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蚕丝工业论文精选(九篇)

蚕丝工业论文

第1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郑辟疆是我国著名的蚕丝理论奠基人和蚕丝教育家,他自1918年起,连续担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及后来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达51年之久。早在1929年,他主持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与杭州蚕业学校一起,被日本蚕丝业同业工会中央会称赞为中国的双璧[1]。他始终把办教育与振兴祖国蚕丝业紧密相联,总是按照社会生产的发展与需要来培养蚕丝技术人才,以自己的哲思睿智,设计并推动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形成[2]。在民国艰难的环境中,郑辟疆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以严谨的学风办学,培养出一大批富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能够承担起革新蚕丝业的新型蚕丝技术人才[3][4]。

一、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师生

费孝通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一文中称赞郑辟疆是作为一个“一生为使别人生活得好起来而不计较报酬埋头工作的人”[5],是一个“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6]的人。他说:“郑辟疆,一个从蚕学馆里受国家培养出来的青年,有机会去日本看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面貌,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怎样摆脱落后的家乡,而立志要去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7]费孝通写到:“他给我最深刻的形象是一个以身作则、教人做人的良师。他平时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贯彻着先人后己的精神,使学生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油然产生向他学习的主动要求。”[8]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深刻影响,并内化为成长成才道路上坚定而持久的动力。郑辟疆捐赠私人积蓄于科学研究,用自己家产抵押以贷款办学,战乱中为保全蚕校东奔西走。20世纪20年代,应邀到女子蚕业学校执教的日本蚕丝专家白泽干先生曾经回忆道,郑辟疆校长有如圣人君子一样无欲恬淡,一心只为学生、为学校、为教育着想,过着极为质朴的独身生活[9]。为此,费孝通认为“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是相反。要想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的郑先生这样的人,有那样忧国忧民,舍己救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我举目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10]。

郑辟疆所倡导和推动的蚕丝改革,是一场艰巨的新旧斗争,可以说是从头做起,要在千百年所养成的习惯势力中,推陈出新,使科学技术扎根到千家万户的农民之中,需要他坚强的毅力和精神修养,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改革的决心变成改革的成果,他所倡行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之所以被众人接受和拥护,这与其德高望重、受到众人的崇敬和爱戴是分不开的。他以其坚定的信念、百折不回的精神、上下求索的理念,给青年学子提供了一部深邃的人生教科书,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1950年,年届70的郑辟疆先生担任公立蚕丝专科学校校长,至82岁高龄担任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期间,他奔走呼号于从基层到全国人大、政协的各级机关。他在人大、政协会议发言时,言必称蚕丝业发展,言必称丝绸教育振兴,言必称蚕丝实业强国。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位将生命与蚕桑事业融为一体的“蚕神”。他一生像一条春蚕,为人民吐尽了丝,然后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费孝通写到,“我想这对他并不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因为这是他为了完成他的使命必须付出的代价,受之如贻”。 郑辟疆在留下的手稿中写道:生存到止境,好比灯油尽,油尽灯自灭,永别无需惜……,一生无贡献,未尽人民责,徒餐三百石,无以报农人。从中可以看到他虚怀若谷、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郑辟疆担任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他积极响应时代和责任的号召,带领同学上街游行,亲自向群众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掠夺罪状。“女蚕”学校的学生受到校长爱国热忱的鼓舞和感召,毅然决然地取下了发髻上的日制发夹,削了竹簪来替代,以示抵制日货;还有的同学怀揣振兴祖国蚕丝事业的强烈愿望,立誓不嫁,立志将终身献给祖国的蚕桑事业[11]。

郑辟疆第一次给全校师生讲话,就从?祖教民讲起,他激动地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要把祖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现在世界上列强称霸,中国被蚕食,山河破碎,百业凋零,蚕丝业也落后了。我们要不惜献出个人的一切,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把祖国蚕丝业发展起来!”[12],以此鼓励年轻学生为振兴中国丝绸事业而努力学习。

1947年,为了表彰郑辟疆任职将近三十周年的业绩,女子蚕校校友会筹资巨资,建成礼堂一座。落成典礼上,众人一致提议将礼堂以郑辟疆的字命名为“紫卿堂”。郑辟疆却坚辞不允,他说服了大家,更名为“西陵堂”。传说西陵女是我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妃子,教民育蚕的始祖。郑辟疆在亲自撰写的《西陵堂志》中写道:“命名紫卿堂,予以不敢当此,爱题为西陵堂……实为四千年前蚕政创举值得吾人纪念,愿吾蚕业同志咸能继西陵遗教而广大之。”[13]

三、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

1918年,郑辟疆接任“女蚕”校长后,认为要使“女蚕”在复兴中华蚕丝业的宏伟目标中有所建树,必须先激励师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事业心,他首先提出了女蚕校发展的新方针,具体内容为: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树立技术革新的风尚;以自力更生和节约的办法,尽量充实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14]。新方针的提出,使学校广大师生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前进方向,从而一扫因前景不明而造成的沉闷局面,为女蚕校的全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振奋学生的事业精神,郑辟疆特邀费迈枢作词,季饶西谱曲,创作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歌,并于当年九月初的开学典礼上正式颁布,歌词如下: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利辟蚕桑……愈研而精,愈振而兴,盛矣哉,日上蒸蒸[15]。

校歌生动反映了女蚕校所面临的全新局面,鼓励年轻学生们立足江苏这片丝绸宝地,充分发挥女学生在蚕丝生产领域的天然优势,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经纶天下,衣被苍生”为终极追求,为挽回中国蚕丝业的权利,为重振中国蚕丝业的威名,为中国蚕丝业的复兴而奋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高度事业心。这首校歌也成为“女蚕”师生几十年间的精神源泉和奋斗动力。

在此基础上,郑辟疆又提出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诚、谨、勤、朴”的四字校训,推崇“诚则能谨,勤则能朴”之原则,他自己身体力行,为全校师生之表率。校训作为每一位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成为引导学校所有师生的行动指南。

在郑辟疆带领下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尽管历经战乱,但是这样一种视蚕丝为社稷民生大计、倾力事蚕的淳朴风气却静静地流淌在一代又一代蚕校弟子身上。白泽干先生曾经回忆道,当时为了改良丝质,冷藏保存蚕种,实行人工孵化,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将家里为自己结婚准备的钱凑起来,建造了一座漂亮的蚕室,并开始了蚕种制造。费达生在《复兴丝业的先声》中写道:“或者有人会笑我们夸大,但是我们一点信仰是必需的。在这信仰上,我们才能为我国家、为我同胞服务。当然我们也许在这一生中不能有成就。但这并不是走错了路,只是我们自己能力不足。我们相信,在这路上会有不绝的继续者,而且要在这路上,获到最后的成功”。[16]

郑辟疆对学生事业思想的启发,为女蚕学生今后在蚕丝业上“发挥其所学,对蚕丝业之改进,付出了极大的力量”[17]奠定了基础。女蚕学生“在农村中,不辞劳苦的如慈母之对赤子,指导了养蚕技术之改进;在制丝工厂中,他们能以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技术,用感情来灌输于女工,革除了执鞭管理之恶习,贡献了煮茧缫丝的新技术”[18]。

四、注重社会实践,锻炼学生能力

郑辟疆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行工学结合、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之外,郑辟疆更为学生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其将来参加到蚕丝行业的改良工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1923年起,郑辟疆组织了学生演说联合会,定期举办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她们在日后面对普通群众宣传先进蚕丝理念和技术的推广工作积累经验。同时,女蚕校组织学生阅书部和书画研究会,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身心修养。

在众多的课外活动中,女蚕校还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每届即将毕业的班级,都会由学校组织前往附近地区进行参观旅游活动,并且随着蚕丝改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女蚕校学生们的参观活动范围日渐扩大,目的地不再局限于学校附近,而是发展到上海和杭州等蚕丝发达地区,包括西湖蚕校、杭州纬成公司丝厂部、江苏省立第二农校制工实习及丝织模范工厂、昆山蚕业竞进社、上海生丝检验所、杭州蚕种改良场等蚕业学校或蚕业改进机关和蚕丝业的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而这种旅游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玩,通过各地风景名胜和不同地点的参观,让学生们在心旷神怡之际亲身体会到我国蚕丝业的发展现状,对蚕丝行业的不同领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之后能更加迅速地参与进去。

五、注重对毕业生和校友关怀

郑辟疆始终把毕业生看作是振兴蚕丝业的一支力量。他认为,学生投入蚕丝界的人数愈多,蚕丝业的改进力量就愈雄厚。因之,凡是毕业生在工作遇到困难,写信要求学校帮助的时候,郑辟疆都立刻予以答复,或者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有时郑辟疆、费达生还亲自带人到毕业生所在的蚕种场去指导。对于毕业生提出的一时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再提交学校试验部研究。每年校庆日,组织毕业生在一起互相交流经验。凡有学生回校求助,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和指导。有时,郑辟疆发现学生在告辞时,面无喜容,说明尚有未解决之疑,他便紧步追赶,站在路边谆谆指点,再三勉励,直至该生眉宇展开,才怀着无限自慰之感迈步回校。校友对学校的感情特别深厚,每逢校庆日,纷纷返校,有的向母校汇报自己的工作,有的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出建议,藉校庆日的聚会以交流经验与沟通情况。郑辟疆也把校庆日活动中,毕业生提供的大量反馈信息,用来改进自己的办学工作。为了更好地配合分布于各地推进蚕丝改进事业的女蚕校毕业生,女蚕校力求充分发挥其校友会的联络作用。女蚕校校友会自1912年建校成立,1918年,郑辟疆担任校长后进行了改组,组织了通讯、出版、图书、交际等部门,每年3月15日校庆日召开大会一次,以便联络各级校友。自1923年起,校友会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友会名义编辑出版《女蚕》刊物,内容分论著、学术、专载、报告、校闻等栏,介绍当时我国蚕丝业生产状况与问题,并介绍日本蚕丝科学方面的进展。从创刊到1936年9月止,计出版发行70期。

六、现代启示

首先,职业学校需要以创办中国一流职业教育的自信与追求,自觉站在传承历史、造福当下和创造未来的维度上审视、践行和发展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之路。在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的同时,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2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回顾中国蚕业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世界蚕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蚕业科学是为蚕丝生产有关产业(栽桑、养蚕、制种、制丝)提供方法与原理的应用科学。面向未来,蚕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蚕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使养蚕业从劳动密集型迅速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而这个转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蚕桑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与应用技术的开发创新。

1 蚕丝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

丝蛋白分子结构与丝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将为增产蚕丝、改进丝质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飘逸的桑蚕丝衣服是许多人的最爱,但让人苦恼的是,桑蚕丝很娇气,不耐穿,打理起来也格外麻烦。2014年11月,我国西南大学科学家培育重组基因蚕宝宝首次吐出了人工合成蚕丝蛋白。在家蚕16 425个基因中,有一个叫做Fib-H基因,它是控制丝蛋白产生的关键基因。研究者在家蚕的生殖细胞中“剪切”掉了其中的Fib-H基因,没有Fib-H基因的家蚕丝腺,叫做“空丝腺”。研究人员将事先设计好、与Fib-H基因类似的人工丝蛋白基因,显微注射到被敲除Fib-H基因的蚕卵中,人工丝蛋白基因转移成功的蚕卵发育成“蚕宝宝”后,吐出的丝中就含有人工合成丝蛋白。通过对蚕丝纤维的人为改良和重新设计,以后桑蚕丝可能会像棉质衣服一样,既保持桑蚕丝的舒适感,又像棉质衣服一样耐穿、好打理。

2 家蚕丝蛋白生物材料新功能的开发及应用

家蚕丝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透气与透湿性、无毒、无刺激、与人体相容性强的生物材料。家蚕丝蛋白不仅可作为人造皮肤、血管、肌腱、韧带、骨骼和牙齿等人造组织材料,以及作为手术缝合线、隐形眼镜、角膜、抗血凝剂、药物控释材料、功能性细胞培养基质、固定化酶载体和生物传感器等生物医学材料还在环保新材料、化妆品、保健营养食品等日化和环保领域被广泛使用。随着家蚕基因组研究工作的重大进展,以及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家蚕丝蛋白的生物功能有望在军事、航天、医学、环保等领域得到更深、更广地开发和应用。

3 家蚕基因工程技术

桑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而且是研究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模式生物之一。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桑蚕中以实现其在蚕体内的表达,最终是要将外源基因整合桑蚕染色体,这样才有可能稳定遗传,获得转基因蚕。目前关于桑蚕的转基因报道主要有:桑蚕品系间的基因转移,其他动物的基因转入桑蚕体内,以及桑蚕的基因转入其他动物。例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陆长德等利用“电穿孔”法,将荧光蛋白基因及蜘蛛拖牵丝基因注入蚕卵,获得了吐出荧光“蜘蛛丝”的转基因蚕。蜘蛛丝中的拖牵丝是强度十分高、弹性十分强的天然蛋白纤维,若制成防弹衣则“刀抢难入”,织出降落伞牢固耐用;产生荧光的蚕丝则可用以开发天然夜光衣及各种防伪标签等。

4 家蚕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技术

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诸多的优势,一是体质强健,容易饲养;二是食桑量少,饲料效率高;三是出丝率高,茧丝品质优,可缥制高品位生丝。专养雄蚕比目前的雌雄蚕各半混养,可较大幅度提高蚕丝的产、质量和蚕业经济效益。因此,专养雄蚕被称为继一代杂交种利用之后最有价值的一项创新技术。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应用已有很大进展,俄罗斯科学院斯特隆尼柯夫育成的桑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在此基础上经转育改良培育出多个雄蚕品种,雄蚕率达99.85%,可实现专养雄蚕的目标。专养雄蚕将成为21世纪提高桑蚕产丝能力和改善丝工艺性状的重大突破口。

5 昆虫激素在蚕业上的应用

蜕皮激素(MH)、保幼激素(JH)以及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在调节桑蚕生长发育、增产蚕丝及生产超细纤度生丝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例如,应用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可提高夏秋茧的品质,并较好地解决桑叶的余缺问题。发现了几种抗保幼激素活性物质,成功地诱导出三眠蚕,开发出了超细纤度优质茧丝。此外,使用抗保幼激素,可以缩短蚕期,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6 家蚕变态发育的人为调控

家蚕变态发育的人为调控是蚕丝业科学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人为调节家蚕的变态与发育对蚕丝业的生产结构与整体生产效益有重大影响。由于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蛹期很短,仅为2周,而蛾口茧不适合于缫丝,生产上必需在蛹化蛾之前完成鲜茧的收购和烘干工作。人们希望通过人为调节家蚕的变态与发育,延长蛹期,减轻鲜茧收购和烘干的工作压力及强度,甚至希望蛹期发育中止,实现鲜茧缫丝。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采用介导法将带有蝎毒素基因的载体导入蚕卵,在蛹期特异性表达,杀死蚕蛹。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鲜茧收烘与蛹期过短之间的矛盾,使提高生丝品位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约烘茧所需的能源。

7 家蚕营养生理与人工饲料研究

家蚕属于植食性昆虫。家蚕除嗜食桑叶外,尚能取食桑科的柘,菊科的蒲公英、莴苣,榆科的野榆等。但桑叶以外的植物叶,很难使蚕健康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在过去40年桑蚕摄食行为与营养生理学研究基础上,对广食性蚕品种选育及低成本人工饲料设计获得了长足进步,这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用低成本人工饲料在全自动化的工厂内实现全年养蚕,从而促进养蚕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例如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成功选育出了嗜食低成本线性规划设计饲料的多对广食性蚕品种,日本的其他现行品种也都经过了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均具备良好的摄食性。我国蚕业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广食性蚕品种的选育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山东省农业大学林学院蚕学系,近几年也开展了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工作,并初步选育出摄食性较好的杂交组合广食一号和广食性饲料(主要成分:桑叶粉30%、豆粕粉25%、其它有淀粉、防腐剂、维生素、无机盐等)。

8 蚕体作为生产重组蛋白的生物反应器

“家蚕生物反应器”,是指将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植入家蚕的蚕蛹体内进行培养,蚕蛹会主动对植入基因进行转录和翻译,自然生成对人类有用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高新技术(如超低温冷冻、低温干燥、高速离心等),将生物活性成分萃取并制成相关剂型,以满足人类疾病的治疗、预防和保健需求。家蚕易于饲养,成本低廉,它1天内可合成3 169 mg外源蛋白;其血淋巴具有储存蛋白的能力,淋巴内含有蛋白分解酶的抑制物,对目的蛋白起到保护作用,且外源蛋白又很容易从家蚕体液中分离纯化出来;还可以将家蚕直接磨碎用作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因此,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有用蛋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如用家蚕来生产皮肤生长因子、乙肝疫苗等有高附加价值的蛋白质。

9 桑树栽培与遗传育种新技术开发

桑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是改良桑树品种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单位面积产丝量的重要途径,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为桑树育种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全世界26个桑种,分布在中国的至少有15个,目前我国保存的桑品种资源达2600份,已选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养蚕要求和其他用途的优良桑品种50多个,其中栽培面积最多的是鲁桑系的荷叶白、桐乡青、团头荷叶白、湖桑197,育2号等品种。桑树栽培主要采用低杆密植、立体栽培管理模式,提高了桑叶产量、质量。

10 蚕桑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由蚕桑副产品加工成的许多产品已进入工业生产阶段,如利用桑叶、桑葚果制作桑叶茶、桑葚膏、桑葚酒,提取植物醇、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利用蚕蛹制备蚕蛹蛋白粉和多肽,分离家蚕抗菌蛋白和诱导生产生物活性蛋白,生产蚕蛹氨基酸及氨基酸络合物,提取蚕蛹油与壳聚糖,开发蚕蛹蛋白纤维、蚕蛹虫草等;利用废丝研究开发出了丝素粉、丝素膏、丝素液、丝素洗面乳、洗发护发剂等美容健肤化妆品。不仅提高了蚕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蚕业产品附加值,转变蚕桑生产经营目的,做大做强蚕桑产业,让蚕桑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王玉军,柳学广,徐世清.家蚕丝蛋白生物材料新功能的开发及应用[J].丝绸,2006(6):44-48.

[2] 何克荣,夏建国,黄健辉.桑蚕的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的研究[J].蚕学通报,1998(3):2-3.

[3] 王晓娟,贡成良.转东亚钳蝎毒素基因对家蚕发育与生存率的影响[D].江苏:苏州大学,2010.

第3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这样的不良养殖习惯,又直接导致桑叶叶质下降,先进的养蚕技术难以普及等等后果,从而又引起了蚕茧质量的整体下降。薄皮茧、死蔟茧等不良茧逐年增多。而缺乏科学养蚕技术的蚕农为了能尽快让家蚕蜕皮、吐丝,又存在过多使用各种激素的现象,更带来了蚕茧小而薄、蚕丝短而细的严重质量问题。

蚕茧、蚕丝的质量下滑,必然又会影响到整个丝绸行业整体质量出现下滑。不难看出,由于蚕茧质量的下降以及蚕茧价格的不稳定而引发的整个茧丝绸行业的连锁反应正在蔓延。

冰冻三尺

多方因素造成蚕茧质量下滑

众所周知,我国蚕茧质量的整体下滑绝对不会是某个单一原因而造成的。虽然引起蚕茧下降的原因有一定偶尔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必然性。

进入2009年以来,我国南方降水量普遍比往年偏多。温暖的气候加上潮湿的空气,给各种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桑红蜘蛛、桑螟、桑毛虫等传统害虫疫情一度在局部地方呈现出了暴发的态势。

桑树疫情的暴发直接导致了桑叶叶质的降低,进而影响到家蚕的生长、发育以及蚕茧质量的下降。

在四川某地一蚕农家里,记者看到整个育蚕室根本没有建立任何的消毒设施。问及原因,憨厚而淳朴的老乡淡淡地说道:“从来都是这样养蚕的,没听说过还要消毒。”

这类不科学的养蚕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蚕病疫情的蔓延,其直接后果就是,薄皮茧、死蔟茧等不良茧明显增多。从而也影响了蚕农的经济收入,造成来年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很多人都经常在嘴里或者是报告中反复念叨。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现实中,有关部门为广大蚕农服务的意识和行动显然还很不能令人满意。同时,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方面的考虑,片面追求农业经济指标,强行向下摊派蚕种。在大量摊派蚕种的同时又忽略了桑树基地的建设,造成了蚕多桑少的怪异局面。拿着大量蚕种的蚕农在发现自己的桑叶根本不能满足家蚕正常需要时,迫不得已开始使用一种叫“蜕皮激素”的药物。

实际上,“蜕皮激素”也并非什么洪水猛兽。如果蚕农在家蚕饲养的过程中能够科学、合理使用,不但无害,还可以提高蚕茧的产量。但由于桑叶短缺而过早、过多地使用“蜕皮激素”则是百害而无一利。直接造成了蚕茧不但茧粒小、薄而且茧丝短、细。

再者,近年来蚕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也间接影响到了蚕茧的质量。目前,广大蚕农普遍缺乏必要的养蚕设施。不要说专用的蚕房了,甚至个别蚕农连起码的蚕匾都不足。究其原因,蚕农还是对蚕茧行情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不愿意投资添置必要的养殖设施。由于没有必要的养殖设施,所以科学的养蚕技术根本得不到有效落实。不但造成了家蚕的单位产量下降,还会造成蚕茧的质量随之下降。例如:双宫茧、毛头茧等增多。

上文所述的影响我国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也仅仅只是所有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这其中的问题不但牵涉到很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同时也限于我国蚕农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客观现状。平心而论,要彻底提升我国蚕茧的整体质量水平不但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和时间。

有苦难诉

茧丝绸企业无处话凄凉

进入2009年以来,我国蚕茧价格持续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国内干茧每吨价格较之年初上涨了31.18%。

然而,蚕茧价格的显著上涨并不是因为其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是由于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蚕茧收购价格大幅下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冬季桑园弃管。随后,2009年春季蚕茧发种量大幅减少,导致了今年春茧产量大幅减少。

同时,各地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蚕农利益又相继出台蚕茧保护性收购价格。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国家提高了蚕丝产品出口退税率,丝绸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大,信心也随之增加。

一方面是原料供应偏少,一方面原料需求又相对加大,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目前蚕茧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

蚕茧的解舒是指在缫丝时茧丝离解的难易程度,解舒的好坏与缫丝工业关系非常密切,是衡量蚕茧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用“解舒丝长”和“解舒率”表示。

四川某缫丝企业老板张斌,在判断生丝价格将会随蚕茧价格走高之后,花高价从邻近的陕西购回了一批2009年的春茧。然而,在蚕茧运回工厂加工的时候他才发现这批蚕茧因质量不好,尤其是茧解舒的大幅度降低,导致了大量干茧无法机械自动缫丝。最后,万般无奈的张斌只好将这批蚕茧低价处理给了绢纺企业作为原料用。蚕茧质量的下降不但导致了缫丝企业的效益受损,同时也造成了蚕茧资源的浪费。

虽然不断上涨的干茧价格确实也拉动了生丝价格的回升,但缫丝企业的利润远远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丰厚,甚至都还谈不上有何利润可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1~5月份丝绸行业亏损面24.06%,高于全国纺织行业23.46%的平均水平。其中缫丝行业亏损面达到33.09%,是丝绸行业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实际上,错误地估计了茧丝绸行业的前景是造成众多缫丝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凸显,全球经济走势疲软,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导致长期以出口为主导的茧丝绸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回落,外需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仍是目前以及未来我国丝绸工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长久以来,我国丝绸行业传统的销售市场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但是,自从2008年以来,上述国家经济持续疲软,导致包括丝绸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需求萎缩。有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丝绸商品传统主销市场中,美国市场同比降幅达29.36%,日本下降25.53%,意大利、中国香港和韩国降幅也分别达到32.23%、32.24%和33.25%。

目前,我国的丝绸产品出口只有对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略有上升。据海关数据统计,2009年1~4月我国生丝出口累计达2618吨,同比下降43.9%,出口总额为0.59亿美元,同比下降46.6%。整个茧丝绸行业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丝绸产品出口仍然在困境中徘徊。

另外,我们也不得不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了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印度、泰国、越南、巴西,甚至尼泊尔等国家蚕丝业的发展。

浑水摸鱼

劣质丝绸服装开始露头

如果说,干茧、生丝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以及价格的暴涨暴跌是把茧丝绸行业这池水搅浑的元凶。那么,众多生产假冒伪劣丝绸服装的小型企业则是前来摸鱼的人。

2009年春天,重庆市民尹小玉在某商场购买了一件丝绸裙子。在购买时,她根据经验仔细查看了吊牌上的标识,发现这条裙子吊牌上的标识均是使用英文。尹小玉虽然觉得有些可疑,但在营业员一番外贸尾单之类的解释后,不禁暗自动心。最后,她还特意询问了该裙子的桑蚕丝含量。在得到含量100%的答复之后,尹小玉买下了这条款式新颖的裙子。

就在尹小玉兴高采烈地拿着新裙子回家穿了一天之后,就感觉到这条裙子和自己以前购买的桑蚕丝服装不太一样。于是,尹小玉找到商场交涉。没想到的是,商场方自己也对该裙子的成分难以确定,于是商场方又找来了供应商。最后经过三方共同前往权威部门对该裙子进行检验后发现,这条裙子的成分并非桑蚕丝而是柞蚕丝,而且柞蚕丝的含量也不足60%。

虽然这件事情最后尹小玉得到了相应的赔偿,但也暴露出了普通民众对丝绸制品知识的缺乏。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是懵懵懂懂在买、在卖。

其实,早在2004年,为了应对丝绸行业内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中国丝绸协会便推出高档丝绸标志并开始在市场上使用,当时有17家丝绸企业生产的丝绸服装及其制品获准使用该标志。

据说,当时推出这一举措,旨在弘扬中国丝绸文化,提升中国丝绸形象,提高中国丝绸科技含量,规范中国丝绸市场行为,增强中国丝绸国际市场竞争力。一些专家、学者还天真地认为广大消费者在选购丝绸服装及其制成品时,只要认清高档丝绸标志,买到的一定是具有高质量、高品位的丝绸产品。

高档丝绸标志由中、英文字和图案组合而成。中文:高档丝绸;英文:HIGHQUALITYSILK:图案由蚕、茧、丝、绸抽象构成一种以绿色为主调,用于100%蚕丝含量的纯真丝绸产品;另一种以黄蓝色为主调,用于70%及以上蚕丝含量的混合丝绸产品。

专家们显然缺乏与造假者接触的经验,也大大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想仅凭一个毫无科技含量的标志来遏制假冒伪劣丝绸制品的泛滥,甚至于提高我国丝绸行业的整体水平无疑是个笑话。

有的放矢地预测一下,当造假者把假冒伪劣丝绸制品通通贴上高档丝绸的标志时,消费者又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再推出一个“真高档”抑或是“超高档”的标志呢?

加大对丝绸服装常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自身的鉴别意识和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加大对市场的监控、管理力度,重罚重处制假、造假者,恐怕才是彻底解决丝绸服装及其制品领域存在的问题的根本办法。

另外,丝绸服装除了常见的标识不合格之外,pH值不合格、色牢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水洗尺寸变化率不合格等都是丝绸服装质量上的顽症。

第4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干茧缫丝;鲜茧缫丝;成本与利润;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缫丝业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化体系,以干茧为原料,采用自动缫丝机组,效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随着近年来市场的不断细分,蚕茧原料旺盛的需求与生丝产品的出口压力,使得许多缫丝企业加入到鲜茧缫丝行业中来。

“鲜茧丝”并不是新生事物,历史上我国所产生的栽桑、养蚕、收茧、缫丝生产环节都应属于“鲜茧丝”范畴[1]。作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体,农民以自己生产的少量蚕茧,在鲜茧出蛾之前短暂几天时间,用极其简陋的生产工具,将鲜茧加工为蚕丝。在我国,随着近代技术的进步,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式的鲜茧缫丝逐渐被工业化的干茧缫丝所取代。

鲜茧缫丝相较于干茧缫丝,工序简化,成本低,同时间接促使蚕茧价格提高,也提高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是维护行业发展的一种形式。但是鲜茧缫丝的部分质量指标与干茧缫丝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左右鲜茧缫丝大力发展的瓶颈。

本文主要针对广西区内缫丝企业鲜茧缫丝的情况进行阐述,并对目前鲜茧缫丝现状进行分析。

1 广西鲜茧缫丝的成因

利用鲜茧缫丝可以省去鲜茧烘干的中间环节,可以完整地保全鲜茧质量,这是缫丝技术路线的改变。苏联曾经做过研究,鲜茧缫丝对于降低缫丝成本、提高产品重量、提高蚕茧副产品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1年开始,广西有少数丝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蚕期开始鲜茧缫丝,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尤其是2012年至2013年间,鲜茧缫丝的副产品鲜蛹的价格持续高位,基本保持在1.2万元/吨,给一直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广西缫丝业注入了一剂猛药。短短两年时间里,广西鲜茧缫丝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据了解,截止到发稿之日,广西近90%的缫丝企业已经开展鲜茧缫丝。

1.1 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全球的纺织行业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国内的服装制造业出口订单减少,又或者订单利润减少,影响到缫丝行业的发展。另外,我国的生丝产品在丝绸消耗大国印度市场上无法掌握定价权。从印度缫丝生产的调研报告以及近几年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看到,虽然印度国内缺乏高质量的生丝原料,而且生丝有固定的缺口,但在进口中国生丝的活动中,往往能够抄底买进。这不仅降低了我国下游丝绸厂的国际竞争力,也减少了我国缫丝企业的利润。我国茧丝行业的大幅波动也深受印度的影响,造成生丝产品短时间内大幅度的挤压,大量的资金被囤积,企业生存较困难。采用鲜茧缫丝,吨丝成本比干茧缫丝成本降低2万元左右,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提供一定的资金便利。

1.2 广西缫丝企业大规模扩张

据统计,广西2013年的桑蚕茧总产量为32.34万吨左右,缫丝生产企业达92家,自动缫丝机总规模31万绪,年消耗各类蚕茧达25万吨左右,生丝总产量在3万吨左右,生丝加工已经消化全区蚕茧总量的80%左右,加上广西全区分布着800余家茧站大量收购蚕茧,远远不能满足缫丝企业的生产需求。原料的短缺,势必会导致阶段性抢茧现象的出现。自2010年来,广西缫丝企业都出现3―5月份原料青黄不接的情况,缫丝产能过剩势必导致竞争扩大,竞争势必是从抢占原料开始。鲜茧缫丝从收茧到出丝卖丝的时间更短,更容易控制风险,只要缫丝企业保证生产规模与蚕茧收购量之间能够相匹配,再辅之以相匹配的冷冻处理及库存设施,就能够短时间最大量缫丝生产,以获取缫丝业最大的利润。

1.3 鲜茧缫丝的副产品具有高价值

缫丝过程中除了产生生丝以外,还产生蛹、蛹衬和条吐等。鲜茧缫丝的下脚料不会有数量变化,其最大特点在于鲜茧蛹可作为食品原料,可以深加工为昆虫食品,如清水蛹、油炸蛹、香酥蛹等,或者由专门的工厂提取蛹油、蛹络素、蛹蛋白质制成品等。自2012年至2013年间,鲜茧缫丝的副产品鲜蛹的价格持续高位,基本保持在1.2万元/吨,应该说这是鲜茧缫丝的最大经济潜力。而干茧蛹主要用作饲料,价格保持在0.6万元/吨,并且鲜茧缫丝产生的鲜蛹的重量要远远大过干茧蛹的重量,这中间的差价成为缫丝企业逐利的主要因素。

2 广西鲜茧缫丝成本与利润分析

2.1 生丝的缫制成本

一般而言,鲜茧比干茧解舒率可提高5%~10%,而且有的地方如山东,鲜茧煮茧更容易煮透,蛹子又圆又重,有利于提高缫丝的工作效率,而有的地方如广西,鲜茧直接采用真空渗透然后进行缫丝,吨丝成本将可以大大下降,同时蚕茧未经烘烤不会损耗和变性,蚕茧未经煮练[2],丝的重量损失几乎没有,最后丝的产量会有所提高。

我们以缫制1吨生丝为例,以宜州茧的平均烘折为2.7,缫折为315进行计算,缫制1吨生丝(干茧丝)需要8.5吨鲜茧,缫制1吨生丝(鲜茧丝)需要8吨干茧,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 3A的生丝价格在35万元左右,缫制1吨干茧丝能得到干蛹0.7吨,干蛹的市场价格为0.6万元/吨,其他副产品如蛹衬绵等0.1吨,蛹衬绵的市场价格为20万元/吨;缫制1吨鲜茧丝能得到鲜蛹2.5~3吨,废蛹0.5吨,鲜蛹的市场价格为0.6万元/吨,废蛹价格在0.1万元/吨左右,其他副产品如蛹衬绵等0.1吨。

鲜茧丝价格比干茧丝价格低1万~2万元,我们按照33.5万元计算,根据以上数据,按照鲜茧的收购价格38~42元/kg,我们以同为3A丝进行计算:

干茧缫丝:茧本8500×40=34万元;

生丝1×35=35万元;

干蛹0.7×0.6=0.42万元;

其他副产品如蛹衬绵等0.1×20=2万元。

鲜茧缫丝:茧本8000×40=32万元;

生丝1×33.5=33.5万元;

鲜蛹2.2×0.6=1.32万元;

废蛹0.5×0.1=0.05万元;

其他副产品如蛹衬绵等0.08×20=1.6万元。

注:以上数据遇范围计算取平均值进行计算,收集的价格为截至2014年6月10日的价格。

2.2 劳动力成本

据了解,在广西雇用一个“普工”的日工资大约在100~120元/天。以一个每一收茧期2万公斤的蚕茧收购站,每一收茧期需雇用用于蚕茧烘干处理的劳动力3人、每一收茧期5天计算,即需支付人工工资1500~1800元。以广西每年收茧9~10期计算,如果在蚕茧收购期间,能采取蚕茧烘炕处理之外的其他方法(如冷冻杀蛹、贮藏)处理鲜茧,在支付人工工资上则可节省1500~1800元/期的支出;鲜茧缫丝每年可节省1.35万~1.8万元/年的人工工资支出。以2.1中缫丝成本中8.5吨鲜茧计算,如果烘制干茧将产生637.5~765元的人工成本,而这一部分人工成本在鲜茧缫丝是不需要支出的。

干茧缫丝每组机台需要6个熟练工,每个人工150元/天,车速150转/分钟,每天每台机缫制干茧180kg,按照1.1中所列8.5吨鲜茧缫丝数据计算,1台机需要工作17.5天,总计人工成本为1.575万元。

鲜茧缫丝每组机台需要6个熟练工,每个人工150元/天,车速200转/分钟甚至更高,每天每台机缫丝干茧850kg,按照1.1中所列8吨鲜茧缫丝数据计算,1台机需要工作9.4天,总计人工成本为0.846万元。

2.3 能源成本。

现在鲜茧烘炕处理常用能源有煤、电和干柴等,按照8.5吨鲜茧的量,采用连续化自动烘茧机需要工作24小时,消耗电费为267元,消耗干柴或煤的费用为0.4~0.6元/kg,总费用为3667~5367元。如果采用热风烘茧等设备,每天能烘制1.5吨干茧,消耗干柴或煤的费用为0.14~0.2元/kg,总的费用1190~1700元。

缫丝过程中缫制干茧需要17.5天,需要消耗电费而缫制鲜茧仅需9.4天,缫丝机的功率一般为10千瓦左右,按照企业两班制计算,总计工作时间16个小时,电费0.8元/度,缫制干茧所消耗的电费为2240元,缫制鲜茧所消耗的电费为1504元。

鲜茧缫丝由于以冷冻法处理[3]、贮藏蚕茧,一般冷藏4天左右,需要耗费费用每天0.015元/kg,按照8吨的量计算,耗费电费480元。

2.4 固化成本

采用干茧缫丝,首先要建设规模化的鲜茧烘烤处理设施,目前有推进式炕灶、热风烘茧和连续化自动烘茧机等设备,缫丝企业建设成本估计在30万~50万元,甚至更多。而鲜茧缫丝由于需要冷冻存放,存放周期短,可以建设一个冷冻流转库,预计存放40吨,造价为60万元。

采用的鲜茧烘炕处理设备,无论推进式炕灶还是热风烘茧,多以煤炭做燃料,都存在煤烟及粉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与之伴生的治理问题。这部分还需要考虑环保成本,我们按照20万元折算。由此可见,干茧缫丝和鲜茧缫丝的固化成本基本一致。

3 广西鲜茧缫丝的发展趋势

自广西缫丝企业开展鲜茧缫丝以来,商务部茧丝办、中国丝绸协会及各地方茧丝管理部门、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实验室等部门专门针对广西鲜茧缫丝开展过研讨会及专题学术会。其中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实验室对鲜茧丝质量进行了专门研究,指出鲜茧丝抱合指标明显比干茧生丝低,鲜茧丝在织造过程中易断不适合做经线用丝,且容易出现丝条纰裂、绸面起毛、面料染色容易出现色花等问题。另外,由于目前鲜茧丝与干茧丝鉴别缺乏有效的方法标准,加上鲜茧缫丝企业往往在产品包装上不直接标注鲜茧丝,导致后道织绸企业原料采购时很难识别,直接影响绸缎产品加工质量,国内外生丝贸易企业对鲜茧丝质量负面反映较多[4]。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尽管鲜茧丝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但是企业的生存压力及整个茧丝行业的发展状况,促使广西的鲜茧缫丝将继续保持热度。但是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鲜茧缫丝的优势也逐渐降低,届时鲜茧缫丝可能会逐渐茧缫丝取代。笔者近期一个月的调查发现,目前广西鲜茧缫丝发展趋势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3.1 副产品因素

2011年至2013年底,鲜蛹的价格持续高位,保持在1.2万元/吨,按照文中的成本计算,鲜茧缫丝的利润巨大。但是随着今年上半年鲜蛹价格持续走低,鲜蛹价格已经跌破0.7万元/吨,虽然鲜茧缫丝得到的鲜蛹的重量是干蛹总量的3倍左右,但是仅仅只能补足鲜茧丝与干茧丝的差价,利润所剩无几。如果鲜蛹的价格继续走低,跌破0.5万元/吨,缫丝企业更倾向于回归干茧缫丝。但是,如果鲜蛹的价格回涨的情况出现,鲜茧缫丝将继续保持甚至扩大。

3.2 蚕茧质量因素

广西目前的主产区为南宁、柳州、河池等地,各地的蚕茧的质量有一定的区别。南宁产的蚕茧由于气候原因,所产生丝品级一般在3A左右,鲜茧丝与干茧丝的质量等级差别不大,在南宁的缫丝企业更倾向于缫制鲜茧丝,主要是鲜茧丝未经烘烤,缫丝过程中解舒率高于干茧缫丝,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对于能够缫制高品位生丝的柳州、河池部分地区,缫丝企业会根据原料茧的质量情况选择干茧缫丝或者鲜茧缫丝,对于质量好且稳定的蚕茧,缫制干茧丝的利润明显比鲜茧丝高。目前5A的生丝价格在38万元左右,并且高品位干茧丝的市场行情远远高于鲜茧丝。

3.3 成本的转嫁

广西地区遍布着800多家茧站,大部分茧站都是由个人及私营企业所建,仅有部分茧站是由缫丝企业直接进行管理和运营。干茧烘烤过程中的成本一部分已经转嫁到茧站的运营成本中,对于缫丝企业来说,缫制干茧丝比鲜茧缫丝仅仅多投入一倍的人工成本。况且由于鲜茧收购的特点,目前茧站没有雄厚的资金建立大型冷藏仓库,茧站烘制干茧的情况仍然会继续。因此,在原料的供给上干茧也能占一席之地。

3.4 原料的抢购

广西是桑蚕茧种养大区,蚕茧产量连续6年全国第一,2013年蚕茧产量和桑蚕丝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40%和23%,但同时全区遍布800多家茧站与92家缫丝企业,广西的蚕茧量不能满足茧站与缫丝企业的生产能力,抢购蚕茧的情况比较突出,这势必会演变成干茧缫丝与鲜茧缫丝的直接较量,尤其是今年的气候导致蚕茧上市批次减少,茧站和缫丝企业争夺桑蚕茧原料的情况预计会愈演愈烈。这正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如果茧站收购量大,干茧的量将增大,倒逼缫丝企业进行干茧缫丝,如果缫丝企业收购的量大,缫丝企业将继续开展鲜茧缫丝。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广西的鲜茧缫丝也是迫于整个纺织行业的不景气,尤其在经历了2010年的茧丝倒挂情况,广西众多缫丝企业苦不堪言,缫丝企业有的在观望、有的在关停、有的在改行。就在这茧丝倒挂严重时刻,广西本地的缫丝企业从山东的缫丝厂学习到鲜茧缫丝技术,犹如一根救命稻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表1中可见干茧缫丝的吨丝利润在1.53万元左右,鲜茧缫丝的吨丝利润达3.57万元左右。本次计算是按照成本控制最优的方案进行考察,如果一个缫丝企业仅仅只生产干茧丝,而成本控制无法最优化,那么企业的生产利润无法保证,有的甚至会产生亏损。而鲜茧缫丝由于解舒率较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人工费用降低和茧丝成本的降低,广大缫丝企业对此趋之若鹜,促使市场资源重新配置,缫丝生产企业从企业的大环境与追求利润化角度考虑,更倾向于投产鲜茧缫丝。

(3)按照目前的情况,广西鲜茧缫丝将继续保持现有规模,甚至扩大,尤其在广西蚕茧质量不高的主产区尤为明显。虽然各个方面对鲜茧丝的质量状况争论不休,但是不能阻止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继续开展鲜茧缫丝,这样的情况还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鲜茧缫丝将增加茧农的收益,进一步调动茧农的积极性,对确定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产能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4.2 建议

鲜茧缫丝的出现具有很强烈的市场特性,笔者认为,鲜茧缫丝需要各行各业重视,不能听之任之,应该规范鲜茧缫丝行为,为缫丝行业的发展提供清洁的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1)引导生产企业树立诚信观念。缫丝企业对所生产的生丝进行标注,鲜茧丝与干茧丝分类别包装。确保下游丝绸企业能够根据生丝品种调整产绸工艺。

(2)希望国家纤维监管部门对鲜茧缫丝的整个行业进行跟踪调研,确定生丝制造业发展方向。

(3)加强科研技术开发。尽快研究出简便高效地鉴别干茧丝与鲜茧丝的检验技术。

(4)适时修订生丝国家质量标准,将生丝含胶率、茸毛检验列入理化检验中,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茧丝交易网.关于鲜茧缫丝及鲜茧丝的对话[EB/OL].[2013-06-04].http:///newsPageUI.action?id=2c9082e43f08a4d7013f0e098fb62639.

[2] 张国兵.鲜茧直接缫丝工艺研究与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1,(04):7-8.

[3] 陈树明,杨小芳.积极探讨鲜茧缫丝的系列配套技术[J].四川蚕业.2002,(01):44-45.

第5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一、广西桑蚕业发展现状

(一)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快速增长

广西桑蚕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1990年,广西桑园面积仅8.13万亩,2000年以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广西的桑园面积从2000年的30万亩增加到2008年的201.6万亩,蚕茧产量从2000年的2.9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7.09万吨,广西的蚕茧产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见表1)。

(二)桑蚕生产基本实现地域专业化

桑蚕生产已经形成较大规模。2007年,广西全区桑蚕生产涉及85个县(市、区),733个乡、镇,6750个自然村,83.2万户蚕农。目前,广西桑蚕生产正加速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南宁、河池、来宾、柳州和贵港正成为广西桑蚕生产的五大优势产区。2007年,这五大优势区的桑园面积达到173.75万亩,占全区的85.97%,蚕茧产量18.65万吨,占全区的90.89%。桑蚕生产的优势区域出现一大批桑蚕生产专业乡(镇)、村(屯)和专业户。2006年,产茧量达500吨以上的乡镇有102个,产茧达50吨以上的村有930个;种植10亩以上桑园的养蚕户有2.56万户,50万亩以上连片种植的桑园有6117个,养蚕收入超过万元的有24万户[1]。

(三)桑蚕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从桑蚕业中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广西全区养蚕农户78.45多万户,户均养蚕收入5718元,人均养蚕收入1429元,蚕农售茧总收入达44.87亿元,为全国最高[2]。“广西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情况报告”显示,2007年亩鲜茧销售收入量普遍在3000-4000元之间,最高的达5000-6000元,蚕桑生产重点乡镇涌现了一大批年收入过万元、几万元的农户,少数农户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全国县(市)级最大的生产基地——宜州市,2007年蚕茧产量达4.6万多吨,产值达8亿多元,养蚕户数突破9.1万户,养蚕人数约40万,养蚕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2万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13000户,直接受益农民90%以上[3]。

(四)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优良桑蚕新品种和种养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一是广西培育出“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桑树新品种并大力推广,优良桑品种普及率达57%,实现了桑品种良种化。二是“两广二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等蚕品种提高了蚕茧质量和单产量。蚕茧平均产量约100公斤/每亩(宜州市159公斤/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蚕茧的平均解舒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洁净度比2000年提高2个等级,万米类吊指标为2次左右,优于全国水平。三是小蚕共育技术得到推广,全区有小蚕共育室3415家,小蚕共育率达49.03%。四是优良格蔟及上蔟管理技术的推广使生丝质量提高。2007年,全区方格蔟推广率达到62.36%,宜州市、环江县等地的方格蔟推广率为100%,生丝等级为3A、4A级,环江、蒙山、东兰、浦北县的缫丝厂有10-15%的生丝达到5A级,改变了过去只能生产2A级以下低等级丝的落后状况。

(五)茧丝绸工业快速发展

2007年,广西有茧丝加工企业73家,其中7家生丝加工企业为自治区龙头企业,缫丝生产规模17万绪,桑蚕丝产量1.18万吨,蚕丝产量居全国第4位,蚕茧加工超过9万吨,消化全区产茧量的45%,工业产值达29亿元。鹿寨、宜州、横县等地分别建立了丝绸工业园;一大批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较强的东部企业到广西投资建厂。蚕丝被、捻线、织绸、绢纺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品项目也正在建成,茧丝绸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六)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和专业合作组织基本形成

桑蚕业的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全区蚕桑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桑蚕原种繁育、供应以及病虫害的预报、检疫与监控;全区各级蚕业技术指导站负责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在桑蚕重点市、县的示范、推广、病虫害预报、监控,指导培训蚕桑种养技术骨干,蚕种繁育。各基地县内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蚕桑专职技术人员则负责广大农户的种桑养蚕指导和具体的推广服务工作。广西已形成“研究开发—推广—繁育—检疫”的多级桑蚕研究推广体系,组建了1000多人的桑蚕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在桑蚕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区各地蚕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形成了“蚕农+企业+协会(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2007年,广西的蚕业组织有154个,会员5.04万人。蚕业协会直接参与蚕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蚕茧收烘和产品销售等。

二、桑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蚕农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桑蚕业具有价格波动大的市场风险,且产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加工企业少而且没有形成订单农业的情况下,蚕农与收购、加工企业之间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民仍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再加上鲜茧流通领域不畅,市场秩序差,鲜茧市场收购大战时有发生,收购者目前大多存在短期行为,蚕农利益得不到保护。

(二)蚕茧质量尚待提高

广西茧丝质量虽有一定的提高,但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仍属中等水平,即便是水平较高的宜州茧丝质量也仍有一定的差距[4](见表2):茧层薄、上茧率偏低、缫折偏高、茧丝长度偏短、解舒率偏低。目前,整个广西产的丝质量等级基本是在3A—4A级,部分丝质量达到5A级,比江浙生产的白厂丝质量要低一个等级以上。而换代后的高速纺机生产和高质量高档次的丝绸纺织品对原料要求很高,只有4A级以上的丝才能做轻线。因而广西的白厂丝只能作为低档次的丝与高档次的丝进行混纺使用的。

(三)产业价值链不完善

通过招商引资,广西的缫丝和织绸工业在这两年有较快发展,但广西原有的基础差,加工能力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桑蚕种养业仍显滞后。2008年,广西的蚕茧产量虽居全国第一,但桑蚕丝产量仅占全国的14%,低于江苏(20%)、浙江的(18%)和四川(17%)。由于广西的缫丝工业消化能力落后,每年大约60%的蚕茧销往区外,长期以来只能为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企业提供原料和通过他们出口丝绸产品。目前,蚕丝业的下游产业如印染、服装等加工环节基本上是空白,广西桑蚕业主要处于低附加值的原料生产和销售价值链条上。桑蚕综合利用率很低。在桑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桑枝、桑叶、蚕蛹、蚕蛾、蚕砂、僵蚕、废丝等许多副产品,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可以被应用到医药、食品、保健品、造纸等领域。目前,广西在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仅限于一小部分蚕粪投人沼气池产生沼气和粪水,对蚕沙和桑枝的利用也处于起步阶段。在茧价较低的情况下,单靠养蚕收入是微薄的,难于抵御市场风险,制约产业的综合效益的提高。

(四)社会化产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产业服务体系还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正在建设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体系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这种模式具有较大的缺陷:一是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如金融支持、行业协会、技术培训企业等市场化的服务主体缺乏;二是政府主导型的服务机构的生存和运转占用了本来就不宽裕的财政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政府服务是由多个部门提供的,农、技、贸分割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制约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转化。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加快金融、销售、技术培训和指导等中介组织的发展。

(五)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由于广西大学原来的蚕学专业停止招生近十年,广西的蚕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2005年,全国蚕业科技人员总数为19981人,产鲜茧58.93万吨,平均每万吨蚕茧拥有科技人员339人;而同期广西蚕业科技人员仅1479人(科研单位90人、教育机构8人、推广管理1131人、蚕种场250人),产鲜茧14.03万吨,平均每万吨蚕茧拥有科技人员105人,广西茧丝绸业技术人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此外,全区蚕业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38人,占全区蚕业科技人员总数的2.5%。茧、丝、绸深精加工人才缺乏,绢纺、梭针织造、印花染色、服饰的技术人才几乎是空白,制约了广西茧丝绸向产业化发展。

三、促进广西桑蚕业发展的对策

(一)基本思路:产业集群化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化是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促进农户、企业、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各主体的合作互动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效途径。因此,桑蚕业集群化是广西建设茧丝绸强省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促进桑蚕业集群化的主要措施

1.对蚕农进行扶持

采取措施克服农户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1)建立桑蚕产业化风险基金。从“东桑西移”支持资金,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农业产业化基金、科技兴农基金中,统筹一定数目的资金作为发展桑蚕产业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的风险基金,在市场处于低谷时用于补贴茧价、平衡市场,实行补贴和有偿滚动使用,以保护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2)建立规范的桑蚕技术培训机构,增加对科技人员的投入,对蚕农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技术培训。(3)扶持蚕农协会,提高其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4)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并监督合同的实施,与蚕农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的蚕茧丝产销关系。

2.加快桑蚕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

加大资金投入,设立苗木培育、蚕种生产、小蚕催青共育基地,建设优质高效桑蚕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重视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进。主要途径是:(1)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桑蚕原种场建设、桑蚕品种改良和防病虫害技术的研发;(2)发挥各级桑蚕推广站和技术人员的作用,做到统一供种、供药、消毒、治虫、种养技术、蚕茧标准,并促进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3)加强地方示范基地与桑蚕研究所、大学在研发环节的合作,如建立友好单位和在当地建立实验基地等。

3.完善产业价值链,培育产业集群

针对桑蚕业生产特点,加快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见图1),以完善产业价值链推进桑蚕业集群化。(1)重点发展丝绸工业,吸引更多的加工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市场引导蚕桑生产和茧丝绸加工。(2)在引进企业时,既要引进缫丝厂、丝绸加工和服装生产企业,又要发展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包括栽培食用菌品种和桑枝造纸等传统企业,桑叶保健饮料、蚕蛾公酒、蚕母蛾酒和蚕蛾胶囊、利用蚕沙制造补血药,提取果胶,引进利用蚕蛹培养冬虫夏草等技术企业)。(3)发展桑园生态旅游。利用桑树和果树营造出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功能多样的桑园生态旅游,包括建设桑基鱼塘、桑园养鸡项目,参观蚕丝文化,参与采桑喂蚕,手工制作丝绸刺绣,品尝桑叶茶、桑椹汁、桑椹酒、桑椹糕、蚕蛾酒等桑蚕保健品。(4)以桑蚕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桑蚕种苗培育,桑蚕技术培训、教育产业,相关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包装设计和生产企业和其它中介服务公司的衍生。

4.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完善桑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各主体间的经济联系,改善产业创新环境。首先,政府在产业集群中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产业集群化扫清障碍:包括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集群化计划;整顿市场秩序;为产业发展供资金支持;汇整与产业相关的专业信息;设定培训政策,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支持农户协会和企业协会的发展,并与其形成良好的沟通,听取其建议等。其次,支持行业协会和其它中介组织的发展。行业协会,必须逐渐由现在的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过度,并成为政府、商界和教育科研机构沟通的桥梁,参与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建立本地的产品测试、标准化组织,赞助专门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学校,与政府联合提供经营法规、产品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等课程。其它中介机构主要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品牌推广等服务,如金融部门制定专门的扶持产业发展的计划,广告公关部门为产业和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提供服务;管理咨询部门为产品生产和经营提供指导;培训机构为产业发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3)教育部门和研发机构主要负责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包括:与地方政府合作,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顾问;对农户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供定期生产技能指导和管理咨询;与协会和企业合作,改进产品的品种,研发新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

第6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1、最早的教师形象隐喻――桐子

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教师的隐喻当数“桐子”了。汉代文学家杨雄说过:“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师者,人之模范也”。“桐”与“童”谐音,系以“桐子”比喻儿童、童子,说明教师与儿童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认为:“桐子”指代的就是教师。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教师隐喻,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2、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

提起“蜡烛”,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为红烛照人寰”常被用来歌颂教师。教师被比喻为蜡烛,而且是红蜡烛。正如意大利一位著名人士路费尼说:“教师就像蜡烛,点燃了自己,启发了学生。”这个隐喻突出体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教师“如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似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这幅教师自勉的对联正是对“蜡烛”称谓的认可和称颂。在教育战线的群芳谱中,在蜡烛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事迹,许多教师一身雅意,两袖清风,把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寄托在“自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成天”的百年树人的伟业之中。“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它的毁灭是光荣的!我愿意做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照亮更多的人。”(夸美纽斯)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之光开发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的文明,照亮千千万万儿童前进的道路,把学生从蒙童引向知识奥秘的宫殿,把充满童心和稚气的少年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教师是“蜡烛”,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也照亮了自己前进的道路――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到了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获取人生价值的永存和人格的升华。

3、现代农业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之――园丁

现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包括两大模式:农业模式和工业模式。其中“园丁论”和“春蚕论”是农业模式的代表,“工程师论”则是工业模式的代表。

园丁原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来由于人们经常比喻儿童为花朵、幼苗,故比喻培育儿童的教师为园丁。这是自农业时代以来一直流行的教师隐喻,其喻义是:教师像园丁一样,对自己的培植对象细心爱护,辛勤耕耘,精心护理,使其茁壮成长。因此,把教师称作为园丁是最朴实、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了。赵朴初先生在献给教师的散曲《金缕曲》中即采用了这一隐喻。曲云:“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才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表达了献身育人之志,他的这句名言也正好是教师作为辛勤园丁的真实写照。

4、现代农业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之二――春蚕

关于“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传唱千古的佳句。著名画家潘兹的《春蚕颂》写道“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他对春蚕的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著名教育家吴玉章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该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也就是说,教师是服务与奉献的职业,是无名无利也无炫耀资本的职业,只会默默工作,其品质犹如春蚕: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正是教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也只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这样的称谓。

5、现代工业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人类灵魂工程师

早在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把教师比作“高明的雕塑家”: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师是塑造学生性格、沟通学生心灵的“思想搬运夫”。据考证,“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最早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加里宁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教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总理在《教育改革和向科学进军问题》一文中确认“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科学、准确、高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从“工程师”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被“塑造”、“雕琢”,而且还应该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教师不仅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更应该成为一个道德家,学生心灵的守护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需要师生的心灵沟通。一个有魄力的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第7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社会即学校”理念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格,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事实上,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首先,幼儿园中养育的蚕宝宝就是家长带来的。蚕宝宝养起来了,可在城市,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桑叶成了大问题。马上有家长从单位采来桑叶,还有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开车去农村采,给幼儿园送来了“及时雨”。蚕宝宝快上山,家长拿来了稻草,用纸板把鞋盒隔成了一间间小房间,带到幼儿园,供蚕宝宝上山用。籍由养蚕宝宝这个活动,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行,并从幼儿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一起完成给蚕宝宝采食物、帮蚕宝宝布置新家、为蚕宝宝拍照、替蚕宝宝记日记等实践活动;共同认识了蚕宝宝的生命过程,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行,构建起了理解、协作、互助、共赢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在“教学做合一”中成长

在幼儿园“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桑文化的魅力”的活动中,小朋友们在做中学,在做中乐,活动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进行中,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与蚕宝宝朝夕相处,跟随家长一起为蚕宝宝采桑叶,为蚕宝宝清理粪便,观察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黄变白,吐丝结茧,变化成蚕蛹,直到最后羽化成蛾,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通过多种感官地参与活动,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摸摸蚕宝宝凉凉的皮肤,闻闻蚕沙的味道,进而模仿蚕宝宝的爬行,表演蚕宝宝的成长经历,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幼儿自己解决,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幼儿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生活即教育”实施过程

在“蚕宝宝与蚕桑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幼儿园让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桑叶,其他小朋友则在幼儿园学习分辨嫩叶和老叶,了解根据桑叶的成熟程度,喂养不同时期的蚕宝宝;采摘、品尝桑果,用桑果进行染纸游戏,了解古代颜料的由来。请教养蚕人,了解养蚕知识和蚕桑文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蚕丝制品,了解蚕丝的经济价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有机会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亲近自然,步入社会,获得了关于蚕宝宝的丰富知识。

例如,蚕沙,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刚开始,有的小朋友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于是我们就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了,原来蚕的一身都是宝,蚕沙是一种中药,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能清凉明目呢,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作为丝绸之乡,蚕丝制品种类繁多,有真丝围巾、各种款式的丝绸衣服、帽子等,最具吴江特色的蚕丝被,家家户户都有。那蚕丝被是如何制作的呢?幼儿园请来了有经验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从蚕茧中抽出丝,由幼儿来绕丝;示范烧茧、剥茧,了解丝棉斗的制作;参观丝棉加工坊,观看如何把棉斗拉成被子,并尝试学拉棉斗,当幼儿感受到十几个小朋友也拉不好一个棉斗,而阿姨只要两个人,就把一个个书包大小的棉斗又快又好地拉成了被子大小,对阿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为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开辟巨大的空间,使他们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彰显了个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社会情感得到丰富。

结束语

第8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2.探索发展蚕桑生产的有效途径锦绣 陈龙

3.内江丝绸走出困境思考古望涛,刘兴国

4.用丝蛋白修饰合成纤维的研究和理论问题的探讨封纪述

5.自动缫现场管理胡征宇

6.触蒸杂谈营方友,徐伟

7.薄型全真丝弹性织物“桑弹绉”的设计陈超

8.绿色环保大豆蛋白纤维的应用及产品开发张洪曲,童德充

9.环糊精的性质及在染整加工上的应用邱红娟,许敏,龚蕴玉,王惠珍

10.Tencel织物活性染料印花工艺探讨彭桃芝,张培群,朱亚伟

11.人-环境-服装范福军,钟建英

12.童装图案的设计意识毕亦痴

13.牛奶纤维——21世纪的生态纤维材料杨建慧

14.我国古代的蛮人与蚕丝起源的传说榕嘉

15.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1)孙先知,胡祉甡

16.获得全国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企业名单

1.遂宁市加强蚕茧收购管理的措施周胜敏

2.浅谈生丝清洁问题吴孟茹

3.双宫丝的特殊疵点与产品质量康亚辉,陈辉

4.化纤面料消除"经柳"的工艺与实践余春宁

5.Tencel织物活性染料轧染工艺研究朱亚伟,吴徵宇

6.节约用水、清洁生产是印染行业立足之本马新成

7.印染废水成分分析及净化处理技术陈一飞,施成良

8.染整新技术和环保化学新产品简况

9.绿色环保的回应王雪华

10.绿色纺织服装范福军,钟建英

11.蚕丝技术发展战略封纪述

12.全面提高我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杜钰洲

13.直面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四川通华认证咨询服务中心

14.中国企业如何打造国际品牌邹凤岭

15.服装购买行为中的思维定势分析李坤,刘静伟

16.阻碍我国服装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分析吴宇

17.东方神韵王晓梅

18.走出色彩重围冯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陶辉,王小雷

20.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4)孙先知,胡祉甡

21.2002年上半年茧丝绸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1.四川省丝绸业面临的挑战和任务许宪初

2.南充茧丝绸业发展战略思考南充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

3.锦绣 蚕茧收烘管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探讨陈龙

4.蚕茧干燥的特殊性及烘茧机的研制方案封纪述

5.丝绸产品创新趋势赵建平,钱震

6.稀土发光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周谨

7.盐泽螺旋藻对印染废水吸附性能的研究陈林

8.BF系列活性染料的轧染工艺探讨李连举,张建丽

9.蚕丝蛋白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黄先智

10.印染废水的透视度与SS、色度相关性研究陈一飞

11.涤纶的减量率对拒水拒油整理效果的影响李淑华

12.试论反倾销的实质及其成因--兼析我国丝绸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邱继宁

13.印度生丝反倾销听证会情况通报

14.印度生丝反倾销案对我国丝类出口短期内的影响陈亦庆

15.2003年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简况

16.四川省下达2003年度全省桑蚕种、桑蚕茧和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

17.识别服装顾客的需求刘涛,刘静伟

18.OEM和服装品牌经营锦绣 草田

19.《织锦回文诗帕--璇玑图》创制小史黄修忠

20.老年人生活与着装态度分析王海燕,刘国联,陆鑫

21.亟待保护古蜀织锦中心--华阳留下的传统工艺王君平,高兴华

22.蜀锦川丝胡祉甡

23.嫘祖文化信息三则王君平

24.奇特"蜂疗"技术克制缫丝烂手顽疾王治国

1.逆风飞扬--记南充六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胡光明王杰安,杨贵飏

2.提高生丝清洁净度的研究吴栋

3.合理利用绪口卷绕杆的废丝

4.丝素蛋白人工喷丝的可行性研究封纪述

5.南充丝绸行业岗位大练兵hHTTp://

6.四川生丝质量状况分析周盛波,吴孟茹

7.飞宇2000新时代型自动缫丝机使用体会

8.大豆纤维的梁整加工性能周家伟

9.《蜀锦丝绸文化丛书》出版信息

10.植物染料与生态印染工芝余卫华

11.出口丝绸服装规格的掌握

12.丝织物抗皱整理绿色加工技术赵晓娣,姚金波

13.南充云禾各类指标名列全省前茅

14.真丝绸主要功能整理的特点关晋平,陈国强

15.省经贸委等五部门做好2004年的《四川省鲜茧收购资格证书》的复审工作

16.锦绣 中国生丝被印度反倾销的思考陈海军,吴健

17.论企业的员工激励邱继宁

18.入世后纺织业发展的新特点及其措施彭兴建

19.CEPA谁是大赢家

20.制式服装设计吴宇

21.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周芸

22.浅谈服饰品晏红

23.户外运动服装面料的功能性整理榕嘉

24.中国丝绸艺术点面谈朱华,范强

25.大型彩色图案集《蜀锦》正式出版发行

26.四川蚕茧生产的历史孙先知

27.丹东近现代柞丝绸业的发展变化之启迪陈志华,姜淑媛

28.蜀锦川丝胡祉甡

1.充分发挥南充市丝绸产业的支撑作用--访中共南充市委常委、副市长田世宏王杰安,WANGJie-an

2.与时俱进全力为四川丝绸行业服务吴孟茹,贺凯平,WUMeng-ru,HEKai-ping

3.浅谈制丝企业管理彭玉昌,PENGYu-chang

4.B101卷纬机节电改造锦绣 王泽泉,WANGZe-quan

5.XD型全自动真空动态触蒸器的应用苏必红,SUBi-hong

6.简讯

7.绢竹纺新型面料的开发与生产实践李桂付,李兆东,LIGui-fu,LIZhao-dong

8.蜘蛛丝的结构性能与研究现状刘庆生,段亚峰,LIUQing-sheng,DUANYa-feng

9.甲壳素纤维性能及其产品开发应用赵博,ZHAOBo

10.大豆纤维用沙拉菲尼尔直接染料染色性能与色牢度探讨彭桃芝,朱亚伟,张培群,陈琳

11.PTT和PET纤维碱减量的差异胡韵,朱亚伟,陆佳英,HUYun,ZHUYa-wei,LUJia-ying

12.丝素共混膜的研究现状及与聚乳酸的研究初探周燕,ZHOUYan

13.纺织产品印花工艺的发展趋势郭润兰,艾宏玲,GUORun-Lan,AIHong-ling

14.我国纺织标准的现状及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李建萍,LIJian-ping

15."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策略思考熊洁敏,XIONGJie-min

16."后配额时代"的中美纺织品贸易前景陈金图,CHENJin-tu

17.锦绣 服装配饰王晓梅,WANGXiao-mei

18.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武书姣,梁亚林,徐军,WUShu-jiao,LIANGYa-lin,XUJun

19.谈巴洛克艺术风格及对服饰的影响宋科新,SONGKe-xin

第9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抗日战争;华中公司;家庭制丝业

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太湖流域一带,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栽桑养蚕,最为适宜,自古以来就是丝茶之府,鱼米之乡。在蚕丝业中,江浙两省的地位,几乎占着全国蚕茧总产量和生丝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有人曾赞美中国的蚕丝,认为它是“最纤细、最匀称、最坚韧,也是最光亮的纤维”。然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成为生丝的生产国和主要输出国,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的蚕丝业尚处于形成阶段,但是日本很注意国际市场的需要,在蚕丝生产的标准化和机械化上下功夫,使得机械缫丝业很快。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受到日本的威胁。到1905年,日本的蚕丝出口总数已与中国的蚕丝出口总额差不多。1909年,日本已经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丝输出国。1913年,日本出口的蚕丝数量,相当于同一时期中国蚕丝出口数量的两倍。1915年,在世界蚕丝总产量中,日本占50.7%,而中国仅占三分之一左。[1]日本在世界生丝市场上已成为中国的劲敌。

一 华中公司对江浙蚕丝业的掠夺和统制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日本获得了一次对中国蚕丝业落井下石的机会,使中国的蚕丝业受到了致命的创伤。受害最大的是上海丝厂,几乎被战火摧残殆尽。随着战火的迅速蔓延,不久就危及中国制丝中心的太湖流域。这样一来,极其繁盛的江浙丝厂,或破坏,或烧毁,或倒闭,结果完全停止生产了。“江苏蚕区战时被侵占之八年内,丝产损失总额为208,000公担;浙江蚕区丝产损失总额为424,000公担。”[2]曾因蚕丝而富庶起来的江浙地区也因蚕丝而败落下去。

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不是一味破坏,而是企图在削弱中国的同时使自己获益,这就是日本经济力量运用的双刃剑。日本把削弱中国和掠夺中国合为一体。最初是尽量破坏,后来改变了方针,以日华“携手合作”为诱饵,建立统制机构,对我国的蚕丝进行掠夺。这样,既可攫取江浙的蚕丝业资源,又可打击中国的蚕丝业,使之无法与日本蚕丝业竞争。1938年4月,日本有关机构策划筹设“中支蚕丝组合”,这一组合的目的是“为谋日华蚕丝业之调整起见,至华中蚕丝业恒久经营组织确立为止,经营华中蚕丝业”(中支蚕丝组合规约第二条),从而“华中蚕丝业恒久经营组织确立后,即将事业交其接管而自行解散”(第十六条),作为掠夺江浙一带丝业的应急机构。它企图经营和统制整个蚕丝业,包括“一、蚕茧及其他蚕丝类的买卖处理,二、丝厂的经营,三、蚕种的制造及配给”(第五条)[3]1938年夏,春蚕登场时,日方又勾结汉奸,以华商合作名义,在无锡成立“惠民公司”,以廉价收购太湖地区的蚕茧。1938年8月,日本与伪维新政府实业部部长王子惠勾结,在上海成立“华中蚕丝株式会社”,中文名称是“华中蚕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中公司”,继承了中支蚕丝组合的一切事业,并将 “惠民公司”并入其中。 “华中公司”资本总额为一千万元,八百万元的现金出资由日方承担,二百万元的实物出资由伪方出资,包括工厂、机械器具及其他设备等。“华中公司”虽然是以中日合办为前提,但事实上,则由日本人经营。该公司有两个系统组成,一为“华中蚕丝总店”,在店本部除设秘书及检查两处主任外,并设总务、经理、原料、工务、调查、研究等课室;另一为支店、出张所及蚕桑场,计有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支店。1938年9月29日指使维新政府公布《实业部管理丝茧事业临时办法》,赋予华中蚕丝株式会社蚕种制造业、茧行业、机器缫丝业的独占权。这样,江浙两省的制种场,可以说无一幸免于难,悉数为华中蚕丝公司掠夺。华中蚕丝公司还通过控制茧行,与行主订立包烘高收契约,掠夺蚕茧,蚕茧价格则由日伪的茧价评议委员会拟定。日伪收购蚕茧时,可以任意压价,这样一来,沦陷区的蚕丝业完全处于日本的严密统制下,直至1943年11月,由于外销断绝和日本在军事上屡遭打击,蚕丝生产急剧萎缩,华中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解散为止。

二 江浙家庭制丝业的抗争

这种行径,遭到中国人的抵制,不少工厂拒绝与“华中蚕丝公司”进行“合作”,有的迁避上海英法租界,有的被迫停产。大量缫丝工人不甘过牛马生活,转移到从事家庭手工缫丝。从而,“战前从事斯业的职工的百分之七十,和应由斯业消化的蚕茧的百分之七十,都无人需要,处在低廉状态下,……其结果,当然也闲置着几乎同样多的制丝设备,对利润很敏感的小资本家和小商人们,当然就利用这些条件从事经营起家庭制丝社来。”[4]另一方面,欧洲战争爆发后,军事用丝量猛增。早在1938年上半年,德国即大购华丝,每担生丝价格从1000多元,连连上涨,最高时达6000元左右。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养蚕农户拒绝卖茧而自缫土丝的日益增多;家庭制丝社也开始产生。到 “1940年,仅湖州 、嘉兴 、海宁、 德清、 崇德、 嘉善等县就有四十多家农村家庭手工缫丝工场。” [5](见表1)苏南一带家庭制丝业也迅速发展,如无锡一县,一时达三百家之多。

表1: 江苏浙江家庭制丝社场数和釜数统计(1940年)

地 区|工 场 数|釜 数

江苏省无锡|330|5,053

常州|1|60

江阴|4|68

其他|3| 104

计|338| 5,285

浙江省已调查|21|1,114

未调查(估计数)|20|1,400

计|41|2,514

合 计|379|7,799

资料来源: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史资料》)第四卷, 中华书局1962年,第83页。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家庭制丝业都集中在无锡地区,而浙江省只不过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里的原因是和这两处养蚕地带的条件和经济条件紧密相关的。对外贸易的刺激促使新兴养蚕业的地区的生产最迅速地发展,而在比较发达的传统养蚕业地区,受对外贸易的相对较弱。一些新兴的养蚕业地区对技术改革的反应更为灵敏。

浙江虽盛产蚕茧,但是这一带的养蚕本来就是以缫丝为目的的,当地民间缫制土丝的历史悠久。土法制丝主要是农民家庭手工生产,大都采用木制的脚踏缫丝车,结构简单,加热的灶,有用竹为筋涂以粘土的泥灶,砖砌成的砖灶和利用缸改制成的缸灶等。灶上置普通铁锅,配以脚踏转动的木制丝框。这是产土丝地区的农民常用的三绪土丝车。

法国于1828年发明利用蒸汽为动力的缫丝车,意大利对这种缫丝车进行了改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为提高。但当时,我国缫丝业还停留在手工缫丝阶段,所产土丝质量逊于厂丝,因此到了清朝后期,土丝的出口价格和销路日渐不如厂丝,浙江制丝业走上了改良土丝的道路,即将旧式缫丝车加以改良,甚至把分散于农家的土丝车适当加以集中,以工场的形式来进行缫丝,这就是手工缫丝工场的出现。但由于浙江民间缫制土丝的历史悠久,农民不肯轻易放弃,致使手工缫丝工场发展缓慢,开办机械丝厂反而迟于上海、江苏等地。甚至在上海机械缫丝厂已经建立的20世纪20年代,浙江蚕丝的大多数仍然是在家内缫制的。大约在1926年,浙江的土丝用茧为900000担,厂丝用茧240000担,厂丝用茧所占百分比为21.1%。[6]因此,在缫丝厂遭到日军严重摧毁的情况下,蚕农开始转向他们熟悉的土法制丝,是很的选择。

无锡养蚕业的真正发展出现在20世纪,那时它成了机器缫丝厂用茧的主要产销中心。同样在1926年,江苏的土丝用茧45500担,厂丝用茧则为499500担,厂丝用茧所占百分比为91.7%。[7]“无锡一带的养蚕业与杭州、湖州、盛泽、震泽等地的养蚕业不同,没有他们那样悠久的历史,而是在上海制丝业兴起以后,作为其原料蚕茧供给地发达起来地。因此,与那些地方相反,那些地方本来就是把生产蚕茧作为生丝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为制丝而养蚕,无锡则本来是以生产蚕茧为其最终目的的。从而,尽管这一地带产生了过剩的蚕茧,也很难转向土法制丝。换言之,在这一地带,蚕茧对于农民完全是商品,丝的生产与茧的生产本来就是分工的。”[8]现在,由于上海丝厂和茧商在战乱漩涡中不能收购蚕茧,加之蚕区普遍处在炮火之下,治安极其恶劣,农民要想卖掉自己的蚕茧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两难情境中,无锡一带的农民只能运用残存的缫丝设备,转而组织家庭手工制丝工场。这就是家庭制丝社集中于无锡一带的原因。

在日伪的魔爪下挣扎生成的江浙家庭制丝业,其处境和条件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一切因陋就简,将住房稍微改装一下,便变作工场。燃料用砻糠,煮茧用老虎灶,夫妻儿媳,全体动员,真所谓名副其实的家庭化丝厂。” [9]按照1939年维新政府公布的《实业部管理手工制丝业暂行办法》中规定:“凡小型制丝工场之设备,应以旧式木车为主,惟关于增加生产及改良出品,得采用机械。但每一工场设备,不得超过二十釜”。[10] 因为家庭制丝社的设备拥有五十釜以上,其产品可以与一般机制生丝毫无区别地进行交易,但在二十釜以下设备简陋的那些手工制丝场,规模小,就不可能生产上等细丝,其品质大都与土丝毫无区别,也不可能讲求生产效率,这一点对处于幼小阶段的家庭制丝社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江浙的手工制丝场便始终不能与日本经营的大丝厂竞争,这是其一;日本之所以允许二十釜以下的手工缫丝工场存在,是因为华中公司丝厂恢复得很少很慢,从而造成了蚕茧过剩,那么,家庭制丝社大量出现于养蚕地带,把过剩蚕茧吸收掉消费掉,这比蚕茧流进租界丝厂,其破坏统制的危险性就小的多,这是其二。当然,任何想法都是和日本的 “以战养战”政策所相符合的,那就是考虑其在中国占领区的复兴问题。

虽然规定每一工场设备不得超过二十釜,也规定“独资或二人以上合资经营小型制丝工场,不得同时经营两个以上之小型工场,亦不得与其他同业合作,或用厂屋及设备。”[11]但是事实上,在敌伪控制薄弱的地方一百釜以上的丝厂也是存在的,他们在名义上分割为不满二十釜的几个丝厂去登记,其实私下里,这几个丝厂共同使用着一所房子,动力装置也是共同使用着。但以上情况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家庭制丝社不仅规模小,其条件也与机器缫丝厂无法比拟。“其工场,多狭窄挤轧,污秽不洁。刮毛选茧,缫丝摇经,并集一处。被毁工厂之残余机器,以及无锡铁工厂所造之新机,意大利式,日本式,铁制,混杂拼合,杂乱异常。甚至通热气之水管,发生小孔有喷水泄气者。女工自十六七岁小姑娘至六十岁以上的老婆婆,皆有之。盆工(即煮茧釜中理茧丝头绪者)有九岁之幼女加入者,十岁之男童亦有之。”[12]而其生产设备极其陈旧,煮茧也相当原始,如使用老虎灶和煮茧锅就是在木箱里蒙上铅铁板,以盛热水,放茧进去,用扁常的木棒敲打,或者把茧装在铁丝筐里去煮。(见表2、3)

表2江浙家庭制丝社生产规模情况

无锡县釜数|工场数|江苏省(无锡除外)釜数|工场数|浙江省釜数|工场数

10釜以下|27|10釜以下|1|10釜以下|2

11—20|38|11—20|4|11—20|6

21—30|13|21—30|0|21—30|0

30—50|12|30—50|2|30—50|5

51—100|8|51—100|1|51—100|6

101釜以上|1|101釜以上|0|101釜以上|2

小计|99|小计|8|小计|21

资料来源:彭泽益编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四卷 , 中华书局1962年版, 第87页。

表3江浙家庭制丝社煮茧设备情况

地 名|使用老虎灶(煮茧灶)者|使用煮茧锅者|使用煮茧机者|情况不明者

江苏省无锡|15|78|5|2

其他地方|0|3|2|3

计|15|81|7|5

浙江省|0|11|4|5

合 计|15|92|11|10

资料来源: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四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8页。

在敌伪,华中公司为了削弱我国丝业与日本丝业间的竞争,不惜摧残压迫,使江浙地区的家庭小丝厂处处受限制。而且这些家庭小丝厂如此的规模和设备,即使采用机械缫丝,它对于产丝量的增加部分而言,仍旧是属于土丝而不属于机器丝,这对华中蚕丝公司来说是正中下怀,既可以借家庭制丝社阻止租界丝厂的发展,又可以降低中国的生丝出口质量,真可谓一箭双雕。

江浙地区的家庭制丝社,是走投无路的蚕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由一家一户或者几家稍稍联合而发展起来的,它的资本额和正规的大型机器缫丝厂相比是微乎其微的。从华中蚕丝株式会社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就可窥见一斑:“1941年无锡地方的家庭制丝厂,调查过的95个厂,按资本额分类,资本在3000元以下的占45%,3000元到5000元的有22个厂,占23%,资本在5000元至10000元的仅15个厂,占16%,资本在10000元以下的占84%,10000元以上的15个厂,其总资本只占全体的46.7%。无锡家庭制丝厂的平均资本不到6300元。”[13](见表4)

表4 无锡家庭丝厂资本额调查表(1941年)

资本额分类(元)|工场数(家) | 百分比% |合计资本额(元) | 百分比%

1000以下|12| 12.5| 10,800| 1.8

1000以上至3000|31| 32.6| 74,500 | 12.5

3000以上至5000|22| 23.2 | 105,450| 17.7

5000以上至10000|15| 15.8| 127,000| 21.3

10000以上至20000|14| 14.8| 239,000| 40.0

20000以上至50000|1| 1.0| 40,000| 6.7

合 计| 95| 100| 590,750| 100

资料来源: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四卷 ,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86页。

这样的资本情况,其本身的发展就已经很成问题,更何况华中公司在原料茧的来源和生丝的出售方面提出许多限制。在蚕种统制方面,规定华中方面的蚕种,均归华中蚕丝公司统制配给,蚕种的生产、配给的数量及价格,也由该公司制定。于是,“华中公司”获得了“江苏省二、一六三、张制造能力的九十五个蚕种制造场,浙江省一、二一二、张制造能力的三十四个蚕种制造场,即共计三、三七六、制造能力的一二九个蚕种制造场的经营许可”。[14]在蚕茧的统制方面,规定华中方面所产出之茧,经“维新政府”实业部茧价评定委员会公定价格后,统归华中公司收买,以资统制价格及配给;因治安及地方状态,而华中公司实地收买之区域,当委托特约者代为收买。[15]江浙两省沦陷区内三百多个茧行,都被置于华中蚕丝公司控制之下。他们以极低的价格收茧,对蚕农进行掠夺,如“1941年秋茧收购价格,每担伪币八十元,仅及1936年的五分之一。同时,对蚕农售茧只付三分之一的现款,其余出给票据,票据规定要等到将茧缫成生丝出售时才可兑现,在物价暴涨的情况下,蚕农持到期票证兑现,几乎是一束废纸了。”[16]如此这样,华中蚕丝株式会社就拥有独占的不准别人染指的茧行利用权,或阻止统制圈外的丝厂成立,或将它收到自己的系统之内。蚕茧的启运则凭日军特务机关所发的“搬运许可证”,更可恶的是,华中公司还定出了不付现款的毒辣办法,就是茧子已经运送到城中,而茧款还分欠在各农户身上,农民卖出了茧子,所拿到的只是一张“联票”,而且往往无法兑现。这样,切断蚕茧的来源,使租界丝厂无法存在。在生丝统制方面,规定所有机制丝业,均归华中公司统制经营及一手贩卖,但家庭缫丝工场,指定其适当数量配给茧料,其产出之丝由华中公司贩卖,严格禁止生丝自由运销:“家庭缫成之丝,亦需经敌伪之手,方可运至上海。每丝一担,并须预纳税捐,另加运费,俟到沪后,即抑价迫售与敌商丝厂。”[17]切断他们与其他外国出口商的关系。这样一来,许多家庭制丝社纷纷面临困境,因为他们资本小,要获利,全靠周转得快,而且战争时期,治安又差,堆积大量的丝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无奈之下只能低价出售给日伪丝厂。

家庭制丝社在这样多方面的压迫下,虽然力图冲破困境,“化整为零”地分别奋斗,然而最终还是难以抵抗现实的压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生丝在美国的销路随即断绝,茧价过渡低落。而日本在中国沦陷区内加紧搜刮粮食,粮荒一天天严重,与其他各种物价比较,粮食价格腾涨的很快,大米价格,1941年时每担279元,1944年涨至7300元。这样,与其生产较贱的蚕茧,靠养蚕收入来购买粮食,还不如减少养蚕而专心致力于直接的粮食生产。况且,当时燃料亦极其紧张,于是太湖地区农民纷纷连根挖除桑树,以充燃料,把桑园改种粮食。于是,江浙两省的桑园面积,1940年为2,005,595亩,到1942年仅1,403,917亩,两年之内减少了将近百分之三十。同样的,这一地区的产茧数量也从1940的768,365担减少到了411,500担。[18]江浙两省蚕茧生产的萎缩,使上海租界丝厂于1941年年末由于原料来源困难而完全停工了,而 1938年末产生,1939年后达于全盛的江浙家庭制丝业,由于丝业的不景气和统制的加强,到1941后开始衰落了。

蚕丝业一直以来就是江浙地区的经济命脉和出口贸易的支柱,然而,日本侵华战争无情的炮火将它摧毁了。战前的缫丝厂,倒的倒,毁的毁,战后代之而起的家庭制丝社,由于处处受欺压,苦撑了三年,在战争厮杀地最疯狂的时候,终于跨了,倒下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家庭制丝业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它的存在,不仅对华中公司的蚕丝垄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使一大批蚕农和缫丝工人有了一个继续谋生的机会,使江浙的蚕丝业得以一息尚存。

注释:

[1]【美】李明珠著:《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院出版社1996年,第97页。

[2] 浙江档案馆藏:《抗战期间蚕丝损失调查》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

[3]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史资料》(1840—1949)第四卷,中华书局1962年,第72页。

[4]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四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82页。

[5] 朱新予主编:《浙江丝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6]【美】李明珠著:《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21 页。

[7]【美】李明珠著:《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21 页。

[8]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四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5页。

[9] 吴雨苍:《我国蚕丝的总检讨》,《周报》,第2卷第16期,第11页,1946年4月25日。

[10]《工商部管理小型制丝场暂行规则》,《工商公报》,第七号,第9页,1940年4月15日。

[11]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4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0页。

[12] 潘吟阁:《最近我国蚕丝工业一瞥》,《中国工业月刊》(上海出版)第2卷,第2期。

[13] 钱耀兴等:《中国蚕丝史上的一次灾难性浩劫》,《丝绸史》,1991年第1期。

[14]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4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5页。

[15] 浙江档案馆藏:《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 1963年3月发行,第4页。

[16] 朱新予主编:《浙江丝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17] 张毓华:《我国蚕丝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经济汇报》,第11卷第6期,第63页,1945年6月。

[18]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四卷,中华书局1962年,第105页。

Family's Silk Reeling Industry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