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

学生卫生管理全文(5篇)

学生卫生管理

第1篇:学生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卫生管理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学生宿舍卫生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反映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1]。

1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卫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现代化发展,学生宿舍的条件越来越好,但还是有不少宿舍存在卫生脏乱差的现象,与优越的生活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各高职院校在宿舍卫生管理上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给大学生创造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2]。但是,现实的学生宿舍卫生情况却往往难以让人满意,部分学生不搞卫生、乱扔垃圾的行为,不仅不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影响了学校形象,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已成为各大高职院校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H学院现有5栋学生宿舍楼,其中男生3栋,女生2栋,共有宿舍近800间。H学院从办学以来,将宿舍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对学生宿舍的投入,宿舍里空调、热水、网络及家具设施一应俱全,学生宿舍的条件越来越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学生宿舍卫生状况却大不如前,具体表现为:宿舍垃圾堆积,个人物品随意摆放,室内气味难闻,极易滋生细菌蚊虫,容易造成感冒等传染病传播,严重威胁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此外,个别学生平时不打扫卫生还乱丢垃圾,不顾他人感受,不光影响宿舍卫生,还严重影响了宿舍关系,长此以往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2卫生情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2.1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思想不够重视,不能够充分认识到打扫宿舍卫生的重要性,不少学生对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很重视,却不注重宿舍卫生,对卫生评比的关注不高,为应付检查才搞卫生,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3];二是部分学生自制力差,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大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很少在家做家务,加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面对独立的大学生活时,自身的惰性和依赖性日渐凸显,长此以往宿舍卫生状况自然而然就越来越差;三是部分学生缺乏责任心和公德心,都等着其他人打扫卫生,最终造成宿舍卫生无人打扫的局面。前一个值日生打扫得不彻底,后一个值日生往往也敷衍了事,导致宿舍值日安排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落实。

2.2管理监督有待完善

管理监督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一是部分辅导员不能及时监督宿舍卫生情况,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要求辅导员定期下宿舍进行检查,并将此纳入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但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去检查,缺乏常态化的检查机制;二是部分宿舍管理员工作上有畏难情绪,为了跟学生搞好关系,对卫生检查工作打折扣、搞变通,甚至存在包庇的情况,放松了对宿舍卫生管理的要求,使得卫生考核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三是卫生奖惩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将卫生考核纳入评奖评优的条件,但激励作用有限,对于不参与评奖评优的学生来说宿舍卫生好坏对其影响不大。同时,对于卫生不合格宿舍也只是批评教育并扣除少量操行分,惩罚力度相对较小,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4]。

3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3.1完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保障。H学院很早就制订了宿舍卫生管理制度,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形势也发生了改变,之前的宿舍卫生制度内容已渐渐不能满足现在的管理需要,需要及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条款进行修订,避免出现管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主要完善途径有:一是重新修订宿舍卫生考核细则,对宿舍卫生标准进行规范,将宿舍卫生纳入到班级管理考核中,不仅影响到班集体评优评先,还直接与辅导员工作考核挂钩,通过量化考核推动宿舍卫生的改善;二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构建了栋长—层长—宿舍长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充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既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还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充分听取合理意见,保证宿舍管理的科学、和谐,为宿舍长效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建立了宿舍卫生每日公示、每周通报、每月总结的定期反馈流程,每日在各栋公示栏和管理QQ群公示检查结果,每周对结果进行汇总通报,每月分析总结并报送相关领导及各系部,便于各系各班级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及重心,重视并落实相关工作。四是创新工作方法,一改往日在宿舍楼走廊放置垃圾桶的做法,改为在宿舍楼外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学生需要将垃圾自带下楼送至指定地点,减轻保洁员工作负担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此外还在每个宿舍里张贴了卫生值日表,上面明确了每天的值日生,将卫生职责具体落实到个人,避免了相互推诿的现象。

3.2加强宣传教育

要改变学生宿舍卫生不佳的情况,首先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打扫卫生的重要性,主动打扫好宿舍卫生。H学院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军训时期的卫生检查树立高质量、高要求的内务标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作风,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普及卫生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宿舍卫生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仅在学生宿舍每栋每层设立了卫生宣传栏,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卫生检查要求及相关工作流程,还充分利用广播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横幅等进行宣传,耐心教育、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卫生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合适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觉做到宿舍垃圾入桶入袋,改变以前先丢垃圾再搞卫生的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开展专项检查

为改善学生宿舍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培养大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H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次专项卫生检查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宣传动员,召开专题会议组织辅导员和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专项卫生检查活动内容,部署相关工作安排,统一思想认识,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二是检查通报,成立专项检查小组,每天进行检查并评分,设置三个评分等级: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及时对不合格宿舍进行通报,由辅导员落实对不合格宿舍进行整改,制定相应整改计划,做到重点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三是总结评比,对整个活动的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效果、宣传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对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班级和个人予以表彰,同时推广经验和做法。对于屡教不改、不配合工作的学生进行通报,取消宿舍成员各类评优评先资格,并扣除宿舍成员个人操行分。通过专项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让宿舍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3.4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宿舍卫生环境离不开优秀的宿舍文化氛围,H学院在营造宿舍文化氛围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种做法:一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以宿舍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宿舍装扮大赛、星级宿舍评选、宿舍嘉年华、宿舍宣传画征集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构建了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二是强化卫生评比工作,每天由宿管员进行卫生检查并反馈检查结果,每周综合评定一次卫生情况,每月评选一次“文明宿舍”进行表扬嘉奖,对于卫生不好的宿舍进行通报批评,将宿舍卫生与党员发展、评优评先及各种奖助学金挂钩,旨在激励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从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三是设立党员和学生干部示范宿舍,充分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让其他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力量;四是在学生宿舍精心设计以宿舍文化为核心的宣传版,建成特色鲜明的“宿舍文化长廊”,鼓励学生围绕自身兴趣特点,自行设计装扮宿舍,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宿舍,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又提升学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3.5纳入课程学分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H学院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学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对宿舍卫生表现较好的宿舍进行学分奖励,每学期根据日检、周检和不定期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满分10分,评定成绩在6分以上的为“达标宿舍”,8分以上的为“优秀宿舍”,对于达标宿舍和优秀宿舍将根据学院《素质教育实践学分实施办法》予以学分奖励。另一方面在全院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学生需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课,由指导老师进行教学、管理与现场指导,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服务为主,涵盖了校园绿化保洁、安全巡逻等工作岗位。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热爱劳动,提高劳动技能,珍惜劳动成果。

4结束语

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促进良好校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5]。自H学院采取措施以来,从检查结果来看,学生宿舍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卫生习惯也有明显改善,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宿舍文化氛围愈发浓厚。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宿舍卫生管理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文章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今后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化拓展,真正实现学生宿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敏.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内务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5):122-123.

[2]张建光.高校大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00.

[3]苏成筑.高职学生宿舍管理的问题与实践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7-69.

[4]薛燕飞,李元建.高职生宿舍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4):95-97.

第2篇:学生卫生管理范文

1.1新医改对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新期望

卫生管理类专业是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完善、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长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专业,卫生管理类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医学类专业。作为促进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专业和学科,卫生管理类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等涉及卫生管理及其管理队伍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和要求。这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新时期的医药卫生改革呼唤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专门人才。也为卫生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

1.2新形势对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新挑战

在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7月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中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位于本省布点过多、连续两年(2012、2013年)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之中,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卫生管理类专业亦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同时,结合卫生管理专业招生实际,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同学中有部分是因为志愿服从等原因调剂进来,专业思想较不稳定;卫生管理类专业同学就业期望较高,就业率近年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些均对卫生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2对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2.1注重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内涵研究

高等教学质量观是一定阶段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观念,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确立、新医改对卫生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这些均使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理念和内涵产生了新的含义。因此,需要从理论上对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阐述和界定。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其本科教学在培养人才的特质上应具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质量内涵;教学质量不能仅仅体现在“教”的“过程”中,更应反映出“教与学”相结合、“投入—过程—效果”相结合的质量内涵,逐步形成系统化的质量观、强调专业特色的质量观和发展的质量观。

2.2开展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教”一直占居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疏于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参与程度低,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缺少互动,应试倾向的学习策略表现突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缺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也直接导致处理卫生管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差。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知识蓄积型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与时俱进的卫生管理类专业新型教学方法。因此,应不断探索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也要求卫生管理专业教师注重能力和角色的转换,变单一理论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师资。

2.3构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标准是进行评价和管理的必要条件。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也是多样的,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卫生管理类专业应坚持在遵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标准与合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尊重共性、注重个性,既要反映教学的共同规律,又要反映卫生管理类教学的个性特色,建立多样化的、有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标准的规范性上看,标准的内容和形态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制定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广泛吸收卫生管理教育教学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听取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从而从程度上和内容上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规范性。

2.4完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对于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和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同的教育评价理论蕴涵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对教学质量评价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加之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及不同类型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呈现多样性特征,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及重点等方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操作规范。因此,需要结合卫生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和质量标准,并从质量评价的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建立一套切合专业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要切实应用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克服“为评价而评价”的弊端,从而真正起到激励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促进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目的。

2.5加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师资的培养

第3篇:学生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

公共卫生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区域性疾病、传播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流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早预防,建立一套社会保障体制,维护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各组织机构的协调并进,另一方面,要从源头即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事业抓起,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如何科学发展做一探讨。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早在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我国最早的卫生管理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此时的卫生管理思想受到统治阶级政治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封建性、保守型、强制性、等级性等特征[1]。进入近现代以来,公共卫生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定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制度安排[2]。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卫生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卫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信息交接不对称,播报不完全,沟通不深入;第二,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办法;第三,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尚不够健全,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不足,其中,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2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及教育现状

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整体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突发疾病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民众的关注,并且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推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4-5]。但是,我国却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且这种矛盾正愈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也必将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等问题也都加剧了对高层次、高应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卫生管理人力的拥有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和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和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和监督管理、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能在区(县)级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6-7]。

3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也同样需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3.1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卫生管理事业人才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紧扣实际、立足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树立合乎时展的培养目标国外的大学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时注重层次培养,各个层次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在美国,卫生管理教育基地设在各州的大学里,一般是设在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清晰分明:本科卫生管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和中层卫生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等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8]。通过不同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组合和搭配及其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协调配置,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各种人才可以各司其职,较为协调、完善地化解危机。而国内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不够分明,且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职多司、多职一司的管理缺陷。

3.3配备合理的课程及教育方法卫生管理人才是融合管理学知识、医学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法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设置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应把社会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融入卫生管理人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这些知识的学习程度应是有所偏重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程度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应突破封闭式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基层疾病预防工作实践中。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场讨论模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科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所学知识。

3.4服务于人,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是人,同时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不同的是公共卫生管理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懂得何为公共卫生问题,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但是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认识由于接触的局限性,认知程度还比较抵,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常显得束手无措。为了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合格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也要对民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负责,扫除公共卫生认知的盲点,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理念。作为民众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最便捷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管理者应树立及时为群众普及卫生安全知识的理念,定期为群众灌输公共卫生知识,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做好预警工作,而更多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的民众无疑能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们更早地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及时有效地排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完成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呈现两次飞跃性的发展。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具有智能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而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快速地信息传播与沟通,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特点发展最终的产物。提高整个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需要管理者挖掘或新建群众可接触的信息平台。第二,需要权威的、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对突发的卫生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定性及评估其危害程度,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群众。第三,需要群众在平时积累卫生安全相关的知识,保证其能有效地接收到卫生管理者所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通知,便于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蔡亮.秦汉时期卫生管理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和未来[R].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2003.

3王柳行,任丽平,郑楷,等.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2012,33(1):56-58.

4赵韶韵,郑建中,董魁,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00-402.

5庞肖梦,唐开源,沈文娟,等.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2-23.

6刘宪亮,孔雪峰,张丽萍,等.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504-506.

7朱辛奕,吴巍.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需求与对策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1):56-58.

第4篇:学生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院统计;教学;改革;健康中国

1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学生对医院统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医院统计是卫生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医院科学管理服务。而现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很多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医院统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普遍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唯有医生才是光荣和受人尊重的人群,因此重临床、轻统计[3];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只有那些做不了临床工作的人才会去从事统计工作;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在医院内从事医疗统计工作的人员属于“二等公民”,并因此自暴自弃。这无疑是对医疗统计工作的不认可,也使得在学生心中很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任何的医院归属感。同时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统计内涵的认识,对什么是医院统计认识不清,认为统计不过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为医院提供数字而已,因此对统计工作缺乏深层次认识和理解,根本不知道统计的目的是什么,统计的精髓在哪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群众对统计工作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带教工作中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统计意识的培养。

1.2学生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目前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欠缺可操作性、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使得无论是医院统计部门的正式员工还是信息管理专业实习生在从事统计工作时都存在有法不能依、有法依不住的尴尬局面,在医院统计工作中迟报、瞒报、错报、漏报等现象依然存在[4];另一方面,虽然《统计法》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大家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带教老师或是因为自身对统计法律法规不熟悉或是因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1.3学生对医院统计流程不熟悉

统计流程是医院统计工作的重点,因此,掌握统计流程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的现状是,有很多学生,即便是在实习结束时也往往对医院统计流程含糊不清,更谈不上固化于心和熟练应用,因此也无法掌握统计工作的精髓。在统计实习时,他们常常显得千头万绪、杂乱无章。由于对统计流程的不熟悉,因而对医院统计工作无法形成全方位的认识,非常不利于其今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计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无法系统性地给学生讲解完整的统计知识和工作流程;二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大局意识,在实习时往往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工作,对不感兴趣的则是不闻不问,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无法把完整的统计流程融会贯通。

1.4学生统计实践能力差

不管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但进入医院实习后,有时候即使是面对简单的问题常常也会束手无策。例如,有的学生对主要医疗统计指标的含义混淆不清,有的学生存在对统计公式的误用,还有的学生在遇到统计实际问题时甚至一片茫然,无从下手[5]。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带教老师只重视统计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也与学生参与统计工作较少、经验不足有关。

1.5敬业精神匮乏

很多学生在医院统计实习工作中,工作作风浮躁,缺乏敬业精神,无法静下心来专心从事统计工作。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占据主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起步较晚,部分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6];二是由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敬业精神培养的状况,在实习带教中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展相关教育,有的虽然开展了部分人文教育,但是内容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与统计实践严重脱节。

2做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2.1注重统计意识培养

在医院统计教学工作中,需注重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统计既是医院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医院统计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无法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统计和临床同等重要[7]。也要让学生知道,卫生信息统计人员不仅仅是为医院提供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利用分析的结果,当好领导的好参谋;要善于运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帮助管理者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充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2注重统计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培养

任何行业和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必须无条件遵守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恪守职业道德[8]。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随时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教学工作中,必须本着严谨的态度,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9]。加强法律和道德的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尽量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统计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做到依法统计、诚信统计,在报送各种统计报表时不虚报、不迟报、不瞒报、不漏报,始终坚守统计法律底线和道德准则。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统计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带教老师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最终将医院统计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通过统计人员自身法律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整个国家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

2.3注重统计流程教学

参与医院统计教学的老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善于利用自身带教经验,结合学校的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工作的完整流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包含哪些指标;其次是遵照医院制订的统计工作制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对各项医疗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最后是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运用,包括形成统计分析报表和统计分析文字,以发挥统计咨询、统计决策和统计监督的职能。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完整的统计工作,从而系统地掌握整个医院统计流程。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流程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使得统计工作变得高效有序,而且遵照流程进行PDCA循环,还可以促进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10]。

2.4注重统计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医院统计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带教老师需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时刻谨记理论知识不仅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学生要勇于实践,只有在以问题为导向,亲自参与医疗统计时,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统计实践工作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良好社会经济效益[11]。同时,注重实践也是适应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的出台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医疗信息建设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且更加强调对于信息的利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推动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医疗大数据利用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加强对其信息统计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和技术支撑。

2.5注重敬业精神培养

医院带教老师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的启蒙人,也是敬业精神的传承者,对于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显得至关重要。医院统计学既是科学,更是人文学,敬业精神是医疗统计实践的核心,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正是医学人文属性的必然要求[12]。因此在带教工作中,一是要鼓励学生热爱卫生统计工作,热爱医疗卫生行业,保持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卫生统计工作中保持奋发向上和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卫生统计工作新局面;二是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在带教中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应设置形式多样的敬业精神培养课程,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时时刻刻“以人为本”,发挥“大医精诚”“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将会是一代又一代“统计人”永葆青春的关键秘诀。

3总结

第5篇:学生卫生管理范文

1.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多方面、多层面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完善,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渐渐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1.2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与舞台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热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仔细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善意地赞美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教育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与舞台,如举办文艺汇演,举办校运会,举行美术书法现场大赛,以此让有体音美专长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学校也能借此发现人才,建立人才库;让学生坚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对获奖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通报表扬等。

2以人为本,做好学生管理

2.1相互理解,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一名好的教师必然能够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自己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老师决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而对学生进行采取高压政策,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更不能以“我讲你听,我管你从”的不平等师生观作为教育的法宝,让学生恐惧。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也是老师的服务对象。因而,学生理所当然要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与关爱,我们广大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关爱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才能在学生中产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所接受与喜爱。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教育魅力,学生也就心服口服。

2.2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个成功的学生

改变以往我们评价学生的方式,如设立“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优点不在这些称号里,还可以要求补充奖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也许有些老师会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获奖,那么他们是否还会重视这份奖励,竞争意识是否会减弱呢?实践证明:不会减弱学生的竞争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争取奖项,这样既能起到鼓励作用,也可以彰显他们的个性。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个成功的学生,让我们的评价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

3以人为本,善待每一个学生

3.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学生观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这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如果我们老是用怀疑的眼光,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那学生在我们的眼中就可能真的会一文不值。

3.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