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桥的诗歌范文

桥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桥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桥的诗歌

第1篇:桥的诗歌范文

一、用好背景材料,理解内容情感

背景是诗歌的前奏。学生在诗歌学习之前,首先要去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内涵。诗歌是跳跃性很大的文学,人们往往难以清楚把握诗歌的主题,当了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之后,学生就会对照背景材料,心中豁然开朗。同样,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一具腐烂的诗歌遗体,没有灵魂,诗歌就是无病。例如,我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很费一番功夫:《再别康桥》是九年级下册的一首新诗,也是学生首次接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情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我利用诗歌进行课堂精妙导入。我朗读一首短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位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的诗,让学生猜作者是谁,出示《林徽因传》中关于徐志摩在英国结识美丽聪慧并与之相爱的才女林徽因的内容,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作者,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做了一个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生动的诗歌画面

在我出示课件简介徐志摩的有关情况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深情的朗读了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并希望学生展开想象,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康河中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3、赏析诗歌中美景,体味浓郁的文化氛围

康桥的自然美景让徐志摩钟情,而浓郁的康桥文化氛围使他沉浸其中,他受到了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罗素等大家的影响,从此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以上内容,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康桥的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也了解了诗人在这里受到的文化熏陶。

二、反复朗诵,在朗读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我在教学古诗时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我国很多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诗词的画面美和音乐美。在《再别康桥》学生朗读后,学生便能体会出诗人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在夕阳西沉的黄昏,他来到康桥徘徊,在熟悉的坏境中,诗人的眼里,一切是那么美好,曾经给了诗人那么多快乐幸福灵感,也许就此一别再也见不到了,诗歌第一节中连用“轻轻的”末尾一节连用“悄悄地”表达出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和轻柔的感情里那层淡淡的哀愁。

三、通过诗歌赏析,理解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材料,反复诵读,进行赏析,体味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诗歌教学的流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再别康桥》教学中,当学生诵读了诗歌后,然后进行赏析:康桥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那么美,在中间几小节通过他熟悉的那些景物营造出美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找出“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接着,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描绘成一幅;体会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体会出宁静和谐的意境,“依恋―沉醉―欢欣”以及“夏虫为我沉默”隐含诗人无奈伤感的愁情。理解了中间几小节后,再读末尾一节,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包含的内容情感有学生认为:这说明作者很潇洒的走,想抖落“离愁别绪,也有人认为是诗人不愿打扰心中喜爱的康桥的宁静和谐。

四、提升内涵,升华诗歌主题

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诗词的思想美。例如,《再别康桥》教学结束后,在理解到以上内容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从徐志摩在剑桥学习时曾林徽因相爱却没有结局的经历,我们又可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呢?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作出如下理解:诗人回到的校园,眼前此情此景是那么熟悉,但爱人和那段生活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如西天的云彩,飘然远逝了。来到康河边,柔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夕阳中,它好像昔日恋人的飘逸长发。康河水曾倒映了恋人美丽的身影,如今只能做一条水草,才能与她厮守。回想过去与爱人在康河徜徉的一幕幕,诗人内心多么快乐幸福。夜幕降临,星光灿烂,闪烁的星星像恋人明亮的眼睛,也像她清脆的笑声化成跳动的音符,在晴朗的夜空中出现,诗人不禁想要放歌。然而回到现实,昔日的欢乐已尽消失,诗人因黯然神伤而沉默了,夏虫沉默,康桥也为诗人的感伤而沉默……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也可以理解成:对昔日恋人的追忆和深深眷恋的感伤之情。

第2篇:桥的诗歌范文

【考题】

例1 (2009江苏徐州)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1)这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

(2)请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

例2(2009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细细品味一下,“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2)诗人到康桥去“寻梦”,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与他的“梦”有什么联系?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

例1取材于名著《繁星・春水》,运用教材而跳出教材,考查学生深度阅读名著的效果和迁移能力。参考答案:(1)冰心(谢婉莹)(2)比喻。人只有耐得住寂寞,努力提高自己,才能迎来辉煌的成功。

例2考查的也是课内经典诗歌,围绕诗歌的知识点――语言、情感来设题,难度适当。参考答案:(1)“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前者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凸显“我”离别时的惆怅之情。(2)诗人去寻梦,寻找的是他梦中的康桥,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是他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这里既有他昔日斑斓多彩的生活,又有他彩虹般美好的生活理想与梦幻,寄寓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爱。

【启示】

诗歌被排斥于中考试题之外造成了两方面的不公平:一是对诗歌这一文体本身不公平,二是对擅长诗歌的同学不公平。2009年出现在部分地区中考试卷中的现代诗阅读,让诗歌教学和爱好诗歌的同学看到了一线曙光。

第3篇:桥的诗歌范文

“再”说明康桥根植于作者的灵魂深处,给了他关于人生的很多感触,在这里,康桥给了他爱,给了他人生理想,给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信仰。

“别”说明这是一首告别诗,他不像李白对汪伦桃花潭水般的深情厚谊的不舍告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不像苏轼对其妻子的沉痛告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更不像柳永和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无奈告别。大家是否从这些告别诗歌中发现了一些不同点呢?那就是诗人告别的对象都是人,而徐志摩告别的对象是物――康桥。

在1920年10月~1922年8月这两年期间,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在这里,康桥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没有康桥就没有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没有他很多著名的诗篇。因为他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并给了他无穷力量的她――林徽音。

诗人的心灵是最纯净最敏感的,容不得一点污染和瑕疵。每一位诗人心中都有着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在这家园里要么有美丽的风景,要么有一位美丽纯洁的女神。大家都知道自然造化的结果是美丽的风景,那么美丽风景造化的结果就是一个个天使――美女的出现。一旦诗人选择了某个对象进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对象就成了诗人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如果精神对象发生变化,就会影响诗人的一生甚至是生死。我国著名的诗人海子选择进驻精神家园的对象是一个他深爱的女人,当这个女人选择背叛的时候,海子心中的女神死亡了,他的诗歌也死亡了,他无心创作也无心自欺欺人,他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他曾经试图再次确定新的女神,但是与四个女人的相爱却成了他人生的巨大灾难,尤其是初恋对他的打击最大,所以他在年仅25岁的时候选择了卧轨自杀。但我却认为他是为了诗歌而死的。他的女神死了,他的创作陷入了绝境,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升华、一种解脱。

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会选择背叛,即使能进驻到诗人精神家园的女神也不例外。诗人的一切真、善、美都出自于内心那个家园里的女神。徐志摩选择进驻心灵的对象是风景如画的康桥,只因为康桥不会背叛他。

一向大胆、任性、率真的徐志摩追求的自由爱情夭折了,所以他在《再别康桥》中告别的也是自己逝去的爱情。商人出身的徐志摩的父母为了在政治上立足,选择了政治背景深厚的张家作为联姻的首选(因为经济与政治结合能够提高商人的地位),于是张幼仪这位出身名门、秀外慧中的女子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结婚了。父母包办的婚姻并没有感情基础,到英国求学的徐志摩遇到了他真心爱慕的人儿――林徽音,这也使得他干枯的没有感情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在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的一段时间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在康桥遇见了心爱的人,又遇见了仰慕的哲学家罗素,徐志摩压抑的心真正释放了。康桥的柔波、水草等一景一物都印证了诗人的爱情誓言,在那康河里的游戏、放歌、夕阳、倩影,是诗人心中最美的记忆。但林徽音一回国就与自己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了,诗人一头热地带着热情与梦想回到北京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爱情成了泡影,山盟海誓都留在了康河里,与张幼仪离婚也使得徐志摩与父亲的关系彻底破裂。

既然爱情远去了,那么便只剩下政治理想了,可是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三座大山的压迫,诗人在美国与英国学的治国理论毫无用武之地,学的经济理论也无法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所以异地重游、伤痕累累的诗人再次面对康桥时,只能向自己的经济、政治救国的理想告别了。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激起了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就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于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也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诗歌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觉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缕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的是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其中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了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这意乱情迷之间,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了高潮,仿若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诗人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能成,此时的沉默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倒下的瞬间情景,内心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会肃然起敬!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有志气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可是,他的目的――拯救中国,却是伟大的。我们不妨回忆他第一次去英国的情景,他居然说到:“康桥,我的故乡……”可见他对英国西方文化的青睐和衷情。当他发现自己选择的路是错误的,他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时,那种失败的心情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这两句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啊!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一个失败的英雄此时此刻只能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

但是徐志摩就是徐志摩,他有自己的信念和坚持,他发现他所追求的救不了中国,可是他还是不改变他的初衷,不改变他的人生观。在最痛苦的时刻,他依旧潇洒,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4篇:桥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新月派爱美自由

一、追寻爱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一个“别”字,一“走”一“来”道出了志摩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眷念之情。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当徐志摩回国后,看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回想两年的康桥生活,不由得激起诗人对康桥生活的深切热爱之情。诗歌由开始的悠然自得编织美梦到激情四射撑篙寻梦再到结尾的回归现实梦想破灭。作者情感的变化与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乃至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诗人善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一开始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结尾处,诗人又一次提到云彩,只是这次把“轻轻”换成了“悄悄”。首先两个叠词的使用,让我们足以能够感受得到,徐志摩有万般的不舍和无奈掺杂在里面。只身一人作别,不愿惊动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它的那份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她依依惜别。真可谓“不敢高声,恐惊康桥”。再者不同的两个小节却选取了同一个意象“云彩”。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寻常物象,而选取云彩这一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云彩本身而言飘忽不定,正是对诗人此时思想状态的真是写照。在作者眼里,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可爱动人。正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就这样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高。在剑桥留学的两年时间里,他与林徽因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此产生。与林的相识、相知、相恋,这无一不是让他留恋的原因之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他们的爱情的足迹。几年后的他故地重游,“此情可待成追忆”不免会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所以常人眼里的柳树,在志摩眼里也是如此之美。

二、 追求美

新月派又一代表人物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把“三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来看绘画美,诗人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如西天的云彩的轻柔缠绵,河畔金柳的摇曳多姿、流光溢彩;油油水草的青翠欲滴、生机勃勃以及那彩虹似的梦……。并且这一幅幅都是流动的画面,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动感,犹如上演了一部抒情影片:诗人再次来到康桥,重逢的热吻还没有冷却时,又跟她道别,于是他踏着夕阳的辉光,来到了康桥。“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他深情地注目着,暇想着……时光也在缓缓地流动着。沐浴金柳的夕阳逐渐消逝,斑斓的星辉在放歌的彩虹似的梦中出现……

其次音乐美,诗歌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这归结于它的押韵。整首诗的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虽不是一韵到底,但是每一节押同一个韵,并且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这也是新月派诗歌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因为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它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 本诗回环复沓。首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末节“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最后是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

错开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三、 向往自由

徐志摩向往自由、热爱自由。即使是普普通通长在烂泥里的水草,在他眼里都是“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一词在这里是恰到好处。诗人羡慕水草的自由自在,以至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自己悠然的依偎在母校的怀抱里,尽情的享受母校“柔情似水”般的温暖而甜蜜的抚慰,再也不离开。他的诗歌,寄托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诗歌中所写自己泛舟向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找彩虹似的梦……追寻自己的理想,梦寻到了吗?此时峰回路转“但我不能放歌”作者似乎恍然大悟,美好的梦想一下子破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之大。以至后来夏虫、康桥也为我沉默,这一切都流露出诗人的失落和惆怅。

参考文献:

第5篇:桥的诗歌范文

艺术歌曲的歌词是由文学家所创作的诗歌,注重诗律的规则与完整、诗词统一且具有韵律、意象清晰,给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文学脚本。陆在易先生注意追求诗词意境,用音乐语言表达歌词,达到音乐与诗歌高度融合的最高境界。通过理解诗歌的本质内涵和韵味深入其中,从而追求用音乐去将诗歌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阐释给听众,使其获得新的艺术生命。陆在易先生对歌曲意境的渲染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很擅长于用自己特有的钢琴语言对中国诗词中所体现的独特意境进行這染。对歌曲意境的渲染,比较突出的是艺术歌曲《最后一个梦》。在这首作品中,陆在易先生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具有中国典雅民族气质的梦境。他用等分节奏型和保持四拍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再加上四五度模进和旋律声部的五度进行,营造出了一种充满无限憧憬的梦的意境。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川河流的热爱,是通过一个姑娘的回答来表现这种感情的。艺术歌曲《家》,是对亲情的思念,是一个游子发自内心的倾诉,倾诉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将自己的这种忧愁与思乡,用平凡的我表现出来。而艺术歌曲《盼》、《最后一个梦》、《望乡词》描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对祖国统一的殷切希望。这些题材可以归纳为三种情感素材,就是对祖国的爱,对故乡的情和对生活中的趣。艺术歌曲《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所有流畅的旋律、清新自然,歌词和融合在一起,描述一幅山水画的情绪。“水桥姿势,石板稳步紫藤。即使水港,三个步骤两桥玉带反射波。“更诗意的歌词一座桥在“态度”为轴,显示现场的风情。歌词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段相对静态的风景,第二段从静态到动态的词。风景和生动,静态和动态字符,如“女孩采摘莲藕桥休息,老汉送粮桥下过”,这幅画反映了一个不明确的意境美。

二、依字行腔的旋律特点

中国的语言讲究"字正腔圆",并结合汉字和声调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歌曲创作,所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只能更好的感染观众符合这样的要求。陆在易高度重视诗的水平和斜音调和节奏关系的基本方向。因此,在他的艺术歌曲,诗歌是音乐给生活,高贵的气质,飘逸的旋律将全面解读诗歌给观众。这样的旋律特征在陆在易艺术歌曲随处可见,如“桥”的旋律和歌词从阅读的角度我们读到“水”和“桥梁”,“水”和“小”应低于后面的“家”和“桥梁”,和陆在易艺术歌曲中旋律的走向正是这样以上纯四度、上小三度进行的。见谱例一: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和歌词音调起伏变化。他写的旋律,根据一个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把旋律是延长或缩短,节奏或收紧,前后间隔的形成等影响,诗歌节奏的语调和节奏阅读停顿,完美的组合。如“我爱这片土地,”诗歌节奏和旋律的节奏完全一致,甚至可以直接歌词,“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它受到暴风雨/土地”。心情完全需要长强调“我”,“应该”,“唱”,等等,节奏将使用虚线反复无常,一半注意呼应,当唱歌所以一定要保持这些长时间,不仅是技术要求也完美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刘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和语言紧密结合,让它引人注目的歌手,非常自然见谱。

三、西洋歌剧宣叙调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

宣叙调,叫宣叙调,语言基于的语气唱曲调。一般概念,叙述的是歌剧演唱的一部分,节奏大多是免费的。在歌剧、清唱剧大型声音乐,吟诵的人物之间的对话通常是采用。刘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陆在易吟诵的这种西方歌剧创作技巧,写味道的念白旋律,增强了叙事歌曲,富有层次感的音乐语言,然后更拉近你与听众的距离。歌曲《盼》中宣叙调的运用,可以说是陆在易先生早在艺术歌曲创作借鉴西方歌剧叙述的写作技巧,旋律正在改变重复技术结合应用下台,将英雄生动地显示在急切地感恩,艺术张力和吸引力。歌词是:“回来吧,曾给我活力的身影,回来吧,曾给我生机的颜色。”见谱。

四、结语

第6篇:桥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诗歌朗读; 韵律美; 情感美; 意蕴美; 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84-01

朗读是先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感情的共鸣。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朗读还是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一个重要途径。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是一种出声读书的方式,那么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追求?本人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从诗歌朗读教学方面来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

朗读要有感情。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 诗歌的朗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最后一句可稍读重一些;而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根据语境处理诗句的停顿。诗歌朗读,有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就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确定,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掌握好节拍,不仅能充分展示诗歌的艺术境界,而且节奏也会悦耳动听,读来朗朗上口。

二、 展开想象,激感美

诗是想象的艺术。学生必须发挥想象才能欣赏诗、朗读诗。如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用舒缓的、轻柔的声音来朗读,伴着朗读学生沉浸在温柔的氛围中,情感与声音塑造的美景已紧紧交融在一起,作者的情感已引起学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美。

三 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

诗歌也有主题,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只有了解了主题,文字才可能潜入读者的心灵,才有可能变为读者自己要说的话。只有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诗歌的精神实质,然后诉之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所负载的思想感情,就会比原诗自身的意志、情感更为丰富,它必能引起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听到“不可言传”的意蕴。从而沟通作者、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朗读中品味人生的道理,受到美的熏陶。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情愫诗人浓厚民族感情的诗歌,理解了主题,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主要是通过对康河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离开康桥时依依惜别的深情。风格清新、意境深邃,通过朗读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

四、 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第7篇:桥的诗歌范文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名篇,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中一直热度不减。人们喜欢它,吟诵它,评说它,多是迷恋诗歌中纯美的意境。它朴实的语言里富有淡雅的韵味,形象可感的画面中不时流露出隐约的忧伤。读之,如饮甘泉,如闻花香,甜甜的,淡淡的,醉人的,有种说不出的温润的、恬淡的美感。

一般认为,作品在内容上表达的是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也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它给人带来巨大的审美享受,主要是诗歌以美妙的艺术形式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诗歌艺术上的美远远胜过朴实的情感的表达。公元1928年,在诗歌的创作中似乎成为了渐渐隐去的背景。

解读《再别康桥》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节点。1928年是特殊的一年,正是这一年的三月,诗人苦苦追求的女诗人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宣布结婚。谁都明白,林徽因是诗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包括后来与陆小曼走到一起,他也从未忘却林徽因,甚至诗人最后的意外身亡,也和林徽因有关。可以想象,对于诗人而言,这是一段相当艰难的岁月。佳人已作他人妇,爱恋回首却成空。情感的巨大挫败感,让诗人坠入了夜的深渊,尤其是对于一个苦苦追求爱、美、自由的至情的诗人。在业已荒芜的情感世界里,诗人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开始,迫切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引领他走出爱的深渊,而所有的前提,就是要鼓起勇气向过往告别。

也是这一年,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让诗人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涅槃。此前,诗人两次游历欧美。剑桥大学的两年学业生涯丰富了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由、民主的政治理想开始在诗人心中萌芽。1925年的苏德之旅,让诗人产生了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怀疑和恐惧,而后,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很快击碎了诗人一厢情愿的政治幻想,经历了“主义”的迷茫、彷徨后,诗人迫切需要自我的调整和反思。

第8篇:桥的诗歌范文

一、春夏秋冬均可别,春花秋月别韵长

从大的季节来讲,一年四时都可以别离,无论是和煦花开的春、炎热烦闷的夏,还是草木枯黄的秋、冰冷凄寒的冬,人们总会离别。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夏日的美景中洋溢着惜别浓情,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冬日的酷寒中气势磅礴激昂慷慨而又充满着离愁和乡思。可是,古代诗歌中离别的季节更多在春秋。诗人们往往借助春的盎然、秋的凄凉或烘托或渲染传达离别的情意。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杂花生树,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离别,让人倍感怅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豪迈奔放的诗仙无限惆怅;“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淡泊洒脱的“诗佛”也感慨万千。当然,离别诗的征候最好最多在秋季,金桂飘香,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秋的冷落寂寥让柳三变潸然落泪;“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送魏二》),橘柚飘香的秋季的风雨使七绝圣手内心凄婉悲凉。

当然,与季节有关特别是与春秋有关的自然意象也是常常出现在离别的诗词里面,“春草”“春水”“东风”“西风”“霜风”“秋雨”“秋霜”,季节的生机盎然与冷落清凉渲染出离别的无奈与依依不舍的真情。

二、十二时辰均可别,暮色苍茫愁思长

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许多多的诗人往往把离别与傍晚、月夜等联系起来,悲凉的环境有助于突出传达离别的伤感孤独。常见的这一类的意象有:“日暮”(黄昏)、“斜阳”“夕阳”“落日”“残照”“晚风”“暮雪”“暮钟”“新月”“弯月”“明月”“残月”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山人的旅途的忧愁苦痛可见一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送别友人时内心沉重感伤。“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刘长卿描写友人所去之地的自然环境,以表崇敬留恋的心情。“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丹阳送韦参军》)严维诠释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真挚感情。

三、亭陵道楼作意象,难分难舍真情永

离别地点的安排,古人也很讲究。古代的离别诗,常常出现这样的处所――“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北梁”“灞桥”“霸陵”“灞陵亭”“古道”“歧路”“渡头”“阳关”“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等。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的句子。

在中国古代诗词里,“灞桥”是最富有离情气息的经典意象。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送别习俗。其后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超过110首。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澹回首伤如何”(《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不一而足。

四、离别水路作意象,江水滔滔别意涨

南方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在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相对颇多。“南浦”是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用“南浦”来表达离愁别绪情怀的离别诗作,屡见不鲜。

第9篇:桥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意象翻译 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方法

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由于中西方诗歌在文化、诗歌结构、诗歌韵律上的不同,诗歌翻译往往难度比较大。而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意象的翻译则更是如此。传统的翻译原则注重诗歌结构或是韵律上的对等,但是本文希望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诗歌意象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过去对于诗歌的意象曾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例如张保红就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中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还提出了意象与意境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而对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王晓农、张福勇和刘世贵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并提出了翻译中的翻译补偿的概念。本文希望可以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从认知的角度看待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译本为例,分析在诗歌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其他的翻译措施。

一、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认知的不同,意象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中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诗歌的意象不再仅限于解释为简单的情景交融,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关于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法。传统的概念中,意象是一种物象,用以寄托诗人的情愫,抒感,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实物情感寄托,也是构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看待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体现。

那么什么是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在有生理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机制的运作,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一种映射,是与经验认知相关的。诗歌意象其实就是一种隐喻。在诗歌意象中有许多分类,张保红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一书中,就将诗歌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肤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意觉意象。以视觉意象为例,视觉意象是一种以意象为基础的视觉形象,是以人的视觉经验为基础的。例如:《诗经》采薇中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杨柳”就是一种视觉意象,中国人对于杨柳飘飘的印象往往觉得是悲伤的情绪,因此在这样的认知经验背景下,作者就是把“杨柳”作为源域名,把“离别之情”作为目的域名,以大家共有的对于杨柳的认知印象为基础,将“杨柳”映射到“离别之情”的概念中去。让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自然通过已有的认知经验获得形象意识,故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关于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目的

简单地说,翻译其实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中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更是一种将一种语言中的认知方式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翻译往往是以尽可能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减少文化缺失为主要目的的。

在诗歌的意象翻译中,这一目的的体现则尤为明显。诗歌意象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知经验和体验方式,因此想要向目的语文化传递源语言的认知方式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在诗歌意象的翻译中,我们不仅要保持原有的隐喻特征,同时也要传递出其意象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在此二者的前提下进行翻译以传递出原诗的整体韵味,这也为翻译本身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许渊冲《枫桥夜泊》英译版本的意象翻译

许渊冲是著名的翻译学家,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享有盛名。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歌翻译是一种美的创造,在诗歌的翻译中,要在以能传达诗歌意美的基础上追求诗歌的音律以及形态结构的相似,因此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在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译本中,我们可以发现许渊冲先生十分注重诗歌的韵律,但是从认知的角度而言,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认知经验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他在翻译中采用的一些传统的直译和省译的翻译方法导致了他在诗歌意象的英译上存在意象认知的不对等和意象缺失两大问题。

(一)直译造成的意象认知不对等

中国古诗歌的意象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若想较为完整地传递出,普通的直译是无法达到的。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有六大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钟声,每个意象在诗中都有着其文化蕴涵和认知体验。然而在许渊冲的英文翻译中,由于他大多使用的是直译的手法,因此意象的含义无法完全传递出。以下是《枫桥夜泊》的原诗及其译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At moonset cry the crow,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

在《枫桥夜泊》的六大意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即“月落”,也就是月亮。月亮是诗中常用的诗歌意象。月亮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往往给予人一种清冷之感,而月亮的阴晴圆缺更是会让人想到世间的悲欢离合,因此月亮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往往映射的是诗人的思乡忧愁的情绪。而《枫桥夜泊》中的月亮意象也正是表达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和思乡的情意。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月亮意象上的认知不同,单纯的直译只会造成诗歌意象在认知上的不对等。在许渊冲的英译中将“月落”简单地直译成“moonset”,这样的翻译无法给西方人传递出原诗本来的意象。此外,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月亮”的认知与中方很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代表的是一种妒忌、病态甚至是死亡。就比如在雪莱的《下弦月》中曾经这样描写月亮:“And like a dying lady, lean and pale.”在雪莱的诗中,他把月亮形容成一个苍白将死的女人,这样的形容正折射出了西方对月亮的认知。由此可看出中西方在“月亮”这一意象上存在着认知经验的不同。而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译版中所使用的直译方法无法将其意象背后的文化蕴涵和认知思想传递给目的语的一方,从而导致了在诗歌翻译上的认知不对等。

(二)省译造成的意象缺失

省译在翻译中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删去一些与目的语不相符的或与原文无关紧要的内容,以避免译文的繁复。但是在省译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由于译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原文从而导致的意象缺失,而意象的缺失则会导致目的语读者对诗歌理解的误读。这一问题也出现在了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译本中。

例如在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译本中对于《枫桥夜泊》的第一和第二句的翻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At moonset cry the crow,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许渊冲)

在这两句诗中译者省译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是“霜满天”中的“满”字,二是“对愁眠”中的“对”字。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是对其意象的重要形容。首先是“霜满天”中的“满”字,在许渊冲先生的英译中并没有翻译这个“满”字,只是直译了其“霜”的物象。然而这个“满”字其实是极为重要的。“霜满天”给予人一种大雪漫天覆盖了整座姑苏城的景象,这种漫天布满雪的场景给予人一种无法逃避的寒冷与孤寂之感,而在译文中,这种感觉就要淡漠许多。其次,是“对愁眠”中的“对”字,“对”字用在“江枫”和“渔火”中的相对而眠中多了一丝拟人之感,然而在许渊冲的译文中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这就是在诗歌翻译中省译的缺点,它会造成诗歌意象含义甚至是意境的缺失,从而使得目的语的读者无法准确地获得原诗的意象映射。

三、诗歌意象翻译的策略

由于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是以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单纯的直译是无法达到传递不同文化认知方式这一目标的。所以,在诗歌的意象翻译中,需要探索其他的翻译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解释性的直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认知经验的不同,对于同一个意象中西方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就如同在《枫桥夜泊》中的“月亮”意象,中国人将“月亮”视为思乡,而西方则将“月亮”视为死亡,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直译就不能解决认知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就需要直译与解释并用。

这样的翻译策略其实早已在林语堂对《水调歌头》的翻译中有所显现。《水调歌头》有很多的翻译版本,其中以林语堂和许渊冲的译本最为典型。对于《水调歌头》的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林语堂和许渊冲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许渊冲的译本为:“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这是对这句诗的直译,然而在林语堂的译本中则不是如此,他的译本中将此句翻译为:“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林语堂在翻译此句的过程中,不仅把月亮这一物象直译出来,同时在直译之后加以解释,说明这月亮是轮明亮的满月。在林语堂的解释翻译的辅助下,月亮这个意象就显得更为饱满了,而且这样的翻译在原有意象翻译的基础上还对这个意象加以解释。这样,目的语的读者在读译文时也就不容易产生误解,并且这样的译文也能较好地将原文中的中国人对月亮意象的认知方式传递给了目的语中的西方人。

(二)意象的转变

由于中西文化在许多事物上的体验和经验有所差异,因此在对待同一事物的意象上也有所不同,若想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源语言中的文化,那么意象的转变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意象的转变指的就是用目的语中的文化意象来解释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其实这样的意象转变在诗歌中并不常见,但在文章特别是成语的翻译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中国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其意思是喜欢一个人就要连带爱上他屋顶上的乌鸦。但是在英文的翻译中则成了“Love me, love my dog”。在这里,中文成语中的乌鸦被替换成了狗,这是由于中西方认知观念上的不同。对于中国人而言,爱一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哪怕是他屋顶上表示不吉利的乌鸦也要喜爱。但是对于西方人而言,乌鸦不仅代表不吉利,它更是死亡的象征,是死神的使者。而且,西方人相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那么爱一个人自然要连同他的朋友一起喜爱才行。这样的对于爱情和食物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普通的翻译方式的不足,因而就需要意象上的转变了,这样的方法不仅仅在成语翻译中可行,在诗歌中的意象翻译中也可行。

仅以白居易《黑潭龙》中的“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一句为例,在翻译这句话时就要十分注意意象“龙”。龙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是神兽,在诗中是象征着权威的一面。然而在西方人的认知中,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翻译这一意象时就不能单纯地直译为“dragon”,而是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特点,将其转变为目的语读者心目中的神兽,在这里我认为翻译为“unicorn”更好,更为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方式,同时也较好地传递了源语言中的意象映射。

四、结束语

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于诗歌本身而言,意象能够传递出诗人的情感。例如视觉意象一般体现为风景的描写,可以借景抒情,而听觉意象往往给予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像是黄莺的鸣叫声就是在告诉人们春光逝去。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意象是一种隐喻,代表的是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映射的是文化的体验和内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注重的并不是量上或结构上的对等关系,而是注重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的过程。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认知体验上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意象可能也会存在不同的认知体验。所以在诗歌意象的翻译中,单纯的直译可能无法传递出意象所映射的体验认知,而译者在翻译中会用到的省译方式更有可能会对原诗的意象造成破坏或缺失。为了能尽可能地传递意象所映射的文化体验,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意象,可以使用解释性的直译或者是转变意象的翻译方法。这样的翻译可以使译文更好地传递意象中的映射,也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 Tan,Yesheng.Construal across Language―A Cognitive Ling-

uis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M].China: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 刘法功.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

2007(6):47-96.

[3] 刘世贵,王晓农,张福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

[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 许渊冲.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英对照[M].北京:新世界出

版社,1994.

[5] 杨燕荣.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隐喻研究[J].咸宁学

院学报,2009(2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