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环艺实习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环艺实习工作总结

第1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一、班会目的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大学第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半年,我们带领环艺一班班委会、团支部,在辅导员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在艺术学院团支总学生分会的导引下,积极开展班级建设,并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狠抓学习不放松。其间,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今天,环艺一、二班召开学期总结班会,对这一学期的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探讨和分析,批评与自我批评。带领大家朝着建设一个我们共同的大家庭而努力学习,进步!

二、班会流程

1.会前

⑴班长讲解班会流程和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会上踊跃发言。 ⑵确定班会日期、地点等。邀请环艺一、二两班全体同学及班主任杜鹏老师参加。

⑶做好会前的组织工作,材料准备。与各班委组织讨论商议,确保班会的顺利开展。

⑷各班委准备期末总结发言稿。

三、会中

⑴时间:20xx年x月x日 20:00整 ⑵地点:11级环艺一班教室 (1号楼408室)

⑶出席人员:全体11级环艺一、二班同学,班主任老师及辅导员,辅导员助理(59人)

⑷具体流程

1.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

2.组织活动纪律。

3.请班主任老师做开场发言。

4.由班长:王依强,副班长:黄潇,团支书:冯舒婷,组织委员:上官一帆,学习委员:蒋桂雪,生活委员:高阳,心理联络员:吴苑同学,做班委学期期末总结发言。

5.班主任老师对我班一学期的学习和工作做出点评,肯定了我班的进步,指出了我班的不足,对下学期的学习和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6.班主任老师作班会总结。环艺一、二班班级期末总结主题班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7.团支书整理会议记录,作班会总结书面存档。

第2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3210”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工艺学;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94-02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1]。“3210”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我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重要成果之一。“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专业内涵,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为例,应用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一体化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项目、课程考核和教学实施等六个方面阐述一体化课程的设计过程。

一、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制造工作过程产品为载体,注重过程学习,结合我校“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总模式,并遵循知识成长规律,分阶段逐步加深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力度,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双素质团队、实习实训运行保障条件,全方位、多因素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新的“3210”人才培养模式。“3210”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阶段划分

1.“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2]。“3210”人才培养模式,即“三阶段、两情景、一环节、零距离”,该模式的主要阐述:①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实验实训室”和“机械制造工程中心”两个情景中学、做融合,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指第二学年的四个(小)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中厂”、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工学交替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三阶段是指第三学年的三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学习专业拓展知识,完成综合工艺设计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零距离上岗”。②两情景。包含校内一体化教学情景和校内实习实训工作情景与校企合作工作站“1=1”(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工和学的两情景,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③一环节。一环节是指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一环节(也包含两情景即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可以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以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④零距离。通过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使工作过程知识借助校外真实的企业场景得到升华,同时借助国防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使毕业生从心理和技能上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阶段划分。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目标产品为主线承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工作站等教学条件,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阶段划分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领域、两情景状态描述和一环节的实质内容。

三、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定位。《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是与生产实践内容紧密相连,主要面向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等技术岗位。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是在《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工艺规程编制与加工实施为主线,以典型零件为载体,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有机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形成基于“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的能力,能够根据零件图正确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确定毛坯、拟定工艺路线和设计工序,掌握编制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独自完成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编制,为今后的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内容设计。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结合工作情景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4.教学项目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本课程的教学项目以机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减速器为依托,以组成减速器的输出轴、滑动轴承套、箱体、齿轮、轴承盖和拨叉等零件为载体,构建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六大类零件项目[3],分别为:项目一:轴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二:套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三: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四:齿轮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五:盘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六:叉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可以学会此类零件工艺设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类似零件的工艺编制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课程考核方案。每个项目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点及分值百分比分别为:知识目标15%、技能目标20%、操作实施25%、项目总结报告20%和公共考核2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组内互评+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四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四、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需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6人左右,并选优秀且主动性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在后续课堂讨论环节中非常关键,主导整个小组的讨论进程,决定课堂讨论和汇报能否顺利完成[4]。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为:教师下发任务书布置课堂任务要求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和资讯确定最优设计方案组长分配实施方案任务并汇总小组分别展示和汇报组间互评和自评教师点评与讲解学生完善设计方案并填写作业单。

五、结论

本课程在我校经过两轮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得到了学校肯定和学生好评,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更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平台和帮助。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细化课堂考核项目,这是本课程继续完善的内容和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

[2]任青剑.校企合作工作站是“3210”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证[J].才智,2015,(01).

第3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指明研究热点,会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例如在教学中扩展乳制品加工内容,添加最新乳制品如舒化奶等乳制品的加工工艺教学。近年暴露了许多重要的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在教学中加入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科学哪些方面相关,使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例如,教授蛋白质检测一节时加入“三聚氰胺事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三聚氰胺牛奶”的制造原理及危害性;乳制品教学时加入“皮革奶”制造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皮革奶”的加工原料及原理;食品添加剂教学加入“苏丹红”等非食品添加剂制造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食品学科的特点决定着食品科学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现代化食品加工的高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因材施教,使学生既能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很多学校的实验课是实验员将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在实验前准备好,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老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操作,有些学生甚至做完实验都不知道实验原理。这导致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整个实验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验教学中发现让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试剂配制、仪器准备调试到实验的结果分析均由学生完成,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化整为零归纳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包括十多个非常复杂步骤的加工工艺流程化整为零讲解,并归纳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讲授食品加工工艺时与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中的杀菌、冷藏、包装等操作和食品保藏原理中的热处理、冷处理等方法相结合讲解。例如,乳制品加工工艺涉及十几个操作步骤,如果学生硬性记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即将这个十几步的操作分解成几个单元操作,如预处理过程,杀菌冷却和包装过程。预处理过程由原料乳检测验收、均质、冷却步骤组成,把这些步骤与单元操作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单元操作在整个工艺中发挥的作用及先后顺序;杀菌冷却结合前面学习的杀菌方法,包括巴氏杀菌法、灭菌、杀菌等方法,结合实际的加工过程讲解不同杀菌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杀菌方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教学中采取归纳总结方法,把食品科学教学内容中单元操作的知识点穿插起来讲解,使其科学合理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工工艺,既能对单元加工操作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对食品加工工艺整体的设计和实际操作有全面的认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很难描述清楚的复杂过程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易懂,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理解掌握,同时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4]。在一些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解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时,整个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并且涉及到非常多的设备,用板书展示或者挂图展示都达不到形象生动的程度,通过精心制作的图片、动画以及工作视频的展示,生动形象地模拟每一个生产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使用的设备的工作原理。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能力

1.增加学生参与实验、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食品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5]。根据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以及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实验课前,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准备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让学生在实验前就了解实验原理和将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做到有所准备,避免了以前学生不懂实验原理就做实验的现象。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及实验小结等,实验课程的质和量均有提高,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学院的重点实验室设置生产工艺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工艺实验室能进行一般的小型生产,模拟工厂中食品生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设备。学生还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增加课程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实地学习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这些实习是否得以实现,质量能否得以保证,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5]。例如,在食品科学实习中设置牛奶厂实习,果汁厂实习、火腿肠加工工艺实习等。火腿肠加工工艺实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整个火腿肠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肉解冻、绞碎、搅拌、腌制、斩拌、灌肠、杀菌、冷却、检验等环节的生产、仪器操作、产品检验等工作,把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既加深了对食品加工理论的理解又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配合及要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生产操作能力。

四、结语

第4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第5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当前很多独立学院理工科院校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工业设计对于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看不到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工科为主的独立院校来说,工业设计专业成立时间较短,大多设置在机械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实践教学多参考二本院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独立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度不够,基于此现状,有必要对工业设计实验室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一、独立院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独立院校的运作模式多为自给自足,因此对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偏少,缺乏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实习场所,师资力量不够强大,部分教师对工业设计认识浮浅,让学生在手绘功夫上花费大量精力,缺乏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及整合技术艺术能力的培养,把工科类工业设计与艺术类工业设计混淆在一起,培养方向上的偏离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能力缺乏信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工科院本文由收集整理校中工业设计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现象,对独立学院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实验室实践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于该专业健康发展。

从本质上讲工科学生的艺术功力远不及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本着基本理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突出知识运用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培养具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计算机表现技法、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统一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通过普通高考本科统一招生录取,没有或很少接触艺术训练,因此在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上有所欠缺。为了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艺术表现形式在学生整个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占用了较大的学时比例,以我院工业设计为例,实践教学总计996学时,素描、色彩、设计速写、效果图技法、快题设计表现、摄影与摄影技术等课程共计学时数为296学时,达到实践教学总学时近1/3。反而没有很好的结合自己工科生具备的优势,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外语能力、科技技术学习能力、产品机械设计结构能力。工业设计的特征是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统一,理工类院校的技术优势是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不具备的,为工业设计教育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让学生的实践课程走进机械专业相关实验室,重视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拓展学生的技术能力,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产品创新设计中。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加强实践教学队伍

独立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建立时间大多较短,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多为理论教师充当,未设教师从事专职的实验教学,而且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专业任课教师操作实验室设备能力、模型制作和加工工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创作作品无法得到最佳表现,或由于未掌握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造成设计作品最终失败。因此相应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实验教师队伍,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同时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能力,完成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技能指导的过程,成为“教学+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培养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可以通过派出去参加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班,或进入到企业进行为期 1-2个月的基层培训,或进入企业中设计部门进行完整的项目研发跟踪,提高教师设计能力、实践技能和艺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2.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工业设计对于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偏少,缺乏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实习场所,工业设计专业模型实验室通常只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核心专业课程的实验,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实验项目还有一定欠缺,硬件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还需加强。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实现规范操作、安全使用、健康教学,可以配备现代化的设备,如激光裁床、喷漆水帘柜、吸尘器、电

脑雕刻机、快速成型机、cnc、铣床等。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作为工科院校特色专业,其实验室一般配有电脑雕刻机、快速成型机、cnc、铣床、刨床和车床等加工设备,此类实验室和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通过整合,可以创造除专业训练以外的实验平台,使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对产品材料加工工艺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机会,满足实践、创新和科研,通过认知学习、技能训练、综合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学院除建有专业的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人机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还应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设计研究院、机械加工工厂、产品生产基地、工业设计公司等),使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实习以及毕业实习能落到实处,给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训练条件,能够满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3.加强集中实践环节

重视技术、设计类实践环节教学,除了对手绘能力的重视,还应设置包括概念或改良产品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强化训练、工业设计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内的各种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各个实验项目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学时要求,编写相应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性。针对实习和课程设计环节,实验指导教师都必须事先拟定详细的实习或设计计划,做好工作记录,制定成绩考核标准,对实习或设计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了实验教学讲义。从而做到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实习时间有保证。针对课程提供不同的实习基地,根据课程性质完成集中的实践教学,如为期2周的生产实习,能够集中驻扎到工厂,下到第一线,与工人师傅一起学习、生活,只有深入到第一线,亲自体会操作,才能深刻明白产品设计过程中光讲究好看是不行的,还应结合实际的生产环节加工技术等来考虑,才能使产品量化。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应用方面的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工科机械类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材料学科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之中,加强设计的技术含量和理性含量,设计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好看的造型,还有更多需要设计人员进行考虑的因素,工程技术、人机工程学、人文社科知识、艺术美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消费心理学。

第6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1、新教改引导教学教法的阶段性探讨与改革

我国一直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教育在新中国的发展与建设中被放在重要位置。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又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在教育优先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教法、增强教师素质成为了教育的必修课。间隔一个阶段会对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改革与总结,这对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驱使

在城市大举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环艺专业人才。由于本专业是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正符合当下城市建设与环境升级的市场需求,学生在就业上基本形成了与社会直线对接的现状。就业的优势使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四年后,在不选择继续求学的前提下会直接进入市场进入设计公司工作。就业现状要求,环艺教学在思路上和教学内容上需要与市场设计公司能无缝对接。

3、专业教材普遍“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与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材教学、什么教法教学都对学生理解与学习起着主导作用。课后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除了直接依托教材外,其次才是从网络和其他途径寻找相关学习内容。在国家颁发的“十二五规划”环艺专业的教材中,尽管质量较高、内容全面但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教材自身偏理论性,虽然知识丰富、严谨,但是实践性知识涉及甚少。教材内容与快速发展的设计状态出现矛盾,存在实践、施工等知识点相对落后的表现。这也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的普遍现象。教材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形成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市场认知度越来越少的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专业性强,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装饰材料、制作方法等知识点都要随着社会审美水平与制作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事环艺教学的老师在教学上除了依靠现有的教材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标准进行常规化的改革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二、现状

1、新教改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变化

大多数院校修改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基本上为两年一次。这种常规性的修改正是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在这一轮教学课程改革中,以湖北省某高校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四年总课时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四年总课时数从2010年教学大纲3000多节下降到2012年教学大纲的2432节。课程比例调整为: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1.1%,专业基础课占总课时的20%,专业课占总课时的33.3%,实践课占总课时的15.6%。突如其来的课程锐减、课程比例之间的调理,对新一轮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了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减少了专业课程的课程数量;其二,为了增加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每个学年增加了实践课程数量;其三,专业课程量的减少,给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教改的变化,对湖北某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做了一份调查。调查问卷针对环艺专业大二年级展开。调查下发了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占调查人数的82.7%。问卷内容主要围绕着三个部分展开:其一,环艺专业应该怎么学;其二,环艺专业应该如何教;其三,环艺专业应该如何用。调查中,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诉求:第一,环艺专业的课程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分设专业方向或调整专业方向。在经过大一的基础学习后,学生普遍认为专向人才比通才更符合环艺专业的学习要求。第二,环艺专业的课程因其专业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进度过快或课时较少,普遍专业课程只有36-48课时。学生普遍认为,很多专业课在刚刚有了基础认识并形成个人的意识后,课程就进入结课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改初高中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许多学生不适应。第三,为了适应就业,课程教学中需要增加实践学习。学生希望增加与市场结合进行实践与课堂教学共同授课方式。第四,由于专业知识需求,需要增加前沿建材知识的学习与交流的课程。

2、新教改形成双刃剑,对学生与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每一位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新教改后,由于课程课时量的精简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更少的时间段里讲授更多的重点成为了教师上课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简”与“精”的教学模式与美术专业扩招时只考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内容直接形成了冲突与矛盾。近几年大学的扩大办学,许多高校都看中了艺术办学的这条路。许多高校都向着专业更大、更全发展。开设艺术系在1999年以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个高校中兴盛起来。学生在历年的美术高考素描、色彩、速写的考试题型中训练与学习,这使学生进入高校后,不适应环艺专业的学习模式。如:高考的素描与色彩考试都不允许学生尺规制图。学生丢掉原有的素描学习中“三大面五大调”,让学生在环艺初学阶段很不适应。学生期待在课堂学习中提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也想将课程体系的精华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但是,课改后的课程总量减少直接影响了教师原有的教学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希望在教学内容上提炼与精简。因而老师在教学中,既要快速转变学生从素描色彩到环艺理性的学习模式,又要在有限的课时里把精华传授给学生,这无疑让老师为难,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别扭。

3、新教改对教材的要求更高

如果说课程的总量减少,老师与学生形成“教”与“学”的两面,那么,连接这两面的就是教材。高校的教学与学习需要依托于教材与教学辅助设备。但是,高校教学大纲的更改频繁、高教司在教材上没有统一的要求与规定,每个高校在采办教材上的五花八门直接将当下环艺专业教学拖至尴尬的境地。拿本次问卷调查的高校来说,教材的更换率高成为学生学习不系统、教师教学不系统的主要原因。

三、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现状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教改提出以下对策:

1、规范专业教材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教材是提供教学的课本和讲义,是课程核心内容材料。是按照学科的科学知识以逻辑顺序、学生的乐学程度折衷编写的系统资料。对于教学来说,教材起到连接教师、学生、知识三方的作用。好的教材可以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对课程提高乐学程度。同样,好的教材可以让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讲解更系统、全面,让教师在讲授中有效归纳、提高效率。但是新教改以来,教材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从表面看,呈现多种教育体系与观念的交融,实质却隐藏了弊端。如:教材的多样性,在各校教学交流与讨论中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自由、开放、多样的教材让年轻的艺术教师迷失了方向。同时,不同院校学生间在学习与交流中出现了知识点代沟等。鉴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规范教材的专业性、规范性与权威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材要针对同专业、同类别、同层次学生进行统一编写。现我国每个阶段都会编写“全国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这个教材由我国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教学目标、专业特点编写,但是,教材的对象更偏向学术型学生学习。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由高教司主管部门将现有的环艺专业学习方向划类编写。如:应用型教材、理论型教材等。并且,进入下个阶段的教材编写要提前做现阶段的教学总结,结合当下专业发展找出教材中的利与弊针对性修改。结合新教改、知识更替、新材料、新工艺等内容做补充工作,让教材具有系统性。专业教材统一有利于学习的连贯性,同时有利于各高校老师在教改、教学手段讨论与交流中做到同步与更新。

2、教学结构的改变推出环境艺术专业的“四叶学习法”

“四叶学习法”是在个人多年环艺教学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法。“四叶学习法”是结合环境艺术专业的应用特点提出的。环艺的知识只有在“用中学”才能系统的掌握。通过课堂教学、场外指导、实训基地、市场检验四个方面相互交替进行的。即学习的“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实训———应用”的过程。环艺专业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否适应就业才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四叶学习法”是针对新教改中缩减专业课时量、增加实践课程课时量这一现象提出的,同时也是针对现专业学生实战经验差提出的。有效运用可以缩减学生在学术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普遍手段。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依托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环艺课程在新教改减少专业课时的前提下,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将课程内容、进度、时间掐算好,选择最有效的“用中学”方式进行。除了环艺基础课程:理论、制图、透视、手绘课程以外,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对实用型课程进行授课最合理。课程都以项目教学为导线。如: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从课程的初始阶段设置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新知识学习。从传授新知识到布置案例项目模拟训练,课程带着实训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新知识,辅以训练可以激发自主学习、钻研精神,形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是环艺专业学习好坏的基础。

(2)场外课程指导

高校的专业学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远远满足不了环艺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专业中许多装饰材料及工艺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去感受与学习。如果说课堂教学仅仅在“纸上谈兵”,那么场外指导学习相当于将纸上的东西变为现实,是设计与市场衔接的有效手段。这是细化课堂学习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如:市场调查、相关展览、工艺制作、材料使用等,都需要场外指导完成。想做到充分学习,需要从事建筑与装饰材料开发、制作、施工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与授课。场外指导是弥补现有环艺专业教师长期在学校重复教学带来的知识更新不足的补充教学形式。这与其他专业请行业精英、外聘教授一样是对本专业的一种有效补给。在新教改后,以湖北某高校为例:实践课程从原来的不受重视到占大学四年课程总量的15.6%。这一重大改变对环艺课程在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上提供了解决方案。如何利用好社会的专业资源进行教学与指导直接成为本专业在学校与市场长期壁垒下的开拓途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从某高校的环艺课程设置上来看,每学期末17-18周为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可以做为行业精英、建筑与装饰材料调查、施工流程了解等相关知识的集中学习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与场外实践指导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环艺专业学习好坏的关键。

(3)实训基地

教学中探索产学教结合、产学合作、产学研结合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必经之路。实训基地可以帮助高校在产、学、研之间形成实践学习的纽带,联通学校与市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四叶学习法”的实训基地是针对大一至大三学生开设的模拟就业基地,也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实训场地。2013年6月9日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这一数据表明,只有35%的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建议以学校为后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内设置专业教师带队的专业实训基地,以实际项目训练为主,“以战代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来适应未来的就业压力。实训基地可以帮助在校专业师生搭建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实战”平台。把握好实训基地、创新平台是环艺专业课余学习的途径与手段,是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操作的空间,是牵动学校与市场之间的纽带。

(4)市场检验

高校教育的目的一直随着大学的发展在不断变化。19世纪初,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其大学理念主要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学术自由,科研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研究型大学便成为洪堡大学理念的产物。但在就业压力大的今天,社会广泛接受了大学的多职能,认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大学的职能与高校教育的目的。市场愿意接收能适应社会的学生,这样对市场来说是减少成本、发挥效率的最佳状态。学校愿意培养适应社会的学生,这样可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以达到扩大学校影响力的作用。以本文调查的高校看,大四上学期为统一的专业实习期。这个阶段是学生进入市场的单位进行自我检验的阶段。是学生对自己大学前期知识学习的自我检验与知识补充阶段。如果,“四叶学习法”的前三项能在学校的推广下顺利实施,那么进入这一阶段就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职业状态。在市场检验阶段能与市场职业要求接轨,适当补充职场上其他专业知识与能力。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为环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以上“四叶学习法”在学校期间利用课堂、课外的时间,由教师引导完成,构成环艺学习的循环过程。让四叶在学校新的培养计划下推动运转,相互支撑,螺旋式上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3、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

第7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2)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圆雕)、园林景观雕塑(圆雕)、建筑装饰雕塑(浮雕)室内装饰雕塑(浮雕、小件雕塑饰品)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4.引导学生把装饰雕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景观领域,提高其设计素养。

二、教改课程实施目标

“工作室制”是为更好地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不同装饰技法,装饰雕塑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空间的过程,促进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了就业机会。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装饰雕塑的作用、功能、特点、材料,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

(2)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具备空间造型知识、电脑效果图方法”的职业标准;

(3)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的知识:

(2)用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

(3)能够独立构思、创作。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做到眼、脑、手的协调一致,使装饰雕塑的表现真正成为立体形象思维、艺术设计构思与表现的最直接的工具。

(2)要求对装饰雕塑理论和实际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艺术设计服务。

(3)具备一定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4)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准确讲解、表述图纸内容,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能够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的职业标准。

三、改革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建议:围绕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进行教学(比如:引进城市景观项目或室内装饰小品实战训练),教学方法建议: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装饰雕塑)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评价

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分析、实训与总结,以及观察、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从平面到立体操作实际项目的能力,通过教师作业点评和对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分析和总结,同时可开展小型的作品汇报展来吸收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

考核方法:课程作业、步骤与技法的掌握应用程度。

成绩构成:符合课题技法训练要求80分+创意分20分。

成绩评定: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学习态度(10%)+课程作业成绩(60%)。

(三)选择当代优秀教材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参考书:中外雕塑相关网站装饰雕塑资料、PPT课件。

2.教学设备、实验(训)室利用:多媒体设备、模型工作室。

3.校外实训(习)基地利用等方面:课余时间考察校外实训基地,雕塑工厂;考察雕塑实际项目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4.实训指导手册:编写《装饰雕塑艺术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书》,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装饰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类别、功能、特点,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项目当中去。

五、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1:景观装饰雕塑效果图设计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命题构思、草图、手绘效果图、电脑出图(利用设计软件)模型制作

工作任务

1.虚拟雕塑项目命题设计方案:要求构思巧妙新颖(4课时)、设计1-2件草图(版面不限)设计说明100字以内。

2.电脑制图(12课时)效果图要求彩色打印(A4版面)一张并装裱。要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

活动设计

根据命题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实际项目操作中装饰雕塑功能与作用,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虚拟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为学生下达命题设计任务(例如;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按草图的方式体现,(即时辅导、讲评)。学生自己要介绍构思意图(如;寓意、选用的材料等),鼓励学生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2.虚拟项目效果图实训:根据雕塑环境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相关实际尺度,通过雕塑设计草稿进行电脑彩绘效果图设计制作(教师即时辅导、讲评)。重点强调效果图版面设计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关知识

素描基础、浮雕、圆雕、现代装置雕塑、电脑制图软件。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设计雕塑方案并绘制效果图。

项目2:装饰雕塑模型制作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材料训练,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性、表现力。方法与技巧。

工作任务

1.要求把效果图的设计方案用立体造型方式体现(12课时)。

2.项目流程要正确,表现技法熟练并突出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型(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活动设计

提供城市景观空间,如广场、社区、校区景观雕塑等,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流程训练,强化学生技能,重点强调创意、规范雕塑设计流程及效果图技法的表现(4课时)。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构思草图练习

项目3: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后期作品效果处理(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骤、程序,方法与技巧。最终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做不同目的构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务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应用(比如;金属、石材、木材、或综合材料),完成作品后期的艺术效处理(12课时)。

活动设计

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材料市场,搜集材料图片素材,以动手能力训练为主导,强调技法的同时,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用实材表现设计方案(4课时)。

1.拍摄、收集材料照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程总结

1.优秀作品欣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雕塑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雕塑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4.对本课程环节的学习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课后练习与任务

第8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1.教学与时代脱节

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我国各地区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是西方的学院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因导致我国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材使用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相联系。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2.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在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结合、艺术感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但在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仍旧沿袭旧有模式,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部分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复杂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操作能力要求

不同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大体相同,即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操作能力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目前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出现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

2.设计意识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艺术再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应充分了解不断变化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提出应对方案。优秀的设计意识能帮助设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外部环境的不足,及时产生设计创作的灵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设计意识,实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分析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知固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应从多方面实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突出地域设计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只有民族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环境设计风格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各地区应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最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突出民族特点、保留区域特色。如,苏州地区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可加入当地园林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印染工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对民族特色明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构建综合学习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边缘性和极强的综合性,它涵盖了历史人文因素、文化特征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为学生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高校可与有关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有批次、有顺序地安排学生到教育基地实习,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可安排具体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艺术设计实践操作,自主完成课题任务,可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操作技能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完善自我。3.提高教学内容高效性理论知识始终服务于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市场环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改进固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保持教学的时代性。首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要求,结合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后,调整既有教学内容。可合理删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添加与市场联系度高的课程,提高课程实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重复教学的问题,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环境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四、结语

第9篇:环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大学生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这次实习使我明白走向社会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机会,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首先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检验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但重要是熟悉各个部门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岗位车间的标准程序规章②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 辅料检验入库发放记录④关键工序 主要瓶颈⑤不同环境下生产产品的检验⑥检验记录。其次这次实习,帮助我树立药品生产反应是中心、工艺是主体、设备是环境、检验是条件的思想,使我认识到药品生产是按工艺和检测两大主线来实施的。通过这种普遍联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使我学到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四种能力,促使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动手能力是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与素材的首要能力。观察能力是生产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分析能力是前两种能力的发展。综合能力是前三种能力的总括和提高. 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实践链,这个链的高端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将使学生的四年学习的庞杂而繁多的知识和理论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装配”与升华。

我这次毕业实习的题目是《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及相关影响检测》.青霉素由真菌产黄青霉产生的。青霉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绝大多数青霉素是针对新药物开发的,因此人们总希望在发酵过程或其后的工艺过程中努力提高其产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条件对青霉素发酵的影响,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实习的开始通过对青霉素生产工艺的文献检索,对整理资料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并有针对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认识。通过实习期间对不同ph值 温度最适时间生产的青霉素进行管碟法检测.而系统的认识到了青霉素质量检验.通过不同环境生产青霉素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查阅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医药方面)了解到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真是学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更大的兴趣,也学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老师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本次实习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是我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堂很有意义的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