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精选(九篇)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

第1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1-02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腔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诊断与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超声影像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学科,与外科学、肿瘤学、微创医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对超声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以及诊断范畴拓宽,导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和专业学科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从事超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改善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启发、实习等多种方法,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去多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超声影像学内容学生不易接受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高;当前以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各系统、器官的理论基础和超声图像的识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初次接触超声图像,很难把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联系,可视化超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单纯平面思维概念,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转变。为了真正体现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不断的丰富超声影像图库,插入大量的典型超声声像图、对比结构解剖图,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三维超声动态图像。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一对一互动操作练习,通过自身练习来体会和学习正常声像图。对于异常超声声像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超声图像库和可视化超声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组成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学生第3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系统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进超声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评价,首先我们应明确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制定评判标准,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成果),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纸笔评价或网络评价。对于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去多采用理论课考核成绩占100%,现使用考核形式为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上机动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与分析、以及检查报告的书写完整性和规范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常见教学模式类型有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为主的管理型。医学超声影像学理论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听懂,对超声图片的理解难度大,所以需要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我们通常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结合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融合教学模式。

过去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一年进行实习。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总体培养方案,为使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本学科教学实践,安排第七学期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穿插性的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专门配置超声诊断仪用于教学,老师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可以随时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九学期实践教学实习,比传统实践教学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不仅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学生考研、就业等社会因素对实习的影响,第十学期采取个性化强化培养,使学生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力量建设应满足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和专业特色凝练的需要;满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师资力量薄弱,仅2―3名理论课教师,现师资队伍不断强大、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超声医学高学历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及时掌握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充当教育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实验室和医院,医院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临床工作,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沟通和交流,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的效果。

第2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超声医学;教学

超声医学是现代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实时动态、易操作、无创伤、灵敏度高、无特殊禁忌症、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等优点,使其成为了现今临床检查和诊断各学科疾病所不可缺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随着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介入性超声的兴起,更使超声医学从诊断走向了诊疗相结合的道路,其与临床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超声医生。

1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

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以解剖学为基础,病理学为诊断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名优秀的超声医生的必须首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超声医学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逐个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超声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超声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超声医学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诊断疾病的能力。科室每个星期安排超声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包括每周早晨的疑难、典型病例讨论,讨论之后由主持人将典型的病例理论知识再给学生讲述一遍,加深印象。要求学生进行记录,随访,将所学习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以便日后查阅。每月还有进行基础知识的小讲课,对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系统的讲授,培养学生扎实的解剖基础,进一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表现和特点。

2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突出理论与超声声像图相结合

超声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所以学习好解剖结构,再学习超声声像图就会容易很多。超声是利用各种组织结构间不同的声阻抗,使用不同灰度图像来反映回声的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大小以及毗邻关系。工作中所采集的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而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一个切面说话,需要动态扫查,从多个切面全面扫查来评价组织器官的形态、病灶的特点。在给学生带教时候也要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尽量给学生提供较多操作的机会,慢慢熟悉超声图像与解剖结构的关系,老师在旁边指导,传授手法,很多医生的工作经验及操作手法是学生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在工作中反复体会和总结。例如一些脏器的解剖以及毗邻关系比较复杂,必须熟知这些解剖结构,再熟悉正常的超声图像和不同病变的超声图像,这样才能对病变部位及性质进行正确的定位和描述。现在的超声仪器的设置比较高端,对其操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候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而且要随时调节仪器才能获得满意的声像。最后教师要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正确的思路要给予肯定,对于欠缺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引申,考虑不妥的部分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3超声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繁冗复杂,知识点又很多,大多都是必须要掌握的重点难点,要是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上课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听完课后还会觉得一无所获。但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使用幻灯片、动态视频或者图表与文字相融合的形式,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立体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例如在学习乳腺病变的超声诊断时,就把乳腺的解剖结构在PPT上展示,并讲超声新技术―乳腺弹性成像采用视频效果显示出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乳腺的解剖结构的印象,而且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更清楚、简便的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超声诊断技术。

在教学中,我们每周都要进行病例分析,将疑难的、罕见的病例单独拿出来给学生讲解、分析和讨论。教师将某个病例的病理基础与声像图特点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并与其他病例对比分析,鉴别诊断,这样可以使学生这个疾病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尽可能的选择有代表性、主题明确的案例,针对学生的层次,找出学习的难点、重点。生动、典型的案例能够综合反映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案例分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案例要注意控制案例的难度,过难、过易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病例分析时,注意要精心设置案例问题,教师设置案例问题是要经过细心缜密的思考的,将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设置案例问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其相关的医学知识,扩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例如,教师在给出卵巢畸胎瘤的案例之后,可以向学生出问题:卵巢畸胎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是什么?卵巢畸胎瘤的病理分型有哪些?其临床表现有哪些?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超声检查时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是什么? 在案例分析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病例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相互学习,从对方身上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临床思路以及别样的分析方法。

4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3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指导战争是人类最艰难的一种活动。军事战略的和发展的本质是战略思维的发展与运用。战略思想是关于战略全局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战略方针、建军与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而战略思维则是决定战略的主体头脑中的观念运动。战略思维包括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包括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思维活动。它是历史决定论前提下的主体选择与创造活动,是战争指导者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战略思维的质量反映概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探索战略思维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建构战略思维的理论体系,是战略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的新课题。

人类经过了古代直观的和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中世纪的神学思维方式、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大系统的思维方式,它们都在战略思维上留下痕迹。对于历史上的许多战略的成功与失败,辉煌与遗憾,人们已经从战争的性质,力量的强弱,统帅的英明与昏庸,指挥的正确与失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而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探索其中的规律还很不够。为什么有的战争指导者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依据并不十分完备的材料(信息)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而有的战争指导者在大量材料(信息)甚至是完全真实的情报面前,却迷惑不解,或作出错误决断?他们之间,战略思维的能力、效率和效果竟如此不同。这确实反映了战略思维存在着质量和速度的差别。

战略思维的质量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是:第一,军事实践经验。只有实践才是思维和理论的坚实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希望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之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入的理论果真是由纯粹的思辨去发现的。”他进一步指出,“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当然,这里决不否定思维的能动作用,任何一种经验方法都有其思辨的概念和体系,而任何一种思辨思维也都会显现出它赖以产生的经验材料。经验思维越丰富,理论思维就越深刻。在产生军事上创造思维成果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诱发,还是任务的压力,形势的迫使,传统观念的影响,情感的激荡,或是变例的顿悟,都离不开战争指导的实践基础。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验实践将被模拟实践所取代,殊不知模拟实践的基础,包括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许多数据,都必须从经验实践中产生,只靠主观“给定的”和客观随机的因素是无法进行作战模拟的。第二,军事学术素养。军事学术素养,既靠直接战争实践,又靠间接战争实践。直接战争实践总是有限的,大量的是间接战争实践的积累。特别是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构成战斗力的诸因素中的技术含量大大增加,高技术战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指挥、控制与协调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军事指挥员的军事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指导更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结构。第三,最关键的是掌握科学的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军事活动主体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素养的地位和作用。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一切思维方法的科学成果,使战略思维获得更多、更科学的方法论工具。科学的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不能停留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类总体上的、抽象的原则上,而必须延展到军事科学的每一门类,实现在运用中的具体化。战争指导面对的是复杂的、多变量的双方互动的战争客体,因此战略思维是多元构成的,是多种思维的综合,通过活跃的主观能动作用,成为心智的创造物,作为自主的认识去指导战争实践。例如战争指导者在进行兵力计算和敌我力量对比时,是以逻辑思维和定量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而在谋略运用上,则是以灵感思维和定性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合实际的定性分析,是更高形态的、浓缩了的定量分析。只有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才更有利于释放思维能量,进发出创造性来。

战略思维具有层次性,比如大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军事战略思维、军种(陆、海、空军等)战略思维以及核战略思维等。军事指导的层次越高,对思维方法的深度、广度与艺术化特别是创造性的要求越高。这里研究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思维的规律。它具有政治性、目标性、传统性、整体性、系统性、超前性、对应性、创造性和确定性等特点。

一、战略思维的政治性。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每一场政治革命在军事战略思维上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拿破仑领导的法国革命是如此,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也都是如此。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大战略,反映国家与民族的安全利益和对战争的根本态度。军事战略的根本职能是实现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和安全利益。国家对外政策和战争性质决定每一个具体的军事战略思维的动机和目标。历史上从来没有超国家利益和超政治目标的战略思维,也从来没有置于政治之外的战争。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在战争中战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间的战略思维内容。不同国家的政治利益深刻影响着它们的战略思维走向。

当代世界存在着强权政治决定论主导的进攻战略思维和维护本国主权与安全利益的防御战略思维。进攻战略思维不断追求利益目标,把抵制其达到扩张目标的国家或力量视作威胁;防御战略思维则注视着外来威胁,把保卫自己疆界内的安全作为目标。这两者的对立与矛盾斗争,驱动着世界或局部地区的军事政治风云的变幻,并且不时碰撞出火花,成为不安定的主要因素。这种现象又反过来影响和强化战略思维的政治特征。

斯维钦说过,“战略当然要力争摆脱不好的政治的,但是如果没有政治,战略在真空中是不能存在的,战略注定要为政治的所有过错付出代价。”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国家间的政治就是权力斗争,战略是为这种权力斗争服务的。当然,权力是无情的,然而历史更是无情的,历史的报复和裁决往往比霸权扩张更有力量。20世纪留给人们的一条历史警告,就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伤亡越来越多,但并不能解决问题,任何一个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国家,最终都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局。它们在追求霸权的过程中,逐渐消耗自己的力量,总有达到其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的一天。这就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绝对霸权终将绝对衰败。奥本海说,“只有权势均衡才能防止国际大家庭任何一个成员把自己凌驾于别国之上。”一个多极制衡的世界,会比一超主宰的世界具有理性和安全保障。

战略思维的政治性,一方面表现为从属于国家的政治;另一方面还表现为战略指导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制定战略的影响。科学的、正确的战略思维,不仅要体现正义性质,而且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指导战争活动。

二、战略思维的目标性。战略思维要求具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观念。军事辩证法关于“战略上的有规则有定向与战役战斗的不规则无定向”的重要命题,其中的“有定向”就是指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无论战役方向如何灵活多变,但战略方向必须始终如一。只有当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实行战略转变。古往今来的战略家,如果在战略目标上出现模糊或游移,那末下文很可能就是失败。中国古代的西楚霸王项羽,外国古代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他们都是在取得军事上的大胜之后,没有把握住战略目标,而前功尽弃,遭受失败。有的学者评论,迦太基的灭亡是“没有大战略的悲剧。”1815年滑铁卢之役时,政治反动、才能平庸的英荷联军统帅威灵顿之所以能够打败拿破仑,除了客观条件外,其主观指导因素,即如利德尔·哈特评述的:“威灵顿始终不渝地执行着自己的战略计划”。他把目光始终盯在目标上,所以不会把手段错认为目标。与拿破仑不同,他并不受战争浪漫性所感染,那足以产生幻想和自欺。这是他们成败的根本原因。这个评价未必中肯,但至少说明战略思维中目标原则的重要性。恩格斯则更明确指出拿破仑的失败在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法国革命的战略目标。他说:“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坚持盟军对日作战直到它停止抵抗为止,其本质就是坚持既定的战略目标。中国革命战争进行战略决战之后,毛泽东及时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用历史教训教育全党全军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可稍许放松革命的战略目标,断然否定“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的议论,终于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转贴于

军事战略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目标。综观国外战史,军事统帅如果不顾最高当局的政治考虑而单纯追求军事目标,往往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同样,最高当局如果只是定下开战决心而没有明确的战争政治目标和战略目标,或提出的目标是错误的,那么也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所谓“能够打赢战役战斗,却输掉了战争”,就是指这种情况。

战争力量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战略目标与战争力量是辩证的关系,战略目标必须虑及力量的可能;而力量必须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以便使二者相适应。当战略目标超过战争力量的可能时,则要么增强或合理运用力量(包括限制或分散对方力量);要么调整目标(降低目标或分阶段实施)。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其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根据他多年旅美生活和调查的结论,深知美国有着巨大的战略资源和军工生产能力,日本不足以战胜美国。他在既不能调整目标也不能增加力量的情况下,只能运用手段,即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偷袭珍珠港之后又部署中途岛海战,企图通过这一决定性的一役,将美国海军消灭在太平洋中。然而他遭到了惨败。两个月后,美国在瓜达康纳尔岛登陆,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日本太平洋战争计划的失败说明,当失道寡助或战略目标超过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时,战略决心和指挥技巧是无能为力的。总之,战略思维的目标性,主导着战略思维各有关要素的实际运作。

三、战略思维的传统性。思维的特点本来就带有延续性。战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不同的民族起源、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条件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思维特征。好的传统与不好的传统都在历史的惯性中发挥作用。牛顿和笛卡尔等伟大的科学家都没能和上帝脱钩。斯宾诺莎以极大的勇气否定神的超自然意志的时候,仍然是以“神的决定和命令”的名义,来表达他的自然的必然规律的思想。这不完全是他们的妥协,而是历史的局限。军事战略思维从宿命和神秘主义中走出来的时间要早于其他方面的哲学思维。《孙子兵法》表现出惊人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成为古代战略思维科学的一颗明珠。它对中华民族智慧与性格的塑造,产生过重大影响。

传统战略思维,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战略思考方式,是历史文化和经验的华,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方法论。中华民族具有共源性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蕴涵着我们民族精神历久不衰的秘密,而且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战略思维的根基。其核心是追求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战争,从夏代到清代结束,4000多年间共发生5000至6000次战争,占世界同期发生的战争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古代战争史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战争史,除了晚期的几场抗击外国入侵的战争外,基本上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或政治集团为谋求统一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中国人所特有的理智和含蓄的民族性格,在战略思维领域也有其独特的表现。例如主张“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不以兵争天下”,重谋略,和为贵,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的理想境界,崇尚“从古知兵非好战”的武德。甚至认为“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止”,“战胜以丧礼处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根本找不到像日本《明治遗训》、德国《德皇雄图秘著》(原名《朕之作战》)、俄国《彼得一世遗嘱》那种侵略扩张的传统依据。正如西方一位学者所评论的:中国对自己文明的认识没有那种侵略性的使命。也许最能证明这个问题的是,中国明代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也是他们的几倍,但中国郑和带去是瓷器和丝绸等,而没有利用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去建立殖民地。这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新中国成立后,一贯实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种战略思维是有中国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基础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对外战略性军事行动,都是反侵略和自卫性的。中国的军事战略边疆根本不会超越它的自然边疆。

战略思维的历史延续性不是惟一的现象,也不是可以轻易消失的现象,延续和改变正像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一样,存在于历史发展之中。日本的“皇国思维”并没有因为战败而消失。德国从1871年至1945年,除了魏玛共和国的一段时期外,都是沿着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发展的,直到彻底失败,从而宣告德意志近代战略思维的终结,但新纳粹主义的余孽并未根除。19世纪是以惊心动魄的拿破仑盛衰史揭开序幕的。20世纪则是以两次世界大战和半个世纪的冷战贯穿始终的。我们期望着新的世纪到来之后,中国传统的和平战略思维能够取得全人类的共识。

四、战略思维的整体性。战略是关于战争全局的指导方略,敌对双方构成战争的整体和全局。科学认识的发展规律是从局部到整体。“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过分强调单一因素的科学往往是一种伪科学。地缘政治学单纯强调空间因素的决定作用就是如此。空军制胜论、海军制胜论、核武器制胜论以及新出现的信息制胜论也都是如此。总体的宏观的思维方法最早产生于指导战争。现在到处都在用战略的术语表达整体指导思想。战略思维比其他科学与社会实践领域的思维方法成熟得早。战争整体的内容是发展的,拿破仑指导战争大约只需关注十几个方面的问题;而现在则需要关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方面的问题。现代战略思维强调整体、宏观、综合,强调各局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协调,这在认识论、方法论上是一大进步。现代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军事战略的对抗,从来都不只局限在军事领域进行,而是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以及资源、环境等领域。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整体性战略思维,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解放区的军事斗争与敌占区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相结合,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各战略区相互支援和配合,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关照局部。人民战争甚至还包括战场上瓦解敌军和发动敌国人民群众进行反战运动。历史证明,越是实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其整体性程度就越高。联盟之间的战争,是更大范围的整体性对抗。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虽然就其战争规模是局部的,但其所涉及范围仍然是整体性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实施的大联盟、大系统、大指挥、大网络、大协同、大后勤,完全是一种整体性战略思维的体现。对于任何一场军事革命现象,也必须从整体上去认识,单纯从某一种因素来解释军事革命都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当代的军事革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现象,它在体现科学技术的突破、军事理论的牵动、战略的调整、武器装备的更新、编制体制的改进、人才的培养和部队的训练等结合方面比以往任何军事革命都更明显。其特点是军事力量建设高技术化,战场上使用一体化,作战效能的倍增和构成胜利基础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工业时展起来的、分别实施的战区战役行动,将被在整个战场实施的一体化作战所取代,其战略、战役和战术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未来战争将体现信息战的特点,其整体性要求会更强。它必将超越武装斗争较量的范围,而涉及到整个国家、社会甚至一个国际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战争与和平也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战略计划不仅包括战争准备与实施,还包括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时机与方式。

五、战略思维的系统性。战略思维要涵盖达成战略任务所必需的所有要素:战略环境、战略力量、战略企图、战略方向、战场范围、作战对象、战略部署以及各战区、各军兵种、各种作战保障与后勤保障等等,这些都应纳入战略思维的视野。信息论、控制论本质是一个系统论。整体性是系统性的前提,系统性是整体性的生命,缺乏系统性的整体,就构不成有机整体和有序整体。现代国防早已不限于过去的“海防”加上“塞防”,而是陆、海、空、天、电磁频谱一体化的防卫体系。越是高技术战争,其系统性越强,现代一次大的战略行动需要投入数十个军兵种,操作500余种武器装备,涉及1000余种军事专业技术,展开在多个层面的战场上,达到数千公里的正面与纵深,同时或交替运用几十种作战样式。其战略指导,战役指挥、控制与协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从战争艺术来看,海湾战争虽然创造了每日平均进攻速度90多公里的最高纪录(三倍于德国闪击法国和苏联的进攻速度),但仅100小时的短暂交战,多国部队不论在战争谋略上还是在战争力量上,都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更没有反复的较量,没有复杂而艰难的智谋运用,因而在军事学术史上并没有多少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受海湾战争的影响,用高技术和低伤亡率的短期战争来达成政治目的,成为某些大国所追求的理想战争模式。然而美军入侵索马里的作战,和俄军对车臣非法武装的前期作战的经验教训,却是另外一种回答。尽管如此,海湾战争还是充分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大系统作战和五种军事手段即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电子战、精确制导武器直接摧毁的综合运用等特点,展现了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前景,并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引起全世·界军事界的注意。转贴于

六、战略思维的超前性。关乎一个历史阶段的战略指导,必然包含战略预见与战略预置。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战略预见即战略思维的超前性,是思维着的军事科学的发展形式之一。超前思维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清晰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在战争指导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指导战争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源于思维认识的能动性和超前性。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是战略思维中最难把握、又是最需要的。孙中山先生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曾作过独到而科学的预断,他说:“逆料将来的潮流,国际间大战是免不了的,……将来白人主张公理的,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白人主张强权的和黄人主张强权的,也一定是联合起来。有了这两种联合,便免不了一场大战,这便是世界将来战争之趋势。”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三阶段和解放战争发展进程的准确预断,并据以确立的战略方针,更是创造了战争指导史上的范例。

战略思维如果缺乏超前性,就必然减弱其实践指导价值,而对未来战争和国际局势预言不准确,又是许多战略理论家逻辑推理史著的败笔。富勒将军1923年预料毒气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武器即是一例。战略预见也就是战略预断。它不完全等同于战略判断,战略判断是就当前战略形势所做出的现实结论;而战略预断,则是对未来某个时期推理认识的结论。战略预断的困惑在于难以准确判定若干必然性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将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偶然方式出现。正如摩根索说的,“对于那些试图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迹象来判断未来的人来说,世界事务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东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问世的书籍,难道有任何一本能帮助人们预料本世纪第八个十年中,国际政治到底会怎样?”一般意义的未来学理论在具体的战争指导问题上常常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其原因还在于,若是笼统的或模棱两可的预断,其适应性强但适用性差;若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预断则不可避免带有盖然性,弄不好容易发生误导。战略思维的超前性,要求战争指导者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例如情报判断属于抽象思维;作战决心图和作战计划要图以及作战态势图属于形象思维;反常例、出奇制胜属于灵感思维。战争中,参谋人员把在三维空间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情况,标绘在二维的地图上。战争指导者面对地图进行思考的时候,运用经验、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恢复到连续的三维和四维(加上时间维)的景象,在头脑中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战争全过程的推演,并据以修正、完善指挥决心。作战决心也和科学发现一样,往往“并没有逻辑的通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上述这些便是战争指导者所具有的特殊的思维素质。只有具备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才能有超前的战略指导、战争准备和战略预置。许多战争的失利,都是没有做到这一点而造成的。战略思维是实践的思维,其超前性思考必须具有过程的连贯性和全面性,而不能回避或跳跃必须经过的阶段和必须考虑的要素,特别是对己方不利的情况。单凭想象和愿望去遥测未来,那样就会陷入主观一厢情愿的错误。

七、战略思维的对应性。战略思维本质是一种对策性思维,所有的战略转变也都是对策性的转变。战争是敌对双方的斗争。敌对双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多种物质因素(力量)和精神因素(力量)展开在战场上,形成战争的运动、战场的态势、战况的发展和战争的结局。因此,战争的基本矛盾是敌对双方的斗争。战争运动的因果联系极为错综复杂,它是敌对两个方面双重的因果关系交互作甩的结果。战争的结局,既是某一方本身因果关系决定的,更是有敌方参加的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胜是如此,败也是如此。军事战略思维活动中,始终有一个不在场的对手从反面提出问题。对应性的要求,即拿破仑概括的:有一条最显而易见的战争原则,就是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军事战略必须依敌对方面的战略变化而变化。例如苏、日两国从1917年到1945年,在远东的军事对峙中,双方军事战略的互动演变达7次之多。战略思维的对应性又是对超前性的一种补充,即依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加以修正或改变原有的判断和决心。这是战略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某种意义说,战略思维的较量,是战争双方在决策层中进行的一种心智上的“三岔口”式的对抗。军事战略思维的正确与否,只有在敌对双方对抗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

第4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及学情分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国文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

本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由于前面必修一、二对相关政治、经济的学习,因而学起来难度不大,故本课的教学更多地采取展示资料、问题探究、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感悟升华,对本课内容形成总结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两种文明的碰撞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农业文明的夕阳与工业文明的朝霞:

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投影课题:

碰撞 嬗变 抉择 突破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国,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嬗变篇

1.西学东渐(“师夷制夷”)

(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新思潮的萌发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加深对近代思想开始发展原因的理解。

(2)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多媒体呈现林则徐《四洲志》相关资料。

议题: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W习西方的先河。

总理曾经引用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了林则徐一心为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无畏精神。

魏源的照片,《海国图志》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开眼看世界”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第一步,重要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等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研究、介绍世界知识,这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

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全面。

结论: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清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所以睡眼惺忪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

抉择篇

2.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又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有何阻力?结果如何?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3)抉择:“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洋务运动。

(模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

洋务运动内容: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4)“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但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破灭,“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义。

突破篇

3.突破中的维新变法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议题: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改革政体的尝试,康梁的维新思想。

设问: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

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

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

(3)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如何将维新思想付诸行动的?有何阻力?结果如何?

康有为:开设学堂(万木草堂),撰写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扬维新思想。

思考:顽固派指责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你对此如何评价?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一层儒学的外衣。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探究: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科举改革。

探究:严复的思想: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

课前分组合作,自学课文,归纳维新派观点及作用;搜集相P资料,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虚拟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场面。

创设情境:时间: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地点:总理衙门西花厅;人物: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与封建顽固势力(李鸿章、荣禄)。在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观点及其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表演小剧目形式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设计意图:以情境的再现引起学生的兴趣。

(4)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有何作用?

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课堂小结】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的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感悟历史,情感升华过渡: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备课反思】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着重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课堂辩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学习品质。

第5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PPT超链接》一课选自吉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6年级(下册)。本课教学内容是PowerPoint的关键内容,它可以使制作的电子作品更便于浏览、操作,易于被他人接受。

学情分析

教学面向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般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习了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能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鉴于小学信息技术的趣味性浓,动手实践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相对较高,善于探索、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超链接的定义、功能,掌握插入文本超链接实现简单交互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勇于尝试、善于合作、积极挑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PPT超链接的插入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范例激趣,明确主题

教师出示范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的家乡吉林市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学生自由地讨论。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些咱们家乡美丽风景的幻灯片,请打开“吉林美景01文件”,同学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在欣赏的时候,你都见到了家乡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生:吉林的山,吉林的水,吉林的雾凇。

师:现在我来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家乡吉林市的美景。在欣赏时同学们想一想,老师播放的幻灯片和你们自己看到的幻灯片,在播放的顺序上,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教师出示范例并对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讲解。

教师总结:现在请大家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刚才你们自己欣赏的幻灯片,和老师演示的幻灯片在播放顺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的确,你们欣赏的幻灯片是顺次播放的,而老师播放的幻灯片是可以进行选择播放的,大家看(师操作),当我们选择“吉林的雾凇”时,就可以跳转到“吉林的雾凇”的幻灯片中,那么像老师的幻灯片这样,能够实现幻灯片之间任意跳转的,叫“超链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超链接。(板书)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通过两张家乡美景幻灯片在播放顺序上的对比,学生自然会发现超链接的功能。此时,教师举例说明“超链接”的跳转功能,使学生体会其作用。本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美景图片的欣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揭示了本课的主题“PPT超链接”。

2.探索新知,合作实践

(1)合作寻找“超链接”的位置

师: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超链接的对象有很多。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如何给文字插入超链接。请同学们打开“吉林市美景02”的文件,找到目录页,一会儿我们就要给这里的文字插入超链接。要想给文字成功插入超链接,首先我们要找到超链接的“家”,也就是它的位置。现在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找一找超链接的位置,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示意我。

学生找一找“超链接”的位置。

教师板书,总结插入超链接的位置。

师:菜单栏插入中有“超链接”的选项,常用工具栏中有“超链接”的图标,选择对象上右击鼠标弹出的快捷菜单上有“超链接”选项。

(2)探究尝试插入“超链接”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超链接的插入。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超链接”的位置,现在同学们就来尝试插入超链接。请同学们给“江畔雾凇”四个字插入超链接,使其跳转到“江畔美丽的雾凇”的幻灯片中。(边说边操作)看一看哪一组同学能最快插入超链接成功,我们开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尝试插入超链接方法。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在巡视时将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例如,文字的选定、链接错误、不能返回等,及时面向全体同学出示问题,请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应做到学生会的决不轻易出手“帮助”,以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请一名学生小结正确插入超链接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超链接对话框中“链接到……”选项中“在本文档中的位置”的含义。这样教学的重、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有链接文字的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将目录页中的其他三项插入超链接,并给幻灯片里的“返回”插入超链接,使其返回到目录页。学生们还可以给目录中的图片和动画插入超链接。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教师也许会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的文字链接没有链接到相对应的幻灯片,教师及时指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解决。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点评。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师小结:请同学们看黑板,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给文本插入超链接。首先要选择文字,然后找到超链接的位置,接着选择本文档中的位置,找到要插入链接的灯片,确定就可以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3.运用新知,完善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完善作品。

师:请同学们打开“主题练习”的文件夹,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三个不同主题的幻灯片,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个你所感兴趣的主题幻灯片,运用今天我们所会的知识,按照上面给你的提示,我们来完成作品吧,一会儿我们要进行展示。

学生完善自己作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可以试着给图片插入超链接。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巩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颜色丰富、个性鲜明的幻灯片,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能对相关知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4.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简单地介绍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师生互评,提出意见或建议。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的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三评方式,学生既可以互相欣赏、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总结所学,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超链接。其实,不仅我们的幻灯片中有超链接的设置。在Word文档、网页中等,都有超链接的设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登录“吉林市旅游信息网”,那里有更多的关于吉林市旅游美景的图片,同时更能感受到超链接在网页制作中的功能及魅力。

第6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 思维 方法

方法一词最早见于《墨子・无志》,“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何故?则方法明也。”通过总结平面艺术设计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艺术设计实践的进行。这里,我从现代新角度出发,把平面设计的思维与方法大致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思维模式的创新

在设计上,人的思维模式主要有逻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所谓逻辑性思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常用到的充满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当逻辑性思维被引入设计领域时,便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以指导艺术的思考及实践,对平面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发散性思维,就是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在联想之上再产生新的联想,从而更具创造性。如常用的旧元素新组合的创意思维就是设计产生趣味的有效路径。

水野学就曾提出了创意的思维方法,即“右左右左”的思维模式。他认为由右脑产生的想法,一定要用左脑检查一次,因为由感觉产生的东西需要用理论再次确认,而由理论建构出的东西,也需用感觉重新扫描一次。只有把这两种思维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更宽广、更有深度的作品。这种活跃思维的产生需要轻松的环境,同时要记录画出构思的速写图,再将想法不断完善。此时的速写应快捷而不求明确,尽可能只采用一个简单的可识符号。培养发散性思维要尽量多地观察周围事物,多去旅行就是个很好的方法。

二、设计方法的新角度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中,对比的运用、细节的体现及感官的体验丰富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使之更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它们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

(一)对比节奏的韵律

平面设计作品中对比的运用激活了视觉鲜明度,图形、色彩、文字等的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使艺术设计变化丰富而富有活力。对比的方法使设计呈现了节奏感,并在画面中创造了情趣。平面设计作品一般通过黑白对比、松紧对比、动静对比、繁简对比,来产生画面的节奏感和秩序感。色彩表达则是通过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形状对比和面积对比等来建立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在色彩明度、纯度上,强烈反差的图形和文字可以强化文字在底图上的清晰认读。其色彩对比度越高,字迹就越清晰。而在排版上,为产生节奏和韵律,文字或图形将进行有意识的聚散、大小或深浅的排列来增加对比效果。

(二)细节呈现的美妙

细节是上帝,它能赋予设计于灵魂;细节也是调味剂,它能呈现设计的美妙。细节设计是平面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点。设计作品中的一些细小环节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这直接影响到了平面设计最终要达到传播信息这一根本目的。要想设计感动人,就要有足够的细节,其细节的美妙本身就能感动人。一个细微的图案、破折号、间距、数字等都可以起到微妙的视觉效果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严谨的把握字体、字号、间距、行距、排版、图形、色彩、材质、印刷等的排列与组合,特别是细节局部的变化给设计作品带来的微妙影响。

(三)感官体验的丰富

感官体验在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正符合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五感”学说。感官体验的日趋丰富,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作品中要积极地利用感官认知的优化作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感官出发来传达设计作品中的思想和内涵,丰富艺术设计的效果和韵味。艺术设计中的感官体验源于生活,其灵感均来自生活中的细小事物,表现了我们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体会。其中,视觉体验表现在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图形设计的形式感和色彩的信息传达对其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而触觉体验多表现在肌理,不同材质肌理的运用可以丰富平面设计的语言,激发受众的审美情趣,完整、准确、生动和细腻地传达的信息。

三、科技手段的借助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手段,现代平面设计只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开拓出一个创意设计的新世界,它能够灵巧地、随心所欲地拼合或分割来处理各种图像,甚至达到摄影技术都无法表现的超现实的效果。如技术组合法的借助,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技术因素通过巧妙地组合或重组,来获得新的艺术创造,产生带有超现实主义的图片。在印刷上,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印刷工艺技巧,不仅能带来新鲜的设计体验和乐趣,而且会强化设计的创意表现,提升设计的档次。

尽管科学技术已成为我们的重要工具,但仍不能抛弃最初的手绘笔记,它承载了我们重要的思维草图,是灵感乍现的痕迹。通过做视觉笔记、思维图解等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我们的形象思维和提高视觉修养,促进思考和设计的交流,便于理顺思路。

四、人文内涵的融入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和外国的设计方法是有差别的。不同的民众性造成设计形成及方法的迥异,如同样是雨伞,其形式、材料、色彩等相差都很大。靳埭强的成功就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运用,多把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生活物品表现到设计中。而何塞・孔德喜欢从日本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并将这些灵感运用在作品中,多半以细微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设计方法更多来自精神层面的文化历史的熏陶。

面对全球化发展,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平面设计的创新与发展要建立在本民族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了解设计史来深入了解设计和趋势,同时可以拓展阅读其他种类的书籍,读书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的创造过程变得复杂而充满活力。

思维与方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有效的设计方法来源于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更取决于设计历史和理论的视野。对平面设计方法与思维的磨练和总结将会更有效得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显得尤为必要。先驱们对艺术方法的探索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作为后继者更不能懈怠前进的步伐,要努力在探索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郑建启 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石原义久.创意之道:12位日本当代设计大师的创意现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赫勒・佩蒂特.三十四位顶尖设计师的思考术[M].中国:中信出版社,2011.

第7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一、加强四项建设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去年我区启动未成年人德育“十百千”工程。今年,我们将对10名街道教育专干、144名社区德育工作指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对95个社区的“千”支志愿者服务队重新进行分类组合,同时强化社区关工委的作用,把6000多名“五老”人员充实到队伍中,使志愿者队伍类型更多,服务内容更丰富。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位于的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基地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是区未成年人的重要活动和实践场所,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并健全制度,严格执行在校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课程和相关制度,基地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和辐射,加强同台港澳三地学校的交流和联谊活动。我们还要新建一批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社区少儿图书室、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示范点,完善英雄小八路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宫、少年军校等未成年人实践基地建设。

三是加强学校建设。深化文明学校创建,广泛开展“荣辱在心中·文明在”、“寻找身边的好榜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举办学校文化艺术节,和百场优秀电影、图书进校园活动,较好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相互协调作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低保家庭子女就读高中、中专、大学给予2000元——3500元不等的一次性资助。办好民办学校,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四是丰富道德实践活动。丰富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重点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教育上下功夫。重点是举办百场夏令营活动,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好暑期夏令营活动,同时对弱势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予更多的倾斜,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参与并享受夏令营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结合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组织万名中小学生组成小小志愿者到社区开展文明宣传、文明督导和文明实践活动。

二、总结推广五个典型

一是总结推广爱心网校”。“爱心网校”是区未成年人德育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去年暑假由街道、中学和团区委共同创办。它是依托学校资源优势,投入小,成效大;二是规定参加公益活动可以增加“上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鼓励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三是满足贫困家庭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是“爱心超市”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四是把外口学校的学生纳入受助对象;五是招募大学生当志愿辅导员,通过“大手拉小手”,培养相互间的团结友爱的感情。“爱心网校”得到市委文明办的肯定,去年月,市领导洪碧玲、李秀记还专程带队到松柏中学进行调研。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爱心网校”11所,分布在10个街道。今年,我们把完善“爱心网校”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办的六件实事之一,将在全区进一步推广,拟新建10所“爱心网校”,努力把爱心网校办成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二是总结推广“社区青少年维权岗”。去年,亭社区率先在全市开设“为了明天,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咨询服务室,社区“青少年维权岗”简报,设立“社区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电话,邀请11位中学生当任“居民楼长助理”,并成立由“五老志愿者”和学生组成的“社区青少年维权岗教育督导队”,孩子们通过参与对未成年人开放的违法网吧和电子游戏室、不健康“口袋书”等行为的劝导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月份,我们将对“社区青少年维权岗”的开展情况及成效进行专门调研,在亭社区召开“社区青少年维权岗”现场会,选择部分街道社区进一步推广。

三是总结推广社区“道德法庭”。社区开办的社区“道德法庭”,下设“道德风尚督查委员会”和“道德评判委员会”,社区“道德法庭”是解决社区居民纠纷的一个有效途径,特别是为社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宽松的社区生活环境。

四是总结推广社区悄悄话室。社区于年5月依托174医院和厦门一中的资源优势,建立“悄悄话室”,接受居民健康、医疗、家庭亲子教育、人际关系等各种咨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舒缓压力、彻底放松的空间,许多未成年人在这里得到爱的抚慰,“悄悄话室”被市社区办评为社区建设十佳创意之一,并被中央文明办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

第8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错构瘤的超声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乳腺错构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导致误诊的原因。结果:乳腺错构瘤的声像图缺乏特征性。本组术前超声检查漏诊1例,误诊为脂肪瘤4例,增生结节3例,恶性肿瘤1例,纤维腺瘤1例,未定性1例。术前超声诊断乳腺错构瘤误诊率高达90.91%。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错构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主要以二维图像特点做综合分析,但因其声像图多样,与乳腺其他肿块易混淆,应注意予以鉴别。

关键词 乳腺错构瘤 超声检查

关键词 乳腺错构瘤 超声检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2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22

乳腺错构瘤(breast hamartoma)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乳腺错构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工作人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martoma)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乳腺错构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工作人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2~2010年收治乳腺错构瘤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26~58岁,平均47.42±9.33岁。

2002~2010年收治乳腺错构瘤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26~58岁,平均47.42±9.33岁。

仪器与方法:采用Acuson Sequoia 512,Aloka 4000,5500、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0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首先对乳腺各象限进行纵、横、斜切面灰阶超声扫查,观察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灶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最后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仪器与方法:采用Acuson Sequoia 512,Aloka 4000,5500、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0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首先对乳腺各象限进行纵、横、斜切面灰阶超声扫查,观察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灶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最后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结 果

结 果

12例乳腺错构瘤均为单发病灶,6例(50.00%)病灶位于右乳,5例(41.67%)病灶位于左乳,1例(8.33%)超声漏诊。12例中5例(41.67%)肿块位于外上象限,2例(16.67%)肿块位于外下象限。3例(25.00%)位于乳腺脂肪层内。肿瘤最大径0.4~7.2cm,平均2.28±2.18cm。8例(72.73%)肿瘤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或团块,其中2例回声不均匀;2例(18.18%)表现为稍高回声肿块;1例(9.09%)为等回声。2例表现为边界欠清晰,其余病灶均边界清晰。12例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亦未见腋窝肿大淋巴结(图1)。

12例乳腺错构瘤均为单发病灶,6例(50.00%)病灶位于右乳,5例(41.67%)病灶位于左乳,1例(8.33%)超声漏诊。12例中5例(41.67%)肿块位于外上象限,2例(16.67%)肿块位于外下象限。3例(25.00%)位于乳腺脂肪层内。肿瘤最大径0.4~7.2cm,平均2.28±2.18cm。8例(72.73%)肿瘤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或团块,其中2例回声不均匀;2例(18.18%)表现为稍高回声肿块;1例(9.09%)为等回声。2例表现为边界欠清晰,其余病灶均边界清晰。12例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亦未见腋窝肿大淋巴结(图1)。

图1 乳腺错构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肿块形态尚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本例误诊为纤维腺瘤)。

图1 乳腺错构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肿块形态尚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本例误诊为纤维腺瘤)。

术前超声提示肿块为错构瘤可能性大1例(8.33%),漏诊1例(8.33%),误诊10例(91.67%),分别误诊为脂肪瘤4例(33.33%),增生结节3例(25.00%),恶性肿瘤1例(8.33%),腺纤维瘤1例(8.33%),未定性1例(8.33%)。术前超声诊断乳腺错构瘤符合率8.33%。

术前超声提示肿块为错构瘤可能性大1例(8.33%),漏诊1例(8.33%),误诊10例(91.67%),分别误诊为脂肪瘤4例(33.33%),增生结节3例(25.00%),恶性肿瘤1例(8.33%),腺纤维瘤1例(8.33%),未定性1例(8.33%)。术前超声诊断乳腺错构瘤符合率8.33%。

讨 论

讨 论

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发病率占乳腺肿瘤的0.02%~0.16%。是一种由乳腺的全部成分组成的边界清楚通常有包膜的肿块,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年龄的妇女,也可见于青少年和绝经后女性,本组资料平均发病年龄47.42±9.33岁。与其他组织器官的错构瘤一样,乳腺错构瘤可能是胚胎期乳腺组织错构,导致乳腺正常结构成分比例紊乱。由于残留的乳腺管胚芽及纤维脂肪组织,出生后在一定条件下进一步异常发育,构成瘤样畸形生长[1]。

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发病率占乳腺肿瘤的0.02%~0.16%。是一种由乳腺的全部成分组成的边界清楚通常有包膜的肿块,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年龄的妇女,也可见于青少年和绝经后女性,本组资料平均发病年龄47.42±9.33岁。与其他组织器官的错构瘤一样,乳腺错构瘤可能是胚胎期乳腺组织错构,导致乳腺正常结构成分比例紊乱。由于残留的乳腺管胚芽及纤维脂肪组织,出生后在一定条件下进一步异常发育,构成瘤样畸形生长[1]。

乳腺错构瘤发病率低,超声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诊断思路局限,且本病病理特征复杂,声像表现多样[2],因此误诊率高。本组术前超声检出占位的11例乳腺错构瘤中, 误诊率90.91%。

乳腺错构瘤发病率低,超声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诊断思路局限,且本病病理特征复杂,声像表现多样[2],因此误诊率高。本组术前超声检出占位的11例乳腺错构瘤中, 误诊率90.91%。

乳腺脂肪瘤:发生于皮下脂肪层内,以中老年为主,回声强度与邻近脂肪组织相似。本病由于瘤体内部分腺体成分的存在而表现为伴有条线状或小片状不均质高回声,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组误诊为脂肪瘤的4例病例,3例因位于腺体的边缘,超声检查时误将其定位于脂肪层内,且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与脂肪组织回声相近,因而误诊。1例腺体内高回声团块,大小7.2cm×1.6cm,边界清晰,质地柔软,可压缩,而误诊。

乳腺脂肪瘤:发生于皮下脂肪层内,以中老年为主,回声强度与邻近脂肪组织相似。本病由于瘤体内部分腺体成分的存在而表现为伴有条线状或小片状不均质高回声,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组误诊为脂肪瘤的4例病例,3例因位于腺体的边缘,超声检查时误将其定位于脂肪层内,且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与脂肪组织回声相近,因而误诊。1例腺体内高回声团块,大小7.2cm×1.6cm,边界清晰,质地柔软,可压缩,而误诊。

乳腺增生结节:通常较小,无包膜,呈“梭形”或“纺锤形”,无明显血流信号。本组3例误诊为增生结节,回顾分析其声像图与增生结节确实难以区别,可观察随访,必要时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乳腺增生结节:通常较小,无包膜,呈“梭形”或“纺锤形”,无明显血流信号。本组3例误诊为增生结节,回顾分析其声像图与增生结节确实难以区别,可观察随访,必要时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18~25岁年轻女性,肿瘤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有纤细的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可有轻度增强,如伴有钙化常为粗大钙化,可有血流信号,但RI<0.7[3]。本组1例双侧乳腺均见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似可见包膜,活动度好,故误诊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18~25岁年轻女性,肿瘤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有纤细的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可有轻度增强,如伴有钙化常为粗大钙化,可有血流信号,但RI<0.7[3]。本组1例双侧乳腺均见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似可见包膜,活动度好,故误诊为纤维腺瘤。

乳腺恶性肿瘤:一般乳腺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无包膜,边缘多呈毛刺状或蟹足状生长,内回声以低回声多见,可因组织变性坏死出现无回声液化区,43%~66%的病灶内部可伴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信号丰富,且常RI>0.7[4],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本组1例因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酷似恶性肿瘤而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闳橄俣裥灾琢霰砻娌还饣实亟嫌玻呓绮磺澹薨ぃ咴刀喑拭套椿蛐纷阕瓷ぃ诨厣缘突厣嗉梢蜃橹湫曰邓莱鱿治藁厣夯3%~66%的病灶内部可伴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信号丰富,且常RI>0.7[4],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本组1例因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酷似恶性肿瘤而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

综上所述,乳腺错构瘤的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与乳腺其他肿块的声像图特点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对其鉴别诊断极为重要,只有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超声作为一种安全、方便、分辨力高的检查方法,已成为乳腺错构瘤的首选诊断方法,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综上所述,乳腺错构瘤的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与乳腺其他肿块的声像图特点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对其鉴别诊断极为重要,只有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超声作为一种安全、方便、分辨力高的检查方法,已成为乳腺错构瘤的首选诊断方法,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姚榛.乳腺错构瘤的病因病理及诊治.临床外科杂志,2007,15(6):368-369.

1 姚榛.乳腺错构瘤的病因病理及诊治.临床外科杂志,2007,15(6):368-369.

2 张建兴,沈嫱,司徒红林,等.38例乳腺错构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3):218-221.

2 张建兴,沈嫱,司徒红林,等.38例乳腺错构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3):218-221.

3 吴丽足,林礼务,何以敉,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髓样癌与腺纤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8):738-741.

3 吴丽足,林礼务,何以敉,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髓样癌与腺纤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8):738-741.

4 盘丽娟,肖萤,刘芳,等.超声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2):124-127.

4 盘丽娟,肖萤,刘芳,等.超声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2):124-127.

第9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纵观McQueen的作品,无疑是对西方服饰艺术审美观的一种反叛。在西方传统的服装艺术设计中,作为处理人和服饰关系的总纲,人和服饰的关系是对立关系,并且有着很强的功利性质。而McQueen的特立独行,可以说是颠覆了西方一直把服饰作为人体的附属物的理念,他将服饰从人体审美的附属地位推到了审美主角地位,使服装艺术设计张扬为主导视觉审美的中心。东方把艺术定义为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冲动的产物”,是“内心冲动的展示”。McQueen的服装设计艺术就是这样一种有实践精神的文化形态和集中的审美形态。中国的服装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尤如中国的诗歌、书法艺术一样,都是贯穿了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理念。有如李泽厚先生称之为是“心与物”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意识的体现。在McQueen的艺术创造中,我们看到了他在服饰这个载体中的胸中冥想。中国古代人士对服饰的观点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人和服饰之间的关系被确定为和谐统一的关系,中国古代服饰中,动物图腾的表现成为一种象征意义,使服饰成为与人的精神层面沟通的纽带。在《蓝色系列》(图片案列之1)就集中了McQueen的服装艺术设计所有艺术特征(“帽子女王”的最爱,McQueen为纪念密友伊沙贝拉.布罗的敬意)。在《富余的号》(图片案列之2)系列作品中,一系列符号不可思议的呼应,撞击了西方时尚的传统审美观。图1图2传递美好,寄托情感。中外名家对艺术都有精准的的诠释。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上海美专演讲时曾说,艺术的美术功用,就是把人的感觉与心灵的麻木状态恢复让生活变的有趣。康德在早期也曾深刻阐述了艺术和审美具有超功利的“自由”品性。具体到现代服装艺术,造型样本在人体的表现、款式设计的夸张与抽像、层层叠叠耀眼光彩的细节等,都起到了凸显人体内在特征的作用。它以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了人的美好特质与品性;以其超越性,构筑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不可缺的要件。我们比较各个时期的服饰还会产生另一个观点,即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艺术特征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是一种更强的力量比较后抵消另一种力量的结果。所以服装设计与美术的关系,是服装艺术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相统一。

2.绚烂的南美原始图景的审美系统

McQueen服饰设计的艺术审美系统的确立,应该是受到南美文化的启发,形式上归类为三维空间装置艺术。McQueen的设计风格不归属于任何流派,独树一帜。得出这个结论,主要基于艺术设计的功能作用。服装设计作为一个实用艺术门类,其设计艺术是通过服装艺术设计创作表达一种审美意象展示提供人们鉴赏,具有艺术共性,也有其特性。首先,McQueen服装设计艺术自成审美体系。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他以其对绝对正确的模仿并非艺术的目的的深思,创作了具有震憾心灵惊艳之美的艺术作品。将其作品与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他们都属一种自我意识强烈的创作。例如让McQueen一举成名的《高地系列》(图片案列之3),被评价为,“设计师是用从其苏格兰祖先那里得来的古老隐语对时尚所做出的反叛和挑畔……它胜于任何服装的美丽,以其丑无比撞击时尚,已经超越了服装的属性。在《犰狳鞋》(图片案列之4)中表现的是南美古怪动物的迷幻模样,这双鞋在巨星LadyGaga的一首MV里依然健步如飞。图3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艺术是对自然超现实的模仿”;黑格尔把艺术定义为一种“理念”、“理式”或宇宙精神,这些在McQueen的设计中都有所显现。在西方服装设计界不乏称之为“鬼才”的设计师,人们使用“鬼”这个词,暗喻设计师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维。但McQueen把“鬼”的符号:(如骷髅、骨头和死亡意象)深植在他一系列作品中。这不仅表现在设计师对维多利亚时期伦敦东区的或爱或憎,也表现出南美文化对死亡的敬畏。在他以蛇纹为图形的作品系列中,令人惊艳的轮廓设计和绚烂的色彩运用,都充满了南美艺术对原始图景的崇拜。

3.萨维尔街的出色剪裁

对三维空间无遮掩的追求作为一名设计师,McQueen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作品体现出原始景像与精良手工的结合。服装设计是以自然形态物质材料为主体的,即人的自然形态,服装的面料及棉毛麻丝等织物的肌理的自然属性等。McQueen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早年就来到伦敦萨维尔街学裁剪,有着极强的剪裁和比例的意识。在McQueen所有设计中微小的变化,都体现在了剪裁技术之中,这也部分解释了他的服装中那良好的空间感。与许多服装设计师相比,他更懂得如何对面料进行裁剪,以求达到一种立体效果——他总是在试图寻找服装的物理极限。McQueen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维方式,创造并形成了兼具再现、表现、特征明显的三维空间服饰之美,使观赏者的审美活动不再局限于T台空间,使服装艺术设计,服装材料的天然之美浑然天成。如T台展现的光影节奏(图片案列之5),将特殊的造型置于自然空间之中,通过服饰造型与人体共同形成一个超自然的T台动态空间,是多元性的、多样性的,有延续性的完美展示。这是一种以回归自然美为主题的综合艺术设计之美,在他所有设计中,哪怕是微小的对三维空间的孜孜追求中,在KateMoss为主角的3D全息电影中,多可以得到说明。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