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成教育范文

养成教育精选(九篇)

养成教育

第1篇:养成教育范文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培养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生活中许多小事做起。大家一定对文明守则不陌生,不打人,不骂人,不和同学起争执,不和同学闹别扭,在家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对长辈尊敬等。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这些文明守则倒是信口拈来,都能说上个一二,在实际行动中,却付之东流。我们这一代,是大人们口中所说的“小皇帝”“小太阳”,即便不是这样,在长时间家长的宠溺下,我们的意志也会被消磨掉,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把每一点每一滴的小事做好。从上学时不忘记带红领巾,到上课时的坐姿,都应该去重视,去真正做到。不要只在老师的监督下,爸妈的催促下完成,要自觉、自立。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果皮纸屑,路过的学生们,或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五、六年级的大孩子们,都没有去捡起,有的甚至一脚踩过去,不然就是踢到一边。没有一个人去弯腰,伸手捡起,再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只有三步而已。有时候,在上学的路上,可能会偶然遇到老师,我们这时候应该大大方方的向老师问好。可更多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低下头,假装没有看到,与老师擦肩而过。或许这没有什么,但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和素质,如果你行个队礼,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想必你会在清晨为老师送去第一抹明媚的阳光。我们在下课时,会在走廊上谈论某个话题而兴高采烈,一不小心就导致了分贝过高,而影响了那些还没有下课的班级,所以我们在公共场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像这样琐碎的小事还有许多,有的可能就藏在生活中,或许你多多留心,就能发现它的足迹,并加以改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养成良好的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沙后所中学六年级:常鑫磊

第2篇: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 养成 习惯 培养

今春我校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又一次改革尝试,每天上午增设半个小时的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其目的是,全面加强我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近一段时间来的实践,学生的道德风貌、文明行为习惯等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老师开始倦带怠了,开始松懈了,有少数班级的养成教育课开始流于一种形式。看,有的班在早读(语文);有的班在让学生看《我的安全小卫士》;有的班老师在讲课等等。再看还在认真上的老师:有的是以安全教育手册为主线;有的是以《知荣辱树新风》为蓝本;有的是以《规范》、《守则》为说教。总之,都没有从内容到形式,从教育养成到规范的建立,从目标到评价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与长期性,因为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还要进一步把养成教育抓紧、抓实、抓小、抓早。

一、养成教育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坚持“从学生身边的事做起,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养成做起”。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有的学生,校园里处处有《守则》《规范》要求,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食品袋;有的学生在节假日,在街头巷尾做好事,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学生,老师天天在讲爱清洁,讲卫生,但就是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就需要从点滴养成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轻声漫步靠右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穿戴整洁,不损坏学校的一草一木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就是质的飞跃前量的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二、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通过指导和训练。我们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利用节假日进行扶困、助残做好事活动,利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利用“三.八节”、“母亲节”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利用主题班(队)会课进行养成教育等。

三、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就更需要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利用规则是不一定可以教育好的,因为规则总是容易被遗忘。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可能创造的机会,给学生以必要的训练。使他们自觉形成知行统一。同时,要持之以恒,切不可“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要做到以上,我觉得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方位常抓不懈

一是全面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通过教师的自觉引导让学生自律,形成抓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以班级为平台,扎实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就当月的养成教育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三是坚持“分层次、低起点、严要求、经常抓”的原则,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四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地养成,重点发挥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育作用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

(二)规范化建章立制,

1、以《守则》《规范》为依据,制订《学习、卫生、安全制度》及《礼仪规范》,使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操作简约化。把行为规范教育与学校的常规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2、成立红领巾纪律、卫生监督岗,负责养成教育的日常监督,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

3、实行值周教师值日管理制度。每天反馈养成教育的相关信息,并及时督促整改。

(三)重活动增强实效。

1、开展“养成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明确教育目标,细化养成教育目的和任务,全面动员师生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制订“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评选制度,定期授牌、表彰,有效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每周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并且分年级开展序列化的教育活动。

3、利用班队会时间让所有学生将一周来做的好人好事、犯的错误进行如实的汇报,并以自评、互评、师评、周记的方式进行反思。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宣传教育,把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三结合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作用,把学生养成教育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议题,举办公民道德专题讲座及法制讲座,与居委会及家长委员会合办传统教育报告会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使养成教育在校有实效、在家有巩固,在社会有体现。

总之,我们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养成教育活动,真正使我校具有良好纯正的校风、优良的教风,浓郁的学风。让我校成为教师生活的家园,学生学习的乐园。让金色的梦想,成功的理想,科学的幻想在这里放飞。

参考文献

第3篇:养成教育范文

一、重视幼儿教育 养成良好行为

我们知道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要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比如:我们设计开展“风度翩翩的餐桌先生”系列活动,在一学期中推出系列进餐主题:“自助餐”、“我们的粮食哪里来?”、“粒粒皆辛苦”等活动。有的孩子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就随便扔掉,饭粒掉得满地皆是。通过一系列进餐活动和我们有意让孩子们背诵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他们懂得这粮食的来之不易。后来孩子们不管什么饭菜都能吃完,而且桌面干净。这就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不挑食、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行为。

有机地挖掘幼儿活动的价值。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尤为重要的,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有意识地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等,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在春游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去广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形成集体意识。走路,队伍要整齐,到了广场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场所卫生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展示他们的模范行为。

二、科学地创设情境 正确地引导幼儿

精心创设活动情境,高度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幼儿期在道德上是自利的,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地遵守。这一点在通常的教育观念中被看作一种缺点,但是幼儿道德的自利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我们设计的红花栏完全可以打动小朋友的幼小心灵,一旦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马上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也奖一朵小红花等等,让孩子明白,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就能够得到肯定。红花栏使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是多是少,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可以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感情,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幼儿遵守集体规则。轻易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在幼儿等候洗手的地方划上一条宽约30厘米的平行线,让幼儿排队在平行线内等候,目的是将孩子集体活动需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又如,我们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画上星星、月亮、睡觉的小动物,这样孩子来到寝室受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就静悄悄的,不大声喧哗,因为画面上已经提醒了幼儿在这里不能大吵大闹,更不能影响别人休息,这样孩子不需要语言指令,需要的就是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

三、抓住随机教育 赢得事半功倍

第4篇:养成教育范文

摘 要:作为职中班主任,应该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针对这方面的教育,进行了一些浅的研究。

关键词:养成教育 规则 好习惯 人格

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而言,一进校就要求他们思想进步,行为优秀,只能说是做老师的自寻烦恼。如果说要用严厉和残酷的方法,或者说不停得唠叨,逼着他们去接受教育,则无疑是揠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不能因为这些,就觉得职业中学的学生不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职中班主任,要懂得因材施教。职业中学的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不是思想,不是行为,而是习惯。由于一直以来沿用坏习惯,所以职中学生才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爱幻想,思想极端,不思进取。而要改掉坏习惯,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习惯需要养成。就算是坏习惯,都不是一天形成,更别说好习惯,要养成则难上加难。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班主任,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学生,在我不断思考总结下,我发现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很重要的。而且,养成一个好习惯,甚至会带动学生自觉形成第二个,第三个好习惯。难怪有俗语说:好习惯和好习惯是朋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当班主任的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那么下面我就简单说几点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些体会。

第一,用高标准来给学生定规则,明确自己的要求。

学生进校后,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拟定一个适合他们的规则。就像一个国家,没有法律的约束是不行的。一个班级,也首先要有班规。规则一定要定得细,并且一定要可实行,不能走形式。比如每天早上几点到校,在校需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要由班主任来明确要求,不能含含糊糊。

同时,也不能为了民主,就把定规则的权利交给学生,因为学生不了解学校的要求,更不会自己主动严格要求自己。这些规则,每一条,目的都要是为了给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不能不符合实际,过于苛刻。太苛刻的规则,等于没规则。所以这些规则,需要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中去总结经验,寻找那些适合自己学生的。比如我的规则中有一条:每次离开课桌时,凳子必须整齐摆放到桌子下,桌上必须没有任何物品,抽屉里必须整齐卫生。这条规则看上去太细,像要求幼儿园的小朋友,但是对于职中学生非常实用。因为他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就没有去养成这些习惯。所以刚开始没有一个人会收拾个人卫生,到最后每个人都做得很整洁。这就是规则养成一个人的好习惯的特例。

第二,解释清楚每条规则的目的,让学生不抵触。

有了规则,为了让学生执行,作为班主任我会逐条向学生讲解我的目的,我的初衷,以及本条规则对他们的好处。这点很重要,有的班主任忘记这一条,让学生心生怨恨。职中学生很懂道理,他们觉得对的就会去做,他们觉得你没道理,你怎么威逼利诱都不会做,或者说做得敷衍了事。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让他们明白你的苦心,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去接受。比如我定的有一条规则:不能向别人借钱,也不能借钱给别人。这条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觉得借钱给别人是出于对别人的帮助,但他们并没有自己赚钱的能力,往往会因此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在我以前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一问题。这时候,做适当的解释和教育,用一些实例去说明,告诉他们这条规则的好处,并且在班上反复强调,最后全班学生都接受了,推行下去也非常容易了。

第三,每条规则都要有实际奖惩措施。

没有奖惩措施的规则,形同虚设。对学生,不能用道德观念和传统等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引导他们。当他们做了,错了,没有惩罚,则失去了拟定规则的意义。我是采取每条规则都用操行分来对他们进行约束。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扣多少分,由他们自己定,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二是平时一定要公平,并且持之以恒,不能今天扣,明天不扣,有人扣得多,有人扣得少。并且必须把操行分作为最终评定学生操行的标准,让大家重视分数,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其实除了操行分,还可以采取工资制的模式,把操行分变成工资,扣操行分改成扣工资,每个月的工资可以兑换小礼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前体会到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总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奖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竞争的环境里,自觉培养好习惯。

第四,要派专人来监督管理,并随时随地监管。

每条规则,都要有专人来监督管理,扣分加分。这些事情不可能全由班主任来做,不然不仅班主任承受不了,而且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规则也成了黑洞。要养成学生的好习惯,就要做到随时随地都有监管,所以要把责任下放给学生。这时候就需要找得力的有责任感的小助手,班干部,定期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并且把每一条规则的监督责任细分给他们。通过小助手的记录和打分情况,每天都对学生们的行为进行点评,对表现得好的不要吝惜赏识教育,对扣分多的,也不要忘了批评提醒。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行为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后,会在这些方面自己多关注,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五,养成教育要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这点之所以我要提出来,是因为养成教育的目的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完整良好的习惯和人格。如果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最终会成为失败的教育。所以让学生自信,快乐,也是必要的。所以在监管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监督。这就需要在监督的小助手上下工夫。我的方法是轮流制,也就是让全班都有事做,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组成三个领导班子,每个月轮换一次。这样每个学生都受到了班干部的培训,也让他们除了被监督,也有监督别人的机会。那么在监督别人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也为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总之,“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我相信职中学生不是不好教的学生,如果去了解他们,接近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们以后一定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第5篇:养成教育范文

乔吉拉德曾说:“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的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学生的成绩和他们的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都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甚至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材,更重要的是要孩子成人,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必须把握好几个“静”。

一、 教室里要“安静”。

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有意识的注意力差, 持久性也不长,课堂上学生东张西望,随意说话,或小动作不停,甚至没完没了的自言自语。也有些学生觉得没趣,就敲着桌子自个儿玩,再看他的凳子,四条腿就悬空三条,一条腿独立着,坐在上面转圈圈,最终,凳子散了架,教室里就只剩下吱嘎吱嘎的声音,他贪玩不能完成作业,更使别人心烦意乱。安静的课堂就这样被打破了,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还会有谁能经受住诱惑呢?教室里的喧闹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样不安静的学习环境不能让人好好地思考、学习。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从正面引导,以激励为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我曾经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做了一张“争星榜”,凡是按规定表现好的同学都会给予加星,期末按星多少来确定“优秀少先队员”的名单。学生对老师的奖励敏感度极高,都开始极力地克制自己,积极表现,坐端正了,小嘴闭起来了,教室里的喧闹少了。我知道,那是一颗颗红五星的力量,小小的红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趁此机会,我没有吝啬表扬的言语,同时慷慨地送给学生一颗颗小红星,而且让学生自己在争星榜上贴星,瞧吧,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荣誉感和自豪感。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风气,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学生的成绩自然提高了。

二、 学生头脑要“冷静”。

经常有学生听老师说话,还没来得及听完整,一知半解时便抢着回答;也有学生做题瞟一眼就觉得会了,如:最简单的“给下列字注音”,他会会凭感觉写成组词,直到你提醒他读题,他才会恍然大悟;更有学生写字极其潦草、应付,多一笔、少一画,写完也发现不了错误。所有这些问题,看似粗心大意,其真正的原因是不够冷静,心是浮躁的。你一顿批评之后他才会改正,那是因为你的批评让他的大脑得以了冷静,才会更准、更稳地做事,所以培养学生的习惯要从“静心”开始。

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呢?教师是根本,先要把握自己。刚上课一两分钟,学生的心还处于玩耍的兴奋状态,要静等一两分钟,让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自己的语速,不能过快,对学生说话或讲课要做到清晰、准确或慢条斯理,这样学生就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冷静地去思考,才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切不可慌慌张张,挤时间、抢时间,让学生似懂非懂,那样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长时间学生会养成毛手毛脚的习惯。另外一定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

三、 教师心情要“平静”。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育,不要看见学生哪儿不顺眼,哪儿做得不对,就大声呵斥,就暴跳如雷,先不谈一个教师的修养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只看你这一通发脾气有收效吗?或者说暂时有效果,但对学生长期的养成教育那是最无效的一种办法。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把学生当作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来看待,多宽容他们的缺点或错误,平心静气地教育指导。

常见在课堂上,同学们都正专心地做作业、思考问题。突然发现一位同学却在玩耍,老师可能忍不住会大声点他的名字批评他,以引起他的注意,这样一来,不光这位同学注意了,而且会吸引所有同学的目光,一下子,思维被打断了,安静被打破了,教室里躁动起来了。他在全班同学中留下了坏印象,这种负面的作用可不小呀,我说此时教师应该平静的心态去处理,轻移步,悄悄地坐到他的跟前去提醒,或者示意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目的是让他知错改错就可以啦。教师的宽容豁达,学生会明白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一百次的苦口婆心、比一次次的大发雷霆更有效。

第6篇:养成教育范文

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处于重要发展阶段,心理开始逐渐向成熟发展,处于半成熟状态。此时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大多渴望独立,但又难以对自我进行“监督”,行为控制能力低,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经常会有沮丧心理出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养成教育强调政治、思想、品德等教育的融合,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毅力、完善的品质[1]。因此,在对中学生实施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养成教育的融入,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多方面素质进行培养,使中学体育充分发挥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养成教育的一些措施

1.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例如,体育课堂上学生需穿运动鞋,上课铃响之后,应该迅速集队,并由体育委员将队伍整理好等。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爱护、保护体育器材,积极与同学合作完成教师组织的任务。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为学生创建一些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积极参与,并提出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以对学生体育兴趣进行提升,对其独立能力进行培养。

2.发挥集体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对一些体育活动进行组织时,教师应该注重集体作用的发挥,组织一些需要学生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对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法。以跳绳这一活动的组织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10人左右一组的几个小组,组织学生完成跳绳任务:在60秒内,完成40个以上的连续跳绳。活动刚开始时,学生配合不好,屡屡失败。此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相互协调、配合,不断进行练习,最终将此任务顺利完成。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有效锻炼,而且能够对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对学生集体意识进行培养,将学生体育成绩及行为方式纳入良好班集体的评价中,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一种约束作用。为了集体的荣誉,学生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遵守体育课堂上的相关纪律,做出一些行为时也能考虑到集体的荣誉,自主对集体荣誉进行维护,从而促进集体意识的培养。

3.引入体育游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游戏指的是将学生体力发展、智力发展与身心娱乐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对游戏的结果进行评价是学生是否取得胜利,这可促使学生不懈努力,培养其意志力[2]。另外,每一个体育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对这些规则进行严格遵守,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将体育游戏规则的遵守迁移到以后社会生活中法律法规的遵守中。对学生行为方式进行规范,帮助其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例如,在篮球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为学生设置严格的规则。教师充当裁判员,当学生有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及时吹哨。这样的篮球活动有着严格比赛规则,为了追求胜利,各个小组的学生会相互探讨战术,默契合作,并积极拼搏,可培养自己的毅力、团队精神、体育精神等。另外,教师严格吹哨,让学生明确违反规则的行为,可使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争取在比赛过程中不“触碰”规则,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约束,规范其行为。

三、结语

将养成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中极为关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体育能否充分发挥出育人功能的关键。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进行更新,为学生创建一系列有意义的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将养成教育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

作者:王海丰 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参考文献:

第7篇:养成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化学素养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要素之一。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化学教育应有所作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07年秋,随着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全面启动,将会有更多人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很显然,国家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除提升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外,还要成力改善公民素质结构的积极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朝气的活力。

他们除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外,还要有植根于思想深处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思维,即科学素养。其中就包括化学方面的科学素养。

1 为什么强调中职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量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模仿力、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代。提高青少年的素养,能扩大眼界,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与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胡总书记在论述有关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中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即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和谐因素。而实现这种构建,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显然,具备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劳动者,才真正具备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公民素质,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作为人日和经济大国,其公民的化学科学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这个世界的生态环境、劳动效率和经济发展等。

中职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将发挥正面影响和改变周边人群的作用。比如,他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消费的态度,行为习惯和处事原则。

其次,作为生产劳动者,其对自然资源、生产资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生产劳动技术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应用,对劳动环境和劳保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还有,中职生中可能有些人会成长为领导者和决策者,较高的化学科学素养能提醒避免犯忽视漠视自然、环境、生态、能耗的错误,不做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决策。

2 职业教育中化学教育的作用

据统计,2002年全国约41.7%的初中毕业生未能上普通高中,按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将日渐壮大。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感、态度、思维、认知、行为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群体中相当部分人大多基础知识薄弱,对周边环境和应负的社会责任义务难有清醒的认识。大约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和鼓励。受挫湮灭了他们的自信,体会不到成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成了不得不应付的日常任务,成了负担,逐渐积累了对“高深”知识的恐惧,于是更受批评,恶性循环中强化了冷漠、麻木、不负责任。他们将来大多不会是专门化学人才,却仍要生活在与化学密不可分的物质世界中。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第13届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化学课程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包括让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以及提高公民的“化学素质”等倡议和要求。因此,向这个群体传授“够用”的知识即可,即相对于其将来的社会定位,构建相应智商的知识够用即可。

“教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育人。在进行“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而普及“大众的化学”过程‘一护,中职化学教育应顺应时势,更多地做到如何让这一群体中的每个人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一个人认识自己以及理解生活、社会、自然和环境,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间题,能使他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期盼的“公民的化学素质”,也就是说,最好能让接受化学教育的年青一代人有更高更丰富的化学情商。不只停留在身边会发生什么“反应”,将“产生”什么,更要关注这个反应及产生的东西对我们共同的家园有何影响。

一旦这一群体将“够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升华为科学素养,植根于思想深处,形成自觉正确对待自然、环境、社会和其他事物的人文精神,则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与白然和谐发展、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才会有道德本能力量的支撑,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活力之源。因为,科学知识只能治标,人文精神才是治本之策。

这些正是当前情势下中职化学教育应起的作用。

3 化学素养教育不到位的尴尬

在国外实行多年的垃圾分类收集与合理再生利用,在我们这里为什么如此难以实行?为什么人们麻木于养猪场和城市生活污水畅快地直排江河湖海?再看看我们的校园,快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代替了传统餐具,剩饭剩菜暴珍天物代替了儿时琅琅上口的“粒粒皆辛苦”。年复一年的志愿者活动红红火火,可为何今天的志愿者明天却可能一反身份在同一地方成了环境的污染者:郊外、公共场所、风景区里的垃圾塑料袋酒瓶碎渣和烤焦的山石能证明这点。“不乱扔垃圾”是孩提时代就知道的道理。小学开始的值日生制度使每个孩子都具备了起码的卫生道德和习惯,但当他们长大后为何出现了逆转?现在的社会成员绝大多数都当过值日生,其早先的良好习惯为什么没有内化为本能?这种令人困惑和尴尬的局面,正是包括化学素养在内的人文教育不到位甚至缺失所致。

假如,从我们手里走出去的一代代人无益于公民素质的优化,无益于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无益于优患意识的强化,甚至反而成为漠然者破坏者时,我们的化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与社会收效?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4 实践化学素养教育的一些尝试和感受

鉴于这一群体的特殊原因,目前的化学素养养成还只能在较低层次进行探索与尝试。比如,笔者曾尝试过以下操作:

(1)先易后难,培养兴趣。在学习芳香烃等有毒有害气体时,只介绍其名称,最好理解的基本理化性质,刻意避免或减少一些“难懂”部分的讲解,代之以要求查找收集其在我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环境中的存在、用途、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对环境和生态可能的影响等相关资料。通过真诚的付出,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鞋子,我的居室竟然也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知道为什么鞋厂包装材料装修材料厂常发生白血病等工伤亡事故,逃离火灾现场要贴地,而下水道里救人则可能有危险。于是会自觉地进一步去主动深入了解。

(2)专题大家谈。在世界水日,特意组织了专门讲水的讲座,要求大家谈对水的理解。努力唤醒对这一最普通、最“不值钱”但却最重要物质的化学情感,明确每个人应负的责任。

(3)走出教室,激发探究热情。结合志愿者活动、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相关主题、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现实的意义等。从探究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对环境的化学影响,到探究食品、工农业生产、劳动环境、劳动保护中的化学科学;城市垃圾的产生、成分、危害、去向及处理、回收、利用;食品的安全现状与绿色食品;现在的气候为什么越来越热,赤潮和蓝藻为什么爆发等当今最热门话题,要求通过互联网报刊查阅相关信息写出感受、体会和小论文。

(4)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参观城郊的垃圾填埋场前布置任务:观察那里的主要填埋物是什么;主要来自哪里;有无可能减少甚至阻断其产生;有无转化利用的可能等等。那里难以忘却的印象,成了长时间议论的话题。

这种“可以不在班里上课”“可以四处去看看”的方式放飞了心灵,也乐于被这一群体接受。探究的愿望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学生扩大了视野,热烈交流讨论所见所闻,变得关注社会,有了更多的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后,“提倡生活中少一些塑料袋,多一些菜篮;少一些,一次性,多一些复用性,少一些豪华,多一些实用;少一些时尚,多一些传统;少一些发胶摩丝,多一些纯真自然;少一些方便,多一些麻烦”,“节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成为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最热门最受关注的主题。当然,人们更期盼这些观念能相伴他们一生。

许多获奖和张贴公布的小论文让作者体验到了久违的自信、成功和快乐。不同程度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成功感’更是孩子自身的体验,没人能代替他体验,它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拿高标准要求他,学生就无法感受成功;而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中产生。”

第8篇: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注意力;成因;兴趣;连续性;环境;养成教育

一、分析注意力的成因及不专注的成因

要想更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要先解读注意力的形成原因。从心理学上讲,平时常被我们说到的“注意力”,很多情况下不能叫做“注意力”,只能算做是“注意”。注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人的心理活动能够选择性地对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这种活动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而注意力,是指一个人具备了能够随意实现注意的能力,注意力能够让人把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不被外界刺激所干扰。先弄明白注意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妈妈问:“我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他改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注意力很难集中。其实,家长的这种担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保持注意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专注水平,与孩子的气质、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外界的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年龄越大,能够坚持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会越长,反之,年龄越小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在一件事情上,小宝宝们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就觉得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宝宝,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

孩子的注意力跟大脑发育有关,一个人的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做一件事情超过20分钟,孩子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越是年幼的儿童,越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因为他们控制注意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干扰,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所以,当孩子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不能坚持学习和写字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宝宝,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因为,人的注意力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可能是源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学习或游戏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或者室内活动太多,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精力不能得以发泄,就会显得躁动不安;此外,还可能是源于疾病或者情绪上的问题,饿了、困了、病了、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等等,都会造成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显得心不在焉。

二、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才会更有效呢?我们认为父母及教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无论哪一个孩子,只要到达某一个阶段,就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而且非常想做。这个阶段被称做“儿童的敏感期”。在不同的敏感期里,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感兴趣的事情执著而专注。比如处在符号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身边的数字和文字会发生极大的兴趣,主动研究学习和提问。而如果孩子还没有经过对真实世界的充分接触,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一抽象学习阶段,此时家长提前教孩子,孩子就可能表现出不感兴趣、心不在焉,从而让人感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剥夺孩子做本应去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者经常打扰孩子,那么,不仅孩子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他的注意行为也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决定注意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

(二)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家长和老师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不宜太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7~10岁儿童20分钟,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让孩子放松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劳了就让他们动一动,喝点水,吃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儿童坐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儿童就越不专心。尽量顺着孩子的意思,让孩子能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

(三)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想使幼儿集中注意地学习,就要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种准备,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得适当。学习前也不要让孩子玩新颖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戏,使孩子在平静愉快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是集中孩子注意的必要条件,孩子的学习环境力求单纯固定。有条件的最好能让孩子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地方,没有条件的学习环境也要力求单纯。孩子在学习时,如果大人走来走去,说这讲那,甚至听广播、看电视,就会严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学习时,家长也最好坐下来,看点书读点报,或作一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

(四)游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用静态的游戏延续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玩拼图、穿珠子、五子棋等静态活动。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孩子在聚精会神玩游戏时家长和老师不可随意打扰、干涉,保证孩子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五)适宜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幼儿注意的条件。人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直接影响人的注意。如果让孩子学习的内容与他的需要无关,或是教的内容太深,超出他的经验范围,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如果内容太浅,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到”的内容,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善于从纷杂的现实中,选择孩子尚未掌握、但经过努力能理解的内容教给他,其注意自然会集中。还有,孩子坐下来刚学习时,家长和老师可以让他们学习最感兴趣后较容易的东西,待集中精力后,再学习其他东西,这样效果会更好。

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参考文献】

[1]崔华芳.培养孩子注意力的50种方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养成教育;内涵;发展路径

“养成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1989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强调:“要注重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鉴于此,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养成教育也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青少年养成教育,首先要把握养成教育的内涵,并由此反观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状,继而确定青少年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

1 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养成教育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要界析养成教育的内涵,首先要从分析人的属性入手。人的属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物性(自然属性)和理性(社会属性)。人的物性与生俱来,具体包括人的生物性和动物性;人的理性由文化、文明为载体而传承,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互动活动中逐渐养成。一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物性正常发展与理性逐步提升的结合过程,人的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1]人的理性一般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指知识技能和伦理规范的认知与行为,即个体对社会意识、规则、价值标准的接受以及与之相吻合的个体行为表现;后者是指道德品行与人文精神,即个体对以上社会意识、规则、价值标准的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同时将此标准外化为自己自觉、主动地行为表现。因此,工具理性的内核是求真,价值理性的内核是求善求美。其中,工具理性是基础,价值理性是导向。[2]养成教育的责任就是在承认人的物性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人的理性。

人的理性提升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个性道德理性的形成。前者是后者的生活外化,对应人的理性属性中的工具理性,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基础,对应人的理性属性中的价值理性。[3]养成教育既要塑造个体的外化行为,培养个体的行为习惯;也要促使个体逐步认可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前者注重对个体德行的生活养成,后者注重对个体德行的价值启蒙。这便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养成教育包含外在养成和内在养成。

当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价值体系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德育的重心不应仅是单一的价值体系的传输,而是提升个体在遵循社会基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自主选择的意识与能力。[4]外在养成固然重要,然而内在养成因其着眼于对个体的价值启蒙而应成为养成教育的核心。由此,“养成教育”中的“成”应释作“生成”、“长成”,却非“约束成”、“规范成”;而“养”应释作“培养”、“修养”、“习得”。“养”是“成”的手段和途径,“成”是“养”的目的和结果。[5]

2 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养成教育之于德育的重要意义虽已成共识,但在对养成教育的内涵理解和实际操作中,尚明显存在问题。

第一,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思维惯性,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评价标准。考试,这一原本作为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的工具,却成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结果导致教育目的的异化。与之相关的,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上,并认为好的学习习惯是达成良好学习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于是许多学校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本该作为养成教育终极目标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养成教育的宝贵品质――“提升学生自我意识”却被忽略掉了。

第二,重视外在养成,忽视内在养成。目前的养成教育实践主要体现了两种价值取向:“规范规范”的知识性养成观和“规范行为”的行为性养成观。前者是指将道德知识的传输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表现为德育教学化,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后者将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片面追求德育行为,把行为凌驾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上,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表面化和虚假化。[6]在这两种养成观的指导下,教育者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强调“他律”的作用,学生往往难以真正内化道德规范,更难以产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是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产生的稳定、自觉、持久的行为,道德信念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激发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信念行为”养成观的指导下,才能具有长期稳定的自觉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成教育。

第三,纠结于问题行为,忽略发展学生的优势。目前养成教育更多地将视角定格在学生表现出的所谓“问题行为”,继而以帮助与被帮助的线性方式进行教育,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产生的是心理上的“问题认同”,接下来便将“问题”作为回避学习、逃避责任的理由,最终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自暴自弃。[7]这种结果背离了养成教育的初衷。养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前提是树立“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应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线性关系,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中发掘闪光成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调整自我认知,唤醒自我悦纳。

3 青少年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养成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青少年养成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整体合力。具体说来,青少年养成教育应遵循系统化、发展化、生活化的发展路径。

第一,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是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素功能的优化是系统功能优化的前提,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系统功能优化的重要条件。首先,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功能。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提升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提高自身修养,身教与言教并重,以榜样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在学校教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养成观,淡化教育功能的工具性,搭建养成教育平台,组织养成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面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在社会环境方面,要联合社会相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其次,学校教育要充当好协调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中介角色,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同时与校外相关部门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广泛利用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并积极联手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总之,在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三者虽然分工不同,但应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和功能上的互补。

第二,青少年养成教育是发展化的教育。青少年是发展的人,这一本质特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二是青少年在某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行为”不具有终身性,青少年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第一层含义要求养成教育的重点任务应具有阶段性,如在初等教育阶段应重点训练学生基本的卫生习惯、遵守规则习惯、读写习惯、作息习惯等,在中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为人处世习惯、锻炼习惯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实践习惯、创新习惯。每个阶段养成教育的任务虽有侧重,但各阶段应前后连贯,保持一致,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是后一阶段任务完成的基础,后一阶段的任务是在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基础上的提升。第二层含义要求教育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不是竭力挖掘学生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正是通过“问题行为”所带来的经验才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问题行为”终有原因,与学生一道寻找原因,发现学生的潜能,时刻抱以期望,指引学生发展才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养成教育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而是真实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教育。首先,养成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其次,养成教育应融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只有在道德实践中对道德规范进行反复的体验和检验,才能够真正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而产生道德信念,而只有在道德信念指引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养成教育的根本目标。最后,养成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8]养成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实现的,正因如此,在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中,应重视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力量和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来内化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认同和内化,最终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

【参考文献】

[1]高联合.论青少年养成教育中的他律和自律[J].青年探索,2009(1):40-43.

[2][8]徐浙宁.社会进步与养成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4(6):13-19.

[3][4]唐凯麟,刘铁芳.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05(2):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