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抗菌素分级管理精选(九篇)

抗菌素分级管理

第1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5月8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几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正式由卫生部对外,并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

正式出台的《管理办法》共6章59条,重点提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从遴选到退出的全流程工作机制、细菌耐药预警机制等。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表示,《管理办法》是对过去十多年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固化,为未来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抗菌药物将分级管理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级别的抗生素?医生违规使用怎么办?《管理办法》里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其要求之严格,措施之具体,我们同行都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管理办法。”参与起草《管理办法》的核心专家成员、浙医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王选锭说。

《管理办法》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并规定,具有高级职称医师,可授予特殊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可授予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职称的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同时,特殊级抗菌药不得在门诊使用。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在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管理办法》规定,医院院长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并以此作为院长和医生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卫生行政部门还要对各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排名并公布。如果抗菌药物使用考核不合格医生将被取消处方权。如果未按规定使用抗菌药,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责令暂停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当建排名、报告制度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销售行为的管理,对存在不正当销售行为的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无理由超常处方取消医师处方权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抗菌药物使用考核不合格的;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监督检查的主体。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依法依规对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出现违反本办法的相应情形给予相应处理。

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部级和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动态监测、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医疗机构要及时掌握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时有效干预。

第2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曾警示过:滥用抗菌药物将使人类重返无抗菌药的时代,而抗菌药物也将从“治病”的角色转向“致病”的罪魁祸首,临床上也不乏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引发的医源性死亡,所以,各大医院应引起抗菌药物使用的警惕性,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药剂科工作经验,据本院近年来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不良反应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求从根源上找出引发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原因、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不良反应情况等,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报告为回顾性分析对象,100例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5岁,其中男48例,女52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根据抗菌药物处方中药品名称、使用剂量、给药方法、持续时间等基本信息来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不良反应表现形式、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参照《新编药物学》与《处方管理办法》来对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评价,具体的内容包含开具处方日期、诊断情况、药物名称、药物规格、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筛选出不合理的处方。

2结果与分析

2.1导致100例病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分布种类见表1。

2.3不良反应的分类及表现部位100例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临床不良反应类型最为常见的是皮肤组织,共计54例,占54%,主要为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引发,其次为消化系统23例,占23%,主要由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引发,再者为神经系统9例,占9%,呼吸系统8例,占8%,心血管系统6例,占6%,皮肤组织与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是医院ADRs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该结论与文献报告相符[1]。

2.4分析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与发生率根据100例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分析得出,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为:药液浓度过高发生不良反应44例,药液滴速过快发生不良反应20例,给药时间过长发生不良反应16例,忽略过敏史而引发不良反应8例,联合用药不当发生的不良反应12例。

3讨论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已成为临床用药及待规范的问题,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因为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与控制,将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极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以下是笔者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所做的具体分析。

3.1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因素

3.1.1药物因素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先后多次对药品进行限价与降价管理,尤其是抗菌药物。这促使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将抗菌药物的剂量加大,以维持药品价格的稳定,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液体类药品的单位剂量已由原本的0.2g增加到现在的0.4g,随着单位剂量的增加,药品浓度也跟着升高,因剂量过大,药品难以贮存,且高浓度、大剂量的药品更易导致临床医师与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1.2医院因素在我国,公立医院一直处于盈利与非营利的边界不清的局面,以药养医的局面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医院70%的收入源于药品,而抗菌药物的收入又占据了药品收入的一半左右,也难以维持与保障,从而使医院陷入对抗菌药物控制与不控制的矛盾局面之中。

3.1.3医务人员的因素某些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法、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掌握不全,只是凭经验用药,并未基于药动学的角度来实现合理用药。还存在用药指征不明确,未做药敏试验而盲目应用的现象;有时为了避免医疗纠纷甚至出现盲目将多种抗菌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另外,由于部分医院的药师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用药知识的相关培训,难以对药品调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核。医院重医轻药的现象导致药师缺乏审药主动性,往往是盲目地遵医嘱调剂药品。

3.1.4患者自身因素由于患者不清楚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一旦身体发生不适就自主购买抗菌药物进行服用,或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此类药品,这也导致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2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3.2.1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造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医院应定期强化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不定时开展抗菌药物应用知识的竞赛或考试,并将此与职称、聘用、绩效等挂钩,以杜绝医务人员因素导致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3.2.2建立处方评估制度[1]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点评或评估有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可及时发现抗菌药使用不合理的处方,并对有关医师作出相应的处罚,对医院的抗菌药物规范使用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2.3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易造成耐药性的增加,也易导致药源性疾病,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极有必要。笔者建议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级、限制级与非限制级几类。临床医师与住院医师的处方权限为Ⅰ级抗菌药,主治医师的处方权限设为Ⅰ级和Ⅱ级抗菌药,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Ⅰ、Ⅱ、Ⅲ级抗菌药物,如遇紧急情况需超权限开具抗菌药物时,限制为一天用量,且事后要对使用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总而言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本文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因素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体良好,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门诊共开具相关处方3756张,其中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者100例,占2.66%,这说明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仍存有不安全性,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尽力杜绝一切诱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可控因素。

第3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58-02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有效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了解和掌握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现针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便督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 抗菌药物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抗菌药物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来确定,尤其是住院患者,一般病情较重,为求疗效好,应在开始实施抗菌治疗前预先留取相应标本,及时送往细菌培养室进行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再选用抗生素。然而,目前国内抗菌药物的选择多根据临床经验,细菌培养送检率很低仅为16.24%。

1.2 用药方法、剂量不当 临床治疗中,对于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次数和给药途径不尽合理,特别是门诊患者在治疗时,为了静脉给药方便。一般是每日给药一次,而难以维持较为稳态的血药浓度影响疗效。还有给药途径不当影响疗效,如庆大霉素口服给药时,不能用于治疗肠道以外的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此外,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的目的且易产生耐药,剂量过大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量应用青霉素时,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的毒性作用外,还可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

1.3 联合用药搭配不当 联合用药、合理搭配,可增强抗生素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但如果多药并用,配伍不当,则可增加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例如头孢哌酮与阿奇霉素长期联合使用。头孢哌酮为繁殖期杀菌剂,而阿奇霉素为速效抑菌剂,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导致头孢哌酮不能发挥其杀菌作用。

2 抗菌药物管理措施

2.1 设立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目标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50%(其中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保用率≤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率使用率≤60%)。但是1997年中国药学会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三级医院70%、二级医院80%、一级医院90%。医疗机构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各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比率,依据日常考核结果,定期逐步下调比率。最终使全院平均比率达到或低于50%的目标。

2.2 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价格因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是经临床长期应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的药物,例如β-内酰胺类,第二、第三代头孢类;限制使用是指疗效好、不良反应明显、价格较贵的药物,例如第四代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特殊使用是指疗效独特,但毒性大、不良反应明显、价格昂贵的药物,一旦发生耐药即严重后果的品种,例如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可用于治疗耐头孢他定、庆大霉素等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还用于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的重症混合感染以及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的治疗。

2.3 加强医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与监控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和技术指导作用,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建立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和监控体系。加强对临床医生药学知识的培训,积极开展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讲座,使医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理作用、药动学、药效学、药敏试验等方面的知识,尽量做到以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真正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

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和培训机制

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使用专家指导小组及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对新药的采购进行审批,对药品的使用进行监管。定期公布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泛用、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造成院内感染者,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不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调研话动,逐步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评价标准;并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计划及医疗质量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与奖金分配挂钩。同时,通过有效的病原学检测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检验科细菌实验室应提高病原学监测水平,定期向全院及临床科室通报阶段性的病原菌流行趋势,细菌的耐药与药敏监测情况及本阶段使用频繁、用量大的抗菌药物种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编写抗菌药物学习材料、组织院内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座、编印院内刊物等学习形式,介绍合理用药知识、相关药学信息、药品管理法规等,以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总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才能避免临床滥用抗菌药物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金光玉,金顺爱.探讨我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2):148-149.

[2] 吴永佩,颜青,李喜西.加强教育与干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2009,8(8):10-12.

[3] 陈世才,张桂云.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67-168.

第4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抗生素;滥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9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48-02

抗生素滥用可导致细菌耐药性,甚至出现无药可用的细菌感染,即不利于患者治疗,又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1]。为进一步遏制抗菌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院从多方面严格控制抗生素滥用,笔者总结如下:

1 控制原则及目标

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采购、使用、监测、考核奖惩等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和控制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与培训,增强自觉性和规范性,逐步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临床科学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导,针对不同专科、不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与临床路径管理相结合,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科学合理的抗感染方案。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考核评价、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规范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全过程,以制度管人、管事。

通过控制抗生素滥用使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抗菌药物采购、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使本院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自觉性明显增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进一步规范。

2 组织管理

2.1 建立健全院、科二级抗感染药物管理组织

成立由医院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控制抗生素应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抗感染治疗团队,制定并落实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定期评估全院各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临床各科室成立合理用药评价小组,负责本科室合理用药的管理、指导工作。并制定医院抗感染药物应用制度及管理方法。

2.2 严格考评

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以及医师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不规范的行为,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或科室,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警告、限制处方权、撤销主要负责任职务等,增强医师及科室管理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视。

2.3宣传教育

对全院医务人员开展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细菌耐药预防、整治活动方案、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原则等,并有培训、考核记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多种途径,加大对社会面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患者加深对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认识,配合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共同遏制抗菌药物滥用。

3 采购管理

3.1 采购品种管理

严格本省药品采购目录,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采购国家药物目录或处方集规定的基本抗菌药物品种[2]。对于临床出现的特殊类型感染患者,需要采购之外的药物时,可以临时性采购,但必须由相关科室提出采购申请,包括采购的原因,药物具体规格和数量,交由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经药剂科购买。

3.2采购渠道管理

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科室不得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4 用药管理

对本院各级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对各级医师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其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然后医院定期组织处方点评,对于外科、呼吸科、感染科病例,尤其是手术病例抗生素处方进行重点抽查,严禁超权限使用抗生素,对于多次违规使用抗生素者进行全院通报,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纳入医师个人及科室的绩效考核,对于3次以上不合理处方的医师进行警告,警告后仍出现不合理抗生素处方2次以上者,取消处方权。

5 临床监测

5.1 加强技术支撑

医院要加强药剂科及药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感染科设置和感染医师配备,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本单位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的作用,为一线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此外,对我院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5.2 抗菌药物监测与评估

建立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监测、检测与评估制度,确保医院用药安全。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评估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对于抗菌药物使用量、频度异常的药物进行干预控制[3-4]。

5.3 细菌耐药监测

临床减少经验型抗生素的使用,增加微生物标本的检验,严格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定期汇总各科室细菌耐药情况,并向全院通报,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5-6]。

总之,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应该由现在的摸索开始阶段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逐步遏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汪复.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J].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 5(1):1-3.

[2]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等. 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155.

[3]崔精礼. 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及合理使用[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6,4(8):29-32.

[4]申东翔,郭振辉,胡文魁,等. 我院抗生素应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4):232-234.

[5]张波,徐小薇. 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及其合理使用的策略[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1-4.

第5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抗菌素 不合理应用 对策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可导致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二重感染,致使治疗效果不佳、发生医院感染、耐药菌株增加及加重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等。对此国家政府已高度重视,2004年11月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现对某医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以便加强管理更进一步规范用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某三级综合性医院2006年11月份住院病人使用抗菌素的全部医嘱,使用抗菌素病例共1014例,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因素,根据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公开出版的书籍分析,再结合病例中原发病、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检测情况、药品费用等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统计。经统计,在1014例使用抗菌素的病例中361例存在不合理现象, 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的比率占使用抗菌素病例的32.7%。具体情况见表1。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1.1 抗菌药物使用率 使用抗菌素病例共1014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7%,应用单一抗菌素占52 %,二联占46%,三联占2.6%;治疗用药比例占31.2%,预防用药占67.6%,用药指征不明者占1.2%。

2.1.2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最长29天,最短1天。平均8.3天。

2.1.3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病例分布24个临床科室,共使用抗菌药物 45种,以用量大小排前5位的是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氨氯青霉素、美洛西林。

2.2 药物不良反应(ADR) 在1014例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有1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不良反应有皮疹(占61.5%)和胃肠道反应(占27.1%),肝功能异常和药物热各占5.7%。

2.3 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细菌药敏试验情况 医院感染发病率2.6%,其中真菌感染占15.8%。从该院细菌室培养的结果看,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呈增多趋势;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呈增多趋势。

2.4 药品费用 本次调查发现住院患者药费百分比为38.6%,其中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较高为27.6%,与文献报道相似[1]。

2.5 用药不合理的问题

2.5.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本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7%,与文献报道[2,3]相近,高于卫生部《医院感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的50%的标准。

2.5.2 外科无菌手术等预防用药现象普遍 外科系统使用率93%,比文献报道为高[4],清洁手术全部进行预防用药是使用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无需手术的闭合性外伤及轻微外伤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5.3 用药时间长 本次调查用药时间>2周的占14.4%,使用时间最高达29天。

2.5.4 用药起点高 本院抗菌药物虽已进行了分级管理,但执行不力,预防用药超线使用,轻度感染就用二、三线抗菌药物,换药频繁。

2.5.5 不恰当或无指征的联合用药 如预防感染应用三联药物。

2.5.6 无指征用药 本次调查预防用药占67.6%,有1.2%用药指征不明。突出表现为①未按切口分类用药,ⅠⅡ类切口手术后普遍存在预防用药超线现象。②诊断明确的肿瘤、中毒、昏迷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③诊断未明确的疾病亦用抗菌药物。④普通感冒使用抗菌药物等。

2.5.7 不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选用药物 如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剂量偏大,个别老年患者应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不能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2.5.8 临床医师不重视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不及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不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达不到个体化给药方案。

3 对策

3. 1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三级管理组织 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以法治理不合理用药。重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将检查结果与质控挂钩。

3.2 作为采购与供应药品的药剂科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3.2.1 宣传新药知识及正确的用药理论,由药事管理委员会随时制定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的方案公布于临床,以极大地努力争取改变部分医师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用药观念和用药习惯。

3.2.2 药剂人员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审核处方,发现问题妥善处理。

3.3 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3.3.1 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免疫功能状态给药。如新生儿、老年人、孕妇、乳妇各具有不同生理特点,肝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时都有不同的病理基础,可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

3.3.2 根据抗生素后效应时间的长短结合药动学参数来确定给药剂量、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

3.3.3 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素,否则易引起不良反应及耐药株的产生,如:局部伤口应用新霉素也可引起尿素症。

3.3.4 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总之,应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首选敏感价廉的药物,尽量选用窄谱抗菌素,并注意用药剂量,途径与疗程。最好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确定所用抗菌素。

3.4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应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协同作用,抵消副作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能用一种抗菌素控制的感染,尽量避免使用多联[5]。联合应用抗菌素亦应有明确的指征。

3.4.1 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3.4.2 容易出现耐药的细菌感染或必须长期治疗的慢性感染。

3.4.3 混合感染,单用一种抗菌素难以控制者。

3.4.4 严重感染或伴有严重毒血症或休克者,单用一种抗菌素的毒性过高。

3.4.5 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考虑可能发生二重感染者可联合应用抗真菌药。

3.4.6 一般菌素不易渗入感染部位的感染。

3.5 有条件的单位务必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做好抗菌药的血药浓度监测,以药动学原理和计算方法拟定最佳的适用于不同病人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从而达到有效而安全的治疗目的。

总之,为确保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品费用不合理支出,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参考文献:

[1] 文珊,钟慧.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81-183.

[2] 贾氢,王强,李晓丽,等.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9):699-701.

[3] 朱会英,曾洪涛,韩丽萍,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155.

第6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超级细菌 预防 护理

“超级细菌”科学的称谓应该是“产NDM-1耐药细菌,即携带有NDM-1基因,能够编码Ⅰ型金属β-内新德里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除外)不再敏感的细菌。临床上多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造成的感染。“超级细菌”泛指临床上出现的多重耐药菌。

据WHO调查,所有超级细菌的感染者普遍是因为身体素质差,机体免疫力低下,经常使用抗生素等原因造成的。而ICU作为治重症病人的场所,超级细菌的易感及发生率较高。因此,ICU对于超级细菌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切病毒的传播过程都是由三个因素组成: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预防也需要从这三个过程着手。

1 遏制传染源

超级细菌的产生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因此,要遏制传染源,主要应注意抗生素的使用。

首先,制定全面的国家计划,明确抗生素耐药控制工作的负责单位。通过建立有力的疾病监测及实验室系统,提高各单位发现和监控抗生素耐药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人类卫生部门和肉畜行业合理使用高质量抗生素。因为上述两个领域对抗生素的滥用或不当使用,正是形成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应该采取如下步骤:逐渐形成一种体制,使抗生素只能通过专业医务人员的处方获得,而不能作为非处方药;鼓励大众服完处方抗生素的整个疗程,不要病情好转就停服,也不要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和普通流感等小病。

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取消不良的激励机制,使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不必以药养医。对肉畜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监管,防止不当使用。

同时,应鼓励社区和医疗机构预防及控制感染,鼓励开展研究,优化现有抗生素和诊断工具的应用,同时鼓励发现新型抗生素和诊断工具。

2 控制传播途径

超级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血传播;(2)胎源性传播;(3)医源性传播;(4)性接触传播;(5)昆虫叮咬传播;(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首要是要求医生严格的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护理人员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执行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其次注意清洁卫生,经常帮助病人擦拭身体,清理排泄物,保持病人身体清洁干爽。同时,保持室内干燥温暖通风,尽量减少或避免探访,从而避免感染。 转贴于

3 易感人群

3.1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 我们首先对病房进行封闭消毒,对有可能超级细菌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分别进行了单人房间隔离或床边隔离,同时注明感染标记。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各项操作前后,均用流动水洗手,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后用0.25‰洗消净泡手1min。为每一位病人配备一套专用查体用具,每天用1‰洗消净擦拭1次,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桌面、窗台、床架每天由卫生员用1‰洗消净溶液擦拭,保证一桌一抹,用后彻底消毒。实行病房、治疗室、处置室、洗手间、走廊和值班室拖把分开使用。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次不少于30min。护士长每周公布1次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检查情况。

3.2加强重点监测检查 凡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需隔日连续3次做检验,结果回报后立即分析感染或定植细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决定用药。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每月由护士长对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材及医护人员的手、鼻前庭进行细菌学重点监测,以及早发现病原菌,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3.3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不能经口摄食的病人采取中心静脉营养、管饲营养或其他途径来保证营养的供给,提高其机体抵抗力。另外,因超级细菌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故护士在用药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提供停用或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缩短用药时间,预防超级细菌产生的可能。

3.4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提高整体预防认识 近年来,随着对医院感染研究的重视,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的认识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促进了对医院感染的控制。但对超级细菌感染的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控制、预防和早期发现感染,我们在强调护士无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同时,请来院内感染专职人员开设了关于超级细菌感染方面的知识讲座,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超级细菌的危害,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要求医生、护士和护理人员统一执行,相互监督,并自觉贯彻于医疗护理全过程。

参 考 文 献

第7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这项自2011年4月开始,为期三年的整治,每年由卫生部医政司下发整治方案,对医疗机构——主要是二级、三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范围、数量、权限和监测等各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在整治的第一年,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等级出现了明显下降。

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作用的药物,抗生素构成了现代抗菌药物的主体。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会大大加快细菌的耐药性,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人类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2012年,中国这项整治的范围和力度有增无减,卫生部还提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目标,以期在医院内部形成保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制度。

然而,种种措施之下,效果却在递减。

“超级细菌”威胁

多位了解督查情况的人士透露,2012年抗菌药物的使用虽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应低于2011年。

这些业内人士认为,专项整治对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根本原因——医生处方行为的激励机制没有触动,医生由于“整治”遭受的“回扣”损失,通常能以替代药品加以弥补。因此,在“以药养医”体制未破解的前提下,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整治得以解决。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细菌迅速出现耐药性,使得抗菌药物失去疗效。

通常来说,细菌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因突变而产生,随机的突变使得一些细菌个体偶然地获得了耐药性基因。但随机产生的耐药基因通常不会扩散到整个细菌群体,反而会因增殖而被稀释或因再次突变而消失。

然而,人类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情况截然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进行了“选择”,没有耐药性的细菌被杀灭,有耐药性的细菌生存了下来。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非耐药菌越来越少,耐药菌越来越多。而抗菌药物使用越多,越不合理,细菌耐药性形成速度也就越快。

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之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几乎没有进展,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2010年,携带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Superbug)见诸报道,引起世界性的忧惧。“超级细菌”的正式名称为泛耐药菌,其可怕之处在于,人类已有的几乎全部抗菌药物无法在临床上将其有效杀灭,一旦感染,无药可救。

在中国,抗菌药物被滥用的情况更为严重。中国药学会的《2009年-2011年抗菌药临床使用情况初步分析》显示,在其样本医院中,抗菌药物(不含抗真菌药)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年平均份额为19.3%,远高于国际一般水平。

以往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因而耐药菌的形成速度也远远快于抗生素管控严格的国家。

以常见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例,在中国,MRSA在菌群中已经占到50%-70%,而在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不到5%。

中国的医院在2011年之前,对抗菌药物使用并未有效管控,医生普遍缺乏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技能和习惯,经常以“简单省事”为原则,在病原体、感染部位、感染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清楚的情况下,凭经验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同时,中国的患者也往往倾向于多用抗菌药物和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

过度使用抗生素后,细菌耐药性急剧上升,这又迫使医生使用更多、更高档次的抗生素,进入恶性循环,愈发不可收拾。

如此现实之下,中国也面临“超级细菌”威胁。2010年10月,中国检出三株NDM-1基因阳性细菌,并排除了境外传入的可能。

2012年10月底,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上展示的数据显示,在中国一些大医院中,强耐药性细菌已占到菌群的一半,形势严峻。

整治遭遇“耐药性”

“超级细菌”在国内出现,引发中国卫生行政部门的警惕,也直接促使其采取高压政策。

在中国检出NDM-1基因阳性细菌几个月后,卫生部即开始了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于2011年4月下发。其中有多项具体的定量指标: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每天40DDD(DDD为限定日剂量)以下。

同时,专项整治将医院院长定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管理的好坏将影响院长和科室主任的“晋升、评先评优”,整治效果还纳入医院的“评审、评价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并提高指标权重。此外,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医生采取“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罚。

当年年底,专项整治初步奏效。根据前述中国药学会报告,2011年第三、第四季度,抗菌药物(不含抗真菌药)使用金额下降5.1%,抗菌药物每日限定使用剂量下降1.9%,高级别抗菌药物所占比例下降。如果参照同期的药品总使用金额8.8%的增长幅度,整治成果明显。

进入2012年,“专项整治”政策延续,整治指标更详细具体,范围扩展至各类专科医院,对开具抗菌药物超常处方医生的处罚也更趋严厉。同时,政策趋于固化,2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8月1日正式施行。

然而,以行政命令形式强压医疗机构减少抗菌药使用,虽快速见效,却遭遇了运动式整治的通病,“耐药性”随着整治的持续难以避免。2012年的督查结果尚未公布,但《财经》记者获得的多方信息表明,2012年全年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虽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小于2011年。

由于专项整治并未改变医院既有的运行模式,各种对策应运而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称,医生在处方中“开抗生素,不写抗生素”的情形并不少见。此外,不少医院还采取将抗菌药物使用率限制平均到每个科室、选用DDD低的抗菌药物、为达到DDDs指标而盲目减少抗菌药物用量等办法,以应对检查。“而低剂量、频繁使用抗生素正是造成细菌耐药的原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免疫科主任巩路说。

浙江大学医学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认为,这种趋势属“预料之中”,“行政部门不可能天天去查,所以去查的那段时间会很好,不查的时候会反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必杰的研究表明,中国有些菌种的耐药性在急剧增加,这一趋势并不会因抗菌药物使用的下降而即刻改变。

于明德指出,专项整治不能清除抗菌药物滥用的“病因”。他所称的“病因”,即由来以久的“以药养医”体制。

防滥用须除根

在中国的公立医院体系中,政府对医生的诊疗服务实行价格管制,且定价远低于实际价格,医院和医生只能想方设法从药品中寻求收益,以弥补诊疗服务价格被压低的损失,这就是“以药养医”体制的主要来由。

在这一体制下,普遍的现实是,医生的处方行为深受药品“回扣”影响,倾向于开贵药和多开药。而抗菌药物使用量大、利润率高,“回扣”更多,从而引导医生在诊疗中更多使用此类药物。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目前抗菌药物整治的种种政策没有触及“以药养医”体制,破除“以药养医”的改革局限于试点地区,“回扣”仍然是医生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处方行为稍作改变就可避开专项整治的规制,结果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此外,在专项整治下,抗菌药物使用受到限制,另一种趋势由此滋生——屡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用量飙升。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频发,今年6月25日,国家药监局网站通报了脉络宁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信息。此前,1月和3月国家药监局还通报了生脉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问题。

中成药并未进入现代医药体系,其治疗病症的范围和功效模糊不清,与属化学药体系的抗菌药物相去甚远。例如,清热解毒往往与抗菌、抗病毒和适用于感染性疾病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熊胆粉作为关键成分的痰热清注射液,宣称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解痉的作用,对抗病毒有独特的疗效,对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黄金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炎早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关于痰热清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多见,其安全性未能证实。

2011年,痰热清注射液销售额同比增长36.8%,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销售飙升,正得益于专项整治,客观上推动了这类药品的使用频率和范围。2012年仅上半年,痰热清注射液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3.5%。

《财经》记者了解到,10毫升的痰热清注射液在医院终端零售价超过30元,但实际供货价不到5元。保守估计,零售价中约25%是给医生的回扣。

一位安徽省的医药坦承,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注射剂并无替代抗生素的疗效,只是因为利润空间大,“回扣”多而畅销。他透露:“你在医院里能买到的药,背后都有工作(对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输送)。”利益输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终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还都是从患者买的每一盒药上来”。

对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中的感染控制人员多寄望于医院内部管理的加强。肖永红认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要求医院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在没有行政督查的时候,依然能够持续推动抗菌药物管理。

实际上,卫生部在2012年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便提出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目标,以求标本兼治。紧接着,又于2月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这份部门规章将“长效机制”定位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设置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以期在医院内部形成保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制度。

但是,在“以药养医”体制之下,医院内的感染科由于无法通过开药、做检查来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地位,遑论担负起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重任。

巩路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改变医院以科室为中心的结算运行模式,“如果采用DRGs(按病种分组)的付费方式,感染科为医院创造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除少数试点,中国的医院当前还是以按项目付费为主,即按照一定的价格标准和数量付费,医院(医生)多做检查、多用药,收入也就越高。实际管理中,医疗费用分解到科室层面结算,科室因而成为利润中心。

按病种分组付费,则是对归入特定诊断分组的病例采用定额支付的方式,如此药品便成为医疗的成本。在这种付费方式引导下,完成诊疗的过程中,用药越少,医院和医生收益越多,从而切断医生和药品之间的利益联盟,破除“以药养医”。抗菌药物管理既能改善医疗质量,又能控制不合理的用药,对医院和其他科室的助益得以显现。

第8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R97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33-01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量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情况。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我院针对多年来对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健全管理网络,管理制度

医院应成立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小组,各科室要相应建立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形成抗菌药物管理三级网络系统。每年根据细菌耐药率的统计结果及临床使用效果调整制定医院用药目录,停用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控制重复品种购入。如需购入新品种,需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药剂科方能购入。对新品种购入坚持严格限制原则。

制订荆门市石化医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规范,内容包括抗感染药物分级应用管理、病原微生物监测、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等。对于住院患者,一些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价格较贵、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需通过副主任医师诊视患者后,视病情需要,由副主任以上医师开据的药物处方方能生效。门诊只可使用部分价格低、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

2 加强教育,普及知识

2.1 发放宣传资料

下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基本原则,使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有章可循。

2.2 开展继续教育

举办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新医生上岗前等不同类型培训班,并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奖金、劳务费、上岗挂钩。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更新知识;请专家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题讲座;举办抗菌药物知识竞赛,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

2.3 介绍药物信息

定期编印《药事通讯》,介绍医院用药新进展,分析处方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推动临床药学的发展与普及,达到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3 落实制度,加大干预力度

3.1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通过查阅住院病历,了解用药及细菌培养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查阅每位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并反馈给各科室,使科室主任对本科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2 加强信息反馈和监督

定期统计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品种消耗量与药品总消耗比值。公布不合理用药典型病例,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定期公布医院细菌培养耐药率,为临床医生提供选药依据。每季度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药敏及耐药情况。医院每6个月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及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如发现某一抗菌药物用量在一段时间内超出常规,则通过计算机系统列出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医生的名单及用量,呈报药事管理委员会,同时在全院周会上通报。对使用频率过高的药品停止该药进入医院。

3.3 严格病案质量考核

第9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展望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其应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感染性疾病的转归和愈后。近些年来,由于滥用抗菌药物,使耐药菌株、毒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增多,其结果贻误正确治疗,出现了较强耐药的“超级恶菌”和多重耐药性病菌,甚至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或 酿成药疗事故。

1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

在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十分严重 。临床使用中盲目加大使用剂量,无明确指征联合用药,无针对性的预防用药,围手术期用药不当,更换频繁,忽视病原菌的检查等,与本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我院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显示出如下情况:

1.1用药缺乏针对性

对非细菌性感染性的疾病,如感冒、病毒感染、不明原因发热等使用抗生素,甚至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现象颇为常见。抗生素临床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对抗细菌感染,有效地控制感染直至杀灭细菌,使病情痊愈。临床医生选用抗生素要有明确的指征,要根据药物及药学规律,针对病人细菌感染的种类,选择安全有效的制剂。[1~3]不合理用药有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毒副作用增多,细菌产生耐药性,菌群失调。

1.2长期或超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剂量倍增并不能使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延长,加上长期使用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血凝障碍、药疹、二重感染等。特别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副作用主要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药物后可损害耳蜗神经引起听力减退或耳聋;损害前庭神经,引起眩晕和平衡失调;当肝功能不良时,易产生体内蓄积中毒[4~5]。

1.3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选用抗生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观的改变更新,少数医生在“开单提成”、“药品回扣”等不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滥用抗生素,不是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用抗生素,而是小病大治,对不该用抗生素的疾病,竟以高价昂贵的抗生素作为首选或常规用药,这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抗生素严重浪费现象。

1.4抗生素滥用情况分析

1.知识缺乏 :由于抗生素种类繁多、更新也非常快,年轻医生从 医学院校毕业后未接受过系统的抗生素临床应用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工作中有些"随意化"倾向;加上平时业务理论学习不够,对有关抗生素的新知识新理论不甚了解 。凭着所谓的“经验”用药[7~9] 。没有真正认识到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 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2 职业保护:在目前并不宽松的医疗环境中。面对全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医院既要自觉地将医疗服务置于法律 、法规的监督之下,又要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故医务人员面临着诸多的压力。由于医疗的高风险性和病家的过高要求,医务人员为了自我保护。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而一味的无原则地迁就病人[10] 。

3 管理脱节 :没有建立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监控管理力度不够,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欠规范。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滥用抗生素现象,一是缺乏针对性,盲目使用抗生素。不少临床医生没有严格根据抗生素的适应证,不经化验等辅助检查,简单问一下病情就开药,总认为用抗生素后,心里踏实,而病人也满意。如伤风、感冒、发热等病普遍采用抗生素疗法。还有的迫于病人的强烈要求而违心地使用抗生素。这样不但治疗无效,而且容易增加副作用,并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二是对许多抗生素药理特点不熟悉。有些医生对哪些是杀菌类的,哪些是抑菌类的都搞不清楚。主要表现在:能用杀菌的却选用抑菌的,能用窄谱的却选用广谱的,能用短效的却用长效的等,这样又怎么能谈上合理应用的问题。三是热衷于用新的,价格昂贵的抗生素。目前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有的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能用价廉的却用昂贵的。也有不少医生用药求新,用量求大,总认为新药疗效好,用量越大,疗效越高。认为药量与疗效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一般来说,药物剂量增大,体内药物浓度愈高,产生作用愈强,但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一定的用药界限,即可导致药物中毒或致使病人死亡。四是不合理联合用药或配伍[6]。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在临床中,有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如一般感染的病人,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联用等。一些人总认为只要是抗生素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把几种抗生素一起应用。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

2防止抗生素滥用的措施

2.1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率,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降低不合理医药费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医务人员自觉地规范用药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情商和职业道德 [11~13]。

2.2注重知识培养,提高抗生素合理应用水平加强培训工作 。

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定期参加系统的学习以保证知识的更新。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举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系列讲座。聘请市三级 医院专家来院讲课。并进行具体的实际业务指导。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和方法,真正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另外作为对医务人员主动性的一种推动。规定各级临床医师必须人人参加知识培训。并进行业务考核,其成绩记录于个人业务技术档案中。也作 为奖罚及晋升的重要条件 。定期进行业务技术考核是对医务人员本身的一种行 之有效的检查督促作用。使 医务人员以更为 自觉 的求学态度要求 自己。认真学习,达到更新知识 。提高 自身业务技术水平的目的。

2.3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首先,必须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尝试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 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 目标管理考核体系[14]。

2.4加强临床监控。

要实行院科二级管理。医院建立医疗质量监控体系,由院长亲 自挂帅,不断强化 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力度。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主任督促本科的临床医师树立质量意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临床诊疗常规。将医院检查和科室自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的监督 、检查和评价,并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同时制定奖惩规定 [15]。以各科的考核督查结果为依据,实行奖励和惩戒,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经济处罚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责任到人 。奖惩分明。 再者。必须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监督指导临床各科室合理用药。进行抗生素使用知识更新定期药物信息。使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动向。

4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抗生素临床应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新的体制,新的环境中,将会以健康的姿态向前发展。医院是救死扶伤,为人类健康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应当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只有充分体现广大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才能更加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光明正道。改变医药不分家的体制问题,让医师的处方权与医院的经济收益完全脱钩,一方面可有效根除滋生抗菌药物滥用的利益驱动力,同时医疗单位因医药分业而失去了以药养医的利益驱动,其关注点会全部转到如何搞好医疗服务方面。医疗单位为了取得良好的信誉,提高医疗收入,会主动、自发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医生的行为,从根本上使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我国应降低抗菌药物在公费医疗中的比例,通过公费医疗改革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需求,拒绝不合理的抗菌药物的报销要求,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财政刺激或处罚。有研究表明,通过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改变了治疗普通呼吸道感染的注射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若处方检查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相应机构会拒绝支付这部分费用,结果,用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有些国家早就对抗菌药物公费医疗进行了改革,如1996年,瑞典政府将四环素从报销目录中撤销,其它抗菌药物报销金额比例由75%减至50%,结果四环素用量减少了42%,同时贵重广谱抗菌药物也受到很大影响;日本政府决定将逐步减少对抗菌药物的国民医疗费补贴(初步定为每年减少7-8%)。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可在任何规模的医疗机构中都可以使用,很多问题出在乡村卫生所和个体门诊小型医疗机构中。在英国,社区范围只允许使用青霉素、氨节西林和阿莫西林,而头抱类必须入院后方可使用。我国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能力、医务人员素质等限制抗菌药物销售和使用权。同时,严格依照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药品促销活动并依法严厉惩处违法促销行为。医院应对各级医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规,使他们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严格自我约束,坚持原则,真正做到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 葛平.基层医院抗生素临床应用分析[J].

WorldHealthDigest,2007,4(3):212-212

[2]余松林主编.医学统计学[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2.

[3] 马斌荣主编.医学统计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1.

[4] 吴少静,吴海新,罗瑞兰. 抗生素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50-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