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分级护理制度精选(九篇)

分级护理制度

第1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分级护理制度;护理管理;临床应用

分级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和自理能力的高低,按照护理程序和内容的不同制定细致的护理分级[1],分级护理制度可以将护理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是保证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通过探讨分级护理质量和常规护理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并护理的患者68例,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年龄为56.37岁,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大于7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3.64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细化的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将护士的工作分为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护理的重点不同,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的患者,细化分级护理内容包括要一对一进行专业护理,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变化、神志状态,要时刻准备好急救的药品和器材,记录患者液体的输入输出量[3];一级患者:是患者脏器衰竭、昏迷的患者,细化分级护理时护士应一对一负责,间隔半小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同时因为一级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护理人员应该定期对患者翻身、肌肉按摩、洗头、擦浴等,同时要每天进行口腔清洁护理,要严格记录患者使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静脉输液量,导尿管、鼻饲管、吸氧管的畅通情况和清洁消毒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换,要将患者病情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家属能更加配合护理;二级患者:该等级患者已经平安度过危险期,病情相对比较稳定,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低,因此在细化分级护理时可以每隔2h监测记录一次患者生命体征,可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恢复运动,但不可急于求成,口腔及翻身护理可以适当减少次数[4];三级患者:该级患者病情相对较轻,疾病基本得到有效治疗,身体恢复情况较为良好,护理分级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重点指导患者适当的运动、机体功能锻炼、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应和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出院和可以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刺激因素导致病情反复[5]。

分级护理在针对不同病情等级采取不同护理方式时,还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责任教育,使护理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同时研究组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全面的基础护理。

观察指标:在实施不同护理方式后,统计两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医嘱执行完整率、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程度。

数据统计:所有数据通过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基础护理高质量率为88.24%、医嘱执行完成率为94.12%、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为91.18%,患者满意度为97.0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

3讨论

随着人们对护理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医院也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分级护理制度是提高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不同,从强化护理责任制度开始,对患者基础的细微照顾并结合相应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同时本着以病人为基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护理效率[6]。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的护理方式和分级护理制度在护理中的效果,将患者病情不同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护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医嘱执行完整率、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程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降低了医院的投诉率,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因此分级护理制度在护理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旭梅, 韩世范. 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 2008, 22(2): 5-7.

[2]林琦远, 杨家印. 医院流程化管理模式初探[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4(1): 26-28.

[3]陈新丽. 探索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 医学信息, 2011, 24(1): 199-200.

[4]蔡虻, 赵芹芹, 王霞, 等. 分级护理的现状及其展望[J]. 中国护理管理, 2008, 2(8): 7-10.

第2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分级护理制度的研究。从分级护理的概念、决策主体、护理级别的分类方法、分级护理的内容、几方面进行介绍,为今后开展分级护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分级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研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系统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以及“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普及,护理学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护理工作越来越细致,对患者的服务逐渐具体化、人性化,如何划分护理级别,落实分级护理的具体项目,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服务是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完善分级护理制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

1分级护理的概念

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2]。目前,国内将护理级别分为4个等级: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患者入院后,由医师根据其病情确定护理级别,下达医嘱,护士分别在住院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上设不同标记,并根据医嘱和标记具体落实。

2分级护理相关研究

2.1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研究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护理级别由医师开具医嘱,护士按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由于目前我国对临床医师普遍没有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分级护理本身又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具体的分级依据,医师不能很好地进行界定,往往依据主观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出现护理需求与供给矛盾[3-4]。分级护理的决策主体应该由谁来承担成为目前护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多数护理专家认为分级护理应由医护共同合作决策。韩世范等[5]选取省级三级甲等医院11名医师和13名护士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分,护理评分专家选取省级科研委员会和护理学会的专家,医师评分专家选取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在确立分级护理决策主体层次结构模型后,建立判断矩阵,结果显示,医护共同决策合成权重高于护士独立决策权重,更高于医师决策合成权重。赵淑霞[6]应用自拟的两种分级护理决策主体认同情况调查表,对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护士和医师进行调查,了解对决策主体的认同及意愿情况,结论是医护合作共同确定护理等级是相对合理的决策方式。部分护理专家[7-8]认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独立决策。王旭梅等[7]从护理专业完善的教育体系,专业自主性,伦理学等角度研究认为,护士对分级护理的适用范围、内容极为熟悉,具有分析病情和了解患者疾病的能力,可以下达分级护理护嘱,既可避免跨专业医嘱带来的问题,又体现了各级护士的责权利和专业价值。对于决策护士的资质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探讨。张倩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分级护理决策护士的最低资质除具有主管护师职称资格,同时需具备护理本科(硕士)学历,3~5年临床工作经验。韩世范等[10]经过调查发现,多数护士认为护士本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也有意愿决策分级护理,但是需要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分级护理标准的内容、依据、临床诊断学、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思维的相关知识等。也有专家[11]认为由医师决定更为合适,因为医师从接诊、检查、询问病史到诊断治疗整个过程,对患者的各个方面更为了解,特别是潜在的一些病情及其变化比护士有更多了解;手术中的情况也决定术后患者的活动度,这些均属于医疗活动的范围,且许多病例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由医师决定护理级别与活动度更为合适。由护士决定患者护理等级的措施虽然在有的国家如美国[12]、中国的香港[13]、北京协和医院[8]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内地护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并且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差异性,让此项措施实施具有更多的风险,甚至由此会影响临床护理安全。

2.2护理级别分类方法的研究

护理分级(患者分类系统)是依据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所需护理活动等级进行分类[14]。常常被用来确定和量化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而预测所需护理人力,患者分类系统常用的有两类:原型分类方法和因素型分类方法。原型分类方法是一种主观的测量方法,是指医护人员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护理依赖程度等来确定护理级别。因素型分类方法是利用客观的测量工具,将患者需要的所有护理项目按照其占用护理时间的多少、技术难度等要素进行量化、评估并计算出患者的护理时数,护理时数越高者需要的直接护理越多。目前,我国采取原型分类方法,原型分类方法较为主观,由于患者病情和病种的特殊性,不同医护人员对同一患者进行分类较易出现不一致。就此不少护理专家[15-16]对护理分级的划分采取混合型分类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即首先采用原型分类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类,这种原型分类方法依据不是依据医护人员的主观判断,而是采取量化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价,而后再依据护理时间的多少将患者分类。胡成文等[15]通过实时观察某三级甲等医院461例住院患者24小时直接护理时间,比较直接护理时间在医嘱护理分级,ADL护理分级以及综合护理分级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3者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医嘱护理分级作为病情观察需要,ADL护理分级作为患者生活护理需求为依据的综合护理分级更能满足患者病情和生活护理需求。

2.3分级护理内容的研究

分级护理制度从1956年提出后使用了50多年,对保证护理质量,合理安排人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改善临床护理工作,规范临床护理分级及护理服务内涵,卫生部于2009年制定颁布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2](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护理分级的概念、决策主体、实用对象、评定标准及服务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在各级综合医院施行,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可参考使用。《指导原则》与最初的分级护理制度比较,在护理级别确定的原则、依据、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改动,一是确定护理级别的主体由医师改为医护人员;二是确定护理级别的依据由病情改为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三是对不同级别的患者的巡视时间做了调整,减缓了当前护理人力不足的压力。对护理分级内容的研究护理专家[17-20]也有不同的看法。杨红叶[17]认为,在巡视时间上死板规定不切实际。邓藕珠等[18]认为,分级护理制度对等级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及项目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导致等级护理项目内容不一致性。马培娥等[19]认为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点过于模糊,可操作性差,使其在执行中存在一定困难。《指导原则》只是提出了实施分级护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在《指导原则》的框架下,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科学、严谨、具体、量化和操作性强的分级护理制度、服务规范及标准,如细化确定护理级别的依据,确定护理级别;细化巡视患者和病情观察的工作标准。

综上所述,分级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南和标准,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在临床的实践中突兀了其不足之处,这需要各护理同仁共同努力,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以人为本,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护理制度及其指导下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玉乐,吴欣娟,曹晶.近15年我国分级护理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28-30.

[2]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2009-05-22.

[3]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4]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4):317-318.

[5]韩世范,王旭梅.层次分析法在分级护理最佳决策主体确定中的研究[J],全科护理,2008,6(34):3107-3108.

[6]赵淑霞.医护人员对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态度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38-339.

[7]王旭梅,韩世范.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292-293.

[8]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临床护理级别评定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4-16.

[9]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10]韩世范,甄鹰,王旭梅.晋京两地临床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意愿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19):1720-1722.

[11]石贞仙,吴变梅,李晶芳.分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及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11-14.

[12]张倩,韩世范.国外和中国港澳地区分级护理决策现状访谈报告[J].全科护理,2009,7(32):2915-2916.

[13]宫建美,刘晓丹,吴世菊,等.国内外分级护理制定比较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27-2229.

[14]孙红,蔡虻,郭红,等.患者分类系统应用与护理人力配置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00-602.

[15]胡成文,黄家丽,叶祺,等.基于住院患者直接护理时间的综合护理分级可行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21-523.

[16]李玉乐,吴欣娟,曹晶,等.我国分级护理标准要素指标体系构建的初步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17-319,327.

[17]杨红叶.分级护理实施的现状与展望[J].广西医学,2008,30(2):222-224.

[18]邓藕珠,马晓惠.分级护理制度的执行现状及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216-3217.

第3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分级护理;巡视时间;改进;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23-02

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创始并沿用至今。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1]。分级护理制度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临床患者的需求及护理理论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问题之一表现在各护理级别的时间上[2]。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对特级护理患者24h连续监护,I级护理15~30分钟巡视一次,II级护理30~60分钟巡视一次,III级护理要求每天巡视患者3次.因临床患者就诊增多,服务要求高及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的情况下,专家认为这样的巡视要求可操作性差[3-4],与患者实际要求有一定差异[5]。我院执行颁发的新分级护理制度巡视时间改进为:特级护理患者连续24小时监护,I级护理1小时巡视一次,II级护理2小时巡视一次,III级护理3小时巡视患者一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江西省吉州区某三甲医院2011年8月内、外科各3个普通成人病区的患者376名,男164例,女212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5.6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101例,初中及以下275例。内科包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包括:矫外、神经外科、妇科。其中I级护理164例,II级护理138例,III级护理74例。随机数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经过课题组培训的六个病区主管护师、本科生各一人,通过统计巡视单签名时间、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对照组10h(8:00-18:00)的巡视间隔时间,各病区每天各级护理患者数量及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护理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每个病区调查一个月。实验组:执行I级护理每1小时巡视一次,II级护理每2小时巡视一次,III级护理每3小时巡视患者一次,于巡视单签名。对照组:I级护理15-30巡视一次,II级护理30-60分钟巡视一次,III级护理要求每天巡视患者3次,于巡视单签名。两组均按分级护理内容完成护理工作量。护理人员将护理项目工作量表挂于床尾,使用“正”字登记。每个患者出院前一天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收集资料。

1.3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两组分级护理巡视效果比较:各病区护理级别比例、巡视间隔时间、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3讨论

3.1原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4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分级护理制度是护士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但在分级护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护理工作制度与医学教育、医疗工作制度以及现代护理理论不协调的现象,在确定分级护理依据,医疗文件记录时间,认定患者活动范围以及护士的劳动价值方面产生部分误区。由于分级护理执行不当,使部分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护理措施,严重的可造成患者意外。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1)由护士确定护理等级;(2)医学院校教育增加相关护理内容;(3)加强医院内医务人员教育,以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①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士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护士按其标准完成护理实践,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护理、重症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分级护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病,制约着护理学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

1 问题

1.1 分级护理制度与相关领域不协调

1.1.1 分级护理制度与医学教育 医疗与护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门学科,在基础理论、专科知识、规章制度和技术方面有许多交叉内容,但在医学教育中主要侧重的是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对护理工作制度教育的内容甚少或无,笔者以咨询方式先后调查了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学校的教育中关于分级护理制度没有适当的安排,从而造成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缺乏了解。

1.1.2 分级护理制度与医疗工作制度 在现行的医疗工作制度中规定,患者住院后,由医师根据病情制定医疗工作方案,下达医嘱,其中包括分级护理,但由于医师在学校中没有系统学习过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

1.1.3 分级护理制度与现代护理理论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前辈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的。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现代护理理论已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之中,但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更新还尚有差距,相对陈旧。

1.2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误区

1.2.1 确定分级护理依据方面 分级护理是依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和护理需求确定患者的护理措施,但由于不同步的教育与制度,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的标准不尽相同,分级护理的内容不为医生、护士所共识,导致部分医生确定分级护理等级时主观因素多于客观依据。如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的患者,有的医生认为手术比较顺利,就将应下达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主观确定为二级护理,使患者的实际需求和护理标准相差较大[1]。

1.2.2 医疗文件记录时间方面 分级护理制度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而确定护理工作内容,对医疗工作没有直接的要求,但由于缺乏认识,一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分级护理制度与医疗记录时间和内容有直接关系,常常为避免繁琐的记录,对一些较重的患者不下达相应的高等级护理。

1.2.3 认定患者活动范围方面 为保证患者的治疗与安全,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活动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如严格卧床休息、适当室内活动等,既是患者疾病恢复的需要,也有利于护士观察病情和护理。但在执行过程中,医、护、患三者对分级护理中患者可以允许活动的范围认识不一致,要求的标准也不相同,随意性较大。

1.2.4 认定护士的劳动价值方面 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护理工作量也相应的增加,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的方法之一,就是护理工作以分级护理的形式被社会承认,各地区物价部门明确规定了分级护理的内容及价格。但是由于分级护理制度执行得不严格,并且受到来自社会、患者及家属的干扰,为了少交护理费而降低护理等级,使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

1.3 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

1.3.1 部分患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护理等级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部分患者与病情需求的护理等级不相符,即使住院时相符,有时也不能随着疾病的转归而及时地改变护理等级,特别是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未及时修订护理等级,而引起护理记录过于简单,不能为下一步治疗抢救提供准确、详尽的依据[1],可贻误抢救或引发医疗纠纷。

1.3.2 分级护理不当造成患者意外 在分级护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护理的要求,但由于分级护理执行得不严格,使护士的巡视时间、病情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限定等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不能按级实施,个别患者出现意外,给患者和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

1.3.3 护理工作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是患者治疗与康复的关健所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当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利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受到损害,影响到患者、医院及护士三者的利益。

2 建议对策

2.1 由护士确定护理等级 分级护理是临床护士工作的依据之一,笔者认为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以护嘱的形式下达分级护理的等级比较合适,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医务人员,最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2)在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已由过去从属于医疗工作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能够综合地、动态地、独立地处理患者护理问题的决策者。(3)护理人材的培养和教育,保证了护理队伍目前已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决策能力。

2.2 医学院校教育增加相关护理内容 建议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增加与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护理教学内容,以保证医疗过程中的医护合作协调,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2.3 加强医院内医务人员教育 医务人员的分级护理制度的再教育,是当前解决分级护理不当的有力措施,将分级护理制度以业务讲课、院内业务简报、举办教育栏目以及护士的宣传教育等形式,对院内医务人员进行反复的教育和宣传,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第5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1.1方法

根据持续质量改进步骤要求,在对以往产前区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产前区护理基础标准、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整改落实”的原则,逐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三级护理质控网,实施双线层级管理模式。

1.1.1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以护理分层管理为基础,将原来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房制度、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七个制度进行扩展,新增患者知情制度、医嘱护嘱制度、护理文书书写制度、护理文书管理制度。

1.1.2建立三级护理质控网以一线护士组成一级护理质量管理网络,强化护士是质量管理的主体,注重质控过程常规化和制度化;以护理组长、护士长分别组成二级、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网络,通过护理业务查房、会诊达到帮助指导护士养成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目的,重点控制质控关键环节;护理部重点建立前瞻性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1.3实施双线层级管理模式护士长将16名护士按工作岗位和技术等级进行双层管理,把16名护士分为4个护理小组,每组设组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各1名,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同时根据护士技术等级分为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三个层级,执行专科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效果评价。

1.1.4关注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妇产科产前区的重点对象有新收孕妇、术前孕妇、高危孕妇,应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了解并满足其需求,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1.2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评分量表,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护理缺陷发生情况。

1.3评价标准参照孙红等文献资料,护理质量主要由分级护理、规范化服务、护理书写、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率;参照林艳红文献资料,护理缺陷包括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药物外渗、患者意外跌倒、送孕妇至产房时机不准确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孕产妇满意度比较(表1)

2.2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表2)

3讨论

美国卫生保健组织鉴定联合委员会(JCAHO)给持续质量改进的定义是:实现一个新水准动作的程序,而且质量是超前水平的。持续质量改进必须遵循过程改进、持续性改进、预防性改进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前瞻性管理,将终末监控行为转变为系统安全监控和前瞻性干预,同时将终末式的监控行为改变为一线护士提供指导、指引、培训的一种服务行为,通过对高危因素、护理风险的预测和评估,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目的。本

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士分级护理、规范服务、护理书写、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医源性损伤、患者意外跌倒、高危药物外渗、送孕妇到产房时机不准确发生率明显降低。持续质量改进以分层级护理制度为基础,在三级质控管理网络的前提下,注重一线护士主体作用,同时实施岗位责任和技术等级的双层级管理模式,规范了护士责任范围及隶属关系,充分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其主动服务意识,“我的责任护士”、“我的孕妇”,责任护士的相对固定,使患者时时感到有人管,安全感更强,护患关系有明显改善。通过对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持续质量改进后孕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何幼庆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也得出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能够有效融洽护患关系,降低妇产科安全隐患的结论。

第6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1 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 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Ⅰ级护理:15~30 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患者身心需要。Ⅱ级护理:每隔1~2 h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患者身心需要。Ⅲ级护理:每日巡视患者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院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2]。

2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难点

2.1 分级护理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整体护理不合谐 整体护理的理念与方法在我国越来越深入,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出发,即使是同一疾病、病情同样严重患者,其护理应该是有个体差异的,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情变化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并贯穿住院的整个过程甚至延伸到出院,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不断注入到护理实践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使护理工作越来越细致,对患者的服务逐渐具体化。而我国一直延用20世纪50年代的分级护理标准及护理内容,分级护理的落实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更显其局限性,分级护理制强调的是对同一疾病程度的患者提供相同的护理。这样就出现一方面医疗机构在积极推进整体护理,另一方面又执行原有的分级护理制,并按分级护理制进行护理质量检查,两者的交叉重叠,导致对整体护理落实的影响及护士工作时的无所适从[3]。此外,护士根据医嘱的护理级别,按分级护理的内容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对患者缺乏针对性,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患者的角色,患者和家属习惯被动的接受护理,助长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也不利于功能恢复[4],不能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

2.2护理级别与病情所需不匹配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医院患者的护理级别,均是由医生根据分级护理制度要求、结合患者病情,以医嘱的形式下达,然后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课程中有详细的讲解,但医生则较少了解此方面的内容[5],开具的护理级别医嘱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匹配,而分级护理本身又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具体的分级依据,医生不能很好地界定特别护理和Ⅰ、Ⅱ、Ⅲ级护理[6],往往根据主观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随意性较大。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和和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如对许多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血液病患者,除了需要加强观察并发症外,护理上没有更多的要求,而医生常常根据病情潜在的危险性开具级别很高的Ⅰ级护理;反之,对实际上护理要求很高而病情又是很稳定的瘫痪等患者,医生往往开具级别很低的Ⅲ级护理[7]。由于医护双方对对护理级别认识存在差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就不能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护理服务,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特别是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值班医生意识不到应及时修改护理级别,而引起护理记录过于简单,不能为下一步治疗及抢救提供准确、有力的证据。

2.3 分级护理要求欠缺灵活,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卫生部2003年曾调查全国210所医院,按1978年我国卫生部规定病床与护士之比为1∶0.4的标准进行检查,护士缺编医院占93.3%;实际病床与护士之比平均为1∶0.296。如何使有限的护理人力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探索的课题,而分级护理中过于死板的护理要求浪费了大量的护理人力资源。例如,Ⅰ级护理要求每15~30 min巡视1次,实际上,同样是Ⅰ级护理患者,有的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巡视时间还应更短,而有的需要集中整块时间的护理,不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按时巡视。此外,护士每巡视一次是否都需要有记录,没有记录就无法举证,且不说记录格式无统一要求,单就目前护士与床位比例低的情况下,护士能否完成如此大量的记录工作。对护理级别硬性规定巡视时间,在目前护理人力紧张的情况下,值得探讨。另一面,医生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治疗的角度去确定护理级别,造成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毕慧敏等[9]研究调查,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这加重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护理分级不合理、护理级别不能随患者病情变化作出及时调整等均会影响临床护理排班,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例如,Ⅰ级护理的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当实施Ⅱ级护理,但由于医嘱未及时更改,护士还机械地执行医嘱,这样就增加护理工作量,浪费护理人力资源。

2.4 分级护理不合理和部分操作项目不明确带来医疗纠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法制观念逐渐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护理分级不当、护理措施实施不到位、患者的护理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等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医疗纠纷。由于分级护理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医护人员对其界定又存在很大差异,护理纠纷很难避免[10]。如对病情重的患者实施Ⅰ级护理,15~30 min观察病情变化,甚至更短的时间巡视,只有特护才能按质按量完成,有时只能流于形式,这易引起护患矛盾[11];此外,不同护理级别有不同的收费标准,由于护理级别与实际不符,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医疗纠纷。从以往的医疗纠纷不难看出,医嘱中的级别护理是薄弱环节,当发生纠纷或诉诸法律时,分级护理制成了由护理行业自身制造的并刺向护理工作者自身的尖利的矛。由于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患者需求不断变化,分级护理就不能很好的落实,而分级护理又是绝对不可回避的,每一份完整的医嘱必须有护理等级的体现,这一深层的矛盾不能很好的解决,使护理工作在法律面前,在常规检查中显得被动,护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努力工作换不来社会的认可,护士身心疲惫,又难以摆脱法律的纠纷,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12]。

2.5 分级护理不能体现护士劳动价值 我区目前护理等级收费标准:Ⅰ级护理5元/24 h、Ⅱ级护理4元/24 h、Ⅲ级护理2.5元/24 h,而我市医疗劳务市场上普通护理用工最低收费标准为2.9元/ h。以40张病床的病房Ⅰ级护理10人、Ⅱ级护理20人、Ⅲ级护理10人为例计算该病区24 h护理收费=10×5+20×4+10×2.5=155(元),仅够雇用2个普通护工,而护士是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医学技术人才,所提供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护理服务,其所从事的护理服务价值却低于普通护工。另外,不同的患者同样的护理级别,如护理级别同为Ⅰ级的骨科患者和眼科患者,护士所付出的护理工作强度及时间不一定相同,护理级别与护士付出的价值不对等[13],护理实践中不断注入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现代护理新理论,需要护士付出劳动和时间,应纳入护理成本中,但目前分级护理成本核算局限于疾病的护理和生活的护理,不能反映出护士在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护理劳动价值[14]。由于收费低廉,形成护士人员不足与护理质量管理的矛盾,一方面人力不足影响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管理者又必须按照护理质量标准来检查评价和控制护理质量,为了质量达标,不影响工作量的完成,只有加大护士的劳动强度,加班加点,几乎是用护士8 h以外的时间,如果一个患者需要特护1周,那么这一周全科护士休息时间就全部被占用,如果成批抢救,则常常连续工作达十几个小时,长期的满负荷及超负荷工作,护士身心疲惫,护士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一些优秀的护理人才不安心留在护理岗位,造成护士流失,因此,从收费标准低廉到护理人才流失形成一个不良循环。

3 讨论

3.1 发挥护理主动性,由护士确定护理级别 护理作为一个专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护理人员具有自主性。那么,患者该得到怎样的护理应由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并实施。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因此,对患者提供什么样的护理,应该由护理人员来决定。笔者认为由护士确定护理级别有以下优势:①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最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最了解患者需要的护理,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护理级别,满足患者的各种护理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②

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由护士来确定护理级别,护理管理者可以合理安排护士班次,节约护士人力,保证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率;③受传统观念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工作得不到充分肯定。而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能综合地、动态地、独立地处理患者的护理问题,由护士确定护理级别,可以使护士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同时可以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护理队伍素质提高,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王旭梅等[15]也认为,确定护理级别,如何护理患者问题上应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2 将日常生活活动(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的主要依据 ADL是指人们日常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和进行独立活动的基本能力。由于目前临床大多还以患者的护理分级来制定患者相应的生活护理标准,候岩芳等[16]认为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类制定生活护理标准更加科学。因此,根据ADL分级制订护理级别及相应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标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弥补了因评估者主观因素而造成的护理级别确定偏差。石贞仙[17]也是通过对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辅助程度制定分级护理新标准,满足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与临床实践更相符,更具实践性。

3.3 重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分级护理的真正实现,依赖于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而人力资源是否能发挥最大作用,主要在于政策的有利支持及科学有效的管理,包括增加护理人员的投入并给予经济保障、合理增加护理收费。改变人们重仪器轻人工,重医疗、重医药轻护理地观念,合理增加护理收入的比例,为分级护理提供客观保障和物质支持。在美国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医院不仅跳槽的护士少,而且护士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究其原因,这些医院不仅给护士优厚的待遇及有竞争力的工资,同时注重职业和人性的角度提升护士的满意度[18]。

4 小结

我国护理分级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临床的实践其不足之处更加突显,这需要各护理同仁共同努力,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完善分级护理体系。同时借鉴国外经验,以人为本,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护理制度及其指导下的护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2] 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3] 刘义兰.对分级护理的商榷.护理学杂志,2006,21 (23):44-47.

[4] 陈天艳.自护理论在分级护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7,13 (30):2920.

[5] 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

[6] 李云霞.医护关系与医疗纠纷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3,15(3):53.

[7] 苏晓丽,赵丽,王彩琴.规范医护耦合减少医疗纠纷.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71.

[8] 王硕,王薇.困扰与对策-聚焦护理管理座谈会.中国护理管理,2003,3(3):5-6.

[9] 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护理研究,2005,19(6):966-968.

[10] 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实用护理杂志,2006,1(22):57-58.

[11] 朱宣,童远清.对分级护理的商榷.家庭护理,2006,4(4):64.

[12] 吴桂杰,赵惠敏,殷艳玲.新形势下分级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研究,2007,21(4):1019.

[13] 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4] 宁宁,杨捷.整体护理模式下分级护理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护理学报,2007,14(10):17.

[15] 王旭梅,韩世范.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8,22(2):292-293.

[16] 候岩芳,张艳峰,池金凤,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在分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0):8.

第7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1 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实践意义

提高临床护理岗位的管理工作,并持续性地改进和深化管理水平,有助于规范医疗机构绩效管理行为,此外,其还能够构建合理的较小考核机制,从而调动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态度,从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管理实践和完善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当前的医疗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正在进行着,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所以展开对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实践探索可以建构良好的临床护理岗位评价管理体系以及规范护理管理工作,进而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整体水平,这对于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2 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具体实践

2.1临床护理岗位的分级制度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于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分层管理的程度,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和时间经验,因此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护理岗位管理经验,特别是美国学者 Benner 的研究,其提倡经验学习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从"新手"到"专家"5 级护士成长模式,该模式也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鉴有益经验,我国的临床护理岗位宜采用分层分级管理制度,临床护理岗位的分级制度就是参考护理人员的职称,并以护士的护理能力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然后结合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护理经验等方面因素,将护理人员划分为N1~N4四个等级,与此相对应的是将临床护理岗位也细分为四个层级,并明确各个岗位的任职资格。具体而言,临床护理岗位可以根据其工作期限而进行分级,对于实习期或任职不久的护理人员其岗位定级为N1,对于任职资格3年或以下护理工作熟练的护理人员,其岗位宜定位为 N2,任职资格为3年以上,主管护理人员定位为N3,任职资格为专业精通的护士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护士或者专家级别的护理人员定位为N4。

2.2岗位责任体系的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护理模式是以功能为主导的,护理人员的工作主要以打针和发药为中心,并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基本属性和特征,针对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的现状,根据护理岗位的不同设定不同职责标准,并形成岗位责任体系,进而将护理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岗位责任体系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并体现不同的护理岗位特点和差异,其为贯彻科学绩效管理和体现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石,并且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其也能够对患者的护理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到责任制的建立,岗位责任制应当以工作哦职责、权限、任职资格和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级别为原则,明细从N1~N4的职责分配,进而形成合理而有序的岗位责任制,这些都有助于理清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内容,确定工作考量考核依据,也有助于规避不必要的护理安全隐患。

2.3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与培训机制

2.3.1奖金分配与激励 以护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为基础,推行奖金分配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同工不同酬的现状问题,科学公平的奖金分配改变了当前的奖金分配方式和护理人员工作的实际考核现状。施行奖金分配和激励的制度是当前医院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此外其也是践行岗位责任制的必要选择。因此,为了能够真正体现绩效考核的基本作用,医院在护理岗位管理工作中应当以护理工作量和质量以及其他因素为参考依据,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合理的奖金分配是有效的绩效激励动力,民主的考核方式和评测机制保障了绩效考核的真实度和客观性,总而言之,科学的绩效考核结果与护理工作优劣与否以及奖金分配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2以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而培训是提升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所以结合传统临床护理教学理念,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体制需要进行创新,进而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培训的具体方式上,应当以不同岗位层级、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同时还需要以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培训模式,此外,还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展开灵活的护理培训模式。医院还需要加大护理培训的投入力度,即在经费上面提供足够的支持,护士进修培训深造学习为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并拓展了护理人员的视野,有助于今后的具体的护理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

3 临床护理岗位管理对护理效果的评估分析

3.1临床护理岗位管理对护士满意度的提升 护理人员岗位分级制度将不同层级护理岗位设定了不同的工作权限,不同的岗位职责满足了不同的患者和疾病治疗的需要,可以使得护理质量有了保障,此外,护理分级岗位管理清晰护理职责,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充分调动护理积极性。所以,医院内部推行的护理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结合了护理人员个体的应变能力,其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还有护理工作评价,这样的管理制度改变了以前的论资排辈的传统管理方式。因为该制度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工作能力和资格确定不同的职责,以不同的层级为依据,进行适当合理的权限规定,临床护理岗位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护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即增加政府对医院公共保障的投入,完善护理专业标准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而实践中的护理工作也表明护理环境和安全的医疗环境都是制度制订者需要进行全面考虑的。

第8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对策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1]。保证护理安全是保障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护理系统上报的23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护理系统上报的230例护理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分级标准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I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 但并未造成伤害。Ⅱ级:事件造成轻微伤害, 生命体征未发生改变, 需要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造成中度伤害, 患者的部分生命体重发生改变, 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观察并作简单处理。Ⅳ级:造成重度伤害, 生命体征发生明显改变, 需要提升护理级别并进行紧急处理。V级:导致患者永久丧失。Ⅵ级:严重不良事件, 导致死亡。

1.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即百分比统计不良事件分类、患者损伤结局和涉及不同年资护士所占的比例。

2 结果

2. 1 ①不良事件分类:跌倒/坠床97次, 占42.18%;给药错误66次, 占28.70%;管道滑脱27次, 占11.74%;采血标本错误、输液渗漏、烫伤均发生9次, 比例均为3.91%;其他13次, 占5.65%。②患者损伤结局:参照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分级标准, 0级7例(3.04%), Ⅰ级146例(63.48%), Ⅱ级60例(26.09%), Ⅲ级15例(6.53%), Ⅳ级1例(0.43%), Ⅵ级1例(0.43%)。③涉及不同年资护士所占比例:护士121名(52.61%), 护师85名(36.96%), 主管护师24名(10.43%)。1~5年106名(46.09%), 6~10年57名(24.78%), 11~15年42名(18.26%), >15年25名(10.87%)。

2. 2 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①安全意识欠缺:因安全宣教不到位或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防范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患者跌倒/坠件占最高比例。大部分事件发生在夜间, 患者入睡或起床入厕时发生, 老龄患者占多数。②缺乏严格的制度及操作规程, 监管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和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护士长日常工作较为繁忙, 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护理工作风险管理力度不够, 没有做好环节质量检查工作, 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③护士缺乏对患者正确评估的能力, 与患者沟通能力欠佳: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 缺乏临床工作经验, 对风险认识不足, 对患者评估不全面, 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加之护理工作繁琐紧张, 很容易使护士出现消极倦怠心理, 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

3 防范对策

①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经常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定期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 对阶段时间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提高对评估和沟通重要性及风险管理的认识,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增强优质服务意识, 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 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制定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重点检查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 强化护士查对意识。③加强护理安全监控:鼓励各科室将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主报, 以作参考。护士长重点检查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患者评估及安全宣教情况, 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监管, 做好高危患者的质量追踪检查, 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以及护理人员的资质进行弹性排班, 确保护理质量的安全性。

4 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反映护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数据之一。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提高风险意识, 保证各项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 强化执行力, 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 消除各种护理隐患, 减少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第9篇:分级护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嘱护理级别下达的准确性,完善分级护理制度,避免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1 848例,填写分级护理临床应用调查表,对医嘱护理级别是否与护士评定一致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分级护理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生活需求开具医嘱,护士按医嘱对病人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并按护理级别收费,其级别规定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1]。由于临床护理级别医嘱的不准确性,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2],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现通过对护理级别医嘱准确性的调查,以期与同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6年9月—2007年9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19个病区1 848例住院病人,男872例,女976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年龄42.3岁。特级护理128例,一级护理735例,二级护理719例,三级护理266例,涉及128个病种。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根据分级护理标准分别设定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临床适用性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护士巡视病房间隔时间、生命体征监测间隔时间、病人自理能力及其他护理内容(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健康指导)。

1.2.2 现况调查 由1名经培训的中级职称以上护师深入病区,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用相应的调查表进行分析评价,如该病人医嘱为一级护理,就用一级护理调查表评估。共调查1 848例病人,其中236例为手术当日病人,收回调查表1 848份,将调查表汇总、统计,分析护理级别医嘱是否与护士根据病情和护理要求评定的护理级别一致。

1.2.3 评价标准 特级护理:能够24 h专人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一级护理:每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二级护理:每1 h~2 h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三级护理:每12 h巡视病人1次,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视为100%符合。

2 结果(见表1、表2)

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的差异性及习惯性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准确性 由于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护理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在毕业前都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具体要求,即使工作数年的医生也有少数缺乏深入了解。王淑琴等[3]报道,医生对分级护理和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占20.63%,部分了解占79.37%;对护理要求了解12.70%,部分了解86.51%。

分级护理制由医生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开具医嘱确定级别护理。由于医生认知上的差异、侧重点不同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确定性,如对潜在危险性大但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急性白血病病人,有些医生认为需要随时监测,开具高一级护理,有些医生认为病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开具三级护理;又因分级护理机械性地依据手术大小确定护理级别,未体现个体差异,分级护理规定普通手术后为二级护理。如调查资料中236例手术病人中年老体弱、有合并症者实施普通手术39例,手术后为一级护理,分级护理要求与临床病情不符。

医生下达级别护理医嘱与医生的习惯和科室管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特级护理128例,其中不吻合者13例,其中9例为神经科病人因入监护室,医生认为有专人护理而开具特级护理,1例因手术过程不顺利、3例为心内科医生认为是潜在危险大的病人而开具特级护理。另外,手术当日下达的级别护理医嘱不吻合率为17.80%,其中临床外科11个病区236例手术病人,1个病区11例手术全部是二级护理,3例应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达27.27%;另一个病区18例手术中4例二级护理符合护理评价外,其余9个病区医生对91种不同疾病207例手术当日下达医嘱均为一级护理或更高一级护理,39例普通手术按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应为二级护理,医生均开具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18.84%。内科医生习惯对新入院病人开具一级护理,新入院病人一级护理达69.40%[2],对潜在危险性大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心内科病人开具高一级护理级别,心内科一级护理级别医嘱不符合率21.25%,而对一些瘫痪、晚期肿瘤卧床休息且生活不能自理,需解决生活各种需要的病人开具为二级或三级护理,从而使部分病人实际需求和护理标准相差较大。

可见,分级护理制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医生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制度认识和重视程度,改变惯性思维,准确下达护理级别医嘱,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可操作性。

3.2 分级护理与病人实际需求不符 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一级护理15 min~30 min巡视1次者为25.40%,1 h~2 h巡视1次者为72.58%。一级护理要求护士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临床上有时很难做到,可操作性不强。有时也可能给病人造成不适,如夜间护士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干扰病人休息。一级护理要求: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解决生活上各种需要,实际上,并非每位医生都要求如此频繁的监测,有的仅仅需要对疾病某一方面问题的监测,有的需要集中整块时间的护理,对生活自理病人不需要提供饮食、排泄、卫生护理等,但护理级别一旦确定,护士必须按要求执行相应护理,这样对部分病人既没必要又不现实,且增加护士负担。因此,要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合理可操作的质量标准,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使病人得到身心的整体呵护,护理质量得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得以保证。建议将病情观察与护理级别分别开具。我院目前将护理分级标准定为4级(病情观察监测)5度(日常生活能力),期望共同探讨。

3.3 分级护理收费影响医嘱分级护理的准确性 各地物价部门对于分级护理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医生从经济考虑来增加科室收入[4]。因此一级护理泛用造成医疗费用上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某病区一级护理为42.50%~60.97%。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病人对分级护理越来越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认为护士没有落实一级护理措施,收费不当。有些家属甚至要求护理人员解释何为一级护理或提出根本不需要一级护理。有学者认为,护理收费可参考医疗收费的形式,应按实际服务项目的内容收费,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4 及时修订护理等级 在现行的医疗工作制度中规定,病人住院后,由医生根据病情制订级别护理医嘱。但在临床上医生有时不能随着疾病的恶化或痊愈及时修订护理级别,致使部分病人级别护理医嘱与病情需求的护理等级不相符[5]。本次调查显示,二级护理医嘱与护士评定符合率为77.19%,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修订护理等级,如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病人仍为二级护理;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紧张,不能设专人护理,医生往往开具一级护理,不能及时提高护理级别。本次调查一级护理735例,不符合者108例,产科、儿科、消化科等无监护室的科室病人应为特级护理20例,医生开具为一级护理,致使护士巡视时间、病情观察、病人活动范围改变等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不能按级别实施,使个别病人出现意外,给病人和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近年来,因未及时更改医嘱引起纠纷,其中典型案例是某医院医生为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开具了一级护理,在病人病情稳定且生活能完全自理后亦未及时更改医嘱,病人住院期间不慎意外摔倒造成损伤,以护士未按规定时间巡视、未得到相应护理为由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医院支付巨额赔偿。

总之,分级护理制度应与时俱进,目前分级护理内容已相对陈旧,需要重新修订,应对护理级别的界定做出明确规定。医生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下达的护理级别医嘱科学、准确,与病人的实际需求相符。

参考文献:

[1]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5.

[2] 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分级护理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3] 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