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徒工合同范文

学徒工合同精选(九篇)

学徒工合同

第1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

作者简介:吴呤颗(1971-),女,江苏无锡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秦炳旺(1984-),男,山东聊城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无锡市现代学徒制重点项目“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编号:锡教高职[2016]232号),主持人:吴呤颗。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05-05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最早的形态,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1]。无论学徒制如何演变,“学徒”与“师傅”的概念始终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在学徒制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师徒关系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一般来说,学者们将师徒关系定义为一个年龄更长、经验更多、知识更丰富的员工(师傅)与一个经验欠缺的员工(徒弟)之间的一种人际交换关系[2]。无论学徒制如何流变,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技能学习的过程是始终不变的,同时,师徒关系对“师傅”、“徒弟”以及组织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研究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对理解现代学徒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学徒制最早的起源被认为是父母教授自己的孩子学习生存的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学习以模仿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双亲与孩子不仅有血缘关系,还存在师徒关系;再到青铜器时代的手工业发展时期,学徒制的师徒关系扩大到血亲范围以外,这个时期的师徒关系是一种带有浓厚感彩的“养父子关系”[3];行会介入到学徒制以后,出现了规范的契约形式来规定师徒关系,从此,无论学徒制的名称如何变化,契约关系都成为学徒制师徒关系的主线。随着以德国双元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巨大成功,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的改革迅速开展,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徒制发展背景的深化,师徒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4]。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角色包括学徒、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线。从我国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来看,双导师制度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情况不容乐观,要解决“既是学生身份,又是学徒身份”这样的基本问题尚是一大难题[5],因此,厘清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和学徒之间的关系内涵,明确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利于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

一、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更迭

广义上的学徒制从人类文明开始即存在了,从父母教授自己的孩子以模仿等方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开始,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学徒制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如关晶就根据学徒制的制度形态变化,将学徒制的历史阶段划分为前学徒制、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16-18世纪的国家立法学徒制、工业革命后的集体商议学徒制和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五个阶段[6]。在不同的阶段,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如果以维系师徒关系的纽带作为划分依据,笔者认为,可以将“私人作坊”、“契约”和“职业教育”作为师徒关系的线索进而研究,分析以这三种关系作为基础的师徒关系的演进过程。

(一)前学徒制――基于技艺传承的养父子关系

在“前学徒制时期”,随着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在血亲范围内的技艺传承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需要,职业教育开始走出家庭,通过一种初级的、未完全制度化的学徒制形态,将技艺传承给家庭以外的成员[7]。这个时期及以前的学徒制师徒关系包括了血亲和血亲以外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因为这个阶段并未出F“学徒制”等词汇,学徒制的私人性质浓厚,因此,即使是血亲之外的关系,师傅和徒弟通常呈现出养父子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时期师徒之间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技艺的传承,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个时期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没有固定的约束条款,以私人的合同(成文或不成文)为纽带,师傅一般是社会上被人们认可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同时培养多个学徒,在手工作坊中完成技艺的传授,另外,学徒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学费或向师傅支付衣食住宿的费用等。

(二)行会学徒制――基于契约规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13到14世纪的欧洲,行会的介入使得学徒制发生了“从私人性质的制度向公共性质的制度过渡”[8]。这个时期的学徒制被称为“行会学徒制”,师徒之间逐渐从养父子关系向以契约形式为基础的师徒分工合作生产关系转变,或者是,师徒之间逐步从父子关系转变成为雇佣关系[9]。行会对学徒制最大的推动在于为学徒制的实施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出现了规范的文件和契约来规定学徒和师傅之间的关系。书面的契约规定了学徒学习的期限,对学徒的考核不再以师傅的个人判断为标准,而是以行会成员的认可为主;师傅带学徒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规定,禁止招收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学徒。学徒仍然以操作技能为主,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仍然是主要的传授方式,但是,言传是很弱的,模仿是主要形式,在模仿中逐渐熟练,在熟练中逐渐悟到含糊的经验,传统学徒制所传授的技能知识具有明显的隐性知识的特点[10]。不可否认,师徒关系的契约形式是学徒制发展史上的进步,也为现代学徒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近现代学徒制――基于教育义务的利益相关者

无论是16-18世纪的国家立法学徒制,还是工业革命后的集体商议学徒制,或者是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国家层面的干预成为这阶段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国家政府取代行会对学徒制进行法令和法规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是近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形式的力量。虽然在产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学徒成为劳动力,师徒之间充斥着金钱关系,但在二战后,各国在吸取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如德国于1969年颁发的《职业教育法》,英国于1964年颁发《产业培训法》,2009年出台了《学徒制、技能、儿童与学习法案》,有效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这些法案明确规定了学徒与师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并且对师傅的称谓有了更加富有深度的改进:导师。由此,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体系中,导师不仅要承担学徒技能技艺的传授,还要肩负起对学徒人文素养的培育,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傅”被赋予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和色彩,教育义务成为现代学徒制中新的师徒关系的纽带。在这个时期,学徒制项目参与者的角色涵盖了政府、行会、雇主与雇员,师徒关系也从早期的师徒关系私人关系演变由组成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关系[11]。因此,这个时期的学徒制师徒关系更加确切的表述是基于教育义务的利益相关者关系。

二、现代学徒制中学徒、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

(一)学徒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师徒关系的双面性

在讨论师徒关系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鲜明的特征是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和学生双重身份,学生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学徒,这两个身份以学徒为主,也就是说“学徒”的身份首先应该是“企业的人”,但“学徒”与“员工”又不同,员工在企业获得的是工资而学徒则获得津贴,学徒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培训和运营成本,有利于保护企业提供现代学徒制岗位的积极性[12]。正是因为学徒的双重身份,决定了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是双重性的。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13]。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借助工学结合的形式,而在传统工学结合体系下,“工”与“学”的分离相对明显,学生的学习与技能培训分别在两个独立的场合完成,学生需要在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协助下分别完成“工”与“学”的学习,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都承担着学徒工与学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体系下,学徒面对着与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两者之间不同内容的师徒关系。

(二)学校教师与学徒是职业教育义务下的师生关系

从德国的“双元制”开始,现代学徒制已经带有明显的职业教育色彩,同普通教育一样,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师傅(学校教师)不可避免地与学徒(学生)产生教育与被教育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一种以契约形式确定下来的不可推卸的义务。学校教师主要承担学徒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学徒具备成为一名未来管理者的潜质。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学徒制下,存在两套并行的标准体系,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国家标准旨在培养学徒关键能力,而非完成一项职业所应具备的技能,而是完成任何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校教师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评估师责任,更关注学生关键能力而非技能的培养。

(三)企业导师与学徒是隐性契约下的师徒关系

企业导师更加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师傅,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企业导师就扮演着学徒在企业进行技能学习的领路人角色。但是,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导师代表着企业的利益和行为,不仅要关注学徒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徒全方位发展的锻炼,以及企业文化的传输。企业导师与学徒不存在利益冲突,不置可否的是,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法律、政策和法规相对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空缺,当前情况下,企业导师与学徒的关系缺乏法律约束,属于一种自觉契约关系[14]。在西方国家,雇主与学徒之间是显性契约,作为显性契约的要义,“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就成为雇主的责任和义务[15]。而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企业导师与学徒并无任何真正的契约,是一种隐性契约,伦理责任是维系当前企业导师与学徒关系的纽带,正如迈克尔・霍夫曼与珍尼弗・莫尔(Michael Hofiman & Jennifer Moore)所言:“企业经营,像所有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必须准备承担道德行为的成本,这种成本有时还不低,但这是维护我们正直人格所付出的代价”。

三、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的发展趋势

正如研究所揭示的,师徒关系对组织的产生如“减少离职”、“组织沟通”、“管理发展”及“社会化”;对徒弟则在“职业期望”、“职业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薪酬水平和晋升”等等;师傅通过发展师徒关系而“获得内在满意和尊重”、“促进职业生涯”、“提高工作绩效”等。而在现代学徒制中,师徒不H仅具备上述特质,还在教育性特质方面有显著的体现,这是构建新型的师徒关系的基础。发展新型师徒关系,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学徒培养等均有深刻意义。在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中,有几个发展趋势:

(一)“学徒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的核心

以往学徒制中,虽然学徒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但是更多的是指向学徒的从业资格,而国家干预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则更多强调岗位技能训练,主要目的解决学徒的岗位技能学习的问题。现代学徒制则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流动需求,强化了基础理论、基本素质以及通用能力的培养[16]。换句话说,现代学徒制逐步关注学徒本身,关注学徒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突出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学徒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不仅仅要解决当前社会青年的就业问题,同时更要将学徒的职业生涯发展、个人生活完满幸福作为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点从国际上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做法就能窥其端倪。如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改革经验表明,与培养学徒的岗位技能相比,培养学徒的关键能力更有价值。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能力[17]。关键能力能够提升学徒的职业适应性,为学徒适应任何一种未来的岗位提供使用能力,而非传授某一个岗位所需的技能,这就让学徒的职业前景选择由点到面,提高了学徒的竞争力。随着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推进,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必将从传授岗位技能转变成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涵盖了能力本位要素、知识本位要素和关键技能要素。荷兰学徒制项目也规定了必须包括社会/文化、普通/技术的和职业的三个维度[18]。“学徒的全面发展”扬弃了传统的“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并重”的教育模式,也超越了功利的师徒关系,成为现代学徒制的核心。

(二)情感纽带在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中的回归

可以说,在学徒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徒之间的纽带规定了师徒之间的关系,从原始学徒制时期的父子或母子单纯的血缘关系,到手工业作坊时期的养父子和契约不文法关系,再到行会学徒制时期师傅与学徒之间受到行业约束的契约关系,随着国家立法和法令的出台,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正式走向了法律保护的契约和合同关系,在职业教育阶段,师徒之间又成为复杂的兼具义务、责任和合同效应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回顾整个过程,师徒之间的纽带经历了“感情-契约-义务”这条主线,师徒关系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不成文到成文,从内在动力到外在约束,随着科技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作用的增强,情感因素在师徒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弱化。虽然社会在进步,现代学徒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无法评判到底是哪种师徒关系更加稳定和合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学徒制中师傅与徒弟间的亲情关系、学徒学习中的内在动力、学徒职业的稳定性、师徒对技艺的无私追求等,正是现代职业教育所欠缺的[19]。值得庆幸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情感因素的回归具备先天的优势,我国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师徒之间的情感效应并未出现过多的分离,在关系主导的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尽管有所弱化但并未消除[20]。不可否认的是,情感纽带在师徒关系中的回归,能够改善职业教育中师生之间的现存的冷漠关系,消除市场功利化,帮助教育返璞归真。

(三)师傅从“双导师”到“多元角色”的转化

在现代学徒制中,如何解决学徒的双重身份是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目前,学徒的培养普遍采用“双导师”的制度,即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分工合作,完成学徒岗位技能和理论和综合素养的培育。其实,可以尝试从师傅角色的转变解决这个问题,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以深度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身份融合是一条可行之路。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转变,教师的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学徒制之前的教学组织有较强的随意性,师傅的个人能力和师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徒的质量;现代学徒制强调教学组织结构化,这取决于教学场所和教师师资多元性的特点[21]。现代学徒制的师傅角色不再由一人承担,而是一个多元构成的师资团队,师傅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对教学结构化设计是必要的,但在多重的合作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效率下降和沟通不善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兼备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素质,又能够在课堂上胜任理论教学的重担的多元角色的师傅,更能适应这一变化。师傅的“多元角色”在深度校企合作的现实状况下是可以实现的。

(四)从“师教徒学”到“师徒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徒制从诞生开始,“师教徒学”长久以来是师徒传授内容的主要方式,这取决于学徒制所的历史阶段,手工业作坊阶段的师徒养父子关系时期,技艺几乎是当时师徒唯一的传授内容,工业革命时期分工的细化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导致学徒制成为技能培训的代名词。传统学徒制体系中,学徒对技艺的学习是单向的、被动的,师傅是学徒唯一的模仿、学习对象和榜样,也是最权威的知识来源。直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开始,师徒之间不仅限于师傅对徒弟的耳提面命,而是形成了多维度的关系,这个阶段的研究中,学者在师徒关系社会心理职能和角色模范两个维度的基础上,衍生出职业生涯职能纬度[22],学徒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也被纳入到师徒关系的研究范畴中来,师傅对徒弟的影响不再是单向的、家长式的,师徒关系不仅给徒弟带来影响,也会给师傅和组织的发展带来影响。另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学徒在信息化社会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下,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得学习资源,师傅并不再是唯一的、最权威的知识和技能的来源,甚至有条件比师傅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或者了解新的资讯和知识,在这个背景下,维系良好的师徒关系最好的方式是师傅与学徒的共同提升,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从“师德约束”到“多方监督”的转换

伦理关系是师徒之间的重要话题,传统学徒制中,在缺少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师徒之间关系的约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于师傅自身的德行的自觉契约精神,这也几乎是唯一的自我监督力量。行会及后来的学徒制阶段,学徒制具备了公共性质,学徒制之间的师徒关系开始进入机构或国家的监督层面,而现代学徒制学校的教学、学徒的学习会受到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监督,随着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介入,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逐步呈现出“多方监督”的态势,并且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将加入到“多方”的阵营。目前,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现代学徒制学校、企业、师傅和学徒要签订严格的学徒培训合同,规定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不按照合同履行培养义务,将会被申诉。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对滞后,这也是政府部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6][7]关晶.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81-89.

[2]Russell,J. E. A. & Adams,D. M.,1997,“The Changing Nature of Mentoring in Organiz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Mentoring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51 (1):1-14.

[4]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7-79.

[5][12]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8]John L.Scott,(2008). Overview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4th Ed.).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 Inc., p.127.

[9][14]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10]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88-91.

[11][15]欧阳忠明,韩晶晶.雇主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利益与权利诉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52-59.

[13]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16][21]关晶,石伟平.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17]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32-35.

[18]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83.

第2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工匠;资源整合

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实现制造业升级,培养大量高级技术工程师。为此,我国正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通过试点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开创大国工匠培养之路,引领制造业技术发展。

我国过去和现在广泛存在的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师傅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传统学徒制中融入课堂教学的学校教育模式,是融合工作和学习的职业教育深化,融合理论老师与技能师傅联合授业,更好地使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理论与专业培训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制造业强国已经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尝试阶段,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必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借鉴这些制造业强国的经验。

德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也叫“双元制”,即指教学包括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企业作为双元制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学遵循行业统一组织制订的职业培训条例。学徒经认可的职业类别岗位上受训;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现代学徒制培训费用;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活动,多数是中型和大型企业。通过行业职业考试,可以获得职业认证,完成学习。

英国现代学徒制主要是旅游服务、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一共三个级别即: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教学遵循国家统一的学徒制框架。现代学徒制教学框架主要包括:职业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学徒是否能胜任工作的能力评估;基础领域技能学习;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如何团队中学习工作;签订学徒合同;参与机会平等与多样化评估;未来个人职业规划等。

瑞士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也叫“三元制”,即指教学包括企业培训、职业学校和产业培训中心三个场所。教学遵循联邦政府的职业培训条例。

法国现代学徒制包括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学徒需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制合同。学徒培训在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两个场所进行。

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培训生制两类。学徒和企业通过学徒培训制服务中心签署培训协议。学徒培训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两个场所进行。

国际现代学徒制模式多样,德国、瑞士注重现代学徒制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英国、澳大利亚采取结果控制。因此,借鉴国际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经验,必须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特色,探索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我国还缺少一整套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规则、标准,国家教育部门应重视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鼓励现代学徒制模式多样化尝试,有效推进企业和职业学校地教育融合,实现教育和就业的近距离融合,最终形成企业和职业学校等社会资源愿意参与的适合我国教育特点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发展最佳路径。

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是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强化职业教育需求侧管理,因需招生、因材施教,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就业,切实解决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现代学徒制主要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不仅是传统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更是符合技术人才发展规律的工匠培养。同时体现现代学徒制师资的开放性,不仅是从学校老师扩展到区域企业师傅的师资队伍对接充实,而且可以引入国内整个产业行业工匠技师或国外有丰富经验的技师纳入师傅团队。同时,也使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全局性的变革。学生教育不仅从学校延展到企业工厂,从老师课堂教学延展到企业师傅带徒,而且学和教的形式和内涵均发生全面重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都将面临适应现代学徒制性的学生培养模式的重大调整。尤其是要重视师傅的选择,要把技能高品质优的高级技能人才纳入师资队伍,同时,给以师傅选择学徒较大的自,把有天赋的适合某专业技能学习的学生优先作为学徒培养。通过教学重构,融合企业和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协调教学安排和企业生产冲突,确保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第3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政策推动;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28-05

一段时期以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出现了招工难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难题;另一方面,尽管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不断深入,但学校、企业之间还远没有达到真正的有效融合,企业也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均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更为有效的促使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传承人类社会技术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经历工业革命后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后,以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因其对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思考学徒制。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受到各国瞩目,因此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在此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呼声不断加强,一些地方和企业也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2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1],建立现代学徒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有必要梳理其由理论探讨上升为国家意志背后的政策推动轨迹,以及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探索,以便我们从中把握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政策推动轨迹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项教育制度的兴衰通常与政府的干预有直接关系。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特别是政府的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影响巨大。历史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单纯取决于职教自身,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可以说,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方式,在我国的发展更是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2011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专题培训班上首次谈到现代学徒制,希望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组织参与现代学徒制来解决东南沿海“用工荒”的问题。2011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教育部将新余市的江西职教园区列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平台,按照鲁昕副部长对新余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国际标准”的总体要求开展试点。2011年10月,在全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上,鲁昕表示,“如果能把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做起来,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还解决了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提出“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至此,现代学徒制成为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重点推进的试点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对其他国家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介绍与交流活动,以及理论探讨活动也深入展开。2011年以来,教育部主办了多次中德职业教育校企对话会,就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此外,教育部还与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联合主办了多次专门探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会议。2013年,教育部委托部分地区、科研机构、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些会议及相关研究,对于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法规和成功经验,研究我国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国家层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工作紧锣密鼓,有序推进。2014年2月,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刘延东副总理也多次批示,要求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由此建立现代学徒制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制度。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9月5日,教育部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4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唐山举行,会议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各地要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2015年1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遴选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始进入由点到面的大范围实质性推进阶段。

二、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来看,检验现代学徒制成败的一个关键是看学生毕业是否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并能胜任企业提供的岗位,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必须要发挥好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的优势。在教育部的推动和指导下,江西、浙江、广东、湖北、湖南、上海等一些地方和学校都积极开展了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验和做法。

(一)区域政府主导推动

江西新余市2011年率先出台了《新余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开启了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序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将试点工作列入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万元专门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完善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及相关配套文件基础上,新余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探索合作协议》,提升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能力。新余市江西工程学院、赣西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分别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选取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制作、光伏发电、冶炼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营运与维修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个专业30~40名学生,建制成班。学徒岗位由学校和企业统筹安排,第一年以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为主,第二年进行实训、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第三年在企业学徒、顶岗实习,技能检测与考核鉴定合格的学生,可取得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素质拓展证,成为参与学徒制企业员工。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学徒期间工资福利、三险一金、劳动强度以及毕业后就业等合法权益,学徒第一学年享受企业给予的生活补贴,第二学年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第三学年享受准员工待遇。

浙江省湖州市从2011年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三三四”模式,即政府、企业、学校“三元管理”,在校学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三段教育”,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合作式、分段式、递进式培养人才。在顶层设计方面,湖州市先后印发《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334”模式实践与研究方案》《关于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学徒注册制度,本着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符合条件的中职学生列入现代学徒制培养对象;规范试点企业资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市教育局对相关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实行财政税收优惠,试点企业因接收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具体人才培养方式上,主要采用如下四种不同样本实践现代学徒制:一是“2+0.5+0.5”样本。2年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学习,半年(第五学期)以学徒身份到企业轮岗培训,半年(第六学期)以准员工身份在企业顶岗实习。二是“1+1+1”样本。第一年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学习;第二年采用“2+3.5”(2天学校、3天半企业)形式,以学徒身份到企业轮岗;第三年以准员工身份在企业顶岗实习。三是“2+1”样本。2年以学生身份在学校学习;1年把学徒和准员工合在一起,培训一个岗位,顶岗一个岗位;然后再转入下一个岗位,再培训,再顶岗。四是成人“双元制”。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企业职工中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本土化”高技能人才。

(二)院校主动合作实践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根据校企合作伙伴的特点和招生生源的不同,采取三种不同的招生方式和培养形式探索现代学徒制[2]。一是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实施联合分段培养;二是招收往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联合交替培养;三是校企联合自主招收合作企业员工,在岗培养。三类生源的三种不同培养途径均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度,学徒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操作性专业课程和涉及企业文化的课程,以企业在岗培养为主,企业导师采用师带徒方式授课,学校导师以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理论辅导。学徒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技能培养,以在校培养方式为主,从企业员工中招收的学徒在企业教学点集中学习,主要由学校导师授课。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日常教学管理、双导师培育与管理、考核评价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合作企业出台激励员工报考现代学徒制的措施和其他考生报考现代学徒制的优惠政策;学校出台实施激励二级院系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政策。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唐山市美术瓷厂、亚洲时代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签署“两份协议”,实现联合招生。学校利用河北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政策,联合招收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参与考试方案制定、专业技能试题命题和招生考试工作,在录取后与学生签订学徒协议,做到招生与招工同步。根据协议,企业安排8名陶艺大师、2名外籍陶艺专家和专任教师担任师傅。学生在学徒期间参与完成3~5件企业订单产品的生产制作,企业根据作品的艺术水平及价值为学生发放报酬。二是制定“两套方案”,实施联合培养。学校将原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为校企分别实施、相互协同的两个方案。根据协议,学校负责传授通识教育课程和陶瓷彩绘基本理论知识,企业负责训练实践技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市场适应能力。学生每周去企业2~3天,遇有大型陶瓷壁画等市场订单,学生可连续校企交替、工学交替学习。三是实施“两套标准”,规范培养过程。学校提供校内课程标准、教学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企业提供培训标准、职业标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技能考核标准。四是建设“两支队伍”,校企双师育人。整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陶瓷艺术大师、工程师、特聘外籍陶艺教师等资源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校企双师授课。

(三)企业积极参与探索

徐工集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中,按照学生自主报名、企业选拔的原则,组建“徐工班”,企、校、徒三方分别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学生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入学即入职。由徐工主导、学校组织策划,按照装备制造系列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景教学―分解演练―真实操作―多岗轮训”四层递进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企校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对学徒制教学实施全过程共同管理。2013年,企校签约共建技师培训中心,面向社会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挖掘机操作手,将机械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探索由学历型延伸至非学历型。

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学校招生的同时,集团进行招工面试,合格者既是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集团的预备员工。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集团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集团选派兼职专业带头人,选聘7名工程师、61名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师傅,并成立以高水平工程师为带头人的技师工作室和教师流动工作站。双方通过联合投入,在集团车厂共建了集实训教学、技术培训和产品研究于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创建了企业师傅带学徒的实践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集团与学校共同制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并作为毕业入职的考核指标和择岗录用的依据。

三、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思考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已基本显现,但就实践整体而言,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就目前学徒制试点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均已对校企合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已着手制订规范。政府规范不仅包括强化行政管理,加强资金支持力度,而且政府越来越多地扮演起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络沟通的角色[3],但目前而言,这些规范主要是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现,约束力不足,以法律形式明确的制度保障还不完善。而综观实施现代学徒制比较成功的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无不是从国家层面给予规范管理,德国的公法和私法、澳大利亚的国家框架和国家标准,都从国家层面为现代学徒制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有很多新特点,涉及相关的利益主体也更多,其有效开展离不开人力、财力、物力等一系列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采用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学徒毕业要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两类证书的管理则分别涉及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分散以及之间的协调沟通等也为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三是试点形式还比较单一,仍是低水平的校企合作、个别专业与企业进行的合作。从所试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主要是以订单班为主,运作模式基本是职业院校与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选拔学生组成以企业名字冠名的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经过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到订单班冠名企业就业[4]。多数学校与企业进行的学徒制培训项目主要针对个别专业,并没有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可选择性,也不利于学校课程灵活性和多元化的调整。同时企业参与的动力不强,主体地位不突出。

结合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轨迹与实践探索,并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模式建立的经验,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关键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制度性特征。在落实好现有的政策制度基础上,在正在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赋予学徒法律身份,同时出台配套法律法规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尽快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实现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学位制度的融通,并建立适当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提高对非正式学习所获技能的认可,将非正式的现代学徒制纳入到国家教育培训系统体系,扩大现代学徒制的对象[5]。

其次,在机制推动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可依据各地实际,借鉴如英国的国家雇主服务机构和国家学徒制服务机构、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培训制服务中心等,设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作用,真正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好教育、人社、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

第三,在学校实践层面,可在拓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及指导方面开展更加微观和细化的改革。职业院校可将跨文化和创业素养等纳入到学徒培训中,通过学徒培训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学习,以更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鉴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校企融合与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对接协调式人才培养模式[6],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有必要在理论学习、工作任务设计和实践、教学组织、教师指导、课程内容设置等各个方面,都根据学徒的特点和职业发展要求精心设计,实现职业院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充分融合。

参 考 文 献

[1]赵志群.人才市场错配,何不建立现代学徒制[N].中国教育报,2014-5-12(4).

[2]赵鹏飞,陈秀虎.如何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N].中国教育报,2014-10-13(7).

[3]刘媛媛,匡瑛.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J]. 江苏教育,2013(10):22-27.

[4]薛胜男.现代学徒制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J].教育与职业,2014(16):9-11.

第4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

1问题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在众多高职院校教师共同努力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专业建设成果颇丰,在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基本取得共识,在酒店行业标准指导下,众多院校酒店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已经趋于一致。在教学组织与运行中,众多院校依托合作企业,探讨一系列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酒店人才。但是,从核心课程开发并实施教学的过程看,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校内并进行仿真实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实训内容和过程与酒店活动实际仍有距离。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后,众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并实践开展现代学徒制,但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岗位分散的特点,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三难”:首先,企业的参与度低,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对于导师双主体要求;其次,学校和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考核机制来确保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效果;最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针对上述困难,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内酒店“纳德润泽园酒店”共同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批进去酒店,按照现代学徒制组织专业核心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

2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遵守系统化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把酒店前厅知识、技能和技巧融合于学生完成的课业项目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来体验前厅课程的学习,在企业中通过真实岗位待客服务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到系统化提升。其次,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采用项目化教学,整个课程根据酒店前厅部员工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职能岗位,设置了10个项目,分别为认识前厅部、客房预订服务、前台接待服务、前厅收银服务、礼宾服务、总机服务、问询及留言服务、商务中心服务、大堂副理服务和前厅销售服务。每个项目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都结合前厅部员工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通过课内实训和酒店真实场景的待客服务效果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因此,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安排学生坚持连续4个月的校内学习和职场训练,学生在4个月中,先后完成“前厅服务与管理”的10个项目的学习,酒店派出5名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与校内外教师共同配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酒店的业务活动融为一体,知识点学习与技能训练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课堂到职场,实现了教学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汇总工学交替。最后,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坚持“一课双师”原则。目前,很多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需求量很大,因此,培养酒店管理技能型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也关系酒店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课程在设计时,坚持“一课双师制”原则,即为每个学徒配备一个校内教师,一个企业师傅。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教学与指导,参与到学生实践学习全过程,企业师傅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解决实际工作遇到问题和难点。双师共同制订学徒的学习计划和考核标准。

3教学组织设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职业院校和酒店依托各自的优势,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思路,根据酒店服务人才成长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组织设计。下表为“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实施表。

4几点启示

4.1建立校中店,招生制度改革

从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看,要想实施以工作为核心的半工半读式学习,即在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在课堂中学习与职场中学习下,使课程内容紧密衔接,首先,就是需要建立“校中店”,这样能保证学生能随时进行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学习。其次,从德国和英国等现代学徒制实施较好的国家看,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即就与企业签订了合同。因此,要实施现代学徒制,招生制度需改革,学生从进校即进企。在招生时,企业就参与到学校中来,和学校一起招聘学生,招聘的学生进校即进企,与学生签订合同,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加强师资互聘交流及学分认定等政策和措施,使企业和学校共同成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使校中店和校园共同成为学生培养的主体。

4.2校企责任共担、共同评价是客观要求

现代学徒制的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他们是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企业,他们是员工,要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从多年的校企合作来看,企业在学徒的福利待遇上和正式员工是有区别的,而管理要求则是一样。双重角色的不断变化会使学徒们在实际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和压力。因此,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学徒的双重身份和双方各自职责和权益,学校要代表学生与企业谈判,保障学生作为学徒在企业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职责,企业也要和学校明确对学徒管理制度实施,确定之后由学徒和企业签订合同。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度是学徒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岗位核心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由企业导师承担,采用师带徒方式实施岗位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课程由学校导师授课,学徒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工学交替方式完成学业。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评价方案考核学徒的学习结果。

4.3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保证

第5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主持人:亚历山德拉・莫兹(Alessandra Molz)

2015年6月15-26日,UNESCO-UNEVOC组织召开了主题为“通过高质量的学徒制开展TVET”的网络会议。来自70个国家的229位TVET专家和实践者参加了会议,男性占62%,女性占38%。

此次会议倡议参会者探讨高质量的现代正式学徒制的特点,研究正式和非正式学徒制面临的挑战,并分析推动高质量学徒制发展所需具备的条件。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青年失业率高和技能不匹配等经济社会环境,迫使利益相关者为了提高TVET质量而引进并改善学徒培训计划。此次会议的主持人是亚历山德拉・莫兹女士,她是工作场所学习和技能发展领域,尤其是学徒制和社会包容领域的研究员。

全球青年就业危机致使学徒制重新回到了国际政策议程。面对大量的失业青年和技能与资格水平不匹配的现实,很多国家希望通过引进学徒制作为解决青年失业和未来劳动力市场失衡问题的一个途径。而已经存在非正式和传统学徒制的国家,正在尽最大努力来升级和规范这些学徒计划,从而提高青年获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学徒制被定义为:“为了满足特定能力培养和工作流程的需要,将在职学习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其受法律管制,且必须签署囊括补偿报酬和标准社会保障计划的书面就业合同。在培训结束时进行正式的评估和认证。”

学徒制培训不同于培训、实习或类似安排,其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的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工作场所学习都采用学徒制形式。学徒制毕业生意味着掌握了工作岗位所需的全部技能。学徒可以被视为在学习的“员工”。该学习经历通常与校本培训交替进行,学员成功完成学徒培训后颁发有效证书。现代正式学徒制的目标是在良好的工作条件下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并为学徒、培训公司和TVET体系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学徒制质量的概念是国际劳工组织(ILO)近期提出的,并受到UNESCO①和20国集团②的广泛支持。学徒制质量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工作和培训条件的质量:尊重劳工权利和培训公司的安全标准。二是将学徒纳入社会保障计划,并给予工资或津贴。三是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质量:培训项目旨在满足劳动力市场和年轻人对某一职业所需全部技能组合的需求。四是全国认可的证书质量:可支持毕业学徒在全国各地都能谋得一份类似学徒培训岗位的工作。五是利益相关者双赢局面的质量:培训公司受益于额外的劳动力,并且将学徒制作为一种招生策略;学徒变得擅长某一职业,且能获得薪资、有效证书和工作经验;培训学校从与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中受益;经济和社会从更富生产力的劳动力、更平衡的劳动力市场和更高的青年就业率中获得较大收益。

根据ILO近期研究结果,为建立和维持高质量的学徒制,需要充分发挥如下四个因素的作用: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和工会之间的社会对话,以明确有关学徒制实施的所有问题;二是明确各级行为主体的角色与职责;三是筹资机制,其推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成本分担,并保障财政支持的可用性;四是通过立法为各级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有效运作的结构或框架。

一般来说,已建立学徒制的国家,其青年失业率偏低③。其中,有些已建立学徒制的国家将其经济发展归因于具备高素质技能的劳动力带来了高生产力和高创新能力。

精心设计的学徒培训计划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通过为在学习某一门手艺的学徒提供真实劳动力市场环境所需的相关工作经验,实现其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根据公司的技能需要开展培训;成为培训可迁移的复杂技能组合的有效方法,包括高技术职业所需的技能组合;将培训和工作机会相结合,并与薪资或津贴相关联;使公司中长期的员工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使TVET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技能短缺和技能不匹配的情况。

20国集团(G20)2010年制定的“培训战略――为了强劲的、持续的和平稳的增长”引起了各国对学徒制重要性的关注。在2012年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的G20会议上,各国劳动和就业部部长得出结论:各国应相互分享学徒制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经验,通过促进对话探索在G20成员国间确定共同原则的路径④。

近期已建立学徒培训计划的国家,以及希望升级非正式学徒制或引进学徒制的国家,越来越希望向具有悠久学徒制传统的国家学习经验。应该注意的是,从一个国家“出口”一个制度到另外一个国家经常会失败。因此,学徒制需要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做出调整。但所有的学徒制都有其共性,这可以充当不同国家建立或升级学徒制的指导原则。探索这些学徒制的共性并分享各国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有意愿研究学徒制的专家,尤其是那些想要引进或升级现有学徒制培训计划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

目标

此次会议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参会者对学徒制培训特别是高质量学徒制培训计划的了解。此次会议制订了一个知识分享流程,方便参会者分享和讨论影响高质量学徒制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也为参会者分享遇到的问题、兴趣领域、研究领域,以及其个人、机构和国家的经验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通过会议研讨,参会者在会议具体目标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加深对学徒制的了解,尤其是对高质量的现代正式学徒制特点的了解;调查不同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学徒制将面临的挑战;分析发展高质量学徒制需要具备的条件;了解其他开放式问题和研究缺口。

范围

会议伊始,参会者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于学徒制的兴趣领域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基于参会者在线讨论中表达的观点和在背景资料文件中呈现的问题,此次会议选取了如下十二个主要议题:一是学徒制的定义和质量保障;二是学徒制的创新和替代形式;三是学徒制的融资;四是对学徒制技能需求的预测和鉴定;五是行业参与;六是学徒制课程开发;七是不完全的学徒培训,包括辍学和流失;八是记录工作经验和认可先前学习;九是学徒制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十是公司内部培训和培训者;十一是学徒制的架构和成功因素;十二是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介绍(特别是“高质量学徒制”概念的提出)使参会者明确了学徒制的定义和学徒制培训的好处。目前ILO⑤、UNESCO⑥和其他国际组织⑦正在致力于推广高质量学徒制。

通过会议讨论,所有参会者都认识到了学徒制的好处。会议的重要论点之一是正式学徒制和非正式与传统学徒计划的差异。正式学徒制受法律管制,而非正式和传统学徒计划一般存在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经济中,并且在大型公司中经常与正式学徒制实践同时并存。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徒制仍面临很多共同问题。

议题一:学徒制的定义和质量保障

1.学徒制的定义

参会者普遍认可学徒制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在熟练掌握技能方面的效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培养和提升年轻人技能的潜力,以及帮助学徒获得工作经验的价值――使得学徒毕业即可就业。

参会者在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主要特征方面达成了一致。学徒制培训,无论是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无论是公司本位的或是公司与学校培训交替的,都能产生高质量的效果。而且,学徒制有潜力使培训体系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即在提高大量需要技能培训的年轻人的技能水平的同时,又能降低培训成本。而完全基于学校的TVET以相同的财政预算不可能为同样多的青年提供技能培训。此外,学徒制还能为毕业生带来相关的工作实践和专业知识技术。

但是,“学徒制必须包括基于学校的培训”的假设受到一些参会者的质疑。他们指出,几个世纪以来传统学徒制在没有校本培训互补的情况下一直在推动社会发展。

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参会者指出,在她的国家,两种学徒制形式同时并存:一是“双元培训”,即工作场所培训和学校培训交替进行;二是“学徒制计划”,即单纯在公司进行培训。

第6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试点 实践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54-01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对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做了研究。

一、实施的必要性

(一)使职业教育更符合教学规律

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职业教育最本真的原则――“做中学”。在学徒制中,学徒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后学,它是“做中学”的典型。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反复操作,使学徒“会”操作,操作“熟练”。学徒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更能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主动学习,更有效率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在学徒制中,学徒耳濡目染逐渐习得“默会”知识和技能,同时养成职业所需的工作态度。

(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高职发展目前存在学生学习与培训环境与实际工作岗位不符等问题。实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三)提高学生就业率

现代学徒制(从学校到学徒制,再从学徒制到就业)被认为是从学校到工作最佳的过渡模式,因为它推进了个体从教育到工作的平缓过渡,减少了过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此外,现代学徒制有预就业功能,相较于外部应聘者,企业更青睐雇用自己培养的学徒,因为这些学徒不仅技能熟练,而且已较好地融入企业中。

(四)帮助学校教师真正成长为“双师”

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师须到企业指导学生实践,收集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指导专业实训能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二、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现代学徒制和之前职业教育已经探索出来的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包含上述内容,但更加丰富,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由于在早期天津渤海职业技术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进行了“订单班”式培养方式,而2+0.5+0.5的教学模式也已发展成熟,更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顶岗、毕业实习管理制度,为该校该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天津渤海职业技术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和天津民祥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班”协议,并与天士力、中央药业多家企业合作多年,校企双方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过剂型的生产工艺,并联合编订了《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教程》;合作企业每年提供若干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天津渤海职业技术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2010年建成药物制剂实训车间和2014年建成GMP车间,再加上原有的药物检测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包含片剂等剂型的制备及检测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要求;订单班及其它合作企业也可提供与企业工作标准一致的培训岗位。

(四)天津渤海职业技术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专任教师都属于双师型,每位教师至少下厂实践2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常任兼职教师4人,从业都超过10年并且都具有高级职称,这样的师资队伍可以保证实现真正的校企融合。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案

(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素质,掌握化学药物制剂生产、中药制剂生产、生化药物制剂生产等基本知识及生产设备使用、原料处理储运、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等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采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三)制订教学方案

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共同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签订合作协议,专业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四)开发课程体系

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重构“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建成“公共课程+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核心专业课程根据企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项目是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在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尤其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

(五)安排的教学过程

采用“1.0+1.0+1.0”的形式,基本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合一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第一年以学校学习为主,着重学习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基本技能实训等。企业派出技能骨干和一线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提供简单任务的实习等。第二年进入企业学习,学校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进入企业当“学徒”。认知阶段,采用一师多徒式;实训期间,一师多徒与一徒多师相结合,每个学徒在所有岗位轮换实习,将对应不同岗位的师傅;顶岗实习期间,采用一徒一师的带徒方式。第三年,对进入顶岗、毕业实习的学生,学校负责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企业负责日常管理和岗位安排。企业师傅和学校带队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六)建设的标准和制度

与企业共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配套的标准与制度,在企业课程中,以企业评价为主体;在学校课程中,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形成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兼顾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包括学徒考核标准、企业师傅标准等,主要考核点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操作的学习效果、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管理情况、对企业贡献等。

(七)颁发证书

学徒经学校与企业考核合格后颁发毕业证书、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第7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能力本位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

一、理论概述

(一)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内涵

在理解现代学徒制之前,应首先了解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传统学徒制又称收工学徒制,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前的作坊或店铺之中试图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的一种高度情景性的学习方式。其特点在于培养时间长、全程教育、亲自动手、师生关系紧密、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等。

而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与创新,可以理解是一种新的学徒制。因此,本文所指的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是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的一项新的育人模式,是一种强调工作场所实践学习的职业教育形式。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在于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强大的法律保障等。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相对,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度的发展和创新。

(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异同

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其中,相同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均是以实践为中心,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获得经验技能;二是,需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要求对专业技能熟练程度比较高;三是,注重人的发展,强调能力的培养。

差异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习结果评价标准不同。传统学徒制以技能掌握情况为评价标准,现代师徒制通常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作为对培训成果的检验;二是,学习方式存在差异。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是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亲身实践,而现代师徒制则是师傅指导监督学生技术训练和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实践学习两种方式相结合;三是,知识类型存在差异。传统学徒制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现代学徒制中以学习隐性知识为主,显形知识为辅。

充分认识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内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高职院校认识到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优越性,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同理合作,充分运用校企资源优势,形成教师、师傅、项目经理角色复合,学生、学徒、设计师角色合一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现象,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以及政府、企业和行业等多方支持等探索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下文将重点探讨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策略。

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

树立高等职业的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不同职业教育观念下形成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各类教学活动主要以学校为主,不符合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存在学习与岗位工作之间明显脱节的状态。实施能力本位学徒制人才培养,必须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具体的项目实践为基本形式,通过“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的显性化,而学生通过形象化、显像化的知识更易于掌握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充分保证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构建高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高职院校依托国家政策支持,遵循高职院校教育规律,以校企人力、场地等各种优势为基础,融项目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中,通过师徒式的教学活动,达到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构建高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具体如下:

1.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组成专业委员会基于市场需求和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较高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

2.培养内容: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主要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改革;

3.培养方式:通过工学结合、师徒制教学和顶岗实习为主要的培养方式,综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借助校内师资力量和行业教师的共同培养;

4.质量评价:通过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评价,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一般采用学历证书,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

(三)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和改革

能力本位学徒制人才培养,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和改革。具体如下:

一是,依据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修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应时刻与市场需求关联,及时补充企业所需、行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岗位技能。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应遵循“市场调研岗位群分析培养目标确定专家委员会多番论证岗位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评审和定稿实施毕业生反馈”的技术路线。

二是,打破学校主导课程建设和优化的局面,引入企业校企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具备延伸性、补充性和更新性的教辅资料,实现岗位能力需求,工作需求在课程中的渗透与体现,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依据岗位需求及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四)优化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条件

对办学条件的优化,主要应从“师”的选拔和聘任、经费投入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入手。应聘请企业骨干人员和资深人士担任,必要时可通过给予一定荣誉奖励或物质奖励通过协议选聘这些人才。例如,可以通过向“兼职教师”办法相关资格证书给予其精神奖励,也可以通过评选活动,增强“兼职教师”的教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此外,高职院校应对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进行改革,提升学校的管理能力,做好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工作,为高职院校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结语

学徒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世纪,“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引入现代学徒制,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培育更多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01):28-32.

[2]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07):41-45.

第8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传统学徒制;国外现代学徒制;参与主体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71

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转型服务,我国职业教育也一直在培养职业尖子上积极探索,当中现代学徒制就是当前最积极的一项工作。

本文基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视角来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参与方以及参与方在现代学徒制中发挥的作用,转变参与方理念,增强参与方的主体意识,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进行统筹规划、策略推进,并辅以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学生、工会等相关现代学徒制相关利益参与方都认可的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体系。

1学徒制的起源与变迁

学徒制是一种原始的、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被认为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本文通过研究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发展、更替、演变的历史脉络,以期对我国现代学徒制有所裨益。

早期的陶匠、木匠、鞋匠等都是学徒制培养出来的。中医是学徒制培养方式,古希腊、罗马的雄辩家和法律家也是学徒制。学徒制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制度。

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大分工,让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早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学徒制出现了。接着,手工艺者组织手工业行会来控制培训的质量和数量,以减少竞争,对学徒资格、合同签订、师傅守则、学徒期限等详细明确规定,并向行会所接受的学徒提供全面的培训。行会制度当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内在的自私性、非共享性,越来越成为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障碍。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上演,机械代替人力,规模化生产替代了工场手工业,这导致许多国家原有与之相适应学徒制的崩溃和适应工业革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兴起。

职业教育学校确实为企业、社会培养了初级技能型人才,但它的弊端也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企业、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严重脱节,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特殊需求。传统的学徒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升空间的特殊需求。

“现代学徒制”在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多方多年的实践中脱颖而出,解决了这一矛盾,并且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现代学徒制则兼具了两者的优势,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能够让学徒在学习中锻炼技能、在技能培养中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兼具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现代学徒制”作为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行的一种育人模式,体现了责任共担,收益共享的协同管理理念。

2国外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1德国学徒制

德国人对职业技术人才以及职业教育的重视,得益于德国人“天职观”的职业文化。同时,较之其他国家,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也较强。

德国双元制被誉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德国双元制组织管理强调“利益协调”的原则。它整合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在双元制实施的各个层面,相关利益者承担双元制规划的任务,实施和改善它。

本文通过对德国学徒制(重点双元制)的历史演变、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德国学徒制的特点,归纳如下:

(1)以职业性为首要原则。学徒制培养的是一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零碎的或片面的技能,也不是某个企业所需要的技能。

(2)建立在利益均衡的合作机制上。双元制是建立在雇主、行会、工会、学校等的共同行动上,政府赋予了它们组织管理集体利益的义务。

(3)“三轨教育”体系。德国三轨制保证了双元制获得较好的生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徒良好表现以及企业对学徒的高满意度,这又提高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地位。

2英国学徒制

英国学徒制体系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制度紧密结合。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目的是规范工作中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促进学徒终身学习,达到提高工作现场能力本位考核。这一系统由于坚持由雇主主导、强调能力结果的原则,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

本文在对英国学徒制及其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对英国学徒制的特点归纳如下:

(1)建立在准市场机制上。英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依靠企业界的自愿培训,雇主占主导地位。然而,自由市场本身是存在内在缺陷的,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主要表现在对“偷猎外部性”和“搭便车”的担忧。为此,英国政府选择“准市场”机制。

(2)培训与考评基于能力结果。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完成以是否达到能力要求为标准,并没有规定固定的学徒期长度。

(3)体现终身学习社会的理念。为了应对技术更新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构建全员的终身学习社会,近些年来此理论成为英国政府的重要教育战略。

综上所述,通过对德、英两国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应该被赋予与其利益水平相当的权力,既促进相互合作,也使相互制衡。

3构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参与方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德国和英国学徒制中汲取经验,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在的职业教育的经验,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学徒制的运作机制不应该只体现为企校个体层面的合作,而是应该形成自上而下、分工合作的组织(如下图所示)和运作体系。

考虑我国地域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性大的特点,我国建立中央―地方两级层次,充分体现两级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考核标准。国家层和地方层,其实都是管理层。国家层(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行业技能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决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地方层制订具体教学计划、收集分析学徒需求信息,并承担职业资格考核。实施层是指现代学徒制在企业(职业学校)进行具体的实践和培养的地方。

现代学徒制框架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构架国家层教育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各行业技能委员会

各行业协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框架

(2)学历资格框架

(3)国家培训包地方层教育主管部门

各地工会

地方行业技能委员会

地方行业协会制定框架教学计划

收集学徒需求信息

承担职业资格考核实施层职业学校

行业、企业招收学生(学徒)

实施企校联合培养

通过现代学徒制框架,人才培养实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目标。首先应重构组织构架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实施与考核,当中最大特点就是增加行业、企业、工会的参与力度,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培训学生,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是现代学徒制的关键。企业的支持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保证。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就是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真正贴近企业的生产过程,培养的学生也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

参考孙玫璐在其博士论文《职业教育制度分析》中将职业教育制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大类:国家/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目标群体,本文将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国家/政府、教育机构、企业、行会、学徒和工会六类,如下图所示。

现代学徒制中的利益相关群体

这六类利益相关者在学徒制中的利益和权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利益与权力是否匹配、是否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制度是否能取得成功。

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依靠物质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向依靠人力要素的增值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现在,我国人力资源结构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因在于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要求。因此,要改变这一矛盾,就必须改变原有人才的培养方式。本文通过六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来解决这一问题。

1国家/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

政府要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给予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法律,也就是要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加强督察监管,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工会等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结合德、英国的做法,本文认为,政府在所出台的文件中,应将以学校教育为本位的“校企合作”改成体现现代学徒制的“企校合作”,以增强企业观念和企业的参与感,强调其主体性地位和主动性要求。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两者表达的理念却大为不同。

2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

现代学徒制变“学校招生”为“企校联合招生”。首先,企业依据自身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定期向地方行业技能委员会(以下简称“地行技委”)上报需求信息。然后,地行技委对需求信息汇总,结合国家、行业的发展方向等相关内容综合分析后提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最终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需求计划纳入各职业院校的年度招生计划。学生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录用后,安排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制协议,以学徒身份接受企业培训、学校培训。这是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第一步。

“企校合作”的顺利进行,要求企业一定要有前瞻性,有自己的文化与精髓,从“企校合作”中得到实惠,获得利益,企业愿意并且有能力、有办法参与深度的、长期的企校合作,也能吸引学生就业。企业的投入有所产出让合作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再参与深层次的合作,同时企业能吸引优秀毕业生,学校才有与之共同发展的必要,才能实现共同培养现代技术人才,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目标,让多赢局面形成良性循环。

3教育机构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

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现代学徒制属于正规教育。这决定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最终效果。

明确这个根本性问题之后,教育机构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主动探讨企校合作模式,创新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新型学徒制模式。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结合学徒制特点,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学徒制是一种“在工作中学习”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生活形态。教育机构基于上述观点,作如下改革:

(1)构建生态课堂,激发自身潜能。学徒制演绎了实践导向的情境学习模式。学徒在创设的自由开放的、企业互动合作的生态课堂环境中,激发学徒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和工作职业潜能。

(2)对接工作世界,培养职业能力。学徒制以“工作现场教学”和“做学教产一体”的特点为学徒的技能养成和上岗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现代学徒制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养成相结合,形成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4行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行会,出现很晚且其涉及面很窄。建立现代意义上的行会要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要学习国外已有的好的经验与做法。这一点上,德国规定,所有企业均须加入相关行业的行会。行会设有地方性机构,负责管理各自辖区内的职业教育。地方行业协会承担本地区的学徒职业资格考核,同时管理学徒制协议。

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一流,主要是行业行会的作用,例如,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为提高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竞争力,针对中国这个大市场,不仅开发德系汽车维修的教学包,还选择一些中国高校搞合作,为他们培养专业人才,为德国汽车在中国提供高水平的维修服务。我们可以看出:行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可以培训出高水平的学徒,同时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提高整个行会在企业的地位。但是,中国则更多地把重任给了教育。

35青年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

现代学徒制的应用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其就业机会。根据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经验来分析和论述。其经验可以总结为:在学徒制与职业资格及良好的就业前景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联系、在学徒制内部以及学徒制与其他教育之间建立发展通道、控制其他教育选择的竞争、经济激励、加强指导和宣传。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多次筛选后进入院校学习,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兴趣不浓,在认知上习惯简单直观的训练模式,目前的教学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其实,近10多年来,我国每年大学生从不到一百万到现在七八百万入学,招生扩大的学生基本上都进入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现在的大众教育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学徒制正好符合这一点。这也是吸引青年参与现代学徒制最根本的动力。

另外,实行现代学徒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企业从内部或社会招聘优秀的青年(学徒)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企业既保护学徒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劳动保护、生活津贴等合法权益,同时学徒还可以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利用非上课时间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获利,或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

这样,可让企业中传统的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中,也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增加了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实现二者生源的对接。学员在接受培训之后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这样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这种就业机会更加吸引青年加入到现代学徒制中去。

36工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

随着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工会也应该成为现代学徒制博弈力量中的一支。工会是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工会进一步突出和强调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的同时,也应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积极做好学徒制,尤其是青少年对职业的兴趣,切实发挥作用,保护、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并且给他们以行之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当中去。

只有代表学徒(未来工人)的工会才能更有生命力,工会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可以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相对于企业、行业,代表学徒(未来工人)的工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结论与进一步的工作

本文基于纵向(历史发展)、横向(国际比较)两个维度视角来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参与方以及参与方在现代学徒制中发挥的作用,转变参与方理念,增强参与方主体意识,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进行统筹规划、策略推进,并辅以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学生、工会等相关现代学徒制相关利益方都认可的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两条研究线索的研究目的是有所差异的:纵向探寻学徒制历史演变规律;横向探寻当今学徒制的制度设计对经济的贡献度。因此,在两条研究线索下将进一步研究对现代学徒制的作用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9篇:学徒工合同范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高职教育; 学生管理;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2163(2016)06-0129-03

0引言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点改变了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的思维模式,制订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推动现代学徒制提供保障。

[BT4]1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简单地说就是师傅带徒弟。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采取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使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经验实现完美交融,以改进与提升劳动者素质为最终追求目的的学徒制形态。

[BT4]2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BT5]2.1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在华的德资企业把这种培养模式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沿海地区一些学校开展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到本世纪,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员工的需求日趋高端国际,更多外资企业开始主动与中国职业院校寻求合作,现代学徒制由此则逐渐推广开来。

目前,我国己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阶段,各中高职学校从当前教育制度及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紧密围绕企业的人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而将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新型人才设为目标,通过“学徒制”、“订单班”和“导师制”等人才培训模式,对现代学徒制有效开启了真正的探索与实践,从而走在了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前沿。

但是由于我国对学徒制的整体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的法律政策也多有存在盲区空白,因而未能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于工作期间在管理执行上依然呈现一定难度,这也严重影响了学徒制的进一步推广和拓展实践的研发效果。

[BT5]2.2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特点

2.2.1教育主体多元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和管理者。而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育主体除了学校和老师之外,还增加了企业和师傅。相应地,各教育主体设计提供的教育方式也都不尽相同。

学校秉持的教育宗旨就是教书育人,而企业则是以商业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商业利润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因此必然更多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工作业绩等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对学生管理及育人方面将欠缺足够的经验和重视。

2.2.2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双身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换,这往往就会暴露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短板。

在校期间,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操行方面的管理相对要严格有序,而企业对员工的业余生活管理则会相对自由宽松,学生身处这种松散宽泛的氛围之中,就给学生的宿舍和日常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

[BT4]3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实践给高职教育的学生工作带来众多变化,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体系,以适应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描述与发展探索。

[BT5]3.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义务

完善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明确规章制度,以确保学徒制的全方位推进与实现。

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加入“联想特色班”就必须要严格通过工学交替的所有教学实践环节后,方可完成学业。因此,“特色班”、学校和“联想集团”签订了三方协议,并由此给出示意如图1所示。

“顶岗实习协议”是由学生与“联想集团”协商签订,其中合理规定了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的工资待遇;企业对“学徒”的教育和培训义务,并要按时、保质地恪守遵行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企业对“学徒”担负的安全责任和管理责任;企业为“学徒”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

另外,“实习安全责任协议”是学生及家长与学校共同签署的合作协议,内容中明确规定家长在学生“学徒”期间扛负的安全责任;企业在“学徒”期间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学生有义务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师傅的指导下有效实现规定的工作和实习任务。

同时,学校与联想集团签署协议,针对该“特色班”的教学实训内容、考核方式、学生管理方案等进行约束,并精确注明了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以及保障措施。

三方协议制订要充分、细致、全面,要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且要不断地归纳、总结、进而发展完善,这样才利于明确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做到风险的最佳规避与防范,保障工学交替期间的重点安全与运行实效。

[BT5]3.2建立校企共管的学生管理模式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企业在“学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企共管的学生管理机制,是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徒”期间得以延续和发展衔接的重要保证。

企业加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并且必须可靠行使管理学生的担承职责。所以学校和企业要共同设立包括专业负责人、专职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基层负责人、师傅在内的学生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成员的基本职责,加强机构内部人员和“学徒”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例会并提交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提前选派富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联想特色班”的专职辅导员,经过联想集团专题培训后,对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工作管理规定等增加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定责掌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联想集团也需增派一名身具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作为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学徒”期间的管理工作,同时协助专职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一并展开督责指导。

2位导师彼此协助,互为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并随着学生身份的转变而重建工作重心。

[BT5]3.3现代通畅的交流渠道

根据工作需要,利用QQ、微信等现代流行通讯交流工具建立“工作群”,各方人员在平台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除了建立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参与的“特色班工作群”外,每届“特色班”的学生还配有自己的师生交流QQ、微信群,辅导员老师不仅可以用这个群来信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可利用该群来管理学生。而企业的指导教师和师傅则可以通过该群对学徒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解决学生在学徒时遇到的疑惑和困难。甚至可以将“学徒”期间的日常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岗位适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归并整理,将其反馈到微信群里,双方人员共同探讨商议优良应对办法。

[BT5]3.4构建双向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标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督促学生致力打造与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评价与考核体系应涵盖学习的各个阶段,形成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双向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现代学徒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则而联手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并且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遵循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满足职业岗位目标需求的原则下深度参与实施评价过程,同时则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设计作为目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

“特色班”学生在校期间是以学校主导而发起测评,考核将借鉴参考企业师傅对学生在实训时的表现和成绩,综合实现评分;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以企业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考核、组织纪律、工作态度评议,具体则是结合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互评等项目设置而得到最终的客观完善评价。

[BT5]3.5深度融合校企文化,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企业用工需求,同时依托企业和品牌文化,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业素养,实现学习工作无缝衔接为其特征目的,来补充增益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开展。

例如:结合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对“特色班”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重新装修,设计联想集团的LOGO墙,张贴联想企业的励志标语,同时生动展示工作操作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等,以此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感性认知,成功营造身在企业所感受的工作氛围。

企业人员定期入校提供企业文化的宣讲和工作管理条例实施开发细则的报告,定期组织“特色班”引导素质拓展训练,强化企业文化和企业各项管理机制的推广力度,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建了以企业管理模式支持运营的“爱心维护工作室”,免费为在校师生提供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系统维护和基本维修服务,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共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对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郭先根.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的研究[J]. 林区教学,2015(6):1-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