的长袖,在翩翩舞起来。

今天的荷塘安静了,初秋的荷,还没干枯,但也不是从前之态,有了点倦然,是否也厌倦无聊的生活。

更深了,夜,

风终于吹来了,

荷叶随着风轻轻摇摆,这景致独有它一番风情,雨下了,我终于听到了雨在荷叶上的声音。

夜,有了;雨,有了;风,有了;月,有了;荷,有了;

欠了点什么,

不是荷花,只缺清净的心能与荷相为配。

没有多少人会留恋着她们,人们往往只将目光留给美艳的荷花。在夜阑人静时,荷叶始终没有怨恨,也不会埋怨,任雨打在身上。因为她甘做绿叶,愿衬托红花,她不会争取,只求在安静中度过。

怕是只有清静的心,能了解她吧。

而我的心是清净的还是扰乱不定,

第4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荷塘月色》算的上是名篇,使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写出了景致。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话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的,使人耐人寻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用的极好,如果换成我们的话,可以用个散落就已经不错了。它值得我们去学习。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夜空中悬挂的月亮的月光使黑影也变得斑驳起来。

《荷塘月色》中有许多地方还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甚至梁元帝的《采莲赋》也被朱自清运用到恰到好处,结尾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第5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杜威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怎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问题展开。《荷塘月色》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散文无非两个宗旨:或理解作者的情感,或把握作者的心绪。朱自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较为含蓄,但心理走向却甚是明了。

因此,教学本文时,我把重心放到了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上。围绕作者涉及三个“点”(其中有一个是虚幻的),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家里是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路上,他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它们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关系?2,作者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各有什么层次和特点?它们与作者的心绪有着怎样的关联?3,江南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作者向往?

意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这两组问题,基本能明白作者在三重世界里的不同心理,从而理解他为消解“颇不宁静”而作的努力,可以看出造成他这种心理的,不纯粹是个人因素,还有家庭、社会等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面对荷塘美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想。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情怀、流露内心情绪的呢?

(二)朱自清先生停留的地点及心理状态

当晚,朱先生一共“停留”过三个地方:原点(出发点和归宿地)——家;逗留点——荷塘;向往地——江南。

1 请你画出朱自清夜游荷塘的活动轨迹(见上)。

2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你从哪些关键词语上看出来?

明确:孤独、寂寞、迷茫

句子: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②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葱葱郁郁的。③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④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 在去荷塘的路上,作者有哪些心理活动?其中以什么心理为主?请你透过关键语句来品悟。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为什么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呢?“平常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超出平常的自己,到另一个世界里”呢?

明确:作者显然对平常的自己不满意,感觉到很压抑,令他烦闷,因此“颇不宁静”,他渴望摆脱这种现状,于是外出散心。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

为什么作者“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才感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呢?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才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呢?

明确:透过字面,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白天的生活很不自由的,经常要做一些不愿去想但又必须去想、希望去想但又不能去想的不自由、受束缚之事。思想上的不自由,令他郁闷。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

(3)“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明确:这一句不用追问,只要通过两个“一定”的语脉承接关系,就能明显感觉到在白天,作者经常做不甘心做的事,说自己不情愿说的话,这些让他烦闷苦恼至极,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此句点明作者此次夜游的目的——为了逃避或摆脱现实中带给他的苦闷。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明确:“且”是“暂且”的意思,“受用”即是“享受”。此句放在这段的结尾,显然具有过渡作用。同时也提醒读者,接下来的写景是作者急欲摆脱现实的烦恼,而想暂且通过对荷塘的月色的美景欣赏来平复自己烦郁的内心。

(5)总之,以内心烦闷而急欲摆脱的心理为主。

4 荷塘月色景色鉴赏并人物心情解剖

(1)在月下荷塘边,作者看到了一幅月下荷塘的美景,请你鉴赏作者描写到的各景物特征(包括使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以比喻手法写出其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具有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拟人手法赋予静物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荷花的这些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转向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相似,更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作“通感”——即打通各感官,把具有相似感觉的句子放在一起比喻。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把所见与想象想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此处用来写流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拾起头来,作者又在静寂中默赏了荷塘内的月色,请你参照上面的提问——赏析法,在课后自己写出鉴赏文字(特别要了解什么是“通感”)。

参考:

A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B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也是通感。

D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实则写出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忧郁。

(3)讨论:在我们眼里,景色的确很美,但在余光中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眼里,却认为朱自清先生描写的景致很随意(详见课本第99页),你认为呢?请说出理由。

A 赞成说:境不由心生

明确:从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明确告诉读者,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历来说法不一,有“夫妻吵架说”,有“父子别扭说”,有“社会动荡说”,或者统而有之,总之是无从确定。

在这样的心态下,作者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实在是在一种心情烦躁、沉郁的情况下写的,其写作的目的只是试图通过对美景的描写来消解自己内心的烦郁!说到底,这是作者试图调节自我情绪的行为。“境由心生”,是指什么样的心情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景,创造出什么样的境。而作者带着一颗烦乱、“颇不宁静”的心,又如何能创造一个景神合一的美境呢?可是,他又实在急欲摆脱这烦郁,怎么办?没心情创造心情,也要写景!如果像余光中先生说的那样,这些景物的描写是“浮泛”的、“不出色”的,恰恰印证了作者此时写景是一种为赋新词强消愁的依然摆脱不掉的烦郁心理!

B 反对说:境由心生

绘的是真景。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这样,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抒的是真情。作者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一直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这个哀愁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峭楞楞如鬼一般”里突兀地体现出来,是它们,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即使写树缝里的灯光,作者也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小结:在荷塘边,作者暂且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但最终是想排遣烦闷的心情而不得。

5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时那里的人物,开心欢乐,祥和温馨,它正好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惆怅郁闷。因此,江南成为了作者的向往之地。

第6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余光中返台前,叮嘱流沙河一定将这件“小”事弄清楚。带着挚友的嘱托,流沙河几经奔波,终于从《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上得到了答案:《三国志》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之手,被公认为记载三国历史最早的史学著作,里面清晰记载着“张飞字益德”。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经艺术加工将“张飞字益德”改为了“张飞字翼德”。也就是说,武侯祠“张飞字益德”的介绍,完全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而并未出错。

流沙河赶紧去信将实情告知给余光中,写道:“当对一件事存有疑问时,切不可草率下结论。只有抛弃臆断,下功夫弄个明白,才可避免尴尬。”余光中回信称道:“先生卓然而立的求真精神,令我敬佩,也让我感触颇深:做学问者要有个性,人云亦云断不可取。”

无独有偶。大半个世纪前的1927年7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发表了《荷塘月色》,其中“月下荷塘”的描写让读者尤为喜爱:“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文章发表后不久,朱自清收到读者陈少白的来信,指出:“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朱自清对此很重视,立即查阅有关资料,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陈少白的看法。他又请教昆虫学教授刘崇乐,而刘崇乐则抄了一本书上的话给他:“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时候。”

朱自清正为找到蝉在夜晚会叫的证据而高兴,却忽然想到,刘崇乐是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抄给他的那段话也许是个例外。于是,他在给陈少白回信时说,昆虫学专家和你的看法一致。并表示《荷塘月色》再版时删掉月夜蝉声那句话。

信寄出很长时间,却未得到回音。直到1938年,朱自清才在正中书局出版的《新学生》月刊上,看到陈少白针对蝉在夜晚是否会叫的文章。文中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还引用了北宋诗人王安石《葛溪驿》中的诗句“鸣蝉更乱行人耳”,更正了此前对朱自清描写夜晚蝉叫的质疑。

虽如此,朱自清还是于1948年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感慨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在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

第7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关键词】 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 片刻宁静 走出宁静

作者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的另一番样子,便独自一人夜游荷塘,在静寂的荷塘小路作者感到自由,感到独处的美妙,面对朦胧月色下优美的荷塘景色,作者在这里得到暂时的解脱,有了一丝淡淡的喜悦。但是心头的愁云是驱不散、挥不去的,作者终于又重新回到“这不宁静”的心境中,说明作者思绪的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宁静到出静”。

1心里颇不宁静,为排遣愁绪而夜游荷塘

本文写于1927年,恰逢叛变革命时期,对人民进行血腥镇压,连续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了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作为一名民主战士,一名爱国革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满反革命政府的暴行,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他既反感于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且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靠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之中所说的。“颇不宁静”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幕和生动写照,是他对局面忧然与个人处境的苦闷,就是带着这种心情,作者为排解心中的愁绪而夜游荷塘,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看出作者渴求宁静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表现了作者的“不宁静、彷徨”。作者是带着愁绪夜游荷塘,为的是排解心中的忧愁,找到解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如此独语,似乎是繁絮叨叨,实则体现了作者渴求宁静,试图从苦闷忧愁的心境中解脱出来的愿望。“一个人在这茫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只有喜悦,没有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最后“这是独处的妙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深刻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抒发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寻得片刻的宁静

作者趁月色出来散步,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月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之亭亭的如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的翩翩风姿,而点缀期间的白色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一番令人神往的描写,使荷花、荷叶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乎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身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花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道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的沉醉在这荷塘美境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水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漂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字,仿佛一位丹青高手泼墨挥毫,精彩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当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4终因社会劳积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使作者“走出宁静”回到现实

对美景的描写是喜悦了吗?也不尽然,“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白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滑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就不一样“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这美景让作者忘记忧愁了吗?但是“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

《西洲曲》的节选,表现了对江南的怀念,再一次含蓄地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而美好的回忆其实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眼前的苦恼的。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正透露了这一点,结尾处“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使作者走出片刻安静,重又回到无奈的共现实。

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暂时忘记忧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文中我更能感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厌恶,作者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并与“白色恐怖”作斗争,病重时仍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以致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令我万分佩服,值得我们所有的同胞学习。

参考文献

1参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及其教学参考

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傅书华.《绝望的孤独与悲凉――重读〈荷塘月色〉》.《名作欣赏》,

2002(4)

3远东.《〈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2001(1)

第8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从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第9篇:荷塘夜色朱自清范文

小荷塘。从大荷塘出来经过公会俱乐部(强斋)。穿过熙春路,从路边小道进入小荷塘。小荷塘有水木清华之景,水木清华又名工字厅,“水木清华”取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在小荷塘对岸有朱自清像,目光指向东方的自清亭。

闻一多像。经过自清亭继续往东,能够在左手边看见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像。闻一多先生是我校1921届留美预备部的学生,在其身后的小山上还有一座闻亭,进来诸多修葺。

百年老馆。经过闻一多先生之后往北走,经过万泉河便是清华的百年老馆。老馆历经战火洗礼,至今已有将近百年历史。关于老馆,大家印象中那张日本军官百人斩大赛的照片便是在老馆门前拍摄。老馆也是钱钟书及其夫人杨绛先生的故事的起源地,他们去世之时也都有在老馆前举行纪念仪式。与老馆相连接的是逸夫馆与北馆。

大礼堂。从老馆往南走,回到大礼堂前面。大礼堂融合了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于1920年建成。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

清华学堂。再继续往南走,可以看到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是清华园早期主体建筑之一,原为留美预备学校旧址。现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堂南侧有一些雕塑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脸书”(看到你就会知道了)。在大草坪中间是日晷,由校友捐赠。上面刻有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

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王国维先生纪念碑在日晷的西面,由二教南侧的小路进去就能看到。这块碑是王国维先生自沉两年之后立的,碑文由陈寅恪先生撰写,碑体则是梁思成先生设计。一块碑集合了三位大家,算是清华的人文底蕴的体现了.

二校门。回到主路上继续往南走,就是二校门了,这个应该不用太多解释,逛清华园必须有一张二校门的照片了吧。

新清华学堂、校史馆、蒙民伟音乐厅。从二校门沿清华路往东走,走到十字路口就能看到新清华学堂、校史馆和蒙民伟音乐厅,这三个建筑是连在一起的。在新清华学堂和音乐厅里经常会有一些演出,也有对非本校学生开放的,但是要提前买票。

四教(真维斯楼)、三教。沿学堂路往北,左手边能够看到第四教学楼,右手边是第三教学楼,三教东边是第六教学楼,这是清华学生平时上课的地方了。虚线部分可以继续往北走,会经过人文社科图书馆,再往北是清芬园食堂(一楼快餐可以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