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

第1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一、实习内容

在这一次实习期间,我担任助理班主任,进行跟班;听取指导老师讲授新课,一共五节课,自己备课并完成教案共5节课,讲授新课超过五节课,还完成两次主题班会的设计实施;同时,无论是备课还是听课都虚心请教指导老师,得到建议;平时由于我是助理班主任,所以有时候会帮老师批改作业,监督考试。

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可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做到尊重指导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同时能够做到关心学生,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以及得到学校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这是我特别感到欣慰的。

实习期间学到了许多有关于教育教学的知识,感受很多,下面我就我在实习期间的感受以及建议谈谈我的看法

二、收获、体会以及建议

首先是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教育实习,感受还是很深的,尤其是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感悟。在实习的这几个星期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不容易,尤其是我所在的初中部,我感到初中班主任的比高中更难做。首先,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很多的工作需要班主任细心、耐心的指导和进行。例如关于课堂纪律方面,初中生尚没有高中生那样的理性,课堂纪律难免的有时候会不好,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不时的巡视课堂,一旦发现某些学生总是不遵守纪律,就需要班主任课后的教育指导了。同样,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每个人都可能有特殊的情况发生,如生病、因为某些事情而心情低落,这个时候也需要班主任更加关怀这些学生。第三,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此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各类具体事项,如档案的整理、学籍的整理等等,还有如卫生啊值日的事情有时候也需要班主任去过问。因此,我感到总体上来说班主任的工作确实是很辛苦的,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

其次是教学工作方面的。在教育实习期间经过自己真枪实弹的上讲台讲授新课,对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首先我认为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做足充分的准备,就是要阅读、了解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材料,因为真实的课堂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如果没做好准备我觉得是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的,相反做好了准备,教师就可以轻松应付这些问题了。其次,我觉得保持好教态是很重要的,肢体语言、教师行为等等不能太随意,如果太随便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就不会集中,同时语言也要规范。总之,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的要努力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不断进取。

最后一点是关于初上讲台的一点感受。第一次站上真正的讲台,感受挺多的。其实上讲台之前会很紧张,会不安,总是害怕讲错等等的问题,一直在自己排练,但是当站上那个真正的讲台,那种紧张感顿时少了许多,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一种归属感吧!同时,那一刻我也想起来实习前老师的一句话,把学生的只是当作是空白的,要相信自己自己有能力为他们填补空白,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吧!第二,站上讲台之后,我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会影响到教室的教学效果的,因为是连续上两个班的原因吧,对比之下感受尤为明显。在一班,学生相对不积极,读课文、回答问题等等都不积极,感觉自己受打击挺大的,而在二班,学生态度积极,我也在他们的带动下变得特别有激情,虽然备课内容一样,但效果就不同了!第三,由于是在初中实习,我感觉到初中生对于学习历史是需要教师悉心指导的,很多在书里面很明显的内容学生有些找不到的。以上就是初上讲台的一点感受

第2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转眼间40天的实习生活结束了。还记得刚开始的兴奋和紧张,那时候觉得40天的时间比较长,可是现在真的感觉是转瞬即逝,自己也已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个环境,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这个集体里的一员。离别之时突然间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好亲切,自己的学生都十分天真可爱。回想起在这40天内所发生的和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自己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实习是大学中一件很重要事情。我们在实习中锻炼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教学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教书育人责任和意义。在这40天的实习期间,我认真的向自己的指导老师学习。认真的听取老师们对我的批评和建议。认真的听好老师上的每一堂课,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认真充分准备每一堂课,仔细批改作业,做好作业讲评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仔细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的教导也得到了学生的配合和支持。

短短的40天,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些都让我的实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和铭记于心。

一、实习学校简介

   XX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47年,位于安徽省XX市环城北路1号,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是XX市示范高中,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机关档案管理一级单位,省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

二、班主任工作

整个实习期间,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最让我难以忘怀。当看见那些十五六岁青春活泼的学生时,我们感觉自己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六七年前的中学时代。高中的学生还不失童真,善于思考问题,但是在道德、情感方面还有待发展。也许我们的年龄与之相近,他们既把我们当作老师,还当作朋友,许多心里的问题都愿意与我们交流。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逻辑,遇到问题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办法。他们已经不喜欢老师牵着他们走,也不喜欢老师完全教他们怎么做。由于我年纪和他们差距不大,他们都很愿意和我讨论问题。这时我就以朋友的角色与之倾心交谈,适当的给他们建议,将心比心,他们也就会报以我同等的尊重。日复一日地监督早读、课间操、眼保健操,认真的班主任工作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学校是一个规则的场所,班主任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叫学生不要迟到,自己首先就要不迟到。班级的班风可以体现出班主任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班主任通过良好的素质征服学生,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爱,才能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教育,班主任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诚服,师生才能融洽交流。而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向真善美的方向发生变化,班主任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汗水和心血。

三、教育教学

  刚开始实习,我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听指导老师讲课,再回顾我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许这就是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我深深佩服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对自如,他通过讲述他身边的例子,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在听课过程中,我深感我和这些老师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听了一周的课后,我开始走上讲台,开始慢慢适应课堂气场。由于经验不够,应变能力不强,当我上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课时,还是出现了“上课重点不突出”、“讲课顺序不清楚”、“解题不规范”等问题。这时,指导老师要求我多听课。并且为我指出了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出现的缺点和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听课和实践,我开始有了进步。这时指导老师给了我多次机会,锻炼和培养我的授课能力。带给我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讲台下坐着的不是自己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他们不会像自己的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着我的解答。他们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会突然提问,或者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困难。如课堂秩序。正是这些小小的挫折,让我越战越勇,更让我懂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要讲授知识,又要管理课堂纪律,并且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自学能力的学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不愿意听课的同学,我设置思考题,加以点拨。由此而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发挥作用。之前大家可能有抱怨老师上课的种种。可是实习结束了,自己亲身经历过了才知道其实上好一堂课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老师没有以前自己想的那么简单。体验之后大家都对老师这个词有了自己的感悟,但相信有一件一定是一样的:要做好一名老师不容易。自己距离心目中的那个角色还有很多路要走。

第3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实习学校: 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学

实习时间: XX.10.9—XX.12.01

指导教师:

指导班主任:

实习生: 晏玉屏

实习班级:

实习内容:

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了帷幕。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大学课堂里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也体验到了很多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经历。但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将平日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且通过实践检验了自己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假设和猜想,取得了一些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我将从英语教学,实习班主任和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实习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在英语教学方面。按照实习之初的计划,实习的前两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和评课。从实习的第三周开始,我体验了几节正规的英语教学课。真实的英语课堂与我们平日的模拟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实习期间试讲时,面对的也是自己的同学,每位同学都非常的excellent.但是,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不一样。而老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展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几个人。比如说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不上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办呢?站在讲台上吹胡子瞪眼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这有是我们在上课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再加上自己此次是在初一年级实习,一堂课的知识结构是十分紧凑的,只要一个环节出错或者中断,就会影响自己的整个教学流程。往往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并适当地简化自己的问题。

虽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简化知识,但由于过分地低估了学生的水平自己在实习期间又犯了一个很极端的错误。初中的学生大多是刚刚开始正式地接触英语,虽然有一些学生在小学也学过一些,但他们的英语基础总体来说较低。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曾为了追求直指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将语言知识点过分地简化,对一些相对复杂的知识点甚至避而不谈,过分地“溺爱学生”。结果一堂课中全是机械性的句型单词短语的操练,这样的课不仅学生觉得烦,最后连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了。真正的英语课堂是应该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乐中学到知识。经过仔细地分析,发现自己的课最缺的是语言知识点的拓展,学生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很少要求他们学会去用所学知识。在紧接着的后面几堂教学课中,我大胆的改掉了平日机械的上课方式,将知识点的讲解单词句型的操练及语言知识点的拓宽融为一体,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这样的课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虽然课程中也有一些操练,但这些都是在适当的时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

其次,在实习班主任工作方面。按照实习计划,每个实习生至少要体验为期一个星期的班主任工作。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们接触,我将七天的班主任工作分散到每个星期,平均每周做两至三天的班主任工作。我所在的实习班级是初一年级(1)班,共有六十一人。刚开始面对这个班的时候,心里慌慌的,生怕这些学生不听自己的话。但是,这种想法在第一天做班主任的时候就被否定掉了。我紧张得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实习老师。在学生们的眼中,老师都是很“神圣的”,只要我出现在教室里,大家都是规规矩矩地,丝毫没有违纪的现象。在做班主任的日子中,我主要是检查他们的早操和早读情况,值日生打扫卫生的情况。在本次的实习中,我还配合原任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初一年级的广播体操比赛,发扬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另外,我还召开了一次主题为“生活中的点滴感动”的班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一次的实习班主任工作,自己初步地领略到了如何去引导教育学生,不仅是在学习上,还包括思想文化品质方面。

第4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从9月1日进入盘县第四小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深知自己不再只是一名学生,而且还扮演着人民教师的角色。所谓为人师表,我们都时刻注意着自己的着装,力图为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进入学校,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实习之旅。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实习科目及指导教师。根据老师的安排,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任务。自己便跟随其他教师进行专业的实习和担任班主任的工作。

实习的第一周,主要的实习内容就是听课,学习老师的讲课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认真做了笔记。我们所教授的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辅导工作,在此过程中,自己便担当了这个角色,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辅导答疑。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同样也为之后的讲课奠定了基础。

由于7年级刚刚进入学校,对这个环境还不是很熟悉,自己便跟随另一位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使同学们快速进入状态。在担任班主任过程中,根据学校要求参与了“双创双建--增强环保意识”主题班会的开展,并使班会顺利进行。在平时,自己协助班主任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流,通过班主任的工作,让自己清楚地知道,要想当好一个班主任,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要求学生怎样做就可以的,班主任的心要时刻与学生系在一起。

通过一周的听课,自己对如何讲课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听得再多,如果不讲,自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第二周,自己便申请讲课了。讲课前,自己认真准备教案,力保上课能有一个好的效果。当自己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才真正明白那时的讲课和平时教师技能的训练师完全不同的。当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下面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演示,而不再是同学们配合的“演戏”。一堂课下来,让自己收获不小,40分钟的课,让自己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艰辛。

第5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满意度;实习

机制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师资的综合性、实践性必修课程。它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应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就浙江七所高等师范院校(包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台州学院)相关实习文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完善师范院校实习运行机制,促进职前和职后的顺利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资源。

一、就七所高校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分析异同

1. 实习准备阶段

七所高校的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在开展教育实习前一学期已确定实习生名单,采取由学校(院)统一安排和部分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20%的实习学生可采用自主实习方式进行。此外,实习生已完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其中中文专业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以上,其他专业二级乙等以上等)。

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主要完成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三部分内容。在正式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宁大在短学期就“三笔字”“简笔画”“说课”“模拟上课”等进行技能考核;湖师院组织开展 “演讲”“说课”和“课件制作”等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活动等。

除此,七所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在实习前与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明确实习期间要求。师范院校会优先选派“双师”教师担任实习生带队老师,人员(带队老师人数:实习生人数)配比为:宁波大学1∶8,浙江师范大学1∶20~1∶40,杭州师范大学1∶10,温州大学1∶8~1∶12,湖州师范学院1∶15~1∶20,绍兴文理学院1∶12~1∶17,台州学院1∶11。

2. 实习开展阶段

(1)学生方面。在实习相关文件之中,七所师范院校均包含关于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思想、学习、生活与工作等方面的细则,《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实施细则》还强调要对实习生进行师德教育;实习期间,以一周见习,七周实习的先后顺序安排实习。实习生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工作,不同的学校对师范生要求略有差异。实习任务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实习任务信息

(2)带队老师方面。上述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基地及师范生保持密切联系,并对实习生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等方面进行检查和指导。其中,宁波大学要求带队老师检查、辅导记录不少于6次;湖师院要求带队老师以教育实习日志的方式记录;绍兴文理学院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单位共同配合,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3. 实结阶段

按照各高校要求,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上交个人实结报告,内容涉及教案、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实习日志等方面;带队教师在实习1周内完成对实习工作的总结评议,组织学生进行实结,其中,浙师大、湖师院召开实习经验汇报交流会,并借此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此外,浙师大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进行为期3到4周的研习活动。

二、高校师范生实习现状调查

1. 调查目的

其一,旨在探讨当前师范生实习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其二,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三,为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提供有效策略。

2. 调查内容、方法和对象

(1)调查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①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②实习中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包括师范生与带队老师,师范生与指导老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③实习生对实习安排的满意程度;④实习生对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体评价。

(2)调查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

(3)调查对象。问卷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学生用)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各系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该对象已于大二学年完成两周见习,大三学年完成四周特色实习,大四学年即将完成八周综合实习。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92.5%,有效率100%。问卷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教师用)以各实习学校指导老师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100%。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为了较客观地了解师范院校在实习前的安排与指导,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有关问题,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表3。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已了解实习制度和内容,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实习信息。

表2: 师范生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表3 :指导老师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度

(2)实习中师范生满意度。通过客观了解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情况和满意程度,分析探讨师范生的实习需求,便于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4、表5。

表4 :师范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

表4反映实习生自我评价的高低与带队老师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的好坏呈正相关。总体来说,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较满意。

表5:实习生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评价(多选)

(3)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13%的同学反映实习小组会就实习机制方面向带队老师或师范院校提出建议,有58%的同学偏向于参加由校方统一组织安排的实习,21%的同学更希望以自主实习为主的实习,有10%的同学认为所在院校的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实习生对实习后所开展评价工作的满意度如表6所示。

表6 :对所在师范院校于实习后总结工作的评价

(4)实习期间师生(带队老师与实习生)、师师间沟通情况调查。通过对沟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反映师范院校带队老师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统计结果分别见表7。

表7: 师生、师师间沟通情况(多选)

(5)指导老师对实习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3%的指导老师反映合作的师范院校有就此次实习需要改进方面征询意见或建议,有12%的指导老师认为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有35%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很满意,54%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较满意。

三、完善和促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运行机制的策略

1. 师范院校方面

(1)以多种形式开展实习安排、要求及内容的教育指导工作。教育指导工作要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其中,院校方要认真贯彻实纲计划等纲领性文件,组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及时召开实习汇报会及经验交流会,并广泛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做到实习前后顺利衔接,实习学生上下级顺利结对;班主任和带队老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多种形式上传下达,确保每位实习生明确实习规章制度。此外,各院校可通过创建教育实习网络平台等方式,共享实纲计划、实习通讯稿、优秀实习生展示等内容,联合优秀的教师和学长学姐进行相关问题的答疑。

(2)调节师生人员配比比例。从七所高校的实习机制中发现,带队老师与实习生的比例一般在1比10以上,一名带队老师指导的实习生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带队老师时间分配不均,给予每位实习生的指导时间过少等不良情况出现。通过访谈后发现,该现象主要由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紧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师资能力培养,吸收更多“双师型”教师参与实习工作。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保障实习顺利运行。在广泛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多数师范院校学生并没有实习经费的补贴,交通费用自理,仅少数师范院校有相应政策。如台州学院在实习期间接送,宁波大学在特色实习期间接送等。教育实习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首先,争取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争取从财政拨款中获得实习专项经费,增加教育实习经费在教学经费中的比例。其次,应做好开源节流工作。一方面是实行“国家拨一点,地方给一点,学校出一点,院系自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学生个人担负一点”的多方集资办法;另一方面,争取得到实习基地的援助,实习基地少收费或不收费。

(4)建立师生、师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间沟通良好的实习机制。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师范生对自我的满意度与带队老师及指导教师工作负责程度正相关。因此,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在实习生对实习整体评价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数据表明,仅有12%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能与带队老师保持联系,几乎所有的指导老师在实习中不常与师范院校的带队老师联系。对于实习生,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其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5)建立客观合理的监督机制。在实习机制运行当中,运行统筹方对进程的监督和监管十分重要。据对实习机制的异同分析发现,七所院校基本将实习职责落实到个人,但由于监督审查程序和系统不健全,造成实习报告弄虚作假,工作总结敷衍了事等情况。因此,要健全师范院校的审查监督系统,实行“一步一小结”的管理方法,与实习基地学校合作,就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各方需求开展每周研讨、中期会议、定期考察、课例观察,落实责任机制。

(6)师范院校应及时掌握师范生实习情况,收集实习反馈信息。在对实习机制的分析中发现,七所师范院校都比较关注师范生的实习生活,要求带队老师全程听课,安排学院领导巡视等。但是,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的互动并不频繁,对实习情况的了解,形式单一,内容局限。因此,师范院校可以在实习中及实习结束后,收集实习生和带队老师对教育实习工作、今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实习学校对指导老师进行实习反馈调查,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形式收集有关实习反馈信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习机制。

2. 实习基地方面

(1)由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安排。根据对实习学校教师的访谈发现,实习学校并没有对实习生有具体要求与安排规定,仅通过与带队老师的交流获取。因此,在遵循师范院校实习制度基础上,各实习学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及特点制定实习安排及要求,为各方面制定总的实习工作方案,确保实习步调一致。

(2)在实习前期,指导老师明确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及职责。在调查中发现,指导老师对师范院校的实习要求并不明确,例如课时量,实习时间跨度等内容,多是通过与实习生的交流中了解。据此,实习基地学校应定时召开实习会议,举行实习小组讨论会议等,切实普及实习工作任务,要求指导老师明确自身职责。例如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安排实习生教学观摩,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和讲课,改进教学效果。此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指导老师应指导实习生实施班主任工作,传授班级工作经验,帮助实习生解决存在的管理问题,协助实习生开展家访以及教育调查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全战,赵本全.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

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2]蒋菠,许瀚月.变革教育实习,提升师范生

执教技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3]邬跃,陈恒.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

第6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见习;师范生;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想发展优质的教育,就必须培养优秀的教师,而教育实践是培养优秀教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1],其中包含《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文件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将教育实践与体验和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设置为并列的三个目标领域,要求教师职前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数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入中小学校,实地观察、体验、感受中小学的教学实际[3],其任务主要是观摩教育教学,参与部分活动,可以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学生课业辅导、家校联系等,而不直接从事教学活动[4]。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接触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数学教育见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减弱了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下面分析目前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范院校对数学教育见习重视不够,安排不合理。一些师范院校由于不了解教育见习的重要性,故对教育见习不太重视,这种不重视是导致教育见习课程效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师范院校数学师范专业本科课程中教育见习应有4次,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共占4个学分。但实际上,一些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1—2次见习,还有一些师范院校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求4次见习,在真正执行时却严重缩水:(1)根本没有去中小学见习,只是安排听了一场报告,或者看了一个教学视频,或者师范生之间开展模拟课堂、小组讨论等活动。(2)虽然去了中小学见习,但是见习时间严重不足,见习质量不高。

2.数学教育见习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细。一些师范院校对教育见习缺乏了解又不太重视,因此没有明确的教育见习目标,只给出类似“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趋势”,“理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实际应用”这样比较空泛的话,更没有明确4次教育见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标不明确势必导致内容不详细,所以内容也是泛泛而谈,例如“到中小学校参观、访问、听课”,“到中小学校观摩教学并进行课堂评议”,等等。教育见习的目标如此不明确、内容不详细,效果当然是低下的。

3.数学教育见习场所不足。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一般为大班上课,每班60人甚至更多,而数学教育见习不同。中小学的课室一般都较小,因此去每个中小学班级见习听课的师范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就是10人左右。如此,一个师范班就要分成6个小组,一个小组去一个学校见习,这样每个小组一般每天可以听不少于4节数学课,还可以再听其他学科的课。假设一所师范院校有3个师范班,那么就要分成18个见习小组,这需要很多的见习学校。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其实并不欢迎学生去见习,(1)觉得会扰乱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学生分心;(2)觉得安排见习生会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工作量;(3)以往的见习过程中常出现见习生不守纪律、组织混乱等不愉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合适的见习场所就更难了。

4.数学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有待加强。上文中提到数学教育见习需要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组去一所学校见习,这就需要很多的见习指导教师。一些师范院校没有选择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也没有给教育见习指导教师规定明确的任务,更没有折算合理的工作量,因此导致了如下问题:(1)有些指导教师本身对数学教育教学就不太了解,甚至有些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来担任,这势必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2)见习之前指导教师未向师范生说明见习的目标和内容,更没有给出方法指导,所以师范生往往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3)指导教师去见习学校的时间太少,有些只去半天,甚至不去,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4)见习听完课后,指导教师未能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议,使师范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进步的机会。5.数学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不完善。数学教育见习前期缺乏必要的准备,中期缺乏充分的指导和监督,这导致了后期不可能有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目前,教育见习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见习结束后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然后见习指导教师根据见习报告给出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既缺乏公平性,又缺乏激励性。

二、增强数学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对策

鉴于数学教育见习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给出提高数学教育见习有效性的相应对策。

1.加强对数学教育见习的重视和组织管理。师范院校要提高对教育见习的认识,充分了解教育见习的作用,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前提。将教育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第3、4、5、6学期每学期1次教育见习,每次1周,共占4个学分。入学教育中向学生阐明数学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和教学安排,使学生心中有数,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资料。成立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数学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的数学教育见习领导小组,制订教育见习计划,联系相应中小学校并商定教育见习的各项工作,选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做好教育见习的检查、督促,审定教育见习的成绩,做好教育见习的思想工作,确保教育见习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2.确定明确的数学教育见习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结合数学专业的特点,分别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中小学教研情况,教育见习内容中应该包括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和参加教研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4次教育见习,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保障。根据这个思路,拟定数学教育见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见表1。

3.加强数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见习场所,再好的见习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1)师范院校加强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建设,利用附属学校的便利开展见习工作。另外,可以由师范院校领导出面与所在区教育局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合作关系,签订教育实践合作协议,把区内一些中小学校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数学师范生去教育实践基地见习了。(2)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加强与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小学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师范院校有数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理论基础雄厚,中小学校的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教学经验丰富。这样师范院校可以给中小学的教师理论指导,中小学校可以给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双方可以互聘教师,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场所可以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可以通过申报教改项目、利用项目经费来解决。

4.完善数学教育见习课程安排,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将所有师范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去一所学校见习,每次见习1周,每1—2个小组安排一位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为调动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师范院校必须给教育见习指导工作合理地折算工作量,还可以奖励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例如评选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由师范院校颁发奖状。(2)数学院(系)要选派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主要为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当指导教师人数不够的时候,可以选派其他专业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并熟悉数学教育的教师,或者任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聘用的中小学教师。(3)明确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见习的流程、每次见习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见习评价,并在见习之前跟学生讲解。为顺利完成见习内容,达到见习目标,在见习之前以及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为了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解决见习过程中的问题,每位见习指导教师跟学生一同在见习学校的时间不少于4个半天,并组织、指导见习生评课、议课不少于4次。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积极性。要提高师范生见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见习的效果,必须建立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及时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自己的分数一般都比较在意,因此可以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百分制进行评价。(1)评价要分类。见习分为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而且见习过程中态度也非常重要,因此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每一项占有不同的比例,例如,见习态度(20%)+班级管理(20%)+课堂教学(30%)+教育科研(30%)。评价的依据是见习态度、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学生访谈总结与反思、教师访谈总结与反思、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学困生访谈总结与反思以及见习过程中的评课、议课表现等。(2)师评、生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未必一直都跟师范生待在一起,因此让学生参与评价是必要的。师评、生评分别占不同的比例,例如:师评(60%)+生评(40%)。师评按照上述(1)中评价的依据进行。生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见习结束后,每个小组组织一次见习经验总结及评价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例如,对于小组内的学生,每个组员给出一个成绩,最后求平均值就是该同学的生评成绩。(3)及时评价与后期总结相结合。为了增强见习的效果,需要及时纠正见习过程中的问题。见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会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课、议课,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师范生存在的不足,指明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并给出相应的方法。见习结束后,在见习小组、师范班级、数学院(系)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展览见习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为后续见习打下基础。

作者:张然然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第7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见习;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子项目(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探索)(项目编号:8005-11-2014-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28-02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在实习之前,通过观摩教学实践而进行的学习,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理论,为教育实习奠定基础。而教育实习是师范生通过亲自进行教学实践而进行的学习,由于师范生缺乏对中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了解,不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及特征,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等客观原因,实习时往往会给实习中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师范生实习时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减少实习期间给中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实习前应为师范生创造教育见习的条件。而且,教育部在2011年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第六条中也明确指出,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经费、安全等种种原因,中小学对教育见习并不欢迎,师范院校很少安排师范生进行教育见习,有些院校通过观看录像代替教育见习,并没有让师范生深入到教学一线。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我们组织宁夏大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见习,以探索师范生进行教育见习的模式。

一、教育见习工作的组织安排

由于学校没有为师范专业的教育见习安排专门的时间,见习只能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这也就决定了见习只能在学校附近进行。我们选择了离宁夏大学较近的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和银川市第十六中学作为见习基地,从2015年4月20日至6月10日安排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12级学生在两所中学进行见习,其中宁大附中安排17名学生,十六中安排12名学生。见习内容主要是听课、评课,宁大附中的见习生听高中(高二)生物课,十六中的见习生听初中(七年级)生物课。见习学生3~5人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和见习学校生物课程的上课时间去听课。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安排李小龙、倪峰两位教师与师范生交流沟通,十六中安排了张煜梓老师。为了督促师范生保质保量进行见习,及时总结提升,我们编制了“教育见习登记表”,让他们记录见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感受体会,还要求见习结束后每人写一份见结,小组长写小组总结。

二、师范生进行见习的效果

1. 深入课堂,了解中学教学实际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12级36名师范生中有29名参加了见习活动,见习率达到80%,听课最多的达到5次。师范生每次听课时都填写“教育见习登记表”,及时记录听课内容,写出听课感受、体会,还有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及本次见习活动的安排提出建议。

通过见习,师范生了解了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了解了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的特点。例如,王晶同学在“感受体会”中写道:“李小龙老师最大的优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学习效率较高。李老师通过说明、举例讲解抽象的问题。”孙丽丹同学说:“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资料后自己总结,回答问题。”马燕同学写道:“老师思路清晰,上课氛围非常和谐。”杨英同学写道:“在习题的讲解中,不光讲解本题,还针对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并且举一反三。”马燕同学还写道:“通过这节课,知道了如何把握课堂的重难点,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鲍振艳同学写道:“李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实际,效果很好。”

有些学生通过听课,对中学生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万茹同学写道:“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提问中。”马小燕同学写道:“我觉得这个班的班风有点不好,上课时后面的学生一直说话,影响了其他学生。”

由此能够看出,通过见习,师范生对中学教学实际有了较深的了解,为今后的实习及参加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课后分析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师范生每次组成小组去听课,每个小组有3至5人,听完课后一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讨论,还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听课、讨论、交流、反思,加深了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评价。

例如,杨红艳同学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老师讲课时,重、难点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提问很有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杨英同学对教学方法及师生关系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评价:“老师上课条理很清晰,板书设计规范,布局合理,学生很积极,和老师配合默契。”李静同学对讲解概念的方法评价非常到位:“老师讲概念时,特意标记概念中的关键词;讲物质循环时,举出相关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图表列出,一目了然。”曹雪美同学对老师的教态进行了评价:“老师的目光及相关肢体语言用得非常好,语言和表情无不流露出一股温情,老师与同学的关系非常和谐。”马红霞同学在感受体会中写道:“这是我第二次听倪老师的课,倪老师的课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课堂气氛活跃,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语言功底是很重要的。”学生的这些认识只有亲自到中学课堂中才能体会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见习,一方面加深了师范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一方面也让他们知道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3.及时进行总结,积累经验

学生都认为见习很有必要,通过见习,他们有了很多收获,总结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如:“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尤其是语言基本功”“通过这次见习,我深刻体会到熟悉教材的重要性”“见习不仅仅是听课,更重要的是在课后多思考,多反省自己,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熟悉课本,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见习为做一名好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教具”。

孙丽丹同学还介绍了宁大附中的经验:教室的讲台上摆放了一个竹筒,竹筒里有很多竹签,每个竹签上写着班里同学的名字,老师提问的时候,可以随机抽取一根竹签,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就可以保证提问的随机性,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见习的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就近安排,小组互助”的教育见习模式。

1. 就近安排

首先是指组织师范生进行教育见习时,要选择离学校较近的中学作为见习基地,因为见习是规模较小的观摩实践活动,在培养计划中没有专门的教学时间,或者教学时间非常短,由各学院或各系甚至是教师来组织安排。选择较近的中学,能够保证师范生有足够的时间将见习活动落实到位;其次,见习不仅仅是让师范生到中学听听课,要想通过听课有收获,最好有指导教师跟随听课,而且听完课后,师范生要进行讨论,指导教师进行点评,从讨论、评价中,师范生才能对教学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2. 小组互助

小组互助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师范生到中学见习,每个小组3~5人为宜,如果只有一所见习学校,可以每次安排若干小组去见习,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如果有几所见习学校,可以每个学校安排几个小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师范生都有足够的见习时间。每个小组3~5人一起见习,听完课后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教育见习是伴随理论学习而进行的实践学习环节,它可以为师范生提供了解中学教学的真实环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师范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师范生进行见习。

参考文献:

第8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教育;农村支教

2O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展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高师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鞍山师范学院作为辽宁省鞍山市的地方性师范院校,承担着鞍山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职责。2OO8年9月,鞍山师范学院正式启动了学院在岫岩农村的支教活动,首批66名师范生赴岫岩14个乡镇进行支教工作。随后,通过对支教实习学生的一系列的跟踪调查和测评,我们对实习支教工作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教育实习在各学科教师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对教育实习目的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实践层面上,即认为教育实习有助于学生获得教育技能。我们通过对鞍山师范学院66名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不局限于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以及实际的班级管理的方法上,他们更重视的是在实习支教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实习支教的学生都重视实习的双重目的达成。教育实习有双重的目的。教育实习的一个目的是学徒意义上的目的,即通过实习中的师徒关系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使实习生们能有效地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技巧,熟悉或精通教学工作。教育实习的另一个目的是实验室式的目的,即教育实习所起的作用就像是实验室对物理或化学专业的学生所起的作用那样。实习的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获得开展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智力、方法和材料,以使未来的教师能较好地掌握他们正在学习的教材及专业知识和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没有局限在仅仅获得教学技能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实习支教学生对于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理论的学习应优先于教育实习。

因为,恰当的理论学习中包含了实践的因素和意义,所以理论学习应优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对基础教育的观察力和解释力,这样就可以把理论学习过渡到对实际技巧的掌握上,学生就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教学。总之,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管理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技巧,而且要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掌握教学和教育的本质。这不是要弱化教育实践的作用,而是强调要在实践~理论一实践的循环过程中,理论的学习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关键。因此,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育理论的学习应是重点,但这种教育理论必须是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必须是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学习教育理论还必须强调学习者通过教育实践而进行的反思,必须防止纯理论的灌输。调查结果也证实了在评价实习生的教育实践的成果时,不应该将评价只停留在学生对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方面,以及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信念的评价上,还应关注学习生能否有意识地对教育事件进行理论性的反思和评价,并将实习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结果作为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习支教促进了实习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以实践者的生活史为背景,在其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借助于教育的案例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解决,逐渐积累而成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它是教师的观念、才能、直觉与胆略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实践中应对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素养的综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形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特殊性的知识形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现在已逐步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对于个体而言,有利于教师胜任教师工作。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讲,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实践性知识丰富与否,结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获得:一是来自于教育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来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三是来自于对教师的培训。在这三个途径中,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是主要途径。个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更包括从教以后的大量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对66名学生的调查中,99%的实习生都认为相对于教育见习、微格课堂教学训练等方式,到农村中小学的支教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因而也是更能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支教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了记录教学反思日记的活动。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性的反思,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支教实习中的教学反思成了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除了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反思中获得实践性知识之外,还从指导教师的经验中直接学得,或是从请教大学指导教师那里得来。但是,由于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问题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的限制,所以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因此,学生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完全依靠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的反思而获得,还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大学理论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另外,师徒式的传帮带、对优秀课程的观摩学习、实习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大学指导教师及时地跟进指导等,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三、严格的遴选程序是培养新教师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习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排除实习生中的不能胜任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包括在教师教育中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遴选,必须及时地发现并排除其中的不能胜任者。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都在扩招,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这给优秀师资的选拔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若要到中小学任教,除了要考得教师资格证书外,毕业前还要参加各县市组织的录用考试;不仅要参加笔试,而且还要参加面试,要通过模拟授课等不同形式的考核。韩国对教师的任用也采用的是考试的办法。在韩国,所有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之后,还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开考试,考试分为笔试、能力实践考试和面试。韩国等一些国家利用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任用制度严格地区分了教师资质养成和教师的就业这两个过程。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严格的区分。我国的师范院校不仅要负责教师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我国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充足的来源,也保证了学生所学专业的较强的竞争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和面试等方式,可以选拔出个性丰富、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

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的成功开展与支教前的严格的遴选办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鞍山师范学院在启动2008年度的到岫岩农村支教的项目之前,首先就对所有申请参加者进行了必要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包括在挑战面前能否坚持原则、有无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是否具备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是否具有坚持不懈地完成使命的迫切感和毅力、是否具有奉献精神、是否正直诚实以及是否具有较好的口头沟通的能力等。在遴选的过程中,通过考试、个人面试、集体面试、小组讨论和模拟授课等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素养和品格,是否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在高等师范教育走过了因缺乏师资而加快培养的阶段之后,培养和遴选优秀的师资就应该成现阶段师范院校重要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从大量的优秀人才之中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

四、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支教工作,鞍山师范学院特地邀请有经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共同为支教学生制定了有效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在低收入、贫困和边远地区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2)研读中小学的教材,了解中小学学生及中小学的课程标准;3)研究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及班级事务管理的办法;4)对低于年级水平或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方法。然后,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第9篇: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一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弱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也是教师培养的根基所在。然而我国当前的教师职前教育却比较注重局限于在大学课堂内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师范生进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原本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师职前教育中,出现了教育理论占据统领地位,教育实践被挤到边缘位置的现象,即实践弱化现象。

1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

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总体上以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学分和课时比重比较大;实践课程门类较少,学分和课时比重较小。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军事技能、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教育实习(含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共五门,这些课程的课时总量约在13-49周左右,学分总计约12-34个学分,所占学分比例为11.3%-14.6%。[1]显然,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实践课程明显不足。从凸显师范性的教育专业课程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比较注重设置教育理论课,这些课程往往数量多,范围广,所占课时和学分较多。而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方法与技能课并不多,范围窄,所占课时和学分较少。有研究表明,在30所院校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教育学类、心理学类、普通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类等教育理论必修课程,此外还设置了一些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如“微格教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书法”、“教师口语”、“班级管理与实践”等,但是设置这类课程的培养方案的比例不高。[2]再以充分体现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性的教育实践课程来说,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一般规定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教育见习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各校教育见习时间长短不一,有不少学校甚至没有规定教育见习。而在美国的本科水平师资培养中,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约为15周左右,每个学期都会安排类似教育见习,总共150学时。英国教师教育规定师范生一、二年级时,每周半天到中小学见习;三、四年级时进行一次集中顶岗实习;初等教师的实习时间在18周以上;中等教师实习时间在32周以上。[3]与他们相比,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教育实践时间确实较短,可见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薄弱。

2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形式化倾向突出

在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中,虽然每个师范院校都在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但是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时间短———实习往往只有几个月时间,真正的实地活动时间更少得可怜;范围窄———往往只集中于课堂教学,不涉及教师职业的其他活动;介入浅———实习生接触到的情境与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存在差异,实地经历并不充分、完整;缺少视导———大学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实习生的视导,而与实习学校松散的关系又使得实习学校缺少有效视导的动力和能力。[4]这些问题致使教育实习实际上被形式主义所制,表面化、形式化的色彩明显,教育实习的实际效果较为低下,教育实习应有的功能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教育见习在实施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形式化倾向。教育见习前一般不重视进行见习动员和制定详细周密的见习计划等准备工作;教育见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考勤与纪律方面的管理,缺少对学生见习活动全面细致的指导;教育见习结束后往往对教育见习的效果如何,教育见习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等不进行深入分析总结。

二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弱化现象的原因

1对职前教育实践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把教育实践视为是帮助师范生了解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培养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然之路。因此,在他们的课程开发和管理中,大大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赋予实践课程足够的学分和课时,并且设法保证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说,正是基于对教育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他们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者坚定地相信,教育实践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职前教师教育必须立足教育实践,利用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开发和管理者对职前教师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给予实践课程应有的地位,在课程管理中也没有给予实践课程充分的支持,从而导致了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实践课程设置的不足和实践课程实施效果的低下。

2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改进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运行。我国当前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并不十分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是在师范生的学业成就评价方面,评价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察比较轻视;评价形式以书面形式的纸笔考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实践操作性考试等形式。二是在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中,存在流于形式、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等问题。[5]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评价通常由指导教师这一单一主体来实施,师范生没有资格参与评价;由于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在评价时主观随意性较大;为了方便,指导教师一般只是采用分数或等级的形式来评定师范生的实习表现,而且往往注重终结性评价,仅仅以评价来鉴定和区分学生。这些导致了教育评价的功能难以实现,使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的对策

1丰富实践课程门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

在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高度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切实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一是增加实践课程门类。针对我国当前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课程门类较少的情况,课程开发者应该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研究新的实践课程,尤其是要研发新的教育实践课程门类,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二是增加实践课程课时与学分。实践课程的课时多少与学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和实践课程的功能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师范生而言,只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育实践磨练,才能一点一滴地积累更多的实践知识,才能一步一步地逐渐提高实践能力,才能慢慢地陶冶浓厚的教育兴趣。因此,一定要赋予实践课程较多的学分,保证实践课程有充足的课时,尤其是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应该大幅度增加,至少延长至半年以上,让师范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身临其境来真正理解教育和学会教学。

2加强教育实践课程的管理

首先,遵循科学管理原理,做好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各环节的工作,特别是要重视对教育实践计划的执行情况的全程检查,有效监控教育实践过程,深入了解学生的教育实践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形式化管理。其次,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经费投入,给予实习基地学校充足的经费,与中小学真正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深入合作关系。第三,建立指导教师激励机制,通过提高待遇等措施来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指导教师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3完善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中的缺漏和偏差,将教师教育工作者引导到了错误的教育教学方向上。所以,改进和完善教师职前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第一,在师范生学业成就评价方面,应该重视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克服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现象,增加能够真正测量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在评价形式上,走出单一的书面考试,增加实践性考试的比重。通过建构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唤起教师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关注和重视,积极主动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第二,在教育实践课程评价方面,着重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制定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为教育实习评价提供统一的评价参照系,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形成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实现自评价和他评价的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方法上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统一,充分发挥观察、评语、档案袋等的作用,促进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状况,强调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不断了解和发现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师范生反思自身问题并加以改进,使其通过教育实习在专业素质上获得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2]周钧,唐义燕.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7).

[3]高有华,汪建莉.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