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庙会文化范文

庙会文化精选(九篇)

庙会文化

第1篇:庙会文化范文

鹿邑老君台庙会

鹿邑县城东北隅有一座古建筑,据说老子当年曾在这里设坛讲学,后修道成仙,俗称“老君台”、“升仙台”。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老子的生日,从这天起,兴会4天。豫东地区和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的群众赶赴这里,谒拜这位道教“道德天尊”,唱大戏3天。各种民间曲艺、杂技,也荟萃于此。人们乞求得到老君保佑,带着馒头、大刀头(即煮熟的大块猪肉,上面涂上酱色后,再插上一双筷子朝天,即意味着敬祀神灵的意愿已经表白)、蜡烛、香、裱和各种纸糊的冥器,虔诚之至。同时,以老君台为中心,贸易活动热闹非凡,集中了鹿邑一带的地方经济物资,庙会轰轰烈烈。

鹿邑在春秋时期称为“苦”(音hù),东晋时改为父阳,北魏改谷阳,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名鹿邑。鹿邑源为原县西有鸣鹿城,因麋鹿甚多,常闻鹿鸣而得此名。老君一名最早见诸《后汉书・孔融传》,真正产生广泛影响,则是唐代。唐高宗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亲自到鹿邑老君庙行礼,尊老子为太上玄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庙会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在某种程度上讲,祭品变为神物。如食物,作为供品,或作为膳食用,都与老君的传说有密切关系。许多著名的风味小吃,传说是老君点化人而制成的。如“试量狗肉”、“孔集卤鸡”、“玄武刘家蒸馍”和“鹿邑麻糊”等。在传说中都是“药”,是老君为人治病用的。即使在今天,经过化验、研究,这些小吃中不同程度、不同成分上,都含有一些中药。特别是孔集卤鸡,被誉为“天下万民喜,历代帝王餐”。当年卤汤本身就是中药汤。一位姓胡的老人讲,孔集卤鸡开始是“凤汤”。老君升仙后,在灾难年间为搭救贫苦百姓,野地里支起一口大锅,熬制许多药草,过往人喝了之后能驱除病疫。有一天,一只凤凰闻香而来,不小心落在汤锅里,顿时汤味更美,所以,卤汤又称为“金不换”。当然,这其中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表现出人们对老子特殊的感情。又如著名的鹿邑麻糊,原以黄豆和小米泡后磨制而成,像新鲜细嫩、清香可口的奶汁一样,而且不黏不腻。其过滤和熬制的过程,传说是老君教人磨豆腐,有人误把小米当做了黄豆,出不了豆腐怎么办?老君就教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麻糊。这样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祭祀和食品统一在人们对老君的崇拜、敬仰,甚至膜拜的气氛和环境中。由此可以看出,以老君台庙会活动的展开,从传说中的民间杰出人物被神话、被仙化,最后到宗教化的现象,又被融化进民间饮食习俗中,在鹿邑地区,以老君台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圈已逐步形成。

龙门庙会群

洛阳为我国6大古都之一,文化历史渊源流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群包括市区的火星庙、二郎庙、禹王庙和娘娘庙等各类小型庙会和关林、龙门、白马寺3处大型庙会,同时也是豫西地区民俗中餐饮文化的博览会。尤其是每年春天的牡丹花会,使庙会群更加繁荣。

1991年5月,洛阳市有关部门举行了第一届文化庙会,以此带动了旅游、餐饮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龙门庙会中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跑经调。赶庙会的人多数为妇女,她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特别是洛阳市区邻近各县,如新安、偃师、孟津、伊川、汝州、渑池、宜阳、洛宁等地的一些农村妇女,在一起无论相识与否,都可通唱跑经调。流行的“经歌”主要有“豆腐歌”、“十碗菜”、“十二盘果子”等。“十碗菜”的内容如下:每一句都有合唱“呀嗨哈呀呵呵呀弥来嗨嗨嗨陀呀么嗨佛哩嗨嗨”相合。

(这就)佛呀观音老母从哪来,(合和)

一齐吃就我嘟嘟十碗菜。(合和)

一碗豆角盘龙菜,(合和)

二碗白菜人人爱。(合和)

三碗山药吞心腑,(合和)

四碗芹菜观音用。(合和)

五碗菠菜扑满怀, (合和)

六碗荤椿八心菜。(合和)

七碗木耳菜朝西天, (合和)

八碗金针道一场。(合和)

九碗莲菜节节空,(合和)

十碗粉皮得真经。(合和)

谁能学会十碗菜,(合和)

叫他天上坐莲台。(合和)

无论歌词和歌调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出一定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和餐饮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十碗菜》这首歌从内容上唱出了“民以食为天”的博大,唱出了饮食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唱出了地方经济发展多渠道和共同繁荣的前景,同时也唱出了“观音老母从哪里来,一齐都吃十碗菜”和最后一句“谁都学会十碗菜,叫他天上坐莲台”相衬、相连、敬司观音,敬其“老母”。表现出歌唱者的虔诚之心,体现出民间的欢乐气氛。

新乡城隍庙会

城隍最早源于神灵崇拜。《礼记・郊特性》说:“天子大腊,八”。即周天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敬祀的神有八位。 先啬(神农类)、 司啬(后稷类)、农(田类)、邮表啜(田的神位)、猫(食鼠)、虎(食田豕)、水庸、昆虫。水庸即指城市和护城河。《易经》中有“城复于隍”就是这个意思。

新乡城隍庙会和新乡建城的历史几乎同步。《新乡县志》载:“三月十八城隍庙会,香火甚盛。城乡妇女烧香者,众有肩铁索者,曰代重……”祭祀城隍的形式有文祭和武祭,即食祭和血祭。食祭,多为准备丰盛的酒肉、各种形式的面食和一些水果,另外,还有香、纸、鞭炮、裱、箔和扎糊的牛、马、羊、车辆、轿子等祭品。

庙会饮食的品种:首先是干果类,苹果、香蕉、葡萄、橘子、山楂、樱桃较为普遍,还有核桃、板栗、杏子,以及一些山中的野果,如山桃、酸枣和山葡萄等,五光十色。

其次是蔬菜类,如土豆、南瓜、黄瓜、西瓜、豆角、茄子、萝卜、白菜、青菜等作物,山中的野生植物也颇具特色。如有新鲜的香椿叶、白杨叶、榆钱儿、榆叶、枸杞叶和灰灰菜、仁仁菜、糜谷菜、蓟菜叶、山韭菜、野蒜苗、母猪叶、金针菜、马齿苋,包括猴头、木耳、蘑菇等,应有尽有。

最后是肉类、蛋类,除了鸡、鸭、鱼、鹅、牛、猪以外,最富有特色的是野鸡、野鸭、狗和鹰、雁、兔子等,品种繁多。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汤、糕块、菜肴等品种为代表。

高汤馄饨是新乡庙会上的常见饮食品种,其高汤是指汤的料比其他汤的料精,食用起来味道鲜美。另外,富有地方特色的汤,如山楂汤、寸鱼汤、狗肉汤、羊肉汤、牛肉汤、豆腐汤和糊辣汤,既经济又实惠。还有面条、各类稀饭、烩面、拉扯面、羊肉泡馍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时期里拉脚的民夫颇多,为了供应这一层次人的饮食,就出现了干饭汤、玉米汤、绿豆汤、扁豆汤和炒米汤等,粗淡饭菜,也别有味道,体现了劳动者的朴素和艰辛。

凉调凉粉、油炒凉粉、煎豆腐跑儿、烤羊肉串儿、鸡蛋卷儿、春福五香肉卷儿等各种小吃,样样俱全。

第2篇:庙会文化范文

关键词:经济市场化;理性竞争;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6-02

一、河洛文化庙会简介及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为了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一些地方纷纷举办文化庙会。洛阳,作为河南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古都城市,也通过举办庙会来传播河洛文化和发展洛阳经济。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2012年1月23日至28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继2010年的第三届河南洛阳文化庙会在隋唐遗址植物园举行。河洛文化庙会是洛阳规模最大的庙会,地处王城大道南,交通便利,场地宽广,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前去参观。河洛文化庙会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河洛风情的同时,也活跃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的繁荣,给举办方带来一笔巨大的经济收入。这一切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吸引着更多的人到这里发展,与之相邻的洛阳博物馆也起到了连带宣传作用,间接促进和推动着洛阳新区的发展。

本文主要采取个人观察和向知情小商人和游客咨询的方式,从今年的庙会接待游客数量、庙会规模、招商者的经济利润收入和游客的满意程度等方面着手调查,和去年的形成对比,找出比较优势和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功能区域设置

洛阳市2012年“河洛文化庙会”主要项目设置:儿童游乐区、游戏电玩区、工艺礼品区、传统文化社戏展演区、风味小吃城(设在中心小广场东北玫瑰园区域广场,沿水渠边和外侧搭建标准摊位圆形花坛上)、洛阳百戏大舞台。

设置功能和2011年大同小异,主要是设置位置上有所变化,民间工艺品一条街移到了东街,虽然改变位置,还是沿道路搭建影响不大。主要是小吃街移到了东北部一角落里,沿水搭建,也许初衷想法是小吃卫生不好管理,改变了位置。广大的植物园及偏远的位置导致很多游客找不到小吃街,开始几天影响了游客的需要和小吃街的生意。

(二)对庙会主体人员调查结果及意见反馈

1、市场管理人员。满意度比去年降低,由于摊位费的增高及小吃街位置的变动,部分游客找不到饮食点,导致部分小吃商贩流动到人多的地方,个别流动民间工艺商贩也流动起来,一些没有交摊位费的也流动进来,引起其它商贩不满和卫生清理问题。他们给出的建议是提前调查,制定满意的区域布置和摊位费,规范市场管理,确保更多的商家能够涌流进来,合理竞争。

2、游客。满意度比去年低,虽然政府宣传很到位,由于庙会很大,小吃街更换位置的原因,刚开始还是很难找到小吃街,而且小吃街商贩比去年明显减少,部分游客抱怨小吃价格太高,极少数担心卫生问题。他们建议小吃街分布合理,毕竟逛庙会重在吃喝玩乐,吃很重要,在小吃价格合理的同时确保质量满意。

3、小吃街商贩。满意度和去年差不多,摊位费比去年增加约二分之一,但庆幸的是由于去年生意竞争激烈加上摊位费增加,游客人数减少将近一半,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绝大多数生意利润比去年增加,有的甚至大大高于去年。他们建议小吃街布置合理,方便游客找到,稍微降低摊位费的前提下商家合理竞争。

4、民间工艺街商贩。满意度比去年降低,摊位费和小吃价位一样也比去年提高了,但他们少数采取合作买摊位的形式,减轻了压力。因为游客的减少,利润比去年稍微降低,位置基本和去年大同小异。他们建议庙会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同时把民间工艺提升为亮点,毕竟庙会突出的是传统文化。

5、儿童游乐区商贩。满意度和去年差不多,由于所占面积较大,而且位于西门(正门入门)北侧,虽然摊位费稍微提高,由于偏受儿童喜爱,所以游乐场的生意和去年一样,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倒是希望庙会越办越好。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今年招商数量远不及去年,参加庙会的人数比去年也大大减少,部分人甚至没有充分领略到庙会的风情及服务,还有最后几天摊位乱摆问题,不仅影响了庙会形象,也给市场管理人员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些不仅仅是发生在庙会表面的一些简单的现象,更是庙会文化背景下折射的经济市场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三)原因分析

1、庙会经济利润空间的提升需要有序、合理的理性竞争作保证。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又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渊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头,本身靠自身的名气和影响力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观众。举办庙会方仅靠庙会门票收入和摊位费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且洛阳是旅游城市,举办庙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就要求庙会举办的整个过程都要引进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以满足顾客需要,并达到娱乐和文化结合的目的。通过与近年对比发现庙会更多的被商业文化元素冲斥,整体长期效果欠佳。

2、摊位费增加是造成今年庙会游客减少的重要原因。经调查去年的摊位费的管理是交给日报社主办的,宣传力度很大,而今年是市政府接手,宣传乘去年之风。去年庙会举办火爆,今年估计他们索性增加摊位费来增加经济收入。摊位费的增加导致商贩数量减少,因为他们无法预期利润,有些商家甚至认为过高的摊位费只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市场的供给量减少。又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单独的靠市场调节经济或者单独的靠政府的主导都是不可行的。另外只有初期办的好才会吸引更多顾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过年期间,特色小吃是吸引人们的一大亮点,小吃的减少会降低人们的兴致,导致市场需求量减少。

3、功能布置不合理也是影响游客减少的主要原因。政府出于创新目的,一改往年布局,把小吃街改到设在中心小广场东北(玫瑰园区域边水渠边)。没想到很多的游客娱乐完毕还没找到吃的,再加上小广场隐蔽在小树林中,在整个布置中密封甚好,导致有的游客很难找到饮食的地方,这样不仅影响游客的心情,也影响小吃商贩的收入,同时影响其它各项商贩的经济收入。另外因为生意不好摊位乱摆的现象又影响了庙会的形象和管理。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庙会的口碑,甚至影响明年游客人数。

三、政策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了解了整个庙会举办的具体情况和状态,以及河洛文化庙会举办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以及文化意义。庙会的举办不仅给政府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给植物园的公共管理人员和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全市人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转变了他们的消费文化理念和方式,更是推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开发,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自由活跃发展的表现。为了让市场经济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应根据市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及时发挥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让庙会的举办给人民带来更满意的效果。

1、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把握好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举办庙会市场摊位费的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政府策略应以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为指标,或通过竞标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商贩来这里投资,增强了商贩们之间的竞争力,使庙会更丰富多彩。虽然现在庙会举办的还算成功,但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保证在规模收益递增的前提下扩大规模,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它的知名度,带来更高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

2、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品牌效应。创新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方式,但是创新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个变化,它应根源于内在,从根源和人们心里上寻找需求点,紧跟时代的步伐,从科技抓起,提高庙会内容的科技含量,使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才是吸引他们的长期方式;另外把饮食、民间工艺、娱乐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它们的品牌效应,使庙会的整个经济发展,从摊位的买卖到庙会中各项活动的进行,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除了摊位费和门票收入外,引入更多的经贸活动,成立一个庙会研究小组,探索庙会的经济利润空间,让庙会的活动主题得到升华,多角度,多空间打造一个新型热闹的庙会,而不是简单的从功能布局上来创新。

3、以人为本是政府做事的基本理念,河洛文化庙会应切实做到为民服务。所以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功能,除了安全、卫生、交通等基本要求外,一些更人性化的服务政府也有必要做到。饮食卫生和合理的价格,防止过度哄抬物价和减少不合理竞争等现象,争取做到让庙会更完满更成功。

总之,河南洛阳文化庙会应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做出一些改善举措,争取越办越好,让它的整体影响力得到充分和完善的发挥。

参考文献:

第3篇:庙会文化范文

2017年春节刚过,年味正浓,一年一度的广府庙会又闪亮登场。这个持续七天的民俗文化盛宴,已经走到第七个年头,继续发挥着南国花城“年味担当”的职责,更将经典与科技、艺术与创意融合在一起。根据统计,今年的庙会共开展70多个项目、举办130多场文艺演出,吸引游客超过600万人次。现在的广府庙会已经成为一项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

按明制,城隍庙分都、府、州、县四级,都城隍庙是级别最高的。广州都城隍庙曾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广府庙会源于广州都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仪式,这仪式现在仍是广府庙会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去年起单独在城隍庙前举行,吸引不少市民参与祈福。

除了城隍出巡,本届庙会的内容还包括了广府文化巡演、非遗展示、年青人潮墟、各种专题艺术表演、广府美食以及元宵灯会等等,内容相当丰富。今年最大的亮点是在非遗展示区新增了“创世集”项目,展示采用“艺术地摊”的形式,为新生代艺术家“非遗+文创”提供孵化空间。为此,在北京路步行街北段搭建两个长达35米的巨型蚕蛹造型软雕塑帐篷,为新世代艺术家搭建创业与创新的舞台。

本届庙会的非遗展示区设在北京路,分为南北荟萃展区和岭南精粹展区,共有21个非遗项目及17名非遗传承人参展。岭南精粹展区囊括了广彩、广绣、玉雕、牙雕、榄雕、古琴、红木宫灯、广州珐琅等岭南地区非遗项目,南北荟萃展区设有四川糖画、吹糖人等省外的部级、省级非遗项目。最受市民欢迎的美食区,除了魍澄鞴氐氐佬〕裕还加入南番顺地区地道美食和国际美食,如顺德姜撞奶、新垦莲藕、均安蒸猪、榴莲泡泡等。

庙会期间进行了广府民俗文化大巡演,巡演以“创融”为主题,将传统广府艺术节目与现代表演元素融合。在巡演上,封开县五马巡城舞、郁南县连滩禾楼舞、中山长洲醉龙、吴川飘色、普宁英歌、南沙水上婚俗咸水歌等等非遗项目一一进行了展演,这些大多是具有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平日亦是难得一见,有些更是濒临失传,这次就籍庙会的机会向大众进行表演。

第4篇:庙会文化范文

关键字:园区, 古建, 负荷, 防雷及接地

Abstract: the whole park is divided into the temple area and commercial street two parts, each part of the monomer building all includ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telephone system, the network system. Among them the house of wealth and asked cabinet two buildings also contains emergency lighting, automatic fire alarm and linkage system, etc.

Key word: park, the lachlan Macquarie, load,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中图分类号: TU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承建的周至集贤镇赵公明财神文化园区位于田峪河东岸,占地约531亩,所有建筑都是清式仿古建筑。赵公明财神庙规划布局以四水归堂、五路财神为概念,以三进财神殿为核心建筑落院,两边配以配殿和小庙,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园区,打造以财神故里、众神传说、集贤鼓乐为代表的民俗旅游。在此类旅游文化园区的电气设计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电源进线

园区进1路10KV高压电源,由环山路直埋敷设接入高压分支箱,高压分支箱出2路10KV高压电源分别接园区内2个高低压配电室。园区内低压配电采用放射式,由高低压配电室放射式供给各独立建筑。

工程中配电箱元器件型号复杂、数量多,部分配电箱包含楼宇、消防等弱电专业的设备,电气系统涉及各个专业且各专业又有自己的特点,在设计中受各专业干扰的情况较多,造成设计修改增加,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若施工单位在订货时只按施工图订货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设备安装而不仔细进行技术审核,就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的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是相当严格的,若不符合技术要求,将会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供电可靠性差,埋下事故的隐患。

电缆敷设方式

园区内电缆敷设采用电缆沟和直埋相结合的方式,沿园区中轴线在电缆沟敷设,过水溪、道路时穿镀锌钢管敷设。在这个阶段建筑电气发展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1)电缆安装后没有统一挂牌,电缆在电缆沟中敷设杂乱;

(3)电缆穿过进户管后没有封堵严密;

(2)在竖井中,电缆孔封堵不严密,垂直固定电缆的支架太小,太软,向下倾斜;

(4)母线的搭接面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如潮湿场所铜铝连接时,铜导体不搪锡,或铜导体虽已搪锡,但不采用铜铝过渡板与铝导体连接,通电一段时间后易出现事故。

3 古建防雷及接地保护

园区内各单体建筑都是清式仿古建筑,位置在田裕河东岸,属于多雷击发生地区,故每个单体建筑均需做好防雷及接地保护。古建筑易受雷击的部位多为屋角兽头、屋脊和梁柱以及丰宝铜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避雷带采用普通的元钢敷设,带间及引线下线采用对焊或单面焊接,搭接长度不足,焊接口锈蚀现象严重;

(2)屋面金属物未作防雷接地,以金属管代替接地PE线等电位联接支线、桥架跨接地线线径不足;

(3)设备的接地地排没有与接地干线直接连通;

(4)支架间距太大,带形变形、支架脱落,弯角及引下角呈锐角,引下点间距偏大;

(5)多层楼房采用TN-S接地系统时,总配电箱进线处未做重复接地等。

4电气工程设计的改进方法

通过以上的论述明确电气工程设计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当代电气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点:

设计深度达到具体要求

根据建设部《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相关要求分析,当前多数施工图设计的深度都不能实现以上标准。问题在于设计文件时没有对可实施性做出严格的考虑,这就会造成施工安装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缺陷,从而降低了工程的可用性。这说明如果不能按照深度需要进行必要的计算与标注,将会使得设计文件本身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加上错误很难被发现使得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功能受到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电工产品市场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不断被研制出了。而国内外各种型号规格的产品也是不计其数,国家规定各类电气设备及材料的型号。这就需要在设计时将各种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参数标明或提供详细的材料清单,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4.2设计标准的规范

每一项的设计都要符合相关标准,以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可以提高其使用寿命,能够持续50年以上, 这就大大缩短了定期或故障维修周期。要详细的阅读规范标准,明确设计标准体系。

4.3 设计配合科学

当前运用最广泛的是建筑物结构钢筋当成防雷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与等电位联结装置,按规定需要在电气施工图中将联接点、预埋件详细标出,并对敷设方式及技术措施做详细说明;有时需要在土建施工图中对预埋件详图进行必要的标注与说明。实际情况为,大部分施工图只在电气图中有防雷接地图,缺少详细的标注与说明,标注与说明不齐全将给工程监理及施工造成很大的阻碍,若施工单位缺少相关的施工经验和技术,势必会造成施工错误甚至意外事故。最为常见的是接地钢筋网的连接点的错、漏焊以及外引接地联结点或检测点预埋件的漏设,使得因墙内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错接错焊的情况经常出现。

5电气设计文件的重要性

整个施工必须要参照设计文件的内容进行。我国建筑行业的设计质量正逐渐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一些市场竞争等因素也是造成质量下降的原因。因而,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设计者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合理地展开设计。保证设计结果能够符合相关的要求,确保施工达到预期的效果。

6结语

电气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电气设计的发展现状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电气设计,更好的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服务,从建筑工程实际的使用和施工过程出发并结合各种不同的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电气工程质量的相关建筑电气设计,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的研究。

7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年 北京

第5篇:庙会文化范文

春节将至,到哪里“找乐”早已被人们提上“议事日程”。在某些地方,再也不想窝在家里搓麻将的人们有了更健康更多姿多彩的选择,那就是“逛庙会”。尤其现今的春节庙会形式上和现代商业结合起来,不断花样翻新,在春节里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喜庆,自然吸引人们前往游玩。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虽然只是供人们游乐和祭祀的香会,但若从经济的视角去看,庙会又有临时交易的集市意义。

近几年,在一段时期短暂的中断以后,庙会在很多地区都得到强大的复兴。

拿中原地区来说,春节庙会的复兴不独表现在古都开封,在整个中原地区,春节庙会数量都在增加。截止到2006年春节,河南省市以上地域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就已达8个。省会城市郑州2002年开始举办“商城民俗庙会”,已经办了五届,今年又增加了“城隍庙民俗文化庙会”;豫西地区的三门峡举办具有道家文化特色的“函谷关老子文化庙会”;豫北重镇新乡也举办了首届文化庙会。有些原先已有后来中断的庙会,如商丘的“火神台(阏伯台)庙会”、鹤壁的“浚县正月古庙会”等等,则重新得到了恢复。

天津古文化街的传统文化庙会也有些年头了,每到春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看踩高跷,听戏曲,传统过年方式的独特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抽陀螺、踢毽子、斗空竹,每个人都可以一试身手。

而各地的春节庙会中,自然以北京的春节庙会最为人们称道了。尤其近几年,北京大力发展春节庙会市场,现在的北京庙会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品牌活动,吸引本地市民以外,连其他地方的人们也慕名而去,一睹闻名已久的北京庙会的浓烈氛围。北京传统庙会自然不少,有的庙会已连续举办了20多届,如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现在每年仍有许多新的庙会出现,如汽车庙会、科技庙会、儿童庙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春节期间全市可供百姓游玩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庙会有40多处,全市各庙会累计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琳琅满目的贺岁物品、口味各异的风味小吃,使得春节期间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流连于全市大小庙会。

新奇的盛宴

自然,庙会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是因为它足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何况现在的主办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就是把固有民俗和现代庙会相结合,更多地体现民俗文化。在挖掘传统庙会内涵的同时,推陈出新,开发出一些更具文化、科技含量的新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庙会更具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求新求美求异的心理,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要求,“照顾老年人,争夺年轻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庙会活动中,使老百姓在春节期间更有的玩,有的乐,同时使庙会成为春节“黄金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郑州的庙会就以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展示为主,包括了生活民俗、生产民俗、游艺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曲艺、民间工艺等各个方面。生产民俗有踩水车,庙会专门搭建了一个旧式水车,依靠人力驱动将水从低处车到高处,让久居城市的市民感到十分新鲜,等着踩水车的人排成了长龙。生活民俗有抬花轿,模拟过去人们用花轿娶媳妇的行为。抬花轿的队伍由四个轿夫和响器伴奏组成,响器主要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唢呐。游人只要出10元钱,就可以扮成新娘子,过一回花轿瘾。

再如全国惟一宫廷庙会――北京颐和园苏州街春节庙会,每次都成为北京春节庙会文化大餐中的一道皇家御膳。2006年的春节庙会,颐和园苏州街就举办了一场名为“金鸡报喜”的宫廷庙会。苏州街含有“鸡”的造型与图案共有99处,它代表着99个“吉庆如意”的祝福。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最先找全99处的六名游客,就获得庙会赠送的纪念品。

再有北京地坛庙会上,除了仿清祭地表演、大型综合文艺演出、天桥绝活、曲艺杂技表演、大型民间花会表演、时装表演、北京民族精品院以及食品、年货展卖等都将一一呈现之外,最有意思的是,2006年地坛庙会推出“情人一条街”,打造中国特有的情侣文化,让年轻人在过春节的时候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此外,雅典奥运会冠军、教练到龙潭公园与广大游客共度新春佳节也成为2006年庙会的一大亮点;此外,还有花车盛装行进、外国街头艺人即兴演出、耐克形象代言人的花式篮球技巧展示等节目的“洋庙会”;庙会玩动漫,音乐唱主角,宠物演节目……各种专题不断升级挑战人们的游玩极限。

可见春节庙会已不仅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流行歌曲、摇滚乐、时装模特、人体彩绘等现代生活的元素,也纷纷嵌入到庙会文化的氛围中。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掺杂在一起,就像是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中为我们营造出的那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却又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存在。

新兴的商业文化

春节庙会日益多姿,自然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享受被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但是使得春节庙会如此引人入胜,还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今很多春节庙会的主办者所注重的一个思路,就是文化和商业的结合。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的古老载体,庙会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展现老百姓生活风貌的一个窗口,还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在全民商业化的今天,只有在展示文化的同时,引入商业元素,庙会才会红红火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现今庙会的组织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了。以往的庙会往往采取民间自发的会社、会首式组织模式,民间推选出一批人从事庙会的筹办工作,举办庙会所需要的物质耗费由会社的成员集体分摊。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庙会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现在的庙会则不同,采用了商业运作的模式。投资方注册成立有独立法人代表的文化公司,公司招聘演出团体或个人在庙会期间“表演”,公司通过门票、摊位出租、广告位出租的方式获取利润,并支付演出团体和个人的劳动报酬。

2007春节期间郑州将举办的郑州中原文化庙会、城隍庙旅游文化庙会、商城民俗庙会、世纪欢乐园中原文化庙会4个庙会,除少数由政府主办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目的外,多数庙会由公司企业等民间资本支撑,营利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庙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冠名和摊位费。

在商业运作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是天津2007春节大型室内游乐庙会(欢乐嘉年华)。2007年新春之际,天津首届新春大型室内游乐庙会(欢乐嘉年华)将首创国内以游乐为主旨的室内庙会模式。其间,大会将汇集二十多项当前在国际上颇为流行,妙趣横生的游乐项目,首次在国内集中亮相。同时在国内广泛招商,游乐搭台,经济唱戏,倾力打造别具一格的假日经济新模式。

而老牌的庙会早已经从庙会经济中获益不少。以北京地坛庙会为例,公园平时的门票每张仅售两元,而庙会期间的团体票为5元一张,个人票则为6元一张,以此计算,仅大年初一地坛庙会的门票收入就高达40万元。无怪乎有业内人士称,春节庙会的收入往往要占公园年收入的30%以上。

商家在充分领会到春节庙会的巨大商机时,形成竞争也是必然的。在某地就曾经出现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源,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春节庙会来临尚早的时候展开激烈竞争的“盛况”,他们纷纷在媒体上宣传自己所举办庙会的亮点和看点,并推出了一系列的营销手段。

红火的“庙会经济”除了使主办方、摊贩大赚一笔外,也给周边商业带来了好运。比如,北京地坛西门的肯德基、麦当劳在庙会期间一直是人满为患。而一位出租车司机则坦言,2006年大年初一当天,他仅在地坛附近就拉了400多块钱,几乎是平时一天收入的两倍。

第6篇:庙会文化范文

一、引言

庙会又叫“庙市”、“节场”。传统的庙会是指在寺庙附近举行的各种聚会活动,包括祭神、娱乐和购物等等,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曾经庙会是各地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庙会当中人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如捏糖人、捏本文由收集整理面人、舞龙、舞狮、评书、戏曲等等。传统庙会是以寺庙为依托,在特定时间举行的以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它以宗教信仰为灵魂吸引着寺庙周边的村民前来集会的一种形式,村民们在参与传统祭祀活动之余,可以投身娱神娱民的休闲活动,还可以在庙会上完成剩余产品与生活必需品之间的交换。

二、成都大庙会概况

在成都,庙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唐代以来,每年在成都青羊官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活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青羊宫庙会中断了。鉴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都在青羊官庙会中断了45年之后,于2004年1月18日在文化公园恢复举办了首届成都大庙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都大庙会恢复举办意在展示成都的专业文艺、民间技艺、民间工艺、名特小吃和民俗风情等。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都市,有着浓郁的独具魅力的川西民风民俗。成都大庙会突出川西民风民俗的特色,以“川味儿”十足的川剧变脸、清音、打金章、蜀锦、蜀绣、漆器、竹编、剪纸、泥塑、古玩书画以及名特小吃等为庙会品牌,以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及民间商贸的互动,以“民俗”为庙会的“底色”,以“俗”立市,引入川西民风民情的文化活动,如变脸、吐火、四川清音、金钱板、皮影戏,打金章、打擂、对歌、喊号子、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等,使成都庙会的活动有雅有俗,实现了雅俗共赏,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游人的不同兴趣爱好。成都大庙会在愈演愈烈的庙会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特点。

三、成都大庙给成都发展带来积极效应

首先,成都大庙会的举办,促进了成都经济的发展。据《成都商报》载,成都首届大庙会从1月18日开庙到3月3日休庙,门票直接收入共计450万元,并带动了建材、装饰、广告、交通、餐饮、零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进账达七八千万元,税收达300多万元。其次,成都大庙会的举办,使那些濒临灭绝、长久尘封而又有积极意义的民间艺术重现光辉,这对保护、弘扬和挖掘川西地区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成都首届大庙会还丰富了群众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成都大庙会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了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展示了成都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后。成都大庙会使成都文化公园成了展示成都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和特色饮食的旅游基地,为成都培育了新的旅游亮点,开发了成都的民俗旅游资源,促进了成都旅游业的发展,对成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效应。

四、成都大庙会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

1 宗教信仰功能

庙会起源于上古祭祀,后来又从佛教、道教的一些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继承发展而来。庙会在发展繁荣过程中,又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民众的各种宗教信仰,两者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是中国民间信仰最终融合与定型的重要时期。善男信女在庙会中对各种神灵顶礼膜拜,逛庙游会又无疑增强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人们普遍信奉佛教中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还有道教中的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庙会中反映出来的民众普遍信仰的神灵也呈现出一些辽宁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这在世俗神中表现最为突出。

2 商贸功能

在庙会的宗教信仰这一神圣的光圈后面,是经济活动在起着支配作用。庙会虽以求神拜佛的宗教活动为其源头,但使庙会形成规模并经久不衰的决定性因素却是经济活动。庙会作为跨村跨县甚至跨省的一级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商贩,同时也聚集了渴望参加大规模市场交易、见大世面的人们,所以其商贸功能明显地突出出来,这正是一些商业性庙会历久不衰的意义所在。

“碧眼胡商,飘扬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恢复的成都大庙会不仅仅是中国人之间做生意的良好场所,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穿梭其中。洋演员、洋游客、洋摊贩、洋老板、洋玩意随处可见。古时各地的庙会完全是清一色的国人,而今的庙会却已经是国际化经济的一个缩影,中国传统的庙会正在日益向国际化发展。

3 娱乐功能

庙会的另一个主要是娱乐功能。娱乐活动最初是为了取悦供奉的神灵的,后来发展为既娱神也娱庙会上的娱神娱人功能是普通集市所替代不了的。庙会中的娱乐活动占有很量。随着宗教的日益世俗化,娱乐功能往往超过其宗教功能。

成都历代有城隍庙。成都县、华阳县、府(郡)、都(府)都有城隍庙。每年祭礼,举办庙会,最热闹的不是府、都,而是北郊成都县城隍庙。因这里殿宇前有广阔空地,平e1种芋荷,祭礼前夕腾空作会场,招揽商家参加。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里举办庙会,规模之大、热闹之盛,绝非一般。在十殿阎罗的殿宇前广阔的空地,划分六区:一是餐饮;二是绸缎百货;三是日杂用品;四是文娱杂耍;五是金银玉石;六是其他各业。

每逢庙会,广场上搭起戏台,大戏、马戏、皮影,观者云集。有的唱连台戏,一唱就是几昼夜。还有的是几个戏班分别搭台唱对台戏,再加上各类民间花会活动,将庙会推向高潮。人们总是希望搞得热热闹闹,在表达自己虔诚信仰的同时也尽晴享乐一番。在盛大的庙会上秧歌队、龙灯队、高跷队络绎不绝;捏面人、打拳卖艺的各色人等大有作为;说书场,戏台前,游人如织。许多人都来“闲玩”,闲玩就是主要目的。在闲玩中享受着欢乐,庙会是当时传统枯燥的社会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4 民俗文化保护功能

庙会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成都大庙会对川西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都庙会文化是川西民俗文化精神的结晶。成都庙会这种民俗文化形式在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一种在城隍庙附近集中活动的形式,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成都地区一般的群众集会,有逢单集会,逢双集会,逢一、四、七集会,逢二、五、八集会,逢三、六、九集会,这么几种集会方式。相比之下成都大庙会这种群众性活动虽然一年一次,但是规模性、群众参与程度都要大得多,也是古时成都地区最重要的民间活动。因此,成都大庙会对于成都人民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是成都节日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是川西地区命中文化精神的结晶。

5 成都大庙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现代庙会必须与旅游经济合二为一。必须以庙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全新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经营,包括把旅游、商贸、健身、休闲等概念全面渗入到庙会这一民俗活动中来。庙会经济效益随着庙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亦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不断关注。成都大庙会的盛况令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惊讶,英、美、日、俄、西班牙等国都给予了不同形式的报道,为庙会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做好一定的铺垫。

成都大庙会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川西民间的文化艺术,还有利于丰富成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还有利于打造知名的蜀文化旅游大餐。全国各地有许多知名庙会的案例,如北京的有地坛庙会,石家庄的正定庙会等等,都是以庙会为戏台,打造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大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都大庙会正与旅游产业结合的越来越密切。

第7篇:庙会文化范文

关键词:凤山关帝庙庙会;起源;特点;价值

庙会是指于特定的日子在寺庙内外进行宗教活动和交易的聚会。庙会文化活动就是在庙会期间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1 凤山关帝庙庙会的起源

凤山古镇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东部,南连古北口,北接多伦,东通承德、隆化,西控坝上草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塞外著名古镇之一。凤山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有着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凤山关帝庙庙会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将每年旧历五月十三,定为庙会。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皇家曾御赐关帝庙“神威普佑”御笔匾额,当时称为庙会的鼎盛时期。关于庙会的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传说每年五月十三这一天在民间是“关老爷磨刀日”;民间有句俗语“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百姓因天气干旱,渴望雨水,于是就请戏求雨。每年五月十三庙会,每次历时一个月,全国各地的商户在此汇集,成为塞北盛事。唱戏更是庙会中的重要环节,在演戏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百姓前来围观,这也就吸引了商贩来经商,也有一些信奉关老爷的人去庙里上香、许愿等;更有外地游人慕名而来游览,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形成了庙会这种民间文化经济交流形式。

2 凤山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

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庙会文化活动伴随着庙会的开始而发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庙会文化活动是庙会的附属品,带有为庙会聚集人气,留住信众以及为之助兴的性质,后来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庙会期间,除了有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花会表演、民间艺术表演和唱大戏(河北梆子)等文化娱乐活动,往往吸引大批的群众参加,各行各业的商贩也汇集于此售卖各种商品,犹如过节一般,热闹非凡。

2.1 凤山庙会活动时间固定

凤山关帝庙庙会的时间是每年的五月十三日,这一天是民间的“关老爷磨刀日”。传说这天是关老爷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所以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磨刀要用水,所以这天往往要下雨。民谣唱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所以凤山关帝庙庙会活动既有祭祀内容,也寄托了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2.2 凤山庙会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大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地区西部、地处张北高原好冀北山地、西靠张家口、东临隆化、北接内蒙、南连北京,自古这里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更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这里有通往蒙古的“骠骑通道”,有东道御史“按行之路”和“御道”为塞北古驿道交汇处,数百年来了络绎不绝的商队从她的脚下经过,清脆悦耳的驼铃声随风飘荡。

凤山古镇是塞外四大名镇之一,凤山关帝庙期间,除了承德周边地区的百姓商贩前来参加,还吸引了内蒙多伦、天津、北京等地的客商、戏班前来,数千甚至数万之众集中于一时一地,盛况空前,在塞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

雍正十年初年,丰宁建有凤山、四岔口、塔黄旗、黄旗等六处关帝庙、乾隆年间建有戏楼十三处,到清末共有戏楼(台)四十八处。史志记载:凡关帝庙“每岁春秋及五月十三日官为致祭,用贡银四十两”。说明关帝庙祭祀为官方组织的祭祀活动,有官方出资聘请戏班唱戏。

2.3 凤山关帝庙庙会活动内容丰富

凤山关帝庙庙会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仍然深深地打上传统的烙印,其活动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为主,包含:祭祀活动、文化活动、贸易交流、民俗活动等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1、凤山关帝庙庙会的文化活动极具民族性和民俗性。庙会文化活动包含有:民间舞蹈竹板落子,满族秧歌等;有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满族民歌,民间音乐吵子会;有强身健体的民间武术,黄旗武会、蒙丁演武;有古朴端庄的民间书画剪纸,桦皮画,字画书法等;有精彩的戏曲表演,在关帝庙古戏楼上唱大戏(河北梆子、京剧等)。据凤山戏楼壁文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京都德胜和班来此演出。1908年光绪、慈禧两大“国丧”期间禁戏禁乐,大批戏曲人为了谋生,由关内流入丰宁,如宏盛和班等,其中不乏当时的戏曲名家,丰宁戏曲活动出现兴盛景象,充分体现了凤山关帝庙庙会丰富的文化形式和很高的文化水平。

2、传统商业繁荣。

庙会举办期间邀请著名戏班连唱数天大戏,百姓在观看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商业活动的发展,凤山关帝庙庙会的主会场位于凤山关帝庙前,商业分布区域包括:西到西营房街茶馆胡同,东到聚元友街泰昌公浴,庙会商业区域绵延数里,客商众多,人声鼎沸。

庙会期间的商品交易多以小商品和特色小吃为主,传统手工艺商品有:凤山金银器、多伦的铜壶、毛皮制品等;凤山当地特色小吃:凤山吊炉烧饼、凤山千张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民间自发的、欢乐喜庆的庆典集会形式。

2.4 影响的辐射性

庙会文化活动时间固定,历史悠久,人员众多,内容丰富,其影响力也较大,提升了凤山古镇影响力和知名度。凤山关帝庙庙会兴起年代久远,活跃了凤山三县的商业、文化和民族的交流,对当时的塞北四大重镇影响很大。影响区域包括凤山及附近村镇,隆化、滦平等地,更在塞北四大名镇(凤山、平泉、多伦(喇嘛庙)、承德)具有重大影响力,影响范围辐射北京、天津、保定、内蒙和东北等地。

3 凤山关帝庙庙会的重要价值

3.1 历史价值

兴起时间长,活跃了凤山三县的商业旅游,文化和民族的交流,对当时的塞北四大重镇影响很大。

3.2 科学价值(艺术、技艺等)

庙会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平台。凤山庙会内容丰富,庙会中的一些民间的曲艺、传统手工艺、凤山特色小吃等得到很好展示。庙会是民间艺术大显身手的最佳场所,这些很少在正规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民间绝技,民间曲艺,歌谣在庙会期间大放异彩,其存在的价值得到了人们的首肯。

3.3 文化价值

(1)独特的岁时习俗。凤山关帝庙庙会每年正月办会,有灯会、有花会表演,通过民间社火狂欢,形成了凤山当地春节花会习俗。(2)对关公崇拜的充分表达。由于清代统治者对关公的推崇,民间形成了对关公的宗教形式崇拜,表达了人们追求太平盛世,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3)庙会是民间的文化活动组织,保留了众多凤山古镇原生态的民间艺术。(4)保留了许多民间组织和商贸活动,而这是乡土中国基本社会构成之一,带动了当地周边民族的文化商贸交流活动,促进了民族融合。

3.4 现实价值(经济、商业开发等)

第8篇:庙会文化范文

热河文庙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深厚的儒家文化、承德本地民俗文化、承德当地美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各种资源融合统一、完整保护范围内的整体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将文庙景区建设成为一个以文化展示、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为主、富于活力的特色旅游景区。

一、传统文化活动

热河文庙自开放以来,一直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充分发掘儒家文化核心内涵,树立现代优秀道德标准,开展以爱国主义、反腐倡廉、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祭孔大典为代表的多种传统礼仪活动为载体,结合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重要传统民俗文化,吸引全市各阶层人士共同参与,为参加活动的来宾带来儒家文化精髓的精神洗礼,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群众满意度,不断发挥文庙“以德育人”的重要功能。

(一)祭孔大典

热河文庙作为环避暑山庄的皇家寺庙群中唯一的儒家寺庙,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其祭祀规格仅此于北京孔庙,祭孔大典延续百余年不曾间断。清代皇帝亲临热河文庙祭孔34次,从数量上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孔庙,表达了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祭孔大典的庄严宏大,不仅代表康乾盛世祭祀礼仪的高度文明,同时也是儒家“礼”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今,热河文庙举行祭孔大典,既是对于本身功能的恢复,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一是恢复祭孔大典官方属性。祭孔典礼自古以来一直是官方活动,尤其是每年最重要春秋两祭,均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来担任典礼的主祭官。建议在春秋两祭中,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出面担任主祭官,提高热河文庙祭孔典礼的规格和影响力。二是拓展祭孔活动内容。单一的祭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文庙将把祭孔活动与国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将祭孔大典延伸为国学文化系类活动,以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日常展演。在日常工作中,将祭孔典礼作为常规的展示表演,成为文庙独具特色的展示活动,打造祭孔大典成为承德具有高水准的城市品牌。

(二)传统礼仪活动

传统礼仪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的外部体现,对于挖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热河文庙针对社会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开笔礼、入泮礼、祈福礼、成人礼、敬老礼等系列传统礼仪活动,希望通过内涵丰富的活动,使参礼嘉宾能够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激发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品格,在青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领导干部讲正气、做贡献,树立新时代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荣辱观和价值观;使老年人能够陶养情操、修心养性,倡导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修身思想,在社会中充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将热河文庙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传统礼仪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承德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形成了非常正面的社会影响力。管理处应在此基础上,将活动对象锁定青少年群体,继续将传统礼仪活动做大做强,每年在全市中小学中选出代表性学生,在文庙举行相关礼仪文化活动,使全市的少年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导向。

(三)民俗文化活动

承德是一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发展并相互融合的特殊文明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既有两种文明的共同特征,又有两种文明相互碰撞所产生的一些特殊文化符号。我们应将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在不同的传统文化节日里通过开展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对我市特有的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进行全面展示。一是进行民俗文化展示。深入挖掘承德本地民俗文化,引入清音会、二贵摔跤、霸王鞭、传统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定期进行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打造“文庙大舞台”。二是依托传统节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内涵,如春节、元宵节、二月初二、端午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聘请专家进行节日文化讲座,组织市民游客进行写春联、猜灯谜、包粽子等民俗节日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三是组织庙会活动。庙会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精炼和缩影,是群众参与度较高的民俗活动。引进丰宁剪纸、滕氏布糊画、根雕等各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进行现场制作,充分展示承德民间手工绝活;引进杏仁、板栗、坝上蘑菇等天然土特产,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品种齐全的土产纪念品选购环境。通过庙会活动,不仅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将承德本地民俗文化进行统一、全面的展示,丰富文庙景区的民俗文化氛围。

(四)夜游文庙活动

承德的景点景区基本处于白天开放,夜间关闭的状态,因此夜间旅游经济还有待开放和补充。热河文庙毗邻避暑山庄,距离市中心区域较近、交通便利,具有开展夜间休闲旅游的先天优势。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庙将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在主要建筑和围墙安装亮化设备设施,在主要参观殿堂和院内增加照明设施,用多角度的灯光组合效果,创造一个具有独特视觉飨宴的夜间参观环境。同时引进一些符合文庙历史文化特色、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文艺展演项目例如音乐会、话剧、经典咏读等,打造高品位的夜游消夏避暑场所。

二、展览展示

热河文庙目前的展览形式主要以复原陈列为主,包括《大成殿复原陈列展》、《先贤先儒壁画展》以及《孔子生平圣迹展》三项展览内容。《大成殿复原陈列展》位于大成殿内,主要依据清道光年间陈设档案记载进行布置,展出内容包括神龛、供桌、牌位、祭器、清帝题匾、十二哲人物壁画等等,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但在陈展过程中发现,由于表现方式较为简单,逐渐不能满足市民游客参观需求。文庙将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高水平的技术和手段,丰富陈展内容,提高文庙陈展水平,为参观者呈现内涵丰富、震撼视听的历史画卷。

(一)《大成门碑碣复原陈列》

大成门作为文庙主体建筑,原有“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御制十全记碑”等多组碑碣均由于条件有限未能恢复。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记载了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期间部署镇压台湾天地会林爽文等人的农民起义。碑记记录了台湾隶属中国的渊源,记载了中国有效对其行使的事实,为台湾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御制十全记碑记录了乾隆皇帝十次重大军事行动的胜利,即:“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皇帝积极整顿边疆,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家,其“十全武功”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乾隆皇帝也因此而自诩为“十全老人”。这些碑碣不仅承载着文庙的历史信息,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和巩固发展的有力见证。一是复原碑碣。文庙将按照资料记载,按照“原字、原貌、原工艺”的原则,逐步恢复这些重要碑碣,以供古好者参观和研究。二是征集保护。对于部分可能遗失的碑碣,向社会进行广泛征集,以便对文物进行系统研究和保护。三是开发利用。大成门门内石鼓十通已经复原,由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审定重刻,因此也被称为乾隆石鼓。石鼓上所刻十首古诗均为描述古时天子游猎使的场景,而使用的古籀文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文庙将推出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活动,充分发挥石鼓精美工艺的吸引力,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传统的拓片制作工艺。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拓片制作的讲解和指导,让参与者在仿制的石鼓上进行拓印,完成的拓片作品可以裱至成画轴或镶嵌画框留念,成为具有热河文庙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二)《热河文庙功能专题展》

自整修开放以来,热河文庙先后推出了大成殿及大成门复原陈列等多个展览,由于条件所限反映文庙历史沿革的通史性专题展览一直未能推出,为了让市民、游客全面完整地了解热河文庙相关历史及文化内涵,文庙拟利用东西配庑筹办《热河文庙功能专题展》。展览将以热河文庙的祭祀与教育功能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示文庙在承德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是祭祀功能。文庙将以纪录片的形式,详细讲述祭孔的由来、祭孔流程、[帝祭孔规格等内容,在展厅内循环播放;设置祭孔大典[帝等候处,以塑像和实物陈列配合文字说明的形式,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祭孔大典以及儒家礼仪的庄严与神圣。二教育功能。以文庙兴建的意义为背景,详细讲述热河文庙的科举制度管理、现代教育改革以及现代教育发展,充分展示热河文庙如何成为承德教育发祥地的重要历史演变过程。以实物陈展的形式,恢复承德府学教授署内讲堂陈设,通过科举考试教材、试卷、成绩证明等资料,讲述清代科举层层选拔的制度,充分展示清代学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奋斗历程,激励现代学子树立“珍惜学习机会、把握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

(三)《热河日记与朴趾源专题展》

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将前来祝寿的韩国使团安排在承德府学教授署内,热河文庙也临时充当了清代的国宾馆。韩国使团随行人员中包括了韩国著名学者朴趾源,他把使团的行程经历,尤其是在热河文庙内见闻以及与中国各地学者的交流作为重点,编写了享誉中韩两国的历史巨著《热河日记》。该书记录了作者对清代社会市风、景象、人物、习俗的详细描述,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与承德有关,实为记录乾隆年间承德社会百态的珍贵资料。热河文庙孕育了如此的一部历史巨著,这部巨著同样也见证了热河文庙的辉煌历程。制作《热河日记与朴趾源专题展》一方面是对于文庙历史的复原与补充,也是中韩两国友好交流的有力见证。一是制作朴趾源行程专题片。按照《热河日记》中韩国使团的行程,将清代社会风貌进行系统展示,让参观者体会康乾盛世的繁华盛景。二是恢复朴趾源居住旧址。在朴趾源曾经居住的照房内,按照当时的陈设进行布置,设立朴趾源人像,配以文字说明,详细讲述朴趾源在文庙的见闻和文化交流故事。三是开展重走《热河日记》文化交流活动。与韩国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对接,组织韩国学者及文化交流团体,将韩国使团的行程进行复制,将行程终点放在热河文庙,将这段伟大历史进行复原重现,满足韩国历史文化爱好者参观和交流的强烈愿望。

三、国学教育

热河文庙是乾隆皇帝为振兴承德教育而修建,西院的承德府学教授署在当时掌管着整个塞外的教育管理及科举考试。可以说,自热河文庙建成,承德地方“人始知读书,乃知奋勉”,不仅为承德的教育史展开了辉煌的篇章,也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尊重文化知识的价值取向。清朝末年,在西方侵略者的战火和铁蹄下,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重要时刻,要救亡图存,改革教育已势在必行。古老的热河文庙,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开始废科举、兴新学,成为承德现代教育的发祥地。承德最早的女子小学出现在这里,开创承德女子受教育的先河;承德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也在这里,培养了承德第一批女性小学教师;现代知名的承德一中和特色办学的承德八中等多所学校都源于这块教育的圣土,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热河文庙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将热河文庙打造成承德市乃至河北省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国学培训与教育基地。

(一)恢复文庙藏书楼功能

热河文庙东院最重要的建筑为尊经阁,文庙开庙之初,乾隆皇帝就钦赐大量御制图书存放在尊经阁内,绝大部分图书为康乾时期武英殿刻本,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清朝灭亡后,避暑山庄文津阁内藏书,除《四库全书》被运往北京外,大部分书籍都转入尊经阁内收藏,也使得尊经阁内藏书量大增,而尊经阁也由此成为承德市图书馆的发源地。文庙应恢复尊经阁藏书楼功能,按照资料统计藏书名称和数目,进行图书的整理、复制和搜集工作,建立完整的收藏、展览、借阅系统,吸引传统文化和古籍爱好者参观、交流和学习。

(二)打造国学教育基地

热河文庙自重新开放以来,即以恢复文庙的教育功能为主要工作目标。热河文庙的国学讲堂,开展的“官德教育一堂课”活动、“道德讲堂”活动以及常年开班的“芥子园书画学社”,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热河文庙应进一步拓展国学讲堂内容,聘请儒学、礼仪、书法、国画、古典乐器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到此授课,扩大听课人群年龄层和文化层;举办书画、诗歌、散文笔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积极性;不断加强与各传统文化学术团体及文庙间的学术交流,使文庙成为人们向往的修养身心、提升品位的国学文化圣地,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开展公益助学活动

当年的承德府学教授署,在对府学生员的管理中,就已有对于优秀的生员的奖励制度,奖励主要以粮米为主,用于生员补贴家用。热河文庙开展扶困助学活动,应联合市里相关部门组织,每年对八县三区的部分优秀贫困生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学业、报效社会。资金方面,可广泛联系承德市各知名的实力企业,进行冠名赞助,使文庙成为公益事业的开展平台,逐步树立起文庙的社会公益形象。

四、周边环境整治

第9篇:庙会文化范文

北京庙会,或许是国内各城市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北京庙会不仅历史悠久,且主题繁多,民俗美食、曲艺文艺、淘宝购物、民俗文化、宗教祭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在北京的庙会上几乎都可找到。

逛庙会是“老北京”人的传统习俗,为的是求财、求子、求平安、趋利避邪,从古至今,每年春节必不可少。无论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多么富足,逛庙会依然是春节期间北京人和来京过年的人们的最佳找乐方式之一。可以说,北京庙会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特征,又发扬了时尚气息,当然,这与时下人们对文化回归的初衷不无关联。北京庙会如今愈发成为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跃然而出的璀璨明星。人们都说“过年与幸福对接”,我想补充的是,庙会也与欢乐相连,它已然是传统春节里的时尚甜点,也是老北京人春节里的“大玩具”。

走着,咱这就逛庙会去――

“老北京”个个都爱逛庙会

一说北京的庙会,很多人都有体验,这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北京民俗活动之一,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一项群体活动。作为一个老北京,每每想起逛庙会时的场景,都让我无限留恋、回味和憧憬。

庙会,顾名思义,多在寺庙附近举办。恰好在老北京时,北京城偏偏就是个寺庙云集的城市――胡同口、街市边随处都有大大小小、名头各异的寺庙,而春节游览先坛庙迹、上香祈福又是老北京人的传统习俗,但凡有寺庙的地方一准儿会有庙市,这一下就丰富了老北京人和香客们的春节生活。比如在我小的时候,老人们常说“出门三步有寺庙,逛个庙会少走道”。原来,老北京爱逛庙会的历史,想必已是不止三五百年的传统了。

北京春节的民俗庙会,众所周知有传统风味小吃和年俗用品、玩艺儿,当然除了吃和购两大内容之外,一般还要“看”,看什么?――花卉表演,相信这也是大家喜爱逛庙会的另一个原因。每当庙会时,孩子会骑在爸爸脖子上,老头小心地搀扶着老伴,女友紧紧地挽着男友的胳膊……大人、孩子,无分老幼,都爱在大街上随着花会跑,追着花会看表演。他们为中幡、高跷的绝活表演叫好,也为舞龙舞狮喝彩,还为五虎棍、小车会、跑旱船的演出拍手鼓掌……看到高兴时,还有人学着花会中的人物表演动作,得意忘形地扭起来。这时,准会引来阵阵笑声,庙会也随之变成欢乐的海洋。

此时,如果你问他们对庙会有什么感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用一句话带着北京范儿的话语回答你――“咱北京的庙会好玩又精彩,过年还真少不了它”。这个简单而天真的回答,正体现了老北京人对庙会的执著和喜爱。

如今,被男女老少,中外游人广泛喜爱的北京传统庙会,早已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族的一员,各种新时尚主题庙会更如雨后春笋般竞相而生,充斥着京城的每个区域。但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打算体验最有传统气氛的北京庙会,那么我给你的建议还是逛逛老北京的正统庙会,而在北京最出名最有历史积淀的庙会当属厂甸庙会、东岳庙庙会、龙潭庙会、财神庙庙会和地坛庙会等几处。

TIPS

北京传统庙会举办时间多为正月初一至十五,最热闹的时段集中在初一至初七期间。

厂甸庙会是老北京的文化名片

厂甸春节庙会,也叫“老北京厂甸庙会”,这是老北京们最喜爱,也最有人气的传统庙会。历史上,厂甸庙会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

厂甸庙会场面隆重,内容丰富多彩,堪称独甲京城。据清代史书记载,当时每年岁朝(即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前来厂甸逛庙会的人数,不低于北京城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可以想见,那种锣鼓聒噪、技艺争雄、名吃云集、车水马龙的场面,曾是何其壮观!

来逛庙会的人,也正各自享受着庙会的精彩之处,你看那老天桥的撂地儿表演,掼跤、硬功气功、中幡、拉洋片正热火朝天地演示着;挑担、叫卖吆喝、做小生意的正卖力地推荐着五花八门的货品;白纸坊太狮老会、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以及城郊艺人带来的各路老会、花会,也赶趟似的凑着一年一度的热闹,这就是北京独特的庙会风韵。

如果上升到一定高度,那么可以说厂甸庙会以群体参与的方式传承了北京民俗文化和市井气息,也承担了400年来作为和文化中心的历史角色。如今,每年一届的厂甸庙会,已然约定俗成地成了惯例,从正月初一到“破五”准时亮相京城,除了传统手工技艺、曲艺演艺、小吃美食之外,更以文化气息延伸了厂甸传统庙会时“百货云集,图书充栋,宝玩填街”的特色文化风景,也因此成了老北京民俗文化的新名片。

TIPS

北京厂甸庙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举办。今年厂甸庙会举办地将划分为“两区一带”,即琉璃厂(文市区,老字号镇店绝活手艺展示)、陶然亭公园(民俗区,民俗风情展演及老北京民间花会“武会”表演)、连接带(琉璃厂至陶然亭公园)。

东岳庙庙会:为神祗而来

与厂甸庙会相似的是,北京东二环朝阳门桥以东2里的东岳庙庙会,同样是老北京春节时的重点庙会会场。不同的是,来东岳庙逛庙会的老北京,多半是冲着这里的三类神祗而来。

东岳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北京最大的一处庙宇,始建于元代。东岳庙的建筑雄伟而高大,气势不同凡响。平日里幽静得仿佛与世隔绝的东岳庙一到春节,就会香客云集、游人汇聚,分外热闹,此时(每年春节初一至初七日)正是东岳庙的朝拜日。

来此赶庙会的大多数游人和香客,多是为了东岳庙内所供奉的三个神祗而来: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的“月老”(东岳庙内建有“喜神祠”)。其中又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最能吸引庙会香客。

白云观庙会:摸一把石猴除病辟邪

北京最大的道观――白云观一度曾是春节期间北京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其最大特色是“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和“摸石猴儿”。

“摸石猴”是白云观最流行、最有趣的民俗活动之一,这种流行一直从400年前的明朝流传到了今天。据说,春节庙会时,如果谁全部摸到了白云观的3个石猴,那人便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了眼疾亦可痊愈。另外,摸石猴儿还有一个“功能”是“避邪”。印象中,从我第一次逛白云观庙会开始到现在,就没有一次不去摸那几只石头小猴子的。石山门上的猴雕由于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别处的浮雕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几支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其实,来摸石猴儿的又何止我一人,我只是那支“摸猴儿”大军中的一人而已。多少年来,大年初一到白云观逛庙会、摸石猴、打金钱眼,就已经成为老北京人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TIPS

东岳庙庙会地址:北京朝外大街141号神路街;庙会内容:传统庙会系列活动、东岳庙道家文化展、2011年十二生肖话民俗之兔生肖展、“兔爷文化”民俗知识讲座、老北京传统游艺民俗活动等;门票:10元。

TIPS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