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文科热门专业精选(九篇)

文科热门专业

第1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与潜能。然而,现实中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忽视个人兴趣潜能,往往跟着感觉走,别人报啥我报啥,好朋友选啥我选啥,犯了盲目从众的错误。正确做法是:在填报志愿前,应认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潜能进行剖析。如性格上外向型的孩子,平时喜欢与人交往,属于兴趣类型中的 “喜欢与人接触”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可以选择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专业;性格内向型的孩子,属于兴趣类型中“愿与事物打交道”的人,则可以选择会计、编辑等专业。同时,考生还应知道,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从职业能力上看,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将人的职业能力分为11种,如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等。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参照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来选择专业,兴趣加潜能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首要目标,这样才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

误区二:乱挤热门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笔者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因为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其次,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忽视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等专业,重视工科,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特别是在“”中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比理工科专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些。以至于刚粉碎,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选的是医学类、机械类等理工科相关专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财经、政、法专业开始热起来了,后来金融、外贸、财会、法律等成了炙手可热的专业,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这些专业,这种过热也带来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压力相对过大。再如师范专业在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冷门专业,社会流传着 “家有三斗米不当孩子王”,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专业,以至于在过去报志愿中把师范类专业与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栏。但近年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其职业相对稳定,许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现在师范类专业已经逐渐升温不再是冷门专业了。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石油、地矿等传统冷门专业也在逐渐升温。

再次,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太功利,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这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真正对考生有用的还是在学校学的真本事。

最后,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考生的发展,因为考生的个性差异、兴趣潜能是有区别的。如金融院校会计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有的人适合学,有的人则不适合。在选专业问题上,适合自己最重要。

误区三:忽略专业内涵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还有的某某理工大学的该专业,则是研究水泥等硅酸盐材料。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第2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2007年与1998年高校专业设置概览

(本表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8年教育部发展规划组编著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而成。)

由上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专业门类不断丰富。经济学新增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等;管理学新增工程造价、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另外,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更新了教学内容?互联网、低碳经济的异军突起又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积极与其联姻?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纳米技术和材料等一系列高新科技领域正姗姗而来,这又有多少新专业呼之欲出?……这些都体现在每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名单里。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是高校专业调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工作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

是否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社会分工变革的要求,已成为决定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而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作一定分析。详见下表。

从以上列举的12个本科专业2004~2009年间的就业率可以发现:动画专业虽然在前几年一直属于报考热门,但就业率除个别年度以外并不太高,即使是“211院校”也仅是在2004~2007年间比较可观,随后也跌落了。而就业率跌落年份的毕业生恰好是当年报考时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这十分值得注意。又如,石油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一直不错,但并没有形成所谓热门专业。还有,社会工作专业应该是一个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但就业率远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其原因也许在于我国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且该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领域已经积存着过去进入而当前在岗的大量从业人员。

高校部分专业就业率数据所呈现的意义可以简要总结如下:

■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存在着差异,同一学科门类中不同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例如,动画、英语、对外汉语同属于文学,但就业率明显有所不同。

■同一专业不同年度就业率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下,就业率在年度间波动,但也有持续下降的,持续上升的情形极少。

■高校各专业总会存在数量不等的未就业人员。

■没有就业率为0的专业。即,某专业无论怎么看不上眼,但总有部分甚至大部分毕业生(比如就业率超过70%)实现了就业。这意味着即使有些专业看起来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还是存在“事在人为”的余地。

第3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冷门专业

一些专业,比如文史类、数理类、农林类、地矿类等,常被称为冷门专业。其实从高校的视角来看,并不认同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说法。所谓的冷和热,从来都是相对的。一些专业报考的热度高,可能跟就业市场、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媒体宣传等多种因素相关。就读时的热门不代表毕业时的热门,专业的冷热不代表就业率的高低。读冷门专业也能成为大才,读热门专业也可能未来惨遭淘汰。

常有学生问我:我从小就喜欢基础学科,比如物理学,但是家长说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后很难就业,果真如此吗?

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却触及到了我们求知上大学的“痛点”。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个是兴趣问题,一个是基础学科的问题,一个是就业问题。

关于兴趣。我在做本科生辅导员的时候,最痛心的就是遇到学业失败的案例。这在高校并不鲜见,一般的理工科专业都有因为学业而淘汰的,有的专业淘汰率甚至在10%以上。有的学生虽然未被淘汰,却要延长学习年限才能毕业。那些当初的天之骄子,有的甚至获得奥赛的佳绩,考分很高、自信满满的学生为何难以延续学业?从原因上看,不少是由于家长或社会等因素,学习的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

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涵养对于科学本身的真挚热爱,抛弃功利主义和短视化的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院士曾经回忆在国外留学的亲身经历,当时一个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对他说,曾经读过他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关于量子信息的文章。2016年,一张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给女儿读量子物理启蒙书的照片,震惊了不少国人。从这些老外的关注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基础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前沿的认识远超我们。因此,说一句最真实的劝诫,如果能够心无旁骛地坚持学习基础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我们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大可不必担心就业的压力。

为了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参与的试点高校有20所,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浙江大学的求是科学班、武汉大学的弘毅学堂等。这些培养计划试图营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给予优质的资源支持,那些有志于投身科学事业的高分学生可以选择。

关于就业。就业的问题很复杂,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供需之间的周期性影响因素,我在此不重点分析。不过,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每所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一般而言,就业质量报告都会对各专业的就业状况作详细的分析,数据一目了然。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被我们看好的冷门专业,就业率非常高,深受市场欢迎。

我在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工作时,看到不少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在攻读研究生时,转投金融学、计算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而且广受欢迎。华尔街的不少高端人才的本科背景也是物理学或数学等基础学科。这些充分表明,基础学科等所谓的冷门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未来可以从事的领域很广阔。

近些年来,不少大学为了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了书院制,对低年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的致仁书院、树仁书院等。中山大学等则大力推进分大类招生。这些办学模式的改革表明,本科专业间的区分正在逐步淡化,专业间的冷热逐步让位于高校间的办学特色。

考败来此?

记得在20年前,还有些省份的高考状元就读像武汉大学这样的京外高校的相关专业,但目前基本绝迹了,只要分数够,他们一定去北大清华。而分数稍差一些的,来到其他学校的心态就是“考败来此”。我不想评论这个现象本身的合理性,只想说,即便是招收的是分数不够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些大学仍然培养出大量的科学家、企业家、政界人士、文化名人。这些高校的本科教育目标也是培养能够引领时展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比如武汉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开阔视野、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中国普通高校有二三千所,从学校类型来说,既有综合型大学,还有工科、财经、政法、农学、林学、医药、艺术、体育、语言、民族、师范、军事等多种多样的学校。对某一个方面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想学园艺,可以选择去农业院校;想学珠宝鉴定,可以去中国地质大学;想学纺织工程,可以去东华大学或者武汉纺织大学;想做中小学教师,可以选择师范大学。

即使是职业学院、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不少学校有比较明显的学科特色和独特优势,它们凭借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都有不错的口碑,比如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武昌首义学院等

第4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如今更多的中国学子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而且进入美国大学读本科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多。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基本上属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环节,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或是职业能力,攻读硕士或是博士则是选项。在美国,绝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即进入就业市场,而他们所学专业也对职业的选择和终身的经济保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美国大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收入状况,既可以对选择专业带来参考,也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增强对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的关注度。

美国大学最热门的专业

一个社会需要各种各类的人才,而大学教育也就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由于人才在各行业分布并不平均,再加上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等因素,在大学专业上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所谓热门专业并不一定是毕业生的收入高才吸引人,而冷门专业也不是毕业生的工作不好找或是收入低才使专业变成冷门。当然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自然想学的人就多,这符合市场规律。

美国大学专业中,最热门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8%,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其次是工商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5%,工商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61%,女性占39%。排在第三位的是会计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5%,会计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

护士专业也美国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4%,护士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8%,女性占92%。护士专业看起来是女性的一统天下,而且很重要的是,美国现在闹护士荒,就业机会非常多。至于护士的收入吗,也挺可观。女性最喜爱的专业还包括初等教育专业,也就是当小学老师。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4%,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9%,女性占91%。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收入并不高,但学的人还真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4%,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29%,女性占71%,该专业也是女性最青睐的专业之一。

行销学是商学院中一个很受欢迎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3%,行销学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49%,女性占51%。普通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初、高中任教,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3%,普通教育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24%,女性占76%。英语专业学的人也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3%,英语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33%,女性占67%。大众传媒专业的毕业生约占美国获得大学毕业文凭人数的3%,大众传媒专业毕业生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

所谓热门专业无非是市场上这类人才需求量、大学招生人数也多,学生也很向往的专业。而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收入也不错,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年中位收入分别为75000美元和65000美元,而这两个专业毕业生收入最高25%人群中,他们的平均年收入都超过100000美元。会计学、工商学、工商管理、护士和行销学等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人才,而这些专业毕业生年中位收入都在60000美元上下,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年收入也在8万至9万多美元之间。像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收入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大,工作稳定,中小学教师职业多少有点“铁饭碗”的味道。公立中小学教师是按公务员享受退休福利,这就更吸引了很多人。

冷门专业毕业生收入不薄

美国大学最冷门的专业并不见得是不好的专业,因为社会上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专业招生人数少自然毕业生就少了,最冷门专业毕业生人数占全美拥有大学学位人数的比例均在万分之一以下。美国大学最冷门的十大专业包括:精密产品和工业艺术专业、地质工程、核工程、土壤科学、地球科学、教育管理学、药理学、天文学、军事技术、校园学生咨询。

如果从毕业生的收入来看,所谓的冷门专业其实是培养一些特殊领域的人才。数学计算机科学不像计算机应用那样分类多,但数学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却为计算机领域提供基础,因此这个专业毕业生的收入也就相当可观。较热门专业而言,美国每年获得采矿工程学、造船轮机工程学、冶金工程、电机修复技术、海洋学、物理学、保险统计学学位的毕业生人数并不算太多。但物以稀为贵,这就叫专业人才,专业是越专越好。以上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年中位收入在68000至80000美元之间,而采矿工程学、造船轮机工程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中的高收入人群年平均收入均超过100000美元。

冷门专业毕业生收入不薄

美国大学最冷门的专业并不见得是不好的专业,因为社会上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专业招生人数少自然毕业生就少了,最冷门专业毕业生人数占全美拥有大学学位人数的比例均在万分之一以下。美国大学最冷门的十大专业包括:精密产品和工业艺术专业、地质工程、核工程、土壤科学、地球科学、教育管理学、药理学、天文学、军事技术、校园学生咨询。

如果从毕业生的收入来看,所谓的冷门专业其实是培养一些特殊领域的人才。数学计算机科学不像计算机应用那样分类多,但数学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却为计算机领域提供基础,因此这个专业毕业生的收入也就相当可观。较热门专业而言,美国每年获得采矿工程学、造船轮机工程学、冶金工程、电机修复技术、海洋学、物理学、保险统计学学位的毕业生人数并不算太多。但物以稀为贵,这就叫专业人才,专业是越专越好。以上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年中位收入在68000至80000美元之间,而采矿工程学、造船轮机工程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中的高收入人群年平均收入均超过100000美元。

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十大专业

第5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求学》:这几年,高校的招生竞争相对还是比较激烈的,贵校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有没有比较好的政策?

王占奎主任:我校吸引优秀生源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培养专业。我校有理科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班、4个“卓越计划”专业和5个大类招生等特色培养专业,对学生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2)转专业政策宽松,选择机会多。除招生时有特别约定(外语保送生、提前批录取的学生)的学生外,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在校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3)奖助学金多。我校设立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人民奖学金、新生入学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等,奖学金的获奖总比例近50%。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校设有“绿色通道”,设有国家助学金、中海油助学金、曾宪梓助学金等多种助学金,以及贷学金、困难补助金。学校还设有勤工助学中心,负责为学生联系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

《求学》: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殊的办学举措?

王占奎主任:(1)为了鼓励本科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试行双学位、第二专业以及辅修专业制度,即在保证修好所学专业(主修专业)的前提下,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四年内选修双学位、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

(2)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集中和学科互补性强的优势,促进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学习氛围的融合,由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19所高校组成的教学共同体,通过开设跨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为成员校的学生提供分享校际间优质教学资源,感受不同校园文化的机会。

(3) 我校学生海(境)外留学的机会很多。目前,学生海(境)外经历拓展项目主要有如下5类:①中外联合培养项目:3+1+1本硕连读项目,3+1联合培养项目,2+2双学位项目;②校际交换生项目;③攻读硕士学位项目;④短期项目:暑期实验室、海外社会调研项目、文化体验等;⑤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我校部分学生交流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求学》:贵校有哪些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在今年招生中的录取情况如何?

第6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就读于这些一般人接触甚少的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所谓的冷门热门是否就是选择专业的风向标?到底要如何选择专业这个看似将决定我们未来之成败的敲门砖?就让我们看看下面这 两位 就读于所谓“冷门”专业的同学,是如何从自己的学科中找到人生乐趣的。

别人在问我学什么专业的时候,我总会卖个关子,只说学的是冷门,给那人5次机会去猜,一般都能猜对。如果没猜对的话,肯定是压根就没想到这个一般人从来不去想的学科。你也许已经猜出来了,我学的是考古。

于是你又问了:“肯定会鉴定文物咯,我家有个玉器,哪天我拿来你帮我鉴定鉴定呗。”很是抱歉,我实在不想吹灭你心头的那把火,但说真的,我是真不会啊!再说了,本来硕士阶段学的就是动物骨头的科学研究方法,后来去了美国,中国考古一门课没学,本科仅有的那么点历史考古知识也都离我而去了,估计还给老师老师都不要。

有个微信公众号曾评出十大冷门学科,按照中国发榜顺序的一般规律,越靠后排位越高。原本认定肯定会在榜单最后才能看到“考古学”,结果竟然排在倒数第二!我好奇地把页面往下拉,找到了比考古还冷的专业――殡葬管理。我的一位老师看到这个榜单说,最冷的两个专业都是研究死人的,我补充说,一个研究刚死的,一个研究死了很久的。

当时此文在我的朋友圈里呈霸屏状态,估计在殡葬管理专业的小伙伴那里也是如此吧。殡葬管理人员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用双手帮逝者维护了最后的尊严。大家真应该在有生之年结识一位优秀的殡葬专业人士,毕竟都有需要人家帮助的那一天。考古人士研究的是诸位的祖先,担负的任务是“替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也是值得尊敬的,毕竟他们研究的人与大家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

我听过不少这样的叹息,“我原本就想报考古专业的,可惜我妈不同意!”3年前在阿拉斯加发掘的时候,领队凯丽・格拉夫教授提到了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保罗・迈勒斯教授被授爵一事。不知道是不是女王有意为之,她让查尔斯王子代她授爵。庄严的典礼后,两位老爷子坐到了一起,查尔斯王子对新封的老爵士说:“我原本就想学考古的,可惜我妈不同意,于是学了艺术史。”看来不管是王孙贵胄,还是平民百姓,是欧罗巴,还是神州大地,天下父母都一样,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也曾和学钢琴的同学说,你们可以兼职教小孩子弹钢琴,但不会有父母给孩子找个考古家教,也许这就是两个学科的最大差别。

中国人喜欢用温度来形容学科,也喜欢用之表达日常的感觉,比如“冷笑话”。我问过我的美国朋友听没听过“cold joke”,他们没听过,后来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个词,叫做“dry humor”,根据那本书的描述和我对它所描述的那个人的了解,十分确信这个“干幽默”对应的就是“冷笑话”。

很多年前在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冷门大学与热门大学,其中热门大学的热门专业更是竞争惨烈,不是省状元都不敢报。从整体上看,为了进化,为了提升自己的适应度,很多学子都投入到了火热的学科之中,去实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

然而,老天是公平的,尽管有些学科很热,并不是每个人都炼成了钢铁;尽管有些学科很冷,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冻成了冰棍儿。原因很简单,寒来暑往,构成了天道循环,万物皆有主,人道自去寻。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各个学科所能容纳的人数都保持在了自己的区间内。由于一些学科很是基本,从来没有在专业设置上被继续划分下去,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主要就是文、史、哲这三类,继续划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事。这三大学科在最近这些年也没有热过,从其名称上也看不出什么耀眼的地方,反而偏向应用的学科很是吃香,比如新闻、商学和法学。这也是很好理解的,电视上亮相的很多是记者,大家会不自觉地把商学与钱联系起来,名律师也收入不菲。

只不过,这些都是围城之外的视角。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没有多少人成为了成功的主播或记者,商学院毕业的也没有多少人叱咤商场、腰缠万贯,法学院毕业的不一定能成为名律师或法官。毕竟,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办了这些专业,每年毕业的人数难以计数。相比之下,一些所谓的冷门学科虽然近些年来有扩招现象,但还是维持在了比较小的规模,一方面招生的学校少,另一方面则是每个系没有那么大的招生量。

“冷”与“热”终究只是相对的测量,也是体感。就像在夏天,20℃是凉爽的,而在冬天,20℃则是暖气屋的温度,忘了脱掉羽绒服可能还会中暑。在专业上,我们所感知的冷与热是以自身作为根据进行测量,而且是把专业与冷热挂钩。其实,在冷门中也有偏热的,热门中也有偏冷的。面对这么复杂的世界,真的应该问一下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什么才值得我用这仅有的一生去追求?”

这个问题太大了,身在此山中的我们无法自己得出答案,于是很容易根据公共信息作出最可能有利于自己的判断,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自然界也有此行为。作出选择之后,在长达十来年的学习中和之后几十年的竞争中,想必很多人尝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选择热门的可能发现自己选错了,有的提前转行了;选择(或被选到)冷门的可能发现自己还挺喜欢,并作为了一生的事业。

高考之后短短二十几天作出的人生选择,而且是在对围城之内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很难说选对还是选错了。大学读书期间才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人员流动与资源流动的复杂环境中去思考纠结在心中的那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那里去?”

这是人生的真正开端。

身处冷门,自有冷门的乐趣。由于圈子比较小,上下几届的同学都可以认识,也会认识很多外校和研究机构的老师和同学。而最大的乐趣,可能也是痛处所在就是:不可能像其他成功人士那样风光地生活。毕竟,人家在勤奋与风险投资中可能经历了我们不敢去做的事,他们的生活也是应得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活出自己,去开创自己的人生。

学习冷门学科有个绝佳的好处:你懂的别人很少会懂,别人懂的你至少知道些。以考古为例,去博物馆从来不需要导游,都是回忆自己所学仔细看文物,看到老师讲过的遗址和文物都会十分兴奋,心里大呼:“我终于看到你的真容了!”前年去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听师弟娓娓道来,很多是导游台词中没有的内容。

考古人士出野外比较多,也会在一个遗址守候很长时间,于是就有了体验过去的机会,我们可以慢慢摸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幸运的话还有青铜器、金银器和玉器,去体会古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感受。来到美国之后又有了很多机会,学了各个地区的考古学,如果以后有C会可以去参观非洲、欧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遗址,去贯通所学的世界史前史,想必很多人会觉得很酷。冷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cold而成为冷门,而是因为cool才让人喜欢和恋恋不舍。在阿拉斯加,在克洛维斯,在查科峡谷,我总能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开拓精神,去体会生死轮回、万物相生相克的天道。

身处冷门,并不是孤芳自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其实所有学科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去了解现代社会发生了什么,就不会认识到古代社会是怎样运行的,与当今有何共通之处,又有何区别。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援引此句,一切考古都是考今。我们理解过去是为了理解人自身,理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冷门专业的学者一直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关心着国计民生。

第7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作为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NO.1——开设最普遍。经济学门类根据面向领域的不同而分别倾向于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货币与流通和对外贸易等,包括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审计学、保险、财政学……虽然同是以经济学类为专业名称进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学所包含的具体专业不同。这就是说,在具体分专业时,考生只能选择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弄懂拟报院校该类到底包含了哪些专业。目前以经济学类招生的院校中,专业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五类——

其一包含了经济学类的大部分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包含了金融学、金融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贸易经济等专业方向,山东大学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等专业。

其二为经济学类中设置最多的几个专业的综合。有的是包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南民族大学;有的则只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体专业除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类专业外,还与学校特色联系在一起,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专业外,还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经济学类,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之外,还开设了能源经济学。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两个以上的以经济学类为名来招生的专业,但在经济学类后面还加有备注,标明不同专业的区别。如北京工商大学分为经济学类(经贸类)和经济学类(财贸类),前者包括经济学、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后者包括财政学、保险和统计学共3个专业。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类打破了只包含经济学类下相关专业的构成,还与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近似专业联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之一,天津商业大学则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

院校展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首届以经济学类招生的学子即将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经济学类专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税务方向)、经济学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等五个专业或方向。入学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将根据自身专业学习规划、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情况,在贸易、金融、经济类学科内自愿选择专业,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经济和管理人才。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四个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继续专业课学习。

工商管理类

专业构成

从开设院校的数量来看,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中,能与经济学类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类。作为备受考生青睐的工商管理类,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和旅游管理类共同构成管理学类。九大类的差异从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类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在工商管理类下,有的专业以市场活动为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有的专业则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还有些是针对特殊领域开设的,如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中,具体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与经济学类学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绍经济学类专业时,有的高校将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纳入其中一样,也有一些高校则将属于经济学类下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招生、培养,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所包含专业除会计学与市场营销外,还包含了经济学类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类则可称为工商管理类的。核心型”,将工商管理类下最常见的专业都纳入其中进行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第三类则是在管理学类下,打破九小类之间的界限,将属于其他类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中。如大连理工大学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共6个专业。

还有一类则更为与众不同,以工商管理类招生,但实行的却是双学士的培养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工商管理类又称为“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在四年的修业年限中,接受管理学(或经济学)+工学专业的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

院校展台

电子科技大学——该大类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两大学科优势,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该大类以实验班形式培养,包含专业众多,有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品学、物流管理等。前期进行基础阶段学习,后期进入专业学习。

公共管理类

专业构成

同属于管理学类,但公共管理类把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工作程序、工作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商管理类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对经济领域涉足较少,而更倾向于解决公共事务——土地、公共关系、文化、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等问题。

公共管理类下包含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一样多,但最为人们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劳动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或是设置较少,或是仅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的构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再适量增加一两个专业。

在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仅包含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又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与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类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会计学、社会学、应用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文写作与秘书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院校展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入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志愿、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分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

华侨大学——招收文史、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开设相同课程,第三年在自愿选择与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分成3个不同专业。成绩达要求可修读法学专业双学位,理工类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修读城市规划专业双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构成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哪些专业?只要将其名称拆分一下,中国、语言、文学三大关键词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即适用于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文学为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官方语言——汉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则涵盖了诗歌、词赋、戏剧、小说等。

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所含专业较少,因此高校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组成也比较简单,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指的是所包含专业均为该门类下的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包含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山东大学仅含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河北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闭合式”专业组成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据多数地位。而“开放式”则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专业与其他文学类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名义招生,如中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则将属于新闻传播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招生。(注:原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美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院校展台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构成上较有特色:汉语言与对外汉语的结合。两个专业紧紧围绕语言,一个是内在的汉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一个是把汉语传递给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制四年,双学历[同时颁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壮汉双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从事进一步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具有双语写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并粗通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

能源动力类

专业构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隶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能源动力类就是以各种能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随着使用的减少,人们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在能源动力有许多专业都围绕核能、风能、新能源设置。

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最为普遍,其他专业如能源工程及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都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所以在以能源动力类为名进行招生的大类,一般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的形式组成。如大连理工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许多开设此大类的高校,都将与该专业相关较大的但属于土木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注:现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纳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学该大类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南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除以上两类以外,还有少数以能源动力类招生的高校在培养方面是打通本硕连读进行培养,如西安交通大学该大类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选择,再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透平机械、热力发电厂等。

院校展台

北京科技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实验班(能源动力类)招生,前期以基础学习为主,第三或第四学期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电气信息类

专业构成

作为工科门类招生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电气信息类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因此专业可以分为相关的几类。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是与传统的电工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则与计算机更为投缘;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等则与电子牵手……在以电气信息类为名称招生的大类专业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专业呢?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首先是相关专业的结合,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都与电工技术有关;防灾科技学院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则与计算机有关。

其次则是在传统电子与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电子信恩科学类包含了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川大学包含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

还有一类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专业比较多,还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设的专业也包容进去,如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中南大学则包含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等。

院校展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所属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电气信息类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掌握好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分阶段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类

专业构成

用一句真实并且高度概括的话说,人类的世界始终是一个由材料组成的世界。从属性来分可分为无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类下的专业就是围绕研究各种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运用不同的材料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覆盖了冶金、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及表面等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与建筑(墙体)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则是针对纤维、橡胶、塑料、乳胶漆等材料。

以材料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部专业都由材料类下的专业构成,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该类包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都属于本类下的专业。

第二种是由材料类下的专业加工科门类下其他类的专业,如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材料类,既有属于材料类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机械类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第三种是材料类下的专业与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的组合,如中南大学材料类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材料化学专业与材料类下的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也包含了理学门类下的材料物理专业。(注: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已归为材料类。)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院校展台

第8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校大类招生培养 现实必要性 理论源头 具体实践 问题

一、关于大类招生及培养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部(或按系按系、按学科、学院、)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大类培养是指对大类招生的学生,经过1―2年的通识基础培养后,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其兴趣、特长,根据与院系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然后进入学科领域,进行专业学习。大类招生培养是相对于专业招生培养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培养方式。[1]

大类招生培养是为实现社会普遍所需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而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根本性的改变。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较好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这种人才有着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的特点。这种模式符合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强化基础、通识教育、综合课程。

大类招生培养并非相近专业的迭加,它涉及教育资源重整、课程与课程体系再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变革、相配套的教育管理制度再造及专业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类别可以概括为4种。

1.专业招生,大类培养。即学生按学科招生,但是,在大学低年级实行大类培养,在高年级时,学生基本上按高考时填报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

2.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生在初进大学时不分专业,在大学低年级实行大类培养,在高年级时按照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分流。如浙江大学。

3.按院系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

4.“基地班”“实验班”形式。这些实验班也不分专业,实施的是“通识教育”,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等等。[2]

二、实施大类培养模式的现实必要性

多年来,我国一直是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来进行大学教育教学的。这种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专业招生越来越表现出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首先,从横向看,由于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从事多种工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必须被打破,高等教育应培养出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具备多元知识技术能力的人才。其次,从纵向上看,知识更新的速度显著加快,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要求人才需有一定的通识能力,面对种种新知识具备应变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专业教育明显不能满足以上要求。

除了社会的要求外,专业教育本身也表现出局限性。专业教育要求大学生在入学时就确立专业,但是在现实中,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学生很难判断自己的专业特长或未来会从事什么具体的职业。刚结束高中生活、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基本上难以了解具体专业内涵,更不用说涉及几年之后的职业意识和未来意识。

另外,专业招生还存在着某些隐性的不公平。对那些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比较理性地选到未来社会的热门专业。那些没有社会关系,特别是边远农村的学生,情况则未必如此。

由于学生基本的兴趣和特长会渐渐地显露,如果学生可以推迟一段时间选择专业,并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基础学科,进行通识教育,学生的专业选择会理性得多,知识领域也会宽广得多。进入大学后,在同等条件下自由地选择各自的专业,意味着更为平等、公平。

因此,大类招生培养这一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后学会理性选择,对个人、社会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模式。

三、大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源头

大类招生培养的理论基础源于通识教育。国际上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3]

通识教育并不是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培养所谓的通才,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因此,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职业的养成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是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为了增进学生广泛的社会适应性。[4]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源远流长,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提出liberal education,即所谓的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最初的文雅教育以修习七艺(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为主,后来经由美国高校的继承而发展壮大。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不同专业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简历判断力及价值观,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并认识融会发展的可能,及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世界著名大学耶鲁大学历来注重通识教育,他们认为,知识宝库中要学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大学四年课程的容量,那些所有关于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学科完全可以在会计室、车间和农场里学习,因此,耶鲁学院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认为大学应该着重学习文学和科学,这些学科才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5]

中国教育家张伯苓认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6]他说的其实就是一种通识教育观念,即教育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为了健全一个人的人格。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专业化,更要注重知识的广度。

我们为何要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一个教普遍知识的场所。”在他看来,大学是为传授普遍知识而设立的,是为学生学习普遍知识而设立的。“大学只有通过教所有的知识分支来教一切知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7]大学正是通过教授普遍知识,使得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他指出:“一所大学的作用是把智力文化交给它的学生,……大学教有才智的人在所有的问题上很好地思考,去追求真理和掌握真理。”在纽曼看来,一所大学的真正的、适当的目标,不仅是学习或获得,而且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思考或推理。在这里,纽曼反对大学教育过早地分专业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因为过早地分专业,不仅无法教授学生普遍的知识,而且使大学教育沦为技术教育。

我国的蔡元培先生对大学教育有着十分精僻的见解。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的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明确声明,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这是其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李曼丽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从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进行了界定。从性质上说,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上说,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内容上说,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

可见对通识教育的认同与追求可谓古今中外皆然。对大类培养的呼声一直就连绵不断,只是今天更加强烈而已。

四、大类培养模式具体实践

根据对一些大学的具体实践研究,本文认为,进行大类培养,做好以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科学划分招生类别

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首先应明确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划分招生类别。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将其所有专业划分为七个大部,即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部、农业环境部、医学部。[9]这七大部类是经其长期的科学论证、反复探讨后作出区分的,超越了普通的按国家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方式来划分。也有学校成立专门的学院进行大类培养,比如复旦大学成立专门的复旦学院,北京大学成立专门的元培学院。

以上划分符合广大学子的利益。有利按需培养人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平衡冷热专业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受社会就业走向和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影响,各种专业生源很不均衡,出现“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接大部类划分部分解决了这种矛盾,因为每个大类“冷”、“热”专业都含在其中,淡化了因过于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对引导生源流向、改善生源质量、增加招生量、平抑社会的需求差异发挥了作用。学生要将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各种专业,以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理性选择专业。同时还要拓展知识面,对就读的专业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在这样的平台下培养的学生,眼界将较为开阔。

专家普遍认为,大类培养阻止了本科生过早的专业分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念。[10]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要求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知识。这也要求要进行大类培养。

2.把握好专业分流的原则

大类培养的学生进行了一至两年的基础培养后,将开始专业学习。应按照什么原则来分流专业呢?在此,把握好专业分流的原则十分重要。

根据一些学校的具体实践,专业分流原则一般为按照学生志愿、学生学习成绩、专业合理布局、社会需求,以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

但是,由于人们的选择理性的有限性,而未来又难以确定,如何保证学生选择专业的社会效用最大化且确保学校学科制度的完整性呢?比如某些些热门专业可能选的人较多,而一些冷门专业可能招不到学生,而作为一所综合性质的高校,必须保持各专业的平衡有序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作为大类招生培养的理念之一,专业分流必须尽量让学生较为自由地选择到满意的专业。这样一来,必然带来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同时,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有些学生突然面对多种选择,难免感到迷茫甚至措手不及。如何确保学生顺利地选择满意的专业呢?

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充分调研,保持专业平衡。为了力求使同一大类中的专业保持相对平衡,应尽量避免在大类中出现过冷专业,首先是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地划分大部类。比如将冷热专业融入一个大部类,淡化专业区别,让学生在两年的基础学习内,充了了解每个专业的优劣。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将有机会来推介本专业,让其为更多的学生所了解,吸引优质生源。事实上,选择专业时一窝蜂情况的出现,与学生的盲从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同一类别学习一段时间后,对专业的性质、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可增强他们选择的合理性。

(2)多方联系,加强信息沟通。为了使学生理性地选择专业,学校应多方面联系有关方面,力求把最完整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并总结历年专业就业信息,对各专业拥有的教学资源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以对各专业未来几年的就业状况等进行预测。这种信息可精确到每月一次,甚至某个同学具体在什么时候找到工作,都可以在信息上得到反应,方便同学在选择专业时作参考。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作专业选择时,以较为理性的思路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因为,有些专业前几年可能是热门,但以后或许不是。相反的情况也有的是。所以,这样可以使就读各专业的人数大致有个平衡。

(3)冷门专业补助制度,如农学专业。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传统专业较少同学就读,而这种专业又是国家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农学。一些大学通过补助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这样的专业。

为了让学生理性地选择专业,同时又保持学生专业人数基本的平衡,学校应群策群力、统筹兼顾,努力做好协调指导工作,既展示所谓“冷门”专业的发展前景,又提醒学生不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

在具体操作上,为了让学生理性选择专业,以下这几个措施值得借鉴。

(1)组织学科门类专家学者举办宣讲会;

(2)组织学长交流会;

(3)组织班主任咨询会;

(4)组织专职学长进行个别辅导(低年级的学生可随时咨询);

(5)创新教学管理。

由于大类培养,教学过程中通常意义的自然班的概念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学班。这样的班级,学生上课时间分散、空间分布随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个宿舍同学不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也是常有的现象。这要求对师生进行更加严格的考核,构建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常规教学检查的基础上,加强随机和专项检查,健全信息反馈系统,通过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教学例会和教学简报等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有效地监督并保障教学质量。

3.实行驻舍导师制

大类培养毕竟是新生事物,由于学生在一种全新的环境下学习,在心态、压力感方面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引入驻舍导师制这一制度。所谓驻舍导师制是指:为了适应大类培养的本科生教育管理体制,倡导教师参与本科生发展指导工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入住学生宿舍,与学生一起生活,帮助学生成长的制度。

这些驻舍导师必须是思想素质好、奉献精神强、业务水平较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

当今大学大多要求辅导员入驻学生宿舍,可以部分解决以上问题。但是,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有时较辅导员的作用更为实用,毕竟学生的思想相对来说是更为接近的。

4.通识实践课制

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且践行通识教育理念,一些率先实行大类培养的高校引入了通识实践课制。其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报告撰写、学习表达和了解社会为主。这类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帮助一年级的本科生了解大学、解读人类文明、认识现实社会、提升服务精神、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筑起更宽厚的通识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报告会、学术讲座,以及经典名著阅读拓宽了视野;借助对经典名著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而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对各行业典型人物访谈或社会调查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同时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或各类公益活动也培养了服务精神。

五、实践中大类培养面临的问题

1.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招生矛盾

毋庸讳言,大学里的确存在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分、传统专业与现代专业之分,大类招生也很难淡化这个矛盾。相反,由于入校后可以自由地选择专业,大大减小了优秀生源选择冷门专业的可能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每一所大学难免有些社会所认可的优势专业和弱势专业。在一些大类培养高校,出现了热门专业一窝蜂、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情况,这一方面导致了冷门专业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造成了热门专业资源紧张。

然而,也不能完全接照市场的模式大规模扩充今天所谓的热门专业,否则难免有饱和的情况,到了那一天岂不是人为地制造了资源浪费?可是,也不能轻率地取消某些冷门专业,因为社会是需要均衡发展的,一个专业的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因此,怎样克服这个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

自现代大学教育以来,专业教育模式已行之多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贝克将其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即通过专门教育,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有接受一定专业训练的学生,才能从事一些专业工作。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我国,由于社会福利普及性不高,并且程度也不深,为了生存,人们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谋职,所以掌握一门科学技术或实用知识是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这个目的反映到课堂上就是学生对大学低年级时期的通识教育课程不理解。他们认为通识教育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一些学生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想直接攻读专业,大一大二的基础培养使他们没有办法直接研究专业,进而他们对大类培养就产生抵触情绪。

归根结底,他们还是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有所不足。因为通识教育的功效是主观的,而专业教育的功效是客观的,可以立刻量化,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识教育的功效是长期的,而专业教育的功效短期就可见到,这也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这两种教育手段的看法。由于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这个东西的确有点虚幻,大大打击了一些学生的耐心。但是,大类培养中的通识教育是必然步骤,而通识教育也已成教育改革的潮流。采取什么办法来平衡双方的矛盾,是摆在研究大类培养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难题。

3.大类培养宿舍管理与集体归属感的矛盾

两种培养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在宿舍安排上。专业招生进来的同班同学往往住在一起,不住在一起是非常偶然的例子,而大类培养的学生则恰恰相反。实践证明,后者的安排形式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因为它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并且为学科交叉提供了一种可能。即使当学生不再在一个宿舍时,只要当他们有需要,他们仍然可以去找到当年的“战友”。当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时,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看事情会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比如面对环境污染,环境专业的学生的观点明显迥异于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观点。这大大提高了学科融合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选课制与弹性学制使得各自的课表不一、学习进度不一,使得这种宿舍形式也造成了一些新问题。

(1)学生关系疏离;

(2)学生对院系归属感不强;

(3)班集体观念淡化;

(4)培养要求的全面性与学生选课凑学分的矛盾。

毫无疑问,大类培养方式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潜能提供了平台。但是,这是建立在学生高度自觉地培养自己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别人管着自己学习。当突然没有了人管时,人性中天生的惰性就开始“活跃”了。

本来大类培养的自由选课是为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地提高自身素质,但一些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却利用这种权利,盲目选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选择易得学分的课,造成凑学分的现象。

由此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我国高中实行文理分科,让文科的学生来修读理科的课程的确是为难他们,理工科的通识课程不得不降低标准,这样一来,又使其失去了应有意义。

大类培养是一种比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在实践中还会涌现出许多完善的地方,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但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9-111.

[2]王瑜琨.大类招生:创新人才选拔模式[EB/OL].http://www.gmw.on/content/2005―05/3O/content_24139

3.htm.

[3]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4]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1.

[5][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6.

[6]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7]官风华.保守与超前――纽曼的大学理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1).

[8]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文科热门专业范文

[关键词] 热工 课程教学 问题

热工类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该类课程是培养21世纪工科类学生,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公共技术基础课。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等许多院校在机械大类专业中都大课时量的设置了该类课程。我校从1999年设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后,《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与《工程流体力学》3门课程陆续开设。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目前该热工类课程已成为我校机械大类各专业的一门公共课。针对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热工类课程本身特点,结合近两年来我校热工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本文拟对机械大类专业中热工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在机械大类专业中开设了5个专业方向,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模具。由于热工类课程内容知识点多、联系紧密、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等原因,我校开设该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不同专业方向对热工知识需求的侧重点不同,该如何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量的多少是个不容易把握好的问题。(2)课程的实验项目单一,验证性实验居多,对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践)甚少;而且热流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台套数少,当学生人数多时,供需矛盾相当突出。(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热工类课程开设之初采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填鸭式教学。

二、探索与思考

1.适应我校机械大类各专业方向需求,建立分层次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在机械大类专业中开设热工类课程不可能像在能源动力类专业中那样学习的内容知识点都面面俱到,只能结合机械大类下各专业方向的知识需求及其特点有所取舍。其基本思路是:以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为线索将传统的3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以形成有机的整体,构成较系统的一门课,以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为主要知识点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改变一般《热工基础》课中把《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当作两个独立部分,而且与《工程流体力学》内容不相关联的做法。事实上,这3门课都是以“三个”守恒定律为基础的。另外,《工程热力学》中理想气体性质及其热力过程等有关理论是《工程流体力学》讲述气体动力学的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对粘性流体流动的分析正是《传热学》介绍对流换热的前提,等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构建起以“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方程为基础、以《工程流体力学》为桥梁,使3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的分层次新课程内容体系,在保证各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综合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删除雷同内容,加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使3学科教学更为系统、高效。当然,还需考虑的是要围绕各专业方向后续课程所需内容及学生将来工作应必备的专业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热基础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路,为适应我校机械大类各专业方向的需求,我们建立了热工类课程分层次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它主要包括以下11个模块的内容:(1)流体静力学;(2)流体动力学基础;(3)气体动力学基础;(4)有旋流动和有势流动;(5)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6)工质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7)热传导;(8)对流换热;(9)辐射换热;(10)传热过程与应用;(11)热力循环与应用。对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我们采用高级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即全部11个模块的内容都学习,开设约120个学时;对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我们采用中级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即选取其中8~9个模块的内容学习,开设约90个学时;对于“工业工程”等专业,我们采用初级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即选取其中6~7个模块的内容学习,开设约60个学时。

2.结合理论教学,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热工类课程基础实验平台

通过补充必要的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内部机理、运动过程、系统整体的深入了解;改造和精炼验证型实验,加强其综合性,提高其精确性,使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效率得到改善;补充开设大型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如复杂条件下工程传热系数测定、提高循环效率、强化传热等。形成分层次(基础实验、技术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多类型(演示型、验证型、设计型、研究型等)和多专业共享的热工类课程群实验教学平台。

(2)建立远程与虚拟实验中心

为解决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台套数少的问题,引入虚拟技术,改革传统实验中一些片面的、粗糙的、繁琐的、低效的实验方法,建成远程与虚拟实验中心,该中心是机械大类专业共享的实验技术通用平台。开发了一套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实验过程和环境模拟到计算机内完成。通过学生在真实实验之前,首先在虚拟系统上进行虚拟实验,完成虚拟实验后,对实验过程和环境已非常熟悉,从而在真实实验中能熟练地高质量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收到很好的效果。它集真实设备、虚拟技术、仿真技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一体,可实现教学实验的可塑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可解决学生人数多、实验台套数少的供需矛盾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设备亲自动手开展实验,从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3.探索“教――研”型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课堂上,从过去传统的讲授为主变为讲、演、答等多样化形式,讲授部分以主要知识点为内容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围绕专业及工程实际问题安排各教学环节;选用实景、动画等方式,制作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充实工程实例、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缺乏的专业背景知识形象地演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互问互答,与学生交流讨论,营造即活泼又严谨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2)组织研究型课外教学活动

利用我校开展的“创新教育项目”和“优秀生导师制”活动,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先后进行了“大型车辆制动散热装置设计”、“大换热量厂房保暖系统分析”、“蒸汽喷射式真空泵内流体流动特性”、“带式干燥机节能”、“大型球罐胀型”等多个研究型课外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型课外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优选,要求由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完成。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