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风降温范文

大风降温精选(九篇)

第1篇:大风降温范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九四台,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针对500KW大功率发射机机房大厅、冷凝器室环境温度高、负压大、灰尘多等问题,提出了从降温、除尘、强制进风三方面入手,按照机房实际情况和科学的测算依据,选取正确合适的设备,并结合设备给出改造方案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方案。

关键词 环境温度;除尘降温;强制进风

作者简介:景军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九四台,工程师,。

1 机房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我台2005年新建了两个发射机房,安装了8部500KW短波发射机,在开播后近半年的运行中,冷凝器沉降室、机房大厅通风系统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夏季发射机运行中明显因为室外温度升高,而使得发射机设备运行稳定性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安全播音工作顺利进行。

1)冷凝器室采用自然进风,没有加装增压鼓风设备,进风量无法保证,影响发射机设备冷却系统运行效果,尤其是夏天会对发射机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进风通路不畅时,进风渠道无法控制,使得大厅因为冷凝器室进风而负压很大。

2)北方地区因为进风灰尘含量较大,进风口容易堵塞严重影响进风,要求检修工作周期短,检修工作量加大;使冷凝器交换效能严重下降,无法满足发射机冷却要求。

3)进风室设计中没有考虑进风降温设施,陕西地区夏季温度特别高,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由于进风温度高达40度,使得发射机水温较其它季节明显升高,发射机工作稳定性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安全播音工作顺利进行。是发射机夏季工作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因素。

综合以上因素,要解决我台发射机通风冷却问题,必须从降温、除尘、强制进风三方面入手,才能予以彻底解决;同时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在保证有明显效果的前提下,力争达到节约资源、一次性投入少、运行费用低。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冗余,进风要有一定的余量,保证在极端情况下系统也能正常工作;同时要考虑系统改造后会有哪些不利影响,加强维护保养;根据季节特点,及时调整通风系统工作方式。

2 改造方案设计

2.1 冷气机设备的选型

“壹比壹”蒸发型冷气机有ZS、ZJ、LJ等几个系列。ZS系列采用塑料外壳,外形美观、结构紧凑,风量大适用范围广,是各个系列中性价比最高的一款;ZJ系列采用金属外壳,经久耐用,强度高,噪声稍大,适用范围广,其风量、性能与ZS系列相当,功率比ZS系列小;LJ系列采用大型离心风机(配三相电机),其风量、压头比轴流式的ZS、ZJ系列要高些,外形大方、压头大、同时噪声较大,适合于大型场所。

2.2 利用焓湿图确定出风口温度

首先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在焓湿图上确定室外状态点W,从W点沿等焓线于85%(机器的饱和效率)的相对湿度线交于O点,O点对应的温度即为出风口的温度t0。从O点还可以查出出风口空气的含湿量,这可以用于计算蒸发型冷气机的加湿量。

2.3 冷气机设备台数的选择

2.3.1 全面送风

以换气次数为参数来确定一定空间内所需的冷气机台数,这是蒸发型冷气机常用的设计方法。我们实际工程设计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

(1)换气次数的定义:换气次数N(次/小时)=制冷空间总送风量(m3/h)/[室内面积(m2)×送风口以下的高度(m)];

(2)一般环境要求换气次数25~30次/小时;

(3)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场所要求换气次数30~40次/小时;

(4)有发热设备的生产车间要求换气次数40~50次/小时以上;

(5)在较潮湿的南方地区换气次数适当增加,而较炎热干燥的北方地区则可适当的减少换气次数。

具体的计算步骤:

(1)计算工程中需要供冷风的面积,确定送风口的高度,进而算出制冷空间的体积V。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换气次数N。

(3)将制冷空间的体积V×换气次数N求得该空间所需的总送风量L。

(4)将总送风量L÷单台冷气机的实际风量L即得到所需冷气机台数n。

2.3.2 岗位送风

上面介绍的是全面送风的一般设计计算方法,但在很多时候,一些商用和工业建筑内部某些区域温度很高,如机器发热、加工发热等,往往这种情况下室内的温度比室外的更高,所以要通过机械通风将室外较冷的空气送入室。蒸发型冷气机可将室外的大量空气冷却并送达室内。比如,有一间工厂,其设备发热量很高,室内温度可达45℃,而室外的温度只有38℃。蒸发型冷气机可将室外38℃的空气降温至30℃,比原来室内45℃低了15℃,明显可改善工作环境。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不进行热负荷的计算,只需设计一套岗位送风系统,出风口不断的将冷空气送至岗位,岗位周围的热空气不断的被驱散。岗位送风系统还用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空间,可能也没有屋顶的场所。这些场所考虑岗位降温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岗位送风风量的确定: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首先确定每个岗位的风量,将每个岗位的所需的风量乘以岗位的个数即可求出所需的总送风量,进而可以算出应选用的冷气机的台数。每个风口的风量按照实际而定,但一般情况下每个岗位送风系统(单台冷气机)的风口布置个数不宜超过10个(ZS、ZJ系列)。

2.4 “壹比壹”蒸发型冷气机排风量的确定及排气要求

“壹比壹”蒸发型冷气机是不断往室内注入新鲜的冷空气来更换室内浑浊的空气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所以“壹比壹”冷气机制冷系统的基本形式是“一进一出”,而不是封闭的。一般情况下利用室内正压自然排风,在密闭的空间可以采用机械排风。为了达到良好的通风换气降温的效果,“壹比壹”冷气机制冷系统的排风量应为总送风量的85%以上,自然排风的速度应控制在2m/s左右以免引起过大的气流噪声。

为了保持适当的换气次数使冷气机能达到最佳的制冷效果,系统要求有充足的排气面积(排风量)。自然排风排气口的要求是以每3600m3/h的风量必须不少于0.8m2的排气口。所设计的房间必须依照安装的冷气机的总风量所需要的排气口要求设定,如若没有自然排气口,则必须增加机械排气以达到排气要求。

注:普通的门提供的排气口为1.89m2

普通的窗提供的排气口为0.77m2

2.5 通风管道的设计

1)送风管的材料一般采用镀锌板(俗称白铁皮),也可采用玻璃钢、塑料风管等。

2)送风口设置在实际需要降温的地方,风口设计风量即是以其要降温的地方所需的送风量,风口规格可根据风量与出风口速度来确定,送风口材质可采用铝合金制品或木质等其他制品,风口型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但推荐选直流型四面吹风单层或双层百叶,风口喉部平均流速控制在3~6m/s,推荐采用4~5m/s的流速;在风口处建议加装风口调节阀以便于调节风量。

3)送风管的规格一般采用假定流速的法进行设计,主风管的风速保持在6~9m/s,支风管4~6m/s,系统末端管内的风速应保持在3~5m/s。

4)所设计的风管系统原则上要求既经济由能达到最低的系统风阻和噪声,使“壹比壹”冷气机送风量尽量达到最大。风管弯管的曲率半径一般不少于管道弯边宽的1.5倍,以减少系统阻力。

5)根据“壹比壹”冷气机风压较低(70Pa~500Pa)的特点,其送风系统的管道不宜设计过长,平面布置上,能不用风管的场所就不用风管,必须使用风管的地方,尽量把风管设计短些,一般控制在25m~60m(根据各机型风压确定)左右比较理想。

6)所设计的管道应尽量走直线,避免不必要的拐弯和分支,以减少系统管道局部阻力损失。

7)室外送风管需考虑防水防漏措施,侧墙安装机组的室外送风管须设置一定的坡度,屋顶安装机组的室外送风管也必须做好防水措施。

8)较长管道根据风量的不同设计成多段不同规格的风管,采用变径管连接,变径管设置不宜过多,一般整个系统不超过四个,变径管长度≥2(D-d)来确定。

9)送风管道与冷气机的连接处应用软接管,室外的送风管宜设计保温,室内的一般无须保温。

10)若在设计中存在支风管,则需在分支管上装设阀门或分风挡板以调节风量,使支管的风量达到设计要求。

2.6 气流组织

气流组织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应根据使用空间的要求,结合建筑结构的特点及工艺设备布置等条件合理选择。按照送、回风口位置的相互关系和气流方向,可分为:侧送侧回、上送下回、中送上下回、下送上回及上送上回。

2.7 供水、供电

1)使用干净的水源(一般可用市政自来水)并保证水源的压力足够大≥1.0kgf/cm2。

2)在冷气机的进水管(DN15)附近应该设截止阀,并预留供清洗用的水管接头。

3)为了防止冬季供水管道的涨裂,冷气机室外供水管须设置保温及泄水阀。冬季不使用冷气机制冷功能时须排净机组内水箱的储水。

4)保证电源电压稳定单相在220~240V之间,三相在380~400V之间,电流达到该台机器铭牌标定的额定电流。

5)在主电路上应安装空气开关以避免短路、过载等引起的故障。

3 图纸设计

冷凝器室示意图和空调安装设计图如图1、图2。

参考文献

[1]GB50174-2008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S].

[2]GB/T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S].

[3]TIA942标准(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Standard for Data Centers)[S].

第2篇:大风降温范文

(2009年浙江文综,4~5)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

4.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5.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仅分布的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的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简要点评】

本题颠覆了传统的气温与降水资料的呈现方式,变“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为“降水曲线、气温柱状图”,是一大创新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判读”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但在本题对气候类型的判读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疑问:

①同为“温带夏雨型”,是温带季风气候还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同为“热带夏雨型”,是热带草原气候还是热带季风气候;

④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还是地中海气候。

下面,对这几种易混淆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判读的方法与技巧予以说明。

二、易混淆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判读技巧

1.参考资料:下图是10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其分别代表的气候类型如下表所示: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二者的气温变化区别很小,而降水量差别却很大。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降水极少,单月降水量一般不会超过100mm,即使是同属此种气候类型但降水量稍多的纽约与莫斯科。而温带季风气候则不同,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相比,降水要多一些,就单月来讲,一般会有一或两个月降水接近或超过200mm。

【判读技巧】单月降水量接近或超过200mm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单月降水量基本在100mm以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就上题来讲,①应为温带季风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二者的气温差异仍然很小,就降水的总体特征而言,都有明显的干季与雨季之分。但就降水总量及单月降水量而言,差别却是极大。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总量大,且单月降水量可达到或超过600mm,而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总量要小一些,且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也远远小于600mm。

【判读技巧】单月降水量达到或超过600mm的是热带季风气候,单月降水量较小的是热带草原气候。就上题来讲,②应是热带草原气候。

4.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应该说两种气候类型的年降水总量差别不大,单月降水量一般不会超过100mm,当然地中海气候区有时单月降水会稍多于100mm。但就降水类型来讲,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年雨型”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型”的气候类型。可以说二者最大的区别在气温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0℃以下,而地中海气候区分布在亚热带,最热月气温可达27℃左右。

第3篇:大风降温范文

(一)由初中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得出各气候气温和降水特点并按温度带分类

1. 热带气候每月均温﹥15℃。

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

夏季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

2. 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气候最冷每月均温﹥0℃。

雨热不同期——地中海。

雨热同期——亚热带季风。

全年均匀——温带海洋性。

3. 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气候)最冷月均温﹤0℃但不小于-15℃。

夏季降水多——温带季风。

夏季降水少——温带大陆性。

4. 寒带月均温低于-15℃全年寒冷。

苔原气候(最热月气温在10℃左右)。

冰原气候(每个月气温都较低)。

(二)根据气温和降水图来判断气候类型方法步骤

第一步:判断半球:6、7、8气温最高在北半球,6、7、8气温低的在南半球。

第二步:以温定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15℃以上的为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的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小于0℃的为温带的气候(除温带海洋气候)。

最热月气温不超过10℃的为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全年气温大部分在0℃以下,最高冰原气候全年在0℃以下。

第三步:以水定型。

少雨型的有: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极地气候。

年雨型的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夏雨型的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的只有:地中海式气候。

二、理解运用比较法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气候加以区别:

1. 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共同点:终年高温,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不同点:热带季风7月降水最多,降水量超过6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8月降水最多,降水量低于600毫米。

2. 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共同点:降水集中在夏季。

不同点:降水方面,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为800~1500毫米;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

气温方面,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10℃。

3.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共同点:降水集中在夏季。

不同点: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0℃;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三、运用归纳法学习,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归纳法是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初中运用得还比较少,到了高中一定要掌握这种方法。通过对世界气候的分布图的阅读,让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归纳出气候分布规律及成因如下:

第一步:结合全球气候分布图总结亚欧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第二步:将气压带风带与上图结合分析气候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3)热带荒漠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大陆西岸,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炎热、干燥。

(4)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5℃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冬季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湿季。

(5)地中海式气候:30°~40°大陆西岸,它是处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交替控制下。

(6)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纬度25°~35°大陆东岸,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

(7)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

(8)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处于西风带控制下。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35°~50°的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

(11)极地苔原气候: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 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 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12)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这里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植物难以生长。

四、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结论以上,总结出世界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但是也有一些非地带性的气候分布,比如赤道地区没有形成雨林气候或非赤道地区却形成了雨林气候。

1.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 四处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却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因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

第4篇:大风降温范文

关键词:大棚;冬季;养护

1 提高大棚保温效果

首先,一种情况是塑料大棚常出现白天有太阳光时,棚内升温快,增温效果好,入夜以后温度降得很快,零点过后就降到与棚外的温度差不多了。在连阴天的时候,白天大棚的增温效果也不好。这样,在连续几天无日照的寒潮袭击下,棚内的温度就与棚外差不多了。解决的办法:①加盖一层薄膜;②加盖一层遮阳网;③寒潮来临时,加盖草帘。以上3种措施可以减缓棚内热量向外散发,提高保温效果,能使夜间和连阴天气象条件下的大棚内气温提高3~5℃。

其次,另一种情况是在霜降季节到来后,在风障保护范围内,甚至塑料大棚内曾出现霜冻现象,使花菜、莴苣等一些比较耐寒的蔬菜受到冻害。这是由于地面气温降低而形成,一般情况下,只冻坏莴苣结霜的叶片部位点,或者只损伤花菜的鲜嫩菜花。解决的办法是:①塑料大棚用前面讲述的3种办法解决;②风障范围内和无保温设施的菜畦可以在霜降前夜平铺一层薄膜或遮阳网;③用旧报纸、废旧纸袋、塑料袋、麻袋片、破布片覆盖保温设施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掌握好大棚的除湿措施

2.1 通风换气除湿、合理浇水

通风换气是最简易的降低蔬菜大棚内空气湿度的方法。通风必须在高温时进行,否则会引起棚内温度下降,如果通风时温度下降过快,要及时关闭通风口,防止温度骤然下降使蔬菜遭受危害。浇水是导致棚内湿度增加的主要因素,冬春生产可选择晴天沟浇或分株浇水,地膜覆盖的可采用膜下暗灌。浇水要严格控制浇水量,防止棚内湿度过高。每次浇水后适当放风,及时进行划锄松土,可以降低土壤湿度,也可以降低空气湿度。

2.2 地膜覆盖、增大透光量

采用地膜覆盖可以大大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减少了灌水次数,是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棚内采用大小垄距相间,地膜盖双垄的办法,浇水时让水沿地膜下的小垄沟内流入。增大透光量可提高棚温,棚温升高后,可长时间进行通风换气,达到降湿目的。

2.3 膜下滴灌

膜下滴灌综合了地膜覆盖和滴灌的共同优点,是降低棚内湿度的最有效措施。方法是地面起高垄,然后在高垄中央放上滴灌管,再覆盖地膜。

2.4 采用粉尘法与烟雾法用药

棚内的空气湿度本来就很大,采用常规的喷雾法用药会增加大棚湿度,这对防治病害不利。采用粉尘法及烟雾法用药,可以避免由于喷雾而加大空气湿度,提高防治效果。

2.5 张挂反光幕、用无滴膜覆盖

张挂反光幕不但可以增加光照强度,而且可以提高地温和气温2℃。因相对湿度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所以,张挂反光幕也具有一定的降湿作用。无滴膜可以克服膜内侧附着大量水滴的弊端,能明显降低湿度,且透光性能好,透光率比一般农膜高10%~15%,有利于增温降湿。

3 学会增温保湿技术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明显降低,设施栽培的蔬菜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下面介绍几种方法:①棚前挖防寒沟。在大棚前沿外侧挖深0.5m,宽0.4m与大棚同长的平底沟,垫入一层旧薄膜,然后填入秸草,上面再盖一层薄膜防漏水。②棚上覆盖草帘。日落后至日出前在棚上覆盖草帘,草帘的内侧用蒲草或稻草,外侧用芦苇花等联结成厚0.04m、宽2m的覆盖物。也可单用稻草制草帘覆盖,以增强其保温性。③棚膜内壁涂SN。普通薄膜喷涂SN防水滴剂后,膜上就不容易形成水滴,透光率可提高35%,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温保湿了。

第5篇:大风降温范文

关键词:煤矿井下 高温 安全生产 防治措施

1、前言

高温是诱发煤矿井下的多种灾害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中高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在现生产水平还未出现高温热害的矿井,下一水平开采就可能出现高温热害;二是目前水平仅局部出现高温热害,下一水平就有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热害问题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由此产生的机械散热也愈来愈大,矿井中高温问题将显得愈来愈突出。

2、矿井高温产生的原因

造成矿井气温升高的热源很多, 主要有相对热源和绝对热源。相对热源的散热与其周围气温差值有关,如高温岩层和热水散热; 绝对绝源的散热量受气温影响较小, 如机电设备、化学反应和空气压缩等热源散热。高温岩层散热是影响矿井空气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它主要通过井巷岩壁和冒落、运输中的矿岩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造成矿井空气温度升高;另外当矿井中有高温热水涌出时, 也将影响整个矿井的微气候,而使矿井空气温度略有升高。从总体上来看,造成矿井高温热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岩石温度

矿井内空气的温度与岩石温度直接相关。地表温度是随地面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随这深度的增加,地温随气温变化的幅度则逐渐减少,当达到一定深度时,地温不再变化。岩层温度分为三带:变温带、恒温带、增温带。在恒温带以下的地带,温度随深度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目前,多数煤矿井下开采深度均在百米以下,在井下岩石由于增温达到较高温度。

2.2空气的压缩与膨胀

空气向下流动时,由于空气柱的增加,空气受到压缩而产生热量,一般垂深每增加100m,其温度升高1度;相反,空气向上流动时,则因膨胀而降温,平均每升高100m温度下降0.8—0.9度。

2.3氧化生热

矿井内的有机物、坑木、充填材料、油垢、布料等都能氧化发热。例如,经氧化生热2g二氧化碳时,可使1立方米空气升温14.5度。在煤层中的采掘巷道,暴露煤面氧化产生的热量较大,故采煤工作面是通风系统中温度最高的区段。

2.4通风强度

温度较低的空气流经巷道或工作面时,能够吸收热量。供风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因此,加大通风强度是降低矿井温度的主要措施之一。采掘工作面风量偏低。通风不良风量偏低,是我国目前造成采掘工作面气候条件不良的带有普遍性的因素。据调查统计,我国煤矿长壁工作面供风量80%以上在200~800m3/min之间。按降温要求,高温回采工作面风量至少应在800m3/min以上。

2.5下热水涌出

地下热水涌出。地下水易于流动,且热容量大,是良好的载体。井下热水通过2个途径把热量传递给风流: ①岩层中的热水通过热对流作用,加热了井巷围岩,围岩再将热量传递给风流; ②热水涌入巷道中,直接加热了风流。

3、井下高温的危害

3.1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在矿井生产中可能遇到种种不利的微气候,其中主要是矿井的高温、高湿。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热害可能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 ①体温调节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体温和皮温升高; ②水盐代谢出现紊乱,使机体的机能受到影响; 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均会因高温高湿下的机体大量失水,改变正常的功能,甚至致病。

3.2 高温环境对劳动效率及安全的影响

在高温环境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失调,从而感到精神恍惚、疲劳、周身无力、昏昏沉沉,这种精神状态成为诱发事故的原因。在高温矿井中,一般生产率均较低,有的矿山其相对劳动效率仅为30%~40%。淮南某矿工作面风温高达37 ℃,相对湿度达90%以上,在矿井生产过程中曾出现过多名矿工中暑倒在工作地点的恶性事件,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安全危害。高温的工作面,比低于30 ℃时的事故率高3.6倍。

4、煤矿井下高温防治方法

通过对矿井高温的原因及危害进行调查,在对矿井高温等级划分后,根据热源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制定出合理的降温措施。

4.1矿井气温变化一般规律

一般情况下,煤矿井下气温有如下规律性:再进风路线上,冬季冷空气进入井下,冷空气与地温进行热交换,风流吸热,地温散热,因地温岁深度增加且风流下行受压缩,故沿线气温逐渐升高;夏季与冬季的情况相反,沿线气温逐渐降低。即在进风路线上气温随四季而变,和地表气温相比,冬暖夏凉,对地表地温起到调节作用,故进风路线好比调节器。

4.2直接措施

4.2.1 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

(1)采用通风降温。采用通风降温的主要方法是增加风 量法。增加风量可以大大降低空气的含热量,是一种有效的降 温措施。但是风量的增加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规定的风速和 降温成本的制约。因此,为了改善通风系统,有效增加井下通 风量,可采取减少风阻、防止漏风、加大扇风机能力、采用合理 分风与辅助风路通风法、利用地温预冷井下入风风流、采用多 级机站通风系统、加强通风管理等措施。

(2)采用合理的开拓方式降温 开拓方式不同,入风线路 长度不同,则风流到达工作面的风温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采用分区式开拓方式可以大大缩短入风线路长度,从而降低入 风流到达工作面前的温升。

(3)采用充填采矿法降温。采用充填采矿法有利于采场 降温。这是因为减少了采空区岩石散热的影响,同时采空区漏风量也大大降低,另外充填物还可大量吸热,可起到冷却井下空气的作用。

(4)减少热源法降温。为了有效地降低工作面的温度,可以采取减少热源的方法降温。主要包括:①岩层热的控制。采用隔热物质喷涂岩层,防止围岩传热;使巷道保持适当的干湿,提高风速以提高空气冷却能力;预冷矿层等。②机械热的控制。采取机电硐室独立通风;选择辅助风扇并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使用低效率机械等。③热水及管道热的控制。采取超前疏排热水,并用隔热管道排至地面,或经过有隔热盖板的水沟导入水仓。将高温排水管和热压风管敷设于回风道,或将压缩空气冷却后再送入井下。④爆破热的控制。井下采掘爆破产生的热量,一般在爆破后不久即由回风道排到井外,为了免受其影响,通常采取将爆破时间与井下人员的工作时间分开。

(5)采用个体防护措施。在矿工分散的井下高温作业点。不便采取集中降温措施时,可采用个体防护措施。

(6)其他降温措施。矿井高温在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

4.2.2采用制冷空调降温

矿井空调降温是空调应用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当采 用非空调降温措施仍无法达到所要求的作业环境标准或不经济时。应考虑使用空调降温技术。人工制冷降温是目前国内外 普遍采用的降温措施。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关键是制冷、输冷、传冷与排热,以及降温系统及其控制。

4.3间接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深刻认识热害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对矿工的耐热检验。

(3)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

(4)建立通风安全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周福宝,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秉权,左树勋,栾昌才. 采矿工业卫生学.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第6篇:大风降温范文

【关键词】煤粉炉 排烟温度 原因分析 措施

根据我们在电厂查看的结果,机组在运行状态下未达到设计值,一般情况下高约10℃,在煤种变化时,最大偏高18~20℃。锅炉的热损失当中,排烟损失是最大的一项,一般占到7%~8%左右。据相关资料计算,600MW机组排烟温度每偏高10℃,锅炉效率下降0.5~0.6%,发电煤耗增加2g/kw・h。排烟氧量每增加1.0%,锅炉效率下降0.35%左右,发电煤耗增加1.3g/kw.h。据了解同类型超临界机组也有类似现象。

1 锅炉排烟温度高的原因分析

(1)炉膛火焰中心高:在相同的负荷及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炉膛火焰中心高度越高,排烟温度越高。(2)一次风管的风压高:在相同的负荷下,一次风管风压高,风速过大,风煤混合不良,影响煤粉的正常燃烧,使燃烧延迟,使火焰中心上移,排烟温度升高。(3)通风量大: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风量过大、氧量过高,都会使排烟温度升高,烟气量增加,使锅炉效率下降。(4)磨煤机出口温度低:磨煤机出口温度低可使进入炉膛的风煤混合物温度降低,燃烧延迟,排烟温度升高。(5)煤粉细度不够:煤粉细度过粗,达不到经济细度,导致炉膛着火延迟,使火焰中心升高,排烟温度升高。(6)四管结垢: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及再热器,管内壁结垢影响传热效率,导致排烟温度上升。(7)锅炉吹灰不及时:受热面的积灰使烟气与受热面之间的传热热阻增加,传热量减少;炉膛蒸发受热面积灰将会使炉膛内的辐射换热减小,导致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升高,使得对流区间的受热面的温度升高,汽温随之升高;而处于水平烟道和尾部烟道中的受热面区域积灰,可直接使该处的烟气温度升高,受热面的传热效率降低。

2 降低排烟温度方案及措施

2.1 降低炉本体漏风

炉本体及制粉系统漏风是排烟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不变的情况下,炉膛及制粉系统漏风将使送风量下降,空气预热器的传热系数下降。送风量下降又使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升高,传热温压下降。传热系数及传热温压的下降均使空气预热器的吸热量降低,导致排烟温度升高。另外,空气预热器前部的烟道漏风也使烟温下降,传热温压降低,使受热面的吸热量下降,排烟温度升高。所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体漏风。

2.2 减少一次风中冷风含量

对于制粉系统处于运行状态下,尽量减少冷风用量,增加热风用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磨煤机出入口温度。采用合理的一次风速。制粉系统乏气使用的干燥剂为热风加冷风,当一次风率增加时,为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不超限,必然使冷风量增加,这样,在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不变的前提下,流过空气预热器的热风量将减少,排烟温度升高。降低一次风率的方法是随负荷不同而增减燃烧器。

2.3 降低炉膛火焰中心高度

(1)提高单台磨煤机的出力:在相同的负荷下,尽可能提高的磨煤机出力,减少磨煤机运行台数,尽量使上层的不投入,降低炉膛火焰中心。(2)合理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这不仅能加强空气预热器换热的效果,还可以使进入炉膛的风粉混合物温度提高,有效的降低排烟温度。磨煤机出口温度提高10℃,可降低排烟温度2℃左右。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控制值主要与煤的挥发份含量有关,在可燃基挥发份小于40%时,按下列公式计算t=[(82-Vdaf)×5/3-5],如可燃基挥发份35%,计算磨煤机出口温度为73℃。考虑制粉系统的安全,将运行磨煤机的出口温度严格控制在80℃左右。(3)合理减少锅炉通风量:合理减少锅炉通风量,应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监视和调整,保持较低的氧量:3.0~3.5%,维持低氧燃烧,一方面可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降低尾部烟道腐蚀,减轻了排放烟气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吸、送风机电耗,节约厂用电;及时关闭炉膛火焰观察孔。在实际运行中,炉膛的负压很不稳定,波动较大,炉膛的火焰观察孔经常被鼓开。运行人员加强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4)加强对锅炉受热面的吹灰,实践证明加强锅炉受热面的吹灰工作是降低排烟温度的最有效措施。加强受热面的吹灰工作,特别是过热器、再热器部分以及省煤器部分。

3 煤粉细度的控制

煤粉细度影响到燃烧时间、排烟温度和飞灰含碳量,制粉细度主要依靠分离器的折向挡板开度进行调节,但运行过程中入炉煤的煤种、磨煤机进口风量、磨碗间隙的变化也影响煤粉细度,所以必须进行定期测量和调整。运行人员对磨煤机运行参数必须按要求勤于调整,在检修维护方面必须制定磨煤机定期检查维护制度,定期调整磨碾间隔、清理折向门、石子煤室、进口烟道,定期检查和更换石子煤刮板,改被动消缺为主动检查维护,从而保证制粉系统稳定运行,保证煤粉细度R90在22~25%的经济细度。

4 降低排烟温度方案的实施

(1)在调整前和调整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收资调研。(2)校对表计前,首先将排烟温度测点移至合适位置。(3)对氧量进行校对,更换不合格的测量元件,并取平均值作为调节依据。(4)组织人员全面检查炉底、水封、人孔门、看火孔、水冷壁、尾部烟道的漏风点,制定时间节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漏点,对漏风处进行补焊密封和保温工作。(5)运行调整方案分项进行,并采集记录全部相关数据,分析调整效果并进行跟踪修改,在进行定性定量后再进行下一项调整。调整次序初定为:磨煤机出口温度、一次风率、烟气调温挡板开度、烟气含氧量、锅炉吹灰优化。(6)制定空预器防堵塞措施。(7)制订磨煤机定期维护方案和考核细则。(8)制订煤粉细度定期测量和调整制度。(9)提供运行调整具体参数值和调整曲线,为保证调整结果的延续性制定奖惩细则。

第7篇:大风降温范文

关键词:基建矿井 热害防治 通风 隔热 制冷

中图分类号:TD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81-01

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煤炭预测储量的73.2%埋深在1000 m以上,矿井开采深度和机电设备的使用率日益增加,由地热和机电设备放热等原因引起的矿井热害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矿井常见灾害之一。目前国内对热害的研究和应对措施,多数是针对矿井开采期的,而实际上,很多矿井在基建期就已经受到了热害的影响。因此,从矿井基建期开始,就应根据基建矿井的特点和热害的类型,采取相应的热害防治措施,保证基建矿井的生产安全,并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打下坚实的安全基础。

1 基建矿井热害的特点

相对于开采期的矿井,基建矿井的热害有如下特点:

巷道掘进为主要工作,工作面围岩为新掘进的原岩,热量尚未散去,温度较高。基建矿井的主要巷道、通风巷道尚在建设阶段,通风设施不完备。基建矿井的井下空间有限,尤其在基建初期,没有足够的空间安置大型井下降温设备。冷气输送距离长,局部通风方式在输送过程中的冷损失大。冷空气在掘进工作面停留的时间短,降温效果不明显。冷气输送过程中存在自压缩温升。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矿井深度增大,自压缩温升对降温系统的影响也越明显。矿井基建期的降温设备不适合开采期使用,设备使用周期短。

2 常见的热害防治手段

2.1 通风措施

通风设施是矿井必备设施。矿井需要通过通风设施为井内工作面和机电铜室提供新鲜空气,带走热量和有毒气体,满足井内人员和生产的需要。增大风量、合理设置通风线路等措施能有效影响通风降温措施的效果。

2.2 隔热措施

隔热措施是指用隔热材料将热源与工作环境、人体隔绝开,使工作环境不受热源温度影响的降温措施。隔热措施适用于局部或临时性的降温环境。

2.3 制冷措施

制冷措施是指人工制冷,并将冷气、冷水、冰等输送到工作面,通过冷热交换达到降温目的的措施。制冷措施能有效降低井下温度,但又面临着技术、环保、成本等问题。

3 针对基建矿井各个阶段的热害防治措施

要做好基建矿井的热害防治工作,应根据基建矿井进度,从降温效果,成本、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考虑,因地制宜的利用各种降温措施。

3.1 矿井勘探设计阶段

基建矿井的热害防治应贯穿于煤矿的整个生命周期,在煤矿的勘探设计阶段,就应根据热害的防治要求设计相应的通风系统。这也是贯穿矿井基建、开采阶段的系统性工作:

合理的设置通风线路,尽量缩短进风线路的长度,减少风流沿途吸热,降低风流温升。进风线路应设置在浅部岩层中,并避开局部热源。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在相同条件下,W型通风方式比U型和Y型要合理,能增加更多的风量,降温效果也更好。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采用下行通风,将使机械设备和岩石的热量不再进入工作面,提高工作面入风流的质量。对发热量较大的机电设备硐室应用独立的回风系统,避免硐室的热量引起风流温升。

3.2 矿井基建初期热害防治工作要点

在矿井的基建初期,矿井的井深较浅,地热影响不大,自然通风方式尚能满足降温需求,而机械通风、制冷、降温系统尚未能建立。因此,这一阶段的热害防治工作是建立有利于降温的通风系统,满足现阶段的通风降温要求,并为下一步采样通风、制冷系统打下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双巷同时掘进的施工方式,使一条巷道进风,一条巷道出风,避免单巷道内进风与回风之间产生热交换,改善长巷道通风降温效果,同时有利于通风系统的快速建立。

3.3 矿井基建中期热害防治工作要点

这一阶段的热害防治工作重点是做好局部地区的降温:采用人工通风设备,通过增大风量来降低工作面温度,但应注意工作面风速不能超过《煤矿安全规程》限制的4 m/s;新掘巷道的围岩温度较高,会向巷道传递大量热量。因此,可以向巷壁上喷涂赛璐珞泡沫和硬质氨基甲酸泡沫等隔热材料,阻止围岩向巷道传热。对井内热水可采取提前疏干排水等措施,降低矿井热水对温度的影响;输冷、输风管道科采用双层风筒等隔热管道,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冷损失;因特殊情况不能采用风冷措施时,可穿人体防护服,进行临时性的人体保护;在热害严重的局部地点,可以采用局部移动式空调。

3.4 矿井基建后期热害防治工作要点

这一阶段的热害防治措施是人工制冷降温,热害防治工作重点是根据井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冷降温系统,为矿井开采期打下基础。

根据制冷设备和散热设备的安装位置,人工制冷降温系统分为地面集中制冷、井下集中制冷、地面井下联合集中制冷和井下分散式局部制冷等4种类型。在选择人工制冷降温系统时,应先根据矿井实际情况,计算矿井的热负荷、得到矿井制冷设备的冷负荷,选择制冷设备的规格型号;然后根据矿井实际情况,确定制冷设备和输冷管道的安装形式。

常见的制冷介质包括空气和水,应根据矿井情况、设备购置、设备运行成本、技术条件等综合考虑。当井深超过1500 m以上时,也可以考虑以冰块输冷。

4 结语

基建矿井的情况各不相同,基建矿井热害的防治工作要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因地制宜的开展;在满足基建期热害防治要求的同时,延长降温设备的寿命,提高降温设备的利用率,并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打下坚实的安全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森.防治矿井热害的人工制冷方案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8(11):771-775.

第8篇:大风降温范文

冷空气主要出现在2010年12月,共5次;2011年1月、2月各2次。受多次强冷空气的连续影响,气温不断降低。根据岱山站气温资料,2010~2011年冬季平均气温为5.6℃,比历年同期偏低0.7℃。特别是2011年1月平均气温只有2.5℃(历年同期5.6℃),创自196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水温与气温变化特征的对比图1为2010~2011年冬季东沙养殖场逐日最低气温、水下1m最低水温的变化趋势。气温、水温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12月逐渐下降,1月持续走低,2月逐渐升高。整个冬季期间,水温高于气温共有70d,占77.8%。气温的极高值为13.9℃,极低值为-2.0℃;水温的极高值为15.4℃,极低值为-0.1℃。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养殖塘水体比其上方的空气相对暖和一些。气温、水温变化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波动组成,两者波动走势极相似。降温幅度较大的共有9个波(依次标为①②……⑨)。表3为9个波水温与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可见,水温和气温在回升过程中,到达最高值的日期:水温滞后1d的有8次,占88.9%;滞后2d的1次,占11.1%。在降温过程中,到达最低值的日期:水温提前1d和同时到达的各1次,各占11.1%;水温滞后1~2d的有7次,占77.8%。冷空气影响结束后,水温还在继续下降,水温最低值大多出现在冷空气影响结束后的1~2d。从表3还可以看出,在降温过程中,水温降幅小于气温的有7次,占77.8%;水温降幅大于气温及两者降幅相等的各1次。与气温相比,水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水温降幅大多小于气温,两者差值在0.9~3.6℃之间。不同强度、伴随不同天气现象的冷空气对养殖塘水温的影响,除了波⑧外,其它8个波都对应1次冷空气影响过程。冷空气越强,气温、水温下降幅度就越大。其中,波③下降幅度最大,气温下降了12.7℃,水温下降了10.0℃,是由寒潮影响所致。

在波⑧处,气温、水温下降幅度也比较大,温差分别达5.2℃、3.4℃,与波①相当。考察波⑧相应时段的气象条件:2011年1月27~29日气温降幅2.6℃,达不到冷空气等级的标准。但从当时的天气图上可以看到北方有弱冷平流扩散到本地,并伴有降雪、冰粒等天气现象,沿海海面还出现9级偏北大风。可见,弱的冷平流如果伴随降雪、冰粒、大风等天气时,对水温的影响相当于1次中等冷空气。就整个冬季而言,下层水温降幅大多小于上层(图略)。不同强度的冷空气以及伴随不同天气现象时,水温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12月3次冷空气强度依次是中等、强、寒潮,伴随风力一次比一次大,天气状况也截然不同(表4)。随着冷空气强度的增强,水温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对比0.5m和1m不同深度水温降幅:12月3日中等冷空气影响,0.5m降幅略小于1m;12月6日强冷空气影响,0.5m降幅大于1m;12月15日寒潮影响,降温都达到6.0℃。从天气状况来看,12月3日为晴天,上层水吸收太阳辐射比下层多,上层水的太阳辐射增温削弱了由冷空气引起的降温幅度。12月6日为阴天,太阳辐射增温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上层水由于直接与强冷空气接触而出现较大的降温。12月15日寒潮伴随着降雪,冰冷的雪水直接下到养殖塘里,加剧了水温下降幅度;同时由于风速增大,养殖塘水体出现了明显的波浪,水体垂直对流扰动加剧,导致水下1m和0.5m水温趋于同步下降。由此可见,养殖围塘水温下降幅度与冷空气强度及伴随的天气现象以及水的深度有关。寒潮影响时,上、下层水温可以同时大幅下降。水温预报模式研究考虑到影响水温变化的物理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上述分析和前人研究[17-18]的基础上,引入了气温、风速、日照等多个气象因子,以及水温因子,利用2010~2011年冬季的试验数据,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冬季水下0.5m和1m的平均水温和最低气温的多元回归模型。式中,X1为前一天平均气温,X2为当天最高气温,X3为前一天0.5m平均水温,X4为前一天平均风速,X5为当天平均气温,X6为当天平均风速,X7为前一天1m平均水温,X8为前一天日照,X9为前一天最低气温,X10为当天最低气温,X11为前一天0.5m最低水温,X12为前一天1m最低水温。模型显示,水温变量与气温、日照及前期水温有较好的正相关,而与风速呈负相关,表5为回归模型特征量。以2012年冬季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水下0.5m平均水温、0.5m最低水温、1m平均水温、1m最低水温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53℃、1.086℃、0.899℃、1.046℃。最大误差分别为1.25、2.99、2.37、2.91。图2为模拟结果,模拟结果准确率比较高,平均水温模拟效果好于最低水温。

水温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相似,但降温幅度偏小。2010~2011年冬季,受多次强冷空气的连续影响,气温异常偏低。水温变化趋势与气温很相似:12月不断下降,1月持续走低,2月缓慢回升。极低气温-2.0℃,极低水温-0.1℃。在大多数情况下,水温下降幅度小于气温,两者降幅相差0.9~3.6℃。与气温相比,水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升温过程中,到最高值的日期大多滞后1d;在降温过程中,到最低值的日期大多滞后1~2d。水温最低值大多出现在冷空气影响结束后的1~2d。水温下降幅度与冷空气强度、伴随的天气现象及水的深度有关。冷空气越强,水温下降幅度越大;晴天,水温降幅较小,上层水温降幅小于下层。阴天,水温降幅增大,上层水温降幅大于下层;寒潮伴随着强降温、雨雪、大风等天气,使不同深度的水温同时大幅度的下降;弱的冷平流如果伴随降雪、冰粒、大风等天气时,对水温的影响相当于1次中等冷空气。建立了基于气象要素的水温预报模型,经独立样本检验,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开展水温预报业务的依据,在防御冷空气对海水养殖的影响时发挥作用。由于试验只进行了一个冬季,数据量还有待补充。另外,预报模式中,引入了多个天气预报的气象要素,限于现在天气预报的精准度,预报模型还得在以后的持续试验和业务应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作者:曹美兰 李仁忠 杨再强 何月 朱凯 单位:浙江省舟山市气象局 浙江省气候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第9篇:大风降温范文

关键词:漏风部位;漏风原因;采取措施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锅炉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影响到运行的效率,锅炉漏风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锅炉漏风也是机组在运行中比较常见的故障,对于锅炉运行的效率和安全经济性有严重的影响,所以要对锅炉漏风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找出问题所在,并且针对原因制定出解决的措施。在工业发展中,少不了锅炉的应用,而锅炉的工作效率对工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锅炉漏风原因并且提出相应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炉膛漏风

1.1 炉膛下部漏风

当外界冷空气由炉膛下部漏入时,炉内过量空气系数就会增大,烟气体积就会增加。由于冷空气的焓不大,致使理论燃烧温度随着漏风量越大而下降得越多。由于漏风炉内理论燃烧温度下降,炉内辐射吸热量减少,燃料着火时间推迟,火焰中心会上移,炉膛出口烟温随之提高。空气预热器是对流烟道最后的受热面,且它的出入口平均风温较高.以致排烟温度有较大的增加,再加上精风容积增大,这就引起了排烟热损失的上升,锅炉机组热效率下降。由于锅炉机组单位辐射吸热量的下降,在燃料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锅炉的蒸发量也将减小,同时漏风使烟气容积增大和炉膛出口烟温升高,这就引起了过热器温度升高,对过热器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漏风使烟速增加,而受热面的磨损同烟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这就大大加速了受热面的磨损,缩短了受热面的使用寿命,也威胁着锅炉的安全运行。大量的冷风漏人炉膛,特别是从炉膛下部漏人炉膛,还可能引起燃烧不稳,甚至发生炉膛灭火事故。

1.2 炉膛上部漏风

相对于炉膛下部漏风而言,在炉膛上部漏风,对于燃烧的理论温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炉膛出口处的烟气容积却有所影响,烟气容积的增加会导致烟温的下降,由此在对流烟道中各个受热面的出口烟沮也会受到影响而下降,受热面的温度变化和炉膛的出口的距离有一定的影响,距离越近下降的越多,距离越远下降的越少,但是当到达排烟处时温度又恢复到了原来设计的数值,这种变化现象同样是由于烟气焓和空气内漏现象造成的。

因为炉膛上部漏风对于排烟的温度影响不是很大,所以说排烟的热损失量是和漏风量成正比的,由于漏风增加了排烟的热损失量,所以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因为烟气流速的加快,对受热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加速了磨损,使受热面的使用周期有所缩短;由于漏风的原因,迫使引风机增加运行负担,消耗大量的电能,在负荷过大时,会加剧引风机的功率消耗,从而影响到锅炉的运行效率;漏风还会恶化水膜式除尘器和电气除尘器的运行.如果漏风使炉膛出口烟温降低较多时,还可能导致过热蒸汽温度有所下降。

2 对流烟道漏风

炉膛出口以后的对流烟道漏风对锅炉热力工况的影响基本上与炉膛上部漏风情况类似。在某级受热面之前或该受热面区域的漏风,将对该级受热面以及以后受热面发生影响,而对漏风处以前的受热面不发生影响。漏风使漏风以后的各级受热面的出口烟温下降,离漏风较近的受热面烟温下降较多,较远的受热面烟温下降较少。对流烟道漏风同样使排烟热损失增加,但其增加量与对流烟道的漏风地点有关,一般离炉膛出口较近的漏风点对排烟热损失的影响较大,离炉膛出口较远的漏风点对排烟热损失影响较小,这是因为距排烟处较近的漏风会使排烟温度下降较多,而使排烟热损失增加较少的缘故。但是空气预热器离炉膛出口较远,漏入的空气温度较高,同样会使排烟热损失有较大的增加。在不计排烟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对流烟道的漏风引起的排烟热损失同样与漏风量成正比。

3 制粉系统漏风

3.1 磨煤机入口漏风,将使进入磨煤机的风量增大,磨煤机出口风温下降。由于通风量增加,煤粉变粗,通风电耗增大,以致制粉系统单位电耗增加;而磨煤机出口风温下降,将使制粉系统管壁温度和煤粉仓温度下降,可能发生结露,使煤粉结块、堆积,而发生煤粉自燃爆炸的危险和影响给粉的均匀性。此外还将使煤粉水分增加和一次风温降低,从而影响燃烧稳定性。

3.2 磨煤机出口漏风,同样也将使通风量增加,输送管道和煤粉仓温度下降,而带来的后果与磨煤机入口漏风相同。

3.3 粗粉分离器回粉管上的锁气器漏风,将破坏粗粉分离器的工作,使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下降。

3.4 旋风分离器下的锁气器漏风,会破坏旋风分离器的工作,而使分离效果恶化,导致离开旋风分离器的气体中含粉量增加,增大了三次风的带粉量和再循环风的带粉量,前者使未完全燃烧损失增加,后者使煤粉重复研磨而变得更细,而使磨煤电耗增加。此外,还将使排粉机的磨损加剧。

4 减少锅炉漏风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锅炉漏风对锅炉的运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因为漏风而增加了引风机的工作负荷,从而消耗了大量的电能,为了保证锅炉能够安全经济的运行,并且节约电能,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将锅炉漏风现象降到最低程度,尽量的使其不漏风,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降低风机的消耗,主要建议如下:

4.1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在炉膛的出口以及各个受热面和烟气的出口处安装氧气表,以便对漏风情况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至少也应该在炉膛出口、下级空气预热器和除尘器出口重要位置安装氧气表,以便及时掌握这些部位的漏风情况。

4.2 在锅炉的运行现场应该准备充足的堵漏材料,以便发现漏风能够及时的堵塞,减少损失。

4.3 要严密监视炉膛的负压状况,将其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避免因为负压过大而造成炉膛以及对流烟道漏风。

4.4 在对锅炉进行漏风试验后应该做好记录工作,并且保证严密性,对于发现漏风的地方要及时的堵塞。应该将锅炉漏风作为车间运行中评价班组运行好坏的一项标准,降低漏风的几率。

结语

锅炉漏风严重的影响了锅炉的正常运转,降低了锅炉运行的效率,增加了风机的能耗并且耗费大量的电能。减少锅炉漏风对于锅炉安全经济的运行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节约大量的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文中对于锅炉漏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为锅炉安全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还会有更好的技术来保障锅炉的安全运行,为工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