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生网络管理范文

学生网络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学生网络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学生网络管理

第1篇:学生网络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网络安全意识;网络行为

1引言

当今大学新生成长于物质较为富裕的时期,网络伴随着其成长,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活跃了思想,但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网络引发的问题也很严重。及时了解新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和问题,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网络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2国内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对策方面。吴军(2011)在《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分析了网络安全教育缺失的危害性,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1];刘新华、巢传宣(2011)在《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初步的思考[2];孟夏(2014)[3]、张青彩(2014)、任海波(2015)[4]、徐豪(2016)[5]等人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袁旭、李忠艳、孟新(2016)指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意义重大[6]。学者聂多均、许涧(2009)[7]和赖丽君(2015)[8]则指出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性地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提升对策方面,张俊(2013)认为,高校应从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道德法规体系、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引导体系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9];曲大海(2016)提出了从加强校园网的监管、开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新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研究、发挥校园网作用干预网络成瘾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安全意识[10];张春晖(2016)着眼于医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从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三个角度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11]。

3大一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行为调查现状分析

本调查针对2017级新生,在大一上学期寒假,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23份,其中男生问卷171份,女生问卷252份。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网络安全常识和识别问题、网络安全意识问题和网络自我约束能力问题。

3.1新生网络使用安全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中,21.28%的同学并不知道网络中的防火墙是什么和有什么作用,40.43%的同学上网时不利用防火墙等防护软件浏览网页;45.86%的新生从来没有在使用网上租车软件时留心记下司机的车牌号和个人信息。可见新生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关于密码使用问题调查上,77.54%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所有网络工具上都设有密码,但是9.93%的新生表示自己网络工具的密码是自己的生日或者身份证号等信息,17.97%的新生密码大部分是自己的关键信息;高达20.09%的同学曾通过网络发送过银行账号和密码,54.9%的新生曾经将自己真实的信息到网上或透露给网友。调查显示,30.26%的大一新生在网上阅读一些科普、寻人等信息后,不经思考相信、传播虚假宣传资料。此外,不到10%的新生曾经在网络视频或者直播中与陌生人聊天;10%的新生曾经在网络聊天、游戏或者直播中邀请或者被邀请过与网友私下见面,只有38.3%的新生从来没有在网上与未曾蒙面的网友交谈;14.18%的新生曾经浏览“黄赌毒”不健康网站、色情直播等。这表明虽然新生虽存在一定的戒备心,但是网络安全隐患还较为严重。

3.2移动终端上网比率高

据2017年1月22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其中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52亿[12]。而在大一学生中,移动终端使用率也呈现出高水平的状态。99.53%的大一学生持有手机,大约一半的人拥有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关于最经常使用的上网工具意向调查,高达99.87%的同学选择的是手机,76.6%的新生在课堂上经常用手机浏览QQ、微博、淘宝等。网络支付方面,新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支付工具有支付宝(92.91%)和微信。

3.3新生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随着移动时代到来,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新生占总调查人数的82.51%,这其中27.19%的同学在游戏、QQ、微博上购买虚拟会员和装备。通过访谈发现,阴阳师、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在新生当中十分流行,曾经玩网络游戏“打通宵”的同学仅占15.37%,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生活。26.95%的同学表示偶尔在课堂或者通宵浏览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购物成瘾现象严重,同时有高达57.21%的新生们网上购物时不会核对网址真假,这其中28.84%的新生购物过程中曾经被卖家的虚假信息欺骗。调查中有10.87%的新生在网络上找兼职,并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前去指定地点面试或者交付所谓押金;9.69%的新生们网络刷单被欺骗过钱财;13.95%的同学曾经收到中奖等有诱惑性信息时按照指定要求填写信息或登录网站,12.06%曾经因网络诈骗信息被诈骗过钱财或者关键信息。虽然学校和相关老师在入学讲座中关于防骗知识的宣讲中已经对新生进行提示,但是仍然存在比率不低的同学上当受骗。

4加强新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建议

新生在社会经验、生活习惯、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亟须正确的引导,学校应加强入学网络安全教育,基于调查结果,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生网络安全教育进行完善。

4.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建设

大一学生是大学生中网络使用较为不成熟也不稳定的一个群体,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道德和法制意识淡漠,学校亟须进行规范性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中坚力量的单位,更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本校学生情况和学校网络发展状况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学校相关网络安全制度体系的建设。要注重计算机网络管理、宿舍网络管理、网上巡查制度、网上值班制度、网络言论引导制度等规范在高校的运用,为学生规范使用网络提供了引导。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发放相关文件和守则的纸质文件,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懂法,自觉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安全使用网络。

4.2促进学生自律

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网络安全委员会、校网宣联合会等组织形式的团体,能够发挥学生自治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新方法。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自律,在热点、焦点问题上做好引导,对于学生遇到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对于受到网络损害的学生给予帮助,由此形成全方位的网格化社区自我管理模式。

4.3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新生在入学之后,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生规章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培训的同时,也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充分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13]。线下学生法律知识普及主要包括课堂和知识讲座普及,可以举办相应的网络安全法律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和模拟法庭等普法活动、表演等,用条幅、板报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新生了解和关注,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线上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作为宣传途径,做到线下活动和线上宣传普及的有机集合。通过校园网温馨提示窗口,将热门问题和信息及时推送给使用校园网的同学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过程,学生在网络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中,更能深切体会到安全规范使用网络的重要性[14]。

参考文献

[1]吴军.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5-16.

[2]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4):94-96.

[3]孟夏.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4]任海波.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64-67.

[5]徐豪.高校网络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数字技术与用,2016(9):200-201.

[6]袁旭,李忠艳,孟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31-32.

[7]聂多均,许涧.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180-181.

[8]赖丽君.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及高校应对策略探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0-22,36.

[9]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16.

[10]曲大海.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信息化新形势背景下的网络安全[J].辽宁高职学报,2016(8):106-109.

[11]张春晖.医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52-53.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13]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2):6-10.

第2篇:学生网络管理范文

(一)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而一些大学生却把时间都浪费在网络里,把前途葬送在电脑中。特别是不少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压力之后突然放松,找不到方向目标,被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诱惑,一门心思扎在里面,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直至旷课逃学,有的甚至辍学。

(二)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对网络有一种难以控制的迫切的强烈需要。在这种不合理的需要的驱使下,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被网络占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和从事其他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适当的休闲娱乐缺少参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首先导致社会交际范围缩小,交际能力降低,出现性格孤僻、情绪抑郁、精神焦虑等心理异常,渐渐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衰退,麻木冷漠,悲观厌世,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甚者会带来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三)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

部分大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面对电脑,经常自我封闭在寝室,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到食堂就餐。这样不仅消耗大量的体力,而且身体不能得到足够营养和充分休息,也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容易出现手关节痉挛、头晕眼花、食欲下降、视力下降,长期下去身体免疫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生病。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网络原因,又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吸引力的诱惑

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资源,将文字、声音、图像集于一体,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尤其是网络游戏的挑战性和互动性,对于关注新信息、渴望新知识、喜爱新事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目前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中部分大学生喜爱网络游戏。这会误导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一些大学生因此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

(二)网络管理与教育的薄弱

一方面,网络管理不规范。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地带,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信息的垃圾场。现实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对网络、网吧起到规范的作用,尤其对网吧的监督管理严重不到位,使得有些大学生长期沉溺于暴力游戏、网上聊天、淫秽色情中而不能自拔,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健全。目前高校网德教育薄弱,大学生上网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什么时间上网,上网干什么,浏览什么样的网站等问题,不少高校没有给予持久而科学的引导。教育的滞后造成大学生上网的盲目性和无节制性,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是追求自我需求的满足。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不仅有生理需求,也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交往的隐匿性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吸引着大学生到网上寻找寄托。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经过了高考的炼狱,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但是大学生活的现实又与自己所设想的美景迥异,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同时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高中亲密,造成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适应困难,产生焦虑心情。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而在网络世界的虚拟空间里,构建了一个美好的虚拟社会,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需要能够在网络中实现,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渐渐依赖上了网络。伴随网络依赖性的逐渐严重,造成大学生旷课,荒废学业,对现实事情没有兴趣,反过来更加迷恋网络,视网络为生活的存在方式,逐步地导致网络成瘾。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网络相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全面认识网络。一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对社会现象的鉴别力。二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在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前,能自觉地加以抵制。三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有关网络法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

(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首先,创建红色网站。高校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教育电子教材,把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数字化并移植到网络上,拓宽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应建立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红色网站,让充满着科学知识的网站来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次,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大学生网络成瘾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人格的异化等,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正确、积极、健康地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互联网,正确处理网络虚拟性和社会现实性的关系,确立积极健康的网络意识和行为。

(三)规范校园网络管理

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为规范大学生网上的言行,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使网络管理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学校网络安装上各种过滤有毒、有害信息的软件,截堵有害信息的进入,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网络”。同时,对校内上网的大学生实行收费优惠,吸引大学生在校内上网,控制大学生上网时间,掌握上网的内容,便于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再次,加强学校内部的网络使用管理,落实网络实名注册登记,培养上网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公寓个人电脑使用管理,控制学生公寓用电时间。

(四)实施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应坚持预防为主。首先,加强教育与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他们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提供相应的条件,教育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技巧。特别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关系比较密切,更应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针对每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和认真分析,采取科学对策,缓解或消除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健全完善上网者的人格。

第3篇:学生网络管理范文

一、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更加强调正确判断信息及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视障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视障学生提高对网络媒介的认识,熟悉网络媒介传播规律和流程,培养视障学生运用、分析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以及制作网络媒介产品的能力,使得视障学生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成为主动且具有批判性的网络媒介使用者。

二、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关于我国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研究的成果不多,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情况及一些研究成果,开展了局部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一)视障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网络资源利用能力低

总的来看,视障学生对于上网的态度是积极和热情的。然而一些研究成果指出,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的视障学生占17%,交往的占30%;我校则有高达65%的学生利用网络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甚至还有7%的视障学生热衷于玩盲人版的网络游戏。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的学习资料,培养其生活技能的各类信息资源,视障学生极少关注;在线聊天、玩游戏、看网络小说或电视等休闲娱乐活动却成了他们利用网络的主要内容。应当说,网络上的休闲资源不是不能使用,但是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我约束。如果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就必须予以干预。

(二)视障学生对网络认知薄弱,甄别信息能力差

有相当部分的视障学生认可并相信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他们认为,网络是公开的大众传媒,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核定,信息渠道、内容确凿可信。即使有少数视障学生对网络的不良信息持有怀疑的态度,但也认为不良信息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不太会”或“绝对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前段时间“末日说”在网络上似乎愈演愈烈,而在视障学生之间也传得热火朝天,其中一些不科学的观点甚至被某些视障学生全盘接受,有些学生的精神一度受到困扰。可见,视障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批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视障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差

在调研中发现,我校视障学生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只要网络开放,绝大部分的视障学生都不愿意离开电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些视障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为的就是聊天、玩游戏、看网络小说、看网络电视之类。显而易见,视障学生网络媒介使用的自制能力和计划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视障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研究

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前一些大众传播者受商业利益驱使,热衷于传播一些低俗、不良的信息。视障学生由于视觉的缺损,认知能力发展较普通孩子落后,思想单纯,知识面又较为狭窄,极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学校管理不严或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视障学生的上网行为得不到有效引导。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清现实及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加强宣传管理,督促文明上网

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上网制度,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校园广播中广泛宣传,让视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文明上网。也可以利用校园网、聊天群、校园广播及校园协会组织等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让视障学生了解,使他们避免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不良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针对视障学生上网一般在课余时间、专任教师难以监控这一问题,可在学生中成立网络协会组织,把学生调动起来,形成学生的自我监督和管理。在大力宣传、监督和自我审查下,视障学生的文明上网行为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营造良好氛围,做好思想熏陶

提高视障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让视障学生步入健康的网络文化之路。可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如“我是网络高手”演讲、网络传媒知识竞赛等。利用晨读前的时间,分享最新的新闻时事资讯或科研信息等,强化视障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利用特教学校的优势,定期邀请媒体记者、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与视障学生互动交流。

(三)渗透课堂教学,丰富教育形式

盲校课程安排非常拥挤,不仅要进行常规科目的教学,还要开展手工家政、定向行走等适合盲生的技能训练课,因此单独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的困难比较大。我们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是以网络媒介议题为切入口,渗透进课堂教学。如在盲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安排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题,开设专题活动课,以引导视障学生甄别媒介信息、明辨是非。或融入其他传统课程中:如语文教师通过指导视障学生大量阅读网络媒介中的优秀作品,培养视障学生阅读与写作等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师通过指导、培养视障学生搜索、辨别、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视障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提高视障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因此,在盲校每位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师。

(四)政府有效督导,多方参与共管

提升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仅由盲校、盲教育工作者来做是不够的,社会也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鼓励公益性的组织和社团,参与视障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着手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借鉴和引进一些可行措施,通过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形式对视障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构适合视障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社会工程。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适时推出适合视障学生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为视障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媒介服务。

(五)家长积极参与,促进孩子成长

第4篇:学生网络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安全;安全教育;高校安全

一、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

目前,对于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通过效果反馈来看,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确实具有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仍暴露了很多问题。网络借贷诈骗、“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等各种各样发生在高校的网络安全案例依旧层出不穷,我国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一)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由于摆脱了高考的巨大压力,远离家长的管束,对互联网上的新鲜事物都想要去探索,加之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个人对于来自外界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加强,容易被网络上不实的、有害的信息所影响。很多人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迷失自我,从而造成高校学生走岔路,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身心都受到伤害。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根据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但在现实中,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相关责任人未能及时应对网络安全隐患,对已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判断的不够严谨,没有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动权。这种做法不利于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三)网络安全教育模式传统且单一

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是通过书本教材展示、以授课的形式教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将有关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并没有使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网络存在的不安全隐患,难以产生更深入了解网络安全的兴趣。同时由于对此种类型的授课成果不做强烈要求,未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足够重视。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他们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缺失

当前,高校普及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多是由负责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公共选修课的老师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进行授课,而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处于缺失的状态。缺少网络安全教育专业技术素养,相关网络安全教育知识没有得到更新,因而会直接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

二、国外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经验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安全格局,世界各国针对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提出相关措施。这些对于完善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增强网络安全战略意识

欧盟及其成员国非常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经将其提升至国家教育的高度。《欧盟网络安全战略——开放安全的网络空间》将“组织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鼓励大学生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作为提升欧盟整体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内容。澳大利亚为了更好的普及网络安全战略,专门设立了“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周”,同时,澳大利亚高校在政府的号召宣传下,将网络安全单元课程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多方力量合作,协同创新发展

在新西兰,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企业等第三方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政府部门在总揽全局的同时,兼顾好各方利益,同时要对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进程进行监管;高等院校维护着网络安全教育的阵地,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安排好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对学校的网络安全相关制度及时加以补充与完善;社会企业等第三方参与者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着安全技术的研发,从而为全方位的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可能性。通过多方力量的合作,更进一步促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开发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

澳大利亚政府为保障网络安全,专门研制了“网络安全帮助按钮”系统。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个系统获得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信息及有效帮助。通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推广,将网络安全教育进一步进行普及。该网络安全系统目前已成为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交流或报告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线上阵地。新西兰在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课堂投入的同时,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学习载体,选择多种形式和渠道普及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弹性化地充分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中来。

(四)培养专业化网络安全教育人才

在欧盟及其成员国家的高等院校中,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化的网络通信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并持有特定的教师资格证才能够从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在希腊,教育部会组织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法国则采取的是一种层级制的网络安全教育,即专家首先对该学校校长进行培训后,再由校长对学校各层级教师进行进一步讲解,最终各层级教师再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的课程。

三、科学地构建中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通过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有关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经验,结合当代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更科学地构建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预防意识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授课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补充最新的网络安全犯罪案例,传授实用的防范网络诈骗等不良行为的措施,让其在生动的授课中提高对网络的警惕性,同时在校园内,可通过设置宣传栏和条幅来科普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强,也更能在网络世界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二)推动政企协作,推进协同创新

应当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多元主体的合作与支持。政府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颁布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企业通过设立网络安全方面的科研基金,研制最新技术,与高校共建网络安全实验室;高校应进一步将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化,将理论课程与课外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改进、网络安全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以及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更新与升级。

(三)创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高校在传统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应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线下,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和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在线上,学校可以通过开发相关应用,以擂台赛答题并有奖励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的普及中来。

(四)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专业化人才

授课教师的水平将会直接决定网络安全的教育水平。高校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通过聘请网络安全教育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人才到高校任教,同时,在吸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及相关措施的基础上,选派相关领域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与交流经验,也鼓励国外与国内高校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欢迎国外教师亲临或远程指导国内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从而能够更专业地为我国大力开展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完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系统的、综合的提高技术、加强合作、拓宽模式、培育人才。因此,要结合好我国当前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并且吸收借鉴相关国外优秀经验,从而才能更好地打造更加完善的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谭玉,张涛,吕维霞.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电子政务,2017(2):117-125.

[3]陈锐,阮杰昌.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观察,2017(15):34-35.

[4]郭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30):112-114.

[5]余睿.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络安全探究[J].理论观察,2014年02期.

第5篇:学生网络管理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E.Seligman)提出。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部分,着重对人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在于关注人正向的、积极的品质,所以它的研究方法在于关注有助于克服逆境、获得成功的优秀品质,重在展示个体优势特征,进一步增强自信心,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掘自身潜能,激发乐观向上的力量,以内在的积极思想因素,来引导外部的积极行为,获得积极体验,进而幸福快乐。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包括人的主观幸福感、满足感和快乐感,重在研究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情感体验,希望个体对过去的成绩表示满足,对现在拥有的感到幸福,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憧憬和快乐;二是积极的人格,主要是探索积极人格的类型,包括创造力与洞察力、感恩与希望、真诚与勇敢、仁爱与友善、公平与正义、谦虚与自律等积极心理品质;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探讨学校、社会、家庭等组织系统提供哪些有利条件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产生积极情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包括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两者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人们将诚信付诸于网络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幸福快乐”的积极情绪体验。在诚信教育中,关于个体的才智、友好、荣誉感、尊严等良好素质是人格魅力的基本体现。从社会公民素质高低看,“95后”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主流和发展方向是也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因此,在“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中,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挖掘积极潜能,塑造积极的诚信品质,在践行诚信美德的过程中感受诚信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情感体验,以期为“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路径提供思路,进而推进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工作。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路径

积极心理学把提高个体幸福感作为研究的宗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从积极方面去看待人、引导人和教育人。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去探寻学生内在的思想,增加积极情感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营造积极的社会组织环境,从而培养“95后”大学生乐观向上、诚实守信的品质。

(一)努力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对“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现状的调查来看,95.3%的学生认为网络诚信是维护网络正常、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55.25%的学生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严重,29.28%的大学生意识到目前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现象较差,59.94%的学生把网络诚信理解为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做到一样的诚信。从这些问题数据中看出,诚信的信念在“95后”大学生中普遍得到认同,也能清楚的认识到网络诚信的重要性,希望在网络生活中被诚信对待,反感网络欺骗。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关键是对“95后”大学生这一网络诚信主体进行教育,而他们的认知、学习、接受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网络诚信教育中通过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来促进他们诚信信念的形成和诚信习惯的养成,以培养“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一方面,学校要树立积极理念,积极搭建网络诚信教育平台,可以通过开展网络诚信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诚信演讲比赛、网络热点话题辩论赛、网络犯罪情景剧模拟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网络诚信主题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和团体活动中,在相对真实、宽容、友好的氛围中体验诚信、感受诚信,让其在活动参与中将诚信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网络诚信教育课程,并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创新网络诚信教育载体,将网络诚信教育内容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形式呈现,可以将现有的积极健康舆论打造成有效的道德资源,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网站、页面上的教育内容,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网络诚信知识的兴趣,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关于网络诚信健康向上的标语,大力宣传网络诚信教育,让其诚信意识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得到熏陶,还可以通过“热线服务”、“直播”、“微课堂”等大学生喜欢、参与度高的形式提供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服务,使其愉快地接受教育内容,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审视自己的言行,规范网络诚信行为,逐渐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二)着力挖掘和培育大学生积极的诚信品质是增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95后”大学生是新青年一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成熟,正处于巩固发展阶段,其诚信品质是可以挖掘和培育的。首先,教育者和管理者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应以身作则,实事求是,树立典范,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学生的思想往积极向上的方向指引,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若发现有偏离,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并引用鲜活的案例从正反面讲述网络失信的危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指导原则,帮助学生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其对网络失信行为的鉴别力。其次,要多鼓励并推荐学生阅读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观看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感人影片,让大学生深入学习其中催人奋进、乐观积极的美好品质,从而激发出自身诚信、正义、友善、向上的积极力量。最后,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网络诚信教育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学生要脚踏实地,敢于吃苦,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调适和抗挫能力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独立自强、奉献友爱的积极精神,通过报纸、电视及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先进诚信人物和典型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和自立的积极人生观,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不诚信环境和行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抵御能力。

(三)全力构建大学生积极的组织系统是有效增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根本保证

积极心理学指出,人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是在积极的组织系统中得以体现,良好的环境和积极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品质的形成。因此,学校应联合社会、政府、家庭各大组织,形成“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强大合力,全方位地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诚信教育氛围,全面优化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环境,为“95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提供积极支持。首先,家长应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主动学习网络知识,靠近网络,体验网络,尽早对子女开展网络诚信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诚信观念,同时要关注子女的QQ、微信、微博动态,侧面了解他们的网络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有网络诚信缺失行为,及时予以指导。其次,学校应充分发挥正面宣传和灌输诚信的阵地作用,传播网络诚信教育的正能量,扩大网络诚信教育的影响力。既要结合思政理论课,开展班会、党团课、社团活动、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课堂上走向课堂外,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一套多渠道、多形式的网络诚信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网络诚信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诚信素养;又要组建一支熟悉运用网络、能够驾驭网络的专业队伍,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大对网络行为的监管,严控不良信息侵入网络,从而净化网络环境;还要积极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和网络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在校奖惩情况等,结合大学生每学期的网络诚信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对“95后”大学生的积极健康诚信行为、习惯予以激励表彰,相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指正,并适当给予惩罚,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诚信监督激励机制,这将对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的养成起到鞭策和促进作用。最后,政府与社会应建立一套网络综合管理模式,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网络环境。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成立一支专业网络执法工作队伍,加强宏观引导和总体部署,推广网络实名认证,严厉处罚不良舆论在网络上肆意传播的行为,不断净化社会网络风气;另一方面,社会要注重网络舆论导向,注重正向传递,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严谨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工作作风,规范信息制度,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志贤、贾仕林.“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与培育机制研究.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3).

[2]王晶晶、杨燕霞.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3]吴雪龙、陈明华.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及对策探析.锦江医科大学学报.201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