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景观设计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景观设计考察报告

第1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第2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第3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育实践;课堂观察;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42-02

自从有了学校课堂教学开始,课堂观察的行为就一直存在。课堂观察就是指课堂观察者通过观察教学课堂的运行状况来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的课堂学习改善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的作用是改善学校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课堂观察能够观察可以观察、可以记录、可以解释的直观听课现象和行为。这些现象和行为包括授课教师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课堂反应、师生的课堂互动等。与日常生活的观察活动相比,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具有更明确的观察目的,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记录本、录像设备和观察表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课堂信息,并依此做出相应的课后分析和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观察方法不仅要求观察者具有较强的研究技巧,也需要认真仔细地对观察记录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及分析研究。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较难实现,在实际工作的应用普及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我们在分析已经通过职前教学技能训练而刚走上讲台的师范专业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教育实习带队指导经验尝试设计出一种适合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的课堂观察报告模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实习生通过完成课堂观察报告,教育实践取得了更加完美的结果。

一、课堂观察的意义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课堂观察的行为对改善实习生的课堂学习、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具有普遍重要的意义。

1.改善了学生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属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主要关注的是教学课堂上学生怎样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习的结果。

2.促进实习生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是促进实习生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秉性:它不是为了面向过去评价教学,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作出等级评价,而是为了学习授课教师的特长而追求其内在的价值,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

3.有助于形成学校教学合作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课堂观察有助于学校教育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不是行政命令,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也是一种互惠性的教学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教学活动中都能受益。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

课堂观察的实施一般由构建观察框架、确立观察点及借助观察工具进行观察构成。

1.构建观察框架。课堂观察通常由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堂性质和课堂文化等四维框架所构成。四维框架之间各有所指,但他们之间又相互关联。学生的学习是课堂观察最重要的维度,其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和学得效果问题。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因此,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他所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如何使用教学资源等将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性质维度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和学的具体内容,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课堂性质维度是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客体。由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堂性质这三个维度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了课堂文化,所以课堂文化所关注的是整个课堂,具有整体性,它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课堂上各维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一个场域。

2.确立观察点。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课堂观察者只能观察到课堂上具体的行为表现,这主要是受观察行为自身特点的限制所致。具体的行为表现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运用、师生的互动等。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头脑里的思维是不可观察的。因此,确立课堂观察的观察点需要考虑的前提是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和可解释的。其次,课堂观察过程中的观察点还要根据所观察的对象如个体或群体在某阶段的研究需求来确定。

3.借助观察工具进行观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在复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课堂观察。在这种情况下,课堂观察者必须借助某些观察工具进行观察、记录,例如使用摄像机、课堂观察表等。根据先前所确立的观察点,结合课堂观察者个人的能力,或以专业实习小组各成员分工的方式,可以选择已有的课堂观察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需要自行设计一种新的课堂观察表。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观察过程中采用课堂观察表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课堂教学的细节,从而获得研究结果的证据,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是定量的或是定性的,而课堂观察的视角可以从一点一线到多点多线。为了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能顺利实施事先计划的观察方案,课堂观察表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以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为宗旨。

三、课堂观察报告模式

课堂观察报告是一个多方持续合作的结果,为了避免观察报告的随意性,需要遵循一定的报告步骤或报告模式。此报告模式应该包括观察背景、观察策略与方法、观察内容及观察结果分析与结论。

1.观察背景。观察背景一般包括:(1)观察时间;(2)观察对象;(3)观察目的;(4)授课内容;(5)授课教师等。

2.观察策略与方法。包括:课前准备,如教材、观察量表、听课本、记录笔及录音、录像设备等;观察位置,要求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情况;观察之前的准备,在上课之前几分钟到达教室,大致核对学生座位表;课堂观察方法可以采用记录授课老师上课过程及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行为表现或边记录边录像再整理的方法。

3.课堂观察内容。(1)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观察。从教师层面看课堂观察内容有教师的教仪教态、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反馈的方式及内容等。从学生层面看课堂观察内容有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中的自律状态和学生间的互动状况等。从师生互动层面看课堂观察内容有师生间互动的方式(包括口语及非口语)、互动频率以及互动的成效等,通过分析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对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2)教学目标的观察。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所观察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①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例如是否符合新课标、是否结合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②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等);③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及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等)。(4)教学内容的观察。从这个维度观察课堂教学需要注意:①授课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包括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或略高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还是远离学生的学习目标等);③授课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学生又能感受到);④本次课堂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⑤授课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⑥学生学习结果方面,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等。简单的课堂观察表设计内容应包括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观察评价等,如表1所示。

第4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一、实验研究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所谓实验研究方法,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首先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中。大约二十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开始把实验研究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建立了实验经济学。

经济学家运用实验方法可追溯到1930一1960年间(Alvin E.Roth,1995),内容涉及个人选择、博奕论假设和产业组织等。六十年代以后实验经济研究方法应用日渐广泛,内容涉及公共物品、合作、产业组织、资本市场、垄断定价和协议定价、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人选择等,并有一些标志性的出版物问世(David D. and C.holt,1993)(Frideman, D. and S. Sunder,1994)

采用实验方法的会计行为研究,涉及的课题非常广泛。例如公司为了解决公共物品问题需要制定成本分配方案,实验研究了行为与机制之间的关系;现代制造方法强调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价值链的合作,实验回答了怎样的机制和控制系统有利于合作、合作需要怎样的信息和沟通等问题;在有关转移定价和成本分配的会计研究中常涉及交易协商问题,实际适用的机制比经济理论的设想简单,实验显示了管理者是否通过不断的交易学习竞价,他们的行为是否收敛于经济理论的预测,分部能否有效地利用他们在竞价中的有利地位,等等;会计学家有关资本市场的实验很多,它们观察了非公开信息条件下交易者如何确定证券价格,有信息的证券价格如何与内部人信息做比较;关于拍卖的理论分析在模拟市场的喊价实验中得到研究,并回答了当人们希望减少串通与内部交易时是否需要公开披露、市场需要怎样的透明性,等等。

笔者认为,行为研究领域实验方法的大量应用,是因为除了根据理性的推测,分析判断在不同环境下各种行为的反应之外,人们很难从经济运行的纪录中分离出激励行为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通过经验数据说明行为规律的研究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为了对各种理性的推断做定量的检验,学者们不得不求助于实验方法。正如我们从美国同行的研究成果中看到的,在实验的环境中,特定的行为被观察,这些行为被激发的原因受到研究者的控制,虽然一个个实验看起来只讨论很简单的问题,但他们的结论显然比单纯的理性推测更有说服力。

由于目前的实验研究成果多数需要对观察数据作统计分析,因此,许多人把“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归入“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实验研究”与通常意义的“实证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研究”中用于假设检验的数据来自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实验,而通常意义的“实证研究”应用的数据来自经验,如统计资料或报刊杂志(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人们有时把这类“实证研究”直接称为“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从研究过程的大体步骤来看,实验方法与一般实证研究(即经验研究)相类似,通常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在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作观察思考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2、根据理论,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提出假设命题;3、设计研究程序和方法;4、搜集有关数据资料;5、运用这些数据资料对前面提出的假设命题进行检验;6、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研究结论对现实或理论的意义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或改进的余地。

在实验研究别引人注目的是第3个步骤——实验设计过程,它是实验研究的核心。实验研究用以检验假设的数据是对实验现象观察得到的,因此实验的设计如何直接关系研究成败。仔细观察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以上步骤的具体实施上,实验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在第2个步骤中就已经显示出来。将假设命题具体化为可以检验的模型,与实验设计有直接关系,研究者在对研究结果做出理论预期(即假设)时,必须考虑实验的可实施性;在建立可证伪的检验模型时必须考虑变量的值可以通过实验取得。研究的第4个步骤是数据资料收集,在实验研究中就是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情况。实验研究中用于假设检验的数据来自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实验,而经验研究应用的数据来自经验,如统计资料或报刊杂志(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这个差别在方法定义时就已经明确。

总的说来,实验研究比经验研究有更多的困难,它除了需要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它要求大的实验参与者群体,以及实验经费0计算机联网的实验室环境。

二、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

有关行为研究的实验设计通常需要考虑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行为设计和变量控制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是实验的基础。这是因为通过实验研究行为问题,目的是研究行为的原因与结果,特别是研究影响行为的激励因素,以便制定适当的制度与政策,预测和控制行为。实验的设计应该努力在简化的环境中,体现行为主体受到的影响,并且使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的结果容易观察与测量。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个人(内在心理因素)与环境(自然、社会)的函数,有关行为的实验需要反映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要巧妙地在试验中(即在模拟现实的场景中),把特定的环境与个人性质表现出来,因此实验场景设计包括外部环境设计和实验行为者内因两个方面。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和研究者的认识,不同实验的场景设计可能会侧重于外部环境设计或实验行为者内因的某一个方面。

外部环境设计。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人们关注的行为可能是发生在市场交易中,也可能是审计活动或纳税过程;影响行为的外部环境可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也可能是概念化的法规或制度,实验中再现外部环境的设计方法各不相同。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市场交易规则设计、市场有效性环境设计、企业特征设计、法规环境设计(如报税规则、检查与处罚规则)及其他实验场景设计。

行为者内因设计。除了外部环境会影响行为之外,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可能由于行为者内因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实验中常常需要控制行为者内因的变化,来观察其对行为结果的影响。在不同的研究问题中,研究者希望控制的行为者内因各不相同,实现它们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控制行为者内因的方法可归纳为:l·通过实验参与者的选择,控制其影响行为的内因;2·通过指定参与者在试验中的角色或工作条件,改变其影响行为的内因;3·通过对实验参与者的调查与测定,判断影响他在试验中行为的内因。

此外,实验参与者表现的行为常常是被观察问题中的因变量。如何表现在特定场景下实验参与者的选择与判断,便之能反映行为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便于假设检验和统计分析,还需考虑博弈、操作和判断等。

三、行为影响因素控制方法

实验研究的假设检验过程就是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行为变量(因变量)与实验设置的影响行为的内外因素(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定量分析,因此行为影响因素即自变量的变化必须能够控制,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掌握行为影响因素的变化状况。

根据行为影响因素变化的特性不同,可将其控制方法区分为组间控制和组内控制。

组间控制方法通常用于影响行为的自变量变化是定性的情况,通过分组的方法,便同一组内的自变量取相同的值,不同组间自变量取值不同。这样,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组间实验参与者行为有无明显差异来判断该自变量对行为的影响力。通常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来分析验证假设命题的真伪。例如在《诉讼支持判断的客观性》中,将参与实验的执业会计师分为两组,通知其中一组受雇于财产损失诉讼案的受损公司,而另一组受雇于保险公司,观察两组计算的损失额均值差异,可以分析由于客户处于不同诉讼地位,客户意见对专业人员客观公正性的影响。有时实验还需要进行多因素分组,如在根据客户地位分组的基础上再根据专业人员是否具有诉讼服务经验作第二重分组,以及根据DIT得分的高低作第三重分组。

组内控制方法用于影响行为的自变量变化可以定量确定的情况,通常采用回归分析进行假设检验。例如《模拟市场中报告决策和信息有效性的相互依赖》的第一阶段实验申,假定公司经理不便用报告决策权,预计市场价格误差与公开信号无关而与非公开信号负相关,对每一项交易资产扒模型中的自变量分别为有关证券s的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在公司经理不使用报告决策权的实验中,无论是在信息的可利用性高的实验场景下,还是在信息的可利用性低的实验场景下,由于与交易证券价值有关的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都是随机产生的,因此它们很可能互不相同,由计算机控制其变化。

根据实验设计中确定自变量变化的时间不同,行为影响因素的控制方法可区分为实验前控制和实验中控制。

实验前控制是实验设计时就确定了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和取值情况,实验在自变量变化已知的情况下观察实验参与者的行为。而实验中控制则需要根据实验的进行,不断收集自变量变化的情况。

大部分组何控制的自变量都是实验前控制的,即根据实验对内外环境的安排,参与者居于哪一类分组,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可以确定。例如《税率不平等和交换不公平对税收报告决策的影响》研究,需要测试纳税人对税率变动的反应(用税收报告决策来反映)是否同时受到经济因素以及对税率不平等和交换不公平感受的影响,实验申通过对某个分组通知其税率与其他组不同,便之感受税率不平等;通过部分组在实验中税率上升而另一些组在实验中税率下降来感受交换不公平。这样每一个参与者感受的环境影响在实验前就设计完成,实验申只需要观察实验参与者的反应,并对之做出分析。

也有一些组间控制的自变量是实验中控制的。如在《诉讼支持判断的客观性》研究中,将参与实验者根据其客户的不同诉讼地位分为两组,这是实验前控制;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人员是否具有诉讼服务经验作第二重分组,以及根据DIT得分的高低作第三重分组,需要分析实验参与者在试验中填写的调查测定表,才能确定每一位参与者属于哪一个分组,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受什么样的影响在实验前是无法判断的,只能在实验中控制。

研究模拟市场的博弈行为时,若影响因素来自市场反应(如买者报价对卖者的影响),则只能在实验中控制;若影响因素来自市场规则(如卖者有没有报告选择权、是否存在信息成本等),则可能在实验前控制。

影响因素的变动控制和不变控制

影响因素的变动控制,指的是实验研究观察当某因素变化时行为是否相应变化以及相应变化的幅度和规律。这是定量分析常见的控制方法

第5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一、进一步拓宽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途径

干部考察工作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熟悉考察对象的知情者来了解考察对象,如个别谈话、民主评议等,这是最基本的途径。二是采取适当方法直接对考察对象进行观察、测试,了解其素质、能力和行为表现,如考试考核、情景模拟以及听取个人汇报等。干部考察工作要在这两条基本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探索其他方法,使考察者更多地掌握能客观反映考察对象德才素质的各种素材和背景材料。

1.采取必要措施,让知情者客观、真实地向组织反映情况。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基本上还是能被知情者所了解掌握的,问题在于考察者事实上很难从所有的知情者那里收集到考察对象的全部真实材料。因此,拓宽考察途径,首先要研究让知情者能客观真实地向组织反映情况的方法和手段。要创造让知情者敢讲真话的条件。通过大力推行考察预告制,开展调任后的回访考察,开展大范围的征求意见以及网上反映情况等办法,考察了解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选择特殊知情者,为考察组提供真实情况。知情者中有一部分人,比如,原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秘书、司机,对考察对象某一方面的情况比较清楚,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将其作为访谈对象加以了解。纪检、监察、等部门接受群众的举报,也掌握着一些领导干部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知情者,所以考察者必须听取这些部门的意见。要制定有关干部如实向组织反映问题的纪律。要求各级干部在上级考察干部时,如实向考察组反映情况,积极配合考察组的工作。对知情不说,故意为考察对象隐瞒问题或夸大、虚报成绩以及干扰群众向组织反映问题,打击报复的,必须严肃处理。

2.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方法。干部的德才素质,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测试、检验、核查进行评价和认定的,比如理论知识水平、部分工作实绩、经济收入情况等等。但是,还有许多方面是不能直接认定的,需要考察组不断改进考察办法,增强考察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一是结合干部管理工作,设计特殊情景对干部进行考察。结合干部下派、交流,看其是否愿意服从组织决定,是否愿意到艰苦落后的地区工作。

二是到干部工作、学习、活动的现场,直接考察了解干部。比如在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中,考察干部是否有献身精神、顽强斗志和毅力;通过参加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看考察对象是否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考察换届,特别是考察对象作为候选人的情况下,看考察对象是否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服从党的决定;通过掌握干部在党校学习、出国考察中的情况,了解干部的学习态度,看考察对象在外事活动中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等。

三是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从了解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财政收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情况,看考察对象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廉洁自律。

3.切实做好考察材料的积累工作。当前干部考察档案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不全,二是收集的面不宽,多数是组织部门自己撰写的考察材料。这给干部考察工作特别是全面考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为此,目前需要完善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要做好材料积累工作。对各个时期干部的考察、分析材料、背景材料、调查材料都要收集完整保存。这方面的材料,包括形成考察材料的原始素材,如干部的思想汇报、工作述职、荣誉证书、处分决定、工作计划、财产申报表、民意测评表、党校学习成绩等等。二是外部要扩大文字素材的收集面。收集的文字素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涉及考察对象的群众来信以及群众来访的记录,纪检、监察部门有关干部的廉政档案,领导班子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的记录,财务、审计部门对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财务检查报告和审计报告,新闻媒体对领导干部的正面或反面的报道,等等。

二、加强对考察结果的综合分析

针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在考察结果的综合分析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对考察对象在重大政治活动、重大问题决策和处理中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往往在一些重大政治活动、重大问题决策和处理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重大表现包括重大问题决策和重要场合讲话中的表现,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的表现,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问题的表现等等。通常来说,一个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好与差,在一些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容易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因此,分析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从职务升迁、工资调整、工作岗位交流等问题入手。要注意分析他们在这类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问题上的表现,看是否具有坚定的党性观念、纪律观念和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和荣辱观,特别要注意在换届选举、下派锻炼、临近退休等期间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干部。

第6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 水文地质问题; 解决措施

新时期背景下,岩土工程勘察项目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受到了诸多领域的关注。而地下水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了岩土体工程项目的特性,关乎工程项目的稳定性与耐久性。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作用往往被严重忽视,而水文地质勘察也仅停留在表面,增加了岩土工程项目的质量隐患。为此,必须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水文地质问题。

1.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现实意义

目前,岩土工程项目勘察工作中的水文地质勘察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因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也始终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作用关键,特别是在勘察与施工过程中,若水文地质工作的监管不到位,或者是未采取应对的措施,就会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带来负面的影响[1]。其中,部分区域的地形与地质复杂性极强,所以,在未开展水文地质勘察的情况下,难以确定水文地质特征而影响工程的建设,增加自然灾害问题发生的机率。因而,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中,水文地质作用不容小觑。而单位则应当与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地运用勘察技术完成水文地质条件的有效勘察,并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地下水的处理方案,有效地规避地下水在工程建设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全面推进工程项目的建设。

2.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

近年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水文地质问题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只有对水文地质问题予以正确地认识,才能够采取更具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进一步完善岩土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推动岩土工程行业的发展。

2.1 勘察依据缺失

部分勘察单位与技术工作人员对岩土水文勘察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全面。所以,在勘察工作中,尚未将工程项目特点与地形地貌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考虑,严重制约了后期岩土工程水文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2]。

2.2 勘察报告质量有待提高

在编制勘察报告方面,很多勘察单位与工作人员分析研究勘察结果与数据的时候并不深入,因而无法保证勘察的质量,影响了勘察报告的质量,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在设计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中无法将作用发挥出来。

2.3 实际情况的反映缺乏客观性

目前,在大部分勘察报告当中,内容空话与套话较多,且勘察的内容不完整。与此同时,勘察报告很难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与逻辑思维体现出来,无法深入研究地质的状况。

3. 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策略

3.1 对工程地质勘察予以严格规范

现阶段,国内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与规定机制已经趋于成熟,而且明确指出工程项目勘察的目的、方法以及地质评价,因而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展开工作。另外,在岩土工程项目勘察过程中,技术工作人员应明确规范与要求,对勘察的工作量进行布置,开展取样与试验工作。除此之外,地质勘察技术工作人员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专业知识,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实现自身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按照具体的勘察程序开展勘察工作(如图1),以保证勘察的质量。

3.2 深入调查地下水埋藏状况

勘察岩土工程项目地下水的时候,应确定勘察工作的重点,深入调查地下水位与水位变动的情况以及排水条件。随后,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对地下水进行客观评价,深入了解地下水对建筑材料产生的腐蚀影响[3]。针对基坑工程项目来说,需要开展抽水试验,确定水层实际的渗透性能。另外,应充分结合地下水勘察的结果,对地下水容易引发的危害予以科学合理地预估,进而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有效地制定出应急的方案。

3.3 合理评价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

首先,由于地下水会对岩土体与地表建筑带来影响,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水文地质勘察结果进行预测和估计,进而明确防治的方法。

其次,岩土工程项目勘察需要根据工程的地基基础类型,有效地勘察水文地质,更好地为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最后,应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地下水对建筑产生的影响,合理评价地质问题。其中,有部分建筑位于地下水之下的位置,所以,必须要针对其对于建筑混凝土产生的腐蚀问题展开深入地分析与研究[4]。而很多建筑基础的持力层都是膨胀土、软性岩石或者是风化岩,为此,也必须要重点研究地下水对岩土体带来的负面作用并客观地展开评价。此外,若建筑地基基础范围中包含了粉细砂或者是粉土,要合理地预估流沙现象亦或是管涌的问题。如果建筑基础的下方存在承压含水层,应针对地下水对基坑的破坏问题予以深入地研究[5]。若基坑开挖位于地下水位之下,一定要开展富水性试验与渗透性试验,对人工降水方式进行评价,特别是其对土体以及边坡带来不利影响的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岩土工程项目勘察工作取得了理想的发展成绩,并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水文地质问题是岩土工程项目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若不重视水文地质问题,则会增加工程事故发生的机率。由此可见,一定要给予水文地质问题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现实意义的研究,提出了不断完善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工作的有效策略。只有确保勘察工作的全面性、评价的客观正确性,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岩土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向凤.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 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10):00289-00289.

[2] 赵加飞, 代亚, 刘勇. 探究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35).

[3] 吴铭哲.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J]. 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11):00307-00307.

[4] 张大伟.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与探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5).

[5] 梁厚景.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水文地质问题探析[J]. 城市地理, 2014(18):288-289.

[6] 张超. 论水文地质勘查对岩土工程的重要性[J]. 西部资源, 2016(2):104-105.

[7] 郑河. 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的探讨分析[J]. 西部资源, 2014(6):142-143.

[8] 蔡瑞清. 浅谈地下水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 西部资源, 2012(5):86-86.

第7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

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乡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乡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乡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乡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乡村经济状况、乡村公共管理的现状、乡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乡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乡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乡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乡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乡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乡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乡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乡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乡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乡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乡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

第8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演说展示

作者简介:孙青丽(1979-),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5-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无限需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11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将之前的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风景园林等专业整合在建筑学科门类下,单列为景观设计专业,足以看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景观设计已经被提升到了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并列的高度。在景观设计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其理论教学如何使景观设计真正实现人们对它的期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双重需要,有必要对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价值分析

景观设计是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产生的,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外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三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和其他设计专业一样,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大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通过专题训练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师生一对一的辅导有较多时间,互动性强,教师时刻把关学生作业,容易出效果,历来受到重视。而理论课程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讲解,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效果较差。甚至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景观设计理论课程地位的忽视。

通过上述课程特点、课程安排和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普遍不受重视。事实上,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广泛,能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该校景观设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安排的理论课程有“景观设计概论”、“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中外园林史”等(见表1)。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好“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有一些见解和认识。

二、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思考――以“景观设计概论”为例

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二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丰富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规定,任课教师须按大纲要求范围讲授有关内容,完成教学计划。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为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增加景观行业资讯的内容。每次上课用约5分钟时间和学生们分享一下景观行业的新闻及景观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条途径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最新作品和新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景观设计的热爱,并且希望这种关注能长期持续下去变成习惯。日积月累,采用这种“新鲜资讯5分钟,开心学好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景观设计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就被学生们消化吸收了。

交流读后感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开课之初,应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大致介绍一下适合阅读的阶段。如《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K.布思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适合初学者阅读,《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阅读,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抽出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交流读后感。班里会有一些积极的学生先读了某本书,由这些学生给大家介绍心得,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从交流中获取更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次就会出现更好的场面,激发学生们开展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交流读后感,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积累,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理论课,课程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偶尔提问来验证一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两种教学方法都相对传统,对学生而言毫无新意。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东西充满好奇;科技在进步,多媒体课件教学早已进入课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件要精心设计,制作要认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素材,增加动画效果。除此之外,其他教学形式也应综合应用。

(1)讨论。讨论即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任何一门课程中,讨论都有发挥的余地。讨论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讨论。任课教师对讨论的内容可以不做要求,但可以统筹讨论的方式方法。如交流读后感是未事先设定具体内容的。讨论会也可以这样展开,如在讲景观空间时,让学生们讨论一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本质是设计空间,校园中心广场的空间怎么样,学生们根据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评价一下?”选择这样一个学生们可以切身体会的环境展开讨论,每位生活在这个环境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当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对教师要求也较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判断和洞察能力,记住学生们的发言,并能及时对讨论进行总结提炼,发现优点与不足,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

(2)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教学则将学生放在了主动地位,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实现了师生的多向交流,对于开启学生设计思路具有长久意义。有研究者认为“案例教学天然适宜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这是对案例教学的肯定。这里要讨论的是案例教学同样适宜在理论课程中运用。比如在讲解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时,可以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址为粤中造船厂,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经历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承载了一些人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其在设计时面临着三种思路,最后选择的这个建成方案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强化了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了人性之真和自然之美。通过对案例的始末及设计思路、设计理念的介绍,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什么是场所精神,如何通过设计体现场所精神。通过实际案例学生明白了高深的理论,既掌握了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景观设计的兴趣。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案例要典型、有启发性,能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

(3)演说展示。演说展示即给定学生一个课题,限定时间查找资料做PPT,准备汇报,面对所有师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课题成果的演说展示。据说这是中国学生最为惧怕的一种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汇报讲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课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安排好,让学生自愿报名或者教师指定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定学生,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以及个人能力,因为要面对全班同学讲解,需要考虑该生做某个课题能否达到预想效果,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情况。

(4)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设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课程中,选定合适项目让学生去实地体会对于及时验证理论知识同样重要。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学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优秀案例,整理考察报告的时候尤其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地考察一般是分小组进行的,这个过程分工协作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景观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以后的工作有着特殊意义。

(5)课堂快速练习。景观设计理论课时有限,为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堂快速练习是一条有效途径。区别于快题练习,课堂快速练习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在讲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之后,给定一基地要求学生以草图形式快速完成方案构思。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水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方案集中及时点评,展开讨论,以使学生之间能发现差距,互相学习。

当然,在课程教学中,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和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等是综合运用的,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设计。

三、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景观设计理论课程对专业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教学内容上,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应注意变通,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上,则需要实现讨论、案例教学、演说展示、实地考察、课堂快速练习和讲授、提问、多媒体教学等的结合。只有这样,理论教学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切实有效地使理论服务于实践,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200-201.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97-99.

[3]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221-223.

第9篇:景观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一、 奥地利情况简介

奥地利是欧洲小国,地处欧洲的南部。国土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奥地利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工业、农业、畜牧业、旅游业构成该国经济主体。很多国际机构设在奥地利。

二、 国家审计

奥地利法律给予国家审计以充分的地位、职权。审计纳入国家大法管理,审计是国家权力的组成之一,受国家宪法保护。奥地利联邦宪法中专门设置了“联邦政府审计法”一章,规定国家的审计法院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向国家议会报告工作,对国家议会负责。审计法院有很大权限,凡使用联邦资金的政府所有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和由联邦机构经营的基金组织、联邦政府经营或与其他法人实体共同经营、联邦政府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均在审计法院审计之列。

奥地利审计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对权力的监督,是联邦宪法赋予国家的公权与公信的象征。这使审计成为一种独立于执行权利的机构的力量,既具有很大的行为能力,又具有充分的震

奥地利设国家审计法院,最高负责人是院长,由国家议会产生,相当于政府的部长。审计法院的各级官员相当于政府的公务员,均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法律、财经、工科等多种教育的人才,都有良好的职业学习背景。

审计法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组成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专业的审计事项。在成为审计法院工作人员后,要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实习,由老的带新的,先要完成一些小的项目工作,逐步成为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审计人员。

审计法院审计有很高的独立性:制定审计计划是自主的,议会不干涉审计法院的计划,但有权要求审计法院进行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审计,一年只能提一个;每年要将所有审计报告集中浓缩成一个蓝色的版本,由议会的审计常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被审单位就有义务按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整改;审计报告对外是公开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购买;重要审计报告在报纸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审计法院审计政府控股企业时,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对企业的监事会是否坚持了经济性、节约等要进行评价,对其人员是否胜任、合适提出建议。

总之,奥地利形成了一整套由国家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具有明确监督权利的、效率很高的审计体系。这一体系为审计活动保护联邦资产,监督联邦预算执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 内部审计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奥地利企业一般情况下,职工数超过1000人的企业都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些几百人的公司也有设内审的,这是企业的自我要求,国家法律没有要求。奥地利内部审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立性。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奥地利一般由企业总裁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对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在审计计划制定上,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得干涉,只有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进行审计事项和要求。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公开性。奥地利内审不是封闭的,其活动和结论要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尤其如此。股民可通过审计报告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意见。这既是对被审计组织的一种压力和促进,也是对审计工作者的一个压力和促进。这有利于监督和评价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目的性。奥地利内审的目的性明确。该国内审对每个审计事项,在审计目的上都明确应当包括目标、规划、决策、执行、监督等五个控制环节。奥地利内审很强调各组织或机构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指节约;效率性是收入和产出的比率;效果性指最后的成果,强调遵守预算的义务,强调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好的效果。

4.丰富性。即审计项目和内容丰富,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要素。如合同、合同依据、采购、付款、成本费用、财务过程、资本流转、产品或者服务、销售及人力资源的培训使用等。甚至包括考察经理人的工作胜任程度、福利情况、医疗保险等。

奥地利也有内审协会;政府机构中有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国家审计;国有资产控股企业的内审机构对再投资的企业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有一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在大企业中内审机构可设充足的职务和人员并重视审计交流;内部审计也强调抓重点,他们的重点主要是大项目的投资、

物资采购环节和财务安全等;审计结果要充分倾听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意见、质疑,报告要听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四、实务案例

以上市的奥钢公司为例,该上市公司是一家拥有1.6万人的跨国集团公司,在全世界拥有约200家分、子公司,主要从事钢铁和it、电子产业。

(一) 该公司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1. 机构设置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设在公司总部,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为董事会、经理层服务。

(二) 内部审计工作和风险管理流程

1. 内部审计师应关注

作为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应了解有效的公司治理内容、信息技术、业务知识、熟悉战略规划;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为管理层提出建议,有效沟通、创造性的思维。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师。

2.内部审计实务业务流程图(略)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执行,由企业审计委员会研究、决定后,被审计单位有义务遵守。企业内审机构相当于董事会加强公司治理、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工具,审计建议是否实施,由审计委员会决定。

3.风险管理流程图(略)

确定风险分析的对象,即把整个企业的风险分为几大块。如高风险区域、中级风险区域。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部门风险、操作层面的风险;

明确具体风险指:哪些方面会有问题;分析风险指:确定相关控制措施;

对确立的风险进行评估、优先排序指:明确工作重点,即通过对风险规划,规避风险,监视风险,达到对风险进行管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本次考察使我们了解了发达国家的许多审计信息,很有启发,必将对改进我们的内审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