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赵州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赵州桥教学设计

第1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53-03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拓宽与历史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常规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中却存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不足,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怎样能够高效率地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在上好校本课的同时,达到对常规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呢?笔者以石家庄为例,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有效运用文化遗产资源,作一粗浅分析,与各位同仁探讨。

针对石家庄文化遗产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比重过少,但教师普遍对当地文化遗产资源比较了解的现状,我们主张就地取材,加大文化遗产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权重。白佛口文化遗址、正定县城内的隆兴寺、赵县■河上的赵州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柏坡,都是石家庄的城市名片,利用好这些资源,能够很好地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一、在知识挖掘和能力培养上,要注重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相结合

以赵州桥为例,它是非常突出的有形文化遗产,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对其有过形象的描述。而赵州桥本身设计和工艺之精巧,也让其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拱桥的祖先,在1991年还被被评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也正是赵州桥科学而精致的结构技术,有关赵州桥的传说,如“柴王推车运三山五岳”和“张果老骑驴驮五湖四海”过桥而桥仍牢固如初,渲染了桥体的稳定,也增加了这座建筑的神话色彩。因此,精巧的技术、科学的结构、优美的造型、“平安吉祥”的艺术主题、“通济利涉”的完美功能使赵州桥日渐成为丰富而深刻的文本模型。“经过1400余年的读解,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审美期待和社会理想,对其进行不同的读解诊释,由此不断地生成与特定时代相协同的新意义。……显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型石拱桥,赵州桥已超越了自身单一交通功能,成为文化的载体”。①从这个意义上讲,了解赵州桥的有形文化,还需要其无形文化做铺垫。教师在讲授赵州桥时,将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巧妙结合,会使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笔者曾讲过《赵州桥传说背后的历史》一课,就以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②导入新课。利用民歌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营造教学氛围,引出教学的主题――赵州桥,再通过引入赵州桥的神话传说,将赵州桥的无形文化遗产融入传统赵州桥的有形物质创造当中,结合几则史料对赵州桥的高超技术水平作深入分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渗透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还以赵州桥为例,引入神话,将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结合,只是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少年鲁班修桥和张果老、柴王爷试桥的神话传说故事后,让学生推断该神话产生的大致年代。因为虽然赵州桥修建于隋代,但其相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却属各个时代,有的还相距甚远,比如鲁班是战国时代的人,张果老是唐代的道士,柴王爷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君王柴荣,真正的修桥者李春则是隋朝人。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修桥的真正时期,为什么又会产生众多不同时期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的神话传说呢?所以作为对史学研究的一个尝试,我们首先要区分出修桥的时间与神话传说产生的时间。这里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大胆的假设,再充分说明理由。当学生们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后,教师再出示各种材料,特别是通过鲁班、张果老、柴王爷三人的生活时期,可以断定该神话最早是在五代以后产生。①这就是胡适所讲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历史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论从史出”方法的体现。

同样,对于革命圣地西柏坡,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论从史出”。为什么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新中国会从这里走来?最好的回答就是实地参观。当学生亲[看到党中央领导人的生活住处的风貌,感受到那种军民鱼水情,他就真正懂得了教科书中的内容,形成“论从史出”的观感。

三、挖掘高中教材相关内容,做好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

为什么传说中把鲁班作为赵州桥的修建者呢?这一方面说明了造桥的技艺高超,好像只有神仙才能造的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这个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一方面生产着皇室(王室)、官府和贵族及百官需要的一些特殊物品,同时也从事着诸如宫廷建设、寝陵修建、政府衙门修缮、兵器生产、钱币铸造等特殊手工业以及诸如桥梁等公共设施,还直接垄断着盐、铁以及酒、茶叶等关乎国计民生的物资生产和流通。因此官营手工业重质量、技术水平高,赵州桥就是其中一例。但同时中国自战国以来,统治者便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思想,士农工商等级排列,手工业者地位不高,特别是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地位更低,很难留名;同时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往往是世代相传从事同一门技艺,有的朝代称之为“匠户”,而传艺时又有很多限制,有的只在自家相传,有的传男不传女,还有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会拿出“秘方”,这就造成技艺非常容易失传。由此来分析,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一千多年来真正的建造者――工匠李春一直是那样的默默无闻了。再者关于赵州桥修建的原因,可以从隋朝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当时■河洪水频发等方面分析。这同样可以用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如中国古代重大工程长城、大运河、故宫等的修建;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等。同理,关于革命圣地西柏坡,探究党中央为什么选址于此,可以从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石家庄已经解放(当时军事形势)、群众基础好等角度分析。这可以用来解决中国近代史中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选择建在何处,具体战役胜利的原因,以及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甚至是中国古代史中都城的选择等诸多问题。另外西柏坡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与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历史紧密相融。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此颁布,轰轰烈烈的解放区由此展开。而由此调动了大量农民直接参军,众多农民随军出征,负责运粮、战争的勤务等,这都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这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党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都会有帮助。

党中央在此还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特别是七届二中全会,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教材中涉及的党的工作重心、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和“两个务必”之外,如果可以实地参观党中央领导人的居住旧址,本身就加强了对“两个务必”的认识;参观西柏坡的博物馆,通过影音实物和讲解员的深入讲解,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把握就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那点知识了,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会有不少收获,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中学、高校、相关文化部门要互相协作与配合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文化遗产资源主管部门的联系。

我们可以把一些具体的有形文化遗产列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也可以专门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历史、语文、班主任等)进行系统培训学习,提升各中学校本课程的质量。教科研部门也可以组织全市的校本课程相关培训,如历史学科就可以把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学科的教研计划。

2.各中学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井陉县长岗村的龙母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的五龙圣母传说、独特盛大的接龙母仪式、五龙圣母祭典、龙母民俗文化、龙母趣事、龙母传统庙会等在全国罕有。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系与井陉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保护与开发基地,发掘井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系的大学生曾经到非遗大县井陉社会实践,协助文化馆挖掘整理板桥、长岗村非遗项目。中学历史教师可以与这些科研教学机构合作,交流学习,丰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合作,高中历史教师对于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加深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第2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一、创意设境,激情引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例如:教学《笋芽儿》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上课开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将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边投影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二、激发思维,释疑解难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煤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教学《采蒲台的苇》其中一句:“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涉及到历史背景。但是,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选制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一望无际的苇海及冀中人民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课文中写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就是指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第3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一、 设计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的练习。

为了加强语言训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具有个性的语言以提高他们组织和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时,可设计下列练习:小壁虎向( )、( )、( )借尾巴,结果它( )。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提供“因为……所以.……”“……是因为……”等句式,让每位学生用上面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又如教《画鸡蛋》一课时,设计“达分奇是―”的句式。这样训练的面广,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 设计情节分析转化为学习语言的练习。

积累语言材料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问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促使课文中丰富的词句汇入学生的词汇仓库,教师就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课文的语言上去。如教《赵州桥》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1、初读课文,完成填空:( )( )的赵州桥。让学生填上合适的词,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

2、再读课文,讨论:赵州桥的“坚固”、“美观”表现在哪里?划出有关词句。

3、读读这二个自然段的课文,再把它们背下来。

4、赵州桥十分坚固、美观,这一点我们通过学习都知道了,那么这篇课文是怎样把“坚固”和“美观”连接起来的呢?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学习语言表达上来,使学生知道这一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这种写法将给学生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三、设计从理解语言文字向运用语言文字转化的练习。

大家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让学生能较独立地创设新的语言环境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运用语言文学的训练,要从词、句、段抓起。如在教《画鸡蛋》中的“著名”一词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著名”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指谁很“著名”?

第4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垂径定理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如果传统的注入式观念不能根除,那么改革就只能是娓娓动听的空谈阔论,所以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根本点是教学观念上的破旧立新。那么新为何也?我们认为“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是理想的选择。所谓“过程生成”教学,就是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具体论述请见笔者《论“过程生成”教学》一文①或见文献[1-3],本文只说明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过程生成”理念认为教学必须通过良好的知识生成过程使学生有思想、会思维、明事理;二是“过程生成”理念认为最基本的是做到通过有思想、显能力、求创新的知识生成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践行“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文基于“过程生成”理念,设计“垂径定理”的生成过程,意在抛砖引玉,旨在推广“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一、设计说明

几十年来,数学教学被“定义性质定理例题”的注入式模式紧紧束缚,无论如何改革,总是难以挣脱。例如当前教育改革中,一种被认为优秀的“情景,定义性质定理例题,解答情景问题”教学方法即是“定义性质定理例题”模式改革形势下的伪装。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九册》(上)关于垂径定理内容的设计可概述为:赵州桥背景提出求桥拱半径问题;折纸探索垂径定理及相关结论;计算背景问题;练习。如此设计,尽管说给出了一个“背景”,但是没有从背景中发现问题,而其“半径问题”却是直接给出的,并且给出“半径问题”后却没有继续研究,而是莫名其妙地开始了“折纸探索”,破坏了研究、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连续性。如此设计不利于夯实理论基础、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目标。

本文根据“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设计了如下的“垂径定理”的生成过程:仿赵州大桥建桥问题设计图纸挖掘数据达成纸上建模共识分析作图方法发现折纸研究法建成几何模型分析模型获得定理解决背景问题深入研究定理理解定理应用形成知识结构。在这里,求“半径问题”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来的,“折纸研究方法”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

准确地说本设计并非是具体的教学方案,而只是给出了一个知识生成过程,至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可酌情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讲授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均可;实在地说讲授法应该是最基本的,且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过程生成”式讲授法基础上,酌情辅以各种新型教法,必将产生理想的效果。

二、具体设计

1.教材分析: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是圆之轴对称性的精彩演绎,也是今后证明圆中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建模探索生成垂径定理”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摄悟数学建模的方法、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进一步巩固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垂径定理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有关性质,体会垂径定理的魅力,且能够运用垂径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计算和作图。

3.教学重点:①垂径定理的生成过程;②垂径定理的应用。

4.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生成,尤其是模型的建立。

5.教学关键:诱导直觉思维,启发建立模型。

6.教学方法: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酌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放式、讲授式都可。

7.教学课时:酌情安排。

8.教学过程――知识生成过程:

(1)问题:赵州桥(图1)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河上,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于公元610年,是目前世界最古老且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1991年10月24日被评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桥洞是圆弧形,其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桥面平坦。

某地有图2所示的护城河,河宽为35米,希望在此河上模仿赵州桥建筑一座桥梁,需要设计图纸。

(2)建模:师:你能帮助设计图纸吗?

生:……

师:设计图纸首先需要什么?

生:需要数据。

师:需要那些数据呢?

……(启发学生答出):跨度,拱高,圆弧半径。

师:这些数据我们知道吗?

……(教师以参与者身份诱导学生厘清):跨度,35米是已知的;拱高可参照赵州桥的比例:

但桥拱半径是未知的。所以关键是求出桥拱半径。

师:谁能求出半径呢?

生:……

师:能测量到吗?……为何不能?……有何困难?能否克服困难变不能为能?等等,直到达成“在纸上作图研究”的共识。

师:我们一起研究作图方法:

因为桥拱是圆弧,所以可以先画一个圆,然后在此圆上适当取一段弧作为桥拱,于是有以下作图步骤:

①任意作O;②在O上作弦AB;③连接OA、OB;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一直径都是其对称轴。

注释:

①此文是课题《基于三维目标的高师数学过程教学模式研究》之《结题报告》的精简,将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发表。

参考文献:

[1]王积社.系统科学视阈下:对三维目标的系统化解读[J].大家,2012(2,中):112-113.

[2]王积社.过程化:三维目标视野中讲授法的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1(33):116-117.

第5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展开一切学习活动的直接驱动力,所以,学生一旦对一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进而在学习活动中自发汲取知识,并乐此不疲。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对此问题与大家进行详细交流和探讨。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课堂导入环节是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我们的课堂导入语设计得当,就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进入学习活动中,并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相反,如果课堂导入语设计得苍白、无趣,就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着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涣散等特点,如果我们在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就不能做到触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以新颖、别致、有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为我们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第十二册19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而是面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年过年时你们是如何过的吗?”学生都踊跃发言,“跟着爸爸妈妈回老家了,爷爷奶奶为我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我们全家人去北京玩了。”“在家过的,妈妈把家里打扫得特别干净,还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听完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说道:“嗯,你们都是跟家人一起欢快地度过新年的,但是,在安徒生笔下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长得很漂亮,但是在大年夜晚上无家可归,独自在街头卖着火柴,那么,在大年夜的晚上都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小女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明显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齐声说道:“想!”这样,我们通过设计悬念式的导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产生急不可待阅读课文的心理,教学效果自然也会达到理想状态。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它能将声音、文字、图画、视频、动画等有效结合在一起,使语文教材中抽象、死板的语言文字以生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引入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学生深入感知和理解教材,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第六册9课《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还属于9~10岁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光是靠书本文字和我们口头语言的描述,学生可能还是无法对赵州桥的设计和造型结构有全

面、到位的认识,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大量赵州桥的图片以及录像资料,这样,学生就以一种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并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

观,而且,这种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三、利用激励性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如今,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之风的盛行,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开始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励性教学评价能使他们产生向上的动力和欲望,并唤起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设计一些他们可以参与进来的教学活动,然后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运用一些鼓励、赞美式的话语进行评价,如,“你的回答真精彩,而且声音也比以前洪亮了很多,老师真为你的进步感到开心。”“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应该向你学习。”“没关系,虽然读得不是特别通顺,但是老师佩服你锲而不舍的精神。”等等,或者直接向学生竖起大拇指、投以赞许的目光、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都能使他们受到莫大的鼓舞,从而促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小学语文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事业道路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制订生成出更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第6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优化策略

在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进行充分的设计,能够让教师提升对课堂的掌控情况[1]。有效的课堂设计需要建立在对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充分分析与综合设计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案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从而提升课堂设计有效性[2]。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管理策略。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优势,但在重视与应用程度上存在过度情况。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展开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化管理[3]。对于部分课程而言,例如阅读理解课程或学习重点课程,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直观的将信息展现出来,但这些需要学生自主理解的内容无法通过多媒体学习提升理解能力。

(二)评价方式不当

目前多数教师更重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也就是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对于学生学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价有时候忽略[4]。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中若没有加入过程性评价则无法了解现阶段课堂设计存在的问题或对学生有哪些帮助。在授课中缺乏立即评价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动态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改进。

(三)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被激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性。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在课堂举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与关注程度,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优化管理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下面就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管理策略:

(一)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的课前准备

在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课前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需建立在教师充分的准备基础之上,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应在素材上加强收集,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学习《蒲公英》这一课程时,若时间条件允许,教师可采集一些蒲公英让学生在教室内观赏,或在户外让学生观看蒲公英种子随风飞扬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蒲公英这一物体的理解,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课堂管理中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入

课堂管理并非单指的是纪律的管理,而是对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课堂管理中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入。小学生由于年龄、见识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课程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课程以及设计课程时可融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一课程时,可在课堂导入中引入问题,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将自己见到过最宏伟的桥以及对桥的印象表达出来。之后将赵州桥这一话题引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赵州桥的课程内容,了解赵州桥的来历以及基本信息,将赵州桥与自己心目中最宏伟的桥作对比,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三)课堂管理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管理和引导,这时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潜移默化的课堂管理。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效果,但在应用程度上教师也应有所掌控,不应一味地采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应正视多媒体教学这一方式的优势与劣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判断是否应该采用多媒体方式。相对于文字与图片而言,教师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更能够提升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帮助学生主动思考。

(四)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增加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对整个课程做出过程性的评价,有利于课程的总结和优化,对课堂教学设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学生阶段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不仅在学期末通过考试方式了解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还应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改进学习方法,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过程性评价可从课堂提问方式来了解,让学生详细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提升阶段性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自我评价与小组内互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改进。教师也可在讲解完某一课程后,针对课文后的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过程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逐渐改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过程性评价、融入生活经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重视课前准备等方面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

作者:陈培泽 单位: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74.

[2]马晓霞,张玲.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v.27;No.12503:277-279.

第7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

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8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运用多媒体 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能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西沙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海的西北部,远离学生生活,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上课伊始,可先播放一段西沙群岛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一段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亲身感受一下“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样,学生的身心一下就会自然地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Www.133229.cOM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一些说明性的文章中,单凭教师的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事物的特征。为了解决这些抽象问题,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够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事物,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因此在板书时,我设计了一个拱形画在黑板上,并在拱形中分别板书了它的不同特征。就在这一堂课结束后,一位同学走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样的拱桥,车辆该怎么上去呢?文中说赵州桥很美观,我怎么感觉不到呢?”是呀,本课的插图只是赵州桥的一个远景图,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桥上的每一个细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又用了整整一课时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不同角度的赵州桥,并用搜集来的其它一些桥的图片和赵州桥形成一个对比来突出“坚固”这一特征。这样,既达到了预设目标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突破难点

现代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但有些课文内容,单靠学生朗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则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战士们在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有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教学难点,就要通过教学课件演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才能夺下泸定桥。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播放视频录像,荧屏上战士们在桥上英勇奋进的一幕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深深地震撼着每位学生的心灵,在这种震撼中,学生深入地理解了革命战士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促进理解诗歌内容

第9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为母体的美育,其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以美促劳,以美乐群。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ol(ta}a)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各自为阵而忽略了五育的整体性。人是一个整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德、智、体、美、劳课堂教学是相互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见图1}oc21(r}2s)

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wWw.133229.COm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sl(e}ss)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为母体的美育”,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具体的学科教育所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4)(1’}t)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sl(v}as)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心理特征,它包含着审美感觉力、审美知觉力、审美注意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思维力等要素,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关联、渗透与融合的整体。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综合性的。

在学习《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通过以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要求学生掌握赵州桥和卢沟桥各自的特点及与中国石拱桥特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课文、掌握了中国石拱桥特点诸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等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延伸提问:“赵州桥美在何处?”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调动到“赵州桥的美”上,从而引起审美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师和学生归纳总结其“美”在于:(1)赵州桥的圆弧拱形式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形式优美。我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另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2)采用敝肩—设计巧妙。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两个弧形的小券,与实肩拱桥相比显得分外轻盈秀丽。这样桥体大约节省了180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佼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3)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在桥的主拱顶上、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有蛟龙、兽面、竹节、花饰等各种图案。石雕的刀法苍劲古朴,刻工精细,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的石雕风貌。整个大桥堪称是精湛的艺术珍品,隋唐艺术的精华。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二、有利于以美育德

美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而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是品德的重要成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外表上的美有其内在的道德根源n。(6](p1a1)0

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抗敌、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李鸿章等人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加之许多官兵临阵脱逃,导致了败局的出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归纳这两方面的史实,如英勇抗敌的—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徐邦道等;临阵脱逃的—叶志超、赵怀业、龚照屿等。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类行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对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具有对立的两面:尊敬一轻蔑、热爱一憎恨等。对英勇抗敌的行为产生尊敬、热爱的情感,对临阵脱逃的行为产生轻蔑、憎恨的情感。英勇抗敌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行为肯定了人的真诚、勇敢、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这是真善美的形象和表现;而临阵脱逃反映了人的虚伪、怯懦、自卑、半途而废、冷漠等人格特征—这是假恶丑的形象和表现。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用美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主要通过潜移默化过程来实现,就如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受美育熏陶过的人,品德上潜移默化,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但通过美育形成的道德品质,深刻而稳定,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以美启智

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是研究思维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音乐思维和美术思维都是形象思维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重视。”川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例如,美术家所需要的深刻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

学习高中《中国古代史》的《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教材中有这样的表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请同学们看从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文物《弋射收获画像砖》a

在一块砖面上,分上下两个画面,其上描绘的是池边弋射,其下则是田间收获。(上部画面)池塘水中群鱼游动,莲蓬高高挺立水面;一群碎然惊觉的水禽有的急速游避,有的仓皇飞散。池畔两位猎人引弦搭箭,仰天而射。整个画面无论猎手或水中飞禽,都处于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中。(下部画面)五位农夫正在挥镰收割。其中左侧的一组三人弯腰割取稻穗;另一人则荷担提罐,看来好像是一位送水未归却被这丰收场面吸引得暂时立看片刻的农妇。右侧一组二人高高地举起镰刀砍割稻茎。两种对比强烈的动作幅度正好形成了画面明快的节奏。

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学生基本能说出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那么,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学生能联想到什么呢?(1)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地主阶级幻想死后继续享受像生前一样的富贵荣华,于是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工物力,把墓室布置得好像人间一般。这一风气的盛行,却为后代留下了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在内的无数艺术珍品。(2)射猎在原始时代是人们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代,却是有闲阶级带有练武性质并乐于从事的游乐活动。《弋射收获画像砖》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地主阶级穷奢极侈的剥削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封建经济的发展。(3)汉代豪强地主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脾千群,徙附万计。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自然也是地主豪强聚集的地方,因此,这里有大量画像砖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4)东汉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s)汉代刻印在石、砖上的形象所展现的那种大胆想象的浪漫境界和纵览古今的广阔视野,反映了统一王朝雄大恢宏的时代精神。

以上的联想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内容越多,越能说明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美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力。

四、有利于以美健身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在古希腊,各城邦国家提出了强健体魄与完美心灵相结合的公民素质标准。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即断臂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是集神或英雄的精神、尊严与人的形象于一体的完美的典范作品。

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腆,面庞典雅,微微扭转的站姿使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掷铁饼者》是古希腊米隆创造的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形象。雕像静止中蕴积着强烈的运动引发,动态中又体现着和谐的平衡,男性发达强健的肌体在复杂的运动中展示得尽善尽美。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选手在竞技场上奋勇拼搏,向神和观众展示他们超人的体能、健美的身体和良好的教养。现代奥运会已不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体育竞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的响亮口号。现代体育在增强了竞技性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性,因此,现代体育越来越具有观赏性,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信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展示了许多美:福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祥云火炬,金镶玉的奥运奖牌,等等。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引导学生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品味北京奥运会的美,挖掘她的深厚内涵。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以美健身”主要是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状态和活泼灵敏、富有激情与活力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其身体发展。

五、有利于以美促劳

劳动创造了美,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陶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让我们领会到创造性劳动的美:远古的人们把粘土加工做成坯子,再烧制成另外一种新的物质—陶。在陶器发明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都是改变材料的形状(如制作石器只是改变石头的外形,使其出现刃口等),并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陶器的出现以及后来瓷器的出现,都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和智慧。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几千年来,古代匠师们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的瓷器珍品,遗存下来成为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china”不仅仅是瓷器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的代名词。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以美促劳”主要是让学生间接地分享人类的劳动成果从而获得内在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审美创造兴趣,培养其热爱生活和劳动的情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六、有利于以美乐群

孔子说“诗可以群”。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理论阐述的是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认为审美可以给个人与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他说:“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谁要是感受到美,他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性。”他又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于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共同的东西。"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应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如何和他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进行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