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影子教师研修总结

第1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一、营造“和合共进”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发展的土壤和根基。近年来,六中以“融合、和谐、合作”为核心价值取向,致力于“和合共进”(崇尚和谐、合作,携手奋进)的学校文化建设,并物化于校园环境之中,浸润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研修行为之中。在教师的专业学习方面,学校着力于推进教师从“群体”走向“团队”。学校创建了以教研组、“影子导师”跟踪对子、校内“青蓝对子”、课题组和“骨干教师工作室”等为基础的正式团队和以教师社团、文化沙龙、学术沙龙等组织形式为载体的非正式团队,并通过“形成——改进与规范——稳固”三个阶段进行团队心理氛围和成员行为的强化、优化、固化。教师们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互信、共识、分享”的氛围,在个人成长中“和合共进”。

二、推行基于统整的有效研修方式

总的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最终落脚于学校,植根于课堂,但又不能囿于课堂。学校更应该基于统整,推进有效研修,搭建教师自我更新的平台,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学校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引领教师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铺就路径。

第一,全面推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研修。时间是教师最匮乏的资源,为此,六中自主创建了基于网络的“六中校本研修网”,让校本研修更趋便捷、高效,实现“人人、时时、处处”有效研修。比如,六中“教学评估中心”持续推行的网上观课和后续倡导的网上评课及专题研讨,使得“人人、时时”参与对话,及时反馈、交流、研讨,教师的参与率很高。“校本研修网”的有效使用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促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第二,将学校龙头课题统整为校本研修课程。学校将课题的实施与教师的研修统整起来,将课题变成研修的课程。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修,在“做中学”,在研究中成长。“课堂如何转型?”“我们到底该如何有效地教?”是目前教师最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六中实施的“‘以学施教’四环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以学设教、以教导学、分层练习、有效反馈)龙头课题,成了全体教师研修课程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教师们全员参与,积极互动,有效对话,并以学科组(教研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班开展研修。研修的重心从专家式的讲堂和论坛移到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师们在学校“以学施教”四环节教学策略的施行过程中,学会了课堂观察与课后研究。这些研修活动贴近教师的需求,使其在基于课堂实践的“微格研究”和“课例研究”中逐步提高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为了促进每一个教师和教研组的积极参与,学校将重心下移至教研组(备课组),实施“组本研修”。在学校的推动下,广大教师以组为单位进行“网上研修”,如及时进行“网上评课”、“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教学专题调查分析、视频课例分析、经验分享等集体互动性研修活动。研修活动中体现出了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总结经验、建构知识;重视过程、促成变化;依据理论、反思实践的行动原则。全面推行“课例研究”,让教师像优秀的医生成长于“病例分析”中一样,成长于“课例研究”中,并形成一个个基于课堂的“学习共同体”,不让一个教师掉队。其中,学校借助于专家和专家型教师力量,大力推行“同课异构”和“多轮磨课”等方式,加强课前、课后的互助、切磋,有效促进教师在课堂中成长。

第三,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方式。如何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新困惑对一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教师“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研究品质,促进教师间多元思维的碰撞与互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学校实施“教学问题会诊”实践体验研修课程。该研修在一定范围的“教师团队”(如“教研组”、“备课组”、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年级组”)中展开,让所有在场的教师都投入到“教学问题会诊”之中,引导教师把问题看作学习的资源,把解决问题作为专业发展的契机。在对问题进行合作互动式“会诊”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能够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参与团队对解决问题的决策。“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方式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己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和改变现状的信心。

第四,推行“漂流瓶”式专业分享方式。教育智慧的分享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漂流”在六中已经成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如教学日志漂流、教育教学故事漂流、教学反思记漂流、“我最爱读的书”及读书笔记漂流等。教师们通过“漂流”分享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智慧,加快了成长。

第五,建立“影子导师”制,强化专业引领。教师最需要的研修方式还包括与专家共同携手,前行在实践的地面上。近年来,学校主动与外部专业力量合作,实现院校际教师教育资源(包括外省市名校及市、区级专家)联盟,实行“友情结对,跟踪指导”的教师培养方式,并逐步将“重点跟踪,全体跟进”的“影子导师”策略在全校推进。目前,六中除了实行走进课堂的“影子导师”制,还有活跃于六中校本研修网的“影子导师”制。导师的专业引领,实现了时时、处处“形影不离”。

第六,推行“小课题”式“校本科研”,促进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成长。为了转变教师对教科研“高处不胜寒”的认识,从2010年开始,六中降低了教师科研“规格”,推行了“小课题”管理办法,促进“研”、“修”一体。“小课题”不需要专家评议和学校审批,只要经过教研组共同评审后将方案(备忘书)提交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备案即可。学校引导教师走“从问题到课题”的路径,鼓励围绕学校推行的“以学施教”四环节教学策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自行选题、自行申报、自主研究、自我提高、自成理论。“小课题”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集体课题”;可以是“微型课题”,也可以是“小专题课题”。学校鼓励教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践性问题,促进专业成长”的校本科研方针,注重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来自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具有价值的“真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第2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我国网球选修课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网球课程,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类总结。研究发现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体育选项课影响因素和选修课影响因素。其中选修课影响因素又包含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项目因素、社会因素。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网球课程的影响因素对各高校网球选修课的开展以及网球运动在各高校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网球选修;影响因素

近几年,在国内外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下,我省各高校的网球运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与深入,网球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很多院校正在扩建或修建网球场地,部分院校开设了网球专项课和网球选修课,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该文就影响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网球的因素展开研究和探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找寻影响其选修网球的因素,促进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也为学校进一步开好网球选修课提供有益意见。

1研究现状

1.1体育选项课影响因素首先,黄松峰,林仰硕(2001)发表的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选修课影响因素的文章,文中认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选修课主要有4个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因素。个人的兴趣爱好,选修的目的和动机,未来的工作实际,性别差异,生理心理承受力;二是教师的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的语言导向;三是教学管理因素。选修的课程配置,师资的力量配备,教学课时与学分;四是场地器材因素。场地器材的数量,运动场所的环境,器材设施的功能[1]。这4个因素基本涵盖了影响学生体育选修的各方面。其次,初永和(2002)从教师和教学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了一些设置体育选修课内容时应注意的事项:要有足够的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适应学生的能力[2]。这里就再次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个人兴趣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选修的重要因素。最后,李亮,董凡(2007)认为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也影响着选课,他介绍到大部分大学生选修网球的主要动机:认为网球学习简单,自我体验性强;社会发展对网球课程的影响;盲目的随众心理。同时作者也着重介绍了网球选修课中的主要心理障碍,它包括社会因素,学生自身条件产生的自卑心理,以及学生单纯的赶时髦,片面的追去时尚,最后是学校场地器材设置和师资力量配备等因素[3]。体育选修课好比一个大集合,而网球选修课属于它的一个子集。这些因素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选修课,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些应该也是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的一些重要因素。

1.2选修课的影响因素

1.2.1学校因素朱征宇,徐洪想(2002)指出学生对网球运动认知状况和学习动机——追求时尚并与未来相结合,对现行选修网球课的各教学要素的评价——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学习后对网球运动的态度的发展——不论何种原因驱使,学生学习动机都是积极向上的。这里主要就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的。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后,求知欲和技能都达不到满足,必然会影响该项课程的选修[4]。戴婷婷(2011)在研究武汉市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网球课外活动是开展网球运动的主要制约因素[5]。学校对于网球这门课程的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程的效果。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为主体,他们参与网球这门选修课,即为教学对象,教学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网球学习,也影响着他们以后参与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校对于网球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的因素。学校越重视,投入就会越大,有了好的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等,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参与选修了。

1.2.2教师因素刘泳(2007)通过对高校网球选修课中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按照网球教师的运动和教学经历,将高校网球教师分为了3类:一是专业运动员类,这一类教师均是从各省市专业队退役的网球运动员。他们经过大学的学习后进入高校工作;二是普通教师类,这一类的网球教师均来自全国各体育院校,在大学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网球运动,经过4年的网球专业学习后进入高校工作;三是进修类教师,此类教师也是来自体育院校,但是并非网球专业,他们在进入高校工作后进行网球技术的短期培训,在进修后教授网球课[6]。这3类教师的水平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在网球教学中,网球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李军(2010)介绍了目前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修人数太多;地器材不够;学课时和教学内容安排有限;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教法呆板;网球理论教学明显滞后;重视技术传授,忽略网球战术培养能力;考核评定方法单一[7]。王军朝(2012)也在《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动向分析》里结合目前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目前新时代网球教学的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客观因素的影响;(2)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不足;(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并根据调查研究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1)加强核心技术动作的教学;(2)借助高科技技术,提高教学质量;(3)注意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4)终结性评价向过程式评价模式转变;(5)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8]。4位学者都是从教师教学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由此可知,学校开设网球选修课时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1.2.3学生因素作为教学主体,学生有其客观能动性,他们自身的因素也影响这网球课程选修。运动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在对体育学习,身体锻炼的目标愿望与运动环境诱因相互影响下,产生了体育运动的内部需要。有了需要就会出现满足需要的意向,进而成为行为动力,推动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学生对于网球这项感兴趣有动机才有可能参与这项运动。梁斌(2004)指出除了介绍网球运动在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对网球运动的喜爱程度,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前景等,也介绍了影响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因素——对网球运动不了解,场地因素,消费高,组织欠缺,没有专业教师或最初建立运动项目兴趣难以转移等问题[9]。

1.2.4项目因素首先,赵海涛(2008)从心理动力因素,生理负荷因素,社会时尚因素3个方面总结出了学生选修网球课程炽热的动因。他对网球选修炽热动因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网球这项运动进行了分析:网球运动本身的技术难点多,旧的经验习惯对学习新技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效果[10]。其次,李淼(2011)讲到了网球消费对于学生的影响[11]。作为四大绅士运动之一的网球,虽然日趋群众化,但由于运动场地,运动装备等消费过高,致使不少人只能对网球运动进行远观,学生也是如此,大部分学生属于无收入群体,所以网球这个项目的消费也是他们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因素。最后,纵观国际网坛,不少职业选手因伤病而淡出人们视线,带伤的网球选手更是不在少数。吴桂宁(2004)提到了网球运动中的伤病,伤病在网球运动中也是比较常见的。高校学生大都是初学者,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未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时,常常手腕用力过多,容易患网球肘;有的同学为了模仿世界级球星的某些技术动作,但对这些技术没有较深入的了解和准备,患网球肘的机会可能就很高。

1.2.5社会因素蒋利明,韩艳青(2006)认为网球运动也需要一定的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网球运动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行为方式等。从大范围讲网球之所以在中国盛行,除了网球运动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是由于中国女网的傲人成绩。正是因为这股网球热潮才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网球运动的兴起,也才有了高校网球运动的兴起。学校和所在城市网球氛围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网球选修的重要因素。

2结语

随着网球热潮的冲击,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类俱乐部,业余赛事都在积极的进行着,为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网球选项课。而学生参与网球选项课的情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怎样让更多的学生投身网球选修课中积极参与网球运动?从学校,学生个人,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呢?研究这个课题,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体教专业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的需求情况,也有助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更好地开展网球选修课,为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松峰,仰硕.影响大学生体育选修课选项因素的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2001,17(1):11-15.

[2]初永和.对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2,6(2):61-64.

[3]李亮,董凡.试析高校体育选修课的选修动机和心理障碍[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3):93-95.

[4]朱征宇,徐洪想.对网球选修课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77-78,81.

[5]戴婷婷.武汉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1):116-117.

[6]刘泳.高校网球选修课中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1251-1252.

[7]李军.对高校网球选修课的教学探讨[J].体育世界,2010(8):13-14.

[8]王军朝.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动向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51-152.

[9]梁斌,宫晓丽,沈贤.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1):65-66,69.

[10]赵海涛,齐伟.浅析网球课在大学选项课中炽热的动因及教学对策[J].蒙古体育科技,2008,21(1):106-107.

第3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重要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是否能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知识,是否能成才、成功。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2]。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指的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自律行为,它主要分为教学道德修养、科研道德修养和管理道德修养,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可以变为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1.1教学道德修养

教师的第一使命就是教学,教学道德修养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规范,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师在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时必须遵守的一个道德规范体系。高校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教好书,其教学成果能体现出一名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教学道德修养水平。这就是所谓的以教学质量衡量教学道德修养水平。

1.2科研道德修养

科研道德是科研人员对于科研行为的一套规范体系,是在追求真理、用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应规范和承担的相应责任。高校教师科研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相对于崇高的科学道德理想应该具备的最低道德水准。科研的学术规范问题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治学态度,反映出一名高校教师是否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的人才培训和学术研究,高校教师只有边教学边研究并在相关领域中不断求索,才能带领学生进入该专业的最前沿。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端正学术作风,以良好的科研道德修养来感染学生,做好表率。

1.3管理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充当着学生管理者的角色。管理好学生也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教师管理道德主要蕴含:(1)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调节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活动中伦理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2)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道德化反映;(3)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特殊反映。高校教师管理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拥有管理道德修养高的教师,既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变成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行为,又可以指导和监督教师的行为,促使教师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职业行为。

2.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体制也在日益改革,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并且充满多元化。国务院原总理同志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不容忽视的。然而,当前有不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较低,经常使用偏激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因为一己私利大量占用学生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更有一些教师道德败坏,殴打、骚扰、学生,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形象……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高校教师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示范性、深远性和崇高性,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是塑造灵魂的事业,这就要求教师道德境界更加崇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又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必然要求。

2.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3]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一所高校能否成为一流大学的关键。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重大,其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联系。高校是学术的圣地,不谈学术,无以办大学,但如果不讲学术标准和道德操守,那就无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办高水平大学就无从谈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反映着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它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影响学生

高校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导师。他们既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2.3.1高校教师影响学生的学习、处事态度态度是学习和参与其他活动在认知上和情绪上的一种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学生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会受很多方面的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受教师态度的影响。教师对待自己所任学科的态度,即对这一学科价值、重要意义的理解,在传授学科知识时表现出来的热情,对学科进展新成果的关心等,都决定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从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作风和乐观的处事态度等方面受到感染,从而更加积极高效地学习、生活。高校教师积极乐观的教学、处事态度也是拥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2.3.2高校教师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师生关系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成绩不好时,有些老师批评过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丧失兴趣。如果这些教师能立足于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修养,设身处地地关爱学生,耐心、积极地开导学生,这样既可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3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我进行再教育的过程。它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内化和外化过程[4]。过去,思想家们曾采用“学圣人”“内省”“静坐”“养心”“积善”等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对个体道德修养构建了一个“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完整体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结合现在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进行加强。

3.1高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境界

要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意识上对职业道德有所理解,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领会本质,而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行于表面。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掌握职业道德修养的重点,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同时还要多学习最新的前沿知识,结合自身情况,从而变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深刻体会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内容,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与自己的关联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思想境界的目的。

3.2高校教师要学会“内省”“慎独”

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者道德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这就叫“内省”。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并不是闭门思过,而是对日常应该做的事,每天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是否有悖于道德。高校教师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后,都应积极回想这一天的教学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然后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期达到更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慎独”出自《中庸》。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会非常谨慎,再隐蔽的东西没有不被察觉的,所以就算是没有人的时候,做事也要非常小心谨慎。慎独是在内省的基础之上通过自我反省,发现自己身上或思想上存在不足,从而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目的。教师的知识是否渊博、教风是否严谨、备课是否认真等方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高校教师应学会自我了解、自我分析,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更新和学习,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内省”“慎独”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必须经历的阶段。教师通过每天的自我反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学生要求、社会要求、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民教师。

3.3高校教师要学会多实践、多沟通

嘴上说是认识,行动起来才是真实。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曾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过其行,在君子看来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而言行一致则是一种美德。宋代的朱熹说过:“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即亲历其域,则知益明。”就是说,没有切实的道德践履的检验,道德认识往往是肤浅的、脆弱的[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学习、反思、完善,才能更透彻、更全面、更高效地认识、理解、学习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教师在高校的角色之一是管理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多和学生沟通,教师要摒弃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权威位置的观念,平等、耐心、友爱地和学生沟通,在沟通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4高校教师要学会虚心学习、不断学习

术业有专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太擅长的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高校教师平时应该与他人多探讨、多交流,多虚心向他人学习,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当今社会,技术不断进步、课程不断改革、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3.5高校教师要明确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

有目标才有动力。作为教师,我们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应该有明确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立了目标就要将这些目标付诸实践,并持之以恒地去努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是一个苦力活,但厚积薄发,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高校教师都应该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并将之付诸实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4总结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最真实也最朴实。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还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乃至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做出贡献,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就是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和核心,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探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新思路,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

[3]方红,王春鹏.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现今大学教育的启示[J].邢台学院学报,2007(1):306.

[4]包竞生.关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几点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6(6)50.

第4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和张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对待,也不能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必须处理好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的内容究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它。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选修课虽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但在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上与必修课存在差异,选修课也应有与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

例如,必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很能代表苏轼“豪放”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其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词人豪放风格、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唐宋诗词选读》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另一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作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内容平实质朴,不过分渲染词采,以情动人,与必修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体现出的风格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婉约风格。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词作风格是有很大帮助的,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使学生感知到同一词人也可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宋词两大风格流派有了更深的了解。

所以,我们可以融合选修与必修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把握好详与细(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总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选修课程的教学应与必修课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其具有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合理剪裁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者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尊重并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例如,《〈史记〉选读》中《太史公自序》,教材编写人员选此文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艰难历程,学习他为了实现伟大夙愿而忍辱负重、坚韧追求的精神。但文章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费劲,即使花许多时间,学生仍然对原文的字词句难有彻底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这篇课文,学生只需阅读书旁的译文,能大致感悟作者的精神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即可。而有些容易把握和理解的课文,如《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则可作为必修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选修课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做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在学习方法选择上要体现多样性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教学方法需呈现多样性。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如开设《史记》选修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孔子世家》等文史知识复杂,语言晦涩难懂,可由教师讲授。《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开发研究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探究刘邦与项羽得失的根源、性格的差异,李广悲剧的根本原因等。

3.结合影音资料

赏析《史记》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断。如让学生欣赏《鸿门宴》《刺客列传》等,让学生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原著的异同,从影视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品评其好坏。

4.组织辩论会

如结合《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择生”与“择死”话题展开探讨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谋反篡权,还是被逼无奈,受人陷害”设正方、反方,为自己的结论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精心组织,展开论辩等等。

5.微电影剧本创作

第5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学习与研修、个体与群体共享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因此,学校要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为教师架设成长桥梁,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今后的人生轨迹进行比较科学的设计,努力使其职业发展迈向新高。

一、多元学习,调动教师内驱力

如何真正提高优秀教师学习的效度?我认为,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有别于其他教师。从内容上讲,应具有自主选择性;从形式上看,要突破单一的看书写笔记,形式丰富吸引教师;从目的上讲,最终是为了教师在新思考中获得成长。

1. 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提升素养促内涵(自学)。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毋庸置疑。我们根据教师的个体独特性,改变以往统一书目、统一阅读的旧习惯,让其自己提出阅读书目,倡导开卷有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共享网络阅读。书目种类繁多: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有励志的、有陶冶情操的、有家庭情感方面的等,包罗万象。开展自由组合式的读书杂谈活动,不拘一格,打破一人照稿读体会大家听的传统模式。读同类书籍的教师可以在群里设置讨论组暨“书坛神聊”,其他教师可以随时加入评论,讨论组里的记录就是我们最终想要的。大家还允许随意互换图书,好书共享。

2. 对话专家,思想碰撞,拓宽思路亮心灯(领学)。专家的引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对话是我校培训工作的特色,通过专家对教育理念的前瞻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启发聆听者的思考,并能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认识上的融合,从而开阔眼界,进一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和教学思想。学校先后聘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教授以及省市教育部门的专家来校讲学。

3. 教师合作,多彩学习,资源共享齐发展(互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时不断激励教师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保留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提高教学技能。学校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学习,使教师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上更加明晰方向。成立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教研团队”、“学科生命教育实验骨干教师团队”等教师学习共同体。

二、强化研修,激发教师成长力

校本研修是各级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1. 潜心研究,勤于写作。首先,确立研究主题。开展基于专题(科研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进行立项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比如,“共性问题”、“学科问题”等。要善于梳理、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获得的感悟、收获以及存在问题,记录宝贵的数据和各种影像资料,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定期刊发文章,促进教师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研究要有深度与广度。深度就是通过有序、规范的研究,教师要向纵深发展,凝练自己的教学特色。广度就是学校整合力量,定期举行“教师研究学术日”,为教师提供研究协同体,提高自身的开放、吸纳、领悟能力。

第三,研究要有连续性与渐进性。研究活动的影响要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将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关注过程的生成性,关注行为跟进,保持螺旋式上升趋势。

2. 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小讲台呼唤大教师,实践平台做教师。课堂永远都是主阵地,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鼓励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厚积薄发。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态度,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学校通过采取虚拟上课、集体备课、锤炼课、案例研究、学生反馈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开放课堂教学。既研究教师又琢磨学生,师生共同触摸教(下转 10页)(上接 49页)育,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其大量的积淀由“内化”转变成含有更多精彩的“外显”,有朝一日,红日喷薄。

3. 善于反思,再登新高。反思要关注有行为跟进的教学反思,主要分三个层次:

(1)个人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后寻求理论支持,

继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增加思想厚度,提升实践高度。

(2)群团反思:教师个人将参加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学片断,通过案例形式撰写出来,与同行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活动的得失,写出活动报告。

(3)经验交流:在总结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汇聚反思促成长的正能量。

三、精彩展示,扩大教师影响力

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小圈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扩大教师影响力以及辐射面,我们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作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走出去”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田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锤炼自己的能力。以各类竞赛为契机,采用逐级选送的形式,让教师在竞争中迸发激情。一节公开课倾注了教师全部心血,冥思苦想,精心雕琢,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经过公开课的打磨,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成就卓越师不可缺少的磨炼。如,学校竞赛课中的优秀者选送区级,脱颖而出者选送市级、省级,乃至部级。我校一名音乐教师获部级奖项,并去深圳授课;一名语文教师获省级示范课奖项;多名教师获市级优秀课以及在各级论坛活动上获奖,好评如潮。

四、倾情播撒,彰显教师感召力

第6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40-05

质量意味着生命和特色,也意味着代价和成本。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以来,面临着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到旺盛的人才培养质量需求中去的重要抉择。相关研究的经验表明,用于师资结构和水平提高的教学支出,用于大学生图书、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的经费,用于大学生的部分教育科研支出,用于学生服务和转移支付的经费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最显著的作用。

借鉴质量经济学对于“质量成本”的界定,本研究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支出”“学生支出”“教育科研支出”和“学术支持支出”四项成本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质量成本”。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高水平大学(以中部“985高校”为典型代表)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如何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路径及现实需求,为后“大众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在财政改革与质量发展多元领域中,探索出适合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成本”合理区间以及发展出路奠定基础。

一、模型构建

新入学的大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首先需要接受的是高校文化资本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品牌价值、办学氛围、办学理念对大学新生的吸引、感染和促进作用程度的强弱和学生的适应程度将决定文化资本内化为学生个体人力资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生活动的动力强度。在文化资本既定的大前提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项目中的教学支出和教育科研支出是形成个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提升的主要途径;学术支持项目与学生服务项目的出发点在于服务学生、保障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延伸,因而可以视作为个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提升的另一条途径。

根据上述思路,研究将问卷题设项目分为(1)文化资本维度;(2)人力资本维度;(3)社会资本维度;(4)教学活动维度;(5)教育科研维度;(6)服务学生(学术支持与学生服务)维度。各维度中题目序号随机生成以避免主题暗示。测量方法上,主要用李克特10点量表来度量各项设计的作用程度或满意程度。根据上述潜变量因素的内容分析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对于它们之间可能的转化关系的描述,研究构建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一质量”转化的结构方程的原始模型,简称“模型1”(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模型I中a1-a24为上述六个维度的待估系数,e1-e24为这些维度待估系数的残差项,z1-z5为除动力项“文化资本”外的各要素的Z统计系数。

二、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为了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国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及其质量和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者于2011年开展预调查,2013-2014年对华中地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四所“985高校”开展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正式调查问卷期间,在这四所高校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到有效问卷646份,有效问卷率为80.8%;有效问卷中男性387人,占59.9%,女性259人,占40.1%;文科学生246人,占38.1%,理工科学生400人,占61.9%;来自城市地区的426人,占65.9%,来自农村地区的220人,占34.1%。

将有效数据代入SPSS19.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检验。

模型的初步拟合显示:模型I的CMIN值较大,且CMIN/DF值为14.75,远大于基标值2;模型的GFI、CFI、NFI、IFI值均在0.70-0.80之间,小于0.90;RMSEA值为0.191,大于0.05的基本要求一这说明模型I的整体拟合优度不佳,需要进行修正。

表1是模型I的路径系数情况。根据系数情况比较,使用修正指数修改模型时,原则上每次只修改一个参数,从最大值开始估算;在实际操作中,考虑以下三个原则:

1.参照模型修正指数。模型修正指数结果的双箭头“”部分是残差变量间的协方差修正指数,表示如果在两个可测变量的残差变量间增加一条相关路径至少会减少的模型的卡方值;单箭头“”部分是变量间的回归权重修正指数,表示如果在两个变量间增加一条因果路径至少会减少的模型的卡方值。参照模型修正指数,我们发现:“a10教育科研”“a12教学活动”和“a24人力资本”等项的修正指数很小,且其路径系数伴随的P值在5%水平上不显著,剔除后将提高模型的拟合度;而“e20e21”等项的修正指数最大,即通过增加两者关联的路径,可以显著减少模型的卡方值。此外,通过对模型依照修正指数大小进行的逐次观察,我们发现:“e7e8”“e3e6”“e7e22”增加关联会改善模型拟合优度,因而在后面的修改中依次增加它们之间的关联并检验其CR值是否满足拒绝假设的显著水平。

2.在不降低原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理论解释价值的基础上,简化模型的变量与路径。在优化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将潜在变量“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进行了整合。由于从现实的理论解释来看,高校的教学活动是教育科研知识化、内在化的先导,教育科研是教学活动技能化、外在化的体现――两者是相互契合的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将两者整合有利于简化路径图、改善模型拟合优度,因而将第16项、第17项和第18项、第15项合并为“教学和教育科研”维度(简记为“教学科研”)。

3.参照模型的临界比率。模型的临界比率即构建一组待估参数,将其差除以相应参数之差的标准差所得到的z统计量。如模型的I临界比率判断无显著差异,则考虑对显性因子项进行剔除,对潜在的因果关系进行限制。本研究中,对模型I的方差进行临界比率检验的结果显示:第9项、第14项、第23项因子鉴别度不够,其模型临界比率值没有通过5%和10%显著度检验,即这些项目不能有效鉴别因子间载荷系数的差异,予以剔除。

通过对模型I的修正(Amos17.0),最后得到了简化了的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一质量”转化机理结构方程模型Ⅱ(以下简称“模型Ⅱ”)及其路径系数,图2揭示了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质量”转化的路径系数及其强弱关系。

结合图2中路径系数比较不难发现:文化资本对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教学活动、教育科研、服务学生的支出同时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服务学生文化资本”的载荷系数为0.779;“教学科研文化资本”的载荷系数为7.672,反映高校的文化资本存量每提高一个单位,高校的学生服务支出以及教学和教育科研支出(尤其是后者)有显著正向增长,印证了人才培养在中国高水平大学中仍是第一“要务”,并且其质量产出的保障主要来自于对教学和用于学生的教育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路径系数达到1.838,表明丰富的高校文化资本存量对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潜在作用。此外,教学科研活动支出是影响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教学科研”的路径系数为1.488;但教学科研对大学生个体社会资本的正向提升作用非常微弱:“社会资本一教学科研”的路径系数为0.271,而个体社会资本提升对教学科研支出却反馈出显著的反作用(-9.563)。与之相似的还有大学生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关联:大学生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对其社会资本存量的正向增长作用明显,“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路径系数达到了1.221;但是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提升的作用却显得特别微弱(0.142),表2列出了模型Ⅱ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通过表2可知:修正后的模型Ⅱ,其模型综合拟合优度显著高于模型工,符合拟合要求:绝对拟合指数CMIN/DF=1.659,GFI=0.953>0.90,RMSEA=0.035

表3显示出模型Ⅱ中各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基本情况:模型Ⅱ中各变量两两之间总效应最大的是高校文化资本与教学科研支出;而从其效应结构上来看,两者存在非常强劲的正向推动作用;但从成本投入层面上来讲,高校文化资本存量的保持和提高需要投入大量的相关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教学和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尽管如此,高校的文化资本投入对于教学科研投入的总效应仍是“正向”的。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产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最具影响力的分别是高校文化资本的投入和高校用于学术支持和学生服务的投入。效应分析显示: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显著受到高校的品牌价值、文化氛围及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主要影响)和间接影响;而个体的社会资本积累和提高主要受益于高校对于图书、电子资源、实验场所和条件以及高校对学生生活条件和社团活动的资助和支持。此外,大学生个体社会资本存量对人力资本积累存在弱的负向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以上实证研究显示:

第一,我国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一质量”转化的源动力来自于高校的文化资本存量,高校用于历史传统、品牌价值、文化氛围保持和提高的质量成本支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首要的、无形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我国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质量”转化的主路径是:“文化资本服务学生教学科研个体人力资本个体社会资本”。SEM路径分析和效应分析显示:教学科研支出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正向推动作用弱于高校文化资本和服务学生支出;相关访谈显示出大学生对教师教学指导意识、指导频率和指导效果满意程度低于需求。

第三,从我国中部高水平大学各可测变量和潜在变量间总效应的综合视角来看,仅有“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的总效应不显著。这一现象既反映出中部高水平大学用于“学生服务”“教学科研”支出的成本冲突效应大于整合效应,也反映出两者对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形成的提升效应还存有较大潜力。

第7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为了让种子教师的研究活动切实有效,在认真分析本片区种子教师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种子教师研究思路:在了解研究意义和目的,感悟研究力量基础上,进行科研方法培训,通过同伴互助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成长。在这一思路之下,我力求每次活动都做到“有参与,有讨论,有收获”,希望通过为期三年的种子教师研究项目,提升种子教师科研水平,扩大种子教师影响力,发挥种子教师引领作用。

感悟研究力量,开启研究活动

为了解种子教师的需求,我通过飞信等方式从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及组织形式等四方面进行调研,调研反映出种子教师的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希望能蛲ü研究获得提高自身专业,提高教学效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师更希望通过现场观察、交流研讨或亲身,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三是所有教师一致认为专业发展活动就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人际氛围,激励人人都能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做出每个人的贡献,并从中尽可能多地受益。

根据调研结果,我决定最初的种子教师研究活动设计主要以教师引领为主,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先让种子教师感受到“研究的力量”,然后通过交流和互动,进一步认识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真实而感性的教育叙事。在第一期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中,我让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王秀莉老师介绍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及收获”。王秀莉老师以《且思且行,走向专业》为题,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感悟。她认为科研改变了她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行为方式。现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她经常会这样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做有理论支撑吗?应该怎样做?这么做有用吗?这样的自省和反思,让她的教学工作更加高效,也更加从容和自信。

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认知。思想的碰撞是提升认识最好方法之一。在第一次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中,我设计了针对王秀莉老师发言的研讨环节,种子教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碰撞思想、各抒己见。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张畅老师说:这次研修让我认识到课题研究要植根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可以使教师有收获,学生有收益。通过研讨,种子教师认识到: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且可以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整体设计让种子教师获益更多

种子教师研究的主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种子教师感受到“研究力量”的基础上,研究活动的组织策划重点就落在了“如何提升种子教师科研能力”上。

种子教师研究活动既要注重对教师科研方法的培训,还要引导教师学会 “在行动中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四季青片区对第二次、第三次研究活动进行整体设计。第二次研究活动着重进行科研方法培训,第三次研究活动在第二次研究活动基础上,运用科研方法,研讨如何“在行动中

反思”。

科研从学习如何“开题”开始。“开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种子教师进行“如何开题论证”培训,可以让他们领悟基本科研方法,同时,也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四季青片区的第二次种子教师研究活动就围绕着“什么是开题论证”“开题论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怎样的课题开题报告才算是规范的”“开题论证如何做更好”等问题展开,并设计了观摩“开题报告”、聆听专家点评、参与研讨等环节。整个活动分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观摩课题开题论证并研讨,种子教师分组观摩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九个区级课题的开题论证,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严星林所长等专家对课题进行了点评;第二个单元,分组开展观摩后的交流活动,第一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张宏光老师说,“提出的问题要小而具体”;第二组海淀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张畅老师说,“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并贴近学生”;第三组北达资源中学的张文娟老师说,“这次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师对开题环节的认识和理解,明白文献综述对研究的作用”……

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会遇到一些印象特别深刻的、重要的、有启发作用的事件,当时可能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不注意积累,这些想法很容易被遗忘,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无从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本片区的第三次研究活动着力于教师反思能力和方法的培训。

在这次研究活动中,任雪洁老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对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困惑,以及探索处理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教学方法。海淀教科院李艳莹老师针对教师课题申报中的问题,以选题和课题论证为重点,向种子教师做了题为《如何做好课题申报》的报告。报告结束后,种子教师分组研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张宏光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张畅老师分别代表小组就《中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行动研究》和《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两个课题,结合课题设计论证要求进行了发言。通过以上活动,共同研讨如何科学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遇到的问题。

引领示范与自主发展并重的发展之路

种子教师研究项目是为了培养研究型教师,成果形成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本届种子教师研究过程,非常注重对种子教师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

第一,做好每次研究活动的总结和报道。四季青片区会对每次研究活动进行即使总结,并撰写活动新闻,以此扩大种子教师研究活动的影响力和种子教师的影响力。《海淀报》还以专题形式,整体报道了2016年4月四季青片区的研究活动。

第二,组织种子教师撰写科研论文。自2013年开展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以来,在海淀区教科院的指导下,四季青片区先后组织了三次种子教师论文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论文30多篇,并将部分论文汇编成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张宏光老师在《为学,为道,为师》一文中写到“学习――生而有涯学无涯;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课题――规范明确,与实践结合”,生动反映了张宏光老师在种子教师研究项目中的成长历程。

第三,成果汇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教师科研最终应服务于教学,为达到这一目的,四季青片区组织了大量的成果汇报活动,如,展示n、教学成果及课题展示等,将种子教师研究的优秀成果,在片区范围内进行进行分享与交流,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在第四次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中,中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李化玲老师进行了《蚂蚁做操(乘法竖式)》的研究课展示,这节课向观课教师展示了如何在开放式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辩论,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专业资源教师周俞老师针对资源教师训练课进行了展示,周俞老师通过情景游戏模式对两位有学习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训练,向观课教师展示了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既达到能力改善,又达到了社会性训练、沟通能力锻炼的目的,同时保证课堂的趣味性和易接受程度。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是项目的最根本目的

第一届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即将结束,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为参与项目的种子教师带来了什么?张文娟老师说:我要把我理想中的教育传递给学生,我要用教学改变学生,用教育改变社会。经过三年的研习和修炼,多数种子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对“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

理性精神的发扬。通过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培养了种子教师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提升了种子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中,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感受到了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并养成了追问的习惯,这些都让一线教学工作不再是机械单调的动作重复,焕发出了科学研究的理性光辉。

第8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陕西 民办高校 体育 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郄小英(1978- ),女,陕西榆林人,西京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训练学;李勇(1974- ),男,陕西西安人,西京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8-01

自2007年以来,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并在陕西民办高校中悄然兴起。然而,由于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陕西17所民办高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这17所民办高校是: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东方亚太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法选取了三种:一是文献资料法。在西京学院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以及中国数据期刊网上查阅了10部相关专著、近60篇相关学术论文,为本研究做了坚实的理论准备。二是走访调查法。三是问卷调查法。2011年9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4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84%。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对学校和工作回报不满意。由于陕西民办高校制定的制度不合理以及不重视体育课程,加上体育教师的工作回报不高,造成不少体育教师对职业发展失去信心,离职率偏高,在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强。

1.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任职动因。表1显示:兼职体育老师占教师总数的14.2%。兼职体育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目的、工作心情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陕西民办高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中,由于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而不得不担任体育老师的人数达62.2%,而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以利于今后跳槽的有23.6%,出于其他原因担任体育教师的占9.4%。由此可见,陕西民办高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这势必导致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较差,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

2.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进修情况。表2的调查数据表明:高达52.8%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和进修,这导致体育教师在学术上难以进步,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几乎一成不变。参加过1~2次进修或培训的教师占37%,参加培训和进修多于3次的体育教师仅占10.2%,体育教师的进修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太少。虽然有50%以上的体育教师愿意参加科研活动,苦于没有学习的机会;有37.5%的体育教师认为,由于学校资金投入不足,难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不到10%的教师因为不愿出差而安于现状,面对学习机会总是选择放弃。

3.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89页表3数据表明,陕西民办高校的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教师的科研水平低,直接影响体育学科的广度,导致教学内容太过狭窄。二是工资待遇低。工资是教师生存的保障,也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学历水平低、数量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不够,也是存在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改善陕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育状况。

三、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后可得出以下特点:一是体育教师的性别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学历不高、缺少高职称教师;教师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此外,体育教师的工作稳定性差。二是陕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大都拥有多项技术技能,承担多个体育教学的项目内容,这是民办高校的一个特色,在公办高校却较为少见。陕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拥有超前的教育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三是虽然陕西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场地和教学环境令人满意,但部分高校仍存在体育教学场地不足、教学环境差的问题。四是部分民办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四、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消除对体育教学的误解。部分民办高校的领导对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分散精力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对此,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重视体育教师相互听课的环节,让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教学。

2.严格选拔体育教师。陕西大部分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太合理,且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的问题。建议多引进女教师,使男女教师比例协调。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更多的高学历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

3.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陕西大部分民办高校的领导对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甚至没有科研经费方面的专项投入,也不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这就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技术技能。学校应该加大体育教育科学专项研究的经费投入,为体育老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4.改善体育教学的环境和硬件设施。陕西部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环境和硬件设施有待改善。只有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适当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了解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关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二是学校应注重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三是制定相关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督促体育教师用心教课,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可以同步展开赛课活动,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是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要保证体育师资年龄的合理化和男女比例平衡,加大高学历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五是保障体育教师的地位。体育教师拥有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义务和权利,尤其在工资、办公条件等方面要有一定保障,以此保障体育教师的地位。六是完善场地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影子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在线教育 研究领域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20-01

“教师在线教育”指的是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进行职前、入职与职后一体化的教育,促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按研究内容分,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展开的。

一 理论研究视角不断深化

理论部分主要涉及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如整体培训模式设计了理论教育和实际网络教学的两步骤。设计实践步骤和每个步骤的时长特别受到科特杰的教师专业三原则的影响:当指向教师的内部需求、当基于教师的自身经验、当学习者具体体验自身经历时,教师的专业学习更有效。在理论与实践鸿沟间建立联系和在两者间创建适当平衡的重要性不仅在一般的教师教育中得以体现,也于在线教育实践中得以证明。在真实情景中实践很重要的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体验原则。体验式学习是做中反思的过程。该教育模式研究中的另一种合作是网上教学观摩和同伴监控。学者们引用术语“临床督导”到教育教学中的对话。贝内特和玛希则把临床督导描述为“职员长远发展和网上教育规划的必要部分”。临床督导“促使从实践中提炼出经验,而不是排外地将理论引入实践”。

还有研究基于实践和体验原理,建构主义和参与式教学理论,让职前教师动手设计和应用教育网站,让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同步网络合作学习中参与设计和管理学习内容,通过参与管理和动手设计,受训者提高了能力。

二 实践研究不断拓展

关于教师在线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是评价在线教育的成效。从评价的视角来看,应用研究主要可分为:研究教育的效果(属于总结性评估)、研究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属于诊断性评估)、研究教育的过程(属于形成性评估)、研究教育的影响因素并优化教育(属于发展性评价)。

1.评价教育的效应:总结性评价视角

以往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教师对在线教育的积极态度和在线教育对教师的促进,现在也研究教师对在线教育的消极和抵触态度,以及纯粹的人机交往让教师精神空虚。有研究表明,韩国教师认为,在线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没有相应的标准,因而持消极态度。也有研究比较网络环境下两种教学法的优劣及两种在线教育形式的优缺点。

2.诊断教育的不足:诊断性评价视角

有研究针对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和实施教育还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内容和形式。有研究从诊断教育课程本身的问题拓展到课程与教学的适切性。例如,韩国2002年了教师的信息技能课程标准,其重点是教学生如何使用应用程序;2005年又公布了学生课程修订版,修订版减少了对应用程序的教学量,强调计算机科学的原理和问题解决方法。有研究基于修订版设计了网络化教育信息技能计划的内容、调查专家对内容的看法和教师的需求。教育内容包括信息社会、信息设备、信息加工和信息处理四个部分,每部分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专家和教师都认为信息加工最重要,并应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确保教育有效实施,但对程序具体包含的内容有不同意见。这一研究诊断的是教育课程本身,提高了教师教育效果和针对性。

3.动态调整教育过程:形成性评价视角

施训者和受训者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教育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已有研究从注重整个教育过程中收集施训者和受训者的意见,从教育满足受训者的个性需求,从受训者与教育者之间、网络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教育中的同伴评估和教育后的施训方评估等视角研究如何动态调整教育过程。有研究聚焦同步网络面对面教育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教育过程中收集师生的意见并及时调整后续的教育。术语“网络面对面”在这里用来描述该环境与身体面对面的环境相类似又有差异。先是为期4周的网络平台理论教育(第一期),接下来是一个8周的网络教学实践与观测(第二期)阶段。收集数据的整个过程显示了一条教师学习曲线,最能体现四个阶段——兴奋阶段、失望阶段、焦急阶段、内化阶段。研究侧重分析学员通过这四个阶段如何发展,他们在每一个阶段如何通过循环的行动,反思和改进的方法得到学习的进步。

4.优化整合教育要素:发展性评价视角

从系统的视角来看,教师在线教育也是一个系统。有研究着眼于在线教育的整体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如何优化在线教育。从分析影响在线教育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教育系统的结构,到研究如何遵循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提出优化教育效果的策略等。如有研究表明,虚拟和管理式的学习环境、网络共同体、人的能动性、学习的意义对于有效开展在线教育很重要。

在毕夏普等的研究中,教师教育网站通过电子邮件、个性化教学日历、网上论坛给予教师教学支持,以调查教师认为哪些内容和形式更有效,并研究如何改进。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教师都使用了在线教学日历和电子邮件发送的教学技巧,认为它们易使用且效果明显。少数教师试用了论坛和其他模块。还有研究比较了两种在线教育的模式,调查结果表明,学习环境、自我调节、学习共同体和施训者的引导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很有影响。

三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线教育的研究领域呈现不断深化与拓宽趋势,拓展了研究视野,更有效地更新了传统的教师教育理念,对加强教师教育很有启发意义,推动了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