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精选(九篇)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第1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笔者根据对混合学习的理解,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框架。

(一)前期分析

1.学生特征分析学生特征分析除了包括一般的特征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还应该包括学生是否具备了混合学习能力的分析,如背景知识、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学习习惯、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的分析等。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析教学内容,划分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属于哪一类知识,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是什么。从而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于课堂教学,哪些适合于在线教学,以便于选择最佳的学习活动形式。

(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混合学习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在线教学活动。那么,在课程设计中什么时候用课堂教学,什么时候用在线教学呢?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在线教学活动都包括很多的具体活动形式。常用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包括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常用的在线教学活动形式包括阅读、在线讨论、反思、问题解决、探究和答疑等。因此,混合学习活动的实质是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多种活动形式的混合。由于不同的活动形式的特点不同,因此,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同。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得出不同的活动形式与知识类型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因此,在进行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时,教师或教学设计人员应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为基础,根据教学进度,紧密联系各知识单元中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多种学习活动。

(三)混合学习策略的设计

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顺利地开展混合学习活动,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进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在混合学习中常用的学习策略包括积极交互、学习支持、协作学习等。

(四)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

混合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科书、挂图、模型、电视、电影、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在线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在线教学平台中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在线教学平台可以通过自行设计与开发、购买和使用开源软件等方式获得。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的在线教学平台,都应该有利于实现混合学习策略,如有效的沟通、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学习支持等。另外,在线教学平台中提供的资源应有效地支持在线学习活动,不同的资源和工具对在线学习活动的支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混合学习中,针对不同的在线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资源。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混合学习中的学习评价设计应该和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活动紧密结合,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遵循评价主体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和评价方式过程化等四个原则。第一,主体多元化就是既要采取教师评价这一传统评价形式,也要积极地让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学习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既可以保证学习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第二,评价内容综合化就是评价内容既要包括传统教学中非常重视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也要包括对学生作品、协作学习能力、交互程度、反思、情感态度等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评价。第三,评价多样化就是采取多种评价手段,主要包括课堂观察、课堂提问、作业、考试、作品设计与展示、讨论交流、反思、电子档案等。第四,评价方式过程化就是既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远程教育学”课程的设计

笔者根据所提出的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框架,对“远程教育学”课程进行了设计,并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一)前期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远程教育学”课程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前期,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学习习惯、对混合学习的学习期待、计算机应用技能。调查结果说明,对混合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86%,可见,学生的学习期待比较高,对开展混合式学习是比较有利的;该班学生普遍比较接受协作学习,超过76%的同学有过协作学习的经历;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交流,92%的学生有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交流的经历,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或者寻求帮助;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综合以上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班具备了开展混合学习的条件。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远程教育学”课程中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包括知识类型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以模块四“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与学生支持”为例,对知识类型及目标进行了划分。

(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根据前期分析的结果,对本门课程进行了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选择和设计活动形式以及活动过程的设计。以模块四为例,见表2。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

1.积极交互在本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广泛听取学生们对课程设计的要求,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让课程符合学生的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同时,在课程平台中专门设计了课程教学答疑讨论区和学习反思博客板块,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激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2.学习支持本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们系统讲解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及学习方法和要求,使学生充满学习期待,并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考虑到混合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的学习方法,专门安排了一次“如何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师生座谈,使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确保本课程混合学习顺利进行,利用Moodle平台设计了本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为本课程各个模块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进行了平台使用专题培训。

3.协作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本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班男女比例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差异等因素,把3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在本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三项综合协作学习活动。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一项学习任务来进行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在线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完成相应的作品设计后,教师让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中进行作品展示,并把各个小组的作品汇集整理后放在了Moodle网络平台上以方便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和学习交流。

(四)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

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源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计算机课件、案例视频以及相应的研究论文等。在线学习中应用了Moodle学习管理系统支持在线学习。根据课程的前期分析及活动的设计,在学习平台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本研究针对课程混合学习活动设计,采用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1.期末考试本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为了系统地检查学生对远程教育学课程掌握程度进行了笔试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四种。考试成绩比较理想,1位学生不合格、2位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10位学生成绩为80-90分、其余学生的成绩在60-80分。

2.作业本课程教学中,在学习者完成相应学习单元的学习后,根据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给学习者布置了作业。作业设计既包括撰写小论文、学习心得,也包括收集、阅读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

3.在线测验在每一模块学习之后,设计了一项在线测验。学习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参与在线测验,通过在线测验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在线测验在难度设计上有区分度,既不能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感到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感到过于困难。在线测验中包括多种题型,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4.作品设计作品设计是综合考查学习者能力的一种评价方法。本研究中的作品设计主要是针对程序性知识的考查。通过让学习者设计一项作品来考查学习者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本课程中设计了三项作品:“新疆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报告”、“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的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设计”。作品设计主要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的,采取了自我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

5.论坛讨论论坛讨论就是对学习者参与论坛讨论的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对学习者的论坛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两个方面来进行。参与度就是学习者在论坛中发表有意义话题的数量,贡献度就是学习者在论坛中发表话题的质量,即是否能引发深入思考,是否能对其他学习者带来启发等。对论坛讨论的评价可以考察学习者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6.电子档案电子档案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最佳方式。通过电子档案评价可以全面考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利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自带的“活动报告”功能,完整地查看了学习者的所有学习活动情况,包括资料阅读情况、论坛讨论情况、作业情况等。

三、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在课程结束时,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从对教学实施、学习资源和学习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并利用SPSS16.0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教学实施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反应普遍比较好,97.5%被调查者表示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且65%的学生认为本次混合式教学开展得很好(或较好)。对混合式学习的态度,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为是否喜欢混合式学习和能否适应混合式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25位学生表示喜欢混合式学习,有21位学生表示能够适应混合式学习。这说明班里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采用的混合式学习持肯定的态度。

(二)学习资源对混合学习资源的评价,我们对在线多媒体资源、课堂教学PPT课件、在线测试、作品展示、在线交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班学生对该课程混合式学习资源的支持作用是肯定的,所有的问题中对资源的好评率达到了80%以上,说明了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比较有效的。

(三)学习效果对学习效果设置了4个问题,统计结果说明了本课程采用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结论

第2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习活动设计;学习任务;协作学习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课堂学习活动是指课堂上学习者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活动的总和。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课堂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任务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在这里学习任务是指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操作流程和结果的描述。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学习任务要具有真实性,要在学习者面前展现真实的问题空间。问题的真实性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2)任务要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问题本身要能够吸引学习者。问题的真实性不能代替问题的趣味性,真实的任务和问题不一定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要求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学习者,通过调查分析和协商,结合年龄、性别和个人偏好,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3)任务具有挑战性。问题应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或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学习者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的。挑战性的关键在于利用学习者的求胜心理,使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的学习任务设计不仅要遵循一般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本身还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任务的目标明确,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2)任务的活动形式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行为能力之外;(3)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资源;(4)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和帮助;(5)任务的活动内容应能引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活动。

学习任务的设计不是活动的目标,而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完成的训练内容。具体的活动任务设计和学科内容相关。活动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活动设计中最难也是最具创造性的设计活动。高质量的活动任务不但要将新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而且要在新的知识技能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以及学习者的兴趣点之间建立联系,以此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

2.把小组协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对于一些内容,学习者通过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就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指导活动一般就是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为学习材料提供说明等。

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要在班级实行协作学习,首先一点就是要对学习团体及其构成规则进行分析,并考虑学习团体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教学设计者要通过观察或问卷的方式确定学习者之间的交往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活动团体的行为规范,即行为准则以及违反行为准则的后果或制裁方法。如果学习行为需要明确的分工,那么还要帮助学习小组公平地确定劳动分工,包括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任务的划分、完成的评价标准等等。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所以如何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划分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协调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小组的划分,大规模的整组合作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但是小组规模过小,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存在困难。所以,小组规模应该在4~5人,适度规模的小组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并且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小组成员在组内要担任不同的角色,由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完成任务。有了角色分工不但可以促进小组成员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每个组员所承担的角色保持越长久,组员间的相互依靠关系就会越密切。在合作学习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组内成员会就某些问题产生矛盾,无法形成小组决议,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失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教师需要及时对有意见冲突而不能正常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进行调解。

3.组间互评与组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协作学习之后,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评价阶段,教师还应该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评价的内容、标准等都要由教师指导学习者来制定。当学生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时,可以让各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然后以共同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由于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将协作的方法和精神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因此对于学习方面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共同学习的结果,体现出协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功这一核心思想。教师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设计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指标,又要设计对组员个人的评价指标,以使学习者能够清楚自己对学习所负的责任,认真对待个别学习,不产生依赖性,同时还能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贡献个人的力量,促进合作学习,将个人的表现与学习小组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个人责任感是协作学习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在强调学习者共同努力的同时,也要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FIP文件传送与应用》案例分析

对《FTP文件传送与应用》一章内容的学习活动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按照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方法进行。

1.教师讲授阶段

首先是教师讲授关于FTP文件传送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FTP文件传送、FTP服务的基本工作原理、FTP文件传送的基本用途等。通过介绍这些基本知识,学习者了解一些关于FTP的基本概念。

转贴于

在学习者了解了什么是FTP,以及FTP的基本工作原理之后,就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因为Windows内嵌有一个FTP程序,所以可让学生学习使用简单的Frp程序。教师先演示如何启动ftp.exe,然后在讲义中展示一些常用的FTP命令。如:open,help,get,mget,put,mput等,让学习者自己去探究这些命令能够实现怎样的功能。这是一个小型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去探究,并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呈现每个命令对应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FTP的基本功能。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学习阶段

简单了解FTP的一些命令之后,就是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学习。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典型的FTP文件客户程序的使用,总结其优缺点。由于学习者在上一学期已经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而且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FTP的功能,所以要掌握典型的FTP文件客户程序的使用对于学习者而言属于容易生成和提交的范畴。

进行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FTP文件传送与应用》一章的内容是网络基础这门课比较靠后的内容,所以,教师对要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组由一个对网络知识比较熟悉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承担小组分工,并负责组内合作的协调工作。分组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并提出小组进行协作学习的一些策略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学习成果汇报阶段

任务完成之后,每组要派出一名组员在班级里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汇报的内容除记录的内容外,还要有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会,以及协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汇报的形式一般是将学习结果做成PPT,向全班同学展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各个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并加以指导。例如在分组之后,帮助组长在组内进行角色分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如何有效地搜索所需要的资源,如何完善小组的汇报等。

4.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的评价包括组间互评、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教师要给出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同时,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最后的汇报,还包括教师所观察到的小组内部的协作情况。

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学习内容。但是个别组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承担学习任务的情况。所以要加强组长的管理与组内合作协调的能力,合理的分工是小组协作学习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指导,多提供一些协作策略。需要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网络教室内机器的“阵列式”摆放形式,宜采取组团式摆放,更便于小组的讨论和计算机操作上的分工协作。在评价阶段,学生对于汇报的评价比较陌生,所以要让学习者适应这种评价方式。

四、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及贯穿始终的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运用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小组的划分以及组内分工是协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协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协作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向小组组长提供协作分工以及组内关系协调的策略,来提高小组组长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是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部分,只有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与教师指导性活动有效结合,才能使学习者的学习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陆,杨卉.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机构与活动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8).

[2]唐剑岚,胡建兵.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网络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3(6).

第3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缺乏,部分教师对高职教学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到位。一则,由于缺少对三维目标的现实性思考,设计的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际,缺少前后的逻辑层次统一,缺乏对实际教学的导向调节作用。二则,三维目标的整合只流于形式,仅仅将其停留在纸面的陈述上,并没有用于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目标的关注,教学目标与考试不相关等。三则,顾此失彼,在具体操作上,不能有效地把握好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出现了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或只重视活动,忽视知识与技能的两极化现象。

二、整合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前提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室内设计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从三个维度细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目标的细化是指对目标的逐维分解,这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如学习室内空间设计章节时,可以将教学目标按不同维度进行细分。1.知识与技能:(1)说出空间的类型。(2)说明不同类型空间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3)说出空间的处理手法有哪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空间类型和空间设计手法学习,培养学生的室内空间组合能力和空间规划能力、将不同室内空间设计的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2)通过对原始框架图进行空间划分与组织,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使学生认同空间的审美价值———空间使用者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相吻合。教学目标的细化不是将三维目标硬性分割开来,而是为了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层次和相互关系,对三维目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纵向展开的深度和横向拓展的清晰认识,能指导室内设计教学对三维目标追求的次第提升。此外,室内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

(二)恰当处理课程内容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关键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载体和中介,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处理。1.问题性处理。一般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将室内设计教材上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式研究问题,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式学习。2.情境性处理。要对室内设计课程内容做到情境性处理,可以从设计与生活的联系着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室内设计知识去分析项目案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参与方案的讨论。3.活动性处理。室内设计相关教材中有调查活动、制作活动等,这些活动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珍惜每一个学生活动,精心设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实践,进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优选教学方法是三维目标整合的推手

立体化“三维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相匹配和有机整合产生合力,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和启发促进,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1.联想体验主导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联想体验,辅助以暗示法,让情感产生共鸣与移情。如学习“室内设计的程序———与客户的洽谈沟通”章节,可让学生扮演客户与设计师,体会沟通在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联想设计知识匮乏带来的沟通障碍,促使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克服困难,取得进步;2.诱导启发主导式。师生密切配合,启发诱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激活思维,辅助以讲授法、联想法,进而实现智能与情感的迁移。如在方案设计阶段,当学生思维运转受阻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小组合作主导式。通过情感传递功能进行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合作使学生各尽所能,学习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成立项目小组,由企业设计师和教师组成设计总监,对整个项目进行指导、监督、评审。激励学生的设计热情的同时,还组织了有偿设计。

(四)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是三维目标整合达成的保证

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的全面评价。评价范围包括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受发展情况的评价历来备受关注,而其他方面的评价不受重视。而只重视知识的单一评价会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沉重打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合理评价才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从室内设计的学习评价的实际来看,存在以下不足:单一性强,综合性、概括性相对较弱;对显性的室内设计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易于评价,而对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通过文字描述进行有效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衔接不够;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及时恰当地衡量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应该重点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观念转变工作。1.教师积极参加高职课程改革的教研培训活动。教师可以建议所在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做高职课程评价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高职课程评价的专题录像。这可以使教师在观念、认识上有初步转化。而一些具体操作问题上的疑惑可在教研培训活动中,专门就评价实施的办法和问题进行同行之间的研究讨论,或请教专家,从而获得关于学生室内设计学习评价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办法。2.对学生要积极转化动员。室内设计课程新的评价观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尤其是学习评价直接涉及他们的亲身利益,教师应该在开学的第一课就要对学生做好课改宣传和观念转化工作,告诉学生室内设计课程新的考评内容和办法,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只看重期中期末考试,对平日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设计应用能力等也会加以重视。这样才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三、意义

通过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利用学生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着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中入境入情,有了初步感受,产生学习兴趣。在突出“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学会创新,并利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在“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形成的整个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学科素质形成与发展。

第4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职;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1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21- 03

目前会计课程的学习被认为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学中仍然按照传统课本顺序传授知识,以及仅用“知识考核”来评价高职学生的这种“接受学习”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通过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任务的完成中,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体验成就感,促进人际交流,内化情感,是提高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非常强调教学设计。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课程目标对学习需求的分析,确定、分析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选择资源、设计任务,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从学生角度来讲,就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情境、会话、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师交给的特定任务,边做边学,最终达到学习者自己建构新知识的目的。下面以会计实务课程为例,分别从设计引领学生的目标、规划导向目标的策略和设计教学评价方面,尝试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

1 设计引领学生的目标

设计引领学生的目标,是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前提,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出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核心追求,所以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首先要以学习者为主体;二是采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来表述;三是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四是要表达出学习者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所以,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以“实际成本法下外购原材料业务核算”主题为例,其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分析课程标准中对外购原材料业务核算的要求。会计专业会计实务课程标准中表明了:“通过任务引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方法,能熟练完成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会计核算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由此可见,教师在制定外购原材料业务核算教学目标时,要在深入研究制造业存货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基础上,以岗位任务来引导和推动学生掌握会计职业存货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

(2)分析学生特点。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所以在制定会计课程某一主题的教学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要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将要获得的发展,便于制定出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的任务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例如,教师在具体设计“实际成本法下外购原材料业务核算”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实务操作能力,对会计凭证的填写不作为目标提出,但学生对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买价、税金、运输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和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等金额是否能计入外购材料的成本还不理解,而且采购成本的大小,会影响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所以要作为目标之一提出。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需要进行恰当的描述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用课本上对存货初始计量的规定,正确计算外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能力目标:根据业务资料,分析采购业务的不同问题,并能作出相应的账务处理;素质目标:从事会计工作所应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2 规划导向目标的策略

规划导向目标的策略就是设计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师生互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引入和设计任务;创设情景,抛出任务;组织活动,完成任务;设计资源支持等方面。

2.1 引入和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任务”为主线,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办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

任务与教学内容相比,更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真实性和情境性。所以引入和设计任务是关键,它要求教师在明确学习需要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设计任务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确定任务的内容;规划落实任务的途径;选择任务情景素材。“以外购原材料业务核算为例”。首先,确定本节课的任务。任务一:根据外来原始凭证,填制收料单;任务二:分析采购业务,填制记账凭证。其次,落实完成任务的途径。任务一:通过自学教材,独立完成收料单的填写;任务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每组成员分别扮演制单、出纳、记账、主管等岗位角色,完成凭证的传递和填制。最后,本节课选择的任务情景素材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投影收料单、演示财务办公环境岗位分工和任务,让学生感受工作的氛围,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实用性,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2.2 创设情景,抛出任务

情景的创设需要以情景素材为基础。会计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它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岗位任务为学习活动提供了非常好的情景;一些财经案例和生活经验,也蕴涵很多情景素材,需要老师挖掘和利用。创设情景的手段有多种,例如,可运用文字材料、实物展示和多媒体等创设情景。会计课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播放财务办公活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了解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关联,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关注。但任务情景的呈现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应不时变换呈现情景方式,激发学生对情景中所蕴涵的问题进行思考,为任务完成提供内驱力。

2.3 组织活动,完成任务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时,是要打破“先学后做”的习惯,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教师要努力改变课堂上信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的局面,实现真正的互动。所谓互动,不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从而形成抽象概念。在学生完成任务阶段,教师应明确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恰当运用具有鼓励意义的启示语,让学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活动,从而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在学习完成任务之后,学生有必要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梳理、反思和总结,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和补充。

2.4 设计资源支持

任务驱动教学是学生借助教师帮助和运用教学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学活动所用的物质资源和学习活动所用的信息资源。以会计课程教学为例,涉及的资源可细分为:材料资源:如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信息资源:如多媒体技术;人员资源:如岗位角色(业务员、出纳、会计、主管);设备资源:如办公桌、办公用品、投影设备等;环境资源: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VBSE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这些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另外还可把网络资源导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最前沿的知识成果。

3 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可行的评价标准与工具,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与评定。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功能、诊断指导功能、强化激励功能和教学提高功能,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各种测量方法,考察学生教学之后发生的行为变化,依据结果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修订,并对学习成效进行检测,帮助学生调节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为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建立新型的考核评价模式。首先,拓展评价时空,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就是把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分项量化,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以引导和督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觉学习,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习惯。终结性评价既要有量化评价,又有定性评价。其次,考核评价内容综合化,包括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在知识评价上,着重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否系统的运用专业知识;在能力评价上,侧重于学生能否对会计职业活动中专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职业素质评价上,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最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确立教师、小组和学生多边互动的评价主体。教师和小组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学生评价是指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对于高职会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可采取能力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考评方法。通过这种评价方法把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评价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一体化,可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促进其自主探究精神的发挥。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协调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友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应用[J].民办教育研究,2010(5).

第5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至今,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思维以及行动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各学科教师已将“转教为导”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规范起来。教学模式的变化要求教学评价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发展性评价,作为融合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的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在评价的角度和方法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另外,对于“学案导学”模式的思考和应用,自2008年起就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对于学案导学运用后的评价关注较少,仅有的少数评价也多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而非发展性评价。因此,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为学科载体,讨论在“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中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策略。

二、核心概念阐释

1.“学案导学”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中应用的实施环节如图1所示。

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有对弹性认知、探究性等类型知识的设计,设计意图是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能力的形成是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状态的评价模式,因此,将其引入“学案导学”模式,能够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

2.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维度的设计,更多用来衡量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因此,要求能力的衡量尺度必然是多元的,同时加强对高级思维技能的评价。发展性评价要求学生有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和协作评价的能力。应注意设计能让学生有机会自主制定和使用评价标准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评价活动,对评价的流程和质量承担责任。

三、从导学案构成出发分析评价角度

笔者对查阅的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将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包含的基本要素与“学案导学”模式课堂实施环节相结合、比照,将“学案导学”模式的课堂划分为三个发展性评价阶段,如表1所示。

1.前评价阶段

主要活动是:检测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储备水平,并同时对新知识进行自主预习。评价角度主要在于:对前阶段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运用的灵活度;预习的覆盖面,快速定位重、难点的方向性;初步形成的知识结构雏形的偏差情况。评价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对前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课的专注力,以及初步定位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把握新知识的差异情况,用以微调后续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2.中评价阶段

主要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提示和学习过程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之后在自学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提出疑问,教师针对疑问,结合经典题例或新热案例进行讲解、演示。评价角度主要在于:学生自学后所提问题的合理性和深度;对重、难点所给予指导、提示的反馈效果;逐步形成的知识结构的完善情况和疏漏点;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评价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参与程度,教学设计中对重点突破、难点化解设置的合理性,逐步完善学生对新知识的整体结构。

3.后评价阶段

主要活动是:学生巩固、提升新知识,教师对完整知识结构的总结、整理。评价角度主要在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解决情况。评价目的在于:最终检测全体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整体情况,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设计,以改善下一轮教学。

现以闽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中第二单元“探究操作系统”这一课为例,将其作为一个主题活动,其对应的三个评价阶段问题设计如下所述。

前评价阶段。通常可在这一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时(或课前)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来自不同对口学校学生的课堂纪律、用“机”习惯、沟通协作能力等。或是在某节基础课的课前设置与本节教学相关的问题,以测试与之相关的知识储备情况。如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试试看你能重启计算机吗?(能/不能)”“动手试一试,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重新启动计算机呢?(n种)”“讨论交流,是否遇到过鼠标‘卡了’,键盘也没反应的情况,用什么方法摆脱这个困境呢?”以上问题可评价学生对键盘、鼠标、操作系统的认知水平及熟练程度。

中评价阶段。通常可在一个主题活动的中间阶段由教师设计或由学生提出,一般不以封闭式的问卷形式出现,而是以一个开放式、发散性的议题形式出现,不以形成统一的答案为目的。在课中可出现这样的问题:“观察重启计算机时,计算机一步一步关闭了什么,又启动了什么?”“到底鼠标‘卡’、键盘没反应,是什么出现了问题?”“如果是硬件坏了,为什么重启后又能用了呢?”“操作系统是如何管理硬件的?”

后评价阶段。通常可在一个主题活动结束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活动中所学知识的思维导图或知识树,教师给出关键结点,由学生来丰富和完善。

四、对“学案导学”模式的发展性评价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发展性评价,教师应注意遵循如下策略。

1.设计评价活动的目标性

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是认知、情感、态度、语言技能、逻辑技能等多方面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教学目标域。从时间和精力上考虑,教师不可能去评价教学目标域中的所有内容,因此需要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和班级学情,从中选择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评价目标,形成教学评价目标子集,细化之后,即可根据预期教学结果进行具体教学评价活动或学案中问题序列集合的设计,如图2所示。

2.选择评价标准、模式、工具的开放性

“学案导学”模式的课堂活动中,发展性评价的标准依照教学活动情境而创建,它会随着评价理念的深入程度、评价者的水平高低、其他约束条件的改善情况,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质性和量化评价模式相结合,并灵活选择应用。另外,根据不同的实际技术设备环境,充分调动各种评价工具,使评价效果、精度达到最优化。

3.设置评价环节的流程性

第6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一、“实践体验”课型教学中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这里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学生相对独立地活动一段时间。“实践体验”课型实施的重点是教师通过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以更好地达成预设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偏离教学目标而导致学习活动缺乏实效

学习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有很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参与,也花了很多心思去收集和设计一些学习活动。但有时候一些学习活动却偏离了教学目标,导致活动形式化。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导入环节,设置了“猜歌名”的活动进行热身并导入新课,学生参与很积极,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活力,但转入新课学习后,课堂却一下子“冷”了下来,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活动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导致活动与学习脱节造成的。

2.忽略学生实际而达不到学习活动设计的预期效果

“实践体验”课型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学生却没参加兴趣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或没能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如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的内容里面,在说明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时,教师往往会采用课本内的一个活动――收集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看看自己的变化发展。让学生从自己的照片里看到自己的变化,感受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这种设计本来对学生直观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要完成收集照片的活动任务,有两个情况是需要考虑的:一是学生完成任务是否有难度,如对于一些家在外地学生,要他们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难度会比较大;二是有些学生不愿意展示自己的照片。但是,教师往往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想法,也没能考虑学生的差别,分层次设计活动,导致活动效果欠佳。

3.学习活动设计过多导致活动低效

学生喜欢能参与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也很快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学习活动,有的甚至一个环节就有一项活动,一节课让学生不断活动。由于活动过多,组织活动中会浪费一定量的时间,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容易兴奋而导致课堂难以调控,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创设活动时没有突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而且活动缺乏整体设计,单纯注意活动的形式,造成为活动而活动的局面。另外,活动多导致学生对活动的体验难有认真的思考,缺乏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使思维缺乏应有的深度,对老师所提问题玩玩是“有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课堂上说得多,想得少,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热闹、活跃,实质上却是低效的。

二、“实践体验”课型教学中提高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要解决教学实践中所暴露的学习活动存在问题,提高学习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设计开始。所设计的活动不仅要面向学生实际,利于学生参与,利于学生小组合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找准学习活动设计的主题

学习活动主题是否有意义、是否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决定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实施。预设活动的主题选得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顺利,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主题选得不好,活动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但学习活动的实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首先明确“实践体验”课型教学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学习活动设计的切入点,明确学习活动的主题。“实践体验”课型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或专业学习实践的需要。例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关注改善民生”一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结合教学大纲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要求,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所谓自下而上,即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对“幸福生活”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社会民生问题关注比较少,漠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工作,没有意识到要解决人民生活的保障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等情况。根据这一调查活动反馈的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设定在如何使学生“关注民生”这一层面,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从恰当的视角关注民生问题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更好地帮助学生“关注民生”这个主题设计,如“问卷调查”、“成果展示”、“案例讨论”、“采访”、“献计献策”等。这些学习活动突出以两个优点:第一,学生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没有扮演主角,那么教学目标就不能够实现。因此,通过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二,活动差异性。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中职学校中,由于专业不同、班级间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分类参与,因人设标,共享成果。

2.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活动设计的针对性

“实践体验”课型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的过程,因此,通过创设学习活动,将静态的知识情境化、活动化,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通过调整顺序、适当增减、重组等方式整合教学内容。

例如在《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教学中,基于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对社会民生问题关注不够,了解较少的情况,由浅入深地为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关注民生问题,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部分:第一,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与国家发展、个人的关系;第三,要从什么视角去关注民生问题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内容创设不同的活动任务,如通过“问卷调查”、“成果展示”活动任务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讨论”、“采访”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保障体系与国家发展、个人的关系;通过“献计献策”活动共同关注民生问题。这些活动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又利于学生参与,让德育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突显到它的实效。

当然,德育教学仅仅靠一堂课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学习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使学习活动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因此,在“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教学结束,课后要求学生完善民生问题提议案,主要是对提案书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调研,使学生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关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提供机会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

3.突出交流与评价设计以提高学生参与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一个完整的活动设计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活动主题、活动对象、活动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成果的总结与交流、预期的成果形式、活动评价等。而活动的有效实施,首先要解决的学生乐于参与、认真对待的问题,因此,在这些要素中,活动成果的交流与评价,成为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它起着监督、引导和激励的功能,因此,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必须全面考虑交流与评价环节。例如,在“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教学中根据“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自豪感,以及对本专业的认同。”这一教学目标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对本专业可从事的职业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本专业的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与实际等。然后,重点放在交流和评价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相互的交流、分析,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对自己的重要性,反思自己与哪些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识,进而制订个人职业素质的改进规划;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包括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的活动表现评价量表,突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第7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关键词:网络协作;虚拟教室;协作学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68-04

一、虚拟教室的概念

虚拟教室(Virtual Classroom)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等信息技术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为基础构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模拟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功能,但又不受时间、空间、区域限制的网络课堂学习环境。”[1]虚拟教室的目的就是为了创设一个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学习者能够进行协同学习的模拟教室,一方面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实时共享,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可交互的学习环境。

二、协作学习的含义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2]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采用对话、讨论等形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能够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达到小组的预定学习目标。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沟通能力,发展学习者的思辨能力,而且对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的乐观态度等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协作学习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3]:(1)协作小组,即将学习者按照一定的策略划分的小组;(2)成员,即按照一定的策略(如学习成绩、认知策略、学习兴趣、认知风格、知识结构等)分派到协作小组中的学习者;(3)辅导教师,在协作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辅导,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等得到有效的控制;(4)协作学习环境,主要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空间环境(如教室、网络环境等)、资源环境(如图书馆、互联网等)、组织环境(学习者的组织结构)以及硬件环境(计算机等)。

三、虚拟教室在开展协作学习方面的优势

随着各种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传统课堂教学的自身缺陷愈加明显:高校招生逐年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师资力量相对紧缺;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教学资源难以及时更新和共享等。虚拟教室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在开展协作学习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1.创造新鲜的协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虚拟教室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单调的、程序化的教材知识综合处理,转变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支持双向交互,有利于协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虚拟教室能够很好地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且支持音频和视频的双向交流,有良好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在虚拟教室环境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均可以就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可通过查询、浏览、上传、下载等方式与教学资源进行交互。这种交互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3.降低了教学成本,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虚拟教室教学环境中,只需要连接网络就可以实现,学生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来展开学习活动,不仅需要经常性地与教师交流互动,获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更多地需要与同伴之间深入讨论。这种互动交流是经常性地在学生间发生,通过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四、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设计

1.协作学习前端分析

(1)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作为协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其进行特征分析是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变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需要等进行分析。

(2)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表征了学习活动结束后学习者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能够指引学习活动的方向,也为最终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小组评价提供依据。”[4]因此,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必须要有适当的学习目标导向,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完成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5]等目标。

(3)构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6]“它从共同愿景出发,强调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重视知识意义的社会建构,鼓励学习者之间的经验交互与对话协商,关注学习者在社会文化中的成长”。[7]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是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进行的,所以教师必须创建一个基于虚拟教室的活跃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应注意共同体的范围、学习者“共同体意识”的增强、各小组的合作方式等问题。

2.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是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重心,是一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教学隐喻,是教学设计范例正在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8]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协作学习资源环境设计和协作学习工具设计。

(1)协作学习资源环境设计

这里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内部信息资源设计、外部信息资源设计和人力资源设计。内部信息资源设计是指虚拟教室本身提供的学习材料,如多媒体课件、相关课程案例等;外部信息资源是指由教师提供或者学生自主搜集的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即专家、教师、学生等。

(2)协作学习工具设计

主要包括认知工具、交流协作工具、评价工具。

①认知工具的有效使用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工具、资源等都可被认为是认知工具。如利用搜索引擎帮助学习者收集资源;教师提供的案例帮助学习者扩充原有认知结构等。

②协作交流工具。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协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其中帮助学习者交流、对话、协作的各种工具就是协作交流工具。交流工具可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同步交流工具主要有QQ、MSN、微信、飞信等,异步交流工具主要以邮件、贴吧、论坛等为主。

③评价工具主要是为评价学习者的协作学习绩效而制定的评价量规。

3.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策略设计

主要包括分组策略、协作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

(1)分组策略

分组策略是为各学习小组能够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使用的策略,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成绩、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方法进行分组。

(2)协作策略

协作策略是为提高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小组。在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常用的协作策略有角色扮演、伙伴、竞争、协同等。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而选择的策略,使学习者能够形成高效、科学的协作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学习目标。主要反映在协作小组的划分,协作小组与学习目标的有机结合,学习共同体的动态创建等。

(4)评价策略

评价策略是依据学习目标和协作学习过程来设计的评价方法。主要的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或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使用。

4.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模块设计

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模块设计共分为三部分:同步协作学习模块、协作学习、异步协作学习模块、管理模块。各模块的内容及关系如下图所示。

(1)一个核心

协作学习:在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活动中,虚拟教室只是作为我们协作学习的环境,最终的归宿还是协作学习。

(2)三个模块

①同步协作学习模块:即通过实时的通讯设施实现的实时协作学习,包括教师指导和学生协作学习两个环节,使得身在异地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语音实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其他异地的学生进行同步协作、交流学习。

②异步协作学习模块:是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协作学习不同时进行,首先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对教学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以便提供给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库、题库、课程库、案例库、媒体资源库等。然后学生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资料在小组内开展协作学习,并将遇到的困惑、疑难问题以留言、邮件、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等形式反馈给老师。

③管理模块:包括注册管理和资源管理。注册管理系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册管理,如账号、密码、授权、认证等;资源管理包括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如课件库、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等。

(3)三个入口

①学生入口:在基于虚拟教室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协作学习是核心。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运用虚拟教室所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进行协作学习。

②教师入口:在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中,教师是指导者,利用虚拟教室所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精心设计协作学习所需的教学资源,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③管理员入口:在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中,管理员负责管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主要是对进入虚拟教室的访问者进行身份验证,并根据其身份赋予一定的权限,如学生可以查询成绩却不能进行修改。同时管理员还负责管理虚拟教室中的各种资源。

5.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在进行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时,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等,分析学习目标明确所探究的问题,制定出学习方案。然后收集资源、分析资源、构建协作学习环境,最后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完成学习目标,交流协作学习成果,其中也有教师的适当指导。

具体而言,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主要应考虑:

(1)总体进程设计:给出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的时间、学习方式、探究的任务以及要提交的成果。

(2)活动框架设计:在分析学习者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路线的基础上,设计出问题解决活动的中间状态和最终成果的基本要求。以构成学习者协作学习的路标,指引协作学习活动的进行。

(3)工具设计:特定的协作学习任务需要学习者进行某些具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恰当的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方便地完成特定的协作学习任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高的思维上。

(4)策略指导:针对特定的任务给学习者提供具体指导,以提高学习者协作学习的绩效。

6.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评价设计

协作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活动质量作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和协作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9] 协作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在整个协作学习活动中所有行为的一个总结。

主要评价方法有:

(1)文件夹评价:文件夹评价是当前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模式,具有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优点。文件夹评价将学习者在虚拟课堂协作学习过程中所参与的学习活动加以总结并整理成个人文件夹的形式,作为学习者成长和进步的记录。“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工作样本,是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积极思考、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历史,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机会,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10]

(2)自我评价:学习者对自身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师预设评价方法,然后由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也可由教师给出多种评价方法供学生自由选择。

(3)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是以协作小组为主体,对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此过程需要学习者学习处理组员间、组间的复杂关系。

五、结语

时下,尽管虚拟教室的发展初见成效,但将协作学习理念与虚拟教室技术相结合,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配备,尤其是对管理员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国家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加之虚拟教室自身的强大优势,基于虚拟教室的协作学习必将会越来越受到远程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娅.基于流媒体的实时虚拟教室的研究与实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4):5.

[2][3]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6.

[4]李霞.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2(7):104-107.

[5]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85.

[6][10]陶李.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16.

[7]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55-59.

第8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确定单元目标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属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多媒体信息表达这一部分,课程内容标准、涉及的行为动词和对应的高阶思维能力比较如下页表1。

通过对行为动词的对比可知,数字故事作品创作的内容标准要求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是一致的,因此,数字故事作品创作教学主题适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赏析、评价优秀的数字故事作品,领会作品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来培养高阶思维的“评价”能力;通过数字故事作品的脚本或剧本创作、改编,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设计学习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好的问题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的原则有:①应与单元目标一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②具有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提供学生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解决;③具有复杂性,可提供学生开展合作、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④具有开放性,没有唯一答案,需要学生作出评价,做出决策。

多媒体作品创作教学流程,通常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先制作作品,再交流展示就结束,学生没有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后再创作,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高阶思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在数字故事作品制作教学中,在教学活动设计的不同阶段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作品,高阶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设计的问题如下页表2所示。

创建评价量规

量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得较好的评价方式,评价量规制定的好坏、是否有可操作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量规既要考虑学习目标,也要考虑学习成果的形式和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样制定出的量规既能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指明学习方向起到导向的作用,又能在交流评价作品时为学生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有效预防学生评价的主观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客观决策,作出评价,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根据数字故事制作主题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形式,在赏析课环节,通过欣赏不同类型数字故事作品,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制定出数字故事作品的评价量规。量规包括四个部分:故事感、艺术感、技术性、创新性。为了规范作品的表现形式,教师又规定了作品的基本要求,形成五项评价项目内容。为了在评价阶段易于学生进行评价,量规的内容和权重都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最终学生对作品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价基本吻合。具体量规见下页图2。

设计教学活动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的活动中进行,为了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需将主题活动根据目标要求再细分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并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流程,以便学生能明确目标、合理地规划时间,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分析、评价、创造,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数字故事作品制作主题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数字故事作品赏析、确定主题编写脚本、搜集设计作品素材、创作数字故事作品、故事作品交流评价。在作品赏析环节教师设计了欣赏作品制定评价量规的活动;在编写脚本环节教师提供脚本案例设计了借鉴案例确定主题编写剧本(或脚本)的活动;在设计素材环节教师设计了用Photoshop简单处理图片和文字的活动;在创作故事环节教师利用往届学生的素材和故事作品案例设计了“我能用软件制作故事作品”的活动,帮助全体学生掌握使用恰当的软件制作出精美的故事作品。

提供学习支持

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经验,需提供与学习任务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案例要有益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案例还可以是即将要完成的作品,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建立了网站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提供了电影改编、校园生活、亲情友情等不同类型的故事范例和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短片供学生借鉴,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理解了数字故事的构成要素,包括故事情节、文字、图片、音乐和故事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对数字故事的了解。编写故事脚本是十分考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着力点,为此平台提供了部分优秀作品脚本案例供学生借鉴模仿;用PowerPoint、Moviemaker、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Premiere等软件工具制作数字故事的技术也直接关系着作品效果的好坏,用这些软件制作的过程视频也需提供给学生学习。此外,平台还提供了一些图片、背景音乐、评价量规、作业要求等素材或学习资源,供学生依个人分工和需要自主学习。

评价反思

第9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80-01

近几年来,全市的英语教师们在市教育学院提出的“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号召下,都在努力寻求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各地英语教师的积极努力下,相继出现了很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性学习,以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事英语教学30年来,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论一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看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上的初步认识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新课改倡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用尽量少的教学投入,收到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课堂教学的宗旨是“效果、效益、效率”。只有达到三效合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源于鸡西市教育学院院长马志刚培训讲话的学习笔记)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应该由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部分组成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才是正确的选择。

1、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时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最先行的教学步骤。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就必须事先做好设计。教学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三方面。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都有所收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和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新课导学活动、学生交流活动、句型操练活动、讨论创新活动、拓展迁移活动等。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必须保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同时,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设计,保证学生能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交流中感悟知识、掌握知识规律,积极互动实现创新。教学设计师要牢牢记住,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一切要以学生的需要和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角色来设计教学环节,重在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指在学生活动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设计的活动。它包括对学生的个人回答效果、小组讨论的效果、连锁操练效果、拓展迁移活动效果,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方面对学生个人、小组或集体进行评价。主要应该在听、说、读、写、语言运用技能、口语表达能力、参与活动的态度、学习目标的养成、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应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都发展、都收获。教学评价工作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善于学习和超跃。评价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别人各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在克服中成熟、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完善、在完善中成长。评价要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有利于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师生和平相处、和谐互助、双向交流的教学观。注重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通过评价对学生终身发展带来的良好影响。

其次,教学评价要重点是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情况、参与态度、参与效果。看学生能否至始至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来参与语言教学实践活动。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否养成。对于达到上述目标的学生和小组要给与高度的赞扬,对于基本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要给予积极地鼓励,对于不能按时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和辅导。切记热爱优生、歧视差生的行为。使整个评价过程形成科学化、人文化并重,客观性、差异性并存的评价机制。对学生个人评价的重点应该是,通过评价能够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小组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团队精神上,看小组关心的程度、合作的程度、合作的效果、竞争的意识等。不论是哪一方面的评价,教师都要真心真意的尊重学生,尽量通过鼓励给学生,给他们添加兴奋剂,促进学生情绪高涨和课堂气氛热 烈。努力培养和创造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真情的碰撞,志趣的融合。

3、教学反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