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心中花开作文精选(九篇)

心中花开作文

第1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 ---读《感动青少年的100道心灵鸡汤》有感

“吱啦”又是书柜门的声音,不用问,又是我在拿《感动青少年的100道心灵鸡汤》了。说来也怪,自从爸爸买回这本书,我就疯狂地去钻研它--- ---我的至爱。

这本书中一共讲述了100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分成了八个版块,就像一锅香浓的鸡汤,有八种调料,有100种口味,每一种调料都必不可少,每一种口味都发人深省。

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你的心灵就是一座花园,花园很大,有着数以万千的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园,去感受每种花儿不同的气息吧!

“人要自信,失去了信心,等于失去了所有。”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自信的孩子,而自信之花,自然就是充满活力、奔放大胆的红色了。如果你看见花园中有不少红色的花儿,那么他就个自信的人,正因为他有了信心,才会获得成功。反之,你见花园中红色的花儿无力地耷拉着脑袋,甚至已经枯萎,那么他自然是一个不相信自己、没有信心的人。一个人没有信心,不就等于他一无所有吗?

“学会等待,学会安静,任何事情都不要浮躁,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不用说,这种花一定是娇小的,浅蓝的,矮矮的长在贴近地面的地方。在花园里如果你看见一种又小又矮,贴在地面生长的蓝色的花一簇一簇地生长着,那他就学会了沉默,学会了等待。如果花园中稀稀疏疏地长着这种花,这个人一定不会沉默不会等待。

第2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多少好人做好事被误解,这些种种让我觉得冷冷的。那颗想要回报社会沸腾的心也渐渐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从那以后的很多天里我变成了冰冷的稻草人一样,对身边的一切感到麻木。我开始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期待别人能帮助我。直到那一天......

连续下了三天雨,这才停了下来。我焦急地走在上学的路上,为了抄近道,我便选择了比较难走的小路。雨水太多再加上没有太阳的照耀,路上全是一个个的小水洼,路边的小石块也滚到了路中央,我蹑手蹑脚地走着,怕路上发生意外。原本三分钟的路程现在走了10分钟还不到一半,我开始为刚才的选择后悔起来,并把所有的责任都怪到天气上,快迟到了,我急的直跺脚,不经意间被石块划伤了皮肤。

脚上被划开了一道口子,血从皮肤里渗了出来,新洗的校服瞬间染上了一道红色,裤脚和鞋子上还沾上了大块的烂泥。谁会走在这条小路上呢?又有谁会愿意帮助我呢?自己这样已经没办法去学校,只好在原地等待想办法。

第3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关键词:《花月痕》;花文化;中国古典文化;意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48-04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花月痕》的文字诗词可谓“文如满月”[1],具有千般美;在一定时期,其文学地位一度甚至在《红楼梦》之上[2]。这两部小说可谓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绝代双骄,各立顶峰,各具其美。《花月痕》小说作者为清代魏秀仁,小说所述故事发生在太原城,古称“并州”。小说所提到的植物之美令读者美不胜收[3]。在花文化研究上,研究者往往把单一的特定花卉作为研究重点[4-5],很少以整部小说作为研究切入点。目前尚未见有对《花月痕》花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国古典小说对处于现代社会的研究者来讲是雾里看花式的,是观文联想式的,是以文字诗句为载体来考究的,是不能眼见为实的。故对《花月痕》中花卉文化的研究,可谓是对“明月前身,梅花小影”[1]的研究,有着“手掐花梢记月痕”[1]的万般缥缈迷离,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并州花”之繁华观美。本文力荐研究《花月痕》花文化,这对研究我国古代花文化及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花月痕》花之实相

花之实相为真实之花之展现,可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①;为“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②;与园林植物生态美相关联。

1.1赠花习俗

“痴珠便将盆中开的玉簪,每人分赠一枝”“秋痕折下数枝半开梅花,递给痴珠”[1];痴珠送秋痕有“灼若芙蕖,赠之芍药”[1]之句。“重阳日,秋痕送了李夫人十盆菊”[1];秋痕收到的年宵盆花有秋海棠Begonia spp.、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牡丹花Paeonia suffruticosa等。可见以花传情,极其高雅。

1.2 赏花习俗

赏梅Prunus mume:“玩赏残雪新梅”[1]。赏兰Cymbidium spp.:“虽才打箭,灯光之下瞧那绿叶纷披,度着炕上内外的花香,就不倾筋,也令人欲醉了”[1]。赏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赏菊为秋心院风雅逸事[3]。赏荷Nelumbo nucifera:“夕阳映着红莲,分外好看”“只闻得雨后荷香芬芳扑鼻”[1]。

1.3发髻装饰

“秋痕两鬓茉莉花如雪”[1];采秋“头上是换个懒云髻,簪一技素馨花,似乎是绉着春山的光景”[1];采秋把一枝素心兰“接过手,对着镜台正要插在鬓边”[1];红豆“头上麻姑髻,上插一朵芍药花”“小生、小旦各折菊簪鬓介”“人生难逢开口笑,需插满头归”[1]。

1.4面容妆饰

文中提及“百英粉、丁香粉、木瓜粉、梨花粉”[1];还提到胭脂出处“燕支草似蒯花……”[1];且提及口脂“一曰石榴娇,二曰大红春”[1];还提到桃花妆。书中还提及芙蓉面及芙蓉妆,见“羞逞芙蓉娇面”“珠帘掩映芙蓉面”“你出家芙蓉淡妆,三千界芙蓉装艳”“也要些鸳鸯被芙蓉妆”[1]等诗句。

1.5花香

愉园及秋心院室内植物均以花香取胜[3];痴珠住所“一个磁瓶,插数枝水桅花,芬香扑鼻”[1];还可“向回廊月下,闲嗅着小梅花”[1];梅窝有可“领略些花香”[1]的梅花香;柳溪“云净天空,冰轮拥出,微风引着南岸桂花的香,阵阵扑人鼻孔”[1]及“槐影筛风,桂香湿露”[1]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香;更有“立多时,细雨梅花落香雪”[1]。文中荷生说“是个名花,再无不香的;只是这种香,只许细心人默默领会,比不得那素馨、茉莉的香,一接目便到鼻孔中来”[1],采秋接着说道“这才是心清闻妙香。要晓得它有这一股香,才算是不专在色上讲究哩”[1]。

1.6花卉饮食

可喝荷叶粥、荷叶茶、龙井茶、薄荷露茶;可吃“雪水炖的莲心菜”“菱角和鲜莲子”“鲜藕”“油炸的叶”“松花糕”“杏酪”[1]等;可饮“莲蕊酿”[1]的酒;且重阳日前后,“赏菊持螯,秋光正好”[1]。其次行酒时可以用花为题击鼓传花令,着实风雅一番。

1.7花卉生态美

植物往往与其它生物一起构成更高层次、更具生态美感的群落生命之美。如柳溪泛舟:“那船就咿咿哑哑的,从莲萍菱芡中荡出”“水手们分开双桨,向荷花深处荡来。只见白鹭横飞,垂杨倒挂,香风习习,花气蒙蒙。真是香国楼台,佛天世界 ”[1]。吕仙阁“绕着水是绿柳成行,黄鹂百啭,便觉心旷神怡”[1]。

1.8花卉之真实造景

文中园林景点星罗密布,有彤云阁、芙蓉洲、汾神庙、秋华堂、秋心院、愉园、寄园、邃园、吕仙阁、小蓬瀛、听雨山馆、竹坞、梅窝、绿玉山房、大营等;且各处的植物造景均别具特色,让人心驰神往。文中花卉有地栽、盆栽、瓶花、鲜切花、唐花(温室栽培花卉)等多种形式应用。秋痕“会画菊,便爱艺菊,凭你枯茎残蕊,她一插就活”[1]。

2镜花水月,梦幻泡影――《花月痕》花之虚相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应用具体真实的植物实体,也可以实相为基础,把其形象姿态抽象化、变形化、艺术化,着重展现园林植物的艺术美,间接应用体现于生活中,这也可称为“花之虚相”,为花卉的虚拟应用。花之虚相往往展示在绘画作品[6]、雕塑作品[7]、诗词作品、园林小品、陶瓷作品、室内外装饰、摄影作品、曲艺作品、舞台陈设、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服装设计等艺术形态中。部分花之虚相往往包含鲜明的艺术思维,有着较强的艺术美感。

2.1花卉梦境

梦为真,其梦中之境却为幻境虚景。如采秋的出生缘由:采秋母亲 “那年身上有娠,夜梦一仙女手拈芙蓉一枝”“掷花于怀,是夕生一女,因名梦仙,小字采秋”[1]。痴珠在草凉驿有一梦,见一丽人“手拈一枝杏花”[1]。剑秋有“惊好梦门外花郎”[1]之语;文中还有“梅影横窗,闷入梅花之梦”[1]及“红楼原一梦,转眼便成空”[1]的感叹。

2.2花卉灯谜

元宵节花神庙有花卉灯谜。如“深恨行止不能自主(花名一)”“春信到重关(花名一)”[1]。有几个给出了谜底,如“仆貌惭傅粉,剩有青丝(药名一)”[1],为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至于这一灯谜,小岑打笑道“但可惜荷生姓韩,要是姓何,那更切当了”[1]。

2.3花卉与陈设装饰

秋心院有芭蕉Musa basjoo叶形状的月亮门,还有海棠座椅。愉园水榭船室有“蕉叶的门”[1]和“九瓣莲花灯”[1];彤云阁有“海棠式、梅花式的坐墩”[1]。文中还有以芙蓉之虚拟抽象花朵形态为主题的芙蓉扣、芙蓉镜 、芙蓉帐 、芙蓉软褥等多处应用。

2.4花卉命名与别称

以花卉为人物命名的有“销恨花潘碧桃”“虞美人颜丹”[1],红豆、柳青、青萍等。而以花卉为住所命名更别具特色。如剑秋住所“遍种芭蕉”[1],故称为绿玉山房;文中还有芙蓉洲、碧梧山房、荔香院、柳溪、竹坞、竹竿岭、梅窝、芍坡、藕斋、紫柏山、草凉驿等住所地名。还可谓之黄花,见“犹忆三秋识面初,黄花开满美人居”[1]等句。文中还提到“成都府城多种木芙蓉,也唤作芙蓉城”[1],与今成都简称“蓉城”一致;而荷花的别名有“芙蕖”“芙蓉”[1]等。

2.5花卉与诗词

花卉的诗词渗透,见诗词、对联、楹联、书信等形式。小说有一首水仙花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的诗,极其传神写照。痴珠有“弱絮一生惟有恨,空桑三宿可胜情”“琐屑香闻红石竹,淤泥秀擢碧芙蕖”[1]等句,秋痕还作有《秋海棠》和《白鸡冠花》的诗。

2.6花卉与绘画

秋心院“挂一幅墨竹”“痴珠的帐缘,是秋痕画的菊”“荷生看那扇叶上系画两个美人携手梧桐树下”[1];秋痕自己小照:“手拈一枝杏花”。“昨有秦中鸿便,题一梅花画册,寄与红卿”“团扇画梅成小影[1]”;另外心印和尚会画梅,秋痕会画菊。

2.7花卉与曲艺

荷生曾作《采莲歌》;柳溪乘船,众丽人“便齐声唱起《采莲歌》来”[1];痴珠诗中有“《采莲曲》里猜怜子,丛桂开时又见君”[1]之句;荷生诗中有“愿借西湖千顷水,听君闲唱《采菱歌》”[1]之句。秋痕曾弹奏《水仙操》;梦中夜戏有“秋,霜做冷”[1]之句。还有朗朗上口可以唱和的竹枝词,见“娇呼小字猜莲子,爱唱新词谱《竹枝》”[1]之句。

2.8花卉与人物审美

主要表现在“人拟花”。如“痴珠从那月光灯影瞧着秋痕,真似一枝初放的兰花,葳蕤窈窕,极清中露出极艳来”[1];秋痕一身淡妆,“直似一树梨花,远远扶掖而至”[1];秋痕“绿惨粉销,真像个落花无言,人淡如菊”[1]。采秋“烟黛微颦,正如雪里梅花”[1];红豆“笑盈盈的,已似海棠花,娇艳无比[1]”;一个丽人“濯濯如春月柳,滟滟如出水芙蓉[1]”。荷生有“出水芙蓉,晚风杨柳,我自谓似之”[1]之句;痴珠有“好男儿芙蓉俊姿”“偏似他翠袖临风惨落梅”[1]之句。其次表现在“花拟人”方面,如秋华堂“客厅中两盆碧桃花开得艳艳,映着灯光,就像嫣然欲笑一般”[1],而其西院屋内“瓶花欲笑”[1]。

3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花月痕》花之心相

心中之相因观者内心不同,眼中相景不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故心为主导;故可天马行空,文心雕龙;故可寄情托意,影射内心。而能否从实际真实的园林景致、或艺术作品中虚拟的园林景致中感受到美感和意境,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密切关联。《花月痕》是一部为失意文人写心之作[1],文中还有超脱俗事的心印和尚,故作者笔下之园林景致必然影射了作者的主观性情、审美、志节。

3.1花卉与人生感悟

“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则迹疏而可久,浓则情纵而难长。你不看这碧桃花,开到如此繁艳,还得几天排在这里呢?人生该聚多少时,该见多少面,都有夙缘,都有定数”[1];小说中心印和尚以碧桃花Prunus persica var. duplex的花开花败为例,表明自己的人生观点。文中还有“大海飘萍,离合无定”[1]的感叹,以漂浮植物随波逐流之态,道出其人生感悟。小说中还有对人才知遇的评论:“倘遇着不能用才之人,杞梓F楠都成朽木”[1],这也是对现实中真实的自己及小说中虚拟的痴珠之怀才不遇境况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3.2花卉与解忧忘愁

文章首回说道“如今要向何处发泄呢?吟风啸月,好景难常;玩水游山,劳人易倦。万不得已而寄其情于名花,万不得已而寄其情于时鸟”[1],可见花卉与心境调节是有一定关联的;文中还有“灯下红儿,真堪销恨;花前碧玉,颇可忘忧”[1]之句,可见花卉与名酒杜康一般,可以解人忧愁。也让人不禁想到当前在园林景观中应用广泛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其别名为“忘忧草”,目睹观之,大概可忘忧吧。

3.3花卉与园林意境

园林景致之美重在有意境。当观景者内心与实际或虚拟景致物我交融时,往往有意境美的产生。文中有“立多时,细雨梅花落香雪”[1]的雅致意境美;“桃花如雪牵归马,湘水连天泛白鸥”[1]的缥缈意境美;“最是荻花萧瑟处,琵琶帘外雨如烟”[1]的凄凉意境美。尽管树木花卉本身是中立的,但往往被人为主观地赋予不同的品格。故才会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豪迈诗句。文中秋心院以不畏寒风绚丽盛开的作为景致主体,更有一株孤独傲雪的古梅,再加一副“一帘秋影淡与月,三径花香清欲寒”[1]的对联;不仅影射了秋痕孤傲刚毅的性格,还营造出秋心院清雅苦愁的意境[3]。

4讨论

《花月痕》花文化如下特点:

4.1花文化本初来源具多元性

花文化的本初来源为现实中真实生长的园林植物,本小说作为花文化本初来源的花卉植物种类繁多。有槐Sophora japonica、垂柳Salix babylonic、桑Morus alba、松柏类、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var. nana、湘妃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桂花、梅花、海棠类、梧桐Firmiana simplex、玉兰Magnolia denudata、桃Prunus persica、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杏Prunus armeniaca、梨Pyrus bretschneideri、石榴Punica granatum、梓树Catalpa ovata、丁香Syringa oblata、牡丹、枸杞Lycium chinense、薜荔Ficus pumila、素馨Jasminum grandiflorum、茉莉Jasminum sambac、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罂粟Papaver somniferum、虞美人Papaver rhoeas、玉簪Hosta plantaginea、芭蕉、秋海棠、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石竹Dianthus chinensis、夜来香Telosma cordata、晚香玉Polianthes tuberosa、素心兰Cymbidium gyokuchin var. soshin、水仙等;水生植物有莲、萍、菱、芡、芦、蒲、荻等;还有若干中药植物及一些未注明名称的花草树木。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并州花。

4.2花文化虚实相生,渗透广泛

《花月痕》中花卉表观真实之美使读者目不暇接、时闻花香、间览美食,且有花卉诗词、花卉梦境、花卉审美、花卉装饰等升华了的花文化与之相互补充。既虚虚实实、落英缤纷般,又出水芙蓉、天然去雕塑般,亦真亦幻地呈现出了缤纷繁灿的花文化。其花文化侧面反映了清代的社会习俗和礼仪、花卉应用的形式及领域、文人雅士的审美倾向、文学诗词创作的偏好等。可见当时花文化在赠花、赏花、饮食、文学、绘画、诗词、音乐、灯谜、装饰、审美等方面都得到了重点体现,在园林文化、历史传说、文化典故、宗教、哲学等领域也略有涉及。园林艺术与文学、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互相交织渗透,统一起来,形成中国古典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很显然,花文化为《花月痕》小说的艺术性锦上添花。

4.3花之相由人心定夺

很显然,花之实相强调其自然属性,花之虚相强调其艺术属性,花之心相强调其精神属性;而从逻辑上讲,实相、虚相及心相偏向主观情感。从某种角度看,心纳万物,心为主宰,心可有可无,心可实可虚;故西天取经路上的唐玄奘会有“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明・吴承恩《西游记》)之语;故六祖慧能会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偈子。广义上的心相包含有相和无相,有相中包含虚实二相。至于无相,如同观月:眼中之月会有圆缺变化,而真实之月何曾增减。观花亦如是。

文中兰花在室内装饰摆放及赠花、赏花等,为兰花花文化实相之表现;以兰花花卉形象的图案雕刻作品在室内装饰摆放,以兰花为题的诗词,以兰花为比喻的人物审美则为兰花花文化虚相之表现;而以兰花创造的园林意境则是源于虚实、超越虚实的,以心观景的,是兰花花文化心相之展现。而文中心清闻妙香之讨论,对花香的欣赏从花之实相跳跃到了以心为主导的心相审美中,可见花相迷离变幻,交错盘绕,互为依存,不可明分。而因人的主观情感及认知不同,故对虚实、对有无之界定,如同对阴阳、对色空、对动静、对得失之界定一样往往也未有明显界限;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不可明分、融合一体的。可谓“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梁羽生・《白发魔女传》)”。故而,花之相或有或无,或虚或实,或虚实相间,需看花之人自心定夺;亦无必要执著区分。

4.4审美不同,意境不同

在艺术作品创作上,主观意识具有绝对控制力,这也是个人主观审美的表现;故而艺术作品创作是因心而异的。如在诗词中常有对秋的审美展现:既有“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清・曹雪芹《红楼梦》)之哀怨悲切表现;又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之畅快洒脱表现。可见在艺术作品创作上主观审美不同,作品意境不同。再如梅花以孤傲之态独立于世,引无数文人雅客对其风姿性情竞相折腰,着力赞扬。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北宋・林逋《山园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但对梅花也有截然相反的观感,如“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北宋・欧阳修《和梅圣俞杏花》);该诗词作者认为艳阳日盛开的杏花要好于在初春冰雪中绽开的梅花。可见,花文化本初来源虽然相同,但因主观审美及心境的不同,其诗词作品中表达出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故,个体对花卉有审美偏好性。

《花月痕》之痴珠和荷生均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文人式的审美。但就人生境遇而言,痴珠是失意文人,荷生是得志文人;故二者各自分别归属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南唐・李煜《相见欢》)的失意感伤情怀审美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的畅意情怀审美这两类截然不同的中国古典文人的审美情怀。从而导致痴珠对淡雅孤傲的梅花极其偏爱;荷生对富贵娇艳的荷花则更钟情。综上,可扩大到对文学、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电影等不同艺术形态的创作和审美中――心境即心景,心境即意境。

参考文献:

[1]魏秀仁著.花月痕[M]. 瞿文光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1.

[2]袁进. 浮沉在社会历史大潮中――论《花月痕》的影响[J]. 社会科学, 2005(4):112-118.

[3]张红亮,段九菊.《花月痕》中“秋心院”与“愉园”园林景观与花卉应用分析[J]. 广东园林,2013(1):17-19.

[4]李丽,周兴文,王彩云. 中国茉莉花文化研究初探[J]. 福建林业科技, 2012,39(2):186-189.

[5]苑庆磊,于晓南. 牡丹、芍药花文化与我国的风景园林[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60.

[6]王念祥. 中国古代花鸟画鉴赏 [M]. 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第4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师:童年的“摇花乐”体现在哪里?这场缤纷的花雨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缤纷的花雨,分享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多媒体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然后找出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美美地朗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相关自然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了哪些相关的句子。

生: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摇花对“我”来说很重要。

师: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大事。

师: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儿可以算得上是大事儿?

生:过年过节。

生:考试。

生:过生日。

师:对小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就像同学们过年过节、考试、过生日一样是一件――

生:大事。

师:令我高兴的事儿。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朗读。

师:读得挺高兴的。同学们,我们在朗读时对“大事”进行重音处理,效果会怎样呢?谁来试一试。

生朗读。(声情并茂,朗读技巧到位)

师:这就是“大事”,这就是高兴的事。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有点儿迫不及待。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总是缠着母亲问”体会到的。

师:不达目的不罢休!那我是怎样“缠着母亲问”的呢?

师:清晨,我看到桂花树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桂花,散发着馥郁芬芳,我的心里再也按捺不住,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桂花刚刚绽放花蕾,等花开足了,咱们再摇。”中午时分,秋风轻拂,一朵朵金色的小花随风坠落;哎呀,桂花让它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香味儿可就差远了。我的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花开得早,香味不足,等等再摇。”傍晚,天空阴云密布,风雨欲来。我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这就是――

生:老是缠着母亲问。

师:我就这样痴痴地等,痴痴地盼,终于盼来了摇桂花。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哪些相关的句子呢?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非常开心、非常高兴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了?

生:我可乐了。

师:我乐在哪里?

生:我乐着去帮大人摇桂花。

师:大人们真的需要我这个小家伙儿帮忙吗?

生:不需要。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而是我自己要乐在其中摇桂花。

师:谁能读一读我乐在其中摇桂花的感受?

生:朗读。

师:谁能读得更快乐一点儿吗?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快乐的心情,而且突出了“我使劲地摇。”请大家想想,小作者为什么要使劲地摇?她使劲地摇的时候,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生:小作者好不容易才等到摇桂花,她想尽兴地摇。

生:小作者美美地希望自己使劲地摇,希望这场桂花雨下得更加缤纷美丽。

师:请你带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

生:小作者心里又兴奋又激动,她想摇下更多的桂花,做成更多美味的桂花糕。

师:请你又激动又兴奋地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又激动又兴奋读一读。

师: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此时,小作者心情除了高兴,还有怎样的心情?

出示课件: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 )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兴奋不已!

师:请你兴奋不已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兴奋不已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兴奋!还有吗?

生:激动万分!

师:请你激动万分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激动万分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心潮澎湃!还有吗?

生:快乐无比!

师:请你快乐无比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快乐无比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声喊,是从哪里喊出来的?

生:从心底里喊出来的!

师:让我们一起兴奋、激动、快乐地喊一喊!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兴奋、激动、愉快、惊喜、温馨,这是一场飘逸着缤纷的雨,这是一场氤氲着芳香的雨,这也是一场充满了甜美回忆的雨。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沐浴这场桂花雨?

生:想!

师:(配乐钢琴曲《Kiss the rain》)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春天的雨点儿洒落心间;像夏天的蝴蝶翩翩起舞;像秋天的落叶空中纷飞;像冬天的雪花儿悄然而至,空气中氤氲着馥郁芬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看见我自己成了童话里的小公主,我穿着一身美丽的衣服,在缤纷的花雨中翩跹起舞,一朵朵小小的桂花如一个个金色的精灵在我的周围飞舞,我置身在花海之中,仿佛忘记了一切。

师:多么诗意的画面啊!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想到了我们家的桂花获得了大丰收,母亲把桂花赠送给乡邻们。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大家一起坐在桂花树下,品着桂花茶,尝着桂花糕,我们小朋友在树下欢快地追赶着,嬉笑着,那欢乐的笑声都快把树叶给震落下来了。

师:多么其乐融融的画面啊!

……

【课程评析】

品读《桂花雨》,就是在品读琦君的思乡情。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她在自己的作品《烟愁》中有这样一段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透过琦君笔下质朴的文字,淳朴的乡村生活,我们咀嚼出袅袅的乡愁。在琦君的文字里,我们要引领学生感受文本,把握文本意象,营造课堂的意境,在诗意中经过与穿越。

一、初读感悟,把握文本情感基调

作为文本的《桂花雨》,语言平实、质朴,没有华丽的情感恣意铺排与激情喷涌,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淡淡的思乡情,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从作者的内心淌出,句句蕴藉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引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热度,把握文字的脉象。我们需要用心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开掘文字背后蕴涵的意蕴。意蕴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光泽、气质、神韵。例如“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以及母亲的感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些文字都蕴涵悠长而隽永的意蕴。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与学生一起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作者心中的那份快乐、那份乡情。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远离平庸,抛弃低俗之后,当我陶醉在作者童年那场快乐的“桂花雨”中,在愉快、深情的课堂基调中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二、探寻文本秘妙,走近“摇花乐”

所谓文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对此,潘新和先生曾经明确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作品的“秘妙”。

教学实践证明,初步阅读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极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秘妙所在。

《桂花雨》这篇文章,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摇花乐”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文本原话印证这一点:“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其次,深入文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乡之情蕴涵在“摇花乐”之中,学生细细品味“摇花乐”就能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同时,从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第三学段学生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情节更容易产生共鸣。“摇花乐”无疑是文本秘妙所在。抓住深刻印象,紧扣文本语言,发现文本秘妙。语文和人文,在文本秘妙的发现与解读中,得到水乳般的交融。

三、品读“大事”,期盼“摇花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畅叙的是初读的感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就会发现“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大事”,对学生进行在“字法意识”唤醒: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感悟,体会什么事儿对自己而言是大事。“大事”一词,体现摇花在我生活之中地位之重,非同寻常,也体现作者炼字的精彩与巧妙。把握“大事”的重要,也就把握了摇花的分量,也就开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在品读“大事”一词时,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生活体验与独特感受作出不同解读:有的说是“考试”,有的说是“过年过节”,有的说是“过生日”,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评价;对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加以鼓励;摒弃“答案标准化”模式,倡导“答案多元化”弹性模式,这无疑也是一次探索。茶须品,品方能知味;与此同理,好的字词也许反复品味。

四、聚焦“留白”,切切摇花心

对“老是缠着母亲问”进行补白。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留白”手法,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艺术,都倍加推崇。这一创作手法也被中国作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不乏经典作品。所谓“填补空白”,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打开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从而构建文本的审美意蕴。“老是缠着母亲问”的文字背后隐含作者对摇桂花的焦急等待,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与感情渲染,填补文本的空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展开学生联想的翅膀,通过一次次情感体验朗读,层层深入作者焦急的内心,触摸那颗纯真如水的童心。学生不由自主地与小作者一起急切期待这场“摇花乐”。

五、分享快乐,沐浴桂花雨

首先,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中作者乐在哪里,触摸小作者快乐的支点,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点燃激情的火花,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中蕴涵的快乐。

通过对“喊”一词填补修饰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体验,不但体会出“兴奋不已、激动万分、快乐无比”的感受,而且在朗读中升华情感,濡染性情。

第5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关键词】品词析句;有舍有得;披文入情;引领花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124-02

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人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有人把栖息的蝴蝶比作花,还有人把年轻绚烂的人生比作花,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一书中,把课堂上的孩子和老师都比喻为花朵,进而把课堂分为与花有关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师生“都没开花”。教师和学生走入课堂之前,是一些可爱的、鲜亮的花骨朵,走出课堂之后依然是花骨朵。第二种境界,只有教师“开花”。课堂上,老师拼命“开花”,不管学生,课上完了,教师之花绽放了,但小花骨朵们依然如故。第三种境界,师生“共同开花”。教师不满足于只是自己在课堂上“开花”,而是努力使自己的开花过程具有一种奇妙的催生力,催生出那些小花骨朵跟他一起开花。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我们领悟出生命如花,课堂如花,教学如花。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师生“共同开花”的境界?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品词析句,助力花开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例如《麻雀》一文中有一处对老麻雀的描写: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里巧妙地用了一个“落”字。讲到此处时,笔者特意设置疑问:“难道老麻雀也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吗?”学生说:“老麻雀会飞,不是掉下来的。”笔者接着问:“那作者为什么用‘落’?”有的孩子说,说明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快;有的说,看到猎狗来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老麻雀想都没想就勇敢地飞下来了;还有的说是快速、笔直飞下来,坚定地落在猎狗面前……此处,对一个“落”字的品读,不仅帮助孩子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精炼,而且体会到了老麻雀这种为保护孩子,不惧一切的勇敢,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以及母爱的力量,升华了课文的情感。

二、有舍有得,引领花开

对于有的课文,我们要学会取舍。有舍有得方能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主要是指每一节课中,学生应该掌握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对新知识、技能的应用。它是一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堂课的`魂和主线。重点内容往往是学生要求掌握的,也是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呢?

一位老师教学《晏子使楚》时,在课开始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再巧妙地将学生从故事内容吸引到内容所要表达的重点――晏子语言的精妙中来,抓住晏子语言进行一一品读。例如:当楚王看晏子身材矮小,乘机侮辱晏子,让晏子钻狗洞时,晏子是如何让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迎接的?他的语言精妙在哪?

一个学生说:“出使狗国才钻狗洞,这句话真妙!楚王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只得打开大门迎接。”另一个学生说:“他没有直接表示不钻狗洞,而是问楚国是否是狗国,才让使臣钻狗洞。这让楚王无言以对,让他钻狗洞就是承认自己是狗国。”……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品读的过程中领悟晏子的聪明机智和优秀的口才。

教材中还有很多的课文都要求教师懂得取舍,重其所重,略其所略,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老师绝不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把握重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披文入情,催生花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情境教学法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引导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高尚的人品时,笔者主要抓住“邀请做客”这部分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和感悟。课文三次写到爬山虎,笔者引导学生找出这三次分别写在什么时候,学生依次找出:第一次是在刚到叶老家里时。笔者适时设问:“此时正值暑假,作者又是第一次去大作家的家,他此时心情将如何?”孩子们说肯定很激动。“看到爬山虎后激动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此刻的爬山虎让作者激动的心情平复了不少。笔者说:“是啊!看来这儿不但写了景,还写了作者此刻的心情。”这一总结性语言,为学习下面“情景交融”的写法打下伏笔。

接着让学生找出第二次描写,是在他们交谈时。笔者又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屋内,叶老正和“我”十分融洽地交谈着,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一抬头,看见落日余晖中的爬山虎。此时,屋内是 “融洽”的情;屋外是“浓浓”的景,这就是情景交融,这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第三次描写“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笔者适时设置疑问:这句话没有具体写景,为什么作者说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假如你们就是作家肖复兴,请你用“每当‘我’_______,就会想到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情感已经激发,一个个踊跃发言,有的说,每当“我”写作时,就会想到叶老对文的一丝不苟,脑海中就会浮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的说,每当“我”无意中翻到叶老亲手给我修改的作文稿纸时,就会想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的说,每当“我”想到叶老先生就会想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6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为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语文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语文组策划举办了“天骄杯”课文赏析比赛。2012年上半年,他们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各学年下册教材的赏析,2012年下半年进行了各学年上册教材的赏析。

这项活动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当中掀起了学习赏析的热潮。各学校领导也以此次比赛为契机,对教师进行了关于课文赏析的校本培训。教师们也借此机会研读、学习了如何赏析课文、赏析文学作品。为了使这项活动更加深入,哈尔滨市南岗区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特别聘请了《黑龙江教育》的执行总编辑魏永生老师,为部分获奖教师进行了专题讲座,现场点评教师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学习热情。

两届比赛从下发通知到评出结果,历时一年的时间,在近700篇作品中,涌现出了大批的好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教师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刊从两届比赛中遴选出6篇优秀作品推荐给广大读者,旨在和广大教师共享成长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有一首小诗《流云》: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声,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诗是美的,美从何处寻呢?宗白华先生告诉我们,细细雨丝中飘落的花瓣上跳跃着美,习习微风中飘来的水声流淌着美,黯黯天幕里摇坠着的孤星闪烁着美。美是不可定义,不可言说的感受,是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听到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的。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即是心灵。叶圣陶老先生在《荷花》一文中正是用美的心灵开启这一趟寻美之旅的。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这美便是从沁人心脾的花香起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见其花,先闻其香。美人有美态,好花有异香。请您闭起眼来轻轻皱起鼻冀,这一股随风而来的香味是不是已经让您陶醉了?仅是这香味就如此清新,娇美的荷花是不是更让人浮想联翩?

香味吸引我到荷花池边,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荷花,而是碧色连天的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阳光下,圆盘一样的荷叶,闪着光泽,绿得生机勃勃。它们在水面上铺展开,“挨挨挤挤”的。一阵风过,随波起伏。若这一池的白荷少了绿叶的映衬,美得也太孤单了些吧。可这花呢?哪去了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花调皮如此、可爱如此,宛若邻家小妹,单纯得让人怜爱。瞧它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真应了后面的这一句“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荷花,嫩黄的花蕊。只是这柔和的色调搭配在一起,不知消掉了多少暑夏的炎热。不只如此,空中飞舞的蝴蝶、嬉戏的蜻蜓、飘动的云朵,这些都映在如镜的水面上。一阵风过,花朵轻轻点头,荷叶随波浮动,这真是一幅“活的画”。是谁点染了灵动的色彩?是谁赋予它生机的想象呢?是大自然,是造物主,是万世之灵呀!

此时,你怎能不被吸引,不被陶醉呢?于是,“我”也化做了一朵白荷,是众多白荷中最美的那一朵。在微风中,我“翩翩起舞”,仿佛正是那曲妩媚的《踏歌》呀,摇曳生姿,妩媚动人。“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水中的我,素衣淡雅,我不禁吟到:“绿盘盈珠随水滨,菡萏素裙舞翩翩。谁道天色好光景?水镜照得美人颜。”蜻蜓立在我的身旁,向我诉说着他的快乐,小鱼徘徊在我的身旁,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这是一场好梦,梦醒了,美好仍留在梦中,留在心里,令人回味……

叶圣陶老先生用心灵开启的寻美的旅程,您是否感受到了呢?陶醉于其中了呢?叶老的心灵是美的,在《夜》这首小诗中,他写到“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叶老是将自己融入了星空,融入了宇宙,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荷花》中叶老情不自禁地也化身为一朵白荷,这也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忘我是一种境界,是发现美,感受美的高层享受。我们如何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忘我之境呢?唯有移情。移情,即听作者之所听、看作者之所看、感作者之所感,“身临其境,如见如闻”,将本我的感情投射进作者的心境中。我即是作者,我即是池塘中的那一朵白荷。思绪随着文字飞扬于荷花池边,悠游于水波之中。作者忘我,读者应先忘我,忘却自己读者的身份。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忘情于斯,得意于心,则美寓其间矣。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人们对于古松的三种态度,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如若我们仅仅本着分析文法的目的,只顾端着研究其写作风格的态度去读这篇文章,美又从何而谈呢?不如暂时“忘我”,先得其意再得其言。

叶老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对孩子的关爱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这篇文章是叶老先生为孩子们写的描摹景物的范文。从文法的角度再读读这篇小文,也许会发现另一种美。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仅两句话,作者便把时间、地点以及这一趟的主要目的写得简明扼要,恰到好处。此处,笔墨不多,如若太多渲染,反倒喧宾夺主,分不清主次了。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人们一定不陌生,但用起来恐怕就不容易了。如果把句子改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也能表现出花朵的姿态更异,但花朵的娇羞可爱,灵动可人的感觉就没有了。作者的观察如此细致,嫩黄色的小莲蓬,饱胀的花骨朵。在他的笔下显得那样生动、有灵气。丰富感受,把句子写具体,是叶老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把自己也写成了一朵白荷,以第一人称“我”写自己的想象,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写想象,并不是不着边际,应在情理之中,在情境之中。联系着前文想想,之所以作者此处写得入情入境,令人陶醉,是因为前面有对荷花池细致入微的描写做铺垫。从前文的描写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荷花的美丽,更感受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又是因为喜爱,才在结尾处情不自禁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白荷,做了一场十分美好的白日梦。

第7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一、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子的含义,往往是通过句中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中的深层内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彩等,是最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二、抓句式修辞以及句式特点

如排比句(增强语势)、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设问句(引发思考)等。解题思路:句式+表达作用。

三、抓描写角度

作者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人物描写的角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解题思路:描写角度+具体内容分析+表达的情感。

四、抓句子位置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中文首的句子在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的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上文,引出下文。文末的句子在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等。

总之,在记叙文的阅读中,遇到句子赏析题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事物特征,联系作者情感等作具体分析。参考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或通过(引用关键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句式特点、描写角度等),写出了(句子表层理解),表现了(句子深层理解),表达了(作者渗透其中的情感)。

兰根之力

何金海

我喜欢兰花,不仅是因为兰花香气扑鼻、沁人心脾,更是因为兰叶似剑常绿,四季如春,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兰花耐旱,出差十天半月的,不用浇水也不会渴死。

从种养花草到观察体味花草,有近二十个年头了。下班回家、双休日、特别是出差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阳台看我亲手栽种的那些花草盆景,无论是开花的,还是不开花的,都有属于自己最美的季节或者说是瞬间。就说这兰花吧!立冬前后我就可以从基部发现它悄悄生出的花蕾;开春后,随着气温的上升,花蕾迅速长高;达到一定积温后,会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向主人倾吐它的芳香。兰花的芳香可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每到兰花绽放的日子,我会将兰花从阳台搬到我的书房、卧室和客厅,让兰花醉人的馨香弥漫整个居室,滋润我的身心,我且享受着兰花给我带来的愉悦。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在给兰花浇水时,那水马上从花盆边上渗了出来。仔细一看,原来,那陶瓷的盆已裂开了一条缝。再抬眼看那兰花,始知兰花的叶子早已茂密如林,挤满了整个花盆。我顿悟:是花盆太小了,满足不了它年复一年的生长需求了。

第二天一早,我来不及洗漱,就来到阳台,将那盆兰花用力捧到凳子上,再仔细察看,发现盆里的泥土早已推上了盆口,那一定是兰花的根将泥土挤上来的;盆底中间漏水用的小孔挤满了兰花的根,扁扁地向四周伸张着;裂缝处已明显可见兰花的根已渗入缝中、齐刷刷地挤满了一排,白白的根尖看上去就像一排嗷嗷待哺的小嘴。我于心不忍,我得给它们安个新家,安个更大更宽敞的新家。

去花木市场买花盆的路上,我又突然思索:这次买了个更大的盆,那下次呢?再下次呢?我再悟:花盆再大,哪有大地大啊!阳台再好,哪有大自然好啊!于是我放弃了买大花盆的念头。我要将那盆兰花种到小区的花坛里,虽然花坛不属于大自然,但毕竟是个上百平方米的大花坛,够它生根发芽的了。

我只留下了两三枝兰花,继续种在那个有裂缝的花盆里,让它继续生根长叶、继续开花,以愉悦我的身心,芳香我的居室。

重新审视眼前这盆兰花,让我感慨万千:人,不也是如此吗?历史不也是如此吗?人生按七十年计算,花开花谢也就七十回,五千年历史也就七十分之一多点。七十年一个轮回快吗?与兰花一年开一次相比,慢了吧!可兰花一年一度,说快了吗?可叹的是:兰花在默默无闻的慢条斯理中,娇嫩柔弱的根竟将坚固的花盆都挤破了。由此,我想:它们多像那些智者、仁者啊!就算耗尽一生,只成功一次,也无怨无悔,无所畏惧。它们从来不会去理会什么时间、昼夜。当然时间也不会去催它们,任由它们去感悟,去发挥,这就是智者、仁者的力量和气度。

一盆小小的兰花,不急不慢,不骄不躁,该开花时迟不了,该生长时阻不住……

真是:天地万物,有容乃大,万物世界,淡定从容为上。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3期,有删改)

第8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记叙的线索大致有: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空间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5.以物品为线索;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另外,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即明线和暗线。

【阅读技法】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和表现手法,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把握记叙文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筛选整合法”。即,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来答题的方法。有时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直接摘抄;有时是筛选出相关的语句后据此整合成所需要的信息以形成答案。2.抓住重点语句法。重点语句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段落或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记叙性的文章中作为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关键。

【例题解析】

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

宣思

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每个季节都有一个开端,它打开了通往各个季节的门,它又像一句咒语,一旦读出,魔法显灵……四季中最让人温暖的是春天吧,它也拥有了最富有诗意的咒语。

雪花不再凝结,地上的花朵也像冬眠结束了,想要活动筋骨一样,慢慢睁开了眼,眼睫毛在阳光下颤动,拨动空气中细小浮尘,从一点触及开来,伸开双手,昂起了脑袋,哗变缓慢地张开,每一次向外张,都震动出细小声波,载着浮尘,随着风儿,传递给其他生命。燕子接收到讯号,飞回了温暖的故乡。小熊听到声波的颤动,睁开了眼,开始和蜜蜂抢蜂蜜。小草感受到了空中声弦的波动,从土地里扬起脸蛋,接受雨露的洗礼。树叶戴上耳机,花开的声音传入耳畔,于是跟着一张一吸。花开的声音传送到每个角落,点亮了所有失去颜色的事物,所有失去香味的味道,所有失去活力的跳动。万物都聆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它们虔诚地接收声音的召唤,把春天从睡梦中叫醒。

春天苏醒,张开它绿色的裙摆,跟随花开的声音,翩然起舞。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组成一首动感的舞曲。而舞曲的开端――花开的声音像盐粒一样,溶解在了绿色的衣裙中,消散开来,没有痕迹地烙在每一个角落。烙在繁盛的花海,烙在随意蔓延的绿意中,烙在小鸟飞行的路迹上,烙在温暖的阳光中,烙在一张张笑脸里。

笑脸里蕴涵的是希望吗?因为春天拂过脸庞,感受到了万物融合的暖意,所以就不禁笑了吧。分开来,再串联在一起,首尾连接,组成一个希望,呈现在春天的衣裙后。花开的声音是花对春天的呼唤,虽然细微,却绵延不绝,不曾终止,直到它真正来临。人们心中也会埋藏着这种声音吧。当你独自面对大雨时,当你看见好风景却无人分享时,当你仰望候鸟时,当你的孤单在北半球开放,然后寂寞在南半球收尾时,心中就会有一朵花在悄然开放,发出细小的声音,声音是如此微小,像一根针投入了大海中,激起不了海浪。但是有声音总是好的,至少证明你心中还没有放弃希望,还没有彻底绝望,像死人一样发不出声音。既然有花开的声音,何不让它更有力些,去唤醒沉睡在城堡的希望。这声音是希望的开端,它为希望打造了一道门,让希望的光线照进来,温暖蔓延每一寸肌肤。不要让这个开端毁灭,有开端,就有了希望。心的呼唤,千丝万缕地连接着希望。

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动花瓣,发出的声音以一个开端的姿态去触及你的骨骼,唤起了一丝一丝的光线,越来越多地织成希望,在你我心中铺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①哗变()②蔓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了考生的拼音拼写能力。做题时应仔细认真,尤其是拼音的调号,稍微不注意就会出错。另外,这类题目还可能涉及多音字,要注意多音字的辨音,辨音时应根据与这个字搭配的词语作出选择。

[解题误区]主要是音调标得不准确,同时多音字不能辨音。

[参考答案]huá màn

2.第一段中作者说“四季中最让人温暖的是春天吧,它也拥有了最富有诗意的咒语”,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解题指导]此题是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联系文章中“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这句话,只有结合语境,我们才能对重点语句理解准确。要紧紧围绕春天的特点“温暖”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这句话,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题句。所以阅读文章要注意中心句。

[解题误区]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分析,不能围绕“春季”来理解。

[参考答案]因为春天到来,雪花不再凝结,地上的花朵也像冬眠结束了;春天苏醒,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组成一首动感的舞曲;春天拂过脸庞,感受到了万物融合的暖意;花开的声音,可以唤醒沉睡在城堡的希望。(若用自己的话归纳,意思相近即可)

3.仔细品读第四段,归纳出作者为什么说“笑脸里蕴涵的是希望”。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考生阅读归纳的能力。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把文章通读,理解文章的中心,然后认真研读该段,抓住该段的重点词语,如:“笑脸”“希望”等,理解文章中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含义,认真思考,做出恰当的概括。注意语言要凝练,要有条理性。

[解题误区]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不会运用比喻的语言来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笑脸里可以感受到万物融合的暖意,是对春天的呼唤、对光明的渴望;既然有花开的声音,它便可以去唤醒沉睡在城堡中的希望;它为希望打造了一道门,让希望不再遥远;有开端,就有了希望。(意思相近即可)

4.如何理解全文最后一句话: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动花瓣,发出的声音以一个开端的姿态去触及你的骨骼,唤起了一丝一丝的光线,越来越多地织成希望,在你我心中铺张。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文章的段落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个段落的中心含义。解答这一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结尾。这一段首先是为了呼唤未来,呼唤希望。其次是照应前文,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即可。

[解题误区]不能深入理解文章,只是简单回答加强文章主题。不能抓住要点来总结。

[参考答案]这一句话放在文末,具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作者用心花来比喻人生,说明我们的人生也像花一样,鼓动花瓣,发出声音,在你我的开放声中,春天就会苏醒,我们的希望也就有了,这是在号召大家像花儿一样呼唤春天,呼唤未来,呼唤希望。(意思相近即可)

5.“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作者对春天情有独钟,你呢?你喜欢哪个季节,请简要说明理由。(不少于70字)

[解题指导]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这一问题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哪一季节情有独钟。同时回答符合题目要求,理由合理,语句通顺即可。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抓住这一季节的特点去写,不能泛泛而谈,还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范围。

[解题误区]思路混乱,答题没有条理;分析不全面,要点答不全;字数不足,回答过于简单化。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回答符合题目要求,理由合理,若语言特别优美或理由较有创意再酌情加分。

【拓展训练】

抬爱生命

张丽钧

邻居的大姐养了一只漂亮的白猫,她和我说起有关这只猫的故事――这只猫十分有趣,当它脏了,浑身的白毛呈现出灰黑颜色的时候,它就表现得十分不自爱,哪里不干净就专往哪里钻,要么钻到床底下,披一身尘土出来;要么钻到厨房的洗菜池下,弄一身油水出来。主人看它那副埋汰相,难免冲着它训斥责骂。它呢,地看着你,抗议般地龇牙叫两声,似乎在说:反正也这么脏了,再脏一点又怎样呢!但是,当它洗过澡,浑身的皮毛美丽光亮,它就会变得特别自爱起来,绝不往床下、洗菜池下钻,自赏地舔着漂亮的皮毛,连看人的眼神都显得十分自尊。

在一本书上读到一只狗的故事――这是一只勇猛而又忠诚的狗。一天夜里,狼来袭击主人家的羊,主人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和狼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万分危急的时刻,狗扑了上去,一下咬住了狼的喉咙,使恶狼瞬间毙命。主人带着他的爱犬一道返回了蒙古包,为了表达感激赏爱之情,主人赐给狗一条羊腿。狗欣然地接受了主人的赏赐,得意地享用起来。这时候,主人走过去,爱怜地抚摸爱犬毛茸茸的脑袋。狗顿时舍弃了美味的羊腿,乖巧地仰起头,撒娇般地低声呜呜着,专心享受这被主人的幸福时刻。

我的心,在这两个故事中久久驻留,我试图在这“阿猫阿狗”身上思忖人生,体悟人性。

我想,当一个人生活在一种失却尊严的环境中,一贯地被轻慢、被鄙视,反复地经受屈辱的心理体验,他就很容易滋生出一种“再脏一点又怎样”的无赖心理,不再自尊,不再自爱,在自暴自弃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相反,如果他被护爱,被尊重,他就会不自觉地向着更值得爱护和尊重的方向努力,竭力收敛自己,克制自己,将最美好的那一面展示出来,以期收获更多的肯定,也使自我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愉悦。

几乎没有人讨厌物质的奖赏,因为那是一种眼睛能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赞颂。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越是卓然的心灵越是看重精神的奖励。自我价值被认定的那一刻,美味的“羊腿”顿然显得无足轻重,这是因为,那一颗灵慧的心,那一腔赤诚的血,都未曾将获取“羊腿”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巨大的内驱力,源自一个生命渴盼被赏识、被抬爱的原始冲动。

不论你是谁――你若想提升一个人的尊严,就该设法保护好他现有的尊严,因为尊严能催生尊严;你若想促使一个人更好地实现生命价值,请不要忽略了对其精神层面的入微关照,因为精神能派生精神。

(选自《青春潮》)

探究练习

1.文章开头讲述一只猫和一只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联系前文说说语段五中的“美味的‘羊腿’”指什么?

3.发挥想象,从外貌、神态、心理等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扩充。(任选一句完成)

①(白猫)自赏地舔着漂亮的皮毛,连看人的眼神都显得十分自尊。

②(狗)撒娇般地低声呜呜着,专心享受这被主人的幸福时刻。

4.为什么说“你若想提升一个人的尊严,就该设法保护好他现有的尊严”,请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明原因。

5.作者认为怎样才是“抬爱生命”的做法?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的线索》

1.①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体悟。②引起读者兴趣。

2.物质的奖赏。

3.略。

第9篇:心中花开作文范文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河湟“花儿”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渗透到了河湟各民族中问。时至今日,人们对“花儿”的各种开发和利用名目繁多,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开发只是刚刚起步。在已经出现的产业化开发中。对其如何进行管理也不容忽视,文章在考察河湟“花儿”发展现状和产业开发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为所能及的分析。

河湟“花儿”概述

(一)河湟“花儿”的历史渊源

“花儿”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它属于民谣的范畴。民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当中即兴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河湟“花儿”也称青海“花儿”,是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花儿”的起源。学术界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认可,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花儿”起源于元明清时代的民族融合时期。在以后的各民族交流过程中。汉族将自己的民间歌谣和当时青海地区原有的民族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这种歌谣形式――“花儿”。

(二)河湟“花儿”的特征

“花儿”虽然是一种民间歌谣,是一种即兴创作的艺术形式,但它却有着相对严格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花儿”的曲令,简称令。奥妙之处是同一曲令不同的演唱又有不同的风格,虽然曲令相同却往往是“十唱九不同”。“花儿”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张亚雄先生曾经就将“花儿”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汉语”、“回调”、“番(藏)风”。“汉语”就是用青海方言来演唱,“回调”即演唱的曲令和调以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曲调为主:“番(藏)风”则是指演唱的风格高亢、激昂、嘹亮,具有藏民族的风格。

河湟的“花儿”的发展现状

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接轨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花儿”作为河湟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无法脱离这个过程。目前,河湟“花儿”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花儿”的学术研究理论与方法较为落后。导致音像传媒和口头传唱缺乏有力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理论指导

学术界对“花儿”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目前,市场上公开出版的有关“花儿”的文献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就是在这些少得可怜的文献中,也很难看到一些关于“花儿”前景的思考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足的设想。这对“花儿”的理论指导来说是一片空白。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影响了“花儿”成为青海品牌文化的速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

学术研究比较落后,也没有和“花儿”的传播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花儿”的学术研究和传播实践各自为阵,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种境况使本来就有着狭隘意识形态的“花儿”得不到适合时代特征的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引导,因而“花儿”传播很难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长久地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二)“花儿”界缺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问世,大多数“花儿”演唱者的受教育水平很低。“花儿”研究和演唱实践两方面的人才培养得不到保证,“花儿”事业的传承出现断代危机

虽然河湟“花儿”的曲令繁多,风格迥异,但好多由目往往重复,虽“十唱九不同”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缺少具有代表性和煽动性的作品,诸如《花儿与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之类的优秀作品寥寥无几。优秀的“花儿”剧本罕见。陈词滥调很难再适应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要。演喝者个人的知识和文化水平非常有限,阻碍了“花儿”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受教育程度低使“花儿”演唱者本身对“花儿”的产业化问题缺乏战略性眼光,在演唱和填词上很难有所突破。

在都市文化的强大冲击下,“花儿”的这种传统文化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这种文化艺术的了解更少了。“花儿”反映的内容多为朴实的田园生活,“洋文化”始终排挤和嫌弃着“土文化”的土气。意识形态的差距使“花儿”这种“土文化”失去了一些青年人们的青睐,群众基础正在减弱。

(三)“花儿”的文化品牌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人们对“花儿”的认识和理解的层次还比较浅薄。“花儿”事业的发展得不到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花儿”的文化品牌问题最早是由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套长、青海民问文艺家协套副主席藤晓天先生提出来的。“花儿”文化品牌问题的提出得到了社会的赞同,但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这种文化的研究没有列入政府的科研规划。新闻、宣传、文化部门尚未形成共识。

关于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研究的层次,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使学术研究和“花儿”的传播发展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协调发展

理论研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花儿”的发展方向,要以战略的眼光看清“花儿”未来的命运,要让“花儿”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散式地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理论研究要向宣传青海的各种文化资源做贡献,“花儿”本身就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花儿”采宣传河湟地区的文化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理论研究要为“花儿”演唱者实践搭建平台,开拓空间,提供机遇和机会,要让这种传统文化走出去。然而,走出去的根本前提是理论研究要过关,既要把这种文化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做到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所谓文化心理就是指客观世界的文化底反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所以理论研究还要重视人们的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分析和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动态,关注市场动向,扬长避短,使“花儿”在文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地位。

(二)要加快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尽快包装出几个优秀的、能够在外界打出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物出来,为“花儿”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在事物的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

“信天游”等,它们同样是属于民间艺术文化体系,若干年前的社会知名度和产业化水平也不是很乐观,但是随着像赵本山、潘长江、阿宝等一些优秀人物的出现和精彩演绎。使这两种民间文化很快走上了一个巅峰。河湟“花儿”的发展何不“东施效颦”。也学学别人的发展思路呢?当然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旧体制和老观念始终是新思路面前的绊脚石,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要不能说一两个已经成名的“花儿”歌手带出来的学徒就是人才的培养,这里所指的人才培养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结构体系的、比较规范和科学的“花儿”艺术人才的开发。这种开发要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要在大众中形成一种保护和开发民族艺术文化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要把政府、社套以及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所培养出的人才也才有可能为“花儿”事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文化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花儿”的文化品牌建设意识,进一步提高“花儿”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层次。挖掘深度,认清市场,把握人们的文化需求心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花儿”的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展现河湟地区的风土人情

近年来,我省积极举办了一些有利于青海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型活动。“中国青海郁金香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省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的举办。为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花儿”要瞅准这个机会,把握好这个机遇,在大型公开场合中把握住宣传的机会和力度,将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相结合,把建设现代生活的东西注入到“花儿”领域中来。“花儿”不仅仅要体现河湟地区广大农民的心声。同时还要体现全体西部建设者们的心声。在包装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民族特色,把纯正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注入到“花儿”当中去,要将“花儿”作为河湟地区的一种代言方式,以“花”为媒,充分展示青海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外界更清楚地认识青海,了解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