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城的故事范文

小城的故事精选(九篇)

小城的故事

第1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对走马古镇最早的印象是“走马观花”。每年的阳春三月,走马镇的桃花次第开放,粉红粉红的,像片片火烧的云。这时候便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观看桃花,从而有了山城的“走马观花”一说。

从解放碑出发,经成渝高速,在走马镇下道,路程约30公里,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走马古镇,确切地说叫“走马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在《巴县志》里面就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走马岗”事实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自古以来,又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

一下车,就能看见一棵古老而硕大的黄桷树站在古镇的入口处,郁郁葱葱,微风吹过,它会婆娑地向游客们述说着古镇的昨天与今天。穿过黄色的古城门,便是绵延800米的石板老街,在飘渺的薄雾与微雨里,似一卷展开的竹简,载满了古镇的沧桑往事。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结构,街道则以宜人的尺度拥抱着我,这才是街道,和大都市的街道那种尺度有着天壤之别,充满了人情味。

每月的农历初二、五、八是九龙坡区走马镇的赶场天,人来人往、肩挑马驮的场镇熙熙攘攘。鞋匠的叮当声、小贩的吆喝声,刘胡子饺子、三门口汤锅及各种传统建筑和工艺店铺,一个鲜活的古镇便展现在你眼前。“在在500多年前,走马场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市级民间故事演讲家、走马老街关武庙戏楼茶园掌柜、70岁的刘远扬说。过去古街巷上,进出场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馆等酒楼戏台一应俱全。

小城故事多

走马古镇流传着一种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因此它的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重庆古镇自古以来都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民间故事也就得到了创造和交流。

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1992年,工农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2007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马镇的民间文学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为主,曾经出现过“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据统计,走马镇能讲故事500-1000则的有3人,200-500则以上的有10人,100-200则的有15A;能唱500首以上山歌的有2人,100首以上的有6人。

目前,走马镇共采集了故事目录10915则,已采录整理了9714则,并采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200则,歇后语、俗语、楹联等4000余则,录制磁带400余盒。现已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魏显发民间故事集》、《工农村民间故事选》。而民间故事、歌谣已陆续在全国和省市报纸、杂志发表了50余篇,并有一批故事、歌谣收AT四川省、重庆市、原巴县的民间故事集成卷和歌谣集成卷。

中国的格林兄弟

走马古镇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他就是――魏显德老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他和他的兄弟魏显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他们讲述的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是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

魏显德老人是“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14岁开始随父亲流浪卖艺,22岁时已能讲述5000多个民间故事。解放后,他回到老家务农,此后他在心里进行整理,保留了1500多个具有巴渝文化色彩的故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调查“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首次授予包括他在内的10位艺人为“中国民间故事家”。在这些人中,魏显德排名第一。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问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据当地人介绍,在他83岁高龄时,仍记忆力强,曾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后面是壁山,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

不幸的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大王”魏显德因心肌梗塞在2009年4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86岁c如今魏显德老人的坟头已是浅草初长,可他留下来的那些故事已化作春雨,洒满人间。

风雨关武庙

进入古镇,就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关武庙戏楼。关武庙,又名关圣庙,是祭祀关圣大帝――关云长的寺庙,是巴渝地区最常见的庙宇之一。

关武庙戏楼是古镇现在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砖木结构,构件雕刻精美。一楼一底共两层,上层是戏台,穿斗大堂式结构,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戏楼上装饰撑拱、挂落、雀替等镂空雕饰,戏台两侧有一副楹联:

古今一场戏离合悲欢毕竟为人结果;

俯仰皆身鉴飞歌恒舞漫步走马观花。

下层是茶楼,为半地穴式设计内设登台阶梯,与戏台紧密结。它是走马场最大的茶馆,可摆20多张茶桌。在茶馆的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供表演的讲台,上端挂着“走马故事会”的金额字匾。讲台两侧的木匾上刻写着一副楹联:

故事家家讲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

山歌年年唱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

厅堂右侧的木柱上也挂着一副楹联:

蛟腾凤起旋看走马赴琼林:

山清水秀已见文星临艺苑。

现在茶馆里说书讲故事几乎没有了,唯一常见的只是几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喝茶打牌,回味着过去的故事。茶馆的老板是一个好客的中年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品茶。他告诉我,每个月的8号、18号,是武庙戏楼茶馆固定的故事会时间,有时也会根据节气临时组织一些故事会,但现在听故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闲聊之余,他为我讲起巴人的故事,唱起古镇旧时旅店招呼客人的歌:“楼上楼下客,耳听幺师来交接,各人的草帽衣衫各人晓得,乱摸人家要不得……”还有街上叫卖的歌谣:“黄糕粑来得哦一一老头开水,盐搽鸡蛋,芝麻干、豆腐干桂花炒蜜糖唉……”也讲述当时老街上行走的漂泊艺人如打尺梆梆(唱道情)、打花鼓、打金钱板艺人所唱的小曲,以及抬滑竿(竹竿上捆着竹椅的简易轿子)乖口打石头的号子,还表演了几段端公(神巫)的歌舞,都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秘味道。

沿着千年的石板街往前,光武庙的身影慢慢地模糊起来,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心里顿时有种淡淡的忧伤。或许,天南海北地讲故事、“冲壳子”,或扯开喉咙唱山歌,已经成为了回响,尽管你有再精彩的故事,又有谁会去轻轻翻开你的邢一页。

千年古驿道

行走在狭窄的古驿道上,细碎的雨滴从两两相对的吊脚楼屋檐上落下,像是句句述说着千年的梦呓。

斑驳、狭窄的古驿道向西逶迤延伸,穿过炊烟袅袅的村庄与铺陈七色的田野,诉说着走马古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延绵的走马岗通向缙云山脉,那里有一片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道碑,即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政碑、旌表营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已饱经风雨的磨蚀,给人一片苍凉。“德政碑”镌刻“严正宽平”四字,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宫德政的期望,也蕴涵了峻险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

沿坡而上,路边能见到两处摩崖石刻,一日“险设天成”,一日“巴县西界”,笔画道劲,浑厚庄重,颇感沧桑。我曾听到一个巴族故事: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他噱慨刎颈换取三座城池,并留下这样的话:“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让人满怀唏嘘。巴将军的墓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离走马古镇也不怎么遥远。

第2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美儿和丽儿是公爵。的两个舞娘。她们情同姐妹。

公爵是残暴的人,他很无聊,下令,让美儿和丽儿在城堡顶端的边缘处舞蹈,落下去就活该。

美儿和丽儿来到边缘处,她们对视一笑。

舞蹈,再舞蹈,脚尖处着地面,旋转,再舞蹈。

公爵厌烦的吼了一声,停!他厌烦了。

美儿和丽儿不停止,她们笑,泪水在落下来。

公爵拿出箭,射中了两人。

她们没有倒,依旧舞蹈。

第3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但是,如果要更文艺、更浪漫,巴黎、伦敦、柏林这些大都市似乎永远都比不过那些充满童话般梦幻气息的古朴小城。因为那里是书卷气十足的大学城,文艺的气息散落在小城的每个细节中,让那份浪漫深入骨髓。

英国杜伦大学城 在古朴小镇的书卷气中沦陷

芮 涵

如果你厌倦英国大都市色彩斑斓的城市生活,那么你可以去古朴的小镇感受淳朴的民风以及英国人的绅士和友善,那里是著名大学的所在地,有很多年轻人的面孔,古老却又充满青春的活力。虽然这些小镇地方很小,但在那里居住或读书,你会很快熟悉它们的每一条街道。而杜伦小镇古朴中透着宁静,安逸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你留学和生活的好去处。

尽管此时,我就在欧洲,但记忆中的那些影像还是伴着湿润的清风一个接一个明亮地、令人心醉神驰地走了过来:卖花女在街道上四处游荡,蜿蜒盘旋的狭窄石阶路陡峭峻拔,夹道皆为常春藤掩映下鳞次栉比的古老房屋,馥郁的繁花顺着延伸的枝条爬满雕花铸铁的阳台……我对欧洲文化的影像记忆与杜伦小镇真实的景象融为一体。

杜伦到了,我暗暗吟咏济慈的诗:“这座小镇,教堂的墓园,圆顶山/这云雾、树木、夕阳,虽然美丽/却显得寒冷、陌生,像是在梦里/很久以前梦见过,现在我重新梦见……”

900多年前,征服了英格兰的威廉一世看中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小半岛,下令在连接陆地的咽喉处修筑一座城堡。后来半岛上有了街市,杜伦就这样出现了。这里山丘广布、绿地延绵,温婉的杜伦河静静地环绕过小镇,那些由石子或石砖铺成的小路也跟着蜿蜒起来。成群的水鸟在泛着粼光的河面轻踩鼓点,与河岸两旁言谈欢笑的路人们相映成趣。澄净的天空,慵懒缱绻的云朵,映衬着杜伦保存完好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宫殿以及巨大的诺曼大教堂。人们都说,有水有山的地方总是有更多的灵气,杜伦离喧嚣很远,离心灵很近。

杜伦小镇只有30000人,而大学生却有6000多人。杜伦大学的校园校舍分布在全城各处,整个杜伦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连同这个地方都散发着一股古老的羊皮卷的味道。杜伦大学有至少12个学院,每个学院也是一个生活社区,社区内除了宿舍,还有食堂、阅览室、洗衣房、购物中心、活动室和体育场,当然还有“社区管理中心”。毫无疑问,杜伦是牛津、剑桥之外的又一座大学城。

中世纪时,杜伦是防御苏格兰人南下的要塞,也是主教、伯爵们的官邸,至今古城堡内诺曼人时代的小礼拜堂等古建筑仍完好如初。19世纪古城堡改为大学校舍,13世纪时大厅成了学生食堂,古城堡功能的变化也正是杜伦从中世纪的军事要地和宗教中心转变为现代大学城的一个缩影。

诺曼大教堂是世界上最美的哥特式教堂,走进穹顶高阔的教堂,只见一位身披教衣的修女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川流不息的参观者。美丽的教堂内院有一道长长的门廊,一群刚刚排练完唱诗,披着长长风衣,明眸皓齿的歌童在教士的带领下静静转过回廊。世界著名的《哈利・波特》系列影片就曾在这里取景,其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镜头聚集了英国许多不同的教堂,有许多场景就是在宏伟的诺曼大教堂拍摄完成的,所以这个地方受到许多《哈利・波特》爱好者的追捧,连小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魔幻的世界。

一个秀丽无比的花园弥漫着天堂的静谧,它衬着头顶不知何时起的彤云密锁的天空,以及远处一望无际的荒野。在这个长满迷迭香、开着地黄花的花园后面,住在古老房子里的人一定能听到每日教堂准时响起的悠扬钟声。在花园高高的围墙外,是一条常春藤蔓延的中世纪风格的长不见底的石子路。

我不得不承认,这座花园狠狠地打动了我的心。我随身带着一本《纪德书信选》,坐在静得只能听到风声鸥啼的花园里,把它打开:“我当时坐在这个花园里,看不到太阳,但空气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芒,仿佛湛蓝的天空变成了液体,正飘着雨丝……是的,在这条长长的小径上,的确好像有光在流动,而在那流泻的光芒之中,树枝梢头缀满金色的泡沫……”

教堂对面是一座古城堡,这座城堡就是杜伦大学一部分学生的家园,为学生参加社会与学术活动提供了极佳的场所,但请注意,那些宿舍主要是面向本科生的。学院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住宿,同时也组织艺术展览、客座讲学以及音乐会等各种活动。杜伦大学拥有繁荣的剧院基础,一个主干社团就有超过600个活跃会员。学校大剧院在每学期的每周都会排练学生的作品,而且它是学生作品得以演出的唯一场地,“学院四重奏”、“城堡礼拜”、“在夏天”、“爱丁堡边缘文化节”以及其他受欢迎的节目都会上演。而音乐在杜伦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娱乐项目,杜伦大学合唱团和管弦乐队尤其出名,诺曼大教堂合唱团给杜伦大学的学生提供了7项奖学金项目。

第4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故乡三部曲 故事地点 叙事结构 画面

从1997年开始,贾樟柯陆续推出了《小武》、《站台》、《任逍遥》和《世界》等作品。凭借着这些作品,贾樟柯经历了为自己命名、获取拍摄投资和进入体制内创作等一系列事件。2006年,贾樟柯的新作《三峡好人》问世。因为它独具特色的贾氏风格,同时也因为它在国际上的获奖,这部作品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此之前,人们对贾樟柯的作品有所争议:“当贾樟柯在海外赢得奖项和赞誉的时候(特别是因为《站台》),很多中国人都怀疑他在向外国人献媚求荣,可当贾樟柯后来通过正式的国家电影制作体制完成了《世界》,有些中国的影迷又表示忧虑,担心他会失去艺术独立性。”而《三峡好人》的问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其创作动态的机会。

故事

“山西人的故事”作为贾樟柯作品风格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始终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无论是扒手小武,还是保安队长成太生,无论是文工团员崔明亮,还是社会青年彬彬,他们都和导演一样,出身于山西的一个小县城。作品中这些有着浓郁山西特色的人和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事,不仅获得了看到这些影片的国内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为导演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称呼贾樟柯早期作品的时候往往以“故乡三部曲”来替代。不过,这样关注故事的“山西特色”很容易忽略掉“大时代的小故事”的事实。实际上从第一部影片开始,导演就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作为故事的背景,以个人化的风格关注各种边缘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境遇。作品中那些个体的生命际遇,无不是融入了历史时代的变迁之中,具有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所以,这些故事虽然都是山西人的故事,却具有一份普遍性。

《三峡好人》依然是“大时代的小故事”,它折射出来的仍然是这个正在剧烈变化的时代,改变了的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前的山西汾阳县城在影片中已经变成三峡边的奉节县城。严格来说,在《世界》中故事的地点就已经发生了改变,成太生和小桃已经离开了汾阳县城而来到北京打工。但是,人们却发现,在大都市中展开的山西人的故事远没有在小县城中展开的山西人的故事能够触动人心,过于概念化和符号化的问题从故事地点转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世界》中,虽然贾樟柯仍然带着他一贯关注小人物的真诚,但是由于地点的变化而带来影片质感的减弱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在这部影片中。人们再也看不到小县城的那种粗糙和富有质感的生活状态。而这样粗糙的质感所体现出来的纪实风格。不仅使“故乡三部曲”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凝重的气息,同时赋予了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个体悲凉与温情的双重情感基调。

因此,当人们看到《三峡好人》的时候,故事的地点再次发生了变化,故事展开的空间已经由大都市再次回到了小县城。虽然三峡边的这个小城和以前的汾阳县城相隔千里,虽然它的蒙蒙雾气和北方小城灰黑色基调截然不同,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粗糙的质感却几乎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影片再一次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和汾阳一样散发着破败气息的小城,也呈现出在这个地方生活着的一个个个体。影片中的断壁残垣、肮脏的房屋和狭窄而又混乱的街道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影片中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电影所要表达的特定历史文化环境及其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地点的转换,也更加增强了贾樟柯电影中人物及其故事的普遍性,把一个和汾阳相隔万里的小城同样融入了见证历史文化变迁的电影铭文之中。

故事地点的变化也使故事的内涵更加丰富。实际上,贾樟柯以往的作品都是以时代的变化为背景,以接近于纪录的方式展现转型时期中国的某个侧面或历史的某个瞬间。撇开地点变化的因素,其实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任何故事都是富有意味的“中国正发生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人的命运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在转型中动荡、变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个翻云覆雨的社会中丢失和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现实的生活本身已经提供了比任何戏剧都更加戏剧性的素材,也提供了比任何故事都更加鲜活的人生传奇。”因此,贾樟柯那些以真实的影像呈现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与当下的状况,也看到了许多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历程。不过,在《三峡好人》中,奉节县城却缺少了北方小城虽然破败但还悠然的几分气息,更多的是矛盾和冲突相互混杂状况。这当然和故事地点的选择有关。在以前的作品中,剧烈变化的时代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而这一次由于地点的变化,剧烈变化的时代更是以“三峡工程”的面貌出现并走到前台,成为影响人物命运的直接因素。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要在两年之内拆掉的县城”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显得更加集中与真实,而贾樟柯的作品也因此呈现出一个独立于主流话语之外的“小城故事”。

当然,《三峡好人》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依然来自山西。农民韩三明和护士沈红为了寻找各自的爱人分别从山西来到了三峡,在这个小城中,跟随两个山西人的寻找轨迹,人们可以看到和小武一样在黑道上谋生的小混混,可以看到和彬彬一样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也可以看到因为拆迁而造成生活发生变动的形形小城居民。虽然二人的故事走向了台与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是影片的结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两个目的不同的山西人身上,通过他们和他们身边人的故事,人们同样可以看到贾樟柯以自己的方式赋予小人物的悲凉与温情双重情感基调。这是贾樟柯电影所没有改变的。

叙事结构

和贾樟柯以往的电影不同,《三峡好人》在叙事上采用了段落式的平行结构,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虽然同在三峡展开,但叙事上却互不相干,自始至终没有合为一体。实际上,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电影《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有意识地把一部影片分成多个段落或多个小故事进行讲述,通过时空的切割与重组构建起一个相对陌生化的文本。这种独特别致的段落式的结构方式,在墨西哥电影《爱情是狗娘》和香港电影《重庆森林》中都不难看到。甚至在与贾樟柯同为“第六代”的那些导演的作品中,这种打碎重组的段落式结构也一再出现,成为电影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形式要素。而这一次《三峡好人》所采用的段落式平行结构,和贾樟柯作品一贯的纪录风格奇妙地融为一体,造成了相对于过去作品的一次改变。在影片中,导演通过和两个山西人都有关的“小马哥”、魔幻化的飞碟与三峡游船的汽笛 声,始终让两个故事虽然若隐若现地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

应该说,包括《三峡好人》在内的众多的段落式结构影片,通过这种特殊的片段化的结构模式,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本真形态的一种思考,从另一视角反映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在这些导演手中,这种片段缀合的结构方式,或是揭示了生活的破碎和残片形态,或是展现了生活是荒谬的存在现实,或是抒发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时空感受。而具体到贾樟柯《三峡好人》叙事结构的这次改变。它带来的信息显得更加复杂。平行的段落式结构和故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不仅使人们看到影片中社会边缘人和普通人在三峡的各自情感体验,也让人们看到人生的无序、无奈和无法把握。这两个以“三峡”拆迁为背景相互独立的生活片段,虽然在叙事上不可能达到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效果,也缺少经典好莱坞叙事的戏剧化元素,但是它却能够通过结构的力量体现出生活本身的一种真实状态,把两个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故事和人物,甚至把超越这两个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本身更广泛的内容,都挟裹进一个由剧烈变化的时代所编织的无网之网中。

与这两个段落式平行结构相适应,导演在影片中椿心设计了一系列二元式的意象:三峡,山西、复婚,离婚、拆房子/下煤矿、夔门峡谷,壶口瀑布、“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通过这样的设置,尽管人们面对的只是影片中一个剧烈变化时代中个别的事件,尽管贾樟柯以前作品里的县城这一次没有出现,但观众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部影片是如何将奉节县城和千里之外的山西小城联系起来,也会感受到这部影片是如何把两个孤立的故事赋予了普遍的意义。其实无论是在影片中出现的奉节,还是在故事中缺席的汾阳,无论是农民韩三明毅然决然地复婚,还是护士沈红无可奈何地离婚,都与我们正在遭遇和正在经历的中国当下现实有关。是如“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般急剧变化的社会中的一部分。正如在过去的作品中贾樟柯用“三部曲”的结构或者说是三部电影的篇幅来展现大时代下的县城小人物一样,在《三峡好人》中,贾樟柯也利用平行的两段式结构和一系列的二元式意象来强化了人物的时代感与故事的普遍性。

影片在结构上的精心布置、在意象上的刻意营造以及在关联线索上的巧妙安排,都显示了贾樟柯正在尝试着把自己的作品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而这样的尝试也给作品带来叙事上的变化。当然,《三峡好人》在叙事上也依然延续了前一部作品的某些习惯。在《世界》中,导演通过“大兴的巴黎”、“汾阳来的人”和“一天一世界”等片段把影片分为若干个小故事进行讲述。同样,《三峡好人》也是以“烟”、“酒”、“茶”、“糖”以为段落,把独立的两个故事切割为更加零碎的几个部分。与前者不同的是,二者虽然都以零散化的面貌出现。但后者在结构上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有一定的前卫性。尽管前卫性的叙事结构和纪录式的风格可能存在着某种抵牾,但在《三峡好人》中它们竟能够水融般结合在一起。

视听风格

如果说,在《三峡好人》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影片叙事结构的话,那么变化较小的就是影片的视听风格了。作为在山西汾阳县城长大的导演,贾樟柯强调用摄影机捕捉和纪录当下的、自己熟悉的县城生活。因此,在“故乡三部曲”中,他并没有让摄影机离开他了如指掌的故乡小城去拍摄他并不熟悉的内容,而是用手中的镜头坚守了自己对于小城镇的电影书写。他的镜头关注小城镇里最为直接的感性层面,在个人化的体验中呈现小城生活点点滴滴的真实感觉。纪录小城镇的历史变迁和当下状态。破败嘈杂如大工地般的县城街道,建筑外墙上无处不在的宣传标语,荒弃不用的候车大厅,甚至包括县城居民茫然的面孔,都被贾樟柯的摄影机一一纪录下来,显示了小城作为一个破败的煤矿工业城市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经历的现实,给人一种主流媒体之外的真实画面。即使是离开了故乡的《世界》,导演也把镜头长时间地对准了城市边缘人的生活空间。而在《三峡好人》中,人们感受到了和以前的作品一样的气息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锈迹斑斑的工厂设备,昏暗压抑的生活空间,气氛热烈却又俗艳无比的歌舞厅,所有的这一切再一次回到了画面中。这些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视觉性元素,同样呈现了字节作为一个处于拆迁中或者说即将消失的县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在经历的现实,使这个充满了废弃意味的环境和在这里生活的无人关注的边缘人群之间建立起某种隐喻性的联系。

贾樟柯通过对空间和画面的独特选择。重构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即将消失的影像记忆。以区别于官方话语的方式呈现出正在逝去的历史。由于他作品的画面总是呈现出一种灰黑色的色调。所以这种“个人记忆”是灰黑色的,这样的色调也恰好能够反映出故事中人物粗糙的生活环境与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另外一方面,灰黑色也和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山西的煤矿工业小城――相适应。不过,在《三峡好人》中。由于故事地点的变化,虽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过去的灰黑色,但在影片中出现得更多的却是雾气蒙蒙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不仅符合了奉节的自然特征,它也同样暗示了故事展开的小城是一个过度开发与正在废弃的地方。其实从影片开头缓缓出现“贾樟柯作品”字样的那一格开始。雾气弥漫的画面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并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以前的作品中,导演是在用接近于故乡土地本色的灰黑色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而在《三峡好人》中,导演用摄影机带给人们的却是一幅渐行渐远、转瞬即逝的雾中风景。

第5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增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型城市不断涌现,如东京、纽约、孟买、上海、北京等。这些特大型城市不但人口规模巨大,而且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动辄上万人甚至数万人,如上海中心八城区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万人,孟买达3万人。巨大的人口带来经济繁荣、商业机会和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其中特大型城市的安全风险问题最为突出,因为其直接影响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拿人群踩踏事件来说,2004年2月5日的北京密云灯展人群踩踏事件导致37死15伤,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人群踩踏事件导致36死49伤。加强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治理、提高安全风险抵御与应急救援能力,成为特大型城市管理中一项突出的紧迫课题。

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全过程治理模型

安全风险治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类、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五个阶段。在一个特大型城市,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治理机制也应该从安全风险识别开始,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类,进而提出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分析和评估风险,动态调整控制策略和措施,城市安全风险全过程治理如图1所示。

1.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识别是安全风险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因素识别与风险的发展变化预测两个方面。对于特大型城市,其安全风险因素数不胜数,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更多的是人为和自然耦合的;既有来自高楼大厦、工厂、景观等地面上的,也有来自地铁、民防设施、隧道等地面下的,还有来自冰冻雨雪极端气候、雾霾污染等天上的。很多风险因素我们熟视无睹,其造成的灾难事故屡屡发生;而更多风险我们一无所知,面对灾难手足无措。城市管理者应该对城市有准确的了解,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和数字化时代,大部分安全风险因素其实是可以而且容易识别的。

笔者提出一种采用空间、时间、人物三要素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判别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的方法。如外滩观景平台、南京路步行街、地铁人民广场站、公交车、老式里弄等不同类型的地点,在不同的时间可能聚集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事故。三要素及可能的事故类型如表1所示。

在这三要素中要特别注意人的因素以及三者的稍合作用,如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在人群大量聚集的时候,必须考虑参观者多为年轻人,容易冲动或恶作剧,在人群中放一个鞭炮或者喊一句“砍人了”的恶作剧,都可能造成严重踩踏事故。在判别出主要风险因素及可能的主要事故类型之后,要对风险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在互联网时代,要特别重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发展预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当预测到风险可能接近阈值时,就必须进行风险预警,采取干预措施,否则事故必然发生。

2.安全风险评估。事故发生的概率实际是很小的,所以容易被人们忽略,侥幸心理普遍存在,但一旦发生,往往危害结果巨大尤其是危及生命,令人追悔莫及。所以,安全风险评估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可以应用矩阵分析、事故树、仿真模拟、统计分析等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事故的安全风险概率大小及事故隐患危害后果进行定量评价。如化工厂爆炸、泄漏的危害就可以用模拟仿真进行科学计算,安全风险的大小正是上述两者之积。

3.安全风险分类。事故隐患风险无处不在,有些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有些则是能够消除但由于成本太高得不偿失的,有些是可以容忍的,有些则是绝对不能承受的。因此,风险分类很重要,关键是要确定合适的可接受的社会风险标准,它是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在估算出安全风险大小之后,要根据可容许的社会风险标准对其分类,可分为可接受风险、不可接受风险以及过渡区域风险。在此需要特别指出,所有涉及群死群伤的风险都是必须极力避免的,都是不可接受的风险。如普通的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是可以承受的,但载有剧毒危险品的车辆在城市闹市区发生爆炸、泄漏事故的风险就是不可接受的。

4.安全风险控制策略。从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危害后果两个方面构造风险控制矩阵,我们可以提出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预警策略、风险抑制策略、风险容忍策略,其判别如表2所示。

对事故发生概率低的、危害小的,可采取风险容忍策略,因为社会中的各种安全风险数不胜数,人类没有能力完全控制;对危害比较小、发生概率低的风险,控制起来的社会成本太高,也只能采取风险容忍的策略。而对危害很大的风险,必须采取风险预警策略,阻止其发生事故,例如核爆炸、剧毒品泄漏、地铁踩踏等事故。对事故发生概率高的、危害小的,可采取风险抑制策略,如一般行人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就很高,但其危害相对较小,那么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事故,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对于发生概率高并且危害大的风险,就必须采取风险分散策略,包括转移部分风险、把大的风险分割成多份小的风险等。

5.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确定了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就要根据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减少事故危害,风险控制时要实时监控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来调整控制措施,使风险始终低于阈值,使安全风险可控。对于风险控制措施一般主要从人防、物防和技防三个方面考虑,在重视物防和技防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三者的协调问题,形成“三位一体”综合防控体系,尤其要注意主要发挥“人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上海外滩人群踩踏事件演化过程中,上海公安系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到外滩的人群拥挤情况。比如,当游人从每平方米3个严重到每平方米10多个,这时候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根据风险因素的变化,主动采取管制或增加警力等风险控制措施,而不是被动地坐等事态发展。

上海的重特大安全风险

上海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行政区域63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70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2500万人,人口密集、建筑集中、活动集中、生产集中、消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在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带来重大风险隐患。比如,2010年静安区胶州路大火和2014年黄埔区外滩人群踩踏事件,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以及恶劣的社会影响。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重特大风险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和人为事故风险两大类。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有台风、暴雨、风暴潮、龙卷风、赤潮、浓雾、高温、雷击、地质、地震十种,人为事故风险主要有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生命线工程事故四种。其中,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轨道交通安全事故风险尤为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1.火灾风险。高层建筑、老式里弄和石油化工行业是上海消防安全的三个突出薄弱环节。目前上海超过30层的高楼有1200多幢,建筑面积超过3563万平方米。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特点,具有火势蔓延快,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等问题。上海现有老式居民楼32600多幢,总建筑面积796.22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中心老城区。这些老式建筑多为二、三层的砖木结构,电器老化,火灾隐患巨大,并且由于通道狭窄、人口密集、消防设施缺乏,一旦出现火情,扑救难度大。上海还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2013年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4148.22亿元,仅次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居第三位。一旦发生重大化学品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也是上海的消防薄弱环节。

2.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危险化学品供应链包括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六大环节,如图2所示,每个环节都有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发生突然性、形式多样性、危害严重性和处理处置艰巨性等特点。笔者根据搜集到的2005~2014年10年间全国发生的3618起和上海发生的129起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得出: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事故近年呈逐年减少趋势,但也发生过多起重大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事故。其中,运输环节事故发生的数量最多,使用环节事故的危害性最大。较大事故主要发生在运输、储存和使用环节,每年二三月份与七八月份呈现事故高发态势,而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左右基本是一天中事故发生的高峰期。

3.轨道交通安全事故风险。上海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领先的城市之一,截至2014年7月22日,上海轨道交通全网运营线路总长567公里,车站共计332座,工作日日均客流达900万人次,运营规模列世界第一。高峰时间地铁人群严重拥挤, “上车时拼命推挤,乘车时摩肩接踵,下车时力拨人群”,就是超载运行的生动写照,极易产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除此之外,上海轨道交通安全事故风险还包括火灾、车辆追尾、脱轨等重大事故隐患。

建立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治理长效机制

风险与城市发展总是如影随形的,有效预防和科学治理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是一个关键课题,需建立长效机制,而不应是“运动式”。

第一,城市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理念。经济、社会发展首先以人的安全为前提,以人为本为第一要务,不能因为存在安全风险,就压抑人的出行、娱乐、消费等需求,如取消集会、娱乐等活动,而应积极主动地引导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实现安全风险全过程治理,确保公共安全。

第二,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要有清晰完整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进行城市安全风险全过程治理,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及基层管理部门的人工排查,把城市的网格化、立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结合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上。例如可以把视频监控、微信圈等社交网络数据,应用到城市安全风险的预测、判断和事故控制当中。

第6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防范;监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也空前重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分为两种,一种是地铁,一种是轻轨。两种运输方式都是采用轨道运输,同时由于这两种运输方式主要承担城市内部旅客的运输任务,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具有旅客列车同公交汽车二者结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运输对象为人。②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分布在各大型城市中。目前我国地铁及轻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座城市,此外武汉、重庆也拥有轻轨列车。③列车开行密度大,运行区间短,最小地铁运行间隔仅为2min。④列车上旅客密度大,旅客流通量大。据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原本载客2000人的地铁列车,现在某些站点常常要运载3000多人,在地铁车厢内每1 人数约在15人至20人。⑤城市轨道交通地理位置特别。地铁均建在地面以下,只有在两端终点站处才延伸至地面;而轻轨虽在地面以上,但其绝大多数采用高架结构,高出地面。www.133229.coM二者与其他的运输方式在地理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仅在车站处才能与其他运输方式联接起来。

2 城市轨道交通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

作为城市中旅客运输的主要载体,其安全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里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重点分析容易引发的几方面安全问题。

a)列车开行密度大,导致列车相撞等运行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大。如2001年8月美国芝加哥市两辆电气轻轨列车高架铁路上发生追尾,造成141人受伤,当时车上坐满了赶着上早班的乘客。2003年1月英国伦敦发生地铁列车撞月台引发大火事故,至少造成32人受伤。

b)车站及列车内旅客密度大,旅客流通量大这一特点容易引发较多问题:旅客车内人身安全问题。列车内过度拥挤,导致旅客容易与列车车体等接触过多容易引发烫伤、触电等问题。旅客人数过多导致上下车过程中非常拥挤,容易发生旅客被踩伤及挤伤的问题。旅客密度大导致车内空气流通差,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生理功能较弱的旅客发生窒息等生理问题,同时也引发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扩散。旅客密度大直接导致治安问题的出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列车内借拥挤的环境实施偷盗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也出现部分年轻女性受到性骚扰等问题。大量的旅客容易成为恐怖份子袭击的目标。韩国大邱地铁惨案、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惨案、莫斯科地铁爆炸惨案这一系列恐怖事件都在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群密集的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成为恐怖分子的“最爱”。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根据心理学分析自杀者往往喜欢选择人员较多的地点进行自杀,近年来城市轨道内自杀事件频繁发生。从1995年7月至2003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共发生了65起自杀性伤亡事故,其中只有17人被救起,48人都自杀死亡。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有8起地铁自杀性伤亡事故发生。

c)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特别的地理位置及封闭性的特点容易产生以下几方面问题:地铁顶棚及轻轨高架桥比一般运输形式的基础设施更容易受到破坏,并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更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恶劣天气对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较为严重,如发生大雨、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状况将产生地铁排水问题,轻轨防风、防滑、排水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封闭性的特点加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在部分车站没有设置卫生间,将导致旅客一旦进入车站后无法大小便,以至于经常发生旅客跳下站台进入运行区间大小便的事件发生,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

3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安全问题的产生与繁重的旅客运输任务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而这些又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应以安全事故为对象,从事故的防范、监控、处理三方面全面入手,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3.1狠抓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工作是避免城市轨道交通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本,其防范工作应主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改善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应该完善管理机构设置等。

1) 完善基础设施,设立卫生间。在所有城市轨道车站内设立卫生间,防止旅客因情况紧急进入列车运行区间大小便,即危害人身安全又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增添城市轨道交通防护门。在站台与列车线路建设隔离门,在列车没有进站时,隔离门处于关闭状态,当列车进站后,隔离门才打开允许旅客进入列车。这样可防止旅客在候车过程中因过度拥挤跌落车站,同时可以避免旅客从车站之间进入列车运行线,可在相当程度上防止地铁自杀事件的发生。

2)建立功能齐全的监督系统。监督系统主要负责监控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及列车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车站及列车内旅客行为是否正常两方面,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可及时发出警报,。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监督系统具体监控任务如下:电力设施监控。监控沿线变电所供电设施是否正常运行。车站基础设施及车内设备状态监控。该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全线各个车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给排水设备、自动扶梯、电梯、车站公共区照明、广告照明、车站事故照明电源、屏蔽门、人防密闭隔断门等车站设备及列车车门、车窗、车内报警设备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化监控,确保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可靠的最佳运行状态。列车运行状态监控。负责监控列车运行速度等运行指标是否正常。旅客行为监控。主要负责监控车站内及列车内旅客是否有故意破坏设施、行为异常等行为。

3)使用先进的列车信号系统。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区间短、运行密度大,负责指挥列车运行的信号系统对于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先进的列车信号系统,减少因人为失误造成的安全事故意义重大。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应由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atc)和车辆检修基地信号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用于列车进路控制、列车间隔控制、调度指挥、信息管理、设备工况监测及维护管理,由此构成一个高效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运行线atc系统由列车自动防护(atp)子系统、列车自动监控(ats)子系统、列车自动运行(at0)子系统和车次号传递(pti)子系统组成。

4) 建立完备的管理机构。在城市轨道交通先进的硬件设备基础上,完备的管理机构必不可少。只有在人员与设备良好的配合下,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得到充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中除了设立专门安全管理部门外,还应成立以下两方面的专门小组:安全宣传小组、治安维护小组。充分发挥这两个小组的作用,可避免相当程度的城市轨道交通内安全事故的发生,而这两方面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5)加大职工安全培训力度,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增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职工安全教育在各个行业当中都普遍存在且定期进行,但由于事故发生率较低,以至于相当大一部分人没有引起重视,仅仅是形式上的走过场,对于突发事故的训练更是缺乏。而正是这种思想在事故突发时造成了重大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应建立全面的职工培训制度,并由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安全主管领导直接负责职工安全培训工作,要真正引起职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同时针对容易发生的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提高职工在事故突发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不重视安全问题,在培训及训练过程中思想不端正的职工,给与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3.2 重视日常监控监控

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各种监控系统在列车运营过程中启动监控作用,实时掌握设备及列车运行状况,一旦发生问题马上启动警报。工作人员对监控设备状态的监控,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监控任务中的主要一方面,由于各种监控设备的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无论是在设施,还是在列车运行状态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监控,先进的城市轨道列车信号系统及列车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列车安全运行而不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在设备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发生旅客安全事故的概率十分微小,所以监控任务也就主要体现在了工作人员对这些先进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上。如果人员无法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控,可采用定期检查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两方面结合实现。

3.3 妥善处理突发事故

首先为保证运营安全,针对可能出现的爆炸、火灾等突发情况,应制定相关突发事故处理方案,以增强地铁站务人员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一旦发生突发事故,突发事故处理小组工作马上启动,根据相关预案一方面指挥工作人员安全疏散旅客,另一方面通知相关救护人员组织救援,疏散及救援工作应由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中心统一指挥,有条不紊,最大程度减少旅客伤亡。

第7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论文关键词:《银城故事》,历史,人生

“在对那些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历史文献丧失了信心之后,我决定,让大清宣统二年、西元1910年秋天的银溪涨满性感的河水,无动于衷地穿过城市,把心慌意乱的银城留在四面围攻的困境之中。”尽管李锐在题记中特别强调了自己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但还是“人”取代历史成为《银城故事》的中心问题。《银城故事》更像一个寓言,一个对人的存在关注和表现的寓言。

小说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用一句唐诗做每章的标题《银城故事》,合起来即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方面这首诗和银城暴动的信号有关,同时,《银城故事》也用了《凉州词》的诗意,诗中那种极富有历史感的孤寂与苍凉、悠远及茫然都不动声色的揉进了小说的叙述之中,作者在这种悲凉无奈的情绪伴随下开始了历史追问。《银城故事》叙述的起始点是1910年中秋节后即农历八月十六发生于银城的知府被刺案论文格式模板。各种各样的人物——革命党人、平民百姓、绿营老兵、盐业商贾、揭竿农民纷纷卷入这场历史的叙述之中,旺财以及他的生活,聂芹轩、欧阳朗云和刘氏兄弟,桐岭关的农民义军和新军的恩怨,所有的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银城。这些千姿百态的人物所作所为,那种生命坠入永远黑暗冰冷的寂灭的过程,那种陷入无奈与决绝后的精神困境,无论他是谁《银城故事》,无论他的生存际遇如何,都如同“心慌意乱的银城留在四面围攻的困境之中”。设想中的银城暴动有着详尽周密的行动方案,但这一切都由于一个偶然的因素被完全打破了,欧阳朗云带着鲜明的个人意气色彩的对知府袁大人的意外刺杀打乱了整个的起义计划。于是,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的行动都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又极其尴尬的生存困境之中。《银城故事》因此在对人生的关照上达到了一种哲学的深度:对人存在的关注与表现。

《银城故事》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寓言。关于人生的选择与承担,关于存在的无奈与荒诞在银城故事中流淌出来。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由于环境和个人的原因,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曾得到自己想要的。欧阳朗云是越南的富家子弟,来到日本求学,然而他主要的精力是学习制造炸药,准备回国搞暗杀闹革命。作为革命者的欧阳朗云成功地实现了暗杀,但是他实在无法忍受每天都要有三个无辜的生命因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而被处死,当他抱着以求速死的决心去自首,但必死的决心却不能忍受聂芹轩的酷刑折磨。于是,事情的发展背离了欧阳朗云的初衷《银城故事》,一次进入辉煌历史的机会被欧阳朗云的自首给打破了,革命者成为出卖暴动的自首者,成功的暗杀却打乱甚至破坏了整个起义计划。个人性格的作用和偶然事件的契入使一切变得荒诞不堪,欧阳朗云把自己置入一种及其尴尬的境遇的同时,银城以及银城的故事也被裹挟着不由自主的陷入某种纠缠不清的生活泥淖之中。刘兰亭因无力承受内心无以复加的内疚而开枪自杀论文格式模板。而新军官带刘振武踌躇满志地要完成自己的革命任务,在他进入银城的同时,也目睹了自己的失败。这种失败,似乎是已经注定了的,带着宿命的因素。刘振武的新军纵然训练有素,但仍不是老谋深算的聂芹轩的对手,当日救他的银城成了无底的深渊要将他埋没。刘振武再次流亡,远走高飞。就在这个时候,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等候他的结局也变得荒诞起来:义军首领岳天义的儿子岳新军用一把匕首捅进了他的胸膛。刘振武无意并无奈地杀死了自己的亲父兄并最终死在自己亲哥哥的手中,一个坚决的革命党人被一把意外的匕首截断了人生。一个小小的偶然《银城故事》,宣告了银城起义的最后结束。银城巨富刘三公一心使自己的家族有更大更好的发展,送子留洋和新式教育,其根本的着眼点无不在此。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革命理论的影响。为了挽救整个的家族,刘三公费尽心机和聂芹轩周旋,岂料最后所得到的还是两个儿子的死于非命。到这时候,刘三公才意识到:“我那里就想到银子再多也买不来天命?我们敦睦堂明明是在劫难逃,我是救子心切,居然老眼昏花误算了天命……”“在忧心如焚的绝境中,刘三公煎熬出满头白发,猛然间变成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当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披红挂彩的新牛王前跪下去时,这留下来的一切,是那样分明而冷漠地在提醒着留不下来的生命的悲哀。这是造化弄人,命运无常的悲哀,是生命屈从于造化和无常所带来的悲哀论文格式模板。聂芹轩本来是一位要被裁汰的清兵巡防营千总,突如其来的银城暴动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升迁《银城故事》,但这不仅未让聂芹轩喜上眉梢,反而让他顿生末世遗臣的悲凉,因为他深深地意识到“大清朝这匹有老有病的瘦马,早晚要倒毙在路上,早晚要被这遍地涌来的蝼蚁们啃的连骨头也剩不下。”尽管他成功地识破了革命党的企图,尽管他果断成功地瓦解了银城暴动,但他无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和整个的旧王朝必然没落的命运。自己费尽心机拯救的却是一个实质上已经不可救药的溃烂躯体,这动机与结果的悖反为聂芹轩的命运涂上一抹荒诞的色彩,当一个人的命运变得荒诞时,也是其人生最大的悲剧所在。这些人物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行为动机的反面,在时代的面前,每个人的行动都从属于自己的选择,但没有一个人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承担,现实结果和主观意图的巨大反差强烈的凸现了命运的悲剧意味。个人命运在时代剧变中被碾的粉碎,陷入一种无奈而尴尬的困难境遇。

而困境的存在与作用《银城故事》,也并非仅仅与这些和革命有着重大关联的人物相关。仅有十三万字的《银城故事》之所以显得复杂、厚实而凝重,是因为在革命的这条线索之外,李锐还铺叙了银城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秀山次郎、秀山芳子这一对日本兄妹的故事。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革命党和聂芹轩在二十世纪初银城的历史舞台上如何斗个你死我活,银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洪流依然在按着自身的秩序与节奏照常进行着。牛屎客旺财是一个独立于正统历史叙述之外的人物,在银城他们按惯性生活,而不是理想。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不管谁的脑袋被砍掉了,只要不是自己的,他们就这样安安稳稳的活着,照样的男婚女嫁,照样的为生计奔波操劳。在历史之外,一个人的幸福是非常简单的,旺财的幸福就是这样;在历史之内,这样的活着既是愚昧的又是悲哀的《银城故事》,尤其对于革命者来说。秀山次郎是以文明人的身份来到中国,他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文化猎奇的心态来观看支那以及支那人的命运,手中的相机在记录着他的欲望的同时,也在记录着中国的历史。秀山芳子不同于她的哥哥,中国的神秘、对欧阳朗云的爱恋使她对中国有着亲近的感情论文格式模板。然而,来自日本的秀山芳子却在中国的内陆城市中亲眼目睹了恋人的头颅被悬挂在城楼上,随风飘荡。悲壮的行为超过了爱情的渴求,意味着时代的剧变超越了个人的命运,个人命运的微不足道,也意味着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悲剧。

作者在否定了“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历史文献”后,银城故事以悲剧的结尾显示了他对历史的重新言说。还原历史情景中那些充满人性意味的生命历程,揭示历史中人的存在的困境,一种无终的困境,一种过去可能发生的,而如今仍可能发生的困境《银城故事》,构成了《银城故事》的某种隐喻或寓言。同时,以这些人物为主体的历史图景的发展演进因了人物的尴尬处境也显现出历史本身无疑逃避的尴尬困境。作者似乎竭力表明叙述者不介入的道德立场,无论是革命者、镇压革命者、农民起义军还是旺财及其叫化子都得到了平等的展示,这也表明了试图逃避图解历史的尴尬和试图回避对历史的道德判断的创作意图。

其实,银城和银城故事不过是一个假相或陷阱,作家的真实意图不过是把它作为一个背景来表现特定时空中灰色中国的一个灰色人群的生存状态。“历史”不再成为主题,而是人生之艰难与死之挣扎,生命的沦落和生命的顽强成了小说的主体与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银城故事”只是小说叙述的起因而不是叙述的结果,它可以被任何一个地点替换。“银城”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短暂的命名,是一个漂泊的历史镜像,它随风飘逝,但不变的是那些人,那些关于人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王德威.历史的忧郁小说的内爆[J]读书, 2004,(04) .

2、王春林.智性视野中的历史景观——评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J]小说评论, 2002,(05) .

第8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此次受澳洲青石文化的邀请,杨照来到大陆,带来新书《故事效应》―一本说故事的故事书。谈到这本书的创作冲动,杨照觉得有两点:一是在读了本雅明的《说故事的人》之后,他发现故事消失了。“在那个时候,台湾的文学圈一直在讲一件事情,为什么台湾的小说越来越难看?为什么大家都不会讲故事了?本雅明给了我一个方向。故事是有时代的,不是每个时代都有故事。”而另一方面,杨照一周要写好几篇政治新闻评论,写到第10年的时候,他厌恶不堪,于是想到用一种新方式来写评论,开了一个专栏叫“故事与新闻”。再后来,有朋友来找他开专栏的时候,他索性专门来讲讲故事,讲故事的创意与创价`。

“两年前,我们从里斯本出发,航行的第三天遇到大雾”这是属于大航海时代的故事。故事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在那个时代,水手和大船的归来,总是在人群中引发骚动,所有人都跑出去迎接。但是现在,故事没落了。“我想不是因为没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为没有好的说故事的人,而是因为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杨照说,“现在的人不觉得有远方,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听到太奇怪的事情第一反应说这是假的,你在瞎掰。”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法逆转,但是这是故事消失的唯一理由吗?“我知道这里有一堵墙,但是我们走到墙边了吗?我想我们离这堵墙还有一段距离。”在杨照看来,听故事的态度消失与教育有关。“每一件事要有标准答案,这让人们丧失了好奇心;现在人提的最多的是‘有用’和‘没用’,而故事在很多时候,表面上是没有用的。”

故事真的只是故事吗?故事其实是每个人情感的表达,是每个人连接他人的关系,也是每个人与世界的联系。杨照讲了一个自己女儿的故事:女儿12岁的时候,和他一起来北京玩,因为是第一次到北京,有一些常规景点要去―恭王府、长城、紫禁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紫禁城,我们从后面走进来,走到一半我女儿非常不耐烦,我只能一直哄她,她说为什么一定要来这里。”后来回到台北,聊天中说到台湾一个公司老板,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员工叫来罚站,“我在车上讲,我女儿就笑,她说我以为只有小孩会被罚站,大人还要罚站。她后面又说了一句,说但是罚站都比去紫禁城好。”

第9篇:小城的故事范文

童话从来不是小孩子的专属,在这条格林兄弟成长之路上,童话里的美好世界在旅行中铺陈开来。丢掉日常生活的焦虑,借助童话的丰富想象力,通过旅行找到内心的安宁。让我们回归到孩童时代最朴素纯真的心愿里,看看小红帽的故乡;去睡美人的城堡唤醒那个沉睡的公主;见一见吹魔笛的彩衣乐手……两百年前的故事在今天重读依旧崭新,让格林兄弟做向导,在旅行中感受比文字更鲜活的德国童话。

哈瑙Hanau

童话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个位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仅30分钟车程的哈瑙,是格林兄弟出生的宁静城市。哈瑙是一个有着850多年历史的小城。作为格林兄弟出生地,哈瑙这座低调的城市,成为了格林童话之路的起点。

格林兄弟分别在这座宁静的城市出生,在这里他们度过了5年的童年时光,格林兄弟成为这座小城的骄傲和象征。1896年在格林兄弟逝世后,哈瑙市中心的市政广场上竖起了巨大的格林兄弟纪念碑,弟弟威廉坐着看书,哥哥雅各布关切地站在他的身旁。这个广场是哈瑙唯一最热闹的繁华地段,很多重大庆典活动都会在广场上举办,全欧洲最古老的市政厅就矗立在格林兄弟铜像身后。这尊铜像几乎成为哈瑙格林兄弟最有存在感的所在。

正值《格林童话》出版200周年之际,哈瑙5-7月间会举办菲利普斯鲁厄城堡的“格林兄弟童话节”,在这个黑森州的第二大露天戏剧节上,格林兄弟的童话剧被搬上了哈瑙的露天舞台,以菲利普斯鲁厄城堡和宫殿花园为天然背景,上演一出出由格林童话改编的剧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览,观众中有孩子也有像我们这样怀揣一颗童心的大人,因为童话从来都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属。

施泰瑙Steinau

格林兄弟的童年小镇

作为格林童话之路上最小的一个镇,它被群山包围,城中有很多德国典型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这座中世纪的古老城镇到处布满了格林童话中的场景。古堡前广场上的“童话喷水池”中的圆柱上雕刻了许多美丽的格林童话故事。美丽的金齐河从小镇中缓缓流过,小镇宁静美好得仿佛童话故事中的某一段安逸的文字。也正是这座小镇给予了格林兄弟最宁静美好的童年。格林一家的故居至今仍有保留,成为当地可供游客参观的博物馆。在格林兄弟故居的花园里,一只还没有变成王子的青蛙在与“公主”对望,如果你愿意可以给青蛙一吻,也许就会有奇迹发生。

施泰瑙地处百年历史“法兰克福-莱比锡商贸通道”上,是商贾辗转留宿的必经之地,小城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堡有41米高的塔顶,传说中的吊桥虽然今天已经被固定,但置身吊桥上仍能感受古堡在一个世纪前的威严和神秘。

在这里最亲切的导游是从格林童话中走出的穿靴子的猫,它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在它的带领下你可以到最受欢迎的马隆内特剧场参观。这里常年上演木偶剧,每年8月的星期日被定为童话星期日,各种热闹的童话主题活动会在这里举办,宁静的小城顿时会因童话变得热闹起来。

阿尔斯菲尔德Alsfeld

小红帽的故乡

阿尔斯菲尔德是格林兄弟最爱逗留的城市,当年格林兄弟在创作《小红帽》的时候,曾从阿尔斯菲尔德的当地人—瓦尔姆人传统服饰的小红帽中受到启发,所以阿尔斯菲尔德被视作小红帽的故乡。阿尔斯菲尔德位于德国中部黑森州的中心地带,建城时间距离今天近800年的历史,城市建筑保持着中世纪风格,许多德国典型的桁架木屋结构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成为阿尔斯菲尔德的特色景观。建于1512年的市政厅有500年历史的婚礼厅、古老的葡萄酒屋等全部远近闻名。在阿尔斯菲尔德有着许多童话主题的活动,在小红帽文化周和萨拉达吉尔节的时候,当地人会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表演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座和童话有关的城市里有大名鼎鼎的格林兄弟为你做导游,他们会带你遇见小红帽和大灰狼,会带你进入梦幻的阿尔斯菲尔德童话屋。

卡塞尔Kassel

童话之路的首都

雅各布 格林说:“在卡塞尔的生活是我们一声中最幸福的时光。”格林兄弟们在卡塞尔度过了最美好的30年光阴,在这里他们做语言、文学研究的同时,收集并整理出版了《格林童话》。这是一座迷人的文化城市,每个像格林兄弟一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文化生活,这里有完美的宫殿、有植被繁茂的公园、有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博物馆。卡塞尔著名的中央大街是一条笔直的核心街道,笔直的穿越公园、城堡、城市,举目望去蔚为壮观。卡塞尔有欧洲最大的自然山坡公园—威廉高迪山地公园,在这里可以鸟瞰全城美景,童话剧《白雪公主》就在这里拍摄。卡塞尔是格林兄弟生活了近30年的美丽城市,在这里到处留下了格林兄弟的足迹,其中有可供游客参观的格林兄弟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兄弟俩的手稿真迹。今年的7月18日—8月18日,在Schonefeld公园的浮动舞台上,格林兄弟童话将被改编成音乐剧与观众见面。

沙巴堡Sababurg

睡美人城堡

沙巴堡位于威悉山区莱因哈特森林中部地带,威悉山区仿佛是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格林童话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威悉山区和莱因哈特森林里。格林兄弟的睡美人城堡隐藏在群山和绿树中,至今仍是提供17个房间住宿,以及童话般美食餐厅的地方。

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在一座中世纪古堡里沉睡了一百年,故事中睡美人城堡就是今天的沙巴堡—15世纪建造而成的浪漫古堡。在沙巴堡的地下室有着著名的沙巴堡剧场,旺季时每到周日下午4点装扮成王子和公主的“城堡主人”会向游客们演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夏季的露天剧《睡美人》也深受游客的喜欢,这里除了会上演格林童话的剧目还有爵士音乐会、玫瑰花展等丰富浪漫的文艺活动。这座睡美人城堡在15-18世纪时是统治者黑森公爵的狩猎城堡,现在这里成为了大型森林动物保护区,在距离城堡不远的森林里有很多野生动物,给爱自然爱动物的游客提供了另外一重选择。

哈默恩Hameln

有魔笛声的鼠城

早年的哈默恩拜流经此地的威悉河所赐,长期是一个兴盛的贸易集散地。载着各种货物的船只从遥远的城镇或村庄来到这里,然后又载着不同的货物离开。如今的威悉河上依然热闹,不过船只上装的早不是小麦和烟草,而是变成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在哈默恩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有无处不在的老鼠引路。

当年,作为港口的哈默恩因为存储粮食的众多仓库而给老鼠栖身提供了条件,鼠患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1284年发生在哈默恩的捕鼠人传说更是经过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让这个中世纪古城闻名于世。但事隔700多年后,这座城市的老鼠不仅没有绝迹,甚至成了城市标志,只是它变得更加充满功用,为城市人引路。老鼠也化身为这座城市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跟着老鼠就能进城”,只要脚踩着老鼠的标志,你就能顺利进入哈默恩的老城。在哈默恩随时会出现各种老鼠的可爱形象,为这个童话之城带来童趣。

在哈默恩格林童话《穿花衣的吹笛手》中,另一位主角吹笛手则显得更为华丽,这位能用迷幻的笛声消灭整个城市老鼠的乐师也成为哈默恩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魔笛声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童话迷前往哈默恩,也许吹奏魔幻曲调的魔笛手就会出现在你的身旁。在市中心的哈默恩广场上,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碰到说书人,他们的保留节目当然是《穿花衣的吹笛手》。说书人这个职业在欧洲非常古老,在电视广播不发达的年代里,说书人的精彩故事就是大家信息的来源,更是欢乐的源泉。

不来梅Bremen

最北端的童话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