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精选(九篇)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第1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系统采用基于网络的工作流,实现从查新委托、课题查新到报告归档的全过程流程管理。采用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三层分布式(数据层、逻辑层和表示层)应用模型,以及模块化开发模式、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实现查新课题网上受理、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及时跟踪受理查新课题的执行情况,提供所有查新课题及关联的人员信息、进度信息等。系统具体目标如下。1)构建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查新、检索委托平台。查新用户通过网上受理子系统,在线填写并提交委托,之后通过查看网上的信息,了解委托课题的进展情况,直至下载查新报告、填写反馈意见等,增强查新工作人员与委托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性。2)实现查新业务流程化精确管理。将查新业务和工作流技术紧密结合,建立从查新课题受理启动、环节运转到最终查新任务完成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做到“掌握到每一课题,控制到每一流程”[3],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融入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将电力科技情报站查新业务信息化过程融入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提供科技查新有关统计数据,以便为公司系统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开展科研成果管理等提供决策参考。

2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2.1技术路线选择

1)客户端开发工具。PowerBuilder作为一种优秀的企业级数据库前端应用和多层体系结构开发工具,为开发者提供了高效快捷的集成开发环境和简洁友好的用户界面。它可以操纵众多大型数据库,具有功能强大的数据窗口技术,在数据检索和处理方面尤为突出;具有性能优越的数据库访问能力,既可通过ODBC标准接口的方式访问后台数据,也可通过专用接口与后台数据库相连,因而广受数据库开发者青睐。2)数据库系统。SQLServer2000是基于服务器端的大型数据库,在处理海量数据的效率、后台开发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性能卓越。它可以用来存储过程,数据库大小无极限限制;事务处理量大,响应速度快,并能为数百或更多用户维持这种高性能;数据库引擎提供完整的XML支持,并具备构造大型Web站点的数据存储组件所需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3)Web开发技术。PHP是一种HTML内嵌式语言,可根据用户请求或服务器端的数据产生动态网页。PHP具有以下优点:易与HTML网页融合,执行效率高;与数据库有良好的交互能力,可操作目前几乎所有的数据库;支持HTTP、FTP、POP3、IMAP、SNMP等多种协议;具有良好的跨平台可移植性;是在Web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语言,安全性很高。可见,PHP包含了完整的数据库访问和支持Internet协议的能力,选择基于PHP的Web开发技术意味着在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系统等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2.2关键技术

该系统以功能模块划分系统结构,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可满足系统功能变化,增加和修改系统模块时不影响其运行,并能将系统的更改及时反映到客户端;软件开发采用目前成熟的B/S和C/S混合模式,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开发过程中选择PHP语言和PowerBuilder软件,通过OLEDB、ODBC等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库的访问与查询;采用ApacheWeb服务器,实现用户请求的高速响应和跨平台移植。整套系统包括网上受理、查新业务管理两大子系统。由于B/S模式下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浏览器访问URL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升级和维护方式简单,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使用方便,适合不同用户群、分散地域的应用,故网上受理子系统采用该模式;而C/S模式下客户端具有很强的处理能力,在交互表现和安全方面优于浏览器,适合用户群相对稳定、办公场所集中,以及一些对业务处理非常复杂的场合,故查新业务管理子系统采用C/S模式。

3系统功能

网上受理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网上交互平台,查新业务管理子系统帮助查新机构实现了查新业务流程化精确管理。

3.1网上受理子系统

网上受理子系统为查新机构的推介和查新用户的网上委托提供了基于Web的界面。1)查新简介。通过Web界面查新机构简况、科技查新基本知识、查新委托流程、查新收费等用户须知信息。2)在线委托。委托用户可通过Web界面进行科技查新在线委托,了解委托课题进展情况,下载查新报告,以及提交查新意见反馈等。3)课题导入及动态录入。部署在内网的网上受理子系统提供了课题导入功能,允许查新机构工作人员手工将来自外网的用户委托上传至内网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外网的网上受理子系统提供了动态录入功能,查新员可手工录入课题的最新进展。4)意见反馈。用户提交对查新报告的满意度及有关建议后,系统可自动按查新用户的单位性质、学科类型等进行统计,为查新机构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3.2查新业务管理子系统

查新业务管理子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业务管理、课题查新、课题审核、任务统计、财务管理等主要功能。1)用户管理。设置了管理员、审核员、查新员等不同角色的使用权限,以实现查新任务的分层次管理。主要权限涉及系统维护、业务管理、课题审核、查新任务、业务统计、财务管理等。2)业务管理。提供业务受理、完成列表、客户反馈等功能。在业务受理中选择某课题进行任务分配后,查新任务会自动流转到指定的查新员及审核员环节。3)课题查新。查新员登录系统后自动接收管理员分配的课题,在查新阶段,由系统根据查新类型自动调用相应的查新报告模板,并利用报告辅助生成功能,自动将查新合同部分内容嵌入查新报告,查新员在此基础上撰写查新报告。查新报告完成后,保存到数据库服务器,之后可提交给指定的审核员。未通过审核被退回的报告可以继续修改,通过审核的课题则自动转到历史任务中存档。4)课题审核。收到查新报告后,如果审核通过,则由审核员填写审核意见,然后系统驱动流程进入打印交付环节;否则由审核员填写修改意见,并退回查新员修改。审核过的课题自动转到已审列表存档。5)任务统计。包括课题统计和业务量统计。课题统计可以按委托日期、全部查新员或指定查新员进行组合查询,查询结果按学科分类、课题来源、企业类型、查新范围、查新目的等分类展示;业务量统计主要统计一段时间内查新员的工作量,包括未查课题、正在查新的课题、正在审核的课题和完成的课题。6)财务管理。提供财务流水和财务报表。查新课题的收入,用户缴费后会自动生成;提供预付款管理功能,允许用户提前一次性支付查新费用,在进行费用结算时由系统自动扣款。可以按类别(收入明细报表、支出明细报表、未缴费报表)和时间范围生成各种财务报表。7)其他辅助功能。系统结合查新业务需求,还提供了短信推送、报告扫描件上传、快递信息录入、检索词录入、同义词录入、报告查询等辅助功能。

4技术特点与创新点

4.1优化查新业务管理模式

1)用户在线委托便捷化。网上受理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在线填写表单、提交委托的渠道,用户委托界面友好便捷。系统还开发了即时通信功能,及时发送短信告知用户其课题进展,变用户被动查询为主动推送服务,大大提升了服务品质。2)查新机构业务管理流程化。查新业务管理子系统采用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以参与者为主体的管理思路,通过系统的规范并固化流程,明确了委托、形审、分发、查新、审核、收费、打印、存档、邮寄等各环节的职责,做到对查新业务流的严密操作和有效控制,实现了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4.2支持内外网服务

为了向分处于内、外的电网及电厂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在内网(管理信息区,即安全区Ⅳ)、外网(互联网)各部署了一套网上受理子系统,同时在内网部署了一套查新业务管理子系统供查新机构使用。根据电力信息网安全要求,内、外网之间进行了物理隔离,无法实现数据实时交互,对此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数据的导入导出:外网用户提交查新委托后,系统将委托书转换为XML文件并以邮件形式发送给管理员,管理员将该XML文件手工拷至内网,并利用课题导入功能上传到内网数据库,之后此项委托进入查新业务管理子系统流程,并完成受理、查新、审核等步骤;期间有关查新进度、查新报告等相关信息由查新人员利用动态录入功能更新到外网网上受理子系统,供外网用户查看。

4.3创新建立课题检索词、同义词

为提高查新工作质量,避免因查新员对专业术语了解不够全面而引起漏检、误检情形的发生,系统开发了自定义同义词词库功能。它除了允许查新员在完成查新任务后进行检索词的录入,还支持同义词词典自定义,以便查新员日后遇到同类课题时,可借助该词典进行模糊检索,进而准确定位检索词与检索策略,提高查准率与查全率。

4.4智能模板化管理

系统内预设了多种查新报告模板,并能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自动调用与课题相应的模板。报告模板由查新机构管理员统一维护,避免了因人而异的随意性。

4.5采取多重安全防护措施

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采取多重防护措施,包括设置网络防火墙,拒绝除明确许可外的任何服务;网络防病毒系统采用C/S模式,在网络防病毒服务器中安装杀毒软件服务器端程序,并及时更新病毒代码库,网络工作站从服务器端获取病毒码信息并进行病毒扫描,对发现的病毒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清除;采用InforSuite应用服务器搭建一个高可用的系统基础环境,形成包括Web攻击检测阻断、告警审计、威胁信息监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安全解决方案;对内、外网数据库进行定时增量备份,以及异地灾备和数据恢复;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标准,在系统上线前进行安全功能、安全漏洞方面的测试。

5结语

第2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越来越来受到欢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培养既熟悉专业又能把计算机技术同各领域的专业需要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数据库技术成为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数据库课程设计一般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后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内容是通过社会调查,选择一个实际课题,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工作,课程结束后提交应用软件系统和课程设计报告。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类的课程通常有一定的畏惧感,尤其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觉得难以驾驭和掌握。如何让学生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教师应了解学生以往所学过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注意课程的衔接,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知识的体系结构,明确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课程设计要求,对需要加强或充实的内容要重点讲解和补充。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要求,包括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数据静态模型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行为设计(应用软件等的设计)。学生应按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这六个阶段,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根据软件工程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应用程序的设计,熟练运用相关语言编制应用系统的界面,实现开发工具与数据查询语言的无缝连接,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要求学生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和程序清单。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各阶段的设计内容和对所开发的应用系统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的体会与建议。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授课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化的开发步骤和关键性问题的求解上,首先要介绍设计思想、方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查资料,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要指导学生善用软件帮助系统,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自学和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接触实际比较少,没有实际开发软件和工作经验的特点,应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给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然后,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选题

选题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关键。课程设计题目选择的难易程度、范围的大小和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一个好的题目应该符合以下原则:首先,要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一个好的题目应该和实践紧密联系。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先选择容易开发的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有帮助。脱离实践的题目往往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遵循互补的原则,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等。每组人员为5~6名,每组设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任务安排。在组长的指挥下,对成员进行分工,善于口头表达的负责联系工作和调查研究,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负责代码的编写,程序设计能力强的负责整体规划、程序调试和连编,写作能力强的负责技术文档的书写等,成员努力的成果与个体成员共同分享。教师只需提醒学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帮助把握进度。实践表明:在互相讨论又各自有所负责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各个小组通过讨论、观察、思考、查资料等方式,结合各个学生的特长,参考教师指定的范围选定课程设计题目,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应对学生选定的题目进行批阅,在可行性、工作量大小、小组成员及题目意义等方面进行把关评估,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再针对教师的意见进行调整,最终确定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教学实践可以选择如下题目:客房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校工资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高校设备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教学成绩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系办管理系统、居委会管理系统、职工人事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

四、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

选定题目后,即可着手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各个阶段的任务。首先,各小组应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走访专家或社会调查等途径,进行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通过调查组织机构情况、业务活动情况、数据情况、用户要求,确定新系统的边界,完成系统需求分析。然后,采用实体联系模型确定应用程序中的实体和联系,确定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联系的类型,得到局部E-R模型,异对局部E—R模型集成进行输入/输出设计和软件结构设计等,完成概念结构设计。接下来,实现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化,利用关系规范化理论进行关系模式的优化,设计用户视图,同时进行界面设计,模块设计等,完成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再往下,进行物理设计和软件实施,最后是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可以分头完成各自负责的任务,小组成员要分工负责和团结协作。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几个检查点,制定阶段性任务。如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系统规模、工作量等因素,审查各小组递交的初始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的实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建议,以避免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反复。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提倡通过模仿来学习,只有多模仿才能掌握方法,才有可能创新。学生根据初始方案,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自己的题目类似的范例,通过模仿范例来实现自己的程序。有的学生在范例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适当修改,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程序中,使程序更合理,内容更丰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愿意努力去寻找答案。学生在方案设计、修改、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逐步产生了学习的乐趣。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的现象,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来考核小组的成绩,促使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实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详细布置实验,制订上机纪律,并且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课程设计各阶段工作要求操作。实验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安排:(1)建立数据库。包括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建立字段和记录的有效性约束,建立索引,创建表间关系和触发器设计等。(2)使用表单操纵数据库。包括设计表单,创建表单,为表单添加对象,定义表单及其对象的属性、事件和方法。(3)设计用户视图。包括创建不同的用户视图,实现用视图来控制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的目的。(4)设计报表。包括创建报表,打印和预览报表,注意各个带区的使用。(5)设计菜单系统。包括规划菜单系统,创建菜单及其子菜单,为菜单指定任务,调试和使用菜单系统。(6)项目集成。包括使用项目管理器集成数据库、表单、视图、报表等数据库对象,设置主控程序,编译和发行软件等。

五、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不仅要提交软件系统,还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阐述其设计思路、运用的知识及自己的体会。课程设计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占10分,平时抽查和提问题情况占10分,课程设计报告占30分,软件系统设计占30分,演示与答辩占20分。课程设计报告主要看各个部分的完备性,分析的透彻性和独到的见解。在评分方式上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首先由各小组依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给本小组打分,然后由每组各选一名代表给大家介绍系统开发的情况并演示系统,同时回答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有小组代表陈述完后,由各组分组讨论,对其它组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由教师根据其自评、互评分数结合实际情况(包括软件开发水平、演示能力、回答问题能力、软件开发文档等)适当总结并公布成绩。

为有效避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当场解答;教师也可以采取删除软件中一些关键性语句由学生当场调试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激发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而且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第3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该课程旨在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将所学系统设计技术、面向对象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测试技术进行综合的应用与实践,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遵照行业标准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的能力[2],尤其训练目前流行的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开发和协作能力,实现学生具备岗前准职业人的编码能力和职业素养。

1.1知识目标

⑴掌握数据库设计与维护技术;⑵掌握母版页与站点导航控件的使用方法;⑶熟悉访问数据库技术;⑷掌握主流多层系统架构技术和第三方控件、工具的使用方法;⑸能够编写用户控件和自定义函数;⑹掌握Web服务器系统部署方法;⑺熟悉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与调试技术;⑻掌握主流程序语言的高级数据操作程序编码技术[3];⑼掌握数据报表技术;⑽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和文档编写方法;⑾熟悉UML建模技术;⑿了解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

1.2能力目标

⑴能够架构多层B/S网络数据库系统;⑵能够设计CSS+DIV页面布局;⑶能够根据系统实际需求进行多种数据库访问和配置;⑷能根据实际需求,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进行项目分析、设计和实现;⑸能够快速架构多层软件软件系统:⑹能编写基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功能代码;⑺会调试系统代码和系统;⑻会编写规范的软件设计文档。

1.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学好软件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⑵培养学生学习软件的严谨作风,编码以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杜绝编码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⑷培养学生从事IT行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4],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课程设计思路

2.1课程设计思路

选取一个综合性的企业级软件项目为载体,采取综合性实训的形式开展训练,坚持“产学并行”的训练理念[5],营造生产性流程和职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编码岗位胜任能力,主要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课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也就是更重视学生团队协作下的软件项目研发质量,对接企业化的要求进行拟岗训练。各训练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实战性强的项目作为载体开展训练,教师提供5-10项目选题,供小组选择,每个小组只能选择则一个项目开展训练,项目一旦选中不能更改,小组按照选取的项目和项目设计要求进行分工,设计各自的子项目任务,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训练。教师担任指导和引导的角色,对重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过程把控和考核进行课程管理。

2.2教学方法设计

⑴分组训练法将学生3-8人分成一个小组,按照项目团队职责进行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按照小组为单位验收,并进行现场答辩,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综合项目开发流程和规范。⑵优秀作品展示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⑶项目答辩在完成整个项目后,分小组进行项目报告撰写,并制作答辩PPT进行项目答辩,聘请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公开验收实训成果。

3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报告+项目)的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占40%、最后报告(含答辩)占60%。其中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含学生出勤、态度、团队合作,最后报告(含答辩)考核主要依据正确率、编码规范、是否准时提交、完成效果、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总评成绩=项目训练考核(40%)+报告(60%)。

4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含教材选用、实验实训场室、耗材规划等)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实训场室要求:实训室安装VS2010以上版本,SQLServer2008以上版本,Eclipse、PHP运行环境,Oracle10以上版本,根据上课实际情况配置以上环境,实训室容纳人数不低于50人。除软件外无需任何耗材。

5教师能力要求

⑴具备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能力;⑵具有较强C#、JAVA或PHP编码能力;⑶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协同施教和教学改革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经验;⑷能够熟练使用Visio工具进行UML建模;⑸具有面相对象的系统架构、数据库管理与设计能力;⑹具有产教融合的软件项目研发和设计能力。

6结束语

第4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线上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活动反馈;形成性评价;课程考核

1引言

传统的课程考核多以教师评价为主,且终结评价主要依赖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1]。虽然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反馈信息是滞后的,无法帮助教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形成性评价是对已有课程考核形式的一种补充[2],通过在课程期间实施形成性评价可能是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更好方法[3]。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可在授课期间设置一些课程活动,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活动报告交付速度和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在这过程中,需要确保学生理解活动的评分规则,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在课程活动中表现更好,其终结性课程评价得分也会更高。评价结果除了提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反馈,还可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学,使学生从中受益并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其他活动中。本文以有效学习为标准,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线上教学中引入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考核,让教学变得更有效。

2线上课程考核

2.1线上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铜陵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4]。课程强调在对需求和信息建模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实现。主要介绍关系数据库技术和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重点介绍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QueryLanguage,SQL)的使用。线上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在线课程,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考核形式,如何评估课程和对实施课程进行改进,是教育者需要深究的问题。课程考核的目标应该是促学而不是问责[5]。形成性评价为线上课程提供一种有价值的课程评价方法,提供在课程期间不断获得学生反馈的机会。教师依据反馈结果进行反思,持续改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形成性评价中受益,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改善学习和提升参与课程活动的动机。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要素:(1)明确目标;(2)规划活动;(3)相互作用;(4)复习学习;(5)课程总结。第一个要素帮助学生明确后续教学活动寻求实现的学习目标;第二个要素涉及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和交流他们对活动的想法;第三和第四个要素产生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基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结果。本文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阐述如何将形成性评价引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线上课程教学中。主要步骤如下:(1)给学生分发一个Excel示例数据库样本,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2)使用将Excel数据导入Access的实验,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已掌握的数据库基础知识,教师跟踪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3)实体-关系(E-R)图是描述数据逻辑结构的工具,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首先提供一些基于示例数据的模拟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各组自行挑选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给出解决方案,并通过Visio工具进行E-R图设计。(4)各组学生派出代表通过PPT分享问题的研究思路,展示E-R图设计结果,并进行组内自评。选择同一问题的小组间需要进行互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证实或纠正学生的观察。(5)基于任务向导,让学生使用SQL在Access中完成数据库创建和相关操作。提醒学生要特别注意和检查SQL语法。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进度,并给予指导和反馈。(6)学生自行分组,选择具体案例开展数据库项目。案例可以自定义,也可以选择教师给出的参考案例。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协商进行任务分工,互相协作并定期汇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7)教师定期组织视频会议,让学生介绍其阶段性工作并互相提供反馈,修正和改进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8)教师通过视频会议让学生就数据库项目进行成果总结。

2.2教学活动中的形成性评价

在上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线上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参与由不同学习目标构成的教学活动,由此创造各种形成性评价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环境。例如,使用数据库样例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数据库的物理结构。E-R图设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据库概念结构的思考和理解,进而促成有效的分组提问和讨论,即形成性评价。基于标准SQL的数据库实施活动,通过具体的向导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中最重要的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数据库项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认知。这些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和回应的空间,在学生学习数据库知识的过程中起到有针对性的反馈作用。此外,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师能够评估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反应,判断学生学习的程度。随着评估的进展,学习过程不断得到监测和逐步改进。在步骤(1)中,教师通过示例数据库,自顶向下地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实体集、实体集间关系的形成、如何对需求和信息进行建模等,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学习意图。在步骤(2)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验表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基于实验完成度进行形成性评价,为课程考核以及后续课程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在步骤(3)中,通过E-R图设计活动验证学生对前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E-R图设计,目的是检查和加强学生对关系模型的掌握。在步骤(4)中,分组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自评和互评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完成自我监测,提升学习动机和课程活动参与度。从形成性评价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可让教师思考如何修改下一步的课堂活动材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步骤(5)中,形成性评价是针对一个任务向导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使用SQL在Access中创建数据库并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多以Oracle、SQLServer等为主,要求学生使用标准SQL。尽管利用屏幕向导在Access中创建表非常容易,要求学生编写在数据库中创建表所必需的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itionLanguage,DDL)。其中包括创建表、主键、外键和约束语句。学生使用SQL创建报表的底层查询,然后使用软件功能(如ReportWizard)从SQL查询语句创建实际报表。学生需要提交任务结果的自定义报告,用以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步骤(5)中,教师的反馈服务有两个目的:一是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班级层面的讨论。二是针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单独反馈。在步骤(6)和步骤(7)中,学生需结合具体案例开展综合性的数据库项目。首先由教师给出示例并给出参考性案例,例如,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学生宿舍信息管理等。综合性的数据库项目需要的知识储备涵盖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起到复习学习的目的。教学活动分层次、阶段性展开,包括:表结构设计、E-R图设计、数据库构建、功能实现等。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项目,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起支持性的作用,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在工作开展前,教师需注意限制每组学生的项目范围。学生可能未意识到所提项目的功能太多,导致项目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完成。在活动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有必要对各阶段工作进行详细的评价。要求各组学生合作起草一份项目任务报告。在报告中,需要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分工情况和阶段性的工作成果。教师定期组织学生通过视频会议,利用PPT展示和答辩各小组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并鼓励学生向其他组的学生提问,进行小组互评。帮助学生在开展后续工作前,明确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确保其设计的正确性。阶段式的反馈可有效调控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出于多种目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互动。例如,在第(7)个步骤快结束时,教师可以倾听和比较学生在不同阶段工作中的优缺点,并探讨这些优缺点。这样的视频讨论会议对学生的项目工作产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反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他们正在开发的“产品”的样子。最后,在总结阶段,学生需向全班学生展示最终的数据库项目成果,突出介绍自己的工作并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结束后,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如:“你对某某小组的数据库项目有何感想”、“你对这门课程在设计工作上花费的时间有何感想”,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课程评价。让学生积极思考什么是好的数据库设计者和实施者,而这些知识在课堂环境中是不容易教授的。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帮助教师在未来的课程中改进自身的教学过程。

第5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结构化查询语言Server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和信息管理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非常重要。文章从SQLServer教学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教学设计出发点、教学设计思路3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SQLServer;教学设计

0引言

众所周知,数据库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不管是家庭、公司或大型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都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数据信息,使用数据库技术来分析处理数据。SQLServer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SQLServer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掌握概念、基本理论,又要动手实践。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1SQLServer教学设计背景及必要性

提出SQLServer教学设计思想,主要基于两点: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生源的减少,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而言,学习基础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是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是很难培养学习兴趣的。只有因材施教,从学生感兴趣点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循循善诱,才能达到教学效果。SQLServer课程总体包含两大部分: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操作。数据库设计对于学生是难点,其中包含很多晦涉难懂的概念和理论,比如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实体-联系图转换成关系数据库,数据规范化、数据完整性等等。如果就事论事,按照课本的讲述来讲解,学生会听得云里雾里。只有进行教学设计,用通俗的事例来类比,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数据库操作相对简单点,但如果没有很好地设计好案例,没有循序渐进,学生会感到很杂乱,没有成就感,从而失去兴趣。

2SQLServer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1精心准备,认真上好第一堂课

上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首先可以询问学生见过数据库应用的例子没有。学生很可能回答没见过。这时打开PPT课件,列举最常见的例子,比如QQ登录,通过演示登录过程,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自己几乎天天在用数据库;再比如,学生用饭卡进餐,用PPT课件演示查询余额和刷卡过程,学生会进一步感知数据库的存在和奇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2教学过程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和社会接轨,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学生学习这门课,往往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所以,作为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宜指出,学完SQLServer能做什么。比如在讲数据库设计时,可以告诉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来可做数据库分析师;比如在讲数据库查询和安全管理时,可以告诉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来可做数据库管理员;比如在讲数据库编程时,可以告诉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来可做数据库应用开发员。这样,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加。

2.3适当鼓励和鞭策,增强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作完一件事时,如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他会感到快乐和有成就感,会继续做好。反之,失去信心,不想再做了。学生通常会很在意老师的评价,不管是什么学生,只要学习中能取得一点进步,哪怕只回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都要毫不吝啬地给出表扬和鼓励。老师的一句话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当学生做错时,尽量不要批评,而是要指出错在哪。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正确设计和引导下,会越来越好。

3SQLServer教学设计思路

3.1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教学目标。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数据模型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以及关系代数的运算;掌握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的特点和基本概念,以及数据操纵的有关命令和操作;掌握视图的概念、作用和基本操作;掌握SQLServer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掌握数据库服务器编程;了解SQLServer数据库的安装与配置;了解SQLServer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技术;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技术;

(2)能力培养目标。能够认知数据库系统及其中用户的角色;能够阅读项目需求分析报告;能够根据项目需求分析报告进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能够绘制ER概念模型图;能够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能够根据完整性规则对关系模型进行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的设计;能够应用关系规范化方法对关系模型进行规范化和优化;能够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和表;能够对表进行数据输入、修改、删除;能够对表创建索引和视图;能够进行各种SELECT数据查询;能够数据库服务器编程;能够对数据库进行安全管理。

(3)专业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特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

3.2教学内容设计

SQLServer课程内容繁多,主要包含SQLServer的安装与配置、数据库系统认知、需求分析与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表的创建与操作、SELECT数据查询、视图的创建与操作、T-SQL编程与应用、数据库服务器编程、数据库的安全性管理、数据库的恢复与传输等。如果面面俱到,教学时间显然不够,也没必要,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全书的重点内容是SELECT数据查询、数据完整性控制和数据安全。教学顺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逐步加宽的原则进行。

3.3教学学时设计

学时分配要充分体现职业技能要求,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同时要重视理论素养培养。基于这种想法,建议课程教学总时数为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上机实践教学40学时,大型项目作业4学时,机动2学时,考试2学时。

4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有一体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几种方法可以同时进行或根据教学需要先后穿行。一体化教学方法即是先讲理论,然后上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回到理论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案例教学即通过列举日常典型案例,剖析方法和技巧,把重要知识点融合进去。项目教学即通过一个大型作业,尽可能把重点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掌握整门课的内容。学生上机实践时,要明确任务、目标、要求,一定要关注学生练习情况,最好是边讲边练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状况随机应变。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

5教学考核设计

教学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建议教学考核分为笔试考查和上机考查。笔试考查主要考察数据库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上机考查主要考察设计数据库、操纵数据库、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的应用能力。笔试时间9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120分钟。笔试考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上机考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

参考文献:

第6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实践创新; 课程体系

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体系应运而生。在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和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安排和教学过程中,需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和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搭建实践创新的平台。

那么什么是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呢?根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要求,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会计信息化前沿理论的探讨、实际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简单开发,对会计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深层次利用,以及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会计信息化方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特别是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排斥和恐惧。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安排上为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系统开发奠定基础、创造平台,将申请和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具体课程安排,可按表1所示的顺序及开设学期进行,要注重各门课程主要内容的界定、语言和工具的选择,以及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表1)

(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4授课学时+8实验学时)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熟练一种应用广泛的windows平台上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具备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其中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教学需求选择Microsoft Access 、Microsoft Visual FoxPro 或Microsoft SQL Server 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关系型数据库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对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简单的实现。

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借助先进的CASE工具Power Designer进行数据库概念模型ER图和物理模型的辅助设计,通过该工具可以直接从概念模型导出物理模型,进而生成物理数据库,而不需要将相同的数据重复输入多次。教学中还可适度引进关系型数据库普遍使用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以便在后续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实践中运用。

(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40授课学时+32实验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编程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为后续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可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和本校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选择,包括Basic语言、C语言、Pascal等高级语言,高级语言的学习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环境,如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PowerBuilder等,这些开发环境都允许SQL语言的嵌入使用。语言和开发环境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后续课程的开设,在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中最好使用同一语言,以便学生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

本课程的讲解不能仅仅限于编程知识,编程环境与数据库的链接应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否则将与数据库脱节。此外,本课程的实验环节较为重要,这关系到会计专业本科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编程技能,以及是否具备会计信息化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管理信息系统(32授课学时+2周课程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其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一般过程。通过实例介绍和系统的编制及调试,使学生初步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

在学习了数据库原理和高级程序设计级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可选择简单的进销存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实际中的课题分小组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先修课程和本课程所学知识,对选定的实际系统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这其中需要借助Power Designer进行系统分析,绘制数据流程图DFD,进行数据库设计;借助高级语言开发环境对系统进行编程实现。

(四)会计信息系统(32授课学时+16实验学时)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常用开发方法,掌握传统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中核心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利用Real模型对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借助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系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部模块开发。

本课程是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高度交叉的学科,需要安排在学生掌握了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之后开设。本课程需要安排部分课时的实验,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开发思想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部模块分析、设计和开发。在分析和设计过程中,可借助CASE工具Power Designer,利用传统工具和REAL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单独借助Microsoft Access,或借助Visual Basic和Access数据库相结合的开发环境。

鉴于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和审计日趋重要,可引入杨周南教授提出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模型;鉴于实用性要求需要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财务软件,并结合现实数据以作业形式进行简单的操作使用。

(五)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2周上机实验)

每位学生模拟做一次真正的会计,根据提供的100多笔连续的典型经济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编制记账凭证、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最终编制出全套会计报表。4周的手工会计实务考核结束后,单独安排2周的时间,利用用友ERP-U8财务产品中的系统管理、总账系统和UFO报表,完成与手工操作配套的部分。

该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在手工会计实务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完全是模拟现场的实际操作,将所学过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工作,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和适应会计上岗和换岗的需要。

三、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的申报

恰逢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际,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各高校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为指导,不断参与和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体系,从而推进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借此契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申报校级、省级和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选题可以涉及“基于VB(或Access)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与XBRL应用研究”、“会计信息系统风险与内部控制研究”等会计信息化的多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申报时机的把握。如果学习完以上全部课程之后申报,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科研和创新的基本条件可能最好,但却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他们本科四年即将结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如果申报得过早,在他们还没有数据库概念和编程基础时,就要他们开发系统,他们会无从下手。因此申报时机尤为重要,要视题目类型予以把握和判断。

如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类项目,可在本科第四学期申报校级科研训练计划。在其后一年的课程(第5学期的管理信息系统,第6学期的会计信息系统)学习中,便可借助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的机会将开发项目顺利完成。在校级科研训练项目的基础之上,第6个学期可组织申报省级或部级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使项目的完成控制在第8学期之前。

其他会计信息化理论类科研训练项目的申请时间可稍微提前,但其完成过程最好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同步,以便对一些基本理念的把握和深入与指导老师沟通。

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的申报和完成,能够锻炼学生的资料搜索能力、文字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将所学习的会计信息化知识加以运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不仅能培养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对系统分析、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的兴趣和能力,还能为他们以后工作中的实践和创新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予以恰当的把握和引导,积极申报和完成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 教育部高教司.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2006,(11).

第7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结构;功能;使用

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方式方法仍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出现了学校压力过大、专家负担过重,评估成本过高、社会难以监督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底教育部开始立项建设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简称“教学状态数据库”),“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建立是新一轮评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的重大改进,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建设这个数据库?国内外是否有类似数据库可以借鉴?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目前使用情况如何?这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数据库建设概况

许多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有信息丰富的国家层次的高等教育数据库。其中,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高等教育数据库是一个范例,在国家决策和高校规划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各国关注。其原因在于:美国宪法规定教育事业是州的责任,而不是国家管理的事务。因此,美国教育部的主要职能不是管理,而是调查统计分析;与此同时,美国的信息技术发达且使用广泛,使得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完善,值得我国借鉴。

1. 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

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为各院校提供丰富的资料用于跨校比较和自我评估,作为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改进的参考依据;二是让政府决策人员快速获得可靠、正确、客观的资料,作为决策分析的依据;三是为研究人员提供优质丰富的原始资料,支撑高等教育课题研究;四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完整的大学教育信息,增进大众对大学教育的了解和对院校及其专业的选择。美国没有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因此,在数据库功能中,没有包含为国家高等教育评估服务。

为实现上述功能,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构建了完备的结构体系,它建立在各院校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在各院校的支持下运行。在国家层次,数据库包括行政数据库(administrative records database)和研究型数据库,行政数据库主要记载院校的校务基本资料、师生个人基本资料和年度状态信息,这些信息要求每个院校都必须收集和记录,用来描述现状并监视历年的变化;研究型数据库主要是为高等教育研究和决策服务的,采集的信息根据课题而定,大都是抽样调查,资料的提供都是自愿而不是强迫。在院校层次,数据库包括业务处理数据系统和分析处理信息系统,但各校的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业务处理数据系统用于完成各项电子业务,包括录取学生、登记课程、缴纳学费、设备管理等等,存放着院校的最新数据,业务发生则数据即时录入;分析处理信息系统存放着院校各年度的历史数据,主要用于分析特征,预测趋势。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院校的分析处理信息系统。

2. 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建设规范

为保证国家行政数据库信息的完整、客观、准确、可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对数据库的内容和数据质量进行了严格把关,在数据库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哪些数据项、为什么要收集这些信息、是否方便收集这些信息,都要经过论证;在数据质量控制上,数据项的填报时限、数据项的内涵说明、数据的完整性和纠错程序、数据填报的标准格式、数据库的编码规则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有了建设规范,才会有高质量的数据。

对于研究型数据库,为强化功能和提升价值,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包括详细规划研究课题、采取最佳的抽样设计、精心设计问卷和量表、采用多种信息来源等等,使研究工作进入规范轨道。

3. 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每年要求院校报出的数据表格近十种,分秋季、冬季、春季三个不同时间从各个院校收集数据。秋季要报学校综合情况、入学条件、学生服务和学位授予情况。冬季要报秋季学生入学数量情况、教学活动、各类雇员情况、秋季雇员情况、教师工资和福利。春季要报各类学生的毕业率、学校财务和资产情况、学生资助情况。

为保证这些数据及时准确的报送,国家教育统计中心高度重视各院校的参与和合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向院校说明数据库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二是邀请院校代表参与数据库的设计和规划;三是提供培训机会,辅导院校有关人员使用或操作数据库系统;四是将由数据库所形成的报告、结论和发现,摘要回送给各院校参考;五是通过国会立法,规定凡是参与联邦大学生奖助学金计划的院校(美国很少院校不参加此计划),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按要求报送数据,否则将受到调查和惩治。特别是第五条,改变了美国高校不按时报送数据、数据错误较多的现象。

4. 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美国政府将国家教育数据库建设作为一种基础建设工程予以支持,由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负责维护和开发工作。为了推动该系统被高校、政府决策人员、研究学者和社会大众广泛使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将数据库信息采用通用电子文档输出,方便查阅使用;提供通用数据和数据分析软件,任由使用者取用;组织研修班,提供研究分析补助金;此外,还明确数据保护措施,以防被人用来伤害个人或作为商业用途;等等。通过上述支持与服务措施,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已培育了大批包括政策建议、博士论文、研究报告在内的研究成果。

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数据库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形成的数据库系统,由各个学校定期报送,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汇总后在教育部集成,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分析和预测的有效信息来源;其中,内部发行的院校统计资料汇编对高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美国高等教育数据库比较,在信息公开、数据共享等方面有待改善;库内信息以学校层次的统计数据为主,没有深入到师生的个体信息;此外,在数据库中没有教学、科研等业务领域的状态信息,对各类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支持不足。

关于我国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建设,早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状态数据的统计和公布制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掌握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运行状态。在这个背景下,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信息系统,加强评价理论研究,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宏观调控体系与评价制度。此后,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

2007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的宏观指导,让社会及时了解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状态,为高等学校评估和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提供详实、多维度的信息,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项目,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参与了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认真分析了国内历次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了国内外各类大学排名的指标构成,借鉴了国内外主要高等教育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经过近百位教育管理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的反复研讨,确定了数据库的指标内容、层次结构和系统功能,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什么是“教学状态数据库”?它是以院校、政府和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按照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把高等学校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形成的全面反映高等学校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集。其结构和功能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层次结构与数据结构

“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内在结构由数据项组成,数据项选取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数据库所采集的数据应真实、客观、准确,同时具有原始性,即:尽量不采集衍生数据,如增长率或比率,而是通过采集原始数据后,由数据库系统自动生成各项工作中所需要的衍生数据。

二是系统性原则。数据库指标体系应反映教学工作的全貌和规律,包括教学工作的环境、条件、主体、状态和效果。

三是操作性原则。数据库指标应可测量,易采集,获取方便。同时要尽量减少数据采集和管理的工作量,通过国家和学校两个层次的合理分工,将国家层次数据库的指标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四是导向性原则。数据库指标体系应反映教学工作的时代特点和要求。例如:在指标中加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内容,以推动“质量工程”相关工作的开展。

从层次结构来看,“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作为国家层次的数据库,采集的数据包括学校、院系和专业等层次数据,不涉及所有教师、学生、课程等微观层次信息。涉及微观层次信息的数据库(教师库、课程库、教学运行库、学生库、成绩库、设备信息库)是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范畴,由各高校自行建设和管理。国家层次数据库以高校管理信息化为依托,与高校层次数据库通过网络互联和数据交换,以此保证国家数据库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从数据内容结构来看,根据教学状态的内涵,数据项覆盖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与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条件、学科建设与科研、校园文化等七个方面内容。在实施数据项报送时,则根据学校部门设置和管理体制,将数据信息划分为学校基本信息、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教育经费、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学科建设和补充说明等11个大类,共计110个数据实体,860个数据项,在数据库中分属于初始化数据部分和动态数据部分。

初始化部分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校训、办学思想、院系情况、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学校面积、学校发展规划、校友会与社会合作等七方面的内容,反映的是学校的基本信息。

动态数据部分有10类内容:第1类反映师资队伍的情况,第2类反映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情况,第3 类是经费情况,第4类是固定资产和分院(系)教学科研仪器值等情况,第5类是教学条件情况,第6类是在校生基本情况,第7类包括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及素质教育等情况,第8类是科研情况,第9类是学科建设情况,第10类为高职高专信息补充表和特殊情况的说明。

学校上报的数据,主要用于实施常态监控和辅助教学评估,在实际采集和管理时,将其分为两类作不同处理。一类是反映学校办学基本状态的数据,主要用于监控学校日常教学状态,称之为“年报数据”,约有700项,每年定期上报。另一类是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主要为评估服务,称之为“评估数据”,约有100项,学校应在接受评估前三个月内上报。

2.“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功能

“教学状态数据库”能以准确详实的信息,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政府、服务于社会,并在教学评估中发挥作用。实现四大功能:

一是服务于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能促进高等学校建立教学工作及质量的常态监控机制,为高校进行自身教育质量分析、预警和校际比较提供数据来源,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是服务于政府。“教学状态数据库”能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根据“教学状态数据库”的数据和利用数据编制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可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可靠性,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是服务于社会。“教学状态数据库”将定期《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指标》,为社会公众提供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资源,促进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帮助社会公众选择学校和专业。

四是服务于评估。通过建设“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积累,高等学校不必再为接受评估准备大量的文字材料,有效减轻了高等学校接受评估的工作压力;同时,利用常态数据,可形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供学校和专家使用;专家通过审读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便可了解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基本情况,确定进校考察重点,提高进校考察效果,降低进校考察工作强度。

“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关系如下图:

三、“教学状态数据库”的使用及其效果

“教学状态数据库”从2009年6月开始试用,2011年3月开始正式使用。主要用途为:采集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生成各高校数据分析报告;提供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为评估工作提供支持服务;开展不同类型或不同区域高校数据分析,形成相关类型高校群体数据分析报告。各项工作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采集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高教司和评估中心从2009年6月到2010年12月分6次对20所新建院校和3所211工程大学进行了数据试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状态数据库”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从2011年3月到2011年7月对新建院校进行了教学状态数据的正式采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组织全国170余所新建院校完成了教学状态数据报送工作,逐步建立起周期性报送制度。此外,还有一个省教育厅组织省域内3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了数据试采集。

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客观、完整,提高数据库的使用价值,必须加强各类规范建设。为此,课题组研制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表格》、《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项内涵说明》、《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用户手册》;在数据采集之前,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发放有关手册,组织各高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填报数据期间,填报人员可以直接咨询专家或教育部评估中心,并可在专门的数据采集工作QQ群中进行即时的在线交流;数据报送完成之后,课题组配合评估中心还会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交叉校验,纠正错误。各院校数据报送工作由专人负责,并实行责任制。

数据报送工作一般在一个月内完成,在此期间,数据库系统将开放数据填报功能,学校可以随时填报和修改数据内容。一个月之后,数据采集系统将关闭,学校仍可浏览和下载本校数据,但不能再对数据进行修改。如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学校可向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修改。

从数据报送的工作量来看,数据收集工作主要由职能部门完成,未打扰教师;数据网上填报工作由2至3名工作人员用二至三天完成,次年工作量将大大减少。从数据报送的质量来看,报送的数据反映了各院校的教学状态,由此生成的《数据分析报告》受到各高校的高度关注;学校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工作的发展状况,并参照教育部办学要求,发现优势与不足,着力整改,规范管理,提高质量。院校数据库信息和《数据分析报告》又是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对被评院校制定考察计划的主要依据。

2.为评估工作提供支持服务

从2009年12月到2011年12月,高教司和评估中心共组织了对20所新建院校的评估调研,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还对17所新建院校进行了正式评估。本轮评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的重大改进就是依托“教学状态数据库”,实施常态监控;“教学状态数据库”包含的子系统——本科教学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评估中心、评估专家组和被评院校之间的网上交互平台。

通过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各方的工作都有很大改进。对评估中心而言,可院校评估通知,组建评估专家组,对每个被评院校的进校考察工作实施项目管理和过程监控,完整保存专家组及其成员的各种考察记录与评分,对所有评估专家进行信息管理。

对被评院校而言,可查看评估通知和专家组名单,查看本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自评报告和评估资料,查看政策文件、评估指标体系和用户说明书;在专家考察前可提交自评报告,提交校历、课程表、试卷汇总清单、二级单位设置一览表等评估资料,提交专家驻校生活和工作安排,供评估中心和评估专家审阅;在专家考察中,院校要对专家提出的考察活动进行反馈,并提供帮助;在专家考察结束后提交整改方案和整改总结报告。

对评估专家而言,可查看教学状态数据库、数据分析报告、评估资料和自评报告;在评估考察前,可查看评估通知、专家组成员,提交资料审读意见和个人考察计划,查看专家组考察计划;在考察过程中,可提交个人考察具体安排并要求院校配合,查看全组计划,提交考察记录,提交综合评分及投票;在考察后,可提交个人考察报告,查看专家组考察报告,查看院校整改方案及整改报告。此外,专家个人还可在系统中维护更新个人信息。

该系统能够对评估过程中各类用户,如:评估中心(包括评估中心领导、院校评估处和项目管理员)、专家(专家组组长、专家和秘书)和被评高校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与支持,减轻了专家进校考察的工作压力,提高评估工作效率。评估工作立足于数据库中的高校常态数据,减少了被评院校的策略和应景之举。此外,通过使用该系统,还可将大量评估信息电子化,方便了评估资料的保存,为后期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3.为政府提供事业发展的决策依据

每年数据报送工作结束后,系统即可对全局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种核心指标(教师、学生、经费、设备、专业、授课、就业等)的统计数据(总数、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方差以及高校排序等)会自动生成,同类高校的核心指标可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未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条件指标,系统会进行预警和提醒;通过数据的逐年积累,可对核心指标的变化状况进行时序分析。

目前,“教学状态数据库”已完成对173所新建院校的数据采集工作,其中公办院校占76.9%,民办院校占23.1%。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可用核心指标的平均数,描述我国新建院校的画像。即:平均专任教师数606人,外聘教师数127人,双师型教师10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56%(博士学位教师占6%),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3%,35岁以下教师占52%,45岁以上教师占21%;本科生数7917人,高职高专学生数4411,生师比为19;学校总资产51127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360元;年度教育事业收入15279万元,公办院校教育事业拨款7406万元,师均科研课题经费不足1万元,生均教学日常支出1546元;学校总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4万平方米,生均藏书73册;校均设置27个本科专业,由教授、副教授上课的门次数占28%,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比例为77%,小班授课门次比例为23%;体质达标率77.4%;就业率92.3%,其中,考研录取率为14.3%,灵活就业率为2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新建院校本科生规模达136万人,在我国本科人才培养中,已承担相当大的责任,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但生师比过高,教师队伍年轻化,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建院校的拨款偏低,学校在实验教学中的投入偏低,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授、副教授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学生的体质锻炼有待加强,就业率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可提出政策性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四、总结

通过四年的建设,“教学状态数据库”已在高校教学状态监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特别是对新建院校而言,有利于自我诊断,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并推动信息化建设。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数据库相比,在为高校提供后续服务、向社会公开数据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相信在政府、高校、社会等用户的大力支持下,“教学状态数据库”会不断完善,并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数据库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彭森明. 全国高等教育数据库之建置及运用[Z]//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讲演录,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 许晓东.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使用说明[Z]. 院校数据采集培训讲稿,2011.

[3] 许晓东.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说明[Z].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培训讲稿,2011

[4] 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项目结题报告,2011.

第8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因为需要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前导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该课程在介绍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方法,并强调注重人与社会因素在开发和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1-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与技术解决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是讲授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重点讲解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的工作原则、工作步骤、基本方法及开发文档,奠定学生在开发方法方面的理论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步骤、工作内容并能够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常用工具与技术,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理论涉及到诸多领域中的知识,对于没有系统开发经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头绪多、内容泛、时间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直是从事该课程教学老师探讨的问题。

1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式、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验内容不够完善、实验教学方式不灵活。

1.1实验内容不够完善

目前有很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材,但是几乎没有与之相关的实验教材[4]。各学校大部分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定课程的实验内容。从我们调查的一些学校看,普遍存在实验内容不够完善问题,无法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当前大部分学校以课程设计方式进行课程实验,而课程设计内容是让学生提交一个以数据库操作为主的简单信息系统,不要求学生按照工程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不要求学生提交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实验内容不能有效服务于课程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系统分析时,要把具体的用户需求转换成抽象的逻辑模型,这些模型包括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等。若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需要建立用例图、类图、序列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等各种图形作为表达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模型[5]。但是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与之对应的实验内容,这样,学生会感觉到课程理论知识非常抽象,不能理解工程性系统开发概念,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1.2实验教学方式不灵活

目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多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式:1)分散式实验教学,即每周2节实验课,实验时间分散于整个学期;2)集中实验教学,即在理论课结束以后,集中两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

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的学校往往是实验资源较为紧缺,很多班级和课程共用实验室,为了便于管理,每周把固定的时间分配给某个班级的某个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不像程序设计等课程那样可以把实验任务较为均匀地分配在每周,而是前期理论知识多,后期实践性知识多,授课老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就会造成学生前期实验课没事做、后期实验任务重情况。

采用第二种教学方式尽管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时间,但是在一两周内让学生对一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一系列工作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的考核重点放在最终实现的系统,那么学生就不会重视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而仅仅重视最终系统的实现;如果教师要求学生提交系统分析报告和设计报告,学生也往往是在系统实现以后,再撰写信息系统分析报告和设计报告,这样就没有按照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程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而且会误导学生重视系统实现,轻视分析与设计,而这恰是软件开发工作的大忌。

2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1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常用工具的使用,明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步骤、每步所要做的工作,能够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常用工具与技术进行系统开发。根据此教学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设置CASE工具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

2.1.1CASE工具实验内容

开发工具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一些辅助系统开发的CASE工具,学会利用这些工具辅助系统分析与设计。CASE工具实验主要是练习使用Microsoft Visio[6]、Rational Rose[7]和PowerDesigner三种工具软件[8]。

针对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我们要求学生熟练掌握Microsoft Visio的使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通过图形工具来描述系统的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例如系统分析时使用了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而Microsoft Visi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专门用于图形解决方案的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作图功能,具有常用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的模板,这些模板包括组织结构图、数据流程图、框图、流程图、数据库实体E-R图、Gantt图等,利用这些模板可以快速建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而且该软件操作简单,易于使用,具有方便的修改功能,方便学生使用。

针对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我们要求学生初步学习使用Rational Rose,目前Rational Rose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面向对象建模工具软件。通过该软件让学生体会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特点和UML建模的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在开发信息系统时数据库建模是必须的,针对数据库建模工具我们要求学生初步学习使用PowerDesigner软件,PowerDesigner是Sybase公司的CASE工具,利用PowerDesigner可以制作数据流程图、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可以生成多种开发工具的应用程序。通过该软件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建模过程

2.1.2课程设计实验内容

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项目(如图书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等),按照系统开发过程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测试。针对具体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初步调查,但是学生对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的可能性很小,而学生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业务不是很清楚,所以课程设计的案例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项目,例如学校的图书管理、宿舍管理、教材管理等系统的开发。在进行具体项目设计时要求学生完成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在各个开发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1) 系统分析阶段。要求学生进行业务流程描述、功能需求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利用一种CASE工具描述以上分析结果,并提交系统分析报告。

2) 系统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整体结构设计、系统具体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并用CASE工具描述设计结果,提交系统设计报告。

3) 系统实现与测试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软件系统的实现,要求学生对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并对自己开发的软件进行自评,软件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最终提交一个可以运行的系统、系统测试报告和用户使用手册。

以项目为依托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测试等知识,并对这些知识加以提炼,融会到项目开发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理顺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辅助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因此其实验内容和实验进度应该和课堂理论教学保持一致,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应该相辅相成。我们学校安排该课程理论教学为54学时,实验教学为36学时,课程平均分配到18周,即每周3学时的理论课、2学时的实验课。由于共用实验室,实验时间不能灵活安排,为了使实验内容服务于理论教学,我们根据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统筹安排,表1是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安排。

Case工具实验安排在前4周(共8个学时),此段时间课堂教学讲授一些概述性知识,没有具体的实验任务,把Case工具实验安排在这个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段实验时间,不至于学生在实验室无事可做,而且可以为后面的课程设计熟悉相应的Case工具。对于一般学生8个学时掌握3种工具的使用可能感觉吃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Microsoft Visio+ PowerDesigner或者Rational Rose+ PowerDesigner。与此同时,课程进行到系统分析与设计时,实验既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还要继续练习使用Case工具,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练习Case工具的使用。

对于课程设计实验,很多学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2周到3周时间集中完成。而我们把课程设计任务分散到13周完成,在第5周让学生选择拟开发项目和开发方法,根据学生的意向和能力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开发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具体的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全部基于此项目内容进行实验。对于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一,如果选择结构化方法则要求学生在第5―8周对其开发的项目进行结构化系统分析,用Visio描述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在第9―12周进行结构化系统设计,用Visio描述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流程图等,并要求撰写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如果选择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则要求学生在第5―8周对其开发项目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使用Rational Rose描述用例图、活动图、顺序图等,在第9―12周进行面向对象设计,要求学生使用Rational Rose描述类图、撰写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要求学生使用PowerDesigner进行数据库建模以及把PowerDesigner中生成的物理数据模型自动生成数据库。在项目开发的每个阶段,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课上随时沟通,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内容提出修正意见和建议,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一直到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课程设计成果。这样实验内容紧跟课堂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认识到分析与设计的重要性,纠正系统开发就是编写程序的错误思想。课程设计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完成,每个小组根据成员的兴趣和专长分配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工程化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语

本文提出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明显优于往届毕业生,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学得扎实,由于实验课程安排合理,学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在实验中得到了锻炼。总之,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需要教师上好实验课,为了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各教学环节,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淑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21-23.

[2] 康仲远.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5.

[3] 郑合颂.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若干想法[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35-37.

[4] 沈群力.“理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4):84-86.

[5] 甘仞初.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4-294.

[6]Microsoft公司. 开发Microsoft Visio解决方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5-571.

[7] 刘敏莺. Rational Rose 2003基础教程[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8] 窦万峰. 软件工程实验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35-297.

Study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JING Li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2, China)

第9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电子商务成为21世纪商务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热点。通常,任何医药产品都不可能由生产公司直接推销给最终用户,必须通过医院、药店和医生处方等来实现销售。因而对于一个医药公司的销售管理而言,需要关注的将不仅仅是销售额,而更多的是销售过程、销售地区(医院/医生/药店)、产品和费用等信息的管理,这些信息中有许多是难以量化的。对于许多大型国有医药贸易企业和跨国公司来说,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销售过程中的产品管理、地区管理、过程管理和费用管理,用以控制销售的投入产品状态,就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二.题目的主要内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1.功能模块:根据系统功能的要求,在线医药销售管理系统订以分为两个功能层次:一个是区域职工的送检申请和到货确认;另一个就是总部职工的送检申请、送检审批、出库、发货,以及查询库存情况等。其核心为中央的"药品销售系统"。对于区域职工,根据系统的功能分析,它具有的功能包括送检申请,和收到药品后发送到货确认信息对于总部职工,根据系统的功能分析,它具有的功能包括送检申请、送检审批、出库操作、发货操作、以及对库存中药品的情况进行查电子商务资料库"-&%7+1!39+7"$4询。

(图一)在线医药销售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图二)在线医药销售管理系统的页面逻辑结构图

2.主要内容:

该系统包含了客户下订单、总部职工确认订单、将药品出库、然后发送药品、直到客户收到药品、给总部发送确认通知等一系列的过程。包括一个数据库,数据库由药品商信息数据表、所有用户信息数据表、所有商品信息数据表、系统商和职工信息联系表、系统所有仓库信息表、系统送检申请表、系统库存明细信息表、系统销售信息统计表、系统发货信息表、系统出库明细信息表、发货单记录表等。

3.实现目标:

本系统主要是实现医药药品的在线库存查找、在线销售,以及对药品的库存情况进行在线管理。使医药公司有效地进行销售过程中的产品管理、地区管理、过程管理和费用管理,用以控制销售的投入产品状态。

三.所用工具,方法及手段

本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结构,使用ASP的ADO组件来访问实际的数据库。利用SQL的查询语句实现对数据库表的添加,查询和修改,删除。

采用ASP+SQLServer数据库的模式来订制一个小型的电子商务环境。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根据用户的需求及程序的应用与维护的易用性,将系统各个部分置于不同的模块当中,方便了程序的扩展与维护,同时建立了程序功能复用的基础。本系统尤其注重了安全性问题,能够防范恶意的入侵用户操作所出现的失误,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系统出错的几率及维护系统所需的开销。

四.实验环境和实习条件

1.软件环境:WindowsXP/2000/98,SQLServer2000,Internet信息服务器。

2.硬件环境:Cpu:Pentium166MHz以上,内存至少128MB,硬盘空间60M,显示器800*600或更高分辨率TAGS:实现管理系统销售医药在线系统报告论文学生信息

。(注)开题报告要点: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来源,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2、题目主要内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3、拟采用哪些方法及手段。4、完成题目所需要的实验或实习条件。5、完成题目的工作计划等。

(开题报告不够用时可另附同格式A4纸)

开题报告五.工作计划

第六周布置内容、书写报告

第七周开题报告

第八周整理材料

第九周需求分析

第十周概要设计

第十一周详细设计

第十二.十三周编程实现

第十四周系统测试

第十五周撰写论文

第十六周论文定稿

第十七周准备答辩

查阅资料、文献目录⑴ASP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宣小平但正刚&nb电子商务资料库-91*''''5..;/*9#3(sp;张文毅人民邮电出版社

⑵ASP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郭瑞军李杰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⑶软件工程导论(第三版)张海藩清华大学出版社

⑷ASP精解案例教程石志国王志良薛为民清华大学出版社

⑸相关的DBMS应用书籍

⑹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应用教程

⑺SQL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朱如龙机械工业出版社

⑻有关该课题业务介绍书籍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结果的预测)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开题须知

一、学生要认真填写开题报告。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学生须向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提交开题报告,作为答辩评分的参考材料,没有开题报告不能参加答辩。如果丢失要及时办理补交手续。学生毕业后,开题报告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并存档备案。

二、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经确定,指导教师要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开题,一般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正式开始的第二周至第三周进行。

三、开题报告的审查由各专业教研室主持,每个学生的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开题通过后学生才能正式获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资格。

四、学生要充分理解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且要具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所要求的实验或实习(调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