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舍本逐末的故事精选(九篇)

舍本逐末的故事

第1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译文及参考答案】赵威后问齐使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一、l.问候2.这样3.如果二、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三、民本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四、舍本逐末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轻重倒置。

第2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老舍;幽默语言;悲剧要点;成因

老舍的作品通常都包含语言诙谐幽默、情节丰富多彩等特性,尤其是经过其深刻的悲剧意识渗透作用下,往往令广大读者难以快速抽离和释怀。须知作为社会转型阶段的现代知识分子,老舍继承了鲁迅等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悲剧传统,利用悲悯的情怀针对当时北京市民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刻分析。透过这部分悲剧意识成因进行逐层校验认证,对于今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老舍和其作品,有着十分重大的辅助功效。

一、艰苦的生存环境

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始终都会承受其以往生活经历综合式作用,相比之下,老舍专属的悲剧意识,则主要是其对以往贫苦生活的真实感悟结果。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作家,本身保留着极为强烈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尤其是专属的幽默式风格,是最受人称赞的文学艺术特征。但是老舍的这类幽默风格并非是一蹴而就和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极为长远的探索、发展和成熟过渡过程。而这一切的结果都将以老舍一生缠绕的悲剧意识为先提。须知老舍原本生活于一类社会底层的家庭环境之中,为了更好地校验评估其悲剧意识要点,就必须预先透过其身世和成长经历调查分析着手。

19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老舍在一类底层满族旗人家庭之中降生,尽管说其父亲任职皇城护军,但是获得的粮饷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家庭正常生活,更为艰难的是,在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父亲偏偏不幸战死,无疑使得原本极为贫困的家庭陷入绝境。老舍的童年蒙受着许多常人无法体会的阴影,因此其随后在诸多文学著作之中都有描述其父亲的死,包括《记懒人》中丧父孤儿的孤单悲苦境遇等。尽管如此,穷困没落的家庭也令老舍很快地成长并且懂得为家人分担压力,这也是其对下层市民产生血肉相融和手足般深厚情感的主要原因。宏观角度观察,老舍著作中出现过许多三教九流之人,但是能够震撼人心的还是非底层市民悲剧人生莫属。

再就是老舍的幼年求学和成人教育工作历程,更是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也令其注视到贫民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悲凉现状。毕竟处于旧社会之中,能够吃饱穿暖,便是那些长期深陷被压迫、欺凌境遇人民的最大人生理想。在此类理念作用下,当时的穷人将医生为果腹而长途奔波,逐渐变得更加愚昧无知,这种轮回宿命式的人生悲剧势必跟随着他们的儿女不断重复延续。老舍正是深刻的认识到这类细节,才会全方位关注并记录下各类穷苦人民的命运,并且利用幽默语言,实现某类文化批评和国民精神改造的动机指标,这类现象可以说和鲁迅力争改造国民劣根性有着互通之处。

二、消极的末世心态

老舍生长在北京,他把一切的深情遐想赋予了这片故土,即便是其身处于济南、青岛、重庆,甚至是纽约,他的心都为北京牵挂。这类现象在其著作中得到很好地呈现,包括北京的一切人事物,他无时无刻都历历在目。这种深刻记忆始终是无法言喻的,毕竟老舍的独特性格、脾气、幽默语言、悲怆情感都是由这座古城赐予的(《想北京》)。透过上述丰富的描述结果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分析到,老舍的心灵和血脉一直都和其家乡贯穿相通,这也是构成老舍幽默式悲剧作品的主要形象和意蕴。

尽管说北京养育并成就了老舍,但是无形之中也赋予其深刻的压力,持续延续之后,老舍的创作开始不自觉地贯穿一种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凉心态,这便是如今广受学术专家关注的新时代就悲剧意蕴。在老舍心中,朋友被划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主要是深陷家庭经济困境的人,第二类基本上都是其悲剧中的主要角色,他们几乎没有一天能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长期经受北京穷途末路般的精神创伤。尽管说在其口中这群人是朋友,可较大程度上却是夫子自道。

第一,满族下层旗人的一度卑微遭遇。透过民族出身角度观察,老舍是满族下层旗人,这类特殊的身份令其内心变得愈加卑微。透过调查以往史料了解,在近现代我国满清政府之后,开始衍生出强烈的反满和排满的潮流,满人至此遭受汉族人民全面的发泄攻击,被视为当时社会之中最为贫贱的群体。此类盲目的反满情绪,给老舍内心造成不小的挫伤。正是因为屈辱的民族背景和贫苦的家庭环境综合性影响,造成了老舍沉郁内敛的个性,开发出其深入性观察社会的广泛视角,其诸多文学著作也开始凭借幽默语言和深刻悲剧意识的全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哲学意蕴。

第二,老北京丰厚文化底蕴和魅力的渲染。长期生活在北京这类文化古城之中,使得老舍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熏陶作用。不过因为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已经濒临衰败境遇,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遭受西方现代文明强烈的冲击。而老舍自身已经和北京血脉相通,面对萧条的传统文化景象,难免会倍感失落,特别是在触碰到西方诸多先进文明要素之后,其开始主张凭借思辨的视角进行传统文化审视,而利用幽默式语言揭示传统文化的脓疮并且批评落后的国民性,便成为其悲剧意识灌输传导的主流渠道。而西方列强早已将欺弱和民族歧视等本性显露无疑,这使得老舍更加无法正式并接纳西方文明,文化上的无所依傍,使得老舍这位传统中国人的末世心态愈加强烈,逐渐地过渡演绎成为新时代就悲剧的唏嘘慨叹。

三、外国文学理念的渗透作用

自从我国开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作家都开始经受外国文学理念深入性影响,当然,老舍也不例外,否则其见识将远远不能达到如此宽阔,也不可能成为绝佳的小说家。单纯拿《我的创作经验》为例,就可轻易发现老舍独特的悲剧意识,的确受到西方外国文学深入性影响。须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老舍正值在伦敦大学讲学,其间其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戏剧、法国福禄贝尔和莫泊桑等作家作品全部阅览,汲取了十分丰富的文学养分。其中对于老舍影响最为深刻的,则莫过于古希腊和莎士比亚的悲剧著作,其令老舍注视到希腊人活泼和悲郁情感的冲突,以及文艺形式和内容的调谐性,无形之中和老舍沉郁和敏感的气质交互式呼应。孤高的人经常会独自深思并且保留深刻的悲观心理,正是在如此的遭遇作用下,经过逐层转化之后,老舍产生了其对人生的悲剧理念,所以说他更加容易接受西方文学的悲剧思想。这也促成了老舍对人生的悲剧理念,并且会在其诙谐幽默的文学语言创作之中自然地渗透。

首先,老舍的《新韩穆烈德》,在角色性格塑造上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着互通之处,都认为人始终是长于思想而短于行动。另外,老舍还写了《铁牛和病鸭》、《大悲寺外》等许多关于性格悲剧的短篇著作,其中掺杂着许多莎士比亚悲剧的描写方式。不过细数人物命运和性格刻画方面,对于老舍产生最大启发性的便是但丁和英国作家康拉德。

其次,老舍在阅读完但丁的《神曲》之后,领悟到伟大文艺的真正意义。因此,在其《写与读》之中,表现出对但丁的无限敬仰和赞美之情。至此之后,老舍开始主张开创灵的文学风尚,即在确保向中国传统文学注入全新血液之后,一改过往单调乏味的艺术审视角度,开始将精力集中投射在一般生活现象解析层面上,进一步将一切社会现象予以映射,最终上升到将人的命运和灵魂作为艺术表现中心的等级层次,力求利用表象世界认证断定不同人神秘的内心世界。在老舍的诸多文学著作之中,我们可以由车夫的内心状态窥探到地狱的实际状况,无形之中令其貌似幽默作品的悲剧内涵愈加深刻。

最后,在康拉德的文学著作启示作用之下,老舍开始掌握了凸显故事性的叙事模式和描写人物景致的要诀,即在编写小说的过程中,要注重描写人物,同时借助景物氛围的描写来渲染相关角色悲剧的命运,包括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祥子等。归结来讲,在人物内心灵魂揭示层面上,康拉德的作品对于老舍幽默中的悲剧意识贯穿融入,有着莫大的影响效用。

透过以上诸多描述可以判定,老舍是一类保留极强创造实力的文学作家,尽管说其长期自学并吸纳了西方文学的理念内容,不过其思考模式始终存在独特性,毕竟盲目地模仿别人言行,最终将丧失真正的自己。他始终坚信走出自己的路,在融入诸多深入性体验和独特性思索内容基础上,必然会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老舍幽默式悲剧作品,这可以说为我国文学民族化改革发展,创造了极大的辅助支撑贡献。而现实之中,作为一类饱含社会忧患和责任感的优质化作家,老舍并未完全限定在个人悲剧命运的思索之中,而是愿意站在人性的角度上进行一切现实状况严密性审视和客观性评价描述。就是说,其凭借独特幽默的描写方式,彰显出悲剧的品格,将悲伤隐藏在嬉笑怒骂等嘲讽性情境之中,这种一半恨和一半笑的世界观,加上温和与宽厚的幽默讽刺工艺,彼此交互式作用之后衍生出老舍作品独特的悲剧意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文学历史舞台之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以为敢于揭示中国人民内心创伤的伟大作家,其可以说一生都忙碌于直视人生一切悲剧,并且为民族和国家兴旺奋斗的事务之中。具体来讲,老舍将鲁迅的“将人生有价值地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创作准则,其悲剧意识之中也融入个人特殊的人生和现实感受。老舍从小经历着穷苦的人生磨练,观察到许多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加上西方国家文学理念的渗透作用,使得其幽默中的悲剧意识得以快速成型,最终为其创造的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万鹏.生命悲剧意识和文化悲剧意识的交织――老舍悲剧意识的精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144-157.

[2]吴小美.悲剧美:老舍精神与艺术之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8(11):99-110.

[3]张琦.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民俗描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第3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为什么他不签字呢?我们得出了“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人性的隔膜”一类的答案。然而,我要说的是,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其实是那家一直“坚守”所谓规则的医院!

不知变通的“坚守”,是最大的愚昧。

规矩是人定的,规矩是要“坚守”的,这不假。但一成不变的规矩于世界又有何益处呢?我们说输血最好遵循“同型相输”的原则,那么是不是当血库缺乏A型血时就让A型血的伤者失血而死呢?这时给伤者输O型血就不失为一种“变通”。医院若是能就签字的问题灵活变通,又何来之后的悲剧呢?这不知变通的“坚守”折射出了相关负责人的愚昧。

舍本逐末的“坚守”,是最大的渎职。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不是用来树立什么“坚守原则”的楷模的。诚然,完全不遵守规则是行不通的。但是不是说,警察在发现群众轻生时,就可以因为“坚守”着“不干涉他人自由”的原则而坐视不管呢?同样,为坚守“不签字就不手术”原则,就可以牺牲掉他人宝贵的生命吗?正是这舍本逐末的“坚守”,使医院成了“渎职”的典型。

冠冕堂皇的“坚守”,是最大的隐患。

这一起医疗事故发生之后,相当多的人为医院唱起了“赞歌”,他们称赞医院是“坚守原则”的标兵。这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这等失职都可以因为“坚守”而被称颂,那还有什么悲剧不能发生呢?是的,制订了的规则,我们要坚守,但当它已经明显地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时,我们还要义无反顾地坚守下去吗?正是这冠冕堂皇的“坚守”,为我们的生命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坚守”本应是对正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体现,但当它变得不知变通,本末倒置,冠冕堂皇时,就将成为最大的愚昧、最大的渎职、最大的隐患。

第4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红拂女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杜光庭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讲的是隋朝来年群雄逐鹿,布衣李靖向隋朝大司空杨素献策,立于杨素身旁的侍姬红拂张氏见李靖才华出众,心生托付终身之意。当夜五更,红拂女女扮男装私奔李靖寓所,相约逃往太原。在途中灵石旅舍,二人又遇有志图王的虬髯客,三人结义。虬髯客本想起兵夺取隋朝天下,后通过刘文静于太原两次会晤李世民,见他“神气扬扬,貌与常异”“真天子也”,慨然将全部家财赠予李靖夫妇,让他们辅佐李世民兴唐,自己则远适扶余国,杀其主自立为王。

明代以红拂为中心人物的剧作中,影响较大的是嘉靖张凤翼传奇《红拂记》与万历凌蒙初杂剧《北红拂》。张氏传奇全称《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红拂记》,以唐人《虬髯客传》及孟綮《本事诗》中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两个故事为蓝本。该剧是张氏19岁新婚时的伴房之作,剧中的李靖得志前“堂堂一丈夫,落落多艰阻。十年来一身进退维谷,失林飞鸟无投处,涸辙穷鱼转困苦。时不遇,向谁行控诉,倘神灵有知须早启迷途(第四出)”,是晚明青年士子现实处境的写照。张凤翼借李靖的成功,寄托了自己和众多青年士子的全部幻想:名誉、权势和爱情。“好花枝时来须放,笑尘埃谁解识贤良”,是《红拂记》的主旨。该剧突破了传统戏剧登科及第、夫贵妻荣的老套路,表现了红拂女慧眼识英雄的胆识与才华,非寻常女子可比。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伯起少年作《红拂记》,演习之者,遍国中”,记载了此剧盛演的火爆场面。晚明时期,多名失意的士子将红拂故事改编成传奇、杂剧、小说等艺术形式,借以宣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情怀。到了清初,失意的汉族士子更是求仕不得,欲哭无泪,所以各种版本的红拂故事被多次刻印,广泛传播,戏剧等表演艺术更使这一故事深入人心。绘有红拂记故事的青花或五彩瓷迎合了民众的心理需求,在市场上流行了起来。而这些瓷器纹饰的创作蓝本,就是同时代剧本和小说的版画。

张娘心许、李郎神驰

清康熙青花“红拂记・张娘心许、李郎神驰”棒槌瓶(图1),高45.3厘米,口径13.3厘米,足径14.7厘米。此棒槌瓶器形端庄硕壮,盘口短颈,外沿绘折纹锦,颈部绘如意云头纹和套云拐子纹。画面内容出自《红拂记》第七出和第八出,堂上正坐的长髯男子为大司空杨素,旁坐拱手者是李靖。立于杨素身后的两名执扇侍女中,侧目顾盼李靖的为红拂张氏,另一位是乐昌公主。在明末刊刻的剧本中,有与这件棒槌瓶纹饰内容及构图相似的版画(图2),画面上,杨素端坐正位,李靖拱手坐在下首的方凳上,杨素身旁立两名侍女,执拂顾盼李靖者为红拂,另一捧剑者是乐昌公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画家尤求绘画的《红拂图》(图3),身着长袍的杨素端坐正中,居于下首的李靖正向共献策,侍立杨素身旁的执拂侍女张氏侧目顾盼着李靖。右侧书“万历乙亥夏日写”“长洲尤求”题款,此画所绘内容与这件棒槌瓶纹饰的题材相同,为明万历三年(1575年)作品,画风细腻传神。

侠女私奔

明末清初青花“红拂记・侠女私奔”笔筒(图4),高19厘米,主题纹饰绘红拂女智哄众更夫。画面右侧头戴乌纱、身着男装、手执铜符的人是红拂,左侧两名更夫手执灯笼正在盘问她,红拂则坦然应答。在明代天启吴兴闵氏刊王文衡绘朱墨套印本《红拂记》(图5)中也有同类内容。画面上玉兔东升,红拂深夜私奔,她头戴乌纱,身着男装,不料路遇五名手持武器的更夫,她沉着冷静地与众人周旋,阵脚不乱分毫。在明末的酒牌上,有红拂“怀揣着令旨,手执铜符,头戴乌纱,衣挂紫”,至李靖廊下的版画(图6)。可知红拂的故事在明末时已深入文人的娱乐生活,连宴饮助兴行令的酒牌上都有表现,那么将它绘制在文人使用的青花笔筒上是很自然的事。

明末青花“红拂记・侠女私奔”筒瓶(图7),高46.4厘米。口微外撇,器身修长,足颈外撇。通体以青花绘画,外口沿绘蕉叶纹,以分水和覆笔技法绘山石辅纹,中心人物中,秉烛者是李靖,对面站立者虽着男装,但身形娇小,为女扮男装的红拂。瓶上留白处写有两行题字“夜深谁个扣柴扉。只得颠倒衣裳试觑渠”。所绘纹饰故事为深夜造访的红拂敲开门后,向“骤然惊见喜难持”的李靖说明来意的情景。此时也有同内容的版画题材(图8),红拂在寓所外敲门,李靖正合衣上前,“夜深谁个扣柴扉”?

同调相怜

清初青花“红拂记・同调相怜”笔筒(图9),高18.7厘米,直径18.5厘米。所绘纹饰情节是:张、李夫妇赶奔太原途中在灵石旅舍歇息,红拂坐在屋内对镜梳妆,恰巧店外进来个骑驴佩剑的虬髯公,他安顿好坐骑之后,就驻足欣赏起红拂的美貌来。“那多娇,y地香云绕,一室容光耀。”在屋外喂马的李靖见状,不由怒从心头起,欲与虬髯公争执,却被红拂摇手制止。红拂主动与虬髯公答话,红拂知道虬髯公与自己同姓后,立即以兄长相称,成了结义兄妹。

与这件青花笔筒纹饰内容紧密衔接的画面,可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金陵书肆继志斋陈氏刊本《红拂记・同调相怜》版画(图10)。红拂、李靖夫妇请虬髯公入室饮宴,相互了解了各自的情况后,三人结义。

第5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这个题目或许有些古怪,各位先听一个故事吧,笔者曾经给一个地方的酒业做咨询,他们想在本地打开市场,但是本地净是一些有资源有历史的大经销商,以生产者对经销商,经销商是不吃亏的,因为和各方渠道的人头熟,又敢加价,舍得给服务员开瓶费,所以一波波的风潮,吹得那厂家的产品一直打不开来市场。

这个市场的特殊性还在于:没有强势的本地媒体,所以说如果采取广告投入的话,那么成本就是相当高,而且收益很低。经过一天的市场走访(地方不大),我们基本定了方案,用什么价位产品盈利,用什么价位产品做高端(很少),新创什么产品,用什么公关方案等等,最后我们详谈起来,笔者说:这个酒的名字不好,不太适合这么做,能否再注册一个新的品牌,由我们免费设计LOGO。后来得知,换不得,原来这名字也是有来头的,是请高人算过的。

笔者唏嘘。

后来由于合作的价格没有谈拢,所以项目就搁浅了,其后也没有联系,这其实是经常会遇到的案子。

后来笔者又先后接触了一些企业,发现原来大家对“算”这个事情是很在意的。实际上这无可厚非,取个好彩头,搏个好心情这是人人都有的心里,笔者遇事有时也默念:老天保佑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取个名字,遇个难事,或可求个安慰。但是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信也好,敬也好,是个人的事情,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算一算,看看风水也好,但是如若事事问鬼神,在经营发展上一点没有现代思路,那可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想起义山的诗: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第6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18世纪瑞典著名化学家舍勒,当年利用业余时间发现了许多新元素。这使得他在欧洲化学界名声大噪。瑞典国王在一次出国旅行时,知道了他的名字,便决定授予勋章嘉奖他。他知道后,没放在心上,继续做实验。半年过去了,他还没有收到勋章。后来才得知,原来糊涂的国王竟把勋章颁发给了一个跟他同名同姓的人。大家想去找国王要回勋章,被他阻止了:“不就是一枚不值钱的勋章吗,何必去计较?”之后,一些国家发来的学术邀请,他也转交给那人代劳。他自己则把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上,并在32岁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这时,国王前来当面祝贺,并且声称要惩罚那个冒领者。他笑着说:“正是因为他替我领了勋章,才让我可以不受干扰地从事科学研究,国王陛下应该代我感谢他才对!”

1861年3月4日,林肯总统在白宫门前发表第一次就职演说,上讲台后,却发现台上没摆设桌椅,他一时不知该把随身携带的手杖和丝帽放在哪里。还好,他看到一处栅栏,便勉为其难地把手杖挂了上去,可是帽子却因栅栏太高挂不上。该把帽子放在哪里呢?正在为难之际,有人走上前来,友善地伸出手,他没顾得上细看,便把帽子塞了过去。演讲结束后,他才注意到,帽子竟一直平整地摆放在道格拉斯手里,而道格拉斯年轻时曾视他为情敌,两人一起追求过同一位姑娘,后来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成为林肯夫人。两人加入了不同党派,是政坛对手,经常在辩论中针锋相对,后来一起参加总统角逐,他则以微弱的优势获胜。可是面对情敌和对手,道格拉斯在他急需帮助时,大度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向道格拉斯友好地点了点头,道格拉斯微笑着把帽子递了过去。事后,他对身边的人感叹:“道格拉斯是我遇见的最有实力的对手,他的风度无人能及。”

舍勒舍弃了勋章,却得到了事业上的成功;道格拉斯舍弃了恩怨,却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风度。人生在世,总有一些枝枝叶叶闯进我们的眼帘,只有剪掉它们,才不会影响我们树干的生长,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当然,有些舍是比较艰难的,但再怎么艰难,该舍的必须舍。当年,小提琴家亚莎・海菲兹成名后,英国作家萧伯纳曾对他说:“我敢跟你打赌,听不了你的10场演出,我就能挑出一大堆毛病。”他笑着走开了。后来,在一场演奏结束后,萧伯纳问他:“难道你没注意到我在听你演奏时总是哈欠连天,一点也不兴奋,甚至连一次掌声也没有过吗?”他却说:“我在演奏时只关注每个音符能否完美地演奏。”萧伯纳就是不服气,有一次,在他演奏时故意吹响了哨子,可直到警卫把萧伯纳赶出了剧场,他也没受干扰。萧伯纳终于认输,恭维地对他说:“请问你能否拉错一个音,来证明你是个人而不是神呢?”他答道:“我的确是人而不是神,所以只能一门心思地拉好小提琴,从不跟人打赌。”换做常人,遇到这种情形,肯定会计较、生气、报复,而他却没有,显然,他把这些统统都舍去了。这样的舍,意味着宽容、大度、豁达。如果没有这样的舍,他就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可见,舍,需要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第7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小豆棚;新齐谐;成书年代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晁梁与《再来人》

笔者曾著文论述《醒世姻缘传》的主体框架与清代文言小说《小豆棚》中两则故事相同 [1]。现在又发现《小豆棚》一则故事与《醒世姻缘传》的片云僧转世为晁梁相同。晁梁是《醒世姻缘传》中晁大舍的同父异母弟,晁大舍转世投胎为狄希陈,则晁梁又是狄希陈的弟弟。从人物设置上来看,晁梁与狄希陈并驾齐驱的人物,重要性并不亚于狄希陈,晁梁品性优良,是善人孝子,是晁大舍、狄希陈等人的鲜明对照,可以说,晁梁在《醒世姻缘传》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正面典型,在他身上,作者投射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小豆棚》卷七《再来人》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大体情节如下:

金芗谷老而无子,游一寺,一僧见他微笑,归家后,金氏一妾梦一僧入卧室,后生子。后金氏又游此寺,长老对金氏说,金氏之子为先前向他笑的和尚,并且笑和尚的肉身尚在。金归家后把孩子命名为小和尚。后来金氏死,小和尚事母至孝。“十五岁入泮,十六岁乡荐”。后来小和尚欲出家,其妻明理而通变,从容劝他,小和尚深以为然,最后小和尚到寺里,把笑和尚的肉身焚化,焚化时有异香 [2] (P103-106)。

细读《醒世姻缘传》的晁梁故事,与此极为相似,试比较如下:

第一,晁梁是晁思孝的遗腹子,他其实是片云和尚为报答晁夫人而投胎转世的。第21回晁夫人梦见片云和尚进入她的卧室,后来晁思孝的妾春莺就生了儿子,这个就是晁梁,其实是片云僧转世,乳名“小和尚” [3]。

第二,晁梁事母至孝,第36回晁梁想为嫡母晁夫人割股疗亲;十几岁就中了秀才。

第三,第93回晁梁想到寺庙修行,他的妻子劝他说:

你做了半生孝子,不能中举中进士,显亲扬名,反把禀受父母来的身体发肤弃舍了去做和尚道士。父母虽亡,坟墓现在,你忍得将父母坟墓不顾而去?你虽说晁冠长成,有人奉祀,毕竟是你的儿子。你出家修行去了,你倒有儿子在家,只是父母没有了儿子。我听见你读的书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你读了孔孟的书,做了孔孟的徒弟,这孔孟就是你的先生。你相从了四五十年的先生,一旦背了他,另去拜那神佛为师,这也不是你的好处。

《再来人》小和尚之妻也是如此劝他,如出一辙。

第四,最后晁梁埋葬了片云和尚的法身。

从上面比较来看,两者的相似是非常明显的,还有许多细节。这可能是当时流传的一个故事被两部书的作者采用了。我们知道,蒲松龄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和尚入室,这在《聊斋自志》中有介绍。在《醒世姻缘传》的第21回也有片云僧投胎。严云受先生认为这是两者相互借鉴的,也就是说,片云和尚投胎到晁家为晁梁与和尚投胎到蒲家为蒲松龄两者情节极为相同,因此得出蒲松龄是《醒世姻缘传》作者 [4]。如果有了这个资料,恐怕就应该重新考虑。

第二、县令审案

第12回讲县令审理晁大舍的案件,但在晁大舍前还有一案,此案讲的是一个寡妇与一个年青后生通奸,寡妇怕后生嫌她老,就逼迫儿媳妇与后生苟合,儿媳妇非常贤惠,思量顺从了婆婆,就侮辱了自己,不从婆婆,婆婆整天打骂,只得上吊自杀。后来邻居起了公愤,把寡妇与后生捉到官府,使他们受到惩罚。

按,此事可能为真事,且在全国各地都有所发生,因此西周生就把这件事情采入小说。如明末小说《型世言》第六回《完令节冰心独抱 全姑丑冷韵千秋》 [5] (P95-117)就写了这样一件事情,写烈女唐贵梅事如《醒世姻缘传》的案件情节一致。据张安峰先生考证,唐贵梅事又见于明杨慎《升庵全集》卷第十一《节烈妇唐贵梅传》、《戒庵老人漫笔》、《稗史汇编》等 [6]。

第三、严列星与《新齐谐》

《醒世姻缘传》第26回有个恶棍严列星,此人无恶不作,骗奸弟媳。严列星的故事似乎来源于当时一个民间故事,在袁枚《新齐谐》卷十七中就有一个故事,与此完全相同,相似程度如此之高,也是罕见的。内容如下:

常州王三,积恶讼棍也。太守董怡曾到任,首名访拿。王三躲避。其弟名仔者,武进生员,正在娶亲。新人入门,而差役拘王三不得,遂拘其弟往,管押班房。王三知家属已去,则官事稍松,乃夜入弟室,冒充新郎,与弟妇成亲。

次日差役带其弟上堂,太守见是柔弱书生,愍其无辜,且知其正值新婚,作速遣还。宽限一月,访拿王三。其弟入室,慰劳其妻。妻方知此是新郎,昨所其寝者,非也,羞忿缢死。其岳家要来吵闹,而赧于发扬,且明知非新郎之罪,乃曰:“我家所赔赠衣饰,须尽入棺中,我才罢休。”新郎舅姑哀痛不已,一一从命。

王三闻之,又动欲念,伺其攒殡之所,往发掘之。开棺,妇色如生,乃剥其下衣,又与淫污。污毕,取其珠翠首饰,藏裹满怀,将奔上路。忽空中霹雳一声,王三震死,其妇活矣。次早管坟人送信于其弟家,迎归完娶。太守闻之,命斫王三骨而扬其灰。[7] (P306-307)

在《醒世姻缘传》中严列星是被关帝庙中周仓杀了,而《新齐谐》中王三是被雷震死了,除这些其他全部相同,兹不赘述。

按,董怡曾,实有其人,《清高宗实录》曾多次记载他做常州知府(太守)时贪赃枉法。如第281卷,乾隆十一年(1746)“常州贪守董怡曾及废宦张适,贿结殃民” [8];第278卷“常州府知府董怡曾与革职问徒之原任直隶布政使张适,狼狈济恶”;“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常州府知府董怡曾,办事才具,不能称职,其操守亦多不检之处,人言籍籍。可传谕尹继善,令其查明据实奏闻” [8]。

可知,在乾隆十一年(1746)前,董怡曾为常州太守(在常州志无明确记载)。如果袁枚所记王三事真是出于董怡曾,则《醒世姻缘传》就是成书于乾隆年间了,但似乎不可能,因为当下都把《醒世姻缘传》归为明末清初。最为平常的解释是,王三故事(或严列星故事)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分别被西周生与袁枚采用,而袁枚不知何故把它与董怡曾联系起来。

总之,这个故事还有研究的必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对研究《醒世姻缘传》有益,对研究《新齐谐》也同样有益,毕竟袁枚与董怡曾为同时代之人,言之必有据。

笔者虽然指出《醒世姻缘传》与《小豆棚》有情节相同的地方,但是由于《小豆棚》比前者晚出一百多年,所以不可避免地就让人怀疑《小豆棚》是引用了前者的情节,但现在这个故事证明了:尽管《小豆棚》与《子不语》晚出,但并不是他们抄袭的《醒世姻缘传》,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第四、素姐被猴子毁容

《醒世姻缘传》在第76回被一只猴子抓得面目全非:

这猴精日逐将那锁项的铁练磨来磨去,渐次将断,一日,又提了狄希陈的名字,一边咒骂,一边毒打。那猴精把铁练尽力挣断,一跳跳在素姐肩头,啃鼻子,抠眼睛,把面孔挝得粉碎。幸得旁人再三力救,仅抠瞎了一只眼,咬落了个鼻子,不致伤命。

无独有偶,在纪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故事与素姐情况极为相似:

里有姜某者将死,嘱其妇勿嫁,妇泣诺。后有艳妇之色者,以重价购为妾。方靓妆登车,所蓄犬忽人立怒号,两爪抱持,啮妇面,裂其鼻准,并盲其一目,妇容既毁,买者委之去,后亦更无觊觎者。此康熙甲午乙未间事。故老尚有目睹者,皆曰:“义哉此犬!爱主人以德,智哉此犬,能攻病之本。”余谓犬断不能见及此,此其亡夫厉鬼所凭也。[9] (P88)

这里的妇人与素姐一样,都没有了一只眼睛,鼻孔也撕裂了,虽然有猴子与狗的区别,但实质是一样的。这很可能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第五、小说中的笑话

《醒世姻缘传》第58回,相于廷给狄希陈讲了一个笑话:

相于廷道:“就依著哥说,咱就说好话儿。我就先说:我这绣江县里有几个惧内的人,要聚一个会,算计要足十个人,已是有了九个,只少一个,再寻不著;只得往各乡里去寻。寻到咱明水地方,只见一个二十岁年纪的人,拿著一双女人的裹脚,一双膝裤子,在湖边上洗。那人说:‘人肯替他老婆洗裹脚合裤腿子的,必定惧内;何不请他入会,以足十人之数?’向前说道:‘俺城中齐了一个怕老婆的会,得十个人,已是有了九个,单少一人;今见老兄替令正洗裹脚,必定是惧内,敬请老哥入会,以足十人之数。’那人说:‘我不往城里去,我为甚么在明水做第一个惧内的,倒往城里去做第十的。’”

这个笑话也非作者自造,而是《笑林广记》:

有惧内者,欲访其类,拜十弟兄。城中已得九人,尚缺一个,因出城访之。见一人掇马桶出,众齐声曰:“此必是我辈也。”相见道相访之意,其人摇手曰:“我在城外做第一个倒不好,反来你城中做第十个。” [10]

此外,小说还有化用民间笑话的情况,第91回:

吴推官强自排遣,说道:“我们都是个须眉男子,往往制于妇人。今日天寒雨雪,我要将各官考察一番,不是考察官评,特考某人惧内,某人不惧内,以见惧与不惧的多寡。众官都北向中立,待我逐个点名。自己也不必明白供说,各人将出公道良心,不可瞒心昧己,假做好汉。有如此的欺人,即是欺天。点到跟前,惧内的走往月台东站,不惧内的走往月台西站。本厅就是头一个惧内的人,先自就了立东向西的本位。”一个个点到跟前,大约东边站立的十有八九,西边站立的十无一二。惟独点到了狄希陈的名字,仓皇失措,走过东边不曾立定,又过西边;西边不曾立定,又走到台中朝北站下。行站不住。吴推官问道:“狄经历或是就东,或是就西,不西不东,茫无定位,却是何故?”狄希陈向前禀道:“老大人不曾吩咐明白。兼怕小老婆的人,不知应在那一方站?”吴推官笑了一回,想道:“这也难处。内中还有似这等的,都在居中朝北站罢。”原来怕小老婆的止有狄希陈一个。

实际上这是套用的一个民间笑话。这个笑话大体是如此:

一县令(或一个平常人)怕老婆,他想知道他的手下人(或伙伴)有多少怕老婆的。他说怕老婆的站在东边,不怕的站在西边,结果只有一人原地不动,其余的都站在东边,这县令就问:“你怕还是不怕老婆?”这人回答说:“老婆交待了,人多的地方不能去。”或者说:“老婆说了,不要随大流。”

《笑林广记》一官到任,众里老参见。官下令曰:“凡偷媳妇者站过西边,不偷者站在东边。”内有一老人慌忙走到西首,忽又跑过东来。官问曰:“这是何说?”老人跪告曰:“未曾蒙老爷吩咐,不知偷弟媳妇的,该立在何处?”

或许囿于见闻,这个故事笔者未见收于何书,但是在民间与网络上广为传播,可以肯定是一个流传很早且很广的民间故事。

第六、“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的含义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现在依然不能确定。经众多学者的考证与讨论,当下集中于崇祯朝还是顺治朝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是非常接近的。尽管如此,仍有区分的必要。不少学者力主顺治朝。如石昌渝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认为小说成书于顺治朝。[11] (P452)但是以段江丽先生为首的学者却反对顺治说,提出“《醒世姻缘传》成书于崇祯朝,具体来说,大约成书于崇祯十二年至崇祯十七年之间” [12] (P70)。

可以说,小说的成书年代还有可以探讨的空间,两种说法是不是有交叉也值得研究,也就是说,小说的成书是不是跨了明清两朝,毕竟小说是一部百万字的大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笔者认为,小说中的一副对联可以看出,小说写于明亡之后,换言之,小说至少有一部分是在清顺治年间写的,也就是说,小说应该成书于顺治年间。小说第五回写晁书、晁凤跟着胡旦与梁生到京师为知县晁思孝跑关系时,看到有一副对联:

晁书、晁凤,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过在京中扯纤拉烟,寻常门户罢了。只见走到门首,三间高高的门楼,当中蛮阔的两扇黑漆大门,右边门扇偏贴著一条花红纸印的锦衣卫南堂封条;两边桃符上面,贴著一副朱砂纸对联道: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门前柱上又贴一条示道:本堂示谕附近军民人等,不许在此坐卧喧哗,看牌,如违拿究。晁书二人肚内想道:“他如何把我们领到这等个所在来?”

笔者联想到明清之际那个特定的年代,西周生在这里提到“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绝不会无心为之,他是用这副对联来讽刺投降变节的汉人官员。我觉得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有意思的是,这副对联在后来往往附会于明末降清的洪承畴与钱谦益身上。如有《分类名联鉴赏辞典》这样一个传说:

明末兵部尚书洪承畴,福建南安人。素以忠节自命,曾亲自撰写“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一联挂在厅堂正中。据说崇祯皇帝对他十分倚重,命他领重兵防守边关,后误传殉节,崇祯为此而辍朝,设九坛祭,可谓“君恩深似海”;可是洪在松山兵败后被俘后却贪生怕死,屈膝降清。当时有人在他挂在厅堂上的自撰对联的末尾,分别加上“矣”、“乎”两个语气助词。[13] (P812)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中学时老师讲到《梅花岭记》就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所以笔者记忆犹新。而且这个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于当下各种民间故事、对联等集子,在网络上也有数以万计的帖子都是。然而,当笔者试图找到它最初或较早的源头时却没有找到。

《清稗类钞・讥讽上》又变成了钱谦益:

钱谦益为明尚书,时自署一联云:“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及入清仕亦为尚书,且多反覆,好事者因各续一字于联尾云:“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颇隽永。[14]

后来主人公又变成了明代大臣季某,只不过情节没变。[15] (P371)

笔者认为,不论是讽刺洪承畴还是钱谦益还是无名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明投降到清朝的高官。从这方面看,西周生写“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一定是见到很多明朝高官向清廷屈膝投降、摇尾乞怜才写的这句对联。洪升《长生殿》第二十八出《骂贼》雷海青骂投降于安禄山的官员“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愧” [16] (P130),这段描写与《醒世姻缘传》的对联表达了同一思想。也只有历过明清巨变的人才有这样的感触,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一点上看,《醒世姻缘传》应当成书于清初顺治朝。虽然当多数学者把《醒世姻缘传》都定为清初,但仍有不少学者持反对意见,而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证小说的成书于清初,并非强为补阙。

参考文献:

[1]刘洪强.《醒世姻缘传》的蓝本及素材来源[J].明清小说研究,2009,(3).

[2]曾衍东.小豆棚[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94.

[4]严云受.《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补考[J].蒲松龄研究,2000,(1).

[5]陆人龙.型世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6]张安峰.《型世言》素材来源(一)[J].明清小说研究,1998,(1).

[7]袁枚.子不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4.

[8]清高宗实录[M].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

[9]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0]游戏主人.笑林广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1]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段江丽.醒世姻缘传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3]苏渊雷.分类名联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4]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知识荟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6]洪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第8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命运总是在无人理睬时才显出其本色”。是命运的铺排,还是欲望的纠葛,又或是爱情的萌芽,不管怎样,凯末尔和芙颂发生了一切能够发生的关系――他们互相紧搂着,贪婪地接吻,吻得那样投入,以至于他们觉得可以“走到最后”地,大汗淋漓。这一刻,他们并未意识到,此后两人的命运会如此纠葛难分,他们将永远印记在彼此的生命中。

离订婚的日子越来越近,凯末尔愈加发现自己真正爱着的是芙颂,只有在跟她相处时,他才真正快乐。不过当芙颂要求凯末尔作出最终抉择时,凯末尔还是选择如期完成订婚,虽然在外人看来完美到极致的订婚仪式上,他都魂魄出窍,不由自主地关注着以亲戚身份前来的芙颂的一举一动。

于是,芙颂消失了。

生活对孤零零的凯末尔而言,只不过如法国诗人奈瓦尔的一句诗所描述的, “粗俗的消遣”,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都会惹怒他。他依然每天准时回到当初他们约会的地方,期待有一天奇迹出现;他不停抚摸嗅闻芙颂留下或触碰过的物件,甚至借此;他在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中如鬼魂般游荡, “像看见幽灵那样看见了芙颂”;同时他无法直面未婚妻茜贝尔,抑郁难言,也无法正常和她,关系渐趋恶化。

到此,小说描写的都是欲望以及对欲望的挣扎。凯末尔与芙颂的恋情,开头当然是性的吸引在起作用。芙颂身材窈窕,且参加过彼时看来颇令人侧目的选美大赛,这些细节似乎在暗示富家子凯末尔可试试与她交往,但又不必太过负责。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以欲望开头的故事,从来不会以欲望终结。伴随着肌肤之亲的与逐渐膨胀的,两人也同样感受到了一种似乎朝向天堂驶去的幸福感。我相信这种幸福是脱离性本身的,是始于欲望而摆落欲望的,它逼视人们返观内心最隐秘最柔软的地方。在的过程中,与其说凯末尔在探寻芙颂的身体,毋宁说是两人在各自经由对方的进入来探勘自己的身体。如果我们留心书中提到的压抑人的大环境,那对这两人对于性的无尽好奇也就不会惊讶了。如果小说仅仅如此,那至多是一则关于欲望与沉溺欲望的故事,但相反,一切不过以的沉迷来开头而已。

当芙颂不告而别,凯末尔开始慢慢剥去覆盖自己灵魂的那层欲望,逐渐正视内心的感情。他得究问自己对芙颂的感情是一时兴起的猎艳还是发自内心的长久依恋;他得面对那个在众目睽睽之下与自己订婚并且自始至终毫不知情的茜贝尔――是选择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的美满生活还是听从内心而舍弃这份婚约;他得跨越横亘在自己爱情中的种种世俗律令与阶层差异――是继续成为体面的世家人物还是不惜遭人嗤笑。所有的选择都是硬币的两面――失去这个,占有那个。

终于在时隔339天之后,凯末尔找到了芙颂,此时的芙颂已为人妻,而他们的见面竟是荚颂家人的特意安排。他们希望凯末尔因为爱芙颂而愿意掏钱给费利敦拍电影,并让芙颂成为电影明星,换言之,凯末尔只是被当作一个有钱亲戚来看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置,它让小说拥有了不可思议的纵深――人如何面对自己感情的质变?当感情掺有杂质,我们能看清自己究竟是爱对方,还是爱自己的回忆吗?不过,洞察一切情况的凯末尔仍然选择驻留在芙颂身边,因为“幸福仅仅就是靠近所爱的人”。而这种靠近在本质上是以不停取消自己真正个性为代价的。

持续8年与芙颂在一起,却又非情人关系,使得凯末尔逐渐学会把人生看成一个个可分割的时刻,而为换取这一刻的幸福,情愿用一个世纪去等待。这种暧昧难言的关系。实质表达了小说的第二要义――我们该如何对待占有本身?所谓的长相厮守,究竟是对于爱情的看重,或只是为了一己合理占有对方而造就的别名?如果爱人终将只是他人的爱人,我们该如何收束自己的感情?当所爱之人离自己不过是毫发之遥,内心的距离与世俗的拘限却迫使我们将咫尺看作天涯。这样的暧昧难堪我们又该如何平复?在内心欲望波澜起伏时,凯末尔找到了他的安抚之法一慢慢收集芙颂爱过的一切物件。

仍然有不可思议在发生。历经8年的等待,芙颂和凯末尔终于有望能重新在一起了,费利敦与芙颂也离婚了。他们在酒店房中终于等到了再度相融的一刻。在汗水、尖叫、喜悦中,他们似乎“走到最后”了。然而世界在距离美好只剩一步时,来了个急转弯!为了找到那只对芙颂意义重大的耳坠,刚学会开车的芙颂驾车疾驶回酒店。可是,芙颂用105公里的时速,将车子交给一棵105年树龄的枫树。

芙颂死了。

从之前的欲望到再度相见的占有。现在的主题则是回忆。前两者其实都与欲望有关,因为爱人还在。如今爱人故去,尽皆虚幻,凯末尔对芙颂的想念开始慢慢变成“一种和过去以及回忆有关的幻想”。回忆的痛苦就在于它已明示所有的回忆终究只能是回忆,纯是“可怜自己”。为了回忆,凯末尔慢慢萌生了建造“纯真博物馆”的念头。他用15年的时间走完1743个博物馆,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那里摆放着有关他和芙颂的爱情故事的所有物件。凯末尔的余生都在为建造这座博物馆而耗尽心力。在他62岁那年的4月12日,他死于心肌梗塞。那天也是芙颂50周年的诞辰日。

第9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哲学课 故事教学法 兴趣

“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这句话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记得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我很是悲哀,因为我正是一名政治老师。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政治课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尤其是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曾经有人作过调查,在问到“你对哲学课的喜欢程度”时,只有10%的同学回答“非常喜欢”,29%的同学回答“比较喜欢”,51%的同学回答“不太喜欢”,甚至还有10%的同学回答“非常不喜欢”。究其原因,我认为哲学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抽象理论多,举例说明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知识性多,趣味性少的特点。所以哲学教学从总体上说处于困境时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在上哲学课时经常采用故事教学法,也即用故事来让学生体验学习哲学的兴趣,探索哲学原理。

一、通过故事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表明,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哲学教学中,以形象生动的古典哲理故事、寓言、漫画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这样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一框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姓张的人,他的一条裤子破了,告诉他的妻子,要她新做一条。妻子问他:“裤子做什么样子的?”他回答说:“按我原来那条做好了。”妻子做好了新裤子以后,就对照原来那条破裤子,凡是破损的地方――臀部、两个膝盖处都照样挖了洞,使它同原来的那条裤子一模一样。在哄笑声中,有的学生说:“哪有那么笨的人?”我说:“像这个做裤子的妇女生活中可能少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那种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只知道照搬照抄办事的人,不就类似做裤子的妇人吗?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导入了新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新课,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探索新知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过程。

二、通过故事来破解难点,使学生明辨哲理

能否突破教学难点事关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贴切的、能阐明哲理的故事,经过学生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哲学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我讲了《袋鼠与笼子》的故事: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讲完故事后,我问:“故事中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纷纷讨论并给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最后我总结说: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三、通过故事使学生明志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和决心。志向是理想的初级状态,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同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长远的、间接的、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从而按社会的要求进行学习。不过,进行这种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注意具体生动,切合实际,切忌成人化、空泛化。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混淆。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运用故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能收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如,我在教学“实现人生价值”这一框时,为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这一难点,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好吃懒做,以乞讨为生。一天,他在一农家门前乞讨,当这家的主人――一位老妈妈手端一碗稀饭准备施舍时,却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小伙子,老妈妈二话没说,随手把一碗稀饭倒在地上喂狗了。老妈妈的这一行动无异于一把利剑,直穿他的心窝,使他那丧失了廉耻和人格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破茅屋,在羞愧中反省自己的行为,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争口气,混出个人样来。于是,他烧掉了破茅屋,甩掉了讨饭篮,毅然投军了。在军队里,他作战勇敢,不断受到上司的提拔,没有几年的功夫,他就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个统率数千人马的将军。后来,他领兵路过自己受辱的地方,特意置办重礼到老妈妈家致谢。讲完故事,就听见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这老太婆,太过分了!”“还谢她干啥!”听到学生的议论,我问学生:“假如你是这受辱的乞讨青年,面对这位老妈妈的行为,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揍她一顿。”有的说:“找机会报复她。”也有的同学认为:“这位老妈妈的心地善良,用心良苦。”我就势引导学生:“小伙子由乞丐变为将军与这位老妈妈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老妈妈的行为?”学生思考后答道:“这位老妈妈对这小伙子的污辱、刺激是他由乞丐变为将军的客观因素,而这个小伙子的自尊心、主观努力等是他由乞丐变为将军的主观因素。可见,要想实现价值主客观因素缺一不可。这位老妈妈确实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人,她热心助人,乐善好施。她看到有人乞讨,就端出一碗稀饭来施舍,但当她看清来乞讨的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时,二话没说,随手把把稀饭倒在地上喂狗了,目的是要刺激这小伙子,教育他不能好吃懒做,浑浑噩噩虚度一生。老妈妈施舍给这小伙子的是比一碗稀饭更宝贵、受用一生的人生道理。小伙子也正是在这位老妈妈的刺激下,才发誓要变出个人样来,终于由一个乞丐变为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并置办重礼向老妈妈致谢。我们要向这小伙子一样,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是非、美丑、荣辱观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阐明事理,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又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在运用故事进行哲学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要有针对性。故事的取舍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不能为取悦于学生、哗众取宠而讲故事。(2)故事要有启发性。应结合所讲故事和教学主题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故事应适度。讲故事是为哲学教学服务,不能把课堂教学变为故事会。故事应精简典型,语言应简洁得体;繁杂冗长,耗时太多,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方法性与实践性,所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认为将恰当的故事引入哲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变“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的局面。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老师的建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