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为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05%的年度节能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年度县市区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指标计划的通知》(**政〔20**〕10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将20**年度各乡(镇、区)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指标计划进行分解:

一、节能目标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分解下达年度节能指标计划是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的重要措施,各乡(镇、区)和各重点耗能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本通知下达的20**年度节能指标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作为市政府对各乡(镇、区)和各重点耗能企业年度节能目标评价考核认定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节能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认真做好节能指标计划的分解和落实

市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三个办法的通知》(**政〔20**〕73号)要求,对各乡(镇、区)年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含5000吨)、5万吨标准煤以下的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和评价考核。年耗能在5万吨标准煤以上(含5万吨)的重点耗能企业,由省、**市另行组织评价考核。

市发改委会同市统计局综合各重点耗能企业报送的能耗统计相关数据,结合企业前三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核定重点耗能企业20**年节能指标计划(见附件)。各重点耗能企业要综合本企业产品结构、能源消耗特点,将年度节能指标分解下达至各车间、班组和个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年度节能指标圆满完成。

各乡(镇、区)要在确保完成年度节能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乡(镇、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区位情况、能源自给水平和高耗能产业、企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将节能指标分解下达至各相关企业。新晨

三、加强节能指标计划实施、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2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资源消耗会计; 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 经济 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不可忽视。而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会计的新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与应用作一比较和分析。

一、制造成本法

(一)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产品成本的 计算 无关。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WWw.133229.coM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但因为比重较小,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又因为该方法的简便易行,被多数制造业企业乐于采用。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制造成本法正适用时,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现今该比例不到1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

2.期间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但是,有些期间费用虽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却与产品成本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前提下,产品投产前的研发费用增加较多,但是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生产费用,制造成本法没有将其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是计入了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不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计算。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也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

3.人工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成本项目中所致的人工费用的核算包含两部分:直接人工费用(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计入制造费用的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也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性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经营、技术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一度曾与多数制造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需要有新的发展,或者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替代他。而这时,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二、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1971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伯(robin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年简称为abc(aetivity-basedcosting),从此作业成本法被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其理论日臻成熟。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三)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现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有困难。传统 会计 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应用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 企业 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2.核算中作业划分的难题。首先,传统作业成本法下,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对于未来的作业,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若是仍按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3.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 计算 和分配的正确性。

鉴于作业成本法以上所述的在成本核算中的局限性,需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资源消耗会计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与改进。

三、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缩写rca)是于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是一种总括的、能动而综合的成本会计系统;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的产物(clinton、keys,2002)。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特点

1.核算对象。资源消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资源。资源消耗会计认为企业存在服务于其他资源的资源,因此,核算对象不仅包括为作业提供服务的资源,还包括资源自身消耗的资源,即资源交互消耗产生的成本。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资源消耗过程,从而准确地计算资源成本。

2.核算方法与核算过程。采用资源消耗会计法在核算成本时,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资源动因由“资源作业”和“资源资源”的因果关系共同确定,其中包括“资源作业”的直接分配资源动因以及“资源资源”的交互分配资源动因。根据资源动因划分后的资源结集点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所有发生的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因为细分以后每个结集点都只有一个“动因”、一个成本对象,因此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的计量单位。然后将结集点的资源消耗分配计入所划分的作业中。最后再计入产品成本中。因此,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过程为: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其中,资源结集点的划分依据为资源动因,作业的划分依据为成本动因。在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向作业分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非货币的量化指标,在由作业向产品分配计算成本时才同时使用了货币指标和量化指标。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地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二)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成本的优势简述

上述对资源消耗会计在成本核算中的特点可以看到,该种方法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美国作业成本法(abc)相结合,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作业成本法中的种种弊端、问题。因而成为成本核算的 发展 趋势。

四、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及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

假设某制造企业的生产区域#1某月发生的有关费用如表1。

1.制造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生产a、b、c三种产品,本月生产工时数分别为2 000、1 200、1 600(单位:小时),计算如表2所示。

2.作业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从事两项作业: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通过这两项作业产出a、b、c三种产品。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的成本划分为以下两项作业(资源—作业),如表3、表4所示。

接着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5所示。

3.资源消耗会计应用(假设条件与作业成本法应用时相同)。首先,根据该生产区域的两种产出(机械和人工),即资源动因分为两个资源结集点:人力资源结集点和机械资源结集点,如表6、表7所示(资源动因—资源结集点)。接着,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划分为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两项作业,将两个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分配给以下两项作业(成本动因—作业,资源—作业),如表8、表9所示。最后,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10所示。

(二)三种方法应用的评价分析

通过三种方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制造成本法中,生产区域归集的四个费用项目均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在分配时,首先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其次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单的—生产工时;作业成本法中,首先根据成本动因划分作业,然后将生产区域的资源消耗分配至各项作业,再根据各不同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将各项作业分配所得的资源消耗分配给各不同产品,在这儿,资源的消耗仅以货币计量。资源消耗会计下,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将生产区域归集的费用分配至不同的结集点,每个结集点的成本动因只有一个,然后将资源结集点的产出分配给不同的作业,再由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给各不同的产品。

在应用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制造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受分配标准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该方法在选择费用分配标准时是单一的、不 科学 的,会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每项作业可能会有两个或以上的成本动因,因而会有不同的产出单位,但是作业成本法未加考虑,如上例,在确定作业点分配的费用时,不划分人工工时与机械小时,统一分配,一方面不能得到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资源消耗会计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货币和非货币计量信息,并且企业可以资源结集点为中心,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反馈及成本预算,是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当然,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会有它的缺陷,在实践中,还有待检验和不断地完善。

【主要 参考 文献 】

[1] 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

第3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年是实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最后一年。为确保我州“十一五”公共机构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和打好“十二五”节能工作的基础,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公共机构年节能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38号)要求,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深入宣传,切实改善公共机构用能现状,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公共机构“十一五”后两年节能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政办发〔〕162号)要求,年我州公共机构节能目标任务:一是全面建立能耗统计与管理体系,完成年能耗统计和报送工作,实现“十一五”期间节水、节电、节油、节材、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总体水平降低20%以上的任务目标;二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乡级以上公共机构办公区域节能灯使用率达到100%;三是创建节水、节电、节油、节材试点示范单位。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节能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经费落实到位,确保节能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建立能耗统计体系,扎实开展能耗统计工作

公共机构能耗统计是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管理手段,各级公共机构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系,认真做好年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全面准确掌握用能底数。逐步建立起能耗统计信息管理平台,按时做好本单位能耗数据统计上报工作,确保我州节能目标的全面完成。

(三)加快能源审计步伐

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机构能源使用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公共机构进行能源审计,提出合理使用能源的建议,审查年度节能计划、能源水泵定额执行情况,检查能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四)创建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油、节材试点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带动全州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进一步搞好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工作

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州“十一五”公共机构节能降耗目标的重要措施。今年是中央财政实施节能照明灯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各县、各部门要提前计划、统筹安排,切实做好节能灯的推广工作。

(六)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

要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专项检查,采取平时抽查与年终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州公共机构年节能工作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推行公共机构节能审计管理。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检查、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单位节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4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地铁通号公司;物资管理;计算机应用

北京地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六九年第一条线路开通运营到现在的三十七年中,先后开通了环线、十三号线和八通线,从全程十几公里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公里。现在四号线、五号线也在施工建设中。

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通号公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我们从几个人发展到一千多人,从几个班组发展到几十个班组,忙于繁杂的事物处理,没有精力提高管理水平,这样,过去的二级物资管理模式和靠人工报送计划、手工开据发料的发料的物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了。为了提高通号公司物资管理水平,更好地控制采购、供应成本,减少企业每天的请购、询价、采购、进库、验收、发料、领料等耗用的大量的人力资源,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减少呆滞积压和贬值报废,提高工作效率,做好企业经济核算,急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数据库存储技术,在地铁通号公司部门内建立起全局性的物资管理系统,提高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地铁发展的需要。

北京地铁通号公司物资管理系统是根据地铁公司物资管理原则和通号公司物资管理流程以及物资流通的实际情况,采用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拖自行设计开发的物资管理系统。该系统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遵循物资流通全过程监督控制的原则;利用现有通信资源,结合目前广泛应用的Internet技术,使科学的管理理念得以顺利实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物资状况的准确性,节约了资金。

1系统设计目标

建立基于IT的通号公司物资管理系统,实现地铁通号存及消耗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降低物资管理成本,提高物资使用效率;改革并优化原有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实现物资需求的计划申请、审批和分配,加强对计划的考核分析,提高兑现率;实现物资的采购、库存、资金等方面的全程监控;由事后分析向事前控制转变,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使点库存变为网库存,准确掌握库存情况,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和呆滞积压;加强对计划的考核分析,提高兑现率;把物资部门有关人员从繁杂的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该系统的应用将不断提升地铁通号的物资物资管理水平,使物资管理和采购供应工作更加高效、规范、有序。

2物资系统管理模式

根据地铁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通号公司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物资管理模式。三级管理是指地铁通号公司对材料科的管理;材料科对下属车间的管理;和各车间对下属班组的管理。两级核算:是指公司材料科对各车间的核算和车间对下属各班组的核算。

2.1材料科对车间的一级核算

是材料科以各车间为单位,开据发料单,实为库存转移,公司根据发料单列为维修成本。

2.2车间对班组的核算

主要是对班组实际消耗的费用进行核算。通过核算,真实地反映出设备的维修成本

3系统分析

3.1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

地铁公司的生产任务是安全运营,它的特点是点多、线长,维修任务急,因此有必要实行物资储备定额管理。把物资合理的储备到第一现场,为生产维修提供可靠的物资保证。从而实现地铁的安全运营。

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通过消耗记录能够自动生成定额内物资的请领计划,通过系统完成分配,发放和备料等功能。

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还包括临时计划系统和互换件系统,通过系统完成临时计划和互换件备品物资的发放。

3.1.1互换件子系统

为了核算的需要,我们把两千元以上且不属于设备的材料定义为互换件。这部分材料具有使用频率高、易损坏、互换性强、具有相对整体的特点。经过维修可再次使用的特点,占维修物资成本的70%以上。通过本系统完成互换件物资的发放。

3.1.2临时任务子系统

确保运营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在年计划中无法预见的临时性抢修抢险和其它任务,定义为临时任务。临时任务所需物资,是非物资定额的项目内的物资。由于临时生产任务施工区域分布广、累积数量大,并具有一定的常规性、零散性、和时效性特点。因此,临时生产任务发生的物资,要单独核算。

3.1.3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流程图

本系统根据期初库存、本期定额、(临时计划)和消耗纪录,通过公式计算出物资请领数量,从而自动完成物资计划的申报。根据计划完成物资采购后,材料科对各车间发料,完成物资的第一次分配。车间材料员根据第一次分配单据和各班组请领计划对班组进行发料,完成物资的第二次分配。库管员通过系统打印出第二次物资分配单据,备料送货到现场,从而完成物资计划、分配、发放的全过程(见图2)。3.2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

3.2.1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

根据通号公司的实际情况,一些车间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物资管理不能采用储备定额的管理方式。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就是为了完成非定额单位物资的计划、分配和发放工作。

3.2.2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流程

与储备定额子系统的区别就在于计划不是自动生成的,是车间材料员网上申报的。

3.3工具定额管理子系统

3.3.1工具定额管理子系统

为完成设备维修工作,根据设备维修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制定工具配发定额。工具作为生产消耗品,其发生费用应列为生产维消耗费,通过工具定额子系统完成工具管理。

3.3.2工具管理子系统流程

根据计划申报、到期时限、定额补充自动生成计划,进而完成工具的发放。

3.4统计分析子系统

3.4.1统计分析子系统

主要完成各项统计指标。根据物资发放和物资消耗进行统计分析,实时反映出车间的物资动态、班组的物资动态、物资消耗方向、和全公司综合的物资动态。

3.4.2.统计分析子系统流程(见图4)。4.系统功能分析

4.1自动申报用料计划

本系统将期初库存数量、定额数量和本月消耗数量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公式将自动计算出下月的物资请领数量,从而完成计划的申报。

4.2物资的二次分配

各车间的物资员,根据当月材料科的发料凭证,在网上对各班组发料,从而完成物资的二次分配。

4.3消耗记录

各车间材料员根据下属各班组当月实际用料的消耗单,在网上登记消耗,记录物资的使用方向,也就是记录每项物资分别消耗在哪个设备上,通过消耗记录可以计算出全年每台设备的维修成本,为企业核算资金制定计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4.4统计分析

系统通过物资的发放记录、消耗记录、请领记录自动生成物资的消耗统计表、物资的发放统计表、工区消耗动态表。通过统计分析,为企业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减少物耗提供了资料。

4.5具有修改和查询功能

车间材料员可在网上修改不正确的发料记录和消耗记录。材料科管理员可以通过本系统随时查询各车间的请领数量、发料请况、消耗动态,从而实现对物资流通全过程的监控。

5.系统机构设计的特点

(1)、该系统充分利用了通号公司的通信资源PSNT系统,结合先进的因特奈特和VLAN技术,在不增加任何线缆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了远程交互通信,实时监视控制着物资流通的全过程。只要是合法用户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入该系统。

(2)、该网络系统在应用因特奈特技术的同时引入了数据库和动态网页ASP技术,使每一个终端用户无需特殊设置即可实时的进行数据交换。

(3)、客户端数据汇集到服务器,经预先设置的数学模型自动运算后,将结果实时返回到客户端,所以数据集中准确,并相对两个以上的用户而言实现了实时交互。

(4)、整个系统是在严格的权限规定的范围内运行,材料科权限最高,可以实时观察到所有数据运算结果,并可根据结果实施控制。

6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6.1做到了成本费用心中有数

由于各个“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快捷地统计各种数据,使企业对成本分析有据可依,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其具有强大查询功能,通过对工区消耗和物资发放的实时统计和准确分析,准确地核算出设备的维修成本,为企业制定资金计划合理使资金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的严密性和针对性。

6.2实现了库存储备的科学化控制

本系统注重成本过程控制,建立基于IT的物资管理系统,实现网库存,基层单位能大幅降低库存储备使库存设计最合理,同时适度增加供应部门的库存,将较大程度地降低全局的库存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减少呆滞和积压。

6.3加快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步伐

通过应用该程序可完全实现成本预算的准确下达、科学控制和及时调整,大大加速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进程,更有助于建立及时暴露问题的成本预警机制和全段预算管理控制网络体系,使出现的异常信息马上得以利用,并由专人负责跟踪考核,可将大量的成本管理问题消灭在生产过程当中,控制在萌芽状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应用效果。此外,通过应用开发该微机物控管理系统,可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核算的真实准确性,整体提高企业科学化、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6.4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通过开发、建立多个信息查询和管理控制点,使各车间物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控互控,加速了信息传递的快捷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用效果,全面形成了以信息传输为控制防线,以各程序功能模块为控制火力点,对成本、物资、资金实行集约化控制、整合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的管理格局。

第5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ERP管理系统 合金料消耗监控系统 降低成本

BW系统的理念是通过数据仓库模块的搭建,从SAP系统或非SAP系统海量数据信息中采集挖掘出最有价值的数据通过抽取、存储、分析和管理提供一个集成的、快速数据展示的平台。以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从而使企业对市场反应更灵敏快捷,整个企业也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现有ERP管理系统中,SAP系统中的各订单计划消耗量以BOM形式体现,不能直观反映出每个钢种合金消耗是否按照要求投料,管理部室只能在事后对多有消耗进行对比分析,既费时又费力。通过把消耗量抽取到BW系统后进行后期的数据整合,同时融入财务分析方法,将合金料消耗量和消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EXCEL的格式直接体现出消耗物料价格差异和消耗数量差异。通过分析结果,对后期生产的各钢种合金消耗下达具体指标,以达到控制成本目的。

1 实施的难点

1.1 不能作为主数据实现

合金物料计划消耗量是物料BOM清单中的一部分,一般说来可以作为物料主数据的属性实现,但计划消耗数量是需要生产物料和消耗物料两个指标同时来确定,在BW中难以用主数据实现。

1.2 不能单纯作为业务数据实现

业务数据是必须要有“时间”这个指标作为运行报表的必要条件,否则系统不能判断你需要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数据。物料的BOM不涉及“时间”,而实际消耗数量是作为业务数据每天上传到信息块中有“时间”,因此不能通过多信息块将两个独立的信息块关联实现。

1.3 同一个牌号下同一个消耗的物料取一个计划消耗数量,按照惯例建模型数据会累加

如果直接取数,计划数量会根据业务数据的条目成倍增加。

例如业务数据BOM清单如下表:

业务数据实际数量如下表:

将计划数量和实际数量进行整合:

报表运行7月份显示的结果:

对于Y03060002物料消耗的计划数量应该是21,而不是两笔相加得出的42。

1.4 BW自身处理数据方式

以上技术上的难点只能通过写程序来控制,正常的模型建立不能满足以上的需求,但写代码有个弊端,BW是把数据按条目数打成几个包来处理,数据处理是按包运算而不是对整个数据运行。第一个包先运行程序,完成后第二个包再重新运行程序完成,这样不能保证处理的物料都在一个包里,可能分散到几个包,依然不能保证同一个牌号下同一个消耗的物料取一个计划消耗数量。

2 实施具体过程

2.1 从SAP系统中找到计划消耗量的来源,建立“合金消耗量统计”数据源。

2.2 在BW中建立“合金消耗量统计”信息源。

2.3 建立“合金消耗量统计”信息块。

2.4 建立更新规则,把信息源连接到信息块中,由于数据源里没有成本中心,所以需要手工写程序区分电炉的物料还是转炉的物料,物料第一位是7开头的是电炉产物料,8开头的是转炉产物料。

计划消耗数量是物料的属性,没有日期的,也需要通过程序来定义日期,通过运行报表都是第二个月初查看上个月的数据,所以自己定义取系统上月。

数据源里只有物料没有牌号和执行标准,需要从物料主数据取到牌号和执行标准;和实际消耗的物料相比,当月没有消耗的不取计划量;同一牌号、同一消耗物料,同一执行标准只取一条,执行标准是国标的取国标物料,没有国标的随意。这些要求都通过更新规则的程序来实现。

2.5 做信息包,分成两个包来抽数,目的是使每次抽取的数只有一个包,这样才能确保上面的程序有效。

2.6 把合金消耗量统计的模型和系统已有的实际消耗量模型做成多信息块。

2.7 报表查询和工作薄的实现。

2.8 给使用部门配置权限。

2.9 运行报表:进入BW生产系统,找到相关文件名,双击,在弹出的条件框中输入查询日期,执行即可。

输入条件:

运行结果:

3 使用效果

第6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在炼化工程项目中,物资消耗越多,工程成本越大;在不少石化企业里,由于炼化装置的特殊性,部分定额计算复杂,影响因素多,物资管理超定额、超标准的消耗是较为常见的。加上有部分工程项目涉及工程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需结合工程项目特性,进行返工重修并更换一些设备及材料,消耗的物资难以精确计算,造成企业责任制属地不清,质量和效益难以紧密挂钩,返工超耗都由企业承担。另外,由于设计变更较多,也会浪费许多人力和物资。如:公司通过对工程项目物资的统计分析,发现2011-2013年,每年工程项目造成工程余料都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仪表、电器、管材配件类物资居多。

2物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物资管理方法及手段落后

石化企业目前的物资管理尚处于传统管理阶段,突出表现在工程物资的计划申报、领用、保管环节缺乏科学合理评价及程序,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计划申报随意性大,采购单位对现场物资的需求不能及时掌握,有时往往违背供求规律和施工季节特点。

2.2物资消耗定额不准

工程物资消耗定额不准或不配套,是造成物资浪费的原因。一是部分物资消耗定额不符合实际,缺乏合理性,执行效果差;二是部分物资根本没有消耗定额,物资消耗失控;三是物料消耗不能与工程经济核算紧密挂钩,不严格执行物资消耗定额,无明确的奖罚制度。如检维修项目中所需备品配件管理不到位,具体表现为:(1)专业管理部门对上报的配件计划,没有从公司范围内对同型号、同生产厂家设备配件进行统一审核,未统筹建立消耗定额储备。(2)配件计划存在重复、超量申报现象,造成积压。如乙烯厂离心式压缩机配件低压缸干气密封PDGS1储备4套,积压资金552万元;造粒机CMP308切刀储备306件,积压资金371万元;离心水泵配件B5S3汽封储备16件,积压资金689万元;以上共造成物资积压1600余万元。(3)配件消耗定额计划申报准确率不高,造成积压。如炼油厂申报的换热器管束计划2台,准备联合检修使用,但到货后却没有实施,积压资金154万元;热电厂申报的210条板式换热器密封胶条采购计划,原本计划全部更换密封胶条,但到货后却没有更换,积压资金11万元。

2.3工程设计变更造成物资积压

工程项目中的设计余量及变更、工期延误甚至项目取消等会造成物资积压、浪费。如在工程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存在:

(1)设计与实际用料偏差较大造成积压,如新区乙烯装置裂解炉增加空气预热器项目用无缝钢管(规格为。406.4mm,12.7mm,API5LGR.B),原设计量为123.55t,实际只领用86.25t,剩余37.3t;新区乙烯苯乙烯装置氢气压缩机安全隐患项目气源分配器,原设计量为14个,实际只领用了1个,积压13个。

(2)项目实施周期跨度大,而设计为一次性出图,造成设备、材料积压,如炼油厂罐区安全隐患治理项目,项目现场工程进度缓慢,物资数年后才能完成消耗。

(3)施工周期紧、施工力量组织不到位,计划申报未考虑进口物资的合理交货期而造成积压,如2011年大修乙烯联合车间锅炉给水泵项目中。N355.6mm、136kg气动V型调节球阀,。N250mm高压手动闸阀、。N152.4mm高压手动截止阀、。N300mm中压手动闸阀均是到货后,工程项目已完结,共计198.56万元。

(4)因无法实现现场能量隔离或因施工条件不具备而导致项目取消或变更造成物资积压,如:热电厂锅炉车间的J阀回料腿松动风割除项目50只手动蝶阀,库存金额80万元;乙烯厂2011年大修的部分阀门维修包,库存积压达上百万元,均属此种情况。

(5)设计质量及深度缺乏专业部门审核把关,现场核实工作不细致,设计监督不到位造成积压。如:炼油厂罐区隐患治理项目准备将雷达液位计信号引入工作控制机,设计没有考虑新增控制柜没有室内空间;炼油厂联合加热炉隐患整改设计蓝图没有考虑到基础与地下管网碰头问题,最终导致设计变更。

3统计分析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1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目前,炼化企业多引入ERP系统来实现对其整个物资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ERP中BW系统导出的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如对项目物资采购计划和实际领用量、历年物资消耗统计资料、资金预算等进行统计,给出工程项目物资报表;找出在执行中常常出现偏差且价值高的物资,供管理人员检查、分析和查定,并验证查定的结果,为分析定额和修订定额提供依据。

3.2有助于强化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过程控制

(1)严格审核物资计划的上报,关注物资计划各环节的执行情况。乙烯厂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由专人负责对项目立项、设计进度、材料、设备采购跟踪、施工组织及后期项目评价等进行全过程管理。(2)建立物资专业管理的各类台账,从而确保物资计划的申报、执行、到货、库存等的有效控制。(3)合理下达工程项目物资指标。2013年公司下达工程项目物资计划准确率指标,定期对公司所有项目物资计划准确率进行追踪、清查,及时发现项目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给决策者,避免造成损失。

3.3衡量物资管理水平

统计报表可作为衡量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水平高低、经济效益优劣的重要标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是进行物资管理的核心。可以通过统计物资消耗定额、物资计划准确率、及时率、工程物资余料等指标,综合分析工程预算,同时结合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衡量此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水平。如:通过对物资统计报表的分析,2013年公司将维修项目配件计划审批工作作为重点,严格审批。

4利用统计工作指导制订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措施

4.1优化统计的信息职能,为加强工程项目物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公司从2013年4月起对检维修工程备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备件信息共享;随着备品配件系统数据的积累,逐步实现配件的历史消耗查询、消耗统计、更换周期、使用寿命计算、理论储备定额计算等功能,为配件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数据统计和理论依据。同时,通过统计报表分析,优化备件信息系统,建立预警机制、实现自动平库利库,采用科学管理手段,提升备件管理水平。公司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基础资料的搜集采取集中管理法,各分厂物调中心建立一套全厂完整的工程项目物资领用台帐,汇总编表,并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工程管理部门进行联网,提高统计的时效性,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分析、掌握工程物资管理状况。

4.2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结合工作需要,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咨询意见及预测,给决策者提供参考。如对炼化检维修项目中事故类配件进行专题分析,发现石化公司检、维修项目事故件配置不合理,科学性差,库存金额高、周转慢,由机动部门牵头对各厂的主要备品配件做三年消耗规律分析。具体做法为:(1)成立机动配件管理技术专家组,改变管理模式,依据设备分类确定不同类型配件的最低储备定额,逐步将安全储备定额转变为最低储备定额,为采购、储备提供依据。(2)继续严格配件计划审核、审批,控制事故件的采购数量,加强采购前平库利库管理,使备品配件计划采购量逐步趋于合理。(3)实行转动设备配件计划由钳工车间提报制度。机动配件的采购计划分为转动设备和静设备配件两部分分别提报,转动设备配件由钳工提报,生产车间审核;静设备配件由生产车间提报,发挥专业特长,同时利用ERP系统的费用控制功能,进行限额采购和指标控制,并与奖惩挂钩。

4.3预警监督职能

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项目物资余料造成的库存持久升高可在物资库存报表中反映出来,起到预警监督作用。如:在整个工程物资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会出现一些决策和目标的不和谐,如因人为因素造成物资超存储,其库存会在统计月报中反映出来,可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少库存,促进资金流动,加速物资周转。

5结束语

第7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成本管理是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都同成本管理有着紧密联系,都会反映到成本上。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不仅能够节约费用,并且能提高管理水平。

二、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

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和考核。

1.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加强成本事前管理的重要手段。成本预测的目的,一方面为企业降低成本指出方向;另一方面确定目标成本,为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2.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以货币形式规定计划期内工程项目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以及为保证成本计划实施所采取的主要方案。编制成本计划就是确定计划期的计划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3.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在维修生产施工过程中,依据成本计划,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对成本偏差进行经常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把成本费用限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内,以达到预期降低成本的目标。

4.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就是要确定维修工程的实际耗费,考核维修工程的经济效果。为了正确地对维修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必须合理地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5.成本分析和考核

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维修工程耗费和支出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为今后成本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成本分析主要是利用成本核算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全面分析、了解成本变动情况,找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形成的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潜力。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对成本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定期对成本计划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为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三、结合车辆维修,考虑前期工作

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降低成本,通过对维修工程施工中各项耗费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以便用最少的消耗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结合我们目前的车辆维修的具体情况,要想实施成本管理需要我们从现在起准备许多工作。

1.成本预测方面

1)收集至少三年的车辆维修总成本及各项分成本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如:日检修程成本;月修修程成本;定修修程成本等。

2)收集同行业的车辆维修的各项成本指标。

在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车辆自身的特点制定可行性预测目标。

2.成本计划方面

1)了解计划期各个修程的预期成本指标,例如日检修程成本200元;月修修程成本4000元;定修修程成本8000元。

2)了解上年度的修程完成情况及历史最好水平。

3)了解车辆维修物资的市场价格及劳动工资。

4)知道上级领导部门的降低成本的建议及年度的总体要求。

根据以上数据指定可行性检修修程计划。检修修程计划要将降低成本的指标分解到职能系统和各有关环节上。如技术职能系统,成本控制职能系统,班组日常管理系统等。

3.成本控制方面

1)依据各修程的具体成本目标,控制直接成本,除了要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外,最基本的是在维修过程中,落实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经常把实际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与各种消耗定额及预算中各相应的分部分项的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异,并找出成本差异发生的因素和主客观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正。

2)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制度,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分工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成本管理制度,使各职能系统都来加强成本的控制与监督。成本控制系统负责组织编制维修生产计划,搞好作业安排,确保维修工程顺利开展;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健全材料的收、发、领、退制度,按期提供材料耗用和结余等有关成本资料,归口负责降低材料成本。技术部门负责制定与贯彻技术措施计划,确保维修质量,加速维修进度,节约用工用料,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发生事故;班组日常管理系统负责执行劳动定额,改善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负责降低人工费。

4.成本核算方面

划分各修程维修范围,明确消耗成本对象。维修成本核算对象一经确定后,各不得任意变更。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填写清楚,以便归集各个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和计算维修成本。

第8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统计;企业管理;航材

中图分类号: F222

1 航材消耗统计在航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按照航材管理的特点和惯例,器材大致分为二大类:周转件、消耗件。

(1)周转件:是指价值较高、经修复可重复使用的部件,报废率接近0,此类器材一般以序号进行跟踪记录。

(2)消耗件:是指发生故障或拆换后就要报废的零件,价值较低,消耗较大,不可修理或修理不经济。此类器材一般以批次进行跟踪管理。比如:标准件螺钉。对于此类器材的计划,应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掌握其规律,设置重订货周期,安全库存点以保证飞机需要和降低库存占用资金。消耗件则又可细分为:器材包、标准件、一般消耗件、金属原材料、非金属原材料、油料、化工品、可修易损件等。

航材的统计工作,尤其是消耗件的统计工作,是对航空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航空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航材计划工作是航材管理的中心环节,计划人员控制着全部库存费用和向生产部门提供服务之间的平衡,在航材部门起着龙头作用。因此,要做好航材管理工作,首要是做好航材计划管理,而这都离不开对航材的统计工作。统计工作为企业管理的各环节提供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提出加强航材统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最佳库存(可获得性)控制,向通用航空部门提供可靠的产品。

2 航材消耗统计工作的目标分析

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目前大多数公司的统计还是为上级部门服务为主,仅在于报表数据的搜集并进行简单的加减和汇总。统计工作习惯于简单的数字说明而缺少系统的深层分析,习惯于确定性分析而缺少对不确定性的分析,满足于做总结而缺少有参考价值、有远见的建议,这些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对统计的需求。航材管理的实质即对器材的管理,计划和控制则是有效实施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以往的航空公司的运作模式大都是通过生产部门提交的需求量来完成航材的计划管理,在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航空公司就不得不需要建立庞大的库存储备来保障航材的持续供应。尤其是在机型种类较多,备件的通用性较低的情况下,库存资金的占用就会更多。

因此要加强航材的计划统计工作,这是航材供应链的首要环节,比如预计购买某类机型或者出售某类机型以及针对某类机型的改装计划等,或某些特定参数,比如飞行小时控制、送修周期等,事先做出未来器材需求的分析评估、规划和安排,可归纳为集团订货计划和集团各基地布局计划;控制是相对应计划而言的,对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情况予以及时调整和修正的过程,比如:集团内部的器材调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计划与控制工作贯穿航材管理的全过程。

按照消耗件、周转件的特性,可以分别制订不同的统计工作目标:

(1)对于消耗件器材,有必要进行一次性采购或集中采购等方案解决对器材的特殊需求。

(2)对于周转件造成的备件紧张,应通过催修、交换、紧急求援、内部调配和租赁等方式解决临时性紧张状况,以避免不必要的航材订货。

(3)属于特殊原因造成的库存、周转紧张,应该制订特殊的计划控制方案。

3 在航空企业管理中如何加强统计工作

(1)建立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即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企业统计的信息质量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统计的需求,统计信息的质量包括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部门的信息。航材统计部门应对历来航材实际消耗情况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统计出1年、2年、3年内各耗材的更换次数,制订出常消耗器材的清单,并根据生产任务、飞机数量、平均非例行拆换时间间隔、时控件的大修间隔、器材的实际库存总量、器材的送修周期及器材的重要级别等数据,利用数学公式,规范专用计算表格,计算出需要补充的器材数量或向外调剂出售的数据。在订购前期,做好分析工作,确定何时订购、何时送修、何时交付的因素。同时做好季度、年度订货计划和临时订货计划,以保持最佳的库存控制。

(2)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

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在航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指标是航材保证率这个指标。

航材保证率是通过实际发料次数与计划领用次数之比计算出来的,即每一百件航材需求中应有多少马上能得到满足,可接受的缺货率是多少。航材保证率与航材库存资金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建议将航材的正常保证率定在92%左右。航材部门可以通过了解最低设备清单许可来赢得时间,加上AOG订货、抢修、租赁、各分院、航站间的互助件及保障协议等多种方法使实际保证率稳定在97%―98%左右,以确保飞机正常运营。

(3)做好库存的统计分析工作。

统计核算人员在每月或每个季度都要统计库存量的周转次数及天数,分析航材的平均周转速度。计划人员则可以根据以上数据掌握航材存储的平均时间,并通过与以前周期数据的比较,来体现个人的工作成效。由于无用航材及3年未消耗器材即不流转件要增加额外的利息和存储费用,对库存效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对器材使用性能的影响。计划人员要认真分析器材的状况和重要性,采取原则上推销此类器材或与原制造厂签定回购协议或将器材卖给经纪人(价格不能少于原价的75%),来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或与其他航空公司建立共享联合管理体系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合理定位是企业统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要转变工作职能,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统计信息资源优势,努力把统计方法运用到航材保障、财务分析和企业管理、决策上,使统计信息与其他信息融合在一起,开展综合或专题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第三,要做好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要有针对性,企业从下到上管理分多种层次,工作性质和职能不同,因此对统计分析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统计分析要有时效性,信息的价值既决定它的内容也决定它提供的时间,反馈速度越快时间愈早,价值越大,反之将失去其价值。统计分析要有超前意识,对领导即将要抓的工作要主动地提供超前服务,力争到在领导决策之前。统计分析要有科学性,统计分析采用的数字要准确,要真实,有科学性。总之,统计分析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有分析、有建议、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

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统计人员务必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多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学习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统计受重视,将水到渠成,必将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夏鸣.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发展研究[J].统计研究,2003,(8).

第9篇: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能耗;统计;企业

我们热力公司,作为重点耗能企业,要从加强节能管理的机制着手,从能耗统计入手,认真分析企业的能源消耗构成以及能源消耗的情况。剖析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和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大力推进节能工作的开展,把能源节约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消耗的能源为煤、蒸汽、水、电。在能源的消费结构中,煤消耗占总能耗的半数以上,其次分别为蒸汽、水、电的消耗。

能耗统计是制定热价的重要参数数据,热价包括供热成本、税金、利润三部分,只有正确核算和规定热价的成本费用,科学计算热价的税金利润,才能使热价正确反映供热商品的价值。热价成本费用是供热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生产的价值的货币反映,是供热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

节能降耗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从能源统计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节能降耗:

1.从能源核算角度看,应着力于节能替代与回收循环利用,大幅减少能源消费量。对于热力企业来说,减少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燃料油、燃料气体的消耗;减少外购电力的消耗、减少外购煤炭消耗、减少水的消耗。而降低能源消费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行替代节能和回收利用节能。

2.从能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来看,节能降耗还需加强能源计量工作,规范能源管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能源计量涵盖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终端用户,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涉及到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诸多学科测量参数的应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为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我公司于2009年成立了计量管理中心,不断完善计量管理。严格执行《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完善计量器具使用和管理。通过对计量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大减少了因计量不准确造成的能源成本浪费,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强化能耗统计分析与提升能耗统计监测

为适应当前的节降耗工作,统计部门应强化能耗统计分析工作,重点剖析当前节能降耗形势,应结合总公司的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能耗项目进行单位GDP的影响因素的前期预测分析,找准“增耗点”与“降耗点”,及时为公司谋篇布局提供咨询建议。同时,为更好地向领导层提供能耗统计所需数据,建议在单位增加值能耗进行当量热值监测时,增加等价热值的单位增加值能耗的统计数据。

企业是能源消耗的最基层单位,供热企业又是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做好能源消耗统计是工业企业了解生产状况、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能源消耗统计要从企业基础工作抓起。现有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已对能耗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基层报表制度,统计网络基本建立,为及时、准确地采集能源消耗数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又进行了重点跟踪监测,用统计数据有力地反映出重点耗能单位的能耗水平、结构及趋势,为科学制定节能降耗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需要加强的工作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供热企业发展,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引起注意:

1.强化节能目标考核,加强节能工作管理

公司层面应会同有关科室、分公司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从以建立制度、建设节能管理系统为主的定性考核过渡到以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能源审计情况为主的统计考核。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业务班组,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根据能耗统计情况,对未完成节能目标的责令限期整改,很好完成目标的及时进行奖励。

2.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统计能力。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选拔具备一定统计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及电脑操作技能的职工担任能耗统计人员,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耗统计人才队伍。

3.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在实行月台账登记制度的同时,要求公司各相关科室、分公司能耗统计的各类报表实行计算机和纸质形式同时保存,并对各类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等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定期装订成册,建立能耗统计档案。如果出现人员变动,要进行严格的档案资料交接,对因保管不力造成资料丢失或毁损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17.3%的目标。因此节能降耗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供热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增强节能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消耗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供热系统能耗的现状,统计分析节能的潜力和空间,找出适合我公司的节能改造措施。努力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上,总结经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探索节能降耗的新途径、新办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