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复合材料论文精选(九篇)

复合材料论文

第1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四点弯曲性能测试:按照标准ASTMD6109-2005进行测试;吸水率测试:按标准GB/T17657-1999中4.6进行测试;落锤冲击性能测试:按标准ASTMD4495-00进行测试,落球重量4.5kg;加工流变性能:在HAAKE转矩流变仪上进行测试,温度170℃,转子转速30r/min,加料量40g;SEM分析测试:制小样条,液氮冷冻萃断,对样条断面进行喷金处理。

2结果与讨论

试验配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木粉、塑料和相容剂,其中剂总添加比例为2.7%。分别采用一步法、两步法、三步法工艺进行试验,其中三步法工艺造粒前剂添加比例为1.35%,造粒后再添加1.35%,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流程,挤出15×50mm(厚度×宽度)实心型材。

2.1不同生产工艺对加工性能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温度参数、主机转速条件下,一步法工艺主机转矩和熔体压力最大,两步法工艺最小,三步法工艺次之;从型材外观上看,两步法工艺和三步法工艺生产出的型材表面光滑,一步法工艺型材表面有细小的横线裂纹;从挤出线速比较,三步法工艺是一步法工艺的1.84倍,是两步法工艺的1.31倍。在相同的主机转速下,主机转矩、熔体压力和挤出线速主要体现物料的流变性能,将一步法工艺的高混料和两步法、三步法工艺的造粒料通过扭矩流变仪进行流变性能的测试,从表2的流变特征参数可以看出,一步法工艺由于混合后的物料没有经过造粒塑化的过程,在型材挤出过程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物料塑化熔融,一步法工艺的平衡时间最长,需要3.28min,同时一步法工艺的平衡扭矩也为最大,说明熔融物料的表观粘度很大,流动性差,型材挤出速度慢;两步法工艺,平衡时间适中、平衡扭矩低,说明生产时经过造粒的过程后,物料较易塑化,物料流动性好[3];三步法平衡时间最短,平衡扭矩适中,这说明了剂分两步添加,造粒后添加的剂损失少,缩短了塑化的时间,起到真正的作用,成型时挤出速度快,而平衡扭矩比两步法工艺略大,可能是因为造粒过程,剂对相容剂的副反应小,使得木粉和塑料基体的结合力增强,熔体压力增加,这是加快挤出线速的同时提高型材物理机械性能的基础。

2.2不同生产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弯曲性能上比较,弯曲强度两步法比一步法高18.4%,三步法比两步法高19.2%,刚性(弯曲模量)也有同样变化趋势。落锤冲击高度方面,两步法比一步法高100mm,三步法比两步法高150mm。从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三步法性能最好,一步法性能最差,这是因为一步法工艺物料通过高速混合机搅拌后,物料中木粉间的结合水还没能完全排出,物料水份较多,一般在2%以上,木粉和塑料的界面结合力差,高混后物料直接通过锥形挤出机挤出型材,物料与螺杆、机筒的剪切力较小,木粉没能均匀分散在塑料基体中,再加上锥形挤出机低速转动,容易出现木粉聚集成团的质量问题,这也是型材表面出现裂纹的原因,同时型材的物理机械性能差。相比两步法工艺,物料混合后再通过平行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在强的剪切力作用下,将木粉间的结合水大部分排出,破坏木质纤维间的分子间作用力,使木粉均匀分散于塑料中,同时木粉表面羟基(-OH)与MAPE的酯基(-COO-)发生反应,改善了木粉和塑料的界面结合力[4]。所以,当型材受到外力作用下,塑料基体能有效地、均匀地通过两者界面把应力传递给木粉,界面结合力的提高,型材的弯曲强度和韧性也随之提高。三步法工艺将复合剂分两部分添加,混料时添加一定比例剂,造粒后再添加一定比例剂,复合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硬脂酸类外剂,例如硬脂酸锌,在混合过程中水分的存在使MAPE产生MAH,可与硬脂酸锌发生反应,这种反应在热力学上比MAPE与木质纤维的偶合更容易发生,也就使得木粉和塑料的界面结合力变差[5]。在混料时添加一部分剂以满足造粒过程中剪切和分散的需要,防止塑料的降解和木粉的碳化,相比两步法工艺,造粒时剂量少,剪切力也大,水分容易排除,也降低硬脂酸类外剂对MAPE的影响,这样相对两步法提高木粉和塑料的界面结合力,型材的性能明显提高。造粒后再添加剂进行混合以保证型材挤出表面光滑度,提高挤出线速和型材性能稳定性。从图2不同生产工艺的30天吸水率比较可以看出,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吸水率都逐渐增加,其中采用三步法工艺生产的型材吸水率最小,30天浸泡的吸水率为1.75%,采用一步法工艺生产的型材吸水率最大,30天浸泡的吸水率为3.60%,是三步法工艺型材吸水率的2.05倍。这是因为木塑复合材料的吸水性主要是由木粉引起的,通常界面结合力差、分散越不均匀的木塑复合材料吸水率越大[4]。木粉有较强的吸水性,易吸水后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木粉和塑料是典型的海岛结构,一步法工艺木粉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力差,木粉还没被塑料完全包裹,水分子进入两者的间隙易与木粉形成氢键,吸水率增加。三步法工艺提高了木粉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力,吸水率较小。

2.3不同工艺生产的木塑复合材料SEM分析通过SEM观察型材断面形貌,可以客观反映木粉和塑料的界面结合。图3是一步法工艺生产的型材断面形貌,可以明显看出,断面分布很不均匀,说明木粉并没能在塑料中很好的分散,且出现一些小空洞,可能是由于木粉没被塑料很好包裹造成,说明木粉和塑料界面结合较差,受到应力作用时,从界面结合处开始发生断裂;图4是两步法工艺生产的型材断面形貌,可以看出两相分布的均匀性有较大改善,出现较多的纤维拉丝现象和小孔洞,说明两步法工艺能使木粉在塑料中分散均匀;图5是三步法工艺的型材断面形貌,可以明显看出断面很粗糙,且出现纤维拉丝现象和深孔洞,说明三步法工艺生产的型材,不仅两相分散均匀,而且能提高两相的界面结合力,受到应力作用发生断裂时,木粉被抽出形成深的孔洞。

3结论

第2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的优点是熔点低,其抗冲击性能及热封性能优异,但由于PETG价格昂贵,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普通APET树脂一起共挤出生产多层复合片材,故PETG一般用作表面的热封层[4]。PETG与APET相容性良好,PETG/APET/PETG结构简称GAG型复合材料,即片材基材为APET树脂,表层为PETG树脂,是近年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复合包装材料,复合材料既获得了PETG良好的韧性和热封性能,材料成本较APET提高不多,是改善APET树脂抗冲击性能的有效方案。但PETG与APET树脂的物性相差较大,要获得品质性能优异的GAG复合型材料片材,对加工设备及加工工艺的控制要求较高。

2、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

2.1加工设备GAG结构复合片材为多层结构,因此需多层共挤挤出设备成型,根据各层的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螺杆类型。作者采用先进的专用三层共挤挤出机,两组挤出机螺杆直径分别为:65mm、120mm。其它配套设备包括结晶设备、干燥设备、物料输送系统。

2.2加工工艺

共挤复合工艺是使用二台或二台以上的挤出机分别供给不同的熔融料流,运用不同的分配器,将各种粘接树脂通过一定的流道在一个复合机头内汇合与相应的基材进行粘合的加工过程。它能够使具有不同特性的树脂在挤出过程中彼此复合在一起,使之兼有几种不同材料的优良特性。常用的分配器为AAB、BAA、BAB,A一般为大螺杆,挤出量相应较大:B为小螺杆,挤出量相应较小。GAG结构复合片材采用BAB分配器,A层对应的螺杆挤出APET树脂,B层对应的螺杆挤出PETG树脂,通过调整分配器可以调整各层的比例。GAG复合片材的生产工艺图如下:

2.3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1)、APET树脂进入挤出机前需充分干燥[5],因为在熔融挤出过程中水份的存在会促使APET分子水解,而水解会使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导致物理性能特别是冲击强度的下降,还会使片材产生汽泡、条纹、模糊等,严重影响片材的品质。APET在挤出前必须干燥到水分含量低于0.005%,[6]此外干燥温度的高低及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到材料的性能,使用大的空气流量、高的干燥温度和长时间干燥会使材料老化。使用低的干燥温度、低的空气流量和短时间干燥会导致材料水解。建议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150~155℃,干燥时间约4~5h,露点-20~-40℃;(2)、PETG树脂进入挤出机前同样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温度65~70℃,干燥4~6h,注意干燥温度不可超过75℃,否则树脂容易粘结结块;(3)、挤出温度控制:APET挤出料筒温度高于255℃,但不高于280℃,压缩段温度可以稍高,而后区温度稍低;PETG挤出温度210~240℃,挤出温度不可高于240℃,高于240℃材料容易发生降解使得材料发黄并影响材料性能;模头温度230~240℃;(4)、GAG复合材料表面摩擦系数较大,收卷后容易粘结难以分离,所以需要在表层PETG中添加内爽滑剂降低其表面磨擦系数,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内爽滑剂的添加量,内爽滑剂的添加量不宜多大,否则会造成下料及泵前压力不稳定影响生产的稳定性;(5)、根据实际需要,可通过调整A机和B机的挤出速度来控制PETG与APET的层比,PETG层层比在15~20%时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及热封性能,材料的性价比较好;(6)、生产完成停机前应注意让PETG挤出机继续运转15~30min将螺杆里的余料挤空。以免重新开机出现“抱螺杆”的情况。重新开机时螺杆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先开启PETG挤出机运转15~30min后再开启APET挤出机;(7)、GAG复合材料的边角料应特别注意要与APET材料的边角料区分单独回收,如APET回收料中混入GAG材料,二次利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材料发黄现象,影响材料品质。而GAG复合片材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由于其无法以正常的APET结晶干燥工艺处理,所以无法直接加入到APET层中再次利用,目前比较可行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先将其造粒,再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预结晶后加到APET中进行生产。

3、总结

第3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复合材料;力学特性;土建结构

中图分类号:TB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071-1

最近几十年来,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性能而应用广泛。复合材料一般是指利用人工的方法将不同的材料合成一种新的材料。这种合成的材料可以集不同原材料的优势于一身,具有较好的强度、弹性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能够满足各个行业愈来愈多的需求。复合材料在土木建筑行业最突出的应用是作为土木建筑的结构元件和作为土建结构的加固介质。

1 作为结构元件的复合材料

近几十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愈来愈大。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复合材料在建筑材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复合材料自身的优势明显,具有耐腐蚀性强、易于成型、质量轻等优点。与常规的钢铁材料相比,FRP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优势明显,并且相同体积的复合材料质量要比普通的钢材料轻70%~85%。

当前应用复合材料的建筑随处可见。复合材料由于密度较小,作为建筑的结构元件可极大地减少建筑设施的自身重量,因而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而延长建筑设施的使用寿命;易于加工成型的复合材料可以作为墙体材料如曲面墙体,以及加工程序复杂的土建构件如圆锥形构件;复合材料的隔热效果也很良好,制成的夹成结构可用于保持温度;良好的抗腐蚀性可使复合材料作为各种运输的管道和泵体;此外,复合材料还可应用与电业用途,因为复合材料具有对电不敏感的性质,可以免受电磁波的干扰。

Harris曾研制出一种延展性良好的复合材料聚脂棒(hybrid fiber reinforcedpolymer)。这种聚脂棒的延展性和杨氏模量,具有绝缘、耐腐蚀、高强度等的优点,可作为钢的替代品用于土建结构元件;Theriault曾做过用聚脂棒(HFRP)代替钢筋使用的实验,根据砼强度和加强率来预测裂逢间距、裂逢宽度、程限承载力、荷载挠度曲线及破坏类型,得出的结论表明,随着加强比率的提高,裂逢高度和宽度均有所降低,而与砼强度无关的结论。

但是,目前国内用于合成复合材料的工艺还不成熟,规模一般较小,不能广泛的应用于土木建筑行业。如何研发成熟的合成工艺,大规模的在土建行业应用复合材料,是国内同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 作为加固介质的复合材料

近些年来,在我国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极大地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损失是土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比较发达的该去和国家,土建工作人员经常加固比较重要的建筑设施如车站、商场等,另外也加固一些局部受损的建筑如桥梁、路面等。有文献表明,在英、美等发达地区,新建设的建筑设施反而不如加固的旧设施多。在国内,最近几年来,对旧房加固、受灾局部损害的建筑进行改造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愈来愈大。

但是,目前针对土建工程加固相关的专著和文献所阐述的加固理论并不系统,有些只是简要说明了土建加固所使用的方法、工具以及材料,并未对加固建筑和加固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进行系统的测试总结,有些加固只是敷衍了事而不去管实际的加固效果。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对土建加固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实践上的论证,尽力促成土建加固形成一门学科。

我国在1990年成立了全国建筑物鉴定和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并制定了建筑物鉴定和加固规程。有些高等院校如同济大学开设了专门的研究学科研究建筑的改造加固理论,大力扶持了我国的土建加固事业。但是使用复合材料作为加固介质的案例依旧不多见。我们仅就加固材料来说,目前作为加固介质的材料主要是钢材。相关文献中阐述了很多种利用钢筋硅材料进行结构加固的方法,如置换法、绕丝法、粘钢等方法。而最近十年中,很多相关文献开始研究用粘贴复合材料的方法来加固桥梁、柱体等结构。

采用复合材料作为加固介质的优势很明显,同用钢做加固介质相比:加固介质重量轻、厚度小;加固介质长度任意,免搭接;作为加固的板材允许交叉;加固介质具有极高的强度;抗疲劳、抗腐蚀能力较强;并且施工时对环境依赖性较小等。而粘结剂也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的优良性能;粘结基材可以是砌体结构、木结构、混凝土等;永久荷载下具有抗蠕变能力;粘结剂符合环保要求等。

在对土建结构进行加固时,粘贴复合材料并不会不增加柱的截面或者梁的高度,因此不会建筑物原来的美观和使用,这是因为复合材料具有钢材所不具有的抗疲劳能力和抗腐蚀性以及较高的强重比等,因此采用复合材料作为加固介质的方式愈来愈吸引人们的眼球。

由于采用复合材料作为加固介质的优异性能,国内外的土建工作者对复合材料的加固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地区,采用复合材料作为加固介质的案例已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在延长土建结构使用寿命的同时,也为国家俭省了海量的土建养护资金。例如处于北美的温尼伯市通过采用复合材料对污染控制中心的房顶进行了加固处理;在日本,利用复合材料对大阪的海湾大桥进行了加固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发展,复合材料开始在土木建筑行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针对复合材料-土建结构的力学特性与加固技术的相关研究仍不系统、不完善,例如在复合材料-混凝土组合构件的刚度及强度的计算中存在二次应力和预应力的问题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国内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田春,冯振宇,赵乃勤,师春生.活性炭纤维/树脂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J].材料工程,2011(02):102-106.

第4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复合材料,电导率,渗流阈值

1.1引言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具有单一材料所不能获得的综合优良特性或功能的材料。通过复合不仅能使几种材料的性能互为补充,而且可能产生单一材料所没有的新特性。

电导率是材料最重要的物理性能之一。考察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的目的有三个方面:(1)制取高性能的电工绝缘材料;(2)制取具有中等电导率的材料,用于涂层、屏蔽或避免静电电荷;(3)制取具有金属性电导的导电聚合物。

由于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类似于金属的良好导电性能,同时具有类似于高分子材料的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方便加工的特点。而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就是一种质优价廉的电磁屏蔽材料。验研究表明: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主要决定于其所填充的导电材料的含量、电导率、形状、分布等因素。理论上准确计算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常常将问题简化,忽略所填充的导电颗粒的形状和分布来建立电导模型去研究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过程[1]。我们建立了一个考虑导电颗粒形状影响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碳纤维-聚脂树脂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结果表明该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1.2理论模型

我们研究这样一个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系统。它是由N1个椭球形的导电颗粒均匀地分散在N2个高分子颗粒中组成的。假定在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第j个椭球形导电颗粒的三个半轴长分别为, 和,导电颗粒的量子隧道深度为t,那么该导电颗粒的实际体积与其有效导电体积的比值为

(1.1)

所以,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就可看作由有效导电颗粒和绝缘高分子颗粒构成。设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为;有效导电颗粒的电导率为;高分子颗粒的电导率为。

根据平均极化理论[2],可以利用式(1.2)来计算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沿k 轴方向()有效电导率。

+ = 0 (1.2)

考虑到每个颗粒在空间取向上的随机性,我们可以得到整个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方程。

(1.3)

为了简单,假设所有的高分子颗粒都是球形的,而所有的有效导电颗粒都是相同的旋转椭球形。旋转椭球的轴长比为M

(1.4)

其中a, b, c(=b)是旋转椭球的半轴长。

根据文献[2],得到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方程。 (1.5)

其中,Ve为所有有效导电颗粒的总体积。

如果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中所有颗粒近似为球形,应用Maxwell-Garnett理论和两种拓扑结构(对称结构和反对称结构)的关系来确定上(下)边界[1],可表示为:

, (1.6)

其中,分别为第i个有效导电颗粒的考虑近场影响和未考虑近场的电导率。

将式(1.6)代入式(1.5),得到计算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有效电导率的公式。

(1.7)

其中,分别为考虑了近场影响的有效导电颗粒的电导率的x和y轴方向的分量。

1.3 导电颗粒形状和尺寸对渗流阈值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不是随导电颗粒体积含量成正比地增加,而是当导电颗粒的体积含量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突然增加数个数量级。渗流阈值与导电颗粒形状和尺寸存在密切的联系。利用式(1.5),笔者分别计算了导电颗粒形状和尺寸对渗流阈值的影响情况。计算结果(如图1-1和1-2 所示)表明:渗流阈值的数值随着导电颗粒的轴长比M和界面层厚度t的增加而快速减小。

以上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导电颗粒形状和尺寸是制备导电高分子材料时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的参数。

第5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冲击; 损伤; Abaqus

中图分类号: V214.8; TB332文献标志码: B

0引言

复合材料因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和可设计性等特点,在许多重要的工程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复合材料层合板是常用于机身的典型结构.复合材料常以板壳形式存在于结构件中,很容易受到垂直于板面的载荷作用,冲击载荷就属于这类载荷.冲击对复合材料层合板造成的损伤会使结构的力学性能退化,严重威胁飞机机体的安全.因此,对复合材料的冲击特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复合材料冲击特性研究大多集中于低速冲击分析,国内外学者均对此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数值研究工作.CHOI等[1]通过试验研究层合板受冲击时基体开裂与分层之间的关系,认为基体裂纹是层合板受冲击后的初始损伤形式,外层的基体裂纹主要是由弯曲作用产生的;HOSSEINZADEH等[2]等对几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冲击试验,观察其冲击损伤面积和形状,并对试验模型运用LSDYNA进行仿真模拟;MOURA等[3]进行碳/环氧层合板的低速冲击试验,研究发现,层合板在低速冲击下的主要损伤形式为分层和横向裂纹;BOSTAPH等[4]在层合板低速冲击分层问题研究中估算其分层扩展,并对其损伤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其低速冲击特性;WU等[5]在层合板冲击问题的研究中建立冲击模型,模拟局部分层形状,研究其冲击特性;KARAKUZU等[6]进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冲击试验,观察在不同冲击能量、质量和速度下复合材料板的冲击损伤特性,并建立三维模型进行相关数值模拟;宁荣昌[7]对复合材料冲击损伤问题从冲击损伤、试验技术等方面展开简要论述,并对其冲击特性问题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归纳;张彦等[8]对复合材料在横向低速冲击作用下的损伤和变形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个可靠的数值计算模型.

本文运用Abaqus软件[9]展开分析,建立复合材料冲击模型,并对冲击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预测复合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损伤等特性.

1模型失效准则

对复合材料冲击特性研究,关键是对模型损伤失效分析.目前,对于复合材料的损伤失效分析,无论是在试验,还是理论研究,都不够充分,使其研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实际结构中,层合板是复合材料结构的基础,而单层板又是层合板的基础,因此,复合材料单层板的失效预测和损伤规律的研究工作,对复合材料的冲击特性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单层板的常用破坏准则主要有5种:最大应力理论、最大应变理论、TsaiHill准则、Hoffman准则和TsaiWu张量准则[10]等.各种破坏准则都是利用单向板纤维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强度得到的,这些理论单纯认为只要应力满足条件,单层板就会立即破坏,破坏前没有任何损伤发生.实际上,单层板的失效是损伤演化过程,当应力满足一定条件时发生损伤,应力继续增加,损伤不断扩展,当载荷达到极限时,单层板破坏.[11]

由1层铺层(单向板)或几层材料与铺设角均相同的铺层黏结而成的层合板均称为单层板,对于单层板的失效,忽略其层间应力的影响,采用二维Hashin准则对单层板拉伸过程进行损伤判定.二维Hashin准则表示如下:

2模型建立

2.1有限元冲击模型

参照KARAKUZU等[6]的试验数据,层合板尺寸为76.2 mm×76.2 mm,单层板厚度为0.36 mm,共8层,铺层方式为[0/30°/60°/90°]s,层合板材料参数见表1.

表 1复合材料参数ρ/(g/cm3)1.83E11/GPa40.51E22/GPa13.96G12/GPa3.10ν120.22δ12/MPa69.00δt,x/MPa783.30δc,x/MPa298.00δt,y/MPa64.00δc,y/MPa124.00δ1/MPa38.00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冲击模拟分析.由于该复合材料板的宽薄比大于10,属于薄壁结构,因此在Abaqus中使用壳单元模拟描述,不仅可以节省计算成本,而且可获得高准确度的结果.冲击中心区域网格变形较为剧烈,为提高计算精度,在网格划分阶段对冲击中心区域网格进行细化处理,然后依次过渡网格尺寸到边界区域,可以在保证网格质量的同时减少计算时间.冲击密化区域的层合板网格尺寸为1 mm×1 mm×1 mm.层合板边界设置参照试验,四周边界采用绞支约束,即只限制四边的3方向位移,不约束四边的旋转自由度.

冲头模型为12.7 mm的钢质半球形冲头.由于在冲击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冲头的变形,冲头的单元类型取二维解析刚性体.通过在冲头上设置参考点并施加点质量,然后在点质量上施加速率,即根据公式E=mv2/2将冲击能量施加于冲头上.参照试验,分别考虑在相同的冲击能量、相同的冲击质量和相同的冲击速度下的试验影响.对于相同的冲击物质量和冲击能量,进行9个主要试验,每个试验重复3次,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冲击速度的值取决于冲击质量和能量,本文选取几种典型冲击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其冲击速度数值参见表2.在冲击过程中,冲头与复合材料板之间是硬接触,会引起接触单元失效,故采用普通硬接触算法.模型采用二维Hashin失效准则,冲击模型见图1.表 2典型试验工况下冲击速度冲击能量/J相同冲击速度(2 m/s)

通过对表2中的几种典型冲击工况进行模拟,得到其冲击过程中典型时刻复合材料层合板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见图2.可知,在冲击作用下,应力波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中,从冲击中心区域分别沿平板表面方向与垂直于平板表面的方向传递.由于在计算初始时刻定义材料的失效模式,因此,当单元中的应力超过其极限值,单元就会发生失效破坏.对0铺层分析,其纤维铺层von Mises应力分布见图3.可知,在0方向的纤维铺层中,von Mises应力等值线大致呈现“花生”形状分布,而国内外大量复合材料冲击试验研究所得到的表面损伤结果均呈此形状[12].同时从KARAKUZU试验所得的分层损伤试验结果看,这一结论也得到验证,从而证明本文所建立的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本文的冲击力计算结果分别与KARAKUZU等[6]的试验结果及其进行的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见图4.

由图4可知,在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低速冲击过程中,冲击力的时间历程一般可分为2个阶段:一个是冲压阶段,此阶段冲击力不断增加,最终达到冲击力峰值点;另一个是反弹阶段,此阶段冲击物开始反弹,并逐渐脱离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力逐渐衰减,直至冲击物完全脱离平板表面而降为0.

可以观察到,在冲压阶段,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契合度良好,并且所得到的冲击力峰值与试验结果也有较好的吻合度,与KARAKUZU等的三维数值模拟结果相比,更接近于试验值,也说明模型能够良好地描述冲击损伤初始阶段,从而进一步验证本文所建立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过程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在反弹阶段,本文的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略有差异;进入冲击损伤演化阶段,材料出现刚度退化并导致失效.在本文的计算结果中,冲击接触时间更长,冲击过程稍显滞后,导致达到冲击力峰值点时对应的时刻与试验值相比稍显滞后.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看,本文所建立冲击模型的计算结果仍是准确、可靠的.

4结论

(1)本文基于Hashin失效准则建立复合材料板冲击模型,相比于KARAKUZU等的三维模型,在模拟复合材料板冲击过程中,无论是在冲击损伤初始阶段,还是冲击力峰值,均与试验情况吻合良好,验证冲击模型的可靠性.

(2)现有的冲击损伤失效理论都还不够完备,在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演化阶段,要实现对复合材料模型的精确描述更是相当困难,因此在数值计算中,本文和KARAKUZU等建立的数值模拟均与试验结果有所差异,不过依然可以对复合材料板的冲击特性进行有效预测.

(3)运用Abaqus软件进行复合材料板的冲击特性模拟过程中,对Hashin准则进行修正、改进,有望利用本文建立的冲击模型获得更加良好的模拟效果.参考文献:

[1]CHOI H Y, WU H Y T, CHANG F K. A new approach toward understanding damage mechanisms and mechanics of laminated composites due to lowvelocity impact: Part II: analysis[J]. J Composite Mat, 1991, 25(8): 10121038.

[2]HOSSEINZADEH R, SHOKRIEH M M, LESSARD L. Damage behavior of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plates subjected to drop weight impacts[J]. Composites Sci & Technol, 2006, 66(1): 6168.

[3]de MOURA M, MARQUES A T. Prediction of low velocity impact damage in carbon: epoxy laminate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 Sci & Manufacturing, 2002, 33(3): 361368.

[4]BOSTAPH G M, ELBER W. A fracture mechanics analysis for delamination growth during impact on composite plates[C]//Proc Symp Composites. Boston, 1983.

[5]WU H Y T, SPRINGER G S. Impact induced stresses, strains, and delaminations in composite plates[J]. J Composite Mat, 1988, 22(6): 533560.

[6]KARAKUZU R, ERBIL E, AKTAS M. Impact characterization of glass/epoxy composite plates: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J]. Composites Part B: Eng, 2010, 41(5): 388395.

[7]宁荣昌. 复合材料冲击损伤问题的研究现状[J].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2(6): 3540.

[8]张彦, 朱平, 来新民, 等. 低速冲击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铺层板的损伤分析[J]. 复合材料学报, 2006, 23(2): 150157.

[9]庄茁, 由小川, 廖剑晖, 等. 基于Abaqus的有限元分析和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0]张少实, 庄茁. 复合材料与黏弹性力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第6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复合材料力学;简化模型;变分渐近法; 三维应力重构;复合材料层合壳

中图分类号:TB3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4-0053-06

A Simplified Thermoelastic Model for Composite Iaminated Shells

ZHONG Yifeng1a,1b, CHEN Lei1a,1b, YU Wenbin2, ZHANG Liangliang1a,1b

(1a.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1b.Key Laboratory of New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Cities in Mountain A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R.China;

2.Department of Mechanics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Utah State University, Logan 84322, USA)

Abstract:To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one-way coupled thermoelastic problem for composite laminated shells, a simplified thermoelastic shell model based on the variational asymptotic method (VAM) was developed. The 3-D energy functional for composite laminated shell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Hamilton extended principle. Then the 3-D energy was asymptotic expanded into a series of 2-D approximation energi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inherent small parameters. Finally, the approximate energy was converted to the form of Reissner-Mindlin model, and the 3-D recovery relationships were deduced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3-D field distribution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The cylindrical bending example of a four-layer composite laminated shells under the sinusoidal surface load and temperature field shows that the modeling speed is fast (equivalent single-layer model, which can reduce two or three order calculations compared to the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nonlinear approximation ability is excellent (convergent to the exact solution).

Key words:composite material mechanics; simplified model; variational asymptotic method; 3D stresses recovery; composite laminated shells

第7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复合材料 构件 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76-01

一、引言

复合材料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甚至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发展的如何,可见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复合材料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飞机制造业,其使用的复合材料非常多,而且应用了很多先进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然而,由于复合材料的独特性能,其对加工工艺非常敏感,并受加强纤维方向影响形成各向异性的材料性能特性,因此,在成型加工过程中,不能对传统的金属材料加工成型方法进行照搬。基于此,本文在对复合材料铺层成型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零件的结构方案设计、成型工艺、强度设计以及试验验证等方面对结构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复合材料构件的相关概述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其是一种高强度、高刚度增强材料铺设在基体中所构成的新型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良好的抗疲劳性、抗腐蚀性等一系列优点。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复合材料技术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复合材料和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可以在保证几何尺寸和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减轻质量,提高性能。

正是由于复合材料这种明显的性能优势使得其在飞机制造中的机翼、机身、雷达罩、整流罩、平尾上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使用。对于目前来说,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由传统的小型、简单的次承力构件逐渐向着大型、复杂的主要承力构件发展的过程。

三、复合材料构件的具体成型过程

复合材料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其不仅本身是材料,而且又具备结构的特征,材料和结构同时完成。在当前运用的复合材料构件成型过程中,有着多种方式,常见的有铺层成型、模压成型、编织法成型等等。本文以铺层成型法为例进行详细分析,以为下文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设计提供基础。

铺层成型是复合材料整体构件制造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构件的结构特点、几何尺寸和性能要求同时进行材料选择、工艺设计和结构设计的一种特殊的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方法。它将单向或有纬织物预浸料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和层数进行铺设,然后在热压罐中抽真空加压固化,最后形成满足要求的零件。

铺层成型法制作复合材料构件已经成为当前应用较为成熟的一种成型方法,尤其适合在制造结构复杂、对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复合材料构件中,在航空等重点领域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该种技术中,预浸料下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人员以及场地,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传统中常采用手工切割方法进行下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尺寸精度差,要对大量的下料样板进行管理。本文认为,可以采用当前先进的全自动化预浸料下料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下料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对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设计分析

(1)零件的结构方案设计

在对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方案时,要和传统的金属材料构件的结构设计方案有所区分,在设计复合材料构件结构时,在过渡上要尽量圆滑,避免出现翻边等型面曲率剧烈变化的结构。在当前的复合材料连接方式中,采用胶结的方式是最为常见的,因此在对零组件设计方面,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复合材料的零件数。可以应用当前比较普遍的一次成型加工方案,同时在关重部位的连接方式上尽量采用预埋金属连接件的方案。

(2)构件成型工艺

在复合材料构件的成型过程中,由于其形成的不仅是结构的形式还有结构的性能,因此对构件成型工艺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结构方案中复杂结构一次成型的需求,又要满足强度设计中对材料性能指标的规定。除此之外,复合材料构件的稳定性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实际过程中,如果按照较严格的要求对复合材料构件进行成型,而又没有达到相应的成型效果,可以采取降低要求重新进行构件和强度设计的方式。如果担心在成型过程中存在过多的设计风险,可以在一开始的设计阶段就对成熟的成型工艺进行参考,不过采取这一方法就是带来了增加构件重量和降低指标的缺陷。因此,在选择最优化、最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方案中,要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构件的结构强度设计

当前,对于金属材料构件的强度设计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门类,无论在材料性能、校核标准以及计算流程方面都有着完善的理论。相比于金属材料构件,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当前有限元设计等先进结构强度设计方式的发展,传统对构件的验证设计方式开始得到转变,逐渐转向预测设计的理念。不过在复合材料构件结构强度设计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问题,比如,现阶段可以说基本解决了计算流程的问题,材料性能方面也随着性能实验和计算软件平台的开发逐渐解决,但在校核标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和共识。因此,在对复合材料构件的设计中,不过要考虑结构静强度、刚度和动态特性等,还要对稳定性等做全方位、全方面的考虑,同时还要注重在设计中选取较大的安全系数来显著提升复合材料构件的可靠性。

(4)构件的试验和验证

和金属材料构件相比,复合材料构件具有较差的组织均匀性以及分层铺敷的明显结构特点。因此,在实践中对复合材料构件进行试验验证时,要重点对其破损容限以及疲劳性能等做重点关注。除此之外,仍然不能忽视一些传统的指标,比如,复合材料的耐高温、耐腐蚀性因素等,都需要做充分的验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紧密关系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有着较大的区别,较差的组织均匀性使得其具有相对较大的设计难度。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改进传统成型方法、加强对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复合材料制造水平、促进航空航天、汽车等先进领域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彭惠芬,夏晔,王鹏,王程.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层间应力分析[J]. 河北工业科技,2015,02:1.

第8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__同志,女,汉族,1975年4月19日生,____人,博士,副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__年她就读于__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于__年7月获得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攻博期间,__同志主研国家“863”项目—“液氮球磨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得到了国家“863”项目资金(国家“863”计划是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着重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的大力支持,划拨专项经费100万元,经过4 年不断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__同志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索了一条能够制备纳米铝合金块体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高效低成本的实用化工艺路线,对纳米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材料在纳米晶条件下的强化机制,为纳米块体铝合金材料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__,申请专利号: __,申请专利号: __)。她在__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有多篇论文被ei收录。__年7月本着对家乡的热爱,__同志毅然放弃了__和安徽等名牌大学的邀请和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到了故乡__,成为了__学院的一名教师。

投身教育,矢志教改。来到__学院后,__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很快成为__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担任起__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无机材料教研室主任,成为学院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在教学工作方面,她先后担任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潜心研究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新颖、自主、独特的教学风格。她在教学时杜绝学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地模仿实验,而是注重方法引导,重视思路分析,积极创设问题的情景,进行探究性教学,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在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按照分类指导、逐步推进、逐层提高的教学思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让优秀生“吃得饱”,又使学困生“消得了”。历年来,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成绩显著,学生评教成绩每次都是名列前茅。

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她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家与学校是她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学校的工作耗费了她大量的精力,在她的日历中很少有“节假日”、“双休日”。 为了帮助考研的同学取得好的成绩,她与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用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学生做指导,并将自己的考研经验总结出来与同学进行分享,只要同学一个电话,她就会不辞辛苦的从家中赶到学校帮助同学分析问题。辛勤的汗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她辅导的考研同学,上线率达到80%,几年来,先后有20余名同学考取了天津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繁忙的工作使她连与同学聚会的时间都没有,她将自己的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却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家里的一切家务都由丈夫一人包揽。因为学校的工作,她欠家人太多了,就连孩子降生的当天,她仍然坚持上完最后一堂课才住进了产房,而床旁还放着刚刚讲完课的书本。2010年10月担任无机材料教研室主任,上任伊始,正赶上教育部普教本科评估。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她很快理清工作思路,带领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迎评工作中,积极开展迎评工作,一年半的时间里,放弃了节假日,晚上还经常加班到深夜,整理、规范教研室的各种教学资料,为确保学院顺利通过评估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专心科研,精益求精。在抓好教学的同时,__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重点把握最新的研究方向,关注复合材料科技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创新成果。2008年10月,__论文被评为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一等奖。2010年10月,她作为重点受邀代表,参加了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第16届复合材料大会,在会议上围绕“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与同行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她撰写的论文《球磨时间对b4c/al纳米晶的影响研究》还获评i2010年第16届全国复合材料大会优秀论文。__同志主要科研成果由于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航天六院42所的高度重视,因而达成共同研究芳纶纤维在混凝土方面的应用的意向,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经济前景巨大。此外,__同志还主研博士创新基金一项:__),__市科技局课题两项:__,主研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一项:《钢中微合金元素的溶解动力学研究》(项目编号:__在研),参研河北省科研项目一项:《高强钢中微合金元素回溶动力学及晶界迁移研究》(项目编号:e20111105006,第四完成人,在研),参与市科技局课题研究两项《新型亚硝酸根化学传感器的研究》(项目编号:09130212c,第四完成人,国内领先水平)和《复配絮凝剂的配制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国内先进水平)。其2011年撰写的论文__和2012年撰写的论文__均被ei检索。

第9篇:复合材料论文范文

关键词:复合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57-03

实验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过程。在本科专业教学中,强调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促进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复合材料专业实验是继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之后的又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是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等专业课程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复合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以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同时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实践和理论指导。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复合材料专业实验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复合材料专业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接触该专业所涉及的具体工作过程,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从素质培养来说,通过实验环节的实践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专业创新能力。我国的高等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实验和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中实验步骤或提示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学生可不必思考、分析,只需单纯模仿、重复,“照方抓药”,按图索骥,就能完成实验,导致学生实验往往流于形式。这种实验教学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片面地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从学生培养角度讲,实验的效果也仅仅只是加深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而已。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实验的理性思考,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一、实验体系建立原则

复合材料专业实验教学必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理论和实践指导。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复合材料专业实验的基本理论,结合本专业实验的特色和要求,在实验教学的体系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

2.体系完善的原则。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实验知识的覆盖面要宽,以保证实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要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质量。在实验内容的时间先后安排上,要按照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行,循序渐进。

3.提高实验能力为主的原则。实验课要有利于强化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尽可能采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要根据能力结构和层次,有计划地实施教学。

4.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二、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模式

以问题为核心,创建校内教师指导下,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关的实验指导书,以实验的具体问题为起点和核心,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实验技能隐含在实验问题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找信息和参考资料,提出实验方案,通过讨论和实验,实现自己的设计。使学生成为实验的积极实践者,教师是实验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和科研训练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保证实验课程的安排符合认知规律。该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和培养创新精神构建的实验教学平台,从而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1.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复合材料专业实验是要让学生掌握复合材料试验技术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复合材料试验技术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培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良好作风。将现有的专业课程实验课程予以重组和整合,以复合材料原材料、加工制备、性能检测等实验基本技能和应用技术培养方面的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在实验类型上逐年显著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选做实验的数量,而且内容不断改进、充实、丰富和提高,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扩展的余地。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的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在强调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学生的潜能。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学生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培养;该实验平台通过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强化了对学生的复合材料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技能强化与创新实验教学实践平台。一种较高层次的实验训练。是根据本院的教学和科研优势,针对学生各人的志趣而设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验题目来自于教师在科研和教改项目以及学生自主立项课题上,选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科研实验室,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实地参与科研实践,学生自愿组合,自由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加科研项目,完成实验设计、研究、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受到科研的全程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陶冶精神,提高素质。该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复合材料领域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学生动手方式不同平台存在差异

在专业实验平台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复合材料试验技术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培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良好作风。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找信息和参考资料,提出实验方案,通过讨论和实验,实现自己的设计。这些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法比较传统和常见,学生通过一般的教学书籍便可以完成。期间允许学生的配方设计不合理,鼓励学生找出原因,重新设计;工艺不合理,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不同组别、不同学生做出的实验结果相差显著,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技能强化与创新实验教学实践平台是更高能力的培养,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学生自立项目为依托,锻炼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项目,直接负责科研中的某些内容,并且要参与整个科研内容的讨论。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科技文献、学会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实验的总结和报告,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的科研活动中。这样学生实验成就感很强、积极性非常高,无形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

四、新的实验教学使考核更加合理

目前,复合材料专业实验成绩的评定绝大多只是基于实验报告。由于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导致很多实验报告不仅同组别学生基本相同,甚至不同组别的报告内容也基本相同,更有甚者实验报告完全是抄袭其他同学的。还有一种现象是有的学生实验还没有进行,实验报告依然完成。这样评定成绩很显然无法表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不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实践能力差异。这一现象还会挫伤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同学认为实验做得好不好,甚至做不做都无所谓,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可以获得高分。学生进行实验实践的积极性和兴趣下降,致使实验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而上述实验教学的改革,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因每一小组实验方案不完全同,最终的实验报告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避免了实验报告的雷同现象,有利于公平、准确地评定成绩。并且实验报告的评定除了考核具体的诸如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是否准确外,重点放在实验的思考与讨论,因为这部分最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体现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强化与创新实验教学实践平台上,由于所进行的科研内容和实验完全不同,总结和报告中更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并且由于学生的努力会长成果中体现,更加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

通过对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教学内容和实验平台的进行了改革和细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显现了一定的效果。但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学的改革不会简单的一蹴而就,它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本领域的科学发展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目的是培养出符合领域需求的多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峰,项军华,韩大鹏,等.MIT本科教学活动的若干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01):62-64.

[2]岳树梅.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77-80.

[3]刘少兵,付新建,周思凯,等.复合材料试验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17):130-131.

[4]贺燕云,马中良.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211-212.

[5]肖汉杰.对构建“三结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2,(06):223-224.

[6]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5):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