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沈阳的中学范文

沈阳的中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沈阳的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沈阳的中学

第1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关键词:终身体育 体育兴趣 自我锻炼能力

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最有利的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技能,又能使他们有几项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运动项目?如何使他们既能在校阶段锻炼身体,又能使他们愉快自觉地在一生中从事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一、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加强教育应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过程,而学生则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我们还要充分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更新工作,即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的热爱、兴趣、爱好就愈大,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愈稳定;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就能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运动习惯

1、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一是丰富教材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促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三是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材,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4、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和行为,因而环境的不同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三、加强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第2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契诃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源泉,利用课文情感创设情境,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使之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欣赏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有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用读来带动诗歌的学习并加深对其的领悟。当然,不能仅强调背诵,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从能读诗过渡到能懂诗再到能悟诗上来,因此,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多注重背诵和鉴赏两个方面。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考点,所占分值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由以前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这就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方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及高尚情操。那么,诗歌鉴赏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作品背景的介绍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比如李白,他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中多用奇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知道了这一点,要理解他的“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不感到困难了。而作品的创作背景直接影响作品的主题,因此在鉴赏中也是不可能忽略的,比如我们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了解了他的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他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

二、作品意象的把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审美单元。鉴赏时把握了意象就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在鉴赏诗歌时,要善于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将各组意象串联起来,然后再从整体上解读。如杜甫的《漫成一首》,由月、灯、鹭、鱼等四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恬适静谧的画面,同时还应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动静等来鉴赏诗歌,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而王维《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则给人一种幽静恬适之美。再如“风静花犹落”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等等。

总之,无论是意象的串联还是辨析,都得靠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因为任何一个意象都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适应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中国诗歌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愁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杜鹃”是悲切的象征,如“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些意象已成为汉民族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在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提高诗词鉴赏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读教科书。”因为审美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如果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们的爱好、期望、需要、心理特征和美学追求,无的放矢,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时,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但学生对这一句并不十分注意,因此,讲授前,准备了一个小故事资料: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致函明诚,明诚叹赏,自愧不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阅读时便会仔细揣摩句子,去深刻地体会句中蕴含的情调与美感。

三、作品意境的体悟

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就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也即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因此,我们常说的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是表现古典诗词主题思想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意境的构成一般表现为情和景的有机结合,其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寓情于景。这类诗词写景占较大的比重,有的甚至全都写景,但写景不是目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诗从表面看都是写景,而实际上是情寓景中,景融情中,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之情。(2)情中藏景。这类词以抒情为主,但又不是抽象地、空泛地抒情,而是在情中藏有景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侧重情写尽时间绵长,第三句写景,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只见空间辽阔,天老地荒寂寞之感顿然而生。第四句则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悲哀愤懑的情绪,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苍凉悲壮的气氛。诗人的形象也生动鲜明,显现的“情”与潜藏的“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3)情景分写。这类作品多是触景生情之作。如高适《别董大》中,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写眼前之景,暗处境恶劣,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诗人安慰朋友的话,表达了与董大的深情厚谊。又如杜甫《登高》,前四句抓住景物具体刻画,“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后四句则触景扦怀,抒发自己万里漂泊,多病的孤独悲苦之情。因此,对于诗歌意境的鉴赏,主要就应抓住这几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只能掌握了这些,才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第3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关键词:审美素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

1以点拨激趣为前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一般而言,根据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发展较为缓慢的是学生的兴趣,但兴趣却是学生审美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关注,没有关注就不会有感情,也就无法让学生全情投入,无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进行审美认知与思考的内在潜能。因此,教师要想依据课改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将课程内容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特征,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美的独特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从艺术的角度去学以致用,追求生活。着眼美术的学科特色与艺术价值,从学生基本学情出发,综合运用五花八门的教学手段,创建诸如文化景观、美丽景色、角色扮演等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以境入情,以情激趣,促进学生审美热情的提升,焕发其对于美的热爱与感怀。

2以提升审美感知度为依托,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作为审美活动前提的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是贯穿于审美过程始终的“核心能源”。缺乏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的主观参与意识就会大幅弱化,就无法进入欣赏美的境界。审美情感的发生机制是个复杂的、多元素交互影响的过程。一般而言,其主要的途径有:一是生活情感的加工;二是审美体验的融聚。在针对学生开展美育的过程中,总存在这样的弊端: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被边缘化、器物化,简单的当做承载权威理论的容器,自己难以达成对于美的体验与感受。审美情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接受了别人的想法,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无法了解审美的真正含义,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参与到审美活动中的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感受。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秉持一种对话的意识,坚持一种无功利、超凡脱俗的心态,按照平等主体的角色定位,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完成对于美的发现、认知、体认,乃至实践,进而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身审美的敏感度。

3以树立健康审美观为核心,正确进行审美活动的实践

审美观是指一个人用怎样的审美观点、抱怎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怎样的审美方法对所有审美事物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审美活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它还包含了理性的内容。心灵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的心灵建设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要想切实发挥美育的实际效用,就必须在科学的育人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审美观,并以此为指导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促进其对于美的内在体验与外在创造。

4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发展学生审美素养

审美能力,是对于各种事物的综合判断能力,是对于特定审美意象的感知水平。要想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关键就在于正本清源。所谓“本”就是学生的审美观,“源”就是学生的审美实践。有正确的审美观指导,审美实践才能更加科学;通过审美实践的深入,能够丰富审美观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科学审美观的指导下,去大胆地感悟,去积极地学习,去深入地实践,进而实现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而且审美者通过个性的审美活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突出了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的过程也是种审美能力的再创造。

总之,审美教育如果可以打破狭小局限,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结合积极的态度,打开新的视野,将带领素质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够在愉快、放松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欣赏美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兴趣

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为目的,融体操、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健美操的动作有内容丰富、新颖独特、变化多样等特点,各种动作均有健、力、美的特征,并充分展现出刚劲有力、协调、韵律、动感、优美和青春活力等健美气氛。经常进行健美操练习,不仅人体健美,而且能培养人的协调性、灵活性和乐感,更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富有活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的目的。大学生都具有求新、求趣、求美的心理,而健美操刚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运动没有需要,便无法形成积极的运动动机。老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健美操特有的审美价值,突出其改善形体、娱乐身心和展现自我的功能,以激发学生参与这项运动的动机,从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慢慢养成习惯。

二、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不断进取。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健美操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她们的练习内容。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或好看的动作组合成热身操,还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爵士操和搏击操来丰富教学内容。

2.选择恰当的音乐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练习者听到旋律优美的音乐及强劲的节奏之后,会产生情感的联想,会产生一种想参与、想活动、跃跃欲试的刺激作用。因此,要选择轻快、优美或热情、奔放的或深厚、沉稳的音乐来进行练习。并且,在练习过程中,随着动作、节奏的熟练,一个练习组合可以用不同的音乐,从而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训练学生的乐感。

3.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

虽然健美操动作丰富,有音乐刺激,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法、手段单一,总是单调地重复,学生慢慢就会乏味、疲劳。在教学初期,学习基本步伐时,先只做简单的手臂动作,当有一定基础后,加上一些手臂变化,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眼前一亮。当基本步伐学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步伐比赛,看谁反应快。在音乐伴奏下,老师说出步伐名称,学生马上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既能巩固基本技术,又能调动练习积极性。在学习组合动作时,老师应先讲解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当学习一段时间后,老师就不讲解,只示范,让学生观察学习模仿,老师根据情况做一些提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后期老师留一个小组合动作,学生以组为单位反复看视频练习,一起讨论、练习,再看、再讨论、练习,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好。这样,一步一步,学生始终精神饱满地进行练习,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第5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一、正确认知学习音乐的意义

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音乐课程是可以随性发挥同时也是鉴赏艺术最好时间。他是随意飘洒的音节,更可以是不拘小节的歌唱表现,当然也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课程。他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热爱并学习好的课程,也不是国家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热衷音乐世界的同学可以在其中乐得其所,逍遥自在;当然对他热情度不高的同学完全也可以当做一种调节剂。同时音乐课程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同学们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有效培养,在其中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化展以及全面发展。

二、培养审美的措施

1、兴趣引导

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普通的同其他方面学习一样的技能训练,而是在领悟到这样一种心境之后的一种有关于文化的学习。只有跳脱出那个狭隘的限制之后,才能在这样的一种学习环境下面感悟明白音符的排列组合,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家们放于音乐之中的灵魂。

2、真切的教育教学方法

再抽象的艺术在不断的推敲和总结中也是会拥有一定的学习套路的,所以这就存在了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她我的问题。我身临其境体验到的就是四个字“愉快教学”。这样的方式方法更加适用于中学阶段,此时正是兴趣大于一切的时间,老师们同样强调的“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间蕴藏深刻的教育意义,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成果。

3、新颖的教学模式

同其他科目一样,在激起了兴趣之后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状态的就是要有一个适应的、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大可以采用同其他科目同行的例如多媒体教学、电教化教学等方式,补充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这样的方式更加适用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以更新颖、奇特的方式迎合他们的习惯,有使得同学和老师都享受着这个过程。

4、相近内容的赏析

首先对于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就是化抽象为实像的学习。现在社会注重年轻人们的耐心、恒心及持久力的保持在这样的一个专业上面的学习就能得到锻炼。任何一段音乐、一首曲子都是不能迅速知道结果的,是神秘的,要求用耐心等一切细腻的情感去磨他,这也并不能单纯归类为实践出真知,更恰当一点地说就是耐心出真知。引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领域中间高雅脱俗性质的音乐,可以非常直接地对同学们产生精神领域的鼓舞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此外,这样高尚艺术熏陶的方法不仅仅限于音乐世界,具体乐器、绘画、甚至建筑,只要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都可以给同学们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以及相关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平时生活中间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也就是所谓说的审美能力。同样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有关于审美的地方,当下的社会就是要求你通过任何事物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最后出来的审美能力,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科学,保持理性,更加要懂得艺术,提高审美。此观点在历史上面屡见不鲜且为真知灼见。比如同于音乐方面领悟一样的有关于绘画美术方面,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这样说过:“能用来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事和平。”此也可看为是从事艺术方面学习所最受用所在。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然其中比起有天赋异禀的存在,更加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影响。每个人的每种眼光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也是后天眼界所决定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但能发现并感受他的能力却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和得到的。想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三、相关待改进方面

对于更多方面跟进来培养同学审美能力的各式各样方法之中,要说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接受阶段性教育的同学们正是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阶段,当然也是很多人生观确定形成的阶段,这其中好奇心强烈,可塑性中间的弹性也大,我们最不可取的方式方法就是一味单一地去强制并固定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取向。比如中学以及任意阶段通过对音乐方面的学习方可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这对于提高这个敏感阶段同学们的一切能力都有所帮助,老师们应当是引导同学们抓住学习音乐这一条主线从而欣赏音乐并感知她的魅力,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以同学被引导之后的主观感受为前提。放眼中学时代,这个时段的认真学习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质,使得其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社会都是又太多益处的表现。

四、总结

音乐的学习是轻松自在的一种模式,它结合到音乐专业以及授人以渔的教育行业可以使得同学们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神火更加充实丰富并且找到自己真心所爱的一切事物,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好、透明事物的真心,将有益于同学们将来的社会工作。因此我们要更加使得自己以及影响周围的人有一颗美好、自在的心来感受每天的生活,感受自己所热爱着的音乐事业以及以一个非常有责任心以及耐心的心态去教书育人,以自己乐观的心态去影响着更多可爱的同学们。渗透于音乐审美方面的有关于欣赏其他美好事物的眼光也一定可以让同学们聆听到生活中的美好音符,从而真正提高自身关于任何的审美能力,更好地认知生活中间的一切。

作者:李颖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霜.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12.

第6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 健康人格 德育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143-02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得到落实,获得体现。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有“养德”的要求,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

“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一、以知、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人养德是化学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化学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元素周期率的教学,在讲解时,向学生适当介绍门捷列夫的哲学思想,并说明如果门捷列夫没有自觉地运用量转化为质的思想,没有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不理解质与量的辨证关系,就不可能有如此伟大的发现。

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他为了表示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二、弘扬先驱,精神永存,培养意志品质。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地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起。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培养审美感受力。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化学课的学习,如化学实验中需注意实验所用仪器要整洁,装置搭配要合理、美观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化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化学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化学科学美的特征,如化学直观美(包括物质美如晶体颜色外观、工具美、实验仪器设计美、化学实验现象美等);化学语言美(包括化学符号、模型、图表等);化学理论美;化学思想美(包括化学科学发展史和著名化学家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等),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化学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总之,教师作为化学教学的组织和施行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同时,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影响学生,使其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化学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2.12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第7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在教学中注意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在整个高三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已的大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1)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马上记下来,用传递纸条的方法和老师共同探讨,老师收到纸条马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如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就在全班讨论,如是个别性的问题就与学生个别交流讨论。一年来我们收到学生的纸条六十多张,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教师总是坚持鼓励、宽容的原则,平等、友好、虚心的倾听,当学生有好的合理的见解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夸奖他比老师想得更好。使学生感觉到有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真理的奥秘,其乐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开阔思路,明辨是非,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与教材、高考有关的课外时政资料。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收集与高考有关的时政资料,并定期将收集本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处理信息、归纳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比过去教师收集资料学生背资料的做法难以收到的良好效果。不少同学的时政资料收集本借给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还组织了评比活动,对时政资料收集多且有价值的同学,任课教师自己掏钱买奖品,鼓励同学做得更好。 鼓励学生自出高考模拟试题。在寒假期间,我们没有布置成套成套的练习题,而是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认真学习高考说明,重点体会“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样题,认真研读近年高考题及参考答案,并试着按高考要求命一套高考模拟题及参考答案。开学以后,不少同学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命题质量还比较高。通过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修正答案。试卷讲评在高三备考工作中是重要一环,在过去我们常用的讲评方法就是将错的地方提出,同时指出错的原因,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在今年的备考工作中,我们尝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修正答案。每次练习做完后,我们发给学生一份参考答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对比,自己认为做得不好的方面参考“参考答案”补充修改,自己认为比老师答得还好的地方就用红线划下保留,这样完成一个完整的答案,然后交老师批阅。通过对比学生能不断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同时也不断发现“参考答案”的不足,他们敢于不断地在对比中修正,在修正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甚至超越老师。

高三备考练习命题的设置中,我们注意设置材料新颖,时代感强的题目,题目设置不拘泥于教材,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材料一改革开放之初靠简单的“三来一补”起步的东莞市,经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如今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基地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转变。东莞成为出口额仅次于深圳、上海的城市。

材料二:在谈到这一根本性变化时,东莞市委书记说,这种转变对我们东莞的发展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改革之初,我 们引进的都是制衣、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没有给国家创造多少外汇,而现在引进的都是电子,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的企业,连续三年,东莞每年都能为国家提供2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问:⑴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⑵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第8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课堂;中学;初探

前言

近年来,在当今就业形势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之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内部学习风气和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正在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逐渐流失,如果不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人文素养,将直接导致了中学生精神世界的贫乏。本文正是针对此种现象,对中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以下简要探索。

1.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概念,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优势。首先,中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便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树立人文观念,加深自身人文底蕴,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教师良好的修养及人文底蕴,通过其在课堂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而“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方面的学习,往往是自发地向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的制约,即所谓潜移默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感染性,而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一言一行表露出来,对学生起直接的教化作用,而正是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极强的拓展着人文教育的宽度。[1]

2.创设语文学习的人文情境

语文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它包括支撑语文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还包括语文教育制度、学习心理、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它直接作用于语文学习活动并对语文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是学生语文学习环境中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语文素质如普通话水平,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文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等都会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许多语文习惯的形成都与此有一定的关系。情境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器,它能够使学习活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仿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以一种积极投入的姿态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更要创设人文精神的培养环境与和谐育人环境;要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学习选择;在教学上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在人文情感上给予更快乐的积极的熏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3.充分选取、挖掘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特别是新课标下编定的新教材中,编排的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和感悟。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根源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如今在全国推广的语文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长久以来,语文课本被等同于政治普及读物,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兴趣。而新教材强调选文的作品属性,淡化其应用性、政策阐释性。学生第一次正式有了文学欣赏的权利,而教师也第一次正式有了从文学角度讲解课文的权利。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了解析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使它可以摆脱理论传输的僵硬,教师完全可以把人文精神当作一种感受甚至下意识逐次渗透给学生。例如《将进酒》,何必硬要剖析什么是豪放,什么是浪漫主义,教师充满激情的一读,学生们就能感觉到人类自由精神的那种境界。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齐声诵读声中,低眉顺眼,胁肩馅笑的人格障碍定将烟消云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又使其意味深长。[2]

4.引导学生吸纳文学宝库中的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里,蕴藏着诸多的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人生哲理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当代意识,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鉴赏。二是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就要求学生九年要达到阅读量400万字以上,除了纯文学作品外,还提及了“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不同学科知识能开拓作文的视野,单一的阅读会影响作文的广度。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写作只有与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飞翔的翅膀。[3]

5.创造浓厚的学校人文氛围

学校在现代教育中的一直扮演着实践的角色,学校生活对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必然存在的,在品性养成,知识获得,各种生活能力和鉴赏力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要现代教育重新焕发其人文光芒,需得学校创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它的初始意图和归属都是为了那些成长中的孩子,那些还需要启发、唤醒、引导的幼小灵魂,他们需要文化的浸润。以文化人,它以一种隐秘的、渐进的、缓慢的,但却深刻的、持久地、厚重的方式去影响人。这种说法有点宏大叙事的嫌疑甚至有点乌托邦的色彩,“任何旨在改变人类命运的基本条件的事业势必包含有一些空想成分”,教育是人类希望的寄托场。教育内在地具有一种乌托邦精神,是我们最可期待的一种理性的、审慎的社会改造力量。我们需要这样的乌托邦精神为指引,理想的完美反衬出现实的丑陋,因此要找到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表征教育人文性的学校,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至少有一些人正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4]

结语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中学阶段是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阶段,面对以后学习生活中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仅是课本知识,而且还需要人文素养的提高,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思想熏陶,突出人文精神,定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会让学生的精神食粮更为丰富、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

参考文献

[1]黄龙芳.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7,10.

[2]史向前.人文精神与这些语文教学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8,9.

[3]李桂君.论中学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6,9.

第9篇:沈阳的中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为了既定的目标,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而获得独特的、新颖的、有意义的处理方法和结果的能力。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诱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激发创新兴趣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教学原则。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好奇心理强,怀疑心理重,求知欲望高,表现心理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动机、增进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入高中后,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高中学生常常会对某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有意设置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在遇到障碍时,思维迅速转向,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或侧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当k是什么实数时,一元二次方程(k+1)x2-4x+k-2=0至少有一个正根?此题从正面求解,解法势必较繁,但若考虑从其反面入手,然后求得补集,这样解法较简捷,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还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质疑”是创新的手段。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学会了怎样用“质疑”的技巧和方法,那么他们的心理就会处于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思维也会随之而活跃起来,进而就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再用悬念法、故事法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质疑。把不同于老师和课本的想法和见解提出来。不论学生提出的异议如何,教师都应耐心地给予解释和答复,鼓励学生这种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营造出了一种平和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讨、大胆质疑。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简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论传授为主线的传递性教学思路,而采取探究、研究性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揭示数学规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助跳板”,加强观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寻找独特的解题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想象力的训练。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就是让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