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华语大专辩论赛精选(九篇)

华语大专辩论赛

第1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从9月20日到9月26日,12支身穿标准制服的参赛队的领队、教练和辩手轮番出现在CCTV电视直播大厅,他们坐在有华美舞台灯光,有环形飞碟状的辩论席中开始唇枪舌剑的比拼。辩手被划分为A、B两组分别进行比赛,A组的辩手有纯华裔学生代表队,B组有纯非华裔学生代表队,有华裔和非华裔的混编队。参赛辩手统一操持汉语,但多样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思维方式在辩论会上的撞击制造出辩论的多种情趣。

给真实加分

9月24日下午4时,北京语言文化学院队与A、B组联队交锋,正反双方的辩题为“夫妻之间应不应该有隐私”。

北京语言文化学院为正方,辩手是美国的莫阿、西非的莫里斯、加拿大的米雪和越南的胡秋云。教练为北京语言文化学院老师、作家梁晓声。反方A、B组联队,辩手是香港浸会大学的王乐、弗莱堡大学的蔡葵、墨尔本大学的肖慧敏、澳门大学陈典。

莫阿坐到辩论台上的时候声音一直在发抖,她经常因为紧张害怕而失声大笑。主持人蒋昌健提问的时候,她会因为慌乱而拒绝回答。就像莫阿的局促和紧张让观众发笑,莫里斯的憨厚和坦白也令观众开心,作为北京语言学院国际政治系的研究生,莫里斯担任二辩,莫里斯说自己从小结巴,畏惧在人前说话。他的坦诚不时获得掌声。

莫阿作为一辩作三分钟的陈词,莫里斯作为二辩主辩。米雪和胡秋云作配合和协从。

陈词之后进入盘问的环节。

在反方盘问之后,由历次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获得最佳辩手的嘉宾向辩手提问。

蒋昌健对莫里斯提问:“在你的立论当中有一条说,隐私的存在和对隐私的尊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我想问你,是不是夫妻之间的隐私越多,表示夫妻之间的文明程度越高?”

莫里斯:“你刚才问隐私是不是越多文明程度越高?我们的观点是衡量夫妻之间文明的标准是应不应该允许有隐私存在,而不是隐私有多还是少的问题。”

蒋昌健:“那么我问你,如果有一种隐私足以改变夫妻二人的关系,而且这种隐私操纵在一个人的手上时,你觉得这种隐私的存在公平吗?”

莫里斯:“我坚持认为,夫妻之间应该有隐私,我这么认为当然是因为我也给我的妻子自由拥有隐私的权利,那样我认为很公平。”

蒋昌健:“如果她在外边有了你不喜欢的一个人跟她在一起活动,你也允许她有隐私吗?”

莫里斯:“我觉得隐私不一定是对爱情的不忠。隐私不一定跟爱情有关系,也可能跟别的事情有关系,隐私的类型不止一种。”

蒋昌健:“那你的意思是跟爱情有关系的隐私是应该隐瞒的,跟爱情没有关系的隐私是不需要隐瞒的。”

莫里斯:“如果我结婚,发生过一次婚外恋,那我就不能向我妻子坦白交代,但是如果她察觉了那对不起,我就只能自作自受了。”

蒋昌健向莫里斯提问之后,1997年获最佳辩手的王慰卿对莫里斯发问。

王慰卿:“不久前我刚刚结婚,在那段非常甜蜜的日子里我的夫人这样问我,她说:亲爱的,今生今世,你愿不愿意对我永远诚实,绝不隐瞒。那么我望着我夫人深情纯洁的眼睛我应该怎么回答?”

莫里斯:“那我会说‘我愿意’。”

王慰卿:“如果你今天坚持你方的立场的话,你应该这样回答,你说‘不’。你说‘夫妻之间应该有隐私’。你现在在立场上出现了矛盾,你怎么解释?”

莫里斯:“因为我不觉得隐私是恐怖主义。隐私的存在不会影响夫妻之间的诚实。除非我们不在这个世界,只要在这个现实世界,隐私就一定存在。”

王慰卿:“我想问,你这么坚持自己‘应该有隐私’的立场,你能告诉我你是出于什么心态吗?”

莫里斯:“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这是我的隐私我不说。”

莫里斯一直在从容应对,他的状态轻松、自在,在出击的时候言词坦率,他的立场来自他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文化背景,他的回答常常令观众发笑。

辩论结束的时候,评委团把“优秀辩手”的荣誉给了莫里斯。评委发言说:“此届辩论会将有一个新的原则,就是给真实加分。还有我们认为辩手应该表现出的是个人的能力,而不是教练团的能力。莫里斯的表现符合新的评判原则。”

竞选辩论不精彩

德国弗莱堡大学读博士的蔡葵,在全队失利的情况下获得A组“优秀辩手”的荣誉。

与弗莱堡大学交锋的是中山大学,论辩的题目是“网络是否是虚幻的”,蔡葵对这个辩题并不是很有兴趣。

蔡葵为自己来自一个富有思辩传统的著名学府感到骄傲。德国民族具有思辩的传统,是一个盛产思想家的国家。弗莱堡大学就出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于国际大专辩论会蔡葵有自己的看法。

“这么大规模的电视辩论会在德国从来没有过。他们会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说实话,能成为问题的问题不是两个大学的学生就能辩得清。我理想的辩论不是这样的。辩论的结果要对观众或者说大众有启示意义。我挺反感玩文字游戏,你即便通过文字游戏把对方打败了,那也没有多少意思。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智慧和思想,你的表达生动、真实,你要善于倾听,你要有思想作支撑,不仅仅是炫技。你可以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一定要是真实的看法。辩论赛这种形式某种程度把辩论这种技巧放大了,偏离了辩论的方向,出现很多程式化,事先准备,背诵,朗诵诗歌一样朗诵辩词,这是不对的。”

“还有为了辩论很多大学统一制作服装,统一发很多经费,学校专门给时间排练,把辩论赛的成绩和大学的荣誉挂起来,这些在弗莱堡大学是不可想象的。在弗莱堡大学,并不会因为你是辩论队员,就给你什么关照,提供车、接送你到机场,这些都不可能。一切都是靠自己。你要参加就自己做。对他们来说辩论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辩论就是表达你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蔡葵坦言自己更看重思辩本身,而不是辩论表演。哥伦比亚大学的辩手毕卫似乎和蔡葵持相反的意见。

哥伦比亚大学和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交锋。他们的辩题为:“现代社会男人更累还是女人更累”,毕卫在决赛中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在美国的大学也有辩论赛,不过,没有像这个活动搞那么大。我们那儿的辩论是从英国流到美国的一个辩论传统,就是议会制的辩论传统,用议会的辩论规则。两个队各出两个人,对辩,主要是演讲为主,甲方作立论,乙方作驳论,风格跟这个不一样。不只是临时抽签,还是临时提问题,正方想一个问题,反方花10分钟准备,然后就开始辩论,完全是即兴的。”

毕卫把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和美国的政治家竞选辩论作比较:“美国有政治家的竞选辩论,那种辩论没有大学生辩论这么活泼。政治家辩论,就是一个人立论,一个人反驳,时间都不太长。政治家的辩论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都怕说话,说得内容太多,人家就会抓你的把柄,被人抓住把柄,你在政治上就惨了,所以美国的政治家一般都会回避辩论。一般谁领先谁就会逃避辩论。常常会出现两名或四名政治人物准备举行辩论,结果有一个人根本不去。或者有一个党,怕落后的那个党要求辩论,觉得自己会当权的那个党就会说没有必要,像2000年那次布什就尽量回避,回避不了就会说得比较空虚,怕被人家抓住把柄。”

“那些政治家的辩论不如大学生辩论精彩有意思。我在辩论的时候非常紧张。因为在辩论当中有很多变化。你本来准备好想说的话,后来发现没有用,尤其到总结的时候,你不知道你要总结的话能不能有3分钟的时间,你一边说话,一边要看表,紧张得要命。

4个月全封闭

9月26日,辩论会总决赛,主持人宣布,中山大学获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

场上的中山大学主教练任剑涛和四位队员击掌拥抱。

对这次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中大队所付出的代价,任剑涛是甘苦自知。

“从今年5月15日,为备战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中大辩论队就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全封闭式集训。队员们在充电之余不间断地进行模拟赛,大约每天两次模拟赛,使队员们面对镜头时能表现自如,特别是今年的赛制发生变动,强调突出个人风格,比赛过程的即兴发挥,这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大队有一个存有几百道题目的辩题库,在平日的训练中,随便抽一道题,只给10分钟准备就上场辩论。这对队员的现场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

“封闭训练内容首先是选拔队员,理论修养、语言表达、整体形象……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那时候队员们换来换去,调整得很频繁。接下来包括各个系、所的专家、教授甚至外面公司的专家,给队员们讲了几十场专题讲座。接下来就是实战训练,教练和队员一起写辩稿,进行模拟比赛。比完就看录像,根据录像进行调整,每天工作起码9小时。有时为了增加强度,还搞一些一对四、一对八这样的训练。”

在本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形成焦点的除了获得冠军的中山大学队,还有获得“最佳辩手”奖的台湾世新大学学生黄执中。

辩台上的锋芒毕露的黄执忠在台下谦和低调。

第2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关键词:高校;辩论;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12-05

辩论,是发生于个体内部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于意义的协商和建构的过程。[1]它自正式诞生以来,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和启迪智慧的手段。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辩论热”兴起以来,广大教师也在教学中不断思索如何将这一教学手段与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辩论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所以,在实践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的今天,研究如何在高校中开展辩论教育活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大学中辩论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辩论能够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

辩论能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能锻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表明,有丰富辩论活动经历的大学生,其素质在很多方面要优于没有辩论活动经历的大学生。例如,大学生优秀辩手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就显著优于普通大学生。[2]

辩论在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无疑也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参加过美国顶级辩论联赛的学生中,30%的学生最终成为大学教育工作者,15%最终成为公司高管,10%最终成为政府行政高层或司法部门高层,而超过80%的美国国会议员都曾参加过学校的辩论队。

(二)辩论是重要的大学教育手段,能够辅助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辩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能够将“教”、“学”与“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高度互动。学生在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而这种手段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这一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也加深了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当前,很多专业都将辩论作为本专业重要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国高校中的法学专业开设的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模联)等;英语相关专业开设的“英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

可见,在大学里,无论是对于学生这个教育的受众,还是对于教学这个教育的主要手段,辩论的教育都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如何将辩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和安排,却是很多高校所忽视的。具体表现在:各专业辩论教学相互之间没有衔接;课堂内辩论教育与课堂外辩论教育脱节;现有的高校辩论教育资源没有有效的规划和整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普通院校的辩论教育体系的合理构架以及该体系如何运行,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调查取样

为了解学生对于高校辩论教育的需求,探索高校辩论教育的理想体系模式,笔者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对象分为普通学生组和熟练辩手组。普通学生组以武汉市某二本院校的低年级学生为主。调查采用委托的方式,共调查来自15个不同的专业的9904人。为回避专业对学生兴趣趋向的影响,没有调查法律专业学生。扣除回馈数据不可靠的605人,实际采纳样本数9299人。主要调查这些学生参与辩论教育的意愿和他们愿意采用的教育方式。

熟练辩手组调查对象为有辩论经历的湖北省普通高校的辩论选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调查来自湖北省9所不同大学的26人。其中包括“IDEA”华中地区赛一等奖获得者三人,二等奖获得者两人,“藏龙杯”金牌辩手两人,“文华杯”八校联赛冠军两人,“文华杯”八校联赛最佳辩手一人,“捭阖杯”湖北赛区亚军一人(含重复获得以上奖励者)。主要调查这些学生对辩论教育实践的相关建议。问卷中的多x项按照被调查对象认为的重要程度填列,统计时取前两项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

在高校,除了在课堂上接受专业辩论实践课程教育,偶尔接受媒体的相关宣传和自己自学以外,普通学生能够接受辩论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加入辩论社团组织,听取辩论知识讲座和开设专门的辩论课程这样三种。加入辩论社团的学生又可以被划分为愿意参加辩论比赛的参赛选手或潜在参赛选手,愿意进行大密度训练的积极活动份子和不太愿意进行大密度训练的普通成员三个层次。

调查显示:普通组9299名学生中,对辩论有兴趣的学生人数1532人,占16.47%。愿意参加相关组织,进行辩论培训的学生人数847人,占9.11%;愿意进行较大密度训练的学生245人,占2.63%;愿意代表所在集体对外进行比赛的193人,占2.08%;愿意听取辩论知识讲座的483人,占5.19%,愿意上正式的辩论教育课程的319人,占3.43%。在表1中,表示有部分学生愿意同时接受多种方式的辩论教育。(表1)

排除体育专业学生507人后,其余学生按照文科和理工科分别统计,文科院系组A、B项均大于理科院系组,表明文科类专业学生对于辩论教育的兴趣更浓。例如文科类院系学生对辩论感兴趣的学生人数比例约为理科类学生的两倍(25.86%对12.13%)。我们还可以看到,表2文科组中1111A2,;而表3理工科组中

从以上三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加入辩论社团组织进行训练和比赛”、“听取辩论知识讲座”、“开设专门的面对全校学生的辩论课程”这样三种辩论教育方式都有需求。如果取表3理工类学生参加辩论教育的意愿比率为下限,取表1学生参加辩论教育的意愿比率为上限进行保守的估计,一个大一、大二学生总数为一万人的高校,希望参加以上三种辩论教育的学生人数区间分别为:474-911人、177-519人、144-343人。这一数字区间,可以作为我们规划高校的辩论教育体系的出发点。

1.愿意加入辩论社团组织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学生数量最多。这种教育形式较为灵活,限制较少,学生本身自主性较强。几乎所有的熟练辩手都认为,进行真正的辩论比赛活动,是对普通大学生传授辩论知识的最佳方式(见表4)。比赛带有明显的竞争性,对选手的自主性要求最高,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综合教育效果。所以在辩论社团的日常训练中,大部分活动时间也应该用来进行练习和比赛。

目前这种辩论教育方式面临着众多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有限的训练、比赛(含练习赛)资源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能够提供的训练和比赛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我们熟知的典型辩论方式有:新加坡华语辩论(华辩)、政策辩论(Policy Debate)、林肯-道格拉斯辩论(Lincoln-Douglas Debate)、公开论坛式辩论(Public Forum Debate)、议会制式辩论(BP)等。以典型的2005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规则为例,一次完整的比赛就需要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指导老师还需要进行点评,选手和观众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可见,辩论比赛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一般来讲,一次集合训练最多只能安排两场16人参加。

在比赛中,不同的位置对选手素质的锻炼各不相同。例如在BP比赛中,“首相”注重表述的严密性;“副首相”注重逻辑思维能力;“下院领袖”要善于创新;“党鞭”要展现总结、对比的能力。所以,理想的训练方式是让每个成员都能够尝试所有的辩论位置,这样才有利于每位选手素质的全面发展。按照这种理想的状态,一个8名成员的辩论社团,要让每名成员都在一种辩论形式中的每个位置上至少锻炼一次,就需要8次训练。若取上文中愿意采用这种社团训练比赛辩论教育方式的学生数下限474人的话,他们参加的辩论社团要达到上述目标(每人在各个不同的辩位都至少参赛一次,合计每人参加8次比赛),就需要进行480次比赛。即使只考虑表1中愿意参加辩论比赛的参赛选手或潜在参赛选手,也有208人的基数,需要进行208场比赛。现实中,武汉大学的秦幕席同学一年一个人就打了50场比赛。[3]如果前面数百名愿意进行社团辩论教育的同学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培养的话,这个学校的辩论社团举办的比赛数量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在现实中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从学生负担的角度上来看,要达到提升自我素质的效果,辩论的准备阶段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很多熟练辩手认为准备一场辩论赛的任务量不亚于撰写毕业论文。带着几公斤的打印资料外出参赛在辩论选手看来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学生平时还有重要的学习任务,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兴趣投入这么多的资源。表1中N4项和N5项之间巨大的差距也是普通学生理性的选择表现。

从社F指导教师的角度上来看,目前各高校的辩论指导老师都是兼职。他们的指导活动绝大部分属于免费的“义务劳动”。调查表明,对大部分指导教师来说,每月能够参加一次辩论社团集体活动就很不错了。笔者连续几年坚持参加学生每周的训练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结果引起了家庭的矛盾。所以,面对数量巨大的训练比赛,指导教师的指导只能“少而精”,有所取舍。

社团中的辩论,无论是台上的选手还是台下的点评者、讨论者,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说,团队人数如果太多,交流时就会有障碍,难以顺利开展工作,难以形成凝聚力、忠诚度和相互信赖感。理想团队的人数是5至15人。所以每次集中活动都变成太多人参与“大聚会”,是不便于有效管理的。

所以在社团中进行训练、比赛的教育方式只适合针对特定群体的学生在小范围开展。训练量巨大,学生的投入程度有差异,指导老师又不可能全部顾及,更不能搞“大会堂”式的训练方式,要满足广大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做好社团结构和任务的设计工作。

2.绝大部分有经验的辩论选手认为,普通学生对辩论的了解非常肤浅。而辩论知识讲座的优点在于可以针对于普通学生的认识状况,用辩证的方式,更系统、充分地深入阐述某个社会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辩论认识的深度,纠正他们的误解。在讲座中,可以采用现场模拟比赛或者视频展示的方式,给广大学生以感性认识。精心安排的讲座趣味性较强,如果和学校媒体紧密合作,就能够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说,开展面对全校学生的辩论教育讲座,将成为在普通学生中普及辩论知识,提升他们兴趣的合理方式。

但是,讲座的次数不可能很多,在辩论知识介绍的系统性上不如辩论课程,在强度上不如社团训练比赛。讲座也不可能给听众多少辩论实践的机会。如果讲座的设计不合理,不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导致更多的误解甚至不满。

3.熟练选手们认为,辩论的历史、类别、规则等是最难以通过非辩论专门教育获得的知识。这类知识庞杂而枯燥。把它们放在讲座里介绍不一定合适;全放在辩论社团活动中介绍又太占用时间。我们可以开设辩论教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所说的辩论课程教育,不同于前面所提到如“英语演讲与辩论”这样的各专业自己的辩论课程。它应该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课程。目前,只有在极少数学校开设了辩论的相关公共课。例如,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就曾经有龚培老师主讲的“辩论术”课程,一学期大概18个学时,1个学分。这类课程,根据开设者的意愿,有的旨在选拔辩论人才,让学生积累辩论实战经验;有的旨在探索辩论理论,传播辩论文化;还有的是为校内外辩论赛提供一个平台,主要目的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应该在体系中对其性质和任务进行准确的定位。

上文中144-343人的学生估计数量表明,将辩论教育设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是合适的。从教育内容上看,辩论课既是一门“理论――技能”课,也应该是一门“工具”课。这门课程应该介绍辩论的历史、类别、规则等相关知识;也应该展现典型辩论流程;还应该提供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所以,它是一门结合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另一方面,它应该和本学校的其他专业教学对于辩论的需求结合起来,让辩论成为学生能够掌握的学习工具,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英语专业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因为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只能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进行。授课教师每年都要面对在辩论方面几乎一无所知的新学生。他们要年复一年的重新讲授相关的规则、注意要点,甚至还要跟学生补充基本的逻辑常识。而学校的公共辩论课程至少能提供部分对辩论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种子”学员,无论是对于“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上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顺利安排学生进行演示,都能有所帮助。这样有利于授课老师将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多的用于学生的实践锻炼环节,增强教学效果。

三、对建立合理的高校辩论教育体系的建议

依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应该在高校中构建包含“社团训练比赛”、“辩论知识讲座”、“公共辩论课程”三种方式的三级辩论教育的体系。这里的“等级”划分并不是依据其所涵盖的受教育者人数,而是依据其教育内容的专业深度。学校指导教师指导下的社团训练比赛专业性最强;辩论知识讲座次之;公共辩论课程教育内容专业程度较浅。

(一)“公共辩论课程”是这个教育体系的基础

该课程推荐作为公共选修课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对辩论感兴趣的学生初步了解辩论,并为其他课程运用辩论教学方法提供支持。选修该课程的应该是大学低年级学生,最好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内容上除了一般性的辩论知识以外,一定要结合本学校情况,介绍学生在未来专业学习中会遇到的辩论教学类型。课程应该以讲授为主,但是也应该尽力为每位学生安排至少一次以上的实践机会。考虑到实践环节所要消耗的时间,这门课程应该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

(二)“辩论知识讲座”是在高校中面对普通学生宣传、推广辩论知识的有力方式

理想的讲座应该系列化、常态化。讲座的内容应该由学校辩论指导教师认真规划。根据以往比赛经验,一个辩手除了对于辩论的历史、种类、规则等方面的了解以外,还应该涉猎的知识有: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史学、美学、物理学、人类学、法学、文学等等。讲座应力求将上述知识与某一专题结合起来,论述通彻、全面,启发听者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在课余去大量阅读、整理和融会贯通相关知识。讲座应该由辩论指导老师或者邀请相关专业的顾问老师来宣讲。每次v座都应该安排现场的辩论展示和互动环节,还要做好和校级媒体的沟通合作。

(三)“社团训练比赛”是高校辩论教育中专业性最强的部分

较大的学校都应该考虑采用校和院系两级辩论社团体制。愿意参与高密度辩论训练的学生应该成为各院系社团的骨干,对辩论感兴趣但是暂时没有进行大密度训练意愿的学生构成各院系社团的。各院系社团在校总社团的指导和规划下开展活动。院系社团教育偏重于对成员进行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内的辩论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还应该指导社团成员进行广泛阅读。日常应该积极开展院系内辩论活动和院系间比赛交流,优先保证骨干成员能够全面、广泛的参与辩论比赛实践。通过比赛,院系社团应该尽早帮助潜在参赛选手确立最适合其素质发展的辨位并固定下来,这有利于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减少训练比赛数量。

校社团成员人数总数不宜超过15人,成员来自在院系社团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校社团应该重点锻炼成员的自我学习能力,使之能够快速搜集、整理、重构信息;帮助他们构架严密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内,校社团成员应该指导院系社团开展工作,在校辩论指导老师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大密度的辩论训练,研究和训练辩论技巧,使辩论在成员身上达到艺术化的境地;对外组成校队参与对外比赛交流。只有在指导老师领导下采用这样的统一分层教育方式,一年数百场次的训练比赛任务才能够分散到各院系完成,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够基本满足。

以上三级体制在实际中的运用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应该根据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来施行。千人以下的小学院和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在体系构架上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可以参考表6来设置各自学校的辩论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玉芹,阮全友.辩论干预应用于科学素养培养的综述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1):52-61.

[2]张奇.大学生优秀辩手与非辩手的非形式推理能力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50-56

第3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41-01

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一场辩论可以让人辩明是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基于辩论活动的作用特点,为了活跃学院文化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论水平,发掘培养学校辩论人才,体现青年学生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笔者结合学院学生法学专业特点,全面了解学院的教育目标、要求、近期中心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要求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多层次辩论赛活动为平台,通过广大同学亲身参与辩论和观看辩论比赛的方式,使同学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特色品牌活动的培育,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一、前期调查

为深入开展“争创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的“双争先”活动,进一步了解团员青年们的思想状况,及时掌握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在全院展开了团员青年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调研活动,主要以多层次的座谈会、问卷调查及深入个别访谈、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我院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情况。调研发现学生有如下特征:热爱祖国,渴望成才,积极进取,但韧性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泄气和消沉;富有理想,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但少数学生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把握不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一部分同学学习作风懒散、不踏实,认为能拿到学历就行;自我设计愿望强烈,关注自身发展,务实倾向和个人功利意识并存,少数学生身上存在“泛功利化”现象,一部分同学把集体活动看作与己无关的事情,热情不高;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往往目标不稳定、不专一,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就业形势没有充分地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品德优良,但少数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缺乏诚信意识;还有少数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存在心理障碍等等。

二、过程与做法

俗话讲“真理越辩越明”,随决定开展学院学生宿舍辩论赛。

1、活动意义:弘扬时代精神,引导同学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同学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们在智慧激荡、思想冲浪、情境体验中塑造有抱负、有思想、有个性、有良好口才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充分展现法学院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辩题设计方面注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行为、生活,以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后。

3、参赛要求

以法学院各宿舍为单位参加辩论比赛(详情见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需制定出自己的队名及参赛宣言。各参赛队辩手统一着装。

4、评分标准

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引证恰当,分析透彻、严密。

②表达流畅,发音准确,用词得当,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③反应灵敏,回击有力,配合默契,表情丰富,仪态端庄,风度优雅。

5、奖项设置

团体奖: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十个。对获奖队伍颁发荣誉证书。

个人奖:本届比赛评选最佳辩手若干名,对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

四、成效

1、增强学生整体辨别能力,提高了教育引导效果:因为辩题设计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强,紧贴学生生活和关注热点,使同学们乐于参加辩论,辩论的主动性增强。辩论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给全体同学展现事物的两方面,而听众则在思想的冲突中展开激烈的思考,最终明白问题的实质,达到了以辨明理,使同学变被动为主动,为同学们后面的有效行动奠定了基础。

第4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2006年,邱晨辞了记者工作,去香港中文大学念硕士。在香港中文大学国语辩论队任教练7年间,带队获得5次本港地区冠军和数次国际冠军。或许是忙于辩论,她才在不久前领了香港身份证,港漂9年算是结束了,她却只说了一句话:“哎呀,办证太麻烦了,我好懒。”邱晨率真,率真得让人夸她几句都难。拍照时,邱晨穿着黑色T恤,上写“活泼老僵尸”,这是她和几个辩友现在参加辩论比赛的队名。刚想赞她对队伍爱得赤诚,她却说:“早上出门发现衣服全洗了,只有这件了。”“我们这群早就该进棺材的人,理论上应该是被人家辩论队挂在墙上的,现在还出来打辩论赛,那就是老僵尸。我们很活泼啊,所以叫活泼老僵尸。”姜还是老的辣,一群人兴致勃勃杀到马来西亚,连夺3次冠军。

一次,队友激战正酣,邱晨却在座位上单手托腮,跷着脚坐得瘫软,像个花痴小观众。比赛当然不会输,只是赛后队友责怪她:“你怎么就花痴一个,不晓得为队友着急!”傲娇中带有几份自信,她回答:“用得着着急吗?我们赢定了,只是精彩程度的差别而已,欣赏下队友的表现就好了!”其实,邱晨是很认真的。2007年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身为教练的邱晨带着港中大的队员打进四强,却无缘决赛。宣布结果的那一刻,邱晨“哇”地哭了,很伤心。

2003年作为中山大学辩论队的一员,邱晨牢记教练的话:“忘掉所有之前打过的破比赛积累下的所谓经验,从零开始。”她从教练的手中接过书单,在政治、哲学、自然等扎堆的概论书里选了本自以为简单的《历史学概论》,没想到刚翻开就被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折磨得头疼,但她还得坚持把它记下来。接着就是紧锣密鼓的模拟赛,队伍准备了一两百道辩题,编号抽签对打,每次准备20到30分钟,每天打3场,早上8点练到晚上10点。对于“身体和脑力遭受双重摧残”的训练,好多队友吃不消。邱晨却说:“我们只有不被自己打倒,在辩场中才能站得住脚,才不至于被对手击败。”

一路辛苦,邱晨注定成为被导师争抢的对象。在2014年5月2日,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第二季第五期中,她机智幽默的演讲,得到了导师李咏和林志颖的青睐,最后被林志颖抢入战队。

就在人们一路看好她,认为她会在辩场中一路玩下去时,邱晨却很意外地宣布:把精力投入新成立不久的蜂巢公司。其实,她人生第一个兴趣就是画画。初中时,她想考美院附中,学校说:“你可以高中考美院啊。”到了高二下学期,老师找她谈心:“学画画以后也不好找工作啊,你那么有才,不觉得浪费吗?”到了大三,她差点退学学设计,校方说:“大学念完,考研究生吧。”考研途中,大专辩论赛开始招队员,集训回来都快12月了,没考上,她第三次和美术失之交臂。直到和朋友合伙开了蜂巢公司,才算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

第5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2. 注意部门团队精神建设,充分调动新干事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新干事的办事能力。同时也要定期召开部门会议,及时分配好各项工作,及时反映问题,交流意见,制定出更好,更具体的计划并落到实处。

3. 举办一些有意义有创新的活动:

1)要组织一些与我们学习,我们的专业或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关有意义的活动。如演讲赛,等这些可以锻炼并提高我们的世面稳定性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等。再如我们也可以举办一些专业案例分析活动,旨在提高全系同学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引导同学们更好的去学习和发展,并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2)为了使08届新生对我校,以及自己的专业有个大概的了解本部特打算在进期举办一次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目的也是为了希望使新生尽快的适应现在的生活,及早正确的定位,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3)本部要事先为我们生活日常生活的中一些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到来之前准备庆祝活动来欢迎它,让干事们体会到部门的温暖,从而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归属感。

本学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生手册知识竞赛 (已结束)

为使08级新生更好的熟悉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定,我管理系团总支、学生会举办“学生手册知识竞赛。”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和国际贸易的08级新生全部参加此次竞赛。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学院的各项管理条例,从而让同学们更坚定做一名优秀英才的信心。本次活动的举办也激发同学们力争文明班级,更建和谐校园的斗志。

二:辩论大赛(已结束)

为进一步增进大家的相互了解,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提高同学们思维的缜密性,锻炼大家口才与语言能力、思维反应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高同学们的自身文化素质,增强同学们的团体意识。学习部将开展主题为“雄辩大比拼”的辩论赛。

三:演讲比赛

本次比赛标题为《让世界充满爱》,以XX年中国所发生的雪灾和地震为题材,以08级新生为主要参赛对象,以发掘人才,锻炼新生为主要目的,由系老师,部长担任评委,让选手以演讲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比赛结束后,“中国坚强!中国加油!”发自大家内心的呼喊,是整个比赛推向高潮,让同学们将关爱延续下去,让关爱为生命加油!

四:以“我行我秀”为主体的专业知识辩答大赛

xxxx以专业案例材料分析为主体,对方案进行辩解、分析目的是提升08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组织语言能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一个爱学习,勤学习的学习氛围。

五:书法比赛

第6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开场白

各位来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欢迎来到“中国大学生广告电视辩论赛”的决赛现场。

经过两轮六场唇枪舌剑的激烈对抗,本届辩论赛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决战。今天将要进行的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决赛,也就是本届辩论赛的高潮。在过去的6天当中,各队都有出色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而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支代表队,凭借他们的出色才华和优异表现,一路过关斩将,从八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他们将在今天的决赛中全力以赴,一争高下。

下面掌声有请双方辩手。

回到座位,就座

好,现在请双方队员就座。

宣布正反方情况,正反方队员自我介绍,学校和专业简介

今天的正方是大学代表队,反方是大学代表队

下面我们首先请正方的同学进行逐一自我介绍:…………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正方的学校和专业背景………

好,下面我们再请反方的同学进行自我介绍:…………

我再来介绍一下反方的学校和专业背景………

今天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辩论精英,他们在过去的6天里,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辩论,终于过关斩将取得了决赛权。

下面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两支队伍在前两轮比赛中的风采。请看大屏幕。

宣布比赛规则

下面我再来宣布一下比赛规则,比赛规则虽然大家都已经知晓,我现在再

一次重申。

本场比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两场,

上半场是对一个固定辨题的辩论,分为开篇立论、攻辩、攻辨小结、自由辨论、总结陈词五个部分。下半场是对一个广告片段的即兴评述。

总分是300分,上半场占总得分的70%,下半场占30%。

具体的一些比赛细则,我会在每一个环节开始之前予以强调。

介绍评委、评委主任:

现在我荣幸地项大家介绍担任本次比赛评委:

担任本届辩论赛评委会主任的是:20xx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组委会

副秘书长、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广告中心主任李文明先生

担任本届辩论赛评委会副主任的是:

南开大学演讲艺术团总监、团长、南开大学辩论队总教练艾跃进教授

其他的评委还有:

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委、

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院长乔均教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刘卫兵教授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助理、企业行政管理学教研室主任、

暨南大学辩论队教练:卢文刚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吴刚教授

担任本场比赛点评嘉宾的是:李文明主任

宣布辩题、介绍正反方观点:

从初赛到决赛,我们的变体都离不开广告。

我们都知道广告是做给人看的,或者专业的叫法是做给目标受众的,目的是占有市场;同时广告的表现手段又要采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那么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有没有矛盾有没有统一,如果有的话,究竟谁更重要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辩论题目,

正方的立场是:优秀广告更应该注重艺术

反方的立场是:优秀广告更应该注重视市场

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希望今天的8位辩手使出浑身解数,让大家享受一场激情和智慧的较量。

上半场辩论赛:

好,现在我宣布,本场比赛正式开始。

首先请正方一辩进行开篇立论,注意时间是2分钟,计时开始。

下面请反方一辩进行开篇立论,时间也是2分钟。

谢谢正方一辩和二辩选手,刚才正反方一辩都开门见山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并进行了阐述,接下来我们开始短兵相接,进入到双方的攻辩阶段。

现在我再把攻辩的规则给大家再次重申一下:

攻辩方只能提问,每次只能提一个问题,提问时间不能超过15秒。

答辩方只能回答,不能反问,回答时间不得超过20秒。

我们首先请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时间1分30秒。

下面再请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时间也是1分30秒。

下面请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时间1分30秒。

下面请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时间1分30秒。

好,现在攻辨结束,有请反方一辩进行攻辨小结,注意时间是1分钟。

下面我们再请正方一辩进行攻辨小结,时间也是1分钟。

好,谢谢双方一辩的攻辨小结。经过正反两方的四名辩手有目的、有针对的对攻之后,接下来要开始的是更加激烈和紧张的自由辩论。

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我有必要在此重申一下规则。

自由辩论阶段共10分钟,正反方各占5分钟,

每一位辩手每次只能向对方提一个问题,不允许连续发问,

每一位辩手每次发言最多用时1分钟。一方发言之后,另外一方就开始计时。

好,现在我宣布自由辩论正式开始。首先请正方同学发言。

刚才这段面对面的交锋真的是美轮美奂,非常精彩。

现在我们要请双方四辩作总结陈词,巩固自己 的观点和立场。

首先有请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接下来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也是3分钟。

好,谢谢双方四辩的总结陈词。

不知道观众有没有注意到,在您收看电视节目常常遇到插播广告,这个时候在屏幕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段话:广告之后继续播出,请别走开。下面我们将播放一个广告片,但是这个广告片可不是普通的广告,它就是我们下半场的题目,请大家千万不要走开。诸位辩手注意,看完广告片之后,你们要即兴对该片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里我要重申的是:你们的观点可以和上半场所持的立场相同、不同、或者没有关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广告呢?我们来看一看大屏幕。

………好,现在请双方参赛队员退场,给你们5分钟的准备时间。

下半场即兴评述:

观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20xx中国大学生广告辩论赛的决赛

由厦门大学代表队对南京大学代表队,

双方在上半场辩论的题目是优秀广告应更注重艺术?还是更注重市场?

双方辩手们打得互不相让,难分难舍,谁也不服气。

作为一场关于广告的辩论赛,大赛组委会还特别设置了下半场,给双方选手最后一次表现的机会,占总得分的30,双方将根据自己对广告片的理解和感受发表即兴评述,从抽象思维能力到具象思维能力对选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这个即兴评述阶段总共8分钟,双方各用时4分钟,每一位队员最多用时一分钟。

好,下面我们言归正转,根据刚才抽签的结果,

我们首先有请()大学的一辩进行即兴评述。

下面再请()大学一辩进行即兴评述。

有请大学二辩进行即兴评述。

有请大学二辩进行即兴评述。

有请大学三辩进行即兴评述。

有请大学三辩进行即兴评述。

有请大学四辩进行即兴评述。

有请大学四辩进行即兴评述。

好,谢谢双方的八位选手。

双方的辩论真是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看罢诸位辩论,不知观众有何观感?我对诸位辩手有三点感受:一曰才智过人;二曰语出惊人;三曰气势逼人。现在比赛的内容已经进行完毕,究竟哪个队最终夺魁?哪个辩手最后摘走“最佳辩手”的桂冠呢?

我们把这个难题好给我们的评委去回答。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我们的评委暂时离席)。

[⒏评委退场。

主持:今天的比赛就像双方打擂,打擂就要让诸位使出浑身解数。如果说前面的辩论属于套路表演,那么我们下面将要进行的就是散打表演。由观众提问,辩手回答,回答时间不得超过一分钟。这次我们先从反方辩手开始,我相信在座的观众当中肯定藏龙卧虎,哪位观众愿意挺身而出,向辩手出招发难?

评委入场、点评

好,比赛进行到这里,现在紧张的时刻已经到来。

经过评委们紧张而细致的评判,现在谜底马上就要揭晓,在揭晓之前我们掌声欢迎本场比赛的点评嘉宾李文明主任对本场比赛进行点评。

李主任请

………

宣布比赛结果、优秀辩手、进行公证,预告下一场比赛

谢谢李文明主任的精彩点评,可以说,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现在到了最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的音响师能不能配合一下,舒缓一下我们紧张的心情,音乐好像不是舒缓的,他想让我们更加的紧张。

我,我现在怀着一颗激动的心,用颤抖的双手打开这个神秘的信封。

每一次宣布结果之前我们总是要说什么:比赛总是有输有嬴,只能有一个获胜方……今天我就不说了。

首先我来公布一下本场比赛双方的得分情况:-------------

现在我要来宣布:20xx中国大学生广告电视辩论赛决赛的冠军是------------

恭喜(祝贺)你们。欢笑永远属于最后的胜利者。

获得亚军的是------------代表队。

同样对你们的成绩表示祝贺。我不想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想说留一点遗憾不是坏事,它让我们永远都会有进步。

同时我还要宣布一个个人的奖励:

经过评委会投票,产生了本届比赛的最佳辩手,他就是:-------------

向这位辩手表示衷心的祝贺。

好下面,我们请公证人员对本场比赛的结果进行公证。

观众朋友,20xx中国大学生广告辩论赛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虽然此次比赛已经落下帷幕,但辩论赛给我们带来的无数次惊喜与感动却久久的留在了我们心中。在辩论中,我们体会到思考的快乐,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我们获得了朋友之间最真挚的友情。

第7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1.1正反方、评委及观众在传播中各自的角色

要完成一次基本的传播活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在一场辩论赛中,通常由正反双方辩手、评委和观众组成。对于究竟辩论是如何成为一项传播活动,而辩论赛中的主体又是如何与传播的要素发生相互联系的,将是笔者希望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一场辩论赛的比赛部分,正反双方的辩手既是主动发出讯息的传播者、又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构成一个传播——反馈机制。辩论的双方在辩题所要求的讨论范围内,将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对于辩题的价值判断通过陈述、反驳、质询的方式输出给对方辩手,而对方辩手则通过倾听、记录、回应等一系列程序对于对方的观点提出反馈意见,在这一连串的互动活动当中,双方进行意义交换和共享活动,并借此加深对对方的理解。正方和反方由于立场的限制必须在辩论场上针锋相对,但就正反双方与评委和观众之间的传播过程而言,正反双方不是分散地将各自的观点传播给评委和观众,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而非对立的。例如,正反双方对于同一个公共议题的不同角度的阐释,提供的是两种对于此议题的看法,正反双方在交流和辩驳的过程中不断地迫使对方更加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论点,这也使得作为受传者的评委和观众能够完整、全面地理解此公共议题。正反双方是通过对抗性的传播方式相互合作以共同达成认知自我、阐释问题、探讨真理的目的。正反方传播给评委与观众的讯息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性的内容,二是价值性的判断。知识性的内容是包含专业术语、相关理论及信息资源等中立的客观的资料,其目的是为了使受传者获得知识上的增进和视野的拓宽;而价值性的判断则是通过发表某一看待人生哲学问题的角度,以使受传者获得价值上的启发和感染。通过上述传播过程我们发现,辩手与观众和评委之间,是通过交流意义进行互动和传播的。传播学中的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与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m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强调,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因此,传播时所进行的符号交换过程,实际上是意义建构和共享的过程。辩论赛作为一项口语传播活动,正是通过符号来交流、交换意义并建构意义共享空间的过程。

1.2定义一共通的意义空间

定义一般是在辩论赛的第一个环节一立论中提出的、对于辩题中涉及到的概念的内涵和语词的意义进行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对于不同赛制的辩论赛,定义权的归属也有所不同。在奧瑞刚赛制当中,正方拥有强制定义权,即双方必须根据正方的定义进行辩论。而在传统辩论中,双方共享定义权,正反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己方的立场对于概念和语词做出倾向性的理解。由于传统辩论当中主办方很少限定辩题背景和概念解释,因歧义、含混或专业术语等的存在导致不同的概念理解时有发生,所以传统辩论中的对于定义的讨论在整场比赛中占据尤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本文以传统辩论为例对于辩论赛的定义环节进行讨论。先来看一个例子。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中,正反双方针对“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辩题展开辩论。正方对于“万”字的定义是种类繁复、数量极多,反方对于“万”字的定义是全部、一切。在正反双方交锋的第一个阶段,反方一辩就向正方提出质疑:“世间上的恶可是成千上万,难道用单一的钱就可以解释所有的恶吗?强盗杀人放火也许是为了钱,但难道今天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甚至种族大屠杀都是为了钱吗?”,而正方二辩为了维护己方对于“万”字的定义也提出了如下说法:“他们(对方辩友)告诉我说’《辞海》中万是一切,可是我方也查过《辞海》,无论是《辞海》、《辞源》,还是《说文解字》,万从来就没有一切的意思.其实钱是万恶之源,就是说钱能够产生数量极多,而且品种繁复的恶行。”由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在双方正式开展辩论时第一个任务就是“确认定义”,一般由双方的二辩完成,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双方就对方立论当中所提出的定义进行再确认,并通过质询的方式厘清概念的内涵、外延,承担此工作的辩手一般被赋予两个任务,一是寻找与对方定义的共识,并确定下来;二是针对双方理解有分歧的部分,向对方和评委解释为什么己方的定义是更有意义的或是更容易接受的。上文提到,辩论赛为辩手双方与评委和观众构建意义共享空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定义的讨论和共识的达成,其最大的作用便是扩大传播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所以定义与达成共识的环节是打通对于含混、多义、暧昧的语言符号的理解,是整个辩论传播活动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之上的辩论,才是有意义的辩论。如果双方对于辩题中的语言符号的解读并不相同,而双方又没能在最一开始找到分歧并充分讨论,那么整场辩论赛将会陷人不知所云的争论中,双方只能讲自己准备好的辩词念给对方辩手以及评委,这样完全丧失交流、互动的辩论活动由于根本无法进行意义交换而使得辩论比赛成为一场演讲比赛或者是辩论秀。

1.3规则——最大程度上消除传播障碍

辩论赛作为一项竞技活动,规则是其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同的赛制规则各异,但经过笔者分析,得出共通点如下:时间的限制。辩论赛规则对于每一位发言的辩手都有时间限制,并明确指出“时间用尽两次铃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并且,时间限制对于正反双方同样适用,正反双方每一个环节的发言时间都是对等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辩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方讲话滔滔不绝插不进话而失去表达机会,经常会遇到自己的发言由于被别人打断而中断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年龄、身份、性别、个性、职位等的不同而无法保证传播主体在地位上的平等,而辩论赛的时间限制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平等的条件,让阻碍平等沟通的因素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质询环节的设置。质询是辩手对于对方辩题所提出的任意一个概念、论点、论据展开的询问。一方只能问,一方只能回答,且盘问方有权力终止答辩方的回答。质询是一个剥开对方对概念和语词的华丽包装以便更直接、深人地探讨问题的环节,之所以要赋予质询方以主动性和打断权,则是为了保证整个问答过程按照质询方的意图进行。由于无法规定答辩方必须直面回答问题,所以只有赋予质询方主动权,才有可能避免答辩方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蒙混过关或逃避问题。因而质询环节的设置,是最大程度上避免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造成的传播过程中的障碍,并在程序上限制辩手必须讨论质询方提出的问题,不跳出辩论的核心范围。综上,我们发现,辩论赛的规则设置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双方有平等的交流平台,并且在各个环节上都试图尽量减少语词的含糊性以及辩手的恶意逃避所导致的传播过程的中断,因而规则的设置是辩论赛区别于非正式辩论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辩论赛作为一项对抗性传播活动能够保证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基础。

2结语

第8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随手拿起书架上的一本《唇枪舌剑--''''95国际大专辩论会全景扫描》,里面华采的辩词和鞭辟入里的评析随处可见。据《北京青年报》1999年9月1日的分析文章说,从1995年开始,社会上对大专辩论会的批评越来越多,''''95、''''99两届大专辩论会的总导演、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的潘跃先生也就是从1995年开始反思大专辩论会的赛制、模式的。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反对辩论?纵观这些人的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

第一,辩论赛这种形式无益于讨论真理,辩手们在发言受制于抽签的立场,说的不是"心里话"。

第二,"新加坡模式"的节奏太慢,比赛中的对抗性不强,让人看了不过瘾。

第三,辩手们拘泥于事前准备,场上发言流于精心雕琢后的演讲、朗诵,辩手的本色及内在张力被外在的"浓妆艳抹"遮盖得严严实实,不能激起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仔细想想,观众们有这样的批评,恐怕皆是源于"辩论"与"人生"的脱节。首先,生活中最能打动别人的莫过于说真心话,如果人们发现辩手们在场上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但说的其实都是违心的话,自然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从另一方面讲,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大受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参与节目的嘉宾们都在"说实话");其次,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辩论赛的节奏、对抗性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与时代的主旋律不能协调一致,就很难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国际足联才会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提高比赛的对抗性、减少平局);最后,"凭实力"是观众们在社会竞争中普遍建立起来的一种对成功的评判标准,他们是带着这个预设的前提来审视辩论的。换句话说,观众欣赏的是"综合素质"高人一等的辩手,观众信服的是"实力"较量下的成功。如果他们看到的是经过过分"包装"的辩手和队伍,便无从判定他们的实力和综合素质如何,又如何能欣赏、信服得起来呢?

找到潘跃老师的文章--《大专辩论会如是说》,里面充满着这位电视人对其事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对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关爱之情--辩手及世人应当如何理解"辩论赛"这种"游戏性的真理讨论"?在一种怎样的"游戏规则"之下,辩论赛才会远离社会上的矫揉造作之气,从而使辩手们展现出"真我的风采",使辩论赛吸引更多的观众?

潘路等老师的苦心没有白付出。本届大专辩论会的赛制、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1"式的辩手组合和"盘问+小结"的二辩新功能都强调了双方的正面交锋,赛前一周下发辩题更突出了辩手本身文化底蕴的重要。而这一切都无外乎出自这样一个目的:让"辩论"更加贴近"生活",让辩手真正展现自我!

至少从我们队的表现上看,潘跃老师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场上我们从不回避对方的问题,也绝不轻易放过对方有意无意的回避。我们的主教练"韩头儿"为每个辩手设计的风格分别是:一辩樊登,谓之"雅辩";二辩郭宇宽,谓之"快辩";三辩路一鸣,谓之"雄辩";自由人谭琦,谓之"采辩"。我想,"雅辩"、"快辩"、"雄谓"、"采辩"这四个词一出口,看过比赛的朋友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我们四个人在场上的举手投足。其实,与其说这四种风格是"韩头儿"为我们"设计"的,倒不如说是他"归纳"的,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作风。樊登性情温和、善解人意,总是以翩翩君子形象示人;郭宇宽聪明睿智,发散性思维极强,解决问题喜欢出奇制胜;谭琦文采飞扬,平日少言寡语,但在重要场合妙语如珠,出口成章;我比较特殊,训练期间时好时坏,但每逢有观众观摩时便意气风发,精神百倍,用教练梁莉老师的话说:"言辞中充满阳刚之气",而我在生活中和辩论场上所追求和力争表现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阳刚与雄辩的风格。

应该说,新赛制给了我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而我们在场上的表现也最终获得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同。奖杯证明了我们队的"游戏水平"是高超的,而我却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我们意志品格和人生价值的肯定。

比赛结束了,我们返回学校,继续求学的人生。

一段时间里,我们成了媒体、同学、亲友们注目的焦点。大街上、校园里,随处可以感觉到有人在你背后"指指点点"。说心里话,我不太喜欢这种氛围,这不是我真正的生活。虽然我知道他们是因为辩论才会有如此举动,但辩论终究不是人生的主题。在这一点上,决赛点评嘉宾、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话发人深省:"对于那些并不研究美好的人而言,美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我们要站在''''美''''的立场上,与世间的''''丑恶''''作坚决的斗争。"

第9篇:华语大专辩论赛范文

2003年九月下旬的北京,两年一届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又拉开了序幕,1986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转播亚洲大专辩论赛让中国老百姓见识到一种“在电视上吵架”的活动,而在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的夺冠掀起一阵辩论热潮,距今已是整整十年。在今年这短短的十天内来自世界12个不同地区地的青年学子用华语展现了思考和表达的水平,赢得鲜花和掌声。作为本次东道主代表队的中山大学代表队,更是下了血本,集中庞大的顾问教练班子,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集训,学校方面对次一路绿灯,几乎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很有势在必得的架势。非独中山大学,前几届参赛的大陆高校大体如此,莫不把在中央电视台露脸辩论队当作自己的门面。

但这些年从社会特别是网上舆论来看,辩论活动获得的美誉度远没有关注度高。很大程度上在国人眼中辩论始终被视为一种小儿科的抬杠,毫无意义的口舌之争,尤其某些自认为有些文化的人更常以对这样的活动不屑为荣。曾有南京大学的一位女辩手,回学校后因受到这样的压力而表示“以后再也不辩论了”,有不少热爱辩论的朋友也曾向我表达过类似的苦恼。

这样的苦恼表面上是辩论赛的问题,实际却不能孤立的来看,它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甚至就是社会本身的问题。

在我们的文化场中,几千年来不同的声音是可怕的,中国人从小生活中就有太多不容置疑的权威和预先设定且不容争议的结论。一个人的双脚被束缚的太久,即使松绑以后,也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走路的感觉。所有这一切折射到大学生辩论赛中,便是对真问题的回避,没有真问题便不会有真思考,辩论赛失去了思维碰撞的灵魂而退化为浮华的电视秀。

早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中对其他国家地区的代表队有一个公认的评价就是“比较老实”有问必答,当年大陆代表队有一句套话就是“对方同学问我们……,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辩论场上看不到对于对方质疑的真诚回应,充斥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注定要用它去追求光明”之类,由教练事先设计,可以用在几乎任何场合的诗歌背诵表演和掉书袋,就这样倒也所向披靡。辩论场由一些擅长朗诵和背诵的人占据,他们负责把集众多队友教练之功的辩词在现场表演就可以了,辩论成为清谈和闲谈,这样的辩论赛,调动的是辩手的口腔肌肉而不是头脑,除了一开始能给公众带来一点新鲜感,看多了不厌倦才怪。从这样的辩论赛中走出了很多精美的男女花瓶,他们的去处都不错,不少人被陈列在各大电视台的银屏里,忠实的继续愉悦大众,这样也足以让很多人羡慕。

一颗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有时会开出不同的花朵结出不同的果实。辩论赛在美国则是另一番情景,如果看一看那里的大学生都在辩论些什么,简直要让我们瞠目结舌,以全国校际辩论(CEDA)为例,其中涉及都是以下类型的题目:

1971-1972【美国是否应该全部撤出驻扎在西半球以外的军事基地的所有地面作战部队】

1984-1985【美国进行总统大选的方式是否有害于民主】

1987-1988【美国司法系统是否过分强调出版自由】

1988-1989【总统大选中第三大政党的加入是否有利于政治进程】

1992-1993【联合国人权宣言的履行是否比保护国家更加重要】

这些都是典型的“肉食者谋之”的事情,轮的着平头百姓来操心么,何况还这么大精力组织几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他们懂什么呀?

而美国辩论研究会(AFA)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们通过公开演讲、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对公共事务自由交换看法和客观评价各种思想,是维持一个民主社会的基石。辩论活动为公民有效地参与到一个民主社会中去做准备。宪法规定言论自由,而议会、法庭和大多数私人组织都把辩论作为行动工具。因为辩论在各级决策机构中广泛应用,所以公民如果没有辩论知识,合理有效地使用言论自由权,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公民权力便仅仅停留在纸上。

在它的宗旨中有这样的内容:

辩论活动应该为当代重大问题的深入细致的调研创造机会。

辩论活动应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的应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得到的证据。

辩论活动应该训练学生清楚有力地选择、安排和组织资料的能力。

辩论活动应该训练学生真诚和具有说服力地把这些资料呈献给观众。

他们相信历史的教训,不运用或不充分运用的自由权利不久就会丧失。受过辩论训练,善于且勇于表达的公民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一个民主社会中去。

在这样的传统下,一些时间就是金钱的西方国家,从谈恋爱到上床恨不得只用五分钟,用在辩论上的时间却毫不吝惜。打官司要辩论、议会开会要辩论、连选总统这种正经大事都要辩论,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视同儿戏。

还是以美国为例,一九五九年的总统选举日(十一月三日),一些从事演说教学的教授开始组建"总统竞选辩论委员会",号召总统候选人以1858年传统的林肯-道格拉斯辩论形式进行面对面的辩论。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响应,不久出现了一批支持这一主张的社论、专栏和文章。电视网表示他们愿意合作。一九六零年九月二十六日,参议员约翰F•肯尼迪和副总统里查德M•尼克松进行了第一次总统竞选辩论。在竟选期间他们共进行了四次辩论,《纽约时报》称这几次辩论为选举中"真正决定性因素"。

当公众期待着总统公开辩论,便没有哪一个候选人能够拒绝参加。在一九八零年的总统竞选期间,卡特总统自持身份拒绝与里根及第三党候选人约翰•安德森进行一场三方辩论。里根同意与安德森辩论,并因"风格高"而得分;相反,卡特因"没有风度"而失了分。在后来的竟选中,卡特不得不极不情愿地答应与里根进行一场辩论。大选之后,里根和卡特的支持者及许多独立的评论员都称那次辩论为选举中的"转折点"和导致里根以绝对多数获胜的重要因素。

这一活动逐渐成为了一项传统,1988年共和党候选人副总统乔治•布什和候选人迈克尔•杜卡基斯90分种的电视竞选辩论中,双方必须按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事先不知道的任何问题。CNN的节目主持人伯纳德•肖要求双方在两分钟限定时间内回答超过时间就要被打断的前两个问题是这样的:“州长,如果基蒂•杜卡基斯(杜卡基斯夫人)遭到了和杀害,您是否赞成坚决判处杀人犯以死刑呢?”问布什的则是“现在我引用宪法第二十次修正案第三款:"如果在规定的总统任期开始之际,当选总统故去,当选的副总统将成为总统"意思是说如果你当选总统而在就职日前故去,自动地--丹•奎尔会理当成为美国的第41届总统。你对那种可能性有什么可讲的吗?”杜卡基斯因为回答的都是冷冰冰的套话而在选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而在接下来的1992年,在任总统布什在第一场辩论中揭候选人克林顿的伤疤,指责当年他在英国组织反对越战示威的行为,说克林顿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反对自己的国家,并且称这不仅是一个爱国主义的问题,而是人品和判断能力的问题。克林顿冷静而又智慧的回应:"当麦卡锡在国内到处攻击人们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他是错的。当时一位来自康涅迪格州、名叫普雷斯科特•布什的参议员,也就是你的父亲,挺身而出和麦卡锡做斗争。你父亲和麦卡锡斗争是对的。而你对我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的批评则是错的。我虽然反对越战,但我却热爱自己的祖国。"一举赢得了选民的理解和尊重,并令海湾战争中踌躇满志的布什黯然失色。

如今总统竞选辩论已成为美国政治舞台上必不可少的一幕。在全国观众的众目睽睽之下,展现自己对公共政策和美国价值观的理解,总统候选人不仅思考和表达能力甚至风度人格都在质疑与挑战中经受公众的检验和评价。公开辩论为公众营造多向思维的环境,做出成熟的判断,一个领袖要让公众走向他所指引的方向,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唯一途径。如果没有一个讲道理的平台,按照权术的逻辑,林肯这样无凭无恃的穷律师不可能成为合众国的总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社会走向文明是从学会讲道理开始的,当一个家长开始和自己的孩子讲道理时这是一个文明的家庭,当一个政府开始和老百姓讲道理时这是一个文明的政府。而当一个社会从每一个细胞里都崇拜权力的时候,它根源出于对权力的恐惧,在一个用拳头和枪杆子来制定规则的社会里,丛林逻辑以外的一切都是“空谈”,无论圣雄.甘地还是马丁.路德都会显得象一个喋喋不休的迂腐,马踏河山的铁血枭雄才是真正的智者。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其实不仅辩论赛,所有和讲道理有关的行为都往往被会视为“书生气”甚至“迂腐”的。

前不久有这样一则令人刺目酸心的报道,孙君志刚的父亲对记者痛心地说,他后悔让孙志刚上大学,要是少念些书,就少明白些事理,也就不会硬要讲道理而跟人"顶了嘴",就不会死了。象孙志刚父亲这样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在生存经验中往往不相信讲道理会有好处,但给逼急了会找领导“评理”,“讨个说法”,因为“理”不是讲出来的,而掌握在权威手里。秀才遇见兵,并非有理说不清,而是有枪杆子在手的人常常可以不讲理,没有权力的人讲道理也没用,甚至会惹来麻烦。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富有生存智慧的中国人便一代一代讲道理的能力逐渐退化,甚至爱讲道理的习惯都被视为“祸从口出”的缺点而从小加以纠正。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显著的转变,一种开放的观点市场正在形成中,众多有不同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的意见领袖们,把各种议程带入公众视野,帮助公众全面的认知问题,并在政府决策和广大公众意见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发挥媒介作用。从电信改革到三峡工程,从9.11事件到磁悬浮技术采购,中国老百姓又开始找到了谈论国是的热情。

但如果留心的话,往往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知识阶层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很著名的学者、文化人,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讲道理的习惯,意见相左的双方常互斥对方“小人”、“伪君子”、“卖国贼”,理不直而气壮的言论比比皆是。在这个角度上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些西方国家教育系统辩论的训练如此重要。

套用一句话“讲道理要从娃娃抓起”。前不久我遇到了一位美国IrvineValleyCollege口语传播学系的系主任GaryRybold教授,这位老先生是位辩论迷,他指导的队伍曾数次获得美国大学生辩论联赛的冠军。在交流中,反复解释后这位老先生还是有两件事很不理解,一是中国的大学生辩论赛为什么都是由电视台发起的,二是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参加辩论为什么都要由学校来出面组织。他说美国有多的数不清的大学生辩论赛事,都是由各高校自发组织的,只要凑上几家愿意缴纳会费,就可以拉一杆大旗,组织上一个辩论联合会,全国搞巡回赛,各家轮流坐庄,大多数都没有电视转播,主要重在参与。而且美国年轻人参与辩论,非但不需要学校下力气组织,而且需要自己承担颇高的训练费和聘请指导老师的费用,就这样仍然十分踊跃,从小学、中学就开始了。

如果说现代辩论比赛的有什么益处,最重要的不是眼前被发现的它能给学校和个人扬名,而在于它深层的文化意义。它从根本出发点上不同于我国中的大辩论,它尊重程序和规则,不论是什么不同的意见,任何一方都有同样的话语权,有相同的发言时间,不能以政治权威压人,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胜负不在谁拳头大、嗓门高,能压服对手,或者用骂街的语言让对手落荒而逃,而在于谁能打动听众。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场上每一位辩手面带微笑,不仅为对方精彩的陈词鼓掌而且言必称“对方辩友”和“请问”,礼貌坦诚的面对质疑挑战,最让人难忘的是,比赛结束时,失利的辩手常会主动上前,真诚祝贺对手的胜利。这种尊重对手、尊重异见的风度就算作为一种姿态也足以打动我。而这也正是我们的文化中历来缺少和漠视的。

至今经过浩劫的人还常会把大学生辩论会和的大辩论联系到一起而产生恐惧的联想。其实的大辩论不是错在讲道理而恰是蛮不讲理。而当有一天真正“摆事实,讲道理”成为我们的社会解决不同观点和矛盾的途径,这才将是一个真正民主和文明的国家。

有人说,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只要看它对待辩论的态度就可以了,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接受过民主意识的浸染熏陶只要看他们在辩论时的风度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辩论赛对于塑造将要投身社会实践的青年群体独立思考和宽容精神的意义非小。

在西方文明的滥觞之地希腊,传说当时智者派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和伟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两位老兄居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辩论:究竟是标枪,还是扔标枪的运动员,还是主持竞技会的人应该对不幸被标枪刺死的人负责。还有苏格拉底,他的弟子柏拉图的三十余篇脍炙人口的对话记录了这位自诩为“雅典的牛虻”的哲学家整天蓬头赤足与人争辩的业绩。恰是这种对讲道理的执著甚至吃饱了撑着的痴狂,哺育了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和宽容平等的民主意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