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冬的意义范文

立冬的意义精选(九篇)

立冬的意义

第1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现在生活节奏繁忙,有时候不知不觉间会突然发现,季节已经悄悄更替了,而立冬的到来标志着冬天的第一个节日已经来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立冬的含义,欢迎参阅。

立冬的含义是什么现在的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在立冬之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不过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代表着秋天彻底结束,寒冷的天气真正要到来了。以前皇帝还需率领群臣去郊外迎冬,并赐冬衣,现在已经见不到这样的景象。

立冬时节有什么讲究①首先要根据老黄历上的内容安排行程,才能让事情更加顺利,当天宜搬家、装修、开业、结婚、领证、开工、安床,忌入宅、动土、安门、赴任、祈福、求医、斋醮等等。

②其次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如果穿得很少容易着凉感冒,出门最好多带一件外套御寒。

③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冬天到了,万物凋零,人们的情绪也会显得低落,要做些积极的活动,比如下棋、画画或者跳操,以保持乐观的心态。

立冬的简介它是冬季节气中排行第一位的,时间大约会在每年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例如今年就在7号,即农历的十月初三,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在慢慢减少,因此气温也在不同下降中,全国南北方呈现不同的特点,北方不少地区已经开始结冰下雪,穿上厚厚的大衣,田里开始休耕,为来年播种做准备。而南方处于“小阳春”阶段,气候宜人,不少地方还在抢收庄稼,人们还穿着短袖走在街道上。

立冬到来有哪些好处①这个时候由于天气不再炎热,蚊虫也少了,生活起居更为惬意。

②土壤的冻结虽然不利于耕作,但也能消灭一些害虫,让庄稼安全过冬,为来年春天做好准备。

③此时有不少美食,还有新鲜的蔬菜水果上市,例如胡萝卜、大白菜、秋梨、苹果和山楂等等,不像夏天那么没有食欲,因此吃起东西来更加美味了。

④适合户外锻炼,在夏天时为了防晒,只能选择傍晚或清晨出去,立冬之后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

第2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幼儿园冬季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

2、教育幼儿不怕冷,坚持锻炼身体,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

3、观察体验冬季的季节特点,并运用相应的词进行描绘

活动范围:中班全体幼儿家长工作:请家长协主班内,教育幼儿冬季御寒常识,教育幼儿冬季不怕冷。

环境创设:布置主题墙饰《冬天的……》包括冬天的服装、雪花等一系列关于冬季的场景,结合圣诞节布置各种小挂饰,并请幼儿积极参与,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下雪啦》《认识今天、昨天、明天》《冬天的运动》

艺术活动《制作雪人》歌曲《雪花与雨滴》

社会活动《学做不怕冷的坚强人》《寒冷的冬季》

语言活动看图讲述《雪人不见了》故事《雪孩子》儿歌《数雪花瓣》

健康活动《寒冷我不怕》《北风吹》

附:

儿歌《数雪花瓣》

小雪花、小雪花,你有几个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数数看。

一、二、三、四、五、六

刚数完,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小冰点。

幼儿园冬季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我们平时都忙于工作,加上缺乏锻炼,对自身健康的忽视,这便给我们每个员工及客户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为了让每个客户及员工都有个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工作及生活中,我们联合XXX健身俱乐部,开展一场冬季健康养生的专题讲座,以帮助各位尊敬的客户、亲好的员工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冬季养生的科学方法。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下旬(具体时间待定)

三、活动地点

XXX路XX广场XXX健身俱乐部

四、参会人员

XXX内部员工及银行VIP客户

五、活动安排

1、参会人员以现场签到

2、主持人致辞,活动开始

3、健身及养生知识讲座

4、集体《动感单车》专场课

5、专业有氧运动、无氧运动训练指导

6、理疗排毒SPA(汗蒸)

六、活动准备

1、健身及养生知识讲座备课(力美教练团队完成)

2、《动感单车》专题课备课(力美教练团队完成)

3、专业有氧运动、无氧运动训练指导(力美教练团队完成)

4、理疗排毒SPA(汗蒸)(力美运营团队完成)

5、客户及员工接送交通工具(光大银行完成)

6、活动现场饮料及点心(光大银行完成)

7、运动时所需运动服运动鞋(客户及员工自带)

8、汗蒸时所需汗蒸服(力美提供)

9、运动出汗后换洗衣物(客户及员工自带)

幼儿园冬季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立冬的时间及由来

2、初步了解立冬的节气特点

活动过程:

1、说一说我知道的立冬是什么?

2、请你用多种方式将你知道的立冬表现出来。(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立冬的理解)

3、听故事了解立冬节气的由来。

4、通过故事掌握立冬的节气特点。

幼儿园冬季活动方案4

活动背景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对于小朋友们来说,立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他们根本就不了解立冬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我们有义务让幼儿们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让幼儿们知道立冬是一个怎么样的节日,立冬有着怎样的气候,有着怎样的风俗,要让幼儿们真真切切的理解立冬并且真正认识立冬。

学习目标

1、了解立冬节气的特点。

2、学习与立冬有关的诗词,感受诗歌的意境。

3、查找并分享与立冬相关的习俗,尝试设计一枚以“立冬”为主题的邮票。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品诗歌,悟意境,绘邮票。

活动难点

品诗歌,悟意境,绘邮票。

学习用具

课件,学生专用记录本。

       幼儿园冬季活动方案5

11月7日,农历年十月初五,立冬。立,建始也;冬是终了的意思,中国传统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冬天是传统的养生滋补好时节。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意思就是说经过冬天的滋补调养,身体会更好更健康,到了来年春天也不容易得病。

一、活动概况:

活动时间:

11月7日下午13:30—16:00

活动地点:

XXXX现场售楼处

活动嘉宾:

XXX女士XX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著名养生专家

活动对象:

已签约老业主/别墅意向客户等,约30人。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为每天都在忙碌中的客户朋友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养生科普和冬季养生的指导;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小活动,为云澜湾项目现场做暖场,让近期意向客户有聚拢的机会。

二、活动内容:

1、活动流程:入口处2名礼仪迎宾

A、13:00—13:30签到,各置业顾问接待自己的.老客户。并发放活动礼品卡。

B、13:30—14:15参观品鉴云澜湾瀑布餐厅厨师制作的冬季养生百花宴。

C、14:15—15:00养生专家专题讲座。

D、15:00—16:00厨师示范,热心客户一起制作简单的养生食品并品尝。

E、16:00活动结束,分发礼品

2、嘉宾主讲议题:《冬季养生保健讲座》

(1)、冬季养生保健的必要性

(2)、冬季养生保健的方法:精神养生、食物养生和起居养生

精神养生:

食物养生:养生餐、养生食物

起居养生:运动、睡眠,生活习惯等在上述传统养生的基础上,单独讲一下温泉养生对人身心保健的作用!

(3)、如何进行“冬令进补”

第3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傅冬菊于1924年12月生在太原,其父傅作义当时是阎锡山晋军的一名团长。冬菊上初中二年级时,日军兵临山西,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军35军军长的傅作义,安排夫人带子女经老家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安昌村过黄河到西安,1939年又转移到重庆。

这前后,傅作义奋战在抗日烽火中并屡建奇功。1936年率部以闪击战从日伪手中夺回了百灵庙,1940年又出奇兵收复了五原。曾三次给傅写信、打电报表示祝贺,称赞傅是“北方领袖”,“统率师旅捍卫边疆”,“跃乎民族英雄之抱负”,并派中共党员南汉宸(傅的晋南同乡、陆军小学时的同学)、彭雪枫、程子华等人几次去见傅,协商联合抗日。傅也派周北峰(绥远省政府参事)回访,毛应傅的请求派出20多名共产党员干部到傅部帮助工作,参照八路军制度制订了《北路军政治工作守则》,实施了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几乎相同的“十大纪律”,明显地提高了傅军的战斗力,阎锡山惊呼傅军是“七路半”。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是说的“中有爱国思想的将领”。但此时的傅冬菊,在共产党尤其是的引导下,思想信仰却超越了她的父亲,从爱国主义开始走向共产主义。傅冬菊随母迁到重庆后,进入从天津迁来重庆的南开中学读高中。南开中学里聚集了一批要员的子女,被称为“贵族中学”,但具有抗日爱国热情的学生们,成立了一个叫“号角社”的读书会,传阅讨论抗日救国、联苏联共的书刊。傅冬菊曾向采访者说:“那时我思想有些激进,总怕落在同学后面,落在时代后面,就积极申请加入了这个组织。”“号角社”常请一些出身南开的名人来讲演,曾就读于南开、时任国防部政治部副部长、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首席代表,自然是南开中学学生们邀请并引以为荣的大学长了,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科学思想和高超的演讲艺术,风趣而意味深长地说他和延安的同仁,都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抗战时期的进步青年,首先应当是爱国主义者加民族主义者,要为救亡中华建功立业! 傅冬菊听得热血沸腾,被周的思想、才干、人品、风度所倾倒,自述“我从那时起就特别热爱周叔叔”,“经常和一些同学”到《新华日报》社和曾家岩拜望“周老师”。周“总要抽出一些时间与我们聊天”,还亲切地留饭,巧妙地以共产党的信仰引导这些爱国青年。看到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别价值,指示中共南方局小心地进行了特别的工作。侍从室二处主任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就是和几次谈心后,在南开中学秘密参加了中共的。不久“号角社”内就成立了一个接受共产党影响的秘密小组,傅冬菊也是秘密小组的成员。

傅作义来重庆时,高兴地看到长女成长为一个有见解有志向的青年,但也感到了女儿的“左倾”,便动员女儿到美国上大学。可女儿不去,“原因”竟是因为“我在重庆看到美国大兵就反感”,又撒娇说“国家需要我,爸爸需要我”,傅作义只好悉听尊便了。1942年,18岁的傅冬菊考入了昆明的西南联大外语系。

联大是由清华、燕京、南开三所大学南迁组成的,该校的中共地下党员秘密成立了联大党总支,宣传委员是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建国后曾任少儿部长),书记是陈琏后来的丈夫、经济系学生袁永熙(建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1945年2月,联大中共地下党组织又领导成立了“民主青年同盟”,民青内设有秘密的中共党支部,第一支部的负责人便是袁永熙和傅冬菊的同班同学王汉斌(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未婚妻是其同学彭佩云)。专门指示王汉斌,要他特意“培养、保护”傅冬菊。1945年12月,王汉斌介绍21岁的傅冬菊在白色恐怖中参加了民青,思想进步很快,积极投入了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在一次活动中被军统特务追赶而扭伤了脚,联大新闻系学生周毅之(即周福成,越南华侨)飞跑过来,把她搀回宿舍,又常来照料,一来二去二人谈起了恋爱。

1946年暑假后,傅冬菊从大学毕业,随母亲回到西安,胡宗南还特地设宴招待她们母女二人。但冬菊的“就业”既未靠胡宗南提携,也未走父亲的后门,她给天津版《大公报》投稿并附了自荐求职信,被报社聘任为记者,后来,她自己主动要求先后当了该报《时代青年》和《妇女》两个副刊的编辑。

父亲成剿共鹰犬女儿成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傅作义由抗日名将立即变成先锋,而且是既快又狠且刁。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二天,这个“七路半”的统帅傅作义就分兵三路“进攻我绥远、察哈尔、热河三省解放区”,“占领我整个绥远解放区和察哈尔西部。”

1946年6月,悍然下令在全国挑起全面内战,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也不甘落后,他出动3.2万骑、步兵偷袭攻占了我解放区的集宁,又乘势攻占了大同,以及我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

傅作义当时极为嚣张狂傲,竟然在9月20日的绥远《奋斗日报》上发表了《致的公开电》,颠倒黑白,辱骂是“逞兵猖乱祸国害民”。

对傅作义的表现极为赏识,遂于1946年11月任命傅作义为“华北剿匪总部”总司令,把四省二市的军、警、宪、政、财大权交给傅,把自己的专机“追云”号也放在北平由傅专用。

非嫡系的傅作义受到如此重用,受宠若惊、春风得意地接见中外记者,宣称:“过去,国军处于被动地位”,“今将改取主动,决定反守为攻,不仅要收复点线,而且要将匪区全部收复,消灭武力!”还讥讽地说:“如果共产党能胜利,我傅某甘愿为执鞭。”

就在傅作义充当内战的急先锋之时,女儿傅冬菊却加入了共产党。

对于积极“剿共”的父亲傅作义,女儿傅冬菊在其自述中说:“我对父亲的作为很不满,于是来张家口,与父亲争辩了一晚上”,“我把我所知道的父亲帮着打内战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说明政府必然灭亡的道理,希望他考虑未来的道路怎么走”! “我的话有时说得太尖刻,把父亲激怒了,他有时也反驳几句”,训斥我:“刚出校门,年轻,对社会了解多少”?“小小年纪哪里懂得爸爸的苦衷”?但“这一夜,我与父亲的争辩对父亲触动很大。”

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发展党员是十分秘密的单线联系,傅冬菊自述竟“两次入党”:“1946年秋,我到了天津《大公报》社工作,时间不长,我就向中共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一天,原西南联大老同学李定同志对我说:经过我们多年对你的了解与考查,党支部根据你的申请,决定发展你。你写个自传,明天下午在宿舍等着,有一个人拿一张报纸来找你,你把自传交给他,以后你就在他那个小组过组织生活。”傅冬菊在自述中还说,第二天下午“心突突地跳个不停”地等着,可“进来的人使我大失所望,原来是我正在谈恋爱的男朋友(注:周毅之)。他手拿一卷报纸,看我茫然的样子,还把报纸在我面前摇来晃去。我怎么也没想到,来取自传的就是他,因为我不知道他是党员”。这就是傅冬菊第一次入党,时间是1947年11月15日。

傅冬菊第二次入党,据郑维三在回忆录中披露,“1948年11月初,城工部下属的北平地下党委员会书记佘涤清奉召到泊镇城工部。刘仁同志(注:城工部长)根据聂总(荣臻)指示,要佘涤清立即把傅冬菊同志派到傅作义身边,以加强对傅作义的工作”,“佘涤清表示:傅冬菊提出入党要求很久了,像她这样的情况,学委不便擅自作主;如果让她回去,以先吸收她入党为好。刘仁同志当即表示同意”。之后,“佘涤清委托学委委员王汉斌,发展傅冬菊加入中国共产党”。冬菊自述:1948年9月她到北京组稿时,李炳泉告诉她:“北平党的学委书记佘涤清近日可能与你接头,由他领导你的工作。没过几天,我爱人周毅之也来北平了。”“我和佘涤清接头不久,由于我的组织关系没有从天津转过来,佘还以为我是民青盟员,没有加入党组织,于是对我说:你写个自传,党组织决定发展你入党。我当时一是年轻,二是新党员,与佘又不像与李定等同志那样熟,也没敢问,就照佘说的办了。这就是我的第二次入党。”

父亲试探求和女儿搭桥牵线

傅作义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其实早在1948年10月他以闪击战偷袭西柏坡时,就感到已江山难保,暗中已和几个心腹酝酿着想和联系和谈了。辽沈战役结束后,傅更成了所说的“惊弓之鸟”,他不再想如何消灭,而是想自己如何不被消灭了。

党组织最早指示傅冬菊做策反傅作义工作的是黎智。1948年10月的一天上午,傅冬菊在北平组完稿之后,刚登上回天津的火车,车还未开,她就被匆匆跑来的李炳泉拉了下来,说有重要任务,便带她到了李炳泉二哥的宿舍,黎智已在那里等着她。黎智问:“你父亲有没有起义的可能?”傅冬菊沉思了一会儿说“有可能”,并讲了几条理由。黎听了后就指示:“你不必回天津了,希望你就在傅公馆安顿下来,在令尊面前相机做些劝说工作,随时了解他和他身边的人们的情况。”并告诫她:“你与你父亲相处的态度要温和,要让他相信你。”

傅冬菊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就以父亲“健康状况不佳、母亲不在北平”为由(淮海战役开始后傅就把妻儿先送到了重庆,后又转送香港),请报社调她到《大公报》北平记者站工作。傅作义见了问:“你怎么也来了?”傅冬菊得意地说:“工作需要呗!我和毅之都调到北平来了。”傅作义高兴了:“啊?好!那就住在家里吧。”傅冬菊:“那是当然!不和父亲住一起,还叫我们睡马路啊?”父女翁婿于是共餐庆祝团聚。

当时,平津塘地区地下学委决定让王汉斌、周毅之、李炳泉、刘时平(北平《益世报》记者)四人专做争取傅作义起义的统战工作。傅冬菊回忆:“从那以后,我就跟王汉斌联系了。”我曾问我父亲:“爸,这场战争的结局,是胜,还是共产党胜?”“北平这个地方能不能守得住?守不住怎么办?”“能不能撤得出去?撤不出去怎么办?”“是拼个人地两光、为党国成仁,还是保住这座古城,保住城内几百万市民免遭战争之苦,保全几十万部队的生命?”父亲都是只听不答。但傅冬菊感觉得出来:“爸爸对我提的问题并不反感,是愿意听下去的。”于是傅冬菊便“自问自答”,答案当然是只能和共产党讲和,倒向一边。“别人不敢讲的话,我全都可以讲。我知道爸爸不会把我押赴刑场斩首”。傅冬菊还常把的文章和解放区的报刊偷偷放在父亲的书桌上,父亲好像没发现,但细心的女儿发现父亲在偷偷阅读的《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还用红蓝铅笔划了不少道道,“看出他在思考出路”。

随后,傅作义感到女儿为他提供的有关共产党的信息、意向越来越多,曾问过傅冬菊三次:“你是不是入了共产党,走火入魔了?”傅冬菊按党的纪律当然不能暴露自己是党员,便以开玩笑的口吻答:“我还不够格呢。谁叫我是‘华北剿共’总司令的千金?我若要求加入共产党,共产党还以为我是你派进去的奸细呢!”傅作义笑了。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吐了血的第二天就电召傅作义去南京开会。傅冬菊听说后想:“我怕他像过去一样,给他升个什么官,他再跟着蒋继续去打内战,于是我说:‘爸爸,今天我见到一位老同学,关心我,也关心你,让我给你捎话,说共产党希望你再次合作,和平解决平津问题。’父亲一听,马上反问:‘你的老同学是真共产党还是军统特务?’我说:‘是真共产党,不是假的,更不是特务。’他又问:‘是派来的还是聂荣臻派来的?’”傅冬菊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就说:“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但我可以帮你问一问。”傅作义说:“好,要尽快。”傅冬菊就去请示佘涤清,佘指示说“你就说是派来的”。傅冬菊回来就对父亲说:“那个事我问过了。”父亲问:“哪个事?”女儿嗔怪:“就是那个事嘛!他是派来的!”“父亲沉思了一会儿才说:‘这是件大事,我要好好思考后才能告诉你。’”傅作义去南京参加了军事会议回来后,细心的女儿“用话套他的警卫秘书段清文,从段那里知道了9日中午,他请杜聿明吃了一顿饭,不知二人说了什么”。杜聿明在回忆录中披露:吃饭时他对傅说:“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很快就会入关。从军事上讲,共产党在一年内将统一中国。”傅听了表面不动声色,实际上是心惊肉跳。傅冬菊说:“连续几天,我在向佘涤清或崔月犁汇报上述情况后,他们对我说,‘你这几天要注意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到了11月17日,傅作义果然下了决心要让女儿“替他给发个电报”。傅冬菊回忆:“我很激动,拿起纸笔要做记录,爸爸就骂:‘你的脑子是干什么使的?这能用纸笔记吗?’他口述了电报内容,让我复述了一遍,确认对了,这才放心。”

傅作义特别叮嘱女儿:“这件事一定要办好!”电报内容由傅冬菊口述给了王汉斌,王汉斌交崔月犁,由崔的夫人、地下电台报务员徐书麟发出。

电报很快到了手中。这使毛可靠地知道了傅有了谈和的意愿,但毛当然洞察了傅的用意:“看来傅作义还是心存幻想”,“傅作义想凭借实力在国、共两党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参加联合政府,这未免太不合时宜了。我看不用回复他,让他自己再清醒清醒”。

傅作义等不来毛的回音,傅冬菊也问过佘涤清和王汉斌,但谁也没有正面回答过她这是为什么。傅就责怪女儿:“你们年轻人办事就是不牢靠!”

父亲派人和谈女儿加紧策反

不回答傅的求和电报,原因是时候不到。毛深知没有大兵压境,傅作义是不会真正求和的。毛17日接到傅的电报,18日就致电,指示东北野战军提前秘密入关,和聂荣臻大军神速地完成了对傅军的分割包围并兵临北平、天津城下。1948年12月13日,攻克通县。14日,攻克廊坊、丰台。下午,傅又得到惊人情报:在颐和园附近发现东北野战军。原来傅一直把“剿总”司令部和警卫师设在城外公主坟营房,不准军官随便进城,不准穿皮鞋、呢子服,说“这是为了保持我们艰苦朴素的传统,防止部队腐化”,但这时他生怕从西山下来袭击,紧急命令司令部和警卫师下午就撤进中南海,仓皇中连粮秣被服都丢了,当晚就占领了公主坟。这样,严密的天罗地网已经张好,西柏坡的慢条斯理地说:“这一下,惊弓之鸟成了笼中之鸟了。”

这时,傅作义才焦急地寻找共产党求和。他缩回中南海的第二天,就赶快派出《平明日报》社长崔载之为他的代表,并请主动向傅表明代表我地下党的李炳泉作向导,首次出城找和谈。

不久,由于佘涤清、王汉斌均被保密局抓捕,学委改由主要是秘书长崔月犁与傅冬菊联系。傅冬菊回忆:崔月犁及时把地下党、有时是平津前指、中央军委、直至的指示口授给她,指示她对傅作义应讲什么话、如何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这种在父女亲情气氛中进行的政治策反,产生了特殊的效用。

这里仅举一件事:当傅派出崔载之出城正与我前指进行和谈时,我军攻克了新保安、张家口,全歼了傅作义的嫡系王牌部队三十五军和一五军,1948年12月25日又公布了43名头等战争罪犯的名单,傅是第31名。傅冬菊讲述: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把办公桌上的电话、茶杯、笔筒以及文件等等,统统用臂横扫于地,跌跌撞撞走向卧室的时候,撞在门框上,摔倒在地,当我闻讯赶到时,他已经躺在床上,嘴里念叨着:‘完了,一切都完了,政治生命也完了!’”第二天,傅作义就发电召回了和谈代表崔载之,并说他决定实行三条:①近日发个和平通电,呼吁平津问题和平解决;②我自行解除兵权,交第四兵团司令李文(蒋的嫡系);③我到南京去,向蒋委员长请罪,听候委员长处理。看来,傅冲动之下要中止和谈了。如果真成这样,那么北平的解放就是另一种历史了!

傅冬菊把这些重要情况及时报告了党组织,这引起了的重视,于1949年元旦凌晨2时,亲笔写了六条意见,发到平津前指,让派人转达傅作义。要点是:“不要发通电,此电一发他就没有合法地位了,他本人及他的部属都将受到蒋系的压迫,甚至被解决”;“傅氏很久,我方不能不将他和刘峙、白崇禧、胡宗南等一同列为战犯,我们这样一宣布,傅在及蒋系军的面前的地位立即加强了,傅可借此做文章,表示只有坚决打下去,除此以外再无出路。但在实际上则和我们谈好,里应外合,和平地解放北平。傅氏立此一大功,我们就有理由赦免其战争罪犯,并保有其部属”;“傅氏此次不去南京是对的,今后也不应去南京,否则有被扣留的危险”。

傅作义听到的这六条意见后,茅塞顿开,心中佩服棋高一着。傅冬菊回忆:电报是“派李炳泉回来传达的”,这就“一下子解除了父亲的思想疑虑,把父亲又拉到了谈判桌前,这才有了派周北峰(时任华北“剿总”地政处中将处长)出城进行的第二次谈判”。随后,傅又派出邓宝珊(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出城第三次和谈,我军攻克天津后,终于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傅作义将军的神态、言谈、情绪变化,傅冬菊同志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清楚,然后每天通过地下电台,向平津战役指挥部报告。”“几十年来,我打过许多仗,能够如此了解对方最高指挥官的动态,是罕见的。这对于我们作出正确判断,下定正确决心,进行正确部署,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可谓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也是对傅冬菊特殊贡献的客观评价。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担任绥远军区司令员、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建国后,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傅一级解放勋章。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北平解放后,傅冬菊在党组织安排下,到第二野战军做战地记者,随军南下,经历了南京解放,又经武汉、长沙、贵州到了她上大学的昆明,参与了《云南日报》的创建。1951年7月,傅冬菊到《人民日报》社任记者;1982年,傅冬菊被借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从事统战工作,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傅冬菊在人民日报社离休,离休前为行政13级。

第4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冬我们把它当做冬季的开始,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国自古就有立冬吃饺子的习惯,那么立冬为什么要吃饺子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立冬吃饺子的寓意介绍,欢迎阅读!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立冬吃饺子寓意着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饺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

在古代的中医学上的解释: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既然要养精蓄锐,必须要进行食补来增加冬季各类的免疫力,所以选择简单易得的饺子作为食补材料。

据传说,饺子这一事物,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民间有“每逢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的饮食习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就会卖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日常饮食上,人体需要“进补”,增加对各类营养的摄入。而饺子在制作种类、营养、味道等方面可以胜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睐。

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合于中国人的肠胃于饮食习惯。符合“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

虽然各种说法不一样,不过“补冬”的理念比较统一。保健专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饮食要以温补为主,可吃些热量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爱吃肉的小伙伴们要多吃蔬菜水果。

立冬当天吃什么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立冬吃什么水果1、苹果

苹果熟吃可止泻,生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员还发现,—天吃一个苹果,对肺大有好处,可以减轻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恶化。

2、柿子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

3、菱角

菱角的营养价值可与栗相媲美,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冬进补的药膳佳品。

4、冬枣

冬枣是VC含量非常惊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当中,维生素C含量可以高达380~600毫克,是苹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连同样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风。

5、柚子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养肺和缓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体、美肤养容,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

6、吃甘蔗

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和冬至什么区别时间不同

立冬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同时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时,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并不是特别冷;冬至时气温下降明显,天气寒冷、干燥。

风俗习惯不同

第5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冬眠离婚;理论争议;别居制度;设立必要

2003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离婚成了一件越来越简单的事情。首先,是简化离婚的手续,离婚不再要求出示男女双方各自的离婚证明,只需出示各自的户口本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当地民政部门就可以办理离婚手续,使整个离婚过程加起来不会超过1小时;其次,是取消了1个月的调解期。它实现了婚姻登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开创了婚姻登记工作的新局面。

而离婚,是除了配偶一方死亡外,解除夫妻关系的有效法律行为,从婚姻关系建立的那一天起,就随时有可能发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立法的不断改进,现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合则聚,不和则散”,中国的离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中国民政部统计:2003年中国的结婚率为12.6‰,比上年上升0.4个千分点;离婚率为2.1‰,比上年上升0.3个千分点。特别是现在人们对待离婚的态度更加宽容,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快餐、“闪婚”等新形式的出现,都增加了婚姻的不稳定性。于是一种名叫“冬眠离婚”的制度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

“冬眠离婚”就如同在严肃的法律里糅合进了一些人情,告诉那些还在围城中徘徊的人,离婚是可以妥协的。婚姻是个严肃的事情,已经进入婚姻的人们必须要慎重的对待它。那么究竟什么是“冬眠离婚”?它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别居制度”又有什么区别?对我国婚姻法的完善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一、“冬眠离婚”制度的出台

      中安网以“法院尝试‘冬眠离婚’五个月内不履行夫妻义务”为题进行了报道: 郑州晚报8月29日讯 一气之下夫妻怒而分手离婚,但等事情过去一段时间,双方冷静下来之后,很多人便开始为自己当时的过激行为后悔。出于减少此类现象发生的目的,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法院孙口法庭从2004年5月开始尝试实行“冬眠离婚”制度。

“冬眠离婚”也有人把它称作“试验离婚”即指的是夫妻双方在法官确认夫妻感情尚未破裂,但调解不能和好的情况下,经双方同意后在法官的主持下达成一种承诺,夫妻双方在三至五个月内暂时互不履行夫妻义务,让夫妻双方体验离婚后的生活情境,从理性的高度审视婚姻,然后再决定是否离婚。而配之程序上要求主办法官先对夫妻共同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子女抚养情况记录在案,在试验期内只要有“第三者”或财产转移情况出现时“冬眠离婚”停止。“冬眠离婚”期满后,当事人自愿和好的,依法裁定准许原告撤诉;调解无效的依法作出判决。

2005年8月24日,台前县法院孙口法庭副庭长张西敏见到《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时,对此案仍记忆犹新。“我联想到一些年轻人在吵架时,一冲动就闹着要离婚,但内心里并没有离婚的意思,如果两个人都互相赌气,在目前离婚程序又极其简单的情况下,离婚是特别简单的事情,但离婚后再复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磨采用什么方法,尽量避免因为冲动而造成的离婚,减少离婚给双方以及孩子带来的伤害。”

张西敏说,在刚开始采取这个制度时,其实并没有一个名字,最初称为“试离婚”,后来县法院让写经验介绍,又用了“休克离婚”,后来想想,越想越感觉“休克离婚”这个词不太好,因为“休克”属于一种病态,于是考虑来考虑去,感觉“冬眠离婚”这个词不错,于是就用到了现在。孙口法庭在采用“冬眠离婚”前就考虑了这些问题,采用“冬眠离婚”是在不违背《婚姻法》和《诉讼法》的大前提下,调节婚姻案件的一种方式,它扩大了“冷处理”的外延。

不是所有离婚案件都适合“冬眠离婚”,采用“冬眠离婚”的案件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实行“冬眠离婚”,要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并且是自愿的。其次是法官经过详细了解情况,认为夫妻双方的感情尚未破裂,只是在冲动下提出离婚的。张西敏说,这就需要法官甄别哪个案件适合“冬眠离婚”,对法官业务素质、工作经验都是个考验。如果双方没有像某些行将离婚的双方一样反目成仇,急于逃离“婚姻围城”,他们的婚姻中有着一些值得留恋的情景,“冬眠离婚”可以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

但客观的讲,根据相关法律“冬眠离婚”并不具有法律意义。因此在“冬眠离婚”期间,夫妻双方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都存在。如期间任何一方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仍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冬眠离婚”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了一个从冲动中冷静下来的“缓冲地带”,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从这种意义上说,“冬眠离婚”应该是一种对法律有益的实践。

一个现实是,自实施以来,在占1/4离婚案件中有10对欲离婚的夫妻尝试了“冬眠离婚”,其中有9对已经破镜重圆,一对仍在离婚的“冬眠”阶段。[1]台前县法院的一位负责人告知,“冬眠离婚”制度得到了濮阳市中级法院的认可。[2]

二、“冬眠离婚”引争议

这种制度的出现引起社会上,特别是学术界激烈的争论。

一些专家认为,冬眠离婚制度的施行让人们在离婚问题上更加理性。主要表现为:(1)减少草率离婚造成的不幸;(2)给心理一个适应期;(3)可以重新审视情感;(4)增加夫妻的责任感等一系列好处。这样可以给想离婚的夫妻一个缓冲过程,免得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离婚的决定后又后悔不已,且离婚后再去复婚只是增加当事人和民政机构的工作难度。

据国家民政部的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复婚的夫妻有68081对,在上海、温州、贵阳等地复婚率仍不断上升。但更多的可以复婚的夫妻,由于时空的距离,“面子”的阻隔,重新生活在一起的愿望只能化为泡影。阳原县人民法院城镇法庭推出“试离婚”制度以来,从实践的效果看,很大一部分人都和好如初,这对当事人和社会的伤害大大减少了。这不仅符合治病救人的法律精神,还给冰冷的法律添加了人文情怀,告诉那些在情感中徘徊的夫妻:离婚是可以妥协的。对这一新事物,许多专家持肯定的态度。

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专家陈新欣提出:“试离婚”是在新婚姻法实施以后,结婚、离婚的手续都比以前简单的前提下,缓解家庭婚姻危机的好办法。离婚前,冷静地对婚姻进行反思,对他或她进行再认识。给婚姻一个缓冲期再决定是离还是不离。经过冷静思考以后再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也不迟。婚姻,要讲究效率,更需要深思熟虑。“试离婚”是一种理智、成熟和慎重的婚姻观,值得提倡。[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叶林教授个人认为“冬眠离婚”没有干涉离婚自由。因为“冬眠离婚”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如果当事人通过“冬眠离婚”最终放弃了离婚,说明他(她)在当初提出离婚时是一时冲动,为激情行为,缺乏理性的思考。“冬眠离婚”是“强迫”当事人从冲动到冷静,减少激情离婚的比率,是一种法律的人文关怀而不是侵犯了其离婚自由的权利。[4]

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王蕾也对“冬眠离婚”持赞成态度,她认为:“冬眠离婚”的做法,其实是对婚姻高度负责的表现。离婚不仅是对当事人一种伤害,对于那些有孩子的家庭,离婚对孩子的成长也极为不利。为了减少因冲动带来的恶果,“冬眠离婚”是一个好办法,给婚姻一个缓冲期,经过冷静思考以后,再作出理智的选择也不迟。[5]但同时有学者指出“冬眠离婚”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对挽救婚姻的意义不大。

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的婚姻专家周美珍认为“冬眠离婚”增加了婚姻的不严肃性。她的理由如下:首先,试离婚规定了夫妻双方不履行夫妻义务,但在婚姻法中从来没有试离婚这个概念,也就是说试离婚这种做法没有法律效应。如果夫妻任一方在试验离婚期间有了外遇或和第三方结婚,都要依据婚姻法来处理。其次,法院作为一个国家机构,它推出“冬眠离婚”这种做法带有社会导向性。如果连离婚也可以试验,那么婚姻就太不严肃了。另有人说,“判决试离婚,是在拿严肃的法律开玩笑”。判决“试离婚”的初衷是好的,但结婚证仍在,若夫妻中有人在“冬眠离婚”期间做出有违婚姻法的事,试行的制度与严肃的法律该以何为准呢?到最后只能是法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权威。[6]

更有人认为,在“冬眠离婚”中法院是越俎代庖,把本来属于当事人的权利给剥夺了。其实,应该看到民间已经存在的婚姻危机调解功能,亲朋劝和、婚内分居等办法,在当事人走向法庭前,也不是都没试过。当然,法官也不是不可以帮助当事人,做挽救行将死亡婚姻的工作,但是用推出“试验离婚”制度的办法去约束当事人,于情可原,于法不符。法官的一片好心,同样也可能会做出违法的事来。

专家们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表明这一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阳原县法院城镇法庭副庭长赵洲对实行“冬眠离婚”制度有着自己的忧虑:“一旦出现在试离婚阶段一方强行要求对方履行夫妻义务等类似的情况,法院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司法权威也随之受损。[7]”

三、“冬眠离婚”需要法律支撑

“冬眠离婚”制度其实就是英美法系国家家庭婚姻法中的别居制度的中国版。

别居制度,又称分居或分床制,即依法解除夫妻同居义务,但仍保持其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对于这种先进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因此笔者建议远期可以考虑通过立法,把这种“冬眠离婚”制度以别居制度的方式加以明确下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别居(separation),又称不完全离婚(limited divorce)亦称桌床离异(divorce from bed and board),谓依判决或合意免除夫妻同居义务之制度,[8]是外国亲属法或婚姻家庭立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即依法解除夫妻同居义务,但仍保持其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是国家用以调整夫妻关系而规定的一项特别的制度。如1976年《联邦德国民法典》第1567条规定“如夫妻之间不存在共同家庭关系,而夫妻的一方拒绝夫妻共同生活关系,显然不愿意建立共同家庭关系时,夫妻为别居。”“如夫妻在其住宅内部别居时,共同家庭关系也不再存在。”

夫妻同居,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这是当事人缔结婚姻时的愿望和追求。夫妻任何一方均可以要求与对方共同生活,也应该与对方共同生活,当然,有正当理由者除外。同居要求夫妻在一起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中实现相互扶助与抚慰。没有共同生活,违背了婚姻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利益,不符合夫妻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要求。有家不回的一方即定期或不定期地承担了部分或全部家庭经济开支,也仅仅是部分履行了经济抚养责任,因而也是一种没有很好履行夫妻义务的行为。

一般而言,别居应该包括以下含义:

第一,夫妻双方解除同居关系。夫妻同居是指男女双方以配偶身份共同生活,包括夫妻性生活和夫妻在共同生活中经济上的相互扶助、精神上的相互抚慰以及工作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等。解除夫妻同居关系就是指排斥主要包括性生活在内的共同生活。

第二,不解除婚姻关系。别居主要在于解除夫妻同居关系,而不解除婚姻关系。别居以夫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如果夫妻关系已不存在,别居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解除了婚姻关系,使夫妻双方各自成为毫无身份牵连的自由人,别居的法律效力也就类似离婚的法律效力,别居制度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因此,别居制度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婚姻关系的消灭,法律确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发生重大变故时可以别居,并不等于婚姻当事人可以自行变更婚姻关系或自行终止婚姻关系,在别居期间原有的婚姻关系仍然受法律的保护。

别居制度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是国外许多国家民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婚姻法》中没有别居(下转第39页)(上接第59页)的相关内容,只是将分居的期限作为法定离婚的一种理由。

“冬眠离婚”在中国并不具有法律意义,它只是各地方出台的政策,还未上升为严肃的法律,始终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由于其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根据河北省高院的指示精神,此项制度早已停止执行,但作为一种对法律的有益实践,它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即在我国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冬眠离婚”这种现象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因此,正视“冬眠离婚”现象,制定相关法规,已成为新《婚姻法》颁布实施后的又一个刻不容缓的法制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河南濮阳法院实行试离婚制 9桩婚姻起死回生[n].郑州晚报,2005-08-02.

      [2]法院尝试“冬眠离婚” 五个月内不履行夫妻义务.参见中安网.

      [3]“试离婚”开始流行.参见.cn.

      [4]“冬眠离婚”律师法官众说纷云者.参见中国律师网.

      [5]专家提倡“试离婚” 给婚姻一个缓冲期.参见.

第6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春秋战国以来被称为士(文士)即今天称为知识分子的群体,一直把文化与现实的问题当作不断探讨的重大命题。进入19世纪中后期,随着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这一群体同时又深深焦虑着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问题;至“五四”时期,更集中关注于传统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后两个问题从本质内涵上说又都可以纳入第一个问题的范畴。因此,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就成为每个重大变革时期知识群体必须深入研讨、执政者及主要决策者必须深入考量并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出于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痛疾以及对其负面因素可能禁锢新时代意识的深忧,曾激进地主张彻底抛弃传统,以换取民族的觉醒与新生。同时,又援引西方文化的资源以作为建设新文化的推进器。尽管从“五四”运动到方今的21世纪,中国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的丰富复杂已远非当时可比,但是上述三个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思想文化界所必须严肃面对、深入研究,并切实提出对策方案的重要问题。宿州学院作为把孟二冬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成立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正是紧跟党中央部署,立足于文化战略高度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持久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文化战略意识在学校教育规划与工作决策中的重要体现。遵循这一决策,宿州学院充分运用孟二冬精神在各项工作中的导向、规范、激励与凝聚功能,充分发挥孟二冬精神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熏陶品格、提升境界的作用,从而开辟了一条应用型高校建设大学文化的特色道路,使学校工作获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成果,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近年的发展,充分显示出孟二冬精神在建设大学文化、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中的强大推进力。孟二冬精神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和魅力?这当然与孟二冬精神的核心内容有关。从哲学层面说,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本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从社会学层面说:“精神”则常用以指代某个人物、事件或某种思潮所体现的先进价值体系与高尚道德观念,并用人物或事件、或思潮作为精神的定语以形成固定的词组结构,如雷锋精神、长征精神、狂飙突进精神等。其中以个人命名的精神,一般认为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代表这种精神的人,其人格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其精神内涵必须具有普世价值;其二、这种精神必须植根于其人所属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与积极因素;其三、这种精神必须与其人所处时代的先进文化同步,与时代的先进价值体系契合,即具有新时代先进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本质内涵。孟二冬精神正因为具备了这些特征,所以能够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强大推进力。

二、孟二冬的人格魅力与孟二冬精神的普世价值

对个人而言,这种人格是自然而然地潜蕴在其生平经历所形成的特定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具体展现在本人的工作过程与教学科研业绩中。但上述所有因素共同折射出的品德情操、价值观念乃至人生观、荣辱观,却足以作为全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可资躬行的高标典型;而对于绝大多数置身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则更具有感同身受的示范意义。因此,通过这种高尚人格展示的精神,不仅具有令人心向往之的魅力,而且对所有希望成就卓越、超越平凡的普通人,都提供了一种值得向往并足资躬行的成功人生的范例,具备了寻常理念中的惊天动地的英雄所不曾具有的普及型,这一特点和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倡导至今的雷锋精神颇为相似,同样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

三、孟二冬精神与传统文化

孟二冬的专业是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但他在从事相关工作与事业的同时,又从举止言行各个方面,身体力行地实践乃至无声地示范着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骨髓。”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本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具体说有三个方面:“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中庸尚和与厚德载物。”或按当代学者所说,把上述三方面细分为八个要点“:一是民为邦本,二是正道直行,三是自强不息,四是贵和持中,五是平均平等,六是求是务实,七是豁达乐观,八是以道制欲。”孟二冬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体现出的友善、坦诚、务实、进取、坚毅、宽厚等,都渗透着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尚和、务实求是、厚德载物、豁达乐观等精华成分的基因,而孟二冬精神中对以道制欲、中庸之道、平均平等之类精华糟粕并存内容的扬弃,也和他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予以躬行诠释的做法一样,对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实行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样有着广为示范的意义和深远启发的意义。孟二冬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境界,使人们联想到作家周涛曾的一段话:一个人在顺利得意辉煌时,能保持安之若素的低调、平和;在遭遇重大变故时,能够既不像祥林嫂式逢人诉苦,也不是阿Q式的“老子此前阔过”,而是坚持不诉不悲,挺着腰杆继续做人。这种人身上,体现的其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高文化阶层的民族。在文化视野中,人和人比的不是貌,而是“气”,即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再美的貌也要“气”去支撑。没有底气的容貌,只能经得住看三眼,第四眼就索然无味了。而“气”,则是文明、品格、修养、学识、眼界、才能的综合。不断加强、丰富,自然愈老愈醇,伴随终生。同样,国与国比的也不仅是武力、财力,而是国民素质。素质普遍提高,弱可以变强,穷可以变富,这才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孟二冬精神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精髓,他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揭示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生命底蕴,昭示的是中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价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曾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而在现阶段,更是新世纪社会发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精神力量。

四、孟二冬精神与时代精神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主流精神。这种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形成人们在继承历史传统、参与社会实践、经历具体人生中,所习得、需遵守的思想观念和基本价值观念,而这观念价值,解决的是普罗大众的基本人生追求问题。孟二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诠释、躬行、弘扬者,但正是在传授、躬行、弘扬传统文化的专业工作中,体现出他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正如孟二冬的领导和同事所说:“在孟二冬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他的“文章不着一字空”,其精神内涵是指所有著述,都必须有科学真知,都必须是不蹈袭旧说之下开拓出的学术新境。他的博士论文《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从题目到内容,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立意。他论述韩孟诗派的论文,标题是借用李贺的诗句“笔补造化天无工”,既标明韩孟诗派在中唐诗坛的创作业绩和创新精神,也同时展示了他的“改革旧说,开拓学术,创新研究格局”的治学为文宗旨。这种融时代精神于本职工作之中的态度,体现的正是一种安于寂寞、淡泊名利,为社会发展而志存高远、勇于探索、不懈攀登、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秉持“守正而创新”的治学思想,通过探索学术真谛,以实现其“为人类文明立心,为民族灵魂立命,为传统文化传薪火,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学术智慧”的崇高立意和远大抱负,使他在生命和事业中,实现了学术研究和革新精神、传统文化的丰厚蕴涵和时代洪流的火热激情的完美结合。孟二冬这种将本职工作和时代精神高度契合的自觉意识,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树立起在不同岗位上秉持时代精神、践行时代使命的人生座标。

五、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第7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关于春天的谚语】

1、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释义:是描写春天的谚语,也可以说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谚语。立春日是春季的正式开始,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我国自秦代以来,就一直以立春之日作为春季的开始,一年的伊始。迎来了一年的立春日,且是一个晴天,可能预示着今年农业将会有一个好收成。这就是所谓的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2、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释义:牛是农民伯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耕田帮手,要是被淋的生病,不能干活,换做是你也会感到杯具的,没有多少比种田还苦的事了。

3、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释义:立春日有霜,说明气候延迟,因为一般进入深冬就没霜了,而那年立春却有霜,所以天气还处于向严寒过度阶段,立春过后会更冷。如果播下了稻子,秧苗将会不堪寒冷而无法成长,甚至烂掉。所以说“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4、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释义: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努力付出的多了,得到的回报也就相应的越多。

5、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释义:春天人们要早起准备播种,过了播种季节就无法有好收成。

6、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释义:雨水多,田里都会蓄水。耕的都是水田,比旱田好耕种,不用费太大力气。

7、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释义:季节不会等待人们,春天的时间像黄金一样珍贵。

8、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释义:春天人们起得早点去干活,到了秋天收获的粮食就能够让马都吃的饱。

9、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释义:春天的雨淋湿了耕牛的头,无法耕种,农夫会忧愁四十九天。

10、正月展春流。

释义: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11、春到三分暖。

释义:一到春天气温就开始回升转暖。

12、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释义:春夏的天气反复无常。

13、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释义: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14、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释义:春天人们要早起准备播种,过了播种季节就无法有好收成。

15、一年四季春为首。

释义:做什么事春天是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

16、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十有收。

释义: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有大丰收之年。

17、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

释义: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18、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释义: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9、立春落雨至清明。

释义: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20、惊蛰闻雷米似泥。

释义: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21、立春赶春气。

释义: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22、早春晚播田。

释义: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23、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

释义: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24、三月初,寒死少年家。

释义: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25、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释义:意思是春雨很珍贵,对农业生产很有好处。

26、春雷响,万物长。

释义:春雷来到,春天就到了,万物复苏。

27、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释义: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28、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着播田夫。

释义: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29、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

释义: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30、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

释义: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31、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释义:从立春开始便会经常下雨,不是阴天就是雨天,直到清明时节。

32、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释义:雨水多,田里都会蓄水。耕的都是水田,比旱田好耕种,不用费太大力气。

33、立春晴,雨水均。

释义:立春是晴天的话,那么来年的雨水会比较均衡。

34、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释义:晴天耕田不费力。如果立春下雨,很容易断断续续下到清明节。

3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释义: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36、反了春,冻断筋。

释义: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37、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释义:这主要是对农民而言的,民间有俗语春雨贵如油,春天如果下场雨小苗就会长的非常好,秋天就会多收不少庄稼,秋霜也是类似的意思,不过正好相反罢了。

38、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

释义: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39、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

释义: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

40、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释义:这是讲雨水对农作物的作用:夏天的雨对稻子有如生命一样重要:春天的雨(下得多)容易使麦子致病(长不好,歉收)。

41、春时东风双流水,夏时东风旱死鬼。

释义:春天如果刮东风,将是阴雨天气,地上将雨水横流;夏天如果刮东风,将出现严重的旱情。

42、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

释义: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43、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释义:虽然冷锋面势力减弱,有时北方的冷空气仍然很强,冷不防又有一波寒气来袭,於是有这句俗谚。

44、春雨贵如油。

释义:形容春雨的重要,象油一般的珍贵,一年之际在于春,农作物最需要的就是一场及时有效的春雨。

45、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释义:这主要是对农民而言的,民间有俗语春雨贵如油,春天如果下场雨小苗就会长的非常好,秋天就会多收不少庄稼,秋霜也是类似的意思,不过正好相反罢了。

46、打六九头。

释义:一年分二十四节气是按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记时的,便于农时,与天气关系密切,解放前用阴历记月,阴历是按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月,不便农时。冬至开始记九,冬至与立春间隔时间相对固定,往往在六九前后,彦语是为了便于记亿。

47、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释义: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光阴,一天天轻轻的过去,如若不努力,积少成多慢慢的就只能庸庸碌碌。

48、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释义:“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高势力又往往更新相对减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造成两个时段雨量的反相关。

49、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释义: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的月日是确定的,在阴历是不一定的。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阴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闰月的阴历年,很可能在阴历二月初。那末,阴历二月行的是阳历四月的天气。三月行的是阳历五月的天气,比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说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还未回春。

50、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释义:根据我国习惯,阴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认为是春的开始日。在阴历连续平年之后,立春就在阴历十二月中,和阴历正月初一隔着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在阴历年底,还是冬天。这就是“两春夹一冬”的意思。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有此一说。

第8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夏季发病;冬季发病;临床表现;HFRA数据库;中医辨证;临床研究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气候改变等过程具有相适应的周期性变化。当人体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等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正如《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吕氏春秋・尽数》曰:“天生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素问》对邪气伤人的季节与疾病的关系有具体的描述:“冬伤于寒……夏伤于暑……”“冬病在阴,夏病在阳”(阴阳应象大论篇),“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痹论篇)。即不同季节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尤其是冬季和夏季两个相反(阴阳、寒热)季节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迥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中医病历必须填写发病季节,一些临床医生也将RA的发病季节作为辨证的依据之一。RA的辨证应四诊合参,依发病季节辨治是经验性的,未见到C据级别较高的研究,本研究选择两个相反季节(冬季、夏季)发病的RA,比较其临床表现是否有差异,探讨不同发病季节对RA的辨证有何意义。

1 病例来源

本研究的病例来源于河南风湿病医院RA数据库(HFRA数据库)[1],该数据库收录了自2013年4月

至2016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09例RA患者的一般资料、关节表现、关节外表现等病证信息。该数据库所纳入的RA患者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颁布的RA分类标准 [2]。

2 方 法

2.1 分组与研究方法 从409例RA患者中摘取发病季节为冬、夏2季的患者共184例,并按发病季节分为冬季组和夏季组。将2组所涉及的一般资料、关节表现、关节外表现的频数及构成比列表进行比较。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与全距表示;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一般资料 冬季组共101例,男14例,女87例;年龄27~79岁,平均(49.64±10.52)岁;病程2~420个月,中位数42个月;有家族史11例。夏季组共83例,男11例,女72例;年龄17~76岁,平均(47.37±12.57)岁;病程2~288个月,中位数48个月;有家族史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3.2 诱因、关节表现及关节外表现 HFRA数据库中共收录冬季、夏季发病的RA患者184例,涵盖关节表现及关节外表现共258项,依统计学要求,

样本量为变量的5~10倍,删除频数 < 9的变量,剩余变量173个,符合要求。因篇幅所限,2组之间关节疼痛部位、肿胀部位、波动感部位、柔韧感部位、活动受限部位、畸形部位变量的频数及构成比未在本研究“结果”中列出,仅在“表5 χ2检验”中保留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余下2组之间变量的频数及构成比见表1至表4。

3.3 χ2检验 通过对2组中的相同变量制定四格表资料,并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的临床表现汇总,见表5。

通过对表1至表4中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的临床表现对比可知,①活动后乏力、疼痛部位(左远指)、疼痛性质(持续疼)、关节受限部位(右肘),冬季组 > 夏季组,②疼痛部位(右踝)、关节受限部位(左近指),冬季组 < 夏季组。

4 讨 论

通过对2组发病诱因、关节表现及关节外表现进行列表对比,并进行χ2检验,可以看出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的RA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即冬季发病或夏季发病不能作为RA阴阳、寒热辨证的依据。本研究表5中显示,活动后乏力、疼痛性质(持续痛),冬季组 > 夏季组。另外,笔者对本研究中2组的关节疼痛部位、肿胀部位、波动感部位、柔韧感部位、活动受限部位、畸形部位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疼痛部位(右踝关节)、活动受限部位(左侧近端指间关节),冬季组 < 夏季组;疼痛部位(左侧远端指间关节)、活动受限部位(右肘关节),冬季组 > 夏季组。从这些差异中看不出什么规律,尤其对RA的阴阳、寒热辨证看不出有什么意义。这些差异到底有无临床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再进一步关注。

本研究只涉及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而RA春季发病者与秋季发病者临床表现的异同,也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检索文献后发现,相关的研究很少,Grazio等[3]研究了RA发病方式与季节的关系,认为突然发病多在春季,隐伏发病多在秋季,而夏季和冬季的急性和隐伏发病数基本相同。这一结果对RA的辨证似乎无太大意义。还有学者认为,RA多半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后发病或加重[4],这一认识可能是经验性的。笔者建立的HFRA数据库[1]中409例RA患者的结果显示,RA初次发病季节:冬季101例,春季85例,夏季81例,秋季59例,不明确83例;病情加重季节:冬季142例,春季33例,夏季11例,秋季10例,不明确213例。RA冬季发病和冬季加重者最多见。

一些学者研究了气象因素与RA的发病、表现形式、疾病活动度、中医证候、转归、预后等的相关性,未得出明确结论[5-6]。而杨孝兵等[7]研究认为,气象因素与对RA的活动度、证候等有一定的影响。气象因素与RA中医证候的关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气象因素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在HFRA数据库中,409例患者中有240例阴雨天加重,这一气象因素与RA中医证候的关联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张子扬,许平英,等.基于病证结合的类风湿关节炎数据库建立及其409例基线资料报告[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8):5-9.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3] Grazio S,Jajic Z,Jajic I,et al.The mode of onse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J].Reumatizam,1995,42(2):1-6.

[4] 杨华艳,程岚,杨卫彬,等.六季气候因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143-1145.

[5] 沈冲,叶冬青,翟金霞,等.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87-988.

[6] 周惠琼,李东民,赵孟君,等.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8):482-484.

第9篇:立冬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冬奥会;会徽;设计;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58-05

冬奥会的视觉形象系统包括:会徽、海报、吉祥物、奖牌、纪念品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奥运建筑景观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会徽是核心,也就是说冬奥会视觉形象系统中的其他艺术形式都要围绕会徽的设计而展开,它向世界传递着主办国的民族历史文化观和审美价值取向。同时冬奥会会徽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性质、目的及其精神价值,并展示奥林匹克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传达出奥运精神的视觉意象。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夏季奥运会会徽的研究居多,对冬奥会会徽的研究只是做了初步论述,并多以文化学视角研究冬奥会会徽,未能对冬奥会会徽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此文结合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以体育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视角解读冬奥会会徽这个特殊的视觉标志,探析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冬奥会会徽的美学特征和未来会徽设计的发展趋势,以便为我国将来举办冬奥会时在会徽的设计上提供有益的参考。

1.符号化解读冬奥会会徽

会徽就是奥运会视觉形象的高度符号化,也是视觉形象中的核心部分,是由各种具有意象的符号组合而成,符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信息载体,也是实现信息交换和储存的工具。通过符号人们可以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图案是构成奥运会会徽符号的主体元素。色彩分明、内涵深刻的图形不但向人们传递着震撼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够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主办国、主办城市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民族意趣等。会徽所呈现的符号元素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火炬、山脉、太阳、雪花、旗帜以及主办地标志性建筑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去表现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形象。除第1届冬奥会外,其余的历届冬奥会均出现了五环的图案,这是因为《奥林匹克》规定了作为奥运会会徽重要组成部分的五环标志必须在会徽上有所体现。从表1中可以看到,有4届冬奥会以山峰、山脉作为图案的主元素。以山作为图案主元素,凸显了主办国作为世界滑雪胜地的地位及冬奥会与滑雪有关的项目特点。另外,冬奥会会徽选择山做背景的原因还在于它是连接天地的,是众神的居所,它们遍及古代世界。宇宙学说认为,这些圣山还是宇宙的中心和轴心。山脉的峦峰有时是太阳和月亮的居所。因为山脉是水和丰饶的最终源泉。雪花出现的频率最高,共出现过9次,晶莹雪花明示举办冬奥会的冬季特征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项目。太阳出现过3次,太阳展现了冬奥盛会的盎然生机与活力。在第9届冬奥会上,太阳还巧妙意指国名(日本)。火炬出现了1次,火炬象征生命之火,真理之光和太阳之火。在希腊一罗马艺术中,火炬常常成为其中的主题元素,各种形式的火炬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寓意。在奥运会的众多活动中火炬传递仪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象征奥运精神生生不息,因此,火炬成为奥运形象的代表。旗帜出现过1次,旗帜表明奥运会主办国的地位独一无二。运动员出现了3次,用运动员来表示冬季运动项目及特征,同时也表明运动员才是赛场上真正的英雄。主办地建筑出现了5次,主办地建筑突出建筑风格,彰显东道主的地域特色。

2.冬奥会会徽的发展及审美传承

冬奥会会徽作为传递奥运精神、展现主办国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审美符号,牢牢地扎根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它是时代共性下的民族文化个性的体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类拥有共同的审美理想,那就是对生命和谐美的追求。冬奥会会徽的设计在观念和风格方面的变化与整个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往往意味着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它直接影响承载社会、文化思考任务的哲学思想以及表达审美主张的变化。

2.1冬奥会会徽的形成期(1924-1956年)

冬奥会的诞生晚于夏季奥运会,在会徽的设计上也继承了夏季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理念。从第1届冬奥会到第7届冬奥会,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就像招贴画一样,以前现代主义风格为主。主要特征是写实性、唯美性,风格简单而朴实。从表2中可以看到,第1届冬奥会会徽的主图案是五人雪橇、雪山和展翅的雄鹰,这些展现了法国式的风情,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注重写实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受写实主义艺术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形式上主要以当时的平面传媒一封面插图和海报为主;在内容上主要以传播奥林匹克思想的信息为主;在风格上体现了前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的主要特征。

2.2冬奥会会徽的发展期(1960-1988年)(现代主义)

从第8届冬奥会到第15届冬奥会,这一时期的会徽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具有几何化、抽象的艺术特点。第8届冬奥会的会徽与以往的会徽设计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会徽由美国国旗颜色的3个三角形与奥林匹克五环组成。而几个三角形的叠加所产生的立体效果使它看起来像一颗星或一枚雪花的结晶(见表3)。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设计借鉴了世界著名企业形象设计的风格,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特点,以图形的形式宣传奥林匹克思想,记载着奥林匹克发展,向公众传递奥林匹克信息,最终服务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要求。这一时期冬奥会会徽体现着新的色彩组合,以新为好,以奇为最,同时它提倡“少即多”的美学观念,会徽的设计向着易于识别、简洁、抽象化的方向发展。

2.3冬奥会会徽的成熟期(1992年至今)

从第16届冬奥会到第23届冬奥会,这一时期的会徽以后现代主义风格为主,抽象与具像相结合,具有更注重人文主义的艺术特点。这一时期的冬奥会会徽将具体的设计图形、文字和色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冬奥会主办理念的设计主题。从表4中可以看到,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的第21届冬奥会会徽的图案非常简洁明快,其构思取材于加拿大北部地区土著民族因纽特人的巨型石刻,这些被雕刻并叠放人形的巨石常被用做路标和纪念物。图案是由5块彩色石头叠成,既像路标、灯塔,也像一个站立的冰球运动员,人形的主体形象被命名为伊拉纳克,其原意为朋友的意思。伊拉纳克的头部为绿色,双臂为深蓝色,躯干为天蓝色,双腿分别为红色和金色。绿色、深蓝与天蓝代表温哥华沿海地区的森林、山区与群岛,红色是加拿大国家标志一枫叶的颜色,金色代表温哥华的夕阳胜景,这5种颜色也与奥运五环的颜色相同。会徽的整个人形体现了“友谊,热情,力量,视野和团队精神”。

2.4冬奥会会徽的审美价值

冬奥会会徽不但具有美的属性,同时还有审美价值特性。作为一件特殊的艺术品,它既具有本身的美又具有“精神的美”。通过优美的冬奥会会徽符号展现着主办国的民族生活个性、价值理念、审美风格,同时又体现着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凡是能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和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东西,对于各民族来说都有审美价值。冬奥会会徽作为审美对象,其价值特性即在于此。

2.4.1形象之美 冬奥会会徽符号给人的视觉冲击,首先是单个外显的美的元素,即图案的单个符号,然后才是整个系统的美的元素组合,所以冬奥会会徽符号的外显视觉审美价值,包括会徽图案的色彩、线条、图形等单个美的元素及符号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倾向与价值。

(1)色彩之美。红、黄、蓝是冬奥会会徽图案的主色调。它们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无论从视觉和心理上都带给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红色,血液与火焰的颜色,因为它代表了动力、威力、领导以及勇气。作为代表火的颜色,红色又带有了能量、力量、稳定及影响等含义。特别在中国,红色因其对生与死的控制而被看作是幸运色。黄色是阳光的颜色,属暖色系,它是最令人欢快和振奋的色彩。作为给人以温暖和鼓励的颜色,黄色带来的是希望和快乐,它暗示着乐观和轻松,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如和谐、和平、活力、欢快和理想。黄色激发人们的思考,给人以创造、智慧、哲理、聪明、博学、权威及个人权利等特性。蓝色作为大海和天空的颜色,给人以深沉、凉爽及平静的印象。作为继红色之后第二个能够引起人们强烈情感反应的颜色,蓝色的作用正好与红色相反。它帮助人们宽心并放松,而不是激励或威胁。就像蓝天和大海,蓝色总是显得很遥远、很神秘,总是令人沉思、冥想,在唤起人们的思考的同时使人们内心平静。

(2)线条之美。图形自古就先于文字成为人类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因为文字是不同识别标准的符号,而图形是跨语言、跨国界无需翻译的视觉语言。线条又是构成图形的重要元素,因此,线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线条从基本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洁明了、直率的性格,具有一种力量之美;曲线则是女性的象征,较温和,是对称和秩序之美。线条在图形中具有分割色块和视觉导向的作用,既可表现静态的图形,又可模拟动态的瞬间。

(3)整体之美。人们对于视觉形态的审美心理,都有一种回归为语义的习惯,即通过视觉语言对图形潜在的情感转化为抽象意念的符号。对于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也是如此,因此,尽管冬奥会会徽在各个时代或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但都通过图形表现一种组合的寓意,这不仅是图形的罗列,更是情感的逻辑结构。

冬奥会会徽大多有一个简单易记的外轮廓形,内部填充各种图形元素,使得冬奥会会徽的主体图形及其背景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以整体易记忆的认知方式。冬奥会会徽整体构形与构图,自然合理又赋予创意的表达,产生阅读的舒畅感。

2.4.2文化之美 冬奥会会徽不仅具有表面的形象之美,在其背后还隐藏着文化属性。冬奥会会徽的文化性无非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民族性、国际性、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首先,在小小的冬奥会会徽上分别体现了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内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并以奥运会会徽为平台,通过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审美认知,有助于增进大众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端正了社会的审美认知态度,同时,对于会徽的国际化发展也提供了有利帮助。

其次,冬奥会会徽除了要体现主办国的民族文化和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最重要还要展现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其中冰雪文化的加入是冬奥会会徽在文化层面上区别于夏季奥运会会徽的重要内容。冰雪文化并不等同于地域文化,也不是一个雪花图形所能代表的,它是层次性和功能性的意识形态统一体,是知冰识雪的各族人民在特定的时空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冰雪文化之于冬奥会会徽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

2.4.3意象之美 前面谈到冬奥会会徽美的价值,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奥运精神这种特定指向内涵的审美符号来看,因此,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奥运精神所体现的特定内涵对审美主体的影响,这种审美价值是显性的,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会徽的隐性审美价值,即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象对审美主体心灵的作用,也就是意象美。

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意象之美可以从观赏者和设计者两个角度来看,前者是意象审美,后者则是意象创造。意象又成为主客体相互作用实现审美价值的中介。纵观中后期的冬奥会会徽,均为简洁甚至高度抽象的图形,会徽中每一个抽象的图形都能成为审美主体眼中的审美意象。由于审美经验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甚至同一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冬奥会会徽既体现了其显性的审美价值,又作为纯粹的艺术将隐性审美价值潜伏其中。这样的审美特征使奥运会会徽这一审美视觉艺术符号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3.冬奥会会徽的审美发展趋势

3.1数字化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已成为冬奥会会徽审美发展的必然趋势。冬奥会会徽的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问题,它由以往的二维平面化向三维立体化、静态化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冬奥会会徽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语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数字技术,人们对奥运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一切审美想象几乎都可变为现实。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冬奥会会徽设计开始从静态的、理l生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转变。通过最新的3D打印,冬奥会会徽可以在平面上体现立体形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思维空间和强烈的视觉感受。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冬奥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将随之产生巨大变化。设计师把冬奥会会徽中呆板不变的图形元素变为具有生命力的视觉影像。

3.2民族化趋势

奥林匹克规定会徽要体现主办国或主办城市的特点,但像以往用写实手法来描绘这些特点早已过时。把独特的民族色彩、吉祥图案、标志性建筑等富有民族元素的图形设计成构思精妙的抽象符号是会徽设计的具体操作思路。索契冬奥会会徽的颜色主色调就采用了俄罗斯国旗的蓝色,而平昌冬奥会会徽则采用了韩国的传统色彩一五方色(青、赤、黄、白、黑五色)。这些带有民族烙印的色彩和图形将会提升冬奥会会徽的审美价值。

3.3文字意象化趋势

文字意象化就是把独特的民族文字本身当作特殊的符号来对待,再加以意象化的变形,使其内涵扩大和延伸。文字意象化从意境上提升了人们对冬奥会会徽的审美感受。同时,图形设计在形式上也日趋符号化、文字化,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更直观地获取视觉信息。可以说图形文字比文字更具内涵,又比一般图形更具图理和文字性的视觉传达效果,成为了现代图形设计的主导性潮流。平昌冬奥会会徽就是将韩文中“平昌”两个字的子音加以形象化后完成的。

4.结语

冬奥会会徽作为人们认识冬奥会的媒介,是一届成功奥运的标志,是奥运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向世界展现主办国民族文化的窗口。冬奥会会徽是由各种高度意象化的符号构成的,主办国通过会徽符号诠释奥运精神,传递民族情感。它同时也是对美的传承和发展,它由早期的招贴画演变成当今的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艺术图示。冬奥会传达给人们的不仅是运动之美,通过会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有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和意象之美。将目光聚焦在冬奥会会徽上,能在这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拓展美的价值,丰富美的经验。未来的冬奥会会徽设计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和思想,运用新媒介传播更加富有民族内涵的、动态的、三维立体的视觉语言,既展现冬季运动独特魅力,又体现主办国的文化之美和奥林匹克的精神之美。

参考文献:

[1]张军,冬季奥运会会徽的文化学释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1):25-27.

[2]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3]蔡淑敏,现代奥运会徽符号的审美价值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4]闫玉光,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2):82.

[5]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