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横穿西伯利亚精选(九篇)

第1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西伯利亚大陆桥。是世界第一条连接欧洲、亚洲的大陆桥。它是由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起点【从海参崴分有支线(即原东清铁路的西部干线):由绥芬河入中国境,途中经由哈尔滨、齐齐哈尔、昂昂溪、扎兰屯、海拉尔直至满洲里出中国境】横穿西伯利亚大铁路通向莫斯科,然后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贯通亚洲北部,整个大陆桥共经过俄罗斯、中国(支线段)、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7个国家,全长13000公里左右。

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线之一,通过原苏联西伯利亚铁路,把远东,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与欧洲,中东地区联结起来,因此又称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陆桥于1971年由全苏对外贸易运输公司正式确立。全年货运量高达10万标准箱,最多时达15万标准箱。使用这条陆桥运输线的经营者主要是日本、中国和欧洲各国的货运公司。其中,日本出口欧洲杂货的1/3,欧洲出口亚洲杂货的1/5是经这条陆桥运输的。由此可见它在沟通亚欧大陆、促进国际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日本、东南亚、中国香港等地运往欧洲、中东地区的货物由海运运至俄罗斯的东方港或纳霍德卡后,经西伯利亚大陆桥有3种联运方式:1)铁路/铁路线: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至俄罗斯西部国境站,经伊朗、东欧或西欧铁路再运至欧洲各地,或按相反方向的运输。2)铁路/海运线: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至莫斯科,经铁路运至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里加或塔林港,再经船舶运至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地区,或按相反方向的运输。3)铁路公路线: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至俄罗斯西部国境内,再经公路运至欧洲各地,或按相反方向的运输。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一次,几个猎手救下了一只遭黑熊袭击而受伤的母花腹驼鹿。次年春天,伤势痊愈的驼鹿产下了一窝鹿崽儿。猎人们惊奇地发现,那些鹿崽儿的腹部并没有花纹。

难道,花腹驼鹿腹部的花纹并不是先天就有的?

经过跟踪研究,人们发现,每年秋季来临,母鹿都会带领小鹿跳跃着穿越大片荆棘丛。因为幼鹿个子矮,所以腹部被划出了一道道渗血的伤痕。受了伤后,小鹿觅食时即使吃得已经够饱,也不能躺下休息以免扎痛伤口。所以,它们只好一直站着吃草。这样拼命进食的好处是,在酷寒的西伯利亚冬天来临之前,每只小鹿都储存了足够御寒的营养和能量。

一只鹿需要经历三个被荆棘刺伤的秋季,才算正式成年。而那些花纹,就是这些伤痕留下的印记。

人们明白了,西伯利亚每年冬天因体弱而冻死的各种动物中为什么唯独没有花腹驼鹿,同时也解开了这种驼鹿被祖辈们称作“西伯利亚丛林勇士”的秘密。

司娴 改写

外婆的“超市”

二战结束后,因为生活的变故,年仅八岁的昭广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

为了维持生活,外婆在家门外的小河里横放了一根木条,用来拦截从上游漂下来的各种物品,比如穿破的衣物、不够新鲜的蔬菜、畸形的水果等。外婆称这条小河是他们家的超市。

有时候可能什么也拦不到,外婆就会自言自语地说:“今天超市休息吗?”

外婆外出的时候,腰间总会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后面拴着一块磁铁。她笑着说:“光是走路什么事也不做,多可惜啊!带着这块磁铁就不一样啦!”昭广看到外婆拿起的磁铁,上面吸满了螺丝、钉子、铁条等。外婆将这些东西弄下来放进一个铁桶里,按时拿去卖钱。

第3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起自莫斯科,经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城市,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它总长9.3万公里(后延伸到13.4万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

这条铁路的竣工,给俄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在火车行进的轰鸣中,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神话般地繁荣起来了。人口的增长有两个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移民)。通车后,这里的人口快速机械增长,1863年,西伯利亚人口仅为300万人,到了1914年增加到1000万人。大量的移民,带来了劳力、技术还有资本。随着人口增加,在大铁路两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发展速度,被国际舆论誉为“美国速度”。

凭借大铁路带来的劳力、资本和技术,西伯利亚一跃成为俄国主要的农牧业基地。到1917年,此处的谷物产量已占全国的17%。同时,工业也得到了大发展。为了满足铁路建设的需要,采煤业、木材加工业、冶金业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拉动了整个俄国的经济。

深远影响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远东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为俄国的远东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居于欧亚腹地的俄国原本面临来自东、西、南等方向的威胁,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以及此地区经济大发展,人口剧增,加强了俄国的机动性和实力,增加了它对边缘地带特别是太平洋海岸的进取优势。

其次,刺激了日本的扩张野心。日本的“大陆政策”将朝、中视为禁脔,俄国的“远东政策”也将中、朝作为扩张对象之一,日俄由此成为敌国。1891年,当俄国开始修建铁路时,日本坐卧不安,认为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席卷日、中、朝,驱逐英国于太平洋之外,囊括亚洲的武器……铁路竣工之日,俄国不动一兵,不派一舰,即可将朝鲜划入该国版图之中”。日本担心,一旦铁路通车,必将有利于俄国兵力调动,加强其在远东的军事实力。为此,日本在国际上纵横捭阖,联络英美向俄施压,企图阻扰铁路的修建,但归于失败。

1904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即将竣工,日俄战争一触即发。据日本分析,虽然俄国整体军事实力强于日本,但其在远东并无优势,因为其兵力有限,后勤补给困难。当时铁路即将竣工,只剩下环贝加尔湖100多公里长的一段,如果铁路竣工,俄国的军事劣势将会得到根本的扭转。于是山县有朋等军阀坚持对俄发动战争,日军在1904年2月8日,对俄国发动突袭,日俄战争爆发。

随着战争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

战争爆发后,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拥有地利的日军果然取得主动,屡败俄军。俄国只好拼命赶工,在1904年7月13日强行开通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靠着这条铁路,俄国在短时期内从欧洲调来大部队,最终,在远东前线其兵力超过日本,从而挽回了战局。正因为如此,俄国才保住了远东部分利益。

第三,加剧了英俄矛盾。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主要是在英俄之间,英国占优势。1884年,俄国占领英国势力范围阿富汗部分地区。英国担心俄国继续向东扩张,便派海军抢先占领了朝鲜半岛南端的巨文岛(哈密尔顿港),控制了对马海峡的交通要冲,实际上把俄国远东舰队封锁在日本海内。英国盟国日本也在1886年从朝鲜租借了釜山港的绝影岛,作为海军的煤炭基地,以联英切断俄国海军交通,迫使俄国放弃南下战略。为了改变日本海的劣势,俄国只好靠修建铁路,运输陆军来维持远东的防务。英国的远东政策是,既要保持日本海的优势地位和对印度的控制,又要扩大在华侵略权益,为此其扶植日本侵略朝鲜满蒙,利用日本牵制俄国,阻止俄国南下。而俄国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是为了把英国赶出远东,甚至取而代之。

“东部大开发”

从16世纪开始,沙俄疯狂地向亚洲扩张,夺取了整个西伯利亚,这片广袤的土地有120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西伯利亚被称为“金窖”。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森林、草原、沃土以及丰富的木材、鱼类、毛皮与矿产资源。19世纪50年代以前,俄国黄金开采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当时这两个地区的黄金开采量占全俄黄金产量的86%。但是到了60年代以后,随着远东,特别是黑龙江沿岸、乌苏里江沿岸金矿的开采,黄金产量急剧增加。1895年,上阿穆尔公司年产黄金983公斤;结雅公司年产黄金396公斤;1897年的阿穆尔采金公司资本总额为300万卢布,年产黄金287公斤。60年代以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黄金产量跃居全俄国第一位,成为俄国最主要的黄金产地。此处的黄金开采成为俄国资本积累的极大泉源,大大加速了沙俄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过渡。

由于西伯利亚离欧俄太远,所以这里几百年未得到开发。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从16世纪以来,沙俄将此处当作苦役犯的流放之所。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开始工业革命。为了发展经济,沙俄筹备“东部大开发”。

沙俄是个大陆国家,与西欧列强不同,它没有远渡重洋的海外殖民地,而是通过地域性“蚕食”将殖民地与宗主国连成一片。从17世纪40年代开始,它逐步蚕食了中国的外东北、外新疆将近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侵占中国领土,俄国还对华进行经济侵略——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1863年后,俄国在中国汉口、福州、九江设立了砖茶厂,采用蒸汽机、水压机制造砖茶,雇佣几千名中国工人,把生产的砖茶全部输往俄国。俄国还在中国开设华俄道胜银行,垄断金融。令俄国纠结的是,英、美、日、德等列强对中国在内的远东也是虎视眈眈,导致西伯利亚的战略地位日渐重要。

为了参与日英美在亚洲的竞争,排挤其在满蒙、朝鲜的势力,甚至取而代之;为了永远占有西伯利亚,沙俄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实际上,早在19世纪中叶,沙俄就开始了前期论证工作。1890年,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布诏书,决定从最东段海参崴动工。翌年5月,太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临海参崴,主持奠基仪式。沙俄政府始终很重视此战略工程,并在1892年成立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特别管理委员会”,太子亲任主席。

用中国人修筑铁路

俄国原来打算完全使用俄国人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把投资花在俄国人身上,不至于流出国外,增加本国的内需;二是可以增加远东的移民,建设边疆,有利于国家安全。但实践表明:此路不通,从欧俄运送劳动力成本昂贵,即使从欧俄地区招来的本国工人也很快就逃散了。使用日本人也不行,因为日本人要的工资高,而且也吃不了苦。

西伯利亚天气寒冷,施工期短,一年内大约只有100天,而日本人已经开始准备对俄发动战争,时不我待。

俄国最后决定采用中国苦力和军队、劳改犯。俄国人认为,组织中国人做工,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和任何困难。中国人无论是对土方工程,还是对房屋建筑,全都在行,甚至堪称业务精通,因此修筑铁路对他们而言是小菜一碟。

俄国曾多次派人到我国的山东、河南及东北各地招募工人,前后达几十万人。每年春天,从芝罘(今山东烟台)乘船前往海参崴的都是这种铁路工人,有些年竟然达一万人。另外有许多工人是从陆路来到西伯利亚参加铁路工程建设的。俄国人翁特尔别格中说:“铁路工程的极大部分是由中国工人完成的。工程的各个部门——无论是挖土方,还是架设桥梁,修建车站票房、营房、看守房,都有中国人参加施工。”中国劳工还从事繁重的、非专业技术性工作,如挖土、凿石、运输泥土和木材等。在华工的努力下,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筑,以平均每年587俄里(1俄里约等于1.0668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

1896年,清廷派李鸿章赴莫斯科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俄国人诱迫他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在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并命名为东清铁路(中东铁路)。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修建,1903年7月14日全线通车。中东铁路的修建过程中,筑路所需的钢轨、机械设备大部分从俄国运来,少部分从其他国家进口,砂石、枕木就地取材,筑路技术员主要是俄国人,劳动力大量招募华工,据1900年统计,共有17万人。

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中国工人完成的。

剥削与侮辱

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是异常艰难的。除了密布的河流湖泊与山脉、面积辽阔的永久冻土层外,恶劣的气候成了最大的考验。在西伯利亚,冬季的温度能达到惊人的零下50℃,而在盛夏又经常出现近40℃的高温。巨大的温差经常造成钢铁脆裂、设备损坏。

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成千上万的中国苦力参与了施工。他们冒着严寒酷暑,使用简易工具,凿穿零下50摄氏度的冻原冰地,开山搭桥,铺设枕木。

只要活着,就会做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梦。当俄国人开始招募华工的时候,很多中国人怀着美丽的梦去应募。但是,这些华工发现自己受骗了。俄国承诺他们优惠的工资、衣物和生活条件,这一切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华工什么都没得到。他们的工资只有俄国工人的一半左右,而且看不到现金。每个月还要付给包工头30卢布做伙食费。也没有领到棉衣,冬天到了,夏天用木杆和树皮搭成的临时工棚浸泡在积水里,既不能防雨也不能御寒。华工睡在双层通铺上,每个人只有1俄尺(0.3米)宽的地方。工人们食物是玉米、黑面包,偶尔有些白水煮面条和土豆。这些饥肠辘辘、衣不遮体的华工天未亮就被工头赶出去上工,而且到处是监视他们的工头和哥萨克警察。

由于资本家和包工头逃跑,许多华工干了几年,工资全部付诸流水。成千上万的华工衣食无着,只好四处流浪,沿途行乞度日。有人在某火车站看到300多华工,鸠形鹄面,身穿破衣烂衫,褴褛寒冷,惨不忍睹。几十个俄国警察,荷枪实弹,监视他们。华工看到旅客,便尾随其后,苦苦乞食。铁路沿线,随处可见因饥寒倒毙的华工,面目惨烈,衣衫褴褛,形如乞丐。

他们既无钱回国,也无处申诉,又不能提出改善生活待遇。他们被看做黄种人、商品、奴隶,他们在沼泽和森林中被枪杀、被折磨、被监禁,忍受饥寒之苦。有一次,713标段的俄国包工头宣布降低工人工资,工人一夜未合眼,第二天谁也没去上工。这些受骗的工人决定去讲理,400多华工手执斧头向管理所走去,要求老板出来见面。但迎接他们的是荷枪实弹的哥萨克警察。警官下达了开枪的命令,并举枪向人群射出了第一颗子弹。惨案就这样发生了:残暴的哥萨克向逃散的中国工人开了100多枪,射击距离仅为15—25步,3人当场被杀,43人受重伤。

中国苦力病倒了,神经失常了,也无人过问。中国政府也无力通过外交措施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而且中国外交官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自寻麻烦。华工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工作和渐渐死亡,他们看不到黎明、亲人、宗祠和祖坟……

在整个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中,无数华工因工伤致残或罹难,很多人因劳累或迫害致死。可以说,这条铁路是在华工的尸骨上修建起来的。

一位俄国铁路工程师给莫斯科的妻子写信说:“若要修好西伯利亚铁路,没有中国人是根本办不到的。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表现出超人的力量。我相信,任何一个文明人都无法忍受那些中国人所默默忍受的非人的生活,非人的劳动;正因为有这些中国人的超人力量,西伯利亚大铁路才能够以平均每天18俄里的进度,在中国人的原始工具下,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延伸着这一条文明人用以夸耀世界的大铁路。这些中国人,每天用玉米面或者玉米粒充饥,没有牛肉,没有牛油,没有鸡蛋,没有酒和菜,我敢说,在他们最美的梦里,也不会梦见一次烤子鸡或者鹅肝馅饼……现在,连玉米粒都不够了。我担心,如果他们饿得没有力气了,这条世界最长的铁路,该怎么办?”

的确,华工奴隶般的劳动,让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以空前的速度向前铺设,西段从1892年起,在车里亚宾斯克开始动工,1897年通车到伊尔库茨克;同年,东段从海参崴到哈巴罗夫斯克也已经通车;工程最为艰巨的贝加尔环铁路工程也在1905年竣工。

铁路建成后,华工中的一部分沿着铁路或聚集在哈尔滨一带打工谋生,一些人带着一身伤痛或残疾还有工友的枯骨,两手空空地回国了。

侵华利器

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成功,极大地方便了沙俄侵略中国。沙俄一直觊觎我东北地区。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为了抑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俄联合德国、法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吐出了辽东半岛。随后,俄国制定了“黄俄罗斯计划”,这一计划的基础,便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修建穿越中国东北并向南延伸至大连的铁路(中东铁路)。1903年7月14日该铁路建成通车,俄国势力渗透入我国东北。

第4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关键词]丝绸之路;阿拉伯半岛;中阿博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05-06

2000年前,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连接起来。如今,通过中阿博览会重新续写丝绸之路新篇章。近年,为了实施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加快构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为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与我国的经贸合作、项目洽谈和友好往来搭建良好的平台,“中国・阿拉伯经贸论坛”数次在宁夏举办,论坛的永久性会议地址已在宁夏落户。2013年,中阿论坛被提升更名为“中阿博览会”,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如果追溯历史,凸显的是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以丝绸之路为载体,承载的是丝绸之路世界意义上的中西商贸与文化现象,包括文化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东部资源走出去的需要,体现的是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构想。

阿拉伯半岛正当丝绸之路要冲,是中西文化传承的纽带和桥梁。中亚地区同样是丝绸之路覆盖的重要地域。研究阿拉伯半岛、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能使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上重新认识中阿博览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意义,它是历史传统、商贸传承、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新的合作模式。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视野,也是国家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推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多元开放:中外学者眼中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始于先秦,下限于明代。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R 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100多年间世界性的考古发现与深入研究,将丝路文化推向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全新时代。就丝绸之路的走向与研究范围看,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走向,学者们视野中的丝绸之路文化同样在发生着变化,包括丝路名称的变化。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看,丝路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包括新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第一,丝绸之路的缘起与后续发展。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并为其命名的李希霍芬所指的“丝绸之路”,是指从长安出发,经由河西走廊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波斯世界一直到达希腊―罗马的交通大道。这主要是指公元前2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横贯欧亚的陆路交通干线,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由这条大通道来承担。由于往来于这条通道上的物品以中国古代的丝绸为大宗,便有了“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也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认同,这是正确的。实际上,丝绸之路不止一条,就西北地区陆路丝绸之路的走向看,在丝路主干道之外,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状的格局。随着丝路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通常将丝绸之路的不同走向冠名为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由不同冠名即可看出丝绸之路命名定位与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

近年,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对于“丝绸之路”的概念提出了修改,认为它已经不能全面的涵盖和反映丝路文化所蕴藏的多元贸易。“玉石之路”就是一个叫得响的名字,其本意是想从深层次反映丝绸之路西去东来的贸易情况――西去的是丝绸,东来的是西域、中亚、西亚的各类玉石、青金石及各种珠宝。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是双向的,商业之外,包括文化与民族迁徙交融,这是丝绸之路“交通网络”承载的三大功能。①1976年春,殷虚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几种不同色泽的玉料“大体都是新疆玉”,其中的“三件小型玉雕,经鉴定都是新疆的籽玉”。②有学者建议,把那个时代称作“玉器时代”。③实际上,前辈学者早已提出丝绸之路的前身为“玉石之路”的命题。

虽然丝绸之路畅通以来有多条道路通往西域、中亚等地,但李希霍芬所确认的绿洲丝绸之路是丝路的主干。“从上古时起,尽管先后开辟了一些海路,但商人们(尤其是丝绸商人)仍然特别喜欢陆路。西域绿洲的城市成了商人们的驿站。从中世纪起,由于商品已有所改变,通商大道也有所改道,再加上严重的政治动乱,使西域的许多城市永远地湮灭了……丝绸之路的改道变迁并不是完全出于政治原因(如中央政府对胡族入侵所采取的退却态度),而且也是由于气候条件所造成的。如公元4世纪左右,塔里木河改道使楼兰地区变成了荒凉的沙漠,最后逐渐被人们所遗弃。”④中国学者也是这样审视丝绸之路的:“在古代晚期和中古时期的东西方交流中,中部亚洲绿洲之路(或简称丝绸之路)发挥着主导作用。”⑤总之,丝绸之路由长安至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7000公里之遥,在中世纪以前中西往来主要走绿洲丝绸之路。

第二,丝绸之路承载的丰富内容和覆盖的广阔地域。丝绸之路的缘起,不单是因为丝绸。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学术界已经衍生出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等概念,涵盖了中外关系史上多个方面的交流内容。实际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了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在法国研究者眼中,“‘丝绸之路’是一种形象―口号,一种包罗万象的诗一般名称,具有浪漫色彩……从公元前数世纪开始,它们便经过陆路和海路,把从意大利海岸到中国海岸、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与戈壁‘流沙河’的沙漠,以及古大陆的城邦、王国、商业公司、大帝国都联系起来了。在2000多年间,士兵与海员、商旅和教士、学者、工匠、艺术家、奴隶、使节、得胜将军和失败军队,都曾取道这些路线”。⑥丝绸之路这条大商道上的承载物的确包罗万象。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是相对准确的,与中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提法近乎一致。只有研究透了这些,才能进一步理清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作用和价值。

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的丝路研究专家布尔努娃(L.Boulnois)夫人说:“研究丝路史,几乎可以说是研究整部世界史,既涉及欧亚大陆,也涉及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以及鹰洋(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那么它还可以包括美洲大陆。它在时间上已持续近25个世纪,几乎覆盖了世界五大洲。”⑦在丝路研究的内容方面,中外学者都有相同的认识,但是国外研究者视野更为宽泛。从时间上看,“在汉朝军队打通西域之前的几个世纪中,中国的丝绸就已经进入了距离其出产地有几千公里之遥的西域”。⑧在俄罗斯阿尔泰巴泽雷克地区发现公元6世纪的12座墓葬,“由于墓土封冻很结实,墓中还很好地保存了中国丝织品和其他物品,其中五号墓的刺绣主题――凤栖于树上,凰飞翔于树间的素底间”。《纽约时报》1993年3月科学版刊载文章说,最近在埃及出土的一木乃伊头上发现一束中国的丝绸,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这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横贯欧亚的古代贸易活动以某种形式开始的时间可能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早许多世纪。⑨而且,承载内容丰富,覆盖地域广阔。

第三,汉朝军队打通西域的目的。这是个老话题,中国学者早已有过相关的论述,但仍有讨论的意义。国外学者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细致而且深入,对于汉朝军队打通西域、拓展西部空间的动机也有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理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必须采取防御措施,以抵御匈奴人的入侵;另一种理论认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强大了,试图向附近弱小或不发达民族地区进行扩张,寻找国外市场。⑩汉朝军队打通西域,首先是为了军事防御。西汉建国初期,楚汉战争留给国家的是经济萧条、社会凋弊的烂摊子,而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原虎视眈眈。西汉统治者只能以对外政治联姻与物资赏赐的方式来维持政治格局,对内实行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的策略,经过文景两代的积淀和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开始反击匈奴。对于西域的经略,汉武帝采取多元推进的办法,先是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将中原统治向西延伸。之后修筑长城,将四郡之地用长城的防御带连接起来,以彻底“断匈奴右臂”。

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开创的,但随之则让位于商业利益。汉政府每年派出多个贸易使团,中亚、西亚、罗马和印度的商旅使节相继来到中国,一年之中多至数千人。这一时期的中原战乱,未能影响同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历史发展有一条通则,即经济贸易的往来,必然伴随着文化技术的交流。

对此,国内外学者持不同观点。“我认为,汉朝向西域拓展只有一种动机,即希望阻止匈奴人的入侵。”{1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符合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至于说打通西域后的丝路经济向西发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据考古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早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中国的丝织品早已进入西域、中亚等地。打通西域后,军事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商业和贸易自在其中。

第四,丝绸之路区域走向的称谓及其研究。目前,对于丝绸之路东西走向的宏观研究基本清楚,但区域性研究仍需要深入。辟如丝绸之路东段南、中、北三道走向的称谓不一致,尤其是途经宁夏固原的北道,有的学者以“陇右北道”来涵盖长安―固原―靖远―武威走向,是不科学的。其一,这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绿洲丝绸之路主线,也是通往河西走廊最为捷径的通道。其二,通常我们认为出长安沿泾水河谷抵达固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走向,但还有另外的走向没有顾及到,这就是汉代文学家班彪由长安抵固原的路线。经过实地考察,可以清晰地了解班彪的具体路线:即出长安沿泾水北上,在陕西彬县渡泾水上董志塬,经甘肃宁县直达庆阳北石窟寺脚下,这里是蒲河与汝河交汇的地方。汝河由宁夏彭阳县流经甘肃镇原县,在庆阳北石窟寺前与由北向南流经的蒲水相汇,蒲河边上的通道与经过宁县的古道相连接。由蒲河攀缘而上的古道,石台阶和车辙印痕清晰。两条水系相衔接而形成大道,再加上庆阳北石窟寺留存的古道遗迹,完全证实了班彪所走过的另一条丝绸之路古道:长安―郴县―宁县―汝水,直达瓦亭,再抵固原。全程沿战国秦长城内侧北行。但遗憾的是,过去丝绸之路研究并没有做过相关的实地考察,也没有对这段丝路古道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五,当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历两千多年的多元开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陆路还是海路,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与西域、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始终是在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进行的。以唐宋西夏时期的宁夏为例即可说明。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民族控扼丝绸之路主道河西走廊,但是直到唐五代宋初,中原与西域、中亚等地的文化商贸往来并未因河西走廊受阻而影响正常交往。宋朝初年,丝绸之路另辟了新的走向,即出长安经灵武,再过黄河西北行,避开了河西走廊,因此灵武一度成为丝路重镇。西夏政权控制河西之后,中西交流情况也是如此。这就有规律可循:在国家稳定兴盛时期,丝绸之路交流主要是传统路线主干道;发生战乱或丝路受阻时,则另辟路径以保证正常的东西交流。

当代意义的丝绸之路真正成为象征的符号,多元推进。交通成网状运行,从全国层面看,西北地区是丝路文化与经济带发展的前沿,新的欧亚大陆桥从连云港西进穿越阿拉山口直达欧洲,西安的长安号列车直达欧洲,重庆的专列直达欧洲,银川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等,这是目前依托古丝绸之路向西发展的基本格局。可见,当代意义的丝绸之路地域范围十分宽泛,涉及全国的不少地方,它的实际意义早已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的地理空间。

二、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作用

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之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地中海边缘,绵延数千公里,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地理面积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地理位置看,它是撒哈拉沙漠的延伸,是经过波斯到达戈壁沙漠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阿拉伯半岛向西,跨过红海和西奈半岛与非洲大国埃及相邻;北部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靠近;向东北方向延伸至古老的两河流域;向东跨过印度洋,就是亚洲的大国印度。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

阿拉伯半岛,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就其地貌特征而言,阿拉伯半岛属于高原地区,到处是起伏的岗峦。由于众多山脉和丘陵与海岸线平行隔阻了海风,因此,半岛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热干燥的气候,只有中部的沙漠绿洲才有农业生产。自古以来,阿拉伯半岛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要道。一条从也门经汉志(红海沿岸谷地)通向叙利亚的商道把各地城镇全部连在商贸线上,商品通过海路运到也门,由骆驼组成的运输队运至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然后再转运到地中海的世界。

在文化方面,阿拉伯人受希腊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影响,非常富有想象力,他们是热爱诗歌的民族,对宗教非常虔诚。早期的阿拉伯人经常受到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的奴役和压迫。公元6世纪末,拜占庭和波斯两个大国为了争夺也门至叙利亚的商道,曾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使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商贸与文化交流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加剧了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创立的伊斯兰教,成为联合阿拉伯人建立统一国家的思想基础。在阿拉伯半岛上,原先存在的是众多家长制的部落国家,后来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通过对外扩张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帝国。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泛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实际上是一个多元文化熔铸而成的开放性文化大板块:既有东方文化的韵味,也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再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与创新,尤其是对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等文化的吸纳与融合。这些多元文化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交流。当然,也融注着通过丝绸之路带去的东方文化。随着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伊斯兰教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阿拉伯文化对中世纪西欧的文化同样产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使团(者),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也传播着东西方文化和宗教。作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格达在中世纪起过重要作用。东方文化对于阿拉伯人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数字、十进位法,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阿拉伯半岛承载着勾通东西方文化,促进各种不同文明、文化之间交流的特殊地缘作用。世界文化交流的途径与形式,许多时候是通过商业往来推进的。丝绸之路商贸为中亚、西亚各国的物质需求带来了更多的企盼,物质资料本身往往也需要互换交流。交流的过程,把新的文化与技术、风俗与习惯传播到其他地区、国家,商业贸易中潜在着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明的扩张和文明之间的碰撞,实际上也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西迁,为中西文化交流新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月氏族从伊犁河西迁阿姆河流域,还建立了贵霜王朝,即是一个典型。

从阿拉伯半岛延伸至中东地区,丝路之路如同铺就的一张网络,四通八达。这种丝路文化背景,为丝绸之路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从当代意义审视,也为我们今天举办的中阿博览会提供了历史参照。

三、丝绸之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

宁夏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驿站。驿站不仅是商人、僧侣、使节等各色人往返丝路的通途,也是输送东西文化的传递站,更是文化的辐射带和集散地。在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纵贯宁夏全境,逾越六盘山脉的道路,在宁夏固原境就有两条――北道与中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着变迁。通过泾源县城西荷花沟既鸡头道,可抵陇西郡,是早期的中道。成吉思汗西征中亚之后,东西交通的大发展促进了六盘山道的大开通,大体是今天西兰公路的走向。北道经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境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的武威,是绿洲丝绸之路的主干道。

灵州是宋代初年以前宁夏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黄河东岸,是关中北出塞外的边地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灵州西通凉州,南向原州(宁夏固原)是通往长安的大道,北通漠北草原丝绸之路,东连太原一线,体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和军事重镇的位置。战国时齐桓公西征大夏,可能走的就是经过灵州的这条道路。即由山西北境西行,经陕西北部至宁夏渡黄河,过“卑耳山”(贺兰山),经“流沙”,即今贺兰山西北的腾格里沙漠。

通常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灵州道,也称之为长安―灵州道,即指晚唐五代宋初这一历史时段以灵州为中心,连接西域与中原朝贡、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它取代唐代中后期长安―凉州北道路线,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延伸,依旧是丝绸贸易之路。现存于苏州石刻博物馆的宋代《禹迹图》、《华夷图》,对宋代中国的河流、山脉、长城、州县位置等都有清楚标注,尤其是宋代通往西北地区的驿道线路有三条,其中一条走向为延路―镇原堡―庆州―环州―灵州。{12}尽管丝绸之路灵州道走向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身的功能和所承载的使命没有变。 “唐末五代,由于民族战争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从灵州经回鹘境而入西域的路线便起着勾通东西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的黄河古渡,在宁夏境内最有名者是灵武渡、横城渡。丝绸之路上的一条线路,就是从长安出发向北,经甘肃庆阳、环县,在灵武渡过黄河,再经中卫到甘肃古浪县进入河西走廊;或穿越贺兰山,越腾格里沙漠,“渡白亭河至凉州”;或经贺兰山穿越居延海(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凉州(今甘肃省武威),称之为灵州―凉州道,或灵州―甘州道。五代时期,高居晦出使于阗(今新疆和田县),北宋时期,和尚继业去印度,都是取道灵武渡过黄河的路线。

由于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草原丝绸之路与穿越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过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很早。从新疆发现出土的丝织品看,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打通了西去的道路,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形成两条丝路大通道,熙熙攘攘不绝于途的人群――各国使团、商人、僧侣等穿梭其间,中国人的足迹到达地中海东岸。使臣与商人的往来,不仅是东西方的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也在广泛进行,中国的先进农业、水利、冶金技术不断传向西方,域外的乐舞、服饰、饮食、家具等也先后传入中原。北魏时,已经是“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罗马),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大唐帝国疆域空前扩张,势力远达中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畅通,与阿拉伯帝国进行频繁交往,丝绸之路在这一过程体现着其独有的世界意义。

安息是丝绸之路西段的大国,也是连接中国和叙利亚、埃及、罗马等地的桥梁,在丝绸之路开发、世界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班超出使西域,使受阻的丝绸之路再度发展,开拓了丝绸之路畅通的第二次高潮。位于今天新疆喀什的盘橐城,就是班超出使西域时驻守十余载的地方。这期间,班超还派副使甘英出使安息并抵西海(地中海),范晔在《后汉书》里有相关记载。此后,安息和西亚出产的葡萄、苜蓿、阿月浑子、扁桃、甜菜、芝麻、豌豆、洋葱、芫荽、茴香等陆续传入我国。这期间,波斯工艺品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传入我国。中国的文化科技如蚕缫丝、地下水渠(坎儿井)、铸铁术等不断传入萨珊波斯,使中西文化融合空前发展。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于漠北,成吉思汗西征将欧、亚连成一片,实现了对中亚、西亚的直接统治,使通往西方的驿路更为畅通,丝路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明代以后,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冷清。

总而言之,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商贸与文化传播的大通道。

四、中阿博览会:续接源远流长的中阿文明

中阿博览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阿拉伯半岛、中亚地区与中东地区,都应该是宏观意义上的中阿博览会涉及的内容。

2000年前,丝绸之路将东方大国与阿拉伯半岛上的诸多部落和古国连在一起,商贸与文化交流共同抒写着那段辉煌的文明史。历史典籍的记载,地下出土文物的证实,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揭示着曾经的辉煌。2000年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格局样式没有变,古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亚、西亚的地理空间和态势没有变,丝绸之路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及空间却在发展和延伸,而且越来越宽广。在海洋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重新审视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追溯和衔接新世纪背景下的中阿商贸与文化交流,应该是近年宁夏不断打造和提升中阿论坛的主旨所在,也是进一步研究古丝绸之路商贸与文化交流对当下中阿博览会的实质意义所在。

伊斯兰文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阿拉伯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和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文化。宁夏政府提出向西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旨在与阿拉伯半岛与中东地区信仰伊斯兰文化者联手,这是有坚实历史和文化基础的创举。随着世界大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愿望,尤其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东地区信仰伊斯兰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在宁夏举办中阿博览会,正是新世纪丝路文化新格局在宁夏、在中国的直接体现。

文化,需要积淀;文明,需要传承。丝绸之路在宁夏的早期经历,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诸如固原须弥山石窟、中卫大佛寺石窟,固原汉唐古墓群出土的大量中亚、西亚的遗物,盐池县唐墓出土的胡旋舞图,固原的安西王府遗址等。丝绸之路文明,也为回族的形成增添了新的血液。现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更为宽泛,与中亚、西亚的联系更为便捷。中阿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如果用文明传承的眼光审视,博览会续接的将是古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中阿文明的继续推进。从中阿博览会举办情况看,新丝绸之路对接的目的逐步实现,规模不断提升,商贸与文化交流明显呈上升趋势。

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文化之路对接很明显,商贸之路直接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阿博览会的举办,应秉持这样的历史观:即不能把商贸与文化交流割裂开来,应包括商贸、旅游、学术、文化、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服务业。这种商贸推进与文化交流,应该体现在多个层面上。

五、续写新篇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外交格局的确定,使丝绸之路再次从国家层面上得到了关注。无论是向西开放战略提出,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其宏观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战略谋划是一体的。但对于宁夏来讲,一是与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一是与阿拉伯国家丝绸之路的对接。总体上说,向西开放是中国全面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开放的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与中亚、西亚的双向开放,包括西进的地缘战略。近年来,在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下,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当中亚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梁作用更大。中亚国家地大博物,辽阔的土地资源适宜于农牧业发展,尤其是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煤矿等资源。随着中亚油气管道的开通,将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带来新变化。这种背景为宁夏发展提供了互补合作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要秉承丝绸之路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务实性原则,利用现代传播手段,通过在向西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向西开放的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陆地向西发展的大通道。西部的开发开放,是中国向欧亚大陆战略性西进的地缘依托,也是实现我国边疆长治久安的现实需求,对于增强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

无论是向西发展战略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东进西出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的鲜明特点是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务实性。做丝路文章,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必须充分了解丝路文化的特点,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面对目前的发展机遇,宁夏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决策,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即突出地域优势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立足本土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突出和加强宁夏历史文化的研究,拓展丝绸之路文化内涵,让宁夏地域文化走出去,将人文遗产与自然山水文化推向丝路文化覆盖的地方。当然,也包括地方学者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

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发表演讲,在盛赞中哈传统友宜的同时,倡议与中亚五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央从更为宽泛的视野、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未来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构想,“指向国家安全、对外开放、西部开放、中国经济未来新增长点四重战略目标”,{13}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理论指导。在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同时,也要促进中西多元文化的交流,维护和巩固中亚本土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遗产,增强区域互信、促进经济合作。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宁夏为未来中西商贸往来与中外文化交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过程中,宁夏获准设立内陆型经济特区,因此,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积淀,都将决定宁夏成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空间中的重要中转站。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带状合作区域,这实际上是欧亚大陆空间所生活的各国进行互利合作的网络”。{14} “打通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这是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十字合作的世界空间,要充分发挥认识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未来的战略意义。丝绸之路为中国对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当下意义上要进一步挖掘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区际间经济与文化协作的特殊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注 释]

①⑦耿:《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研究(代序)》,郑炳 林主编、耿译:《法国西域史学精粹》第1册,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第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虚玉器》,文物出版社 1982 年版,第11页。

③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物与考古论 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④韩百诗等:《西域的历史文明与丝绸之路》,郑炳林主编、耿译:《法国西域史学精粹》第1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

⑤张绪山:《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余太山、李锦秀主编:《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52页。

⑥布尔努娃:《法国对丝绸之路的研究》,郑炳林主编、耿译:《法国西域史学精粹》第3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82页。

⑧⑩{11}何四维:《汉代丝绸贸易考》,郑炳林主编、耿译:《法国西域史学精粹》第3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43页、第744页、第746页。

⑨李华:《埃及发现公元前十世纪中国丝绸》,《丝绸之路》,1994年第1期。

{12}李永平:《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地图》,《丝绸之路》,1994年第1期。

第5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Tommy Caldwell和 Alex Honnold (美国)

Fitz Roy(阿根廷),山脊穿越

2014年2月,两人在Fitz Roy群峰首次横穿成功,在五天的攀登中,两人从北向南依次登上了七个峰顶―Aguja Guillaumet、Aguja Mermoz、Cerro Fitz Roy、Aguja Poincenot、Aguja Rafael Juáre、Aguja Saint-Exúpery、Aguja de l'S,完成了4.8公里的山脊穿越和近4000米的垂直攀登,包括一些65度冰雪地形的同步行进攀登。

Alexander Gukov和Alexey Lonchinsky (俄罗斯)

Thamserku(6618 m,尼泊尔),西南壁

他们在尼泊尔Thamserku峰南壁开辟了1620米的线路,命名为“害羞的女孩”。他们经历了六个夜晚的露营,线路自由攀登部分难度6A/6B, 器械攀登部分A2, 以及一些陡峭的冰雪段落的混合攀登,难度在M4~M5。

Ales Cesen, Luka Lindic and Marko Prezelj (斯洛文尼亚)

Hagshu(6657 m,印度), 北壁

2014年9月,三人在印度Hagshu峰北壁开辟了一条新线路,全长1350米,冰雪混合攀登难度M5。北壁整体角度达到70~90度,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尝试。

终身成就奖

Chris Bonington(克里斯・伯宁顿)爵士,英国

克里斯・伯宁顿爵士,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经验和最成功的登山家之一。他1934年生于英国Hampstead,16岁开始登山,公认是世界上优秀的登山家,英国女王亲授爵位给他。可以说他的成就在过去的55年中达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而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让他在75岁时仍然继续坚持探索和享受攀登的快乐。在他1960~1980年代的攀登生涯中,曾在世界范围多次完成开创性的首登。Bonington爵士还被誉为登山外交家,作为领队,曾成功地组织了1970年安纳普尔娜峰南壁、1972年和1975年珠穆朗玛峰西南壁、1978年乔戈里峰西壁,以及1982年珠穆朗玛峰东北脊等大型远征队伍。

花絮

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对普莱泽利提问:“马可,我们都知道你对金冰镐奖所持的批评态度。这次金冰镐奖的改革,你认为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吗?”普莱泽利回答:“我希望是。”

伯宁顿老爷子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说:“我感到很幸运,我攀登在一个有很多新路线的年代。”普莱泽利之后在台上说:“我感到很幸运,我攀登在一个没有facebook的年代。”

第6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关键词】丝绸之路 阿拉伯 经贸

一、丝绸之路的来源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二、中阿经贸来往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早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通过西域各国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进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的商业往来促成古丝绸之路的形成,从而开启了古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外交之路丝绸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三、中阿关系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中阿关系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陆续开辟的通往中、西亚的古商道“丝绸之路”作为中阿交往的桥梁,曾把亚洲东、西两端的中国和阿拉伯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些阿拉伯国家中的共产党组织在新中国刚一诞生即开始同新中国交往。1949年10月,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共产党曾先后致函主席,祝贺新中国的成立,并强调中国人民的斗争和胜利具有巨大的意义。1955年,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先后与埃及、叙利亚、也门和沙特阿拉伯等国代表团负责人进行会晤,以万隆会议为起点,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开始进入全新阶段。

1956年5月,中国率先与埃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埃建交是中阿关系的突破性进展,并由此掀起了从万隆会议到50年代末中国陆续和叙利亚、也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等阿拉伯国家建交的第一次高潮,由此揭开了新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新的一页。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阿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相似的历史、共同的利益和一致的发展目标,使中阿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及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阿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

四、中阿经贸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属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多变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近几年来中国阿拉伯语翻译人才的大量紧缺,验证了双方之间愈加繁荣的商贸与旅游业往来。

中阿双方把开展经济上的务实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作为新时期中阿关系的重要内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阿还会扩大在经贸、能源、投资、金融、旅游和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发挥中阿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促进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扩大贸易规模。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阿拉伯国家投资兴业,并将一如既往地向欠发达的阿拉伯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丝绸之路的开辟,曾经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唐的兴盛和阿拉伯帝国文化与商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它有可开发的新价值,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

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五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250公里。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往来大部分通过新疆实现,而新疆正处于丝绸之路的核心,沿着这条道路,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已经形成。这里已经成为欧洲、中东、中亚和南亚之间人流、物流、和思想交流的十字路口。

随着前苏联解体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亚各国一度单纯向北输送的物流转向更具市场潜力的亚欧大陆东部和南部,沉寂多年的丝绸之路重新变得繁忙。但是,如果说,古代“丝绸之路”上行走的是马匹和骆驼,今天的丝绸之路则必须满足现代运输工具的行驶需求。

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改善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老的丝绸之路随着蒙古帝国的衰落和海上大国的崛起而破碎,在商业走廊,交通要道之外,还要一并承担起亚欧两地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输送功能成为新的“能源之路”。

五、小结

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结合部的阿拉伯国家,战略位置突出,又是人类?古代文明和世界三大宗教的发祥地,从来就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群体。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彼此就有了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与埃及建交肇始,至1990年完成与沙特阿拉伯建交,先后通过三次高潮,成功地与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迄今,中阿已走过了50年外交历程。中阿交往的这50年,充满了中国外交丰富多彩、成效卓著的生动实践,不但特色鲜明,而且经验良多。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丝路旅游的开发,被惊醒的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地理上最接近的地域,将会成为中阿之间一座新的桥梁,继续为中阿之间的商业与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第7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伯罗奔尼撒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代名词。这里是一系列古老传说的发源地,完成十二伟绩的赫拉克勒斯、发动特洛伊战争的阿伽门农、杀死美杜莎的珀耳修斯……这里也是众多古迹云集之地,迈锡尼宫殿、古老的阿尔戈斯、古代运动会所在地奥林匹亚、中世纪小城。如果你热爱音乐,你绝不会错过埃皮扎夫洛斯,那是世界最古老的露天剧场,至今站在剧场中心低语,你的声音仍能清晰地穿越距离,被很远的人听到。如果你只是喜欢徒步或者驾车游览,那么伯罗奔尼撒具有迷人的景色和气象万千的气候,从四季如春的海滨,到冬雪覆盖的深林。还有西方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也正隐匿于这片神秘的半岛之中,等着你去探险。可以说,伯罗奔尼撒是一个可以满足你一切视觉欲求的地方。如果你还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你甚至可以去一趟伯罗奔尼撒西南海边港湾,站在小镇最高处的卫城上缅怀戴安娜王妃——这里曾是她挚爱的度假地之一。在欣赏众多历史遗迹的同时,不要错过伯罗奔尼撒壮阔的自然风景,那才是希腊这个半岛最大的魅力。

想要一次欣赏到伯罗奔尼撒变幻无穷的美,冬春之交是自助游的最好时机。从雅典出发,一路向西,深入伯罗奔尼撒腹地,你能看见高耸的群山,白雪覆盖的冬景,也会路过葱翠碧绿的山林,朴实无华的中世纪村镇。到阿卡迪亚,你的眼睛会像被洗涤过一样,在清新如空气的室外仙境中沉迷。而当你最终到达半岛的最西边,你将无可置疑地遇到大海,绵延的海岸线与希腊最壮美的风景交织在一起,看惊涛拍岸,心却会沉静。

伯罗奔尼撒的大门:科林斯

由雅典出发,沿着海岸线向西南行进,穿过一段峻峭的山路,就来到了科林斯。古科林斯曾经是希腊富甲一方的城市之一,也是它开拓了最早的海外殖民地,包括赫赫有名的西西里的叙拉古和埃及的瑙克拉提斯。这里不仅盛产最高水准的陶瓶,也是著名的希腊三大建筑柱式科林斯式的发源地。

科林斯是希腊本土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连接点,同时又是穿过萨罗尼科斯和科林西亚湾通向伊奥尼亚海的航海要道,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早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就意识到修建运河的必要性,但是实际上直到19世纪,科林斯运河才由法国人开凿完成。运河位于科林斯地峡最窄处,也是雅典通往伯罗奔尼萨半岛的大门。站在横跨科林斯地峡的铁桥上,可以欣赏到运河的壮观风景。

除了运河之外,科林斯最值得一看的是科林斯卫城和阿波罗神庙。在希腊,卫城其实就是建在高处易守难攻的城池,有时也是众人供奉众神之地。巨大的科林斯卫城矗立在石灰石城堡之上,是古希腊最好的天然屏障之一。如今,这里也是居高临下欣赏伯罗奔尼撒沃野的壮阔之地。

顶峰曾经是供奉爱神阿芙罗蒂忒的神庙,实际上它却是古代人及时行乐的地方。有句古代名言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科林斯的。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科林斯当年的富庶,其实也是在说,如果你不足够有钱,是无法去科林斯卫城朝拜“阿芙罗蒂忒”的。如今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爬上山顶,脚下是看得到大海的科林斯湾,其景震撼人心。不远处的阿波罗神庙是希腊最早的神庙之一,驱车路过不妨稍作停留。虽然神庙常常闭门不开,也可从远处眺望瞻仰,或者坐下来喝杯咖啡,体会一下古老神迹的昔日辉煌。

神话之地:阿尔戈斯

从科林斯往南是阿尔戈斯平原,这里最著名的城市就是阿尔戈斯。谙熟希腊神话的人一听到阿尔戈斯就会心潮澎湃,这里曾经孕育了最古老勇敢的希腊人,也是希腊古典盛期最好的工匠、最好的陶瓶画家生产地。这里一定是考古爱好者、古希腊神话的拥趸以及追求徒步探索自然的人的宝地。

阿尔戈斯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魔力。在希腊神话中,阿尔戈斯是一座神奇的城市。“阿尔戈斯”是尼俄贝的儿子,建立阿尔戈斯城的鼻祖的名字,同时也是独眼巨人的名字。在荷马史诗中,这里也是发起特洛伊战争的阿伽门农的家乡。而在真实历史中,阿尔戈斯是希腊持续居住时间最久的城市。距它不远的迈锡尼和梯林斯铸就了辉煌的迈锡尼文明,成为古希腊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但如今的阿尔戈斯已蜕变为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人们来此,都是为了去往不远处更加赫赫有名的迈锡尼和纳夫普里翁。

迈锡尼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荷马史诗里记载过的王城,同时也是背包族最喜爱的地方之一,因为这片遗迹只有一部分被围了起来,其他遗迹包括阿伽门农的墓地等,都散落在周围的大片旷野中。据说迈锡尼城最早的建立者是珀耳修斯,他最伟大的事迹就是砍掉了蛇发女怪美杜莎的头。荷马曾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描绘过迈锡尼,“壮丽无比的迈锡尼,黄金遍地”。而这个仅仅存留在神话中的地方直到19世纪才被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发掘出来,让这个神话中描写的王国沉寂千年之后重见天日。

在一个迈锡尼的墓穴中,施里曼发现了一个黄金面具,他立刻给当时的希腊国王发去电报,说他发现了“阿伽门农”。虽然后来证明这并不是阿伽门农本人,但此面具却从此被命名为“阿伽门农面具”。同时,他也将一个在皮洛斯发掘的宫殿命名为“涅斯托耳宫”(神话中皮洛斯王国的国王)。迈锡尼城堡入口最壮观的是狮子门,它有巨大的石块砌成,上面支撑着两个威武雄壮的狮子。这两个雄狮被认为是阿特柔斯王国的标志。而当人们来到这座神奇的城,必会感受到像雄狮一样凛冽的风。站在城堡向下俯瞰,心中涌起的是阿伽门农王那份不曾平息过的征服之心。

距离迈锡尼不远的纳夫普里翁虽然不是历史遗迹,却因为风景迷人,而成为游历阿尔戈斯的游客最喜欢下榻的理想之地。这里位于阿尔戈斯东南12公里,漂亮的海港和高耸的Palamidi城堡交相辉映,中间夹杂着错落有致的小巷和威尼斯住宅。这里因为曾被威尼斯人占领,又在近代希腊复国后成为第一个首都,形成了时尚而典雅、本土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风格。尤其是在夜晚,在威尼斯城堡下咖啡馆林立的小巷中休息一晚,推开窗就是浪漫的海湾,的确是参观完沉重的历史遗迹之后身心放松的最佳之地。如果白天有时间,爬一下城中的城堡,从挂着铃铛的山洞向下望去,美丽的小城尽收眼底。这是最有希腊特色的标志性风景之一。

阿尔戈斯往东靠近伯罗奔尼撒东岸一点,最重要的地方是埃皮扎夫罗斯。它是全希腊自古最受人敬重的具有治疗疾病的神奇之地,因为这里有供奉着医药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圣殿。在古代,许多得了不治之症的希腊人不远万里而来,祈求这个身上带着一条蛇的医药神能够治愈他们,因为古代人相信,能够蜕皮的蛇寓意着新生。

但是今天,来这里的人已不再为了求得治愈疾病,而多为著名的埃皮扎夫罗斯剧院。这座剧院是现存最完好的古剧院,以惊人的扩音效果而著称。至今全世界大剧院的扩音原理,实际上仍然得益于这古老的希腊圆形剧场。现在,当你站在剧院中央歌唱说话,座位最后一排的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据说当年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就是被船王奥纳西斯专机接到这里进行现场演唱的。在有着盛大音乐节的夏夜,埃皮扎夫罗斯仍然会举办大型露天音乐会,再现古代剧院的盛况。

世外桃源:阿卡迪亚

离开古老的阿尔戈斯平原,穿过奈迈阿,就进入了伯罗奔尼撒腹地。宜人的风景徐徐展开,令你开始忘记那些神秘的传奇,沉浸在纯粹的美景之中。阿卡迪亚,传说里世界的中心,西方人心中的世外桃源,一片宁静的旷野之地。它也令人想起法国画家普桑那张名画《阿卡迪亚牧人》墓碑上的一句拉丁铭文:Et in Arcadia Ego,意思是,我也在阿卡迪亚。

阿卡迪亚四周被群山环抱,也因此在古代几乎没有遭到战争骚扰,即使在今天,这里仍然散落着破败的中世纪村庄,散发出神秘气息的修道院和法兰克的城堡,这一切都对喜欢探索不同文化和山野乡情的旅行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里游客罕至的绝美风景也是砥砺心灵的最佳之地。的确如西方人所言,阿卡迪亚是田园诗般的人间天堂,原始与自然,历史与现在,都在这片绿色的牧场、白雪皑皑的山川、清澈流淌的小溪和与世隔绝的氛围中,浓缩定格成为对世外桃源幽幽的向往。

来到阿卡迪亚,并不需要刻意奔向哪个目的地,只需要确定一个方向,慢慢任车轮将你带向任何一个小镇,任何一处打动你的山林。甚至在旅途中,你还可能会偶遇一个叫作潘的村子,成群的绵羊、长相丑陋的仿佛依然生活在农耕时代的村民,以及白雪覆盖的泥泞道路,组成你对阿卡迪亚的全部想象,因为阿卡迪亚本就是半人半羊的潘神最喜欢出没的地方。你可以幻想,潘神与仙女们在这片山林中追逐嬉戏,也马上可以想到,这真的像电影《纳尼亚传奇》!小孩们从柜子里穿越时空,推开门遇到潘的山坡,就是此地……

阿卡迪亚首府特里波利往西,蕴藏着一些中世纪村庄,迂回狭窄的山路两边往往会忽然在你眼前展开一片惊人的美景。最壮丽的中世纪村庄卡利黛纳伫立在高高的山峦之上,它有小托列多之称,从山顶向下望去,是一片古老的村庄,让人感到恍如隔世。另一座村庄迪米察纳同样拥有这种静谧而沉静的气息,据说在夏季,这里是最受欢迎的徒步旅行者的云集之地。但在冬季,这里几乎看不到人迹,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

在阿卡迪亚与奥林匹亚之间的一段路程,最好路过一下安兹里采纳,小镇坐落在距离奥林匹亚很近的阿尔夫奥斯河谷,一条小河静静流过同样异常安静的小镇,距它不远就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的瓦萨斯神庙。这座敬献给阿波罗的神庙现在是一片荒凉之地,只有驾车才能穿越崎岖的小路和危险的雪山到达那里。但是当你终于到达这座栖于如此偏远的山间的神庙面前,却能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古代人的虔诚,以及神庙建筑本身的壮丽。

这座神庙由雅典帕特农神庙的设计师伊克蒂诺斯设计,也是将三种希腊建筑柱式结合使用的最好范例。不过当你身临其境去参观这神秘的神庙时,也会对覆盖神庙的巨大的现代钢构帐篷感到震惊,这真是古代与当代的诡异结合。但是在海拔1200米的高处膜拜神庙,以及看到远处的月亮静静升起,思古幽情仍能够打动到你的心。而在离开神庙驱车奔向奥林匹亚的时候,听希腊最著名的导演安哲洛普洛斯那沉重缓慢的电影插曲应该是最适宜的背景音乐。

奥林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

最后,在伯罗奔尼撒的西端,你终于可以与古代奥林匹克的发祥地奥林匹亚相聚。可以不去博物馆,如果你对那些古代遗迹并不感兴趣,但是最好还是看一眼那绝美的雕塑,普拉克西特列斯极少留存于世的真迹《赫尔墨斯》。很可能,最打动你的是博物馆外芳草萋萋的美景。古代最大的运动场、至今仍然采集圣火的圣区、菲迪亚斯留下的露天工作室、赫拉神庙,都抵不上这遍地盛开的野花,四处种植的橄榄树、桂树和松柏,好一片情景交融的古老圣地。只有站在这片仙境中,你才会理解为何古希腊人会不辞辛苦,将运动场建在这样一片深山老林中。他们一定也相信,只有在最美、最具有洁净气息的地方,才能举行最神圣的用人的身体进行的竞技。穿梭于断壁残垣之间,你不会觉得这里破败沉寂,因为这里拥有着伯罗奔尼撒特有的美与神秘。所以,如果没有更多的时间,也要去奥林匹亚看一眼吧!

至于其他,伯罗奔尼撒,它还有什么?它有以勇敢著称的斯巴达,它有拜占庭依然存活着的米斯特拉斯,它有威尼斯人的要塞莫奈姆瓦夏,它有全希腊最好的海滩麦西尼亚。这里是见证神话传奇的地方,是与阿伽门农、赫拉克勒斯的魂灵擦肩而过的圣地;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家园,卡拉斯的曼妙声音永远萦绕之地,它更是有着万千气象,徒步旅行的“阿卡迪亚”所在地。这里盛产希腊最好的葡萄酒,以及最甘美的蜂蜜……多少个世纪以来,伯罗奔尼撒都是一个传奇,至今,有着某些姓氏的希腊人仍会骄傲地说,他们是伯罗奔尼撒的后裔,他们是最早的希腊人。奔驰在伯罗奔尼撒的路途中,你会觉得,你的心是静止的。有时,又是那样的激荡。听着身边人的呼吸,这是你与同伴与此地同声共气的鼻息。这就是伯罗奔尼撒,不可复制的旅行,一生必须要去一次的旅行。

TIPS

第8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龙泓全(网名:顺风车游世界Leo;博客:.cn/downtheroad/)2010年12月20日顺利完成了仅用3万元从桂林以火车为交通工具经西伯利亚第一亚欧大陆桥至欧洲,(布鲁塞尔飞开罗后)再由埃及用汽车陆路穿越中东至印度,为期5个月跨越16国的连续旅行。

6年这样走过

2005年在读高一的Leo认识了学校的德国外教Sebasti。在德国人的鼓励下,Leo独自背包旅行游走了杭州、上海、石家庄和北京。2007年夏高考结束,年仅18岁的Leo从广西出发,陆路到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再从新加坡飞到澳门,乘船去了香港,背包旅行了一个半月。

2008年大一暑假,Leo从柳州出发用了一个月陆路经成都、西安、兰州、西宁、,直到尼泊尔。在2009年结束完大三所有考试的当天下午Leo没回家,直接从宿舍出发出发去了韩国,在韩国旅行了25天后坐船到达大连。之后经丹东去了趟朝鲜,返回丹东后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天津、北京、呼和浩特,之后飞到了新疆,沿丝绸之路玩到洛阳。2010年为了旅行Leo没在家过年,用了一个多月去了澳门、阿联酋、阿曼、吉隆坡和汶莱。

最骄傲的旅程

2010年夏大三结束,大四上学期全部为社会实习,加上暑假约有5个月的时间。Leo计划这次一定要走出亚洲,用这段时间完成一次跨洲旅行。2010年7月21日从桂林出发一路边坐火车边游玩,经西伯利亚第一亚欧大陆桥达到了欧洲。在欧洲旅行了一个月后,Leo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飞到了埃及首都开罗,然后从开罗一路坐汽车陆路穿越中东数国直至印度。2010年12月20日Leo顺利完成这趟旅程,从印度经吉隆坡转机回到了桂林。5个月跨越16国的连续旅行,Leo只用了3万元(包含吃住行、签证等所有费用),而且因为“沙发冲浪”,5个月他一分钱住宿费也没花。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睡火车站

在乘火车横穿西伯利亚途中有一个叫Novsibirisk的俄罗斯城市。到达时已是凌晨时分,但由于接待Leo的沙发客临时有事离开了该城市,另一位能接待Leo的沙发客要到早上才能见他。于是Leo在不到10℃的火车站冻着睡了一夜,睡在他周围的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有为了省住宿费熬夜候车的乘客,有在俄罗斯打黑工的中国人,那一夜Leo体验到了俄罗斯下层人士的生活。早晨朋友Julia接到Leo,将她的整个温暖的房间让给了Leo休息。

在奥地利搭顺风车

经过一个月多月的旅行到达欧洲,在欧洲Leo认识很多年轻的当地朋友。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只有60多公里,乘坐火车或汽车不到1小时即可到达,距离非常近。在搭了顺风车游历欧洲两年的波兰同龄人鼓励下,Leo决定搭乘顺风车前往维也纳。

斯洛伐克朋友驾车从家中送Leo至斯洛伐克与奥地利交界的一个加油站。跨过两国边界,Leo走到奥地利国一侧进入高速公路前最后一个休息区等车。举着用德文写好“Wien”(维也纳)的牌子站在太阳下等候。几乎每一辆进入休息区的车子Leo都会走上前去礼貌地问是否去维也纳方向。但结果要么是满员,要么不走那条路。在公路旁的田野等待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有一位司机愿意载Leo了。起初他问Leo:“你愿付多少钱?”Leo说:“你能免费载我吗?我没有钱,但有中国的礼物送给你。”最后司机还是同意载Leo了。

这位司机叫Marc,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国际律师。当他知道Leo从中国南方一路坐火车走西伯利亚铁路线到欧洲时,他很感兴趣。听了Leo的经历,他决定今年底从欧洲坐火车去中国旅行。

在约旦一天遭遇两次打劫

5个月的旅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约旦Leo就遭遇了不测。从埃及西奈半岛港口Nuweiba乘渡轮穿越红海,到达约旦唯一的港口城市Aqaba,办完入境手续已是午夜。港口外的停车场有直达首都安曼大巴,四个半小时5.5JD(1JD=10RMB)。凌晨4点多巴士到达安曼,Leo的噩梦就此开始。

凌晨十分没有公车,但有很多出租车在此候客,Leo没注意看随意登上了一辆。司机是一位中年男子,面相可憎。司机让他的朋友也上了车坐在后排。此时车内仅有两个几乎不会说英语的阿拉伯人和Leo。司机没有直接载Leo要去的目的地――约旦大学,而是在市内疯狂地飙了约5分钟的车,司机神志不清,有一股酒味。Leo告诉他们说,我刚从埃及到达约旦,身上没有当地货币,要求立即下车,但是他们锁着Leo的行李,不让他离开。而后载Leo到了银行,想让他取钱。Leo拒绝了,说:“我的卡取不了钱。载我到约旦大学,我朋友付钱给你。”

15分钟后他们到达了约旦大学,朋友David的电话一直不通。Leo的大背包一直锁在后背箱里,他们不让他拿,威胁索要高价钱。幸运的是吵闹声惊动了大学的保安,保安帮助Leo取出了行李。他们让Leo付30JD,而Leo坚持按计价器显示价格10JD付款。司机说晚上收计价器的双倍价格。其实在晚上计价器已经自动调成双倍价格了,但是当时Leo不知道。因为没有当地货币付了20欧元(约合200元人民币)给他们。后来当地朋友告诉Leo,如果在白天司机不绕弯路,汽车站到约旦大学只要3JD而已。

本以为噩梦就此可以结束,但另一场又开始了。大学保安主管的英语非常好,早晨6:30下班,他让Leo坐上他的车,说载Leo去找他的朋友David。保安载着Leo绕了大学校园一周,最后把Leo放在了上车的对面马路要求付10JD。如果Leo知道就这么载我一下需要付费他不会上车。但当时不知道为什么Leo居然满足了他的要求,付了10JD。可能是一整夜没睡头脑不清醒,可能是感激他。保安拿着钱离开了,在独自等待了3小时之后,Leo找到了澳大利亚朋友David。数天后David带着Leo来到学校找到了这位保安,向他要回了8JD,留了2JD给他,因为他载Leo绕了学校一周和借电话给Leo。在伊朗无数次被感动

在伊朗中东部居住着大量的阿富汗人。因为战乱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伊朗,不少阿富汗家庭已在此扎根超过三代。即使在此出生,伊朗政府也不授予他们伊朗公民身份,就连伊朗的永久居留权也没有。在伊的阿富汗人只能靠不断延长学习或工作签证留在伊朗。无时无刻他们都得带着护照出门,伊朗警察会经常查验他们的身份。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伊朗都做着中下层的工作谋生,例如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

在伊朗城市Kashan,Leo有幸住入了一户阿富汗家庭,家主人爸爸是建筑工人,妈妈不工作全职在家照看孩子,是个很拮据的家庭。在保守的伊斯兰家庭吃饭得男女分开,Leo与家中年龄相仿的3个孩子共坐一桌。只有一样菜――鱼肉罐头,他们将罐头平均分至两个餐盘中,将其中一个装满鱼肉的餐盘给了Leo,另一个留给自己。他们让Leo一个人单独享用一半的鱼肉,而自己3人吃剩下的一半。Leo将餐盘递给他们说:“一起吃吧!”他们却怎么也不肯接受,执意让Leo一个人享用一半的鱼肉。家中的妈妈和女孩在厨房进餐,窗帘遮着,Leo不知道她们的餐盘中是否有鱼肉。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将最好的食物以最多的分量给了Leo,他怎么也没忍心吃完餐盘中的菜,但Leo说这确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晚餐。

在伊朗的最后一天Leo的口袋里只有折合人民币不到10块钱的当地货币,没有足够的钱搭车去机场,于是他试着搭顺风车。等了不到10分钟,第一个司机与他走不同的方向,但他竟给了Leo约合5美金的当地货币,说:“用这些钱搭车去机场。”又等了几分钟遇到了第二个司机,他不仅载了Leo而且还请他吃了早餐。

在印度签证出错

在申请签证时表格上和机票都显示Leo是在12月19日离开印度,而印度大使馆签发了一个12月6日到期的签证。为了办手续更正签证错误,印度政府让他从印度中部的孟买跑到了北部的新德里,然后又让他从北部的新德里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南部的班加罗尔。新德里到班加罗乘火车需要两个晚上约40小时。因为买不到卧铺,Leo与当地人一样睡在了地上。到达班加罗尔的当晚,在洗澡时Leo洗了两次头,因为火车太脏了。移民局认为Leo是逾期滞留想罚款,在争吵了半小时后印度政府“认了错”。离开印度的前两天,Leo终于拿到了免罚款的出境许可,顺利离开了本次旅行的最后一个国家。

拿着中国护照穷游世界

很多人都怀疑L e o持的是不是中国护照。是的,Leo持的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因私普通护照。为了取得签证,Leo曾与土耳其签证官“吵”过架,入境土耳其时边检不相信他的护照是真的,居然用了两个机器检验他的护照。Leo在入境很多国家时都会得到“特殊照顾”――请到边检长官办公室问话。就连出入中国边检,几乎每次Leo的护照都会被拿去验真。

Leo也并不是百万富翁,也并非来自富裕的家庭。从2009年大二Leo开始能完全自理旅费。为了赚钱,在国内期间他很少出去玩,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兼职工作上。除了赚钱,他还尽量在旅行中省钱。为了订到“澳门-吉隆坡-阿布扎比-吉隆坡-汶莱-吉隆坡-澳门”2500元(含税)的特价机票,Leo用了4张A4草稿纸花了两天计算衔接时间。Leo说在亚洲旅行,亚洲航空是不错的省钱选择,还有就是/网站中列出了全球所有的廉价航空。

Leo也是“沙发冲浪”网站的会员,而且还是该网站经验最丰富的中国籍会员。此网站能帮助旅行者在旅游地找到免费住宿的地方。通过沙发冲浪,Leo在家中接待了近半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从他们身上Leo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建立了友谊。同时Leo也在全球超过近30个国家通过沙发冲浪住到了近百位当地人家中。如今Leo已是该网站的大使之一。

第9篇:横穿西伯利亚范文

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直布罗陀海峡 D.白令海峡 2.亚洲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

A.第一大洲 B.第二大洲 C.第三大洲 D.第四大洲 3.世界上的山峰是号称“地球之巅”的

A.厄尔布鲁士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珠穆朗玛峰 D.阿空加瓜山 4.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是

A.里海 B.黑海 C.死海 D.贝加尔湖 5.世界上各种气候类型中,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6.南亚夏季风的源地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

A.湄公河 B.印度河 C.恒河 D.黑龙江 8.世界上的湖泊是

A.贝加尔湖 B.里海 C.死海 D.波罗的海 9.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大洋洲 10.非洲大陆的地形主要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 11.苏伊士运河沟通了

A.地中海和大西洋 B.地中海和黑海 C.大西洋和太平洋 D.地中海和红海 12.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

A.东非高原 B.南非高原 C.撒哈拉沙漠 D.埃塞俄比亚高原 13.世界的平原是

A.东欧平原 B.密西西比河平原 C.亚马孙河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14.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A.安第斯山脉 B.落基山脉 C.喜马拉雅山 D.阿尔卑斯山 15.世界上面积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阿拉伯高原 D.巴西高原 16.东南亚的国家中,属于内陆国的是

A.越南 B.老挝 C.柬埔寨 D.泰国 17.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A.马来西亚 B.日本 C.印度尼西亚 D.菲律宾 18.根据降水的特点分析,马来群岛应该是

A.夏季多雨 B.冬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19.马六甲海峡沟通了

A.太平洋和大西洋 B。大西洋和印度洋 C.太平洋和印度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20.马六甲海峡沿岸的三个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 B.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 D.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 21.南亚的两个岛国是

A.印度和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和印度

C.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 D.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22.下列南亚的国家中,位于内陆山区的是

A.尼泊尔 B.斯里兰卡 C.马尔代夫 D.孟加拉国 23.发源于南亚的宗教是

A.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B.佛教和印度教 C.犹太教和基督教 D.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24.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是

A.尼罗河 B.恒河 C.印度河 D.湄公河 25.南亚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是

A.山地、高原、平原 B.平原、高原、山地 C.山地、平原、高原 D.平原、山地、高原 26.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雨季发生在

A.3-5月 B.6-10月 C.10-12月 D.1-2月 27.南亚地区的黄麻主要分布在

A.德干高原 B.喜马拉雅山区 C.恒河下游地区 D.印度河平原 28.印度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A.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B.恒河平原

C.喜马拉雅山区 D.东高止山以东地区 29.霍尔木兹海峡位于

A.地中海与红海之间 B.地中海与黑海之间 C.阿拉伯海与波斯湾之间 D.阿拉伯海与红海之间 30.下列有关西亚农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高是制约西亚农牧业发展的条件 B.阿富汗、伊朗等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羊毛和地毯 C.西亚农业多为节水灌溉农业 D.西亚的灌溉农业区主要位于两河平原 31.下列西亚国家中,不濒临波斯湾的一组是

A.伊朗和沙特阿拉伯 B.阿曼和科威特

C.叙利亚和土耳其 D.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初一地理下册期中试题32.下列欧洲西部国家中,北极圈不通过其领土的是

A.挪威 B.丹麦 C.瑞典 D.芬兰 33.下列叙述,与瑞士不相关的是

4

A.风光秀美,有“世界公园”之称 B.经济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C.生产精密仪器和钟表,有“钟表王国”的美誉 D.海滩阳光灿烂,旅游者畅饮啤酒 34.下列国家中,濒临地中海的一组是

A.法国和希腊 B.爱尔兰和冰岛 C.波兰和德国 D.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35.巴基斯坦的居民大多信奉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印度教 36.欧洲的半岛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 D.巴尔干半岛 37.荷兰的特色产业是

A.发达的海洋渔业 B.驰名世界的郁金香花卉种植 C.优质钢材的冶炼 D.行销世界的畜牧业产品 38.下列欧洲西部国家自然景观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挪威冰雪皑皑的山峰 B.瑞士阳光灿烂的海滩

C.西班牙陡峻幽深的峡湾 D.法国风光旖旎、景色如画的田园 39.有关西亚社会情况的介绍,正确的是

A.西亚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发源地 B.耶路撒冷和麦加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城 C.西亚多为阿拉伯人,人种为黄色人种

D.世界上规模的清真寺位于地中海滨的耶路撒冷 40.有关西亚国家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特阿拉伯占据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B.伊朗和伊拉克扼守着波斯湾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 C.土耳其的领土全部位于亚洲境内 D.西亚东部的阿富汗与我国相邻 41.纬度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43.在美洲,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居民主要是

5

A.印第安人 B.欧洲移民 C.因纽特人 D.黑种人 44.下列关于南美洲与非洲气候的比较,错误的是

A.两大洲干燥地区分布很广,热带沙漠面积很大 B.两大洲都有面积广阔的热带气候 C.两大洲都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D.两大洲都有地中海气候

45.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航行到西印度群岛,途经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6.亚洲冬季风的主要特点是

A.温和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湿润

47.当2010年1月1日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我国迎来了新的一年。此时,英国伦敦(中时区)是: A.2010年1月1日0点 B.2009年12月30日 16时 C.2009年12月31日16时 D.2010年1月1日8时 48.在西亚面积的国家是

A.伊拉克 B.伊朗 C.沙特阿拉伯 D.科威特 49.下列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是:

A.黄河 B.恒河 C.密西西比河 D.亚马孙河 50.西亚地区冲突不断,主要因宗教文化引起的冲突是:

A.巴以冲突 B.海湾战争 C.阿以冲突 D.埃以冲突

二、读图

1.读下页两幅南亚风向图,回答问题。(共11分)

(1)在A图中,南亚地区的主要风向是 ,此时为南亚地区热、雨、凉三季中的 季。(每空2分)

(2)在B图中,南亚地区的主要风向是 ,此时为南亚地区热、雨、凉三季中的 季。(每空2分)

(3)为什么北方冷空气难以侵入到南亚次大陆?(3分) 2.读东南亚略图,回答问题(共25分)

(1)天然橡胶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图中字母代号是 。锡矿砂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图中字母代号是 。(每空2分)

(2)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每空2分)

① (岛屿) ② (岛屿)

③ (岛屿) ④ (岛屿) A (国家) C (国家) D (国家)

(3)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海峡是 (2分),在图中的代码是 (1分)。

3.读右下“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题目。(共14分)

(1)填出图中序号表示的气候类型:(每空2分) ① 气候 ② 气候 ③ 气候 ④ 气候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