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尿液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尿液分析报告

第1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尿液潜血;尿液分析仪;镜检红细胞

尿液潜血是在尿常规检查中的尿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计数减少称之为尿潜血。尿液潜血是尿液检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而尿液潜血检查一般方法有使用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和尿液显微镜检查红细胞计数(镜检RBC)两种方法[1]。镜检红细胞耗时费力,而尿液分析仪检验快速、简便、准确;所以一般很多病患都喜欢使用尿液分析仪检验。本文就两种方法对尿液潜血检验的应用做出了相关的探讨。现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门诊患者留取的尿液120份,将病患的检验分为使用尿液分析仪检验和镜检RBC,观察两种红细胞检验的检验效果分析。

1.2 检验原理

1.2.1 对照组 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原理是:尿液中含有血红蛋白(Hb),Hb中亚铁血红素中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与尿液分析仪的试纸模块上的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O],氧化底物邻甲苯胺变成邻联甲苯胺,会在试纸上呈现发生由黄色草绿色深蓝色的颜色变化。

1.2.2 观察组 尿液显微镜检查是: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直接将尿液中的红细胞等呈现在镜下,观察红细胞的计数。

1.3 检验方法

1.3.1 对照组 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将尿试纸浸入混匀的10ml新鲜尿液中,浸入尿试纸条在1S后取出,立刻放到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自动打印结果,报告为:―、+、++、+++、++++。

1.3.2 观察组 镜检RBC:取10ml尿液置于试管中,以1500r/min离心5分钟,把试管上部的清夜吸取后,留下沉淀0.2ml。充分混匀后取出悬液约为20μl滴置玻片上,加盖玻片(2.0cm×2.0cm)镜检,镜检时显微镜由低倍镜到高倍镜调动观察对尿沉渣做有形成分做整体观察、血红细胞数目、形态;在记录观察10个不同视野的红细胞数目后,计算出平均值;结果报告为:х个/HP[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用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同时对120例病患的新鲜尿液进行潜血检查结果见表1

在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尿沉渣中红细胞,以镜检有无红细胞为标准判断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尿液分析仪检测的敏感度为91.23%,假阳性率为9.11%,假阴性率为10.12%,与同类实验报道基本相符。

用显微镜高陪观察10个视野的红细胞数,尿液分析仪呈阳性反应时,镜检有红细胞的有98例,无红细胞22例;尿液分析仪呈阴性反应时,镜检有红细胞的有24例,无红细胞的的有96例,计算平均值的报告与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结果表明,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阳性标本的“+、++、+++、++++”与镜检RBC基本相符。表明在临床检验尿液潜血的检验中使用尿液分析仪联合镜检检验对比单用镜检效果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尿液分析仪检测法中,尿液中的红细胞异常敏感,有的时候与镜检结果有着差异,所以要充分考虑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各种因素,如:上泌尿道感染,肾小球以下部位和下泌尿道出血等;而镜检RBC则可排除大多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还可以观察到异常的红细胞;在原则上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呈阳性结果时应用显微镜法复检,以确保检验的正确性。在尿液分析仪法测定的阴性结果与镜检不一致时也应复查。由此可见,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然是尿液RBC检验的“金标准”[3],在尿液RBC检查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重用,是尿液分析仪不可代替的。

综上所述,在使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中潜血时,虽然大多数都可发应尿液中RBC的情况,但有时也会与镜检RBC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联合两种检验方法是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何素稳,尿液分析仪检测尿潜血与镜检红细胞的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3401-3402

第2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尿沉渣镜检 干化学分析 尿检

尿液检测是为了分析尿液中的各种有形成分,帮助医生临床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肾脏疾病。尿液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现在被普遍使用的是尿液干化学分析法和尿沉渣镜检。通过检验出的白细胞、红细胞、滴虫、管型、结晶等成分的数量多少,判断患者有无病变。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更为准确,但时间较长;干化学法检测容易,但有误差。为了对比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的检测结果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我院对1300例患者的尿液分别进行两种方法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00例标本来源于2009年末~2010年末在我院门诊检测的尿标本。所有标本均为患者晨起新鲜尿液,并在1个小时内完成测定。检测仪器为:优利特100A尿液分析仪和与其配套的专用试纸;显微镜、离心机。

1.2方法

干分析法检测尿液严格按照仪器说明进行操作,并在测试前进行校正。尿沉渣镜检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执行。使用显微镜连续观察10个视野。

1.3判断标准和结果

红细胞(RBC)0~3个/HP,白细胞(WBC)0~5个/HP。

干分析法测量结果为阴性,而尿沉渣镜检结果为阳性时,判断为假阴性。干分析法测量为阳性,而尿液镜检为阴性时,判断为假阳性。

1.4数据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300例标本中,经过干化学分析法分析后,结果显示异常者437例,而经过尿沉渣镜检,其中59例正常,干化学法假阳性率为13.51%。;干化学法检测的863例阴性,经过尿沉渣检测后,有31例正常,其假阴性率为3.59%。两种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法结果比较

检测方法 总例数 阳性例数 假阳性率 阴性例数 假阴性率

干化学分析法 1300 437 13.51% 863 3.59%

尿沉渣镜检法 1300 378 832

3 讨论

干化学分析法包括两种,一种是用于患者体检或初次诊断时的组合试纸带,一种是用于已确诊的疗效观察,如肾病患者可用PH值、蛋白、隐血(红细胞)组合试带,糖尿病患者PH值、糖、酮体组合试带等[1]。检测尿蛋白是利用染料结合蛋白的误差进行测定。但是,当患者尿液碱性较高、比重大,或者尿液中有清洗剂类的物质,都有可能通过改变蛋白质和(或)染料来影响结果。检测红细胞是利用血红蛋白的接触活性,用催化剂催化蛋白后,使蛋白释放出可导致邻联甲苯胺被氧化的物质,从而进行测定。但是,当尿液中有强氧化剂或者肌红蛋白,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白细胞的检测在干化学分析法中,属间接反应,主要是基于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异性脂酶,不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反应[2]。也正因如此,如果尿液中有淋巴细胞或者单核细胞,都会被漏诊产生阴性结果。此外,如果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也能对试纸条中酶的活性产生抑制,造成假阳性。

尿沉渣镜检,由于操作费时,特别是门诊患者急需检测结果时,每一个标本都进行镜检报告结果是相当困难的[3]。但是,肾脏病患者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尿液检测的特殊价值,必须进行尿液沉渣镜检。

综上所述,关于尿液的检测分析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灵活应对。如果尿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的结果不同,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以得出更准确的报告。医生在检测尿液时,应把两种方法作为补充,不能因为干化学检测法简单容易就全部应用,而是应该将两种检测方法结合,以提高尿检的准确率。

另外还要注意采集患者的标本的有效性,一般取患者的晨起第一次排尿的尿液,保证检查在1个小时内完成,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利于患者的临床诊断,也会延误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治疗。

参考文献:

[1]夏克敏.尿沉渣镜检与尿干化学分析法测定结果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64-65.

第3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尿液 白细胞 干化学法 显微镜 目视法

尿液沉渣有形成分检测,尤其是白细胞检测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这就要求医学检验工作者要面对大量的检测标本,给医学检验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尿液检验方面,尿液自动化分析技术在全国都得到了推广使用,为医学检验工作简单快速地提供数据提供了技术平台,但由于工作时对工作方法有时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尿液分析中出现的假阳性、假阴性见解不同,有的甚至影响到了疾病的诊断,所以科学地运用好仪器法与显微镜目视法尤为重要。现对936例患者尿液中白细胞检测分别利用显微镜目视法和干化学法检测结果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随机收取我院门诊病人晨尿936例,将10ml尿液置入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用1500转每分钟离心5分钟,离心后弃去上清液,留下0.2ml尿液沉渣混匀镜检;镜检后用uriaest~300及配套试纸条进行检测。

1.2仪器

使用中国产的优利特uriaest~300及配套试纸条;日本产的OLYMPUS显微镜。

1.3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1]中尿沉渣白细胞检测原理进行进行检测。

1.4数据

1.4.1干化学法检测936例患者尿液中白细胞数据(表1)

1.4.2显微镜目视法检测936例患者尿液中白细胞数据(表2)

1.4.3428例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阳性标本用显微镜目视法检测白细胞比较表(表3)

2.结果

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假阳性存在,对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阳性标本需要用显微镜目视法检测白细胞后发出报告。

3.讨论

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和显微镜目视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其结果在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对应趋势,但又不完全相对应。从表三中数据来看,428例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阳性标本镜检时有112例标本结果为0个/ul,假阳性率为26.1%,所以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时假阳性存在。有文献报道[2],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假阳性原因可能是尿液中白细胞溶解,胞浆内脂酶释放,化学反应呈阳性,但镜检时无法检测到白细胞。笔者认为,除此因素外,尿液中是否有其他化学性反应因素导致假阳性出现尚应普遍关注。文献报道[3]说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假阴性很低,笔者认为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作为阴性筛查,从方法学来讲是经济的,同时结果也是可信的。

第4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尿沉渣分析仪;UF-1000i;管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一次性专用清洁容器留取住院病人新鲜尿液标本,尿量15-20ml,用于UF-1000i尿沉渣计数分析和显微镜检查。

1.2仪器和试剂:uF-1000i及配套试剂、质控品均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0Iympus生物显微镜,低速离心机(北京医用仪器厂)。

1.3方法

1.3.1UF-1000i分析仪测定: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测定过程中对仪器进行室内质控监测。

1.3.2离心法:对仪器报管型阳性的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1],取充分混匀尿液10 ml于有凸头专用塑料离心管中,以相对离心力(RCF)400 g离心沉淀5分钟;取出,倾去上层尿液9.8 ml,留下尿沉渣0.2 ml,充分混匀,倾倒在洁净载玻片上镜检。

2结果

UF-1000i分析仪测定:透明管型>2.5/ul为仪器法检测组;显微镜下:透明管型>每低倍镜视野平均值0-1/全片为显微镜检测组。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尿液管型是病理性尿液中的主要有形成分,管型的种类、大小、组成、数量等,对肾脏实质性疾病的诊疗均有重要意义[3]。日本东亚医用电子公司Sysmex生产的UF-1000i型全自动尿沉渣检测仪,是最新的尿沉渣分析产品,采用红色半导体激光的流式细胞测量技术,具有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形成分检测通道和尿中细菌检测专用通道。理论上对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结晶体、精子及酵母菌等细胞成分进行核酸荧光染色并迅速检测。uF-1000i自动化程度高,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用于成形成分快速筛选,进行标本常规定量是适合临床应用的。由于采用了该仪器,作者所在单位的临床检验科室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这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现实工作中,,作者对分析仪检测报告有管型的标本以离心法对尿沉渣进行显微镜复查时的发现,仪器分析有一定的误差(见表1,假阳性率达37%)。

正是UF-1000i不足之处;尤其是当尿液中杂质较多或含有形成分大小、形态等特征较为相似的成分时,如粘液丝、形态不典型的鳞状上皮细胞,仪器易误判别为管型,造成仪器检测结果偏高[2]。原因是,移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的形状大小不一,有的酷似管型;粘液丝附着细菌和细胞后,经荧光染色,其大小和形状也十分接近管型,从而造成仪器分析时的假阳性[4,5]。对此,应当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大工作量环境下,为保证检验速度和检测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作为目前较理想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工作人员应自觉将其与显微镜检查联合使用方可使尿沉渣分析真正做到标准化、自动化,提高尿沉渣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77,134~135

[2]张云虎.尿液沉渣实录彩色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2003,43;222

[3]曹研,陈玲等.尿液整体化分析与尿沉渣图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51~57

[4]李徽,黄旭东.UF-1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病理性管型的探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14(1):44~45

第5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UF-100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显微镜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由于尿液分析仪的检测法简便、快捷,检测项目多,重复性好,标本用量少,已成为临床上尿液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尿液成分的复杂性和仪器检测的局限性,用尿液分析仪分析存在一定数量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1]。本文对1 000例尿液标本进行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

日本东亚sysmex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uritest-500尿干化学仪及配套试剂条。

1.2 标本来源

1 000例我院近期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新鲜晨尿,收到标本2 h内检测完毕。

1.3 检测方法

每日检测前均用配套试剂条和室内质控液行质量控制试验,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检测。患者用一次性洁净塑料杯留取晨尿后,取10 mL于离心管,行尿液干化学分析,再行尿沉渣分析仪检测,最后以1 5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留沉渣0.2 mL,轻摇离心管并混匀,行尿沉渣镜检,观察细胞成分和计算数量,并记录结果。

1.4 参考范围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正常值参考范围:红细胞0~25个/μL,白细胞0~25个/μL;显微镜镜检红细胞0~3个/Hp,白细胞0~5个/Hp,透明管型0~1个/LP,病理管型0个/LP,超出此范围视为阳性。

2 结果

1 000例尿标本中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异常者426例,经沉渣镜检有48例属于正常,其假阳性率为10.8 %,48例假阳性标本中,其中报告结果提示红细胞异常者26例,占54.2 %,白细胞异常者2例,占4.2 %,病理管型异常者16例,占33.3 %,其它(精子和杂质者)4例,占8.3 %。

3 讨论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分析的原理,使尿液中有形成分经荧光色素染色后,在鞘流液的作用下形成单列,快速通过氩激光检测区,仪器检测散射光、荧光和电阻抗的变化。仪器捕获荧光强度、前向荧光脉冲宽度(主要反映细胞染色质的强度)、前向散射光强度(主要反映细胞大小)、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主要反映细胞的长度)、电阻抗信号(主要反映细胞的体积)后,综合识别、计算得到细胞的大小、长度、体积和染色质长度等资料,并作出定量报告[2]。

用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中红细胞时,当尿中有大量的细菌、酵母样菌、精子、结晶存在时,由于这些物质的荧光参数和红细胞多有重叠,会对红细胞计数产生干扰,导致假阳性结果。尿沉渣分析仪可对尿中所有白细胞进行检测,但只能对尿中完整细胞有形成分进行检测,对破损的细胞不能检测,对影红细胞也会漏诊。尿沉渣分析仪根据前向散射光脉冲测定管型长度、荧光脉冲测定管型内含物、电阻抗脉冲测定管型外型,而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管型只能根据管型的内容物染色后产生的荧光强弱来区分病理管型和透明管型,不能明确病理管型的分类;尿液中黏液丝大量存在并聚集,其电阻强度与透明管型一致而被误检;女性尿液中存在较多的上皮细胞时,部分上皮细胞粘连成一体,其分布宽度和散射脉冲宽度均增大,易误认为病理管型;尿液中存在较多的脓细胞时,成团的细胞在鞘流液中易形成串珠状排列,使前向散射光宽度和荧光脉冲宽度增大,而被仪器误认;相反脂肪管型内含有的脂肪荧光着色不良,产生荧光强度低,分布区域与透明管型相同,仪器可能将脂肪管型误认为透明管型,因此尿沉渣分析仪区分的透明管型并非完全是非病理管型。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时,尿液不须离心、标本用量少、检测细胞多、检测速度快,易于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检测精确度较高。但是,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目前尚不能鉴别异常细胞,尤其不能明确病理性管型的分类,因此,当尿沉渣分析仪提示结果出现异常时,应结合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共同分析,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尿液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UF—100尿沉渣分析仪;假阳性;假阴性;红细胞

UF—500I可以有效地探测及分析尿液有形成分。它应用流式细胞的原理,识别并计数对白细胞、管型、结晶体、酵母菌、红细胞、上皮细胞、细菌、,于此同时依据形态,把红细胞分为小细胞型、正常细胞型及不可区分型等,借此对血尿出血部位进行探查及分析。本文利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人工玻片法对尿液标本中的红细胞进行检查。通过实验证明,两种仪器对尿沉渣的镜检结果不完全相同。进一步分析利用UF—500检测,对红细胞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1年8月3日至11月28日752名无菌容器送检的住院患者的测试标本。

1.2 仪器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离心管;Olympus显微镜。

1.3 质控 UF—500的质控品,按时对室内质控实行标本检查。

1.4 方法

1.4.1 定量分析法 UF—500刻度离心管装有10 ml尿液,混匀,在试管中插入进样针,打开进样开关,取800 ml尿标本,对红细胞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

1.4.2 玻片法人工镜检 将10 ml的尿液充分混匀,在尿离心管内放置,进行5 min的离心。停止离心之后,扔掉上层清液,取残留的0.2 ml的尿液和尿沉渣,再次充分混匀,然后进行镜检,取出0.02 ml滴在载波片上,利用高倍镜计数观察对10视野的细胞数进行观察。

1.4.3 临床评价标准 利用加权K值、Kappa值、一致性率对两种仪器检测红细胞的结果进行分析。把尿中红细胞的结果化成不同数量,相差一个级别或就是一个级别的均视为相互结果一致性,否则视为假阳性或假阴性[2]。

1.5 统计学方法 在SPSS 11.0和Excel2000的软件包上进行全部数据。

2 结果

752名无菌容器送检的住院患者红细胞检测结果见表1所示:采用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法,阴性有210名,阴性率为28%(210/752),阳性的有542名,阳性率为72%(542/752);采用人工镜检法,阴性232名,阴性率为30.9(232/752),阳性为520名,阳性率69.1(520/752),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率,P

3 讨论

诊断肾脏疾病等泌尿系疾病的一个关键指标为尿红细胞检查,其对病情发展、肾脏疾病的诊断、预后状况等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进行临床意义的研究核心就是定量分析和测量红细胞[3]。

用电阻抗测定及流式细胞术原理分析检测尿的有形成分即是UF—500的测定原理,包括电子、光学、流体动力等很多系统,有形成分在经过流式细胞入口两端电极时会出现与电阻改变成正比的细胞大小,通过对光的强度及波幅、前向散射光、电阻抗的改变进行测定,报告有形成分的组成[4]。

虽然UF—500具有标准化的操作、快速的检测等优点,可是,血液细胞计数及尿沉渣定量的原理相符。1例标本的白细胞及红细胞数量是不变的,无论怎么检测,它的值或是等于或是接近这个固定值,不会产生显著的差异。而尿沉渣检测手段标准化、规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检测手段具有可比性[5]。同是对有形成分的形态进行直观观察,在检测原理上,人工显微镜是将它运到流动计数室计数,形成定量化的报告结果[5]。但经常会出现误差,图像不清楚,难以清除识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不同操作者的误差,离心中会出现细胞变形、损害、丢失的现象,视野不一样或计数范围所引起的计数误差,使用的尿标本中含有结晶、白带污染、黏液等。即使在尿液检测中,UF—500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然而,对于“报警”信息的标本来说,不能确认检测结果的正确性,需镜检复查,避免误诊。当今,大部分的人推荐在进行尿液分析时,应用UF—500及干化学法选择,在实践中,应选用显微镜检查法检测类酵母菌、细菌计数较高的标本、病理管型阳性、肾病患者的标本,极大地提高了尿液标本的检测水平[6]。人工镜检目前还是尿液检测的最终标准,尿干化学和UF流式检测都是筛选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伍勇,陈辉,唐少华.以Diasys R/S 2003验证UF—100尿沉渣分析仪的筛查结果.临床检验杂志,2005,23(5):212—213.

[2] 赵玉德,张显达,张文陆.两种尿沉渣定量检测法结果差异原因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7):753—754.

[3] 马骏龙,陆玉静,黎晓晖.尿液红、白细胞定量不同方法的探讨.临床检验杂志,2006,24(5):349.

[4] 李玉芹,杨明清,钟亚玲.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的对比测定.四川医学,2005,26(9):1016—1017.

第7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血液透析;双腔中心静脉置管;尿激酶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21-02

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和生存质量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血液透析,在动静脉内瘘尚未形成,多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失败或不宜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肾功能衰竭需要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临床上多采用留置双腔中心静脉置管来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但是当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出现血栓,阻塞导管或未完全阻塞是透析时无法达到充足血流量而影响透析时,应用尿激酶对形成血栓的双腔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溶栓处理,成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1]。我们收集并研究分析了60例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的疗效及护理体会,现做出如下报道: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股静脉置管,深静脉导管类型均为美国产ARROW20号双腔中心静脉置管,58例患者每周行血液透析2-3次,2例患者每周行血液透析1次。所有病例都经使用10ml江苏产“苏云”牌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反复抽吸,并调整插管位置,均没有效果,确定透析用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

2 方法

2.1应用尿激酶溶栓处理。

2.1.1溶解稀释药物。使用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5ml+尿激酶10万U稀释并混匀,并将稀释好的药液保存在一个无菌的5ml注射器内,则配好的稀释液中尿激酶的浓度为2万U/ml。

2.1.2应用三通阀(型号LJG-S),一个充满5ml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的5ml注射器,一个空的无菌5ml注射器,采用负压加持技术,置换出深静脉管腔中常规封管的肝素盐水,使得阻塞的管腔内充满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

2.1.3应用保存有配好的尿激酶稀释液的5ml注射器和一个空的无菌5ml注射器,通过三通阀,仍应用负压加持技术,置换出深静脉管腔中的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使得管腔内充满尿激酶稀释液。

2.1.4应用无菌肝素帽密封管口,并用无菌纱布包扎。保存2小时,密切观察。

2.2.分析比较溶栓前后患者的血凝报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分析仪与试剂采用同一机型和批号,消除差异[2]。

2.3.观察溶栓前后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发热或过敏等不良现象。

2.4.溶栓处理后效果判定。2小时后用10ml无菌注射器回抽:通常,表明溶栓成功。不通畅,提示溶栓失败。

2.5溶栓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2.5.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人为的感染的发生。操作前洗手,戴手套。溶栓整个过程,深静脉导管下端铺无菌治疗巾。尿激酶充满管腔后,用无菌肝素帽密封管口,并用无菌纱布包扎。

2.5.2药液稀释要求剂量准确,尿激酶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后应充分混匀,由于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 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尿激酶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3]。尿激酶要现用现配。

2.5.3溶栓处理前,做好核对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并向患者讲解溶栓的整个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2.5.4观察溶栓过程中患者的反应。由于尿激酶可能引起出血,发热或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症状。

2.5.5溶栓处理后必须将尿激酶全部抽出,以减少不良反应,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2.5.6溶栓成功后,严格做好深静脉导管的封管工作,防止深静脉置管的再次阻塞[4]。

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8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溶栓前后均术比较采用t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60例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成功54例,失败6例,成功率达到90%。6例溶栓失败的患者包括4例每周透析2次,2例每周透析1次的患者。

4.2比较溶栓前后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60例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的患者进行溶栓处理后均未为出现出血倾向,发热,过敏等不良现象。

4.3比较60例患者溶栓前后血凝报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5 讨论

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和生存质量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血液透析,建立并维持一条通畅而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对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功能衰竭,并达到尿毒症期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来清除体内的水分和代谢产物,来维持有效的生命。而动静脉内瘘被喻为行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如何建立并保持这条“生命线”,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一直是广大泌尿科和透析室医护人员研究和努力的方向[5]。而对于在动静脉内瘘尚未形成,多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失败或不宜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肾功能衰竭需要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临床上多采用留置双腔中心静脉置管来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而血栓的形成正式影响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维持有效血液透析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形成的血栓阻塞中心静脉导管,或及时未完全阻塞中心静脉导管,但透析时也无法达到足够的血流量而影响了透析质量。针对于这种情况,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端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使得血管通路再次恢复通畅,达到血流充足,从而维持有效地透析质量。

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为89.5%。治疗后患者的肾功能,血凝报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压、心率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无一例患者发生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目前人为尿激酶溶栓处理在解决透析通路血栓问题成功率及长期通畅率较高,局部应用尿激酶治疗内瘘血栓形成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但是,对于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的透析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的报道国内还较少,本次研究中60例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54例成功,6例失败,成功率90%,并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的透析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是安全的,有效的。

有研究表明,在血栓形成时间上,治疗成功例次显著短与治疗失败例次。提示血栓较为陈旧的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可能不太理想。本次研究中60例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6例失败,原因可能与血栓形成的时间较长有关。

本次研究通过对60例留置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并形成血栓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成功率达到90%。减少了更换中心静脉导管给患者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和身体上的痛苦。且在操作技术上,方法简单可行,不良反应少,成功率较高,患者容易接受。尿激酶溶栓应用于双腔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患者,在操作上是简单的,在经济上是节约的,在方法上是可行的,在结果上是有效的一种方法[6]。能较为理想的为透析患者阻塞的血管通路实现再通,使得血液透析得以有效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鄢建军,童辉,刘蔚,刘慎微,吕永曼.定期尿激酶管内溶栓治疗对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 22(4):899-900.

[2] 蒋美奇,刘玉霞,尹姣.两种尿激酶配置液用于成人PICC血栓性堵管后再通的比较研究[J].全科护理,2011, 09(22):23.

[3] 都娟.1例尿激酶溶栓治疗中致严重不良反应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0,9(4):42.

[4] 夏国珍.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用永久性双腔导管血栓形成的方法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9,09:63.

第8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为帮助大家看懂体检报告,本刊将陆续邀请检验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专家撰文,详细介绍常见体检项目的正确解读方法。

血常规、尿常规和粪常规(粪隐血)检查常被临床医生简称为“三大常规”。所谓常规,就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人人都需要查。三大常规的检查项目较多,在此就体检者普遍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作简要解答。

1 血红蛋白浓度为110克/升,比正常值偏低,是贫血吗?

分析:贫血是指人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克/升,可以诊断为贫血。

2 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偏低或偏高,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分析: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妊娠、运动、疼痛等,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或降低。在病理情况下,若存在急性细菌感染或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若存在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则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若有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疾病,则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会显著升高。此外,罹患恶性肿瘤、白血病、心肌梗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会有异常表现。若发现白细胞形态异常,医生会在检验报告中予以提示。

3 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是怎么回事?

分析:正常生理情况下,尿液中可见少量白细胞。若尿液中发现大量白细胞,则表示人体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俗称尿路感染。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尿三杯试验”(清洗外阴及尿道口后,将最初10~20毫升尿液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毫升尿液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毫升尿液留在第三杯中)来确定尿中白细胞产生的部位(上尿路还是下尿路),以判断炎症的类型,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4 尿中发现红细胞,是肾脏有问题吗?

分析:若发现尿液中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参考值,首先应该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血尿。生理性血尿最常见于女性月经期留尿。病理性血尿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石、肾结核、肾盂肾炎等。此外,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帮助判断血尿的来源。比如,若尿中红细胞形态明显异常(出现芽孢形红细胞),可判断血尿来源于肾实质病变,应引起重视,需做进一步检查。

5 尿检报告提示有“管型”,是不是患了肾病?

分析:管型是由原尿中的白蛋白和T-H蛋白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聚集形成的一种物质。当尿液中检出管型时,尿蛋白一般也应呈阳性。管型一般可分为透明管型和病理管型两大类。透明管型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当罹患肾小球肾炎时,尿中透明管型会显著增加。病理管型包括各类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和蜡样管型等。若尿中见到白细胞管型,常提示患有肾盂肾炎;若尿中见到红细胞管型,常提示患有肾小球肾炎;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和肾淀粉样变时,预后较差。

6 尿中有“结晶”,是怎么回事?

分析:尿液中的结晶,如尿酸结晶、草酸钙结晶等,多由食物或盐类代谢所致,受尿液的酸碱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没有什么临床意义。不过,若尿液中有亮氨酸、酪氨酸或胱氨酸结晶,常提示可能存在某些疾病。亮氨酸、酪氨酸结晶常见于严重的肝实质损伤,胱氨酸结晶则常见于氨基酸代谢障碍。

1 尿糖阳性,是不是患了糖尿病?

分析:正常人的尿糖应该是阴性的,只有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毫摩/升)时,才会出现尿糖。但尿糖阳性并不一定都是患了糖尿病。留尿前服用过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药物,可导致尿糖的假阳性:留尿前曾静脉注射过葡萄糖或食用过高糖食物,亦可导致一过性的尿糖阳性。

第9篇:尿液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尿液;尿常规;检测方法;质量控制

尿液不单单是生物体内排出的终产物的废液,另外还是人类在进行多项检查时的辅助诊断的体液之一,而且进行尿常规的检验时必须要严格地按照技术检验的流程进行,如果受到任何的因素干扰,就不能够保证其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尿常规检验标准化的管理是目前所有专业检验人员的首要任务之一。

1 尿常规检测的内涵意义

在临床上尿常规的检查又称尿液分析,就是说通过分析人体尿液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检测技术,又能对人体的多种器官的生理变化做出的一种检测手段,被临床广泛应用,作为医学病理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尿液常规检查能够为人体肾脏、肝脏、内分泌等许多临床疾病的病情诊断提供有效症状线索,特别是对泌尿系统疾患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的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度、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比重及尿糖等相关项目的外观检查、理化检查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等主要内容,涉及到人体多种生理功能诊断的常规检验项目。尿常规检查的临床作用尤为重要,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征兆,尿液成分变化能够反映人体泌尿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程度,也可反映某些代谢性疾病,成为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

2 尿常规检测的项目标准

2.1 尿液的颜色,在一般的情况下,正常的健康人体的尿液颜色随尿液的多少而改变,正常的呈现是浅黄色的,那么在当人体出现各种的病症的时候,尿液的颜色就会有程度的变化,可能出现呈黄褐色、红色、黑褐色等多种的类型。

2.2 透明度及酸碱度 在正常人体的情况下,排出的尿液颜色呈清晰透明化状另外还会有少量的氨水气味,在排出的时候不久后会变得浑浊,呈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

2.3 细胞检测 在临床上正常的尿液中的细胞检测的结果一般呈现的是阴性,另外在正常的尿液中有的时候会出现红细胞,或有少量的白细胞,偶尔也会有少量的脂肪变性上皮细胞,离心沉淀后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不大于3个,白细胞不大于5个。

2.4 蛋白质 在正常的情况下呢,正常人排出的蛋白质的标准量为40-80克,在正常的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或微量,临床数据表明蛋白质过多会出现肾脏疾病,但是很多的人体在经过剧烈的运动也会出现蛋白质增加或持续升高的现象

2.5 管型检验 管形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正常人每毫升尿液内含2-5个,1天内产生的尿液管型应少于5000个,尿中管型过多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2.6 尿糖及比重 正常人每日尿液内通常可有葡萄含量为0.1-0.3克,最多不超过0.9克,尿糖检测正常结果应小于0.5mmoI/L。尿液比重能够反映肾脏浓缩功能,正常约在1.010-1.025之间,机体缺水状态下因尿量减少比重增高。

2.7 尿胆原检测 尿胆原是尿胆红素在消化系统内被细菌分解形成后少部分抵达肝脏经肾脏随尿液排出,正常结果应小于0.2U/L,呈阴性或弱阳性,对于检查人体黄疸病症作用明显。

3 尿常规检测的质量管控

当前医学技术条件下,尿液常规检测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状信息,为保障临床检测结果的精确性,需要加强尿液常规检测环节的控制与管理:

3.1 加强尿液检测标本的收集过程管理 在临床上进行尿常规的检测时要先采集患者的尿液标本,在进行采集标本的时候必须用一次性的尿液杯,采集新鲜的尿液,如果是女性进行采集的时候要避免白带混入,及时地清洁好外阴,之后要取中段得尿液达到30ml,采集之后送检药剂师,这样就可以保证检验的真实性。

3.2 加强尿液中的尿沉渣镜检质量控制 尿沉渣就是尿液中形成的组合部分,也就是说尿沉渣镜的检查可以纠正尿分析仪检测中的误差,对疗效的正确判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临床检验的时候要取自患者的清晨的第一次晨尿进行检验,尿液中段尿标本后将其离心处理后倾去上清液,然后要取适量的尿沉渣在显微镜上进行检验,检验尿沉渣的沉淀物,之中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含量,另外,必须要注意提高各种尿沉渣成分中的精确度的指标对比。

3.3 加强尿常规检测数据记录报告管理 也就是说尿常规的最终正确的检测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治疗参考依据,所以,在进行检测的时候,一定要对各项检测的实验数据及时地进行记录,特别针对检验中各项细胞的成分、管型、其他细菌的有形成分含量,多次复核后进行严格分析并形成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性。

4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尿常规的检验是在辅助临床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对人体的泌尿系统的检验是有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提高尿常规的检测过程、结果的质量管理对于发挥尿常规的检测准确性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刘顺.《尿常规检测的质量控制》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

[2] 顾可梁.《尿沉渣镜检》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

[3] 陈明忠,郑瑞卿,梁亚嘉.三种临床尿液检测方法比较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