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低效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效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效教学论文

第1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

缺少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主体作用挖掘得不好。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目标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都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切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难以顾及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有不少教师也探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点拨法、五步教学法,部分教师运用是适合的,但是否有大面积推广的意义尚需研究。

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课堂效率。这里排除因课堂教学形式而造成的因素。学生课下的预习准备和课后巩固时间较少,尤其是对目前的长篇目,造成课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不少学生课本已经学完,竟然有不少课文还没完整地读过一遍。大部分学生只是上课记记,下课背背。这样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课堂效率怎么提高,又可能学到些什么呢?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体现不够也是一个原因。一道数学题,学生经过思考解出了,马上产生价值实现的愉悦感,从而培育出持续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是课本,课下还是课本,加上本来学生可阅读的时间和书籍就很少。愉悦之感难以激起,长此以往,自然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评价方式等相对客观因素短期不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唯有从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兴趣、创新习惯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和能力。

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达标类任务和提高类任务达标任务是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思考、讨论、研究;然后用灵活新颖有创新性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类学习目标,一是要达到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的基本要求,二是要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是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思考过程、理解分析步骤,不做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四是方式自由,并尽量把学习目标在课前就公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准备时间。四是教师在进行检查学习效果中,要让学生有时间相互质疑,相互讨论,让他们在辩驳中认识到对错,体会到周密思考、认真准备带来的快乐。这种检测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高类的任务由学生自主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特别是课后收集的资料,由课文内容向外发挥和延展,内容主要是围绕文章的作者、体裁、思想内容、社会作用及相关人物、事件等等方面,学生依据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方面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本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功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第2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对高职护理理论教学中出现低效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低效教学;理论教学;高职护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叫低效或无效教学。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高职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和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本学科即重理论学习,又重技能学习,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笔者根据多年护理专业教学经验,针对护理理论仍存在低效教学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差,课堂反应效果不佳,理论考核成绩偏低等现象,分析导致护理理论低效教学可能存在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护理理论低效教学可能存在的原因

1.1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教学艺术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足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实情况中,现代医学发展一日千里,许多护理理论教师脱离临床实践多年,对临床进展知之甚少,知识落伍,只能照本宣科,难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愿通过学习、锤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率偏差。另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创新,课堂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课堂管理技巧,致使教师习惯于“专制式”教学,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很难坚持集中注意力,也可导致低效教学,影响课堂效果。

1.2高职护理学生自身特点限制课堂教学效果

1.2.1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生源类型复杂,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迫于家庭、就业压力被迫选择护理专业,存在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具体表现为上课不听,下课不学,去上课只是为了考勤合格,更有甚者上课玩手机、睡觉,在课堂上各显神通,对学习无兴趣,对未来职业发展无规划。

1.2.2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行为依赖性强,把学习局限在课堂,课后用于学习的时间少,而且不能合理的安排和支配自己的时间,生活茫然。

1.2.3高职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许多高职学生对职业院校学习特点认识不清,沿袭初高中学习方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和现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的处理自学与听课,理论与实践,技能与能力等发面的关系,也不能很好得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缺乏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1]

1.3多媒体技术在护理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技术。现代护理理论教育需要大量图像、音频、视频等支持,多媒体、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更是不可缺少。但遗憾的是,多媒体教学的质量、效果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么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过自身教学感受和学生们的反馈,发现多媒体教学效率不佳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3.1部分教师缺乏教学课件设计的理论知识,制作技术水平不高

课件的使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护理理论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教师多媒体技术,致使课件水平较差,未发挥信息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优势,直观未体现,图文未并茂。

1.3.2注重形式,忽略内容

一些课件不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却过分重视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效果,片面追求课件版面设计的美观及制作的技巧,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极易误导学生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媒体技术展示上,而忽略教学内容,造成喧宾夺主,同样影响教学效果。[2]

1.3.3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程,增加了教师把握教学进度的难度,缩短了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讲授相同内容的时间大大缩短,或者,相同时间内课堂信息量增加30%左右。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眼花缭乱的动感画面和层出不穷的内容,学生无暇思考,丧失了课堂思考、记忆和巩固的功能,造成知识的消化吸收不良。[3]

2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2.1教师应积极寻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练就高超的教学技能

高校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将自身独特的人格特点、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护理理论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文献、临床进修、外出交流学习等途径不断学习、交流、锤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2.2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态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能因材施教;还应具备公平、平等、开放的态度,能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了解其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正确引导学生,如向同学们讲述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列举临床成功救护案例等,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职业信心,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提高教师多媒体技能,倡导精品教学

针对教师多媒体技能薄弱等问题,应定期组织计算机培训,提高教师多媒体技能。学院应积极倡导鼓励精品教学——精品课程和精品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推行精品教学资源网络化共享,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艳萍.论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J].职教研究,2014.

[2]刘佳.多媒体课堂教学低效归因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第3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作文 效率 措施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否过关,作文是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作文教学低效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作文教学低效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也已成为小学教学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主体地位缺失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这部分群体无论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教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掌握其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叶圣陶就曾指出,“小学生作文,初不欲求其高雅典丽”,小学生有自己的写作内容,然而,从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其主体地位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小学作文充斥的都是成人化语言,作文思维表达成人化,从小学作文中却看不到小学生应有的童心和童趣,这种作文教学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言之无物”和“有物不会言”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作文评价标准过高

小学作文评价标准过高,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片面强调作文的“立意”和思想性,使学生在作文时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流露真情只能套用官话,鹦鹉学舌,致使作文内容空泛无物,难以看到能够表达小学生心声以及独特体验的有个性的内容,所谓的“立意”和思想性,反而束缚了小学生的写作空间。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作文教学普遍采取的是模式化教学方式,过度追求作文考试形式,以模式化教学来寻求作文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片面强调写作技巧,将作文训练课变成了学写作文范式课,作文评价标准甚至就是学生课上作文的成绩,严重限制了小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发挥。

二、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作文教学难以反映作文本质

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本质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是造成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本质做出了明确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简单来讲,作文就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从作文的本质来看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对其进行书面语言的指导。作文教学必须反映作文本质,作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则为作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对作文教学本质认识的不足,致使作文对象成人化,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二)作文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定位

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是造成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又一大原因。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受到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现代语文教学深受“以文取士”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也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其二,受写作理论影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常会拿成人的写作经验和写作理论来指导小学生的写作;其三,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机制开始与考试挂钩。小学作文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实际上是违背了实际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原则,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教育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小学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从小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是小学作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其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有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首先,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其课堂主导作用,发扬民主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作文的交际化,培养小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在交际中练习写作;其次,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构建作为教学策略时,可以提倡选择性学习,如作文题目的自拟,提倡参与性学习,如成立作文评改小组,提倡自主性学习,如让学生掌握整个写作过程;再次,构建有活力的作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分析社会现象,为写作寻找材料,在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进行训练,如创设诱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评价做出了明确表述:“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重视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重视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在此指导下,小学作文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应建立合理的作文评价机制。第一,要实现对作文教学过程全方位的评价,语文教师应对有创意的表达予以鼓励,以创意打破“立意”,鼓励其多运用真实的材料,表达真实的情感,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第二,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第三,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将宏观策略与具体策略相结合,如感悟学习与理性指导,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主体地位缺失和作文评价标准过高的问题不容忽视,小学作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小学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充分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飞.论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D].苏州大学,2009.

[2]吴斌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初探[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21(8):51-53.

[3]郭根福.对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7,11(2):4-9.

第4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认知负荷;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50-03

认知负荷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John Sweller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人们研究认知过程和教学设计框架的一个主要理论。在教学媒体设计时,设计者常常忽视了工作记忆有限容量的性质,给学习者增加了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也因而阻碍了他们的有效学习。认知负荷理论不仅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过程,还能为教学媒体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从而构建出适合学习者工作记忆加工的学习对象。因此,教师有必要自觉地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到教学媒体设计中,积极探索减少认知负荷的教学媒体设计方法,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也正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 认知负荷理论简介

1 认知负荷的概念含义

认知负荷的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以来,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其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一般倾向于将认知负荷定义成: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心智活动所需的全部心智能量。可以认为,认知负荷的概念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①有限的工作记忆仅能处理一部分信息;②存储知识的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并可用来克服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③图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常被用来通过重组信息元素,把低水平图式合并成高水平图式的方法来构建知识,以降低工作记忆容量;④图式无论多大或多复杂,在工作记忆中都被作为一个单一个体来处理;⑤图式可以自动化并且可以在无意识下自动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工作记忆的有意识参与,因此降低了工作记忆容量。[1]

2 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负荷理论主张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与容量无穷的长时记忆是相互关联的一体。因此,教学设计必需以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为依托,将设计的原理及规则建构为适合工作记忆的加工对象:图式或记忆组块。[2]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应给学习者施加精确水平的认知负荷,使其进行图式的建构。换言之,教学设计者应当确保在进行教学时,学习者的工作记忆负荷不会超载。概括而言,认知负荷理论主要有以下观点:①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很难同时加工多种来源的信息;②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么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③如果要学习的知识所引起的认知负荷相对较低时,那么教学设计所引起的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弱。反之,这种教学设计所引起的认知负荷对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④长时记忆系统中储存有大量的图式,这些图式能被提取到工作记忆系统中,并可以作为单个元素进行处理。所有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

3 认知负荷的分类

认知负荷可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首先,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内在特性即材料内部元素的交互性水平所决定的,它不易被教学设计所改变。因此,学习材料的不同,元素间相互作用水平也不同,也因而对内在认知负荷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低交互性的学习材料,由于在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其他元素的情况下,就能被理解和学习,因此认知负荷较低。而高交互性的学习材料,由于需要学习某些元素并同时理解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因此认知负荷较高。

其次,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及学习活动本身的缺损造成额外的认知加工活动所致。在通常情况下,外在认知负荷加重学习者的心理能量,降低学习效率。特别是,当内在认知负荷较高时,外在认知负荷有可能导致学习者认知负荷过载,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可通过教学设计来优化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或学习者的活动,以此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最后,有效认知负荷指与图式建构和获得以及图式自动化过程的努力程度有关的认知负荷。与外在认知负荷相似,有效认知负荷同样受到教学设计的影响,但外在认知负荷对学习起干扰作用,而有效认知负荷能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要控制好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加学习者的有效认知负荷,同时保证总的认知负荷在工作记忆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即不造成认知负荷过载。[3]

二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媒体设计中的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出一系列可用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效应。这些效应归纳为:目标自由效应、样例效应、完成问题效应、分散注意力效应、形式效应、想象效应、独立交互元素效应、元素交互效应、变式效应、专业知识反效应、指导隐退效应、冗余效应等。[4]其中,有些教学效应能对教学媒体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下面将逐个解释这些教学效应及给出其在教学媒体设计中应用的例子。另外,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内在认知负荷较大情况下,研究如何减少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下面给出的用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媒体设计方法,只有在内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情况下使用,才具有较好的效果。

1 分散注意力效应及其应用

在理解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信息源的材料时,由于这些信息源相互所指且分布在材料的不同地方,学习者必须综合各个不同的信息源,不断在材料中重复“寻找―匹配”的过程。这种频繁“搜索”不但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而且给工作记忆增加了工作负荷。例如,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章,设计者有时在阅读材料后附上生词意义注释。由于文章和生词注释是分开的,因此,在理解材料时,学习者必须在文章和生词注释之间来回“穿梭”,这种不断“寻找―匹配”相关信息的过程增加了学习者的记忆负荷。依据认知负荷理论,消除分散注意效应的办法是整合材料中相互所指的部分,以减轻认知负荷。

根据分散注意力效应产生的原因,在教学媒体设计中要将带相关内容的媒体以整合方式呈现,这样才能够使学习者较有效地获得信息。例如,对于包含相关内容的文字和图表材料,可将相关的文字材料放在图表合适的位置,这样可促进学习者对图表内容的理解(如图1所示)。对于只有图表的的学习材料,也可适当地在图表中加入说明性文字,尽管这样会使信息源增多,但却让学习者无需在工作记忆中对图表进行语义联想及猜测,也因而降低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 双重感官效应及其应用

认知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至少由两个信息处理器组成。这两个处理器一个处理听觉信息,另一个处理视觉信息,且以部分独立的方式运作。因此,通过使用两种处理器,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增强工作记忆效率。为此,认知负荷理论主张采用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模式输入材料,以减少或降低记忆负荷。同样,已有的实验结果也表明,采用“视觉――听觉”双重感官形式输入材料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视觉形式有效得多。[5]

在教学媒体设计中,如果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图像、动画等教学媒体,各种媒体信息就会相互竞争视觉资源,造成学习者的注意力被分散,各种信息都得不到有效加工。依据双重感官效应,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将文本信息以声音的方式转换到听觉加工渠道,以减少视觉加工渠道的认知负荷。例如,在讲授动圈式拾音器的工作原理时,同时呈现动圈式拾音器的图形和文字讲解材料(如图2所示)。为了理解动圈式拾音器的工作原理,学生须综合两种材料,在图形和文本之间分配视觉资源,这种频繁的“搜索”过程给工作记忆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此时,可根据双重感官效应对该媒体设计进行改进,即将文字材料改用声音方式讲解。当然,如果将图形改为动画,而文字材料改用声音方式来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3 独立交互元素效应及其应用

在呈现认知负荷较高的高元素交互的材料时,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些认知负荷较低的独立的元素,然后再呈现完整的材料。该效应对教学材料的呈现顺序和教材中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有指导的作用,即元素低交互的材料先呈现,元素高交互的材料后呈现,这也符合学习者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规律,也因此减少了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根据独立交互元素效应,在教学媒体设计时应注意向学习者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即:先简单后复杂、先部分后整体。例如,在讲解扩音机的工作原理时(如图3所示),先分别呈现前置放大、混合放大、推动放大、功率放大等组成扩音机的各部分的教学信息,然后再呈现各部分如何共同完成扩音过程的工作原理教学信息。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学生理解扩音机的工作原理就不会再有困难。

4 元素交互效应及其应用

学习材料内部元素的交互性水平与想象效应相关。当使用低元素交互的材料时,想象效应消失,当使用高元素交互的材料时,想象效应又出现。想象是学习者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根据元素交互效应,在教学媒体设计时应适当给学生呈现一些复杂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这种高元素交互材料的呈现不仅要适量,而且还要以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做基础,否则易给学习者造成学习困难。

5 冗余效应及其应用

虽然整合材料中互相所指的个体信息源可以减轻认知负荷,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但这需以各种不同信息源不能被单独理解为前提条件。由于处理冗长文字和图表会给工作记忆增加认知负荷,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信息源中的任一个能够被单独理解时,整合包含多余或重复信息的学习材料并不可取,会造成冗余效应。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消除冗余的信息。

依据冗余效应,在教学媒体设计时应避免呈现无关的或带有重复教学信息的媒体,以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例如,在说明某学校高一年级各班的人数时,如果同时用表格和文字材料来描述(如图4所示),就会造成冗余效应。因为表格的信息已不解自明,文字部分的说明显然是多余的,所以删除文字说明部分,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认知负荷。另外,在媒体设计时还要注意减少许多装饰性的信息,如界面中突然出现的动画、声音等,因为这些信息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三 结束语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都要受到教学媒体设计的影响。在内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情意下,教学媒体设计应尽可能地减少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使学习者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旨在减少认知负荷,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效应,其中有些教学效应对教学媒体的设计有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媒体设计中,教师可依据这些效应进行媒体的选择、呈现及编排呈现的顺序等,以减少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心德,王小康.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认知负荷理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07,29(3):11-15.

[2] 常欣,王沛.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28(5):1115-1119.

[3] 张建波.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51-53.

第5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指的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老师教授的内容和学生吸收内容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就是45分钟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也就是学生通过此次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收获和长进,或者学生的付出和学到的知识很不成比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表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增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得提高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以及最终学校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方面的研究,加强理念,与实际共赢。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程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二、新课改下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使我对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深有感触,不论是一些学习习惯,还是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现状,可总结如下:首先,目前广大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时,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仅仅是将所有知识进行教授,而没有提炼更好的总结性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好语文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这对于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三,请名校和外国的学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请到名校和优秀学生参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小学生交流低年级语文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小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养好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提高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列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每天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要有计划,因为只有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低年级语文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给予奖励,在同学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对表现自觉的学生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

四、总结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提高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如何通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6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课堂低效 有效教学 改进对策

学生、教师、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课堂低效”情境中,他们表现出相应的特征。低效状态的学生大多因为“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下去”而形成了学习困难后,总处在半懂不懂,甚至全然不懂而又不承认自己不懂的“伪学习”状态中,无法奢谈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或体验、合作学习或经验共享。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有人将“有效教师”描述为不仅教知识,而且传播人生的信念,是一个具备热情、期望、可信任感等品质的人。而低效的教师,或者他的角色观念尚未有根本性的转变,或者就是课堂上不受多数学生喜欢的人。至于低效的教学资源,则只是控制学生的静态的知识工具,只有教材的复制,而无教师的二次开发;只有教师预设,而缺乏课堂生成。要素分析是从静态的角度解剖“课堂低效”,分析的是课堂的组成,旨在寻求师生、资源、环境等课堂要素的低效特征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效的课堂要素应该什么样子,并总结相关的改进对策。

1.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

1.1教师表达低效

教师语言以书面语为主,语速滞缓,时常含糊不清,语调平淡,形体语言中的手势较多,表情很少,偶尔幽默,但吸引力不够;教学板书中的主、副板书布局不合理,板书形式单一,缺少与板图、板画的结合,板书内容没有结构化,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法指导,板书的时机欠妥,不能与语言表达同步,板书耗时过多,分散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1.2教学对话低效

对话的目的不明确,或者对话主题缺乏;对话的生成性不足;提问与应答低效(教师满堂问、什么都要问、模糊地提问、习惯性地提问、随意性地提问、惩罚性地提问,学生只有答的义务、回答问题照本宣科、不假思索,等等)。

1.3合作学习低效

将合作学习等同为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学习简单的知识性问题;合作学习操作与管理问题(合作学习盲目,合作学习组织随意,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合作学习缺乏规则约束和引领,合作学习的时间失控)。

1.4课堂探究低效

探究“泛化”,毫无探究意蕴、结论现成的问题假探究;探究学习不科学,将探究神秘化;探究中教师包办代替,探究进程一气呵成;探究中教师完全成了局外人,对于探究结论,既不作评价反馈,又没有有效指导;课堂探究未能立足于课时内容,探究与课堂教学“两张皮”。

2.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标准

2.1在教学目标的制订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确保正确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并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做到教学重点突出,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课堂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本地实际,灵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广泛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生动清晰,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合理得当,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强。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学得较为轻松的同时,准确地掌握、运用新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一种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2“好”课堂应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师生民主、平等、融洽,过程真实、生动、诗意,结果怡情、益智、愉悦。

2.3在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上,一节好课不应当过于追求形式,不要把课堂搞得像“幸运52”一样,而应当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内容的特征和学生的需求,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少,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宜的、最有效的,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会因为学生的不同而使一些久经考验的“灵丹妙药”失效。

3.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低下的改进对策

3.1基于课程情境体验的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实践、讨论、探究等教与学方式的共同特征,它强调亲历亲为,注重过程体验,服务于培育科学人地观的教育目的。它尤其适合于初中地理教学,某种程度上可说初中地理课堂就是体验式课堂。比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节中设计有“谈谈你对水资源危机的看法”、“说说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开展一次用水调查”等活动,教师就要认真组织开展,真正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而不是以诸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日期、节水标志的内涵等知识性内容来替代课堂讨论。

3.2运用一般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

地理知识表述的逻辑程序有先总后分的演绎程序和先分后总的归纳程序。总分结合是掌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的基本途径。和总、分相近的范畴还有一般与特殊、复杂性与规律性、整体与局部、大与小、远与近等。如学习“中国气候特征”一节,可首先学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特征,然后从复杂性中突出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的特征,再从农业评价角度小结“雨热同期”这一特征。这就遵循了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演绎程序。又如学习“中国气温分布”知识,教师可由图片感性入手,感知表象的复杂性,再从一月、七月气温分布特点认识规律性,最后结合地形等影响因素认识理性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地理现象。

3.3地理分布图阅读教学策略

学习世界区域地理时,教师要求学生用铅笔描出该区域的轮廓,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整体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同时,要求学生描图这一任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要求明确具体,易检测、可监督,可确保全体学生达到要求。另外,学生在描图的过程中将伴随多种发现,比如,学生在描中东的轮廓时,对其地处三洲的位置将格外印象深刻;学生在描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轮廓时会发现,俄罗斯地域辽阔,地跨了两洲,并且北极圈横穿了该国北部,说明有寒带气候的分布;学生在描欧洲西部时发现很费事,说明该区的轮廓很破碎,轮廓破碎意味着该区与大西洋的接触充分,为学习该区的气候分布打下基础;学生在描撒哈拉以南非洲时,对于一个完整的大洲为什么偏偏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部分会充满疑问,等等。

3.4地理课加强决策教学策略

决策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决策过程,而非一个不变的、惟一的政策结论,这个决策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对于现有的政策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探究其在当前的合理性、科学性。如三峡工程,实施之前虽已探究了大半个世纪,但现在乃至今后,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又如青藏铁路,现在不妨从综合的角度再次探讨其决策的意义。而对于至今尚未决策的诸多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探究其合理政策。如巴西等亚马孙流域国家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上陷于两难境地,相关政策如何制定并落实?又如,对于中东问题,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究竟应确立何种外交态度和策略方显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一番探究。可见,决策案例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4.结语

当下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形成原因”和“改进策略”,对于研究者自身来说,是实践改进和理论提升的过程。虽然报刊杂志、网络文献中的相关经验极其丰富,但其实效尚有进一步求证的必要,况且,间接的教学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尚有一个适应和转化的过程。同时,结合文献学习和调查研究,把“初中地理课堂低效”放到更宏大的教育背景――地理课程价值、课程评价、课堂文化、教师教育等教育文化中来思考,将是研究者自身理论素养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郭华著.课堂沟通论[M].北师大出版社,2006.

[2]林培英,陈澄.走进课堂: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构成

    学生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一般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2]。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问卷设计中将案例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定义为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加入案例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主动发言和积极与同伴辩论的程度。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调查,目的是发现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在校学生案例教学的真实参与程度;第二部分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参与程度问题设计依据利克特量表进行,每个问题分为1~4分(1分表示学生从来不这样做,2分代表学生有时这样做,3分代表学生经常这样做,4分代表学生总是这样做,只有当调查结果在3~4分之间,才能说明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部分问卷是针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来设计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依据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应三方评价(学员、教师和领导),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原则,以米斯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设计的指标作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的基础[3-4],结合对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访谈结果,共计收集影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47项,经初步筛选实测问卷选择了24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上述问卷调查选择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对问卷第二部分做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案例教学各个阶段学生参与人数的分布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认真阅读案例方面,选择峰值出现在3分,这表明经常参与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在加入案例分析小组、主动发言和参与同伴辩论方面,分数的峰值都出现在2上,说明在这三项上有时参与的人数最多。表1显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案例的参与程度最高,平均分为3.11,属于能令人满意的参与度。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同伴辩论、主动发言陈述观点的平均分分别为2.59,2.51,2.26,说明学生在此三项上都是很少参与。结合表1和图1,说明被调查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上的参与程度总体偏低,这必然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低下。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造成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程度偏低的原因调查。研究人员设计的24个影响因素得到赞同的程度如表2所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赞同课堂氛围不热烈、对案例的相关知识背景不够了解和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案例的典型性不够、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只有不足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他16个指标的被赞同程度介于20%~50%之间。对24项案例教学参与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五类:第一类课堂氛围因素,其中包括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热烈,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加入讨论小组的程度偏低;第二类学生自身因素,性格内向不愿意发言、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信心不足、不习惯参与辩论、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自己没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讲,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发言陈述观点和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第三类案例的难度因素,包括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太多、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够、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案例不贴近生活、案例思考时间太短,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观点的程度偏低;第四类案例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因素,包括案例不够新颖、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吸引力、案例的表现形式单一、案例对实践的影响力不大、案例的典型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程度偏低;第五类沟通因素,包括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和小组成员不具备良好沟通技巧,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及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

    结合表1、表2及图2结果可以看出,课堂氛围类因素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氛围不热烈,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加入小组上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9);学生个体因素中各因素的赞同比在40%左右,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发言(平均分2.26)和与同伴辩论上的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1);案例难度、新颖性和典型性类因素的赞同比前两类低,但他们同样导致主动发言及参与辩论的程度低;沟通因素的赞同比最低,因此被调查者在认真阅读案例上的参与度最高(平均分3.11)。

第8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

 

新一轮的课改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变的更加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但是表面的鲜活、生动,并不代表新课改本质的实现。论文写作,数学教学。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意愿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无法脱离既定的教案是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课件、准备测量工具等等。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太顾及教案要求,就无法按照课堂上发生的情景进行及时的调整,忽略了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问题。

(二)教学探索流于形式

如今大多数课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说探索合作化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但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彻底的改变教学效果低效的状况。

(三)问题设置枯燥简单

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为了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经常不厌其烦的向学生追问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有逻辑性,师生的双向交互和非常积极。但仔细琢磨,实质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提问,提问的大多数问题基本是“对不对”、“是样吗”之类的问题,这种问题给学生带来思考的空间不大,学生仅是机械的作答,算是对教师提问的一种回应。

(四)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合理

低效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合理。虽然目前小学数学课都采用这种法师进行课堂授课,但盲目的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件的使用反而与课堂教学情境想背离,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

二、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一)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课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课本内容的教授,在授课中抓重点,讲例题,然后再根据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在考试、练习中得新应收,可是却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在教改中实行多年,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这点却没有真正的被体现出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教师依旧在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旧将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课堂统治者,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需求。

(三)教学情境的滥用

设置好教学情境是一堂生动的小学数学课的前提。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因为这些过多的“生动”元素削弱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却对讲授关注甚少。

(四)教学活动的无效

小学数学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比如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等,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发表意见的的学生了了无几,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成为这种教学活动的看客。讨论的涉及面太窄,参与度不够,是教学活动无效的根本原因。

(五)教师自身的原因

如今小学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比如说小学数学教育,教师就不仅仅只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等。教师素质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也是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的处理好讲授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且要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材内容无论知识性还是科学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论文写作,数学教学。但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永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三)优化教学情境

要想做好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要明确教学情境的地位,要明白教学情境是服务教学的手段,所有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情景都不应该出现。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要通过教学情境来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表达给学生,让教学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启发点,教师授课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的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知识,才能通过教学情境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的传播更为通畅。

(四)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自身语言的表达。好的提问方式要做到语言生动、幽默,有吸引力。另外,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要通过提问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论文写作,数学教学。提问时候切记问题枯燥,问题点零碎,重点不清。论文写作,数学教学。

(五)优化互动教学

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性格、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合理的进行分组,避免素质较高的学生相互组合,影响分组讨论的参与性。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分组成员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所有学生都能融合到分组学习中。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已成为目前的重要工作。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使用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真.辽宁师范大学.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M].2009,(5).

[2]麻炳铃.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11).

[3]刁永凤.泰州实验小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2006(6).

第9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指出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培养对策。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过分注重分数,把分数看作教学成败的标准,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为了赢得分数,提高通过率,许多高职教师选择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一灌到底,导致本该思维活跃、内容生动的数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形式呆板。而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理解课本的内容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的知识,通过课本知识达到“窥一斑知全豹”,“举一例能反三”的学习境界,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Bandura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动作之前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理论是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基于这样的定义,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理解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所具备的能力和水平高低的主观判断。

二、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行为,敢于面对困难,有高昂的斗志,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热情开朗,情绪饱满,富有自信心,能够对学习结果做积极的归因分析:将学业成功归结为自身能力强,从而更加激发了内部学习动机;把失败归结为自身努力不够,并坚信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成功。

3.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面对困难能够乐观、冷静、不过度焦虑。

三、高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

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方面加以分析。

就学生自身内在因素来说,导致自我效能感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影响其后续知识的学习能力,自信度不够;二是学习方法不对路,学习策略不对甚至缺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平时上课与考试自我评价不高,缺乏成就感;三是学习观念不正确,认知错误,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低下,学习缺乏主动性,直接导致平时学习的效率低下并影响学习的最终自我评价;四是智力因素的影响,有少数后进生存在明显的记忆障碍,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解其它知识的能力。

从外在因素分析,不仅仅是由于学业水平差造成他们自我效能感低,教师和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考的形势压力,惟成绩论思想严重。学生成绩不好,自我感觉抬不起头来,严重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此外,家庭对学生的自我效能培养也存在方法不当或是漠视的态度。不少家长受自身素质程度的影响,对子女的学习情况漠不关心,认为一切交托给学校就完事,这种毫不关注的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成绩,而且变成了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效能认知普遍低下的一个外在根源。针对以上状况,笔者认为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四、培养策略

1.为学生营造成功的学习体验

Bandura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扬和发挥,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的成功事例进行回忆,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自我效能感。

2.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作积极的归因

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的归因。个人的成败经验可分为亲身经验和替代性经验。亲身经验就是个体所亲自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直接经验,这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特别是反复的失败则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特别对于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这种后果就更加严重。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而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则不仅较能经受挫折的打击,而且还会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在某项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当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遭到了失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往往会降低。个体的归因方式是除成败经验之外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个体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像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把成功归于能力这种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则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把失败归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等,则会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3.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榜样

什么是目标?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心理学称之为诱因,行为科学称之为目标。根据勒温的观点,人们的社会行为往往是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动机要能引起行动,不仅要有内在条件,还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或环境作为刺激来引起需要,才能够激发动机。目标就是这些外在刺激,它是行为动机的诱因,能刺激人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动机才是有效的。目标的实现,使人们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用榜样来激励、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树立合适的学生榜样,使之与班级其他个体之间具备相同或相近的学习状况;通过对榜样的认同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这些榜样虽然很优秀,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和他们一样或差不多,只是由于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和肯于努力才使他们脱颖而出,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心愿。

应该说,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