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暑的诗句范文

小暑的诗句精选(九篇)

小暑的诗句

第1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编者按:进入阴历的五月,已是仲夏时节了。夏日炎炎,在注意防暑的同时,也来欣赏一下古人赞美夏天的诗句吧!

O四月秀@,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

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诗经·豳风·七月》

O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

O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O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O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O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O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O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O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缙凇断耐碓⒅笔≈小

O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O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O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O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O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O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m《孟夏》

O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O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O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夏日题老将林亭》

O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O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O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O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O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O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O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O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O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第2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第3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摇扇,使我回忆起60多年前的童年时代。每逢夏夜吃过晚饭,我便搬出竹凉板,与家人一起到外乘凉,躺在凉板上。悠悠地摇着扇子,望星空、谈天地,背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我便觉得乐趣无穷。如今,童年摇扇消暑的回忆依然萦绕在胸呢!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郭沫若的这首咏扇诗,对扇的赞誉可谓高矣。扇子的种类繁多。据说有400种以上,按用料和制作方式,分为羽扇、纨扇、折扇和葵扇几大类。羽扇是用雉、雁、鹰、鹅等鸟类羽翎制成的:纨扇是用细绢制成的;折扇,据说是从朝鲜传人我国的。我国的名扇有:苏州檀香扇、湖北羽扇、浙江象牙扇、四川绢扇、广东葵扇、山东麦秆扇等。我国曾被誉为“扇子王国”。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远在殷代就已有用鸟类羽毛制成的扇子。唐代以前宫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羽扇出风暖软,对人体有益。古人深知“避风如避箭”的养生之道,故而盛夏皆喜用羽扇取凉。

扇子的作用是生风驱暑。古代中国的扇文化就在文人的诗句里被吟咏,流传至今。汉代文学家班固《竹扇赋》诗云:“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扇子的功用显而易见。五代李煜《吟扇》诗:“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这两句充满文人情调,揖让时团扇在手,如同挥动一轮明月,清风满怀。刘禹锡的《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诗人与扇子的真情实意尽在其中。坡纳凉时使用团扇,情人心扉,他在《扇》中说:“团扇经秋似败荷,丹青仿佛归松萝。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时奈尔何。”小时候,我们唱过“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的歌谣:在扇子上写过蹩脚的毛笔字。画过拙劣的山水画,也抄录过喜爱的诗词妙语。那时候,扇子是大家夏季的宠物。

第4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花:莲花茶解热清火

莲花茶最好选用睡莲中的香水莲,香水莲有9种颜色,其中黄色香水莲泡出来的茶汤味道最香。

莲花茶入口淡香,齿颊留香,饮过数次后,便觉味香浓郁,还可解热清火。另外,莲花茶还富含花粉、维生素、17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钙、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可镇心安神、益肝健脾、止血利耳目、除口臭。尤其是莲花粉中β一胡罗卜素,具有防癌、抗癌、防结石作用。

冲泡方法:先将香水莲洗净,放入泡茶壶中,用开水泡5分钟即可。

梗:荷香梗香浓馥郁

荷花梗入馔,选用的是睡莲梗“过冷河”,切条后,猛火炒制,味道鲜美,质感清脆,咬时还有梗断丝连的。

叶:荷叶蒸菜取味留香

人们还喜欢在夏季用荷叶蒸菜。用荷叶蒸,能让荷香渗入肉中,清香可口;另一方面荷叶含有荷叶碱、荷叶甙、桷皮素等物质,有消暑解热、止渴生津、调理脾胃功效。用荷叶作底,铺上糯米,蒸淡水鱼。嫩嫩的鱼肉有糯米的粘弹牙,又有荷叶淡淡的香气,极受人们欢迎。

藕的做法有很多,蒜香鲜藕夹品,一片青瓜,一片肉,一片香菇,一片胡萝卜,还有两片耦,蒸熟后相间夹着,再醮上蒜蓉和葱蓉,清香中带有蒜香味,还有青瓜的爽脆、香菇的鲜美、胡萝卜的清甜,口感相当丰富。

莲子更是菜肴中的佳品,营养丰富,具有补脾、益肺、养心等功效。

荷叶冬瓜薏米粥

荷叶、冬瓜、薏米均是清热解暑良品,合在一起煮功效更为明显。除在大暑日煲荷叶粥外,人们还习惯在烈日炎炎的下午,摘取一两块鲜荷叶,洗净,放在即将煲好的明火白粥(或去湿粥)粥面上作盖,再煲几分钟,把荷叶粥舀起搁凉或冷藏后啜之,相当解暑。这个粥被粤籍官员传至北京,被清末京官称为“神仙粥”。

链子糖水

夏季莲荷正当时,人们除用荷叶蒸菜外,时下天气炎热,在家中制作凉拌莲藕,煲莲子百合糖水解热,清香爽口。

鲜莲子粥

鲜莲子不仅可以滋阴补血、润肺养心,还具有抗衰老的诸多好处。将剥好的鲜莲子洗干净,放到淘洗过的大米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然后改小火继续煮40分钟左右,待白米变成了紫色就可以关火了。喝到嘴里莲子的清香余味不绝,放凉后口感更好,如果配上绿豆糕也是不错的搭配。

第5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夏天的暴雨过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暑气尽消这丝丝的细雨带来些许秋天的意味,秋来了,此句出自《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绿波起伏的竹林,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早已成为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去处,文人墨客对此更是情有独钟。唐代诗人王维喜欢在竹林间避暑,曾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他在《竹里馆》诗中描写夏日在此纳凉的自得心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谓万千潇洒。宋代坡偏好翠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他的生活中。随处有竹的修身纤影,并不时在竹林间体味“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安闲,“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洒脱。清代郑板桥深得竹林消暑之妙,写道:“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他吟咏的“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诗句,更是道出了竹林间消暑那潇洒超脱之情,令人羡慕。清末国学大师俞樾曾游翠竹胜地杭州云栖,对“竹林避夏”颇有见解,在《春在堂集》中这样写道:“一日至云栖,此地万竹夹道,遮日凌云,巨竹弥望皆绿,仰不见天日,竹下伏天清凉无比。”

我国是竹的王国。有不少以植竹而闻名的胜地,是夏日理想的纳凉去处。浙江莫干山,修篁密箐,一望无垠,以“凉、绿、清、静”而闻名,炎夏至此,凉爽沁人,不知有暑;四川蜀南竹海,万顷竹海波涛涌,千年茂林曲径幽,碧绿沁人,风韵潇洒,夏无酷暑,引人入胜:杭州云栖竹径,素称“一径万竿绿参天”,翠竹成荫,盛夏到此。有幽邃、清凉之趣;上海的“万竹园”,植竹十万,“日出清清凉,风吹清清香”,风吹竹林,绿波送凉;安徽九华山的“闵园竹海”,竹林漫漫,耸秀堆翠,临风起舞,绿波千顷,夏天漫步其间,顿觉暑气散尽;福建武夷山竹林遍布,幽篁如海,连碧如云,山风竹涛,凉爽宜人,好不惬意。此外,北京紫竹园、浙江安吉竹种园、福建南靖竹林、四川成都望江楼竹园等地,清风夹道,清凉透气,有“竹径清风涤烦暑”之妙。

置身碧波荡漾的竹林,不仅可荡涤烦暑,且可怡情养性。那修长纤细的竹叶,姿态婀娜,随风摇曳,潇潇洒洒,能够荡涤心肠,让人心旷神恰,宠辱皆忘;骨质清奇的竹竿,坚韧挺拔,傲然独立,能够激荡斗志,让人豪情万丈,奋发向上;凝翠聚黛的竹绿,葱葱秀秀,如碧玉似翡翠,让人觉得朝气蓬勃,青春永驻。当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油然而生。你听,在微风吹拂中,竹叶摇曳,万竹掀涛,飒飒有声,动听悦耳。你看,浓荫的竹林间,阳光偷偷透过枝间叶缝,筛下点点金光,令人心旷神怡。你想,“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翠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闲情逸致的感受,更有高尚情操的陶冶和升华。

第7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音调,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讲周邦彦的《苏幕遮》时,就采用了朗读教学法。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分析。

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对照注解,进行了预习,并尝试朗读。上课后,先让两个学生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而老师不要急于评价,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彼此评价;然后就和学生逐句分析朗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何处轻音,哪里重读。

是这样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词的:

“燎沉香,消溽暑”声音要低沉缓慢,传达出一种郁闷烦躁的心情,因为连日的阴雨天气,使得诗人长时间地闷在家中,再加上南方的夏季尽管下着雨但仍然酷暑难耐,这种潮闷的天气,自然使得诗人郁郁寡欢。如此的心情,又怎能以欢快的声音读出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一句,自然应该以一种极为欢快的语调读出,外面的天晴了,鸟雀最先感知,所以鸟雀们在屋檐下转动着小脑袋叽叽喳喳,呼朋引伴报告着天晴了的好消息,这样的叫声也吸引着诗人走出屋子,来到野外。放眼望去,“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终于见到了久违了的太阳。阳光滤去了荷叶上的雨水和露珠,荷叶经过雨水的洗涤是那样的碧绿,挺立在清澈的水面上。让人不自觉地就会吟诵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所以,这几句的朗读,就应该语调优美,声音中传达出一种欣赏、仰慕、陶醉之感。同时,因为是面对一片开阔的荷塘,还要把这种深远的意境读出。而“一一风荷举”中的“一一”,要读出节奏,让人们似乎能够看到荷叶、荷花的错落有致。“举”字自然要重读,否则难以传达出周敦颐《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那种花中君子的孤傲气质了。

词的下阙,主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一种难以排遣的思乡情怀,所以朗读时语速可以缓慢些,声调也不能够过高。如,“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做长安旅”,是眼前的荷花触动了诗人的乡情乡思,此时的诗人似乎在喃喃自语:“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何时我才能回到你的身旁?”“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此处作者用了巧妙的“对举”艺术手法,深情地对儿时的伙伴发出了殷切的询问。这里的朗读,如果不快速些,急促点,就难以把诗人那种期待之情表现出来。最后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唯有用一种轻柔的梦幻般的声音,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个久居长安的游子对家乡的那种一往情深。

第8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唐・储光羲《吃茗粥作》

这是首极具有隐士恬淡、旷达之风的诗。可以想象当时是这样的一种场景:赤炎的红轮正当空,照得寂静的山野到处是一派灼人的炎热,连山林中的鸟雀也都懒得飞。静静地躲在树林里避暑。在这样炎热的季节里,诗人想起山中的好友家有一棵高大的梧桐可以遮遮阴,避避暑。何以消夏解暑?在友人家里逗留了许久,吃用茶叶煮的米粥,并佐以野菜,等到夕阳西下时,暑气渐消,再悠闲地回家去。这是一种何等逍遥的闲情逸致啊!这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么热的天,不但不烦躁不安。还会静下心来用茶叶来煮粥,吃了既解渴祛暑又有益健康,还陶冶了情操,可真是一举多得啊。

然而,生在盛唐卒于乱世的储光羲(约公元706年~公元763年)却未因郁郁不得志和人生的大起大落而消极厌世,他与崔国辅、綦毋潜皆为同年进士,曾任冯翊、汜水、安宜等县尉,又曾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后迁监察御史。他在仕宦不得意的时候,隐居在终南山别业,终日与山川、草木、鸟雀作伴,怡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因此,他的诗以描写山水田园而得名,质朴不仅是他所作的田园诗最突出特点,更是彰显了他豁达、洒脱、飘逸的隐士风范,这单从《吃茗粥作》这首平白浅显的诗中便可窥见一斑。这首诗运用大量的笔墨,描状了暑气的炎热,但这似乎丝毫无损他的雅兴。撷取几枚茶叶,放入锅中,和粥共煮,让茶香和米香共融,这是种十分原始的吃茶方法,唐・杨华《膳夫经手录》有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可见,晋宋以来,茗粥在民间就是广为流传的“私房菜”。再搭配野蕨菜、野豌豆几个小菜,好不惬意!可以想象,此时。日暮时分,暑气也渐渐褪去了,储光羲在吃了茗粥之后,应该是满口生津,把衣服披在肩上,哼着歌儿,悠然自得地回到“敝庐”的。这里的“敝庐”,便是位于终南山的别业。终南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山上的楼观台是当年老子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王维曾是这样描摹终南山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如此峻拔秀丽的终南山。云雾缭绕、烟云变灭有如仙境,无疑使储光羲身上沾染了一股“道骨仙风”之气,使他能“敞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这与“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唐・王维《终南山别业》)。远离俗世喧嚣,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洗净铅华,步入清新的大自然, “宠辱皆忘”,这是种何等高尚的节操和清逸恬淡的品格,不也正是茶圣陆鸿渐所言“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最好脚注么?

此外,这首诗也影射当时动荡、黑暗的乱世。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蠢蠢欲动,厉兵秣马,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兵灾像毒辣的烈日一样威胁着唐室。对于唐玄宗执政后期的骄奢昏聩、安禄山的勃勃野心,储光羲是洞若观火。纵然储光羲有一颗赤诚的忧国忧民之心。但也还是“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无法挽救时局。在“安史之乱”中,他被俘出任伪职,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归朝后,便被贬谪岭南,客死在异乡。一个旷达、飘逸的隐士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陨落了。时至今日,当年的盛唐早已灰飞烟灭,昏君乱臣也早已荡然无存。而终南山野锅中的茗粥依旧清芬无比。盘中的蕨薇依旧鲜爽无比。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许久许久……

第9篇:小暑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锄禾》解读 语言质朴 画面鲜活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68-01

锄 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诗人李绅之作。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毫州,长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锄禾》是李绅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中的第一首。在众多咏农诗歌中,《锄禾》可谓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千百年来,蒙童诵读唐诗,少不了《锄禾》;劝戒世人养成节俭恤农品德的也少不了“粒粒皆辛苦”。《锄禾》之所以倍受世人喜爱,一代又一代传诵不绝,缘由当有其诗语言质朴味无穷,画面鲜活触人心。

1 语言质朴味无穷

《锄禾》这首诗读来明白如话,语言质朴,但意味无穷。诗的前两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写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诗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日当午”锄禾何等辛劳,那是炎炎夏日,烈日当空,骄阳如火,炎阳炙人,真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为什么“日当午”还在锄禾?那是“田家少闲月,‘夏日’人倍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谁在“日当午”锄禾?是青年男子,还是黄童白叟……盛夏锄禾如此辛劳,那春播秋收又该是怎样的忙忙碌碌?“锄禾日当午”既写出了农民一次劳动的情景,也形象概括了农民终年劳动的艰辛。既表达了作者悯农之心,也点燃了读者悯农之情。

而“汗滴禾下土”更是妙哉。(1)承接自然。因为“锄禾日当午”,自然“汗滴禾下土”。(2)形象逼真。“汗滴禾下土”这一特定的镜头,再现了烈日酷暑中锄禾的农民汗如雨下的画面。豆大的汗珠从湿淋淋的头发中,从深浅不一的皱纹沟里,从挤满汗珠的鼻尖上,从尖尖的下颌里,从手上,从衣襟……滴入“禾下土”。(3)寓意深刻。“汗滴禾下土”,滴滴的汗珠落地渗入土中,禾苗在农民汗水的滋润下长大,“盘中餐”“粒粒皆辛苦”!(4)精致和谐。孙绍振教授运用还原法,分析了此诗的三个好处,其中第二个好处在于语言的精致和谐,认为全诗的关键词是汗“滴”和谷“粒”,就是汗珠变成了谷粒,对于诗中的“滴”字与“落”字从联想角度作了比较分析:“首先,‘滴’引起的联想,是液体的下落,而‘落’引起的联想,则包含着固体;其次,‘滴’引起的联想,只能是椭圆形的,而‘落’,则隐含着任何形状;第三,‘滴’引发的联想,是小而细微的,而‘落’则不排除体积比较大的;第四,‘滴’引发的联想,是连续的,而‘落’则可能是一次性的。这四者就决定了,‘汗滴’和‘粒粒’之间高度的相似,而汗‘落‘则缺乏这样的程度上的相似性。”如此深入浅出的分析,将不可言传的妙处说得清楚明了,足以让人对这首通俗易懂的古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个中的滋味便越读越浓。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看到农民辛勤劳作后的感想,读来蕴味无穷。“谁知盘中餐”,“谁知”?统治阶级知道吗?王公贵族、军阀官僚知道吗?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人知道吗?我们不禁也问,当今生活在衣食富足的人们知道吗?这不问而问的警语,让人震撼,警醒。不劳而获的人,衣食无忧的人,在面对“盘中餐”,应对农民对劳动者心存怜惜,心存感激,更加珍爱劳动者的血汗成果。

“粒粒皆辛苦”既是作者由衷的感叹,又是对世人的劝戒。“粒粒皆辛苦”,“粒粒”即 “一粒一粒”,“每一粒”,“点点”,“所有的”……“粒粒”“皆辛苦” 包蕴着对粮食的珍爱,对劳动成果的珍爱,对劳民艰辛劳动的怜惜,对人们坚韧的创造精神和来之不易的创造成果的尊重。“粒粒”这一量词在诗文中的应用,为作品增加色彩,给读者留下美妙的想象空间。

2 画面鲜活触人心

《锄禾》这首诗虽语言平实,但平实的语言中却闪动着鲜活的画面,触动人心。诗的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透过诗句精朴、简练的文字,看到了描绘农民辛劳耕作的画面。这画面上有无云的蓝天,有炎炎的烈日,有层层的梯田或一望无际的红土地,有碧绿的禾苗,有不知疲倦的锄禾人――或许是一个或几个肌肤黝黑的汉子,或许还有白发老人、瘦弱女子……

这是怎样的一幅“正午锄禾图”:时至夏日正午,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在一望无际的红土地上,一个肌肤黝黑的汉子正在挥舞着锄头为禾苗锄草、松土。汗水爬满了他那黝黑的脸盘和那的双臂,他身上的褂子已经湿透,豆大的汗珠有的爬进了他的眼里,有的爬进了他的嘴里,有的滴落在了禾下的黄土地。他停下手中挥舞的锄头,抬头眯了一眼耀眼的阳光,阳光根本不理会他的心思,依旧热烈地舔着他的肌肤。他看看身后,禾苗似乎显得特别得绿;他看看前方,还有多少的禾苗在焦急地等待着他的耕作。他又弓着腰,又舞动起了手中的锄头……这就是《锄禾》诗句中蕴含着的一幅活灵活现的“正午锄禾图”,透过诗句看到的岂止一幅,两幅……是的,除了“正午锄禾图”,农民终年耕作,春耕秋收,这许许多多的农耕经历,自然还有“春耕播种图”,“风雨袭人图”, “秋天收割

图”……透过诗句,在脑海里不断翻动着的可以是一幅又一幅的“农夫耕作图”;在心里不断沉淀着的却是一滴又一滴的“农夫心里的泪”……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