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医生支援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医生支援工作计划

第1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

(二)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引导广大居民充分、合理使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工作任务

(一)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任务

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完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和长效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2.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医院支援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具体方案,并督导计划的落实。

(二)医院工作任务

1.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制订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年度和中长期工作计划。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

2.落实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卫生技术人员,保证外派支援人员的原工作岗位、待遇等不受影响。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任务

1.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及协作计划。

2.为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支援活动提供工作条件。

3.制订合理的综合能力提高计划,有效利用医院的支持资源。

四、主要措施

1.医院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制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年度工作计划,培训、安排具有相应工作资历的有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接受、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管理人员到本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2.鼓励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要保持其离退休待遇不变。

3.各地市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中医院等,负责辖区社区医疗与护理的培训工作。

第2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为促进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城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研究,提出以下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

(二)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引导广大居民充分、合理使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工作任务

(一)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任务

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完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和长效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2.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医院支援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具体方案,并督导计划的落实。

(二)医院工作任务

1.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制订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年度和中长期工作计划。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

2.落实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卫生技术人员,保证外派支援人员的原工作岗位、待遇等不受影响。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任务

1.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及协作计划。

2.为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支援活动提供工作条件。

3.制订合理的综合能力提高计划,有效利用医院的支持资源。

四、主要措施

1.医院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制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年度工作计划,培训、安排具有相应工作资历的有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接受、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管理人员到本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2.鼓励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要保持其离退休待遇不变。

3.各地市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中医院等,负责辖区社区医疗与护理的培训工作。

第3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和《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市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我市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发挥二级医院卫生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受援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功能以及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更好地满足乡镇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工作目标

通过我市7所二级医院对口支援10所乡镇卫生院,帮助乡镇卫生院改善和加强管理,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危急重症的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医疗服务功能。2012年完成二级医院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支援的全覆盖,达到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切实担负起乡镇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救治工作,使群众就近得到及时、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根据二级医院技术优势及乡镇卫生院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组织安排对口支援工作。

(二)支援方式以二级医院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定期驻点支援为主要形式,同时可以采取免费接收所帮扶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修、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支援。

(三)二级医院要选派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主治医师为主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所选专业以医疗为主,兼顾护理、医技、管理等其他方面。由援受双方协商确定派驻医务人员的专业、数量和时间,统筹安排医务人员工作。在确保志愿工作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可定期分批轮换,对口支援时间不少于1年。

(四)派驻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受援乡镇卫生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通过开展专家门诊、带教查房、组织病例讨论、示范操作、业务培训等活动重点指导受援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中医中药、产科和急救技术服务的开展,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规范防治。帮助受援单位建设重点科室、开拓新业务、应用适宜技术等。通过人员培训,为受援单位卫生技术人员举办学术讲座,对卫生院医技人员进行传帮带。通过医疗卫生管理,帮助受援单位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管理规范,提高卫生院管理水平。

(五)支援的二级医院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要,在能力可及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经费或适宜设备。

(六)市卫生局负责制定我市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估,协调援受双方建立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指导受援医院落实对口支援任务并对支援工作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实施步骤

(一)下发工作方案。2012年6月15日前,市卫生局制定下发《市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确定支援单位与受援单位的对口支援关系,明确对口支援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等内容。

(二)制定计划,签订协议。2012年6月30日前,支援单位根据受援单位实际和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制定年度和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对口支援目标、任务、方式、内容等。确定派驻人员专业,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并切实履行。

(三)开展对口支援。2012年7月30日前,支援单位选择确定派驻人员,对派驻人员就对口支援工作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培训,同时,将派驻人员情况报市卫生局。派驻人员入驻受援单位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四)总结评估。2012年12月30日前,进行年度工作总结、评估和经验交流。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

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举措,各医疗机构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全面理解和把握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落实“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工作的体现,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保障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第4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护理质量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卫生院所承担的职能,已不仅仅是完成临床诊疗救治任务,还包括承担所辖区域内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宣教等内容,这就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范畴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卫生院的护理工作发展缓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主要原因是护士队伍不稳定,学习进修机会少,缺乏进取意识,知识老化,护理服务观念落后,护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卫生院护理质量急需提高[1]。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针对海淀区北部地区农村卫生院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于2006年7月正式开始实施"整合资源 统筹发展 推进北部医疗卫生工作",建立区属二级医院与卫生院之间的技术支撑与业务协作,不断提高卫生院的管理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临床技能、业务水平与服务能力。

海淀区区属四家二级医院分别对口支援北部农村地区温泉、苏家坨、上庄等六家卫生院,至今已有近8年时间,温泉中心卫生院通过对口支援医院-海淀医院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帮扶活动,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素质、护理操作技能、急诊急救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温泉中心卫生院自2006年海淀区实施对口支援以来至2013年12月护理工作的统计报表。

1.2方法 对收集的统计表和有关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汇总,对主要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部分数据通过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对口支援方式 与温泉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的护理部分由海淀医院护理部负责,采取的方式有:由海淀医院护理部根据卫生院的护理现状,有针对性的派出护理骨干到卫生院负责护理人员带教、培训、考核、质量控制、并接收护士到海淀医院对口临床科室进修等。

2.2对口支援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海淀医院按照北京市一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为温泉中心卫生院制定护理培训计划,每月进行护理理论和操作考核,"三基、三严"培训考核,护理文件书写、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和落实。比较对口支援前后,卫生院护理人员各项护理考核成绩、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明显提高,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见表1,表2。

2.3对口支援后护士应急抢救技能水平普遍提高 通过与海淀医院对口支援卫生院护理人员建立了规范的培训考核制度,通过护理专家带教、系统的理论与操作培训、进修与定期考核、岗位护理技能比武,卫生院护理人员基本掌握了CPR、简易呼吸球囊使用、心电监护仪使用等,急诊急救技术掌握明显提高,见表3。

3讨论

3.1对口支援提高了卫生院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确保了护理质量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的相继出台,对医疗护理安全进一步敲响了警钟。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第一生命和核心目标[2]。海淀医院针对卫生院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对护理安全隐患预见性较差的现存情况和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协助卫生院制定培训计划,陆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废物管理办法》、《技术操作规范》《护士必读》等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并协助指导加强院级管理和护士长的系统管理和定期的质量控制检查工作,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重点抓整改、抓落实、抓持续改进;加强医护沟通、医患沟通、护患沟通。严格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使卫生院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3.2对口支援健全了卫生院护理管理体系,完善了护理规章制度 通过对口支援,海淀医院护理部协助温泉中心卫生院健全了院级、科级护理管理体系,完善护理岗位责任制、操作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如: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护理人员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护理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安全教育制度;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急救药品、物品使用交接制度;加强质量控制,协助完善了《质量手册》和《服务手册》。建立院感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抢救流程。每月卫生院自己进行院、科分级质控检查,每季度由海淀医院派出护理质控组的骨干对卫生院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质控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协助与指导整改和落实。通过对口支援,使卫生院的院长、护士长树立管理理念,让管理出效益,管理保质量,管理保安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

3.3对口支援加强了卫生院护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人才培养 通过对口支援,海淀医院根据温泉中心卫生院护理人员的现状,人员的学历、年龄、护理水平,采取系统的分级人才培养方式:护理骨干到卫生院带教、授课、指导等方式进行护理教学与培训,在卫生院建立护理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要求全院所有护理人员和新引进的所有护理人员必须参加基地的理论和护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只有通过护理培训基地的考核才能与院方签订聘用合同,根据卫生院护理人员需求分配到所需的临床科室工作,如护理基地考核不及格,则试用期考核不合格,卫生院将不与其签订正式合同。制定护士分级管理,构建院、科二级的护士培训计划,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培训与考核要求[3]。海淀医院免费接收卫生院的护士长、护理人员到海淀医院相关科室临床进修,使卫生院护理人员的人员素质与临床护理技能水平、急诊抢救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护理人员在撰写护理论文方面取得了突破,业务水平与能力大大得到提高。

3.4对口支援提高了卫生院护理服务的患者满意度 通过海淀医院的对口支援,温泉中心卫生院护理管理、护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护士的仪表端庄、服务规范、优质的服务得到患者的好评,患者满意度提高,多次受到患者的口头表扬、表扬信、电话表扬和锦旗,尤其是在家庭医生式服务方面,能利用丰富的护理知识上门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开展健康讲座。协助全科医生做好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使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得到居民们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论

4.1城乡对口支援应总结工作经验,建立长效机制,上级主管部门建立专项工作奖励机制,鼓励城市大医院到农村卫生院开展对口支援,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区属二级医院与卫生院之间的技术支撑与业务协作,不断提高卫生院的管理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临床技能与服务能力,不断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广大的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4.2通过开展以城乡对口支援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城市二三级医院的护理人员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的护理工作,可不断持续提高基层医院的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水平,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充分利用城市大医院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及丰富经验,有效利用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及综合服务能力[4]。实现城乡卫生事业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君.新医改形势下城市医院帮扶基层卫生院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2(5):123.

[2]杨成桂.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1,9,189.

第5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援疆成效 历史检验

2010年春天,浙江省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全体人员在阿拉尔这片沃土上放飞了无限的希望:双向对口、全面援疆的模式将对口支援从一个层面拓宽到多个层面,从单纯的项目援疆扩大到产业、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化了中央提出的对口援疆内涵。以此为基础,台州市与阿拉尔市逐步建立起了“省对师、市对市、部门对部门、系统对系统、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对口支援格局。

短短三年时间,台州市已完成对口支援投资17.58亿元,其建设进度在浙江省和兵团都位居前列。

三年里,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累计安排的规划资金已超过千万元,帮助一师、阿拉尔市及各团场编制各类规划40多项。依托科学规划,一师、阿拉尔市的相关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一师已逐步构建起了师、市大市域—阿拉尔核心区—垦区中心镇—一般团场小城镇的城镇化体系,建成了一大批团场基础性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全师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43%提升至2012年的63%。

援疆三年来,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始终把推进一师、阿拉尔市城镇化建设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援助资金中的80%用于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城镇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带动了一师、阿拉尔市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跟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成立了阿克苏台州商会,目前会员单位已有近200家。

“未来,我们还将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理念,尊重职工群众意愿,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稳扎稳打,确保对口援疆成效经得起职工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指挥长吴才平说。(苏 琴 魏 玲)

河北省对口支援二师、铁门关市前方指挥部:

全面援疆 遍地开花

自2010年开始,河北省对口支援二师。如今,河北元素已渗透到了二师、铁门关市各个领域。

产业援疆,实现共赢同发展。河北省在积极援建民生项目的同时,立足于增强受援地“造血”机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河北省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二师、铁门关市的资源、区位、土地、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把内地的产业发展优势与边疆的产业政策优势结合起来,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3年年初,河北省已实施7大项产业援疆项目,计划总投资104.838亿元。

智力援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在三年的对口援疆工作中,河北省为二师培训各类人才1500余人次。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为二师智力援疆注入了活力,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增加援助,割不断两地情谊。河北省各援助市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根据各地实际,再拿出资金支持受援单位的建设。河北省承德市制定了5年援助规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拿出600万元进行援助,共3000万元。

共建新城,铁门关市明天更美好。2012年12月17日,铁门关市成立。没有管理城市经验、缺少城市管理人才,二师主动向对口援助的河北省提出了援建铁门关市的请求。2013年2月26日,铁门关市与保定市缔结为友好城市。4月12日,是河北省16名城市建设人才到二师上班的第一天。这批挂职干部是保定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选派的城市管理人才,肩负着支持铁门关市建设的重任。他们将分别在铁门关市组织部、财务局、建设局等部门工作6个月,为铁门关市第一届人大、政协成立、城市规划和建设、财税管理、工业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帮扶。

今天,生活在二师热土上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燕赵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也更加憧憬美好的明天。(张志勇 廖志刚)

广东省对口支援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方指挥部:

珠江西流 惠及绿洲

连续三年实现资金100%到位、项目100%完成、质量100%保证的目标,民生、产业、智力、技术等多方位援疆让当地职工群众亲身感受到了援疆带来的生活改善……

三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与广东省对口支援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方指挥部在整体工作格局中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援疆效应持续发酵,民生援疆、城镇化援建成效显著。

三年来,援受双方切实做到资金捆绑、资源整合、重点打造、滚动推进,安排援建项目58个、援建资金8.68亿元。项目资金的85%投入到安居住房、基础设施、城镇综合配套、教育、医疗等群众急盼急需的项目。

在援建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师、市掀起了城镇化建设的高潮。三年投资总额92亿元,超过“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7%提高到2012年的52.6%,并在全兵团树立了多层次的示范标杆。

2012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援建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

很快,多名援疆干部加入园区管委会,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较快明确兵团分区6平方公里的界线,科学高效完成兵团分区和兵团草湖产业园产业联动发展策略和开发模式的研究以及两个园区总规控规、可研的编制工作。

援疆指挥部又迅速落实基础工作,成立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和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的道路、排水等设施已完成,联检大楼、广东商品外贸展销中心、物流保税仓等项目已开工。

如今,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引进广东天恒机车摩托车生产等8个重大项目,合同金额13.5亿元。

2012年,广东省东莞市与三师、图木舒克市两地联手,深入开展国企、民企、港企、台企等产业援疆四项行动,互派经贸代表团参加“喀交会”、“西洽会”、“夏洽会”、“会”、“广博会”、“广交会”、“粤港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等重要展会,精心谋划粤企、港企、台企在师、市建立向西开放的产业平台。

从单一的“送票子”、“交钥匙”到“输血”与“造血”并重,增强三师、图木舒克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援疆被寄予厚望。如今,一个个产业援疆项目如同一条条纽带,把东莞人民和师、市各族职工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奉正云)

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师、七师前方指挥部:

连心牵手 共促发展

眼下,在四师六十四团可克达拉大街,到处机声轰鸣,尘土飞扬,各类工程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一火热的场面得益于江苏省镇江市4500万元的援助。

三年来,江苏省镇江市累计安排援疆资金4.56亿元,执行援疆项目80个。仅2011年、2012年涉及援疆项目总投资就达22亿元,四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按照“一市十六镇”的城镇化发展初步思路,四师先后邀请四批次30余名镇江市规划设计专家来师,修编了2个重点示范镇的规划,编制了15个团场新建小区规划,为四师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共35个,总投资27.9亿元,其中援疆资金4.03亿元。截至目前,2011年、2012年项目已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2013年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在产业援疆方面,四师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11年至2012年共签约项目218个,总投资285.6亿元。人才援疆效果同样显著。三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实施项目40个。

同为江苏省对口支援的七师,三年来,在淮安市的帮助下,也成效显著。

三年来,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指挥部坚持把项目建设当做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项目,把改善群众居住和医疗教育条件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2011年至2013年,淮安市援建的基本建设类项目共40个,总投资近20亿元,其中援建资金约3亿元。按照“民生优先、相对集中、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在5个团场援建保障性住房9000套和部分供热及环境整治等配套工程,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团场职工3万余人的住房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师三年内实现80%以上团场职工集中居住的进度。

淮安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三年来,经淮安援疆工作组牵线搭桥,先后有150余批企业家来七师考察洽谈,成功签约20多个项目,协议引资额170多亿元。

按照“江苏省前指”关于“六大行动”工作的统一部署,淮安市、七师双方全面开展了“连心牵手促交流”、“名家引智促发展”、“杏林春风送健康”、“暖心希望送爱心”、“青蓝帮带传知识”、“绿色生态护环境”六项行动。

三年来,七师、淮安双方高层互访达30多批次,30多个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开展了多部门对口合作。援疆工作全面开花、不断深化。(傅清华 曹啸江 蒋洪扬)

湖北省对口支援五师前方指挥部:

两地联袂 共筑梦想

自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湖北省与五师已形成了“省对师、市对团、县对连、单位对单位”的宽领域、全方位的“多层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共达成项目、科技、干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议90余个,80%以上的连队与有关县市区建立了结对关系,大部分团场与结对市确定了援助资金和项目。三年来,湖北省在到位计划内援疆资金的基础上,结对市、有关部门、企业共增加计划外援疆资金1亿多元,共实施援疆项目46个,实现了项目开工率百分之百、资金到位率百分之百、工程完工率百分之百。

目前,双方已在疾病防控、人口计生、卫生监督等多系统启动了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学习交流活动,并开展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双方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口教育支援体系已经建立。

五师始终将产业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湖北省实施园区“四对一”结对支援和出台了《支持湖北企业赴新疆博州、五师投资兴业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产业援疆实现了策划一批、签约一批、在建一批。目前已在建和建成9个、总投资近50亿元的重大产业援疆项目,包括楚星能源五星热电联产、平云汽车改装、普耀新材镀膜玻璃以及九州通医药物流、银丰棉花加工、黄鹤楼大酒店等。其中,热电联产项目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它的建成可大大降低博州用电成本;汽车改装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兵团汽车产业的空白;镀膜玻璃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厂家。北疆红提、北疆棉花、天山有机鸡等农产品在武汉地区建立了销售中心。同时,五师还按照“单方援助与发展互动相结合”的要求,主动“走出去”,与湖北奥星粮油公司合作,总投资1亿元的湖北新赛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工程即将建成。

在智力援疆中,湖北省与五师力求在特色、优势上做文章、下工夫,重点打造了“一校、一院、一所”。目前,黄冈中学五师分校28名援疆教师将优质教学质量及高效课堂引入该校。去年,该校重点本科上线率突破21%,同比增长6%。湖北省人民医院五师分院医疗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关节置换、创伤骨折等42项医疗新技术(项目)的运用,填补了五师医疗技术空白。新疆鄂科棉花研究所正抓紧合作开发选育棉花新品种,60多种湖北省高产高效的优良动植物品种试养、试种成功。三年来,湖北省先后派出194名援疆干部服务五师。

在对口援疆工作中,五师将继续按照“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单方援助与发展互动”的援疆机制,坚持全面援疆,深化智力援疆,推进产业援疆,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邵 雪)

山西省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前方指挥部:

山西援疆 真心一片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省已有11个地市与六师、五家渠市14个农牧团场建立了“一对一”的援助模式。有43位教育、卫生、煤化工高端人才在六师、五家渠市任职。

产业援疆为六师、五家渠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2年,20余家山西企业来六师、五家渠市进行考察。西洽会签约的英达飞,西部博览会签约的维民生已开工建设。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签约的联盛集团、美锦集团、安泰集团、天盛达公司等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占亚欧博览会师、市签约总额的50%以上。在山西省2012年产业援疆的基础上,今年,六师、五家渠市还将引入山西省招商引资项目2个以上,力争引入项目落地资金50亿元。

干部人才援疆是援疆工作的关键,也是基础和保障。2011年,山西省择优选出35名援疆干部来六师、五家渠市任职服务。援疆医生双卫兵为六师医院创建泌尿科,完成了许多高难度手术,填补师、市多项空白。双卫兵承担着多项国家医学课题,第一轮援疆结束后毅然留下继续为六师、五家渠市医院发展作贡献。2012年5月,山西省新一批16名援疆干部抵达六师、五家渠市,按照师、市与山西省确定的“一对一”援疆工作机制要求,16名援疆干部全部在师、市14个农牧团场任职,实现了师、市14个农牧团场援疆干部全覆盖。六师、五家渠市还从团场和机关部门选派7名干部赴山西省相关地市交流挂职锻炼,38名未就业大学生赴山西省培训学习。同时,六师、五家渠市先后选派1000多名各级干部赴山西省参加培训学习。

今年,按照计划,两地干部挂职交流至少50人次,引入山西省支医支教人才50人次。完成干部人才交流培训1000人次。

对口援疆工作今年进入第三个年头,前两年,山西省援助六师、五家渠市的20个项目全部投入使用,投入援建资金2.77亿元,实现了援建工作的“三个百分之百”,即项目百分之百当年开工、百分之百当年完工、资金到位率百分之百。山西省援疆工作走在19个省市的前列。今年,山西省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3.29亿元,山西援建资金1.55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2.84亿元,其中援建边境团场的资金占整个援建资金总额的40%。(纪 旭 李新文)

辽宁省对口支援八师、九师前方指挥部:

支援建设 合作发展

5月3日,八师72名团场连队干部举行了赴辽宁省大连市轮训启动仪式,至此,大连市全面开启八师、石河子市第四轮基层团场、连队干部大规模轮训工作。

2013年,大连市计划分8期为八师、石河子市培训基层连队干部591人,加上2012年486名团场基层干部赴辽宁省大连、阜新、铁岭三市轮训工作,仅此项基层干部培训人员就达1077人。

三年来,辽宁省为八师、石河子市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涵盖农业、纺织、建材、食品、物流、社区管理等10多个领域。

2010年,按照中央“民生优先、试点先行”的对口援疆工作要求,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五年规划。2010年,大连市为一四三团和石河子总场困难职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套;2011年启动团场职工保障性住房3000套,共投入援建资金4300万元;2012年,辽宁省投入援建资金4300万元,用于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六团、一四三团共4300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2012年安排项目6个,投入援助资金5400万元。到2015年,可提前完成十年援疆规划2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

在三年的对口支援中,大连市与八师、石河子市在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开展支援与合作。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八师、石河子市教育改革发展从“单项作战”到“组合推进”,极大地增强了师、市教育事业的“造血”功能。在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开展支援与合作。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实施以来,辽宁省在援疆工作上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不仅给九师带来了资金、人才、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理念,重点强调“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资金支持与人才支持相结合,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实施了改善民生、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干部人才培训等援疆建设项目,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到2012年年底,辽宁省对口支援九师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2.08亿元,援疆项目开工率和援疆资金到位率均达到100%,九师广大干部职工深切地感受到对口援疆带来的变化。其中,投资1200万元,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双语幼儿园;总投资7300万元,援建资金4795万元的小白杨中学拔地而起;投资600万元的龙珍高级中学运动场项目和投资361万元的师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加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5000万元的师医院医技门诊综合楼建成后硬件条件将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总投资2500万元的团场有线电视联网工程顺利实施;7个屯垦戍边新型连队、富民安居工程援建项目,使全师1480余户职工告别偏远连队破旧平房,搬进宽敞的楼房居住。

今年,辽宁省对口援建九师9个民生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援疆资金1.16亿元。目前,首批援疆资金5800万元已全部到位,占今年援疆资金总额的49.7%。(胥荣芳 高剑平)

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十师前方指挥部:

龙江特色 锦上添花

2010年5月,黑龙江省按照中央的指示,承担起了对口支援十师的历史使命,一批黑龙江省援疆干部也奔赴十师开始了援疆之旅。

三年来,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工作坚持援疆“新理念”,创新援疆“新模式”,建立援疆“新机制”。黑龙江省提出“用心、用情、用智”的援疆理念。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9个管理局对口援助十师8个团场;哈尔滨市与北屯市结为友好城市;绥芬河市指导师、市口岸建设,全面指导师、市团场“三化”建设、北屯城市建设和师、市口岸建设工作,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龙江特色、完全符合师、市实际。

援疆干部人才延伸到团场的援建模式走在全兵团前列,增派的8名副团长,是12个受援师中第一个干部延伸到团场的受援师,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延伸到团场,这种新模式得到兵团党委的充分肯定。

黑龙江省对口援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建设的“交支票与辅导、督导”相结合的推进机制。一八一团、一八八团与新疆北屯额河草原食品有限公司和援疆资金捆绑使用建设规模养殖小区,成为破解业从哪兴的“捆绑联动”的建设机制;一八三团不等不靠,抓“三化”建设,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成为破解事从哪抓的“锦上添花”的奖补机制;一八八团筹措和放大畜牧发展基金成为破解钱从哪来的“引领拓展”的开发机制;为听障儿童配备助听器、捐资助学等,建立了助学、助弱、助困的“雪中送炭”的救助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各项援疆工作顺利开展。

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来看变化:仅2012年援疆项目5大类21个项目,总投资5.08亿元,其中对口支援资金1.23亿元,是年度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建成保障性住房4224户,援疆项目开工率100%,完工率100%,援助资金到位率100%。

2012年,十师援疆工作还荣获兵团创新援疆模式突出贡献奖和智力援疆突出贡献奖,十师援疆办获兵团先进单位。

(侯俊芝 陶 静)

河南省对口援疆十三师前方指挥部:

豫哈两地 共迎春天

5月的哈密,象征生命的绿色已经攀上了枝头,装点着大地。

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里,十三师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温室大棚果满枝头,建设工地如火如荼……

自援疆大业拉开序幕以来,河南省和十三师携手并肩,在十三师大地上共同描绘出一幅繁荣富强的和谐画卷……

保障性住房、民生水利工程、医疗卫生事业、双语和职业教育、干部人才培训、文化建设……这一系列民生工程是2010年至2015年年间,河南省为对口支援十三师绘制的宏伟蓝图,项目计划总投资7.57亿元,使用援疆资金2.97亿元。

2010年,投资1.46亿元建设了1800座日光温室大棚、1万亩红枣基地,使用援疆资金3000万元。如今,大棚季季果满枝头;在两地深情的滋润下,棵棵红枣正在茁壮成长。

2011年至2012年,援疆项目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柳树泉农场沙枣泉水源汇流工程、富民安居工程、红山农场双语教学楼、红星医院中医综合楼、十三师群众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投资2.33亿元,使用援疆资金1.66亿元。

项目援疆首当其冲,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河南省对口支援十三师长卷的强基固本篇。

河南省在援疆工作中既看重当下,也着眼长远,积极引导河南省优势产业和兵团资源、市场以及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2年在郑州市举办的十三师产业援疆推介会上,洛阳巨亚工程、济源联创化工等32家企业与十三师8个团场现场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达100多亿元。

自2011年起,河南三建集团的钢结构项目、河南省工信物资有限公司投资2.85亿元建设的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三门峡市正信集团投资40亿元的天山娇(五星级)国际酒店暨红星国际城等项目已经相继投产或开工建设,为十三师各行各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南省把产业援疆作为帮助十三师提升发展潜力、激活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十三师辉煌未来篇的轮廓业已显现。

对口支援,中原边疆心手相牵;同甘共苦,豫哈两地情深意长。他们和他们,让春风飞度玉门关。他们和他们,把春之韵合奏成一部交响乐,将戈壁滩渲染成一幅画卷。

(柴雪琴 刘 亮)

北京市对口支援十四师前方指挥部:

首善标准 开启幸福

夕阳下,一群身穿黄军装的老人们坐在十四师四十七团敬老院的门口闲聊着,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们在北京市对口援建的敬老院里安度着幸福的晚年。北京市对口援建十四师将“首善标准”作为援建定位,将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最迫切、最需要的民生项目放在首位,从城乡住房、社会事业、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和人才培训等各方面帮助十四师职工群众敲开了盼望已久的幸福之门。

2010年4月12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亲自确定了由北京市对口支援2000万元建设四十七团红枣加工基地,作为2010年对口支援十四师试点示范项目(此项目未列入五年对口支援之中),该项目于2010年6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10月27日竣工投产,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发挥效益。

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北京市在教育、医疗、文化、宣传推介等方面,对十四师“额外援助”的各项捐赠达1.6亿元。

2011年至2012年,北京市共完成援建投资3.2亿元,占五年援建资金总额的54%。2011年,十四师援建项目达到12个,援建资金规模达到2.08亿元。当年四十七团棚户区工程率先开工,成为全疆、全兵团最先开工的援建项目。当年年底,援建项目开工率为100%,完成投资1.63亿元,超额完成2011年年初确定的投资任务,援建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居全兵团各师前列,被兵团评为援建先进单位。2012年,十四师援建项目增至14个,当年年底已完成援建投资资金1.6亿元,超额完成2012年年初确定的1.5亿元的援建投资目标。

第6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根据XX市卫生局《关于对农村卫生工作交叉检查的通知》(梧卫基妇[2005]36号)精神,我局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农村卫生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XX市北部,辖6镇3乡81个行政村,人口197642人,设有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防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机构各一家,9个乡镇均设立了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1家,普通乡卫生院8家,共设有81个村级卫生所。

2002年以来,我县农村卫生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50万元,新扩建5495平方米。2004年,全县儿童计免五苗接种率达96.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82.5%,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为15.77‰,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13.01‰。甲级卫生所35间(43.75%),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72%,卫生户厕普及率达65%。

二、认真贯彻两个《农村卫生决定》

县委、县人民政府能认真贯彻两个《农村卫生工作决定》,把我县农村卫生工作作为保护和增进广大农民健康、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中共蒙山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前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决定〉实施意见》和《蒙山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2001——2010年)》,提出了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县人民政府每年都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部署我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工作,采取责任目标考核等方式,全面推出农村卫生工作。

三、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落实情况:

县人民政府制定了《XX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2001——2010年)》,已将初级保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认真组织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由分管副县长担任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即初保办),负责初级卫生保健的日常工作,初保办设在县卫生局内,县定事业编制2人,在编2人。县人民政府和县卫生局每年均把初级卫生保健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列入乡镇政府、乡镇卫生院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年度考核目标,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指标均能完成阶段性指标。

四、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情况

我县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在2003年开始,当时是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2003年我局以蒙卫[2003]6号文中确定了支援单位与受援单位。在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除区卫生厅安排的支援单位外,我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安排县内的对口支援工作,并且把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列入每年卫生工作综合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来考核。在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中,支援单位都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支援工作计划,支援与受援双方签订了支援协议,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和义务,通过三周期的对口支援工作,共开办医务人员培训办20期,培训医务人员94人次,安排人员进修9次,帮助开展适宜新技术2项,投入环境美化资金2.4万元,业务用房建设及维修资金45万元,赠送医疗设备总价值10.5万多元,赠送药品价值约5万元。县中医院在第二周期对口支援工作中投入资金40多万元,帮助西河镇卫生院建设门诊大楼因工作成绩显著,荣获自治区对口支援工作一等奖,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分别获自治区对口支援工作二、三等奖的表彰。

五、乡镇卫生业务一体化工作

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开始于2002年,2002年县人民政府以蒙政办(2002)60号文下发了《蒙山县乡村卫生服务规范管理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全县7个乡镇成立于我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级卫生村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人员调配,开展了以乡村巡诊、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等社区卫生服务、建起农民健康档案9.5万份,家庭健康档案9000份。

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我县9个乡镇卫生院,除长坪卫生院由于人员极少,不能派出人员进行传染病主治医师培训外,余下8个乡镇卫生院都派出人员完成了基础理论的集中培训、临床培训,培训单位是县人民医院,县医院能按照市卫生局要求,成立有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培训工作有计划和实施方案。村级卫生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工作已完成,培训74人,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100%。

七、村卫生所(点)管理情况

县卫生局能认真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镇卫生院能加强对村级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的监管,已全部完成乡村医生的注册工作,注册村医216人,严格《乡村医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乡村医生的管理,把住乡村医生准入关。全县81个行政村中,甲级卫生所51间,占村卫生所的43.75%,县卫生局每年应对乡村医生进行不少于5天的业务培训。

我县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补助经费。2005年已列入县财政预算,县人民政府以蒙政函[2005]84号对我县乡村医生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村医进行量化考核和发放补助进行了批复,批准我县按乡村医生按完成工作的考核的等级情况分别给予每月30元、25元、20元的补助。

八、存在问题:

1、乡镇卫生院负债过重。

我县的大多数卫生院均是近年进行业务用房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由于上级拨款数额有限,加上地方村政配套经费不到位,造成了卫生院基建的普遍欠债。据统计,基建工程款20万元以上的卫生院3家,10万元以上的2家。由于负债过重,严重影响到卫生院设备投入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成为阻碍卫生院发展的一大原因。

2、乡镇卫生院缺编严重

据我县今年6月份统计,我县9个乡镇卫生院定编169人,在编人数122人,空编人数47人。在9个乡镇中除蒙山镇、西河镇卫生院外,(西河卫生院为新恢复的卫生院,恢复时县里仅给编制15人),其它7个卫生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编。卫生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农村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除了应付一些日常基本医疗工作外,根本抽不出人去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农村卫生工作,也无法安排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阻碍卫生院发展和影响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

3、乡镇卫生院职工住宿条件差,“走读”现象较多。

虽然各卫生院每年对基础设施建设都进行了投入,但投入的都是业务用房。由于卫生院大部分宿舍均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的砖瓦结构房屋(很多还是泥砖),现已成为危房,加上一些卫生院的迁址,没有建造宿舍,无法使职工安心下来工作与生活,据统计除汉豪、黄村镇两卫生院有宿舍外,其余7家卫生院均没有职工宿舍,这些卫生院仅能安排业务用房用作部分住房,大部分医务人员均为“走读”上班,既挤占了业务用房,也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影响到卫生院正常工作的开展。

4、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知识层次低,素质不高,中级以上职务及全科医生缺乏。

第7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一、总体情况

按照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贯彻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人才稳定五大工程。我县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有:一是实施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二是实施中专毕业生回引计划;三是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四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五是实施人才在职提能工程;六是实施青年人才储备工程;七是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八是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九是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单位机制;十是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施紧缺人才定向培养计划

1、定向培养高校毕业医学生。依托国家实施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面向全省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学制3年或者5年,学生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毕业后颁发临床医学或中医学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学生毕业后按规定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结束后到县本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定向生毕业后直接到我县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服务年限不少于6年。

2018年与高校签订专科定向培养医学生共9名,签订本科定向培养医学生5名;2019年与高校签订专科定向培养医学生2名,签订本科定向培养医学生4名。

2.定向培养医学专科生项目。组织临床医学专科专业的在岗人员到上级专科学校脱产带薪学习,学制3年(含理论学习2年,临床实践1年)。学生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毕业后颁发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习结束后返回岗位至少服务6年。实现专升本学历提升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

2018年派出8名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医生赴省医科大学脱产学习,目前已经完成理论学习,2人在市人民医院、2人在市人民医院、4人在州人民医院实习,预计2021年5月完成学习项目。2020年派出4名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医生赴医科大学脱产学习,预计2023年完成学习项目。

3.乡村医生定向委培项目。为提升乡村医生服务群众的能力,我局组织50周岁以下、未具备医学中专学历的在岗村医,到卫生学校接受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学制3年。其中,理论学习两年,毕业实习半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半年。理论学习采取集中面授、定点定时视频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采用本岗位实践与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卫生健康局负责组织安排。

共选派了19名(2018年选派8名、2019年选派11名)村医骨干到卫校进行中转学历再教育,19名村医均完成学历提升。

(二)实施中专毕业生回引计划

4.考核招聘“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政策实施,我部门2018-2020年共接收6名“三支一扶”支医人员和1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按照文件要求,向县财政为“三支一扶”人员支医追加一次性安家费3000/人,其中2018年招聘的2名“三支一扶”支医人员在2020年9月服务期满,2年考核均为合格,按照相关文件及政策对为两位同志办理转正手续,由州人社局直接招聘为我部门在编在岗人员。

(三)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

5.实施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通过开展临床进修行动、远程教学行动、专项培训行动、组团帮扶行动、设备规范使用行动、管理帮扶行动、师带徒行动等,打造一支愿担当、有能力、留得住、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每年选派部分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专业技术骨干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帮扶指导。

2018-2020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区卫健局、隆昌市中医院先后共派出61名医务人员支援我县,共签订三方协议书51份,师带徒协议书105份;累计接受资金支持109.3万元,援助资金到位后,我局认真履行行政监管职能,遵照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监管,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支援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的购买、人才培养培训、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

(四)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6.深入推进“百千万康巴英才”等工程。积极申报“百千万康巴英才”、“省”、“国家”、“基层卫生优秀人才”等项目,培养高端人才队伍,2018-2020年,共向国家、省、州、县推荐高端和优秀人才150人次。各医疗机构积极发掘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任命为中层干部,一方面鼓励了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对各医疗机构业务推动起重要作用。

(五)实施人才在职提能工程

7.开展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依托东西部协助工程,我局选派优秀的临床医务骨干人才到广州市挂职,2018年选派2名临床医生、2019年选派2名临床医师和2名护理人员、2020年选派2名临床医生,共派出8名。

8.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全员培训。为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能力,采用线上学习、在岗自学、医疗机构内部制定学习计划、集中举办内部学习、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修等方式开展培训。2018-2020年共选派进修培训人员40人次,线上学习已达全覆盖,开展全员在岗培训400余次。

9.“9+3”学历干部提能培训。为提高“9+3”学历干部能力素质,我局派送“9+3”学历干部参加专题培训班,2018-2020年共派送培训人员32人次。

10.开展“一村一医”提能培训。2018年,134个行政村有65名村医,到2019年134个行政村村医全部配齐,2020年2个安置点,洛若镇及色柯镇5个社区均配置乡村医生。

由县局组织开展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一村一医”提能培训,结合实际制订合格村医培训任务,对全县所有在岗村医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合理用药、中西医适宜技术等培训,实现每个村有一名合格村医。选派高职称、有技术的师资为村医授课,培训形式采取理论培训+技能操作同时进行。2018年培训65人,2019年培训134人,2020年培训142人,除县局组织的统一培训以外,乡镇卫生院不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大大提升了村医服务群众的能力。

(六)实施青年人才储备工程

11.培养青年人才。通过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选派35岁以下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赴对口单位接受中长期脱产进修学习,制定考核任务,对进修学习期满人员进修双向考核,2018-2020年共选培储备40名青年人才。

(七)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

12.“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我县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不含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甘卫发〔2019〕48号)文件规定的评审条件的人员,按照个人自愿原则实施双定向执行,截止目前,暂无符合条件人员。

(八)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

13.调整初、中、高级岗位数量。2019年初,我局统筹同一级别医疗机构编制数量,按照比例重新设置岗位,高级职称岗位占比数量增加,使我县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都能享受岗位聘任,切实解决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问题。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实验单位机制

14.医共体建设。整合县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才、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等资源,带动乡镇卫生院医疗发展,自2018年县人民医院与翁达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关系起,翁达镇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依托县人民医院技术和资源下沉,在医疗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取得突破性成效,并着手准备创等达标工作。2020年11月,翁达镇卫生院完成创“一甲”卫生院自评和初评工作,下一步将请州级专家组验收评审创等达标成效。

15.强化全科医生转岗基地建设。2018年,县人民医院成功申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结合藏区实际情况,打造出本土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实践基地,设图书室、模型室、培训室、学员宿舍等场地,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2018年至今共接收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共13名。

(十)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

16.开通高端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县人民医院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建立了就医“绿色通道”,设置高端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醒目标识,为高端人才提供优先就诊、健康咨询服务。

17.政务服务优先。充分发挥窗口服务职能,提供“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站式答复”的服务效能模式,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卫生健康政策咨询、相关业务办理等服务。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紧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计划,一方面充实了我县医务人员紧缺的现状,另一方面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二是通过实施人才智力援助计划,为打造了一支愿担当、有能力、留得住、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三是通过健全人才分配评价机制、改革编制岗位管理机制的实施,稳定住了现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四是通过强化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大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主要体现:三年来,通过人才振兴工程工作的实施,各医疗机构在创新业务上下功夫,各科室医疗、护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方面更是有了明显的改观。急性心肌梗塞治疗零的突破;首列胸腔镜探查肺修补术、髋关节置换术新业务;开展ct、心脏彩超、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等适宜新技术;通过签订师带徒协议,请外援指导、派出去学、三基三严考试等多种方式,医护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门诊量逐年上升,从以往的2万余人次上升到5万余人次;微创手术已步入正规化、常规化,现目前微创手术率达到50%;进一步强化了医院重点专科普外科建设。县妇计中心住院分娩和剖宫产均实现两个零的突破,住院病人逐年增加;在2018年县妇计中心成功创建了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巩固二乙成果,产科执业规划调整、建立健全产科、儿科急救工作机制和管理组织;开展了产科、儿科急救演练及危重孕产妇评审、畅通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全面启动了新生儿疾病的筛查等工作。乡镇卫生院创等达标工作的启动实施也走在全州靠前位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提升,切实实现了把技术留在高原。

四、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1、医疗卫生专业性强,人才培养难度大,人才队伍不稳,留住人才难度大,近年来,我部门辞职、调动等人员流失达22人,建议从县委县政府层面出台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卫生人才队伍。

第8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领导下,抗美援朝运动于1950年11月在全国开展起来。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统一安排部署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教育(简称“三视教育”)为中心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教育活动。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辽宁人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率先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之中。

在宣传教育方面的贡献

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江之隔的辽宁省,当时分为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旅大(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5个东北行政区直辖市。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辽宁省当时不仅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过江,志愿军后勤运输车队从这里驶向战场,全国各地组成的担架队、医疗队从这里奔赴前线,志愿军后勤兵站在这里建立,志愿军英雄儿女从这里凯旋。辽宁人民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在后方岗位,都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

美国武装侵略朝鲜与中国领土台湾后,辽宁人民从1950年6月下旬开始,即以各种不同方式展开了反对美国侵略台湾与朝鲜的群众运动。

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辽宁人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立即开展了以“仇视、鄙视、蔑视”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他们通过听志愿军代表团作报告,观看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参观《抗美援朝前线实物及图片展览会》,召开座谈会、控诉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以集会游行、报纸、书刊、广播、墙报、板报、大字报、图片、漫画、戏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掀起了“三视”宣传教育活动的高潮。其中,本溪市172名报告员作了567次报告,听众达406969人;开控诉会3123次,受教育群众达46090人。辽西省参加控诉会的人数达3342120人。在和平签名运动和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签名和投票中,沈阳市签名和投票的人数为1199219人,旅大市(大连)为234万余人,鞍山市为234619人,抚顺市为457000余人,本溪市为全市人口的80.2%,辽东省为5247893人,辽西省为540万人。随着抗美援朝运动的不断深入,辽宁人民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广大城乡群众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等支援前线。安东市人民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口号。辽宁人民竭尽一切,以自己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完成了艰巨的战勤任务。

在参军参战方面的贡献

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的基础上,辽宁省广大青年掀起了参军参战、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学习的热潮。辽宁省的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纷纷向各级政府、党组织递交决心书,申请书,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一时间,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和动人事迹层出不穷。旅大市(大连)仅长海县就有130青年农民参加志愿军赴朝参战;抚顺市1951年参加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有1185人;辽西省锦州市在1950年11月的10几天之内就有1000余人报名参加志愿军。与此同时,广大的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大批农民纷纷组成运输队、医疗队、担架队志愿开赴朝鲜前线,担任各种战勤工作。据统计,沈阳市赴朝参加各种战勤人员有2795人。旅大市在1952年赴朝参加战勤人员中立各种功者就有121人;鞍山市赴朝参加各种战勤人员有367人;抚顺市赴朝参加战勤任务的司机187人,医务人员2人。辽东省新金县在一次赴朝426名民工中,立小功者就有一百名,立大功者4名。

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建设一支现代化国防军队的需要,培训大批合格的军事干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决定》。辽宁省广大青年工人、青年学生积极地响应,踊跃报名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沈阳市有3390名青年学生、工人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抚顺市357人参加干部学校。辽东省14000余名青年学生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使全省提前超额完成了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招生任务。在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全省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签订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方面的贡献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军烈属》的号召。辽宁人民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各市的抗美援朝总分会、分会先后召开了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并结合志愿军归国代表团、赴朝慰问团所作的报告,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全省的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以及工会、青联、妇联等人民团体都普遍制定了捐献计划,并把捐献计划列入爱国公约内,作为抗美援朝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沈阳市1951年12月份的统计,全市人民85%以上订立了爱国公约;旅大市(大连)人民广泛而普遍地订立了爱国公约;鞍山市162156人订立了爱国公约;抚顺市有17万余人订立了爱国公约,占全市人口的60%以上;本溪市有88200人订立了爱国公约;辽东省有560万人订立了爱国公约。

在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从1951年6月至1952年末,沈阳市人民捐献飞机57架,捐款人民币856亿2000余万元(旧币),超过原订计划38架的50%;旅大市人民(大连)从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末,捐献人民币410余亿元(旧币),折合飞机27架式,超额完成了原订22架飞机的任务;鞍山市人民原订计划捐献9架飞机,实际捐款数可购买飞机10架;抚顺市人民原计划捐献8架飞机,实际捐献11架飞机;本溪市人民计划捐献3架飞机,实际捐献了5架飞机;辽东省人民计划捐献飞机31架,实际捐献72架飞机;辽西省人民计划捐献490亿元人民币,实际捐献人民币(旧币)790亿元以上,折合飞机53架,提前40天完成了捐献任务。在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中,辽宁省各市人民都提前超额完成了原定的捐献计划,为改善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增产节约方面的贡献

1951年10月23日,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辽宁人民积极响应,迅速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

沈阳市工人订立了爱国增产节约计划,开展了增产节约250万吨粮食的竞赛运动。1951年末,全市工人完成了增产节约250万吨的计划,增产节约粮食360万吨。1952年全市工人在完成增产360万吨粮食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增产350万吨粮食的计划。

沈阳市机械二厂平炉丙班全体职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推进快速炼钢法,不仅提前完成了1952年的生产任务,而且还增产1500吨钢水。旅大市(大连)的工人们提出了“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武器”“多车一个螺丝钉就等于多绞死一个美国鬼子”的口号,1951年完成了增产节约200万吨粮食的计划,1952年完成了增产节约250万吨粮食的计划。本溪市原煤公司1951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119.4%,完成增产节约计划105.18%。1952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115.3%,完成增产节约计划171%。1952年,辽东省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原计划工业方面增产节约粮食40万吨,结果增产节约粮食475720吨。农业方面的增产节约也超过了原计划,达到了3172037.9吨。

辽宁人民在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圆满地完成了爱国增产计划,为恢复国家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拥军优属方面的贡献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这个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辽宁人民为了表达对志愿军的支持和拥戴之情,解决志愿军指战员的后顾之忧,在各市抗美援朝总分会、分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优待军烈属的号召,开展了拥军优属运动。辽宁广大城乡的人民群众认为“不照顾好烈、军属,就对不起前方的志愿军”,提出了“先军属后自己”的口号,尽一切力量帮助志愿军的烈、军属解决生活上和生产上的困难。各级政府对农村的烈、军属实行了代耕制度。对特别困难的烈、军属,当地人民政府拨出优抚专款予以救济,并发动群众捐助实物,现金,保证他们的生活达到当地群众的一般水平。

沈阳市在拥军优属工作方面,普遍贯彻了土地“包耕、助耕”政策。全市受土地包耕、助耕的烈、军属有3794户,土地面积为38272亩2分。全市长年或临时受补助的烈、军属18484户,计96370人。

鞍山市人民在拥军优属运动中,捐献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慰问金14亿2530万元(旧币)、慰问品15551件、慰问信65420封。

抚顺市人民在拥军优属运动中,捐献慰问金88426712元、慰问品356大箱、慰问信26331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志愿军以很大的鼓励。

本溪市将拥军优属运动形成一种群众性的运动,1953年春节捐献的慰问金和慰问品比1950年春节捐献多了30倍。即使在平时,只要烈、军属有困难,都能得到帮助。烈、军属都反映,他们自己没有想到的困难,政府和群众都帮他们到了。

据21个市(县)的统计,辽东省人民在拥军优属运动中,共赠寄了375000封慰问信和大批慰问品、慰问袋到前线。

安东市(丹东)人民以高度的热情帮助志愿军烈、军属解决困难,仅三个区的统计就有453名青年参加了常年的拥军优属工作,有104名青年团员参加了护理志愿军伤病员的工作,有1900人参加了输血团,其中的1800人已输血,共输血58万CC。

辽西省人民在拥军优属运动中,在25个市县都成立了优抚工作委员会,各界人民把优抚工作订在爱国公约中,形成了群众日常自觉的行动。据统计,全省农村烈、军属的土地60%左右是由互助组代耕的。城市各界人民贯彻以“组织生产、介绍职业为主,物质补助为辅”的方针,热情照顾生活困难的烈、军属。据锦州、四平等9个市县的统计,1952年经政府介绍就业的烈、军属有2240余人。省政府还拨出20亿元作为烈、军属生产和生活补助费,并在新年和春节组织各界人民慰问团,向烈、军属进行慰问。

通过开展对烈、军属的优抚活动,使关心烈、军属,优待烈、军属,尊重烈、军属,成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9篇:医生支援工作计划范文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卫生部决定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两项工作的资源,实施农村卫生志愿服务项目(以下简称“农村卫生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一系列决定和要求,发挥卫生系统专业资源和共青团组织动员优势,积极推动以志愿服务方式支援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受援地提供基础医疗、预防、宣教等方面志愿服务,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1+2”(1名医师志愿者带1名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和1名当地医务人员)的工作模式,组织实施农村卫生项目,有效提高受援地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和大学生志愿者及当地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三、工作内容

1.在河北、内蒙古、宁夏三个试点省(区)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安徽、湖南、四川、新疆等试点省(区)各选择一个部级扶贫工作重点县作为项目县。团中央、卫生部招募在京医疗单位医师志愿者赴部分试点省开展工作,团省委、卫生厅负责招募5名医师志愿者,与西部计划派往上述各省项目县的20名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一道开展医疗、预防、宣教等方面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为1至2年,医师志愿者为3至6个月,每年2至3期。

2.按照省内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原则,辽宁、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实施西部计划地方项目的省(区、市)团委、卫生厅从省内大中城市医疗单位招募每期10名左右青年医师志愿者,与西部计划地方项目招募的20名左右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一道,派遣到本省1至2个项目县从事医疗、预防、宣教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3.按照对口支援的原则,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福建等东部省团委、省卫生厅以组织招募、定期轮换的方式从省会、副省级城市医院、防疫站、卫生教学科研院所招募5至10名青年医师志愿者分别派遣到内蒙古、甘肃、云南、新疆、贵州、宁夏等对口省贫困地区,从事医疗、预防、宣教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4.积极配合卫生部等部委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在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西部计划服务县,积极争取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参照“1+2”的志愿服务方式,开展医疗、预防、宣教等方面工作。

四、政策保障

1.大学生志愿者享受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中规定的八项政策和《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04〕16号)中规定的六项政策。

2.青年卫生志愿者享受团中央、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招募城市青年卫生技术人员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1999〕36号)和《关于实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志愿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青办联发〔2004〕16号)规定的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有关政策。

3.志愿者参加本项工作视作在基层农村工作经历,享受卫生部相关方面的政策。

4.青年卫生志愿者服务期间,原工作单位保留其工资、待遇并报销往返1次交通费;有条件的服务单位可提供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补贴;招募单位统一办理保险。

5.大学生志愿者和青年卫生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派遣、管理服务、考核表彰等分别纳入西部计划和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五、组织管理

1.团中央、卫生部成立全国农村卫生项目领导小组,相关各省(区、市)团委、卫生厅(局)同时成立本省农村卫生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卫生项目的总体规划、指导和协调,招募、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和青年卫生志愿者,制定相关政策,考核评估工作实施绩效。

2.项目县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具体实施。

3.日常管理工作由项目县团委、卫生局和服务单位共同承担。团委负责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卫生局负责协调服务单位落实志愿者服务岗位、制定工作计划;服务单位负责提供免费住宿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对志愿者进行业务管理并就志愿者服务情况作出鉴定。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有关省(区、市)团组织和卫生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项目县团县委和卫生局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2.推广经验,总结规律。认真推广学习河北、内蒙古、宁夏该项目试点工作在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1+2”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医师志愿者的“传、帮、带”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努力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为全面实施农村卫生项目奠定基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