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心中的另一个自己精选(九篇)

第1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那么究竟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自私呢?关键看他是怎么对待另一方的,尤其是他的对手。总的来讲,一个人能够事事做到从另一方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事情。这个人可认为已超越自私。具体地讲,可看以下几个指标:

一、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讲谦虚。

一上来就是自己,而且一路上下去也是自己,滔滔不绝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人可能要认为这人是智者或大师,事实上,这最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场景:躁狂病人走进了心理诊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超越自私的人更愿意先给对方机会,这应该不只是礼貌,也是客观而全面地了解对方的必要。不管一个人自认为有多牛,都应该给另一方机会,如果连机会都不愿给一点,不是自私又是什么?

二、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察优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都认为这句话是告诫世人要虚心学习,不错,但学习什么呢?这句话更是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另一方的优点和长处,懂得欣赏和尊重另一方。应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甚至相当一部分还显而易见。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发现另一方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可能就是私意蒙蔽。极端自私者当然就是所谓“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了。

三、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有和气。

有无和气是判断一个人人格修养成熟与否的根本指标,一个人没有和气,不管他自认为怎的咋的什么的,原则上都是血气之私。紫禁城最核心的三大殿皆以“和”名,曰“太和”,日“中和”,日“保和”,匠心独运也。一触即跳,愤然作色,这样强大的“我执”,不是自私是什么?即便是“愤”,也应该是和气着愤,要正! 《语》云: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真良言也!

四、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善启发。

一个超越自私的人会有比较强烈的爱心,能够放下自我,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从另一方的角度乃至另一方既有的东西来进行启发,增量推进,循循善诱,渐入佳境。与循循善诱相反,自私自利者更喜欢夸大分歧,制造对立,从而显示自己的高超与英明。就像老是抓住另一方的缺点一样,自私自利者也喜欢抓住双方之间的分歧,他们喜欢为斗争而斗争,不注重“笑到最后”。

五、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能耐烦。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方常常会对另一方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是“恨铁不成钢”的感慨。当此情势,正是考验一个人能否超越自私的关键时刻。耐不住烦,甚至暴跳如雷,无疑就是私意见光。耐得住烦,甘于寂寞,甚至无声无色,自然就是大道为公。一个没有耐烦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帮助另一方的,更不可能推己及人,普度众生。为什么会没有耐烦心呢?因为他原本就只有他自己,一旦屁股被摸,当然暴跳如雷。

讲谦虚、察优长、有和气、善启发、能耐烦,一方如果能对另一方做到这五点,基本可以断定:在这一双方关系中,这一方对另一方超越了自私,达到了爱的高度和境界。如果这一双方关乎的是利益,则意味着这一方看到的利益更大。如果这一双方关乎的是理论,则意味着这一方掌握的理论更真更具包容性。如果这一双方关系的是男女恋爱,另一方应该当机立断,以身相许。

第2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真的,这一下就想着说只要他好就行了,就在于别无所求,只要是他特别的幸福特别的开心,让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去得到就得得到一笔勾销的这种感觉就是一种主要我们是互相欠了彼此挺多的东西,总觉得要是自己让他生气的话,那他就会有那一种报复性的心里,他就一定是有说我自己的离开的那一份伤害的,他一定也因为我们的感情特别的能过过,但是等自己认真的去想一下的话,这一个不是说他会有那种报复性的新日记,不希望说遭受到他的那些很伤心很伤人心的那些行为表现,就自己不喜欢说自己在联系他的时候他离那里更想要去和自己说话的心情都没有,其实自己现在也很害怕这样子的,即便特别感性的时候,自己就觉得其实对于他来说他也很想要,自己去联系一下他的吧,可能他也觉得我们两个人的关系不应该就这样子,然后阴魂不散,然后又不明不白的就这样子去分开了,但是两个人却又活在你的那种记忆中,其实也对下一段感情也是极为不尊重的。

其实自己也有在想说,要是另一个男孩子出现在自己身边,然后进入一直就没憋住不去联系他最后介意又是怎么去对待下一段感情的,就这一种觉得如果自己不要再去联系他,然后等另一个人的出现,这就满心欢喜的去和他开启另一段感情了,其实也是极为不尊重的,不管是对他还是对我,还是对于接下来的另一个男孩子,即便自己现在都不抱希望了,不抱希望,说有另一个男孩子的出现在,但是其他人就是说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去接触其他的更加优秀的男孩子的成绩才会一直忠心于他,可能等有另一个男孩子出现自己对他就不会有这么复杂的感情了,可能就会觉得当初的自己特别的优质,怎么就会最喜欢上这样子的男生,但是就现在的话,其实也可以说就没有其他的男孩子出现,又可以说是已经接触到了其他的男孩子,但是自己就终究觉得他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类型。

说来说去其实真的就是要是想到说他不愿意去接自己的电话,那一定就是很生气,然后对自己也是很失望,失望之后又不希望说和自己再有瓜葛了,其实自己就这样子的,就是自己是一开始就希望说可以是这样的效果的,因为就这样子代表说这一段感情伤害过他他也挺难受的,但是等自己现在再去想一下的话,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说得到这样子的结果,自己还是希望说我们能跟人可以好好的谈一谈就是一遍,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很欧气,这些想要在他面前表现的已经不在乎了,但是就理智一些的话,自己就会觉得其实还是需要去让对方感受得到自己的在乎的,不要再总是这么去伤害自己了。

第3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表现一:总是指责对方

阿乐刚发了奖金,阿美很开心,决定包饺子庆祝。锅碗瓢盆齐上阵,摆得哪哪儿都是,偏巧厨房又不大,阿美转不开身打碎了一只碗。

“人没事就好。”阿乐一边收拾一边说。“不包了!”阿美情绪很低落。

“怎么了这是,刚才不还好好的吗?”阿乐很纳闷。

“你还好意思说,刚才要不是你冷不丁地叫我,我能转身碰到碗吗?”

“我那不是问你电话响了要不要接吗?”

“就差那一会儿吗?真是的,没眼力见儿!气死我了!”

“我错了,好吧。消消气。”

“当然是你的错!你要是有本事买大房子,我至于连转个身都得这么小心翼翼吗?”

“一个碗而已,不要上纲上线好不好?”

“我上纲上线?你看看我们同事的老公,买了多大的房子,还有车,你呢?工作这么久,升职了吗?涨工资了吗?就知道惹我生气!”

“什么叫我惹你生气啊?我也没让你跟人家比啊,不比不就不生气啦。”

“你还强词夺理?你要是有能耐,咱家能过得这么惨吗?”

旁观这场争吵,你会发现,阿美对阿乐很不满。因为阿乐突然喊她,所以她打碎了碗;因为阿乐挣得少,所以她住不进大房子;因为阿乐不能让她住进大房子,所以她过得不幸福;因为阿乐……所以她……

这样的情形熟悉吗?婚姻中,总有人喜欢指责另一半,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都是对方造成的。丈夫喜欢干净,看见妻子随手扔衣服在沙发上,很生气,妻子觉得只是一件衣服而已,不必如此动怒,可丈夫却指着对方喊:“家里总是乱糟糟的,我的心情好得了吗?”妻子喜欢逛超市,疯狂地买买买,常常一不小心就超出了预算。每次结账的时候,她都很郁闷,然后对丈夫一通指责:“你挣钱那么少,我这钱都得算计着花。”

指责另一半,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把责任丢给对方,为自己的问题找替罪羊。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又不想承认自己的不足,但又必须为此找到原因,于是就把矛头指向了对方。潜台词就是:你要为我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本来心情挺好的,结果你乱丢东西,搞得房间特别乱,我当然高兴不起来了。如果你能把东西放在该放的地方,房间整洁一新,我心情再差都能变好。

有人会说,你看,妻子一举一动影响着丈夫的心情好坏,她可不就得替丈夫负责吗?乍一听,还挺有理有据的。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呢?

我们仍以此事为例,这个丈夫想的是:“她明知道我那么爱干净,怎么还这么不注意?”所以,他很生气,以至于无法静下来做自己的事。如果换一个人,结果会如何呢?他的想法可能是:“她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她觉得碍事了自然会收拾好的。”所以,他就无所谓,该干吗还干吗。

我们常说,有前因必有后果,但很显然,同样的前因却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为什么?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评价。看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让我们生气的不是妻子是否乱丢东西,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当我们改变了看法,不再把焦点放在妻子身上时,结果就会发生改变。

当一个人习惯性地指责另一半时,一旦出现问题和冲突,他们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而是认为“只有你改变了,我才会好”“只要你改变了,这个家才会变好”。其实,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为什么一定要让对方改变呢?说到底是为了不让自己改变。人类的天性就是倾向于改变别人,让自己过得容易些。尤其是那些成长中未完成的期待,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你会一股脑儿地扔给另一半,自然对TA有很多期待。当TA无法满足自己时,你最想做的就是改造TA。

但是,你到底能改变什么呢?什么都不能改变。就算他们表面迎合,本质也不可能改变,能改变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同样的,能改变你的也只有你自己,对方的变与不变,都不会成为你改变的理由。

最可怕的是,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幸与不幸都押宝在另一半身上时,就必然会忽略自己的问题,进而失去了自我反省和成长的机会,而一个无法为自己负责的人是没有能力创造和收获幸福的。

表现二:总想控制对方

丽雅刚生完孩子,海峰就建议她辞职做全职太太。丽雅不同意,说:“不行,那样我会很快和社会脱节的。”海峰继续游说她:“怎么会,你还有我和孩子啊!再说了,我也不想让你那么辛苦。”

听丈夫这么说,丽雅也不好拒绝,于是建议:“要不我找个轻松点的工作?”这让海峰很生气,不由得提高了分贝:“你是觉得我没能力养活你们吗?”明知丈夫强词夺理,丽雅还是赶紧打了圆场:“当然不是,我是说……”

没等丽雅说完,海峰就抢着说道:“既然不是这意思,那你就听我的!孩子生了得有人带啊,等他上了学,你再去工作也不迟。”海峰如此强硬地坚持,丽雅只好点头同意。

3年后,儿子终于上了幼儿园,丽雅再次提起工作的事,海峰还是不同意,他说:“再等等,孩子上学得有人接送啊!”丽雅建议请保姆,他不同意,说:“把孩子交给别人,你放心啊?反正我不放心。”

就这样,丽雅不得不继续心不甘情不愿地做着全职太太。

观察海峰和丽雅的关系,不难发现,海峰一直试图控制丽雅。他认为全职太太合适丽雅,所以就强势要求她这么做,即便这根本不是她的想法。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想尽各种办法和措辞来说服丽雅。

这样的关系也很常见,只是表现方式会略有所同。有的很直接,最喜欢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有的人看起来很为对方着想,最爱说:“我可是为你好!” 这两种人都有明显的优越感,觉得“我对你错”“我强你弱”“我懂你不懂”,并希望通过控制对方来证明这一点。

和这种硬派作风的人不同,有的人表现得很脆弱和受伤,他们最常说的就是:“如果你爱我的话……”“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呢?”“你能不能为我考虑考虑呢?”听他们这么说,伴侣往往会因为有愧疚感而选择服从。当然,如果以上这些都不奏效的话,有的人可能会直接放大招,对另一半不理不睬,冷漠以对,直到对方愿意妥协配合自己为止。

表现不同,但本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尊重另一半的意愿,不听取另一半的想法,凡事都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而这就是典型的想要控制另一半。控制往往与自我价值感低、内心缺乏安全感有关。

丈夫海峰看起来很强势,但内心却很脆弱。他从小经常目睹父母打架,甚至有时不得不到别人家借宿,这些经历让海峰对被抛弃有深深的恐惧感。所以当他有了自己的小家时,极力想把妻子留在家里,以此来提醒她,“我是你最重要的人,你不可以抛弃我。”他要求妻子听从自己的安排,服从自己的命令,只有这样,他的安全依恋和感情依恋才有寄托,他心里才会踏实。

与其把这种行为叫做控制,不如说是缺乏自信、害怕被抛弃的不成熟表现。不成熟的人大都没有能力爱自己,只能向别人不断地索求爱;他们也无力去爱别人,只能通过剥夺别人的自由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是,有谁真的可以控制对方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是,伴侣也是,都期待爱、自由和尊重。而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就算你遇到了甘愿被控制的另一半,那也不过是对方为了满足某种需求的妥协。有控制,就会有反抗,这样的“爱”越多,恨和报复就会越多。最重要的是,安全感是要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的强大和成长来获取。

表现三:总想为对方负责

最近,张伟有些撑不住了,他已经被银行催贷的电话折磨疯了,因为妻子静静又一次把信用卡刷爆了。

张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养家糊口没什么大问题。只是,静静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只要心情不好,就喜欢上街血拼,而且几乎每月都会刷爆卡。闺蜜有时候会劝她量力而行,还不上贷款会有很多麻烦的,但静静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不就是点贷款嘛,总会还清的!”

她说得轻松,却苦了张伟,因为她只管透支,想办法还款的从来都是张伟。为了还清贷款,他四处兼职,几乎能干的都干了。好哥们儿看不过眼,便建议道:“你啊,别打肿脸充胖子了,还不起就把信用卡取消了呗,何必这么为难自己呢?”张伟连忙摇头说:“卡绝不能停!”“停了能怎样,少买一件衣服又不会死人。”

本就是一个比喻,谁知,张伟却紧张到不行,“真的可能会啊!你不知道,她从小家境就不好,吃了不少苦,这么做都是为了弥补她童年的伤,真要停了卡,她会受不了的,我不能这么伤害她。”

结婚几年,不管静静闯了什么祸,张伟都不遗余力地为她兜底。静静不开心,他哄着;静静刷爆卡,他来还;静静不想长大,他就甘当她的父亲……总之,她很享受,而他却心力交瘁。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静静太不懂事,张伟太可怜了。但是,心疼张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这是张伟主动选择的。他一直在为妻子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种感觉像不像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不管孩子闯了多少祸,父母都会无条件地为他们擦屁股,就像他们永远长不大一样。在另外一些家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丈夫只管挣钱养家,家务一点儿也不做,每天回到家衣服袜子随处乱扔,妻子跟在后面挨个收拾,“他就是这么个人,我能怎么办呢?”丈夫喜欢,每次输得精光都发誓再也不沾赌了,谁都知道这话信不得,可妻子却不停地给他机会,甚至想办法把债务还上,“我不管他,谁管他呢?”

处处以对方为中心,毫无底线地为另一半的错误行为承担一切后果,为对方负责,自以为可以拯救对方。有这样行为的人可能有强烈的“被需要”情结,伴侣找他帮忙,让他做事,他就会因为“被需要”而很开心。为此,他会努力工作,努力“被需要”,以此来获得存在感。如果他“不被需要”了,那么,就意味着他“不被在乎”了,这是最令人无法接受的。像 “我不管他,谁管他呢”这样的话,既有被拖累的无奈,同时也有被需要时的自豪。

你以为这是在成全对方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有你兜底和善后,另一半永远看不到自己行为本身带来的后果,永远活在快乐的结局中,没有机会反思和成长,可能变本加厉地闯祸,就像静静一次又一次地刷爆卡,还有那个丈夫一次又一次地复赌。而对方的不成长就意味着,你要继续帮TA承担责任。但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当你撑不住的时候,也就是关系破裂的时候。

做好自己,你可以这样做

你是否感到痛苦或愤怒,快乐或幸福,取决于“你的”而不是“对方的”态度。只有当你看到,这是你自己的问题,该由你自己负责时,你才能掌握事情的主动权,才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为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负责

妻子每天准时做好饭,等着丈夫回家一起吃,可丈夫就算不加班也会晃到很晚才回家,害得一家人都要等他很久,为此,妻子很生气。接下来,要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宋嘉选择了不停地抱怨和指责,结果丈夫无动于衷,反而辩称:“我这么辛苦工作,还不是为了你和孩子。”宋嘉不依不饶,说丈夫没有家庭观念,对方只回了一句:“是你反应过度。”宋嘉把自己生气的账算在了丈夫头上,丈夫不认账,她继续指责,丈夫继续抵抗,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死循环。

另一个妻子陈婷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当然也受到了和宋嘉一样的待遇,丈夫甚至比她火气还要大。但是,当她意识到,问题的核心不是丈夫晚归,而是自己对他晚归的不满时,她知道,自己应该为本以为是丈夫带来的痛苦负责,而当她开始为自己的反应负责时,转变就发生了。

她开始学习不受丈夫的影响,不再盯着他的晚归,而是把目光转向了自己。首先,她选择了停火,不再指责丈夫,也不再为此而生气,因为那是无效的。然后,她开始检讨自己,“每次你回家晚,我都冲你大吼大叫,态度不太好,让你很心烦吧。”对此,丈夫表示认同。陈婷说:“今后我会试着控制自己的脾气,也许一开始做得不够好,能够麻烦你帮助我吗?”

随着陈婷的改变,丈夫晚归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即便偶尔晚归,陈婷也不再抱怨和指责,而是告诉自己,丈夫晚归是他的事,自己和孩子按照既定时间吃晚饭就好。而且,她还重新安排了很多个人节目,和孩子有更多的亲子互动,不再把焦点全部放在丈夫的晚归问题上。而这时丈夫不必再害怕面对每天气哼哼的妻子,他也会开始反思,尽量调整时间安排,尽早回家。为自己的感觉、情绪以及行为负责,让这对夫妻获得了双重的改变,也让他们的关系获得了重生。

你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表达和选择的自由,有说“是”和“不”的权利。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不要勉强,勇敢说“不”。只有当你拒绝了不想做的事,你才有机会去做你该做且想做的事。

不要做你不想做的事

在前面的文章中曾提到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总是把衣服、鞋袜到处乱丢,妻子不得不追在他后面收拾,对此,妻子抱怨:“他就这样,我根本没得选。”乍看起来真的很无奈,可是,她真的别无选择吗?

这个妻子“没得选”的关键就在于,她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个体,可以自由表达和选择,以便减少其受丈夫影响的程度。所以,无论丈夫做了不该做的或是没做该做的,她都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事实上,谁也没有权利迫使你去做任何事,但前提是,你需要让对方明白哪些事是你想要的,而哪些是你不想要的。如果你什么都不说,就等于放弃了自我的。

这个妻子并不喜欢为丈夫“收拾战场”,那她完全可以选择不做,就让丈夫乱丢衣服、鞋袜好了。他是成年人,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他第二天找不到袜子,妻子也不用自责,这不是你的责任。而当妻子不再替代丈夫做他该做的事之后,丈夫才会做自己该做的事。

有位妻子就是这样改变的。以前丈夫只管不停地换袜子,她就不停地洗袜子。苦不堪言的她决定改变,不再为丈夫收拾烂摊子。两个星期后,臭袜子堆成了小山,丈夫没袜子可换了,便指责妻子为什么不帮他洗。她对他说:“亲爱的,对于你没袜子可换这件事我很遗憾,但这是你的事,我无能为力。”这时,丈夫才意识到,妻子并不愿意也没有义务这么帮自己,他必须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你自由的同时,也需要给另一半自由。这就要求你为自己的控制欲立界限,让另一半有权利做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说“不”,而不是受制于你。

为自己的控制欲立界限

第1步,明白“对方不是你”的道理。

你和另一半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对方的存在不是为了满足你个人的需要。

当丽雅提出想要去工作而不是做全职太太时,海峰要明白她和自己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急着用“我不想让你辛苦”这样的话来裹挟她做出决定,而是要及时对自己这样的念头说不,停下来,听一听她的想法和诉求,然后再结合家庭的需要做出最后的决定。

第2步,学会接纳另一半的经验。

只有放下自己的经验,了解另一半的经验,你才会有同理心,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对方的问题。

妻子说:“周末去乡下玩吧,我以前去过挺有趣的。”丈夫回:“那有什么好的,去古镇!”丈夫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妻子更有经验。他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进入到妻子的体验中去接纳她的感受,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妻子为什么那么想去乡下,而不是直接否定她,用自己的经验来替代她做出决定。

第3步,给予另一半和你不同的自由。

每个人的感受、情绪、爱好、成长经历等都会有所差异,只有尊重对方的差异,你才会有更多的新鲜感。

妻子喜欢看电视,丈夫喜欢读书,如果丈夫依着自己的性子强迫妻子不要再看电视,那么,妻子就失去了不同的自由,心中自然会产生不满。丈夫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喜好并不比妻子的高明多少,只是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看到并允许不同的存在,他就会了解并尊重妻子的选择,而不再一味地嘲笑。

基于以上几点,你可以试着多和对方展开这样的对话:“亲爱的,你觉得我在哪些方面侵犯了你的空间和界线吗?”“你感觉得到我尊重你的权利了吗?”“每当你拒绝我时,我是否有变相地抗拒或退缩让你感到很内疚?”“下次我没尊重你的自由和权利时,可以让我知道吗?”通过这样的沟通,你可以更好地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而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没有能力让对方变成你希望的样子,说实话,你甚至也没本事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你必须接纳无法改变配偶以及无法替配偶负责的无力感,这对你做好自己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限制

1.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限制会让你更加体谅对方的处境。

当对方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和坏习惯无法很快改掉,或者根本无法改掉的时候,因为你知道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你就不会口无遮拦地指责对方不上进或是无能,强迫对方做出改变,而是能够换位思考,体谅他的不易和坚持,给予他必要的帮助。

比如你可以影响并带动另一半。当对方并不是个体贴的人,你工作不顺利,回到家时非常疲倦,你没有能力让他体会你的感受,但是你可以告诉他:“亲爱的,我希望你可以体谅我的情绪不佳。”当对方有同样需要的时候,你以身作则,体贴待他。相信你的行为会带动他的改变,只是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等待。

2.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限制会让你明白自己无法替另一半负责。

不可否认,结婚后,你有义务对另一半付出爱与照顾,你应该向另一半提供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越俎代庖,替另一半负责。因为你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做自己能做的。

比如另一半有行为,你可以设置下线,取消信用卡,建议他寻求专业帮助等。这也会迫使另一半学会为自己负责,包括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比如如果继续,可能会被取消信用卡或者被银行追债等。这可能会令你和另一半都感到痛苦,但痛苦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承担后果会让人成长,痛苦也可能酝酿出好的结果。

第4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看的人心惊肉跳的,这才多大的孩子,有多大的仇多大的怨,需要发动这样的校园暴力。旁边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子在帮着打人的女孩。

虽然自己也是打学生时代走过的,但是可能自己真的是比较幸运的,不是那种惹事的人,也不是那种被人欺负的人,所以就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校园暴力。

但是,自己清楚的记得,在自己初中的时候,自己所在的那所校园里,一个男孩子拿刀子把另外一个男孩子用刀捅死的事。自己也清楚的记得,前段时间热播的少年的你电影里面描述的校园暴力的画面。

现在,突然之间看到带着自家口音的校园暴力视频画面,自己感觉整个人都不淡定了。看着躺在自己身边才刚刚上一年级的小臭,自己不知道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有的时候就发现,自从自己当妈了以后,看不得好多的画面,看着视频中的那些还未成年的孩子,嚣张的欺负着另外一个同龄的孩子,自己就忍不住心疼。

真希望那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家长老师正确的引导。就是最起码在这个社会上,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做到真正的祖国的未来。

第5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什么是朋友?

如果你问我,我会说,朋友是自己内心中的另一半,而不是可以把自己的全身寄托于的人——那是爱人。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人有资格作为你的朋友,那就是你自己——内心中的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心托付给你,自然也就没有朋友。朋友是可贵的,更是可怕的,他会剥夺你所有的权利,及灵魂。我已经不想在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人了,我突然发现之前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可怕!我害怕,当时竟然不希望有净化灵魂的蝴蝶,而我现在犹如被枷锁封印的天使,一个空虚的壳......

朋友呀,我已经不希望了,我更不希望有人还在一昧的追求着自己所谓的“朋友”。当我发现我的身边,还有为了朋友可以放弃一切事物的人时,我迷茫了。“你对她怎么想的?”我问她,“你把她当做自己内心的另一半还是除自己外的另一个自己?”“哪个最好就是哪个。”她天真地回答。“是吗?可是她把你当作朋友吗?”我又问。“当然!”骄傲。“可是当我问她,‘你在班里有没有可以付托于她心的朋友?’时,她说NO,世上根本没有可以付托于别人新的朋友。”我又说,“你还是好好想想吧,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可以放弃自我的朋友。”我扬长而去,留下一脸茫然的她。

是呀,世界上有没有所谓的"朋友".

第6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两个幽魂的对话 2013-8-10 14:55阅读(8)

赞赞赞赞评论(2)转载分享复制地址举报编辑编辑 编辑

两个幽魂的对话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刻,强制入眠,闭上眼睛,灵魂就会出窍,就会听见两朵孤独的灵魂在耳边对话.

一个灵魂说;你不要太清高,不要太挑剔,不要一山望着一山高,他今生与你同行你受委屈吗?

另一个灵魂说;不是我清高,是他太自傲,他太自以为是了,有时,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近,肩并肩,却感觉到彼此的心隔着千山万水,两个灵魂永远融不到一块。

一个灵魂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快刀斩乱麻

另一个灵魂说;他是个不见黄河心不死的人,他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曾经付出的心血不会付之东流,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一个灵魂说;玩感情就是在玩火,会自焚的。自己是在玩弄别人的感情吗?为什么每一次恋情都会不告而终。

另一个灵魂说;你们之间存在爱吗?爱是一种体会,是心与心的感应,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一份真挚的情怀,是一份牵肠挂肚的思念,拥有这些,才能体会到爱的韵味,感受到诗意的唯美。

一个灵魂说;没有,我们之间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淡淡的味道,枯燥无味。

另一个灵魂说;时间也许是你们感情的润滑剂。

一个灵魂说;有些人就犹如杯子里的白开水,虽然无味,但是还可以解渴,如果你愿意喝下去,它会变成生命之水,和你融为一体。

另一个灵魂说;我不喝,宁愿杯子里的水腐败成死水,我也不喝,一旦喝下去,就是一辈子品这样的味道,平淡无奇。

一个灵魂说;不要把爱情想像的太完美,世上没有爱的童话,没有完美之人。

另一个灵魂说;为什么和他在一起感觉不到快乐,总想逃,即使在一起总感觉是在演给别人看,在完什么任务似的,为什么与他在一起,而满脑子都是另一个人的影子。

一个灵魂说;再这样下去,你会变成爱情乞丐,一无所有。

另一个灵魂说;我有工作,可以完全养活我自己,单身有单身的快乐。

一个灵魂说;说得好听,你能过得了你父母那一关吗?你不顾及家人吗?

另一个灵魂说;家人是我最头痛的,是我最不忍心伤害的,难道就这样屈服命运的按排,向家人和他妥协吗?

第7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2、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的掌纹。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 是相遇还是错过?还是, 没有结局的邂逅?

3、如果真相是种伤害, 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 请选择沈默。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 请选择离开。

4、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5、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 ,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6、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 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 当作真实的酒。你喝酒为的是求醉; 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7、或许可以爱很多个人, 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的最灿烂, 哭的最伤心。于我——应该都笑的灿烂, 但我不明白给我最灿烂的是谁。哭,那是经常的吧。但是我不明白伤心, 让我最伤心的是谁。只是心太痛,太痛之后便不觉着痛了。也记不清楚那些班驳的光影。

8、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这种叫作爱的情啊。如果你忘了苏醒, 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9、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麽模糊,曾经那麽坚信的,那麽执着的,一直相信着的,其实什麽都没有,什麽都不是。 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笑我们这麽傻, 我们总在重复着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 再期待,再失望。

10、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11、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有永恒的距离。

12、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 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13、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第8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关键词】弗洛姆;爱;给予;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埃利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从人道主义的、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建设健全的人格和社会。在《爱的艺术》当中,他论述了爱对于构建人格健全和社会健全的重要意义所在。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活的主题,是理想实现的前提,也是建设新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的精神良药。同时“爱作为一种行为活动,是自我情感的一种行为表达,也是人能力的一种外化和实现”。当人们具备了真正爱的能力,健全的社会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果缺少爱,人将无法生活,社会将会是无序和混乱的,人将生活在孤独和分离中。弗洛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爱进行了情感和原则的分析,在他的思想中,爱主要由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五个要素构成。

一、给予

弗洛姆认为,生产性、主动性的爱的主要因素是给予。弗洛姆强调,现在的人对于给予的概念有很大的误解,认为给予就是被剥削和自我牺牲。在接受型性格取向、剥削型性格取向和囤积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他们认为给予就是自我失去,减少自我的拥有。在市场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给予就是交换。如果他给予了却没有得到,他就认为他是被欺骗,牺牲自己的拥有。在具有生产性性格取向的人当中,给予是人的潜能的最高表达方式。在给予的行为中,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自身生命力和生命价值的提高,在提高潜能和生命力当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生命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弗洛姆认为,物质给予代表了富有。“并不是他有许多他才富有,而是他给予了许多他才富有”。人通过赠予自身之物给他人而体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富有并不是因为你有多少东西,而是因为你能给予别人东西。贫穷之所以堕落,并不是因为物质贫穷导致人生的苦难,而是因为贫穷者不能给予而享受不到给予的快乐,不能给予才是人堕落的根本原因。弗洛姆认为,物质给予只是个人给予的一部分,最重要的给予是“特定的人类王国”。一个人给予了生命并不代表他牺牲了他的生命,他给予的是他生命的活力。他给予了别人欢乐、旨趣、理解、知识、幽默和悲哀等,这些给予在更深层次上说是他生命活力的表达和证明方式。在弗洛姆看来,给予也是相互的,在给予中,“他不能不使另一个人身心中的某些东西复苏,而且这种复苏过来的东西又反射给他自己;在真正的给予中,他禁不住接受了那些还给他的东西”。给予在初始阶段是单方面的付出,接受者身心中的某些东西得到增长,单方面得到实惠。但接受者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给予者,双方共同分享给予的过程,接受者在这种意义上也成了给予者,给予者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接受者。

二、关心

弗洛姆认为,关心是爱的表现形式,缺少关心的爱是不完整的爱,是口头上的爱,病态的爱。“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在弗洛姆看来,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对他全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保持持续的关心。爱的真谛是为所爱之物出力,使所爱之物成长。这与中国“仁爱”的思想中“君子有成人之美”之语有类似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给予别人发展的机会,切不可损人利己,更不可损人不利己。弗洛姆的关心因爱而生,对所爱者不仅要关注和关心,更要对所爱者尽心尽责。“对所爱者的生命不是消极旁观,而是积极促进”。关心的爱不是抽象的爱,而是实践的爱。关心的爱要自身有所为,对所爱者要有所做。弗洛姆认为爱是人力量的表现,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幸福、成长、发展的关心,爱也是人的能力,无能之人必无爱,无仁之人也无爱。爱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贯穿于我们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当中。爱与被爱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的内在需要和本质方式,是人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的感觉也越加敏感,对增进幸福的爱和有损生命的恨的反应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爱的评论日益增多,“爱的呼唤”此起彼伏,无处不在,但这却是现代人对爱的匮乏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我们关注最少的。弗洛姆认为爱是拯救人类的唯一的良药,是战胜孤独的法宝,关心的爱向人的冷漠提出了挑战。缺少关心的地方必然缺少爱的温暖。爱不仅是能力也是艺术,也是我们心灵获得强大力量的源泉。

三、责任

在弗洛姆看来,责任与爱是密不可分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义务,它不是从外部强加到人身上的职责和枷锁。真正的责任是一个人绝对自愿的行为,不为其他,只从自我心中而生,“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的反应”。责任往往是以道德主体为依据,尽个人之能,给予他人之惠。在弗洛姆看来,责任不仅是爱的外在形式,更是人的自我要求,是对我关心之人给予关注,做出反应。责任不仅意味着人是否幸福,更意味着人爱的能力,“有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反应’”,有责任同时也是有能力对某些愿望给予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责任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影响。康德认为“责任是服从理性的绝对命令式的一个自由行动的必然性”。“理性的绝对命令式”就是人们生活的道德法则,这句话的含义是“责任是有理性的人完全根据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则自愿自由地做出的行为选择,与道德无关”。责任的深层含义不仅是对自我有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责任感也与此相同,爱他人与爱自己处于同一个位置,不分先后和轻重。责任是爱中美好的品质,人要有为爱担当的勇气。责任显示了一个人爱的分量和勇气。一语概之,责任是人对整个人类都要有的爱的表现,是人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对他人的要求做出的积极反应。爱因为责任而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爱一个人不仅要关心对方的精神需求,更要对对方的精神成长负责。责任不仅是人性健全品格的必备素质,更让人认识到爱的深层含义。

四、尊重

弗洛姆说:“我们自己的成长、幸福、力量,就是以这些生命力的尊重为基础的,一个人不可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力、而同时又使自己的生命力完整无缺。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过程本身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在爱的过程中,当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具有一定优势的时候,占有优势的一方就会以责任为借口,要求另一方按照其要求和意愿去行动,否则就会以收回爱作为惩罚。“这在无形当中剥夺了被爱者的自由,导致责任蜕变为支配和占有”。为了防止异化,责任就要在爱中添加尊重的因素。“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成长既是他人的成长也是自我的成长。这种尊重也蕴含了这样一个条件:“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的目的”。“我希望所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他自己而不是为着服务于我的目的而成长和发展。如果我爱另一个人,那么我就会感到和他或她是一体,但他还是他,并非把他作为为我所用的对象而需要他”。在弗洛姆看来,依赖和独立在爱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既不要放弃自我,又要完全融入双方一体中,使个体既乐在双方一体之中,又有追求各自理想的活力,即在独立和依赖中寻求平衡”。弗洛姆强调,“只有实现了独立,只有我不需要拐棍就能站立和行走,不统治也不利用任何他人,尊重才是可能的”。只有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时候爱才有可能,尊重才可能实现。同时,自由是爱存在的基础,爱是人存在的重要动力,爱促使了人按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弗洛姆通过爱中的尊重让我们认识到爱的可能。人与人共同生活的基础就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双方之间爱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也是尊重。爱与被爱是相互的,是在实践中互相转化的,尊重亦是如此。

五、认识

弗洛姆认为,认识是关心和尊重的前提,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关心和尊重对方,“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认识一个人,我们必须“超越对我自身的关心并且在另一个人中看到他自己的时候才是可能的”。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一个人的歪曲和误解。另外,对一个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深入其本质,否则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深入本质的认识必须要两个人通过内心的交流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要通过交流了解“人的秘密”。弗洛姆认为了解“人的秘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绝望的方式,另一个是爱的方式。绝望的方式就是“完全支配另一个人,使他做我们想做的,感受我们想感受的,思考我们想思考的,使他变为一样东西,我们的东西,我们的占有物”。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折磨、逼迫对方,对方在受苦中泄露个人的秘密。这种认识的最高阶段是虐待狂。爱的方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动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每一个人。”我们在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时候,即使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想去了解全部,想去了解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但在理性的认识中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的。“全面的认识的唯一方式就在于爱的行动:这种行动超越思想,超越语言”。“通过思维和语言,我们只能够从思想上认识一个人,而通过爱的结合,我们能够从本质上了解人”。认识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就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洞悉人的秘密、人的核心,触及底蕴,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认识他人”。认识他人的本质,要克服幻想和对他人的曲性理解,必须用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他人和自己。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我才能认识他人的终极本质,才能在爱的行动中公正地认识他人。

弗洛姆认为,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在一个成熟的人身上所能发现的共存因素”。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力,克服自恋而对他人给予真正的爱。真正成熟的爱,需要这五个要素的有机结合。真正的爱是给予不是获取;真正的爱是要人们彼此关心、相互尽责任、互相尊重和认识对方。同时爱也是人对自身存在──人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李留意.重塑爱的生存理念[J].理论界,2007,2.

[2]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成海鹰.弗洛姆的“爱四要素说”伦理分析[J].学术论坛,2008,1.

[4]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张超兵,陈媛媛.弗洛姆爱的伦理思想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6.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立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5.

[7]林胜.爱的重新寻找[J].社会,2011,11.

第9篇: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文

其实有关于过去式这一件事情,自己也一直有告诉自己,说我们两个人的事情已经是成为过去式了,就不应该说再从事这个事,想这一件事情都不应该总是去想他,这其实这些道理都是明白的吧。只是自己却不允许别人这么去说自己和他的感情,就今天的话这就是有趣,忍不住上也不是忍不住,就是刚好就特别的无聊,然后就去说了这么一件事情去跟那个小学很友好的朋友说自己去关注了,就是关注了他的那些信息,然后自己的感受什么的吗,然后他当时说的就是说他已经成为自己的过去式了,为什么之前还总是要去关注他,在说谈谈一些先学自己,看到这样子的消息自己内心是很不好受的,甚至自己觉得对吧,怎么可以是这样子的,甚至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他都不理解这这样子的心情,其实自己现在这样子并不是说没有放下吧,这些其实已经愿意去接受,我们两个人已经分开这个事实了,只是觉得多多少少还是会想要去关注一些。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可以做得如此贪婪,就是他在分手之后真的就没有任何一点想要去关注一下他的前一任的就没有任何一点心思关注的,还是另一个他喜欢的男孩子,他本来就喜欢那个男孩子,后来就是为了逃避一下对那个男孩子的喜欢,然后去开启了另一段感情,最后呢在那段感情中他发现自己也是越来越喜欢他的对象了,那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分手,就又看到他喜欢的男孩子,觉得其实他的对象没有办法给他那样子的一种感觉,然后最后分手之后,其实那个男孩子他也是挺难受的吧,因为有看到他的朋友圈,其实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小悲伤的情绪在里面的,虽然说自己也不喜欢那种说把自己的悲伤情绪表现出来的男孩子,但是要看到他愿意去表现出来,至少是有那么一些感觉的,如果是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是绝对不会去发朋友圈表现自己的悲伤的。

这事他是可以做得很坦荡,但是自己做还是没有办法,自己一直是一个小女人对吧,自己也承认了,虽然说自己已经接受了,说我们两个人是不会回到过去的这种现实虽然说有的时候还是会抱着一点期待,但是很快的自己又会清醒过来,就会有那么一小瞬间的那种小惊喜而已。确实我们两个人是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在今天看到别人说我们两个人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时候,自己就是不愿意去承认,也不愿意去让别人这么去说我们两个人的感情,他有过去时吗?其实自己也有告诉自己,就是很狠心的告诉自己说,其实他现在心里面已经处着另一个女孩子了,他的那一些表现种种良心都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另一个女孩子那个手机就会觉得其实自己真的可以放得彻底的,但是自己又说不了自己一直幸福这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