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时光可期范文

时光可期精选(九篇)

第1篇:时光可期范文

一、光照管理的重要性

1. 光照对产蛋的影响

当鸡群生长到20周龄后,光线可以透过眼睛刺激脑下垂体产生并分泌促性腺激素,引起促卵泡素和排卵诱导素的分泌,从而作用于生殖系统,使生殖活性加强,大大加速卵子的成熟,使产蛋增加。

光照方案也是影响蛋鸡性成熟的主要途径,尤其在10日龄之后,光照对性成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同品种鸡群育成期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各类光照刺激对性成熟的影响程度为:渐减法>自然光照>渐增法。因此,光照时间和强度不合理或使用不当,会导致鸡群刺激过度或刺激不足。

2. 光照对羽毛生长的影响

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作用于视网膜,并将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而大脑将进一步通过脑前垂体调节促甲状腺激素T4的分泌,直接影响羽毛的生长(除了翅膀部位的羽毛)。试验结果证明,光照(8L∶16D)能促进T4的分泌,有利于生长出较长的羽毛。来自于人工或自然界的高强度光刺激,能降低T4水平和抑制羽毛生长,并最终影响育成鸡的羽毛生长。

二、育雏期的光照管理

1. 光照强度

光照对雏鸡的采食、饮水、健康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由于雏鸡本身视力差不喜活动,所以育雏前七天的光照强度越强越好,育雏区域的强度应达到80~100勒克斯,灯越多越好,这样光照均匀一致,无光照死角,有利于雏鸡很好地找到饲料和饮水,培养早期食欲,促进生长发育。随着日龄增加光照强度再逐渐降低,到4周时降到3~5勒克斯。需要注意的是:在13~16日龄雏鸡肌腱开始发育,不应降低光强;在更换饲料器具时(料盘过渡到料线或饮水器过渡到水线)应停止降低光照强度。

2. 光照时间

育雏前三天光照23小时,以后必须根据雏鸡体重逐渐缩短光照时间,体重不达标可停止减少光照。光照减少过快,必将降低雏鸡的采食量和影响7日龄的体重。如果雏鸡生长缓慢,应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强度,给雏鸡增加采食时间,体重达标后再减少光照时间和降低强度。一般情况下,1周末光照时间逐渐缩短到16小时,3周末缩短到8小时后维持恒定,开放式鸡舍逐渐缩短到自然光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采用20小时光照,易使雏鸡疲劳,也影响其生长发育;3周后仍采用强光或单个灯超过60瓦,易引起啄癖,如出现啄癖应立即降低光照强度。

三、育成期的光照管理

育成期的光照管理同样重要,光照时间必须科学、恒定,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种公鸡和种母鸡在育成期应使用同样的光照程序,确保同步达到性成熟。由于育成期和产蛋期使用不同的生产设施,通常采用的光照程序也不同。

1. 育成期和产蛋期均采用环境控制鸡舍

环境控制鸡舍密闭且无任何光线进入,舍内所有光照都是人工补充的,该系统的效果取决于光照控制,应避免进风口、排风口、门口等进入任何光线。实际生产中应定期检查鸡舍的遮黑效果,保证光照强度低于0.4勒克斯,任何漏光现象都应及时给予纠正,因为肉种鸡育成期和产蛋期对光照时间非常敏感。使用环境控制鸡舍时,种鸡应从3周龄开始使用恒定的8小时光照,光照强度在10~20勒克斯之间,当鸡群出现啄羽和啄肛现象时,舍内光照强度应进一步降低,整个育成后期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均不能增加。

2. 育成期使用环境控制或遮黑鸡舍,产蛋期采用开放式鸡舍

育成期采用环境控制鸡舍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光照时间,同时可以解决逆季鸡群生产方面的问题,如产蛋推迟、母鸡体重过高、均匀度差、饲料消耗量大等。育成期遮黑饲养时,关灯时的光照强度应小于0.4勒克斯,开灯时的光照强度为10勒克斯,能满足鸡只采食、饮水和饲养员的操作需要即可。在遮黑鸡舍育成的顺季鸡群,要特别注意避免鸡群转群到开放式鸡舍后受到过度的光照刺激。育成鸡群在10周龄前,最好在3周龄后光照时间应恒定(8~9小时),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鸡群接受光刺激前都应使用这一恒定光照。如果有过度刺激现象,如脱肛、抱窝和产蛋高峰前死淘率高等,则在育成期就有必要采用10小时的恒定光照。

3. 育成期和产蛋期均采用开放式鸡舍

开放式鸡舍的自然光照在育雏、育成期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逐渐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逐渐减少和先减少后增加),我们应在考虑自然光照时间和季节光照强度变化的基础上,利用人工光照抵消自然光照变化对鸡群的影响,目的在于全年都能控制鸡群的开产时间,从而避免见蛋日龄出现较大的波动。

我国属于北半球,从9月份到次年2月份育雏的鸡群属于顺季鸡群,在育成期采用自然光照程序即可;而在3~8月份育雏的鸡群属于逆季鸡群,在育雏期光照时间逐渐减少到自然光照后,育成期光照程序可以选用:一是在自然光照逐渐增加时育雏,在10~20周龄期间日照时间达到最长,可以通过加光沿用这一光照时间到育成结束;二是在自然光照逐渐缩短时育雏,10周龄前的光照时间逐渐缩短,就沿用10周龄时的自然光照时间到育成结束;三是采用早晚遮黑的方法保证育成期光照时间恒定。

对于开放式鸡舍,如果能够降低进入鸡舍的光照强度,就可以显著减少季节变化对种鸡的影响。试验证明,使用黑色遮阳网的做法十分有效,既能减少进入鸡舍的光线强度,又能保证良好的通风。第一次加光时应撤掉遮阳网。

四、产蛋期光照管理

产蛋期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应同时增加,这一点尤为重要,正是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联合作用才能刺激种鸡的性成熟和提高产蛋性能。产蛋舍内鸡头高度处的理想光照强度是60勒克斯,如果整个鸡舍内光照强度在30~60勒克斯范围内也可以接受,但光照强度提高到100~150勒克斯,有可能会增加母鸡的产蛋量和公鸡的活跃性。鸡只对过长时间的光照会产生光刺激麻痹,且鸡只对额外增加光照刺激不会产生应答,所以没有必要为鸡群提供超过16小时的光照。

1. 适时进行光照刺激

因为大部分公、母鸡饲养在同一鸡舍内,所以光照刺激时间取决于母鸡的发育状况,15周龄以后母鸡开始性成熟,此时应增加较多的料量以促进增重,以增加胸肌发育和开始沉积足够的脂肪。17周时耻骨间距应加大到一指半宽,17周后要经常触摸鸡群的耻骨开口和脂肪沉积情况,只有当母鸡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时才可以实施加光刺激:①日龄。不要早于147日龄,绝大多数在154~160日龄之间。②体重达标。母鸡体重最低为2.3千克,体重适当高些往往体况会更好。③适当的丰满度。鸡只胸肌呈半“U”形。④耻骨开口。85%~90%的母鸡耻骨开口到两指宽。⑤换羽情况。主翼羽还剩2支左右未换。⑥耻骨脂肪沉积。耻骨有一定的脂肪沉积,触摸时像摸到人手虎口一样较软。⑦累积能量和蛋白足够。母鸡累积采食蛋白1.5千克以上、能量113千焦以上,公鸡累积采食蛋白1.85千克以上、能量138千焦以上。蛋白质、能量的摄入量不足会影响产蛋期产蛋的持续性。⑧较高的均匀度。体重均匀度应达80%以上。

光照刺激后,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的鸡只只要有较好的光照反应,会适时开产。体重不足的鸡只对光照刺激的反应差,会出现晚开产、脱肛、腹膜炎增加、双黄蛋多、高峰低、维持差、雏鸡质量差;而超重的鸡只对光照刺激的反应强,会发生超数排卵、脱肛、腹膜炎增加、提早产蛋、饲料消耗量大、维持差、蛋重大、超重等。

2. 制定合理的光照程序

如果鸡群体重不达标、均匀度差、胸肌丰满度不够等,必须推迟光照刺激。光照每推迟1周,开产时间推迟3天。①育成期和产蛋期均采用环境控制鸡舍的,第一次加光3~4小时,即由8小时增加到11或12小时,1~2周后增加1小时,以后每周增加1小时,建议增加到13或14小时为止。光照强度从3~5勒克斯增加到30~60勒克斯。②育成期采用环境控制或遮黑鸡舍、产蛋期采用开放式鸡舍的,根据品种需要可在22周开始光刺激,光照时间增加到13小时(全部自然光照),以后增加光照时间应采用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相结合的方法。③育成和产蛋期采用开放式鸡舍的,逆季鸡群与顺季鸡群相比,不仅开产时间推迟而且产蛋高峰和整个产蛋期所预期的生产性能都较低,为消除这些影响,母鸡应按照较高的体重标准增长,使鸡群性成熟提前,并且逆季鸡群的第一次加光应在21周,第一次加光幅度为3~4小时,而顺季鸡群第一次加光的时间应在22周,第一次加光2~3小时,以后增加光照时间均应采用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相结合的方法,最长光照时间不应超过16小时。

3. 最新研究成果

为了避免育成鸡只出现光照不应期,育成期间鸡群必须经历至少8周的较短光照期(8小时光照),然后再增加光照时间,这样鸡只才能对光照时间的增加产生反应,产蛋启动早。如果长期暴露于长时间的光照中(大于11小时),鸡只会进入成年光照不应期,这意味着鸡只不再对长时间的光照刺激产生应答反应,产蛋量会随着周龄的增长而下降(相对于正常的产蛋曲线)。因此,建议产蛋期应给鸡群提供13~14小时的光照。通常鸡群在产蛋期接受14小时以上的光照会导致成年光照不应期的提前,导致产蛋持续性较差、产蛋下降快。在使用开放式产蛋舍的情况下,每天早晚最好利用遮黑帘把光照时间控制在13~14小时。

4. 光照管理的一些细节问题

光照分布应均匀,灯高度以2~2.5米为宜,且保持高度一致,笼养舍必须兼顾上下层的亮度,不能有光照死角,尽量减少阴影。一般情况下,灯与灯之间的距离应为灯高的1.5倍,靠墙的灯与墙的距离应为灯间距的一半。灯泡最好固定在穿线管上,不能用软线吊挂,以防风吹时晃动使鸡受惊。灯泡最好加反光罩,可使光强增加50%。

第2篇:时光可期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临床观察

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 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致盲性眼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攀升,DR的发病率也随之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DR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被列入四大致盲眼病之一[1]。近30年来,大量资料表明,激光光凝术是治疗DR、预防失明的有效手段,而且掌握激光治疗的方式和时机十分重要。现将本科近20年来经治的DR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的112例的治疗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1990年至2010年间确诊为DR,在我院接受激光光凝治疗的患者112例195眼,根据其眼底检查和FFA检查结果分为非增殖期(60眼)、增殖前期(82眼)和增殖期(53眼)。其中男性49例,女性6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6岁,平均58.3岁;病史最短3年,最长28年,平均14.9年;双眼83例,单眼29例。

1.2 检查方法 治疗前作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散瞳三面镜检查、眼底照相及FFA检查。光凝后半月、1月、3月、6月、l年复查视力和眼底,3-6月复查FFA。

1.3 治疗方法 使用日本Nidek GYC-1000倍频532激光机、美国HGM M-5氩氪激光机或法国光太(BIV)VIRIDIS-LIET 532激光机对DR患者进行光凝治疗。基本方法有局部融合性光凝、次全视网膜光凝(mild PRP)、全视网膜光凝(PRP)、超全视网膜光凝(E-PRP)及格子样光凝,以上方法常可联合应用。一般采用光斑200-500nm,光凝后极部时宜选用较小光斑,周边部则用较大光斑,间距为0.5-1个光斑大小;时间0.1-0.2S;能量先从较低的100mv逐渐加大至产生Ⅱ级光斑为度,避免使用过强的能量加重网膜水肿,常用能量为150-300mv,若屈光介质混浊者(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水肿等)应加大输出功率以获得有效的治疗反应。每l-2周做一次,共治疗2-5次,共击射1500-3000点(E-PRP时光斑数可达3000-6000,分5-8次完成)。黄斑区局灶性光凝和格子样光凝时间0.1S,光斑50-100nm,共50-200点。

1.4 疗效评估标准

视力: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0.l者,每增加2行为提高,减少2行为降低,不足2行为不变;视力

眼底:复诊时视网膜上可见清晰的光凝斑,视网膜原有出血吸收或减少,或在色素斑的间隙偶见残存的微动脉瘤或复发的小出血斑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FFA:将两次FFA对比,原视网膜出血吸收或减少,无灌注区基本消失,原有NV消退,无新的NV产生,未发生新的玻璃体积血为有效;出现上述情况为无效。

1.5 随访时间 随访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

2 结果

本组195眼中173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8.71%,其中非增殖期58眼有效(96.67%),增殖前期75眼有效(91.46%),增殖期43眼有效(81.13%)。治疗后55眼视力提高(28.20%),120眼视力不变(61.54%),20眼视力下降(10.25%)。

3 讨论

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是DR的主要特征,光凝已证实可使视网膜微动脉瘤、新生血管萎缩,网膜水肿减轻,出血、渗出吸收,达到改善视网膜循环的目的。其机理是光凝的热效应破坏了部分视网膜富含线粒体的光感受器,使耗氧低的胶质细胞代替耗氧高的感光细胞,从而减少了视网膜的耗氧量。另外,光凝后赤道部视网膜变薄,脉络膜组织的氧份进入视网膜内层,从而改善视网膜的缺氧,扩张的血管会收缩,黄斑区的血供也得到改善[2]。最近研究提示,光凝可通过使视网膜色素上皮活跃,有利于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产生。光凝还可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再生,重新建立完整的血-视网膜屏障,减轻黄斑水肿[3、4]。因此,业界已公认,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治疗DR的有效措施[5]。

本组病例经视网膜光凝后总有效率达88.71%,其中非增殖期有效率96.67%,增殖前期有效率91.46%,增殖期有效率81.13%,说明非增殖期及增殖前期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增殖期[6]。所以,对DR的激光治疗应以早做、及时做为原则,不应错过良好的治疗时机。不同分期DR应选择不同的光凝方法,其预后和病变进展情况也不同[7]。对非增殖型Ⅱ期的病例,黄斑区有微血管瘤或黄斑水肿明显可慎重使用局部性光凝或低能量的格子样光凝治疗。对非增殖型Ⅲ期或病变范围超过3/4网膜面积,有进行性发展倾向的或血糖控制不良,应及时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可保存视力并预防病变向增殖期发展。对增殖型Ⅳ、Ⅴ期的病变或后极黄斑水肿渗出明显的行全视网膜光凝则刻不容缓,我们观察有部分病例全视网膜光凝后黄斑水肿明显消退[8],不要等到玻璃体大出血时才考虑激光治疗。对虹膜红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应做超全视网膜光凝,必要时加抗青手术以稳定病情[9]。对存在高危特征的增殖期DR是否应使用激光治疗尚有争议,但多数认为激光治疗的益处明显大于不良反应,因而对此类病人应迅速进行激光治疗[10]。对玻璃体出血、混浊明显,窥不清眼底的增殖型DR经保守治疗3个月未吸收,应先做玻切手术后行眼内光凝或尽快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1]。若无条件做玻切手术的亦可在保守治疗的同时看清哪个方位网膜就先在那里光凝的方式进行治疗[12]。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占28.20%,视力不变者占61.54%,视力下降者10.25%,说明光凝能有效地保存视力、预防失明,但并非所有病人都有效。治疗前应向病人说明DR对视力的危害、光凝的效果及副作用等,以争取病人的合作,并定期追踪眼底情况,及时发现,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涛.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探讨.中外医疗,2009,28(32):72

[2] 胡琦,徐锦堂,崔浩.氩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2):95

[3]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中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0-2329

[4] 孙心铨,王燕琪,敖丽君等.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激光量和疗效的临床分析.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195

[5] Neubauer AS, Ulbig MW. Laser treatment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 J].Ophthalmologica,2007,221 : 95-102

[6] 彭启隆.532nm激光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2013,3,10(11):90-92

[7] 齐慧君,黎晓新.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预后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801-803

[8] 伟琼,吴海洋,刘燕.视网膜氩激光光凝术联合安明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期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6,6:698-699

[9] 邹吉新,张繁友,张戈非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 ,16(10) 593

[10] 任炼儿.氩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眼科,1998,7(2):86

第3篇:时光可期范文

关键词:水稻;高温胁迫;冠层高光谱反射;长势预测;光谱参数

Abstract: In order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and the growth of rice canopy spectral reflectance parameters, determined to be able to accurately predict sensitive spectral parameter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the growth of rice, the field experiment, the heading stage was determined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 of 4 kinds of two rice varieties of temperature stress after the canopy hyperspectral reflectance, chlorophyll index and leaf area index. The best correlation between SPAD 5, heading stage and milking stage spectral parameters of R808 and SD755 at the same time and Huaidao, best SPA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of R808, SD764 and SD484 and Zhendao 9424. LAI and its spectral correlation Huaidao No. 5 two period with R808, SD988 and SD875 was the best, LAI and spectral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periods of Zhendao 9424 with the R808, SD934 and SD860 for the best.

Key words: rice;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canopy hyperspectral reflectance; growth prediction; spectral parameters

中图分类号:S161

引言: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水稻最重要的生产国也是消费国。我国近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六个省份是水稻盛产区。近年来伴随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效应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和持续高温频繁出现,导致该地区水稻热害日益严重,水稻安全问题已引起中国政府与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表明,在逆境条件下(干旱、盐胁迫或氮胁迫等),作物光谱特征将有所变化。如2003年冯伟等[1]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和不同施氮水平的试验研究,分析小麦产量和冠层高光谱参数的相互关系,建立小麦氮胁迫下的产量估测模型。2009年李晓利等[2]通过5个供氮水平处理下两个品种水稻的研究,确定了基于冠层高光谱的水稻长势模型。但关于高温胁迫下其叶片或冠层反射光谱特征的研究较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5月-1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生态园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和镇稻9424,生育期为150d左右,2个品种在5月20日左右育秧,在6月25日左右移栽在塑料桶(规格为:30cm*18cm),每桶3穴,每穴2株,均在8月25日左右抽穗,于9月14日灌浆。采用浙江余姚生产的远红外加热灯管(长1.5 m,额定功率1 000 W)安置在自行设计的高1.7m 的柱型钢管支架上,另外配合自动控温系统使加热区(离地面0.8-1.2 m高的空间)的温度变幅控制在±0.2℃。在2个水稻品种处于抽穗期和灌浆期时,随机采取2桶进行高温处理,另外2盆为常温对照(CK)。加热设施提前30min通电预热,以确保09:00-14:00时段内穗层温度为35℃、38℃与41℃,每天高温处理5h,处理时间为3d和6d,然后移到自然条件下生长。

1.2 数据获取

1.2.1 光谱数据的获取

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采用背挂式野外高光谱辐射仪(FieldSpec Pro FR2500型,美国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公司)测定冠层光谱反射率。光谱仪的波段范围为350-2 500 nm ,其中,350-1 000 nm 光谱采样间隔为1. 4 nm,光谱分辨率为3 nm;1 000-2 500 nm 光谱采样间隔为2 nm ,光谱分辨率为10 nm。冠层光谱测定选择在天气晴朗、无风或风速很小时进行,时间范围为10 : 00-14 :00(太阳高度角大于45°) 。传感器探头垂直向下,距冠层顶垂直高度约110 m ,光谱仪视场角为25°,地面视场范围直径为0.44 m。每个小区记录10 个采样光谱,取平均值作为该处理的高光谱反射值。测量过程中及时进行标准白板校正。用ASD ViewSpec Programs 软件读取反射光谱原始数据。

1.2.2 长势相关数据的获取

与高光谱测定同时进行,采用日本生产SPAD502叶绿素仪对不同胁迫处理的水稻剑叶进行测定,每个处理随机测定10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处理的SPAD值。

与高光谱测定同时进行,采用美国产LI-3000叶面积仪测得单穴叶面积,依据种植密度计算LAI。

1.3数据分析

本研究综合了已有的高光谱参数的算法,在MATLAB 语言环境下编程实现。其中,主要高光谱参数的计算方法及出处列于表1 。

表1 光谱参数计算方法及出处

Table 1 Algorithm and references of spectral indices

2 结果分析

2.1 高温胁迫下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高光谱反射的变化

冠层高光谱反射率测定主要挑选抽穗期和灌浆期2个特殊时期。从图1可以看出,各温度胁迫下2个生育期水稻冠层反射光谱曲线形状相似,都具有一般绿色植物高光谱反射特征。在400-700 nm 可见光范围内,有明显的550 nm处绿峰、680 nm处红光低谷和780-1 100 nm近红外区的高原区。可见光范围内的峰和谷是由于叶绿素为主的色素强烈吸收红光而相对反射绿光造成的。在680-760 nm 范围内,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增加快速增加;在760-924 nm范围内,光谱反射率缓慢增加,形成一个相对高的反射平台;在960-980 nm处出现光谱反射率低谷,反射率在0.30-0.60。1 300-2 500 nm的反射率主要是水分吸收区域,其中1 450 nm和1 930 nm是强吸收区[8]。在不同区域不同高温胁迫下光谱反射率稍有差异,主要表现为可见光区的反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这可能是高温胁迫导致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减少所引起的。近红外光区反射率刚好相反,随温度增高而下降。

图1 不同温度胁迫下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高光谱反射率的变化

Fig 1 Changes of Hyper-spectral reflectance for ric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2 高温胁迫下水稻一阶导数光谱与红边特征的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水稻冠层一阶导数光谱在680-760nm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双峰”现象,其中主峰集中于725nm左右,次锋集中于715nm左右。抽穗期作物生长较快,双峰比较明显,到灌浆期由于作物叶片开始变黄、脱落,“双峰”逐渐减弱。

图2 不同胁迫温度下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一阶导数光谱的变化

Fig 2 Changes of first derivation for ric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表2为淮稻5号和镇稻9424不同生育期不同温度胁迫下的红边参数的变化表,从中可以看出,淮稻5号红边位置(Red edge position,REP)为718-742nm,红边幅值(Red edge amplitude,REA)为0.004-0.012,红边面积(Red edge region area,RERA)为0.14-0.53,镇稻9424红边位置为718-731nm,红边幅值为0.46-0.84,红边面积为0.20-0.40。同一观测时期,两个水稻品种的红边位置随着胁迫温度的增加而向短波方向移动,而在同一温度处理下随着生育期推进,红边位置和红边面积都出现了“红移”现象,红边幅值表现为逐渐减小。同一温度胁迫下淮稻5号在同一观测时期的红边参数总体上比镇稻9424大。

表2 不同温度处理胁迫下水稻冠层光谱红边参数的变化

Table2 Changes of parameters of red edge of canopy spectral for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注:1 抽穗期Heading,2灌浆期Filling.

2.3 SPAD与高光谱参数的相关性

为了分析叶片的SPAD值与高光谱数据的关系,根据水稻的光谱曲线特征,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常用的波长反射率之比及红边参数来构建光谱变量。其中淮稻5号主要相关性光谱变量有R808、SD754、SD755、FD756、FD785等(FD为一阶导数光谱,SD为二阶导数光谱);镇稻9424主要相关性光谱变量有R808、SD755、SD764、SD484、SD712等。

从表3可以看出淮稻5号SPAD值与光谱相关性以R808、SD755最好,相关系数都在0.32以上,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SD754和FD756在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在灌浆期达到极显著水平。镇稻9424的SPAD值与光谱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的有R808、SD764和SD484;SD755和SD712在抽穗期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在灌浆期则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可以用光谱变量R808、SD755、SD754和FD756来很好的估算不同生育期水稻剑叶SPAD值,其中以R808、FD756、SD754、SD755等光谱变量为例,其回归估算方程如表4。

表3 不同生育期水稻SPAD值与光谱变量的相关系数(n=60)

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SPAD value of rice and their spectra variabl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n=60)

R(0.05,60)=0.25;R(0.01,60)=0.32.

表4 不同生育期水稻SPAD值对红边参数的回归方程(n=60)

Table 4 Regression equations relating spectral variables to SPAD value of ric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n=60)

注:1 抽穗期Heading,2灌浆期Filling

2.4 LAI与高光谱参数的相关性

表5为LAI与光谱变量的相关性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淮稻5号LAI与其光谱相关性以R808、SD988、SD875、FD757和FD1296为最好,两个时期都相关性系数都在0.68以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SD1588、FD756、FD1295和FD1297在抽穗期相关性系数介于0.55和0.68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在灌浆期相关性系数大于0.68,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镇稻9424的LAI与其光谱相关性以R808、SD934、SD1747、FD1681和SD860为最好,两个时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SD663、SD516、ND980和SD886在抽穗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灌浆期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可以用光谱变量R808、SD988、SD875、SD934和SD1747等来估算不同时期水稻剑叶的LAI值。以R808、SD988、SD875等为例,其回归估算方程如表6。

表5 不同生育期水稻LAI与光谱变量的相关系数(n=12)

Table 5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LAI of rice and their spectra variables at different

R(0.05,12)=0.55,R(0.01,12)=0.68.

表6 不同生育期水稻LAI值对红边参数的回归方程(n=12)

Table 6 Regression equations relating spectral variables to LAI(leaf area index) value of ric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n=12)

注:1 抽穗期Heading,2灌浆期Filling

3 结论

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是反应作物长势的2个重要生物学参数,它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太阳光的截取、光合作用以及净初级生产力等密切相关,常被用来作为植被状况的指示器[10]。郑有飞[11]等研究表明用光谱参数对SPAD和LAI进行预测,效果较好。此外,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的绿峰和红边特征在不同胁迫条件下有所变化,出现“红移”与“蓝移”,并且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证实[12]。各类胁迫环境(如氮素胁迫、干旱胁迫以及水分胁迫等)会破坏植物叶片保护膜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叶片的生理生化机能,加速叶片的衰老,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叶面积指数也相应的减少,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随着胁迫温度的增加,相同生育期的水稻剑叶SPAD值与LAI值呈下降趋势,不同温度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此外,本研究结果在盆栽试验获取,影响因子比较单一,并为预试验,仅只有一年的试验数据,而实际大田生产中,各地的肥力条件、熟制及管理条件等不尽相同,可能会影响水稻的光谱特性。今后需要通过不同的生态点、生产力水平和栽培条件的广泛检验和完善,实现模型估测的精确性和普适性的有效统一,从而促进模型估测在水稻产量预报中的直接应用,为水稻高温热害监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冯伟,姚霞,田永超,等.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33(12):1935-1940.

李晓利,唐延林,楼佳.杂交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吸收率的关系[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1, 30(1): 1-5.

Jordan C F. Derivation of leaf area index from quality of light on the forest floor[J]. Ecology, 1969, 50: 663-666.

Richardson A J, Wiegand C L. Distinguishing vegetation from soil background information[J]. Photogram Engi & Remote Sensing, 1977, 43 (12) : 1541-1552.

郑有飞,Guo X,Olfert O,等. 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长势监测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1): 1-7.

唐延林,王纪华,黄敬峰等. 利用水稻成熟期冠层高光谱数据进行估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4, 30(8): 739-744.

第4篇:时光可期范文

关键词:盆栽;设施栽培;矮化;花期调控

盆栽菊栽培方法上与现在大规模栽培的切花菊有所不同,特别在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冷的情况下,要种植出适合“十一”国庆前后观赏的盆栽菊,必须有适宜的栽培方法。利用设施栽培盆栽菊可以避免雨水引起的病菌感染,烈日高温普照,也可以利用设施进行遮光处理,人工调节花期。

1 栽培设施的选择

栽培设施选用北方地区常见的温室大棚、露地塑料大棚。本文以塑料大棚为例,周边用防虫网代替塑料薄膜,防虫网外安装可升降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薄膜作为遮光设施,内部可安装喷灌系统,便于管理。

2 盆栽菊矮化技术

2.1 推迟扦插时间

常规扦插时间一般在4月初进行,条件允许3月份也可进行扦插。为了使植株矮化,可推迟扦插时期,也就是减少营养生长的时间。本文以国庆为花期进行处理,可以推迟到4月20号以后扦插,若是独本菊可推迟到5月扦插。

2.2 上盆浅栽

盆栽,忌大盆栽小苗,小盆养大苗。小盆栽培时可装一半土,随着花苗的生长逐渐加土,这样可以避免小苗在养分充足的情况下徒长,使花苗生长过快。换大盆后也可使用此法,但是,覆土应及时,避免影响植株生长进度。

2.3 整枝

2.3.1 摘心。摘心是栽培的常见手段,摘心的次数应视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独本菊或多本菊)、扦插时间而定。扦插较早、生长势旺、花头数较多的品种摘心次数较多,一般摘心3~4次,反之则较少,甚至不摘心。最后1次摘心时间(即定头)一般在立秋前进行。若是采用人工调控花期技术,一般最后一次摘心时间在遮光开始前10~15天,再推迟会影响花芽分化时间,影响开花。摘心后萌发的侧芽,选取生长健壮整齐的枝条留作主枝,其余较弱的枝条及时去除,以免消耗养分,影响植株整齐度。即使不摘心(独本),在壮苗生长期还会萌发许多腋芽,也应及时去除。

2.3.2 平茬促脚芽萌发。春季扦插育苗较早,让生长一段时间,枝条健壮后剪去主枝,只留2片叶作为功能叶,期间不断摘除生长出的侧芽,直至萌发脚芽。选取整齐健壮的脚芽作为新的主枝生长,去掉其余的脚芽,待脚芽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即可去除原来的老枝。此法不适宜使用在扦插较晚的花苗上,可能导致脚芽莲座或脚芽生长缓慢,影响开花。

2.4 水肥管理

2.4.1 肥料管理。幼苗期不需追肥,保持水分充足即可。营养生长前期若植株过弱,叶片泛黄,可适当喷施0.1%尿素或叶面肥,至叶片转绿,植株恢复正常即可停止,遮光处理以后,可适当加大施肥量。遮光处理后停止喷施氮肥,可多施磷钾肥提高开花质量,至花蕾显色停止施肥。

2.4.2 水分管理。幼苗期应保证水分,防止幼苗缺水旱死。缓苗后进入营养生长期可适当控水,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浇水,浇水量以维持当日消耗为主,如安装喷灌系统,开放10~15分钟即可。遮光后浇水应按“见干见湿”原则,防止水分过多造成徒长,现蕾后株型基本确定,可增加浇水量供给花蕾需求。

2.5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喷施比久(B9)、矮壮素等化学药剂来矮化植株。以B9使用最为常见,使用浓度一般为0.1%~0.2%,B9使用方法为:植株装盆缓苗后开始喷施,7~10天喷施1次,直到花蕾破膜。现蕾后,如植株生长旺盛,对长势较快的枝条可适当增加喷施浓度,但是,用量不宜过大。喷施时间以下午15:00以后为宜,便于植株吸收。

3 花期调控

3.1 遮光处理

以辽宁地区国庆期间开花为例,具体方法如下:7月中旬,选取生长整齐,枝条粗壮,高度为20~30cm的盆栽菊放于遮光设施内。下午16:00时开始遮光,直至次日早上8:00时打开,遮光16小时即可(个别品种需18小时)。遮光时,光照强度在3lx以下(无法阅读报纸的光照强度),遮光15天左右可以看见花蕾,看见花蕾后切勿停止遮光,一直遮光50~60天,待花蕾破膜后可停止遮光处理,中途停止遮光处理会造成花芽分化不完全,花蕾畸形或者败蕾。按上面时间9月初可以停止遮光处理,9月末可进入盛花期,如需开花时间有所不同,可按上述介绍的时间加以推算,均可达到定期开花标准。但北方地区进入11月份以后气温降幅较大,露地大棚做遮光生产时应注意天气变化情况,以免降温造成花蕾冻伤。

3.2 补光处理

北方地区设施必须为温室,塑料冷棚不适合补光,因为冬季温度过低不适合生产。北方地区的自然花期可在11月中旬,可观赏到来年1月,做冬季补光生产的经济价值不高,如需补光生产可参照切花菊的补光方法。

第5篇:时光可期范文

NO.1原理

为获得摄影的标准曝光,人们把各种黑(深度的灰)、灰、白(浅度的灰)划分成0、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共11级由黑至白渐变的灰度,称“灰度级谱”。相机的测光系统就是根据“灰度级谱”原理,以第Ⅴ级中灰(反光率18%)为标准曝光而设计的。点测光最有控光主动权,一般测量景物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被相机确认为Ⅴ级灰,图像上的这个部位就会得到不过不欠的曝光。

NO.2前提

曝光的前提是测光。若以点测光测量景物的亮部(如Ⅶ级浅灰),则暗部必然曝光不足(峰值图左溢,欠曝处易产生噪点);若点测景物的暗部(如Ⅲ级暗灰),则亮部必然曝光过度(峰图右溢,过曝处像素少或无像素)。用点测光,需找准景物中的Ⅴ级中灰(如水泥地),或用反光率18%的灰卡测光,或点测景物亮部加曝光补偿,或点测景物暗部减少曝光补偿,严谨的方式是通过相机直方图来观察曝光情况,以获得合适的曝光。

NO.3构成

所有拍摄模式的各种曝光组合都是由光圈值、快门值、感光度值三者构成的。因为光圈值和快门值都是在已定感光度基础上的数值,所以设置曝光组合宜注重“感光度优先”。了解感光度对光圈、快门的能动性制约,才可能设置科学的曝光组合。科学的曝光组合是获取标准曝光和最大限度再现景物影调层次的基本办法。

NO.4优化

“感光度优先”是优化曝光组合的有效方法,不同的优化能满足不同的需求。一是在曝光量不变的需求下,通过改变感光度值而调整光圈值或快门值,以满足景深或动体速度需求;二是在光圈值和快门值不变的需求下,通过改变感光度值而调整曝光量,以满足标准曝光或适度过曝或适度欠曝需求(需用手动曝光模式)。

NO.5互易

开大或缩小一级光圈等于降低或提高一级快门速度,等于提高或降低一级感光度,也等于增加或减少一级曝光量。其理论来自于“在同一条件下,甲量值随乙量值的变化而变化,乙量值随甲量值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结果相同”的互易匹配规律,为设置不同曝光组合提供了可能。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光圈、速度和感光度的不同变化组合来获得所希望的曝光效果。

NO.6变换

全自动和程序自动曝光时,光圈值和快门值随感光度值的变换而变换,而曝光量不变;光圈优先时,感光度提高一级,快门自动提高一级,而曝光量不变;快门优先时,感光度降低一级,光圈自动增大一级,而曝光量不变;手动模式时改变感光度,光圈和快门不会随之而变,但曝光量会随感光度的提高或降低而增减。为满足景深和速度需求而设好光圈和快门后,可通过提降感光度使曝光量指示标尺的游标居于自己满意的曝光位置(标准曝光或±补偿曝光)。若相机的光圈、快门、感光度各有7级(21挡),便有9261种曝光组合。在景物、光线、时间、机位、视角、焦距等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最能再现景物影调层次的科学曝光组合只有一个,而若有几十位摄影师拍摄,很少有相同的曝光组合。但不能说谁对谁错,因摄影毕竟是一门艺术。

NO.7兼顾

全自动曝光虽然省事,但剥夺了摄影者的控光主动权。光圈优先时光圈一经确定,需考虑快门速度是否能满足光线强弱和主体动静需求(若需加快或减慢速度,可提高或降低感光度)。快门优先时速度一经确定,需考虑光圈大小是否能满足光线明暗和景深大小需求(若需开大或缩小光圈,可降低或提高感光度)。

NO.8需求

光线强、光圈大、速度快,需降低感光度;反之,需提高感光度。当既需要小光圈(因前景离镜头近,主体离镜头远,要求前景和主体都清晰)又需要高速度(因主体为动体)时,用感光度优先(先设高感光度)非常有效。为获取软硬、高低、明暗不同风格的特殊影调,可以特意过曝或欠曝,以求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NO.9补偿

由于数码相机因其动态范围所允许的曝光失误范围的正值(约+3级)大于负值(约-1级),所以有“宁过勿欠”的说法。其实,好片与次片的曝光量往往只差一点点,要想好一点点,不可不用曝光补偿,而且为提高拍摄成功率,首张必看回放的直方图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第6篇:时光可期范文

关键词:冬小麦;生长期;冠层;高光谱;反射率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1998-04

健康绿色植被具有基本的光谱特性,其光谱反射率有一定的变化范围,但曲线形态变化是基本相似的。不同的植被类别因其叶子的色素含量、细胞结构、含水量均有不同,故光谱反射率存在着一定差异[1],这种差异是人们鉴别和监测植被的依据。小麦的光谱特征研究一直是植物光谱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对小麦光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小麦冠层光谱特征的分析、不同水分状况与小麦冠层光谱特征的关系、叶片营养诊断、叶面积指数等与光谱特性的相关性、病虫害或倒伏及叶片灰尘对光谱特征的影响等方面,所有这些研究都是以植被光谱特征为基础进行的[2-5]。但植被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光谱特征也不断变化[6,7]。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有植物本身的结构特征,也有外界的影响,如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对植物光谱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在河南省许昌市东郊北宋庄附近选取小麦样地4块,每块样地中选取1个1 m×1 m的样方,利用实测数据绘制生长期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曲线,分析生长期各个阶段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变化规律,为实现高光谱监测大面积冬小麦长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区概况

试验样区安排在河南省许昌市市郊,位于河南省中部,平均海拔72.8 m,属暖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气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4.7 ℃,年平均日照时间2 280 h,年平均降雨量579 mm,无霜期217 d。许昌市现有冬小麦种植面积21.7万hm2。主要的农业土壤比较肥沃,非常适宜农业耕种。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主要是野外实测冬小麦光谱数据。在试验样区选取4块样地,每块样地选取1个1 m×1 m的样方,利用美国ASD野外光谱辐射仪进行测定,其波长范围为325~1 075 nm,光谱分辨率为1 nm。为保证测定数据间的统一可比性,测定时选择晴朗、无云、无风天气,在每次测量前都要进行标准白板优化校正,优化时标准白板水平放置在没有任何阴影光线直射的地方,优化后白板的反射率为1。测定光谱时光谱仪探头垂直向下,测量时保证探头的平稳。每个采样点每次记录5~6个采样光谱,删除不合格数据后,取剩余几个光谱数据的平均值,即为每个采样点最后的光谱辐射值。采样时间是在起身期(3月9日)、返青期(3月15日)、拔节期(3月23日)、孕穗期(4月3日)、抽穗期(4月16日)、开花期(4月23日)、灌浆期(4月30日)7个阶段进行,测量的时间段为10∶00~14∶00,在光照条件良好、阳光几乎直射的时段内进行光谱测定(太阳高度角大于45°)。光谱数据处理是基于ViewSpecPro软件平台,按照相关公式计算得出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其曲线图。

1.3 研究方法

对经过预处理后的光谱特征数据进行光谱分析,总结出冬小麦光谱曲线随生长期不同所发生的变化,并比较同一生长期同一因素的不同情况下冬小麦光谱曲线,找出单一因素对冬小麦光谱曲线影响的相应波段。冬小麦的生长期分为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11个阶段,由于条件限制,试验只抽取了冬小麦生长期中7个光谱变化较为明显和连续的阶段进行分析。定期定点采集生长期冬小麦冠层光谱数据并绘制出光谱曲线图及曲线对照图,通过多次采集得出冬小麦在生长期各个阶段冠层光谱曲线。对所采集的生长期冬小麦冠层光谱曲线进行综合和对照,得出各冬小麦生长期总体光谱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小麦冠层光谱变化特征综合分析

2.1.1 冬小麦冠层光谱变化总趋势 对各样地冬小麦光谱各生长阶段的光谱发射率求取平均值,并据此分析生长期不同阶段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总体变化趋势,结果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具体来说,冬小麦在起身期时的反射率最低,从起身期到抽穗期冬小麦光谱反射率缓慢上升,抽穗期到开花期光谱反射率有所下降,开花期至灌浆期又小幅上升。比较各波段的反射率值,反射率达到最大值时,变化最大的为黄光波段和绿光波段,其次是红光波段和橙光波段,红外波段与蓝光波段较小,紫外波段的反射率在各个阶段均远小于其他波段。另外,在750 nm(红光)、780 nm(近红外)波段处有两个峰值,在760 nm附近有一个吸收带(图2),这个吸收谷是红光吸收谷[8],它的深浅程度与冬小麦的叶绿素含量有关,冬小麦生长越旺盛,植株中叶绿素的含量就越高,红光吸收谷越深。在970 nm处有一个小的吸收带(图2),是水分吸收带,叶子水分含量越大,水分吸收带就越深。

2.1.2 各样地冬小麦各生长期冠层光谱变化曲线 试验共选定4块样地,根据测定的光谱数据,绘制4块样地冬小麦生长期不同阶段冠层光谱反射率曲线图(图2),并据此具体分析4块样地整个生长期冬小麦冠层光谱变化特征。由图2可以看出,1号样地冬小麦在起身、返青、拔节3个阶段的光谱反射率逐渐上升,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冬小麦不断生长,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叶面积覆盖度越来越大。至孕穗阶段冠层光谱反射率稳定下来,其后3个阶段的光谱反射率与孕穗期基本一致,无明显变化。

2号样地冬小麦在生长期内生长发育正常。该样地冬小麦在起身到返青这一阶段生长速度很快,在返青期光谱反射率已经趋于稳定,与拔节、孕穗、灌浆期基本一致。异常之处在于抽穗期光谱反射率在红光及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突然升高,高于其他几个生长阶段的光谱反射率;开花期光谱反射率突降,与起身期光谱反射率在同一个水平上。

3号样地冬小麦起身期与返青期反射率基本一致,拔节期小幅上升,说明3号样地在生长期的前3个阶段生长较为缓慢,尤其是起身期到返青期,其光谱反射基本没有变化,到孕穗期其光谱反射率基本稳定。异常之处在于灌浆期光谱反射率大幅度上升。

4号样地冬小麦起身期与返青期光谱反射率基本相同,从返青期到开花期光谱反射率持续上升,异常之处是灌浆期小麦的光谱反射率突然下降,与起身期与返青期接近。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生长期内4块样地的光谱曲线均符合绿色健康植物光谱特征,这说明4块样在生长期内生长正常。在7个生长阶段中,2号样地抽穗期光谱反射率较高,到开花期则突然降至和起身期同一水平;3号样地灌浆期光谱反射率过高;4号样地开花期光谱反射率极高,到灌浆期则突然降至较低水平。

2.2 冬小麦光谱曲线特征变化部分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2.2.1 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通过1 d内对10个不同时间段的冬小麦生长期光谱采集绘制光谱曲线分析可以得出从7∶20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长,其各个波段的反射率均呈上升趋势,在11∶20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反射率达到最大,接着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冬小麦各个波段的反射率呈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在于:太阳高度角直接影响冬小麦光谱的反射率,当太阳越趋近于直射的时候,冬小麦冠层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就越大,反射率就越大,由此可以得出在11∶00左右采集冬小麦光谱数据为最佳时段。

2.2.2 样地种植密度的影响 选取3块种植密度差异较大(经抽样密度分别约为800、1 000、1 200株/m2) 的麦田,分别采集了多个时段的冬小麦光谱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及分析后发现,在冬小麦生长期的不同阶段,3块种植密度不同的麦田的光谱曲线没有显示明显的特征及趋势,具体原因可能是由于此3块麦田的光谱曲线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灌溉、施肥、小麦长势等,未能将冬小麦种植密度作为单一变量分离出来,造成未能发现冬小麦种植密度对于冬小麦光谱曲线的影响。

2.2.3 冬小麦冠层滞尘量对光谱曲线特征的影响 用距离公路的远近来代表小麦叶面滞尘量的不同,故分别选取距离公路5、10、20 m的3块样地,采集其多个时段的冬小麦光谱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及分析后发现,在冬小麦生长期的不同阶段,相对于公路不同距离的3块麦田,即3块滞尘量不同的麦田的光谱曲线,在排除操作误差的影响下,距公路5 m样地冬小麦的反射率(在波长为500~600 nm的波段所显示的波峰处)始终最大,而距公路10 m和20 m两块样地的差别较小。此结果未能将滞尘量作为单一变量分离出来,造成未能发现滞尘量对于冬小麦光谱的具体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采用了野外地物光谱仪对试验区的冬小麦进行实地测量,对实测冬小麦的光谱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在整个生长期内,4块样地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曲线走势大致相同,与绿色健康植物的一般光谱特征一致,冬小麦的生长状况都比较良好,其中3号样地的光谱反射率变化最为异常。总体来说,在7个生长阶段中,变化主要发生在开花期和灌浆期。

2)从7∶20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其各个波段的反射率均呈上升趋势,在11∶20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反射率达到最大,接着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小麦各个波段的反射率呈下降趋势。小麦冠层滞尘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光谱曲线均有影响,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和外界因素影响,未能准确地发现这两种因素对于冬小麦光谱曲线的影响特征。

3)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比较各个波段的反射率,反射率达到最大值时,变化最大的为黄光波段和绿光波段,其次是红光波段和橙光波段,红外波段与蓝光波段较小,紫外波段的反射率在各个阶段均远小于其他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冬小麦冠层光谱的反射率是比较稳定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红光及近红外波段。

参考文献:

[1] 梅安新,彭望琭.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薛利红,曹卫星,罗卫红,等.小麦叶片氮素状况与光谱特性的相关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172-177.

[3] 任红艳,潘剑君.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及产量分析[J].土壤通报,2005,36(1):26-29.

[4] 任红艳,潘剑君,张佳宝.不同磷肥水平的小麦冠层多光谱特征研究[J].土壤,2005,37(4):405-409.

[5] 黄木易,王纪华,黄文江.冬小麦条锈病的光谱特征及遥感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152-156.

[6] 刘含海,钱乐祥,孔云峰,等.冬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特征分析[J].甘肃农业,2006(4):247-248.

第7篇:时光可期范文

青光眼未诊率高达90%

医生介绍,早期青光眼很难被发现和诊断。青光眼在致盲原因中占据第二位,全球因青光眼引起双眼失明者占盲人总数50%。中国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发病率超过2%,65岁以上为4%~7名。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青光眼的未诊断率为50%,而我国有高达9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更为重要的是,青光眼造成的视力和视野损伤是不可逆的,一旦损伤就难以挽回。

为什么我国青光眼的未诊断率居高不下?一个方面是公众对青光眼的知晓率非常低,不同地区诊治水平存在差异,在一些基层和边远地区,有的患者都快失明了也不知道自己是青光眼。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光眼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表现不明显,患者难以觉察,不会主动就医。

青光眼进展不可逆

青光眼是一种引起视神经损害的疾病。当眼内压增高时、视神经供血障碍或某些免疫缺陷时,可导致视神经纤维损害,引起视野(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缺损,如视神经严重受损,可导致失明。

早期轻微的视野缺损人们自己通常难以发现,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这类病人大多数都没有症状,偶有轻度眼胀,部分患者有虹视(出现彩色光晕)现象;高度近视的年轻人近视度数增加比较快,可视范围变小。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急性发作时,有明显眼胀感伴视力下降,有时合并同侧头痛,恶心感甚至呕吐,有些患者会误以为自己患了胃肠炎或脑溢血。

预防青光眼的五点建议

青光眼是一种终生疾病,目前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还不能根治,造成的视力损伤是不可逆的。但是只要及早发现,及时使用合适的药物、激光或手术治疗,还是可以控制病情,保持一定视力。因此医生提出五点建议,提醒患者重视青光眼的预防和治疗。

一要早期预防 40岁以上的人每年最好做一次正规的眼部检查。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高眼压、眼底出血、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都是导致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这些人应该被列为预防青光眼的重点人群,定期到眼科进行眼部检查。

二要尽早发现 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发现黑眼珠特别大,应尽早到医院排除先天性青光眼。青少年如果遇到近视急剧加深,一些中年人忽然出现近视或视力模糊、眼睛胀痛,甚至视野中出现暗区,都可能是青光眼的表现。一些中年以上妇女,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或者出现虹视,可能就是急性青光眼发作的表现。

三要规范治疗 虽然青光眼造成的视力和视野损伤不可逆转,但是只要被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终生保持基本生活视力。特别要提醒患者,一定要接受正规治疗,不要听信不法医疗广告,买药膏贴或是买药材熏,延误治疗,造成终生遗憾。

四要定期检查 青光眼是慢性终生疾病,患者应遵从医嘱,定期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监控病情。手术治疗的患者也不要以为手术后一劳永逸,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五要保持乐观 青光眼和情绪有关联,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生活细节,开角型青光眼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闭角型青光眼要注意不要在黑暗中停留过久。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

第8篇:时光可期范文

定投的魔力

基金定期定额投资计划由银行在约定日期自动扣款。会对缺乏自律的投资者形成有效的理财约束。月光族只有花钱而没有攒钱的习惯。如果他们按照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关规定。到代销银行的任一网点提出申请,开通基金定投业务后。银行将根据他们申请的扣款金额,投资年限。每月自动在其指定账户内扣款。这样每个月下来。月光族依然过着月光光的潇洒生活。可是坚持三年五载过后。基金定投聚沙成塔的效果,可能会令月光族吃惊不已。

以定投宝盈基金公司旗下的宝盈泛沿海基金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05年3月8日。假设投资者从该基金成立之初。每隔一个月便投入1000元购买该基金(申购手续费按照1.5%计算)。且在该基金分红时选择红利再投资,并一直持有到2007年3月26口。投资者会发现在这一期间,投入的资金总计为25000元。而投资者基金账户中的基金净值已经可以达到51200.28元。短短两年时间里其收益率竟超过100%。基金定投可以帮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一笔不小的财富。

定投的期限

第9篇:时光可期范文

光照

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根据荷兰温室种植者的经验,1%的光照意味着1%的产量,由此可见光照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各种原因带来温室内的光照不足都会影响温室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光照已成为温室作物生产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人工补光将是必然的选择。

根据温室作物生产的特点和要求,理想的温室补光人工光源应具备低散热、低耗能、高光电转换效率、具有最适光谱、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适合温室环境、具有一定的调控性等特点。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节能光源,应用于温室生产,具有白炽灯、荧光灯和高压钠灯等传统人工光源不可比拟的优点。

作为一家具有120多年历史的照明领军企业,飞利浦率先将LED应用于温室园艺补光。基于大量的研究和应用,飞利浦开发了专为设施园艺领域应用而设计的LED产品和技术。除了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光谱,秉承LED节能、低散热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外,还充分考虑到设施园艺生产中的特殊环境,提高了LED产品自身的防水防尘等级。经过前期的试验和研发,飞利浦在2008年向市场推出了第一代园艺GreenPower LED解决方案。经过10年的持续应用实践,飞利浦园艺LED已经扩展为一系列的包含多种照明模组的解决方案,不仅质量稳定可靠,还具有寿命长、光衰低、防水防尘等级高等特性。除了过硬的产品本身,在应用层面,飞利浦还首次提出了LED“光配方”的概念,即在某种生长环境下、某种作物的某个生长阶段所需的理想光照条件,包含了3个方面的含义:①光强、光质、光均匀度、光照位置和时间;②在此“光配方”下最适宜的其它环境因子;③可以期待的使用效果(含节能效果)。光配方的理念现已被广为接受,基于光配方的指导,飞利浦园艺LED在遍布世界的温室种植中有了大量的应用。并且,飞利浦园艺LED照明团队专门设置了植物专员角色,更好地进行光配方开发以及与用户开展深度交流,这也是飞利浦园艺LED照明团队的优势和特色,是确保用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着重以各种应用为例,介绍飞利浦园艺LED在温室领域的应用实践及其效果,以期为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补光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温室果菜补光

冬季的温室果菜(番茄、黄瓜)生产光照不足,需要提供人工补光。同时,玻璃温室生产中采用高架栽培,植株高度可达4~5 m,由于植株叶片相互遮阳,导致中下部叶片缺少足够的光照,影响其光合性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了最终产量和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采用LED顶光模组和LED植株间照明模组相结合进行温室果菜栽培是优化的照明解决方案,称之为全LED补光方案(图1)。植株的顶部是LED顶光模组,替代传统的高压钠灯(HPS)。每行植株之间平行吊有2行LED植株间照明模组,2组模组在高度上保持一定的间距,消除上部叶片因遮阳对中下部叶片的影响,使得植物的中下部叶片获得更多光照,将LED模组放置在作物之间,进行植株间照明,这正是充分利用了LED低散热的特点。

采用飞利浦全LED补光方案进行温室番茄生产,提供番茄生长所需要的光照,在节能的同时,植物能更有效地利用光照,提高番茄的产量。在温度比较高并且需要补光的季节,也能够开启植株间照明模组,补充中下部叶片光合作用所需光照。反应在作物管理中,中下部叶片可以保留在植株上更久,提供更多的光合贡献。综合应用效果可以看出,采用全LED补光方案使植物生长更健壮、叶片更浓绿,成花率和坐果率得以提高。比利时Greet Biesbrouck番茄种植公司的应用结果表明,稳定的光照带来了比之前更稳定的产量,与不补光或仅仅采用高压钠灯补光相比,产量提高了20%~25%。在荷兰Delphy公司进行周年生产的试验中,更是获得了100.6 kg/m2的高产记录。在品质方面,冬季生长的番茄,果实大小、形状、色泽更均一,品质提高、风味更佳(图2)。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研究测试表明,番茄果实的VC、VE含量均有增加。在温室环境调控方面,也带来显著的积极效果。LED的低散热,可以更好地控制热量和光照,避免给温室内带来过剩的热量,温室不需要通过开窗而降温,进而维持了较高的CO2浓度,促进光合生产,提高产量。与顶部使用高压钠灯配合植株间补光的温室平行对比,仅使用2/3的能耗。有案例表明,在暖冬地区或暖冬年份,高压钠灯种植区的温度控制成为种植者最为头痛的问题,而LED种植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温室叶菜种植及育苗补光

目前,在温室内种植叶类蔬菜(以生菜为例)越来越多。同样,冬季光照不足,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的低温寡照甚至空气严重污染的地区,补光显得尤其重要。不少生菜种植者之前选用高压钠灯作为温室生产种植的补光方案,随着植物对光照需求的提高以及种植者对节约能耗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温室种植者趋向于尝试LED补光方案。基利浦园艺LED在温室蔬菜种植补光的专业性,许多生菜种植者选择了飞利浦园艺LED作为温室生菜补光的优选方案。

前期的试验以及大量的应用实例表明,飞利浦LED顶光模组提供的补光方案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表现在补光时段上,在早春或者晚秋,甚至一些暖冬地区,在需要补光的时节需要开启高压钠灯补光。由于高压钠灯的高散热量,种植者在温室环境控制上有2种选择:一是在不开窗通风的情况下补光,让植物处于较高的温度中;二是开窗通风降温,但CO2浓度会急剧降低,继续加大CO2的使用量,会导致CO2的浪M。然而,这2种选择都是得不偿失的生产管理措施。于是,种植者不得不放弃补光,生产受到影响,而LED补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其次,表现在植物生长方面,在飞利浦LED补光下种植的生菜,生长更好、生育期更短、单株生菜更重。生长过程中,使用高压钠灯时会带来的烧尖(tip burn)现象也不再发生(比利时Desmet公司)。在品质表现方面,飞利浦特有的光配方使植物的叶片更厚实,口感更佳。株型更紧凑饱满,更好的株型意味着更长的货架期,适合于产品的长途运输。并且,红叶生菜的红色着色效果更好、更快(图3)。另外,飞利浦LED顶光模组开发了特有的vision产品,使用在芬兰Nurmitarhat Oy温室种植的采收区,不仅可以补光,而且可以很好的用于采收时观察植株的长势、颜色和品质等外观是否达到采收标准。据拜耳蔬菜种子公司的种植结果,在使用飞利浦LED补光方案后,种植一茬生菜的时间缩短为未使用飞利浦LED补光时所需种植时间的一半,并且其所育成的红叶生菜品种,着色品质表现得更突出,这也使得他们的品种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在冬季的温室育苗中,如果连阴雨天气突袭,温室内的光照水平会更低,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关键时期的光照如果不足,蔬菜幼苗会生长欠佳,易产生徒长苗。飞利浦LED生产模组在温室内提供理想的光照环境进行温室蔬菜的育苗(图4),育成的苗子会更健壮,品质更好。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取得用户满意效果的同时,种植者还发现,飞利浦LED补光方案更节能、更高效,能够节省约一半的电费,意味着生产单株生菜(单位重量)的成本更低,获益更高。

温室花卉补光

光照对于是温室切花、盆花的生产至关重要。根据温室花卉补光的目的,将温室花卉补光分为2个方面:一是光周期补光,即通过改变光照时间、调节光周期从而达到花卉的花期调控,这种方法提供的光照强度较弱,植物只需感受到光信号即可;二是生长补光,即通过对植物生长阶段提供生L所需的光照,从而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进而形成产量和品质,这里提供的光照一般较强。

对日长比较敏感的植物,在特定时期会根据需要进行人工补光,提供长日照条件或者在夜间进行人工补光打破其暗夜,来达到调节开花期的目的。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其开花前,必须达到一定的营养生长;或者在育种过程中为了保持母本的营养生长,必须抑制花芽分化。为了达到维持营养生长的目的,使用飞利浦LED花期灯来补光,提供长日照条件,从而达到花期调控的目的。比利时Gediflora公司应用结果表明,飞利浦LED花期灯在达到抑制花芽分化效果的同时,与原有的白炽灯相比,LED的应用节能达到60%(图5)。花期灯也可以应用在草莓生产中进行人工补光,明显促进草莓茎的抽生,提早收获期,提高果品质量,并且大大减少畸形果的数量。同时,比白炽灯节能88%(荷兰Brookberries公司,图6)。在石竹、珍珠菜属等花卉的花期调节上也有很好的应用。

花卉补光的另一方面是生长补光。众所周知,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物质基础,充足的光照带来充分的营养生长,能够保证开花的进行,使花朵的花型、花色有所改观。比利时Scheers Rose Nursery公司专业生产大花型切花玫瑰。出于高品质玫瑰的生产需求,近期他们温室中更新了补光方案,采用70%飞利浦LED和30%高压钠灯的组合方案。与原有高压钠灯方案相比,新方案补光强度提升至原光强的1.5倍,且产热降低了50%。如此就不需要对整个温室的供电设施进行改造。消耗相同的电量,可以提供同样的光照强度,并且可以每年多提供500~750 h的光照。温室内的CO2浓度和温度控制都更加稳定,生产出了高品质的切花玫瑰(图7)。飞利浦全LED补光方案在温室非洲菊、蝴蝶兰等花卉生产中的应用,在植物生产和经济上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图8)。

现代玻璃温室的天沟高度越来越高,温室内垂直空间越来越大,使在温室内进行多层种植成为可能,而多层种植的关键条件就是光照。飞利浦LED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De Hoog Orchids是一家专门从事石斛兰温室生产的专业种植公司。先前采用高压钠灯种植,每年植株能够开花1次。开花前需要一段低温诱导,使用空调进行降温,产生了高额电费。为了扩大石斛兰的生产规模并实行周年种植,该公司采用了多层种植,每层均采用飞利浦LED提供生长所需的光照(图9)。“光照稳定,易于控制,使得我们很容易做到控制植物的某些性状,比如花芽分化的进程、花芽诱导数目以及一簇花的数目,这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稳定理想的光照也让我们能够提前进行生产的计划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也节省了电费。最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整个温室生产的效率”。由飞利浦LED提供的光照解决方案同样应用于郁金香、长寿花。

国内在高档花卉的温室种植中也对飞利浦LED补光方案做了试验,在小玫瑰和姜荷花的试验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补光后的植物长势更好、叶片更绿、分枝增加、发花更多、花苞更大(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