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率先跨越、宜居”提供应急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将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镇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推进。今后,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的需要,并在规划中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二)安全可靠。选择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开敞空间,尽可能远离高大建(构)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处;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选择室内公共场馆作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用房,应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因地制宜。根据人口分布、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赋予公园、绿地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

(四)快速通畅。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2条以上与之连接的疏散通道,其宽度、纵坡及转弯半径应符合城市道路次干道的要求,以保障避灾群众快速、无阻到达避难场所。

(五)平灾结合。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场地,平时完全服务于自身原有的功能,在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三、目标任务

(一)远期目标:至2030年,区内学校、公园、休闲广场应具备应急疏散或避难场所功能。

(二)近期目标:年底前,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处,其中1个达到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其他4处达到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单个避难场所容量不小于300人,配套建设完善供水、供电、厕所、标志、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等,其中要有1个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

四、建设要求

(一)选址要求。选址要充分考虑城区已有或拟建的场址,并与城市环境相协调,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区域。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保持疏散道路畅通;避让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高压线走廊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等区域;以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半小时内步行到达为宜。

(二)功能设置。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综合考虑临时性和永久性的需要,以满足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运行功能为原则,合理进行功能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应急消防等基础设施,以及应急棚宿区、固定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垃圾收集及存放点、应急指挥中心用房等。

(三)建设主体。应急避难场所由区人民政府建设,委托项目所在地单位负责实施,区建设、规划、地震办负责业务指导、建成后由地震部门汇总成电子文档,协同民政部门在地图上标识并报区应急办存档,市地震局备案。

(四)经费渠道。利用现有条件改造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由区财政统筹安排。

(五)物资储备。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的情况,合理储备应急物资。短期性物资,如食品、药品及生活用品依托临近的商场、超市和普通商店代储;长期性物资,如帐篷、医疗器械、灭火器材等应有一定的储备。

(六)标志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牌由区地震办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标志牌由建设单位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示牌由区交通、区政管理部门负责制作设置。标志牌制作可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224-2004)。

(七)日常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按照属地和归属的原则,其上级主管部门或业主单位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有关管理办法,保证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使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已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周围进行改扩建时,必须经规划、市政等部门审批。

五、职责分工

年底前,必须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其中1个达到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其他5处达到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经初步筛选,工艺美术城、四中、八中、十五中、二十四中、北高岱峰中学作为今年规划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工艺美术城按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各部门职责如下:

1、区应急办(政府办):负责本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的牵头组织和协调;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协调发改、交通、消防、公安、卫生、电力、自来水厂等部门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项目立项、物资储备保障、医疗卫生、应急供水、通信、供电设施的指导、建设和管理。

2、区地震办:统筹协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做好项目图纸委托设计等前期工作;负责技术指导、设计方案审查;统一制定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牌;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3、区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市政设施改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计划;对参建各方在建设过程中执行国家相关建设标准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管。

4、区规划办:负责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详细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编制全区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和实施规划;对拟建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进行规划控制和督导建设单位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在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规划建设新的应急避难场所。

5、区民政局: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示牌由;把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区地图上标识;负责应急避难场所所需救灾物资的预储保障,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编制各类赈灾物资保障计划,组织物资预储。

6、区财政局: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所需经费提供财力保障。

7、区教育局:落实在学校设置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工作;指导学校搞好校内所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8、区经贸局:负责应急避难场所所需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工作。

9、项目所在单位:按照建设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六、工作要求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力配合,加快建设工艺美术城等6个近期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场所。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年7月份启动建设,年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第2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一、考核对象

各镇街道、工业园区。

二、考核内容及标准(100分)

园林绿化管理考核分为养护管理考核(60分)、新增绿化建设考核(40分)两项指标。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60分)

1.养护作业质量(30分)

各镇街道、工业园区负责辖区内除市区养护管理以外的其它道路行道树、绿化带、街头绿地和游园的养护管理,以及由市区出资建设已出养护期但养护主体暂未明确的绿地的养护管理。主要考核所负责养护区域内苗木生长、除草划锄、病虫害防治、绿化带及附属设施维护、死树死苗树桩清理、修剪抹芽、浇水排涝施肥、卫生保洁、苗木防冻等。养护作业质量标准及考核内容见附件一《区园林绿化养护作业考核评分细则(试行)》。

2.养护管理工作(30分)

(1)组织机构(5分)

成立园林管理所,配备所长1名,工作人员4名以上,办公用房2间以上,工具车辆1辆以上,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用具。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工作到位。及时上报总结、计划、报表等各种资料。有关人员按要求参加区园林办组织召开的各项会议、培训学习等活动。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投标等形式确定具有规定资质的园林养护公司进行养护,并加强考核管理。

(2)巡查督察(10分)

辖区内无非法占用绿地、未经审批私自开口、私设广告牌、违反绿化规划等情况;确需占用的,及时督促到区园林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对辖区内单位自建绿地和社区绿化进行养护监督和督促整改。无破坏古树名木现象。

(3)应急事项(10分)

制定应对突发事项、灾害天气及临时性工作任务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建立应急队伍,及时处理应急事项。对各级组织的检查参观等活动要充分准备,认真迎查。配合上级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工作,按时完成绿化工程清障工作,无阻挠施工现象。对区考核小组、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提出的问题和新闻媒体、行风热线、12345等反映的问题要认真限时办理。

(4)廉政建设(5分)

杜绝和吃拿卡要行为,不得挤占挪用、无故扣押养护资金,提高园林管理部门的社会影响和形象。

养护管理工作考核具体内容及考核标准见附件二《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考核评分细则(试行)》。

(二)新增绿化建设(40分)

主要考核各镇街道、工业园区主导的除市区投资建设以外的园林绿化工程,包括公园绿地建设、主次干道绿化建设、背街小巷绿化建设、新建社区绿化建设、旧村(社区)绿化改造等。具体任务参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

三、考核方式

1.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每月与城镇管理责任区一起进行考核并通报。十二个月的平均成绩即为最终成绩。

2.新增绿化建设考核。年初由各镇街根据区里下达的任务数,制订年度新增绿化建设计划,每个绿化工程项目开工前,报区园林办备案,并进行现场初核,工程完工后,进行确认考核。半年通报一次,年底汇总,完成任务得满分,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计分。

第3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52-05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我国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环境卫生等多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还是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已逐渐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灾害频发,随着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北京市为首,已在29个公园、绿地和3所学校、驾校中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了497.94万m2。天津、重庆、西安等一些易发灾害城市也建设了一批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公园或大型城市绿地。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震灾发生后,成都市二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公园内每天涌入避灾人员20万人,高峰时达30万人,公园中人员拥挤、踩踏伤亡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饮水及厕所等必要的设施严重不足;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翠湖公园等公园因地震造成地质滑坡、建筑受损、围墙垮塌、市民践踏等,损毁十分严重;绵阳市城区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化隔离带等接纳避灾群众30余万人,九州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附属绿地成为重灾区难民主要安置场地。园林部门紧急拆除有安全隐患构筑物,抢修供水管网和供电设施,新建临时厕所,添置排污泵、吸粪车,才保证了绿地临时避灾的使用需求。

综合四川受灾城市绿地使用情况和北京部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建设和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与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认识不足

一方面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对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少灾害防御知识,我国许多城市居民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较弱,对灾害发生后如何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

1.2 适合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往往是“见缝插绿”,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边角地、废弃用地划作城市绿地,有的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品仓库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特殊类型的绿地如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动物园等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得真正可在灾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但目前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

1.3 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仅仅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就能成为临时帐篷,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造景的水池和喷泉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1)。

(2)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北京宣武区的万寿公园为例,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但是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2)。而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灾时可自动与市政管网断开,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见图3)。

(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1]”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见图4,5)。

2 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

2.1 日本:不断健全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分类分级建设防灾公园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多数市民逃向了城市绿地这样的开敞空间。基于这次惨痛的经验,日本有意识地加强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建设。

1956年日本颁布《城市公园法》,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服务半径、面积等指标均作了规定,使得人均公园面积达到较高水平,也使得城市公园的设置和分布趋于均匀合理。1973年在《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把城市公园列入防灾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1993年日本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并在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2]。在日本以防灾公园为主体的防灾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广场和绿道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2.2 美国:结合公园系统和社区建设的防灾规划

早在1871年美国芝家哥火灾之后的重建规划中,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3]。

2.3 我国台湾地区:建立防灾绿地系统,将公园纳入防灾空间规划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冲绿地等。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4]。“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随着灾后重建展开了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都市防灾规划的内容包括避震疏散方案、避难疏散组织、疏通通道和防灾救灾空间。在防灾规划六大防灾空间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3 关于加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

(1)充分重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前期调研、评估工作。针对城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性质和规模、形态和布局、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等,充分研究和掌握本地区易发灾害的类型、地点、灾害源及其影响范围等关键因素,分析确定防灾的侧重点。同时要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测算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的面积和承载容量。

(2)明确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城市绿地防灾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步完善和落实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参考日本防灾公园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可以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分为4类6个层级(见表1)。

(3)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协调衔接。城市绿地防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广场、体育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医院等公共防灾设施协调配套建设,并结合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强绿地之间、绿地与其他应急避难场所或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连接,形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

3.2 明确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工作重点

(1)加强人口稠密地区紧急避灾绿地的建设。通过适当调整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的用地性质,调整绿地布局,补充绿地数量,加强紧急避灾绿地建设,是加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

(2)合理利用城市现有公园改造和建设防灾、避灾公园。选择现有公园必须要满足对相关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安全性的要求,如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等等。

(3)分类分级完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绿色疏散通道和隔离缓冲绿带基本不设防灾设施;紧急避灾公园和绿地设消防、应急供水、供电、厕所等居民急需的基本生活设施;固定防灾公园则需配置消防设施、广播通信设施、储备仓库和抗震贮水槽等灾后救援设施与物资,为较长时间避难和短期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而救灾基地公园要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直升机停机坪等弹性空间。

(4)科学配置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满足防灾需求。在风、雪灾害多发地区要注意选择抗风、耐寒、不易倒伏和折断的植物种类;行道树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大型乔木,生长良好、枝干坚固的行道树可阻挡散向街道的残墙碎瓦,使道路保持畅通;隔离缓冲绿带应选择防火和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的植物。

4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4.1 建立城市防灾管理协调机制

城市人民政府在防灾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汇同地震、规划、民政、园林等部门,科学制定应对城市易发灾害的紧急预案。

4.2 健全城市绿地防灾法规和标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城市绿地防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规范。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修订《城市绿地条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有关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和管理的专项法规,及时出台《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等指导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技术规范。

4.3 保障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财政支持,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多方投入和参与。特别要保障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避难设施的维护费用,确保灾时能正常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4.4 促进城市绿地防灾科技研发和应用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环保型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解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供水、环卫和能源等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研究,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绿地防灾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4.5 加大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宣传教育力度

要向市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建立完善、规范的标识系统,广泛告知本地区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设施的具置、到达路线和使用方法。要对新建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公园管理部门要为由单位或群众组织的防灾演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6 完善城市绿地防灾监管机制

城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防灾减灾基本要求和城市绿地防灾规划的绿地不予验收,进行整改;要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切实加强防灾避险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避免因缺乏管理维护降低灾时使用功效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绿地防灾减灾设施定期检查,对于已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只有未雨绸缪、从容防范才能避免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不确定性,我们容不得半点侥幸的想法,必须树立“主动防灾”的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防灾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城市绿地防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全面加快城市绿地防灾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容量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避难、疏散和安置场所,配合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才能“有备无患”,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撑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绿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GB21734-2008.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S].]

[2]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和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27~29. [Su Youpo. Types,Functions and Disposition Rules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Gardens in Japan[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2):27~29. ]

[3]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生存空间,2005,(2):16~18. [Jin lei. The Synthetical Disasters Reduction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Chinese Secure Communitity[J].Living Space, 2005,(2):16~18.]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8. [Li Jingqi,XiaJi.Stud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7):18.]

Discussion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Refle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ZHENG Xi1 SUN Xiaochun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in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Beijing 100835,China)

第4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幼儿园传染病应急预案1为进一步做好我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我园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全园教师和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北京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确保对我园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各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保证全园教师和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工作原则

贯彻落实防治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本着“科学预防、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实现对传染病的可持续控制。

1、统一领导

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我园坚持在我区教委和区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的领导下进行。

2、预防为主

我园保教结合严格做到向教师、家长和幼儿宣传普及预防各类传染病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幼儿、教师、家长的防护意识。保健医和各个班级教师每天对幼儿进行晨、午、离园检查,保证一个也不能漏检。每天统计在园出勤率,有病儿的患病登记记录等。儿童未入园,当天了解儿童情况,教师在交接班做详细记录。

各班保育员严格执行幼儿园的通风、卫生、消毒制度;幼儿被褥、玩具、毛巾每天阳光消毒;食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幼儿园的餐具、用具消毒制度、食堂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幼儿园公共卫生区、楼梯扶手、门帘、公用卫生间内等每天有保洁员高师傅负责用84消毒液消毒。保健医加强日常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各个班级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报告,一旦发现迅速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的蔓延。

3、分级控制

我园依据上级确定的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范围和趋势,明确对传染病事件管理。幼儿园采取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4、快速反应

我园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采取行动。

三、组织领导

我园成立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

负责幼儿园传染病应急工作的领导协调。

副组长 :(副园长)

负责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疫情报告、疫情控制的具体指挥。负责后勤保障,如消毒药品等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各班级、后勤日常卫生检查、环境卫生整治、消毒、灭四害及我区有关部门要求采取的疫情控制措施

王红岩(副园长)

负责组织和安排各个班教师对幼儿进行传染病健康知识的教育,抓住这一契机,提高幼儿关注自身的身体,出现问题学会用语言向成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合理安排各个班级户外活动,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成 员:

专职保健医:马立华

兼职保健医:郭玉华

专兼职保健医:负责各年龄班幼儿晨、午检、因病缺勤监测的培训、数据汇总及传染病突发时的园内报告工作。以及健康教育(幼儿、教职工、家长)、班级、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通风、消毒检查等工作内容。

各班班组长(或教师):负责幼儿晨午检、因病缺勤监测的具体实施和数据上报,落实本班级幼儿传染病的疫情和疑似病例上报保健医控制措施。

各班保育员:负责本班级通风、卫生、三餐、幼儿被褥、玩具、毛巾每天消毒等具体工作。

食堂工作人员:负责严格执行幼儿园每餐幼儿餐具、用具消毒、食堂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制度。

保洁员高师傅:每天负责用84消毒液对幼儿园公共卫生区、楼梯扶手、门帘、公用卫生间内等具体消毒工作。

四、应急程序

1、一般传染病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各班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班组长对当天缺勤幼儿打电话询问原因,在交接班本上及时详细记录情况。

②我园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各部门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园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听从教委及卫生部门的管理。

③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活动室、多功能室、会议室、楼道、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食堂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④保健医贯彻妇幼保健院的工作精神,建议家长发烧、咳嗽、流鼻涕的儿童要去医院检查确诊,并及时告诉幼儿园,避免幼儿的接触与呼吸道传播传染病等。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严禁外来人员入园。

2、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园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保健医指导教师负责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②保健医指导班级保育员负责对全体幼儿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园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幼儿园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班组长对当天缺勤幼儿打电话询问原因,在交接班本上及时详细记录情况。并对患非传染病幼儿跟综询问记录。

⑤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制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班组长对当天缺勤幼儿打电话询问原因,在交接班本上及时详细记录情况,对发热幼儿要加强电话跟踪,及时了解最新病情,及时上报。

②幼儿园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班级幼儿和教师不串班。

③保健医负责检查指导保育员及相关人员对活动室、多功能室、会议室、食堂、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4、校内疫情

一旦发生传染病流行,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

②班组长、教师要立即把事件报告保健医,保健医立即报告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

②园长及值班领导要立即赶到现场,统一指挥,并在第一时间报告教委(园长报告)、卫生主管部门等;并做好预情的续报工作,在传染病流行事件得到控制后,要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教委报告。

③保健医负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并立即将发病幼儿送往医院,协助医疗部门治疗,并立即联系幼儿家长,安抚他们的情绪,取得家长的合作。

④安排卫生消毒相关事宜及后勤保障。

⑤保健医协助业务园长对教职工和指导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⑥幼儿园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

⑦突发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后,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⑧对传染病流行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进行整改,防止事件再发生。

⑨凡是瞒报、缓报,一经发现,就要做相应的处理。

幼儿园传染病应急预案2一、 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工作小组

组 长:范 文

副组长:牛刚柱 杨广社

组 员:各班班主任

二、 传染病应急工作机构及职责

(一) 联络组:负责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沟通联络;监督全园教师防传染病情况。

(二)预防组:落实督查全国传染病工作的报告、登记、统计、分析和传染病管理工作;指导全园教职工做好班级、园内环境、教室内的消毒工作,指导教职工了解传染病消毒隔离要求。

(三)宣传组:教职工对幼儿、家长进行防治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宣传。

(四)后勤组;落实督查全园防治传染病工作的物质储备;负责防治疫情工作保障、交通、通讯等。

三、日常工作要求

(一)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幼儿及家长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出好宣传专刊;利用家长会、宣传栏、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流脑、脑炎、禽流感、水痘等为重点的预防知识。(三)认真开展好环境卫生及幼儿用具、玩具的消毒的消毒工作。

(四)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加强食堂的管理,严格购物登记、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严禁从业人员带病上岗。保健员每日进行消毒卫生工作检查;行政及后勤组长对每日原料进行复核验收。

(五)按规定有计划地协助医疗部门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坚持开展每日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七)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八)做好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九)保证传染病预防的资金。

四、应急处理

(一)发生传染病后,第一发现人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汇报,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妇幼所、疾控中心报告。

(二)保健老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将患儿隔离病送往医院。

(三)认真开展环境卫生及幼儿用具、玩具的消毒工作。

(四)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疾病发生。加强食堂的管理,严格购物登记、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严禁从业人员带病上岗。保健员每日进行消毒卫生工作坚查;行政及后勤组长对每日原料进行复核验收。

(五)按规定有计划地协助医疗部门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坚持开展每日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七)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染病源。

(八)做好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九)保证传染病预防的资金。

四、应急处理

(一)发生传染病后,第一发现人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汇报,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妇幼所、疾控中心报告。

(二)保健老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将患儿隔离病送往医院。

(三)观察患儿所在班级有无发热、皮疹等症状出现,时间为21天(从确诊的最后一例病例算起)。

(四)加强每天入园儿童的晨检及午检工作,一旦发现有传染病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做好疫情报告。

(五)加强与缺勤儿童的联系,每天了解缺勤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第5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一、脱贫攻坚工作

(一)解决贫困村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按照贫困户退出对饮水安全的要求标准,市水务局对全市130个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饮水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贫困人口缺水情况逐一登记,并且建档立卡。全市有9个乡镇,13个行政村(9个贫困村),涉及饮水不安全人口57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4人。在调查基础上,制定了《行业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计划投资339.5万元,新建13处饮水安全工程,全部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在上级投资计划和资金尚未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尚未批复的情况下,为确保全市脱贫摘帽,市水务局自4月中旬陆续组织开工,特别是涉及占耕地的管路部分,要求在春耕前将管路铺设完毕,不能影响春耕,以保证13处饮水安全工程按计划在10月末全部竣工通水。截止目前,水源井完工3眼,井房完工2座,蓄水池完工3座,铺设管路8500米,通水试运行1处,解决了60户、248人饮水难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人。

(二)支持扶贫标准化果园建设情况

1、项目支持扶贫标准化果园建设情况。今年,市水务局争取省级资金300万元,围绕**生态景观带,在**、**、**三个乡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1250亩,其中:完成经果林2486亩,生态修复1908.3亩,保土耕作6855.7亩。目前,工程已全部竣工,全部纳入扶贫标准化果园。

2、支持扶贫标准化果园配水情况。截至2018年5月30日,林业部门确定扶贫标准化果园涉及28个乡镇、31处,规划面积7190亩。经现场勘察,根据上级补助资金情况,2018年能够进行配水的有25处,配水面积5840亩,估算投资1050万元,至今,已经完成20处,其他工程正在施工,计划在6月30日前,水电工程全部完工。

(三)**镇梯田配水

**镇坤头波罗村为市级贫困村,2017年通过坡耕地进行治理,修建高标准农田3000亩,由市水务局制定梯田配水方案,引中水实施灌溉,市水务局负责骆驼营泵站至11个蓄水池主管路的供水。供水工程以**泵站为供水首部,设计两条供水管路,一条供水管路控制5个蓄水池,另一条管路控制6个蓄水池,工程投资269.28万元。至今,我局承担的主管路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完成工程总量的95%。

二、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

(一)项目争取情况

今年,向上争取项目共计12个,争取资金6551.7万元,截至目前,资金已到位3441.7万元。

(二)招商引资情况

成功引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产业园项目,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2亿元,带动上下游企业13家。目前,项目规划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1、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灌溉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5万亩,争取中央资金1754万元,工程2017年10月开工,2018年5月完工,工程分布在14个乡镇,新打和改造水源井118眼,新建蓄水池1座,安装配套水泵118台套,埋设输水管路171.11km。

2、2018年中央财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分布在27个乡镇,争取中央资金1890万元,新建水源井88眼,维修旧井42眼,维修改造方塘1座,改建井房130座,安装水泵133台套,埋设地埋管路200.53km,安装变压器50台套,安装农业水价改革计量设备133台套。

3、2018年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40亩,争取省级资金288.64万元,工程分布在**等9个乡镇,改建水源井12眼,维修改造方塘1座,安装配套提配水设备12台套。工程于2018年4月开工,计划11月20日完工。

4、2018年小型农田水利“先建后补”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开始,省水利厅选取我市进行改革试点,省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工程总投资的80%、其余资金群众自筹。今年省财政补助资金150万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80亩,工程分布在**等5个乡镇,改建水源井8眼,安装配套提配水设备8台套,埋设输水管路16km,配套变压器5台套。工程于4月开工,5月20日完工。

5、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7年,省水利厅选取我市进行旱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全省一个),按照省厅要求,市政府成立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印发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办法》,市财政局、市水务局联合印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实施办法》,组建节水灌溉合作社21个,安装计量设备320套,建立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系统平台,2017年,在**乡新亭村完成面积2705亩,省财政每亩补助资金标准5元,共补助资金1.36万元。今年重点在**等乡镇实施,计划完成面积8.2万亩。

6、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争取中央农田水利维修养护资金245万元,重点用于农田灌溉工程维修养护,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确定实施维修养护项目74处。目前74处工程已开工62处,完工49处。其中:已维修各种供水管路0.5万米,配套水泵6台,井房维修7座,淘井清淤45眼,更换低压电缆1580米,已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0135亩。在抗击春旱保苗期间,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争取省以上资金3000万元,实施水平梯田综合治理面积1.8万亩,工程涉及**等8个乡镇。工程实施方案、外业踏勘已完成,国家资金尚未下达,待资金下达后,立即组织招投标等工作,确保在10月初进行施工。

(三)防汛抗旱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我市于6月12日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市政府与各乡(镇)区、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签订防汛责任状。二是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37个乡(镇)管理区、13座水库、大凌河及其支流、城市防洪、山洪泥石流、尾矿坝、重要经济目标、学校等重点区域防汛责任人,共明确行政、技术、抢险等各类防汛抗旱责任人872人。下发《2018年度汛方案》及《防汛工作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市、乡、村、组“四级包保”责任,确保责任制落实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是加强水库、尾矿库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全市现有中小型水库13座,目前仅剩**水库未除险加固,现空库运行,已列入2019年加固计划。153座尾矿库,具体由安监局负责,已全部落实责任制及各类责任人,制定相关防汛应急预案。四是加强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我市已经编制完成《**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抗旱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各类预案。重点对乡、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抗旱应急供水预案》及重点区域《逃避险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五是加强水毁应急度汛工程排查整改。汛前,排查重点河道险工险段46处,已争取上级资金修复完成21处,正在修复16处(16处险工险段具体凌河局负责,争取主汛期前完工),剩余9处险工险段,已逐级落实责任人,制定逃避险预案,主汛期专人值守,根据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六是加强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准备。重点检查河道、公路桥在建工程带来度汛隐患,确保在建工程安全。七是加强抗旱工作。今年,春播期间土壤墒情较好,大部分农田5月末完成播种。进入6月,由于降水不均,持续高温,受旱面积逐步增加,全市受旱面积高达135万亩,其中轻旱80万亩、中旱40万亩、重旱15万亩。全市共新建灌溉井88眼,维修灌溉井42眼,开动机电井3688眼,投入机车、机具等抗旱及播种设备1.75万台套,抗旱浇灌面积达22万亩。八是加强落实物资储备、通讯报讯及抢险队伍。抢险队伍实行民兵联防制,市级抢险队伍由武装部组织以民兵为主的专业抢险队100人,乡镇级抢险队伍由各乡镇建立不少于总人口数10%的抢险组织。储备橡皮舟、冲锋舟、救生衣、编织袋、铁线等防汛物资总价值80万元;打井机、送水车、软带、喷灌机组等抗旱物资总价值220万元。

(四)城乡供水工作

1、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工程施工沿线**4个乡镇,共14个村(8个贫困村)、27个组(15个贫困组)发生饮水困难,饮水困难户数1170户,饮水困难人口3931人,涉及建档立卡户176户,435人,饮水井干枯369眼,水量不足796眼。正在实施饮水安全工程6处,涉及饮水困难户数255户,饮水困难人口756人,建档立卡户18户,31人,工程设计投资370万元。**组应急饮水工程于4月17日开工建设,于6月15日通水试运行,解决了该组47户,147人(建档立卡户5户,15人)吃水困难问题,工程完成投资59.22万元。2018年完成水样检测359份。

2、城市供水工作。城市供水工作运转良好,水源、水厂、泵站全部实行封闭管理,供水水质执行每日检测,每月进行42项常规检测,我市水质106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日保障供水7.3万吨,保障了城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3、园区供水工作。截至目前以为园区供水214万立方米,保障了园区企业以及人工湖等景观用水。

4、**二期工程。现新建净水厂的清水池、综合楼、加压泵房、仓库及机修间等工程已封顶,主体土建工程已完工80%,预计10月份完成主体土建工程。

5、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已完成,待建设资金落实后开工。

(五)河长制工作

1、河长组织体系建立完成。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河长体系,设立了流域、河流(河段)三级河长。全市共设立市、乡、村三级总河长、河长632人。2017年11月2日市编办印发《关于成立**河长制办公室的批复》,同意成立市级河长制办公室,为常设机构,设在市水务局。

2、河长制办公室设置完成。河长制办公室主任由水务局局长兼任,设专职副主任一名,兼职副主任14名,分别由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内设综合股和业务股两个机构,核定财政全部补助事业编制5名。目前办公室办公室设备全部配齐,保证了河长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3、河长制实施方案已印发。5月23日市委办、政府办联合印发了《**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全市136条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含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及其他重点微小河流,14座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范畴。

4、“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完成。我市共有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6条,其中省和**市负责编制“一河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的河流22条,我市负责编制“一河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的河流114条。目前“一河一策”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征求相关责任部门意见,近期将完成印发。

5、河长公示牌设立完成。我市共设立河长公示牌266块,其中市级河长公示牌14块,乡级河长公示牌252块。在2018年5月31前已全部完成河长公示牌设立和验收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解决好贫困村贫困人口饮水难,做好扶贫标准化果园配水工作。

二是做好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各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加快跑部进省,力争将各类项目纳入省厅计划的大“盘子”内。服务好**产业园项目。

三是对在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推进施工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规划好2019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四是做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各项前期工作,资金下达后立即组织实施。做好2019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项目储备。

五是全面落实好防汛抗旱各类责任制,全力做好今年各项防汛抗旱工作。

第6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应急避难设施,中日,研究现状,平震结合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不断遭受着地震的侵害,减灾防灾已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目前,我国应急避难设施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针对应急设施的灾后应急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研究比较少。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以日本为例针对防灾计划应急避难设施进行研究,以期探研“平震结合”理念的应急避难设施设计为关键,并为我国未来进行城市防灾建构和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应急避难场所研究现状

我国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做好灾难疏散准备。全国20个省(区、市)的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数百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据了解,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1]。

日本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日本自古便对避难疏散与安置工作有着丰富的处理经验。早在江户时期,当发生地震或火灾之后,地方政府就会建设“御救小屋”来救助灾民,并提供相关的援助。近代的两次大地震中关东大地震发生时东京就有七成以上的人口因顺利进入避难场所而幸免于难。而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避难所收容的灾民数一度达到30万人。由此可见避难场所在灾害时所发挥的重大功能。此外,1947年日本所颁布的《灾害救助法》中,也制定了各级政府需要在灾害时提供收容设施的相关规定。在历史经验与法律体系的双向要求之下,制定都市计划时日本各地均特别强调避难场所的规划[2-3]。

在日本防灾体系中,对避难场所的要求是对应防灾机制在各阶段的运作需求对其进行等级的划分, 基本上分为紧急收容和长期收容两大类,大致可区分为三个等级,并在全市地图上标示,以此形成整个城市的支援系统。

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把避震疏散场所可以分为四类[4]:

(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是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供附近的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2)固定避震疏散场所:面积较大、人员安置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在受灾时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3)防灾据点:抗震防御度高的有避震疏散功能的建筑物,如体育馆、人防工程、居民住宅的地下室、经过抗震加固的公共设施、高层建筑物中的避难层(间)等,具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或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防灾机能。

(4)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一个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其内一般设抗震防灾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队营地、直升飞机场、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该符合“平震结合”理念。平时城市绿地、公园以及广场可以作为具有商业气息的娱乐、休闲场所,紧急状态下又能立即转化为避难之用。虽然大量分析可以得出“平震结合”理念下的应急避难场所比传统应急避难场所有巨大优势这一结论,但如何实现才能使得其发挥最大功能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

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现状

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场所中的公共设施是为满足这些基本活动而设立的。同理,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受灾人群提供临时和长期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其中的应急避难设施就是要满足受灾人群在避难时的基本生活保障。

项 目

类 型 基本设施 一般设施 综合设施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 √ √ √

Ⅱ级应急避难场所 √ √ --

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 -- --

说明:√: 具备; -- : 不具备。

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可以将应急设施分为三部分: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如表1)[5]。

基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集结区、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应急标志等。

一般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停车场等。

综合设施配置应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功能介绍设施、应急救援驻地等。

我国应急避难设施现状

根据实地调研和资料查找,国内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大多已建有应急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应急厕所、应急水井、应急蓄水池、应急照明设施、应急发电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供应点储备所、应急停车场,在避难场所周边和内部不同功能区域设立应急标志[6]。

2010年由西安市地震局主要负责的做的两个避震广场为丰庆公园和文景公园。丰庆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已配备的应急设施有应急发电机,应急厕所,应急水井和水池,应急储物所等。应急发电机以柴油为燃料进行发电,应急厕所依照北方农村的旱厕而建。

调研资料显示,应急水库没有取水设施,灾害发生后,打开井盖,利用水桶人工打水。因此,需要设计一套应急饮水装置,解决平时使用不浪费的问题,同时为应急避难时提供更多的便利。应急场所内建有储物所,就是简单的几间平房,里面存储有一些应急帐篷,紧急药物,消防器材,应急灯等应急工具。最多的设施还是应急避难场所里的标志牌,包括避难场所整体的规划导视图,不同的导视图又将避难场所分为许多不同的区域,并规定不用区域的不同用途。

日本应急避难设施现状

日本千叶县有一个市内面积最大的公园,日常生活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公共场所,地震等灾害发生后,这里就用于安置灾民避难。[5]在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建设中,如果解决受灾群众上厕所难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千叶县的这个公园却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公园的树丛中,有大约几十个排列一致酷似排水井的装置(与排水井不同的是间距相对较近)就是应急厕所(如图1)。

日本的应急厕所通常是在应急避难时才可以使用的免冲式厕所,而现在又开发出“平震结合”的可移动免冲生态厕所、可升降地下厕所,平时它们沉于地下,需要时通过遥控操作,利用水压使它们在两分钟之内升起(如图2)。也有平时作为休憩的坐凳,而在需要时可以变化为厕所(如图3)。

图形与符号应按照国际惯例或国家标准进行设计,以免造成传达信息不明的麻烦。以便在灾难突发时,人们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入口,并掌握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环境概况和基本功能。

日本“平震结合”更突出如下特点[7-8]: ①结合的程度:是平时功能和防灾功能的深度结合,是“平震结合”的深化,强调功能的复合性、双向性以及兼容性;②转变的速度:当平时功能转换成灾时功能后,防灾功能迅速提升,景观功能并未削弱且灾后可迅速恢复;③建设的平衡度:强调平时利用和灾时保障之间的平衡性,这也是“平震结合”的核心理念。

“平震结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具有应急功能的公共设施融入日常生活,又能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在短时间内发挥它的应急功能,将日常功能与应急功能相结合,避免设置大量独立设施的资源浪费。

避难地配套设施体系

避难地配套设施设置原则

(1)配置设施要齐备,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避难场所的为人们提供庇护的时间不同,采用不同的配置标准。

(2)考虑“平震结合”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紧急灾害发生时所设置,数量多,面积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同时使用效率比较低。所以在配置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平震结合”,节省投资也便于日常维护。

避难地配套设施的“平灾转换”

平时注重对配套设施的检查、维修、管理,特别是供水、供电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在地震中,由于避难地能源的供应不足,导致避难者在避难场所被冻死,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避难地应当做好能源供应的准备,特别是当城市的供水、供电、通讯等生命线系统被地震破坏之后,避难地应当有独立的发电装置、水源,在避难地能源不足时,应该考虑在避难地安置利用太阳能、沼气等的设施,充分利用这些小规模、可以独立运行的能源作为避难地的辅助能源,以保障居民的避难生活不受影响。

结论

目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配套设施设计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系统的规划指导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必须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结合本国的实情,逐步摸索出符合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特征及需要的应急避难设施。因为我国的社会情况与日本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也不一致,不能完全照搬,应当避免盲目跟风的形式主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地调整和深入。相信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国各地的避难设施也进行相应完善,将避难场所和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相应的提高,将地震灾害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长兴.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04):22-24

[2]河田惠昭.《災害列u》日本之减災戰略[J ].公園綠地,2005(66),Oct,No.4:8-11.

[3]神户大学编. 宋金文 等监译. 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M]. 北京;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2009;317.

[4] 彭锐, 刘皆谊. 日本避难场所规划及其启示[J]. 新建筑, 2009,(02);102-106.

[5] 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6] 宋友余, 邹力.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现状[J]. 生命与灾害, 2011,(07):18-19.

第7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安全评价、清静下水、企业间的相互影响、地下隐蔽工程、移动危险源、应急救援

Abstract: August 17, 2006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safety production" eleventh five-year plan "clearly put" to conducting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regional risk assessment and security planning ", chemical industry all over the country have develop regional safety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evaluation work experience, talk about regional evaluation in several problems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safety evaluation, quiet water, enterprise interactions, underground take cover engineering, mobile hazards, emergency rescue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安全评价、化学工业园的定义

安全评价,也称为风险评价或危险评价,它是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化学工业园区域是经有关政府部门审批设立的,化工企业集中区域。

二、化学工业园区域安全评价工作中应评价的几个方面

(1)沿江(湖、河)化学工业园内企业的事故状态下对“清净下水”和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保事故

沿江(湖、河)化学工业园企业未设置事故池或者事故池容积小,在企业发生生产事故时,将消防水或含有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废水排入江(湖、河)水中,将引发重大的环保事故。

事故案例: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由于当班工人疏忽大意未将应关闭的阀门及时关闭导致发生爆炸事故,排出的大量苯、苯胺、硝基苯等污染物和污水流入了松花江,造成松花江水体环境污染,使吉林、黑龙江两省沿岸数百万居民的饮水造成困难,对松花江的生态造成极大危害,甚至对俄罗斯造成了跨国影响。

预防措施:

①化学工业园管理部门应对邻近江(湖、河)企业的罐区和生产装置进行普查,督促企业完成装置围堰和储罐围堰的建设,设置清污分流设施,避免危险物料泄漏或其他事故状态下造成污染。企业内部的储罐要设置围堰,罐区地面和围堰必须坚固、不渗透,并足以存放泄漏的物料,罐区雨水阀门应保持完好。园区应坚持将企业发生的事故控制在装置、围堰界区内,即把事故污水导入调、储、处理手段强的系统(如排污系统、含油污水系统);其次是把事故控制在厂区范围内。在极端情况下已进入外界水域的化学品,必须采取围堵回收、化学生化处理等技术措施,尽早消除水体中化学品,杜绝大量污染物进入敏感水体。园区规定企业不得将罐区雨水排入雨水下水道,或将污水排入露天水道,正常状态下,罐区雨水阀处于关闭状态,检查收集的雨水以确保没有发生泄漏,在职能管理人员的监督下打开排泄阀,排泄后重新关闭。

②园区企业的雨水管网设置截断阀,与污水管网的连通,末端设置必要的储存及监控设施。

③临江(湖、河)码头上的油品连接软管附件放置接油盆;船周围设有活动式围油栏或固定式围油栏,在有靠港驳船接卸时及时进行防护,以便对泄漏到江(湖、河)面的浮油及时拦截。

④园区配置一定的检测手段和力量。设置外排在线检测设置,制定正常生产和事故应急状态下检测方案。配置必要的应急物资及污染物转输设施。

⑥园区和企业分别制定油品或化学品泄漏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园区内企业间的相互影响

化学工业园内企业使用的物料含有易燃、易爆、有毒、剧毒的化学品,园区内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当企业使用的易燃易爆物料发生泄漏,扩散到邻近的企业内,如果此时邻近的企业在进行动火作业,火源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使用剧的企业,如剧液氯发生泄漏,发生泄漏的企业未及时通知临近的企业进行应急疏散,邻近企业的人员有可能吸入液氯发生中毒、窒息的事故。如果企业没有设置风向标或者设置的不醒目,在发生生产事故时人员紧急疏散时,疏散的方向错误或者临时聚集点选择的错误都会导致事故的严重性,增加人员伤亡数量。

预防措施:对园区企业进行安全教育,对园区内使用大量易燃、易爆、剧毒物料的企业进行统一公示,重点危险企业的危险性需要向周边企业进行公示,告知周边企业在出现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和逃生路线。

(3)地下隐蔽工程

2010年7月28日,南京市塑料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安全管理缺失,施工队伍盲目施工,挖穿地下丙烯管道,造成管道内存有的液态丙烯泄漏。泄漏的丙烯蒸发扩散后,遇到明火引发大范围空间爆炸,同时在管道泄漏点引发大火。

化学工业园内部地下敷设有可燃液体管道、电缆、水管等,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如果盲目施工有可能造成管线破裂,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预防措施:建议园区对地下的隐蔽工程情况建档,包括图纸和施工资料,园区内敷设易燃易爆危险物料、电缆的区域设有警示标志,严格企业新、改、扩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对需要施工的企业进行地下隐蔽工程的安全教育;在有埋地管线或电缆区域施工需派专人现场监督、指导施工。

(4)移动危险源

园区企业使用的化学品和剧绝大部分是通过公路运输送至企业的,这些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在园区内运行就形成开发区移动危险源。运输这些化学品的车辆在园区内发生事故将影响园区内企业和人员的安全,例如运输液氯的车辆发生侧翻或撞车,车上的液氯泄漏,泄漏的液氯对人员有中毒、窒息的危险,如果运输甲醇的车辆发生侧翻或者撞车时,车上的甲醇泄漏,泄漏的甲醇在空气中挥发,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有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

预防措施:建议化学工业园要规划一条大件生产设备输运的道路,大件运输道路上管廊的净空高度应控制在10m以上;规划一条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道路,根据本园区的临江、邻湖、临河的道路不宜作为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主要道路;规划一条消防应急救援的道路,消防道路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m,当通过大件运输时,应按大件高度加拖车高度0.5m安全高度确定;规划一条公共交通道路,为方便园区与外界的联系,设置公交专用车道,设置站点。

(5)园区的应急救援

园区建立应急响应中心,设置园区安全环保监测监控平台,并与110、119、120、122联动整合救援,组建应急指挥中心,实现24小时对园区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危化品运输车辆的视频监控,此应急响应中心具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模拟演练、响应救援等功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全方位监测监控。

建议园区制定《园区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防护方案》,研究建立公共避难场所。进一步完善以应急响应中心为平台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消防、医疗等应急力量联动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力争达到园区“5分钟”到场处置的应急救援目标。

园区内一旦发生事故,园区可直接依托应急救援平台,由计算机调取相关企业在数据库中的信息,分析形成最优的事故处理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远程指挥企业开展救援工作。

应急平台根据事故的性质将园区分为红、黄、蓝等区域,分布表示危险区、次危险区、警戒区,发生事故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人员安全撤离。另外园区还要设立风力与风速检测系统,每隔一分钟刷新,管理中心即可依据风力强度和风向变化,判断出潜在的事故发生地点,划定疏散半径,设计安全地带,通知相关企业紧急疏散。

第8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为了进一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我区建设系统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经研究,现就城市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建设监理、质量监督管理中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城市规划方面

(一)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

1、加快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20*年6月30日前,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城市完成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中。其他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防震减灾篇章,对城市地震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地理环境等进行分析,科学指导城区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的防震减灾工作和避震疏散、地震次生灾害防御等工作。

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的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对城市的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对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分布进行控制,对避险场所的面积、容量、分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做出具体规划和要求,并提出避震疏散、预防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医疗救护、物资供应、防震减灾管理等方面的相应措施,使城市建设满足防震减灾要求,使城市防震减灾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

2、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审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有城市防震减灾篇章,作为强制性内容审查。在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中,涉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总量等相关指标的规划要求,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作为工程规划许可的必具的规划条件。

(二)开展避难场所备案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避难场所指在预警信息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20*年6月30日前,各市完成避难场所登记工作。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记录各避难场所的面积、容积、位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情况,报我厅统一编号登记,并按照我厅的总体部署,在避难场所统一公布挂牌。

2、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12月31日前,有关城市完成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应分年度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有关城市应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要求,加快避难场所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勘察设计方面

(一)实施抗震设计新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已于20*年7月新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各市要认真做好新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实施工作,加强组织学习和宣传培训,同时,要做到正确理解、严格执行、监管到位,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二)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鉴于南宁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勘察设计单位对上述城市的工程建设,以及全区各地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和老年人福利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广播、电视、电影、通信等公共建筑,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均宜按当地抗震设防标准提高1个烈度进行勘察设计。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提高1度设防建筑的区域和范围。

(三)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性能。研究、引进各地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包括农村建筑抗震实用新技术),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结合建筑节能及墙体材料革新政策,限制或禁止使用预制楼板、预制楼梯、悬浮楼梯,限制砖混、砖木建筑的使用范围。

(四)从严审查勘察设计文件。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的规定,我厅将继续抓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专项审查(以下简称“超限专审”)。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超限专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必须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其中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必须分别由具有高层建筑设计经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师承担。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须由具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审查资质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承担。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中,必须切实加强监管。

三、施工方面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序管理,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定,强化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好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制,严把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大型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施工许可要严格把关。继续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管理,在施工许可之前,对工程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等内容严格把关,凡不符合国家抗震标准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施工许可。

(三)加快对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特别是学校、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广电、通信、住宅小区等人群聚集的重要建筑,要在当地政府组织下,评估结构安全影响程度,并划分为基本安全、危险和需要进一步鉴定三类。基本安全的可继续使用,但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否则,要采取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危险建筑要设立警示标志,不得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排险加固或拆除重建。

四、城市基础设施方面

(一)制定防震减灾应急预案。20*年12月31日前,各地市政公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初稿。各地要严格执行《20*年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桂防震发[20*]1号),各单位在20*年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如有必要,可制定新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城市园林和景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各地要有计划地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检查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和道路、桥梁涵洞的受损情况,对损坏的设施要立即进行抢险、抢修。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市政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报告,力争尽快消除,确保使用安全。城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要加强景区防震减灾的安全管理。

五、村镇民居方面

(一)抓紧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强并抓紧村镇规划编制,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火灾、水灾)等内容,将防震减灾纳入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村镇建设规划选址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塌陷、滑坡、泥石流、洪水、雷电等易发生灾害地段。

(二)加强村镇民居规划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一要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加强对村镇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抗震减灾的政策、标准、规范落到实处。二要按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编制单易懂、经济实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民居抗震建设图集,包括抗震设计、施工、鉴定手册,引导农民纠正不良的建房习惯。培训农村工匠,完善民居建设管理工作机制,使村镇抗震工作走上正轨,逐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

(三)稳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一是加强生命线工程和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镇一级的防震减灾设施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注意坚持“五个结合”,即预防为主与救助相结合、重点防御为主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固改造为主与拆除重建相结合、农民投入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提高抗震性能为主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使我区农村民居到2020年能基本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六、其他工作

(一)办事机构

1、自治区建设厅统一对全区工程性防御措施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包括抗震规划、抗震标准、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民居抗震等),统筹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工作,提高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性能。位于抗震设防区内的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相关工作。

2、建立健全市政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加强市政公用行业防震减灾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行业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有关建议并出台政策法规性文件。

3、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县建设局――乡镇建管站――村庄建设助理员(建筑工匠)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建房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二)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1、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充分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醒和启示,广泛开展震时自救和震后互救的培训教育。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观,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抵御自然灾害的心里承受力。

2、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免费发放资料画册、举办抗震建造技能培训班和组织专家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我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地震应急预案》(桂建办[20*]34号),请各单位按照我厅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我区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第9篇: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和减少事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长知识、强意识、善管理、压事故、保平安。

三、活动内容

(一)构建校园安全物质文化

从优化校区规划与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汶川地震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规定,科学规划校园建筑设施布局,严格实行校园功能分区,严格进行建筑项目“三同时”审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三达标”、“三落实”。

“三达标”即:校舍建筑安全达标——无地灾隐患,无危房、危墙、危坎,有校门和围墙;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厕所;有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警务(门卫)室,按规定配备卫生室。

校园设施设备安全达标——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有合符规范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防雷设施,有校园报警点等物防设施,有必要的技防设备。校园饮用水源、水质、供水设施达标,校车及驾驶人员合符相关规定。校园内门、窗、讲台、课桌凳、学生床铺等完好整洁、美观。

校园周边安全环境达标——临近公路的校门口有交通警示标志、标线和标牌,周边池塘、渠堰要有安全围栏和标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和危化物品仓库、经营站,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无无证经营的小摊点等,环境洁净,绿化美化好。

“三落实”即:校园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学校门卫、学生公寓、学校食堂食店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落实,要有相应的职能职责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校园安全宣传阵地落实——有固定的校园安全宣传专栏,有季节性校园安全宣传标语,有校园安全隐患警示标志,有班级安全宣传栏,具有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教育教材落实——校校有安全教育教师用书和教学光盘,班班有一套学生用书和挂图。要落实安全教育课时和师资,做到有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讲义、有知识检测和考核。

(二)创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

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安全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分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网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科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学校安全隐患台帐,要按照隐患程度分门别类建立台帐,跟踪整改,把握动态,定期排患。

2、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安全投入制度、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制度、师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室安全管理制度、会计室安全管理制度、卫生室安全管理制度、临时用工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等。

3、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务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教师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各功能教室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及各类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考评制度等。

4、建立和落实校舍安全管理、板房安全管理及重建恢复过程中拆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高效高质和平安重建。

5、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新生报到安全管理制度、学生缺课登记核查制度、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锅炉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等。

6、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包括:食物(饮用水)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治安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要简明、科学、实用,并根据情况在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

(三)规范校园安全行为文化

1、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广元市教育局2010年下发的8种表册做到安全工作周检查、月报告、季研究制度,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日志;实行校园定期消杀,开展实行校园安全卫生评比考核制度;实行安全隐患整改承诺等。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管理工作。

2、规范安全教育行为。校校有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有安全教育计划、总结、光碟和教材,挂图和宣传标贴,班班有学校安全教育专(兼)职教师,安全教育纳入课表。通过“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文娱汇演、书画展、安全歌谣创作、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岗、安全宣传队、校园小交警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差生。

3、规范学生安全行为。通过团委会、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在校内设立文明监督岗、课外活动安全岗、安全监督员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行为的实施,规范学生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行为,让学生懂得健康平安应从细节做起的道理,懂得遵纪守法,懂得用制度和规范来约束自己,懂得礼貌与忍让,懂得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讲伤害别人的话,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学会自我保护,自求平安。

四、活动时间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从2010年开始至2010年6月结束,历时一年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0年3月至4月底,为安全文化的宣传发动阶段。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利用学校灾后重建的契机,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

第二阶段,从2010年4月——2010年4月为全面安全制度文化实施阶段要把安全基础设施纳入灾后重建一并进行,不断完善和规范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增强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从2010年5月——6月底,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总结阶段。全面总结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评比表彰先进学校、先进县区和先进个人。

五、活动目标

力争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建立起规范化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消除校园硬件设施方面的重大隐患,在学生中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校园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