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海燕郑振铎阅读精选(九篇)

海燕郑振铎阅读

第1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斡旋张阿六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上海郊县人民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同仇敌忾,揭竿而起,纷纷组建抗日武装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持久的艰巨的武装斗争。与此同时,当地一些地痞流氓,散兵游勇,帮会头目,也乘机打着“抗日”旗号,拉起队伍,拥兵自重,霸占一方。此类杂牌游击队在上海郊县武装林立,鱼龙混杂。尽管这些武装也曾不同程度地抗击日军,进行抗战,但这些地方武装旨在占地为王,称王称霸,终究是土匪性质,时而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生冲突。浦东川沙县白龙港的张阿六(名张惠芳)就是一例,当时张阿六组建一支武装叫“边区民众抗日自卫总团”,又名“长江边区民众自卫总队”。1938年被收编为“忠义救国军”,挂上了第三战区部队的招牌。

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负责领导上海郊县的抗日武装,并且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简称“八办”)也配合加强领导。1938年9月,“八办”派林钧(曾就读上海大学,参加过五州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原籍川沙发展浦东抗日武装。为了便于在川南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借用了张阿六部队的牌子,组建了“边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大队”,简称“边抗四大”。1939年底“边抗四大”连续几仗击败日本侵略军,军威大振,队伍不断壮大。此时,张阿六派在“边抗四大”的心腹,却从内部进行破坏捣乱,扬言要“捉拿共产党”,“边抗四大”领导果断处决了张阿六的骨干,形势骤然紧张起来,“边抗四大”在川沙处境极为困难。“八办”为此决定派梅达君同志(地下党)去做工作,稳住张阿六。当时由于缺少与张阿六疏通的渠道,梅就请赵朴初帮忙,他俩既是同乡又是东吴的老同学。赵朴初知道吴企尧与人合开的三明纺织厂就在张阿六的地盘川沙高行镇,于是赵朴初与梅达君约了吴企尧叙谈,得知三明纺织厂当时还属受张阿六游击队“重点保护”的单位,逢年过节厂长即去张阿六家送礼孝敬(即送“保护费”)。于是赵朴初请吴企尧派厂长专去拜见张阿六,说有位第三战区特派员要来视察部队,请张阿六队长定个时间安排接待。吴企尧是位虔诚的佛教居士,与赵朴初交谊甚深,立即遵照赵的布置操办。

1940年春节过后,一天上午,梅达君由赵朴初陪同到高行三明纺织厂,原来“特派员”就是梅达君(生于1908年,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获学士学位,1937年从事难民救济工作,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华东统战部处长,上海市政府交际处处长,市政协秘书长;1954年任驻苏大使馆参赞,归国后任上海财经学院院长)。在厂里吃过中饭后,张阿六派了两名身挂匣子枪的卫兵来接梅达君。“特派员”视察了张阿六部队后,在那里住了三夜与张阿六长谈抗战形势,晓以大义,劝其一致列外,团结抗日……。最后张阿六有所触动,答应与其他游击队(包括中共游击队)友好合作、不搞摩擦、联合抗日,狠狠打击汉奸武装。

此行对浦东抗日游击队的巩同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此中,赵朴初先生协助地下党,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赵朴老后来始终没有提起过。

独辟蹊径举行“四八”被难烈士追悼会

国共重庆谈判期问,经中共严正交涉,“皖南事变”中被扣押的原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在1946年3月4日重获自由。4月8日,叶挺携妻子李秀文和一女一子,随同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博古),从重庆乘由美军4名上尉驾驶的C47式飞机回延安。同机返延的还有邓发、教育家黄齐生等7人。该机飞抵山西兴县时正值天空阴雨绵绵,气候恶劣,结果在海拔2000公尺的黑茶山失事,机上17人全部遇难。

噩耗传出,党中央成立治丧委员会,在延安和解放区各地分别隆重悼祭,17日延安举行了三万人的追悼大会,、、刘少奇、、任弼时、董必武、等30多位领导都发表了悼念文章和亲笔题写的挽词、挽联。国统区的重庆、北平都举行了追悼会,社会各界著名人士以及各地青年学生、工人、教师以个人和集体名义悼念文章和挽词,可谓举国哀痛。然而,全国最大城市上海此时却陷入了困境。“四八”飞机失事噩耗传到上海,上海地下党联合社会名流,由宋庆龄、黄炎培、柳亚子、马叙伦、马寅初、陶行知、叶圣陶、郑振铎、赵超构、许广平、雷洁琼以及赵丹、白杨等81人发起组织筹备上海各界的追悼大会。此81位发起人中中国民主促进会就占了20多位,所以也是主要的筹办单位。最初筹备组借了中国科学社的会场,定于4月30日召开“四八”被难烈士追悼会,并向上海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发出了通知。由于当局的阴谋阻挠,对中国科学社施加压力,结果,在临会前两天,中国科学社以“不是学术性会议”为由,拒绝出借会场。仅有两天的时间,再另借会场难以办到,即使借到说不定还会出什么新问题,这样追悼会日期势必一拖再拖,这是当时民情激昂的形势所不允许的。紧急之中,正忙于筹办“少年村”的赵朴初匆匆赶来,思索片刻,他灵机一动,建议以“超度亡灵”名义改在位于戈登路(现江宁路)槟榔路(现安远路)口的玉佛寺举行。筹备组一致同意,并委托赵朴初具体负责联系、布置等筹备事项。两天内日夜不停地布置,届时完满就绪。玉佛寺寺院的四壁挂满了白色的挽联,灵堂设在大雄宝殿的东厅,17位遇难者遗像悬挂在灵堂上,两侧悬着中共中央的挽联:“天下正多难,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警听凶音丧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中间悬柳亚子挽“精神不死”横幅。右侧悬宋庆龄所赐挽联;左删悬“中周人民救国会上海分会”所赐挽联。……中国国货公司、上海春雷剧艺社、上海野草出版礼、木刻作家协会、时代日报等单位团体以及工人、学生、市民各方友好所赐挽联哀词及花圈不计其数。赵朴初则以益友社名义题联敬挽,参加布置会场的吴企尧居士也拟了一副挽联,请赵朴初审阅,朴老略予润色后,并出于慈悲爱护,嘱吴用化名书赠。除会场灵堂布置外,赵朴初还在两天内安排印刷了《飞延遇雌诸先生事略》小册子和“英雄们向暴风雨飞去”(郭沫若作词、夏白作曲)歌曲,随同一朵白花在签到处赠予参加追悼会的各位。会场布置、仪式安排,赵朴初设计得庄严肃穆、井井有条。

4月30日九时正,追悼会开始,此时苍天先流下眼泪,细雨,无数

青年男女在哀乐声中肃立着,整个寺院及走廊都站满了人。大会公推马叙伦主祭,王绍鏊宣读祭文,黄炎培、陶行知等致悼词,潘梓年代表中共代表团致词……追悼会在一片要求民主的歌声中结束。

隐藏珍本古籍的“法宝馆”

1937年江南各省沦陷后,江南各地藏书家迫于兵戈扰攘,将所藏珍本古籍纷纷抛向旧书市场,被日寇和汉奸抢购,并流向海外。当时就有机关专事收购我府志、县志及有关史料文献,供侵略者用以研究地理形势、行军路线及资源情报。

郑振铎(1898年生、笔名两谛,燕京大学、甓南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1958年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先生平时以个人之力担负拯救中华文化典籍的重任,曾购获国家宝籍不少。但此刻国难当头,局势紧迫,深感个人财力势单力薄,即联络何炳松、张咏霓、张元济、张凤举4位专家,聚商挽救办法。1940年1月5日,郑振铎发起,5人联名发电报向重庆当局呼吁,要求拨款抢救民族史料及文献古籍。最初,重庆当局表面上虽表示赞成,但称“筹集巨款深感不易”而敷衍。在郑振铎等的力争之下及叶恭绰前辈的支持下,最终还是同意从“中英庚款董事会”(时称“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拨款抢救收购民族文献,随即成立了“文献保存同志会”。购书方式,除了以尚可公开几所大学名义外,也可以私人名义购书,以防日伪当局怀疑。

自此,郑振铎除了在暨南大学授课外,所有课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抢救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郑振铎等为国家抢救、搜购了许多重要文献和珍本图籍,相当于当时国家原藏之数,成绩相当可观。结束购置工作后,即开始编制“善本书目”。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原在“租界”藏书的地方成了危险区,这让郑振铎焦炙至极。

抗战时期,难民工作是上海社会的热点,慈联会、收容所、佛教净业孤儿教养院都是当时民众皆知的机构,赵朴初在整个难民工作中忘我投入,才干出众,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威望。郑振铎通过叶恭绰找到了赵朴初,两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赵朴初尊敬地称郑“西谛老师”。针对珍本古籍一事,赵朴初建议:“没有发现问题,鬼子兵决不敢乱闯佛门圣地。不妨尽快把文献古籍转移到我们觉园佛教净业社的法宝馆来,法宝馆本来就是珍藏佛经典籍的书库。”西谛先生高兴极了。赵朴初特别提醒,所来人员必须烧香拜佛,以免被人怀疑,并且西谛先生与他在公众场合尽量少接触,遇事约好室内谈。这样郑振铎很快将尚未编目入账的一批约3800余册珍本转移到了觉园法宝馆。赵朴初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小青年叫李云章的,帮助开箱搬书做杂务,他原来是佛教净业社养大的孤儿。

抗战胜利后不久,1945年10月上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郑振铎与知友王以中带着在暨南大学毕业的学生吴岩(学名孙家晋,1950年调中央文物局,t955年调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社长兼党组书记,退休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十大翻译家之一)和徐微,从赫德路(今常德路)的一个小门进入了觉园,绕过假山重叠、池水一泓、亭阁曲桥的花园,来到佛殿背后一幢僻静的神秘洋楼前。这就是佛教净业社的“法宝馆”。打开那扇积尘甚多的大门,一股特有的闷霉纸味扑鼻而来,成捆的线装古籍从地上一直叠到天花板顶,简直没有插足的余地。几个人开始对这批从日寇虎口中抢救下来的珍本古籍进行整理编目。他们在此尽量少走动,茶水、午饭等赵朴初早已安排妥当,还是那个小青年李云章来负责他们的后勤服务工作。

一年后,形势骤变,内战的爆发使郑振铎意识到,不能让这批古籍落到腐败的手里去,原规定这些古籍整理好应交予当时的南京中央图书馆收藏,于是郑振铎指示放慢整理速度,整理好的古籍也不再运往南京。随之,王、徐两位先后离开,只剩吴岩一人慢慢整理,好在“法宝馆”的藏书地点始终没有对外公开过。

第2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但对“创意”“多元”的过分强调,忽略了教师在阅读中的“培养”角色,以致学生出现“愚公真愚,不如搬家”这类违背了作者本意的冷笑话似的结论,而老师却大加赞赏的情景。很显然,这种“创意多元”的解读法害处很大。首先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将阅读引向歧路;其次是学生对作品阅读的不以为然,自以为是,损伤了作品美育功能;最后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可见,教师应拿捏好“创意”“多元”的界限,扮好角色,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构建师生分享、体验阅读快乐的新境界。

一、教师要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

因为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不足,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阅读后的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如果教师漠视文章的价值,放任学生对文章进行随意解读,实际上是对作者和学生极大的不尊重。所以,教师理应是一个对文章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只有首先沉入文章,拥有自己独立的感受和独特体验,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话、比照、分享、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拥有真实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阅读自由。

新课标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阅读也应体现这一原则,即阅读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分享阅读体验,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阅读发展的美景。

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在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时处处皆可读书的习惯等。要用欧阳修“读书三上法”,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古人读书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他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比如对《狂人日记》“吃人”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阅读过程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便可体会出“吃人社会”的本质来。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阅读其他文章,就会养成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妙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学科特性就决定了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悟到文章的精妙。

比如《春》这篇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意象非常丰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一系列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美好的春景图。教师就要充分预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使他们如临“春境”,让春的形象、春的声音、春的色彩、春的味道、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的画面在学生的阅读中立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如沐春风、如品香茗,形成他们独特的美好的感悟。

教师还可以在比较阅读里让学生体会文章之妙。如同为《海燕》,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对“对暴风雨的渴望”,而郑振铎的海燕则充满了“如烟的淡淡的乡愁”。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崇高的人格境界。

阅读的过程是寻找智慧、启迪人生的过程,它对于学生构建自身的价值目标、情感体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拥有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放飞心灵,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当我们看到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面对“九死犹未悔”的灵魂,我们会有“高山仰止,穷而弥坚”之感,进而培养独立的、丰满崇高的人文精神。

第3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新课程下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态课堂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课堂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在教学的每一话语、行为和细节中,真正实现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创造、交流与交融。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1.课堂上应洋溢着浓浓的爱意

有了浓浓爱意,教师便游刃有余地教,学生则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学生不必揣摩教师的心理,教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强行灌输学生有关知识;有了爱意,课堂就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有了爱意,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励,是赏识。你可以在课堂上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又有着做人道理与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拨,充满民主平等的意识,充满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欣赏,更流淌着老师的一颗真诚的爱心……

2.课堂上需呵护孩子的未泯童心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那么这些孩子的一生就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童年又很容易受到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你的讥笑声中有瓦特……很有多孩子的创新火花和想象能力是在课堂上逐渐泯灭的。因此,教师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

二、让学生作为主动的感悟者进入阅读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的教学中,我从关注并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入手,力求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读者),把宝贵的阅读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语言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进作品。

1.依据教学需要,做必要的启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如介绍课文背景或作者,创设相应情境,动手进行某些操作,等等。

2.面对新的课文,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三问”。“三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二读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有所领会;三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三问”:问自己,问字典,问他人,并提倡在书上圈、点、划、批、注,边读边思考边动笔。

3.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心得体会、疑惑问题等。

4.整合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或疑惑点,提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重点、难点的思考题,确立正确的阅读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推进,完成全程阅读。如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句子练习朗读,如“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这样很快克服了本文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又找到“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文章写的是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的光彩夺目。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地就进入“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让学生读读郑振铎的《海燕》全文,他们就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认为,“在作者眼中那海燕就是家乡的小燕子,他们不光可爱,而且勇敢”,“作者希望自己像海燕那样坚强无畏”,“作者是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生通过60分钟的读和20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课文阅读。

三、让课堂充满真切自然的诗意

叶澜提出,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课堂原来被认为是认知的活动,现在是生命的课堂,生命的交流和互动,这非常具有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让人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余韵悠长、情思绵绵的情绪;是那种让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伤、去赞诵、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学生在课堂上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去感受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三国演义》《水浒传》,感受安徒生、契可夫、托尔斯泰……

第4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一、“选择式”整合文本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遇到好的文本喜欢条分缕析,大到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小至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一个重点词、一个易错字,甚至一个标点,都想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样看似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我们整合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内容,选择文本间的融合点,重点落实,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课堂效果也会更显著。

1. 抓住一个问题

《日月潭》和《葡萄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以“家乡美”为主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两个地方的共同特点――“美”。然后,抓住“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美”这一主线索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交流文中的关键语句,从而体会日月潭和葡萄沟不同的美。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口头表达:你认为家乡哪里最美?从何见得?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主线,学会了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也有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把握一种结构

总分总结构在三年级的课文中十分常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先请全班学生齐读第一段,再请各组学生轮流读中间三段,接着请全班学生齐读末尾一段,读后引发思考:首尾两段与中间三段是什么关系?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了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我还把《秋天的雨》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同是写景主题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读,找出两篇课文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全文总分总结构和构段方式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3.学会一种修辞

《翠鸟》一课中,作者仔细观察,充分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序、生动地展现了翠鸟外形的美。精读课文第一段后,我又讲了郑振铎写的《海燕》一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在更丰富的阅读材料中体会修辞之美、语言之美。接着,我出示熊猫、孔雀、大象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有序、生动地仿写其他小动物的外形。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收到见木知林的效果。

4.习得一种策略

阅读同一主题的文本时,“求同比异”的策略非常适用。学生习得这种策略,在以后的阅读中便能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在主要角色、主要事件、表达主题、表现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可能各有异同,教师在充分比较和考虑的基础上,设计阅读单,激发学生比较异同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今后自主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习惯。这样的整合学习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

二、“并列式”整合单元内容

每个单元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应以单元导读课点出其共性,再针对不同文本的个性,寻找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融合点,使学生每课都有不同的所得,到单元综合实践课再将这些所得联系起来,形成单元内同一主题下并列的知识结构网和能力结构网。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都表现了人间真情,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以对话为主表达父母深情,《七颗钻石》《她是我的朋友》以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主人公的赤诚爱心。这样的合并、归类、整合,能避免相同训练点或近似主旨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在不同课文中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螺旋式”整合学段内容

第5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策略 束春德,徐文敏,王春玉

对网络化的高校图书馆的几点认识 杜大光,王莹

关于高校图书馆整体化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潘一珍,孙杰

对教育学院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构想 石云霞

我国区域图书文献联合采编中心的现状和建设 许大华,朱同同

关于地区性联合采编中心建设的若干思考 韦衣昶,Wei Yiehang

更好地运用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水平——期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调研 江乃武,Jiang Naiwu

中日图书馆学教育之比较研究(续一)——从近代图书馆的诞生到最初图书馆的建立 李常庆

中美百科全书索引体系的比较研究 张效赤,Zhang Xiaochi

基于ATM交换局域网的图书馆系统设计与功能应用 柴晓娟,严彬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图书馆建筑设计 赵雷,Zhao Lei

哈工大图书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 赵满华,刘滨杰

多功能电子阅览室的设计与实现——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图书馆的建设情况简介 张林华,杨悦,龚初光,彭延生

中文搜索引擎:现状、问题及对策 李名智,Li Mingzhi

WWW检索工具的功能、特点、局限及应用 曹红兵

信息时代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发展 钱红

掌握检索技巧提高机检效率 张亚莉

论高校阅览室咨询工作的主要特点 王一心

关于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立法建制的思考 于学华,Yu Xuehua

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周永喜,魏丽娜

Internet与文献检索教学 王善平

医学文献课教材改革的新路子 景来江,杨克虎,陈素珍

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在北京图书馆举行

研究生两种形式机检实习教学效果比较 冯艳娟

高等工程类专科学校文献课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田崇振,徐振,尚秀影

刘国钧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纪念衡如师百年诞辰 孟昭晋,王锦贵,李国新

论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图书馆 谢灼华,Xie Zhuohua

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50年(1949-1999) 马恒通,Ma Hengtong

蓬勃发展的军校图书馆事业 郗沭平

我国图书馆法制建设研究述评——80年代至今 苏颖怡,Su Yingyi

维护数字光盘长期存取的管理策略 刘家真,Liu Jiazhen

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坚持协作共建的实践与体会 黄玉华,Huang Yuhua

光盘资料的版本与收藏问题初探 王彦祥

关于文献检索课悄然升温的思考 潘树广

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 孙济庆,Sun Jiqing

中文回溯编目中的数据质量控制 沈芸芸,周伊

系统馆员在大学图书馆网络化发展中的角色转变 徐革,Xu Ge

宋代图书编撰之成就 曹之,Cao Zhi

郑振铎的索引实践与理论 徐瑞洁

德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模式 申宁,罗丽丽,Shen Ning,Luo Lili

“馆藏资源数字化”与“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抉择 陈源蒸

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 邱均平,陈敬全,李宏轩

网上著作权保护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周德明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刘君,易长芸

高校图书情报系统规章制度研究 吴宏亮

图苑传真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自动化系统、电子资源与电子商务采购 马自卫,宋薇

Z39.50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实现 薛锋,郑巧英,杨宗英

一个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国际性观念:为利用者保守秘密——以考察分析日本的情况为例 李国新

21世纪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趋势 张利,吴慰慈

竞争情报的市场营销构想 张文德

利用搜索引擎高级检索功能评价大学图书馆Web站点 强自力

电子时代的馆际互借 孔令娥

江苏省高校工学文献中心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阎政,姜险峰,阚宏宇,李长宁

师范院校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刍议 胡清平

论信息组织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肖燕

利用因特网辅助文献课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黄晓斌

浅析中文译著图书的著录 刘丽静

藏书清点一得——藏书数位表清点法 张建设

瑞典的图书馆系统 宋力生

大学图书馆管理的十大改革探索 柯平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思考 费业昆,瞿其春,张帆

新时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的角色定位 陈万寅

数字化信息组织的结构与技术(二) 张晓林

XML:图书馆的战略时机 迪克·米勒,李樱,张甲

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及其应用 肖珑,陈凌,冯项云,冯英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中文元数据应用国际研讨会论文综述 夏旭,葛驰

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层次分化 郑宏,钱华宁

论现代化图书馆的技术伦理冲突 范兴坤

新形势下编目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目部机构调整与管理改革 张明东

图书馆服务补救系统的构建 吴金华

垂直信息服务——新形势下高校情报工作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方式 郑俭

论图书馆无障碍设计(续) 傅新,艾书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庄淑针

Web网站站外链接类型与特征调查——链接分析法可行性研究 刘雁书,方平

利用Meta Search技术建设重点学科导航库 莫梅琦,何雷,徐一新

图书馆局域网数据在校园网上的 武伟,魏晓

Dublin Core元素与CNMARC字段的匹配、对应 许四洋,柳晓春

试论学术期刊对知识创新的主要功能 王一心

日本十所图书馆考察报告 苗华建

人、组织、技术共同演绎的精彩故事——《数字图书馆概论》评介 张树忠

借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周龙祥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2001年研究进展(二) 初景利,林曦,巢乃鹏,缪园

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庆祝建馆100周年 邹新明,张红扬,姚伯岳

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比较研究 王军

XML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任瑞娟

制订《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相关问题探讨 姜晓,徐革

信息全球化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 赵美娣,竺海康

分布式管理与图书馆管理创新 万里鹏,郑建明

复合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岳修志,张怀涛

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及其建设 毛一国,翟云仙

网络百科全书的发展及其意义 贾玉文

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与图书采访工作 蒋刚苗

技术的傲慢与事业的平凡 陈业奎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益君,谢敏

关于图书馆利用Chat软件开展实时参考咨询服务的探讨 郭晶,林皓明

借阅权流转--一种值得关注的借阅制度 周广学

应对扩招: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扩张策略研究 范兴坤

CALIS馆际互借系统的工作流程 姚晓霞,陈凌,曾丽军

试论文献检索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葛巧珍,汪人山

当代信息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 王锦贵

悼观国同志 江乃武

中文网页标引源主题表达能力的调查统计 丁璇,侯汉清,章成志

MARC 21中的多文种记录 王松林

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面积指标 樊玉敬,唐开,田傲然

日本图书馆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历史、现状及启示 高波

日本、韩国大学图书馆联机编目系统现状及其启示 喻爽爽

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项目综述 陈海英,竺海康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孙瑾

国外视音频信息元数据研究文献综述 张久珍,段明莲,沈正华

学术信息资源投资评价 --层次分析方法应用 计国君,周艳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数字馆藏管理研究 索传军

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中的版权问题分析 花芳,肖燕

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电子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白永革,彭佳

"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系统资源选择与评估标准"的建立与思考 林佳,李京华

网络信息过滤方法的比较研究 黄晓斌,邱明辉

论文查收查引工具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李晓东,卢振波

SERVQUAL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十年研究述评 于良芝,谷松,赵峥

图书馆条形码实现规范注册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严永康

以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 王洪军,石明芳

论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 罗曼

如何提高文献传递的满足率 陈永英

1999~2003年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进展(续二) 程焕文,潘燕桃,倪莉,邱蔚晴

Ontology与叙词表的融合初探 王素芳

基于合作模式的引文数据库发展策略 郑德俊,叶继元

第6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一、语文课外活动设计必须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忽略切实、有效、扎实的语文学习,且木可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二、活动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知识与生活的真谛。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语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即在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三、重视对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

对于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推荐读物的范围,一般是:①结合节选课文的原著。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即推荐施耐庵写的《水浒》,从中了解北宋末年社会危机四伏和的黑暗背景。②结合课文的内容、体裁推荐读物。如讲,《老杨同志》,即推荐著名语言大师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在中日民族矛盾中除了占主导地位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剥削阶级向人民争夺根据地领导权的斗争;讲《梅岭三章》,推荐学生借。阅《诗选》,让学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其艰苦的环境中与敌人机智斗争求生存求发展,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豪迈气概。③推荐可资比较的读物。如:讲高尔基的《海燕》,即推荐郑振铎的《燕子》;讲老舍的《小麻雀》,即推荐屠格涅夫的《麻雀》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比较,学到几位作者写作同类型文章的不同立意与写作技巧。教师要把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品的主导权,对学生现阶段的进步没有帮助的作品。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启发他们尽可能避开。阅读方法的提示。应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不同方法。通过这些措施,一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领悟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受到作品中真善美的熏陶;二是有效地遏制了学生中一部分只知读琼瑶、席慕蓉、古龙、金庸等人的言情武侠小说的现象。

四、写课外笔记。强化课外阅读

课外笔记的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对提高学生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艺术素质、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课外写作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为校园广播站写报导稿,办黑板报、班级小报、影评、短评等,特别是班级小报,能密切结合本班本校实际,对教学产生巨大的辅助作用。

第7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谐;发展

上次到邻县市听了两节语文课让我沉思至今。这两堂课的教学设计从解读文本来看,都可以说是归纳性强,全面深入,教学重点突出。从老师的角度看,基本功扎实,表达流畅,教学重难点讲到了,教学任务也按计划完成了。

学生的声音呢?他们思考了多少?收获了什么?不光是这两节公开课,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地还存在学生学习“低效”的现象。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如此涵义丰厚、多彩实用的语文?语文教学改革冷静之后都在关注课堂的“有效”“高效”,问题是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实现?

经过对众多有效课例的分析和研究,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笔者认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必须在四处用“心”。

一、潜“心”读学生

针对以上两堂课,我想最大的问题是角色的定位。两堂课学生都是接收得多,思考得少;老师填的多,学生自己感悟的少。从教育现状来看,更多的老师花大量时间在将教学参考书中大量的内容条理化,思考怎样尽量面面俱到地分析给学生听,提哪些问题让教学任务完成,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构建解读不多,导致课堂上学生参与不多,思考不够,课堂呈现低效。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学生自读自悟自写自用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读、备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用“心”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崔允教授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没有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只能是随心所欲的,讲到哪算哪的无效或低效课堂。有的教师制订教学目标过于泛化,把“目的”当做“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还包括学生的内在发展。”

三、精“心”巧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删繁就简,精巧而有创新,突出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发展,就是教学设计的范畴。

随意的浅层的课堂提问还是随处而在,这助长了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随意,影响课堂的连贯,阻碍了对问题的深刻理解,问题的达成度会随之大大降低。为活动而活动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只有形式而没有实效,不能实在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主问题式、板块式、启发问题式等是有效教学中常用的设计。下面是我对《海燕》一课的教学设计:

海燕 郑振铎

“入境”――学生竞赛 设计情境……才华展示

“入文”――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畅所欲言

“入疑”――体味思路 质疑释疑……头脑风暴

“入情”――品味语言 披文入情……品味感悟

家乡的小燕子 海上的小燕子

思念故乡,心系祖国

当然教学设计不完全等同于课堂实施,只是预设。课堂的生成也是一种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实施教学设计,最大化地催化课堂生成,就是教师的课堂机智了。

四、真“心”创和谐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这是有效教学结合当代教育思想的一个进步,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特征,重视教学中人的地位,关注人性和生命的意义。

“寓教于乐”的和谐氛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与独特体验,营造教学的和谐氛围。这样学生更能在课堂上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出愉悦积极的学习态度。真情的悦纳让师生的情感在课堂呈现“湖光秋月两和”的协调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积极思考,用心体悟,畅所欲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总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立足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锻炼能力,让学生掌握方法,愿听想说,真心读真情写。抛去浮华,回归文本,重视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4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再版.

3钱剑波.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第8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关键词】道德课堂 生命情感 开放给法 质量提升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学校共同渡过的时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只有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它是师生生命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呈现过“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喜人景象。可在所谓一些“优质”课堂热闹的背后,我们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却并非如此。课堂教学中我们逐渐失去了我们本该坚持的东西:失去了坚守兴趣的底线――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变得对学习过程无比讨厌,最普遍的的现象做作业让家长头疼不已,双休日坐在电脑前能整天或几小时不动;失去了坚守道德的底线――以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本,学生逐渐变得对所有他(她)视线以外的东西非常陌生,甚至毫无健全人格可言;失去了语文课的可亲可爱的本来面目――以应试教育为指导,不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机械操作反复训练,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可言。发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种种不协调的音符,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近年来,随着道德课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在课堂上遵循“执中精进 合道臻德”的课堂理念,对语文教学课堂“以生为本”理念进行重新定位,让我们又回到了灿烂的语文教学的阳光中:课堂上学生学习充满个性,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引跑学生学习的步伐,课堂呈现一派万花争艳的景象。

一、突出“情感体验”,点燃学生学习兴趣,建构鲜活而有个性的道德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乐趣、充满情感、充满思想、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智慧因素去潜心体悟文本的真正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三维立体的全方位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加以合理运用,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充分体验感知的课堂肯定是快乐、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切忌将教学过程简单化或分割化,将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简单堆积、技能的反复或重复性机械操练,日复一日的枯燥课堂生活,使学生逐渐失去生命的灵性,让语文课失去“鲜活”的味道。

道德课堂建设重在人性化、生命化,课堂是师生幸福的家园。只有课堂教学的精彩才能造就学生学习的精彩。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度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取舍,深入挖掘文本中所存在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形成浓郁的学习“兴趣链”,把语文学习保持在“鲜活”状态,学生有滋有味的享受语文的快乐。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中,我采取了首先播放有关杏林子的纪录片,让大家对杏林子的生命和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认识“文如其人”的道理,热爱生命的人就会写出热爱生命的文章。再通过对飞蛾扑火等三个材料进行深度的阅读,同时,让学生听自己心房的跳动的声音感受生命的可贵。再结合其他人物如郑振铎、保尔等,让学生了解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由于我注重了文本中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和科学选择,敢于对学生进行成长中适度的“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中琢磨文本的意趣,化他人的情感体验为自己的相似性情感体验,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本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文本阅读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成功运用,可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实现对文本的二次建构,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的个性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每一位学生在富有个性思辨的学习氛围中放飞智慧灵动的翅膀,让他们每节课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二、突出“生命张力”,凸现学生个体差异,建构充满生命智慧的道德课堂

突出“生命张力”的课堂,重在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课堂上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他(她)生命智慧的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生命智慧体现的最佳载体。教师所剖析的文本,都是作家或作者对生活、生命进行深入体验感悟后形成的文字的记录,它体现了作者的爱与憎、喜与忧。一个个优美的词语、一句句富有意味的话语、一段段令人深思的文字,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样,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而充满个性的生命体,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和知识差异,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生命张扬中最本质的东西,不断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情感的体验和丰富的人生感悟。

尊重生命,课堂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走向生命,学生才会学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凸现生命的张力,学生才能变得智慧灵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每个学生创设走进文本、打理文本的机会,学生在字斟句酌认真“品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专注于作者所塑造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触发、拨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与作者实现和谐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目中有文、心中有人”的生命道德意识,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把目标定位于发现、发展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个性的张扬、生命的律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由文本进入自己的生活,在深层体验文本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师生对话的的过程,是平等互动、触摸心灵、彰显生命张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教师能深刻了解到学生内心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并适时做出教学策略的调整。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学习共同体”中,能实现思想火花的无数次碰撞,真正达到共享、共进、共识,促进学生在良好学习心态中学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模式,在个性张扬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就是尊重了学生生命智慧的需要。

三、突出“课堂开放”,实现语文学习生活化,建构开放灵动的道德课堂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又处于各种自然人文资源无比丰富的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就要充分运用文本以外的教学资源,变封闭性的信息量狭窄的课堂为开放性的信息流量充足、满足学生语文学习探究需要的课堂。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母语社会环境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将语文课堂教学还原于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存在。真正生活化、充满言语智慧的语言存在于丰富的生活中。但语文开放化教学的基础仍然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课堂为主阵地、文本为学习支架、探究性学习为抓手”的教学推进策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运用学习方法深入与文本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的探究学习。《语文课标》实施建议中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农村语文课外资源分布很广,文物古迹、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积极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大语文教学观”也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这本无字的书是最大的教科书。学生在广阔开放的无限丰富的生活视野里,在“大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下,才能进行广泛的有深度的探究,对课外资源自主进行“胆敢独造”的学习运用,并能主动获得一定的成果。如在《燕子》一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1.燕子有哪些生活习性?可上网、查找资料;2.郑振铎为什么写燕子?3.这一课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可取之处?设置的问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主动探究即可。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引向了生活中更广阔的学习领域,扩大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走向生活。“课堂加生活”教育模式是现今语文课堂发展的主流。在道德课堂建设中,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拓展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四、突出“教给方法”,教学生学会语文,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道德课堂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学生学习教师分析知识方法的过程。教师在注重教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法的指导。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技能,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逐渐成为一个自主的有独特思维的学习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倔强的小红军》《圆明园的毁灭》等教学案例中就非常善于注重指导学生读书、习字、分析文本等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成自己的“方法”,并逐渐扩大影响。像“不动笔墨不读书”“提笔就是习字时”,在学生感情朗读时对一次不过关的学生多次进行鼓励和读书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在多次反复中掌握了“有感情读”的方法的同时,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育的过程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不断启智的过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学科,自然有其学习方法的独特性。比如预习、诵读、表演、体验、感悟、课外积累、写感受等,都属于语文学习的方法范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适合这一文本的学习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方法“授生以渔”,让学生逐渐把握住并达到自能运用的程度。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课堂上我们必须想法设法运用恰当的“方法”这一利器点燃学生这支学习探究的火把。道德课堂视野下,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放在尊重、信任、合作的主体地位上。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方法的渗透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样“注重方法渗透”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合乎道至于德”的教学。在方法学习中,教师要保持学生充足的好奇心和兴趣,不能“绑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裕的学习运用时间,为学生创设学生质疑和批判、合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学生运用方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不断享受成功乐趣的过程。当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运用学习方法,自己经历了解决问题、得到知识,尝到自己探索成功的甜头后,“用法”自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他们会在今后的学海生涯里继续主动求知、享受获得丰富知识的无穷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应该让学生在每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语文道德课堂建设中,我们只要本着从激发兴趣、尊重生命、开放学习、教给方法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定位定向深度扫描,课堂创新改革到一定阶段时,道德课堂视野下呈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具有鲜活的充满个性和兴趣的课堂,展现学生生命智慧、无比灵动的课堂,充满开放意识、引领学生前进的课堂。课堂上到处充满民主、充满质疑,师生合作互探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它让学生在充分展现生命张力的同时,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愉悦,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过程成功感的积极体验,最大限度的得到了生命发展中应需的知识与技能,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自能学习不待老师讲”的自主学习的境界,建构出独具本土特色、充满活力的道德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道德,课堂上空的一面旗帜――聚焦郑州“道德课堂”》学习资料(2011年5月)、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等道德课堂相关文件资料.

[3] 董洪亮 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 皮连生 著.《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5月.

[5] 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编 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8月第2版.

第9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2012年3月,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总策展人曾毅先生和艺术总监王征专程来到新华社,我带他们参观了位于新华社大楼地下的中国照片档案馆。两位如同进入历史的幽暗之处,久久说不出话来。作为中国摄影界资深策展人和摄影家,他们深知“新华典藏”的重要历史价值,他们诚邀新华社老照片参加双年展。

……

1950年,徐悲鸿在自己的画室请战斗英雄苟富荣高高端坐,为他画像;

1952年,作家巴金来到朝鲜前线,在阵地上与志愿军战士促膝座谈;

1953年,豫剧名家常香玉为朝鲜前线捐赠了一架米格17飞机,并亲赴前线不停演出;

1956年,作家冰心来到福州少年之家,俯下身来和小朋友做游戏;

1958年,京剧大家梅兰芳下到京西煤矿矿井深处,为矿工演唱京剧;

1958年,艺术家侯宝林下放农村,在田间休息时被乡亲们团团包围,说起相声;

1958年,小提琴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在福建最前沿为战士演奏;

1958年,画家古元下放农村,站在长条凳上给村里的宣传栏上画宣传画;

1961年,画家丰子恺家中,小读者常来常往,听他讲故事、看他画画;

1963年,电影演员张瑞芳和秦怡在马桥公社体验生活、参加麦收;

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自己抬着钢琴到部队为战士演出;

1976年,中央芭蕾舞团在吉林农村为数万百姓冒雨演出《白毛女》;

……

在中国照片档案馆翻阅到这些照片时,我内心涌起无限感慨。于是选编出这组《人民的……艺术家》。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切进步文艺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中国素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优良传统。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与老百姓的亲密关系……艺术家贴近人民,人民热爱真正的艺术家。

a.1943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文艺工作者利用陕北民间流行的秧歌形式,创作演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节目。图为《兄妹开荒》在延安演出的盛况。新华社稿 吴印咸摄

b.1943年,刘白羽(前排左一)、王琦、白朗、丁玲(左三至五)在观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演出的秧歌剧。新华社记者郑景康摄

c.1950年,徐悲鸿为战斗英雄苟富荣画像。 新华社记者岳国芳摄

a.1952年5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一批作家到朝鲜前线体验生活。图为作家巴金(前排左二)等来到志愿军某部阵地与战士们座谈。新华社记者钱嗣杰摄

b.1953年,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文艺工作团在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图为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出歌唱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小调。新华社稿 陈书帛摄

c.1956年,女作家谢冰心(左起第三人)在福州市“少年之家”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新华社记者相知摄

d.1957年秋天,天安门广场上,杂技演员们正在加紧排练,准备在国庆游行中大显身手。新华社记者傅军摄

a.1958年4月,著名版画家、水彩画家古元(上)在河北遵化县大寨村画宣传画。新华社记者时盘棋摄

b.1958年,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在上海市郊嘉定县城西公社为社员们演出“打渔杀家”。新华社稿 燕烈摄

c.1958年,赵树理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三里湾”,都是描写太行山农村的情况。这是赵树理在山西沁水县嘉丰乡常兴农业社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的工地上与农民们打鼓同乐。新华社记者张瑞华摄

d.1958年,中央实验歌剧院著名演员郭兰英在西安市街头为市民演唱“小二黑结婚”选曲。新华社记者何爱群摄

e.1958年,以田汉为首的文艺界福建前线慰问团,在福建最前沿地区进行慰问。

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在阵地上为战士演奏小提琴。新华社记者李开聪摄

f.1958年1月15日,首都大批作家、艺术家冒着严寒访问了京西矿区,并为矿工们表演了节目。左起第三人是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新华社记者吴化学摄

g.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在劳动间隙给农民说相声。新华社记者吕洪民摄

a.1959年春节前夕,北京市的名演员和工人们一起在市工人俱乐部欢度佳节。图为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击鼓)、张君秋(拉琴)、裘盛戎(掌锣)等为京剧老演员侯喜瑞伴奏。新华社记者纳一摄

b.1960年,上海市300多个爱好诗画的少年儿童参加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举行的“少年儿童歌颂三面红旗万万岁诗画会”。张乐平、夏白、沈扬等近40位作家、画家、演员也被邀请参加。大作家和“小诗人”齐声歌颂三面红旗万万岁。这是漫画家张乐平(右)在指导13岁的“小画家”潘永福作画。新华社记者卢鸣、陈娟美摄

c.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从1923年起就开始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月报”上发表漫画。30多年来,从未辍笔,创作了不少为读者所喜爱的作品。丰子恺的漫画,画意含蓄、情态盎然,耐人寻味,有着独特的风格。这是时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丰子恺和孩子们在一起。(1961年摄)新华社记者王子瑾摄

d.1962年,“百花奖”最佳电影摄影奖获得者、影片《红旗谱》摄影师吴印咸(左二)在鞍钢为老模范孟泰拍照。吴印咸是我国著名的摄影家,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和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新华社记者苗明摄

a.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抬着钢琴到部队为演出。新华社记者陈娟美摄

b.1964年,芭蕾舞演员刘庆棠在练习跳跃刺杀动作。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演员在排演描写我国现代革命斗争故事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期间,曾到某部队体验生活。芭蕾舞演员在部队里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同战士们一起参加了部队的军事训练和其它活动,为他们演好这出革命现代芭蕾舞剧打下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新华社记者黄景达摄

c.1965年,著名粤剧女演员红线女(右二)在农村参加劳动,休息时教社员们唱革命歌曲。新华社记者孔凡根摄

d.1975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团演员深入曲麻莱县为藏族牧民演出。

曲麻莱县地处黄河、长江的发源地,海拔4500米。这里交通不便,空气稀薄,这是演员们在高原上坚持练基本功。新华社记者刘非摄