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

第1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物流工程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02-02

1 引 言

人类社会,蒙昧百万年,狩猎数万年,农牧几千年,工商几百年,信息社会几十年,社会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社会呈现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特征,服务经济取代产品经济成为社会主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自主创新成为国家、企业的生命线。自主创新是明显具有项目特征的活动。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构筑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项目导向型社会、项目导向型政府和项目导向型企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趋势。

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对各种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高级实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区别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本身所体现出的项目特征十分明显。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项目活动,保障其“产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贯穿“产品”的“生命周期”(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的各阶段依据项目管理的科学思想认真把握、科学控制和客观评价,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2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原因之一是培养方案的实施涉及学校、企业和社会等相关部门;二是培养计划的执行涉及招生考试、理论学习、案例讨论、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三是培养目标的实现涉及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学科建设内容。项目范围界定、子项目划分及项目范围的变化控制,其作用是保证项目计划包括成功完成项目所需要进行的所有工作。范围分为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产品范围指物流专业硕士适应社会需求的特性和专业功能,项目范围指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必须进行的工作。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二者很好地结合,可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项目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视项目为系统工程。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包括范围、费用、时间、质量、风险、人力资源、沟通等项目过程。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的综合管理就是要树立综合性和全局性管理的思想,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控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对项目进行集成化的管理。一是项目规划要体现系统性,系统地把握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科学划分工作分解结构(WBS),确定网络规划图,找到关键路径。同时,对网络规划图的任务项安排教学资源,要求做到: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体系规范化和培养过程体系化。二是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管理要体现系统性。培养方案要根据需求及时调整。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考虑“产品”的社会需求,不考虑“产品”的特殊品质,仅仅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按部就班的执行。由于物流工程硕士培养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中负责物流工作的部门主管和业务人才,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不考虑市场的人才需求,不能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按照项目管理的科学理论,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内容、质量、资源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3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控制的具体内容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的控制主要包括项目的进程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和风险管理。

3.1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进程管理

进程管理包括项目活动的计划、排序、进度控制。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进程管理的基础,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的工作主要有:招生考试、各门课程的学习、教学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等内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进程管理是在培养方案确定后,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项目范围确定的各项工作所开展的进程管理与控制活动。

3.2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为确保项目质量目标要求而开展的项目管理活动。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管理包括项目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认为: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质量管理就是保障其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3.3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组织规划、人员组织和团队建设。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科建设的组织规划、师资队伍的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等相关内容。因此,为了保证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项目的培养进程和培养质量,必须注重项目人力资源的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师资的培养和为满足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资源的利用。

3.4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沟通管理

项目沟通管理的对象是项目过程中的全部沟通活动及其效果。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项目的沟通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相关责任方的有效沟通是完成教学任务、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巧。同时课后作业、组织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的组织都是项目沟通管理的领域。

3.5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包括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对策及风险控制。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环境处于知识经济进程越来越快、物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越来越高端、物流专业技术进步飞速发展,各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物流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的状态报告是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对项目风险进行优先级评价,抓住主要风险问题,优先解决。

4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的评价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的评价:一是培养环境的优劣,二是培养过程的动态管控,三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的完善,四是“产品”的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

4.1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打破专业硕士培养周期重复化的先例,实行每期专业硕士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收尾”的全过程项目管理的科学理念,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结合培养目标,研讨确定项目化培养方案,建立内外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监控反馈机制,推进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4.2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专业硕士一般采用在职学习方式,毕业后不存在就业的问题,所以,专业硕士教育不是面向社会的普适性教育,而是面向企业的特色教育。近年来,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倡导专业硕士服务企业。因而,产学研合作成为适合专业硕士教育的最佳实践,是其他教育体制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专业硕士的教育应当延伸到企业中去,实现专业硕士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在学员管理方面,院校侧重于知识培养,企业侧重于思想、日常管理和部分培养工作管理。在教学方面,将企业的问题带进校园研讨,以企业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推动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发挥学生、企业、学校三者积极性,取得多赢互利。

4.3 内外结合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全方位监控反馈机制

在推进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的进程中,研究适时、适势、适宜的社会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适宜地方转型发展要求。物流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学员和学校。其中,评价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学生及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专业硕士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专业硕士教育进行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5 结论及展望

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项目化培养方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培养单位需要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不断通过市场调节,搭建各相关主体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顺应项目化社会发展趋势,适时创新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打造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培养模式方面,要积极倡导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教学方法方面,应组合多种教学元素,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推进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的进程中,研究适时、适势、适宜的社会需求,实施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的项目化培养。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何丽.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3).

[3]王刚.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查研究[J].学园,201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人民教育,1999(7).

[5]罗国立.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及过程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7).

[6]卢传坚,等.创新管理机制 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J].中医教育,2011(2).

[7]秦焕美,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

第2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8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2009年,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与之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支柱,作为信息社会支撑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产业基础和高新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工程必须以理论为支撑,同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三、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了大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具有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本文探讨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

(一)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的目标,高校应当把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可以是师资交流、现场参观、区域论坛、管理沙龙、拓展训练等,主要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强理解并切身体会,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认识,为专业实跋打下基础。

专业实践包括电工电子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电子产品整机组装、电子综合实践等,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将所学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中,同时针对工程需要有目的、有方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技术研究能力方面,包括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

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

导师指导包括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和方法。校外导师指导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团队创新能力方面,包括创新训练和创新设计。

创新训练主要是通过创新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

创新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独创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和自身实际,探索了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如图2。

1.工程中心提供工程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省部级基地近距离元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组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立足于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面向全国通信信息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联结了校外诸多实习基地,工程硕士可以在实习基地获得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工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工程中心得到转化。

2.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提高学生技术研究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拥有省部级基地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新申请项目六十多项,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可以在学院重大项目下开展子课程研究,将所学用于研究当中,提高研究能力。

3.重点团队提供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模拟电路与系统教研组、数字电路与系统教研组、通信与广播电视教研组、通信与信息处理教研组、物理光电子教研组、微电子教研组等;拥有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所、功率电子研究所、生物电子研究所、光电子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所、工业电子与精密仪器研究所、射频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微型遥控飞行中继与遥感探测技术研究所、电路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所。

电子与信息学院还拥有部级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三个学院共建),培训科目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电路、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多媒体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结构、数字电视、通信加密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系统、高级算法语言、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flab控制系统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与PLG、计算机控制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等。

各研究团队可根据项目自由组合,专业学位硕士跟着团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验,在导师和教学中心共同指导下提高团队创新能力。

第3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研究生结构调整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的背景下,文章根据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探析了基于生源遴选、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研选题、学位论文等重点环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控制路径,以实现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学位论文及其评价等环节的有效对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70-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部决定全面调整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结构,自2009年开始直接在应届大学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其招生规模。通过多年的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接近50%。虽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满足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各高校对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本文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及其质量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定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属于同一层次的硕士学位,但类型不同,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色与要求,以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作为最大类别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知识的宽广性、新颖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更要符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要。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其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同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还应来自于行业应用需求或工程实践,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或前景,通常还应体现一定的行业或职业应用背景,而且其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生源质量、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研选题、学位论文等成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是保证其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重点环节及质量控制路径

(一)分类复试,优先倾斜

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其培养质量尚未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全面检验,社会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目前还难以达到学术学位的高度,许多学生对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一定顾虑。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让报考者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定位和良好的社会需求状况及就业前景等,特别是作为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主动出击,针对电子信息类高校和行业就职人员展开针对性重点招生宣传,提供比学术型研究生更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复试时采取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分类复试措施,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考核并作为录取重要依据,同时,对有工作实践经历或工程实践实习的考生给予优先录取。

(二)注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专业学位通常与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以培养能够承担特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与工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明显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两者应有显著差异。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主线、实践为基础、职业为导向,除了设置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核心主干课程,更要设置以培养研究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应用类、实践类、职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不低于50%,其中至少包括一门职业技能训练或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以充分体现本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使所培养的工程硕士具有专业(或职业)领域宽广的知识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和技术素养。

(三)专业实践应依托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没有工作经历,对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没有直接的实践体会或工程应用,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专业实践训练,在未来的应用中就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而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正是应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校内各工程中心,与导师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各专业领域在企业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或学校在行业骨干企业建守的工作站等。

(四)学位论文选题应与应用或工程实践相联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选题不仅应体现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而且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是培养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科研选题应以是否能够提升研究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为标准,既要考虑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要考虑选题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避免选题的理论化倾向,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价值、工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途径因课题来源不同而不同。工程实践是选题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通过系统调研、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特长、兴趣和工作意向,能够从工程实践的实际问题中找到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切入点。由于问题直接来源于工程或生产实际,使选题不易滑入学术型研究,还可以充分满足研究生个体发展需求。产学研合作项目是选题的又一重要来源。这类选题针对合作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不但可以解决企业的工程或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以增强研究生对企业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够在研究中将专业理论与工程或生产实际联系起来,锤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导师的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项目是目前常见的选题途径之一。因为这些项目的提出,或是解决某些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共性问题,或是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非常强的应用针对性,也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同时在经费保障、实验条件、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有利于保证培养质量。

(五)学位论文及评价应符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特色与目标定位要求

第4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问题    

二、(一)选题不合适,缺乏创新性    

良好的选题是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有些硕士研究生没有认真对待学术论文选题,在开题报告前没有阅读大量参考文献,急于开题,匆忙拟定论文题目。选题不到位,科学研究就难以开展。有些论文题目没有实用性,学术价值不高,失去了研究意义;有些论文题目选题范围过宽或过窄,论文内容空泛,无法深人研究;有的论文无法体现学术论文前沿性,缺乏创新。    

(二)基拙知识不够扎实    

有些硕士研究生在校三年期间,心思没有全部用在学业卜,放低自身要求,对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缺乏深人了解,写学位论文时,常常陷人“无米下炊”的困境。这样如何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另外,有些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考研,理论基础不足,而没有及时补足,学位论文质量自然难以提局。    

(三)学术行为不端,存在抄袭和拼凑等问题    

有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因为选题不恰当、专业知识不牢固、平时缺少论文撰写训练等原因,在撰写学位论文时,临时抱佛脚,变相或直接抄袭他人论文。    

二、影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    

国外有学者通过对研究生学习经历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了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6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导师、能力发展、研究氛围、研究的基础设施、论文评审、对自身任务的明确程度。国内有学者认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科研条件、所属的学科水平、导师科研指导能力等都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可总结为3个方面:研究生自身因素、导师的因素、科研环境因素。    

(一)研究生自身因素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自身因素从根本卜影响了学位论文质量。部分学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位论文只是走形式,随便写写,参加答辩就能获得硕士文凭。因此,对专注科研不以为然,学习态度不认真,等到临近答辩才匆忙拼凑,草草了事,学位论文的实践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一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忙于各种兼职,无心专注科研。还有些研究生不愿意付出艰辛劳动,在研究过程中偷工减料,减少调查数据,缩小研究范围,甚至伪造实验数据。而有些研究生论文写作技能训练不足,不懂检索,不会构思论文,语言I乏,使学位论文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导师因素    

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应该是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导师角色定位、自身素质和对学术论文指导都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有力保障。    

首先是导师的角色定位。在学术卜,导师首先应该是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者和评论者;在生活中,导师应该充当研究生的支持者和朋友,与研究生充分交流,对研究生形成良N}指导,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影响。    

其次是导师自身的素质。导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影响颇大。高素质的导师往往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硕士研究生是否可以创作出高水平且有实用价值的论文。    最后是导师的学术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然而,由于近年来多数高校导师的增长数量跟不卜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从而出现“一师多生”的现象。同时,有些导师忙于自己的行政公务或者科研工作,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投人精力不足,指导较少,阻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三)科研环境因素    

科研环境是影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研资源环境和学术环境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撰写的过程是硕士研究生在批判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卜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充足的图书期刊资料、必要的实验设备以及必需的经费投人等条件。充足的能反映当代科技前沿的图书期刊资料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的重要保障;必要的先进的实验设备是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提条件。否则,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根本是不可能的。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很难一个人完成。如果有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科研团队,成员间可以相互交流,这将为学位论文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思路,从而产生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同时,也可以就某一热点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一起讨论,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使硕士研究生融人更广泛和更深刻的研究中。    

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加强招生环节管理,提高研究生个人素质    

招生环节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关,优秀的研究生生源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招生卜,高校要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为出发点,坚持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原则,根据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计划,严格监管招生计划的实施,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品德的考察,提高硕士研究生录取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严格导师遴选。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和前提保障。高校应建v.灵活的导师遴选制度,打破职称限制,突出学术水平和科研条件,唯才是举,鼓励优秀青年导师脱颖而出,建v.一支能卜能下、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导师队伍。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和把握学术前沿信息,在专业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校教学和学科的发展优势建v.学术研究特色,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只有这样,导师才能有效地指导硕士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2.坚持导师负责制。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必须对自己的硕士研究生负责任,要切实将导师负责制落到实处。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导师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修改等各个方面,不断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学术敏感性,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对导师的考核。对导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仅为导师的晋升、奖惩提供了基本依据,还能提升导师队伍的水平,调动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导师为培养高质量的科研接班人贡献力量。因此,要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对导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奖惩。   

(三)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现有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大多只有4个质量控制节点: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然而,仅有这4个质量控制节点还不足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应对现有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高校应在原有的体系基础卜,进行改革创新,增加4个质量控制节点,形成新的拥有8个质量控制节点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以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1.论文选题。合适的题目对学术论文的顺利撰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组织硕士研究生按学科或者研究方向分组进行集体开题报告论证会,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开题报告的规范形式进行汇报,开题报告会的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论文的选题要严格把关,题目应该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难度和工作量,同时导师要客观切实地为开题报告内容提出修改建议,保障学位论文顺利开题。    

2.工作月报。为了激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硕士研究生应该每个月对自己的科研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导师提交《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工作月报》,主要说明自己这一个月的工作情况,比如完成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遇到了什么问题,接下来怎么做,等等。对于工作月报,学校应进行电子管理,录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管理系统,记录每次提交月报的日期和时间以及缺交名单。这可作为论文答辩的一个准人条件。    

3.中期检查。论文中期检查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可以使学校和导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有较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硕士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避免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走弯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会对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4.工作评审。由导师根据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态度、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等表现以及科研成果给出量化成绩,填写《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工作鉴定表》,导师在鉴定表卜签署意见,鉴定成绩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将没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权利。   

5.论文格式审核。在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论文的形式和格式。虽然论文格式不能直接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但也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参考。高校可以制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参考模板》等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学位论文、文章摘要的格式以及论文的字数等要求。学校应在论文提交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进行严格审查,不合格的不予提交。    

6.论文评阅。为了增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首先要建v.论文盲审制度。可以借鉴有些高校对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制度,即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隐去导师及硕士研究生名字,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从已拟定的专家库中随机抽选2-3名审评专家来评阅。评审人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只要评审专家认为该论文不能通过评审,硕士研究生就必须推迟学位论文答辩。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后给出评阅意见,硕士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加强了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督,因此,要加大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的比例。    

7.答辩辅导。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通过盲审之后,在正式答辩之前,学校应组织相应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导师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集体答辩辅导,让硕士研究生在模拟答辩过程中了解答辩中该注意的问题,提前适应答辩环境,克服紧张心理。同时,在模拟答辩中,导师可以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修改意见。硕士研究生根据此建议完善自己的学位论文,为正式答辩做好充足准备。    

8.论文答辩。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这也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论文答辩一般由校内导师、校外专家、企业外聘导师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起审核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各评委教师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提问,并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评议和审阅。硕士研究生则根据评委教师的意见对学位论文做最后的修改,确保论文质量。    

(四)增加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    

第5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培养质量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24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aster degree students, we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security system.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from the aspect of teaching monitoring, quality culture, improvement mechanism.

Keywords Master of social work ; Train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2009年教育部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明确提出以质量为核心,创新培养理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2010年开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培养单位都非常重视培养质量,也在积极探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本文基于井冈山大学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从教学监控、质量文化、改进机制三方面探讨如何建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 建立全面的教学监控体系

(1)建立教学监控体系的总体制度。井冈山大学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学的不同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设计。目前已制定并实施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办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请假管理规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违纪处分办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教学监控体系有章可循与规范运行。

(2)建立课堂教学监控体系。第一,构建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校内外相关部门及社会服务机构协同的教学监控体系。第二,建立教学评价制度,规范课程教学。构建并实施了研究生评教、教师自查与职能部门评课相结合的课堂监督机制,以改进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及促进专业教师水平提升为核心目标,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能够精细化并体现针对性。第三,积极动员行业主管部门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课堂教学监控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让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授课,另一方面使相关专业人员以现场观摩、标准制定、项目引介、业务指导、经验分享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发挥对我校教学监控体系的监督促进作用。

(3)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第一,形成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环节、考核评价等办法。第二,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研究生处等校内单位与业务主管部门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分工合作,形成监控合力。第三,研究生实践教学实行双督导,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第四,落实各项实施细则,使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能够规范化、标准化与精细化。通过实践日志、督导日志、实践调研与现场检查、会议研讨、服务对象座谈、主管部门定期沟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把握研究生实践教学过程及成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2 营造特色鲜明的质量文化

第6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全程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52-02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恰逢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再创新高,使得因大学生人数供求比例失衡以及结构失衡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教育部2009年下发了《通知》145明确规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可否认,这一政策的出台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求,但也希望能借此机会,激活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阀门,进而发出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2010年教育部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学术型招生调减出的部分和新增的招生计划全部用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这意味着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趋势。

1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对提高研究生质量,促进专业硕士教育改革,以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应届本科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亦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招收一定数量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给更多想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满足了学生个体及家庭的需求。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知识文化素养要求日益提高,应届毕业生选择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除了可以暂时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从长远看也是增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需要。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日后的求职就业做准备。

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进行全日制培养,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深造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数量,而且有利于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质量,克服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2)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吸引力也不断增加。因此,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的,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失衡的问题。同时,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例较大、全日制攻读比例过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抓住机遇,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扭转。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政策是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的重大改革。通过招收并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结构优化,调节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并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从而,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3)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创新、解决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契机。通过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试图解决当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存在的生源对象复杂,起点低;学校类型单一,培养模式不够多元化;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软硬件条件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重学位论文轻工程设计;社会对专业硕士认可程度低等问题。遵循专业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科学定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力求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更加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并通过结合学位硕士的日常管理模式,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探讨和实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应届生接受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出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但应该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

2.1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不同的生源特点,为达到培养目标,必须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与以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招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有一定工作经验而此次全日制专业研究生主要是针对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首先在学习动机上,以往的专业硕士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发展。因此对学习的评价着眼于专业学位学习是否促进了他们的工作,文凭是否给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带来实惠。而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毕业后还要去找工作,因此他们的评价更多在于文凭和所学能否给他们的职业带来好处以及带来多大的好处。并且他们不明确今后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自身缺乏怎样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必须针对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确保培养质量。

2.2 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关键

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学校选拔该方向的学生,并与校方签订协议,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提供合作与资助,包括研究生的经费支出,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产出等方面。研究生毕业后符合条件的可自己送往该企业工作与科研。学校也应该积极与企业配合,调整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一,在教学方面。教学过程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生源的特点,改变以往专业学位硕士重实践轻理论,学术学位硕士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相互贯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聘请优秀的教师,提高师资水平以达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并加强对学生的课程评价,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获得较好的成绩。其次,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开设校内外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并建立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以提供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第二,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建构方面。学生管理体系,要加速建立完善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奖励、资助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管理、学生权益、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上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对待。加强学校与企业“全程合作”的实施力度。首先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上,可采取学校,个人与合作企业共同担负。以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费都很高也不存在公自费之分,大多由学生的所在单位承担。但作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没有单位为其支付学费,可能导致学生因付不起学费而失去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机会。因此通过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支付形式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让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真正实施可行。其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增强二、三级单位即院、系的职责。在招生入学、学籍档案管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资配备、论文答辩、学位授予上更加规范化。加强对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与党支部建设,让学生受到正确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丰富研究生生活,增强身体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第三,在质量控制方面。质量控制是以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无任何质量监控措施,就难以确保其培养质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加强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考察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位论文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应强调实用性研究,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以往具有工作经历的生源在工作期间接触过或自己参与过以各种职业为背景的不同形式的论文,因此他们的职业公文观念比较强。而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则不具备这一条件,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将有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另一条途径,也为他们提前进入职场设计了场景。实行的“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的选题可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或直接将他们派往企业,以突破企业关键技术来命题。通过论文工作,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5-38.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79-83.

第7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研究生 英语课程建设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133-03

一、研究背景

外语教育政策在世界各国都是作为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来制订的。发达国家每隔几年就会对本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进行反思,适时作出调整,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做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发达国家有关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育方法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各级各类的外语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也比较完善。

我国有关教育部门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意识到了外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国家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在这5个不适应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结构三个方面,主要是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形成的外语教育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精英”型的专门语言人才。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培养大批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市场机制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反思。

二、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课程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硕士学位培养的不仅是专业研究员、大学教师,而且有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人才。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不仅仅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且,今天即便是学术型学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也是从事实际工作。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当今社会需要更多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以广西艺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为例:102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以相关专业理论为研究方向,即学术型仅占15%,而应用型或“学术+应用”型的学生人数为87人,比例高达85%。

应用型或“学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总数的比例较高,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直以来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主。作为本科公共英语课程的延伸,硕士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词汇量、增加阅读量、巩固语法等。虽然这些内容基本满足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对英语课程的需求,但是并不能满足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对英语课程的新要求,如淡化语法知识而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淡化英语“通用知识”而加强“专业知识”,淡化共性而关注个性等。由于综合英语课程侧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因而只有开设应用型课程才能满足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进一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适合硕士研究生需求的应用型课程通常包括口语与演讲、视听说、文献阅读与翻译、论文写作与发表、中西文化异同等具体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其重要,一方面是授课内容应该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结合,尽可能做到融英语于专业,将英语具体应用在专业上;另一方面是课堂活动应该把笼统的综合英语教学分解成目的明确、实用性强的专项训练,如上面所列举的口语与演讲、视听说、文献阅读与翻译、论文写作与发表等课程,从而把英语学习灵活转变成交流和探讨专业的工具。也就是说,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而且要在学习形式上体现应用型课程的特点,达到应用型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又因为英语应用型课程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联系紧密,所以有些院校也把英语应用型课程统称为专业英语课程。

广西艺术学院已经在2006级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课程中引入了专业英语课,其主旨是增强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促进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本文拟以广西艺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的情况为例,就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这两个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进行细致调查和认真研究。

三、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表的形式,收集到广西艺术学院87位2006级已经参加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该课程授课内容和课堂活动的反馈数据和信息。

(一)授课内容方面

从表1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两种偏应用型的授课内容认为“好,宜多采用”的达到60%以上,对偏学术型的两种授课内容认为“好,宜多采用”的均未达到60%,而对于偏学术型的两种授课内容,选择与专业接近的“艺术历史、理论知识”“好,宜多采用”的达到56%,比纯粹的“讲解英语语法、词组”高出13%。这些数据说明与专业结合,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偏应用型授课内容得到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认可;同时,偏学术型、偏书本型的授课内容也仍然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重视。

(二)课堂活动方面

1.以教师为中心的心态和方式占主导,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也慢慢凸显。从表2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认为受控度较高和受控度中等的两类课堂活动“好,宜多采用”的超过50%,而认为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好,宜多采用”的不到50%。这些体现了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较大,主动性较小,参与度不高,因循以老师为中心的比较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接近50%的硕士研究生认可受控度较低、自由发挥度较高的课堂活动说明确实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已经接受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2.课堂活动的折中主义。众所周知,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不同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一般来说,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对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反之,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则对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低,而对受控度较高的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这也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时遇到的矛盾。例如,组织课堂讨论等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即使是硕士研究生自己的专业内容,由于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他们对这种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就不同,往往是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侃侃而谈,基础差、水平低的学生几乎无言以对。然而教师又不能因此而放弃课堂讨论这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课堂活动,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折中的做法,即采用受控度、自由发挥度均中等的第二类课堂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以视频文件、音频文件或课件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背景资料,以背景资料为基础或抛开背景资料,开展口述、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学生重视学习内容,忽视学习形式;重结果,轻过程。虽然表2中的各项数据有一定不同,但差距不大。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对三种不同课堂活动都有相应的认可度,同时也体现了硕士研究生对课堂活动“不太在意”的心态,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而在表1中硕士研究生对授课内容的态度则很清楚、很明确。对比两份表的数据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比较重视,而比较忽视课堂活动,也就是重视学习内容,忽视或不够重视学习形式。在较深层次上看也就是重结果,轻过程。

内容与形式应该是高度统一,不可割裂的。应用型课程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决定了其课堂活动形式,无论是口语与演讲、视听说、文献阅读与翻译、论文写作与发表、中西文化异同,都应该是学生参与度、自由发挥度中等或较高的。而表2却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对形式的忽视,他们对课堂活动的重视度低于对授课内容的重视度,也就是说,他们重视所获得的结果,忽视其收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对他们要获得的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

四、讨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随之建设相应的应用型课程,英语应用型课程的重要特征是实用性、应用性与专业结合,这些特征需要通过改革和优化授课内容和课堂活动来实现,具体措施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调整、优化课型结构并更新教材,突出专业性。据悉,广西艺术学院将从2007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将综合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结合起来组织教学,这是朝着应用型课程迈出的重要一步。如果编写出与硕士研究生专业相关联的英语应用型课程相关教材,将会突破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多年的瓶颈,打开新的局面。

其二,组织课堂活动灵活多样,强调实用性、应用性。以采用受控度、自由发挥度均中等的课堂活动为主,以采用受控度、自由发挥度较高和较低的课堂活动为辅,按照外松内紧、深入浅出的原则组织,降低学生课堂焦虑感,同时提高不同水平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增强过程意识,改变重内容不重形式、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观念和态度。

其三,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硕士研究生已经普遍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建立学科网站、在线答疑、在线考试系统等,把大量学术型、书本型的知识放在网站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我测评的网络平台,同时也把课堂教学从单一的传授知识中部分地解脱出来,把课堂转变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舞台。

其四,改革测试模式,加大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比例。考试总是指挥棒,如果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型课程的考试方式不作改革,仍沿用以往的出题思维、考试内容和题型,将造成师生的困惑,误认为学和考之间关系断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无所适从。加大应用能力测力比例是课程建设改革后的又一条必由之路。

其五,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复合。由于硕士研究生应用型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与其所学专业联系紧密,对授课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英语,具备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还需要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以便与学生就其所学专业作适当的交流。

总之,社会在发展,需求在变化,时代对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和研究,能够对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英语学习探索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J].外语界,1998(1)

第8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第9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一.基本条件(考生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各项条件)

1.普通招考的考生(不含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符合《南开大学2016年博士生招生说明》中的博士报考条件;

2.为“211”院校毕业全日制硕士;

3.入学时年龄不超过40周岁;

4.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只招收全日制攻读博士生。考生被录取后必须全脱产学习,学生档案和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我校。可参评我校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

5.外语水平要求:申请人英语至少达到以下条件其中一项:

(a)通过国家六级(六级成绩达到425分)或国家四级成绩达到550分;

(b)托福(TOEFL)成绩达到90分以上(老TOEFL达到600分);

(c)雅思(IELTS)成绩达到6分以上;

(d)GRE成绩1300分以上(新标准260分以上);

(e)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硕士学位;

6.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I索引期刊,或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C类及以上会议、期刊,或《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取得科研论文成果要求》附件中所指定的中文期刊上发表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

7.健康状况符合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二.可接收“申请考核制”博士的导师及招生名额

2016年南开大学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全部博士生导师自愿申请参加;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名额含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生。

三.报名申请

1.网上报名

以“申请考核制”报考我院的考生需在“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网上报名系统”报名,报名时考试方式必须选择“申请考核制”。

“申请考核制”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网上报名网址(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bsbm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须于2015年11月5日前(以邮戳为准)向我院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需以快递方式邮寄。

邮寄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研究生办公室(新校区)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022-23505863;022-23503438

提交材料清单(材料要求A4纸规格按顺序排列):

(1)《南开大学2016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申请表》;

(2)《报考南开大学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3)提交两份攻读博士学位《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导师填写。(推荐信是学院确定博士生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

(4)申请人二代身份证复印件;

(5)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境外获得学位考生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证书复印件;

(6)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须加盖教务处、研究生院或人事部门公章);

(7)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8)获奖证书、、获得专利及其它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外语水平能力证书复印件(CET6、TOEFL、IELTS等);

(10)《research proposal》,要求英文3000字;

以上提供材料均认为是真实可靠的,如有伪造,一经招生单位发现,立即取消其录取资格。

3.申请材料审核

(1)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负责材料形式审查: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审核基本条件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特别对应届生的学生证、已获硕士学位人员的硕士学位证书,境外获得学历者提供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进行查验。

检查合格者按报考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后提交到“专业审核组”评估。

(2)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学科的“专业审核组”;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两个学科的“专业审核组”,分别负责评估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评估内容包括:考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实践情况、硕士论文、发表文章以及获奖、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

“专业审核组”填写《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申请资格评估考核表》,并给出百分制成绩(成绩在60分以下取消其申请资格)。择优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并于2015年11月15日前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批。审批通过后,于2015年11月18日前在学院网站公示入围考核人员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4.综合考核

由申请导师及本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具备博士生指导资格的4-5位委员组成“综合考核专家组”(不少于5名教授),负责对通过审核并在网上报名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

(1) 试卷考核:内容含心理健康、专业英语翻译(100分钟)

(2) 面试考核: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考察考生专业外语,综合知识运用,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重点对考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科研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查。

每位申请人需准备15分钟PPT,PPT内容需含个人简介、学习成绩、课题研究、发表成果、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内容。

面试结束后,“综合考核专家组”成员首先进行无记名投票,投票采用一票否决制(即非全票通过视为考核不合格)。按照投票结果和面试情况,“综合考核专家组”填写《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综合考核记录表》,并给出评语、百分制成绩。

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不予录取,按照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综合考核成绩将在学院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5.拟录取名单审核及公示

根据“综合考核专家组”上报的拟录取名单,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综合汇总、复核。提出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11月25日上报学校。由学校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公示“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6.录取

凡被以“申请考核制”方式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需将档案和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我校,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监督机制

学院将建立以主管院长和各学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组成的“专业审核组”;各学科博士生导师组成的“综合考核专家组”三级审核制度,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考生在通过“申请考核制”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如果对综合考核等方面有疑问,可首先向学院提出申诉,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考生提出的申诉进行调查及处理。如果考生对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出的申诉处理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争议委员会提出申诉,并由学校争议委员会按照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做出裁决。

五.招生咨询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招生信息请查询以下网页:cc.nankai.edu.cn; cs.nankai.edu.cn;

咨询电话:022-23505863;022-23503438。

办公地点:南开大学新校区软件学院楼110室。

六.其他事项

1.“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只招收普通考生,各类专项计划不得以该方式进行招考。

2.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南开大学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3.有关招生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参阅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网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