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

第1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视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视频内容场景分析的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8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变电站无人值守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和对设备的监控,这就要求增加变电站设备的图像监控和图像传输功能。传统的视频监控在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取证、降低人工劳动强度、24小时无人值守监控等方面存在不足,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和越发急切。为保证变电站安全,智能视频分析通过嵌入在视频服务器前端设备中的智能视频模块,对所监控的画面进行不间断分析,并采用智能算法与用户定义的安全模型进行对比,一旦发现有安全威胁,立刻预警或报警。有效地提高报警精确度,大大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的发生。减轻基层人员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负荷,提高整个监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使视频监控在变电站日常生产安全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提升电力公司在智能电网应用的水平。

一、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概述

(一)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定义。智能视频分析源自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分支之一。AI主要用于建立图像及图像描述之间的映射关系,使计算能够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来理解视频画面中的内容。智能视频分析是指计算机图像视觉分析技术,通过将场景中背景和目标分离进而分析并追踪在摄像机场景内出现的目标。用户可以根据视频的内容分析功能,通过在不同摄像机的场景中预设不同的报警规则,一旦目标在场景中出现了违反预定义规则的行为,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监控工作站自动弹出报警信息并发出警示音,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报警信息,实现报警的场景重组并采取相关措施。

视频监控中所提到的智能视频内容分析主要指的是自动的分析和抽取视频源中的关键信息。如果把摄像机看作人的眼睛,而智能视频系统或设备则可以看作人的大脑。智能视频技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对视频画面中的海量数据进行高速分析,过滤掉用户不关心的信息,仅仅为监控者提供有用的关键信息。智能视频分析主要目的是化被动监控为主动监控——事前预警;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实时监视任务——事中处理;在海量视频数据中快速搜索目标/事件——事后取证。

(二)视频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背景减除方法,是利用当前图像和背景图像的差分(SAD)来检测出运动区域的一种方法。可以提供比较完整的运动目标特征数据。精确度和灵敏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背景的建模是背景减除法的技术关键。一般采用在系统设置时期设置系统自适应学习时间来建模,根据背景实际“热闹程度”选取3~5分钟的学习时间。一般系统建模完成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背景会有一些改变,系统具有“背景维护”能力,即可以将一些后来融入背景的图像,如云等自动加为背景。

另一类是时间差分方法,是高级的VMD,又称相邻贞差法,就是利用视频图像特征,从连续得到的视频流中提取所需要的动态目标信息。实质就是利用相邻帧图像相减来提取前景目标移动的信息。此方法不能完全提取所有相关特征像素点,在运动实体内部可能产生空洞,智能检测出目标的边缘。

(三)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原理。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通过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及内容理解,提取视野范围内运动个体的运动特征,通过将运动特征与一定预设规则的比较,让计算机自动“理解”视频内容,当发现满足一定规则条件的“行为”时实现智能化自动报警。

(四)智能视频分析过程。智能视频分析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画面进行分析、处理、应用的过程、包含如下过程:

1、背景学习过程:自动学习监视场景的背景情况;

2、目标提取跟踪过程:提取跟踪前景变化目标,检测并分析目标的活动;

3、视频分析判断过程:根据规则追踪目标的活动,判断是否违反预定义规则;

4、加载预处理过程:加载用户的预定义规则;

5、触发报警过程:确定目标活动违反规则,根据预定义传输报警的指定的用户。

二、智能视频内容分析的优势与技术难点

(一)智能视频分析的优势。在智能视频分析检测技术中,需要分析的目标区域只要在视野范围之内,在视频中能够看到即可,没有其他什么要求,无需增加任何成本。智能视频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效能,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天候可靠监控。彻底改变以往完全由工作人员对监控画面进行监视和分析的模式,通过嵌入或布防在前端系统的智能视频分析部件实现对所监控的画面进行实时不间断的分析。

2、更高的报警精确度。前端系统集成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并运行高级智能算法,使用户可以更加精确的定义安全威胁的特征,有效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减少无用数据量,同时将工作人员从观看视频画面中解放出来,而只需要他们及时响应监控系统给出的信息。

3、更快的系统响应速度。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可疑活动,在安全威胁发生之前就能够提示安全人员关注相关监控画面,提前做好准备。还可以使用户更加确切的定义在特定的安全威胁出现时应当采取的动作,并由监控系统本身来确保危机处理步骤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精确执行,有效防止在混乱中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延误。

4、更有效的资源节约。因为异常行为报警视频只占总量的极少部分,这样只传送报警画面可以大大地减缓各级主站系统的传输带宽和存储压力,而这两者恰好又是当今电力视频监控系统的瓶颈所在。

(二)智能视频分析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视频内容分析涉及的技术问题很多,主要的技术难点是:

1、光照的变化对画面的影响。视频监控系统是昼夜工作,相应地,光照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如照明灯光、逆光、反光、车灯、室外云彩等都会导致画面的明暗变化,这就要求视频处理算法能够适应这种客观情况,通过背景模型的自学习和更新维护达到减低或消除这种现场光线变化可能带来的误报和漏报。

2、自然天气变化。雨、霜、雪、雾、尘、烟雾、云影等不仅使得光照发生变化,而且改变了像素的内容,从而干扰了视频画面中的目标探测准确度,并浪费了系统的计算资源。需要采取技术措施过滤这些干扰成分,以适应各种自然天气和自然条件的变化。

3、背景画面提取。运动目标检测的一个必要步骤是进行画面的前景和背景分离,正常的视频图像中可能出现摇动的树叶、晃动的波浪、光线反射、物体反光、风吹草动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都会造成画面像素的变化,进而造成误报。需要设计时适当的处理算法,实现对局部画面规则往复性、细小运动部分的过滤,达到背景和前景的分离。如此之后,将目标探测、特征提取等工作集中在前景画面上。

4、阴影区域与高亮区域。视频内容分析主要是基于YUV色彩空间的Y信号,即亮度信号进行探测与跟踪分析,故对视频场景中的背景和前景的对比度有一定的要求,由于高亮度区域颜色接近白色,而阴影区灰度范围过窄,对比度太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分析算法的探测跟踪能力的降低,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抑制或减轻这些因素对分析质量的影响。

5、画面目标清晰程度。目标与摄像机距离的远近构成画面上所占区域面积的差异,某些分析对象可能因为像素太少或信息量不充分而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人的判断,正面脸部特征是主要的判决依据,过于侧向时会导致信息量过少。从技术角度上讲,需要尽量地将可分辨的门限向下端靠近,这样系统的适用范围将更广。

6、在数据存储方面。以往的基于DVR的完全集成的存储模式由于缺乏灵活性和存储容量偏小而影响系统的使用,举个例子,DVR设备的任何故障都将导致主站系统无法获取历史图像。基于DVR存储的另一个缺点是远端调用任何历史图像都要占用CPU时间,这将影响DVR的性能。早期系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图像的分辨率低,主要是CIF格式,最高的是4CIF,系统不支持高清视频接入。而今,随着传输带宽的不断改善,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高清摄像机,1280、720p已经十分常见,且高分辨率图像更有助于智能视频内容分析。

其他的因素还包括摄像机角度、摄像机高度、摄像机距离等,各种因素最终都会反映到构成画面的像素上来,也就是说,研究视频内容分析算法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克服或减弱这些因素的影响。当然,不同的分析模式对像素数目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需要的是通用的视频内容分析算法。

三、基于视频内容分析监控体系的算法及结构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软件部分承担具体的分析算法,硬件提供算法支撑和动作响应环境,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布置在相应的位置上。

(一)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体系软件结构及算法。软件部分的工作重点在于设计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视频分析算法(VCA),软件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图1)图1说明,用户可以在视频监控系统工作站配置视频分析模块和方式,如入侵检测、丢包、停车管理、目标跟踪等,然后在该模式下进行相应的规则下的参数配置,如设置防区、目标速度过滤、人脸识别、设备状态监测,等等。这样,符合规则的场景画面将会触发报警事件,记录场景发生的情况,同时将事件通知相关人员。具体的模块和规则可以因各个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软件系统基本遵循统一的框架结构。

(二)视频分析算法模块构成。视频分析的硬件系统架构有四种类型,分别是:(1)前端独立单元;(2)嵌入IPC和RPU;(3)后端网络视频分析服务器;(4)前后端混合架构。(图2)

前端独立单元是将摄像机输出的模拟信号同时输送给DVR和独立的视频分析设备,由该设备完成视频分析,将分析结果可以同时送到DVR和后端的平台系统管理服务器。(图3)

IPC和RPU内部也可以植入视频分析硬件和软件,在进行视频压缩与存储的同时进行视频分析。

后端网络视频分析服务器是配置在监控中心的专门承担视频分析任务的设备,这种方式要求前端系统实时上传视频信号,由该设备进行多路视频分析,给出分析结果,并根据结果与预设规则的匹配程度做出响应。(图4)

前后端混合式架构是将前端独立分析设备或RPU与后端网络监控中心的独立视频分析设备相结合,各自在功能上进行分配,有所侧重。前端设备承担算法复杂度低、计算量少的视频内容分析功能,后端设备负责复杂度高或者需要进行连续跟踪分析的功能。两者的结合可实现更加丰富和完整的视频内容分析。

四、智能视频分析在变电站的应用

(一)入侵检测与跟踪。当前,视频监控在电力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现在布防的摄像机基本上是“单兵”作战模式,通过云台的旋转对局部区域进行监视,这样很难对入侵对象实施连续多角度的监视。而基于视频内容分析的多摄像机智能控制方法能够对每个摄像机覆盖的监控区域内的入侵对象进行检测,并全程协调相关摄像机自动接续跟踪,实现整个系统多摄像机的联动控制。通过转动摄像机云台和控制镜头焦距,使目标以适当的大小和位置处于摄像机摄取的画面中,这样可以提高监视画面和记录图像信息的有效性,减少监控盲区,提高系统对运动目标辨识的有效性。

(二)异常行为分析。视频内容分析及处理主要包括穿越检测、弃置物体检测、重要区域逗留监测、火警、烟雾检测等应用。

1、穿越检测。在监控画面中规定一条虚拟的警戒线,一旦监控画面中有人、车辆等各种物体按照预定的方向穿越这条警戒线,即刻触发穿越警戒线报警。跨越警戒线又分为单向跨越和双向跨越:单向跨越规定从预定的方向跨越警戒线才触发报警,双向跨越指的是从任何方向跨越警戒线都将触发报警。穿越检测适用于对重要物体的预防性保护,以避免事故和意外事件发生。比如:在监控画面中的输电线路走廊、变电站围栏附近设定几条警戒线,当有人和物体穿越警戒线时,则自动触发报警。

2、异常物体检测。在监控画面中设定监控的预定区域,一旦有物体遗弃于预定区域内,同时该物体在预定的时间内未被取走,即触发物体异常报警。

3、目标区域逗留检测。在监控画面中设定监控的预定区域,一旦有人或物体在设定区域逗留超过设定的时间,则触发报警。如,在变电站的主变、电容器、开关场等重要区域设置逗留时间,超过则触发相关报警。

4、火警、烟雾检测。现在的视频分析技术已经可以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静止视场内的目标进行可靠的检测:火焰稳定成像面积CIF图像下不小于6×6像素,持续时间不小于6秒;升腾或扩散中的烟雾检测,烟雾面积不小于12×12像素,扩散速度不小于3像素每秒,持续时间不小于8秒;室内大空间烟雾检测可以实现全天候24小时运行;而且,检测技术可以过滤各种光源的干扰,如高亮背景和光线变化引起的干扰。

五、结束语

电站系统应用复杂,监控点数量较多,位置比较分散,而又要实现统一的管理,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成功解决了分散监控、集中管理的难题。通过网络将所有的监控点连成一个系统,在监控中心通过监控主机、大屏、手机等终端实现统一控制和管理。本文分析研究了基于视频内容的变电站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针对这种需求,介绍了变电站智能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并介绍了智能视频监控平台的技术优势与电力行业特殊需求很好地结合,对相关行业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虽然智能视频分析在变电站中应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由于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探测器材,如视频遮挡、电子围栏、双鉴探测、烟雾、温度、湿度等,采取的是基于预设值的硬判决法则,这种方式有一定的虚警和漏警概率,这其中也包括季节气候因素对告警信息准确度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系统本身不能克服的。还有很多制约因素,比如承载网络问题、设备可靠性保障、视频的质量、视频监控系统标准还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产品和业务互通的问题等一系列因素都制约智能视频分析发展。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传统视频监控技术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互补的并存状态,也是逐渐替代的一个过程。基于视频内容智能分析技术必将是变电站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趋势,它的出现,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必将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革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会凭借对比传统视频技术的巨大优势,在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建设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笃国等.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

[2]朱松林.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及其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6.

[3]汪光华.视频监控全面解析与实例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第2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务;机械室;火灾监测;监测方法

铁路电务机械室(机房)是铁路信号通信系统承载的核心处所,是铁路信号系统的中枢管理单元所在地,承载着大量电气设备,极易引起电气火灾。而常规的环境监控系统起源于社会公共楼堂馆所使用的初级传感器,不适合电务设备高密度、大规模聚集的运用场景,在近年的运用过程中无法起到应有的预警作用,亟需开发针对铁路电务机械室的综合防灾监控新技术。北京西电务段、北京北方常安铁路电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石家庄市世纪电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深入分析铁路电务机械室大规模电气系统聚集环境灾害的理论模型,建立适合各种条件下的机械室灾害物理模型样本数据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电务机械室相关监测信息采集的来源,在保证一定的精度和频度下,共同研制开发了铁路机械室跨媒体综合防灾监控系统,并将铁路电务机械室火灾监控技术纳入其中。该项技术获得了中国铁道学会颁发的铁道科学技术三等奖。

1火灾监测原理

火灾智能视频分析的目标是从视频流中判断是否存在明火特征,并提取出用户所需的特征信息。基本方法是根据视频场景和被分析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可区分的特征进行数学建模;然后采用一定的策略,在图像帧序列中进行模式识别。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判定3个主要步骤。1.图像预处理。视频信号在成像采集、传输、编解码和格式转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信息损失,并且会引入部分自然噪声。通过图像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图像数据的信噪比,为后续的图像分析提供质量更高的源数据。采用的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YUV420转RGB图像、RGB图像转灰度图像、高斯二维平滑滤波等。预处理算法只对配置规则内的区域进行处理,既提高了算法的运行速度,又排除了非感兴趣区域对算法的影响,改善了处理效果。2.背景建模。根据机械室内环境照明特点,采用改进后的混合高斯背景学习模型,增加了定期更新背景的策略,能够快速构建当前的背景图像。3.前景提取。运行目标在视频画面中通常被当作前景,利用背景减除和OUST算法进行图像二值化,为后续在前景区域进行特征提取提供数据源。4.特征提取。即用低维空间下的特征量,表征高维空间中目标特征的过程。本系统主要提取目标比较显著的一些特征,如轮廓、面积、纹理和颜色,相应的方法有寻找连通域、线段表转换、目标纹理能量,以及色彩分量投影等技术。5.特征判定。首先根据约束的松紧和特征之间的耦合程度,对每一维的特征设计了相应的目标特征分类器,将提取的特征值带入分类器进行特征判定,并综合判定输出目标信息。在特征判定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相似度判定、评分加权判定和一票否决的分段线性判定等策略。

2特性指标

1.可根据需要检测的异常事件来设置算法及规则,布防后开始实时分析异常事件。2.技术先进,1~2s内即可识别目标。3.拥有安防、消防、管理等20多种可选的智能视频分析算法,算法丰富并经过长时间实际环境优化。4.目标检测准确,框定准确;基本无漏报,误报较少。5.能较稳定地进行静态跟踪,轨迹连续。6.带模拟视频环出,可方便串入原有监控系统,且模拟视频输出图像质量较好,最高支持D1分辨率,与模拟视频输入图像无明显质量差异。7.模拟视频及网络视频图像基本无延迟,视频差异不明显。8.可在画面上叠加报警信息OSD,包括规则、报警文字、目标框、目标轨迹等。9.可设置景深,滤除一部分不符合规则的目标及误报。10.可检测小目标,最小可至2×4像素。11.可抑制画面抖动,基本消除摄像机抖动造成的误报。12.可以识别目标的大小、远近和空间位置关系,景深设置操作简单。

3基本配置

铁路电务机械室火灾监测设备包括机房前端系统、传输网络、监控中心移动客户端等。机房前端系统是信息采集部分,通过嵌入式机房处理单元,对机房内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安全防范、火灾报警、门禁、照明等进行了整合,主要负责对机房视音频、环境量、开关报警量等信息进行采集、编码、存储,既可通过传输网络进行上传,也可进行本地的相关联动。摄像机是整个铁路电务机械室火灾监测的视频信号源,主要负责对机房整体环境、机房设备等进行全天候的视频监视。对于主机房,选择球机实现大范围的监控需要,通过云台控制可以监看机房具体细节信息,同时根据需求,配合半球或枪机进行特定范围的监控,摄像机的安装高度一般为2~5m。机房独立的火花及火焰报警系统,可根据机房现场情况划分为不同的防区,每个防区内配置有不同数量的烟感等火灾探测器,以监测烟雾报警情况,配置视频内容分析传感单元检测火焰、火花等火灾前期信号并报警。

4现场运用及效果

铁路电务机械室火灾监控具有视频监测、传感器监测和火焰、火花智能跨媒体监测全功能,实施报警与提前预警相结合,提升了机械室监测设备效益最大化水平。同时,对电务机械室实施远程、多点、实时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从2014年开始,在北京铁路局京广等6条繁忙干线和石德线共计219个站、500余个机械室陆续安装使用,通过其自动告警功能,发现和处理了几起铁路火灾监测设备隐患。如2014年7月4日,京广线某站机械室监控系统检测出某继电器表面温度过热,超过国家标准3000V以下低压电气设备运行技术条件35°的限值,经现场检查发现是由于继电器接点接触不良,造成拉弧所致,及时更换继电器消除火灾隐患。

5结论

针对电务机械室火灾前期特征视频提取算法分析,通过监控系统有效预警火灾前期状态,提高了电务机械室信号设备的运用安全,同时,也为电气设备的失效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顺方.电务安全新机制的探索与实施[J].铁道通信信号,2014(3):47-49.

第3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电安装;造价控制;基本要点

机电安装过程造价控制工作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水平,是深刻决定和影响现代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工作综合性组织开展水平的代表性因素。尽管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成本在我国现代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成本支出体系之中并未占据较高的数量比例,但是机电安装工程本身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表现程较为鲜明的涉及系统众多,以及技术操作过程较为繁琐等基本特点,因而为切实保障和支持我国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均能够较为平稳有序地组织运作,必须借由对多种多样干预控制措施的引入运用,针对机电安装工程分支部分的造价成本水平展开切实有效的控制干预。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要点展开简要阐释。

1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基本情况概述

1)机电设备安装工作造价控制工作是现代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作业活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组成项目,且该项工作任务通常会贯穿和渗透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作业活动的完整性组织实施过程。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实质,就是要在具体化组织运作的针对特定项目的施工作业活动过程中,切实实现对项目整体性运营活动成本的有效干预控制,确保在具体面对和遭遇市场性产品要素价格水平动态波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作业过程设计指导图纸文本变革,以及基础性施工作业应用材料类型替换等因素条件下,能够实现对工程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的总体性经济成本发生规模的全过程性和有效化控制干预。在现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演进背景之下,我国企业在具体化组织开展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实践工作过程中运用的主要业务模式,是安装费率定额计价业务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业务模式两种基本模式。鉴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本身具备着一系列表现项鲜明的具体特点,因而在具体化制定和实施指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事业领域的造价成本管理与控制实践方案过程中,必须切实制定和实施恰当合理的干预控制策略,以切实保障和支持实际组织开展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成本干预控制工作,能够较为稳定且顺利地获取到最优化预期效果。从具体化的业务运作实践过程角度分析,通常可以将全过程性造价成本控制工作的生或死阶段,具体划分为事前控制阶段,事中控制阶段,以及事后控制阶段三个具体化的组织实施阶段。2)如果选取和实施以工程量清单为基础的招标业务运作方式,则施工单位主体在具体组织实施工程项目招标业务实践活动之前,可以在严格关注和遵照施工企业实际具备的基础性生产经营规模,以及综合性施工作业能力等基本因素的前提背景之下,遵照特定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执行的工程量清单文本,在完成系统化市场调查研究实践环节且综合性考量关注一切相关性市场风险因素的实践背景之下,具体性确定和规划指向特定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安装价格控制体系、材料价格控制体系,以及人工费用成本支出水平控制体系。从具体化的质量控制分析角度展开阐释,实际制定形成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核算结果方案,应当较为全面且准确地揭示和反映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在投标报价阶段的造价成本核算控制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这一因素也是深刻影响特定的施工单位能否在实际参与的投标业务实践过程中顺利中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从具体化的施工技术运作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角度展开分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通常具备施工过程应用材料品牌门类众多、规格参数众多,以及型号类型众多等基础性表现特征,因而要求我国现有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企业在具体开展施工应用材料的选取和购置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在确保材料具备良好稳定的质量技术性能表现状态背景之下,最大限度地控制和缩减相关施工应用材料在实际采购配备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规模。

2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工作的基本实施要点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成熟的历史实践背景之下,我国现代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运作过程中,所面对的竞争压力正在加剧,在这一真实存在的历史性实践发展演进背景之下,我国现有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企业想要在实际化的业务运作过程中,实现对造价成本支出规模的有效控制,必须基于实际具备的综合性施工技术作业条件和施工作业技术能力,在充分满足和保障特定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水平控制标准的前提背景之下,针对性地在施工应用材料配备和施工技术作业方案运作过程中,做好成本支出规模的干预控制实践工作。2)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机电技术的日趋发展成熟和广泛性地引入运用,我国机电安装工程工程技术应用系统的整体技术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诱导实际安装施工作业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施工基础操作过程显现出不断提升的复杂化动态变化趋势,客观上要求我国现有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在切实做好工程施工作业活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前提背景之下,切实择取和运用恰当有效的干预控制措施,具体化组织开展项目在实际施工作业活动过程中的造价成本控制干预工作,以切实保障和支持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能够较为稳定且顺利地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

3结语

针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要点论题,本文具体择取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基本情况概述,以及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工作的基本实施要点,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性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毕燕妮.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要点[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

[2]马科.浅谈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224.

第4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电力消费;节电潜力;协整模型

中图分类号:F0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电力是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性能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导致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伴有碳排放的迅速增加。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阶段,我国电力需求表现出刚性增长的特征。可以预计的是,在碳强度(2020年下降40%-50%)和“能源总量控制”的双重约束下,我国各地区的节能减排将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特殊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等都将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基础的调节作用。因此,研究经济转型期电力能源需求的影响机制,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不仅是做好电力规划、安排电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同时也是节能降耗的必要前提。考虑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市场发育等内在因素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山东作为典型案例,研究该省经济转型期间的电力需求,对于管窥我国其他地区的电力消费与节能降耗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现有对中长期的电力需求研究中,往往重视多种因素的分析。近年来,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刘畅和高铁梅(2011)[1]通过建立电力行业景气指数,研究了影响电力行业波动的长期经济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林卫斌等(2011)[2]考虑不同部门电力需求具有不同的决定因素和机制,构建不同的电力需求方程,分别预测了居民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五个部门的电力需求。柳瑞禹和叶子菀(2011)[3]还从行业层面出发探求电力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对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用电量的因素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此外,随着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不少学者也开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探讨相关的能源需求问题。如,范德成等(2012)[4]选取GDP、人口数、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作为变量,在3种不同的情景模式下,探讨了低碳经济实现水平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而徐敏杰等(2012)[5]则进一步地综合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和主要行业产品产量,对比国内外分行业电力强度的变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中国中长期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

这些文献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不仅丰富了电力需求的研究,而且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体现在方法上,协整模型因其较好地研究了多因素与电力需求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研究背景上,虽有学者开始关注经济环境、行业部门、低碳经济等变化或差异对电力需求的基础影响,但却对经济转型这一关键特征把握不足,特别地,对节能减排的主要落实者——地方政府的关注还较少。基于上述评述,本文以具体省份为案例,拟采用协整方法,着重考察经济转型阶段的多个关键特征变量对省域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影响机制,以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

受版面的限制,本文不再累述协整方法的原理(具体参见张世英和樊智(2009)[6]等文献),而是结合山东的省情,重点探讨经济转型期影响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通常被视为电力需求最主要的正向拉动因素,而电力能源效率则被视为主要的负向因素。此外,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普遍特征。这些因素对电力需求的作用机理表现如下:

(1)城市化率:人口增长亦是促进电力消费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人口总量增长,其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率的提高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09年的47.6%,保持不断推进的态势。城市化推动电力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费远大于农村人口,使得居民用电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带动了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济到达刚性的能源高需求阶段。我国“十”提出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可预计,用电需求很可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而加快。将变量城市化率CI(城市人口/总人口)纳入研究范围,预计该变量与电力需求成正向相关关系。

(2)经济结构:目前山东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据最大比例,也是对山东当前经济阶段特征的一个反映。工业用电量高速增长,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因此,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特征对电力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把变量S(工业增加值/GDP)引入模型来反映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电价水平:电价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节能降耗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电价越高越容易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但长期以来,受国家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不完善的影响,电力价格仍然由国家行政确定,因此直接采用电价较难反映其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而燃料价格较早地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且火电在中国电源结构中一直占有70%以上的比重,所以选择燃料零售价格指数(P)来反映电力价格的变动,燃料价格的上升会降低电力需求。

这里,按照通常的做法,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同时,为研究效率改进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用效率变量EF(工业增加值/工业耗电量)来表示每单位电量的工业增加值产出。工业耗电量会随着用电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本文上述各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

三、模型结果

根据上述对于中国电力消费影响变量的分析,建立函数方程如下:

Qt = f (GDPt,CIt,St,EFt,Pt) (1)

其中,Qt为电力消费总量,GDPt为国内生产总值,CIt,St,EFt,Pt分别代表城市化率、工业化、电力使用效率和电价水平。

协整模型的方程为如下(括号内为标准差):

Q = 1.129GDP+2.851 CI - 0.421 EF - 0.804 P - 4.188S +0.721 (2)

(0.05674) (0.15379) (0.08621) (0.06412) (0.18851)

协整方程(8)表明,除了结构变化系数,所有变量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此外,就结构变化的系数符号而言,与能源需求的负向关系有悖于现实重工业的高耗能特性。因此,为确保弹性系数估计的稳健性,剔除结构变量后,重新估计方程如下:

Q = 0.952GDP+0.774 CI - 0.489 EF - 0.252 P +1.076 (3)

(0.02064) (0.06404) (0.03451) (0.02646)

由协整方程(3),总体而言,各变量的系数符号符合我们的预期,也就是说,GDP、城市化率、电力利用效率、电力能源价格是影响山东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弹性系数角度,GDP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多大,即GDP每增长1%,导致能源消费相应增长0.952%。CI的系数为0.774,表明城市化的能源需求作用也较为明显。此外,能源效率和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抑制作用也较强,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89和0.252。

四、电力需求预测

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划指标,本文对情景中各个变量的设置主要结合1984-2011年28年的平均增幅和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情景设置的合理性。

①GDP。黄季和杨军(2006)[7]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20年经济还将保持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在近五年将保持在8%左右,2012-2015年在7-8%,2016-2020年在6-7%。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对未来山东GDP增长水平,同样设定2012-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阶段。同时又分低、中、高三种增速情景。

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GDP平均增长率为12%,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1%。据此,设定2012-2015年低、中、高速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10%和11%。相应地,2016-2020年三种情景下的GDP增长率分别设定8%、9%和10%。

②城市化率。按照徐敏杰等(2012)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为此,设定山东省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

③燃料价格指数。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燃料价格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幅稳定在12%左右。而近几年价格指数增长相对缓慢,平均10%左右,因此,设定未来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10%。

④电力利用效率。1984-2011年28年间,山东电力利用效率平均增幅达4%,而近五年来平均增幅为2%,因此,设定2012-2020年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3%。

中长期电力消费量预测值 单位:亿千瓦时

三种不同的情景,体现了不同的电力需求发展态势。以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作为比对,或许更能清晰地观察山东电力需求的走势,具体分析如下:

在中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本文假定山东2012-2015年的GDP年均增长率达10%,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有所降低,达9%。预测结果表明,2008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将达6.8%,并增加到2020年的5956亿kWh。

在高速经济增长情景下,假定山东未来两个阶段(2012-2015年、2016-202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1%和10%。预测结果表明,比中速经济增长情景更为激进,到2020年山东电力消费将增加到6114亿kWh,是2008年的2.24倍。

而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下(未来两阶段的山东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放缓至9%和8%),尽管该情景比中速情景下2020年当年的电力消费量下降了17%,并且电力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也有所放缓,但仍达5%。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济的转型发展,既要求工业化带动的经济增量提升和城镇化的聚集联动效应,又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些都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发挥重要的影响。作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源禀赋相对富裕的山东而言,本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电力利用效率提升、城镇化发展和能源价格改革对该省电力需求的变化有着长期稳定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对电力需求有着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而电力利用效率与能源价格提升对该省电力需求有着明显的抑制效应。根据上述经济转型的关键特征变量与电力需求的长期动态关系,结合不同的经济发展情景,本文预测了到2020年山东的电力需求。研究发现,即使在低速经济增长情景中,山东的电力需求年均增速也高达5%。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将给山东未来的节能减排带来明显的压力。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固然可以放缓电力需求,但其成本显然不是可接受的;依托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电力利用效率,同时坚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是保障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畅,高铁梅,中国电力行业周期波动特征及电力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景气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1(1).

[2]林卫斌,陈彬,俞燕山.“十二五”及2020年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7).

[3]柳瑞禹,叶子菀.中国电力需求与行业因素——基于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5).

[4]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12(7).

[5]徐敏杰,胡兆光,谭显东,单葆国.中国中长期能源和电力需求及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电力,2012(4).

[6]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黄季,杨军.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6(1).

作者简介:张 立(1979-),男,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电力经济理论与政策。

第5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火电厂;脱硫;超低排放;改造

1 概述

2014年9月12日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的《发改能源【2014】2093号》文件:关于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中鼓励其他地区现役燃煤发电机组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或接近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环保改造。

某电厂距北京直线距离比较近,且输电线路点对网直送京津唐电网,环保要求比较严格。为适应国家环保政策和新的排放标准,因此,某电厂3号机组拟按照超低排放标准进行改造,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标准要求。要求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排放浓度小于5mg/m3、SO2排放浓度小于35mg/m3、NOx排放浓度小于50mg/m3。

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对火电厂脱硫超低排放进行浅析。

2 政策前景分析及改造方案

在确保完成国家能源局及集团公司下达的节能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采暖和工业供汽市场,大力加强运行优化和检修提效工作,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全面应用成熟技术实施机组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工作,实现北方公司燃煤机组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指标在本地区同行业中实现领先和600MW、300MW等级机组等主力机型能耗指标争创行业领先标杆,保持北方公司燃煤发电机组的竞争优势,为实现公司做强做优,创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一流区域公司做出积极贡献。

2.1 政策前景分析

华北电网针对统调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脱硫脱硝及除尘设施进一步改造,可达到烟气超低排放标准的,按机组烟气超低排放平均容量奖励年度发电计划200小时。

2.2 改造方案

路线:脱硝改造+烟冷器改造+电除尘改造+风机改造+湿法脱硫高效除尘协同改造+湿法电除尘改造(预留位置,分步实施)。

本次改造方案通过电除尘器改造使其烟尘排放浓度小于30mg/m3,再通过湿法脱硫的整体提效改造使其综合除尘效率达到83.3%以上,最终达到烟囱处,烟尘排放浓度小于5mg/m3要求。该技术路线对湿法脱硫的协同除尘有较高的要求,当燃煤不利除尘时,存在一定的排放超标风险。

本次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在燃煤合理控制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本技术路线,湿式电除尘器作为备选方案(预留安装空间)。如烟尘排放浓度无法达到烟囱入口小于5mg/m3要求,则后期增加湿法电除尘改造工艺。

3 效益测算分析

3.1 节能效益

超低排放一体化改造后,增设低温省煤器后,单台机组年节约标煤约11294.4吨,每年减少CO2排放35082吨,同时节约46.5万吨水资源。

3.2 环保效益

超低排放一体化改造后,1、2号机组粉尘、SO2、NOX排放浓度达到燃机排放标准。单台机组每年将多减排NOX排放445吨,NOX环境排污减排费年节约费用25万元;每年将多减排烟尘排放372吨,烟尘环境排污减排费年节约费用10万元;每年将多减排SO2排放2446吨,SO2环境排污减排费年节约费用308万元。同时单台机组每年节约了646.8万度电。此外,按照华北电网考核办法,,某电厂一期2×600MW机组完成燃机排放标准改造后,每台机组可分别增加200小时发电利用小时数,电厂发电利用小时数的提高,可以进一步降低厂用电率和煤耗。

4 投资估算及风险提示

4.1 投资估算

本改造项目推荐技术路线一静态投资为19225万元,其中脱硝改造2876万元、烟冷器改造2433万元、电除尘器改造2802万元、引风机改造2886万元、脱硫改造4850万元,其他费用2630万元、基本预备费749万元。平均投资约160.2元/千瓦。按照资产折旧年限为15年,残值率5%,年设备折旧费用增量为1349.11万元分步实施方案湿式电除尘器改造静态投资为7390万元,其他费用675万元、基本预备费215万元。

改造后一期总成本增加值19225万元,单位发电成本增加值为0.23分/kW.h。

4.2 风险提示

由于电除尘器运行状况受煤质变化、排烟温度、电除尘器本体及电源运行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故方案一电除尘器出口较难长期稳定实现烟尘浓度

5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发电厂大多以燃煤发电为主,文章结合现有脱硫超低排放处理技术是脱硫为处理的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工业供气市场和居民采暖,进行火力发电及热电联产的优化配置,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全面应用成熟技术实施机组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工作,并提高检修工作效率。完成国家能源局及集团公司下达的节能目标。文章分析了政策前景及改造方案,对改造后的效益进行测算分析,并在文中进行了投资估算及风险提示。

参考文献

第6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数据驱动型企业;数据文化建设;关键成功因素;实施措施

1前言

近年来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了题为《数据推动创新》的执行报告。报告中指出“创新的企业,首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企业需要转型,并利用新能力推动创新。企业需要实现数据文化的培养,以数据创新为动力、利用数据推动创新、利用数据支撑创新”。另外通过调查结果表明,优秀的企业在标准普尔全球1200强的市值中大约占到20%,具有数据文化创新的企业实现了7%的市场价值年增长率,而标准普尔全球1200强企业的总体增长率为-1%,同时,创新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75%,由此看见,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数据文化建设在企业转型创新发展中所体现的重要性。在国内,通过大数据技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目前已有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学者对电子商务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电商企业文化的特点[1];有学者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2];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探讨了大数据对电商企业的影响[3-6],也有学者针对大数据应用环境,探索并提出了电商企业在管理模式、精准营销、企业数据再挖掘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发展战略[7-10]。随着大数据技术在近一两年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推广,为数据驱动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企业数据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企业数据文化建设以适应新的大数据环境,目前还没有直接可用的参考模式,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本文针对数据驱动型企业数据文化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融合建设进行了相应的探析,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措施。

2数据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数据驱动型企业,其最大特点是拥有一套完整的数据价值体系,企业决策者将数据分析纳入企业决策流程,并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指导,由此看见,企业需要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数据文化建设,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需要通过数据文化建设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成功的企业不会为了某个目的而去收集分析数据,而是将跨部门的数据整合,带来新的洞察,越成功转型的企业越有非常强大的数据文化。

2.2数据文化建设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

数据文化建设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原有企业的早期企业文化往往会制约或束缚企业转型,同时,原有企业文化的行为、管理思路等也会影响企业转型的进程。如何建立适应新的大数据环境的企业数据文化,是企业转型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3数据文化建设决定企业转型的成败

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将企业数据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它们不仅在转型过程中起到驱动作用,而且在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数据处理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企业数据文化需要与企业员工的意识层次和信念结构相匹配,最终制定一个合理的企业数据文化建设方案。

3数据驱动型企业的数据文化建设战略

企业的数据文化由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组成。将三个层面融合建设,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

3.1企业发展的愿景构建

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和数据模式的创新密切联系,从企业精神文化层面,企业发展的愿景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关键成功因素方面。

(1)数据资源

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覆盖面广,来源多,但是主要问题一是集成度不够,影响相关项目和产品开发效率;二是相当部分数据来源不稳定,存在潜在风险。构建的愿景为:将数据资源增长列入企业绩效目标,有计划地形成数据资源积累扩展机制;数据资源能够对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形成重要支持,尤其是成为绩效考核和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

(2)数据能力

很多企业初步具有数据搜集和展示能力,但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价值挖掘方面还处于启蒙阶段。构建的愿景为:通过数据加工以及其它手段形成与企业各部门、各业务环节相对应的知识库以充实数据资源;形成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协作管理等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在适用性前提下保障技术体系的先进性。

(3)市场定位

目前很多企业营销模式相对比较传统,需要利用互联网+理念发展新客户群,并进一步发掘需求,在意识上和技术上进一步提升。构建的愿景为:利用Web平台及其它用户接触点收集用户信息,经挖掘提炼获取用户和客户知识,对市场定位、产品需求定位和营销提供依据;以市场导向和企业核心能力相结合开发系列特色数据产品。

(4)人力资源

建设数据驱动型企业重点是需要在观念上和技术储备上培养员工的眼界和能力。构建的愿景为:有计划的将能力提升纳入企业绩效体系,结合企业绩效目标分解到部门及岗位,使企业成长和员工能力提升协同发展;探索大数据人力资源培育体系,整合内培和外配资源,使人力资源部门也成为新的利润中心。

(5)协同创新

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构建从数据合作、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多方面协同创新的模式,达到共赢的目的。构建的愿景为:通过数据合作,获取合法、稳定、可靠的数据资源;通过技术为主,法律为辅的手段保障数据合作双方的权利;探索有效机制,与高校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3.2企业数据文化建设的实施措施

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来约束和保障数据文化建设的实施,针对数据驱动型企业,结合企业数据文化建设理念,需要构建相关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1)建立资源和能力并重的数据资源体系

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包括数据资源库建设和数据能力体系建设,同时还需要建立以元数据、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为核心的数据管理机制以及以能力需求为导向,建立员工数据能力培训机制。

(2)建立问题驱动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企业数据能力一方面源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源于企业和高校的协同。有计划地制定企业提升数据能力的规划,收集高校数据能力特点相关情报,将企业急需的、暂时没能力解决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形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建立校企大数据双创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3)探索能力驱动型的数据分享机制

数据分享是企业数据资源扩展、数据资源保障的重要手段,也是与相关高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目前很多企业的大部分数据资源都来源于合作伙伴,因此,维系和提升与数据来源机构的关系是企业建立稳定的数据资源体系,并进一步拓展数据资源的重要保障措施。企业与数据来源机构的关系是基于共同发掘数据价值的协同关系,所以企业的数据能力是稳定和提升这个关系的重要支撑因素。

(4)举办数据文化沙龙,打造数据文化品牌

为了强化企业员工数据价值认知和拓展视野,提升企业数据能力,构建企业数据文化品牌,建立和高校沟通的渠道等多方面的诉求,定期举办“数据文化沙龙”。通过这些形式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和构建企业知识库资源,当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开展知识产权大数据培训业务,在扩大企业影响力的同时形成企业新的利润点。

(5)建立面向关键成功因素的绩效体系

根据企业战略愿景,理清关键成功因素,从而建立面向关键成功因素的绩效体系。从战略定位到绩效体系的展开线路为:战略定位—>战略愿景—>(满足SMART原则的)战略目标—>结合关键成功因素,将目标转换分解到部门和岗位—>通过闭环量化管理机制进行日常目标管理。

(6)在业务部门推广实施并完善客户画像制度

在业务过程中注意收集客户信息,结合企业数据资源建立各类客户画像的标准化数据模型(包括企业或机构业务范围、绩效机制、相关人际关系结构、决策机制、联系人特征、相关业务现状等),为企业维系、提升现有客户价值,发掘同类新客户,业务流程优化提供坚实基础。

(7)建立需求拉动型的产品创新模式

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客户不能明确提出对数据产品的需求,因此,企业新产品开发需要收集并把握前沿成功案例,研究数据资源中蕴含的信息对用户绩效、业务及职能可能带来的帮助,从而提出前瞻性的需求。并通过成功案例或产品原型向用户推介。实施方案和关键成功因素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其中“支持”表示实施措施对成功因素形成的支持、“需求”表示实施措施需要该成功因素的支持。

4结语

本文以数据驱动型企业的数据文化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融合建设进行了相应的探析,提出了企业发展的5个关键成功因素,并构建了相应的企业发展愿景,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以及关键成功因素和实施措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数据驱动型企业的数据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周江.电子商务企业文化探析[J].电子商务,2013(4):46~47.

[2]黄身发.浅析民企转型升级中的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29~31.

[3]刘光金.大数据处理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25~26.

[4]龙帼琼.大数据对电商企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9):9.

[5]刘鹰.浅析我国电商企业的大数据应用现状[J].商业时代,2014,(25):6~66.

[6]甘丽新,涂伟.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探讨[J].科技广场,2013,(3):137~140.

[7]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等.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1~9.

[8]刘静.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商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5):99~101.

[9]罗红梅.电商企业基于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27(3):46~48.

第7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软测量; 检测技术; 智能分析; 图谱

中图分类号: TN98?34; TM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3?0171?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ectrum change det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soft measurement, its application in substation condition is intelligent analysis studied. The sof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s used to study the monitoring system interface classification, IEC61850 information model, spectrum change monitoring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the intelligent substation state spectrum monitoring system. The key technologi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method, soft measurement feature analysis of equipment, establishment of typical scene database) of the soft measurement intelligent spectrum analysis a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ubstation, the spectrum of two typical scenes of substation was modeled. The abnormal situation of spectrum variation can be monitored and treated with two typical scene region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ectrum change det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soft measurement in substation state intelligent analysis.

Keywords: soft measurement; detec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analysis; spectrum

0 引 言

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变电站对供电系统安全运行及电力设备良好状态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为特征的智能变电站越来越受欢迎[1?3]。涉及变电站安全防护、图谱检测、高压设备运行等辅助系统建立的智能监测系统逐渐成为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不可缺少的部分[4?7]。融合物联网技术,构建图谱监测网络对变电站设备运行图谱变化实施全天候在线监测,成为当前智能变电站研究的热点[8]。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变电站智能化控制成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确保变电站安全、正常运行,需不断提升变电站图谱变化检测系统智能化分析能力,随着软测量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尤其在电力系统变电站图谱变化检测系统智能分析中的作用日益显著[9?11]。本文基于软测量图谱变化检测技术,研究了其在变电站状态智能分析中的应用。

1 软测量技术

软测量实质是使用计算机技术,结合自动控制理论,将不易测量或目前不能测量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变量,利用容易测量的一些变量根据其相互之间的数学联系对这些变量进行推断或估计,通过软测量的方式对硬件功能进行代替的一种技术。软测量模型对过程中的输入与输出变量的相互关系不是特别强调,而关心的是通过辅助变量估计最佳主导变量。

传统变电站监控系统无法直接获取设备状态,要得到设备状态信息,必须建立设备红外、紫外图谱,通过监控数据才能获得。因而对基于设备图谱的软测量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r值。软测量技术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其特点是通用性、灵活性非常强,成本较低,容易实现,图1为软测量模型结构。

2 软测量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状态图谱监测系统的应用架构

2.1 系统结构

智能电网以先进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进行架构,提升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软测量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状态图谱监测系统的应用架构,按照整个系统的应用需求,系统架构的分层和分区均采用分布式结构,系统为三级构建,分为省级主站系统、地区级主站系统、站端系统。通过专用通信网络,省级主站可对整个省的变电站设备、环境信息进行查看,同时统计地区级主站的工况;地区级主站主要管理所辖的变电站。系统架构的核心和关键是搭建适合智能电网图谱变化检测的变电站监控方案。站端系统是变电站整个视频系统的一个基本单元,其主要任务是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本文设计的站端系统结构中,在变电站的视频控制系统中配置有视频监控主机,进行图谱变化的检测。同时还配置有变压器/电抗器检测设备、短路器/GIS检测设备、容性检测设备、环境检测设备、计量检测设备、监控检测设备、保护检测设备等,这样就可对全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和关键部位的安装地点进行24 h监控,实现对生产设备图谱变化检测的可视化管理与分析,进而满足变电站系统对设备关键部位图谱变化的安全监视,因此变电站可实现安全预警,图2为智能变电站关键部位图谱状态监测系统结构。

2.2 监测系统接口分级

图谱状态监测系统接口分为四层,第一层为主站层,包括主站检测单元;第二层为站控层,包括站端检测单元,历史数据和诊断结果由站控层的计算机系统长期存储;第三层为间隔层,包括2个图谱状态检测主IED,间隔层主要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存储,并分析和诊断数据;第四层为过程层,包括4个图谱状态检测子IED,每个子IED连接有传感器,传感器直接联系现场。图谱变化状态检测数据在经过信号调理和预处理后,由检测子IED传送到2个间隔层主IED,同时4个检测子IED对间隔层输出的参数对、参数配置、参数召唤、强制重启等控制命令进行快速接收。过程层遵循标准为IEC61850,信息交换采用GOOSE方式、SMV方式完成,图3为系统接口分级图。

2.3 IEC61850信息模型

IEC61850信息建模集中在变压器、断路器等智能电子设备IED,基于IEC61850统一信息模型和通信平台方面,在变电站辅助生产系统领域,IEC61850信息建模逐渐成为智能变电站图谱变化状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IEC61850信息模型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模型、信息服务模型,采用分层、分类原则构建这两个模型,图4为IEC61850信息模型。

IEC61850信息模型包括逻辑设备、逻辑节点、服务器、数据对象、数据属性共5个类别。服务器由一个或数个逻辑设备组成,提供数据;逻辑设备实质上属于一种虚拟设备,其组成包括逻辑节点、对应服务,逻辑节点是最小的功能单元,通过逻辑连接进行数据的交换,完成有关功能;数据对象属于比较具体的数据填充、数据功能描述,它是构成访问信息模型和操作信息模型的途径;数据属性由四个元素组成,分别为属性类型、特殊值、功能约束、触发选项,数据对象不能独立存在,它是信息最终载体,对信息模型进行访问、操作的行为,实质是对数据属性的读与写。

2.4 图谱变化监控系统方案

图5为图谱变化状态监控系统方案,系统由配线架、防火墙、分光器、录像机、综合服务器、交换机、ONU、图谱监控子系统、设备状态监控子系统、前端采集子等组成。图谱变化监测系统的各个IED,视频监视系统摄像头与ONU进行连接,数据由分光器进行汇集后送到光纤配线架,最后出站。

3 软测量智能图谱分析关键技术

3.1 支持向量机SVM法

软测量的核心技术是进行监控对象的前期建模和关联建模,关联建模主要是建立测量变量与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电站智能图谱分析来说,支持向量机SVM法是最为有效的工具。SVM 法属于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其原则是风险最小化,该方法通过对函数子集、函数子集的判别函数进行适当选择,达到学习机器的最小化,这样有限训练得到的小误差分离器的通过就有了保障,解决了欠学习、过学习问题,泛化能力良好。支持向量机是对一个凸优化问题的求解,其局部的最优解实质上是全局最优解。通过应用核函数,使得对非线性的求解转化成线性求解。

3.2 设备软测量特征分析

进行图谱变化软测量特征分析时,要根据变电站关键设备的刀闸、套管、变压器、母线等建立正常特征数据库,以数学模型、正常特征数据库为基础,达到推理机制、学习机制的完善性与有效性。按照系统运行设置的业务流程,系统中相对重要的内容是典型场景数据库,在系统实时图谱变化分析到软测量数据后,与正常样本的历史图谱变化软测量数据对比,对异常的图谱变化分析内容进行告警。

3.3 典型场景数据库的建立

在典型场景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采用研究组织的数据库技术,存储数据理论方法,对处理数据的方法、技术进行高效获取,进而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组织。根据设计的系统结构进行相对应的数据仓库、数据库的建立。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出对数据库的数据管理应用系统,采用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对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应用系统,通过应用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理解、处理。在对图谱变化的特征及属性进行提取时,要完整提取,这样图谱变化的信息内容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出来。

4 典型场景建模设置的应用

本研究结合变电站的实际应用,对变电站的两个典型场景的图谱进行建模。

第一个图谱典型区域为刀闸区域,通过对现场120个图谱样本的获取,实现刀闸区域的图谱建模,这120个图谱颖景括季节不同时的样本,天气状况不同的样本,通过这些现场图谱样本建立现场数据库,同时建立第一个图谱典型区域的机器学习模型,表1为第一个图谱典型区域刀闸区能够监控的图谱变化异常情况和处理方案。

第二个图谱典型区域为母线区域,通过对现场120个图谱样本的获取,实现母线区域的图谱建模,这120个图谱样本包括季节不同时的样本,天气状况不同的样本,通过这些现场图谱样本建立现场数据库,同时建立第二个图谱典型区域的机器学习模型,表2为第二个图谱典型区域母线区能够监控的图谱变化异常情况和处理方案。

5 结 语

本文基于软测量图谱变化检测技术,研究了其在变电站状态智能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变电站的实际应用,对变电站的两个典型场景的图谱进行建模,通过两个典型场景区域能够实现对图谱变化异常情况监控与处理,为今后软测量的图谱变化检测技术在变电站状态智能分析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臻,赵燕茹.EPON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建设,2014,35(11):107?112.

[2] 王志坚,苏雁飞,李景新.变电站压板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电工技术,2012(12):17?19.

[3] 黄永钦,余跃.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的技术及运用探析[J].电力科技,2014(11):313.

[4] 陆彬,姜懿纯,朱小良.核电站堆芯温度场软测量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6,29(2):226?232.

[5] 张达天,吕伟.基于TW图谱及同频噪声分离技术的高压电缆局部放电检测装置的研制[J].智能电网,2015,3(3):250?255.

[6] 刘海艳.基于区域像素分类的基因图谱检测方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4):94?98.

[7] 支丽欣,张晓慧.探究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自动检测系统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1):11.

[8] 李丽华.智能变电站断路器状态检测IED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4(35):92.

[9] 延勇,刘毅敏.220 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关键问题分析及建议[J].东北电力技术,2014,35(11):22?26.

第8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M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6-0078-02

电力电子技术是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它对于电力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它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新兴学科。在现阶段的发展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可以理解为功率强大。它与传统的电子技术相比,改变了以往的发展模式,有着许多的优势和功能:它不仅能够通过功率较大的电流和承受高电压,而且能够在大功率的情况下,很好的解决器件发热、运行效率的问题,对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对于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电气工程领域的四大热点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分别为电气节能领域、新能源发电领域、电力牵引领域以及智能电网领域4个方面。

1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1.1 电气节能的应用

节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气节能主要包括变频调速、电能质量控制、有源滤波等,当前阶段,在电气节能的应用中又以变频调速为主要研究内容。电机变频调速节能是当前工业节能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时期,三大发展因素将会进一步促进电机变频调速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变频器产品日趋成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新,企业投资产品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二是电机变频调速节能的效果非常明显,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国家对重点耗能企业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电气节能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减少资源浪费,为社会创造财富。

1.2 新能源发电的应用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消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储量、煤炭资源总量逐步在减少。在传统能源逐步减少的同时,生态平衡也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新能源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现在通过新能源发电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通过地面太阳能发电、风电等,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上海世博会上被充分利用,这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上海世博会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不仅是我国当前规模最大、采用技术最多的项目,同时也是世博会历史上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可以说,新能源的世界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新能源发电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特点主要有:新能源在供给过程中能源供给随机性较大,比如风能、太阳能等都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并对电网发电的要求比较高,在新兴的能源使用中,可以充分考虑海洋能等随意性不大的资源。

1.3 电力牵引的应用

电力牵引(electric traction)是利用电能为动力的轨道运输牵引动力形式。它是以电力系统或发电厂为电源,通过牵引变电所使电力系统受电,经过降压、变频成交流电源,由接触网向电力机车、动车组供电。比如电力机车或动车的牵引电动机将电能充分转换为机械能,驱动铁路列车运行,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电力牵引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增加了供电系统装置,使其一次性投资比其他牵引动力形式要高些,同时,电力机车在运行时,会产生高次谐波和负序电流,谐波的存在和高压接触网及其回流网的不对称,对沿线不平行接近的电信线路将产生干扰电压,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有一定的影响,对通信质量和人身安全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和限制,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通过新技术来改进电力牵引的缺点,使其达到合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4 智能电网的应用

智能电网,就是将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先进的决策管理体系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运输、实现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当前社会发展的电网变得比以往更大、更安全及更高能效,但其智能化程度仍旧较低,因此,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智能电网的核心就是智能电表。通过借助智能电表,电力事业机构能够知道用户在任意时间所使用的电能,便于他们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2 电力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各个领域,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材料进一步更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新材料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样,电力电子技术也会进一步加快研究步伐,将会扩大器件的频率研究、功率等级研究,会有效的降低器件的温度,减少器件体积,同时,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可以大大改进系统性能,扩大应用范围,使越来越多的领域受益;

2)改进器件和装置封装形式。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中,电力电子技术将会对电力电子器件和装置形式不断进行改进,实现系统集成,减小各项生产成本,同时,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使其获得更高的集成化和可靠性;

3)使用无需吸收电路并且关断延时小的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器件来选择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大功率应用场合的器件选择时,选择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方便;

4)发展新型的全半导体变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社会在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体积小、应用广的电子器件。因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会在体积小、重量轻、损耗小、无功率的全半导体变流系统上做文章,不断加大设计力度和创新手法,满意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5)发明新型家用电器产品。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倡,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追求低碳的概念,低碳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各种低碳产品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之中,新型汽车、新型电动车等低碳产品供不应求。因此,未来的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向家用电器延伸。

参考文献

[1]赵金亮.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现状及应用[J].北方经贸,2010(7).

[2]张铭.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浅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8).

第9篇: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范文

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摘要: 画面的选取、画面长度的确定、画面的组接原则、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体上构成了电视画面的编辑核心理论要点,全面理解与把握好电视画面的编辑核心理论,有利于电视节目画面编辑超越技术性的工作层面,从而达到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境界,最终实现电视作品的完美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画面 选取 长度 组接原则 方法

电视画面的编辑是电视制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创作方法,电视画面素材,只有通过编辑才能将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达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融合。要做到电视画面编辑的艺术化,以下四个方面的画面编辑核心要点必需认真把握。

一、画面的选取 二、画面长度的确定

“画面长度确定”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节目内容的表达需要,同时更好地满足观众收视的心理需要,让他们看清、看懂。通常画面长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内容的表达、布局的长度、景别长度。

首先来看“内容的表达”。从内容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画面或镜头的长度,这其实是在强调画面或镜头的长短应该首要考虑是否能让观众看的明白。画面太长的滞缓或太短的匆忙,都会影响观众对节目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来看“景别的长度”。1、景别不同所包括内容繁简不一,使得其画面长度也应有所不同。远景、全景包含的内容多、画面繁杂,观众要化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看清楚,所以镜头要长一些;近景、特写呈现的内容较少、画面简单,观众易于辨识,所以镜头可以短一点。一般来说,对于固定镜头的景别,时间长度的参考数据为:远景要8到12秒,全景大约5到8秒,中景大约4到5秒,近景是3秒,特写需、到2秒左右。另外,要强调的是即便是相同的景别由于画面的内容繁简不同、明暗不同、动静不同,使得画面的信息量不同,画面最终保留的时长也会不相同。2、如果观众很熟悉的事物,镜头要短些:如果观众不太熟悉的对象,镜头应该长些;3、有字幕的画面,镜头应适当长些。

三、画面的组接原则

(1)、逻辑性原则。这个逻辑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逻辑、观众欣赏的心理逻辑、艺术表现的逻辑。所谓“生活逻辑”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逻辑。这是生活本身的规律,也是画面组接最基本的依据。具体来说,“生活逻辑”又有四个方面的内含:一是情节发展的逻辑。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严密的逻辑链条,而电视新闻的前期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的,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逻辑链条的破坏:后期的编辑就是要把被破坏的这种逻辑链条修复过来,因此画面的组接只有紧紧围绕事件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行,才能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二是要保持前后主体动作的连贯性。三是准确表现人物事件存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冲突关系、平行关系等。四是时空转换的逻辑性。事件的发展总是与时空联系在一起,因此画面的组接必须对时空结构进行合理准确的处理,不能因组接手段而影响实际时空的可信度。要注意在整体的时空结构中,时空可以交错、倒置,但在具体的段落组接上,必须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连贯性。而“观众欣赏的心理逻辑”强调的是画面的组接要能让观众看清楚画面的内容、对于电视新闻的关键信息一定要交待清楚、通过延长和延续画面的长度来满足观众情感共鸣时的需求。“艺术表现的逻辑”是指除了叙述电视新闻的事实之外,画面的组接往往还有编者某种艺术表现的需要,或者要表达某种情绪和情感。如象征、隐喻等蒙太奇表意功能的体现,比如视觉节奏的运用等等,都需要编者在画面组接时加以考虑。

(2)、匹配的原则。所谓画面的“匹配”是指上下相连的两个画面中,同一主体所处的位置要保持一种逻辑关系上的空间统一性,使得两个画面连接在一起时产生自然和谐的关系。“画面的匹配”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景别的匹配、方向的匹配、影调色调的匹配。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具体阐述:一、景别的匹配。它强调的是景别变化要有渐进性。这个渐变性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相邻景别的组接不能忽大忽小,比如远景紧接特写,因为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人“跳”来“跳”去的感觉;另一个是说如果画面的主体相同,则要注意让相邻的景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比如从全景到近景就较为合理,原因前后相邻的景别的明确变化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保证视觉的连贯性;假如从全景接到中景的话,则让人感到画面变化不明显,似乎后一个画面在重复前一个画面,让人感觉到这两个画面不是有意识的切换,而是在原地“抖动”。这种情况又称“同景别跳动”。解决“同景别跳动”的方法既可以通过拉开相邻景别的办法,也可以插入一个相关内容的画面来过渡。通过以上渐变性的两个重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画面的景别的变化通常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变化太小,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二、方向的匹配。方向的匹配要求画面组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应保持与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或对应关系的主体之间视线的一致性;一是要调节好主体运动方向未变,但拍摄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后面一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越轴”。它是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而造成的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与主体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情况。“越轴”镜头造成主体空间的关系的混乱,因此我们在拍摄时既要特别注意,同时后期编辑中对于出现了“越轴”的情况,应在加以弥补。通常是在“越轴”的前后画面之间插入适当的镜头作过渡以缓和画面中主体运动的自相矛盾给受众心理所造成的困惑。适于做越轴过渡的镜头有:没有明显方向感的中性镜头、能引起观众暂时性转移注意的特写镜头、能重新确定空间关系的全景镜头、有主体运动变化趋势的镜头、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事物的反应性镜头等。三、影调色调的匹配。影调色调的匹配一方面是指画面在组接中要注意光影与色彩的真实性,注意不要偏色。对出现色彩的失真的画面,要尽量进行修复或弥补。另一方面是保持影调和色调大体的接近性和统一性。通常一组色调、影调反差太强的画面,不仅在视觉上有生硬和不连贯的感觉,而且也影响内容的表达。

四、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

(1)确定画面的剪接点。画面的剪接点就是两个画面相连接的点。它是在形式上确定画面可以连接的因素。最佳的画面剪接点是当观众已把画面内容看清楚就及时进行切换,来保持不断地传递出新的信息。画面的剪接点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内容表达的连续性、镜头转换的流畅性、节奏风格的和谐性以及观众的收视的习惯和心理。

(2)电视固定画面及运动画面的剪接。电视画面有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两类。“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不变所拍摄的片断。画面内的主体或静或动。而“运动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有一定变化所拍摄的片断。下面我们就固定画面之间、运动画面之间、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之间的组接技巧进行概括。

首先来看“固定画面”之间的剪接。固定画面的剪接由于镜头本身不动,因此,它的剪接要根据画面中主体是否运动来选择剪接方法。①、对于固定画面中,画内主体不动的剪接一定要找到两个画面的主体在空间关系、在逻辑关系、以及通过景别、角度、光影、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形成的画面造型特征上是否有关联性、相似性或一致性,比如相似的构图、相似的背景、相似的景别及视角、相似的影调、相关的概念、相关的物件等等;而且要保持相等的画面长度,以形成统一的节奏感。②、在一组固定画面中,如果是不同的运动主体,它们的剪接方法:或按照前后画面中不同主体的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速度、运动的轨迹是否统一来组接,或依据前后画面中不同主体运动形态的相似性来组接画面,或依据前后画面中不同的运动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相同、相似来进行组接。③、对于固定画面中,上个画面为运动的主体,下个画面主体不动,通常用上一个画面的落幅与下个画面相接。④、对于固定画面中,上个画面主体不动,下个画面主体运动。如果上个镜头的主体是由静到动的,那剪接点可选在上个画面中主体运动起来以后,与下个画面的动作直接相接。如果下个画面的主体是由静到动,那剪接点选在下个画面开始运动以前,与上个画面相接。

其次,“运动画面”之间的剪接。由于运动画面的镜头本身始终是运动的,组接时主要依据镜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结合主体运动来选拔剪接点。①、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的镜头相连,应去除镜头相连处的起幅和落幅,只保留第一个镜头的起幅和最后一个镜头的落幅。这样的剪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镜头运动的特点,造成强烈而流畅的动感。另外还要注意,各个运动镜头在方向上要统一,在速度上要均匀,此外,左摇右摇、推接拉等两种截然相反的镜头运动形式是不能这样组接在一起的。当然利用特技如叠化手段来弱化视觉上的不适,能解决上面所说的不能组接的问题。②、如果主体相同,左摇右摇或推拉镜头的连续组接,要尽量避免。这种做法被贬称为“粉刷墙壁式”或“打气筒式”组接。③、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可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相接,通常应使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保持短暂的停留。因为这个短暂的停留让观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④、一组急推或一组急拉镜头连续组接,应适当地保留镜头相接处的起落幅。否则去掉镜头相连的起落幅,观众就很难看清画面内容了。

第三、“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剪接。1、在表现静态对象时,若前为固定画面,后为运动画面, 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 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

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