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徒合同范文

学徒合同精选(九篇)

学徒合同

第1篇:学徒合同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能力本位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

一、理论概述

(一)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内涵

在理解现代学徒制之前,应首先了解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传统学徒制又称收工学徒制,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前的作坊或店铺之中试图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的一种高度情景性的学习方式。其特点在于培养时间长、全程教育、亲自动手、师生关系紧密、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等。

而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与创新,可以理解是一种新的学徒制。因此,本文所指的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是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的一项新的育人模式,是一种强调工作场所实践学习的职业教育形式。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在于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强大的法律保障等。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相对,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度的发展和创新。

(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异同

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其中,相同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均是以实践为中心,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获得经验技能;二是,需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要求对专业技能熟练程度比较高;三是,注重人的发展,强调能力的培养。

差异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习结果评价标准不同。传统学徒制以技能掌握情况为评价标准,现代师徒制通常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作为对培训成果的检验;二是,学习方式存在差异。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是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亲身实践,而现代师徒制则是师傅指导监督学生技术训练和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实践学习两种方式相结合;三是,知识类型存在差异。传统学徒制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现代学徒制中以学习隐性知识为主,显形知识为辅。

充分认识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内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高职院校认识到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优越性,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同理合作,充分运用校企资源优势,形成教师、师傅、项目经理角色复合,学生、学徒、设计师角色合一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现象,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以及政府、企业和行业等多方支持等探索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下文将重点探讨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策略。

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

树立高等职业的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不同职业教育观念下形成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各类教学活动主要以学校为主,不符合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存在学习与岗位工作之间明显脱节的状态。实施能力本位学徒制人才培养,必须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具体的项目实践为基本形式,通过“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的显性化,而学生通过形象化、显像化的知识更易于掌握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充分保证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构建高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高职院校依托国家政策支持,遵循高职院校教育规律,以校企人力、场地等各种优势为基础,融项目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中,通过师徒式的教学活动,达到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构建高职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具体如下:

1.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组成专业委员会基于市场需求和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较高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

2.培养内容: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主要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改革;

3.培养方式:通过工学结合、师徒制教学和顶岗实习为主要的培养方式,综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借助校内师资力量和行业教师的共同培养;

4.质量评价:通过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评价,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一般采用学历证书,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

(三)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和改革

能力本位学徒制人才培养,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和改革。具体如下:

一是,依据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修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应时刻与市场需求关联,及时补充企业所需、行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岗位技能。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应遵循“市场调研岗位群分析培养目标确定专家委员会多番论证岗位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评审和定稿实施毕业生反馈”的技术路线。

二是,打破学校主导课程建设和优化的局面,引入企业校企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具备延伸性、补充性和更新性的教辅资料,实现岗位能力需求,工作需求在课程中的渗透与体现,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依据岗位需求及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四)优化能力本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条件

对办学条件的优化,主要应从“师”的选拔和聘任、经费投入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入手。应聘请企业骨干人员和资深人士担任,必要时可通过给予一定荣誉奖励或物质奖励通过协议选聘这些人才。例如,可以通过向“兼职教师”办法相关资格证书给予其精神奖励,也可以通过评选活动,增强“兼职教师”的教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此外,高职院校应对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进行改革,提升学校的管理能力,做好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工作,为高职院校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结语

学徒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世纪,“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引入现代学徒制,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培育更多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01):28-32.

[2]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07):41-45.

第2篇:学徒合同范文

关键词:学徒制;认知;现状;措施

基金项目: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6年教改课题(JG2016―03 )

【分类号】G712.4;F713.36-4

1.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

传统学徒制又称为“手工学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操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但二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培养技能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2.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现状

校企合作是维护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利益的根本保证之一,也是实现学徒双重身份的基

本途径,建立校企共同管理的基础。但由于政策、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要建立并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1)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建立难。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的状况。一是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激励配套政策不完善,企业不愿意参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二是资金不到位,企业为学徒工安排专门的师傅进行指导,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而政府的薪酬补助和优惠政策又没有落实到位,从而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

(2)维持难。现代学徒制要求招生即招工,但是企业用工和经济、企业的人事变动、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等因素紧密联系,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学徒工的人数,致使产教结合进行不下去。

(3)运行难。由于政策的不完善,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列入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考核范围,企业没有设置对师傅及学徒工的考核办法,学校也没有对企业师傅进行监督、考核。制度缺位和激励机制缺乏,造成学徒制成效不显著。

3.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采取的措施

(1)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学院应该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对参加学徒制学生的过程管理。学院和企业应该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保证学徒基本权益;企业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岗位应该与所学专业对口。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学校应该提供专项资金对目前的学徒制项目提供支持,因为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师傅一方面要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而另一方面又要培训学徒,因此要给予师傅一定的培训和指导经费。学生进行学徒制试点时,一方面要完成学校学费及住宿费的交纳;同时在企业进行学徒时还得自己租房子之类的,因此学校及合作企业应该考虑对参加学徒制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补贴。

(2)加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基于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同r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试点专业的教学标准,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思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确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课程标准。

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大一主完要是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及一些基本技能;大二主要是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对技能的训练;大三进行仿真项目或真实项目主的设计。在大二和大三项目化教学中,邀请企业有多年开发经验的“师傅”来指导参与教学,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在这种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完整的完成一个项目前期、中期和后期部分的制作。课程的教与学,通过对项目制作的分解来进行实训课程的分解,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3)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应由学院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骨干教学团队两部分组成。学院教学团队除了参加本学院的教学工作外,还应该参加到企业的项目开发等工作中;企业技术骨干除了完成企业的相关任务外,还应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工作之中,实现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互补,形成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形成教师、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4.小结

目前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才刚刚起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的通力合作,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高职院校也要努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企业也必须主动承担起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各司其职,才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严文超.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2

[2].李祥.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常州大学学报.2015.1

[3].李和香. 现代学徒制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

[4].曹星星.论现代学徒制探索中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国企研究.2015.6

第3篇:学徒合同范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学徒制政策经历了旧社会学徒制改造政策阶段、传统学徒制改革政策阶段、传统学徒制走向终结政策阶段和现代学徒制探索试点政策阶段。在学徒制政策制定方面,存在法律法规缺失、统筹管理推进不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分离、行业企业缺位和宣传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学徒制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调适,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

[

关键词 ]学徒制 政策演变 问题调适

[作者简介]王平(1964-),男,江苏丹徒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江苏 南京 2111 88)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2015年度科研规划立项项目“行业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10Y05)、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4-2 016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交通类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交教研14 01-2)和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高职教育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JY0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l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13-04

学徒制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手把手和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技能传授方式,为人类社会技术技能的传承和文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单一的学徒制和学校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经过探索,将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整合起来,产生了以企业为主导、以工作为本位的现代学徒制,为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2014年5月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学徒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梳理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的政策制定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制定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政策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演变

1.1日社会学徒制改造政策阶段(1949年10月一1958年1月)。新中国成立前,旧社会的学徒制已沦为剥削学徒的工具,难以承担传授技能的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对1日社会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改造。1950年6月颁布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要求“动员工厂、企业中的技术员工,负起为国家培养技术工人的光荣任务,自愿地担任技术教员”并“发给教者一定奖金或报酬”。文件保障了学徒的基本权利,去除了学徒制中的各种剥削成分和封建陈规陋习,明确了师徒是平等的同志关系而不是旧学徒制中的从属关系,同时还规定“订立师徒合同”和对学徒“定期举行考试”。对于成绩优良者,可以提升其技术等级,建立激励机制。文件还规定了学徒期间的生活费、工伤、医疗等合法权益,对学习时间及学习后的待遇也有了明确规定。据统计,1949年10月-1958年1月,我国共培训新技术工人837万人,其中90%以上是通过学徒方式培训的。。

2.传统学徒制改革政策阶段(1958年2月一1976年10月)。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有技术能力的劳动力供应严重不足,各地通过吸收大批的学徒(练习生)、提高学徒津贴待遇、缩短学徒的学习期限等方式加速人才培养。学徒学习的期限,有的只有三个月,很少超过一年,导致学徒学习的技术片面、不精,转为技术工人后技术水平低,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徒T一进企业就端“铁饭碗”、拿高工资,待遇甚至比师傅还高,引发了师傅不愿教、徒弟不肯学等问题。为此,1958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的学徒培训开始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这一规定明确了学徒的期限原则:对技术含量低的工种,学徒学习年限最低不少于两年,一般是三年;学徒在学习期内的生活补贴由所在单位按照最低伙食需要另加少量零用钱的原则发放,零用钱要逐年增加;学徒转为正式T人后的第一年,工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彻底解决了以往学徒期限短而待遇高的弊端。i这一规定统一了全国的学徒制度,对提高培训质量、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期间,我国开始了半工半读教育实验,其中天津国棉一厂在1958年5月27日举办了全国第一所半丁半读学校。刘少奇在195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以及国家1964年11月的《关于发展产工(耕)半读教育制度问题的批示》,都认为半工半读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技术T^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的一种好方法。截至1965年底,全国半工农半读的学校达7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多人。这种半工半读教育和劳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西方现代学徒制中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的核心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萌芽。但遗憾的是,“文革”时期,半工半读因被批判为资产阶级职业教育而半途而废,学徒制也遭到严重破坏。

3.传统学徒制走向终结政策阶段(1976年11月-1998年2月)。随着“文革”的结束,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面对技术人才大量短缺的现状,学徒制又被重新提出来。1979年9月28日,国家经济委员会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一方面强调了学徒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重申了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学徒制。对学徒制的规定如下:第一,要坚持执行国务院关于学徒年限的规定;第二,在整个学徒年限期间,学习技术理论知识的时间不能少于1/3;第三,要签订师徒合同并要包教、包学、包会。要形成学徒工只有考试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操作的制度。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搞好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是最近两三年内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紧接着,原国家劳动总局在5月21日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一定时期内,学徒培训仍是培养新技术工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对学徒的培养目标、学徒期限、招收学徒的条件、改进学徒培训的措施、签订培训合同、严格考核制度和加强领导与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密集出台的学徒制政策,缓解了“文革”造成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相应的教育和用工制度也必须做出调整。同时,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引进的外资企业大多要求劳动者具备单一技能而非整个工艺,传统学徒制已不适应甚至阻碍了规模化的生产。针对新的形势,1985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改革,即企业改直接招学徒工为招生培训,技术工人培养开始逐渐从学徒制培养过渡到以学校为主的、独立规范办学的职业学校教育制度培养。l989年3月,原劳动部办公厅在《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中指出:“学徒的工种范围过宽,某些T.种学习期限过长,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应该逐步实行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相结合培训学徒工的方法。”这一文件特别指出了学徒制存在的问题,标志着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走向终结,中央政府与部委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再也没有出台与学徒制相关的文件。

4.现代学徒制探索、试点政策阶段(1998年3月至今)。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知识内容与其产生情境分离等弊端,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基于此,各级政府、社会和学校开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其中,蕴含现代学徒制核心理念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贡献。原劳动部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于1998年3月11日下发了《关于建立和实施名师带徒制度的通知》,指出名师带徒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度的改造和补充”,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新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江西省新余市于2010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区域范围内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城市。´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是国家部委的文件中第一次涉及现代学徒制这一概念。教育部在2014年8月25日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表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存在的问题剖析

1.法律法规缺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的政策和实践几经起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徒制发展的制度,但内容零碎、不完整,且大多以文件形式出现,始终没有在法律层面形成有效的制度,尤其没有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这成为制约传统学徒制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瓶颈。同时,在操作层面缺乏具体的推进策略,如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发生的学生身份界定、成绩认定、资格证书发放、安全责任划分、学生和企业合同制定、学生报酬支付、企业相关成本分摊等问题,以及从企业员工中选聘学生指导师傅的标准、指导师傅的责任、权益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明确的制度规范。

2.统筹管理推进不力。学徒制作为一种跨越了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组织形式,牵涉众多利益相关者,单靠一方力量难以协调处理所有问题。例如,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分离、行业和企业的缺席,使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能有效引导职业教育办学,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现代学徒制的前置工作困难重重。此外,职业教育的多头管理,导致学校的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的学徒培训资源无法进行综合配置,形成巨大浪费,这也是导致现代学徒制推进不力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分离。我国虽然已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职业教育法也对劳动者上岗前应接受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了要求,但是,传统文化中重学术轻技能的概念根深蒂固,社会用人制度不完善,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名目繁多,职业资格证书之间不能有效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不能等同或等值等,不利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自由穿梭,难以对学生或学徒在企业学习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认定和使用,取得职业资格的学生或学徒也无法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因此,重视学历证书、忽视职业资格证书带来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分离,制约了传统学徒制的转型和升级。

4.行业企业缺位。国务院虽然在历次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中都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使得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企业不了解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认为接纳欠缺工作经验的学生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严重脱节,校企之间难以形成稳定融洽的合作关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制定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政策。

5.宣传认识不到位。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及学生家长还没有形成关于学徒制的共性认识,单纯认为学徒制是劳动制度或教育制度、企业培训。不纠正这些片面认识,就很难制定符合实际的、支持学徒制发展的科学政策,就不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就不能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完备的服务。

三、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政策调适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的演变情况并剖析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对我国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有以下建议:

1.建立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法律法规。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立法,以促进学徒制的规范管理。如英国在2009年的《学徒制、技能、儿童与学习法案》,结束了200多年英国学徒制无法可依的局面。该法对学徒制的资格、框架、标准和协议、资格证书的管理以及颁证机构的认可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把对学徒制的管理以及雇佣双方权责关系的规定纳入法制轨道。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的前提是尽快明确它的合法地位。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用工形式,是带培训的工作,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学徒)等利益相关者通过法律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因此,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和法规是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在职业教育法中对办学合法途径及办学者权利、责任和义务方面有一些原则性规定,但这些规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不够,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还应赋予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的权力,从而保障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

2.建立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成立了包括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管理机构、服务机构、企业、学校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学徒制组织管理体系,使学徒制各环节的运行更加衔接和顺畅。两国都建立了为雇主(企业)和学徒免费服务的机构,为提高学徒制质量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现代学徒制是企业、职业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利益、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组织形式。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在组织目标、运行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需要政府牵头建立由教育、劳动、工业、经济和行业企业等组成的现代学徒制工作机构,领导、统筹、沟通和协调相关工作。政府通过制定现代学徒制的框架结构和课程标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论坛、研讨会、专家咨询会,推动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多方的交流互动,使各方在充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合力。

3.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和体系。实现国家政策干预、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体系,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体系,将政府、行业和学校拥有的学徒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立交桥”,使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相互补充和融合,并将学徒培训纳入其中,使学徒培训有章可循,为学徒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和体系,将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资格标准进行整合,实现等值、互认。任何人只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才能进入相应的_丁作岗位,这是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的选项。政府应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组成的国家职业资格工作机构,完善并细化行政机关设立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形成对职业资格规范的有效监督,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奠定基础。

4.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德国“双元制”是最早的现代学徒制度,而行会组织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德国2005年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赋予行会“相关领域职业教育的组织者”的身份,并确定其在学徒培训合同管理、组织职业教育证书考试、职业教育审查与监督管理等三个重要方面的责任。在德国,工商行会和手工业行会所属的企业,承担了德国90%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行业企业参与、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法律法规,利用行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调动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认真听取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校企合作条例,打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顾虑,努力在学生增加实践能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学校自身利益三者之间取得平衡,以促进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4篇:学徒合同范文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师父指导为纽带,连接中职教育与培训,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途径培养技能型人才。

(一)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标准为目标,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在校内或者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辅助以学校教师教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共同合作,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途径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见图一)。把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和全面的讲授灌输,也重视专业培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化解人才供需矛盾,也缓解企业的“用工荒”。

(二)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先由学校教师讲授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由师傅传授具体技艺。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师傅通过讲述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和技法来启发并叮嘱徒弟们,使参与学徒制学习的学生“懂得行规、习得技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意识”,感受着来自企业的熏陶和影响,并逐步学习到师傅专业技能的精髓和企业的先进理念。这样的培养使学生在具有理论基础的同时,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提早感受企业文化,加深对企业的感情,由此培养了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势

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的因材施教

师傅和学生(徒弟)面对面的教育,增进师徒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学生与最新技术的接触和理解,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积极转变奠定了基础。在日常传授活动中,师傅对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提升,非常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二)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教学场所与实际情景相融合的局面。在教师和师傅共同培养下,学生在掌握中职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受到企业、行业文化的熏陶和师傅全方位的指导,由此,中职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开拓创新技能等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增强学习主动性

由于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问题和情境下,因此,就可能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及时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这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更是一种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智慧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注意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意愿达到最高和最强。

(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学徒制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了企业的生产进程,体验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从而使其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现代学徒制也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可以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

(五)有利于学生就业前景的明朗

通过学徒制培养,很多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体现,在毕业时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同时对学生奠定职业意识,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受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保障条件

虽然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学徒制已发展成熟,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从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学徒制需要理念、经济、制度等多重保障。

(一)理念保障:现代学徒制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学徒制是基于“职业”建立的学习形式,学徒阶段的学习与出师后从事的职业直接相关,具有典型的职业针对性。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制度下建立职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成为现代学徒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学徒制有“模式”而无“定式”,在该制度建立的初始阶段需要破除“统一”的牢笼,根据不同专业以及相应职业的特性探索不同的实践形式,如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经济保障:现代学徒制需要多元化的经费来源

现代学徒制对师资水平、实训设备、实训环境等都有较高要求,人才培养成本将大幅提升。为确保人才质量,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教育的单一经费来源,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成本的机制。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三)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需要多方面的制度支撑

从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经验来看,以法律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把职业教育真正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校的法律体系,确保了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运行。其中,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证融通的制度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职教育的“双证”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导致该制度缺乏制度的驱动和保障,因此,宏观层面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需尽快完善,确保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1]胡锦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3).

第5篇:学徒合同范文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其主要特点是,学徒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学徒既跟随师傅又跟从教师学习,学习地点既在生产一线也在学校,同时学习多种课程体系,学习方式以工学交替为主,考核方式由行业和教育部门评价。

(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内涵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情境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根据这一特征,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边缘性参与”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新手的学习者部分地、不充分地参与共同体的活动。“参与”意味着学徒(或新手)应该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所做的事情。由此可见,“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形式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在与人和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并使得隐性知识的复杂性与有用性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而增加。

二、中职模具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的背景分析

(一)盐步职校模具专业试行“准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思路是“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并提出现代学徒试点“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指导意见。虽然在广东中职层面参与现代学徒试点的学校有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学校,也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经验做法。但现代学徒制试行,如何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还需较长的路要走。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应坚持西方现代学徒制企业本位的做法,还是走学校为本位的现代学徒之路?各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没有取得共识前,各种方式的现代学徒尝试都在试点中。所以目前国内还缺少本土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佛山市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教产融合,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新提升” 。“改革培养模式”中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和‘学校+公共实训中心+企业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佛山模式” 。中国当前要实行企业为主的现代学徒制非常困难。就职前教育而言,目前更为现实的选择是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部分经验,改造我国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纵深发展。

(二)盐步职校模具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分析

1.盐步职校地处广州西侧,模具专业具备成熟、完备的教育资源。广东的拉链相关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15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年产值50亿元,但拉链行业用工缺口明显,行业人员流动率高,并出现行业内企业间争相抢人的局面;此外,行业中的一线工人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升级成为无“技术人才”之炊。针对以上现实情况,结合我校模具专业的基本条件,为适应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而确定了该合作项目。选择拉链技术是由于拉链技术一直是由师傅带徒弟,受众面窄,无教程。

2.政府主导与统筹有实效。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商会、企业和学校等方面资源,协调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盐步职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工作落实。

三、实践和探索“准现代学徒制”的案例分析

盐步职校的模具专业与广东省拉链商会合作,把企业师傅,企业项目请进校园,建立“拉链学徒班”,与师傅们面向整个拉链行业共同承接拉链模具设计和制造的项目。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新手的成长方法。当项目进入校园后,项目便在拉链学徒班的六个岗位中运作起来。当一个新手学徒参与到现代学徒的集体中,一开始学徒仅仅从事一些简单的、非核心的辅助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师傅会尝试安排比他熟练的学徒承担教他的责任,逐步地,在大量时间的投入和高度的努力中,成为一个熟练从业者。因此,能够制造一套合格的拉链模具,就被视为学徒模具工变成为“熟练模具工”的根据。

(一)招收学徒

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学校与行业(商会)共同制定招收学徒的要求和标准,并按计划招生。学徒和学校、商会具有契约关系,在校学习期间拉链商会及会员企业将提供奖学金。顶岗实习半年时间,在读学生与拉链商会成员企业、学校签订 “三方协议”,拉链商会成员企业必须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参与缴纳社会保险。实现学生招生培养、顶岗实习、岗位就业对接,实现招生即招工。

(二)引进师傅

与拉链商会合作,校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避免单独与一家或几家企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不稳定性。商会将派驻技术骨干(师傅)常驻学校,聘请六名广东拉链商会专家作为指导专家,五名专家常驻学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三)传承技艺,培育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与职业教育形式的统一体,企业和学校成为学生技能和素质养成的共同体。模具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具体为引项目入校的合作方式、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岗位轮换,精通一项”的学习方式、真实企业化的情景学习。

比如,校商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其内涵是师傅传授技术经验,教师进行专业基础及思想文化教育和感染。现代学徒制理念下,企业既是用人的“客户”,更是教育的主体。企业通过商会这个大平台,为“拉链学徒班”提供技术骨干(师傅),在学校的车间,师傅是向学徒传播技术技能的传授者,而教师则是教学管理和素养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师傅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2/3的时间用于接受师傅的培训,约1/3的时间是接受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

(四)考核评价

第6篇:学徒合同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师徒关系

一酒店管理专业师徒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一)缺乏稳定的师徒结对结构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也是酒店学徒,这两种身份转变不是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的,而是贯穿三年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应该是管理类人才,应是与脑力劳动者挂钩,而另一方面,作为学徒,却要在酒店的基层岗做一名服务员,与体力劳动者挂钩,学生自身理想角色的期待与现实角色行为之间的不同而产生角色内冲突,使多数学生难以接受,少数甚至放弃最终的学习[1]。同时,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队伍主要是由酒店的人力资源部及各部门经验稍丰富的员工组成,人员构成复杂,素质高低不均,再加上酒店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的流动率很大,一旦师傅离职,使得原先的师徒关系终止。如此种种带来的师徒结对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师徒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在安排师傅时的随意性。

(二)缺乏清晰的师傅选拔标准

现代学徒制最大的优点是学生既能得到学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又能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以企业师傅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学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因此,在学徒培养中,企业师傅占据着重要的指导角色。但是,目前,大多数酒店的企业师傅在选拔中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哪个部门缺人,就将学生安排在哪个部门,随便找本部门的一个经验较丰富的员工作为其带教师傅,而部分带教师傅未曾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方面训练,素质参差不齐,语言沟通能力欠缺,造成教学效果堪忧[2]。

(三)缺乏明确的激励措施

首先,酒店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并没有将企业师傅的带徒津贴纳入到财务预算中,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明确带徒师傅可获得绩效考核优势,福利待遇上也没有额外增多,这就导致企业师傅的带徒工作是额外工作,难免在带徒的过程中会出现漫不经心,指导积极性不高。其次,酒店作为服务性行业,基层员工流失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招工困难。酒店依赖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来填补一部分的人才缺失。但是每年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酒店的留任率不足20%,可见学生对酒店服务行业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因此,学生在与酒店签订学徒制合同时,由于大多酒店并没有明确学生在学徒完成之后能获得更高岗位等级,导致学生不愿成为酒店行业的学徒。

(四)缺乏明确监管机制

目前,大多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的考核由院校和酒店共同完成。院校负责对学生在校学习成绩考核,而酒店负责给予学生在酒店学徒期间成绩的考核。酒店的考核一般由师傅根据学徒在酒店学习表现给予打分。这种考评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性,只要学徒和师傅的关系好,即使学习效果不好,师傅也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成绩,而学徒怕师傅在打分时可能会报复,就算师傅的教学质量差,也会敢怒不敢言。这就造成了企业师傅的教学效果难以监管的局面[3]。

二基于构建有效、合理师徒关系的策略探讨

(一)完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目前,现代学徒制实施较好的英国和德国,政府都从相应的政策对企业进行扶持,特别是经济扶持,例如德国,对相关院校进行财政拨款,占学徒培训总经费的1/4。因此,政府可参考国外的经验,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或者是院校直接给予财政补助,补助的钱用于减免参与现代学徒制学生的部分学费和企业师傅奖金,或者给予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免去一些税收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也可以鼓励企业师傅积极投入到指导学徒的工作中。另一方面,扩大招生渠道。2019年1月,国家印发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扩大了高职招生渠道。因此,针对酒店、养老等服务型行业,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渠道可面向一些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报考高职院校的群体,采取“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保证学徒队伍的稳定性。再者,提升学徒的培养层次,扩大学徒制层级范围。我国需吸引本硕层次的高等院校也参与现代学徒制,与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形成层级,对于学习成果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够通用互认的。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学徒在高职阶段完成学徒制学习后,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职业证书和学历学位证书,学徒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更高等级的学徒制教育,也可以选择相对应的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生普通教育。这样,就为我们的学徒构建良好的上升渠道,降低学生的心理冲突,吸引更多的学生甚至是在职人员参与现代学徒制,为建立稳定的师徒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4]。

(二)制定清晰的师傅选拔标准

首先,酒店、院校和第三方评价监管机制共同商讨和制定企业师傅的选拔标准。①明确企业师傅必须由相应工作年限的员工承担;②明确企业师傅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无,可采取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来开展选拔;③明确师傅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对于缺乏教育能力的企业师傅,院校可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手段、师德等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让企业师傅能够以一名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完善企业师傅档案保存。酒店可以根据师傅的岗位职能、性格特点、工作年限、带徒经验、绩效及评价等,为企业师傅建立档案,企业师傅的档案在酒店行业中可共享,这样,为后续师徒结对提供参考记录。

(三)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效果,形成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必要条件。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开展与其实施过程中跟踪与动态调整时分不开的。因此,院校、酒店和政府部门应建立第三方协调监管部门,来制定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机制。学徒毕业前的考核可以由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将培训机构的自评结果和评估机构的考试结果相结合,最后得到学徒的成绩并颁发证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有助于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使考核结果更具说服力[5]。

第7篇:学徒合同范文

在职业学校教育产生以前,以师傅带徒弟、“做中学”的学徒制逐渐成为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1]。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学徒制[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12年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校企双主体育人

欧洲统计局(Eurostat)对“学徒制”的界定:学徒制的目的是完成正规教育系统中某一教育与培训项目,其学习时间由工作场所的实践培训和在教育机构或培训中心的普通/理论教育两个时期相互交替组成。因此,实施学徒制必须要有企业参与。

(一)校企双主体育人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指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两个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校企双方管理一体化、资源一体化、风险一体化、利益一体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具体做法是: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招生、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就业管理等。学徒在企业工作期间参加生产,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同步,每门课程均由校、企双负责人共同建设,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学资料、共同进行教学实施。

(二)学生双身份学习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将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招生时,企业就参与面试,合格的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学徒时享有企业学徒工的薪金及待遇,学徒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是工作本位与学校本位学习相交替且有机联系,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以企业为主、工学交替[4]。

(一)实施“4-8-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术技能,有4周在企业完成专业认识实习,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工作,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本理论,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选择相关岗位,完成8周岗位技能训练。分别安排在第三学期后4周和第四学期后4周。

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徒将要从事的岗位,由企业指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完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同时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每月回校1天,由学校教师完成岗位技术问题指导。

(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企业实训与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见图1。其按学生(学徒)的能力成长规律分三个阶段设置课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有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

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是雇主提供的真实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参与不同水平的专业性目标技能作业[5]。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企业课程学习情境有三种:一是企业真实的生产车间,如岗位实训课程;二是模拟企业生产的学校实训基地,如车辆故障检测维修课程;三是企业生产车间与学校模拟实训基地相结合,如车辆实验与驾驶课程。

企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及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将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教学项目转化,建设成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车辆实验与驾驶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

现代学徒制通常由企业派遣技术熟练的师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徒选择和应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企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实践。

(一)灵活配置带徒师傅

在企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徒一师”的师带徒形式。认知阶段,采用一师多徒式,一般由1个师傅带10个徒弟;实训期间,采用一师多徒与一徒多师相结合的形式,通常在一个岗位上,由1位师傅带3个徒弟,每个学徒在所有岗位进行轮换实习,将对应不同岗位的师傅;顶岗实习期间,采用一徒一师的带徒方式,要求每个学徒对应岗位的一位师傅,完成课程学习。

(二)以企业为主体完成课程实施

企业课程的教学以企业为主进行,主要包括:企业选派教师,安排教学时间、场地等,提供教学资料、教学耗材,并由企业完成课程考核。

(三)建立校企共同考核模式

在企业课程中,以企业评价为主体;在学校课程中,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形成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兼顾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主要考核点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操作流程的学习效果、生产操作的熟练程度、工作态度、与同事的合作态度、遵守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对企业的贡献等。

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保障

(一)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由企业考核推荐,选派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员为带徒师傅。对带徒师傅(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学徒数量、实习岗位要求,确定带徒师傅人员及数量。带徒师傅严格执行企业课程的相关标准,通过示范、指导、检验等环节,对学徒进行现场教学。

2.专任教师企业经验积累

每学期,根据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表,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企业工作项目等实践活动。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到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实践,积累企业实践经验。

3.兼职教师执教水平提升

通过企业现场教研活动及学院研讨等形式,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把教研活动设在企业工作现场,在工作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企业工作难题研讨,通过边研讨边实践的形式,提高兼职教师执教水平。

(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1.发挥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

根据学徒岗位实训内容在企业设置实训场,如在企业车辆检修车间设置车辆检修实训场,在乘务段设置车辆驾驶实训场等,在企业完成学徒实训教学。

第8篇:学徒合同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徒制;比较 改革

自2014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居高不下,已经连续三年突破700万大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其中结构性失业现象比较突出;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教育产出的供给质量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质量不匹配,造成大量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等一系列问题。在全球经济不发展疲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青年失业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以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各国职业教育中推广开来,在发挥促进青年就业、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一、学徒制的概念界定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讲即“手把手”地教[1]。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它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步伐,科技的升级应运而生,现代企业需要技能更加熟练,文化素养更高,可塑性更强的技术工人。这种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的、适应经济与社会的现代性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形态可以被统成为“现代学徒制”[2]。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学徒制利益相关者、师徒关系、学习领域、学徒时间、教学地点等都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师徒间的私人关系变为国家、行会、个人、学校、师傅、雇主、第三方培训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学习的领域也不再仅限于传统手工业,而向商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教学地点从单纯的工作场所转化为工作场所和学校并重;对学徒的年龄上限也逐步放开。在倡导“从做中学”及“终生学习”的当今社会中,现代学徒制无疑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种有效培养职业技能的方式。

二、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经验借鉴

(一)德国模式。德国的现代学徒制采用双元制模式,其职业教育培训系统(VET),J即双元制(DS)。“双元制”是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上而形成的,“双元制”系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德国整个教育系统的主体。[3]它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实施现代学徒制,按照法律规定,企业、学校、学徒之间签订培训协议,由企业向学徒提供一定的培训津贴,津贴数目由劳资双方代表机构协商议定,政府每年也会向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政府每年对于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支出达59亿欧元。其中,联邦各州为全国1600所公立职业学校提供了32亿欧元的拨款,联邦政府对于学徒制的指导、监控和支持发展投入了27亿欧元[4]。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培训标准和职业学校标准,这一标准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出达到劳动力市场职业资格需要的青年,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企业和学校按照标准明确培训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学徒应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及具体的职业理论知识。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保护学徒自由择业的权利,但其培训和评估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更加严格,并带有大量职业教育的要素,虽然企业培训的成本很高,但学徒的忠诚度,技艺的高超性都是其他没有参与学徒制培训的员工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说,从长期来看雇佣学徒的性价比很高。

(二)澳大利亚模式。澳大利亚从的现代学徒制包括两种:一种是学校本位的学徒制,受训时间较长,通常为3-4年,需学徒与雇主签订培训合同,双方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另一种是培训生制,时间较短,通常为1-2年,需要双方签订合同,但任何一方都可单方面解除合同,稳定性也差些。自1996年开始,澳大利亚将现代学徒制纳入高等教育序列中来,已经成为该国就业本位培训的新形式,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有偿兼职培训的机会。其学徒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有一致认可的行业标准,行业和政府之间建立了一种合作伙伴关系。然后,企业招聘广告,招募学徒,经过企业挑选之后,雇主和学徒之间签署正式培训协议。最后,学徒到TAFE学院(注册培训机构)进行面试,通过之后,三方签订正式的培训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会给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和培训机构一定的补助和税收减免;在学生方面,政府会在学生参与培训期间提供一定的贷款支持。根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数据统计,19岁及以下有79700万人开始学徒培训,45岁及以上有17500人开始培训,20-44岁有94700人,很好的说明了学徒制培训具有全民导向的特点,证明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全球学习趋势。

(三)英国模式。英国的学徒制以支持青年就业为主要目标,学徒制的发展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国家颁布统一的学徒制框架,根据框架,学徒制主要由三个级别组成:中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2级)、高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3级)和高等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4级及以上)[5]。在学习过程中,政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学习能力的人给予不同的资助,国家对学徒制给予很大的经费支持,各个地区对于学徒制的资助额度在学费的五成至十成之间;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校企分工也没有限制,比较强调职业技能和胜任能力,总体符合国家学徒制框架即可。与澳大利亚模式的相似之处在于,一两国的培训均需要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介入,学徒经过培训机构面试后确定入用与否,入用后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要求,在企业和培训机构进行交替培训。二学徒参与培训期间均可获得一定的薪资报酬,并针对所有年龄都展开学徒制培训。此外,试点的行业和领域已经超过70多个。英国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积极尝试建立“三元制”培训模式,通过加强学校、企业及行业组织的联系,很多行业组织都开设了专门的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由此形成企业、学校和实训车间“三位一体”的超强培训组合机制,也成“三元制”。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学徒制未来发展的建议

学徒制作为提高就业者技能水平的一种机制,为解决地生产率、高失业率和促进教育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提供了有效途径。[6]将现代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双师型”教师与高技能师傅共同“传道、授业、解惑”,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企、行业、第三方培训机构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转换变人力资源强国,提高人口科学素养,培养技能型人才,打造“大国工匠”。

(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学徒制的支持力度。从西方国家学徒制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学徒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充足的资金政策支持是学徒制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参与学徒制培训的青年也多,所以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使生均经费达到更高的标准。二,政府应加大学徒制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徒和雇主参与到培训中来,逐步改变大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引导大众更好地接受并认可学徒制的优势之处。同时,制定相对严格的教学、培训标准和政策法律标准,不排除一些强制性的规定,确保学徒制教育质量的同时保障学徒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体系。学徒制涉及到国家、行会、个人、学校、师傅、雇主、第三方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教学主体由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参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模式已不再适应复杂的现代学徒制。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模式进行改革,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充分听取教学老师和企业师傅建议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学生”和“徒弟”进行考核评价,体现学徒制“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双元管理”的特点。

例如:学徒自我评价、师傅评价、行业评价等形式,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职业道德、能力结构等的评价。实行动态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体现学徒成长、成才历程。(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2] T.V.Gelder,(1998).The hypothesis in cognitive science.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21:615-628

[3] 周红利,张万兴.人力资本理论视域的德国现代学徒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4(4)

[4] 李玉静.《国际视野下我国学徒制的未来发展――德、英、澳、新学徒制发展特点及对我国学徒制发展的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第9篇:学徒合同范文

(一)企业雇主的主导地位英国现代学徒制采用培训与企业协会、学徒和企业雇主三方参与的形式进行。在英国,尽管学徒工要到继续教育的实施机构去学习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由于英国企业的整个学徒训练计划是以劳资双方共同达成的学徒工协议为基础的,所以在对学徒工的训练内容、方法以及考核等方面,教育和就业部、地方教育局能施加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学校机构所能施加的影响,也仅仅局限于学徒在学校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和训练。只有工会利用与雇主达成的协议谈判来影响学徒的训练计划。所以,在那些没有工会进行干预的企业内,学徒工的职业训练从内容、方法到考核都是完全听从于企业雇主。

(二)学徒制体系的层次化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学徒制体系相比较,英国现代学徒制体现出了明显的层次化特征,即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体系是分层的。目前,英国运用广泛的学徒制体系包括五个等级:青年学徒制、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这五个层级之间相互贯通,同时它的最高一级高等学徒制,还可以上通高等教育。现代学徒制体系的层级化,满足了不同层次技能人才培训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在不同层次的学徒制以及学徒制与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来满足不同学徒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提高了学徒制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同时又增强了学徒制的吸引力。

(三)培训与考评的能力本位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从单纯的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逐渐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劳动者,其所培养的人才的适用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英国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的达成是以能否达到能力的要求为标准的。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没有固定的时间,通常是3-4年。它的培训与考核注重的是结果性评价,强调对职业能力的考评。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对培训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要素没有严格的规范。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控制,并以取得的学徒制所要求的各类证书为依据,取得的证书是能力的一种证明与体现。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考核并不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而是注重在工作场所展开的对学徒能力进行的考评。这种基于能力本位的评价与考核方式,有助于判断学徒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的职业能力。

(四)学校到企业的有效过渡德国不莱梅大学的劳耐尔(F.Rauher)教授认为,青年从学校过渡到工作一般需要经过两个门槛:第一个门槛是从学校到职业培训,第二个门槛是从职业培训到工作(劳动力市场)。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是相互交叉进行的,有利于学徒由学校向工作的平稳过渡。在学徒培训过程中,学徒的身份逐渐向技术工人转换,这种转换过程贯穿于学徒接受培训的全过程,学习与工作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有利于学徒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顺利过渡,从而降低失业率。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评价

(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申请是全年开放的,申请者可以随时申请。但是要想获得学徒制的岗位与正式的求职一样,往往都需要进行面试,有时还甚至需要参加考试。1.签订培训协议要想获得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岗位,要像正式求职一样参加统一的面试,如果有必要还会对面试者进行笔试。面试、笔试通过者才有机会参加学徒制培训。并由培训与企业协会(TrainingandEnterpriseCoun-cils,简称TECs)、学徒以及企业雇主签订一份契约型的培训协议,三方切实履行。2.工读交替的学习模式在英国,学徒是接受正规系统培训的正式企业员工。整个学徒期一般是4-5年,第一年学徒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区学习;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培训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学徒工可以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时间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以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脱产学习”的部分时间制课程,所以学徒每周正常工作的时间大概在4天左右。学徒的课程有可能是为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设计的,也有可能是为成熟的工人提高技能而设计的。学徒工在完成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后,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职业资格的获取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采用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VocationalQualifications,简称NVQ)课程进行。NVQ是一种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实际的工作表现为考评依据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英国的NVQ制度几乎覆盖到了各个职业领域。每个NVQ又分为5个等级标准,横向来看可划分为:重复性的熟练操作岗位标准、技术操作岗位标准、技术管理岗位标准、企业管理岗位标准以及科学研究岗位标准;纵向来看这四个等级涵盖了: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本科以及硕士毕业。根据各个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学徒能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达到标准即可获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不仅在英联邦国家内适用,同时也可以在世界80多个国家拥有获得工作岗位的机会。4.政府的经费投入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英国保守党政府1993年的政府预算报告。从此,学徒培训就被列入了英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内,其培训经费来源具有相对稳定的保障。由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地方委员会负责本地区的学徒培训的资助,其资助程序是由政府来制定预算,各地再根据本地区具体的行业发展情况,来制定各自的资金拨付计划。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英国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英国商业与技能部曾在《技能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现代学徒制将作为英国技能教育发展规划的核心进行建设。2014-2015年度,英国政府预计将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的人数扩大到7.5万人次,并投资5亿英镑来支持24岁以上的青年接受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未来英国政府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培训规模预计将达到每年20万人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现代学徒制培训计划的经费投入。在2011-2012年度以及2012-2013年度英国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的经费投入分别为6.05亿英镑和6.48亿英镑。

(二)现代学徒制的考核与评估在学徒培训结束时,一般要求学徒掌握从事某项工作的关键技能,能够通过一系列相应的考核与评估,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政府于2000年在国家技能特别小组提出的“为所有人培养技能”报告的基础之上,宣布重构现代学徒制,把之前的学徒制改为高级学徒制。新一代高级学徒制促进了培训内容和考核方面的变革,加强了一般技能的培训及其标准化。现代学徒制的考评主要是通过考试和各行业自主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关键技能一般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评估,而评估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的方式比较主观,各行业间的差异也相对较大,评估人员在评估结果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三、英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挑战

现代学徒制在英国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英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尽管如此,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一)课程管理权松散几百年来,英国政府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到目前为止,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到底是由政府来负责,还是由企业行会组织来负责依然不明确。同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仍然没有一套明确的各个机构之间的契约以及法律文本对其进行管理,这就造成许多部门都或多或少的采取独立行动。事实证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专门机构的统一管理,而仅仅依靠地方机构和企业雇主支持的行业组织是远远不够的。

(二)课程评估困难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课程包括关键技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以及技能证书三大类,三者在课程内容上有一部分是相互重叠的,这就造成了课程评估的复杂性。现代学徒制主要采用考试和各行业自主评估的方式进行。其中,关键技能的评估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技能证书则通过各行业的自主评估来进行。由于后两者是由各行业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自主评估,所以评估的方式以及评估的标准在各行业中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现代学徒制的评估过程中,一般都会要求学徒提供能够证明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材料,评估员也会定期地到学校和企业巡查学生的情况,检查学生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最后对学生的综合情况予以评估。在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中,由于存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同时并在的情况,这也使其评估显得更加复杂。

(三)课程在教育与培训间的摇摆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框架表现出了明显的灵活性的特点,同时培训框架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强制性的培训课程,这就使得对学徒关键技能的实施与评价无法顺利进行。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教育目标与实际的培训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包括职业技能(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技能证书)和关键技能两部分的内容,大部分的企业雇主更加注重学徒职业技能的获得。尽管自1998年9月起关键技能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现代学徒制中强制性的内容,但是企业、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师以及学徒对关键技能的认识仍然不足。同时,关键技能的传授与获得在操作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压力的加大,企业雇主都希望学徒能够利用宝贵的时间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利用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来实施和评价关键技能。

四、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现代学徒制经过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英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可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一些成功经验。

(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在我国产生、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与规模都体现出了惊人的速度。校企合作的产生为推进教育改革、转变企业生产和经营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革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既促使学校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又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同时,也可使学校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制定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典范。

(二)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中高衔接不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沟通等问题。我国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再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虽然我国在诸多政策文件当中都提到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建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即关键技能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以及技能证书课程都强调课程内容的“做中学”。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都仅仅围绕着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展开。这样就把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两者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职业教育应当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建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四)改革课程评价模式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鉴定以及引导等方面的功能。就职业教育而言,评价方式、标准的不同,都会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和实施模式产生导向作用。英国的现代学徒制采用考试与各行业自主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的实施情况予以评估,这种“双证书”的评估模式强调的是对技能的评估,这就有利于将就业导向落到实处,提高职业院校的质量。在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达到该行业所要求的相应的标准后,也会选择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评价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职业教育本应该是一个以考评学生掌握职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所以应当改革以往的评价模式,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例。

(五)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英国的国家义务教育到16岁为止,英国政府计划到2015年将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至18岁。在英国现代学徒制中,对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学徒,培训费用由政府全额予以支付;对于年龄在19岁以上的学徒,培训费用由政府半额支付。学徒在培训期间的工资由企业予以支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已然有限。在短期内集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不现实。然而经费投入又是政府调控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我国国情,要想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稳健的发展,必须利用职业教育自身的一些优势,积极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建立一套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渠道支持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