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第1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今年我院共有毕业研究生87人。

其中:

博士研究生人数:21人 ,实际就业15人

所占比例:85.71%

硕士研究生人数:66人,有 5人考博,实际就业45人

所占比例:78.79%

实际就业总人数:60人(截止XX.7.4.)

所占比例:80.46%

分配去向如下:

就业单位类型

人数

比例(%)

一次就业总数

60

80.46

党政机关

5

5.8

科研单位

2

2.3

院校

15

17.24

医疗单位

10

11.50

金融单位

国营企业

8

9.20

三资企业

7

8.05

私营企业

12

13.80

公安、部队

其它

1.15

用人单位供需情况分析表:

用人单位类型

数目(人)

比率(%)

备注

药厂医药公司

150

83.3

学校为学生提供用人信息31个,需要学生量为180多人,供需比为1:2

机关及事业科

4

2.2

医院

11

6.1

学校

16

8.9

毕业生流向:

城市

人数

比例(%)

成都

42

52.50

上海

7

8.75

广州

3

3.75

厦门

1

1.25

深圳

2

2.5

城市

3

3.75

海口

2

2.5

二、XX届研究生毕业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1、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就业压力

XX年10月初学校召开了XX年就业指导工作会议后,我院03级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正式展开。综合各种信息认识到XX年的就业工作压力将会非常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由于XX年研究生招生比XX年扩大了将近一倍,从我们药学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05届毕业研究生只有四十人,而06届人数达到86人!另一方面,社会需求也在减少,往年遗留问题也拖到今年解决。

2、做好毕业生前期思想准备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十月份开始学院把主要工作放在对学生中的宣传上,首先传达学校的就业指导思想。要求同学在择业时能尽量把握标准,不能一味按自己要求选择工作岗位和单位。鉴于这个时期单位到校进行招聘的还不多,同学们对传达的思想理解不深,学院认真积极的做学生思想工作,使大部分学生在认识得到了提高。

3、统计个人信息以“备战”

与此同时,学院首先安排统计毕业生信息,组织同学完成《毕业生推荐表》,同时还组织学生完成毕业生图像采集等工作。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缺点、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自己理想的单位,再针对单位的特点等来指导毕业生自荐信的书写。

4、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做好“媒人”

从十一月开始学院本着“学生就业第一”的原则,主动出击联络用人单位,联系“关系户”,拓展新的“关系户”, 积极安排宣讲会为单位提供其推销单位的空间场所,做好接洽配合工作。同时保持就业信息宣传之路的畅通。再一番努力之后,陆续有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公司进校或到我们药学院进行招聘。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诺华(中国)制药、地奥集团、开拓者化学、天津凯莱英化学等公司等。

5、就业指导工作过程及分析

11月份是各个大公司进行校园招聘的宣讲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好几家公司来学院招聘,同学们对此呈观望状态,立即签约的人不多。从单位性质上看,这段时间的单位主要是民营或者合资企业,而工作方向或专业方向主要是新药开发,特别是药物合成方面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民营或合资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择,反应速度快,需求大,要求高。很多同学在面试时准备不足,惨被淘汰。另一方面表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求职技巧方面的不足,没有专业人士系统地进行培训,专业知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公司要求的专业方面很多同学达不到。

十一月下旬,学校组织了第一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前来参加的单位有五百多家,其中医药方面有近百家。这是我们的大好时机。这次来招聘的制药企业中大部分是四川周围的企业,比如成都周边和重庆市周围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当大,比如重庆华邦制药,重庆药友,康弘制药等。还有一部分是江苏、浙江一带的企业,比如江苏豪森、江苏恒瑞、浙江康恩贝等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显著性的特点就是国企或正在进行改制的国企,他们对招聘的程序比较在意,一般都是需要学校出具函件。这从一方面反应出这类企业在人才竞争的机制上不够灵活,按部就班,缺乏自主等缺点。

这次招聘会我们药学院也只有少部分同学签定了协议书,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家都在四川,不论是个人还是家人都不愿意离家太远就业,大多数的人都比较愿意等。从我们发出的调查来看,约有一半的人非常想在成都就业,而今年成都的企业容纳毕业生人数十分有限,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我们学院的就业率。

到XX年2月以后,部分本科考研不理想的同学开始寻找工作,这带动了学校的第二次就业高峰。在这半年中,来学校招聘的单位主要是各类事业单位。由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招聘需要上级单位批准,因此限制了这类单位的进校时间。

从XX年3月到5月这段时间,我院主要接待的单位是各个省市的地方院校,他们的主要需要是各药学专业的教学岗位或科研岗位。而且这类高校对学生的学历都比较看重,一般要求是博士,至少都应该是硕士,极少有需要本科同学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昆明医学院等高校。

还有部分事业单位是各地方的药品检验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些单位是同学们极力争取并愿意去的,因此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由于这类单位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也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每年前去应聘的人是骆驿不绝。比如厦门市药检所只有两个名额,但有几十个人都投递了简历。从今年就业方向来看,药物分析专业到药品检验所工作的概率要比其它专业大些。厦门药品检验所和成都市药品检验所各自招收了一个药物分析专业的硕士。海南药品检验所招收了一名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

到6月份,我院共有21名博士毕业生,还有3名没有落实工作,就业率在85.71%左右。66名硕士中,还有14人没有签约,就业率约78.79%,总体来看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在未就业的同学中有一部分想出国,有一部分在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有了意向但是还没有签约,到年争取全部就业。截止7月4日,我院研究生就业人数60人,就业率80.46%以上。

三、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研究生就业的工作以前是研究生院在负责,今年由招生就业处来负责,经验有所欠缺。

二、就

业形势更加严峻。XX年全国毕业413万大学生,但国家每年新增岗位只有200万,形势严峻。

三、学生期望值并没有下降。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依然看好,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够,造成期望值居高不下,影响就业。

四、专业设置不成比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多的而学院培养人数少,比如药物化学专业,今年来我院招收的专业需求至少一百人,但是药物化学专业今年只有十六位硕士毕业生。一些社会需求少的专业而培养人数相对较多,比如生药学。

四、对XX年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及展望

1、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比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种上岗等级证书。

2、学院从当前形势的角度及时分析、掌握就业动向,及时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和指导,为同学们的目标定位打好基础,让同学放弃观望态度,以免错过就业良机。

3、指导学生针对私企、国企、外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帮助尽快就业。

4、继续加强信息通道畅通无阻。确保信息到班、到人。

总之,不难看出下一年的就业工作将更加困难和严峻。这一年来就业的同学毫无疑问地会挤占下一年的就业指标,因此明年的工作一定也不轻松,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XX年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确保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第2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一、总体思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省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将以就业训练为基础,以促进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岗位为依托,以促进就业为。目的,通过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前训练,实现就业训练与见习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目的。

二、实施对象各类大中专院校应往届毕业生。

三、实施步骤

    l、各级劳动保障、教育部门以已开展就业训练的院校为基础,在搞好《劳动法规常识》、《就业指导》、《职业道德》等就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吸纳应届毕业生或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2、依托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处),对参加就业前训练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建档造册,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并纳入“大学生见习计划”的资源库;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可凭《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通过原毕业院校或直接到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3、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的应往届毕业生须填写《就业意向书》,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愿望与需求,为向用人单位推荐提供依据。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填写的《就业意向书》,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提供见习岗位。

5、根据其意向书的要求,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见习,见习期3—6个月。

6、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协调用人单位为见习人员提供生活费用300—500元/月。

7、学生见习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转入正规就业。对见习结束但未被正,式录用人员;凭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和《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已享受免费培训的不再享受该政策),并由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工作。

四、实施目标2004年—2008年五年间全省计划组织20万名应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成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是搞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益尝试和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下大力抓实抓好。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联合成立“大学生见习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责成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务必使该计划落到实处。

第3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首先来谈一谈分配、使用高等毕业生工作中的缺点。

我们在分配工作中的缺点是,在有制分配计划时,特别是对于某些新的专业的毕业生的分配,由于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用途缺乏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对用人部门的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曾经有过将个别专业的毕业生分配错了的事件。例如,一九五三年暑期由于不了解东北工学院电机制造专业部分毕业生是专为开关制造厂培养的,而当作一般电机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分配了工作。在分配工作中,也没有很好地向用人部门介绍毕业生专业的用途,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考虑分配毕业生的工作。工作中也还有疏忽大意、粗枝大叶的现象。例如曾把专业名称弄错了因而造成某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对于分配、使用不合理的毕业生的工作调整方面,也有不少缺点。对某些毕业生工作的调整,态度不够坚决;也没有很好地将我们所了解到的浪费人材的现象及时反映到有关方面,以促使各方面的重视。

用人部门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分配、使用,也是有缺点的。这种缺点虽然不是大量的,但是相当严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关于提高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分配的计划性问题。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使用不合理和浪费人材的现象,常常是由于有些部门所提毕业生需要计划和配备计划不准确而产生的。不少的用人单位提出的毕业生需要计划,往往不能反映实际的需要情况。有的是由于对实际情况还不了解,有的是认为反正在实际分配时要削减,不如多提一些。有的用人部门对于所属各单位的实际需要情况了解不够,在配备毕业生时,对需要少的配备多了,而对需要多的却配备少了;迫切需要某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单位,没有分配人去,而对目前不需要人的,反而分配去了(或分配的比例太不切实际)。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两个工程公司,同在一个城市,又属于同一个中央部门的专业局。一个公司分配学暖气通风的毕业生改行作了别的工作;另一个公司由于没有学暖气通风的毕业生,却分配了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改行作暖气通风工作。高等学校助教的配备,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某个学校测量专修科已经抵消,还为这个专修科配备助教。也有些用人部门对于重点建设的厂矿的实际需要情况了解不够,过多地配备毕业生给这些厂矿,或过早地配备生产准备人员,都曾经造成相当严重的积压人材的现象。

不可否认,我们在计划工作方面经验不足,困难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实际需要情况注意进行认真的了解,前述的那些不合理现象不是不可能减少和避免的。各用人单位今后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中应该切实改进需要计划和配备计划的拟订工作。计划性提高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仅可以减少浪费人材的现象,还可以适当地减轻缺乏专业人材的紧张情况。

有的用人单位对于本单位需要的人数心中无底。首长地提出需要计划。有的

用人单位唯恐要不到干部,把目前不需要而其他单位迫切需耍的毕业生“储备”起来。有的用人单位不必要地多用人,如用一个人就可以的,要用两个人。自然,这就谈不到甚么计划性了。很自然,不合理使用和浪费人材的现象便随之而产生了。

第二,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用途同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的问题。我认为,只要能认真地研究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用途和本单位业务所需的工科,并注意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分配、使用不合理和浪费人材的现象。过去,有的单位往往对毕业生专业用途研究不但或仅从专业名称顾名思义地来分配毕业生的工作;有的单位对于本单位业务所需的工种缺乏细致的研究。仅仅罢统地考虑要配备多少学机械或学土木的毕业生。这样分配的结果,有的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就结合不上,因而浪费了人材。

不能认为这些缺点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验、业务不熟悉”。产生这些缺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好好学习、不认真调查研究的作风。用人的单位一般都有许多有经验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如果吸收他们参加分配工作。或者虚心地徵询一下他们的意见,就完全有可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用途,并根据业务的需要来分配毕业生的工作。有的同志认为,高等学校毕业生是“通材”,只须按照机械、电机等大类分配工作就可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在现代化的工业建设中,科学技术的分工是十分复杂的,只有根据科学技术的分工来考虑专业人材的使用,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今后,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日益细致和完善,工业建设的技术工科越来越复杂。因此,只有深入研究专业用途,了解业务的需要,慎重、细微地考虑分配毕业生的工作,才能避免或减少浪费人材的现象。

根本不考虑毕业生的专业,随便分配毕业生的工作,对人材采取毫不爱惜的态度的事实是存在的。有的作分配工作的同志。根据某些干部过去曾经打过仗、搞过,现在又做工业管理工作的事实,认为可以要求某些毕业生作不必要的改行,并且认为是合理的。这样的比拟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特别是工科毕业生的合理使用的方向问题。

第4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罗怡(1979-),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2-02

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按照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工科专业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是将本科数年所学知识融合提炼并加以升华的过程。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高等工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执行,实际持续时间往往在3~5个月不等。因此,如何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保证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教学环节改革问题。

一、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对待态度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许多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反映出本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学培养计划在毕业设计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够充足

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并在第八学期执行。通常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始的一至四周或一至六周时间内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并阅读和翻译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之后利用约七至八周的时间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最后利用四周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答辩。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约持续十六周时间。[1]其中,某些专业还需要穿行或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工作。

可以看出,对于工科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实践工作以及课题的深入研究,并最终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由于课题准备时间比较紧张,一些学生在拿到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课题后,不能形成对课题研究现状的基本了解,也迟迟不能进入课题研究的工作状态,以致于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无从下手,甚至不了解实验研究的具体目的。显然,即使有合理的毕业设计程序计划,由于无法充分保证各个阶段的实际执行时间,也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及科研论文质量。

2.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在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现行的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来说包括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通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大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以传授大量专业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知识面,通过强化基础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种是“专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细化学科专业门类和课程,在一定基础知识平台上重点培养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适用于工科大类的不同学科专业。

不论是“通才”培养模式还是“专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常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第六、第七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其中,第六学期主要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七学期主要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学生把大量本应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考研复习和找工作上,使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这样前导课程的学习欠缺不利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也不利于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环节,无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专业技能水平。

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课程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无论是在安排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往往更多地局限于关注本门专业课程自身,缺乏对该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后续专业课程或相关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将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制约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多数工科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较强的动手能力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学科专业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求学生在专业方面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环节便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思考习惯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2]

但是受师资、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工科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3]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涉及专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受本科培养计划总学分的限制,专业实验教学设置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实验教学设置以专业基础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大多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实验能力之后,留给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空间并不多。而过多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使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在毕业设计环节,一些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不知如何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创新了。

4.缺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及实践环节

工科类专业的大学学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治学等各方面。但在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缺乏或并不重视对这方面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缺乏查阅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研究习惯、不能规范地撰写学术论文、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抄袭他人研究论文、团队协作精神缺失、不能承受多次实验失败的挫折等一系列问题。[4]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制约学生能力培养的绝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诸多因素,尤其是本科教学培养体系。因此,基于毕业设计在工科类专业整个本科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要提高其质量,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科学地整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各专业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相关性和延续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延长毕业设计环节的运行时间,保证科学有效地执行

为了避免由于时间冲突,造成考研与就业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保证实际执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将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延长至一年,即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进行。这里并非简单机械地延长毕业设计持续时间,而是要延伸毕业设计的教学计划,使其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穿行,并在内容上形成有机结合。

首先,将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初进行。在第五学期规划好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进入第六学期时已经初步构建好基本专业知识框架。此时,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调整和细化。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及其实践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在毕业设计中的研究方向。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辅助引导下,结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形成对毕业设计研究方向的基本认识和了解。这样的选题工作安排,保证了学生在进入课题研究前,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和了解,使其在进一步深入课题研究前自主培养形成明确的研究目标感。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进行知识储备、前期铺垫等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后续展开的毕业设计中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其次,根据前期准备中学生对毕业设计研究方向的学习和了解,安排其在第七学期初进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文字撰写工作,使其具备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此时,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第六学期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第七学期对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成课题的基本专业知识储备,随后可展开研究课题的具体工作,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工作的实施。由于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延长至一年,因此,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深入研究课题,且可以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展开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在前期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为毕业设计环节作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兼顾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避免了考研和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强烈冲击,也使学生客观上具备了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条件。

2.整合与调整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计划

在第五学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第六学期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并配合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需要开设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在这样的培养计划安排下,学生在第六学期毕业设计选题时已经形成了对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认识,建立了专业知识架构。在第七学期正式进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时,已经基本完成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了承担并完成具有一定深度要求的毕业设计课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

整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计划,注意不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承继关系,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先导,也是提高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保证。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教学中,改变教学内容设计上相对独立的缺陷,注重与相关先修课程或后续课程的连贯性,以促进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尤其是把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及能力储备环节渗透到实践环节教学中,针对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注意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保障。这样可以使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依层次逐步推进。先修课程为后续课程做了铺垫和准备,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能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得到相应解答,并能及时得到实践锻炼,加强和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能力培养,创新毕业设计模式

某些发达的欧美国家具备完善的职业培养教育体系,学生在完成大学学历教育后,由各工科门类的行业专业协会对其进行完备、专业和较强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从而在大学学历教育和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无缝衔接。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衔接大学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对于职业教育这部分培训工作多由各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担负责执行。

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环节既是对学生接受本科四年教育后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的一个契机。既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国内提出了多种高等工程培养的新模式与毕业设计的培养相辅相成。例如,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或者一些高等院校实施的“3+1”、“5+1+1+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都着重解决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教育中的工程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从而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6]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阶段的最后环节,对于工科类专业而言,是专业知识升华的重要过程,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形势下仍能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就要因势利导,对现行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从而提高工科专业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2]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3):189-190.

[3]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3-85.

[4]邓小玲,贾碧,蔡苇,等.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06-207.

第5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特性;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44-04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受到一次提升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不同专业而言,因专业特性的不同,使毕业设计要求在具有

共性之余,必然存在差异,城市规划专业更是如此。基于这一角度的考虑,毕业设计要进一步体现城市规划专业特性需要,其教学运行体系如何落实,运行过程中各主要环节该如何要求,都应给予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一、城市规划专业特性与毕业设计联系的再认识

城市规划的专业特性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实践性、技能多样性和体现公共政策的属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体现了城市规划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创新性体现了在应用理论知识、规划理念、技术手段、规划管理时要具备产生原创思想和新方法的能力;实践性则体现了规划从设想到方案成果的实施过程;技能多样性要求规划工作者应具备理论应用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绘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现从专业到职业再到执业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要求;公共政策属性要求统筹兼顾社会不同利益,构建社会和谐,引导城乡协调发展。可以说城市规划的专业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业要求与专业人才实际需要的一种具体反映。

毕业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培养中最综合、最贴近社会行业要求与工作实际的环节,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特性,给予全面的关注和落实。

但以往毕业设计过程更多关注的是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性等共性问题,其综合性要求注重各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绘图等内容,更多是技术层面的综

合,缺乏对社会、经济、政策、实施和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综合考虑;实践性注重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了解一个规划设计方案在物质形态角度的主要构成和操作要求,是规划设计方法和技能的实践,但缺乏方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运用,技术文件与管理政策文件的联系等内容。总之,以往的毕业设计与专业特性联系不够紧密,涉及面相对狭窄,专业特性方面给予的关注远远不够,导致教学性、技术性较强,专业性、行业性偏弱,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和质量。

二、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教学运行体系的构成

基于上述认识,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运行体系的核心就是要体现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不断创新,发挥其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对已有毕业设计工作流程[1]资料的梳理和地方院校实施情况,结合以上思考,可将规划毕业设计工作运行体系分为前期准备、设计形成、成果考核和质量管控四个方面、九个环节(图1)。

前期准备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在毕业设计如何体现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要,实现有效结合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前期准备包括毕业实习、设计选题、题目审核、开题四个环节。

设计形成是毕业设计的具体过程。在毕业设计如何体现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要,实现有效结合方面发挥着综合培养锻炼作用。设计形成

共包括前期设计、中期设计、后期设计三个环节。

成果考核是对毕业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质量完成优劣的最终认定,对毕业设计如何体现专业特性,如何

有效结合行业需求等问题起到评价验证作用,包括毕业答辩、教学归档两个环节。

质量管控贯穿毕业设计各环节,保障毕业设计整体和各项工作环节有序规范运行,是毕业设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发挥着管理督查、纠错反馈的作用。

质量管控由一系列反映落实各工作环节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控措施构成,

包括整体管控和环节分项管控两个主要部分。例如,整体管控部分包括校院系教研室、指导教师各层级的职责和作用,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针对各层次类型规划设计的专业毕业设计规范等;环节分项管控包含毕业实习要求及管理办法,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管理办法,选题、题目审核和开题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监控制度[2],答辩要求及评分标准等。管控部分从整体到局部,使各环节工作得以紧密衔接,有效实施,及时反映问题,围绕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要发挥作用,引导各环节工作不断接近目标要求。

三、与专业特性密切结合的毕业设计关键环节

(一)校企结合的毕业实习环节

教师在毕业实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规划项目具体操作技术路线和程序,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应用,常见规划设计问题认知,规划素材实例收集整理分析等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接受规划师实务与技能和规划管理的基本培训,并为毕业设计自主选题或预计的题目类型做好准备工作。

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应避免零散式的实习方式,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应加大落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联系,实施校企合作指导,通过融入企业要求和教学要求,加大指导力度和效果,突出专业特性要求,这一指导模式可继续在毕业设计指导实施中沿用。

(二)多源头的设计选题环节

第6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坚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首位,进一步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招聘计划和范围

(一)招聘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从2012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招聘4000个岗位,用于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市、省直管县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公益性岗位数量后申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综合平衡后下达计划。

(二)岗位范围。2012-2014年主要为街道(乡镇)、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招聘公益岗位。

三、招聘对象和条件

(一)招聘对象。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招聘对象为,籍毕业2年以内、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招聘范围。

(二)招聘条件。

(1)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无违法违纪记录。

(2)自愿从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热爱基层工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意扎根基层。

(3)能够服从组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4)身体健康。

四、招聘原则和程序

(一)招聘原则。公益性岗位招聘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优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招聘程序。招聘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按照上报计划、公告、网上报名、考试聘用、签约上岗等程序进行。

(1)上报计划。每年6月底前,各市、省直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后上报年度招聘岗位计划。包括岗位名称、岗位分布和招聘数量等内容。

(2)公告。各市、省直管县通过媒体、网络公布公益性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范围条件、招聘名额、政策待遇及有关规定等。

(3)网上报名。凡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均可报名。报名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进行,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4)考试聘用。考生在报名户籍所在市(含省直管县)参加考试。笔试考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体检、复核工作由各市、省直管县自行组织。拟聘人员名单经各市、省直管县公示无异议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5)签约上岗。考生被聘用后,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岗前培训,经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

五、待遇和管理

(一)劳动报酬。“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被聘用人员,其工资水平参照当地同类别街道(乡镇)、社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确定,年均工资收入不低于18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随当地人均工资水平增长而适当提高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待遇。

(二)劳动关系。“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被聘用人员工作期间,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为三年。在劳动合同期内,聘用人员的档案、人事、户籍关系等统一由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党、团关系转至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期满后,服务期间的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并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

(三)岗位管理。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本地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随时掌握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增减变动和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补贴发放情况,并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做好公益性岗位工作。各用人单位负责对使用的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办法。用人单位需每季度向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如实上报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工作等情况,人员变动要随时报告。

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应及时报告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时停止发放工资及各项补贴。

六、资金保障

(一)岗位补贴。按照分级保障的原则,“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所需资金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省级财政对皖北地区和大别山区予以适当倾斜。

(二)社保补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个人承担。单位缴纳部分由就业专项资金给予补贴,采取先缴后补的方式进行,由用人单位先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负责,会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共同实施。各地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落到实处。

第7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本文仅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园林专业为例,以小见大,浅析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园林专业就业状况,期望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园林专业;就业前景;影响因素;专业性

1. 园林专业概况

园林专业是一门横跨建筑、生态、艺术三大学科的边缘学科,这种特定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②。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体分为三个方向:

1.园林景观设计,进入设计公司设计院等;

2.园林工程施工,进入园林工程公司或园林局等单位;

3.以及园林植物研究,进入科研机构或院校等。

因此,毕业生可在城市园林绿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就业。由此可见,园林这个学科的专业较强的专业性使园林学子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较强,同时,园林涵盖了建筑、生态、艺术三大学科,也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选择方面更灵活,选择更广阔。

2. 毕业生就业率及其原因的分析

2.1毕业升就业状况

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成功找到工作的数量比例对于就业情况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调查统计,我校今年园林专业的落实率达到了100%,园林毕业生在相关行业中,一直以其过硬的专业技能著称,就业率超过90%,还有部分同学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提高专业知识,增强竞争力。

2.2毕业生专业与职业相关程度调查

进行此项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专业在毕业生选择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局限性。对于指导毕业生就业选择以及学院的专业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数据显示,97%园林毕业生一般都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由于技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比其他专业更为突出。学生平时都需要加强绘图、建模等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

2.3影响就业的因素

毕业生在就业前考虑的因素对于就业的选择以及就业的指导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如何根据毕业生就业考虑因素,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谐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更好地匹配供需是就业指导工作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调查数据可知,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在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工作稳定性。可见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仍是比较理性的,比较重视工作单位和职位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而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较为丰厚的工资。园林学生刚毕业到专业对口公司工作,环境和收入都是比较卑微的。所以,选择具有发展机会的单位,才是毕业生较为理智的选择。

2.4职业规划的影响

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毕业生是否早早地作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与就业率有着细微的关系。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我院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为之采取行动,这是可喜的。园林专业业有过半的毕业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实践行动。职业生涯规划,是为自己日后的职业目标与方向,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设计。而能够依照规划案不断修正与努力,显得尤为重要。

3. 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困难以及选择。而毕业生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选择更好的就业道路,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以下先就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当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突出表现为毕业生自身就业定位不准确,期望值普遍过高,从而导致了选择就业单位和职务时遇到一定的挫折,进而影响到最终职业和方向的确定。因此可以从中看到职业规划对于毕业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尽早让毕业生认识自身,明确目标,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预防在寻找职业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

因园林专业实践性强,而毕业生实践能力差。许多大型企业,效益较好的规划设计院竞争激烈,对年龄、工作年限等做出硬性规定,看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对毕业生一般不予考虑。而小型企业虽愿意花人力物力对他们进行“二次培养”,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造成许多小型企业成为毕业生的跳板,人才流动性大。所培养的人才流失使得许多小型企业以毕业生无工作经验为由,降低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加重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⑥

由于目前园林行业处于一个红火的阶段,就业形势良好、利润丰厚、行规不完善等原因,促使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纷纷进入园林行业,如建筑专业、美术专业、电脑艺术专业、环境生态类专业、植物方向专业等。至于就业信息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这一问题,随着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日益完善,以及网络这一平台的飞速发展,假以时日,定不成问题。⑦

4. 毕业生后选择公务员及其相关问题的调查

由于公务员在政策上以及制度上的保障等方面优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根据统计,园林专业公务员报考人数比例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公务员竞争力强,而园林专业的专业性较强,而且报考公务员的范围较窄,所以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去外企或事业单位工作。

5. 考研及其因素的研究调查

对于园林毕业生而言,有很多人都选择了通过考取研究生以获得更高的学历以及更方面技能与素质的提高,从而获得竞争的优势。因此,参加考研的同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对于考研的学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其从事专业的发展,更会影响到考研的成功率以及未来自身的发展方向。望大四的同学可以端正自己的太多,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

参考文献

①园林设计专业就业形势及市场前景

②关于高职园林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 作者:王颖

③林学院12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012年 10月30日

④张山林,周姝彤.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建设与政府职能创新[J].高校论坛.

⑤2011-2012学年度林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自评报告

第8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就业指导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明显的新特点和趋势。

1、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及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由此导致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两个主体地位的确立,并出现了相应的就业去向合同化、就业手段信息化和就业指导专业化等一系列就业工作的新趋势。

2、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加并且持续攀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3、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造就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原来狭窄领域里人才资源的简单配置,而表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和适应。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当前,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就业指导的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比较有了很大不同。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有了新的特点,指导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1、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只是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认真执行上面下达的分配计划即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2、指导性越来越重要

应届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惶惑和不解,很容易人云亦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3、前瞻性越来越必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就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超前筹划,教育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面对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形势,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理论性越来越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应为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能,而且更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加强其职业能力测试,帮助毕业生规划好职业生涯,这些都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者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位好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就是就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生涯的设计者,也是就业市场的信息员,择业心理的辅导员等等。所以说,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表现在及早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而不是等毕业临头才仓促应付,经常主动地与用单位保持沟通联系,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宣传本校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许多正确的意见是从大局的把握和深层的思考中提炼出来的,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取得主动权。

2、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涉及面广,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文化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就业政策,充分掌握就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次,要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以便指导大学生了解笔试和面试的程序技巧,求职信写法等等。此外还应具备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求职逐渐风行起来。与传统的供需见面会相比,网上求职有着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通过互联网人才信息、就业信息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有段。所以,在信息社会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并充分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去。

4、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是一项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对就业信息和趋势的把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取得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权,就必须深入用人单位、深入毕业生,认真调查研究,善于把握经验和规律,及时准确地向毕业生高校人才培养部门提供指导性信息,给学校将来专业调整制定招生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第9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构建

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及培养创新能力是本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尝试构建以“团队设计项目”为导向的培养制度,从而实践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为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1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1国家政策导向出现理解偏颇

近些年,很多高校总把承担项目、科研经费、SCI文章、获奖引以为荣,教学被边缘化已成为无法避免的无奈现实。教师只能“没有时间上课”,即使有时间上课也不会全身心投入教学,何况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亦不能悉心指导了,论文质量自然出现下降[1]。

1.2教师重视程度、师资不足及本身能力欠缺

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本身对自己职责责任不明,认识程度不到位,有的教师缺乏责任心、缺乏热情。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精力不足,对学生论文设计及撰写检查审核不严等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高校连续扩招导致师资不足难免顾此失彼。另外指导教师业务本身能力欠缺,造成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陈旧,内容简单,学术水平低下也是造成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2-4]。

1.3学生主客观因素的存在

当今中国,在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下,供求矛盾俨然成为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5]。而现在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把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学期,正逢就业招聘的高峰期,毕业论文只得为找工作、就业签约让路。同时有的单位还需要学生先实习后就业模式,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大量减少,自然会造成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此外还有其它原因如: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忙于复习考研、出国等等也是主要原因[6]。1.4其他因素除上述导致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因素外,在教学单位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欠缺,如毕业论文(设计)经费投入问题,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奖惩问题等也都制约着毕业论文(设计)水平提高。

2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构建

2.1教师团队建设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教师团队的构建

以各自的科研项目为基础,研究方向相似或相近的组成教师团队。实施时总的项目被分解成若干的小项目,每个项目有专人负责,对子项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参与其中,利用教师团队及学生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目标。

2.2学生团队的构建

学生团队的组建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申报课题大多源自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的子项目,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亲自进行科研设计,经指导教师指导后撰写申报书进行申报。学生团队的组建方法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选择、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效能。每个子项目的成员一般以2~3名学生为宜。在各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各团队成员的配合情况及具体操作需要可以做适当微调,以达到组建最佳实施团队的目的。团队与团队之间可经常性的互动,形成团队信息及合作网络,提高完成效率和知识技能交叉互补[7]。

2.3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的互动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会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书的书写指导;文献资料的收集;中外文文献的阅读整理;课题设计;综述、开题报告、论文的撰写;每周固定时间的例会、研讨会的交流;办公软件、实验分析软件的应用;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指导等等,学生可以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积累科研教学经验,有助于教学相长积极氛围的形成。

2.4整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

创新性实验计划完成后,结合创新计划项目,教师团队可为学生团队成员安排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由于这些同学已经历了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锻炼,毕业设计又是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延续和深入,因此会省去适应期,快速进入状态,为毕业设计的顺利高质量完成提供了保障。

2.5发挥导师制在项目团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导师制是近年来实施的一种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是关于本科生教育的一项创新性实践[8]。我校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12年,从大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和教师通过互选,每位学生都能选定的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生学习、选课、考研、撰写毕业论文或开展毕业设计,关注学生业余时间学习生活,兼顾指导学生进行未来人生规划等工作。针对目前预防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时间短、经费有限的客观事实,导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提前指导学生进入科研角色,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尝试将导师制应用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并且效果明显[9-10]。我教研室近几年利用导师导学的机会适时地介绍科室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一般是大三的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成师生科研项目团队协同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的时间和经费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积极性方面获得良好效果。

3项目团队建设利于本科毕业设计水平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